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6_171813

Best Female Scientists in China 2022 Ranking | Research.com


2022-12-06_171909

Best Female Scientists in the World 2022 Ranking | Research.com


2022-12-06_1711552022-12-06_171311

科技島女力荒?全球頂尖女性科學家排行榜,台灣竟掛零
文 / 黃偌晴    2022-12-05
科技島女力荒?全球頂尖女性科學家排行榜,台灣竟掛零 | 黃偌晴 | 遠見雜誌 https://bit.ly/3Y1ynsr
科技島女力荒?全球頂尖女性科學家排行榜,台灣竟掛零
國際知名學術網站Research.com首次增設「全球頂尖女性科學家」排行榜名單出爐,美國最多人入選。Research.com
在台灣科技業一片大喊缺才的情況下,或許可以多鼓勵女性加入科技領域;因為根據近日國際知名學術網站公布全球頂尖女性科學家名單,台灣竟掛零!凸顯台灣女性科研人員人數偏少,且要獲得研究成就肯定更不易。
國際知名學術網站Research.com首次增設「全球頂尖女性科學家」排行榜名單出爐,以論文引用指數(H-index)成績排名,列出全球1000名頂尖女科學家,美國最多人入選,有623人上榜;英國96人次之。
亞洲國家則以中國(含香港)13人入榜最多,接續為新加坡2人,日本1人,台灣則掛零。
Research.com此排名分析全球逾16萬名來自所有主要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以學者或學科領域的H指數(H-index)及文獻計量指標,首次評選出全球首1000名女性科學家。
台灣女性科學家雖然掛零,但台灣2022年卻有三位入選全球1000大男性頂尖科學家,分別是台灣大學物理學系講座教授熊怡,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校長,以及前副總統陳建仁。
「我們很痛苦地意識到,學術研究的科學領域仍由男性占主導地位,我們相信女性科學家應該有平等的機會被代表並因其成就而受到讚揚,」Research.com說明了此次名單公布的主因。
肝癌病人最後希望全在周鳳英身上,就只差1.5億救命錢了
台灣科研工作者,男性人數高於女性三倍
究竟台灣有多少女性從事科研工作?
國科會資料顯示,2020年全國整體研發人力包含企業、政府、高等教育與私人非營利部門的研究人員、技術人員、支援人員;若以性別來看,男性25萬6789人,女性僅9萬4068人;如果單以研究人員人數來看,男性則有15萬7299,女生只有4萬6672人,男性人數約是女性三倍。
至於在大學校園裡面有多少女性教授?
教育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大專院校專任教師人數,男性教師人數為2萬8620人,女性為1萬6499人,女性教師比例為36.57%;但科研領域的女教師比例更為偏低,像是工程、製造營建領域只佔11.55%,資訊通訊科技只有16.74%。換言之,在大專院校常見的一些理工科系領域,很常見到全系只有一兩名女教授的情況。
在研究成就表現上,根據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得獎比例來看,2021年共695位申請,男性571位,女性124位,女性佔18.8%,後核定得獎者共80位,男性62位,女生18位,女性為22.5%。但以競爭最激烈的工程處來說,共有235位申請,男性有219位,女性只有16位(6.8%),最後得獎結果核定27位,男性24位,女性3位,女性得獎者只有11.1%,科研女性獲得研究肯定更是少之又少。
而國科會最新一年的年輕學者獎項──吳大猷紀念獎,共有44位年輕學者申請,男性佔了32位,女性佔了12位,比例為27.3%,年輕女性研究員獲獎率稍微提升,但以國科會傑出研究表現獲獎率來看,科研領域女性研究人員整體獲獎率平均不到2成。
上述這些數據都可以顯見台灣女性從事科研的人數偏少,且女性科研人員要獲得研究成就肯定更不易。
新冠疫苗沒有她就不成!這位女科學家,才是2020疫情下的真英雄
100多年來,僅有60位女性摘諾貝爾桂冠1901 年到 2022 年諾貝爾獎女性獲獎率大約只有6%。諾貝爾獎網站圖/1901 年到 2022 年諾貝爾獎女性獲獎率大約只有6%。諾貝爾獎網站
不只是在台灣,以科研最高成就的諾貝爾獎來看,也是如此。
諾貝爾獎曾有「是男性得獎者天下」的爭議和詬病,從 1901 年到 2022 年諾貝爾獎女性獲獎率大約只有6%,諾貝爾獎授予女性 61 次,只有一位女性瑪麗·居里獲得過兩次榮譽諾貝爾獎,這意味著這121年裡共有60位女性獲得諾貝爾獎。
在60位摘冠的女性中,更只有24名為科研領域,尤其,諾貝爾物理獎在百年來更只有4位獲獎女性獲獎。女性絕不亞於她們的男性競爭對手,但卻有許多人與桂冠失之交臂。
《美國物理學會》曾提及的遺珠之憾有「原子彈之母」邁特納(Lise Meitner),她曾3次獲得諾貝爾獎提名,但獎項女性獲獎率大最終卻只頒給合作夥伴哈恩(Otto Hahn);而揚名國際的「中國居禮夫人」吳健雄女士的研究成就亦受推崇和肯定,可是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桂冠,仍只頒發給她的同事李政道與楊振寧。
不論是諾貝爾獎、Resarch.com全球頂尖女性科學家、台灣傑出研究成果獎的得獎男女比例均顯示,女性科學家需要花更多努力來證明自己的表現。因此,不論是在國外或在台灣,都須更積極鼓勵並給予女性研究人員更多友善的資源和環境。
近年來,台灣政府單位也已加強投入並鼓勵女性從事科研,來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的「實現性別平等,增強所有女性權能」。
像是國科會近年來支持女性主持人及女科研人從事科學研究,針對懷孕到育有三足歲以下子女的女性科研人員,可提出所需研究人力申請。無執行科技部研究計畫者,可以每年1次以隨到隨審方式提出專題研究計畫申請,擇優補助等。教育部也推出「補助大專校院STEM領域及女性研發人才培育計畫」。
但女性科學家所面臨的無形阻礙和挑戰,似乎比想像中的巨大和艱難,儘管大家都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改變並不容易,全世界都需要正視科研領域均權的問題,才能鼓勵更多女性就讀科研領域、從事科研工作
科技島女力荒?全球頂尖女性科學家排行榜,台灣竟掛零 | 黃偌晴 | 遠見雜誌 https://bit.ly/3Y1ynsr


