用書之道星雲大師全集 https://bit.ly/3JL1Twp
古人說:讀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閱《資治通鑑》能夠知古今;《二十四史》道盡天下的興亡;三藏十二部佛教典籍,敘述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可見得「書」的重要。
人應該要讀書,不讀書則不知仁義。古來的讀書人自我反省,「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無非是勉勵自己,也能躋身聖賢之流。所以,人不僅要會讀書,還要會用書,用書之道,有四點:
第一、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現在有很多人,收藏了很多書,尤其那些發了財的人家,在酒櫃之外,還要加設書櫃,收藏一些名家的著作,以附風雅,方能堪稱書香世家。所以藏書不難,卻以能看為難。
第二、看書不難,能讀為難:有些人看書,走馬看花,隨意瀏覽;或是漫不經心,貌似閱覽,卻妄想紛飛,心猿意馬。若能將書中真義讀出來,真正深入了解卻很不容易,所以看書不難,能讀為難。
第三、讀書不難,能記為難:縱使會讀書,也能了解,但是記不得,隨看隨忘,隨讀隨遣,亦不能達到讀書的效果。所以讀書不難,以能記為難。
第四、能記不難,能用為難:有很多學者,以速讀的方式閱讀,在博聞強記之下,贏得博學多聞,聰明巧慧的美名。雖然口若懸河,叨叨不絕的倒背如流,但是不會運用,沒有融會貫通,不能善加運用,即使讀了許多書,對於自他也是沒有什麼利益的。
古德云:「一冊經卷滿馨香,法味供養最富足。」「人抬人萬丈之高,書抬人無價之寶。」韓愈也說:「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在在說明以著書立說來利益人間,是書的最妙之用。
所以我們讀書要緊的是不但要藏書,而且是要能看書,能看書還要能讀書,能讀書之外還要能記書,記書以後還要能運用書。將書本融入生活,把知識化為智慧,以處理人世間的諸多問題,那麼這個書才有用。其實,我們自己身心的當體就是一本書,所謂「不讀自身,不曉得失;不讀自心,不知妙處」。
雖然,用書之道有四難,但是若能做到「以滿腹經綸代替胸無點墨;藏書千冊代替腰纏萬貫;以文會友代替酒肉朋友;書香社會代替功利社會」,仍不失「用書之道」。
用書之道,有四點:
第一、藏書不難,能看為難。
第二、看書不難,能讀為難。
第三、讀書不難,能記為難。
第四、能記不難,能用為難。
星雲大師全集 https://bit.ly/3JL1Twp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
看書不難,能讀為難,
讀書不難,能用為難,
能用不難,能記為難。
*語見:張心齋《幽夢影》
張潮(1650-1707),字山來,一字心齋,號仲子,自稱三在道人,徽州府歙縣人(安徽省黃山市),清朝文學家、小說家、刻書家。官至翰林院孔目。其著名的作品包括《幽夢影》《虞初新志》《花影詞》《心齋聊復集》《奚囊寸錦》《心齋詩集》《飲中八仙令》《鹿葱花館詩鈔》等。張潮也是清代刻書家,曾刻印《檀几叢書》《昭代叢書》(山帙、水帙、花帙、鳥帙、魚帙、酒帙、書帙、御帙、數帙)等。
書法同好 | [#篆書練習](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7%AF%86%E6%9B%B8%E7%B7%B4%E7%BF%92 | Facebook https://bit.ly/3zcQ0dD
時下的經典讀誦蓬勃發展,儼然成為一種社會運動,孩子若沒有參加經典讀誦,像是沒趕上這一輪的「顯學」。但是驗諸許多讀過經典的孩子,往往是正當參加讀經班時,背得琅琅上口,叫人滿意極了。一旦離開讀經班,轉眼過了幾年,再要孩子默誦以往熟背的經典,幾乎都是失望的多。
心鏡書磨:張溥的經驗──七錄七焚 https://bit.ly/3LVT9GF
讀書不難能記為難
張潮《幽夢影》有一段話點出這個問題所在,他說:「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記為難。」喜歡閱讀本來是一樁好事,有人就圖看得快,看得多,一個月非要看個幾公斤的書才滿足。可是檢視他所看的書,都是一些未曾讀過的新書,一旦過目一遍,便不肯再讀第二遍了。這種學習習慣,雖有「知新」的欲望,卻少了「溫故」的工夫,凡讀過的經常是日久則忘,一切學習又重新歸於原點。
法國的拿破崙曾說:「一個沒有記憶的腦袋,猶如無警衛的要塞。」建構一座座堅固的碉堡要塞,卻不願意派哨兵駐守其中,擔任警衛,這座碉堡只是虛設門面而已,毫無防衛的作用。拿破崙一生縱橫歐洲,他最為人們推崇的,便是能記住每個士兵的面孔和名字,能正確記憶每一個海岸大砲設置的方向與位置,以及各郵政驛站的距離,還能不斷指正部下報告中的錯誤。這些過人的記憶力,讓他叱吒風雲於一時。讀誦古聖人的經典詩篇,若隨讀隨忘,不能熟誦在心,又如何在心中建構一座有哨兵的要塞,遇境逢緣發揮正確抉擇的智慧?
