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環報恩青銅「結草」、「銜環」的報恩之意/銜環鋪首/做人,即使不能行俠仗義,起碼要懂得知恩圖報/「結草」、「銜環」不忘報恩的意思,銜環是生前報恩,結草是死後報恩/司馬遷在史記裡對任俠仗義、有恩必報相當推崇-反應出了先秦時期傳統中國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那是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共顯示的唯物主義、忘恩負義,是從蘇聯導入的野蠻流氓行為,完全違背真正的中華民族傳統價值。兩蔣斥責中共為匪幫,破壞中國傳統文化,所言不虛」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書面載最早為清代的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其句原為民間的俗語,廣記為進報者採用,後來清代朱用純編輯收 。為教子醒世採用錄, 此俗語已被編入2014年北京市中考考試説明中。
(近義詞)烏鴉尚反哺,羔羊求跪乳。
中國人教人向善,講“善有善報”。教育人要感恩,講“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方面的經典例子莫過於“銜環結草”的典故。 《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 顆(魏武子之子)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餘,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餘是以報。’”又《後漢書·楊震傳》“楊震字伯起……父寶”李賢注引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華陰黃雀》:“寶(楊寶)年九歲時,至華陰山北,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墜於樹下,為螻蟻所困。寶取之以歸,置巾箱中,唯食黃花,百餘日毛羽成,乃飛去。其夜有黃衣童子向寶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以白環四枚與寶:‘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矣。’”後以“銜環結草”為感恩報德的典故
【範文】: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人的本色應該如此,崇尚見義勇為,助人為樂之義舉;鄙薄見利忘義,忘恩負義之惡行。
有兩位好朋友在一起出遊時,一位不小心將另一位的手劃破,連忙説對不起,受傷者笑着説沒事兒,便在沙漠上用手指記下:“今天我的好朋友將我的手劃破。”又一次,當他腳不小心拐了時,他的朋友細心地呵護照顧他,直到他的腳慢慢地康復。他用刀子在石頭上刻下:“今天我的朋友幫了我。”他的朋友疑惑不解地問他為什麼時,他説:“寫在沙漠上是為了讓風幫我淡忘昨天的不快,刻在石頭上是為了讓歲月幫我銘記你對我的幫助。”
朋友們,試問有誰能像他們那樣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對待別人呢?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fv20Rg
----------------------------------
「結草」,指魏顆救父妾,而獲老人結草禦敵的故事。比喻死後報恩。典出《左傳.宣公十五年》。「銜環」,指楊寶救一隻黃雀,後得黃衣童子以四枚白玉環相報的故事。比喻報恩。典出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結草銜環」比喻至死不忘感恩圖報。
典故說明    「結草銜環」係由「結草」及「銜環」二語組合而成。
「結草」一語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春秋時秦桓公攻打晉國,晉大夫魏顆在輔氏之役大敗秦軍,並且捉到秦國大力士杜回的故事。相傳魏顆之所以能打勝仗是因為兩軍對戰時,戰場上出現一個老人,老人在秦軍必經的地方把草打結,杜回經過時被草結絆倒而被擄,晉軍才獲得勝利。晚上魏顆夢見老人,老人自稱是寵妾的父親,因為魏顆在父親魏武子死後,遵從父親神智清醒時的交代,將父親的寵妾改嫁,老人在戰場上將草打結絆倒杜回,是為了報答魏顆救了他女兒性命的恩情。
「銜環」一語則是出自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內容記錄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面,發現鴟梟攻擊一隻黃雀,結果黃雀受傷墜落在樹下,全身爬滿螻蟻,楊寶將黃雀帶回家放在巾箱中救治,以黃花餵食,百來天後黃傷癒,就飛走了。夜裡楊寶夢見一個黃衣童子,說他是西王母的使者,為了感謝楊寶救命之恩銜來四只白玉環送給他,希望楊寶的後世子孫品德清白如玉,位極三公。而「結草銜環」又有『生當銜環,死當結草』的說法,認為「銜環」是活著報恩,「結草」是指死後報恩。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結草銜環」,用來比喻至死不忘感恩圖報。如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小人斗膽,敢問老爹奶奶一個名姓也,等小人日後結草銜環,做個報答。」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至死不忘感恩圖報。
使用類別
用在「感恩報德」的表述上。
例句
大恩不言謝,我就是結草銜環,也不足為報。
你對我的大恩大德,我就是結草銜環,也要報答。
你對我的知遇之恩,我一定結草銜環,絕不會忘記。
承蒙恩人鼎力相助,日後必結草銜環,以酬謝您的大恩大德。
你對我們全家的救命之恩,我們就是結草銜環,也難以回報。
結草銜環 [正文] - 成語檢視 - 教育部《成語典》2020 [基礎版] https://bit.ly/3CnMUpy
--------------------------
「結草」,指魏顆救父妾,而獲老人結草禦敵的故事。比喻死後報恩。典出《左傳.宣公十五年》。「銜環」,指楊寶救一隻黃雀,後得黃衣童子以四枚白玉環相報的故事。比喻報恩。典出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結草銜環」比喻至死不忘感恩圖報。
典  源    
「結草」:《左傳.宣公十五年》
秋七月,秦桓公伐晉,次于輔氏。壬午,晉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還。及雒,魏顆敗秦師于輔氏,獲杜回,秦之力人也。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1>,顆見老人結草以亢2>杜回3>,杜回躓4>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余,而5>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6>,余是以報。」
「結草銜環」係由「結草」及「銜環」二語組合而成。
