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948217EEADw1046h12382022-10-26_225009张良像 (1)

為自保,張良曾3年不食五谷,5年足不出戶,換來了子孫2000年平安
為自保,張良曾3年不食五谷,5年足不出戶,換來了子孫2000年平安 https://bit.ly/3U09kmO
張良是劉邦的開國功臣,年輕的時候受下邳神人黃石公三次試探后,認為他孺子可教,送他《太公兵法》,張良學精后,多次給劉邦提建議,劉邦覺得張良確實是個人才,對他非常看重。
士為知己者死,張良也感受到劉邦的誠意,便果斷地跟隨劉邦,為他打天下。
不過大業一成,主上與臣下之間就沒有了絕對的信任。彼時為了躲避「殺人之禍」,張良「急流勇退」,在劉邦病死前,3年不食五谷,5年足不出戶,換來了子孫2000年平安。
只想滅秦復仇
劉邦是農民出生,沒啥才能,空有一腔熱血和俠義之心,他知道自己得多結交些有才能的謀士,文武相結合才能取得了天下。
劉邦一開始是被項羽壓了一頭的,多虧了張良的從旁提醒,否則劉邦可能早就栽在項羽手里了。
隨著地位越來越高,越接近王的位置,人的心態變化越大, 曾經再要好的知己,都會心生嫉妒與忌憚,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是這個道理。韓信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韓信從來沒想過反劉邦,即使在項羽派人來離間時,韓信也堅定地表示永不叛漢。后來劉邦與他離心,韓信心灰意冷之時,偶爾思考過要不要反,但他始終沒有付諸實踐,而是死在了呂后手里。
劉邦能殺韓信,自然對張良也動過殺心。
雖然項羽想殺劉邦時,項伯為報恩,專程跑來給張良通風報信,勸他保住自己,不要逞能,但張良沒有畏懼項羽,而是再次獻計幫劉邦擺脫了殺身之禍。他也跟韓信一樣,只想對劉邦盡忠。
不過張良跟韓信不同,韓信是想一展自己的抱負,爬上高位,受到劉邦懷疑才會感到失望。張良沒有求富貴的心,他本來出身就好,從小家境優渥,是戰國末年韓國丞相的兒子,因為 被秦始皇滅國,才想滅秦雪恥。秦朝覆滅,張良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不貪圖榮華富貴,卻也因為才華過人難逃劉邦的疑心。劉邦為什麼要疑心手下功高蓋主,還不是因為自己文韜武略都不如他人,只能靠狠心來穩住自己的位置。
還好張良手中沒有兵權,于是得以被稍微放松警惕。不過劉邦的暫時放過只是因為他有更重要的人要對付。
看著韓信等一眾功臣接連因劉邦的猜忌而死,張良終于開啟了明哲保身模式,他明白那一天也早晚會降臨到他的身上。
在劉邦死之前, 張良感覺到了危險,于是把自己隱藏起來,三年不食五谷,五年不出門。他知道但凡有一點「動靜」都有可能成為劉邦除掉自己的借口。
破例獻計
直到因太子之爭,呂后找到張良,他才重回朝堂為呂后獻了一計。當時戚夫人斗膽與呂后叫囂,仗著劉邦的寵愛,天天給劉邦吹風讓他封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
呂后早就在劉邦心里失了寵,她也心如止水不想跟其他女人爭劉邦的心,她明白有皇帝的愛沒什麼用,最重要的是手中要掌握大權。
戚夫人爭寵她可以忍,但是要搶她兒子劉盈的太子之位絕對不可以。
如果皇帝沒問到自己意見,主動偏幫任何一方勢力,陷入儲君之爭危險是很大的。不管斗贏了還是輸了,都有極大的可能被皇帝惱。
但是長幼尊卑有序,且呂后是劉邦的正室夫人,為劉邦付出了一生, 太子之位必須是劉盈的。
于是張良 建議讓呂后請來商山四皓保住了劉盈的地位。呂后為此滿懷感激,為了劉盈的江山,她想重用張良。