2022-12-06_171545

全球頂尖女科學家 中大、港大5學者上榜
2022-10-24 14:17 世界日報/ 香港新聞組/香港24日電
全球頂尖女科學家 中大、港大5學者上榜 | 大陸傳真 | 兩岸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FdmTKa
國際學術網站Research.com公布首設的「全球頂尖女性科學家」排行榜,列出全球首1000名女科學家,其中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共有三名教授入選,全部來自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她們亦位列全中國前十名科學家,為香港院校之冠,而香港大學亦有一名教授入選全國前10名。
綜合晴報、明報等港媒報導,「全球頂尖女性科學家」名單中的中大醫學院三名教授均來自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包括醫學院助理院長(內地事務)于君(第162位)、梁顯利老年學及老人病學研究教授胡令芳(第333位)、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陳重娥(第703位)。
另外兩名入選香港女性學者均來自香港大學,包括身兼港大病理學系講座教授、肝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吳呂愛蓮,以及港大理學院院長(暫任)及黃乾亨黃乾利基金教授(化學與能源)任詠華,兩人分別全國排名第8及第11,全球排名第517及第753位。
「全球頂尖女性科學家」是Research.com今年首設的排行榜,旨在為科學界建立成功女性典範、表揚和肯定她們的科研成就,藉此鼓勵女性加入科研行列,期望為女性科學家提供更多認同、發展和平等的機會。
今次排名是透過嚴密分析全球逾16萬名來自所有主要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以學者或學科領域的H指數(H-index) 及文獻計量指標,評選出全球首1000名女性科學家。
美國最多人入選,有623人上榜。位列榜首的是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JoAnn E. Manson,其研究領域包括內科、疾病及糖尿病,中國有13人上榜。全球頂尖女科學家 中大、港大5學者上榜 | 大陸傳真 | 兩岸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FdmTKa


【全球頂尖女性科學家】國際學術網站Research.com剛公布「全球頂尖女性科學家」排名,中大醫學院共三名教授入選,同時位列全國十強,為香港院校之冠。
是次排名是透過嚴密分析全球逾16萬名來自所有主要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以學者或學科領域的H指數 (H-index) 及文獻計量指標評選出全球首1,000名女性科學家。入選的三名中大醫學院教授均來自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包括于君教授、胡令芳教授及陳重娥教授。當中,于君教授更位列全國三甲及全球第162位。
「全球頂尖女性科學家」是Research.com今年首設的排行榜,該排名旨在為科學界建立成功女性的典範,對她們的科研成就予以表揚和肯定,藉此鼓勵女性加入科研行列,並期望為女性科學家提供更多認同、發展和平等的機會。
全國頂尖女性科學家排名: https://research.com/scienti....../best-female-scientists/cn
全球頂尖女性科學家排名: https://research.com/scientists....../best-female-scientists

