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打離婚官司涉違法蒐集利用理科先生個資 「理科太太」今起訴
理科太太(右)與理科先生(左)打離婚訴訟,意外衍生違反個資法官司。(資料照)
打離婚官司涉違法蒐集利用理科先生個資 「理科太太」今起訴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RRToEV
2023/12/22 09:47
〔記者錢利忠/台北報導〕「理科太太」陳映彤(Evelyn)前年底與理科先生(John)結束5年婚姻,雙方進行離婚訴訟期間,女方透過管道取得男方的個人病史及用藥資料,並提供給法院,主張對她有利的事項,男方因此指控女方非法蒐集個資;台北地檢署認定女方涉嫌違法蒐集與利用男方的特種個資,今依違反個資法將理科太太起訴。
檢方調查,前年12月17日,雙方經法院調解離婚,不過關於夫妻剩餘財產分配等訴訟仍在法院審理中,女方未經男方同意,私自取得陳姓醫療人員出具記載男方病史及用藥資料的紙條,並於去年8月18日將記有男方個資的紙條提供給法院,以主張對她有利的事項。
陳姓醫療人員證稱,其提供男方的病史及用藥紀錄等個資,目的是為了協助男方尋找國內的醫師使用,並非提供給女方作為訴訟之用。
檢方認為,女方未經男方同意,將寫有男方病史及用藥紀錄等個資的紙條,提供給法院作為有利於她訴訟的證據,除了違背男方的意願,也逾越蒐集男方個資的目的,且她用作訴訟證據,也與當初她向醫療人員蒐集該個資的目的不符,另亦損及男方的訴訟上利益,因此認定女方所為已涉犯個資法之違法利用他人特種個資等罪。
現年36歲的理科太太,求學時代赴美取得生物醫學工程碩士學位,並在美國創業發展護膚產品,起初公司經營並不順遂,但她親自人體試驗,讓臉長出痘痘後,再塗上自家產品治療,之後將過程剪成短片上傳,快速累積將近2300萬的點閱率,此舉不僅救活公司,也擦亮理科太太的招牌,其經營的頻道「理科太太Li Ke Tai tai」,也是國內近年來排名數一數二的知識型頻道。
本名陳映彤的百萬YouTuber「理科太太」,前年與台裔美籍老公John打離婚訴訟,台北地院家事法庭開庭調解,歷經家事法庭近3小時調解,理科太太於前年12月宣布「婚姻今天正式結束」,原因是無法化解雙方個性差異,不過往後還是一家人。打離婚官司涉違法蒐集利用理科先生個資 「理科太太」今起訴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RRToEV

理科太太跟Hahow合作從「分享者」越界到「專家」,開設「諮


理科太太提供之服務為:「我不是諮商心理師不能幫你諮商,但我在諮商室的另一頭和自己搏鬥了100多個小時,我想以學姊的身分,分享我的筆記,陪你走過這一段。」
呂秋遠指出,多數人認為心理師只要陪人聊天就可以收錢,真好賺,但其實心理師的所有回應都需要經過訓練,透過一個人的言談,去理解對方的感受與思考模式,進一步去找到察覺與改變的方法與可能。呂秋遠批:「理科太太進一步加深了一般人的印象,只要買筆記,就可以理解諮商是什麼。理科太太標榜理科,但是所作所為一點都不理科,因為諮商是科學、是專業,不是閒聊,不是靠一百小時,就可以讓心理健康出現狀況的人,得到專業撫慰與回應。對於專業人士來說,諮商筆記傷害性不高、污辱性極強。一個人很聰明,懂得規避法律,不代表可以規避社會責任。」心理師真好賺?呂秋遠批理科太太汙辱專業人士 - 自由娛樂 https://bit.ly/3BJKLUF


理科太太跟Hahow合作從「分享者」越界到「專家」,開設「諮理科太太跟Hahow合作從「分享者」越界到「專家」,開設「諮理科太太跟Hahow合作從「分享者」越界到「專家」,開設「諮

理科太太賣「諮商筆記」:網紅變現也有極限,為何她總是被炎上?
