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詩詞、名句賞析_讀古詩詞網 https://bit.ly/3SIbZSb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爲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譯文
曾經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爲顧;若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爲雲。倉促地由花叢中走過,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爲修道人的清心寡慾,一半是因爲曾經擁有過的你。
註釋
①曾經:曾經到臨。經:經臨,經過。
②難爲:這裏指“不足爲顧”“不值得一觀”的意思。
③除卻:除了,離開。這句意思爲: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爲雲。此句與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經接觸過的一段戀情。
④取次:草草,倉促,隨意。這裏是“匆匆經過”“倉促經過”或“...


 這二句話出自唐·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詩中首二句,表達了詩人對已離世妻子思念之情。現代人引申為當有些人愈見多識廣時,就不會像其他人一般的孤陋寡聞、隨波逐流。
  「滄海」出自於《孟子·盡心》「觀於海者難為水」。至於詩中的「滄海」,指的是波濤洶湧的大海,當你見過真正的大海,對於其他「水」都不屑一顧。
  「巫山」出自於宋玉的《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巫山位處中國長江三峽,四川重慶一帶,景色十分秀美。當你見過巫山壯觀的雲海,對於其他雲海,會感到不值一看。
  詩人以「滄海」和「巫山」借指自己和亡妻之間的感情,意即自己的心中只有亡妻,當愛過妻子之後,就再沒有任何一個女子能讓自己感受到這麼深厚的愛情
  現代人用此二句話,來比喻愛情的堅貞。同時亦進一步引伸,以滄海、巫山來比喻知識、見聞,當人愈見多識廣時,就不會像其他人一樣膚淺,一樣的孤陋寡聞。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 每日一詞 | 文化精華 | 當代中國 https://bit.ly/3ynunY2


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經歷過像滄海的波瀾浩瀚之美,就難再去欣賞河溪的清幽淺澈。
經過與妳像巫山雲雨般的愛情,就難再尋覓另愛的動情與繾綣。
取道花徑漫步在花紅葉綠叢裡,卻懶得回眸駐看那花枝的美豔。
大概是因為我在虔誠修道參禪,更因為是我對妳的深情懷念吧!
撰文者/尚文
【簡析】
這是一首悼亡詩,詩人元稹是為了表達了對亡妻韋蕙叢的深情懷念,而作此詩。
《雲溪友議》中説:唐貞元十九年(西元803年),元稹23歲時和白居易一同中了進士。登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四年(西元809)做了監察禦史。﹝元禛22歲那一年﹞娶了京兆的名門之女韋蕙叢為妻,韋叢是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幼女,二十歲時嫁給元禛(元禛二十二歲),那時元禛沒有功名利祿,七年後,元禛已經當上了監察禦史分司東都,韋蕙叢因病逝世,元禛十分悲痛,為她寫了很多可稱為千古絕唱的悼亡詩,並作詩《離思》悼念其妻:「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當時的世人常說;「元輕白俗」。是指此元稹用詩情感的輕佻,言情而不庸俗,豔麗而不輕浮,悲傷而不綺靡。在此詩的用典用詞裡可以明顯看到


元稹/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半緣修道半緣君,不負如來不負卿。/經歷過像滄海的波瀾浩瀚之美,就難再去欣賞河溪的清幽淺澈。 經過與妳像巫山雲雨般的愛情,就難再尋覓另愛的動情與繾綣。 取道花徑漫步在花紅葉綠叢裡,卻懶得回眸駐看那花枝的美豔。 大概是因為我在虔誠修道參禪,更因為是我對妳的深情懷念吧!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巫山雲雨”男歡女愛的代名詞是男女交歡之事/宋玉的《神女賦》和《高唐賦》/「貌若潘安,才比宋玉」/早晨是'朝雲',晚上是'行雨'”“十二巫山雲雨會,襄王今夜上陽台。”,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朝雲暮雨」是不可不看的景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比喻見識廣博,經驗豐富,眼界開闊,對平常事物便覺得微渺不足為奇。參見「曾經滄海」條。唐.元稹〈離思〉詩五首之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比喻感情方面曾經擁有美好的經驗,如今不能或不願再面對新的對象。《聊齋志異.卷一.嬌娜》:「公子已窺之,曰:『弟為兄物色,得一佳偶。』問:『何人?』曰:『亦弟眷屬。』生凝思良久,但云:『勿須。』面壁吟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見過滄海之水,再看別處的水就普通尋常了;
見過巫山之雲,再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
解讀一
鍾情於自己心儀之人,對別的再也不會動心。用來表達對愛情的忠誠,情有獨鍾、非你莫屬、用情專一,愛不另與。縱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解讀二
見過更廣闊的世界、經歷過大風大浪,閱歷豐富、見多識廣的人,往往視野開闊,心思深遠。這種人一般淡定沉穩,有觀點,有主見,不會輕易改變、隨波逐流。
解讀三
言指懷舊,停留在對過去美好事物的思念,而無法駐足欣賞眼前的風景。過去已成為心中篤定的美好,其它任何事物無法替代。
……
出處
詩句出自中唐詩人元稹的《離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用典
「曾經滄海難為水」典出《孟子·盡心上》「觀於海者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典出宋玉《高唐賦》「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essay/2eeje8g.html