312461454_2690221547780295_8574846229370620680_n


女性投身科學阻力多 職業首選仍是「三師」
《遠見》獨家調查 「『妳』缺席了—台灣科學競爭力隱憂」關鍵報告
文 / 林讓均    2017-03-28
女性投身科學阻力多 職業首選仍是「三師」 | 林讓均 | 遠見雜誌 https://bit.ly/3F5VZUf
今年的奧斯卡入圍影片《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描述1960年代,三位非裔的女性科學家,幫助NASA(美國太空總署)太空船首次成功繞行地球,這是一個勵志的真實故事。
然而,大家該問的是,50年過去了,「女性科學家」還是關鍵少數嗎?
場景轉到台灣,第一位女總統蔡英文就任以來,「女力崛起」的現象在各行各業發酵,也引起媒體熱議。然而「姊的時代」真的到來了?
根據統計,台灣各大專院校、研究機構在數理∕科學領域的教師與研究人員,女性只占約1/4,顯然還是少數。顯然,科學領域仍是「陽剛職場」。問題出在哪?
在蔡英文總統執政滿一週年前夕,《遠見》與「台灣萊雅」獨家揭露「『妳』缺席了─台灣科學競爭力隱憂」關鍵報告,探討性別刻板印象如何反映在民眾對女性職業角色的期待上;而家長對於女兒的期許,究竟是成就、或者扼殺了未來的女性科學家?
為什麼全球最大的美妝品牌萊雅,會關注女性科學家的議題?原來,100多年前的萊雅創辦人,就是一位科學家。自1998年,萊雅開始與聯合國合作,在全世界選拔傑出女性科學家,2008年也在台灣舉辦,希望讓各個社會重視女性在科學上的潛能。
這次調查除了一般民眾外,也特別針對目前有國、高中生子女的家長完訪共216份有效問卷。在216位家長中,第一個孩子(或唯一一個孩子)是男或女的比例各半。
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在性別觀念上,已有顯著進步。
16.1%認為女生不適合念理工科
在被問到「你同意或不同意『女生較不適合念理組或科學相關科系』」,全體民眾只有16.1%同意此論述,近七成五不同意。交叉分析,愈年輕的民眾愈不認同,在20~29歲族群中不認同者近八成,而60歲以上不認同者只有五成七。
顯然,「女生不適合念理工科」的刻板印象逐漸被打破。
而在被問到「男生的數理能力天生比女生好」,也有半數民眾不同意。國高中家長的群體中,同意者稍多,占四成六,不同意者約四成五。
遠見研究調查中心副總經理任希詩解讀,同意與不同意各占一半,顯示「男生的數理能力天生比女生好」的觀念在鬆動中,卻還未完全顛覆。
值得注意的是,家長群體似乎比較認同這種說法,特別是有兒子的家長(以下簡稱「男生家長」)有四成八抱此想法。但,有女兒的家長(以下簡稱「女生家長」)卻高達四成八不同意此說法。
同樣地,在「男性在科學領域比起女性更容易成功」的論述上,民眾不同意稍高,約47%。然而,國高中家長卻有過半同意此說,其中男生家長更有56.5%同意。女生家長卻相反,僅46.3%同意此說。
對於家長態度的不一致,多年來推展女性科學教育的「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執行長林明瑞分析,「從現實層面來看,許多有女兒、特別是獨生女的家長,在態度上不服輸,不認為女生在先天能力上會輸給男生,因此也不樂意承認男生在科學上比較容易成功!」
究竟,家長如何評估自己兒女的數理能力呢?
家長自評女兒數理成績為65.2分
這次調查結果顯示,國高中家長自評自己小孩目前的數理能力、基礎科學能力,平均分數是66.9分,才剛過及格門檻。進一步分析,男生家長自評兒子的成績略高於平均,有68.6分,女生家長自評女兒的成績則只約65.2分。
林明瑞表示,儘管家長自評兒女的平均分數差異不大,但通常家長對兒子的數理能力期許會較女兒高,也因此對兒子的自評成績容易偏高。
對兒女的性別期待,是否也反映在選志願上?
在被問到「兒女將來選填學科時,你會建議他∕她選擇哪些類別?」建議女兒的前三志願分別是「醫護類」(33.3%)、「商業管理類」(31.5%)與「人文藝術類」(24.1%)。
但建議兒子的前三志願選擇,則是「機電與工程類」(46.3%)、「商業管理類」(22.2%)與「基礎科學研究類」(18.5%)。
任希詩分析,此題雖為複選題,但每位家長平均只填選1.5個選項,顯示對兒女未來選讀的科系已頗有定見。
如果兒女堅持要選讀數理∕科學研究方面的科系,父母會怎麼做?
「國高中家長」整體有七成五表示「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不會干涉!」,近一成五表示會「全力支持」,勸退者約8.3%。
女兒念數理科 13%家長會勸退
有趣的是,「女生家長」雖然也有七成四會尊重孩子的選擇,但全力支持的人僅12%,另外13%卻會「勸退,輔導她轉其他科系」。
反觀男生家長對兒子選讀數理∕科學領域,不到4%勸退。
「雖然有超過七成的家長不認為女生不能念理工科系,但一旦真的面臨選系、就職,原本隱藏著的性別刻板期待就浮現了!」林明瑞發現,家長對兒女職業的期待,看得出男女大不同。
在「哪些職業,你認為比較適合女生來做?」這題,「全體民眾」「國高中家長」與「男生家長」一致認定女生適合從事的前三大職業,分別是「護理人員」「老師」與「商管金融工作」。
而女生家長也是這三大職業,只是排序稍有不同,第一名是「老師」,接下來才是「護理人員」與「商管金融工作」。「老師」「護理師」與「會計師」,儼然是女性版的「三師現象」。
另一方面,在這個排行榜上,有一個職業吊車尾,就是「工程師」,已經排到第九項,「科學研究」與「程式設計師」則分列倒數第二、第三名,反映出大眾最不期待女生從事理工與科學研究。
對照教育部104學年度統計,大學及研究所就讀科學相關科系的女學生比例,僅占1∕3,到了博士班更驟減為兩成七。
「女學生選讀理工科系的態度退縮,很大的壓力是來自於家長,許多家長不鼓勵女兒走理工這條路!」台灣萊雅總裁陳敏慧表示,台灣萊雅與吳健雄學術基金會近五年來前進高中校園,推廣「高中女校科學教育巡訪計畫」,發現有志於走理工這條路的女學生,常得不到足夠的家長支持。
怕女性從事理工「兩頭燒」
之所以不支持,或許是家長認為女兒走理工很辛苦。
被問及是否同意「女性在科學領域要比男性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有一樣成就」,有超過五成五的民眾都同意,家長群體中更有六成四的人同意,其中男生家長、女生家長兩個族群中,同意的人分別為七成與五成八。
吳健雄學術基金會第三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新秀獎」的陽明大學藥學所副教授洪舜郁表示,大眾認為女性會「更辛苦」,應該不是指天生數理能力的差異,而是職場婦女常見的「兩頭燒」:同時得兼顧工作與家庭。
對於「兩頭燒」的憂慮,的確也在本問卷得到證實。
本問卷針對那些認為「女生不適合念理組∕科學科系」的受訪者,進一步追問原因,在「全體民眾」「國高中家長」與「男生家長」這三個群組中,前三大原因是「可能影響婚姻、家庭」「擔心未來工作不好找」與「覺得女生念文法商比較好」。其中,男生家長群組反對原因是「可能影響婚姻、家庭」者,高達六成二,比全體民眾的三成八,高出近一倍。
然而,女生家長反對女生念理工的最大原因,卻是擔心「未來工作不好找」(42.9%),再來才是「可能影響婚姻、家庭」(33.3%)與「覺得女生念文法商比較好」(28.6%)。
「男生家長可能是不希望『未來媳婦』從事印象中不眠不休的科研工作;女生家長則為『女兒』設想,最擔心未來在職場上的發展!」林明瑞觀察。
對於反對女性念科學與理工科系的民眾與家長,如果看到「女科學家」的成功案例,是否會改變想法?
在本來持反對意見的人之中,「全體民眾」組仍有超過六成的人不會改變,「國高中家長」組也有五成六的人不改變。
交叉分析發現,愈年輕者改變的可能性愈大,在「20~49歲」群組中,有將近四成的人會改變想法,顯著高於「50歲以上」群組的17.6%。可見從教育做起,有可能進一步撼動「男生理工、女生人文」的刻板印象。
本次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人不再以「男女天生差異」作為選填志願標準。然而在職場上,仍有性別角色分工的傳統觀念,並對女性兼顧家庭有較多期待。
看來,在科學領域上,女力破繭,還有不短的一段路要走
女性投身科學阻力多 職業首選仍是「三師」 | 林讓均 | 遠見雜誌 https://bit.ly/3F5VZUf


台灣傑出女科獎 -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 L'Oréal Taiwan

2022-12-06_173724

台灣傑出女科獎 -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 L'Oréal Taiwan

萊雅集團(L'ORÉAL) 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自1998年起,設立「全球傑出女科學家獎」(L'ORÉAL - UNESCO Awards For Women in Science),宗旨為表揚女科學家的傑出成就及對社會的貢獻,並以此典範鼓勵更多女性參與科學,促使科學界兩性均衡,進而更加速科學精進。
循此精神由台灣萊雅與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共同主辦,希望透過獎項表揚女性在科學的傑出成就,樹立傑出女科學家的典範,並啟發推動更多女性參與科學研究。「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於每年選出一名擁有中華民國國籍,且對台灣社會著有貢獻的傑出女科學家,提供獎金並舉辦頒獎典禮公開表揚。
首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於2008年1月順利舉行,受到國內各大媒體的重視和廣泛報導。其後台灣萊雅有感於社會各界的熱烈回響及殷切期盼強化傳承後進的精神,期以實際鼓勵方式,支持勉勵深具科學發展潛力之年輕女科學家,因此於第二屆起增設新秀獎。推動更多女性參與科學的願景,多年來受到各界鼓勵與支持,包括第一屆擔任遴選委員召集人的台大校長李嗣涔教授、各大學術機構及婦聯會於第二屆到第十屆的贊助等。「傑出獎」及「新秀獎」獎金皆由台灣萊雅全額捐助。2012年起再增設「孟粹珠獎學金」一名,用於獎勵在科學研究表現優異的在學博士班女學生,獎金由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劉董事長的子女提供贊助。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於2014年納入萊雅集團的「For Women In Science」全球活動的一部分,除了共同致力於在全球及台灣推動科學界的兩性均等,並尋求增進女性投入科研的機會,如全球「For Girl In Science」,台灣的「女高校科學巡迴講座」等計畫,企盼激勵青少女能勇於堅持自我、志竟科學。
自2019年起L'ORÉAL和UNESCO合辦的「全球傑出女科學家獎」將原本僅從「物質科學」領域選出的女科學家,擴展至涵蓋「物質科學」、「數學」、和「資訊科學」三個領域,因此2019年度「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亦隨之因應調整,從上述三大領域的台灣女科學家中遴選得主。
台灣兩性受教育比例均等,但女性參與科學比例極低。根據教育部104學年數據顯示,大學及研究所就讀科學相關科系的女學生比例僅佔三分之一,到了博士班更是驟減到四分之一。針對科學界男女失衡的現象,台灣萊雅委由《遠見》民調中心2017年進行全台調查,了解家長與民眾對於中學女生投入科研的看法,並加上教育部主辦、台灣萊雅及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協辦的「高中女校科學教育巡訪計畫」講座問卷結果,歸納出三大造成科學研究性別失衡的重要發現,包含:(1)在觀念上,「男生數理比女生好」的偏見已有鬆動;(2)在選擇的行為上,有女兒的家長對「女生念科學可以嗎?」仍有質疑,家長勸阻女兒選讀科學科系的比例相較於對兒子的勸阻高出四倍;(3)在展望職業思考上,女學生和家長對於「未來真能走科學路?」的憂慮則包含信心不足、對兼顧婚姻家庭及工作出路的疑慮。
台灣傑出女科獎 -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 L'Oréal Taiwan https://bit.ly/3Y3gaen

