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莎指出,「謊言說了一百萬遍之後,可以假亂真。現在最大問題是,新聞傳播平台選擇了謊言,而謊言傳播的速度比事實來得快。因此,我們必須為真相而奮鬥。」


(德國之聲中文網)位於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周一決定伯南克、戴蒙德和迪布維格因為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諾貝爾2022年經濟學獎 表彰「擠兌」研究 https://bit.ly/3rGcfoO
該學院表示,這個來自美國的三人組因“對銀行和金融危機的研究”而獲得該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社會科學委員會主席埃林森(Tore Ellingsen)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15年前,世界大部分地區都站在一場毀滅性的邊緣。”我們大多數人對此毫無准備。然而,少數學術界的經濟學家既擔心又有所准備。他們曾研究過銀行擠兌的理論。”
前美聯儲主席是贏家之一
伯南克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前主席。他從2006年到2014年領導美國中央銀行,特別是在2007-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在20世紀80年代,他認為是銀行擠兌導致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對全球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他的見解打破了傳統智慧,現在有堅實的統計數據支持”,瑞典皇家科學院說。
戴蒙德是芝加哥大學的金融學教授,他專門研究金融中介機構、金融危機和流動性。迪布維格因是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經濟學家和銀行與金融教授。1983年,他們兩人建立了銀行擠兌的戴蒙德·迪布維格模型。
戴蒙德-戴維格模型
該模型顯示了希望手頭有現金的儲蓄者的流動性需求與長期貸款者的需求是如何沖突的。這是銀行的一個基本矛盾,銀行試圖將儲蓄引向投資,即貸款。
在正常情況下,這樣做效果很好:銀行可以把錢貸給借款人,為他們提供一個長期限的貸款,並只保留一小部分現金在手,以滿足其客戶的短期流動性需求。然而,如果所有的儲戶都試圖在同一時間提取他們的儲蓄,就像他們在銀行擠兌時那樣,銀行將無法滿足所有的需求,並會很快破產。
戴蒙德-戴維格模型的模型表明,銀行擠兌是銀行系統的一個固有弱點,因為銀行的穩定性取決於儲戶對其他儲戶的期望。如果許多人開始提取他們的儲蓄,其他人也會想在銀行的現金耗盡之前提取。
現代銀行監管的基礎
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這三人的學術貢獻為現代銀行業、監管和危機管理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基礎。他們的見解在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是“無價的”。他們 “對於理解和監管不斷變化的金融系統非常有用。”
經濟學獎是2022年宣布的最後一個諾貝爾獎。醫學、物理學、化學、文學和和平類別的獲獎者已於上周公布。諾貝爾獎傳統上是在12月10日頒發的,這一天是獎項捐贈人和發明家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他於1896年去世。今年的所有諾貝爾獎獲得者都再次獲得了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91萬3000歐元;88萬6000美元)的獎金
與其他獎項不同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並不直接基於該獎項創始人的意願。它是由瑞典銀行於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設立的,並從1969年開始頒發。諾貝爾2022年經濟學獎 表彰「擠兌」研究 https://bit.ly/3rGcfoO


2022-10-07_124113

法美奧3學者 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2-10-05 01:01 聯合報/ 編譯
