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黃石公/姜太公-素書/奇書、天書。它雖提出"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但仍以道家的"本德宗道"為主,輔以儒家的仁、義、禮,是一部審視歷史、增廣智慧的道家著作[1] 。《素書》以道家思想為宗旨發揮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LepQRL
---------------------------------

關於張良得到的這本天書卻右很大的爭議,有人說是,《太公兵法》,有人說是,《六韜》,《三略》等等,意見很不一樣。



黃石公三試張良傳授天書,張良憑此平定天下,得道成仙,該天書是
2017-01-12 由 九門侃史 發表于歷史
張良「圯上受書」的故事由來已久,正是橋上的偶遇,改變了張良的一生。
張良在古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失敗後,在下邳藏身。一日,閒來無事的張良在沂水的橋上散步,遇到一位衣著邋遢的老人。這位老人故意把鞋拋到橋下,讓張良下橋給自己撿鞋,撿回來後還伸出腳,讓張良把鞋穿好。張良雖然感到不滿,但是又思慮老人年事已高,便一一做畢,老人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也!五天後的清晨,你在這裡和我會面。」
五天後,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可誰知老人已在橋頭等候多時,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日後再來!」五天後,張良天不亮就去了,而那位老人卻又早在那裡了。沒辦法,又五天的早晨,張良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老人也來了,拿出一本編書給張良,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10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13年後再來見我。」於是離去,不見了。
張良得到此書後日夜研習,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囊,成為漢初三傑之一。
贈與此書的老人便是黃石公,而那本書就是《素書》
黃石公,世人稱「圯上老人」、「下邳神人」。秦漢時人,後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據傳,黃石公是秦始皇父親莊襄王的重臣,叫魏轍。秦始皇獨斷專行,推行暴政,魏轍便掛冠歸隱,離開朝廷。秦始皇聽說魏轍走了,曾親自帶人馬追魏轍到驪山腳下,好言好語千方百計挽留,但無奈魏轍決心已定。後來,他就隱居在邳州西北黃山北麓的黃華洞中,因人們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就稱他為黃石公。
《素書》,另名《鈐經》,又名《玉鈐經》,是一部類似《論語》的語錄體的書。民間視為「天書」。它以道家思想為宗旨,集儒、法、兵的漢族傳統思想發揮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對應事物、處理事物的智能之作
張良輔佐漢高組成帝業後,就功臣身退,訪知黃石公隱居處,伴師隱居,後來山名就易稱為「張師山」。此後張良依照黃石老人書上所寫修煉道術,運氣丹田,使自己身輕如燕,能夠翱翔天際。張良得書後十三年,前往黃石老人所說的濟北谷城山,找到了那塊神奇通靈的黃石。張良虔誠地把黃石帶回家,更建造祠堂供奉。過了很多年,張良遺形成仙,在仙界當了太玄童子,常在太清中侍奉太上老君。而張良的家人在張良升仙后,把他的遺體和黃石一起埋葬在龍首原。
西漢末年赤眉起義,天下大亂,有人發掘張良的墳墓,剛挖開墓時,只見黃石像活的一般,變化著飛上高空,猶如流星般在雲中消逝。而墓中並沒有張良的骸骨,只有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
運ㄩㄣˋyùn籌ㄔㄡˊchóu帷ㄨㄟˊwéi幄ㄨㄛˋwò之ㄓzhī中ㄓㄨㄥzhōng,決ㄐㄩㄝˊjué勝ㄕㄥˋshèng千ㄑㄧㄢqiān里ㄌㄧˇlǐ之ㄓzhī外ㄨㄞˋwài
語本《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全句指在帳幕中謀劃策略,掌控千里之外的作戰形勢,並取得利戰果。
《三國演義·第三九回》:「豈不聞『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二弟不可違令。」
-------------------------------------
與天書
作者:佚名 張良得“天書”,“天書”是黃石公所贈。這段故事在邳縣流傳最廣,大人、小孩都會講,可是要問起黃石公的姓名和身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據傳,黃石公是秦始皇父親的重臣,姓魏名轍。始皇父親莊襄王死後,輪到秦始皇坐朝當政,他獨斷專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聽不進忠臣元老的意見;魏轍便掛冠歸隱,策馬離開朝廷。秦始皇聽說魏轍走了,想想一來自己還年輕,雖已登基,但立足未穩,身邊需要人輔佐;二來魏轍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會讓天下人笑話自己無容人之量。於是就帶親信人馬追魏轍到驪山腳下,用好言好語千方百計挽留,魏轍決心已定,一個勁不願回去。後來,他就隱居在邳州西北黃山北麓的黃華洞中,因人們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就稱他爲黃石公。 書寫好後,他就四處尋找合適人物,目的是委託重任,以實現他爲國效力的意願。 一日,黃石公在圯上(圯,即橋)與張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書上說的納履)方式試張良,看到張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懷開闊,將來必有一番抱負,絕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素書》相贈。此書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義、安禮六篇。書中語言明貴,字字精當,張良愛不釋手,秉燭細讀,大悟大徹,心領神會,要不多天,便把一本《素書》從頭到尾背得滾瓜爛熟。 後來,張良做了劉邦的謀士,佐高祖定天下、興漢邦,大部分運用《素書》中的知識。久而久之,這段故事越傳越神,《素書》也就被後來人說成了“天書”。
黃石公
黃石公,約前292年-前195年,秦漢時人,後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據傳黃石公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於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素書》,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張良後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並於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下找到了黃石,取而葆祠之。後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
-----------------------------
張良:黃石公傳授【太公兵法】&
張良,字子房,戰國末年韓國人。
秦國滅掉韓國後,張良懷著亡國之恨,圖謀恢復韓國,變賣家財,尋求刺客。
張良到了淮陽,經友人的介紹,認識一位大力士。這位大力士身懷絕技,能使用一對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椎。大家都不知道他的姓名,他也不跟任何人談論自己的過去;自從張良認識他後,兩人非常投緣,常在一起談論古今英雄忠義壯烈的故事,非常敬佩豫讓與荊軻的事蹟。
當時,秦始皇要到南方巡行,兩人立刻計畫突襲。不久,秦始皇巡行的隊伍經過博浪沙,預先埋伏的張良和大力士,展開行動,希望對準秦始皇的座車一擊而中。當時,秦始皇的惟恐六國遺族的報復,安排好幾輛相同的座車,令人分不清;大力士孤注一擲,只有對準其中一輛座車,奮力一擊,結果打中的僅是副車,秦始皇躲過一劫。秦始皇非常震怒,下令全力緝捕兇手,張良乃連夜逃到下邳,隱姓埋名,過著幽居的生活。
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有一天,張良信步走到圯上橋,遇到一位衣著樸素的老人走過來,當他經過時,一隻鞋子掉到橋下去,他就對張良說:「喂!年輕人,下去把我的鞋子撿上來。」張良看這位老人年紀大,立刻跑下橋去,把鞋子撿起來。老人又說:「再替我把鞋子穿上。」張良見老人十分不客氣,但畢竟上了年紀,也就忍下來,替他把鞋子穿好。老人臨走時,微笑著對張良說:「年輕人!懂禮貌,有耐心,將來一定是棟樑之才。五天後的清晨,再來這裡一趟,我有話對你說。」原來老人先前是故意在試探張良。
五天後的清晨,張良依約前來,老人早已到了,他指責張良說:「和老人家約會,怎麼可以遲到?要是你有誠意,五天後再來。」第二次,天剛破曉,張良就趕去了,可是老人還是比他先到。老人家又生氣地說:「怎麼又來晚了,我們五天後再見。」說完,頭也不回就走了。張良這次下定決心,在半夜起床,趕到橋上等候老人。不久,老人姍姍來遲,發現張良早已到了,便很高興地對張良說:「年輕人就應該這樣,才有禮貌。」說完,從衣袖裡掏出一本書:太公兵法,傳授給張良,並要求張良好好研讀,以利成就一番事業。傳說,這位老人就是:黃石公。
十年以後,劉邦帶著義軍數千人經過下邳、遇見張良,這是他們第一次見面,相談之下非常投合。當時劉邦的兵力不多,只是項梁手下的一員部將。張良則全力協助韓王謀求復國而埋頭努力,由於兵孤勢單,被秦軍所擊潰,只得輾轉到山區打游擊。正巧劉邦奉楚懷王的命令,攻打關中,在途中碰見張良,這是他們的第二次見面,劉邦很爽快地協助張良,幫韓國奪回十餘座城鎮,張良十分感激,從此以後一心一意跟隨劉邦。
劉邦一路西進非常順利,本想直攻嶢關,張良建議:「目前秦國的兵力尚強,與其力敵,不如智取,況且秦國的守將貪財,只要送大批金錢去收買,必能不戰而取嶢關。」劉邦派遣酈食其帶著大批金銀珠寶去結納秦國的守將,並說明利害關係。結果這些將領全部向劉邦投誠,劉邦不費一兵一卒取得嶢關,又勢如破竹地攻進咸陽。
劉邦進入咸陽,立刻被豪華的宮殿、美貌的宮女、寶物珍品所迷惑。此時,張良勸諫:「目前我們情勢危急,後面還有更強大的項羽需要對付。」劉邦採納,還軍壩上。果然,項羽一到關中,懷疑劉邦要稱王,準備對付劉邦。項羽的叔叔項伯,和張良是好朋友,乃緊急通知張良,張良立即告訴劉邦;劉邦懇請項伯轉告項羽,自己絕對沒有野心。第二天,劉邦親自到鴻門向項羽請罪,項羽設宴款待劉邦。在宴會中,范增命項莊舞劍,伺機刺殺劉邦;項伯也拔劍起舞,護衛劉邦。後來,樊噲帶著劍、抱著盾牌闖入軍門,解救劉邦脫離危險,此為著名的【鴻門宴】。
後來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巴蜀,張良建議燒燬棧道,表示不再東還,使項羽失去戒心。鴻溝界約簽訂後,張良又勸劉邦把握最佳時機,擊潰強敵,甚至背信毀約也在所不惜,經過垓下一戰,打敗了項羽,統一全國,建立漢朝。
劉邦即位後,大封功臣,張良再三推辭,最後只領留侯的頭銜,堅決不受三萬戶食祿,忘掉了以前的豐功偉業,過著隱逸恬淡的生活。
依據《太平廣記》記載,漢末赤眉起義時,張良的墓被人掘開,打開棺木時,只見一個黃石枕頭突然騰空飛去,似流星一般轉瞬即逝。棺中根本沒有張良的屍骨和衣冠,只有寫在素絹上的幾篇論述兵略的文章。張良成仙後,仙位為太玄童子,常隨太上老君在太清仙界遨遊。
韓信: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參閱《史記‧淮陰侯列傳》的記載。
韓信,淮陰人,軍事家,是西漢開國名將,漢初三傑之一。
韓信剛開始是在項羽部下做一個小小的官,因為項羽知道他力氣很小,就有些瞧不起他,不肯重用他;是以,韓信就逃走去投效劉邦,可是劉邦也沒有重用他。有一天,韓信又從劉邦的軍隊逃走,劉邦的丞相蕭何知道了,還來不及報告劉邦,就趕去追趕韓信。
過了三天,蕭何把韓信帶了回來,劉邦看到蕭何開口就問:「你這幾天跑到哪裡去了,怎麼不告訴我一聲呢?」蕭何說:「我替您去辦一件重要的事,來不及向您報告。」劉邦問:「替我辦什麼重要的事呢?」蕭何就把韓信逃走,自己去追回的事告訴了劉邦。劉邦聽了很生氣的說:「軍中有多少將軍逃跑,你不去追,怎麼去追一個無名小卒呢?」
蕭何說:「別人易得,韓信難求,他的才幹可不是一般人比得上的,韓信志向高大,如果您重用他,將來統率三軍平定中原,就非他莫屬了。」
劉邦說:「照你的看法,應該讓他當元帥嗎?」蕭何說:「不錯,韓信很愛面子,如果您只用一道命令去請他當元帥,他還不一定接受,您必須舉行設壇拜將之禮,他才會接受。」於是,劉邦很隆重的築起將台,拜韓信做了元帥。韓信做了劉邦的元帥後,運用他的智謀,把當時最強大的敵人項羽給打敗了,讓劉邦做了漢朝第一個皇帝,叫漢高祖。
有一次,當了漢高祖的劉邦問韓信說:「如果我來帶兵,可以指揮多少軍隊呢?」韓信說:「陛下可以帶領十萬大軍。」漢高祖又問:「那麼你可以帶領多少兵呢?」韓信笑著說:「我嘛!多多益善。」
劉邦聽後,有點不服氣,覺得帶兵竟然不如韓信,問道:「你既然能力那麼強,為何臣服於我呢?」韓信說:「雖然陛下不善於帶兵,但是善於統御將領,就是統領將軍。這是天賦才能,不是後天努力可及的。」