張良雖然尊重呂后,但更了解她的真實性子,知道再次出山等于再陷自己于危險的境地,便拒絕了呂后的好意,以要潛心修道的借口離開,歸隱。
離去修道
重賞不要,急流勇退,劉邦終于對張良放下戒心,相信他以后也不會對自己的江山造成威脅。
張良請辭時告訴劉邦,他大仇得報,夙愿已了,劉邦還給他封了侯,讓他全家衣食無憂,他別無所求。 劉邦對張良的「知足」表示滿意,準他離去清修。
這便是張良的大智慧,寵辱不驚,知道亂世該如何自處才能保全整個家族。張良修道之后,成果不錯,且他的家族在此后的2000年,都因為他在修道上的影響得到庇佑,一直平平安安。
被稱為張天師的「正一」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就是張良的后人。
不戀權勢,不多問政事,不親近其他朝臣,使張良得到了善終。建功立業是大丈夫的抱負,但不是必須。建功立業的路上,多少人死在了半途,與他們對名譽的角逐是脫不了干系的。為自保,張良曾3年不食五谷,5年足不出戶,換來了子孫2000年平安 https://bit.ly/3U09kmO


張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uXDsG
張良(前250年或以前-前186年),字子房,封留侯,諡號文成,潁川城父(今河南省禹州市張得鎮)人,韓國被秦朝滅亡後,曾暗殺秦始皇失敗,後成為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是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
張良的祖先是戰國時韓國首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他的祖父張開地曾擔任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哀王的相國,父親張平曾擔任韓釐王與韓桓惠王的相國。國在前230年滅韓後,張良散盡家財求得善擲沉重鐵錘的大力士報仇,於博浪沙伏擊行刺秦始皇,卻誤中副車,行刺失敗,張良只好隱姓埋名躲避通緝。在秦時,他也一度幫助殺人的項伯(項羽的堂叔)逃離公家的拘捕。
張良在流亡時認識了隱士黃石公,受贈《太公兵法》,潛心苦讀十年而有成,張良聚集了百餘名少年,成為當地的遊俠,得知景駒自立為楚王,打算前去投靠。但路上見到以滅秦為目標的劉邦在附近屯軍,便率眾加入劉邦部隊,又因為劉邦重視他,成為頂尖謀士,因此張良也打消了去投靠景駒之念。
沛公到了薛城投靠項梁,當時項梁立楚懷王之孫為楚後懷王。張良於是遊說項梁,希望也讓韓國復國,於是項梁封了韓國公子韓成為韓王,張良改為跟隨韓王,受封韓國司徒,率領一千餘人與秦兵在潁川進行游擊戰,戰果並不顯著,項梁在定陶之戰被秦少府章邯所討死。
劉邦出兵滅秦時,張良、韓成的部隊與劉邦會師,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咸陽,秦朝滅亡。當時劉邦意圖自立為關中王,項羽得知後非常憤怒,要滅除劉邦,幸虧在項伯與張良的幫助下,劉邦與項羽在鴻門宴之中和解。
張良賄賂項伯,希望幫劉邦取得戰略地位較高的漢中之地,經過斡旋之後,項羽同意。劉邦赴巴蜀漢中為漢王,而項羽承認韓成為韓王,張良離開劉邦去輔佐韓成[1][2]。
因為張良與劉邦的關係非常好,項羽一直疑心韓成與劉邦勾結,一直把韓成帶在身邊,不讓韓成就藩,後來貶韓成為穰侯。公元前206年,項羽終於誅殺韓成,改封自己的部下鄭昌為韓王。張良於是逃亡往劉邦處,此後協助劉邦消滅項羽,前202年,項羽被漢軍圍困而自殺,楚漢相爭結束,漢朝建立,張良因功受封留侯。張良了解劉邦個性,為免功高震主故退居幕後不過問朝政,不但免去清算功臣之禍反深得劉邦與呂后器重,兩人遇重大政治決策必請益張良,張良便以國策顧問的身分善終。
