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八大領域-計畫由台灣大學、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及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共同規畫課程,課程內容涵蓋:心理學、文學、政治學、哲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等八大領域


歷史系招生困境與人文社會科學的未來
2024/06/18 11:10
◎簡宏逸自由開講》歷史系招生困境與人文社會科學的未來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3z8yMSe
近日國內人文社會學界討論最多的議題,無非是今年成大歷史系大學部招生失利。根據榜單,今年錄取一般生15人,備取18人。這33位同學也同時錄取他校人文社會科系,最後他們都沒有選擇成大歷史,留下的名額將留到7月依分科測驗分發入學使用。校方受訪時將歷史系招生失利歸因為「AI浪潮影響」,激起各界對「人文是否有用」的爭論。6月17日報載台積電嘉義廠因挖到遺蹟而暫停施工,又招來民眾對歷史與考古專業的揶揄。筆者在成大歷史系任教,想從個人的立場對這些成見與誤解說幾句話。
近日國內人文社會學界討論最多的議題,無非是今年成大歷史系大學部招生失利。校方受訪時將歷史系招生失利歸因為「AI浪潮影響」,激起各界對「人文是否有用」的爭論。(資料照)
歷史學是「探究過去、服務未來」的專業學問。歷史學做的事,決不是背誦歷史掌故、臧否人物、聽故事、講故事。歷史學運用各種研究方法認識過去的事件,逼近過去的真相,用現代觀點作歷史論述,是為未來存在的學問。2018年的日劇《UNNATURAL》說「法醫學是為未來而工作的職業(法医学は、未来のための仕事)」。歷史學不解剖大體、不化驗檢體,但歷史學分析史料,解讀前人留下的訊息,為解決現世問題、走向未來而存在。
將歷史學的方法內化成習慣,可稱為「歷史學素養」。最近生成式AI對人文社會科學造成的焦慮,就是可用歷史學素養平撫的課題。我在〈人工智慧的光與影〉一文回顧過去四百年,人類用新科技擴張認知能力,了解自然世界的歷史。我認為人文社會學科終能馴化生成式AI,使它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找到發揮潛力的形式與方法。
歷史系的學生要在必修課程中培養歷史學素養,熟悉探究過去的專業資料和工具。歷史學素養幫助你認識問題,專業工具讓你比別人更快找出解決方案。法律人、管理人、金融人員、醫護人員,許多工作都需要這樣的能力,不及備載。歷史系畢業生不會沒有出路,在各領域發光的歷史系友,多到只怕你無法想像。
如果要以歷史學為職業,就業市場通常要求碩士以上的訓練。有足夠的訓練才足以在研究機構承擔探索歷史,在教學場域傳承歷史素養,在管理機構保存供未來歷史研究的資料。今年筆者參與碩士班招生,發現來面試的同學對未來都還有些迷惘,希望他們能成為承擔歷史研究的人才。
已經在學的歷史系同學,因為課程架構以入學年為準,新制度和新課程都不會直接改變各位的未來,因此你們必須主動改變自己。如果要給什麼建議,我會說:多去學一個語言吧。不管是精進本土語言、學習外國語言都好。歷史學的大敵就是對世界無知,多會一個語言就能多開啟一個世界。串聯各種經驗所獲得的洞見,才是你無法被取代的理由。
(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自由開講》歷史系招生困境與人文社會科學的未來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3z8yMSe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6日電)教育部今天公布最新統計,112學年科技類大專生約51.4萬人,占比46.9%,比107學年提升;人文類大專生約20.7萬人,占比18.9%最低,相較於107學年,5年間減少3.8萬人。
教育部今天公布112學年學校基本概況統計結果,包括各級學校數、學生數、畢業生數等資料。
學生數方面,依教育部資料,112學年各級學校學生共404.2萬人,比111學年減6.2萬人(1.5%),以大專生少4.5萬人(4%)最多;受少子女化影響,112學年各級學校學生數比107學年少28.3萬人(6.5%),以大專生少15萬人最多。
教育部統計也顯示,112學年高中生共55.8萬人,普通科占比由107學年43.2%增至111學年50%,專業群科占比由107學年41.7%減至112學年38.7%;112學年大專生共109.5萬人,比107學年減15萬人,碩博班學生微增,學士班減14.9萬人。
如以學科分類觀察,112學年大專生以科技類占比46.9%(51.4萬人)最高,以人文類占比18.9%(20.7萬人)最低,科技類、人文類大專生占比分別較107學年增加3.6個百分點、減少0.8個百分點,人文類大專生5年減少約3.8萬人。
另外,112學年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學生數共37.4萬人,STEM領域學生占整體大專生比率從107學年31.4%增至112學年34.2%;STEM領域的研究生人數和占比,也從107學年7.8萬人(19.9%)增至112學年8.5萬人(22.8%)。
科技類大專生占比4成6最高 人文類5年少3.8萬人 https://bit.ly/44CmT2r
0506-2024


建中人社班停招以後:這個社會對於「人文」的成功想像,到底是什麼?