後來,成語:【多多益善】,用來表示愈多愈好的意思。
黃石公:引渡張良‧修成神仙
參閱《四十二品因果錄‧張子房因果》。
昔日有三位神仙,師徒三人。一日,清閒無事,三人同駕了雲,閒遊天下。看見世界榮華富貴,雅緻甚微妙。三人議論曰:「意欲下凡為官。」誰知天上無戲言,忽一日,玉旨到來,將他三人貶下凡間。
一個先來投在黃家出世,名曰黃石公。黃石公看見天下動亂,盡日金鼓連天,殺聲如雷,心遂無意功名,避亂隱居入山,修真煉性,得道成仙。一個投在韓國張家出世,姓名:張良,字子房。一個投在淮陰縣出世,姓名:韓信,自幼家貧,後投楚國,楚霸王封韓信執鎗郎,無品官職。
圯上橋的故事,乃是張良經過老人的一番考驗,老人說:「看你骨格清秀,與常人不同,他日可為帝王師,幸今日相遇之,傳如秘書三卷,內有機謀,孫吳不能及也。日後扶立真主,功成名遂,身返山林,不可違負吾言,須當謹記在心。」張良拜問姓名,老人答曰:「貧道姓黃名石公。」遂別而去。
張良大喜,回家日夜攻讀天書,遂投漢高祖處,官拜軍師之職。
韓信在楚國,由於項羽不能重用,遂棄楚國,改投漢國,漢王就封他管糧之職,韓信嫌官微,連夜逃走;丞相蕭何聞知韓信有大才能,連夜追回。次日,蕭何奏上漢王,說韓信有大將之才,五略貫通,漢王就封韓信為兵馬大元帥,韓信與張良設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領兵攻楚。楚霸王項羽雖然領有八千子弟兵,手下有名將六十餘員,最後,項羽大敗,竟自刎烏江而亡。
漢王出征在外,呂后與蕭何用計,趁機斬殺韓信。張良聞知大驚,就入朝辭官納印,歸入山林。張良謹記當年黃石公的吩咐,直進山林,尋見黃石公,想要修道。黃石公故意問說:「你在漢王處,官拜軍師之職,何等榮華富貴?」張良回答:「弟子看破世界,官高必受禍害,財多必受災殃,世情事往往受盡千般苦楚,萬種冤愆。」黃石公再度問說:「我此處居是茅屋草舍,食是粗飯淡蔬,你如何能食得?」張良回答:「師父!弟子願意清淡生活,何不能食乎?」
後來,黃石公與張良師徒勤修道德,修成神仙;韓信眷戀功名富貴,依然沉淪六道輪迴之中。
----------------------
張良改名換姓逃亡在下邳時,曾經在閒暇的時候散步到下邳的橋上,黃石公身穿粗布短衣,走到張良身邊,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黃石公看著張良說:「小子,下去取我的鞋!」張良吃了一驚,想要毆打黃石公,因為黃石公年老,就強忍著,下橋去取鞋。黃石公說:「給我穿起來!」張良先給黃石公取了鞋,接著跪著給黃石公穿上。黃石公伸出腳接受張良穿鞋,笑著離去。張良特別驚訝,目送黃石公離去。黃石公離開一里左右,又返回來說:「小子值得教導。過五天天亮,與我在此相會。」張良因而感到奇怪,跪著說:「是。」第五天天亮時,張良前往橋上,黃石公已經先到,憤怒的說:「和老人相會,晚到,為什麼?」黃石公離去說:「過五天早點來相會。」過了五天,張良在雞叫時就去了,黃石公又先到,再次憤怒的說:「晚到了,為什麼?」黃石公離去時又說:「過五天再早點來。」五天後,張良夜半就去了。一會兒,黃石公也來了,高興的說:「應該是這個樣子。」黃石公拿出一冊書說:「讀了此書就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十年後,你就會發跡。十三年後小子會在濟北見到我,穀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黃石公於是離去,沒有其他話,再也不見了。張良天亮後看了那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覺得此書非同一般,經常溫習誦讀它[1][2]。
張良自從在下邳橋上見到黃石公送給兵書,十三年後他跟隨劉邦經過濟北,果然在穀城山下見到一塊黃石,張良將黃石取回來當做寶貝一樣祭祀。張良死後和黃石一起下葬,他的後人每當伏日和臘日上墳掃墓,也要祭祀黃石[3][4]。
山東後有穀城黃石公祠,唐朝李棲筠曾作《濟州穀城黃石公祠記》傳世。
---------------------------
《三略》又稱《黃石公三略》,是中國古代的一本著名兵書。
題解
《黃石公三略》原名《黃石公記》。舊題黃石公撰。學者一般認為此書是後人託名偽作,其真實作者已不可考,認為大約成書於西漢末年。
評價
此書側重於從政治策略上闡明治國用兵的道理,不同於其他兵書。它是一部糅合了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專論戰略的兵書。南宋晁公武稱其:「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被列《武經七書》之一。
----------------------
最開始,他白衣勝雪,弱不禁風,貌若少女,言語輕微。
  那時候的張良,是韓國貴公子,貴族家庭傳承的榮耀,讓未來注定或廟堂之高、或榮華富貴。而那座叫新鄭的都城,儼然是他走來青春足跡延伸的目標。
  但幸福宛若泡沫,總是易於消散,當故國陷落在外敵的鐵蹄之下,縱然是百年世家、華胄豪門的他,也必須直面命運中注定的重大轉折。
  是在敵軍的威壓下忍辱偷生,還是從此隱姓埋名、江湖飄零?
  他選擇了後者。
  血氣方剛時,誰不曾夢想過江湖?但從他踏入江湖開始,迎來的是不斷地成熟積澱。直到風度翩翩的姬公子成為昔日雲煙,直到博浪沙沼澤地中隱伏的他,成為真正的江湖豪客。
  這樣的改變,化為博浪沙近乎致命的一次拋擲,讓嬴政主導的時代險些隨之終結。
  那是帶著仇恨的一次拋擲,更是象徵著張良靈魂蛻變的一次拋擲。
  從此之後,貴族的記憶將融入血液,深深隱藏,而亂世的舞臺大幕將徐徐拉開,新的天地展現在他的面前。
  那時起,他改名叫張良。
  博浪沙後,張良談笑自若,決勝千里。他知道,自己可以改變他人,更可以改變時代。
  沛縣人劉邦,原本只是鄉間小吏,拉起的一支義軍屢戰屢敗,始終無法躋身諸侯行列。在偶然的相遇之後,張良看到劉邦身上那在時代中不可多得的優點,於風雲變幻中堅決地選擇他加以追隨。
  於是,才有了劉邦一路向西,以亭長身分叩響帝國都城大門的傳奇;
  於是,才有了鴻門宴上,那響徹千古的酒盞和銅劍撞擊的聲音;
  於是,才有了中原對峙後,以鴻溝劃分楚河漢界的那份地圖;
  於是,才有了烏江畔淒苦的西風中,楚霸王項羽脖頸中噴灑出的不甘熱血……
  在如此跌宕起伏的大劇中,張良始終扮演著劉邦身邊的師長和朋友,也扮演著漢軍的策劃者。他為此而苦心孤詣,為此而徹夜不眠,為此而樂在其中。
  張良之所以快樂,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並非在為劉邦策劃,他在為天下策劃未來。
  天下,不是秦的天下,也不應該是項羽的天下。
  天下,應當是更好的天下。
  比起其他所有人,出身於農民的劉邦,才應該是百姓最好的歸宿——即使他成為皇帝後,同樣無法抗拒巨大權力的誘惑和操縱。
  惟因如此,張良從一開始就放下身段,去忍耐劉邦身上種種缺點:無禮、好色、貪婪……並不厭其煩地一次次影響和改變這個人。
  也惟因如此,張良可以不愛惜自己的羽毛,去為劉邦貢獻各種奇正之術,縱然這些策略運作起來時並不會蒙上閃閃發光的道義光輝,但張良更希望看到的是其改變天下的結果。
  所謂謀聖,並非張良本心,但為了天下,他不做謀聖,誰又可以?
  是韓信嗎?他兵法過人,野心勃勃,但卻太多看重權力和地位,或許,他的少年時期失去的太多太多。
  是蕭何嗎?他忠誠正直,不離不棄,但卻太看重原則和職責,甚至忘記了那是一個唯有信賴和依靠劉邦才能有所改變的時代。
  是陳平嗎?他智力超群,反應機敏,但卻太看重身外之物,「謀」字當然不足讚美陳平的才華,但「聖潔」的「聖」字,又並非他所能擔當得起。
  「謀聖」,只有張良一個。
  張良自幼慕道,道法自然,道來自永遠的空。
  在張良看來,人生一切,終歸會化為虛妄,永恆不滅的,在於人於努力過程中煥發的理念和精神。所以,他不貪戀計謀實現帶來的滿足和愉悅,也不喜愛策劃成功帶來的功名利祿,金錢、采邑、名爵,對於張良來說,這一切猶如浮雲。
  當天下需要我來時,我來了,我參與了,我做到了,問心無愧,俯仰天地,戰場勝負讓後人評說。
  當世間不再需要我時,我走了,揮一揮衣袖,不願帶走任何風采,自由自在,無牽無掛,政壇遊戲讓玩家繼續。這才是最真實的張良。
  他是謀臣,更是聖人。
  他懂得用來攻擊對手的奇正計策,因此識時務,是為俊傑;他更懂得用來保護自己的藏露之道,因此知進退,是為高人。看泱泱中華歷史五千載,如張良這樣,利用一己之力,對開國君主影響如此深遠,對天下統一進程推動如此之大,而結局如此飄逸安然者,又有幾人呢?
  即使從這個角度來看,後世人也不能不敬服張良、嚮往張良。就讓我們打開本書,走向歷史,認識這位手無縛雞之力卻能教導天子的帝王之師!
-------------------------------
揭秘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天書,張良憑此書助劉邦奪取天下
2018-01-12 由 歷史疑雲揭秘 發表于歷史
黃石公,姓魏名轍,秦漢時道家,別稱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後被道教納入神譜,是莊襄公(秦始皇之父)的重臣。莊襄公死後,秦始皇掌管天下,但他獨斷專行,推行暴政,不聽朝中眾臣子的意見;黃石公心灰意冷,便決定歸隱,不再涉足政治。 秦始皇聽說黃石公走後,十分懊惱,於是就帶著親信一直追到驪山腳下,好言相勸,苦苦挽留,但是黃石公決心已定,說什麼也不回去。後來,他就在邳州西北黃山北麓的黃華洞中隱居,因人們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就叫他黃石公。
黃石公雖然不再問詢國家大事,心裡還是一直憂國憂民,於是就把一生的智慧傾注在筆墨上。他的著作有《素書》、《地鏡八宅法》、《內記敵法》、《神光輔星秘訣》、《三奇法》一卷、《五壘圖》一卷、《陰謀行軍秘法》一卷、《陰謀乘斗魁剛行軍秘》一卷、《兵法》一卷、《三監圖》一卷、《備氣三元經》二卷、《三略》三卷、《黃石公記》三卷、《略注》三卷、《秘經》三卷、《兵書》三卷、《兵法統要》三卷等等作品。涉及到文學,思想、軍事、政治,神學和天文地理多個領域。
書寫好後,他就四處尋找合適人物,準備把自己畢生經驗傾囊相授,以實現他天下謀事的意願。
一日,黃石公在橋上與張良偶然相遇,便以讓張良拾鞋方式來試探他,看到張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懷開闊,絕非是等閒之輩,將來必有一番作為,就把《素書》送給他了。這本書共一千三百三十六字,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義、安禮六篇。書中語言簡明扼要,內容宏大,張良愛不釋手,沒用多少工夫,就把《素書》背得滾瓜爛熟,而且對其中的內容大徹大悟,心領神會。
後來,張良做了劉邦的謀士,輔佐漢高祖定天下、興漢邦,大部分都是運用《素書》里的知識。隨著時間的流轉,這段故事被越傳越神,《素書》也就被後來人奉為「天書」。
------------------------------------
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天書」,張良憑此書輔助劉邦謀得天下
2018-11-13 由 6kw遊戲 發表于歷史
黃石公(約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姓魏名轍,秦漢時道家。據傳黃石公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排名第五,其別稱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後被道教納入神譜。在秦始皇當政時期,嬴政獨斷專行,推薦暴政,不聽忠臣元老之言,黃石公魏轍便掛冠歸隱,離開了朝廷。秦政聽說魏轍要走,親自帶親信人馬追上魏轍,魏轍心已決,後隱居邳州西北黃山北麓的"黃華洞"中,世人稱之為"黃石公"。
黃石公隱居之後,雖不再思國家大事,但心裡一直憂國憂民。於是就把一生的知識與理想傾注在筆墨上。他的著作有《素書》、《黃石公內記敵法》、《黃石公三略》,《黃石公北斗三奇法》、《黃石公陰謀行軍秘法》、《黃石公陰謀乘斗魁剛行軍秘》、《黃石公備氣三元經》、《黃石公地鏡訣》、《黃石公公宅》、《太公兵法》、《黃石公三奇法》等等作品,其中涉及到文學,思想、軍事、政治,神學和天文地理多個領域。
書寫好之後,其開始尋找有緣的有識之人,交託於他畢生所學,以實現其年邁後無法為天下蒼生百姓謀得平和的意願。
一天,張良步游於圯上。一老父,穿著粗布衣服,走到張良旁。老夫故意丟鞋子至橋下,看著張良說:孺子,下去幫我拿上來!張良聽之,想上去呵斥他,試問一個完全不認識的穿著很一般衣服的老人,突然叫你去撿鞋,很多人應該都會置之不理吧。但是張良最後看其老也,壓下多餘的想法,下去拿起了鞋。老父又說:"幫我穿上!"。張良就這樣為老人拾鞋穿鞋,老父大笑而走,張良不解。老父離開了一里地左右,就又回來了。
後來老人又幾次考驗張良,張良終於通過了考驗,覺得良胸懷開闊,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日後絕非等閒之輩,就把《素書》送給他了。這本書共一千三百三十六字,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義、安禮六篇。書中語言簡明扼要,內容宏大,張良愛不釋手,沒用多少工夫,就把《素書》背得滾瓜爛熟,而且對其中的內容大徹大悟,心領神會。
張良輔佐漢高祖定天下、興漢邦,大部分都是運用《素書》里的知識。張良卻沒有把這部書傳給後人,而是將書埋進了自己的墳墓。張良死後大約五百年,盜墓人從張良墓里偷了這本書,才在民間流傳開來。這段故事記載於宋朝人張商英為《素書》寫的序里。《素書》被人們熟知後,漸漸的就被後來人奉為"天書"。
--------------------------
黃石公傳給張良的無字天書是《素書》,是盜墓人發現的?