台灣傑出女科獎 -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 L'Oréal Taiwan


數理能力,女孩一點也不差!
文 / 未來Family    2017-10-31
數理能力,女孩一點也不差! | 未來Family | 遠見雜誌 https://bit.ly/3UBkfDF
數理能力,女孩一點也不差!
傳統認為女生不擅長數理,但這其實是刻板印象。多項研究及大型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都指出同一種結論:學習數理的能力,男生女生一樣好;在成績表現上,原本男生女生的差異也逐年縮小中,先進國家和第三世界有同樣現象。《未來Family》採訪了優異的女性科學家、科技領域從業人員、北一女、台中一中的男女同班科學班等,從台灣的現象來看這個全球性新結論。數理能力其實沒有性別差異,女孩的表現與男孩並駕齊驅,不設限、不受社會價值觀、父母期望與同儕的影響,就能開啟未來人生更豐富的想像及可能。
電影《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敘述1960年代一個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三位非裔女性數學家,在工作中並未受到重視,卻在美國太空總署的重要任務中擔任關鍵角色,促成人類首次成功繞行地球。她們對太空發展貢獻卓著,不但在當時美俄太空競賽中,提升美國的競爭力,同時讓女性與種族平權的議題,搬上檯面。
如今,50年過去,人工智慧AI的時代即將來臨,未來將是科技主導的時代,女性在這個領域是否還是扮演關鍵少數?
鼓勵更多女性投身STEM領域
2012年,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加強STEM教育的政策(包括Science科學、Technology科技、Engineering工程和Math數學),其中一項很重要的目標,就是希望鼓勵更多女性投身相關的領域。
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一點?根據美國女童軍研究機構的統計,57%的女學生不願意考慮STEM相關的工作。非營利組織「Girls Who Code」的調查也指出,只有4%的高中女生計畫主修電腦資訊。而過去30年,在美國女生念電腦資訊科系的比率,竟然從35%降到18%。
在台灣,根據教育部統計處的數字,念資訊相關女生的比率約為18%,和美國差不多。而女生就讀的前十大科系,STEM相關的比率只有33%,男生則高達75%。 (表一)
今年三月,《遠見雜誌》曾經做過一份「『妳』缺席了——台灣科技競爭力隱憂大調查」,探討性別刻板印象如何反映在民眾對女性職業的期待,特別是家長對女兒的期許,究竟是成就或是扼殺了未來的女科學家,話題引發關注。
為什麼女生不選擇STEM ?
調查顯示,「女生不適合念理工」的偏見已逐漸被打破,只有16%的民眾認同這個觀念。此外,半數民眾不同意「男生的數理能力天生比女生好」,也有接近一半的民眾不認為「男性在科學領域容易比女性成功」(47%不同意,43%同意)。
然而,在家長期待兒女未來的職業中,卻出現極大的分歧。家長建議「未來選擇的學科」,建議女兒的前三志願分別是「醫護類」(33.3%)、「商業管理類」(31.5%)與「人文藝術類」(24.1%)領域。但建議兒子的前三選擇則是「機電與工程類」(46.3%)、「商業管理類」(22.2%)與「基礎科學研究類」(18.5%)。
值得注意的是,若兒子選擇理工科,75%的家長給予支持,但卻有13%有女兒的家長表示反對,會勸退孩子,輔導她轉到其他科系。此外,特別針對那些認為「女生不適合念理組/科學科系」的受訪者,進一步追問原因,前三大理由依序為「可能影響婚姻、家庭」、「擔心未來工作不好找」與「覺得女生念文法商比較好」。
在家人與社會價值觀的壓力下自我設限或放棄 
去年榮獲「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的清大生命科學院副教授王慧菁分享,當年她的父母也曾一心想讓她念師範,畢業後可以當老師;她則慶幸當初遵從自己的想法,念成大生物系。後來她想要繼續深造,母親希望她找份穩定的工作,她用薪水和學歷的投資報酬率,成功說服了母親。
然而,王慧菁以為只有她那輩的父母才會有這種想法,沒想到直到現在,她碰到的學生家長還是有同樣的觀念,「這一群女孩,當然壓力比較大,發展容易受到限制,非常可惜!」
台大資訊工程系教授逄愛君則指出,念理工的女生給人的形象是「女強人」,好像很強勢,其實並不正確。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所研究員陳韻如認為,女生比較容易自我設限,也比較容易放棄,有時不是自己的選擇,而是來自家人的壓力。她曾聽過念光電所的女生,因為家人的反對而放棄念博士的機會,她感到十分惋惜。
女生的成績好卻不夠自信
此外,女生對數理的自信心明顯低於男生。2015年聯合國科文教組織(UNESCO)、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曾經針對全球15歲男生女生學習差異做出調查。結果指出,男生雖然在數理的平均成績上贏過女生,但值得注意的是,數學好的女生明明在成績上高出男生19個基點,但被問及數學是否在行時,分數高的女生的自信心,竟然和分數低的男生是一樣的,也就是女生的成績好卻不夠自信。
同樣也是「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的陳韻如觀察,女生的問題確實是自信心不足,明明做了90分,卻覺得自己只有70分。「尤其是亞洲的女生,更不敢相信自己做得好,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常常需要人家的肯定。」但她認為,在研究的領域,女生反而比較不會好好高騖遠,太過自信。
事實上,信心是可以培養的。北一女前任校長丁亞雯曾經分享,當年她特別看重數學,希望老師在數學教學上多鼓勵學生,有趣的是,那一年的聯考數學成績果真就超過建中。她稱這是比馬龍效應,也就是老師認定某些學生為資優學生,即使他們不是,但經過提點與鼓勵,學生也能有優秀的成績。
讓業界的典範分享自己的資訊和經驗
全美優秀公立高中排名第二名的伊利諾數理中學(IMSA),也是STEM的標竿學校。校長達赫蕾(Marie Dillion Dahleh)分享,從小她的數理就非常好,數學跳級,但真正等到她上了普林斯頓大學應用數學系,班上只有3個女生,她才意識到原來她是少數中的少數。她的母親非常保守,常告誡她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達赫蕾的回答經常是:「你等著瞧,我會做給你看的!」
她感歎,在她的時代,女性在業界的典範(Role Model)並不多,但現在時代不同了!伊利諾數理中學的男女比例為1:1,在校內,她大力推動女學生參與科技社團,女孩定期聚會,請校友回來經驗分享,建立姊妹會。即使畢業的校友,也組織「Woman in STEM」,彼此分享職涯資訊和交流。
近日也正上映的紀錄片《學數學的女孩們》,講的是從西方幾位女性數學家到台灣的知名女數學家的故事。台大數學系教授張鎮華評論,當年那屆台大數學系很特別,班上三分之一是女生,都是從全台灣女校第一名進來,給男生很大壓力。數學這個學科原本可以獨立研究,但這群女孩在傳統思維下,發展出討論的學習模式,值得推廣。張鎮華認為:「重點不在男女之別,而是一流的人才。」
不再從科技創新的領域中缺席
在矽谷eBay工作多年、前幾年回到台灣的石舫亘,想把矽谷的創業家精神帶回來。她成立「Girls in Tech」非營利社團台灣分會,希望吸引更多的女生投身科技領域。她認為,台灣想要產業轉型,就必須靠女生的力量,而且女生特別適合科技創業。
「在我們的社群裡,有一群熱愛科技的熱血女生,她們可能是公司裡的少數,所以更希望站出來幫忙其他對科技有興趣,但又卻步的女生。」她分享。
來自台灣,北美第一位亞裔女性工學院院長魏文憶指出,現在的科技深入生活層面,女性有不同的生活經驗、思維想法與應用,是未來科技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科技創新改變人類的生活,女生不應該在這個領域缺席。
數理能力,女孩一點也不差! | 未來Family | 遠見雜誌 https://bit.ly/3UBkfDF