作者 蕭上晏
2022-12-06
人文給我們一雙善於發現問題的眼睛,這雖然不夠,但卻是一切的起點。建中停招的人社班,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在相關領域裡的基建又要再一次歸零?或者,這種慢性的消逝早就在發生?
建中人社班停招以後:這個社會對於「人文」的成功想像,到底是什麼? | 蕭上晏 / 特約作者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P5nJgf
我在2006年時進了人資班,是當時的第二屆,也是第一屆開放外招考進去的人。這大概是我那座國語文競賽演說冠軍獎盃的高光時刻了。
從課程內容,我可以感覺到當時的國科會對於這個嘗試是富含野心的。好比說,我們是第一個入學即文組的班級,有額外的大學人文八大領域引介、導讀課程,應該也是當時最早學習研究法、寫論文的高中生。為了查資料,還讓國圖幫我們開了未成年的通行權限。
可以說,我在這個班累積了日後我所需要的一切基礎。我的恩師在歷史課上直接開始用新歷史主義的方式詮釋多元文化脈絡。高二那一年我們最後成形的24個成員們,大概是日以繼夜的在寫論文。一直到下學期準備發表跟相互觀摩時,我們才發現只有我們學校是一人寫一篇。我一直認為那是當時建中主持與參與計畫的老師們故意不說的。
沈甸甸的升學主義,迫使我們「證明」自己
然而,人社班的存在畢竟充斥著滿滿的,從內而外的壓力。好比說,外招那一年的29人,在高二時轉走了十幾個,補進來的人數記得只有個位數。從入學時就聽到「旋轉門」、「次等生」的耳語喧囂塵上,結果也正如他們的猜測一樣。
這樣的事情或許也影響了校方繼續外招的動力?短短兩屆以後,就又回到了內部選拔的形式。
當時剛好在進修社會學領域的我隱然察覺到不對,但政治的相關資訊也讓我意識到,感覺到不對,不見得能改變。
好比說,我們班上有一些家長在高一時主張:「還是要均衡學習吧」,硬生生的在學期中插入了化學、物理與生物課。二年級後他們的孩子有不少飄然轉向理組的懷抱,恰恰驗證了外界的看衰。
尤其,我們高二時,第一屆的學長們學測成果不佳,多半都成為了指考戰士,在放榜與準備論文發表會的時刻,我也能在不頻繁的接觸中,感覺到來幫忙的前輩們,似乎在那個當下,多少對於自己這三年的投入有所懷疑。
人文到底怎樣算是資優?當時的我們似乎背負起必須回答這個問題的責任。所以我們無所不用其極,在人數劣勢下去面對合唱,話劇競賽,在論文發表會上燃燒我們的青春。可能也許,是我們,不,大概是我當時對於這個世界的回答:我們會變成這個實驗值得的證明。
未來是不可知的,17、18歲的我們,要去承擔走了一條不尋常路徑的後果,在那個當下,確實是有些過於沉重了。
人文到底怎樣算是資優?當時的我們似乎背負起必須回答這個問題的責任。圖片來源:Wikipedia
人文教會我柔軟,但大家在意它能不能賺錢
後來我們那一屆,24個人,22個國立,其中過三分之二是台大。我因為數學的緣故,最後去了北教,意外的開啟了我下一段的奇幻旅程。
偶爾回母校,會聽到各種關於人社班的變化。當然,都不是那麼好的部分。投入變少了,不再成班了,其他家的人社、語資班陸陸續續停招,或者又再一次的,變成了升學保證班。
有趣的是,這些東西的縮減,調整,似乎都建立在一些很奇怪的原因:例如說學生們畢業後可能並未從事「大人們」想像的「人文專業」工作之類的。雖然我也很想問,人文專業工作是什麼?
