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印象中,台灣的書店很文藝,不僅賣書,也賣咖啡點心。但是從另一方面看,這其實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單靠賣書幾乎養不活書店。這裡的出版業有個笑話:一對情侶到書店,吃義大利麵兩百五,很便宜,書一本兩百塊,太貴,不買。文藝背後盡是心酸。
無出版審查、文學根基深厚卻難以養活作家?台灣真是中文創作的天堂嗎?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II4J4P
文:上官亂
 近段時間,幾乎台灣各大出版社都在準備2023年1月份的台北國際書展。我聽到一個消息,就是很多出版社都沒有申請到書展期間發布會活動的場地,哪怕是名家的發布會,因為明年參展的機構和新書數量比2022年幾乎多出一倍。為什麼呢?首先是因為疫情緩解了,2022年不敢參加的出版機構如今都準備參展,還因為2021年三月起台灣出版業者可以申請免徵5%營業税,所以,今年台灣的出版社可謂爆炸性地出書。
 更重要的,當然是由於國際形勢和兩岸形勢鉅變,台灣成為世界熱門話題,以及香港的言論環境惡化以後,中文出版的自由之地幾乎只剩台灣了。這樣一來,很容易讓人產生「台灣就是中文創作和出版的天堂」的感覺,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僅靠一場書展的火爆程度,當然不能輕易得出這個結論,還需要很多方面的考察。
 來之不易的出版自由,讓台灣成為世界第二
台灣的出版和言論自由當然不是免費得來的。直到1999年,台灣才廢除《出版法》,在此前的幾十年,和中國大陸一樣,一直施行著嚴格的出版審核制度。國民黨政府來台之後,還處於「訓政時期」,要求台灣各種出版品的申請、登記均須經國民黨各級黨部審核,如果批評政府,還會面臨刑罰。1952年,當局為了緩和二二八以後的局勢,修正了出版法,雖然不再追究刑責,但是隻要有出版品違法出版審核規定,一樣會被警告、關停。
 1953年7月,當局頒布了《台灣省戒嚴期間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辦法》,進一步審查出版品。就連國外的媒體都逃不了審查,1959年的美國版「大英百科全書」來台申請著作權,被當局要求必須修改部分地圖與關於「大陸匪偽政權」之用詞。就連當時駐台美軍訂購的英文雜誌,都會先經審核人員的手,用小刀把敏感字眼刮掉,才能到美國人手中。就算到了80年代黨外運動蓬勃時期,仍然發生過荒誕的審查故事,1985年6月,《民眾日報》引述《美聯社》消息,標題「中共將繼續走開放路線,反對超級強國欺侮小國」,結果被以「違反國策、為匪張目」的罪名遭到停刊7日的處罰。
 1987年7月,台灣解嚴,《台灣省戒嚴期間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辦法》也失效了,但是「反對共產主義、台獨分離意識」等出版審查兩大原則依然有效,其中,鄭南榕的《自由時代週刊》就是在此審查制度下,成為被查禁和停刊次數最多的出版物,最終也導致了鄭南榕的自焚殉道。
 到1999年,立法院才廢止了《出版法》。從此,台灣的任何出版品都不需要被審查了,這促使台灣迅速成為全世界人均出版量第二的地區,僅次於英國。在這個人口僅2300萬的中文社會,每年共有五千多個出版單位、包含三千多家出版社,共出版四萬本以上的新書,平均每天都逾百本新書出版,這是台灣出版自由才20年就達到的成績,不得不説是個奇蹟。而同比人口14億的中國大陸,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總共才出版社584家,而且出版審核越來越嚴格,加上疫情三年,新書更加難產。因此,對照台北書展的火爆,我們不得不承認台灣的自由之可貴。
