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昌「魁儡花」希望建立「台灣英雄史觀」台灣本是多元族群社會陳耀昌「魁儡花」希望建立「台灣英雄史觀」台灣本是多元族群社會

陳耀昌是台大醫學院血液腫瘤科權威、幹細胞研究先鋒,還首創獨立於檢調體系的法醫培育制度17歲,他自台南一中保送台大醫科,34歲,完成台灣第一例自體及異體骨髓移植手術。白色巨塔裡,花開花落只道是尋常,他看診不穿白袍,不戴口罩,平常也不太運動,不迷信養生:「我很宿命論,反正生死有命,只要盡其在我,剩下的看天意。」
68歲的他,9年前在心臟裝了4根支架,4年前罹患攝護腺癌,放療7週後痊癒:「我不像一般癌症病人要花長時間調適,當醫生不會瞎操心。」至今,他身子硬朗,臉色紅潤,令人懷疑是否偷用幹細胞回春?事後方知,他對幹細胞被標榜「養顏益壽」頗有微詞:「誰不希望長生不老?但把重心放在老年人的再生醫療,助長了社會高齡化,徒增醫療負擔,加深世代不公平,理想來說,應該把這項技術拿來致力年輕人的自體免疫疾病。」
陳耀昌非常認同原住民文化,他小說中常以原住民為主角,因為原住民才是這座島嶼的主人。身上的背心,正是朋友送他的「太魯閣族」服飾。
多族史觀 醫學文學混血兒
就遺傳學來說,混血能誕育強壯又美麗的結晶。陳耀昌是醫學與文學的混血兒,鑽研血液疾病之餘,7年前筆耕歷史小說,診斷台灣人並不全是炎黃子孫,乃是多族「混血」,他甚至臆測自己有荷蘭血統。他著有三本雜文集、二本長篇小說,今年剛以《傀儡花》榮獲「台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獎金100萬元。評審委員平路說:「以一本書來建立史觀,具有開創與困難度,雖然非職業小說家出身,卻能有如此創新的表現,值得肯定。」台大歷史系教授吳密察讚許:「對於歷史知識之理解也令我們這些專業歷史研究者佩服。」
寫作歷史小說,是為了重新診斷島嶼的血脈,卻意外為陳耀昌摘下大獎,深受文壇前輩肯定。
《傀儡花》講述1867年的台灣原住民與洋人、漢人交手的恩怨情仇。陳耀昌在頒獎典禮上說:「台灣經過400年的不可承受之輕與不可承受之重,幾乎每個家庭都已流著原漢混合的血。」又說:「我嘗試藉助我的醫學背景,以多元族群、多元文化、多元史觀的筆法寫出台灣史小說。」
早在2003年,他陸續在《財訊》寫專欄,膾炙人口的文章是〈周杰倫的基因密碼〉,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多擁有HLA-B27基因,大抵源自西北歐白人,而周杰倫出身的淡水,在17世紀被西班牙與荷蘭人統治三十年。HLA-B27又可細分成10種亞型,台灣原住民出現的比例也高。他因此大膽臆測周杰倫的祖先中有白人或原住民血統。
政治幻滅 改投奔歷史創作
他是個熱情的歷史控,前一秒用精神分析推斷鄭成功的死因,並非如史傳所言死於熱病或感染,而是自殘,下一秒解說墾丁「八寶公主廟」的真身另有其人。摯友王先生以「跨界休旅車」形容他多才多藝,還說:「他外表給人感覺冷冷的,其實骨子很熱情。」
高中他嗜讀《文星》,受李敖啟蒙,質疑威權,支持黨外運動,後來在醫學界的多項創舉則向胡適致敬:「我期許自己像他一樣當領航者。」29歲至31歲,他在芝加哥Rush大學鑽研骨髓移植,彼時戒嚴的故鄉風雨飄搖,相繼發生美麗島事件、林義雄血案,卻只能束手。
1986年民進黨成立,2000年政黨輪替,8年後兵敗如山倒。其間,他當過民進黨不分區國大代表、行政院顧問,06年陳水扁弊案爆發,他熱血驟冷,投入紅衫軍,又因厭倦藍綠惡鬥,組了紅黨:「2000年前、後的民進黨差太多,我比較懷念黨外時期,台灣好不容易出了個英雄,結果變那樣,我跟阿扁很熟,感觸很複雜,講白了,我這個人有點政治潔癖。」台大醫學院學長陳定信對他參政不以為然:「他的個性溫文、誠實,其實是不適合從政的。」