作者 林紘宇
2022-12-12
理科太太跟Hahow合作,開設「諮商筆記」線上課程,以自身諮商100多個小時的經歷分享經驗,引發不少爭議。
心理諮商與「心理課程」有何差別?從理科太太販賣諮商日記談起 | 方格正 / 心理師的心裡話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V1h88c
理科太太賣「諮商筆記」:網紅變現也有極限,為何她總是被炎上? | 林紘宇 / 精選轉載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FZHpzv
YouTuber理科太太又被炎上了。2021年底宣布和理科先生離婚後,理科太太跟Hahow合作,開設「諮商筆記」線上課程,以自身諮商100多個小時的經歷分享,課程已賣破300萬元。但這個課程讓很多人看得很不順眼,覺得斂財、太硬要、違法。
首先,真的可能違法嗎?《心理師法》第42條:
未取得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資格,擅自執行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業務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金。
現在課程尚未上線,說違法的人沒有證據,而且看來理科太太最新回應,應該早就注意到這條,很容易規避開。如果心理諮商筆記,是自身經驗分享、自我覺察、沒有直接跟觀眾對話諮商,我認為很難構成違法。而且理科太太也不是傻瓜,找一位配合的心理諮商師,就可以解決。
理科太太賣「諮商筆記」之亂
那可能不違法,為何大家這麼氣?許多人會這樣想,「連這種錢也要賺」?這非常合理,我也這樣想。沒有任何心理學專業、因為離婚或種種原因,去諮商了一陣子,就要公開跟大眾開課收費。
就像是館長若今天去開「訴訟開庭日記」,不只律師會氣到崩潰,大家也一定無法接受,肯定也炎上。網紅賺錢天經地義,但網紅賺錢,是有界線的。講白了,什麼錢都要賺,就會被別人用放大鏡檢視。
理科太太多次被炎上,我認為都跟過度使用「網紅變現槓桿」有關。理科太太跟館長一樣,具備全台知名度、是頭部YouTuber,應該完全不缺賺錢的機會,可能是商品排隊著等著她業配的等級。明明賺錢的機會數不清,理科太太總是選擇開槓桿。
今天身為一個理科網紅,秉持分享的精神,這種心理諮商筆記,完全可以成為她YouTube拍片素材,拍個半年一年,成為一個系列沒問題,而這個過程中,還是可以業配。
身為網紅,分享是天職,流量變現天經地義。如果理科太太再多累積個半年,定期輸出自我覺察的分享影片,之後再募資,我想有意見的網友會少很多,但今天理科太太選擇一個捷徑──僅僅經歷過「100個小時諮商」,就想要自稱專家學姊,來帶領大家。
從「分享者」越界到「專家」
專家的身分學問,是需要時間累積,理科太太的做法,跳過了「分享者」的角色,想要快速成為「專家」,遊走法律邊緣,也難怪大家看了這麽反感。
台灣人完全能接受網紅賺錢,但如果把「網紅變現」的槓桿開到最大,那就要面對潛在的反撲。理科太太最新回應說網友酸民閉嘴,如果包括之前賣健康食品的相關爭論,有時候也可以想想,為何理科太太每次募資都被炎上,是否是心態上出了問題?
那麼容易被炎上,擁有「自我覺察」然後「走過」的能力,想想也是挺重要的。
(作者為區塊鏈筆耕者、加密貨幣律師。本文授權轉載自作者臉書。)
心理諮商與「心理課程」有何差別?從理科太太販賣諮商日記談起 | 方格正 / 心理師的心裡話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V1h88c
理科太太賣「諮商筆記」:網紅變現也有極限,為何她總是被炎上? | 林紘宇 / 精選轉載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FZHpzv
-------------------------
心理諮商與「心理課程」有何差別?從理科太太販賣諮商日記談起
作者 方格正
2022-12-13
網紅理科太太近來在募資平台上,販售自己接受了100多個小時的「諮商日記」,飽受不小爭議。究竟大眾對於心理諮商的認識是什麼?