女人當教師、男人當醫師 在婚姻市場可以橫著走/薪資與社會階層/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台積電先進製程轉移到美國該擔心嗎?其實「不在台灣的台積電」才是護國神山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專訪 ─ 《學數學的女孩們》導演:別讓別人告訴你,只有男孩數理強/女人迷
作者: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吳湘蓉 發布時間:2017/10/17專訪 ─ 《學數學的女孩們》導演:別讓別人告訴你,只有男孩數理強/女人迷 https://bit.ly/3XY6lhI
  專訪王慰慈、井迎兆導演,深談《科技與性別-數學女鬥士:徐道寧》此部影片,希望透過兩位女孩追逐數學夢的故事,翻轉世人刻板印象:學數學並無性別限制。
  王慰慈導演大方沉穩的女性氣場,相映著井迎兆導演身上溫文儒雅的文人氣質,從進門開始,全場就籠罩著一股非同一般的溫婉書香。或許是常年與影視教學爲伍的原因,歲月痕跡在花甲之年的他們身上無處可覓。兩人的愛情旅程走過了長達四十年之久,採訪過程中相敬如賓的相處方式和淡淡的默契也讓人覺得溫馨不已。
  兩年前,他們的共同作品《科技與性別-數學女鬥士:徐道寧》曾入圍 2015 國際女性影展。這次,他們再拾攝影機,耗時三年拍攝《學數學的女孩們》,記錄兩位成長在台灣 60 年代青梅竹馬的女生,她們一生追逐數學夢的故事。兩位都是現任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成就揚名國際。他們也希望透過這部影片告訴觀衆,學數學並沒有性別限制。
(以下王慰慈=王、井迎兆=井)
圖|作者提供
像是學弟去探訪學長姐
  如今,很多人一聽到數學,便感到恐懼、束手無策。還有很多人說女性數學不好是可以被接受的。真的是如此嗎?可是誰能想到,在半個世紀前的臺灣,有非常多優秀的女生都在鑽研這門深奧的學問。在一次校園内與張聖容教授的再度重逢后,王慰慈和井迎兆導演開始拿起攝影機,去講述這些中生代數學家的故事。
● 您們是以何種身分介入和敘述這個故事?
王:她們看起來是高高在上的院士,但其實跟我們凡人都一樣,非常容易親近。我們是直接進到她們的生活的。金芳榮還會做衣服,她見到我就問我:「臺灣的褲子為什麼七分褲都做得這麼窄小,我塞都塞不進,你看我這個褲子好不好看?」那是她拿兩件褲子回家拆掉拼成一件的。她有時候還會多買一件,然後就縫在帽子上面,變成一整套。而且她已經 65 歲了,還在學民族舞蹈,這在影片中也有。我覺得他們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你一點都不會覺得和他們之間有距離。
井:我覺得拍紀錄片的人都是誠懇的觀察者。以身份而言的話,我們其實和她們相差不多,我們是同一個時代背景長大的人,像是學弟去探訪學長姐們的求學歷程和生命故事的感覺。我們竭盡所能去瞭解她們,如果是我當初在那個情景裡我會怎麼樣,那她們又是怎麼樣決定的,以及她們怎麼樣走她們的人生路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蠻新鮮而且有激勵作用的過程
圖|作者提供
● 拍攝這部影片花了多久的時間?最希望能帶給觀眾的是什麼?
王:三年。由於這是一個非常冷門的題目,申請拿到經費和補助是很困難的。我們沒有多餘的錢可以去外面借設備,很多設備都是文化大學支援的。因為經費非常拮据,我們也沒有辦法再去請攝影助理燈光助理,在整個拍攝過程中,只有我們兩個人。無論在臺灣還是出國,在現場一個人要擔當好幾個角色。
  通常我們現在的孩子數學不好,就會放棄,老師和家長也覺得你可以放棄,所以我們的片子就切出這樣的問題。我希望這部紀錄片能夠成爲很好的教材,往高中、大學進行展演,啓發老師、家長和學生們,數學不是那麽難的科目,女性也可以做非常多的事情。我希望藉由這樣的影片,讓社會去重新思考這樣的問題。
● 三年確實是不短的時光,所以資金是在拍攝這次作品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嗎?
井:其實我們最大的困難是不懂數學(笑)。這些數學家所講的專有名詞,我們一概不懂,她們描寫的數學抽象符號語言,我們必須設法裝懂,然後事後去弄懂,讓觀眾能夠進入到她們所學的那個世界里。我們花很多精神在運用各樣的軟體或者資源來達成這個目的,這我覺得是我們在表達意念上面的困難。
● 在拍攝過程中,是否有從拍攝的紀錄片人物身上得到一些收穫或在她們身上學習到什麽?
王:我從她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教育的方法。藉由這樣的片子,我有機會去觀察是什麼原因臺灣可以創造這麼優秀的女生。後來我得到一個答案,他們的父母都非常的了不起,開明並鼓勵他們走這一條路,所以說在她們的身上沒有社會的刻板印象,她們相信自己絕對可以學得很好。這種來自於父母的鼓勵和認同,也就是家庭的力量,大過於整個社會的力量。
井:我對張聖容這個家庭有最深的感觸。從我們在 UCLA 讀書的時候開始拍關於她孩子的紀錄片《雙足立雙天(two feet in two cultures)》開始,這三代的歷程有 29 年之久。通過這部影片的拍攝,我發現她們的教育是始終如一而且非常和諧的。三代之間的理念是一致的,有一種非常溫潤和精益的精神。張聖容在家中扮演一個好的角色,是一個好女兒、好太太,又是一個好的媽媽,她在家中是一個關鍵的穩定的力量,就像她自己的母親一樣,也影響了下面兩代。所以我可以看到一個成功的要素,就是一個女性在一個家庭之中真實的影響力。
關於一個華裔小孩楊瑞(張聖容與楊建平的小孩)在美國雙語與多文化種族環境中生長的故事。以及,楊瑞父母如何在穩固他們本土語文能力之下,同時兼顧他們的母語及文化根源,使他們能兼具在兩種文化能力的優勢下,而有更佳的競爭力。
  數學不僅僅是數字和公式,更是一種思維和邏輯的方式。再怎麼逃也逃不了,與其與它避而遠之,不如好好地正面迎戰。王慰慈導演還坦言,在拍攝完之後,以前一直被她回避的 LINE 數學題,也都開始嘗試著去解答。只要父母和教育環境的改變,孩子肯定就能改變——兩位導演希望透過這部影片,傳遞給社會這樣的一種價值。
圖|作者提供
他是唯一相信我能拍電影的人
  在《學數學的女孩》這部片中的兩個家庭,張聖容和金芳蓉的先生同她們一樣是相同領域的數學家,彼此合作與互補、相得益彰。不例外的是,王慰慈和井迎兆兩位導演也走過了漫漫四十年的合作歷程,彼此之間透露出的默契感在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這次,王慰慈老師還不吝嗇地分享了他們一路以來的浪漫故事。
● 兩位導演之間是如何分工合作呢?您們彼此是夫妻,是否在合作上會更加輕鬆容易一些呢?
王:是的,我覺得夫妻合作是非常好的一種合作關係,太多人羡慕我們和諧的夫妻關係。由於他對科技的東西很感興趣,所以他可以去研究怎麼把畫面和線條做的最好。但是他對製片、接洽這些一點興趣都沒有,他對管錢這些事情更是討厭。但是在很短時間內,他可以很快決定場景内腳架、燈光、攝影的部分。我要是沒有他,一個人絕對做不到,我所有的錢都要去雇人來做。
井:同樣我沒有她,我也不可能做出這件事情,所以我們其實是互補的,男性和女性沒有一方是絕對的,一定是相輔相成。製片導演、後期和剪輯,還有拍攝過程中的訪談和錄音,這些工作都是由她負責的。剩下的比如說導演、拍攝、現場的燈光等就是我負責。其實就是互補,最重要就是默契,不需要指揮,到現場就彼此應該做什麼。儘管在工作的時候也會有爭執和吵架,但是我們也磨了 40 年,會知道彼此需要什麼,是一種默契。(推薦閱讀:「互補」還是「相似」不重要,重要的是願意為彼此改變)
● 感覺您們之間的情感非常好啊,是否可以談談您們之間相遇的故事?
王:這就讓我來説吧(笑)。以前參加他們學校校友會兩天一夜的露營,我就看到一個男生晚上都不睡覺,抱著吉他一首一首地唱西洋歌曲。第二天,我又看到他在球場上面打籃球跑全場。後來我才知道這一輩子原來他才打了這一次籃球,是打給我看的。從此以後我們就開始做筆友,通了兩年信才開始交往。
  剛認識的時候,我是學銀行管理的。可是我的經濟和微積分都不好,他就覺得,我可以去考關於影劇方面的東西。因爲在那個年代攝影機非常笨重,我的家人、甚至我都懷疑自己是否可以學電影,但是他是唯一相信我能夠做到的人。後來沒想到我幾乎不用唸書,就考進去了,之後也念的非常順利,我就覺得這就是我的天分。
● 那今後還想要拍什麽樣的影片呢?
井:我們兩個人對人物故事都很有興趣,只要是一個傑出的人才,或者他有一些傑出的貢獻的想法,如果我們有預算和時間,我們都非常願意去跟蹤拍攝。
圖|作者提供
不要讓自己受限
  《學數學的女孩》中探討的女性們雖然在某個領域某個條件上受了限制,但她們身上特殊的特質能夠在數學領域闖出一片天。那王慰慈導演也不例外,王慰慈除了導演的身份之外,還兼教師、優秀的傳播學者等身份。她的身上不僅有教學的耐心和方法,還鼓勵了非常多的女生去做得更多,讓她們告訴自己,電影這個行業不是祇有男人可以做的。速度可能會慢一點,但是衹要有心,成就總會達到。
● 導演是否可以分享一些經驗給將來要從事這一行業的女性們?
王:我覺得兩方面來講。如果對影視行業非常感興趣的女性的話,第一個是身體要非常好,第二個是要有非常有想法,不然聲音就會被稀釋掉。踏入社會,這是一個非常挑戰的行業,譬如面臨家庭和工作就是一個非常大的選擇。現代社會告訴我們,因為我們有屬於女性方面的生命成長歷程,選擇這條路就很可能就放棄了其他某些東西,因為社會沒有給我們這麼多好的條件。現在我非常有成就的學生們都是沒有婚姻狀態的,這點是讓我覺得很惋惜的。我希望這些新的女影視工作者們可以瞭解,不要讓自己受到限制,努力去尋找自己的未來、追逐自己的夢想。
  在合作拍攝影片的時候,井迎兆認爲他比較偏向從導演角度切入,關注在故事的層面,讓它變得自然流暢且切合主題。而王慰慈則比較偏重女性觀點,并使之在剪輯中細膩地呈現出來。經過常年累月的相伴和默契,兩者彼此在合作上面盈虧互補,陰和陽就如同兩個半圓,漸漸在漫漫行路上磨礪契合成最完美的圓形。
  24 年以來,王慰慈導演也一直在陪著女影成長,每年都期待能找到好片和學生們從中討論新的觀點。現任女影常務監事的她表示:「影像加上性別,產生的力量非常大,因為影像讓你看見、聽見各國的女性在職場、家庭、學校中是怎麼成長的。」而且她也認爲,其中最寶貴的地方在於映後座談——導演、專家來看影片,還有社會角度、學校老師的不同角度去討論一部影片是非常有意思的,還能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專訪 ─ 《學數學的女孩們》導演:別讓別人告訴你,只有男孩數理強/女人迷 https://bit.ly/3XY6lhI