張良作為劉邦的謀臣,往往能在關鍵時刻給予劉邦正確建議。諸如酈食其建議劉邦在與項羽對戰時,不如大封過去六國君主的後裔,使其紛紛獨立而對抗項羽。劉邦聽後十分心動,便派人趕快刻印玉璽遊說,張良立刻反對,以免釀成後世大禍。在楚漢相爭時,張良與陳平主張撕毀鴻溝條約,立刻攻擊西楚,終於獲得勝利。在擊敗項羽後,婁敬建議劉邦入都關中,但遭群臣反對。劉邦詢問張良的意見,張良則認為長安條件比洛陽好,於是建都長安。
漢朝建立後,劉邦談及張良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3]漢六年(前201年)正月,封為留侯。留位在今日江蘇省徐州市沛縣的東南方,現在已經成為微山湖水域。張良急流勇退,歸隱得以善終。[4]關於張良的後代,包含其子張辟彊,而歷史上的東漢學者張超、蜀漢將領張翼等皆是其後裔。道教創始者、五斗米道領導人張道陵相傳也是他的後代。
張良死後諡為文成侯,此後世人也尊稱他為謀聖。《史記》中有專門的一篇《留侯世家》,用以記錄他的生平。
事蹟
頤和園長廊彩繪:張良進履
張家界張良墓
博浪沙暗殺秦始皇(未遂)。有記載的刺秦只有三次,荊軻和高漸離都是作了有死無生的打算;唯有張良在行刺失敗後成功逃脫,並且逃過秦始皇「大索天下」的追捕。可見其早年的策劃能力已經十分厲害。
張良改名藏匿於下邳時照顧過殺人而流亡的項伯,後得項伯通知項羽有意攻打劉邦,項伯叫張良逃走,反被張良邀請面見劉邦。劉邦說:「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於是項伯乘夜回項軍中,把劉邦的說話報告給項羽,並且為劉邦說好話:「劉邦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羽許諾。
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時,離開席位去找劉邦的衛士樊噲來協助,救了劉邦一命。
據說項羽分封十八諸侯時,要封劉邦為漢王,封地為巴蜀。張良行賄項伯向項羽求情,因而改封為稍有改善的漢中王(亦稱漢王)。
項羽向張良詢問劉邦入關就國(前往漢地)後的威脅性時,張良的答覆使項羽解除劉邦復出的疑慮。(就他人的眼光,張良並非完全站在劉邦的立場,而是以韓國復國為主,聽從韓王的命令,幫助劉邦。)
張良計議漢王劉邦:「大王不如燒絕所過棧道,以示天下不回關中之地,以固項羽之憂。」後燒絕棧道。項羽認為漢王劉邦燒絕棧道,無心回關中。之後齊王田榮造反。項羽以漢無憂,發兵北擊齊。
接受與支持陳平的建議,運用反間計離間項羽與英布的關係使其疏遠。並讓心高氣傲的楚軍軍師范增受不了項羽的猜忌離去。而後向劉邦獻策,毀信自背後突擊項羽,不過遭反擊而產生危機,此時張良再提議拉攏他力(韓信、彭越)等形成包圍之勢,最終消滅項羽。
項羽敗至垓下後,項伯等其他項羽身邊的重臣已知不可為,連夜投奔漢營,張良再次迎接項伯等人。
張良反對恢復戰國時的分封體制,力主秦一統六國後的郡縣制集權體制,雖未被全然採納,而是郡縣、分封共混,但對之後西漢邁向郡縣制集權化打下基礎。
天下平定後,由於出身山東(指崤山以東,不是現在山東)的劉邦與群臣紛紛想要回河南洛陽建立都城。張良主張建都長安(咸陽城東南方),原因是此地能掌握關中與函谷關,免除關東戰事紛擾。同時,長安兼具四川財富與河套地的畜牧便利等。正是「金城千里」。劉邦聞後依張良主張,建都長安。