2000年,副總統呂秀蓮探望「蘇建和案」的遺孤吳東諺,並請來骨髓移植權威陳耀昌,診斷病情。(聯合知識庫)
08年他被馬英九提名監委,遭立委費鴻泰揭穿婚外情緋聞,中箭落馬,他在備詢台上大方回應,跟元配已「緣起緣滅」。訪談間,他主動談起弘兼憲史的《黃昏流星群》,這部漫畫的故事梗概是:主人翁背負一段乏善可陳的婚約,暮年偶遇真愛,決定坦然面對,在行將就木前,渴望如流星綻放一次絢爛的光芒。這或許是他對真愛的告白,原來是愛情讓他充滿活力。
監委提名失利後,他承認自己是誤入歧途的政治低手。09年,他投奔歷史創作,熱血有了新流向:「寫小說不是我第一順位,政治熱血冷掉才遞補上來,搞政治需要群眾力挺,創作只要一個人。」
感性溫柔 盼挽救燦爛生命
在政治上慘跌一跤,行醫50年沒惹出糾紛,陳耀昌頗有老派醫師的骨氣。病患林淑婉說:「我問他可不可以用住院申請保險理賠,他說不配合,還說:『沒必要住院就不要住,把資源留給其他需要的人。』6年前我罹癌,他沒有危言聳聽,反而觀察我臉書找話題鼓勵,有次看診,他跟我小孩說:『你是很會畫畫的那一個嗎?你媽媽很勇敢喔。』聽了好溫馨。還有一次我在候診,病人剛走,他馬上叫護士追出來叮嚀病人,有些名醫超高傲,看完病就不管你了,但他對人很感性,又有溫度。」
採訪過程,寫信給陳耀昌,都能很快收到回覆,他只要一有空就掏出手機,隨時掌握最新資訊。
問起行醫生涯有無印象深刻的案例?他皺眉,清了清嗓:「有1個白血病的女孩子,懷孕3個月,為了保命只好先流產,化療後,她仍想懷孕,反倒是婆婆怕小孩一出生就沒有媽媽要我勸阻她,她回我:『男人都想盡辦法要留下自己的骨肉,為什麼我不可以?』當下很震撼,如果你是醫生,會怎麼做?」女病患順利產下女嬰,產後也接受陳耀昌的骨髓移植手術,3個月後順利出院,再2個月,竟因食道氣管廔管住院,病情加劇,30出頭就走了
「多年後巧遇她先生,拿來一張照片,說女兒考上柏克萊大學,照片裡父女倆笑得好開心。後來在醫學院開課,每次跟學生探討這案例,都有不同的結論,這正是醫學倫理的困境。」他日後投身幹細胞研究,正是希望能挽救更多年輕燦爛的生命。
楷模世家 府城鄰里皆讚譽
小學時期的陳耀昌(右2)與大妹(左1)、小弟(左2)、二弟(右1)留影,如今他們分別是藥師、康乃爾大學醫學教授、皮膚科醫師。(陳耀昌提供)
陳耀昌出身台南,排行老大,下有2弟1妹,爸媽分別是醫師和藥師,「我保送台大那年,弟妹也是國、高中聯考的狀元,鄰居稱讚是楷模。爸爸出身清寒,小時候絞麻繩貼補家計,想讀書就躲去太子廟,為了報恩,他看診遇上窮人都算便宜,我媽是鳳山望族,本來在高雄女中當老師。我們家有一點黨外思想,90年代民進黨還沒執政,爸媽綁白布條跟我一起上街頭遊行。」 
爸爸對底層庶民的體恤,對威權主義的抗衡,助長了他胸中的社會主義火種。記憶中,爸爸總像蜜蜂奔忙,三餐不固定,病人有所需,便提診療包外診,幾乎全年無休,「我們去電影院,他沒有一次看到結局,半夜被病人敲門更是家常便飯。」日後他當了醫生,依舊如此。
興趣駁雜 家庭事業難兩全
2015年在陳耀昌(右)的新書發表會上,舊識柯文哲(左)前來祝賀,依然妙語如珠,2人笑得合不攏嘴。
柯文哲前年出席陳耀昌新書發表會,當眾虧他生性浪漫:「女人比較多,有興趣的領域也較多。」他也曾藉文字向孩子懺情:「雖然家庭革命無罪,但青春莽動有悔。多年來因爸爸興趣過雜,兼又身體力行,因此給你們的時間太少。」一代名醫付出的代價何其大,濟世與齊家,不免顧此失彼。
有陣子他努力追流行,兒子迷寶可夢,就買遊戲機陪著玩,也帶小孩上電影院:「7年前寫起小說,在家時間變多,現在反而我想看電影,他們不想了,呵呵。」2段婚姻生下6個小孩,沒半個讀醫,他很開明:「我不認為念科學的,會比念文史的容易找工作。」