2016-12-21 由 雜談一鍋燉 發表于歷史
說到張良,我們就不得不說起一個典故,在一座橋上有一個年輕人,在橋上散步,有個奇怪的老頭把鞋扔到橋底下,叫這個年輕人去撿,年輕人把鞋撿起來還給了這個老頭,老頭又無理要求給他穿上,年青人很奇怪,就給他穿了,老頭啥都沒說,掉頭就走,可是過了一會,老頭卻回來說了一句,孺子可教也,並送了一本書給這個青年人,而這個年輕人就是張良,這老頭就是黃石公。
後來利用這本書裡面的知識,幫助劉邦取得了天下,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大謀略家,而關於張良得到的這本書卻右很大的爭議,有人說是,《太公兵法》,有人說是,《六韜》,《三略》等等,意見很不一樣。
在兩晉南北朝的西晉時期,天下大亂,盜墓賊很猖獗,有這樣的一夥盜墓賊,他們發掘了張良的墳墓,就在張良的玉枕中,發現了黃石公傳給張良的這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素書》,共計有一千三百三十六字,並且還寫著,不允許將此書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否則必遭禍殃;但是如果遇到合適的傳人而不傳授,也將遭殃。
還有一點可以證明就是在,秦朝末年的隱士黃石公的《素書》共有六章,大多數人以為黃石公在圯橋傳授給張良的天書是《三略》,從這上面來看,個人還是覺得,這部書的名字應該叫做《素書》。
-----------------------
中國最古老的「天書」,姜子牙和張良曾經得到過,現代無人參破
2018-10-10 由 讀唐史 發表于歷史
中國最古老的"天書",姜子牙和張良曾經得到過,現代無人參破
一說起古老的天書,很多人會想起河圖洛書。與其說它是書,還不如說它是畫,因為它是由兩幅畫構成的。史書裡面記載,曾經有龍馬背著河圖出現在黃河邊上,此時也有神龜背著洛書出現在洛水邊上,如果誰能將這兩幅圖參破,那就能成為具有大智慧的聖人。據說當年世上只有兩人參透了這兩幅圖,一個是伏羲,另外一個是周文王,所以他們後來都做出了非常耀眼的成就。
其實在河圖洛書之前,還有一本更古老的天書,那就是"奇門遁甲"。這個詞後來是用來形容很多精巧古怪的兵器、機械之類的,但是最開始的這本書講的卻是帝王之術,它也被叫做天書。這本書裡面記載的包括政治,天文,占卜,兵法等等,是上古時期的人們根據經驗總結出來的。
關於這本書有一個傳說,傳說蚩尤帶領著自己的部落經常南征北戰,因為蚩尤長有三頭六臂,而且金剛之身,刀槍不入,所以沒有人是他的對手。當時的炎黃二帝聯合在一起,也沒能戰勝蚩尤。蚩尤天生神力,肉體凡胎的他們自然不是對手。後來沒有辦法了,黃帝就請了天神,九天玄女顯靈之後,將這本天書交給了黃帝,後來黃帝就利用書中所記載的方法,戰勝了蚩尤。也正是因為這個傳說,"奇門遁甲"後來才被稱為天書。
歷史上記載這本書包括4096局,但是現在僅存的只有18局,大部分內容都已經失傳了。而且,歷史上好像只有黃帝徹底參透了這本書,姜子牙也曾經得到過這本書,但是到他手裡的時候,這本書只剩72局了。有名的謀士張良也曾經得到過這本書,那個時候只剩18局,也正是這18局一直流傳到現在。
這本古書雖然流傳下來了,但是因為上面的文字太古老,所以現在基本已經辨認不出來了,就連文字專家也很難辨認出這些文字的原意,就算辨認出來,也很難弄清楚它們的歷史意思,將它們聯繫在一起。有人說,這本書根本就是封建迷信的書籍。不管大家是怎麼看待這本書的,但是這本書確實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文物。它可能不像傳說的那麼神奇,但是也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我們對其還是要保持一顆敬畏之心,以客觀的態度來看待這些歷史文物
--------------------------------
神秘老翁贈張良之天書——《素書》全文譯文(上)
2017-03-19 由 中國儒學年鑑 發表于故事
張良為老翁穿鞋
一天,秦朝張良在沂水圯橋頭遇一老翁,老翁故意將鞋脫落橋下,令張良撿鞋。張良心地善良,將鞋撿上來。老翁又蹺起腳,命張良穿上。張良見老翁年事已高,膝跪於前,幫老翁穿好了鞋。老翁非但不謝,仰面長笑而去;而後又返回,對張良讚嘆:「孺子可教矣。」並約張良五日後凌晨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跪地應諾。
五日後雞鳴時分,張良趕到橋頭,誰知老翁早已到來。老翁見張良,忿然斥責:「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日後再來!」說罷離去。第二次張良再晚老翁一步。第三次,張良半夜來到橋頭等候。老翁便贈其一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張良叩謝抬頭時,老翁已杳無蹤影。
此後,張良日夜研習此書,終於成為一名謀略家。
老翁叫黃石公,亦稱「圮上老人」。黃石公贈張良之天書名曰《素書》。
《素書》全文譯文(上)
原始章第一
原文: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 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 有慈惠惻隱之心, 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 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賢人君子, 明於盛衰之道, 通乎成敗之數, 審乎治亂之勢, 達乎去就之理, 故潛居抱道, 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 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 則能成絕代之功。 如其不遇, 沒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 , 而名重於後代。
譯文:道、德、仁、義、禮五者,本為一體,不可分離。道,是一種自然規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規律,自己卻意識不到這一點,自然界萬事萬物亦是如此。德,即是獲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滿足,自然界萬事萬物也是如此。仁,是人所獨具的仁慈、愛人的心理,人能關心、同情人,各種善良的願望和行動就會產生。義,是人所認為符合某種道德觀念的行為,人們根據義的原則獎善懲惡,以建立功業。禮,是規定社會行為的法則,規範儀式的總稱。人人必須遵循禮的規範,兢兢業業,夙興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倫關係所排列的順序行事。這五個條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賢明能幹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國家興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曉事業成敗的規律,明白社會政治修明與紛亂的形勢,懂得隱退仕進的原則。因此,當條件不適宜之時,都能默守正道,甘於隱伏,等待時機的到來。一旦時機到來而有所行動,常能建功立業位極人臣。如果所遇非時,也不過是淡泊以終而已。也就因此,像這樣的人物常能樹立極為崇高的典範,名重於後世呵!
正道章第二
原文: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鑑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
譯文:品德高尚,善政安民,以德治國,聖德明君,賢能良相;禮賢愛士,屈己舍人,則可使遠方之人前來歸順。誠實不欺,可以統一不同的意見。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眾的擁戴。才識傑出,可以借鑑歷史。聰明睿智可以知眾而容眾。這樣的人,可以稱他為人中之俊。行為端正,可以為人表率。足智多謀,可以解決疑難問題。天無信,四時失序,人無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誠守信,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議定,再不肯改議、失約。是故講究信用,可以守約而無悔。廉潔公正,且疏財仗義。這樣的人,可以稱他為人中之豪。克盡職守,而無所廢弛;恪守信義,而不稍加改變;受到嫌疑,而能居義而不反顧;利字當頭,懂得不悖理苟得。這樣的人,可以稱為人中之傑。
求人之志章第三
原文:絕嗜禁慾,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禳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污。避嫌遠疑,所以無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近恕篤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癉惡斥讒,所以止亂。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設變致權,所以解結。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譯文:杜絕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慾望,這樣可以免除各種牽累;抑制不合理的行為,減少邪惡的行徑,這樣可以避免過失;謝絕酒色侵擾,這樣可以不受玷污;迴避嫌疑,遠離惑亂,這樣可以不出錯誤。廣泛地學習,仔細地提出各種問題,這樣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行為高尚,辭鋒不露,這樣可以修養身心、陶冶性情;肅敬、節儉、謙遜、簡約,這樣可以守身不辱;深謀遠慮,這樣可以不至於困危;親近仁義之士,結交正直之人,這樣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幫助。為人儘量寬容,行為敦厚,這是待人處世之道。任才使能,使人人能盡其才,這是用人成事之要領;抑制邪惡,斥退讒佞之徒,這樣可以防止動亂;推求往古,驗證當今,這樣可以不受迷惑;了解事態,心中有數,這樣可以應付倉卒事變;採用靈活手法,施展權變之術,這樣可以解開糾結;心中有數,閉口不言,凡事能順從時機,這樣可以遠怨無咎;堅定不移,正直剛強,這樣才能建功立業;勤勉惕勵;心地善良,這樣才能善始善終。
本德宗道章第四
原文: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明莫明於體物,潔莫潔於謹獨,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願,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短莫短於苟得,幽莫幽於貪鄙,孤莫孤於自恃,危莫危於任疑,敗莫敗於多私。
譯文:欲始志向堅定,篤實力行: 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深思多謀;最安全的方式,莫過於安於忍辱;最優先的要務,莫過於進德修業;最快樂的態度,莫過於樂於好善;最神奇的效驗,莫過於用心至誠;最高明的做法,莫過於明察秋毫;最吉祥的想法,莫過於安分知足;最痛苦的缺點,莫過於欲求太多;最悲哀的情形,莫過於心神離散;最麻煩的病態,莫過於反覆無常;最無聊的妄念,莫過於不勞而獲;最愚昧的觀念,莫過於貪婪卑鄙;最孤獨的念頭,莫過於目空一切;最危險的舉措,莫過於任人而疑;最失敗的行徑;莫過於自私自利。
-------------------
素書全文,你值得收藏
2017-11-12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鑑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此人之傑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絕嗜禁慾,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污。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
近恕篤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殫惡斥讒,所以止亂。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設變致權,所以解結。
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獨行之術。長沒長於博謀,安沒安於忍辱,先沒先於修德,樂沒樂於好善,神沒神於至誠,明沒明於體物,吉沒吉於知足,苦沒苦於多願,悲沒悲於精散,病沒病於無常,短沒短於苟得,幽沒幽於貪鄙,孤沒孤於自恃,危沒危於任疑,敗沒敗於多私。
道義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過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禍,令與心乖者廢,後令繆前者毀,怒而無威者犯,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近色遠賢者昏,女謁公行者亂,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以過棄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既用不任者疏,行賞吝色者沮,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念舊而棄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強者弱,決策於不仁者險,陰計外泄者敗,厚斂薄施者凋。戰士貧,游士富者衰;貨賂公行者昧;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安禮章第六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預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飢在賤農,寒在墮織。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來,貧在棄時。上無常操,下多疑心。輕上生罪,侮下無親。近臣不重,遠臣輕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山峭者崩,澤滿者溢。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足寒傷心,人怨傷國。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國殘。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凶。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如此理身、理國、理家,可也!