張溥七錄七焚
為了溫故知新,熟記所讀所誦的經典文章,古來學者大德用的辦法,奇計百出,處心積慮要打敗「遺忘」的敵人。在此謹舉明朝張溥的「七錄七焚」為例,張溥字天如,號西銘,太倉人,生於明朝末年,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他作的〈五人墓碑記〉被收錄在《古文觀止》。《明史》第二百八十八卷記載:
「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以此也。」
張溥自幼刻苦自勵,勤奮好學,每次讀書一定要先親手抄一遍,抄完後朗讀一遍,然後焚化燒掉。接著再抄、再讀、再焚,一篇經典文章非得如此六、七次後,才肯罷休。因為每一篇文章張溥都要抄七遍,他右手握筆的地方,指頭手掌都結成厚繭了。冬天氣候寒冷乾燥時,手指皮受凍乾燥而裂開,他就用溫水暖一下手再抄,一天總要用溫水暖好幾次。後來他就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七錄齋」,一生的著作也稱為《七錄齋集》。
久時與得時相鄰
按心理學家的說法,如果一個人邊讀邊忘,意味著他將永遠處於初生時的狀態,長進十分有限。「當需莫厭久,久時與得時相鄰」,這是出自明代呂坤《呻吟語》裡的文字,意思是說:凡是值得讀誦的經典之作,讀誦時不要厭煩花費長久的工夫,工夫用的久就是有所得的時候,他們兩人是庇鄰而居的。一句經典,就是聖哲一輩子的智慧結晶,一句詩文,不拈斷數根鬚還吟不出來,這些千古不朽的經典詩篇,得來不易,必定有它顛撲不破的價值,難道不值得我們一遍遍的反覆時習嗎?一番提起一番新,隨著工夫用的久、用的深,經典底層的美好智慧,就可以翻掘出來,有無盡的受用。
「學不厭」是孔夫子很滿意的成就,當學一門教材不曾出現「我學夠了」,那愈學就愈能嘗到「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沈」(注)的喜悅滋味。如若不信,請試試張溥的「七錄七焚」。
注:「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 宋.朱熹〈鵝湖寺和陸子壽〉詩。
心鏡書磨:張溥的經驗──七錄七焚 https://bit.ly/3LVT9GF
《幽夢影》讀後感
文:劉淑梧(國立臺中圖書館義務服務員)
記得上高中的時候,有一次到好友愛惠家去,看見書桌上有一本《生活的藝術》,我就隨手拿起來看,愈看愈讓我著迷,尤其是在享受大自然那章裡的張潮警句,讓我回味不已,於是我四處的找尋張潮先生所著的《幽夢影》,可是遍尋不著,幾年後在偶然的機緣裡,終於在車站前的一家書局裡找到剛出版的《幽夢影》,這本書得來不易,我如獲至寶似的珍惜它、保藏它。
著者張潮先生是清朝安徽歙縣人,他把平生的經驗、觀察以及對人生的看法,透過筆端,而精闢透澈的把它描述出來,書名《幽夢影》意即如影如形、如夢如幻、意境幽雅的人生;如何欣賞大自然,如何突破困境,提升自己的節操品德,它使我找到真實的自我,穩定了我的人生觀,雖然沒有八風吹不動的定力,但是至少有兩風的定力—兩袖清風。其格言名句,讓人有所警愓,發人省思,茲略舉如下:
論讀書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有功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記為難。
凡事不宜刻,若讀書則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貪,若買書則不可不貪;凡事不宜癡,若行善則不可不癡。
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善遊山水者,無之而非山水,書史亦山水也,詩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論花月、山水
為月憂雲,為書憂蠹,為花憂風雨,為才子佳人憂命薄,真是菩薩心腸。
山之光,水之聲,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韻致,美人之姿態,皆無可名狀,無可執者,真足以攝召魂夢,顛倒情思。