莊蕙嘉
法美奧3學者 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貝爾得主公布 | 全球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RCZqGp
美法奧3科學家 為量子新科技奠基 製表/莊蕙嘉
諾貝爾物理學獎四日揭曉,由法國學者阿斯佩、美國學者克勞澤和奧地利學者柴林厄共同獲獎,表彰三人在糾纏光子實驗、違反貝爾不等式之研究及開創量子資訊科學的突破性貢獻,凸顯量子力學在現今科技領域廣為應用的重要性。
阿斯佩等三人曾於二○一○年同獲被視為諾貝爾獎風向球的沃爾夫物理學獎,如今三人再度同獲諾貝爾獎肯定。
諾貝爾物理學獎-阿斯佩接受諾委會電話恭賀及採訪時,特別呼籲全球科學家站出來對抗民族主義(nationalism),他說:「在世界不那麼美好、民族主義橫行許多國家之際,科學家團結起來是很重要的。」
諾貝爾委員會指出,三人在糾纏光子的突破性實驗,成功創造「量子糾纏」,讓量子能以一致的狀態行動。量子力學可廣泛應用於各項新科技,包括運算能力更強大的量子電腦,安全性更高的量子網路,或是更難被駭的量子加密通訊。
一九六○年代,愛爾蘭物理學家貝爾提出新定理,以他之名稱作「貝爾不等式」。此定理的重點在於有隱藏變數的條件下,測量結果中的量子關聯將無法超越特定值。然而,量子力學預測,特定的實驗條件可違反貝爾不等式。
克勞澤 將貝爾定理用於實驗
三名獲獎物理學家的研究,在量子糾纏方面接力做出成果。七十九歲的克勞澤是美國籍,有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碩士及博士學位。他率先將貝爾定理用於實驗,證明量子力學無法被隱變數理論取代,但實驗當時還無法消除許多漏洞。
阿斯佩 關閉貝爾不等式漏洞
七十五歲的阿斯佩是法國籍,於巴黎第十一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在攻讀博士時進行貝爾不等式實驗,改良設定,成功關閉一個重大漏洞,且得以在不同設定間切換,讓釋放的量子不會影響實驗結果。
柴林厄 成功演示「量子遙傳」
七十七歲的奧地利學者柴林厄進一步運用更精密的工具和長時期的實驗,深入研究量子糾纏,他的團隊成功演示「量子遙傳」現象,即運用量子糾纏將量子態傳送至任意距離。
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主席西貝克說:「一種新的量子科技正在崛起,這股趨勢益發顯著。我們見到獲獎者之量子糾纏研究的重要性,甚至超越對於量子力學基礎問題的詮釋。
法美奧3學者 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貝爾得主公布 | 全球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RCZqGp
------------------------------
法學者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籲科學界反抗民族主義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通訊社
2022年10月4日 週二 下午10:58
(中央社斯德哥爾摩4日綜合外電報導)法國科學家艾斯佩特今天與美國學者柯羅瑟(John Clauser)、奧地利學者吉林哲(Anton Zeilinger)共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呼籲科學界挺身反抗崛起中的民族主義。
法新社報導,根據諾貝爾基金會網站,巴黎-薩克雷大學(Paris-Saclay University)教授艾斯佩特(Alain Aspect)在接受基金會電話訪問時說:「當全世界狀況不那麼好,民族主義接管許多國家的時候,科學家們維持本身的跨國社群是很重要的。」
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物理學教授吉林哲則說,他從沒料到自己會得獎。他透過電話告訴瑞典斯德哥爾摩(Stockholm)的記者會:「接到這通電話,我其實非常驚訝。」
吉林哲也對記者會提到:「這個獎項是對年輕人的鼓勵,沒有多年來與我共事的100多位年輕人,就不可能有這個獎。」
諾貝爾獎基金會強調吉林哲對於「量子遙傳」(quantum teleportation)的研究,也就是可能「使一個量子態(quantum state)能從一個粒子移動到某距離外另一個粒子」的技術。