我想我應該可以算是這個體系中的成功案例,一個自我增能、賦權、習學各類專業,不走尋常路的學者、創業者、障礙倡議者。人文的思維教會了一個理論上應該要無比固執、不做溝通的亞斯,成為現在的樣貌,仍然持續學著柔軟。是人社班的訓練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這段時光,我可能變成完全另一種樣子。但即使如此,我好像也沒有辦法確定,我現在的工作算不算是用到了「人文專業」。
建中停招人社班,先前耕耘再次歸零?
這是一個超前時代太多的計劃,在運作的過程中始終都面臨那些名為傳統價值的第一線衝擊,擊打與侵蝕。但我要說,這是有意義的。當年畢竟是有人頂著各種麻煩,主動開闢了一塊試驗田,灑下了一批種籽。
始終,我認為讓這些嘗試最終沒能持續下去的,並不是想法的錯誤,而是過程中更加複雜且巨大、系統化的東西。
我想大部分的有志之士都知道,因為缺乏一個精準的量化指標,人文的培養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另一方面,一旦進入了政府的體制,在行政體系的監督、鑑別與運作下。人文的相關教育政策都突然似乎必須要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
別國有成功的IP,我們也要有。別國有好的文化行銷,我們也要有。別國有好的體育文化,我們也要有。可是,成功案例的背後,別國數十年來在多少大量看不見即刻成效的地方,加入了人文基礎學科的投入?沒有「這些」投入,要怎麼有「那些」?為了做到「那些」IP,又該投入多少在「這些」?
停招的人社班,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在相關領域裡的基建又要再一次歸零?或者,這種慢性的消逝早就在發生?
我一直認為,是否有學習,察覺,有系統建構起人文素養,在義務教育階段是無法全面推廣的。圖片來源:Wikipedia
不斷與社會既定的價值觀對戰
在2019建中將集中成班改成分散式資優班時,時任建中教務主任的蔡哲銘校長在聯合新聞的報導中這樣說:「人社班部分課程也開放讓普通班的學生選修,人社班學生也可選修普通班課程,達到資源共享,讓課程效益能夠最大化。」
然而,在2020年台大意識報的人社班報導〈【人社班專題】一個人社班畢業生對計畫的回應與反思〉裡,作者陳人豪對於這樣的轉變,提出了他的看法:「分散式受制於高中教育框架,無法像大學班擁有高自主的教師選擇權,且因為仍依循人社計畫的結構,亦無法推廣到每個班級皆能有參與專題的機會,學生僅能選擇不熟的指導老師,又同時失去專班的社群扶持,呈現相當尷尬的磨合狀態。」
欣慰於學弟論述條理分明的同時,我也為教育制度裡所有的挫敗都能被轉換成冠冕堂皇的「共好」說法感到無奈。畢竟,在教育體系裡,我們不能爽快坦然地承認外部因素引致的失敗嘛。
我一直認為,是否有學習,察覺,有系統建構起人文素養,在義務教育階段是無法全面推廣的。不是不可能,而是投資的性價比。每個往這方向努力的推行者們都必須不斷與社會既定的價值觀對戰,取得階段性的勝利,取得被東扣西減帶有但書的資源,用一個尚不存在具體實踐標的的願景作為kpi,然後要在很短的週期裡實踐。
不到位的資源,只能用熱血與有志之士的愛與理念來填補,但愛無法解決所有需要資源去處理的東西,於是在挫折中,有人離去,剩下的只好繼續努力。然後缺衣少食的努力成果,就會變成反對者用來驗證他們正確性的東西。儘管缺衣少食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無所不在,且必然有辦法參與這些計畫的設計、驗證與執行。
人文殘響,餘音繞樑
即使如此,身為受益者,身為人生被改變的人,我仍然深深的對這個計畫,還有它打算推行的理念與願景報有樂觀,從不猶疑。
人文給我們一雙善於發現問題的眼睛,這雖然不夠,但卻是一切的起點。當然,我們還需要一些其他的東西,才能解決這個複雜的問題。理解到這一點以後,或許就能放下當時為了要維持平衡而不斷拔高的自衿,真的往前持續累積吧。
希望同期的夥伴以及後輩們,都和我一樣仍然保有這種頑強的意志。
那就暫別,我們來日再見。
(作者1990年⽣,臺師⼤台灣⽂學博⼠班就讀中。⼩朋友⽂化執⾏長、臺灣耕莘青年寫作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學兼任講師、2008年第⼆屆建中⼈ 社班成員。亞斯伯格症障礙倡議者,著有《我與我的隱形魔物》⼀書。)
建中人社班停招以後:這個社會對於「人文」的成功想像,到底是什麼? | 蕭上晏 / 特約作者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P5nJgf