花不可以無蝶,山不可以無泉,石不可以無苔,水不可以無藻,喬木不可以無藤蘿,人不可以無癖。
藝花可以邀蝶,纍石可以邀雲,栽松可以邀風,貯水可以邀萍,築台可以邀月,種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蟬。
種花須見其開,待月須見其滿,著書須見其成,美人須見其暢適,方有實際,否則皆為虛設。
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豔,牡丹令人豪,蕉與竹令人韻,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水之為聲有四,有瀑布聲,有流泉聲,有灘聲,有溝澮聲;風之為聲有三,有松濤聲,有秋葉聲,有波浪聲;雨之為聲有二,有梧葉荷葉上聲,有承簷溜竹筩中聲。
鏡中之影,著色人物也;月下之影,寫意人物也;鏡中之影,鉤邊畫也;月下之影,沒骨畫也;月中山河之影,天文中地理也;水中星月之影,地理中天文也。
有地上之山水,有畫上之山水,有夢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邱壑深邃,畫上者妙在筆墨淋漓,夢中者妙在景象變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
論處世、交友
無善無惡是聖人,善多惡少是賢者,善少惡多是庸人,有惡無善是小人。
何謂善人,無損於世者則謂之善人;何謂惡人,有害于世者則謂之惡人。
少年須有老成之識見,老成人須有少年之襟懷。
傲骨不可無,傲心不可有,無傲骨則近於鄙夫,有傲心不得為君子。
恥之一字,所以治君子,痛之一字,所以治小人。
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飾乾坤。
律己宜帶秋氣,處世宜帶春氣。
黑與白交,黑能污白,白不能掩黑,香與臭混,臭能勝香,香不能敵臭,此君子小人相攻之大勢也。
能閒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閒。
居城市中,當以畫幅當山水,以盆景當苑囿,以書籍當朋友。
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對風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謹飭友,如讀聖賢經傳,對滑稽友,如閱傳奇小說。
《幽夢影》此書影響我至深,在我徬徨無依的時候,堅定了我的信心,如書中名句,「鏡不幸遇嫫母,硯不幸而遇俗子,劍不幸而遇庸將,皆無可奈何之事。」人生如夢,夢如人生,萬事莫強求,能得之我幸,不得之我命,為人處世能多退一步想,海闊天空;只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謹記「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時而勉之,縱然時代的變遷,人事全非,但青山綠水常在,同樣的,「真、善、美」也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以此作為本書最高的境界。
《幽夢影》讀後感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全球資訊網 https://bit.ly/40SkZb5
幽夢影中幾則關於讀書的經典語句解析
幽夢影中幾則關於讀書的經典語句解析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njlb4D
幽夢影作者張潮出生在官宦之家。從小生活優渥,雖然自幼多病,但天資聰穎。張潮命運轉折點在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一歲的他因政治原因被告發入獄,致使家道中落。種種難堪和不如意,成了張潮生活的底色。
從內容上看,幽夢影一書不僅有琴棋書畫、山水園林、談禪論道、讀書郊遊等文人愛好,還有對人生修身處世所思所得。個人坎坷經歷,也使得張潮對世情人心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和認識。周作人曾稱讚幽夢影說:「既是那樣的舊,又是那樣的新。」