網紅理科太太近來在募資平台上,販售自己接受了100多個小時的「諮商日記」,飽受不小爭議。她聲明,分享的是自己接受心理諮商所學的技巧,來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增進自我覺察與自我效能感。包含律師呂秋遠以及諸多心理師紛紛抨擊,理科太太把諮商看得太簡單了,不尊重專業,有撈過界賺錢之虞。對此,我有些不同的想法想跟大家分享。
網紅不能賣諮商筆記,但心理師可以?
首先,我不認為心理學與其他有關個人成長的「知識」,應該被專業人士(在台灣主要是心理師)給壟斷;相反地,這些知識人人都可享有,實際上也是如此。只要到圖書館或上網搜尋,很容易可以找到許多資訊。以正念(mindfulness)為例,雖是心理學將正念進行系統化研究並發揚光大,但內觀、冥想等練習,絕非心理學家發明的,也不是只有心理師能教導冥想,如此說來,「自我覺察」不也是一樣嗎?(你可能很意外,諮商研究所裡很少有一門課專門教「自我覺察」。)
換個角度來思考,如果心理師上網販賣個人成長課程,這件事就很合理嗎?(實際上也有許多心理師正在販售)對我來說,這反而是更需要謹慎思考的事,因為這會影響大眾對於心理諮商的認識,簡化為心理上知識層面的學習。這個論述較為複雜,且讓我娓娓道來。
心理師與心理「老師」
我在這行打滾期間,有人問過我是否要開設線上「課程」,說不心動是騙人的,比起一個個鐘點扎實地與個案進行諮商,這可是傳說中的被動收入啊!但思考之後,我沒有答應,因為我明白,心理諮商並非上課,而我在工作上真正想要的,不只是賺錢,更是為了一份身為心理治療師[1] 的自我認同感。
多數人並不清楚心理諮商與上課有什麼區別,在工作中,絕大多數的個案也都稱呼我「老師」,將會談室當作是「教室」。早年我還會抵抗一下,告訴他們,我是心理師不是老師,但現在我徹底放棄了,因為我們的社會中本來就沒有「治療師」這個舶來品,而「老師」是最接近的角色了(有趣的是我的個案裡,也有些本身是心理師,連他們也都叫我老師)。只能說台灣人真的很喜歡上課,就連按摩也能被說成是課程,或許在我們的文化裡,花錢上課是最合理、最不需要有罪惡感的事情了。
你可能會說,不過就是個稱呼,有什麼大不了的嗎?有的,身為一位有經驗的心理師,我深知其實在個案還沒見到治療師之前,諮商就已經開始了,來談的人會想像自己將與誰,進行怎樣的活動。也就是說,在台灣,個案很容易將老師這個角色的種種情感與期待,一股腦地投射到治療師身上。
例如,有些人對於跟我說話感到焦慮,覺得自己需要像個好學生一樣有好表現,必須認同我所說的每一句話,因為在他過去的生命經驗裡,這就是他與老師(與其他權威形象)相處時該有的樣子,於是我們就會把焦點放在他對權威的恐懼上,這就是心理諮商有趣的地方,所有在關係中發生的事情,都可以拿來當作素材,幫助個案更了解自己。
在台灣,個案很容易將老師這個角色的種種情感與期待,一股腦地投射到治療師身上。圖片來源:BlurryMe/Shutterstock
能創造療癒的不是理論,而是信賴關係
我不希望個案僅把我看做老師,因為所有研究都告訴我們,真正能產生療效的,並非理智與知識上的學習,而是親近的諮商關係;更準確地說,是治療師能化身為「照顧者」,去回應來談者的傷痛、感受與需求,並託付于情感與信賴,進而產生依附關係,也就是說,在有療效的諮商中,治療師也將成為個案生命中很重要的人。
在這個過程中,將會創造出所謂的修正性經驗(corrective experience),例如某個人成長經驗裡,可能不被允許表達憤怒與悲傷(爸爸說:再就哭打得更用力),因此在諮商中,若治療師能幫助案主表露情緒並予以接納,將會是種療癒。我把過程說得很簡單,實際進行則困難許多,因為受過傷的人總習慣保護與封閉自己,即便在治療師面前也不例外。