人文社會班 | 特教組 | 教務處 |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簡介
  人社班學生將學習一般基本學科與深入的領域,進而建立多元的思想、豐富的學問與良善的價值。藉由人文及社會科學方法的理論、實習,也將激發學生去同情地理解、嚴謹地批判人世,並培養創造性思索、問題解決與價值判斷的能力。在這段時光之中,我們在一種精神、一個團體中以最大的熱忱學習新知、關懷人群、拓展視界、撰寫思慮並追逐希望。刻板印象中,似乎男生就一定要選讀理工,但是在人文社會科學的領域之中,建中人可以選擇擁有自己的天空。我們的教育,不應讓人文的精神匱乏;我們的社會,更需要一群願意思維更深更廣的建中人。
歷史沿革
  民國八十五年行政院教改會總諮議報告書中提及:臺灣教育願景為「建立多元化的制度、營造人本化的環境」;民國八十九年三月「中華民國人文社會科學白皮書」除了描繪我國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的全貌外,另一方面也刻劃了科技與人文並軌前行的方向,勾勒出以人文關懷為主軸的科技發展願景;民國九十二年臺北市教育發展政策則揭示:以全人教育、生命教育及終身教育為發展主軸,追求優質、卓越、精緻、創新的教育環境,以培育出具有人文關懷和創意的學生。教育部顧問室自九十二年度起推動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造計畫;國科會人文處則為了消除高中生對人文社會科學的刻板印象,開展他們的視野,激起他們的興趣,進而引領他們投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行列,自八十九學年度開辦第一屆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至今第五屆,深受各界好評。本校自九十學年度成立首屆國文資優資源班;九十一學年度開辦首屆校內社會科科展;九十二學年度推出歷史週活動,透過一系列電影賞析、講座、表演活動等多種型式,推廣本校的人文風氣。人文與社會科學教育在世界、在臺灣、在臺北、在建中蓬勃發展起來。
本校亟須成立人文社會資優班之因,分項敘述如下:
1. 本校人文社會資優人才濟濟,教師團隊經營成果輝煌
  校內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在校內教師支持與推動下,各項人文社會活動與課程陸續開辦,口碑甚佳。民國八十年起,已歷十四屆的紅樓文學獎,名聞全國各高中校園,甚至報紙媒體;民國八十八年起,為全臺北市高中生開辦的紅樓文藝營,文學種子開始在參加者的身上萌芽;九十學年度開辦國文資優資源班;九十一學年度辦理校內社會科展;九十一學年度開始參與國際地理奧林匹亞科展;九十二學年度首辦歷史週活動,近一個月的活動,以表演、電影賞析、講座、徵文比賽等方式,將鑑往知來、洋洋大觀的歷史學,活絡了起來;國文科則以邀請作家進入校園的方式,讓學子親近典範,讓文學走入校園。公民學科教師則每年定期辦理法治講座,邀請畢業學長或法界專家至本校座談。
  歷年國語文五項競賽、朗誦詩比賽,紅樓才子展現才情,迭獲佳績、名列前茅。升學聯考就讀文史哲法政商類組的同學,扣除未繳卡及志願不足人數,每班升學率為 100% ,且皆為前數志願。另外,有不少原就讀醫農理工組跨考社會組後,選擇就讀文法商學院的科系。
2. 本校人文社會資優人才,受社會價值觀與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困擾
  一個高中男生決定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作為未來人生志業之前,須面臨許多重大挑戰,這些挑戰來自於二方面的困境:( 1 )社會傳統價值觀念。( 2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從本校教師實務經驗與相關研究結果均顯示:人文學科表現優異的高中男生選擇就讀類組或科系時,仍以理工或醫農類科系為主要考量,忽略擅長的人文及社會學科。因為自然組科系的就業市場寬廣,以致於許多家長及親友,對選擇文組的男生抱持負面或消極的態度,進而影響、壓抑、阻止學生選擇社會組的決定。
  根據本校辦理語文資優資源班、數理資優教育的經驗與問卷調查結果,均指出:集中式資優班比分散式資優班更能提供彈性且適性的課程;集中式資優班的同儕情誼,是這些資優人才面對課業學習瓶頸、他人異樣眼光時,重要的支持力量。另外,班上同學互助又競爭的微妙關係,有利於他們突破現有的學習成就。