幽夢影是作者平日裡所思所得隨筆,陸續交給朋友傳閱評點後收集而成。下面收集了幾則關於讀書的經典語句和大家一起分享。
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
龐筆奴曰:讀《幽夢影》則春夏秋天,無時不宜。
古人對季節變化格外敏感。不同季節會帶給人不同的感受,四時光景不同,讀書各有所宜。冬天寒冷,出行難,應酬比較少,人的精神專注,讀經書能夠專注集中;夏天炎熱日長,人難免犯困昏沉,讀浩繁又波瀾跌宕的史書能提神;秋高氣爽,天氣宜人,思維情致能夠清晰而有條理,適宜閱讀各有面貌的諸子著作;春天生機盎然,可以更好地領悟詩文的韻味,文學著作在春天才能獨處動人的意味來。
經傳宜獨坐讀,史鑑宜與好友共讀。
環境也會影響閱讀體驗,明窗淨几,無雜事煩擾,無往來喧囂,獨坐讀經傳典籍最適宜。讀史書需要同好友把酒對談,辯興衰,談往來,牛氣滿天,酣暢處痛飲狂歌,別有一番風味。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淺深耳。
年少的時候讀書,就好像從縫隙中窺看月亮,似懂非懂,只能見到局部,不能理解全貌;中年讀書,就像在院子中仰頭望月,人生經歷比較豐滿,已能夠把握全貌,卻還無法達到化境;老年時候讀書,就像獨立高台賞玩明月,人生體悟比較深,已沒有了生活的負累,自在隨心,能得其中要旨。這是因為人生閱歷不同,讀書領悟程度深淺不同。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記為難。
這一則可以看作是張潮對自己搜書、藏書、讀書所作的總結。他在《檀幾叢書》中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天下非無書可讀之為難,而聚書為難;非徒聚書之為難,而聚而傳之為難。聚之者所以供我之讀,傳之者所以供千萬世人之讀也。」
收藏書籍並不難,尤其在如今時代,電子書、紙質書比比皆是,能全部看完是不可能的;看書並不困難,困難的是理解書中的內容,就好像陶淵明說的: "好讀書,不求甚解";理解書中內容也不難,困難的是會用書中的知識;會用書中的知識也不難,難的是看了便能牢記不忘。王端人曰:「能記、能用,方是真藏書人」。
《水滸傳》是一部怒書,《西遊記》是一部悟書,《金瓶梅》是一部哀書。
水滸傳寫的英雄結義,各路英豪以俠之名,嘯聚山林,表現的是走投無路被逼造反的憤怒之書,西遊記寫的是一隻猴子遠離花果山去尋仙問道,功夫學成,道不曾悟。花果山的日子也實在無聊,日常操練猴群,閒時到處惹是生非。東海龍宮借寶,大鬧閻王殿......這些事被舉報到了上頭,然後天天和神仙打架,一不小心被收拾了,被壓在石頭下500年。後經過觀音點化,保唐僧西天取經,經過八十一難的挫折與勘破,最終悟道的故事。金瓶梅寫世情與享樂,寫人性的墮落和不堪,寫盡了人生的悲哀與無奈。
讀書最樂,若讀史書則喜少怒多。究之,怒處亦樂處也。
讀書是件很愉快的事,讀到用情處,難免將自身感情投射到書中人物身上。就好像影視迷們,經常隨著劇中人物,或滿心歡喜,或淚流滿面。讀史書也是如此,史書中多英雄末路、忠臣被陷、民生多艱難的故事,因此難免讓人心生憤怒。這說明書籍引人入勝,讀者能夠全情投入,所以說這憤怒之處也正是快樂之處。
凡事不宜刻,若讀書則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貪,若買書則不可不貪;凡事不宜痴,若行善則不可不痴。
這一則說的是做事做人的態度,張潮認為做事做人要分不同情況來考量:普通的事情不必太苛刻,但讀書這事還是要嚴格要求;對身外的事物不可過分貪婪,買書這事不可不貪婪,這也說明作者有藏書癖好;楊聖藻說:「做善事不痴迷,就是求名了」。做任何事都不應該沉迷,如果是做善事則不能不沉迷,偶爾為之的善舉,則有沽名釣譽之嫌疑。
能讀無字之書,方可得驚人妙句;能會難通之解,方可參最上禪機。