解除造反危機。項羽死後不久,漢朝確立,但卻遲遲未論功行賞,同時劉邦在宮中看到一群臣子群聚議論,他詢問張良臣子在商討何事,張良回答道因為遲遲未封賞,臣子正在討論如何造反。此話使得劉邦大為緊張,進一步詢問當如何解決,張良問劉邦:「陛下生平最痛恨,而眾臣都知道的有誰?」[5]劉邦答:「雍齒跟我是老朋友了,但他經常譏辱我,使我難堪,我很想殺他。但他多次立功,故我始終不忍心真的去做。」[6]張良說:「請陛下立刻重賞雍齒,眾臣見到就都會放心了。」[7]劉邦立即照做,此事傳開後,眾臣皆認為連皇帝最痛恨的雍齒都能獲賞,想必自己也不會過差,因此打消造反念頭。[8]
解除繼承危機。漢高祖寵愛戚夫人,欲改立戚夫人之子為太子,皇后呂雉向張良求教如何保住太子劉盈,張良告訴呂雉,請天下四位名高德重的長者商山四皓共勸劉邦,即可打消高祖廢立之意,事後確實奏效。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是司馬遷在《史記·留侯世家》所讚張良之語,後被用來稱讚傑出軍師之語
軼事
張良塑像
現在的人為讚嘆張良的智慧,在坊間流傳一句俗諺:「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之「張良計」。
西漢末年赤眉起義,一時間天下大亂,有人發掘張良的墳墓,剛挖開墓時,只見黃石像活的一般,變化著飛上高空,猶如流星般在雲中消逝。而墓中並沒有張良的骸骨,只有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大封群臣時,劉邦曾要張良自己選一塊地,以試探子房是否有野心, 但遭到張良拒絕並預備求去。劉邦最後只好封他為留(縣)侯。張良挑選留縣的原因是,當初他與劉邦在此相遇,特此紀念。
《通鑑》記載:自從劉邦定都長安後,張良見好就收, 因此找理由來安全引退.張良開始不吃五穀,也就是辟穀,並且足不出戶,並執意求去:「追隨赤松子(古代神仙,活了數百年)並探求長生不老藥。」(這一點被司馬光批評,認為聰明如張良,怎會口出江湖術士之言,可能底下看到宮廷鬥爭,以及自己功高震主的推測。)
《史記·留侯世家》提到『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司馬遷看了張良圖畫後,驚訝於其「相貌如婦人好女」,並感嘆以貌取人之缺失。
蘇軾在《留侯論》亦有引述司馬遷之語。並以為黃石公於石橋故意將其鞋滑落到橋下,是要試探張良是否尚可教之,並認為黃石公可能是隱士。
東漢末年時期的曹操及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分別將自己手下的謀士荀彧和劉基比喻為「吾之子房也」
朝鮮王朝學者成海應(1760-1839):「太史公以好奇之故, 其傳留侯, 以滄海力士,黃石公,赤松子,四皓之倫, 相爲終始. 留侯欲免高帝之猜, 自托於神仙之術以自晦, 故其事甚奇. 然余疑黃石所授太公兵法, 豈其秘書, 而在秦火之前, 尤易得之, 何故三夜丁寧而始乃授之. 且石言於晉春秋傳記其異, 安有石化爲人, 人化爲石, 怳惚不可測者乎. 此乃留侯故神其跡也, 非其實也. 太史公乃鋪張而靈異之爾.」(『硏經齋全集續集』 10冊, 史論, 張良)
家庭
祖父
張開地:戰國時韓相,相韓昭侯、韓宣惠王與韓襄王
父親
張平:戰國時期韓相,相韓釐王與韓桓惠王

張不疑:長子,嗣侯。文帝十年(公元前170年),坐與門大夫殺故楚內史,贖為城旦。《漢書·張良傳》與《漢書·高惠高后文景功臣表》中所記有出入。《張良傳》中記為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坐不敬,國除。