看過有許多關於心理治療的電影(其中8成治療師跟病人在談戀愛),但我最喜歡,且認為最貼近現實的,還是已故男星羅賓威廉斯和麥特戴蒙所演出《心靈捕手》,這部片將我上述的歷程活生生地演了出來[2] 。
主角威爾是童年受虐的數學天才,雖然絕頂聰明,卻成天鬼混打架滋事。某天,一位數學系教授發現了他驚人的天賦,向法官求情,讓威爾以接受心理治療來替代坐牢。威爾是史上最難搞的個案,用挑釁與侮辱擊敗了所有治療師的理論與技巧,無計可施之下,教授找上了鬱鬱不得志的心理學教授西恩來幫助他。西恩無花無巧,就只是用無比的耐心,試著去認識威爾,建立真實真誠的關係,最終威爾打開了心房,讓西恩走了進去。
最讓我感動的一幕是,在他們諮商的尾聲,西恩告訴威爾,童年被虐待真的不是他的錯,起初威爾只是淡淡地說「我知道」,但西恩仍不停看著威爾的眼睛,重複說「這不是你的錯」,幾次後威爾甚至推了西恩,生氣地說「你不要搞我!」,但西恩沒有被嚇到,也沒有因此停下來,直到威爾徹底卸下武裝,像孩子般地抱著西恩痛哭,西恩則像慈愛的父親般,輕撫著孩子的頭,這是威爾童年從未有過的經驗,療癒就在這一刻產生。
西恩無花無巧,就只是用無比的耐心,試著去認識威爾,建立真實真誠的關係,最終威爾打開了心房,讓西恩走了進去。圖片來源:《心靈捕手》劇照
諮商是一趟個案與心理師的冒險旅程
「這不是你的錯」這句話並非什麼了不起的學問(不必是心理師也知道受虐兒是無辜的對吧?),這句話之所以能產生療效,是基於威爾跟西恩之間真誠親近的關係,這對雙方來說都是趟冒險的旅程,誰都不知道過程會發生什麼事情(因此關係有時充滿張力)。
可惜的是,在我們的社會裡,諮商似乎被看成處理情緒與關係技巧的學習,這非常弔詭,因為所談的內容看似很柔軟,但彼此的關係則保持安全且遙遠的距離──我教你該怎麼做,這跟理財顧問和健身教練的關係並無分別,諮商也就停留在理智且表淺的層次。
心理諮商目前在台灣欣欣向榮,而我看到的則是隱憂──心理師自詡為情緒與人際關係的專家,來教導大眾該怎麼過日子。這樣的互動模式或許是我們社會所歡迎的,但對我來說,一則不夠誠實(你確定心理師自己的情緒與人際關係就比較好?),二來就算學會了種種技巧,能自立自強百毒不侵,孤獨的人們還是一樣的孤獨。
[1] 雖然在心理師才是國家認證的專業角色,但平常我更喜歡治療師這個稱呼,因為有許多心理師並不做心理治療,光靠演講或其他管道維生。
[2] 《心靈捕手》的劇本是麥特戴蒙與班艾佛列克所合寫的,兩位都並非諮商相關背景,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心理諮商與「心理課程」有何差別?從理科太太販賣諮商日記談起 | 方格正 / 心理師的心裡話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V1h88c
理科太太賣「諮商筆記」:網紅變現也有極限,為何她總是被炎上? | 林紘宇 / 精選轉載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FZHpzv
-------------------------------------
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身為「心理人」,別讓知識變成一種專家霸權!
作者 孫頌賢
2022-12-14
如果一個網紅,她接受了完整的諮商歷程,加上她又是知識性網紅,把自己經驗到的諮商歷程,研發出一套知識傳遞的「知識產業」,這樣有問題嗎?