 豐富的台灣文學,並非華語文學的一個支流
其實,相對於出版自由,更值得討論的,是台灣本土的中文創作水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華人圈都認為港台文學是同等的「文化沙漠」,造就起出版繁榮的根基僅僅在於市場和出版制度。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尤其是對台灣。
 過去的大中華本位的文學史中,一直把台灣文學劃歸為中國文學的一個支流,甚至是中國邊陲文學的一個構成。但其實,經過數百年以來數個外來政權的輪替,加上早前就存在了數千年的南島語系口傳文學,台灣文學一直有著非常豐富、複雜的面貌。單從語言來説,就有原住民文學、古典漢文、話語白話文、日語、台語白話文、客家白話文,還有各個傳教士留下的外文作品。
 從文學源流來説,先是清代的《裨海紀遊》為代表的漢語古典文學,然後到從日本返回的台籍菁英發展出的台灣新文學,在台日裔作家的日文台灣文學,之後到戰後的反共文學,六七十年代的本土現代文學;80年代開始的政治文學、人權文學、女性文學、母語文學,90年代的網絡文學——雖然現在大陸的影視文學IP很發達,但是不要忘了,台灣才是網絡文學的發源地,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影響了我們整整一代人。
 因此,無論從哪一方面,台灣的文學都是獨此一份的。而且從80年代開始,台灣的通俗文化深深影響著過整個華文地區,古龍的武俠,瓊瑤的愛情,席絹式的言情,是我們小時候租書屋裡的基本配置。拋卻大中華本位的文學史敍事結構,我們會發現,台灣文學的根基很深厚,而且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脈絡。
 而且,近幾年,由於台灣的人權相關法規的進步,小眾題材又有了更廣闊的空間。BL或是LGBT的內容,曾經濫觴於日本動漫的亞文化,如今,隨著台灣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已經逐漸以台灣本土題材和讀者為主體了。其實還有很多國家也沒有審查制度,為什麼卻做不到小眾題材的繁榮發展呢?正是因為社會制度和文化不夠包容。在某個文學研討會上,就有人舉例,印尼就沒有審查制度,但印尼出版社卻會自我審查,比如出版社購買LGBT內容的版權,只能低調出版,不能高調宣傳,因為會受到抵制。而這樣的情況,絕對不會發生在台灣。
 在台灣,單靠寫作能謀生嗎?
通常來講,一件事情的進入門檻越低,也就意味著其取得成就的門檻越高。因此我一直很好奇,在台灣這樣出版自由的地方,又有多少人能單靠中文創作謀生呢?誠然,靠寫作謀生,在全世界都很難。在美國,專業作家人口約兩百萬人,但大部份的專職作家年平均收入是兩萬美元左右,不到美國人平均收入的一半,很多人不得不做其他兼職來補貼生活。美國尚且如此,不用説其他地方了。在中國,能夠依靠全職寫作謀生的人也是鳳毛麟角,據媒體的報導,單從網文作者群體來説,上千萬的網文作者中,月收入能過人民幣五千的,不到三成,能達到白領水平的更是不到一成。而在傳統文學領域,更是艱難,倪匡曾説過:「我是全香港唯一全職寫作的人。」可見寫作謀生之艱難
 台灣當然也不會例外。台灣作者的版税通常是10%,這在兩岸都差不多,但是台灣一般首印在1000到3000冊,定價在300元左右,一年半載完成的書,稿酬不過數萬元台幣。即使是大咖作者,一年最多也就百萬元,這和普通白領的年收入區別不大。我看到一位台灣作家的案例,他可謂年少成名,得過很多大大小小的文學獎,可是一直也無法靠賣書謀生。他給自己設定了很低的收入門檻,只要每個月超過台灣最低工資(22k,約合人民幣5千元),他就全職寫作