張辟彊:次子。漢惠帝駕崩,呂后乾嚎,辟強為侍中,年15歲,洞察呂后之意,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台、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迺如辟彊計。太后說,其哭迺哀。呂氏權由此起。迺大赦天下。
後代
張千秋:張良六世孫,陽陵公乘,元康四年,朝廷下詔張千秋復家,世代免除賦稅徭役。
張晧:張良六世孫,東漢大臣(《後漢書》卷56《張綱傳》)
張綱,張晧之子
張續,張綱之子
張翼,張綱曾孫,三國時蜀漢大臣
張微,張翼之子
張超,張良後代,漢靈帝時期的別部司馬。(後漢書·文苑傳)
張道陵,相傳為張良八世孫,五斗米道的創始人
張衡,張道陵之子
張魯,張衡之子
其它:
張湯:與張良同祖,所出不明(《漢書》卷59《張湯傳》:「賛曰:馮商稱張湯之先與留侯同祖,而司馬遷不言,故闕焉」)
張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uXDsG

朝鮮
朝鮮王朝學者成海應(1760-1839):「太史公以好奇之故, 其傳留侯, 以滄海力士,黃石公,赤松子,四皓之倫, 相爲終始. 留侯欲免高帝之猜, 自托於神仙之術以自晦, 故其事甚奇. 然余疑黃石所授太公兵法, 豈其秘書, 而在秦火之前, 尤易得之, 何故三夜丁寧而始乃授之. 且石言於晉春秋傳記其異, 安有石化爲人, 人化爲石, 怳惚不可測者乎. 此乃留侯故神其跡也, 非其實也. 太史公乃鋪張而靈異之爾.」(『硏經齋全集續集』 10冊, 史論, 張良)


古時候師父是怎麼找徒弟的?
史書上記載過張良得「天書」的故事。(shizhao /CC 0)
古時候師父是怎麼找徒弟的? | 台灣大紀元 https://bit.ly/3TAL8Yu
文/李曉徑(轉自「看中國」)
聽說過去有些單傳的師父,如果找不到一個好徒弟,是絕不會隨便把東西傳給常人的,哪怕帶到棺材裡去。修鍊界還有一種說法,「師父找徒弟,不是徒弟找師父。」那麼,過去的師父是怎麼找徒弟的呢?
師父找徒弟都是找根基好的徒弟,是以「德」為準繩的。譬如,哪吒是靈珠子投胎。在母腹3年6個月,出生即為小童。仙人太乙真人登門道賀,收他為徒,取名「哪吒」。
太玄的不說,史書上記載過張良得「天書」的故事,可能會給我們一些啟示。「天書」是黃石公所贈。
黃石公試張良
黃石公為秦漢時隱士,別稱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納入神譜。一日,黃石公在圯上(圯,即橋)與張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書上說的納履:「三次進履」)方式試張良,看到張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懷開闊,將來必有一番抱負,絕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太公兵法》相贈。
他在圯橋授書張良后,相約「13年後,你經過濟北谷城(今山東省平陰縣),見到山下的黃石,那就是我。」
張良後來成為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朝的開國元勛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
張良成仙了?
在為張良的心性修養與智慧令人佩服的時候,多少年後,有一位修鍊人告訴我:他見到張良了……。此話讓我吃驚非小,而且張良要活到現在,起碼也2,000多歲了!除非他是仙人!