2023年第16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活動
公告單位:研究推動組 ╱ 徵求單位:吳健雄學術基金會 / 公告類別:獎補助公告(校外)╱ 公告日期:2022-10-06
公告:【獎項】2023年第16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活動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研究發展處 https://bit.ly/3h265NU
一、依據吳健雄學術基金會111年10月1日郵件辦理。
二、本屆(2023年)基金會將從「物質科學、數學、資訊科學」領域的女性科學家中選出各獎項得主,候選人資格如下:
(一)「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擁有中華民國國籍的女性,不限年齡,在物質科學、數學、資訊科學領域中,有具體的傑出學術成就,且對台灣社會和科學進步確有貢獻者。
(二)「台灣女科學家新秀獎」:
1、擁有中華民國國籍,年齡在遴選當年12月31日前未滿42歲(1980年12月31日以後出生),已取得博士學位的女性。但若候選人在此年齡之前曾有生育事實者,則每生育一胎得延長兩歲,須檢附相關證明文件。
2、現任職於台灣地區公私立大學、學術研究單位、或科學產業研發機構,從事教育或科學研究工作。
3、近三年內在物質科學、數學、資訊科學領域,公開發表有具體的學術研究成果。
(三)「台灣女科學家孟粹珠獎學金」:
1、擁有中華民國國籍,目前就讀國內公私立大學的女性博士班研究生。
2、主修領域為在物質科學、數學、資訊科學領域,具有優秀的學業和研究表現者。
三、獎項可採「團體推薦」或「個人推薦」兩種方式之一,請符合「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及「台灣女科學家新秀獎」申請資格且擬由本校推薦(團體推薦)者:
(一)經學院及一級單位初審推薦,並於111年10月21日(星期五)中午12點前,將申請資料紙本一式2份及電子檔送至本校研究發展處研究推動組張宇先生進行第二階段外審,審查通過後將簽請校長同意推薦再彙整送交獎項徵求單位。另請推薦學院或一級單位一併提供相關領域建議外審委員名單3-5名(須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或同等學術地位之學者),俾利研究發展處辦理後續外審事宜。
(二)擬由「個人推薦」者,請申請人於111年11月30日前自行送件並副知本校研究發展處。
四、「孟粹珠獎學金」團體推薦請所屬單位加蓋系所印信即可送件申請。
五、檢附吳健雄學術基金會獎項遴選規定及學院外審委員名單各1份,相關資訊可至基金會官網查詢(https://www.wcs.org.tw/news-4.php)。
公告:【獎項】2023年第16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活動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研究發展處 https://bit.ly/3h265NU