「結草」一語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春秋時秦桓公攻打晉國,晉大夫魏顆在輔氏之役大敗秦軍,並且捉到秦國大力士杜回的故事。相傳魏顆之所以能打勝仗是因為兩軍對戰時,戰場上出現一個老人,老人在秦軍必經的地方把草打結,杜回經過時被草結絆倒而被擄,晉軍才獲得勝利。晚上魏顆夢見老人,老人自稱是寵妾的父親,因為魏顆在父親魏武子死後,遵從父親神智清醒時的交代,將父親的寵妾改嫁,老人在戰場上將草打結絆倒杜回,是為了報答魏顆救了他女兒性命的恩情。
「銜環」一語則是出自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內容記錄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面,發現鴟梟攻擊一隻黃雀,結果黃雀受傷墜落在樹下,全身爬滿螻蟻,楊寶將黃雀帶回家放在巾箱中救治,以黃花餵食,百來天後黃傷癒,就飛走了。夜裡楊寶夢見一個黃衣童子,說他是西王母的使者,為了感謝楊寶救命之恩銜來四只白玉環送給他,希望楊寶的後世子孫品德清白如玉,位極三公。而「結草銜環」又有『生當銜環,死當結草』的說法,認為「銜環」是活著報恩,「結草」是指死後報恩。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結草銜環」,用來比喻至死不忘感恩圖報。如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小人斗膽,敢問老爹奶奶一個名姓也,等小人日後結草銜環,做個報答。」結草銜環 [正文] - 成語檢視 - 教育部《成語典》2020 [進階版] https://bit.ly/3LUW6oI
----------------------------
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報德,至死不忘,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傳統美德。成語「結草銜環」的典故不僅向我們講述了成就這美德的兩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還告訴我們「善有善報」是一亙古不變的天理。
成語故事:結草銜環 | 大紀元 https://bit.ly/3SD27sw
「結草」的典故見於《左傳.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撕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大敗秦師。
晉軍獲勝收兵後,當天夜裡,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原來,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位無兒子的愛妾。魏武子剛生病的時候囑咐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後,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後,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後,魏顆沒有把那愛妾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銜環」典故則見於《後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齊諧記》,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給它餵飼黃花,百日之後的一天,黃雀羽毛豐滿,就飛走了。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並以白環四枚贈與楊寶,說:「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像這玉環一樣潔白無暇。」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後人所傳誦。
後世將「結草」「銜環」合在一起,流傳至今,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原文】秋七月,秦桓公伐晉,次於輔氏。壬午,晉侯治兵於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還。及洛,魏顆敗秦師於輔氏。獲杜回,秦之力人也。
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 (《左傳.宣公十五年》)
續齊諧記曰:「寶年九歲時,至華陰山北,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墜於樹下, 為螻蟻所困。寶取之以歸,置巾箱中,唯食黃花,百餘日毛羽成,乃飛去。其夜有黃衣童子向寶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以白環四枚與寶:『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矣。』」(《後漢書·楊震傳》)成語故事:結草銜環 | 大紀元 https://bit.ly/3SD27sw
----------------------
講“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方面的經典例子莫過於“銜環結草”的典故。 《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 顆(魏武子之子)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又《後漢書·楊震傳》“楊震字伯起……父寶”李賢注引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華陰黃雀》:“寶(楊寶)年九歲時,至華陰山北,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墜於樹下,為螻蟻所困。寶取之以歸,置巾箱中,唯食黃花,百餘日毛羽成,乃飛去。其夜有黃衣童子向寶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以白環四枚與寶:‘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矣。’”後以“銜環結草”為感恩報德的典故。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本意,據證,_中文百科全書 https://bit.ly/3fwYOon
-----------------------------
受人點滴之恩,當湧泉以報’、‘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俗話說:「人不怕欠,只怕忘。」    是的,接受別人幫助不是什麼壞事,也不要怕欠別人人情,但最重要的是,必須記得「知恩圖報」。
【大紀元12月9日訊】小民哥問一位台灣熟識的執法人員,“你怎麼可以掩護那位貪腐者呢?”;他無奈地回答,“古人說,‘受人點滴之恩,當湧泉以報’、‘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他父親曾經照顧過我,是我的大恩人,我若不幫忙他兒子,那豈不是不仁不義嗎?”