無字之書,相必指的是從天地萬物中學習,對萬事萬物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寫出有靈氣,令人驚訝的絕佳妙句;這和陸游所說「功夫在詩外」有異曲同工之妙。黃交三說:「山老的學問,從領悟入手,所以經常有徹天徹地的言論」。與此同理,只有領會理解了發人深省富有意味的妙語,才能參最高深的禪道。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mbyvv42.html
幽夢影中幾則關於讀書的經典語句解析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njlb4D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
看書不難,能讀為難;
讀書不難,能用為難;
能用不難,能記為難。
節錄自《張潮:幽夢影》藏書不困難,真正能看書才難; - 平安書苑《Godnews》明心 Give me 5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K8fT4U
【白話】:
藏書不困難,真正能看書才難;
看書不困難,真正能讀懂書才難;
讀書不困難,真正能應用書才難;
能應用書不困難,真正能牢記在心中才算難。
喜歡閱讀本來是一樁好事,有人就想「看得快,看得多」,一個月非要看個幾十本的書才滿足。可是,檢視他所看的書,都是一些未曾讀過的新書,一旦過目一遍,便不肯再讀第二遍了。這種學習習慣,雖有「知新」的欲望,卻少了「溫故」的功夫,凡讀過的,經常是「日久即忘」,一切學習又重新歸於原點。
《作者張潮》
《幽夢影》在《古今說部叢書》中被歸為「清供」一類,如文人案頭山水與文房清玩之物。全書共二百一十九則,文字簡短,清新雋永,紀錄文人生活隨想與讀書遊歷之即興體悟。清言式的語錄盛行於晚明,格言式的珠璣小語,流露出明清文人生活中的閒情逸致與富於思辨的處事哲學。本篇所選數則,如:論讀書因季節而不同,談物亦有知己,不獨人也;講究自然的生活情趣與談論人物文章的品賞之道,皆有意在言外,值得玩味之處。
張潮,字山來,號心齋,又號三在道人,安徽歙縣人。生於清順治七年(1650),卒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其父張習孔,順治六年進士,官至刑部侍郎,山東督學僉事,崇尚經學,著有《周易辨志》、《檀弓問》等書。
張潮自幼好學聰穎,十三歲始習八股,十五歲補博士弟子員。十六至二十五歲致力舉業,卻久困場屋,履試不第。康熙三十年(1691)以歲貢生授翰林孔目。五十歲時,因受人誣陷,身繫囹圄。晚年生計蕭條,日就困憊,境況堪憐。其出身仕宦家庭,濡染文士風雅,性情沈靜寡慾。早歲即寓居揚州,往來皆當代鴻儒,如:余懷、陳鼎、冒襄、孔尚任、張道深、石濤、戴名士等。
張潮學識淵博,涉獵廣泛,曾自云:「僕生平無所嗜好,唯好讀新人耳目之書」,其身兼小說家,戲曲家與刻書家,著作甚富。編有《虞初新志》,廣收當代人、事,為清初最具代表性的傳奇小說作品。《幽夢影》,文字空靈,意境悠閒,比喻奇巧,最廣為人知。石龐〈幽夢影序〉中言道:「以風流為道學,寓教化於詼諧。」甚得此書要旨。復有《心齋詩幻》、《花影詞》、《心齋聊復集》等,並編刻《檀幾叢書》、《昭代叢書》傳世。
《評論》
張潮 於明末清初之時,思想上接受了晩明進步思潮以及清出諸大師思想的薰陶,也因為如此,「幽夢影」一書不僅有感情的流露,且也展現了一些迴異於元代的不同追求,反映出的是一種新興的社會時尚。
翻開「幽夢影」,我們可以發現隨處可見山水雲雨、鳥獸蟲魚、香草美人、琴棋書畫、分享讀書方面、以及談天品酒等等敘述。它裡頭豐富的想像、聯想不但讓其內的文章險的空曠無遺,也充分顯示出作者的智慧、才華不凡;譬喻大量的靈活運用,搭配著排比和對偶,不僅使得形象更突出、道理更深刻、言語上更整齊,同時又給人具體生動之感。
由此我們可以大大一窺作者張朝他不同於人的看法及追求。
-
【Paul 老頑童 饒舌塗鴉】
藏經不難,能看為難;
看經不難,能讀為難;
讀經不難,能用為難;
能用不難,能記為難。
能記不難,能行為難。
感恩
【白話改寫】:
藏經不困難,真正能看經才難;
看經不困難,真正能讀懂經才難;
讀經不困難,真正能應用經才難;
能應用經不困難,真正能牢記在心中才算難。
能牢記在心中不困難,真正能落實在生活上起用難。