詩人故事
更多
        元稹剛剛進入仕途的時候,爲人正直無私,做事也雷厲風行,然而他爲人處世的原則在一次貶官後發生了改變。一次,回京述職的元稹住在了朝...
煮酒論詩詞
更多
        此詩是作者爲了悼念亡妻韋叢寫的。“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二句中的“滄海”出自於《孟子·盡心》“觀於海者難爲水,遊於聖...
大話詩人
更多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中唐詩人。貞元九年(793),元稹中明經及第,名列第一,拜左拾遺。長慶元...
鑑賞二
更多
作者:佚名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採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已經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戀情。它接連用水、用雲、用花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全詩僅四句,即有三句採用比喻手法。一、二兩句,破空而來,暗喻手法絕高,幾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筆意所在。“曾經滄海難爲水”。是從孟子“觀於海者難爲水”《孟子·盡心篇》脫化而來。詩句表面上是說,曾經觀看過茫茫的大海,對那小小的細流,是不會看在眼裏的。它是用大海與河水相比。海面廣闊,滄茫無際,雄渾無比,可謂壯觀。河水,只不過是舉目即可望穿的細流,不足爲觀。寫得意境雄渾深遠。然而,這只是表面的意思,...
“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賞析
更多
作者:佚名
“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話的意思: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都黯然失色。
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隱喻愛情之深廣篤厚,見過大海、巫山,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除了詩人所念、鍾愛的女子,再也沒有能使我動情的女子了。詩人的這個“心上人”,據說是雙文,即詩人所寫傳奇《鶯鶯傳》中鶯鶯的原型,詩人因雙文出身寒門而拋棄她後,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顧”(《夢遊春七十韻》)。又有人說此詩是爲悼念亡妻韋叢而作,韋叢出身高門,美麗賢慧,二十七歲早逝後,詩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懷·之三》)。兩句詩化用典故,取譬...
鑑賞一
更多
作者:佚名
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從《孟子·盡心》篇“觀於海者難爲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爲言”變化而來的。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於海”比喻“遊於聖人之門”,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並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雲峯,下臨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云爲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鬆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爲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歷過“滄海”、“巫山..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出自唐代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曾經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
倉促地由花叢中走過,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為曾經擁有過的你。
注釋
曾經:曾經到臨。經:經臨,經過。
難為:這裡指“不足為顧”“不值得一觀”的意思。
除卻:除了,離開。這句意思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此句與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經接觸過的一段戀情。
取次:草草,倉促,隨意。這裡是“匆匆經過”“倉促經過”或“漫不經心地路過”的樣子。不應解釋為“按次序走過”。例:宋陸游《秋暑夜興》詩:“呼童持燭開藤紙,一首清詩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別》曲:“腸斷處,取次作別離。”
花叢:這裡並非指自然界的花叢,乃借喻美貌女子眾多的地方,暗指青樓妓館。
半緣:此指“一半是因為……”。
修道:指修煉道家之術。此處闡明的是修道之人講究清心寡欲。
君:此指曾經心儀的戀人。
鑑賞
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從《孟子·盡心》篇“觀于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于海”比喻“游於聖人之門”,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並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云為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松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為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歷過“滄海”、“巫山”,對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難為水”、“不是雲”,情語也。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像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述。因而第三句說自己信步經過“花叢”,懶於顧視,表示他對女色絕無眷戀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說明“懶回顧”的原因。既然對亡妻如此情深,這裡為什麼卻說“半緣修道半緣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白居易《和答詩十首》贊元稹語),是尊佛奉道的。另外,這裡的“修道”,也可以理解為專心於品德學問的修養。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學也好,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感情上的寄託。“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憂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詩話》以為,悼亡而曰“半緣君”,是薄情的表現,未免太不了解詩人的苦衷了。
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後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鏇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曾經滄海”二句尤其為人稱誦。