心理諮商與「心理課程」有何差別?從理科太太販賣諮商日記談起 | 方格正 / 心理師的心裡話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V1h88c
理科太太賣「諮商筆記」:網紅變現也有極限,為何她總是被炎上? | 林紘宇 / 精選轉載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FZHpzv
誰可以擁有心理學甚至諮商專業的知識?誰可以學習、誰可以接受教育甚至諮商?答案很清楚,知識雖有產權,但學習知識沒有產權。知識的學習是平等的,誰都可以擁有知識,這是普世價值,這樣才能讓更多人,不受社會階級與經濟的影響,獲得更多知識。
你可以去圖書館借書,進行閱讀與研究,甚至不受正規教育,研發與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專業知識。像是薩提爾(Satir)發展家族治療專業時,沒有太多老師可以教她,她不具備博士學位,而是透過實務,磨出自己的專業模式。而擁有知識,也擁有權力,她有把知識轉化成知識產業的權力,當然,她也有把知識轉化成教育他人的權力。
如果一個網紅,她接受了完整的諮商歷程,加上她又是知識性網紅,把自己經驗到的諮商歷程,研發出一套知識傳遞的「知識產業」,從擁有知識也擁有權力的角度來看,這個過程其實是沒有問題的。
擁有知識,和擁有專業的權力
然而,「專業權力」指的是某人能執行某項專業角色的權力,例如醫師要考取醫師執照,有了執照才能行醫,心理師亦如是,所以,心理師法規範,只有心理師可以宣稱進行諮商或心理治療。
「專業知識」往往透過政府法規、或具公信力的學會認證,讓某些人具有「專業權力」,目的是為了制衡與平衡「知識/權力」的浮濫。這兩者相互制衡,但也相互扶助。而擁有知識的網紅,她可以把知識轉成知識產業,甚至可以「教」你上一套類似心理治療的課程,但是,這是擁有知識的權力,她只是沒有專業權力
擁有諮商知識的權力雖不等同於專業權力,但是,對普羅大眾來說,他並不知道「非專業的心理知識」VS「專業的心理知識」究竟該怎麼分辨?對大眾來說,他們考量的是「個人的利益」,哪一種方式對我有幫助、我能接受,對我來說,就是「專家」。
這樣的事情,在台灣早就不是新聞。我曾看過某些有名人士,開班教授「如何把妹」、「如何脫單」,隨隨便便的課程學費衝破萬把塊,一堆人趨之若鶩。像我這樣號稱是「愛情心理學」的學者專家,卻完全沒有賺頭。我可能心裡想著:「哼哼,這些膚淺的內容,也配當愛情心理學專家?」但是,這就是擁有知識,就擁有權力的體現。
證照似乎規範了某些知識,只能坐擁在某些「專業權力」的人手上,這其實是很霸權的,也讓社會缺乏知識發展與創造的多元性。圖片來源:截取自Hahow 好學校 YouTube
證照的傲慢,讓專業知識漸漸遠離社會
所以,其實我很討厭「證照」,證照似乎規範了某些知識,只能坐擁在某些「專業權力」的人手上,這其實是很霸權的,也讓社會缺乏知識發展與創造的多元性。
所以,當心理師大聲抗議,諮商知識居然被沒有「專業權力」的網紅拿來創造百萬網路課程時,這個抗議,究竟想維護的是「專業權力」?還是眼紅這個「非專業的知識擁有者」,執行她的知識權力(並且獲利)?還是悔恨,我們心理師的商業頭腦,沒有這些非專業的網紅來得好?