藏書不困難,真正能看書才難; - 平安書苑《Godnews》明心 Give me 5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K8fT4U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記為難。
註:能「記」為難:本指牢記在心,此即「學而『時習』之」之意,即不斷地溫習、實踐個人所學。
翻譯:收藏書籍並不困難,能去看書才難;看書並不困難,能去細讀理解才難;細讀理解書中內容並不困難,能運用書中所學的才難;會運用書中所學並不困難,能牢記時時力行才難。
[原評]
洪去蕪曰:心齋以「能記」次於「能用」之後,想亦苦記性不如耳。世固有能記而不能用者。
王端人曰:能記、能用,方是真藏書人。
張竹坡曰:能記固難,能行尤難。
[述論]
書籍是學問的府庫,是傳播知識的工具,能夠教人以前人的經驗和智慧,它是人們最忠實的老師。所以,高爾基在《論文學》中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烏皮特也說過:「書籍就像是一盞神燈,它照亮人們最遙遠、最黯淡的生活道路。」莎士比亞更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
中國的古人對於書籍可以說是獨有所鍾,說什麼「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皮日休在《目箴》中說過:「惟書有色,豔於西子;惟文有華,秀於百卉。」只有書籍,美麗的顏色勝過了絕代佳人西施;惟有文章,優秀的光華超過了豔麗的百花。劉向在《說苑》中說的更明白:「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能夠把書讀好,就可以不至於愚昧,而能夠智慧地生活,並且享受人生的各種美妙滋味。所以,陸游在《抄書》詩中告訴他的兒子說:「儲積山崇崇,探求海茫茫。一笑語兒子,此是卻老方。」是的,對待書籍的態度,決定著人生的心理和生理環境,自然也決定著人的壽命和幸福。
有的人喜歡藏書,以為藏書越多,似乎標明自己越有學問。他們還牢記著西塞羅的說法:「沒有書籍的屋子,就像沒有靈魂的軀體。」尤其是現在富商豪賈,自己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為了附庸風雅,便給自己的書齋裏堆滿了書。你看那些商業鉅子們接受採訪的時候,幾乎全是在那大書房裏舉行的。真讓我們這些讀書人感歎和羡慕啊!讀書的買不起書,買書的卻讀不成書。世界萬事就是這麼不公平!
其實,收藏書籍並不難,只要有錢就行,難的是能夠把藏書都看了;看書也不是難事,只要能夠花費時間就行,難的是去細心研讀;細心研讀也並不算難,只要你肯下點功夫就行,難的是能夠活學活用,立竿見影;學以致用也並不難,只要能夠立下志來就行,難的是怎樣能把這些學問牢牢記住。不僅要現學現用,而是終生效法,身體力行。
書籍是人的朋友,關鍵在如何同他交往。照人們通常的理解,是要能藏、能看、能讀、能記、能用書。但是,張潮卻把能記放在了最難的事情上,這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
照洪去蕪的理解,是說張潮的記性不好,但卻不失為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世上還有那些記性非常好,卻不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這還是在為張潮的記性不好而辯護。
其實,張潮所謂的能記,並不是能不能背得下來的那個記性,而是說一輩子都能夠記得住書中的智慧,並且能夠身體力行的那個記性。
的確,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而不做壞事。這就是那個張竹坡所說的:能行固然是很難的,但是能夠實踐卻是更為難得的了。
----------------------------
《幽夢影》選 八 @ imWang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ZhYOK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