我們漫步在華山特區,途經一位癱坐電動輪椅、戴呼吸器的路人,陳耀昌兩眼炯炯一瞧,便推敲起病因:「我尬汝講,這可能是先天性肌肉萎縮症,或是漸凍人。」我發覺他慣用「我尬汝講」當開場白,頗有厝邊歐吉桑的親切,那像是故事的開頭,也或許是他研究熱情的另一個起源。【一鏡到底】比熱血更熱 陳耀昌 - 鏡週刊 Mirror Media https://bit.ly/47Y4bEy


血液腫瘤權威、《斯卡羅》原著陳耀昌驚傳病逝!享壽76歲

陳耀昌「魁儡花」希望建立「台灣英雄史觀」台灣本是多元族群社會

血液腫瘤權威、《斯卡羅》原著陳耀昌驚傳病逝!享壽76歲

陳耀昌「魁儡花」希望建立「台灣英雄史觀」台灣本是多元族群社會陳耀昌「魁儡花」希望建立「台灣英雄史觀」台灣本是多元族群社會陳耀昌「魁儡花」希望建立「台灣英雄史觀」台灣本是多元族群社會

「斯卡羅」原型出自醫師之手 陳耀昌的斜槓人生很精彩
知名醫師作家陳耀昌赴司法院演講。(記者吳政峰翻攝)
「斯卡羅」原型出自醫師之手 陳耀昌的斜槓人生很精彩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fx8zmm
2022/10/01 12:21
〔記者吳政峰/台北報導〕司法院9月30日舉辦第3獎次《趨勢講堂》,邀請知名醫師作家陳耀昌蒞臨演講,演講主題為「從荷蘭人、斯卡羅、淮軍到文化協會:分享我寫台灣史小說的心路歷程」。司法院長許宗力表示,知名影集「斯卡羅」就是改編自陳耀昌的小說「魁儡花」,而陳還是我國骨髓移植權威與催生法醫師的推手,盼司法同仁也能培養多元興趣。
許宗力致詞時指出,陳耀昌是一位斜槓醫師,不僅是台大醫學院的名譽教授、國內骨隨移植和幹細胞領域的先驅與權威,也是推動我國法醫人才培育、創立台大法醫學研究所及催生出「法醫師法」,更是一位暢銷作家,去年在公視播出的史詩級影集「斯卡羅」,正是改編自陳的歷史小說「傀儡花」,此書更獲得台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
許宗力希望司法同仁,有機會也可以了解、學習不同領域的事務,培養多元興趣,讓自己的人生更豐富精彩。
陳耀昌的書寫主題包括荷蘭人、原住民、淮軍與文化協會,遍及所有曾在台灣留下足跡的族群,陳在寫作的過程中,親自走訪許多歷史的現場,勘查廟宇及古蹟,以及蒐集各國可得的相關文獻資料,這樣不斷反覆驗證的精神,也來自他醫學背景講求實證的訓練,力求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貎。
陳耀昌的著作希望建立「台灣英雄史觀」,是來自日本大河劇的啟發,認為好的角色可激發國家認同,不應以意識形態來分好人與壞人,而是以人格是否完美來論英雄。
陳耀昌表示,寫作的起源,是從追尋祖先「荷蘭嬤」的愛情故事開始,在寫《福爾摩沙三族記》的過程中,他認為台灣本是多元族群社會,但過去台灣的歷史一直缺少原住民觀點,或是充滿偏見和扭曲,並期望藉由小說,還原台灣史原貎,以台灣為中心來書寫。
陳耀昌提到,寫歷史小說是為了建立新的台灣文史價值觀,台灣史觀應由單元走向多元,由面向大陸轉為面向海洋。他倡導族群和解,認為台灣原住民有不同立場,以及流傳下來的故事,希望原住民以自己的觀點,寫自己的部落史,加強原住民的文獻史觀。
司法院新聞及法治宣導處處長張永宏指出,將持續推出《趨勢講堂》系列講座,邀請各領域社會傑出人士分享寶貴經驗,提供司法同仁多元的跨域思維及學習,讓司法的視角,有更多人文思維與社會關懷。司法院長許宗力(左)表示,斯卡羅就是改編自陳耀昌(右)的著作魁儡花。(記者吳政峰翻攝)
「斯卡羅」原型出自醫師之手 陳耀昌的斜槓人生很精彩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fx8zmm