BBC巾幗百名2022:今年有誰上榜? - BBC News 中文

BBC公布2022百大女性 來自台灣的她上榜!
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法師。(資料照)BBC公布2022百大女性 證嚴法師入榜「亞洲的德雷莎修女」 - 國際 - 中央社 https://bit.ly/3UDAu2L
BBC公布2022百大女性 來自台灣的她上榜!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FzhZZf
2022/12/08 07:5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英國媒體《BBC》6日公布2022年百大女性,彰顯出女性的價值,台灣在今年度有一位女性上榜,就是慈濟基金會的創辦人證嚴法師。
《BBC》百大女性榜單認為,證嚴法師被視為台灣現代佛教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她創立慈濟基金會,有時被外界稱為「亞洲的德蕾莎修女」。榜單中還提到,證嚴法師在1966年創辦組織,與僅僅30位家庭主婦一同幫忙那些需要協助的家庭,如今全球有數百萬名追隨者,讓團隊足以提供國際救助、醫療援助,開辦醫院或學校。
證嚴法師已經80多歲,她的追隨者仍努力使慈善活動不輟,像是近來對飽受戰火蹂躪的烏克蘭投入財政和物資援助。
除了證嚴法師之外,這份榜單還包括了知名歌手怪奇比莉(Billie Eilish)、烏克蘭第一夫人歐倫娜(Olena Zelenska)、伊朗攀岩家瑞卡比(Elnaz Rekabi)等人。
《BBC》表示,這份榜單是根據該報國際頻道團隊與百大女性團隊蒐集候選人姓名,主要是成為頭條、或是有重要影響力、或是有鼓舞人心的故事、亦或有重要成就,鮮為人知卻又影響社會者也能上榜。BBC公布2022百大女性 來自台灣的她上榜!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FzhZZf
----------------------
BBC巾幗百名2022:今年有誰上榜? - BBC News 中文 https://bbc.in/3BhSg4Q
BBC巾幗百名2022年的名單揭曉,上榜的為全球各地深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100名女性。
她們包括全球音樂奇才怪奇比莉(Billie Eilish)、烏克蘭第一夫人奧萊娜·澤連斯卡(Olena Zelenska)、女演員普里揚卡·喬普拉(Priyanka Chopra Jonas)和塞爾瑪·布萊爾(Selma Blair)、「俄羅斯流行音樂女皇」阿拉•普加喬娃(Alla Pugacheva)、伊朗登山者伊爾納茲·雷卡比(Elnaz Rekabi)、破紀錄的三級跳遠運動員尤利瑪爾·羅哈斯(Yulimar Rojas)和加納作家納納·達科阿·塞基亞馬(Nana Darkoa Sekyiamah)。
這是第十季的巾幗百名,因此,我們藉此機會探索過去十年中取得的進展。儘管女性權利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從女性領袖的數量到「MeToo運動」——但對於世界許多角落的女性來說,仍然感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名單反映了女性在2022年世界各地衝突中的作用——從伊朗勇敢要求變革的女性抗議者,到烏克蘭和俄羅斯衝突和抵抗的女性面孔。
什麼是「巾幗百名」?
BBC巾幗百名每年都會評選出全球100位有影響力和鼓舞人心的女性。我們製作關於她們生活的紀錄片、特寫和訪談——這些都是以女性為中心的故事。
在Instagram、Facebook和Twitter上關注BBC巾幗百名。使用 #BBC100Women 加入對話。
巾幗百名是如何選出來的?
BBC的巾幗百名團隊根據它自己收集的名字和BBC國際頻道團隊網絡推薦的名字,擬定了一份候選名單。在過去12個月中,我們在尋找成為頭條新聞或影響重要故事的人物,以及那些有鼓舞人心的故事的人,或者已經取得重大成就,又或者鮮為人知但影響了他們的社會的人。然後根據今年的主題——過去十年在不同領域取得的進展——對名單進行了評估。
我們探討了意見分歧的話題,例如生育權,在這方面一些婦女的進步可能是另一些婦女的倒退。我們亦提名了變革自己的婦女。 在選擇最終名稱之前,還衡量了該名單的區域代表性和應有的公正性。
名單上的一些女性匿名或沒有姓氏,以保護她們和她們的家人,並徵得她們的同意並遵守所有BBC編輯政策和安全準則。
BBC巾幗百名2022:今年有誰上榜? - BBC News 中文 https://bbc.in/3BhSg4Q