鑑賞二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採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已經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戀情。它接連用水、用雲、用花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全詩僅四句,即有三句採用比喻手法。一、二兩句,破空而來,暗喻手法絕高,幾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筆意所在。“曾經滄海難為水”。是從孟子“觀于海者難為水”《孟子·盡心篇》脫化而來。詩句表面上是說,曾經觀看過茫茫的大海,對那小小的細流,是不會看在眼裡的。它是用大海與河水相比。海面廣闊,滄茫無際,雄渾無比,可謂壯觀。河水,只不過是舉目即可望穿的細流,不足為觀。寫得意境雄渾深遠。然而,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還蘊含著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賦》里“巫山雲雨”的典故。《高唐賦》序說:戰國時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懷王),曾游雲夢高唐之台,“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願薦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別離楚王時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楚王旦朝視之,果如其言,因此就為她立廟號曰“朝雲”。顯而易見,宋玉所謂“巫山之雲”,——“朝雲”,不過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謂“除卻巫山不是雲”,表面是說:除了巫山上的彩雲,其他所有的雲彩,都不足觀。其實,他是巧妙地使用“朝雲”的典故,把它比作心愛的女子,充分地表達了對那個女子的真摯感情。詩人表明,除此女子,縱有傾城國色、絕代佳人,也不能打動他的心,取得他的歡心和愛慕。只有那個女子,才能使他傾心相愛。寫得感情熾熱,又含蓄蘊藉。
第三句“取次花叢懶回顧”,是用花比人。是說我即使走到盛開的花叢里,也毫不留心地過去,懶得回頭觀看。而他無心去觀賞印入眼帘的盛開花朵的原因,第四句“半緣修道半緣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說他對世事,看破紅塵,去修道的原故,這是其一。其二,是因為他失去心愛的她,再也不想看別的“花”了。統觀全詩,不難看出,“取次花叢懶回顧”的原因,還是因為失去了“君”。“半緣修道”之說,只不過是遁辭罷了。
作者在這首詩里採用種種比喻手法,曲折地表達對曾經相愛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緊扣主題,層層遞進,最後一句才用畫龍點睛之筆,揭示主題。這種寫法構思集中,意脈貫通,清晰可見,感情跳動性不大。並不象古典詩詞中有些作品那樣,感情跳動幅度太大,象電影的蒙太奇鏡頭那樣,令人幾乎看不到端倪。譬如。辛棄疾《念奴嬌》(野棠花落),描寫對歌女的留戀和思慕的複雜心情,感情跳躍幅度特別大。它忽而寫往昔的“輕別”;忽而寫今日“故地重遊”,樓空人去。物是人非,忽而又寫幻想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其中省略許多銜接,思緒奔騰飛躍,令人頗費尋覓。當然,這並不是說,可以用感情跳躍幅度的大小,來作為評價作品優劣的標準。辛棄疾這首詞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審美價值極高。
在描寫愛情的古典詩詞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為人們喜聞樂見,引起人們的共鳴。譬如,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鮮明的紅豆,象徵美好而堅貞的愛情。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無題》)的詩句,是用一種執著到底的精神,表達對愛情堅貞不渝、海枯石爛、永不變心的衷情。“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兩句,則與王、李寫愛情的詩不同,它是用一種絕對肯定與否定的生動比喻。來表達對愛情的至誠和專一。正由於它與眾不同,所以能引起因為種種原因而失去愛人的人們的強烈共鳴。有人把這兩句詩寫在文學作品裡。也有人寫在書信中,用來表達對對方的痴情。這就充分說明元稹這首詩具有巨大的影響和藝術感染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賞析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話的意思: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都黯然失色。
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隱喻愛情之深廣篤厚,見過大海、巫山,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除了詩人所念、鍾愛的女子,再也沒有能使我動情的女子了。詩人的這個“心上人”,據說是雙文,即詩人所寫傳奇《鶯鶯傳》中鶯鶯的原型,詩人因雙文出身寒門而拋棄她後,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顧”(《夢遊春七十韻》)。又有人說此詩是為悼念亡妻韋叢而作,韋叢出身高門,美麗賢慧,二十七歲早逝後,詩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懷·之三》)。兩句詩化用典故,取譬極高。前句典出《孟子·盡心上》“觀于海者難為水”;後句典出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後人引用這兩句詩,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這兩句詩還簡縮為成語“曾經滄海”,還可比喻曾經經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裡。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元稹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全詩賞析_意思_翻譯_作者_全文_解釋_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https://bit.ly/3EpmyoF

maxresdefault (14)9k (22)43f3-imrkkfx3904700
----------------------------------------------------
終有弱水替滄海,再無相思寄巫山。改編自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
原文: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意思是總會找到一個不用付出那麼多真心和深情也能換回真愛的人,來代替那個深愛多年卻沒有結果的人。但是我卻沒辦法像愛你一樣愛他,再也感受不到當初那種濃烈的愛意。
從前那些曾經說永不分離的人,早已各自散落天涯,不止戀人,朋友也不例外。
(2) 每日學書法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ChNzHU

309221690_157656710282999_8038849029248852316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