王明珂-根基歷史:羌族的弟兄故事/《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古羌文化,被人們喻為東方的「瑪雅文化」,是人類史前文明的顯現和演化,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羌族主要聚居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東南隅與北川地區,即汶川﹑北川﹑茂縣﹑松潘﹑理縣等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羌在漢藏之間 - 王明珂-「羌族社會文化」/一截駡一截/蠻娘漢老子-當地一句人們相互咒罵的話,「蠻娘漢老子」,也透露了民眾對村寨內各家族「母系」可能有「蠻子根根」的懷疑。雖然「漢老子」——父親是漢人——也是罵人的話…/「我族認同」──爾瑪認同,主要是指「一條溝中的人」。我族,爾瑪,在「蠻子」與「漢人」的包圍之中。在岷江上游地區,一處的「爾瑪」與另一處的「爾瑪」,大家互罵「蠻子」、「漢人」一截駡一截/由商代到東漢時期,由於原來的西方羌人成為了「華夏」「古羌族是個很強大的民族,是古華夏的一部分,也是今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毒藥貓就在你身邊:羌寨裡的女巫傳說/「一截罵一截」/羌族鐵三角 鐵三角代表天神、祖先與婦神,是羌族屋內神聖的區域,同時由於烹煮料理在此進行,也被認為是灶神的代表/羌時常在歷史文獻中出現,概念又不斷移動,表面看起來與漢族、藏族、蒙古族,甚至是西南十多個民族都有關係,因此能連結出一套大歷史:羌族是這些民族的祖先。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歷史三次黃金時代:春秋以前-學術黃金時代;唐朝-英雄豪傑黃金時代;清朝-和平與秩序的黃金時代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文明的遊牧史觀一部逆轉的大中國史/楊海英1964年日本名大野旭,蒙古名俄尼斯·朝格圖-日籍蒙古裔文化人類學家。出生於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後歸化日本國籍。他在日本以研究內人黨事件而知名。現為日本靜岡大學教授。以中國為「中心」,所以歐亞就變成了「邊陲」。這種世界觀其實是奠基在「漢民族」這種二十世紀初期才出現的假設之上。真相是,根本沒有「漢民族」這種東西,是歐亞興起的各個文明,不斷向黃河流域遷徙,才形成今日的樣貌。所以「中國四千年的歷史」不過是現代中國人天真浪漫的願望與幻想。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對台灣的漢人而言,認識「民族英雄」岳飛更加重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y63Leg
岳飛的貢獻還不只是在一時一地,放在更大的歷史框架下,意義更重要:由於岳飛和其他抗金將士的抵抗,把漢人被滅國的歷史往後推了150年,對確立「漢人民族」立下大功。
日前,台灣有人提到,中小學生不知道岳飛和孫中山,引發了台灣歷史教育中對「去中國化」的爭論。除了有很多人指出,台灣歷史課本中並沒有把兩人去掉,還有很多人認為,台灣人本來就沒有必要知道岳飛和孫中山。
有趣的是,很多這樣的論者其實是支持更多的歷史教育(比如某位著名的擅長出版歷史書籍出版社的總編),只是他們認為,台灣人的歷史視野也不能侷限於「台灣史觀」,而應該更國際化,從「中國史觀」變為「東亞史觀」、「世界史觀」。