吉林哲說:「那不像是星際爭霸戰(Star Trek)電影之類的,把某樣東西傳送到某個距離,且肯定不會是人。重點在於,運用(量子)糾纏,你能把某物體攜帶的所有資訊,傳送到另一個重組該物體的地方。」
79歲的柯羅瑟則是因為1972年一項實驗獲獎,那次實驗幫助解決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知名物理學家波爾(Niels Bohr)之間一場關於量子力學的知名爭論。
愛因斯坦認為他形容的「鬼魅似的遠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終將被駁倒,柯羅瑟接受美聯社訪問時說:「我賭愛因斯坦是對的,不幸的是我跟愛因斯坦都錯了,波爾才是對的。」
艾斯佩特則表示,儘管量子力學證明愛因斯坦錯了,這位知名物理學家仍舊扮演指出這項問題的關鍵角色。
除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柯羅瑟、艾斯佩特、吉林哲也曾在2010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獎」(Wolf Prize)。
法學者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籲科學界反抗民族主義 https://bit.ly/3MbX8gj
----------------------------------
法學者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籲科學界反抗民族主義
法國科學家艾斯佩特榮獲諾貝爾物理獎,他呼籲科學界挺身反抗崛起中的民族主義。(歐新社)
法國科學家艾斯佩特榮獲諾貝爾物理獎,他呼籲科學界挺身反抗崛起中的民族主義。(歐新社)
2022/10/04 23:27
〔中央社〕法國科學家艾斯佩特今天與美國學者柯羅瑟(John Clauser)、奧地利學者吉林哲(Anton Zeilinger)共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呼籲科學界挺身反抗崛起中的民族主義。
法新社報導,根據諾貝爾基金會網站,巴黎-薩克雷大學(Paris-Saclay University)教授艾斯佩特(Alain Aspect)在接受基金會電話訪問時說:「當全世界狀況不那麼好,民族主義接管許多國家的時候,科學家們維持本身的跨國社群是很重要的。」
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物理學教授吉林哲則說,他從沒料到自己會得獎。他透過電話告訴瑞典斯德哥爾摩(Stockholm)的記者會:「接到這通電話,我其實非常驚訝。」
吉林哲也對記者會提到:「這個獎項是對年輕人的鼓勵,沒有多年來與我共事的100多位年輕人,就不可能有這個獎。」
諾貝爾獎基金會強調吉林哲對於「量子遙傳」(quantum teleportation)的研究,也就是可能「使一個量子態(quantum state)能從一個粒子移動到某距離外另一個粒子」的技術。
吉林哲說:「那不像是星際爭霸戰(Star Trek)電影之類的,把某樣東西傳送到某個距離,且肯定不會是人。重點在於,運用(量子)糾纏,你能把某物體攜帶的所有資訊,傳送到另一個重組該物體的地方。」
79歲的柯羅瑟則是因為1972年一項實驗獲獎,那次實驗幫助解決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知名物理學家波爾(Niels Bohr)之間一場關於量子力學的知名爭論。
愛因斯坦認為他形容的「鬼魅似的遠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終將被駁倒,柯羅瑟接受美聯社訪問時說:「我賭愛因斯坦是對的,不幸的是我跟愛因斯坦都錯了,波爾才是對的。」
艾斯佩特則表示,儘管量子力學證明愛因斯坦錯了,這位知名物理學家仍舊扮演指出這項問題的關鍵角色。
除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柯羅瑟、艾斯佩特、吉林哲也曾在2010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獎」(Wolf Prize)。
法學者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籲科學界反抗民族主義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SMSJTq
----------------------------------------------
2022/10/04 22:58