素書譯文
原始章第一
道、德、仁、義、禮五者,本為一體,不可分離。
道,是一種自然規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規律,自己卻意識不到這一點,自然界萬事萬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獲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滿足,自然界萬事萬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獨具的仁慈、愛人的心理,人能關心、同情人,各種善良的願望和行動就會產生。 義、是人所認為符合某種道德觀念的行為,人們根據義的原則獎善懲惡,以建立功業。 禮、是規定社會行為的法則,規範儀式的總稱。人人必須遵循禮的規範,兢兢業業,夙興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倫關係所排列的順序行事。這五個條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賢明能幹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國家興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曉事業成敗的規律,明白社會政治修明與紛亂的形勢,懂得隱退仕進的原則。因此,當條件不適宜之時,都能默守正道,甘於隱伏,等待時機的到來。一旦時機到來而有所行動,常能建功立業位極人臣。如果所遇非時,也不過是淡泊以終而已。也就因此,像這樣的人物常能樹立極為崇高的典範,名重於後世呵!
正道章第二
品德高尚,則可使遠方之人前來歸順。誠實不欺,可以統一不同的意見。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眾的擁戴。才識傑出,可以借鑑歷史。聰明睿智可以知眾而容眾。這樣的人,可以稱他為人中之俊。 行為端正,可以為人表率。足智多謀,可以解決疑難問題。天無信,四時失序,人無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誠守信,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議定,再不肯改議、失約。是故講究信用,可以守約而無悔。廉潔公正,且疏財仗義。這樣的人,可以稱他為人中之豪。見嫌而不苟免,克盡職守,而無所廢弛;恪守信義,而不稍加改變;受到嫌疑,而能居義而不反顧;利字當頭,懂得不悖理苟得。這樣的人,可以稱為人中之傑。
求人之志章第三
杜絕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慾望,這樣可以免除各種牽累;抑制不合理的行為,減少邪惡的行徑,這樣可以避免過失;謝絕酒色侵擾,這樣可以不受玷污;迴避嫌疑,遠離惑亂,這樣可以不出錯誤。 廣泛地學習,仔細地提出各種問題,這樣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行為高尚,辭鋒不露,這樣可以修養身心、陶冶性情;肅敬、節儉、謙遜、簡約,這樣可以守身不辱;深謀遠慮,這樣可以不至於困危;親近仁義之士,結交正直之人,這樣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幫助。為人儘量寬容,行為敦厚,這是待人處世之道。任才使能,使人人能盡其才,這是用人成事之要領;抑制邪惡,斥退讒佞之徒,這樣可以防止動亂;推求往古,驗證當今,這樣可以不受迷惑;了解事態,心中有數,這樣可以應付倉卒事變;採用靈活手法,施展權變之術,這樣可以解開糾結;心中有數,閉口不言,凡事能順從時機,這樣可以遠怨無咎;堅定不移,正直剛強,這樣才能建功立業;勤勉惕勵;心地善良,這樣才能善始善終。
本德宗道章第四
欲始志向堅定,篤實力行: 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深思多謀; 最安全的方式,莫過於安於忍辱; 最優先的要務,莫過於進德修業; 最快樂的態度,莫過於樂於好善;最神奇的效驗,莫過於用心至誠; 最高明的做法,莫過於明察秋毫;最吉祥的想法,莫過於安分知足;最痛苦的缺點,莫過於欲求太多; 最悲哀的情形,莫過於心神離散;最麻煩的病態,莫過於反覆無常;最無聊的妄念,莫過於不勞而獲; 最愚昧的觀念,莫過於貪婪卑鄙; 最孤獨的念頭,莫過於目空一切; 最危險的舉措,莫過於任人而疑; 最失敗的行徑;莫過於自私自利;
道義章第五
在部下面前顯示高明,一定會遭到愚弄。有過錯而不能自知,一定會受到蒙蔽。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亂。因為語言招致怨恨,一定會有禍患。思想與政令矛盾,一定會壞事。政令前後不一,一定會失敗。發怒卻無人畏懼,一定會受到侵犯。喜歡當眾侮辱別人,一定會有災難。對手下的大將罰之過當,一定會有危險。怠慢應受尊重的人,一定會招致不幸。表面上關係密切,實際上心懷異志的,一定會陷於孤獨。親近讒慝,遠離忠良,一定會滅亡。親近女色,疏遠賢人,必是昏瞶目盲。女子干涉大政,一定會有動亂。 隨便將官職到處亂送,政治就會出現亂相。欺凌下屬而獲得勝利的,自己也一定會受到下屬的侵犯。所享受的名聲超過自己的實際才能,即使耗盡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務。對自己馬虎,對別人求全責備的,無法處理事務。對自己寬厚,對別人刻薄的,一定被眾人遺棄。因為小過失便取消別人的功勞的,一定會大失人心。部下紛紛有離異之心,必定淪亡。既然用了人卻不給予信任,必定導致關係疏遠。論功行賞時吝嗇小氣,形於顏色,必定使人感到沮喪。承諾多,兌現少,必招致怨恨。起初竭誠歡迎,末了又拒於門外,一定會恩斷義絕。給予別人很少,卻希望得到厚報的,一定會大失所望。富貴之後就忘卻貧賤時候的情狀,一定不會長久。念及別人舊惡,忘記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來大凶。任用邪惡之徒,一定會有危險。勉強用人,一定留不住人。用人無法擺脫人情糾結,政事必越理越亂。失去自己的優勢,力量必然削弱。處理問題、制定決策時向不仁之人問計,必有危險。秘密的計劃泄露出去,一定會失敗。橫徵暴斂、薄施寡恩,一定會衰落。奮勇征戰的將士生活貧窮,鼓舌搖唇的游士安享富貴,國勢一定會衰落。賄賂府政、官員的事到處可見,政治必定十分昏暗。知道別人的優點長處卻不重視,對別人的缺點錯誤反而耿耿於懷的,則是作風粗暴。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勝任其職,這樣的政治一定很混濁。 依靠道德的力量來治理人民,人民就會團結;若一味地依靠刑法來維持統治,則人民將離散而去。小的功勞不獎賞,便不會建立大功勞;小的怨恨不寬赦,大的怨恨便會產生。獎賞不能服人,處罰不能讓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亂;賞及無功之人,罰及無罪之人,就是所謂的殘酷。聽到讒佞之言就十分高興,聽到忠諫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滅亡。藏富於民,以百姓的富有作為本身的富有,這樣才會安定;慾壑難填,總是貪求別人所有的,必然殘民以逞。
安禮章第六
怨恨產生於不肯赦免小的過失;禍患產生於事前未作仔細的謀畫;幸福在於積善累德;災難在於多行不義。 輕視農業,必招致饑饉;惰於蠶桑,必挨冷受凍。得人必安,失士則危。招來遠客即富,荒廢農時則貧。上位者反覆無常,言行不一,部屬必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對上官輕視怠慢,必定獲罪;對下屬侮辱傲慢,必定失去親附。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關係疏遠之臣必不安其位。自己懷疑自己,則不會信任別人;自己相信自己,則不會懷疑別人。邪惡之士決無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沒有公正剛直的部下。行將滅亡的國家,決不會有賢人輔政;陷於混亂的政治,決不會有善人參與。愛人深者,一定急於求賢才,樂得於賢才者,待人一定豐厚。國家即將稱霸,人才都會聚集來歸;邦國即將敗亡,賢者先行隱避。土地貧瘠,大物不產;水淺之處,大魚不游;禿樹之上,大禽不棲;疏林之中,大獸不居。山勢過於陡峭,則容易崩塌;沼澤蓄水過滿,則會漫溢出來。棄玉抱石者目光如盲,羊質虎皮者虛於矯飾。拿衣服時不提領子,勢必把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會跌倒。房屋樑柱軟弱,屋子會倒塌;才力不足的人掌政,國家會傾覆。腳下受寒,心肺受損;人心懷恨,國家受傷。大山將要崩塌,土質會先毀壞;國家將要衰亡,人民先受損害。樹根乾枯,枝條就會腐朽;人民困窘,國家將受傷害。與傾覆的車子走同一軌道的車,也會傾覆;與滅亡的國家做相同的事,也會滅亡。 見到已發生的事情,應警惕還將發生類似的事情;預見險惡的人事,應事先迴避。害怕危險,常能得安全;害怕滅亡,反而能生存。人的所作所為,符合行事之道則吉,不符合行事之道則凶。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好處都到他那裡;不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惡運災禍都向他襲來。這並不是什麼奧妙的事,而是自然之理。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同志相得,同仁同憂,同惡相黨,同愛同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似,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窺,同巧相勝。以上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凡人類有所舉措,均應遵守這些規律,不可與理相抗。 把自己放在一邊,單純去教育別人,別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嚴格要求自己,進而去感化別人,別人就會順服。違反常理,部屬則難以順從;合乎常理,則辦事容易。部屬難以順從,則容易產生動亂;辦事容易,則能得到暢通的治理。
以上所述的各項事理,用在修身、持家、治國,均會獲得豐碩的效果。
--------------------
神秘老翁贈張良之天書——《素書》全文譯文(下)
2017-03-20 由 中國儒學年鑑 發表于故事
素書
一天,秦朝張良在沂水圯橋頭遇一老翁,老翁故意將鞋脫落橋下,令張良撿鞋。張良心地善良,將鞋撿上來。老翁又蹺起腳,命張良穿上。張良見老翁年事已高,膝跪於前,幫老翁穿好了鞋。老翁非但不謝,仰面長笑而去;而後又返回,對張良讚嘆:「孺子可教矣。」並約張良五日後凌晨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跪地應諾。
五日後雞鳴時分,張良趕到橋頭,誰知老翁早已到來。老翁見張良,忿然斥責:「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日後再來!」說罷離去。第二次張良再晚老翁一步。第三次,張良半夜來到橋頭等候。老翁便贈其一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張良叩謝抬頭,老翁已杳無蹤影。
此後,張良日夜研習此書,終於成為一名謀略家。
老翁叫黃石公,亦稱「圮上老人」。黃石公贈張良之天書名曰《素書》。
《素書》全文譯文(下)
〖遵義章第五】
原文:
以明示下者暗,有過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禍,令與心乖者廢,後令謬前者毀,怒而無威者犯,好直辱人者殃,戳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近色遠賢者昏,女謁公行者亂。
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以過棄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既用不任者疏,行賞吝嗇者沮,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恩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念舊惡而棄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強者弱,決策與不仁者險,陰計外泄者敗,厚斂薄施者凋,戰士貧游士富者衰,貨賂公行者昧,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
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賞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譯文:
在部下面前顯示高明,一定會遭到愚弄。有過錯而不能自知,一定會受到蒙蔽。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亂。因為語言招致怨恨,一定會有禍患。思想與政令矛盾,一定會壞事。政令前後不一,一定會失敗。發怒卻無人畏懼,一定會受到侵犯。喜歡當眾侮辱別人,一定會有災難。對手下的大將罰之過當,一定會有危險。怠慢應受尊重的人,一定會招致不幸。表面上關係密切,實際上心懷異志的,一定會陷於孤獨。親近讒慝,遠離忠良,一定會滅亡。親近女色,疏遠賢人,必是昏瞶目盲。女子干涉大政,一定會有動亂。
隨便將官職到處亂送,政治就會出現亂相。欺凌下屬而獲得勝利的,自己也一定會受到下屬的侵犯。所享受的名聲超過自己的實際才能,即使耗盡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務。對自己馬虎,對別人求全責備的,無法處理事務。對自己寬厚,對別人刻薄的,一定被眾人遺棄。因為小過失便取消別人的功勞的,一定會大失人心。部下紛紛有離異之心,必定淪亡。既然用了人卻不給予信任,必定導致關係疏遠。論功行賞時吝嗇小氣,形於顏色,必定使人感到沮喪。承諾多,兌現少,必招致怨恨。起初竭誠歡迎,末了又拒於門外,一定會恩斷義絕。
給予別人很少,卻希望得到厚報的,一定會大失所望。富貴之後就忘卻貧賤時候的情狀,一定不會長久。念及別人舊惡,忘記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來大凶。任用邪惡之徒,一定會有危險。勉強用人,一定留不住人。用人無法擺脫人情糾結,政事必越理越亂。失去自己的優勢,力量必然削弱。處理問題、制定決策時向不仁之人問計,必有危險。秘密的計劃泄露出去,一定會失敗。橫徵暴斂、薄施寡恩,一定會衰落。奮勇征戰的將士生活貧窮,鼓舌搖唇的游士安享富貴,國勢一定會衰落。賄賂政府官員的事到處可見,政治必定十分昏暗。知道別人的優點長處卻不重視,對別人的缺點錯誤反而耿耿於懷的,則是作風粗暴。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勝任其職,這樣的政治一定很混濁。
依靠道德的力量來治理人民,人民就會團結;若一味地依靠刑法來維持統治,則人民將離散而去。小的功勞不獎賞,便不會建立大功勞;小的怨恨不寬赦,大的怨恨便會產生。獎賞不能服人,處罰不能讓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亂;賞及無功之人,罰及無罪之人,就是所謂的殘酷。聽到讒佞之言就十分高興,聽到忠諫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滅亡。藏富於民,以百姓的富有作為本身的富有,這樣才會安定;慾壑難填,總是貪求別人所有的,必然殘民以逞。
〖安禮章第六〗
原文: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預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飢在賤農,寒在惰織,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來,貧在棄時,上無常操,下多疑心,輕上生罪,侮下無親。近臣不重,遠人輕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
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人者養人厚,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棄玉抱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
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足寒傷心,人怨傷國。山將崩者下先墮,國先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國殘。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
見已生,慎將生,惡其跡者預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凶。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善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譯文:
怨恨產生於不肯赦免小的過失;禍患產生於事前未作仔細的謀畫;幸福在於積善累德;災難在於多行不義。輕視農業,必招致饑饉;惰於蠶桑,必挨冷受凍。得人必安,失士則危。招來遠客即富,荒廢農時則貧。上位者反覆無常,言行不一,部屬必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對上官輕視怠慢,必定獲罪;對下屬侮辱傲慢,必定失去親附。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關係疏遠之臣必不安其位。自己懷疑自己,則不會信任別人;自己相信自己,則不會懷疑別人。邪惡之士決無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沒有公正剛直的部下。
行將滅亡的國家,決不會有賢人輔政;陷於混亂的政治,決不會有善人參與。愛人深者,一定急於求賢才,樂得於賢才者,待人一定豐厚。國家即將稱霸,人才都會聚集來歸;邦國即將敗亡,賢者先行隱避。
土地貧瘠,大物不產;水淺之處,大魚不游;禿樹之上,大禽不棲;疏林之中,大獸不居。山勢過於陡峭,則容易崩塌;沼澤蓄水過滿,則會漫溢出來。
棄玉抱石者目光如盲,羊質虎皮者虛於矯飾。拿衣服時不提領子,勢必把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會跌倒。
房屋樑柱軟弱,屋子會倒塌;才力不足的人掌政,國家會傾覆。腳下受寒,心肺受損;人心懷恨,國家受傷。大山將要崩塌,土質會先毀壞;國家將要衰亡,人民先受損害。樹根乾枯,枝條就會腐朽;人民困窘,國家將受傷害。與傾覆的車子走同一軌道的車,也會傾覆;與滅亡的國家做相同的事,也會滅亡。
見到已發生的事情,應警惕還將發生類似的事情;預見險惡的人事,應事先迴避。害怕危險,常能得安全;害怕滅亡,反而能生存。人的所作所為,符合行事之道則吉,不符合行事之道則凶。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好處都到他那裡;不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惡運災禍都向他襲來。這並不是什麼奧妙的事,而是自然之理。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同志相得,同仁同憂,同惡相黨,同愛同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似,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窺,同巧相勝。以上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凡人類有所舉措,均應遵守這些規律,不可與理相抗。
把自己放在一邊,單純去教育別人,別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嚴格要求自己,進而去感化別人,別人就會順服。違反常理,部屬則難以順從;合乎常理,則辦事容易。部屬難以順從,則容易產生動亂;辦事容易,則能得到暢通的治理。以上所述的各項事理,用在修身、持家、治國,均會獲得豐碩的效果。
-----------------------------------------
張良的老師黃石公的《素書》,很全有譯文,喜歡的收藏後慢慢品!