擁有「專業權力」,原本的功能是要制衡浮濫的「知識/權力」,但專業權力也可能淪為「專業的傲慢」,不得不慎。
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一直增加「專業權力」的證照制度,專業權力的壞處,就是一直增加專業傲慢者,總覺得自己的專業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同時,我們又必須為社會產生擁有證照的「專業權力」者,因為從普羅大眾中產生的「專家」,有可能成為像薩提爾一樣的人,也可能會變成可怕的信仰或宗教組織,所以,適切的設置「專業權力」制度非常有必要。(這樣的舉例對薩提爾其實不公平,她在成為家族治療師以前,也受過專業訓練。)
專業權力的誕生,最重要的不是「設定誰可以執業」而已,最重要的是「倫理」,就是把關這些專業知識,讓這些專業知識可以被批判、被修正,長成更好的樣子。
專業權力的誕生,最重要的不是「設定誰可以執業」而已,最重要的是「倫理」,就是把關這些專業知識,讓這些專業知識可以被批判、被修正,長成更好的樣子。圖片來源:截取比起「證照」,更應檢視「倫理責任」
所以,我滿討厭「證照」制度,但適度的證照制度是有必要的,例如心理師證照。
因為有了心理師證照,就有一群專家與組織(包括學會、學校)來把關與篩選這些普羅大眾的心理知識。所以,若心理師們覺得網紅賣了很像諮商專業的課程,且賣的比我們好,這可能代表:我們心理師在社會的健康促進推廣上,做得不好;也可能代表,我們號稱心理師,但對於如何進行健康促進這件事情上,專業程度做得不好。
而一直拿「證照」來壓制由大眾而來的「知識/權力」,就只不過是拿「專業權力」來跟社會上的「知識/權力」對抗,這樣的權力對抗,實在跟利益的對抗太有關聯了。
我們需要的是「倫理」檢視,而非在吵,某某網紅不是心理師,所以不能教授這類課程,我們應該從倫理的角度,來告訴大眾,這類課程可能對人們心理健康的好處以及弊端是什麼?這也許才是身為「心理人」的我們,更應該做的事情。
一直拿「證照」來壓制由大眾而來的「知識/權力」,就只不過是拿「專業權力」來跟社會上的「知識/權力」對抗。圖片來源:截取自Hahow 好學校 YouTube
證照氾濫的社會
我覺得,有心理師證照這樣的「專業能力」其實已經非常足夠了,在心理師領域中,有越來越多想要再產生「證照」的次領域,而這些專業能力的次證照,已經逐漸淪落成:「你要號稱你是什麼學派,就要參加他們的訓練、督導、檢核,這樣你就可以在你的履歷上,寫上你是XX治療師。」
證照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能執行「專業倫理檢核」的專業權力,但許多次證照的設置,卻變成「幫派」、「搶占市場」的武器,甚至是催眠大眾、催眠新手諮商師的誘惑品:「各位新手諮商師,你想要畢業又立刻變強、立刻在諮商界有一席之地嗎?歡迎來參加我們XX學派的專業訓練,只要5萬9千9,還加能量水……」
最後也想感嘆,大家都快忘記心理師證照的意義了,以為證照就是「霸佔市場」、「插旗領地」的武器。大家都快忘記,當你擁有證照,其實也代表了,你擁有為諮商與心理治療倫理把關的社會責任。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本文授權轉載自作者臉書。)
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身為「心理人」,別讓知識變成一種專家霸權! | 孫頌賢 / 精選轉載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FWgvby
------------------------------------
心理諮商與「心理課程」有何差別?從理科太太販賣諮商日記談起 | 方格正 / 心理師的心裡話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V1h88c
理科太太賣「諮商筆記」:網紅變現也有極限,為何她總是被炎上? | 林紘宇 / 精選轉載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FZHpzv


外聘心理師的諮商方案,常常低於市場行情的1600元至2000元/小時,限於經費,可能只提供800元至1200元/小時

自殺率增加?政策無法接住「墜落」的少年才是關鍵/兒少自殺行為,固然有其心理病理因素,但從憂鬱到執行自殺的過程中,家庭、學校、社會安全網,能否有機會接住孩子的情緒,停住想自殺的行動,是重要關鍵/了台灣目前的兒少預算不足,致使有限的人力難以提供兒少更可近、能使用的資源。而且,專業人員與照顧者的兒童權利教育不足,使得推動兒少身心照護時,陷入系統銜接不良,難以作後續處置。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