我馬上去《二十五史》上查找,《史記·留侯世家》記載:「留侯從入關。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歲餘。」
留侯跟隨高帝入關。他體弱多病,便施行道引之術,不食五穀,閉門不出有一年多。就是說張良自從劉邦定都長安後,張良便託病足不出戶,以辟穀修行了。
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讎彊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原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乃學辟穀,道引輕身。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聽而食。
留侯宣稱說:「我家世代為韓相,到韓國滅亡,不惜萬金家財,替韓國向強秦報仇,天下為此震動,如今憑藉三寸之舌為帝王統師,封邑萬戶,位居列侯,這對一個平民是至高無上的,我張良已經非常滿足了。我願丟卻人世間的事情,打算隨赤松子去遨遊。」
張良於是學辟穀學術,行道引輕身之道。正值高帝駕崩,呂后感激感恩戴張良,便竭力勸他進食,說:「人生一世,時光有如白駒過隙一樣迅速,何必自己苦行到這種地步啊!」張良不得已,勉強聽命進食。
《史記》中清晰得記載了張良辟穀修鍊之事,他得道成仙也就不足為奇了。
至於張良的去向,多傳說羽化成仙。說他在當了留侯以後,很快辭官不做,去當道士,練辟穀術。
張良墓的傳說
《史記》記載張良與黃石公別後13年他隨高帝經過濟北,果然見到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把它取回,奉若至寶地祭祀它。留侯去世,一起安葬了黃石。以後每逢掃墓以及冬夏節日祭祀張良的時候,也同時祭祀黃石。
《仙釋志》記載:「張良,相傳從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時隱時現。」《陵墓誌》也記載:「漢留侯張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黃石公書後,從赤松子游。邑中天門、青岩各山,多存遺迹。」
傳說張良功成身退,為避殺身之禍,跟着赤松子大仙南遊天門、青岩等名山大川,不食五穀,專吃百草花果,修鍊仙道。
張良死後,呂后想尋到張良的墓地。誰知詔令一下,天下一夜間就發現好幾百座「張良墓」,弄得呂后無處下手。武陵郡喬太守向呂后密報,說張良墓葬在青岩山,而且說,張良與他的師傅黃石公並葬在一起,不然為什麼拱出了個「黃石寨」?
呂后聽了,覺得有理,便傳下密旨,令喬太守率300士卒,帶上風水先生,扮成遊客,進青岩山查訪。喬太守一行,從鑼鼓塌尋到黃石寨,又從龍鳳庵訪到水繞四門,果然在相柳岩下,發現了墓地。喬太守撥開樹枝,見碑頭上分明寫着「張良之墓」四個篆字。
喬太守大喜,立即下令挖墓。墳挖開了,穴孔里放着一具檫木棺材。打開棺蓋,忽地從裡面飄出一縷清氣,升上天空。棺材裡哪有屍骨,只有一套衣冠!
從赤松子游
赤松子,即黃大仙,名初平,因在赤松山修鍊成仙故又號赤松子,後世稱為黃大仙,著名道教神仙。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西漢名臣張良在輔助劉邦建立政權後,功成身退,對漢高祖說:「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由此人們相傳此赤松子就是那個早年傳張良兵法的黃石公。
古時候師父是怎麼找徒弟的? | 台灣大紀元 https://bit.ly/3TAL8Yu


詠張良 https://bit.ly/3N6Vo8y
    讀漢書作    唐 劉知己
漢王有天下,欻起布衣中。奮飛出草澤,嘯吒馭群雄。淮陰既附鳳,黥彭亦攀龍。一朝逢運會,南面皆王公。魚得自忘筌,鳥盡必藏弓。咄嗟罹鼎俎,赤族無遺蹤。智哉張子房,處世獨為工。功成薄受賞,高舉追赤松。知止信無辱,身安道自隆。悠悠千載後,擊柝仰遺風。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唐 李白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惟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簡同志    唐 溫庭筠