法學者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籲科學界反抗民族主義 - 華視新聞網 https://bit.ly/3ChgH1Y
中央社  / 法國
(中央社斯德哥爾摩4日綜合外電報導)法國科學家艾斯佩特今天與美國學者柯羅瑟(John Clauser)、奧地利學者吉林哲(Anton Zeilinger)共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呼籲科學界挺身反抗崛起中的民族主義。
法新社報導,根據諾貝爾基金會網站,巴黎-薩克雷大學(Paris-Saclay University)教授艾斯佩特(Alain Aspect)在接受基金會電話訪問時說:「當全世界狀況不那麼好,民族主義接管許多國家的時候,科學家們維持本身的跨國社群是很重要的。」
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物理學教授吉林哲則說,他從沒料到自己會得獎。他透過電話告訴瑞典斯德哥爾摩(Stockholm)的記者會:「接到這通電話,我其實非常驚訝。」
吉林哲也對記者會提到:「這個獎項是對年輕人的鼓勵,沒有多年來與我共事的100多位年輕人,就不可能有這個獎。」
諾貝爾獎基金會強調吉林哲對於「量子遙傳」(quantum teleportation)的研究,也就是可能「使一個量子態(quantum state)能從一個粒子移動到某距離外另一個粒子」的技術。
吉林哲說:「那不像是星際爭霸戰(Star Trek)電影之類的,把某樣東西傳送到某個距離,且肯定不會是人。重點在於,運用(量子)糾纏,你能把某物體攜帶的所有資訊,傳送到另一個重組該物體的地方。」
79歲的柯羅瑟則是因為1972年一項實驗獲獎,那次實驗幫助解決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知名物理學家波爾(Niels Bohr)之間一場關於量子力學的知名爭論。
愛因斯坦認為他形容的「鬼魅似的遠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終將被駁倒,柯羅瑟接受美聯社訪問時說:「我賭愛因斯坦是對的,不幸的是我跟愛因斯坦都錯了,波爾才是對的。」
艾斯佩特則表示,儘管量子力學證明愛因斯坦錯了,這位知名物理學家仍舊扮演指出這項問題的關鍵角色。
除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柯羅瑟、艾斯佩特、吉林哲也曾在2010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獎」(Wolf Prize)
法學者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籲科學界反抗民族主義 - 華視新聞網 https://bit.ly/3ChgH1Y
--------------------------
獨裁者之子何以登上王座?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蕾莎:我們遺忘了歷史,這是一記警鐘
 2022-05-30 
獨裁者之子何以登上王座?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蕾莎:我們遺忘了歷史,這是一記警鐘-風傳媒 https://bit.ly/3EpMznV
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蕾莎(Maria Ressa)29日應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邀請,以「危城警鐘--被圍攻的新聞專業」為題,線上發表演說。
菲律賓於1986年透過人民力量推翻貪腐獨裁的馬可仕政權,諷刺的是,36年後獨裁者之子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以壓倒性勝利當選總統。諾貝爾獎和平獎得主蕾莎 (Maria Ressa) 29日引用知名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名言「人類對抗權力的抗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抗爭。」她說,「我們遺忘了歷史,這對菲律賓人民是一記警鐘。」