小民哥說,“你在縱容邪惡,你在包庇邪惡,你在幫助邪惡,你在增加他的罪惡,你在增加他的道德懲罰,你為什麼不幫助他擺脫罪惡的捆綁?你為什麼不幫助他走向正途?”
“你如果沒有絕對的道德信仰、清晰的道德意識、明確的道德立場、永不妥協的道德原則,你如何能以絕對的道德與正義方式,來真正報答你的恩人?你如何能幫助你恩人的兒子,認識絕對的道德與正義?你如何能幫助你恩人的兒子,徹底認罪、懺悔、改過、接受審判、受刑、贖罪與靈魂重生?”
劉宗正:受人點滴之恩,當湧泉以報?(小小説) | 大紀元 https://bit.ly/3Sou1Zi
---------------------------------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崔瑗《座右銘》)【原文語境】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唯仁為己綱。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藏。在涅貴...
【名句出處】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崔瑗《座右銘》)
【原文語境】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唯仁為己綱。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藏。在涅貴不淄,曖曖內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行星鄙夫志,悠悠故難量。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崔瑗《座右銘》
【釋義點評】
意思是:施恩於人千萬不可記在心裡,受恩於人千萬不可忘記。
有的人本來樂於助人,可是助人之後卻把自己的行為作為一種資本了,念茲在茲,總想從受幫助人的那裡得到回報,如果沒有得到回報就會抱怨。這樣的施恩,說難聽點就是“放債”,其結果往往是雙方反目成仇。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提倡的是施恩不望報。而另一方面,卻又提倡“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不可做忘恩負義之人。所以,如果實現了施恩者不希望得到回報、而受施者卻不忘回報的理想,自然就不會橫生是非,焉有不和諧之理?
言浩《為日捐款引來綠營質疑》: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是古人的明訓。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https://bit.ly/3rmMOsd
-----------------------------
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是為人處世的格言,意思就是:在我們有困難時,別人對你伸出援手,助你走出困境,這時,應銘記別人的恩情。當助你之人有困難需要幫助時,你應該盡力的去幫助別人,記得感恩圖報,才不失君子之風,處世之道。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出自增廣賢文的《朱子家訓》,其句原為民間的俗語,廣記為進報者採用,後來清代朱用純編輯收 。
其意思是在困難的時候即使受人一點小小的恩惠以後也應當加倍(在行動上)報答。
它的同義詞是烏鴉尚反哺,羔羊求跪乳。
人的本色應該如此,崇尚見義勇為,助人為樂之義舉;鄙薄見利忘義,忘恩負義之惡行。這也正能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國人教人向善,講“善有善報”。教育人要感恩,講“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方面的經典例子莫過於“銜環結草”的典故。 《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 顆(魏武子之子)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餘,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餘是以報。’”又《後漢書·楊震傳》“楊震字伯起……父寶”李賢注引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華陰黃雀》:“寶(楊寶)年九歲時,至華陰山北,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墜於樹下,為螻蟻所困。