3. 本校人文社會資優人才需要正名化
  人才的培育須長期、延續、且跨領域的合作。以本校「數理資優班」為例,「數理資優班」存在主管教育行政單位制度內,不論是經費的提撥、相關配套措施的建立,皆讓數理資優生或家長安心,因而讓他們參加此課程,繼續發展自己的長才,故本國數理資優教育人才得以在在國內外諸多競賽、科展或相關活動上屢創佳績。
  本校教師、學生、相關資源已齊聚備全,欠缺的就是正名化。惟有正名,才能在正式的體制下,凝聚這群人對自我興趣的認同;惟有正名,才能在此前提下,解構社會大眾對男性人文社會科學資優人才的認知。
4. 培養人文社會資優人才須及早且及時
  許多資深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皆認為:人文社會科學的涵養最需要及早奠基、廣泛充實,日後方能豐碩收成。今日建中成立人文社會資優班,每年可招收三十名有志之士,透過特殊課程設計,豐富他們的人文科學素養,即使其中只有十分之一的學生最後真正投入研究行列,相信對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開展或人才的培育,將是助益極大。
5. 成立男校人文社會資優班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
  在男校或高中男生的世界裡,需要外在的支援系統,才能協助這群有志之高中男生突破傳統價值觀、跨過性別角色歧視、說服最親最愛的親友,回應個人內心世界最深的渴望,踏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之途。當得悉臺北市今年開辦學術性向資賦優異班設置申請時,本校基於強化學生的人文社會學識素養,創造全人的學習環境,給予此一類資優人才更深廣的發展空間,開始積極籌設人文社會資優班。
6. 帶動全校人文社會學術活動
  本校自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奉准試辦「數理科資優實驗班」,數理科學研究風氣與成果,有目共睹。對本校師生而言,最大的受益莫過於帶起學生對數理的興趣與投入、帶動教師教學方式的豐富與新穎、帶領數理科學活動的活絡與興盛,數理科學研究風氣從數理資優班蔓延開來。同樣地,我們亦希望透過人文社會資優班的成立,能讓本校十足的“數理味 ” ,因人文風氣而提昇。
  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可以促進人類對「人」與「社會」的認識,透過對「社會」的了解,我們得以對各類社會問題尋求周延解決之道,經由「人文」的薰陶,才能豐富、充實個人的生活與國家社會的整體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民 89 )。根據 VanTassel-Baska 和 Feldhusen(1993) 對人文社會科學資優教育定義:透過閱讀、討論、寫作和合作計畫,培養學生的批判力、創造力和後設監控能力,讓學生有充足的知識技能去解決生活上的議題(例如:政治、歷史、心理或生態 …… 等等)。此定義和現今高中國文、社會學科(歷史、地理、公民)的課程目標相同;就現今大學科系群組,此定義偏向文、法、商學院的科系。故基於現今大學教育制度、社會價值觀及性別因素等考量,本校人文社會資優班將集中成班,自高二起課程設置朝向社會組屬性加以規劃,期能培養具深厚人文素養、具無畏困難的毅力、具創意思維的人文社會科學資優人才。
特殊課程
  計畫由台灣大學、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及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共同規畫課程,課程內容涵蓋:心理學、文學、政治學、哲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等八大領域。我們將邀請國內大專院校及研究機構中各領域的優秀學者與研究人員,於該兩所高中開設「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上學期),導論課程安排在上學期,目的是要讓高中生對於某學科領域有一基本概略性的接觸與涉獵,培養學生對於該學科議題的敏感度本計畫除了設計課程的教授與討論外,我們亦規劃架設課程網站,將授課內容、教學成果以及相關資源置入網際網路的平台,以延伸修課同學課餘時間的討論,同時也提供接觸的機會給對人文及社會科學有興趣的其他同學。 