蕾莎應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邀請,29日透過視訊方式參加亞洲新聞專業論壇,以「危城警鐘—被圍攻的新聞專業」為題,發表專題演講。由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蕭新煌擔任與談人。
蕾莎為菲律賓獨立媒體Rappler共同創辦人,曾擔任CNN亞洲首席調查記者、CNN馬尼拉、雅加達分社主任。2012年與多位資深記者共同創辦獨立媒體Rappler,最初僅12名記者與程式人員,如今成為菲國第4大媒體,旗下記者100名。2009年,蕾莎與25位學者、記者、社運人士成立媒體改革組織「真實臉書監督委員會」,盼對臉書發揮有效監督。
近年蕾莎與Rappler因為刊登多項調查報導批評政府,成為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的眼中釘,2020年6月因網路誹謗罪名被判有罪,面臨最高6年有期徒刑,她堅持自己是清白的,多項司法案件仍在上訴中。
「未來的日子可能在監牢裡度過 這個世界太瘋狂」
人權律師估計,蕾莎面臨的司法案件刑期加總起來近100年。她說,「自己未來的日子可能在監牢中度過。這個世界太瘋狂。」她目前正在寫一本書,《How to Stand Up to a Dictator: The Fight for Our Future》,預定11月出版。
小馬可仕預計6月底就任菲國總統。菲國過去是美國的殖民地,蕾莎指出,「殖民主義並未死亡,只是從實體轉為線上。全球共同面對社群媒體浪潮,這些科技平台從美國到中國都有。」
「為追求真相,你願意做多大的犧牲?」
「新聞透過社群媒體傳播,科技平台主導一切。」蕾莎指出,「謊言說了一百萬遍之後,可以假亂真。現在最大問題是,新聞傳播平台選擇了謊言,而謊言傳播的速度比事實來得快。因此,我們必須為真相而奮鬥。」
「為追求真相,你願意做多大的犧牲?」蕾莎指出,「如果沒有事實,不可能有真相;沒有真相,就沒有信任;如果沒有事實、真相與信任,那麼人們就沒有共同的空間,無法透過這個共同的空間共同解決人類面臨的棘手問題如氣候變遷、新冠肺炎等。」
「如果沒有真相,如何產生正直的選舉?」
「如果沒有真相,如何產生正直的選舉?如果沒有真相,選民如何做出選擇?」蕾莎指出,「今年還有30多個國家舉行選舉,這是全球性的問題,不只是菲律賓面臨的問題。」「我們必須擺脫監控式資本主義,全球必須共同合作,讓有品質的新聞能夠存活下來。」
蕾莎去年12月初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之後,網路上對她的攻擊事件並未減少。Rappler記者在今年1月發表調查報導系列,幾天之後,推特悄悄刪除了300個可疑帳戶。Rappler記者調查去年下半年臉書網頁支持馬可仕家族與杜特蒂政府的帳戶大增,同時攻擊、汙名化記者的次數也大增,這些網路攻擊主要目的是削弱大眾對媒體的信任。
蕾莎指出,去年耶誕節過後,12月29日當天來自小馬可仕相關網絡的攻擊突然暴增,調查同時發現,特推上面支持小馬可仕與杜特蒂的帳戶數量也同時大增,這些帳戶主要推廣、美化小馬可仕的活動,並攻擊批評者。
「科技成為新的守門人 平台透過演算法散布謊言」
「科技成為新的守門人。」蕾莎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全新翻轉的科技世界,他們先餵你糖,接下來餵你毒藥。科技平台透過演算法選擇散布謊言而非事實,科技平台散布的資訊流使得社會更加分裂與極端化。」
菲律賓人民在36年前以人民力量推播貪腐的馬可仕政權,如今卻選出獨裁者之子小馬可仕為新任總統,反映出假訊息改變現實世界的力量。蕾莎分析,「由於世界變化太快太複雜,人們產生懷舊心態,期盼有強人領導。我們透過科技平台創造了新的資訊生態系統,帶來的卻是數位化殖民。類似的現象,在印尼和印度都發生過。」
「數位化殖民時代 新的殖民力量就是科技」
新的殖民力量就是科技,殖民主義不會消失,只是轉為線上。」蕾莎問,「在社群媒體平台上,人們有自由意志嗎?」「臉書演算法如何影響民主?」
2016年,菲律賓是第一張倒下的骨牌。當時Rappler 曾發表網路攻擊的調查報導,網路平台成為宣傳戰的武器。蕾莎指出,「記者發現26個臉書假帳戶,最後產生的漣漪效應竟影響了300萬個帳戶,我們每分鐘接到90多則恐嚇仇恨訊息,他們無所不用其極醜化我的形象。
科技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可以成為獨裁者或民主政府的武器。獨裁者之子小馬可仕當選新任總統,菲律賓可以算是一個民主國家嗎?蕾莎回答《風傳媒》提問時指出,「小馬可仕當選是一記警鐘。他勝選後首次發表演說時,只邀請了3家媒體。老馬可仕在1972年頒布戒嚴令,並且把菲律賓當時最大的新聞集團ABS-CBN關掉。」對於菲律賓的未來,蕾莎認為有待觀察,「希望新政府能夠團結分裂的社會,朝向良好的治理。」