BBC巾幗百名2022:今年有誰上榜? - BBC News 中文


 

phpTL5un7phpDliHJG

《富比士》百大權威女性 蔡英文大躍升至全球第9名!
台灣的優秀防疫表現受到國際矚目,不少國家也都肯定蔡英文的領導風範。(圖翻攝自富比士網站、資料照,本報合成)
《富比士》百大權威女性 蔡英文大躍升至全球第9名!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VHvueS
2021/12/08 20:0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商業雜誌《富比士》(Forbes)近日公布「2021年全球百大權威女性」(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Women 2021),我國總統蔡英文再度入榜,從去年(2020年)的第37名一舉躍升至全球第9名。至於蟬聯數屆冠軍、今天(8日)正式卸任德國總理的梅克爾(Angela Merkel)跌出榜外。
《富比士》7日公布這份榜單,去年第37名的蔡英文,今年躍升至第9名!《富比士》指出,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在全球爆發後,台灣的優秀防疫表現受到國際矚目,不少國家也都肯定蔡英文的領導風範;加上近年台海局勢升溫,各界對蔡英文帶領的台灣政府關注度扶搖直上,因此將她排在第9名。
而長年占據全球百大權威女性榜單龍頭的梅克爾,在確定交棒給今天正式上任的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後,跌出榜單外,也讓女性權威排名洗牌。今年全球最有權勢的女性變成電商巨頭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前妻、慈善家史考特(MacKenzie Scott),同時她也是全球第3富有的女性。
排名第2的是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今年初上任的她是美國史上地位最高的女性政治家;第3名則是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前法國財政部長、現任歐洲中央銀行(ECB)總裁的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同時她也是八大工業國組織(G8)國家第一位掌管經濟事務的女性部長。這2位女性的出現,象徵女權一大發展。
第4名為美國通用汽車行政總裁芭拉(Mary Barra)、第5為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前妻梅琳達(Melinda Gates)、第6為美國富達投資總裁兼執行長詹森(Abigail Johnson)、第7為西班牙桑坦德銀行執行主席柏廷(Ana Patricia Botín)、第8為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第10名為跨國信息技術公司埃森哲首席執行官史威特(Julie Sweet)《富比士》百大權威女性 蔡英文大躍升至全球第9名!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VHvueS
---------------------
2020富比士全球百大權勢女性 蔡總統入列37名 https://bit.ly/3VHJAgg
------------------------------------------
「時代」雜誌2022百大影響力人物 劉思慕、谷愛凌上榜
2022-05-26 14:20 世界日報/ 編譯
「時代」雜誌2022百大影響力人物 劉思慕、谷愛凌上榜 | 世界萬象 | 全球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h5NIHW
加拿大籍華裔影星劉思慕入選「時代」(Time)雜誌2022年百大最有影響力人物榜,並成為封面人物。(取自「Time」網站)
時代(Time)雜誌最新公布2022年百大最有影響力人物,多名華裔上榜,包括影星劉思慕(Simu Liu),以及陳巍(Nathan Chen)、谷愛凌(Eileen Gu)等冬季奧運冠軍。時代雜誌在「亞太裔傳統月」尾聲宣布年度百大影響力人物,華裔入選意義非凡。
劉演「尚氣」躋身漫威英雄
加拿大籍華裔影星劉思慕2016年參演「金家便利店」(Kim's Convenience)打響名號,身為華裔第一代移民的他選擇了沒人走過的路,締造「加拿大成就」;他去年領銜主演「尚氣與十環傳奇」(Shang-Chi and the Legend of the Ten Rings),躋身漫威(Marvel)英雄行列。
劉思慕23日得知他獲選為時代年度百大影響力人物之一,興奮地在Instagram上貼文與粉絲分享這個職涯里程碑。
劉思慕寫道:「沒有任何標題可以傳達我與傳奇菁英並列的感受。假使這個時刻非關於我,而是為一群努力被看見、尊重且追求平等的人們激起更有影響力的辯論而設的通道?如果我只是一種工具,用以通過風暴與改變的浪潮,那就這樣吧。我會在雨雲匯聚時,盡量製造雷電。」
金球獎亞裔得主吳珊卓(Sandra Oh)在頌詞中寫道,「劉思慕是成為明星的第一代亞裔和加拿大人,他是我們的超級英雄」。
除電影明星外,今年百大影響力人物榜上還有許多運動員,包括奧運金牌得主陳巍與谷愛凌、美國足球女將摩根(Alex Morgan)與拉皮諾(Megan Rapinoe)、美國女籃「女飛人」帕克(Candace Parker)、美國女足後衛莎爾布倫(Becky Sauerbrunn),以及「西班牙蠻牛」網球好手納達爾(Rafael Nadal)等。
谷奧運奪金 激勵新世代少女
擁有英美雙重國籍的前滑雪國手肯伍錫(Gus Kenworthy)寫道,「運動員很難超越專長運動項目,尤其是奧運選手,但中美混血的谷愛凌實屬特例」,「我從未看過任何比她更守紀律、鍥而不捨且執著的人,苦盡甘來」。
肯伍錫兩度代表美國參賽,目前改披英國戰袍。他形容谷愛凌是「歷來最偉大的女性自由滑雪選手之一,在網路上匯聚數百萬名粉絲,激勵新世代少女,尤其是華裔,在男性為主的運動產業冒險,她的優雅、姿態和深思熟慮是同齡女性少見的特質。」
華裔花式滑冰選手陳巍在北京冬奧替美國隊贏得男子花滑金牌,他也獲選為時代百大影響力人物之一。
現為美國駐貝里斯大使的華裔滑冰天后選手關穎珊(Michelle Kwan)稱讚陳巍,「證明他在運動方面的堅韌承諾,得知他曾把我當作華裔滑冰典範,讓我非常感動,相信不久後就會聽見新銳運動員以陳巍為典範了」。
人稱「四周跳王」的22歲陳巍在北京冬奧五度完成四周跳,關穎珊寫道:「他永遠改變了男子花滑,為四周跳締造新標準,且將鼓勵數代滑冰選手。」
「時代」雜誌2022百大影響力人物 劉思慕、谷愛凌上榜 | 世界萬象 | 全球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h5NIH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