這種論點未必完全不對,然而應用在岳飛與孫中山的問題上,卻百分百錯誤。岳飛與孫中山,在東亞歷史和世界歷史中,都是重要的人物。這裡主要討論岳飛。
在大眾文化中,岳飛有三個關注點,按時間順序,第一是「岳母刺字」,第二是抗金,第三是被「奸臣」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最後被處死於風波亭。三者完整地構建一個悲劇性民族英雄的形象,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成為一個道德模範。三者之中,岳母刺字最具民間故事色彩,岳飛為何被處死在近代有很多莫衷一是的新解說,唯有「抗金」這點基本上沒有「黑點」。
「抗金」是岳飛為後世所敬仰的主要因素,也是岳飛「悲劇敘事」的基礎。否則被奸臣所害的人這麼多,為何岳飛能跑出?但在一般論述中,對岳飛抗金的意義亦未能充分。
前些年,中國有爭議「岳飛是否算是民族英雄」。反對者認為,岳飛不能算是「民族英雄」,因為中國統一了,女真人和漢人都是「中華民族」,雙方的戰爭是「民族内部」的戰爭。所以岳飛只能算是「愛國英雄」。這種論調把幾百年後才出現的「中華民族」套在當時的情景,而且至今「中華民族」還是一個政治用語,而不是「真正的民族」,自然荒謬。但無論如何,沒有一方會否認岳飛抗金對漢人政權和民族的意義。
有人對民族主義「一棒子打死」,因為岳飛是「民族英雄」,而說岳飛是「大漢族主義」、「漢人沙文主義」,這種論調完全不值一駁。民族主義不一定是壞事。筆者曾多次論述,確實有「壞的民族主義」,但也有「好的民族主義」。「好的民族主義」主張民族自強,「壞的民族主義」鼓吹侵略擴張。前者是「不被人欺負」,後者是「要欺負別人」,當然有天淵之別。
岳飛抗金是完全正義的。他是為國「抵抗」,而不是「侵略」別人。在宋金戰爭中,金國不但主動進攻宋國,把整個宋朝皇族幾乎一網打盡,男為奴,女為妓,還大量殺害普通宋人百姓,霸占宋國半壁江山,還要繼續進攻江南。無論以當時的標準衡量,還是以現在的國際關係原則衡量,宋國都是抵抗者,是正義的一方,金國都是侵略者,非正義的一方。
當時抗金名將當然不止岳飛一個,但岳飛是他們當中最出色、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正是有岳飛這類堅決英勇的抗金將士,金國才無法南下,被迫和談,守住南宋半壁江山。
岳飛的貢獻還不只是在一時一地,放在更大的歷史框架下,意義更重要:由於岳飛和其他抗金將士的抵抗,把漢人被滅國的歷史往後推了150年,對確立「漢人民族」立下大功。
漢族的基礎在周朝打下,但成型是秦漢時期,這個時期也可稱為「一次」漢化。然而,公元四世紀,也就是東晉南北朝時期,由於遊牧民族南下建立「滲透型的中原遊牧民族王朝」,漢人傳統(「漢性」)出現危機,開始「胡化」過程。
隋唐皇朝實際上帶有漢人和遊牧民族的二元性,即同時帶有「漢性」和「胡性」。在隋朝和唐代早期,「胡性」特徵尤為明顯。在安史之亂後,唐朝開始了一個「再漢化」過程,即抛開二元性中的「胡性」,重新回到「漢人傳統」。「再漢化」同時體現在政治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層面。韓愈柳宗元等人提倡的「古文運動」,就是這種「再漢化」在文化上的最顯著體現。
由於「胡化」經歷了數百年,可想而知,「再漢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直到唐朝崩潰,這個過程尚未完成。在中原地區的「五代」中,就有三個是沙陀人建立的王朝。直到宋朝,才終於重新出現穩定和「完全」的漢人政權。這令宋朝在漢人民族歷史上非常重要。
正得益於宋朝的300年國祚,「再漢化」進程才得以完成,完全固化。我們近世的絕大部分「漢族」傳統都在宋朝固定下來。可以說,沒有宋朝這300年,現在的漢人是不是這個樣子,甚至是否還有漢人,都會成為疑問。