2018-06-13 由 國學經典金句 發表于星座
第一章:原始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
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
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
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
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譯文】
道、德、仁、義、禮五者,本為一體,不可分離。
道,是一種自然規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規律,自己卻意識不到這一點,自然界萬事萬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獲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滿足,自然界萬事萬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獨具的仁慈、愛人的心理,人能關心、同情人,各種善良的願望和行動就會產生。
義、是人所認為符合某種道德觀念的行為,人們根據義的原則獎善懲惡,以建立功業。
禮、是規定社會行為的法則,規範儀式的總稱。
人人必須遵循禮的規範,兢兢業業,夙興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倫關係所排列的順序行事。
這五個條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賢明能幹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國家興盛、衰弱、存亡的道理,
通曉事業成敗的規律,明白社會政治修明與紛亂的形勢,懂得隱退仕進的原則。
因此,當條件不適宜之時,都能默守正道,甘於隱伏,等待時機的到來。
一旦時機到來而有所行動,常能建功立業位極人臣。
如果所遇非時,也不過是淡泊以終而已。
也就因此,像這樣的人物常能樹立極為崇高的典範,名重於後世呵!
第二章:正道
【原文】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
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鑑古,
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
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
此人之豪也;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
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
此人之傑也。
【譯文】
品德高尚,則可使遠方之人前來歸順。
誠實不欺,可以統一不同的意見。
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眾的擁戴。
才識傑出,可以借鑑歷史
聰明睿智可以知眾而容眾。
這樣的人,可以稱他為人中之俊。
行為端正,可以為人表率。
足智多謀,可以解決疑難問題。
天無信,四時失序,人無信,行止不立。
如果能忠誠守信,這是立身成名之本。
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議定,再不肯改議、失約。
是故講究信用,可以守約而無悔。
廉潔公正,且疏財仗義。
這樣的人,可以稱他為人中之豪。
見嫌而不苟免,克盡職守,而無所廢弛;
恪守信義,而不稍加改變;
受到嫌疑,而能居義而不反顧;
利字當頭,懂得不悖理苟得。
這樣的人,可以稱為人中之傑。
第三章:求人之志
【原文】
絕嗜禁慾,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污。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
近恕篤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殫惡斥讒,所以止亂。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設變致權,所以解結。
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譯文】
杜絕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慾望,這樣可以免除各種牽累;
抑制不合理的行為,減少邪惡的行徑,這樣可以避免過失;
謝絕酒色侵擾,這樣可以不受玷污;
迴避嫌疑,遠離惑亂,這樣可以不出錯誤。
廣泛地學習,仔細地提出各種問題,這樣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
行為高尚,辭鋒不露,這樣可以修養身心、陶冶性情;
肅敬、節儉、謙遜、簡約,這樣可以守身不辱;
深謀遠慮,這樣可以不至於困危;
親近仁義之士,結交正直之人,這樣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幫助。
為人儘量寬容,行為敦厚,這是待人處世之道。
任才使能,使人人能盡其才,這是用人成事之要領;
抑制邪惡,斥退讒佞之徒,這樣可以防止動亂;
推求往古,驗證當今,這樣可以不受迷惑;
了解事態,心中有數,這樣可以應付倉卒事變;
採用靈活手法,施展權變之術,這樣可以解開糾結;
心中有數,閉口不言,凡事能順從時機,這樣可以遠怨無咎;
堅定不移,正直剛強,這樣才能建功立業;
勤勉惕勵;心地善良,這樣才能善始善終。
第四章:本德宗道
【原文】
夫志,心獨行之術。
長沒長於博謀,安沒安於忍辱,
先沒先於修德,樂沒樂於好善,
神沒神於至誠,明沒明於體物,
吉沒吉於知足,苦沒苦於多願,
悲沒悲於精散,病沒病於無常,
短沒短於苟得,幽沒幽於貪鄙,
孤沒孤於自恃,危沒危於任疑,
敗沒敗於多私。
【譯文】
欲始志向堅定,篤實力行:
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深思多謀;
最安全的方式,莫過於安於忍辱;
最優先的要務,莫過於進德修業;
最快樂的態度,莫過於樂於好善;
最神奇的效驗,莫過於用心至誠;
最高明的做法,莫過於明察秋毫;
最吉祥的想法,莫過於安分知足;
最痛苦的缺點,莫過於欲求太多;
最悲哀的情形,莫過於心神離散;
最麻煩的病態,莫過於反覆無常;
最無聊的妄念,莫過於不勞而獲;
最愚昧的觀念,莫過於貪婪卑鄙;
最孤獨的念頭,莫過於目空一切;
最危險的舉措,莫過於任人而疑;
最失敗的行徑;莫過於自私自利;
第五章:道義
【原文】
以明示下者暗,有過不知者蔽,
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禍,
令與心乖者廢,後令繆前者毀,
怒而無威者犯,好眾辱人者殃,
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
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
近色遠賢者昏,女謁公行者亂,
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勝者侵,
名不勝實者耗。
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
以過棄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
既用不任者疏,行賞吝色者沮,
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
念舊而棄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
強用人者不畜,為人擇官者亂,
失其所強者弱,決策於不仁者險,
陰計外泄者敗,厚斂薄施者凋。
戰士貧,游士富者衰;
貨賂公行者昧;
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
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
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
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
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
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
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譯文】
在部下面前顯示高明,一定會遭到愚弄。
有過錯而不能自知,一定會受到蒙蔽。
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亂
。因為語言招致怨恨,一定會有禍患。
思想與政令矛盾,一定會壞事。
政令前後不一,一定會失敗。
發怒卻無人畏懼,一定會受到侵犯。
喜歡當眾侮辱別人,一定會有災難。
對手下的大將罰之過當,一定會有危險。
怠慢應受尊重的人,一定會招致不幸。
表面上關係密切,實際上心懷異志的,一定會陷於孤獨。
親近讒慝,遠離忠良,一定會滅亡。
親近女色,疏遠賢人,必是昏瞶目盲。
女子干涉大政,一定會有動亂。
隨便將官職到處亂送,政治就會出現亂相。
欺凌下屬而獲得勝利的,自己也一定會受到下屬的侵犯。
所享受的名聲超過自己的實際才能,即使耗盡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務。
對自己馬虎,對別人求全責備的,無法處理事務。
對自己寬厚,對別人刻薄的,一定被眾人遺棄。
因為小過失便取消別人的功勞的,一定會大失人心。
部下紛紛有離異之心,必定淪亡。
既然用了人卻不給予信任,必定導致關係疏遠。
論功行賞時吝嗇小氣,形於顏色,必定使人感到沮喪。
承諾多,兌現少,必招致怨恨。
起初竭誠歡迎,末了又拒於門外,一定會恩斷義絕。
給予別人很少,卻希望得到厚報的,一定會大失所望。
富貴之後就忘卻貧賤時候的情狀,一定不會長久。
念及別人舊惡,忘記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來大凶。
任用邪惡之徒,一定會有危險。
勉強用人,一定留不住人。
用人無法擺脫人情糾結,政事必越理越亂。
失去自己的優勢,力量必然削弱。
處理問題、制定決策時向不仁之人問計,必有危險。
秘密的計劃泄露出去,一定會失敗。
橫徵暴斂、薄施寡恩,一定會衰落。
奮勇征戰的將士生活貧窮,鼓舌搖唇的游士安享富貴,國勢一定會衰落。
賄賂政府官員的事到處可見,政治必定十分昏暗。
知道別人的優點長處卻不重視,對別人的缺點錯誤反而耿耿於懷的,則是作風粗暴。
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勝任其職,這樣的政治一定很混濁。
依靠道德的力量來治理人民,人民就會團結;若一味地依靠刑法來維持統治,則人民將離散而去。
小的功勞不獎賞,便不會建立大功勞;小的怨恨不寬赦,大的怨恨便會產生。
獎賞不能服人,處罰不能讓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亂;賞及無功之人,罰及無罪之人,就是所謂的殘酷。
聽到讒佞之言就十分高興,聽到忠諫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滅亡。
藏富於民,以百姓的富有作為本身的富有,這樣才會安定;慾壑難填,總是貪求別人所有的,必然殘民以逞。
第六章:安禮
【原文】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預定謀。
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飢在賤農,寒在墮織。
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上無常操,下多疑心。
輕上生罪,侮下無親。
近臣不重,遠臣輕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
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
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
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
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
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
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
足寒傷心,人怨傷國。
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人先弊。
根枯枝朽,人困國殘。
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
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凶。
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
非其神聖,自然所鍾。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
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
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
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規,同巧相勝:
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
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如此理身、理國、理家,可也!