  透過課程的設計與進行,我們希望能夠增進高中生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瞭解,激發他們對「人文學及社會科學」的興趣,並且破除高中生對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刻板映象,吸引他們將來投入相關領域的研究行列,培育未來人文及社會科學的人才。 
 高一上,我們將與北一女中、中山女中與復興高中的人文社會班齊聚一堂,由大學教授或中研院研究員授課,接受文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哲學、歷史學與人類學,共八大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基礎導論洗禮;高一下,我們則與北一女中、中山女中人社班同學分組,在台大博士生的帶領下討論學科經典如《夢的解析》、《正義:一場思辯之旅》與《想像的共同體》等書。一年的基礎訓練,讓我們對「人文與社會科學」此一廣袤的領域有了最基本的認識。同時,同學也在接觸學科經典的過程中,尋找自己的學科興趣,為高二的專題研究做好準備。
專題研究
  高二,我們將會進行為期一年的專題研究。題目的選擇上十分自由,舉凡歷史學、地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等與人文社會領域直接相關的學科,抑或文學創作、拍攝影集或舉辦攝影展等創意發揮──只要你想得到題目,都能利用這一年的寶貴時間馳騁思緒,為青春記下一筆。專題論文完成後,除會在翌年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舉辦校內成果發表外,指導老師更會遴選優秀同學,代表參加教育部舉辦之「高中生人文社會專題營」,與全國菁英共同分享研究成果。
  對大多數同學來說,或許多年以後回首看這份一萬字左右的青澀作品,無不為文字和邏輯的不成熟感到羞愧。然而,這卻是我們在人文社會的第一次試煉,學習以訪談、問卷等質化與量化方式深入分析、探討自己所有興趣的議題,並在最後綜合歸納結論,甚至提出一套具體可行的建議──這是人社班學生在高二的一次自我實現,也是因著這份成就,讓我們能意氣風發地站在台上,與觀眾分享自己專屬的「人間愉快」。
部落服務學習
  人文社會資優班召集人黃春木老師與台灣原聲教育協會長期合作,由畢業校友、在校生與少數女性友校同學於每年暑假組成志工隊,自編教案,赴南投縣信義鄉東埔國小進行五天定點服務。對同學而言,此一服務不惟是一個將己身所學回饋社會的良機,更能藉機反思自己擁有資源之優渥,體會「施比受更有福」的真諦,並在部落巡禮活動中走入布農族家庭,與族人深入對談,了解原住民文化與生活習俗。
  總體而言,部落服務學習不僅僅是一個單向的給予,參加志工更能因此接受一場文化洗禮
人文社會班 | 特教組 | 教務處 |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https://bit.ly/3upSd38

FireShot Capture 014 - 人文社會班 - 特教組 - 教務處 -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 www2.ck.tp.edu.tw

人文社會班 | 特教組 | 教務處 |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臺灣─史丹佛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人才培育計畫 (STSS)

人文八大領域-涵蓋:心理學、文學、政治學、哲學、經濟學、歷史

臺灣─史丹佛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人才培育計畫 (STSS)


人文社會科學 乏人問津+51%的美國商界領袖表示,在大學時主 修人文及社會科學,能夠拓寬視野、擴大知識範疇,對將來的事業與人生絕對有幫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人社精神」除了對於人以及社會理解與關懷,更要以人文社會科學的能力作為基礎-奠基在人文社會科學能力上的「人社精神」,才能達成真正的理解與關懷/關懷也不僅止於是口頭上的,而是實踐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未命名-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