岳飞像
杭州岳王廟內岳飛雕像|Photo Credit: Peter Potrowl@Wiki CC BY 3.0
在金國侵略時,宋朝的300年過了正好大約一半。正是岳飛等人的貢獻,才保住宋朝再延續150年。150年不是一個短時期,正正就是這後150年,南宋出現了朱熹這樣的思想界巨人,作為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在往後數百年確立了漢人的思想正統。
經過南宋150年,漢人「再漢化」進程最終完成。這就是為何宋朝最終被蒙古人攻陷,漢人歷史上首次完全被滅國之後,在不到100年就能「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明朝,漢人沒有像很多其他被蒙古人征服的地方那樣「蒙古化」或「突厥化」之故。
在明朝,漢人傳統繼續固化,也保障被滿洲人征服後沒有被「通古斯化」。當然,滿洲的同化外族能力和蒙古相比差很遠,自己反而被不斷漢化。因此,明朝對漢人的重要性不如宋朝來得大。
因此,岳飛抗金不是單純的關乎一朝一姓的興亡,而是關乎「一個民族的興亡」。從這個意義上說,更當得上「民族英雄」這個稱號。
漢人形成是東亞史乃至世界史的大事。如果認為台灣人應該更重視歷史,但若連漢人形成這樣的大事都不瞭解,連岳飛的重要性都不知道,這豈非背道而馳?
對台灣人而言,瞭解岳飛更加重要。
不管是否承認「台灣人是中國人」,也不管「台灣是不是中國」,但很難否認「台灣人中的主體都是漢人」這個事實。
有人或又會搬出林媽利那種台灣人大部分都是平埔人的理論。林媽利的理論建立在血清學的基礎上,其方法和論證,光是在科學層次已經有不少質疑,其「原住民一滴血原則」(凡是有一點原住民血統的都歸作原住民,無論其漢人的混血成分有多少)更是雙重標準得很。
但更重要的錯誤是,民族不是單純由人種和基因所決定的,文化的決定因素更大。正如現代的土耳其人自認為突厥人,而事實上他們和視為對頭的亞美尼亞人的基因幾乎一樣(所以土耳其人大部分實際是突厥化的亞美尼亞人)。台灣的漢人完全失去了原住民的民族特徵、生活方式和民族認同。如果只是因為硬是要說自己不是漢人,而說自己是原住民,這不但荒謬,對真正的原住民還是鵲巢鳩占,是一種侮辱。
其實再退一萬步,即使硬是要說福佬人(和客家人)都不是漢人,但也絕對無法否認他們都是「漢語族人」。這和我們越來越把「突厥語民族」都視為「突厥民族」一樣。實際上客家人都說自己才是最正宗的中原漢人的後裔。
作為台灣的漢人,當然理應理解漢人自己的歷史。
國家與民族並不總是一致的。熟悉自己國家的歷史與熟悉自己民族的歷史並不矛盾。這正如在美國(或其他地方)的猶太人,也都很重視猶太人的民族歷史一樣。如果身為猶太人,不知道猶太歷史上的民族英雄,遠的如大衛王、所羅門,近的如門德爾松(Moses Mendelssohn,猶太啓蒙主義先驅,音樂家門德爾松的父親)、赫茨爾(錫安主義之父)等,這是不可想像的。他們不會因為自己是「美國人」,就不重視自己民族的歷史。
同樣道理,岳飛既然是漢人民族英雄,台灣人大多數也是漢人,那麼如果在社會上對漢人英雄真是聞所未聞,這樣又說得過去嗎?
台灣歷史教育的問題,不是要不要教岳飛、孫中山,而是現在教的重點不對,沒有把最重點的、真正有歷史感的東西教出來,反而重視那些「忠義」之類的道德因素。這無疑令人遺憾。
對台灣的漢人而言,認識「民族英雄」岳飛更加重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y63Leg


陳耀昌「魁儡花」希望建立「台灣英雄史觀」台灣本是多元族群社會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