【譯文】
怨恨產生於不肯赦免小的過失;
禍患產生於事前未作仔細的謀畫;
幸福在於積善累德;
災難在於多行不義。
輕視農業,必招致饑饉;
惰於蠶桑,必挨冷受凍。
得人必安,失士則危。
招來遠客即富,荒廢農時則貧。
上位者反覆無常,言行不一,部屬必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
對上官輕視怠慢,必定獲罪;對下屬侮辱傲慢,必定失去親附。
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關係疏遠之臣必不安其位。
自己懷疑自己,則不會信任別人;
自己相信自己,則不會懷疑別人。
邪惡之士決無正直的朋友;
邪僻的上司必沒有公正剛直的部下。
行將滅亡的國家,決不會有賢人輔政;
陷於混亂的政治,決不會有善人參與。
愛人深者,一定急於求賢才,
樂得於賢才者,待人一定豐厚。
國家即將稱霸,人才都會聚集來歸;
邦國即將敗亡,賢者先行隱避。
土地貧瘠,大物不產;
水淺之處,大魚不游;
禿樹之上,大禽不棲;
疏林之中,大獸不居。
山勢過於陡峭,則容易崩塌;
沼澤蓄水過滿,則會漫溢出來。
棄玉抱石者目光如盲,羊質虎皮者虛於矯飾。
拿衣服時不提領子,勢必把衣服拿倒。
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會跌倒。
房屋樑柱軟弱,屋子會倒塌;
才力不足的人掌政,國家會傾覆。
腳下受寒,心肺受損;
人心懷恨,國家受傷。
大山將要崩塌,土質會先毀壞;
國家將要衰亡,人民先受損害。
樹根乾枯,枝條就會腐朽;
人民困窘,國家將受傷害。
與傾覆的車子走同一軌道的車,也會傾覆;
與滅亡的國家做相同的事,也會滅亡。
見到已發生的事情,應警惕還將發生類似的事情;
預見險惡的人事,應事先迴避。
害怕危險,常能得安全;
害怕滅亡,反而能生存。
人的所作所為,符合行事之道則吉,不符合行事之道則凶。
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好處都到他那裡;
不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惡運災禍都向他襲來。
這並不是什麼奧妙的事,而是自然之理。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同志相得,同仁同憂,同惡相黨,同愛同求,
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
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似,同義相親,
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窺,同巧相勝。
以上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凡人類有所舉措,均應遵守這些規律,不可與理相抗。
把自己放在一邊,單純去教育別人,別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
如果嚴格要求自己,進而去感化別人,別人就會順服。
違反常理,部屬則難以順從;
合乎常理,則辦事容易。
部屬難以順從,則容易產生動亂;
辦事容易,則能得到暢通的治理。 
-------------------------------
《素書》原文及譯文
2018-03-01 由 IT科技旅途 發表于歷史
有一個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黃老先生故意把鞋子弄到橋下,張良畢恭畢敬的為老人拾鞋穿鞋,後來老人又幾次考驗張良,張良終於通過了考驗,於是黃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書傳授給了張良,這部書的名字有傳說叫做《太公兵法》,其實是以訛傳訛,這部書的名字應該叫做《素書》。張良卻沒有把這部書傳給後人,而是將書埋進了自己的墳墓。張良死後大約五百年,盜墓人從張良墓里偷了這本書,才在民間流傳開來。這段故事記載於宋朝人張商英為《素書》寫的序里。張良雖然用這部書里的知識幫助劉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張良也沒有完全領悟書中的奧義。
素書
黃石公授書子房
原始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存。(生存 一作:生成)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
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譯文
道、德、仁、義、禮五者,本為一體,不可分離。
道,是一種自然規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規律,自己卻意識不到這一點,自然界萬事萬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獲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滿足,自然界萬事萬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獨具的仁慈、愛人的心理,人能關心、同情人,各種善良的願望和行動就會產生。
義、是人所認為符合某種道德觀念的行為,人們根據義的原則獎善懲惡,以建立功業。
禮、是規定社會行為的法則,規範儀式的總稱。
人人必須遵循禮的規範,兢兢業業,夙興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倫關係所排列的順序行事。這五個條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賢明能幹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國家興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曉事業成敗的規律,明白社會政治修明與紛亂的形勢,懂得隱退仕進的原則。因此,當條件不適宜之時,都能默守正道,甘於隱伏,等待時機的到來。
一旦時機到來而有所行動,常能建功立業位極人臣。
如果所遇非時,也不過是淡泊以終而已。
也就因此,像這樣的人物常能樹立極為崇高的典範,名重於後世呵!▲
正道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鑑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
譯文
品德高尚,則可使遠方之人前來歸順。誠實不欺,可以統一不同的意見。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眾的擁戴。才識傑出,可以借鑑歷史。聰明睿智可以知眾而容眾。這樣的人,可以稱他為人中之俊。
行為端正,可以為人表率。足智多謀,可以解決疑難問題。天無信,四時失序,人無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誠守信,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議定,再不肯改議、失約。是故講究信用,可以守約而無悔。廉潔公正,且疏財仗義。這樣的人,可以稱他為人中之豪。
見嫌而不苟免,克盡職守,而無所廢弛;恪守信義,而不稍加改變;受到嫌疑,而能居義而不反顧;利字當頭,懂得不悖理苟得。這樣的人,可以稱為人中之傑。▲
求人之志
絕嗜禁慾,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污。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
近恕篤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殫惡斥讒,所以止亂。(殫惡 一作:癉惡)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設變致權,所以解結。
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譯文
杜絕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慾望,這樣可以免除各種牽累;抑制不合理的行為,減少邪惡的行徑,這樣可以避免過失;謝絕酒色侵擾,這樣可以不受玷污;
迴避嫌疑,遠離惑亂,這樣可以不出錯誤。 廣泛地學習,仔細地提出各種問題,這樣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行為高尚,辭鋒不露,這樣可以修養身心、陶冶性情。
肅敬、節儉、謙遜、簡約,這樣可以守身不辱;深謀遠慮,這樣可以不至於困危;親近仁義之士,結交正直之人,這樣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幫助。
為人儘量寬容,行為敦厚,這是待人處世之道。任才使能,使人人能盡其才,這是用人成事之要領;抑制邪惡,斥退讒佞之徒,這樣可以防止動亂。
推求往古,驗證當今,這樣可以不受迷惑;了解事態,心中有數,這樣可以應付倉卒事變;採用靈活手法,施展權變之術,這樣可以解開糾結。
心中有數,閉口不言,凡事能順從時機,這樣可以遠怨無咎;堅定不移,正直剛強,這樣才能建功立業;勤勉惕勵;心地善良,這樣才能善始善終。▲
本德宗道
夫志,心獨行之術。
長沒長於博謀,安沒安於忍辱,先沒先於修德,樂沒樂於好善,
神沒神於至誠,明沒明於體物,吉沒吉於知足,苦沒苦於多願,
悲沒悲於精散,病沒病於無常,短沒短於苟得,幽沒幽於貪鄙,
孤沒孤於自恃,危沒危於任疑,敗沒敗於多私。
譯文
欲始志向堅定,篤實力行:
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深思多謀;最安全的方式,莫過於安於忍辱;最優先的要務,莫過於進德修業;最快樂的態度,莫過於樂於好善;
最神奇的效驗,莫過於用心至誠;最高明的做法,莫過於明察秋毫;最吉祥的想法,莫過於安分知足;最痛苦的缺點,莫過於欲求太多;
最悲哀的情形,莫過於心神離散;最麻煩的病態,莫過於反覆無常;最無聊的妄念,莫過於不勞而獲;最愚昧的觀念,莫過於貪婪卑鄙;
最孤獨的念頭,莫過於目空一切;最危險的舉措,莫過於任人而疑;最失敗的行徑;莫過於自私自利。▲
道義
以明示下者暗,有過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
以言取怨者禍,令與心乖者廢,後令繆前者毀,
怒而無威者犯,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
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
近色遠賢者昏,女謁公行者亂,私人以官者浮,
凌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
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
以過棄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既用不任者疏,
行賞吝色者沮,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
念舊而棄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
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強者弱,決策於不仁者險,
陰計外泄者敗,厚斂薄施者凋。
戰士貧,游士富者衰;貨賂公行者昧;
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
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
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
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譯文
在部下面前顯示高明,一定會遭到愚弄。有過錯而不能自知,一定會受到蒙蔽。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亂。
因為語言招致怨恨,一定會有禍患。思想與政令矛盾,一定會壞事。政令前後不一,一定會失敗。
發怒卻無人畏懼,一定會受到侵犯。喜歡當眾侮辱別人,一定會有災難。對手下的大將罰之過當,一定會有危險。
怠慢應受尊重的人,一定會招致不幸。表面上關係密切,實際上心懷異志的,一定會陷於孤獨。親近讒慝,遠離忠良,一定會滅亡。
親近女色,疏遠賢人,必是昏瞶目盲。女子干涉大政,一定會有動亂。 隨便將官職到處亂送,政治就會出現亂相。
欺凌下屬而獲得勝利的,自己也一定會受到下屬的侵犯。所享受的名聲超過自己的實際才能,即使耗盡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務。
對自己馬虎,對別人求全責備的,無法處理事務。對自己寬厚,對別人刻薄的,一定被眾人遺棄。
因為小過失便取消別人的功勞的,一定會大失人心。部下紛紛有離異之心,必定淪亡。既然用了人卻不給予信任,必定導致關係疏遠。
論功行賞時吝嗇小氣,形於顏色,必定使人感到沮喪。承諾多,兌現少,必招致怨恨。起初竭誠歡迎,末了又拒於門外,一定會恩斷義絕。
給予別人很少,卻希望得到厚報的,一定會大失所望。富貴之後就忘卻貧賤時候的情狀,一定不會長久。
念及別人舊惡,忘記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來大凶。任用邪惡之徒,一定會有危險。勉強用人,一定留不住人。
用人無法擺脫人情糾結,政事必越理越亂。失去自己的優勢,力量必然削弱。處理問題、制定決策時向不仁之人問計,必有危險。
秘密的計劃泄露出去,一定會失敗。橫徵暴斂、薄施寡恩,一定會衰落。
奮勇征戰的將士生活貧窮,鼓舌搖唇的游士安享富貴,國勢一定會衰落。賄賂‮府政‬官員的事到處可見,政治必定十分昏暗。
知道別人的優點長處卻不重視,對別人的缺點錯誤反而耿耿於懷的,則是作風粗暴。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勝任其職,這樣的政治一定很混濁。
依靠道德的力量來治理人民,人民就會團結;若一味地依靠刑法來維持統治,則人民將離散而去。
小的功勞不獎賞,便不會建立大功勞;小的怨恨不寬赦,大的怨恨便會產生。
獎賞不能服人,處罰不能讓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亂;賞及無功之人,罰及無罪之人,就是所謂的殘酷。
聽到讒佞之言就十分高興,聽到忠諫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滅亡。藏富於民,以百姓的富有作為本身的富有,這樣才會安定;慾壑難填,總是貪求別人所有的,必然殘民以逞。▲
安禮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預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飢在賤農,寒在墮織。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富在迎來,貧在棄時。上無常操,下多疑心。
輕上生罪,侮下無親。近臣不重,遠臣輕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
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
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
山峭者崩,澤滿者溢。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
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
足寒傷心,人怨傷國。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人先弊。
根枯枝朽,人困國殘。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
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凶。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
非其神聖,自然所鍾。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
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
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
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如此理身、理國、理家,可也!
譯文
怨恨產生於不肯赦免小的過失;禍患產生於事前未作仔細的謀畫;幸福在於積善累德;災難在於多行不義。
輕視農業,必招致饑饉;惰於蠶桑,必挨冷受凍。得人必安,失士則危。
招來遠客即富,荒廢農時則貧。上位者反覆無常,言行不一,部屬必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
對上官輕視怠慢,必定獲罪;對下屬侮辱傲慢,必定失去親附。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關係疏遠之臣必不安其位。
自己懷疑自己,則不會信任別人;自己相信自己,則不會懷疑別人。邪惡之士決無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沒有公正剛直的部下。
行將滅亡的國家,決不會有賢人輔政;陷於混亂的政治,決不會有善人參與。愛人深者,一定急於求賢才,樂得於賢才者,待人一定豐厚。
國家即將稱霸,人才都會聚集來歸;邦國即將敗亡,賢者先行隱避。
土地貧瘠,大物不產;水淺之處,大魚不游;禿樹之上,大禽不棲;疏林之中,大獸不居。
山勢過於陡峭,則容易崩塌;沼澤蓄水過滿,則會漫溢出來。棄玉抱石者目光如盲,羊質虎皮者虛於矯飾。
拿衣服時不提領子,勢必把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會跌倒。房屋樑柱軟弱,屋子會倒塌;才力不足的人掌政,國家會傾覆。
腳下受寒,心肺受損;人心懷恨,國家受傷。大山將要崩塌,土質會先毀壞;國家將要衰亡,人民先受損害。
樹根乾枯,枝條就會腐朽;人民困窘,國家將受傷害。與傾覆的車子走同一軌道的車,也會傾覆;與滅亡的國家做相同的事,也會滅亡。
見到已發生的事情,應警惕還將發生類似的事情;預見險惡的人事,應事先迴避。害怕危險,常能得安全;害怕滅亡,反而能生存。
人的所作所為,符合行事之道則吉,不符合行事之道則凶。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好處都到他那裡;不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惡運災禍都向他襲來。
這並不是什麼奧妙的事,而是自然之理。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同志相得,同仁同憂,同惡相黨,同愛同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
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似,同義相親。
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窺,同巧相勝。以上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凡人類有所舉措,均應遵守這些規律,不可與理相抗。
把自己放在一邊,單純去教育別人,別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嚴格要求自己,進而去感化別人,別人就會順服。
違反常理,部屬則難以順從;合乎常理,則辦事容易。部屬難以順從,則容易產生動亂;辦事容易,則能得到暢通的治理。
-----------------------
完整《素書》全文及解釋「中國謀略第一書」必讀古文珍藏!
2018-02-03 由 一文一書 發表于歷史
完整《素書》全文及解釋【中國謀略第一書】必讀古文珍藏!(每日更新你想要的文章資料,為了方便你的查閱請在文章標題的右上方關注我們哦!)