寶取之以歸,置巾箱中,唯食黃花,百餘日毛羽成,乃飛去。其夜有黃衣童子向寶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以白環四枚與寶:‘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矣。’”後以“銜環結草”為感恩報德的典故。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意思是受人一點小小的恩惠,應當加倍報答。此句,最早出自於清代的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原為民間俗語,廣為進報者採用,後來清代朱用純編輯收錄,為教子醒世採用。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是什麼意思?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人的本色應該如此,崇尚見義勇為,助人為樂之義舉;鄙視見利忘義,忘恩負義之惡行。有一個故事很讓人感悟,一個男士駕著車行駛在盤山公路上,被一對爬山愛好者攔下,只見一對情侶衣服破爛不堪,渾身沾滿山土,精神極度疲憊,上車後方知他們自行出遊爬山,預計三天,結果在山裡迷了向,困了一個星期,靠吃野果喝泉水維持至今,好不容易找到這條唯一下山的路。這位男士將車上僅有的一瓶礦泉水送給他們。並調轉車頭回到村子裡,讓迷路的一對男女在自己家裡,休養身體。這位男士剛推開自己家門,發現自己有孕的妻子昏倒在地上,並發現地上有血跡。男士一時慌了神,如果送到城裡至少要五個小時,恐怕母子都會性命難保,這時一對情侶不顧一週的疲乏,對他說道:“你愛人是難產了,趕快搶救"。原來他們是某醫院的醫生,而且女的還是婦產科大夫。只見他們嫻熟地將剪刀消毒…。母子平安,母親抱著寶寶微笑著。這位男士拿出一沓百元人民幣要送給他們,被拒絕,並說:這是應該的,你把我們帶出山,這算是我們對你的報答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是什麼意思? - 資訊定製 https://bit.ly/3Cm27rr
------------------------------------------
佛說,施恩勿念,受恩莫忘
2019-04-22 由 但願一生美好 發表于資訊
施恩勿念,受恩莫忘
你施與過給別人的恩惠,不要老掛在心上,你受過別人給你的恩惠,你千萬不要忘記。
就是,你做了好事,別老放在心上;別人幫助過你,你不能忘記。
莊子認為,一個人為別人做了好事就應當忘記,不要總是念念不忘,更不應希望別人回報。「施恩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先賢們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施於人而不求回報」的典範。
晉人所撰《神仙傳》上記載:
三國時期,東吳有個人名字叫董仙,住在廬山,以行醫餬口,他給人家治病,既不向患者要金錢報酬,也不問患者的名字,只求患者回去後栽種杏樹。治好輕病的栽一棵,治好重病的栽五棵,若干年之後,共栽得杏樹10萬棵,綠樹成林,造福子孫後代。
所以被後人稱為「董仙杏樹」,並把它作為救死扶傷醫治病人的美譽別稱。
董仙為他人做了好事,不是要受惠的人給自己以恩謝,而是要求他們為他人、為社會做好事,這種境界可以看作是莊子思想的最好詮釋。
清人宋纁在《古今藥石·憬然錄》中說:
「我有德於人,不必望感。」
意思就是說,我對別人有恩德,不應該希望別人對我感恩戴德。
《菜根譚》中也講:
「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其意是說,一個做了一點善事就急著讓人知道的人,證明他做善事只是為了貪圖虛名的讚譽的人,這種心懷個人目的才去做善事的人,在他做善事的同時就種下了偽善的禍根。
要塑造自己有德不必望感的品格,塑造多行善事而不求回報的風格,這不僅是道義的要求,也是人類進步的標誌。
施惠勿念主要講的是對人施恩後不要念念不忘,將這種施惠勿念精神擴展到社會就會升華成為一種無私奉獻的境界。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vreyqoq.html
------------------------------
提起老鼠,幾乎都是負面印象,「獐頭鼠目」、「鼠輩橫行」、「飼老鼠咬布袋」,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但有一個報老鼠恩的故事,卻讓人對老鼠刮目相看。在南部鄉間,有戶農家,不但不打老鼠,還要在田裡擺放食物,飼養鼠輩,代代相傳。事情是這樣的:這戶人家早年一貧如洗,連買種籽的錢都沒有,只能讓田荒蕪,長著雜草野菜,日子過得很苦。