網路暴力等同真實世界的暴力 臉書責無旁貸
「網路暴力等同真實世界的暴力。」蕾莎以美國國會大廈去年1 月6日暴動事件為例指出,相關的論述早在2019年8月就出現在網路上,經過不同的人轉傳、強化,當時的川普總統則在2020年11月發表言論火上加油,最後使得網路暴力變成真實世界的暴動。
臉書透過演算法打造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網路暴力演變成真實世界的暴力,創辦人祖克柏( Mark Zuckerberg)該如何解決問題?蕾莎回答《風傳媒》提問時指出,美國去年1月6日發生國會大廈暴動事件,當時臉書公布一項新聞生態系統品質評分(News Ecosystem Quality ,NEQ) ,結果許多大型主流媒體如CNN、紐約時報、NPR等新聞的出現頻率大增,這些主流媒體的內容較有可信度、合法性。
遺憾的是,這項計畫只維持幾個星期,因為臉書發現品質好的新聞不一定吸引較多參與者,廣告收入也變少了。蕾莎指出,一段時間後,臉書平台又出現製造仇恨、憤怒與陰謀論的內容,直接影響閱聽大眾。從臉書的吹哨者釋出的大量訊息可以得知,臉書這樣的科技平台掌握立即、直接的力量可以解決問題,但它們不做。(相關報導:謝錦芳專欄:國際智庫點名台灣為全球第3大俄羅斯煤炭進口國,淪為侵略者幫凶?|更多文章)
要解決社群媒體、科技平台成為武器,散布謊言、假消息威脅民主政治,蕾莎建議,應該立法加以規範,例如歐盟最近通過《數位服務法》、《數位市場法》對科技巨頭加以規範,是一個正確的作法。
獨裁者之子何以登上王座?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蕾莎:我們遺忘了歷史,這是一記警鐘-風傳媒 https://bit.ly/3EpMznV
----------------------------------------

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剛剛出爐,由來自巴基斯坦的馬拉拉.尤沙夫賽(Malala Yousafzai)以及印度兒福組織BBA創辦人薩蒂雅爾希(Kailash Satyarthi)共同獲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166513558511086_P18929009

該得未得 得獎後走樣...諾貝爾和平獎歷來爭議不斷
2022-10-07 17:37 聯合報/ 編譯
該得未得 得獎後走樣...諾貝爾和平獎歷來爭議不斷 | 諾貝爾得主公布 | 全球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T9bH6G
諾貝爾和平獎七日揭曉得主。致力推廣和平的人未必都能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殊榮。最顯著的例子是印度聖雄甘地,一生致力於非暴力運動,卻從未獲獎。
有些得主卻辜負了這份榮耀。像是諾貝爾和平獎一九九六年得主東帝汶主教貝洛,被控對多名兒童和青少年性侵犯,教廷兩年前就開始限制他的行動及履行牧職,後來更加強管制。
而在非洲,衣索比亞總理阿比因致力於解決與鄰國厄利垂亞的邊境衝突,成為二〇一九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一年後阿比卻被控挑起種族仇恨,引發至今仍未停火的「提格雷內戰」,血洗衣國。各方強力呼求收回他的獎項,諾貝爾獎委員會也罕見地對他祭出警告。
人權政治家翁山蘇姬長期為緬甸民主之路努力,在一九九一年獲頒和平獎,近年卻被爆出對軍方迫害信仰伊斯蘭教的洛興雅人保持沉默,飽受非議。
諾貝爾和平獎也不是年年都頒,一戰與二戰期間曾數度停頒,而甘地過世的一九四八年,委員會更以「在世者中無人合適」為由停頒當年和平獎。
不過話又說回來,就算得了獎,光環可能也沒什麼實質作用。
同為媒體工作者的瑞薩與穆拉托夫分別來自菲律賓與俄羅斯,諾貝爾委員會以「不畏強權政府,勇敢爭取媒體言論自由」,宣布兩人共同獲得二〇二一年的和平獎。
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便對國內獨立媒體展開更強烈的打壓,由穆拉托夫擔任總編的知名獨立媒體「新報」也沒能逃過此次迫害。穆拉托夫更在俄國火車上遭潑紅漆,導致雙眼受傷。該得未得 得獎後走樣...諾貝爾和平獎歷來爭議不斷 | 諾貝爾得主公布 | 全球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T9bH6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