《素書》在民間被視為奇書或天書,相傳為秦漢之際的黃石公所作。傳說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才將此書授予張良,以示慎重。張良正是憑藉此書幫助劉邦平定了江山。《宋史·藝文志》載:「宋代有黃石公《素書》一卷,張良所傳」。
據說張良當初非常珍惜此書,並沒有把這部書傳給後人,甚至將此書作為陪葬品埋進了自己的墳墓。幸虧在張良死後大約五百年的晉代亂世中,盜墓人從張良墓中的玉枕中偷得此書,才使《素書》重見天日並在民間流傳開來。這段逸聞記載於宋朝人張商英為《素書》寫的序里。傳說張良雖然只用這部書里的一小部分道理就幫助劉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張良到死也沒有完全領悟書中的真諦。因此,後世之人,才能不如張良者如過江之鯽,無法窺探此書真意也在情理之中。然而,歷朝歷代並沒有對此書引起足夠的重視,終使此書湮滅於世。
2012年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引用《素書》中的古句「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又讓《素書》重新煥發出光彩。
我認為《素書》之所以偉大,在於直指人心(人性)與道心(道性),通俗地講就是清晰地解析小到為了確保個人一生的平安,做人應持有的價值觀尺度和行為邊界;大到為了確保一個國家的穩定,統治者應持有的價值觀尺度和行為邊界。也就是說,《素書》適用於,「明明德」,「親民」、「止善」,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懂得《素書》的原理也能真正懂得《厚黑學》,才能真正明白歷史是由人所寫就的,所有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成王敗寇不過是人心與道心的聚合或裂變而已。也有利於真正理解明代王陽明先生的睿智和洞察力。
暮初於研習《厚黑學》之際,尤感近代諸多《素書》白話文譯本,各有辭不達意之處,無奈于田圃勞作之餘,費心費力校譯之。諸般苦心,惟閱者察之。故曰,書不在多,惟其可用也。
《素書 原始第一》
原文: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德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譯文:
道、德、仁、義、禮五者,本為一體,不可分離。
道,是一種自然規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規律,自己卻意識不到這一點,自然界萬事萬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獲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滿足,自然界萬事萬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獨具的仁慈、愛人的心理,人能關心、同情人,各種善良的願望和行動就會產生。
義、是人所認為符合某種道德觀念的行為,人們根據義的原則獎善懲惡,以建立功業。
禮、是規定社會行為的法則,規範儀式的總稱。人人必須遵循禮的規範,兢兢業業,夙興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倫關係所排列的順序行事。
這五個條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賢明能幹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國家興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曉事業成敗的規律,明白社會政治修明與紛亂的形勢,懂得隱退仕進的原則。因此,當條件不適宜之時,都能默守正道,甘於隱伏,等待時機的到來。一旦時機到來而有所行動,常能建功立業位極人臣。如果所遇非時,也不過是淡泊以終而已。也就因此,像這樣的人物常能樹立極為崇高的典範,名重於後世呵!
《素書 正道第二》
原文: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鑑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
譯文:
品德高尚,則可使遠方之人前來歸順。誠實不欺,可以統一不同的意見。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眾的擁戴。才識傑出,可以借鑑歷史。聰明睿智可以知眾而容眾。這樣的人,可以稱他為人中之俊。
行為端正,可以為人表率。足智多謀,可以解決疑難問題。天無信,四時失序,人無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誠守信,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議定,再不肯改議、失約。是故講究信用,可以守約而無悔。廉潔公正,且疏財仗義。這樣的人,可以稱他為人中之豪。
見嫌而不苟免,克盡職守,而無所廢弛;恪守信義,而不稍加改變;受到嫌疑,而能居義而不反顧;利字當頭,懂得不悖理苟得。這樣的人,可以稱為人中之傑。
《素書 求人之志第三》
原文:
絕嗜禁慾,所以除累。
抑非損惡,所以讓過。
貶酒闕色,所以無污。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
深計遠慮,所以不彰。
親仁友直,所以扶顛。
近恕篤行,所以接人。
任材使能,所以濟物。
癉惡斥讒,所以止亂。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
先揆後度,所以應卒。
設變致權,所以解結。
括囊順會,所以無咎。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
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譯文:
絕嗜禁慾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禳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污。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杜絕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慾望,這樣可以免除各種牽累;抑制不合理的行為,減少邪惡的行徑,這樣可以避免過失;謝絕酒色侵擾,這樣可以不受玷污;迴避嫌疑,遠離惑亂,這樣可以不出錯誤。
廣泛地學習,仔細地提出各種問題,這樣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行為高尚,辭鋒不露,這樣可以修養身心、陶冶性情;肅敬、節儉、謙遜、簡約,這樣可以守身不辱;深謀遠慮,這樣可以不至於困危;親近仁義之士,結交正直之人,這樣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幫助。為人儘量寬容,行為敦厚,這是待人處世之道。
任才使能,使人人能盡其才,這是用人成事之要領;抑制邪惡,斥退讒佞之徒,這樣可以防止動亂;推求往古,驗證當今,這樣可以不受迷惑;了解事態,心中有數,這樣可以應付倉卒事變;採用靈活手法,施展權變之術,這樣可以解開糾結;心中有數,閉口不言,凡事能順從時機,這樣可以遠怨無咎;堅定不移,正直剛強,這樣才能建功立業;勤勉惕勵;心地善良,這樣才能善始善終。
《素書 本德宗道第四》
原文;
夫志心篤行之術:
長莫長於博謀,
安莫安於忍辱,
先莫先於修德,
樂莫樂於好善,
神莫神於至誠,
明莫明於體物,
吉莫吉於知足,
苦莫苦於多願,
悲莫悲於精散,
病莫病於無常,
短莫短於苟得,
幽莫幽於貪鄙,
孤莫孤於自恃,
危莫危於任疑,
敗莫敗於多私。
譯文:
欲始志向堅定,篤實力行:
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深思多謀;
最安全的方式,莫過於安於忍辱;
最優先的要務,莫過於進德修業;
最快樂的態度,莫過於樂於好善;
最神奇的效驗,莫過於用心至誠;
最高明的做法,莫過於明察秋毫;
最吉祥的想法,莫過於安分知足;
最痛苦的缺點,莫過於欲求太多;
最悲哀的情形,莫過於心神離散;
最麻煩的病態,莫過於反覆無常;
最無聊的妄念,莫過於不勞而獲;
最愚昧的觀念,莫過於貪婪卑鄙;
最孤獨的念頭,莫過於目空一切;
最危險的舉措,莫過於任人而疑;
最失敗的行徑;莫過於自私自利;
《素書 遵義第五》
原文:
  以明示下者暗,有過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禍,令與心乖者廢,後令繆前者毀,怒而無威者犯,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近色遠賢者惛,女謁公行者亂,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以過棄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既用不任者疏,行賞吝色者沮,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念舊而棄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強者弱,決策於不仁者險,陰計外泄者敗,厚斂薄施者凋,戰士貧、游士富者衰,貨賂公行者昧,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譯文:
在部下面前顯示高明,一定會遭到愚弄。有過錯而不能自知,一定會受到蒙蔽。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亂。因為語言招致怨恨,一定會有禍患。思想與政令矛盾,一定會壞事。政令前後不一,一定會失敗。發怒卻無人畏懼,一定會受到侵犯。喜歡當眾侮辱別人,一定會有災難。對手下的大將罰之過當,一定會有危險。怠慢應受尊重的人,一定會招致不幸。表面上關係密切,實際上心懷異志的,一定會陷於孤獨。親近讒慝,遠離忠良,一定會滅亡。親近女色,疏遠賢人,必是昏瞶目盲。女子干涉大政,一定會有動亂。
隨便將官職到處亂送,政治就會出現亂相。欺凌下屬而獲得勝利的,自己也一定會受到下屬的侵犯。所享受的名聲超過自己的實際才能,即使耗盡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務。對自己馬虎,對別人求全責備的,無法處理事務。對自己寬厚,對別人刻薄的,一定被眾人遺棄。因為小過失便取消別人的功勞的,一定會大失人心。部下紛紛有離異之心,必定淪亡。既然用了人卻不給予信任,必定導致關係疏遠。論功行賞時吝嗇小氣,形於顏色,必定使人感到沮喪。承諾多,兌現少,必招致怨恨。起初竭誠歡迎,末了又拒於門外,一定會恩斷義絕。
給予別人很少,卻希望得到厚報的,一定會大失所望。富貴之後就忘卻貧賤時候的情狀,一定不會長久。念及別人舊惡,忘記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來大凶。任用邪惡之徒,一定會有危險。勉強用人,一定留不住人。用人無法擺脫人情糾結,政事必越理越亂。失去自己的優勢,力量必然削弱。處理問題、制定決策時向不仁之人問計,必有危險。秘密的計劃泄露出去,一定會失敗。橫徵暴斂、薄施寡恩,一定會衰落。奮勇征戰的將士生活貧窮,鼓舌搖唇的游士安享富貴,國勢一定會衰落。賄賂政府官員的事到處可見,政治必定十分昏暗。知道別人的優點長處卻不重視,對別人的缺點錯誤反而耿耿於懷的,則是作風粗暴。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勝任其職,這樣的政治一定很混濁。依靠道德的力量來治理人民,人民就會團結;若一味地依靠刑法來維持統治,則人民將離散而去。
小的功勞不獎賞,便不會建立大功勞;小的怨恨不寬赦,大的怨恨便會產生。獎賞不能服人,處罰不能讓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亂;賞及無功之人,罰及無罪之人,就是所謂的殘酷。聽到讒佞之言就十分高興,聽到忠諫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滅亡。藏富於民,以百姓的富有作為本身的富有,這樣才會安定;慾壑難填,總是貪求別人所有的,必然殘民以逞。
《素書 安禮第六》
原文: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預定謀;
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飢在賤農,寒在墮織;
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上無常操,下多疑心;
輕上生罪,侮下無親。
近臣不重,遠臣輕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
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
愛人深者,求賢急;
樂得賢者,養人厚。
國將霸者,士皆歸;
邦將亡者,賢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產;
水淺者,大魚不游。
樹禿者,大禽不棲;
林疏者,大獸不居。
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
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
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
足寒傷心,人怨傷國。
山將崩者,下先隳;
國將衰者,人先弊。
根枯枝朽,人困國殘。
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
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凶。
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
務善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同志相得,同仁相憂,
同惡相黨,同愛相求,
同美相妒,同智相謀,
同貴相害,同利相忌,
同聲相應,同氣相感,
同類相依,同義相親,
同難相濟,同道相成,
同藝相規,同巧相勝。
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
逆者難從,順者易行。
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譯文:
怨恨產生於不肯赦免小的過失;禍患產生於事前未作仔細的謀畫;幸福在於積善累德;災難在於多行不義。 輕視農業,必招致饑饉;惰於蠶桑,必挨冷受凍。得人必安,失士則危。招來遠客即富,荒廢農時則貧。
上位者反覆無常,言行不一,部屬必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對上官輕視怠慢,必定獲罪;對下屬侮辱傲慢,必定失去親附。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關係疏遠之臣必不安其位。自己懷疑自己,則不會信任別人;自己相信自己,則不會懷疑別人。邪惡之士決無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沒有公正剛直的部下。
行將滅亡的國家,決不會有賢人輔政;陷於混亂的政治,決不會有善人參與。愛人深者,一定急於求賢才,樂得於賢才者,待人一定豐厚。國家即將稱霸,人才都會聚集來歸;邦國即將敗亡,賢者先行隱避。
土地貧瘠,大物不產;水淺之處,大魚不游;禿樹之上,大禽不棲;疏林之中,大獸不居。山勢過於陡峭,則容易崩塌;沼澤蓄水過滿,則會漫溢出來。
棄玉抱石者目光如盲,羊質虎皮者虛於矯飾。拿衣服時不提領子,勢必把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會跌倒。
房屋樑柱軟弱,屋子會倒塌;才力不足的人掌政,國家會傾覆。腳下受寒,心肺受損;人心懷恨,國家受傷。大山將要崩塌,土質會先毀壞;國家將要衰亡,人民先受損害。樹根乾枯,枝條就會腐朽;人民困窘,國家將受傷害。與傾覆的車子走同一軌道的車,也會傾覆;與滅亡的國家做相同的事,也會滅亡。