有一天,農夫發現田裡長了一株玉米,喜出望外,全心照顧,玉米終於結穗,金黃耀眼,農夫一家捨不得吃,曬乾當作種籽播種,就這樣一株變百株,農夫成了玉米農戶,全家生活有了著落,也成就一番事業。
農夫追本溯源,原來第一棵玉米是老鼠咬自鄰地,吃飽後留下,發芽成長,因此對老鼠感恩,不但自己善待鼠輩,也交代晚輩絕不能虧待老鼠,而在物質欠缺,農家捉鼠補給營養的年代,只有這家人不捕捉老鼠,報鼠恩的故事才被傳開。
台諺「報老鼠冤」是說受一點小委屈,就記在心,且一心一意想報復,事實冤冤相報無時了,有委屈付諸流水,原諒別人,自己更快樂,但有恩必報,則是一種美德。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古有明訓,受人幫助一定要記在心,且記吃人一兩,還人一斗,受人點滴,湧泉以報,這戶農家不忘鼠恩,成了人間佳話,給人無限啟示。《另纇財富》報鼠恩 https://bit.ly/3BWrCy3
--------------------------------------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背後的惡意
2016-09-04 由 孫超心理諮詢師 發表于資訊
電視劇里經常出現這樣的鏡頭:某人落魄,得到某位貴人相助,離開家鄉時必會說一句:受人滴水之恩,定當湧泉相報。他日,此人衣錦還鄉,報答貴人以及家鄉父老。
畫面一出,皆大歡喜。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句話最早的書面記載是清代的《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原文是「涓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系民間俗語,後清代朱用純編輯收錄,為教子醒世用。
這句話原意是要告訴人們要知回報。懂得回報的人,被人們稱為「有良心」。在一個文明社會,懂得感恩,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夠使人們之間建立起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的融洽關係。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做過頭。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顯然就過了。而且,這種「過」裡面包含著難以被人察覺的俗氣與惡意。
讓我們來想像一下受人滴水之恩時的感覺,首先會有感激,畢竟他人在幫助自己度過難關。另一方面則一定帶有尷尬、難堪之感,畢竟沒有誰願意處於受人幫助的狀況之中。受助本身,就意味著自身的弱小、無力,甚至是無能。
而給予他人幫助的施助者往往會心情愉悅,並有著道德上的一種優越感。一「給」一「受」中間,心理上的落差就顯現出來了。
人生而追求平等,甚至有追求超越他人的一種生命能量,這是人性的光輝,因為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前進,文明才能進步。但是在受助的過程中,這種「追求平等」的力量被壓制了,受助者被迫接受了一種「弱小」的情感,這種被強迫就會轉化為對施助者的一種恨意。
在新聞里,不乏這樣的畫面:施助者買些書包、本、筆之類的物件,到一個小學裡,散發給學生們,然後拉著學生們拍照,施助者臉上洋溢著志得意滿的笑容,而學生們的臉上則一臉的不情願,甚至有些皺著眉頭。
這種行為雖然表面上是一種愛心的表達,但很顯然,學生們討厭這種行為,一種仇恨感在他們的心靈上刻下了印記。
以「湧泉」回報「滴水」,看起來是成千上萬倍地回報別人當年的付出,使別人「受益」,實際上卻是在找回當年失去的尊嚴。而且,潛意識裡在暗示:你當年之所以幫助我,不過是為了以後得到千萬倍的回報,那好吧,我現在就給你,你拿去吧。很顯然,這是對施恩者的惡意貶低。
站在施助者的角度上,如果有人天天念叨著要向你「湧泉式」的報恩,心裡也一定是不愉快的,這種不愉快不亞於一種精神上的折磨。這種濃烈的報恩情感,也會成為不可承受之重。
說到這裡,問題就來了:到底如何助人才是皆大歡喜呢?我認為,施助者在給予的同時,要帶著對受助者足夠的尊重,保護受助者的尊嚴,不能帶給受助者屈辱感,這才是真正的助人。
有恩不報非君子。但君子之報恩,不是為了找回當年失去的尊嚴,而是為了傳遞施助者助人的高尚品質。
有句俗語叫「大恩不言謝」。真正的恩情是無法回報的。滴水與湧泉的衡量標準,本身就是對恩情的商業化判斷。危難之時,滴水可以活命;騰達之時,以湧泉之數量,又有何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ek8nny.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