開濟由來變盛衰,五車才得號鎡基。留侯功業何容易,一卷兵書作帝師。
    圯橋    唐 胡曾
廟算張良獨有餘,少年逃難下邳初。逡巡不進泥中履,爭得先生一卷書。
    張良    宋 王安石
留侯美好如婦人,五世相韓韓入秦。傾家為主合壯士,博浪沙中擊秦帝。脫身下邳世不知,舉國大索何能為?素書一卷天與之,谷城黃石非我師。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項羽如嬰兒。從來四皓招不得,為我立棄商山芝。洛陽賈誼才能薄,擾擾空令絳灌疑。
    張良    宋 王安石
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當此每從容。固陵始議韓彭地,復道方圖雍齒封。
    讀史    宋 楊萬里
留侯決成敗,面折愧周昌。垂老召商叟,鴻鵠自高翔。
    讀子房傳    宋 楊萬里
笑賭乾坤看兩龍,淮陰目動即雌雄。興亡大計無尋處,卻在先生一躡中。
    赤松祠    元 楊維禎
滄海客,博浪椎,弟死不葬蕩家貲。走匿邳,圯上乃得帝王師。國恥既雪吾何之,黃石山頭會與赤松期。赤松子,不為漢家後日計安危。十三口利如錐,一語三狼入宮闈。赤松子,地下不殺辟強兒。
    讀史    明 高啟
不握兵權只坐籌,苦辭萬戶乞封留。縱令不早尋仙去,天子終無賜醢謀。
    張良    明 孫朝肅
子房似好學,報仇何激烈。千金買力士,誤椎副車折。托術雖或疏,秦政膽已裂。人生貴立志,立志在明節。漸離築中鉛,荊卿匕首血。成敗不足論,肝腸朗於雪。
    子房    清 顧炎武
天道有盈虛,智者乘時作。取果半青黃,不如待自落。始皇方侈時,土宇日開拓。海上標東門,長城繞北郭。欲傳無窮世,更乞長生藥。子房天下才,是時無所托。東見滄君,用計亦疏略。狙擊竟何為,煩彼十日索。譬之虎負嵎,矜氣徒手搏。歸來遇赤精,備戈起榛薄。嶢關一戰破,藍田再麾郤。嘖嘖軹道旁,共看秦王縛。既已報韓仇,此志誠不怍。遂赴赤松遊,無負圯橋諾。
    留侯祠    清 王
子胥鞭楚楚不絕,留侯入秦秦既滅。英雄為報一家仇,何苦漂流萬人血。胥不得佐太子建,良不得佐韓王成。不為赤松走,幾為猛犬烹。功人功狗兩無益,徒受亭公謾罵名。張良不食谷,李泌不娶妻。早欲祠黃石,何如老白衣。君不見五湖范蠡載西施,一舸鴟夷去已遲。魯連不忍秦皇帝,密鑄亡秦一柄鎚。
    過紫柏山謁留侯祠    清 楊重雅
圯橋進履氣恬然,胯下王孫事亦傳。一作神仙一功狗,論人須到蓋棺年。
詠張良 https://bit.ly/3N6Vo8y


張天師為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正一真人”其為張良的八世孫/張良後受黃石公贈送《太公兵法》得姜太公真傳成為謀聖/玉皇殿前四大天師:張天師,葛天師,許天師,薩天師/四大天師,即張天師張道陵,許天師許遜,薩天師薩守堅,葛天師葛玄,道教尊為四大天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四大天師/張道陵、葛玄、許遜(許旌陽)、薩守堅/張道陵、許遜、邱弘濟、葛洪/邱弘濟(邱處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素書》全文/黃石公三試張良傳授天書,張良憑此平定天下,得道成仙,該天書是《太公兵法》《素書》-張良「圯上受書」黃石公是秦始皇父親莊襄王的重臣,叫魏轍。秦始皇獨斷專行,推行暴政,魏轍便掛冠歸隱,離開朝廷。秦始皇聽說魏轍走了,曾親自帶人馬追魏轍到驪山腳下,好言好語千方百計挽留,但無奈魏轍決心已定。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張天師為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正一真人”其為張良的八世孫/張良後受黃石公贈送《太公兵法》得姜太公真傳成為謀聖/玉皇殿前四大天師:張天師,葛天師,許天師,薩天師/四大天師,即張天師張道陵,許天師許遜,薩天師薩守堅,葛天師葛玄,道教尊為四大天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