 而他的收入構成是這樣的:活動邀請、節目邀請的微薄車馬費,專欄稿費,以及書稿費。台灣的稿酬比中國低很多一篇2000字以內的媒體約稿,在台幣2000元左右(約合人民幣455元),普通的節目通告費,平均在3000台幣左右(約合人民幣682元)。因此,要純粹靠這樣的收入來生活,不僅清貧,而且很忙。這樣會有一個反噬作用,就是作者為了謀生,不得不在這些活動和邀稿裡疲於奔命,回頭來又沒時間潛心搞創作。怪不得,全台灣只有一個九把刀。
 誠品年度閱讀報告  29歲以下購書比例最高
Photo Credit: 誠品書店提供 via 中央社
那麼,出版社的盈利狀況怎麼樣呢?2300萬人的台灣,卻有數千家出版機構,可想而知,單靠台灣讀者購買,靠台灣書店鋪貨,肯定是消化不完的。獨立出版機構和獨立書店之間,常常是又愛又恨的關係,出版機構恨的是獨立書店回款極慢,獨立書店恨獨立出版機構的是銷量低,經營成本高,但它們的「愛」又是隻有彼此可以抱團取暖。
 尤其是近幾年,台灣的書店也剛迎來一波洗牌——由於租金漲價和疫情影響,很多書店倒閉2020年全台書店數量就跌破2000家,而座位書店龍頭的「誠品」,這兩年更是連續關閉了台北、高雄的三家店,可見傳統出版和書店之艱難。在大家的印象中,台灣的書店很文藝,不僅賣書,也賣咖啡點心。但是從另一方面看,這其實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單靠賣書幾乎養不活書店。這裡的出版業有個笑話:一對情侶到書店,吃義大利麵兩百五,很便宜,書一本兩百塊,太貴,不買。文藝背後盡是心酸。
 不過,台灣政府和民間近年來一直致力於鼓勵台灣本土的創作,不管是文字創作還是影視創作,都有很多參賽和獲取政策資助的渠道,只要用心搜索,可以找到很多大大小小的文學獎項。參加文學獎項,不僅有機會獲得極具含金量的資歷,還有獎金可以拿。但是要成為可以養活自己的全職作家,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出書不如出鏡?台灣的包容孕育中文自媒體的繁榮
在今天這個媒體多元化的時代,廣義的中文創作,不止是寫書、寫媒體約稿。用中文表達的影片、有聲讀物、影視作品文本,都算中文創作。很多人只看到中國創造出來的網路神話和網紅造神運動,非常羨慕其巨大的市場和流量規模效應,卻忽略了,在台灣這塊自由的土地上,做社交自媒體,同樣有巨大的影響力和變現可能。
 在台灣,有很多活躍在YouTube上的博主,大家都説中文,但和其他國家不一樣的是,以台灣受眾為主的YouTube頻道主裡有極大部分是説中文的在台外籍人士,包括旅居在台的外國人,還有在台的陸生、陸配。一位法國籍的頻道主就曾經向媒體透露:台灣比較願意給素人機會,只有在台灣,素人可以在短時間內變成網紅;台灣也願意給外國人機會,這樣的情況在法國、韓國,不可能發生。同樣,在美國,雖然華人數量達到500多萬,但是也不容易獲得同等影響力
 而在台的陸配和陸生,包括我本人,基本都有同樣的感覺,就是台灣人對外來者的看法相對寬容和善意。而且,有人推算過,單就廣告投放盈利來説,台灣百萬網紅賺到的錢是中國百萬網紅的3-5倍,也就是説,YouTube頻道的盈利能力是中國境內影音平台的3-5倍。
 除了在YouTube上創作影片,在Podcast上創作音頻,還可以在臉書、Dcard、痞客邦、Matters等平台寫文章賺錢。方式很多,依靠讀者訂閲、打賞,或者通過流量換取虛擬貨幣⋯⋯都可以把才華和影響力變現。在一個自由、開放、包容的社會裡,你更容易體會到那句話:是金子,終就會發光。因此,從機會多這一點來説,台灣,真的是中文創作者的天堂
無出版審查、文學根基深厚卻難以養活作家?台灣真是中文創作的天堂嗎?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II4J4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