見到已發生的事情,應警惕還將發生類似的事情;預見險惡的人事,應事先迴避。害怕危險,常能得安全;害怕滅亡,反而能生存。人的所作所為,符合行事之道則吉,不符合行事之道則凶。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好處都到他那裡;不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惡運災禍都向他襲來。這並不是什麼奧妙的事,而是自然之理。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同志相得,同仁同憂,同惡相黨,同愛同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似,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窺,同巧相勝。以上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凡人類有所舉措,均應遵守這些規律,不可與理相抗。
把自己放在一邊,單純去教育別人,別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嚴格要求自己,進而去感化別人,別人就會順服。違反常理,部屬則難以順從;合乎常理,則辦事容易。部屬難以順從,則容易產生動亂;辦事容易,則能得到暢通的治理。
--------------------------------
黃石公三試張良傳授天書,張良憑此平定天下,得道成仙,該天書是
2017-01-12 由 九門侃史 發表于歷史
張良「圯上受書」的故事由來已久,正是橋上的偶遇,改變了張良的一生。
張良在古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失敗後,在下邳藏身。一日,閒來無事的張良在沂水的橋上散步,遇到一位衣著邋遢的老人。這位老人故意把鞋拋到橋下,讓張良下橋給自己撿鞋,撿回來後還伸出腳,讓張良把鞋穿好。張良雖然感到不滿,但是又思慮老人年事已高,便一一做畢,老人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也!五天後的清晨,你在這裡和我會面。」
五天後,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可誰知老人已在橋頭等候多時,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日後再來!」五天後,張良天不亮就去了,而那位老人卻又早在那裡了。沒辦法,又五天的早晨,張良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老人也來了,拿出一本編書給張良,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10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13年後再來見我。」於是離去,不見了。
張良得到此書後日夜研習,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囊,成為漢初三傑之一。
贈與此書的老人便是黃石公,而那本書就是《素書》。
黃石公,世人稱「圯上老人」、「下邳神人」。秦漢時人,後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據傳,黃石公是秦始皇父親莊襄王的重臣,叫魏轍。秦始皇獨斷專行,推行暴政,魏轍便掛冠歸隱,離開朝廷。秦始皇聽說魏轍走了,曾親自帶人馬追魏轍到驪山腳下,好言好語千方百計挽留,但無奈魏轍決心已定。後來,他就隱居在邳州西北黃山北麓的黃華洞中,因人們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就稱他為黃石公。
《素書》,另名《鈐經》,又名《玉鈐經》,是一部類似《論語》的語錄體的書。民間視為「天書」。它以道家思想為宗旨,集儒、法、兵的漢族傳統思想發揮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對應事物、處理事物的智能之作。
張良輔佐漢高組成帝業後,就功臣身退,訪知黃石公隱居處,伴師隱居,後來山名就易稱為「張師山」。此後張良依照黃石老人書上所寫修煉道術,運氣丹田,使自己身輕如燕,能夠翱翔天際。張良得書後十三年,前往黃石老人所說的濟北谷城山,找到了那塊神奇通靈的黃石。張良虔誠地把黃石帶回家,更建造祠堂供奉。過了很多年,張良遺形成仙,在仙界當了太玄童子,常在太清中侍奉太上老君。而張良的家人在張良升仙后,把他的遺體和黃石一起埋葬在龍首原。
西漢末年赤眉起義,天下大亂,有人發掘張良的墳墓,剛挖開墓時,只見黃石像活的一般,變化著飛上高空,猶如流星般在雲中消逝。而墓中並沒有張良的骸骨,只有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圯橋進履」。這個故事啊,涉及到二個主角,我們逐一給大家介紹一下。【西遊義趣】之序篇:悟空、張良的大忍之心 | 孫悟空 | 圯橋進履 | 寶藍視界 | 大紀元 https://bit.ly/39VxHhD
在《西遊記》架構的世界裡,講到悟空小時候因為大鬧天宮,犯下欺天罔上的大罪,就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這座山呢是金木水火土五座聯山,是由如來佛的五根手指所化。為了磨掉悟空的狂妄,如來只許悟空渴飲銅汁,飢餐鐵丸。經過五百個春秋,寒來暑往,悟空看盡了人間浮華滄桑,他為幼年的狂妄發心懺悔,如果再有機會,他決意去邪,立志修行。
《西遊記》第七回有句詩曰:「惡貫滿盈身受困,善根不絕氣還昇。」悟空曾經大鬧天宮,惡貫滿盈,成了眾神皆知的妖猴。他那不絕的善根又是什麼呢?《西遊記》第八回,觀音菩薩奉如來佛旨,上東土尋找取經人。觀音菩薩途經五行山,悟空見到了她,說道:「我已知悔了,但願大慈悲指條門路,情願修行。」緊接著這句話,是一首詩,曰:「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菩薩一聽悟空的話,滿心為他高興。以前的悟空是不分上下,大亂天條規箴的妖猴,竟說「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他非讓玉帝搬出天宮。現在見了菩薩,竟一口氣把菩薩的名號一個字不落,全都說了一遍。他知道以前做錯了,現在決意皈依佛門,不再行凶。大聖明心見性,心猿歸正了,解脫也就指日可待。菩薩告訴他日後會有大唐僧人救他出去。悟空一聽解脫有望,高興得喜出望外,晨昏吊膽、晝夜提心地等待。
直到唐僧啟程,來到五行山,悟空高興地揮手大喊:「師父,你怎麼此時才來?來得好,來得好。救我出來,我保你上西天去也。」猴子雖然凶頑,但他天性未泯。就連對唐僧的問候,都是直接切入修煉主題,不摻半點世故人情。
悟空的眼睛,白天能看一千里吉凶。凡是千里之內,諸如蜻蜓展翅這些細小的事,他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心猿歸正了,開始履行保護唐僧的誓言。為保唐僧不受傷害,他打死了老虎、六個毛賊。唐僧自幼在佛門長大,沒見過這等場面,他嚇得直接從馬上滾了下來。悟空滅了六個毛賊,激怒了好生的唐僧。他一路絮絮叨叨說悟空的不是。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氣,更受不了唐僧說他「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惡!忒惡!」
悟空是真心想要修煉,卻被肉眼凡胎的唐僧斷定說,他做不了和尚,上不了西天,所以滿心懊惱! 悟空忍不住心中的怒火,撇下唐僧任性而去。這猴子五百多年沒回過花果山。剛從五行山下解脫,按理說他會一個跟頭翻回老家看看才是。可是半路,悟空去了東海龍宮,去找龍王訴苦了。
龍王聽說悟空改邪歸正,立志修行,很為他高興,熱情地招待悟空喝茶。就在這時,悟空一抬頭,看見了一幅畫「圯橋三進履」,但他不理解畫的意思。龍王就為他詳細地講解。原來啊,漢朝有位高人黃石公看見張良天賦很高,有意收他為徒。於是有意考驗他,就故意把鞋扔到橋下,叫張良去取。張良取上來後,黃石公又命他給自己穿上。就這樣,黃石公一連試了他三次,看到每次張良都是恭恭敬敬,沒有任何倨傲怠慢之心,於是就傳給他兵法。張良熟讀兵法,協助劉邦運籌帷幄,凡是他獻出的計謀,都能決勝千里之外。扶漢成功後,張良棄職歸山,最終悟道成仙。
龍王勸告悟空:「大聖,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
悟空聽了龍王的介紹,半晌都沒有說話。隨後他立即起身,飛出龍宮去保唐僧。從張良的故事中,悟空明白了修道人應有的態度。「圯橋三進履」,張良能忍難忍之事,啟發了悟空,為他日後的成就奠下了基礎。
《西遊記》中「圯橋三進履」的故事,是從《史記‧留侯世家》的記載演繹而來。「留侯」就是張良扶漢功成後的封號。在正史記載中,張良原本是韓國貴族,他的祖父、父親是韓國的王公重臣。他本人是宰相之子,就是現在人常說的官二代、富二代。秦始皇統一六國,其中包括滅了韓國。張良想到家族世受國恩,他不能無動於衷,於是散盡家財,招募死士,要為韓國報仇。他祕密打造了一個大鐵錐,重達一百二十多斤,準備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
不過刺殺行動失敗,秦始皇命軍衛「大索天下」,展開全方位、地毯式的搜索。但因為張良容貌俊美,「貌如婦人好女」,誰也不會想到他就是刺客。所以張良順利地逃脫了秦王侍衛的搜索。一般人剛做完驚天動地的大事,尤其是行刺暗殺這一類的事,通常會草木皆兵。但張良不是,他是從容地走在下邳的橋上,猶如閒庭信步,遊覽觀光。可見此人鎮定自若、膽氣十足。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張良遇到了黃石公。
根據《史記》記載,黃石公故意把鞋丟到了橋下,叫張良下橋去取。張良再怎麼落魄,畢竟也是貴族,加上他年少氣盛,正值血氣方剛,所以很想把老人揍一頓,一解心頭之恨。但轉念一想,老人已經年邁,他實在於心不忍,就強忍心中的怒火,下橋取鞋。取上來之後,老人又命他:「你給我穿上。」於是張良就把心中的怒火一放到底,長跪於地恭敬地為老人穿上了鞋。黃石公說了一句話:「孺子可教矣。」就是說,這小子德行不錯,可以傳給他太公兵法。張良得到黃石公的教誨,日後運籌帷幄,協助劉邦建立了大漢帝國。
張良的大忍,助劉邦成就了帝業;悟空的大忍,不僅保護唐僧成功取經,而他本人也成就了鬥戰勝佛。張良和悟空原本毫無交集,在虛實兩個不同的世界,因為能忍難忍之事,使他們結下了跨越時空的奇緣。【西遊義趣】之序篇:悟空、張良的大忍之心 | 孫悟空 | 圯橋進履 | 寶藍視界 | 大紀元 https://bit.ly/39VxHhD

2021-02-05_213139


素書相傳為西漢張良作,多講為人處世之道。有時被認為是黃石公三略的一部分。此書傳授天人之道。原書上註明不可傳與不聖不賢之人,否則將引致天下大亂。
素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wxR77X
全書章節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存。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鑑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絕嗜禁慾,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污。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 近恕篤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殫惡斥讒,所以止亂。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設變致權,所以解結。 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明莫明於體物,潔莫潔於謹獨,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願,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短莫短於苟得,幽莫幽於貪鄙,孤莫孤於自恃,危莫危於任疑,敗莫敗於多私。
道義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過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禍,令與心乖者廢,後令繆前者毀,怒而無威者犯,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近色遠賢者昏,女謁公行者亂,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以過棄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既用不任者疏,行賞吝色者沮,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念舊而棄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強者弱,決策於不仁者險,陰計外泄者敗,厚斂薄施者凋。戰士貧,游士富者衰;貨賂公行者昧;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安禮章第六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預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飢在賤農,寒在墮織。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來,貧在棄時。上無常操,下多疑心。輕上生罪,侮下無親。近臣不重,遠臣輕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山峭者崩,澤滿者溢。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足寒傷心,人怨傷國。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國殘。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凶。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如此理身、理國、理家,可也!
素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wxR77X
---------------------------------------
 張良是戰國時期的韓國人。秦始皇為一統天下而滅韓,張良為報滅國之仇,於西元前218年組織一干人密謀刺殺秦始皇。但整個行動最後以失敗而告終,張良卻被迫遠走他鄉亡命天涯。轉機就在張良淪落到一個叫下邳的地方時出現了。具體的過程到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了,我們只知道當時的張良在一個極具戲劇性的場合遇到了一個老人。經過了種種苛刻的考驗,老人認定張良“孺子可教矣”,遂收其為徒,將一卷帛書交予其手,並交代:讀此書者可為帝王者師,十三年後你再到濟北的穀城山下找我。這本書正是《素書》。
  此後,老人雖再不曾出現過,但《素書》中博大精深而又極具實用價值的智慧卻徹底地改變了張良的命運。熟讀《素書》後的張良,由一介莽夫成長為一個運籌帷幄的謀略大師。
本書特色
  中國謀略第一書,智慧之禁果,治人之兵法,成功之操典。讀此書可為帝王者師,張良,得隱士黃石公所傳奇《素書》,用之,遂輔佐《素書》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三十六字。字數雖少,但字字珠璣,語語精華。內容融匯儒、道、兵、術、勢諸家之精,重德、崇義、講謀略。書中語言精煉,人性把握精準,處世謀略獨到。史傳,張良得此書,遂輔佐劉邦,成就霸業。劉邦,成就霸業。治人治世之寶典,成就偉業之奇書即有治國安邦的大謀略,也有為人處世的小(智慧)。
作者簡介
黃石公
  有傳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排名第五。他是中國道教史上的傳奇人物。
關於黃石公,《史記索隱》引孔文祥雲:“黃石公,鬚眉皆白,杖丹黎,履赤舄。”《神仙通鑒》記載:“神龍為帝,見一異人,形容古怪,言語顛狂,上披草氈,下系皮裙,蓬頭蹺足,指甲長如利爪,遍身黃毛覆蓋,手執柳枝、狂歌亂舞,口稱:‘予居黃石山,樹多赤松,故名。一’因此,有人認為黃石公即赤松子,二者是為一人。
  相傳,黃石公在圯橋遇張良,便以拾鞋方式試張良,見其是可造之材,遂以《素書》相贈。而張良正是憑此書輔佐劉邦,成就霸業。
東離子/編注
  一位行走江湖多年的出版人,面對職場中的拼搏自有一套生存哲學,十餘年的職場生活也是他寫作的一個靈感來源,藉由身邊的人事物用以詼諧的筆鋒來敘述這些有趣的現象;現為自由作家,著有《注意事項》、《out/in》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