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攤子上的麵前面一包一包的是什麼?,有人認為是意麵、有人認為是雞絲麵,放大影像看麵條粗細感覺應該比較像意麵。這類油炸過的麵條可能也成為戰後旅日臺僑發明泡麵的靈感
臺北圓公園即今日俗稱的建成圓環,日本時代為攤販聚集的開放式公園廣場。照片中背景紅磚街屋灑下和煦陽光,攤販老闆穿著西式背心,攤車上放著應是油炸過的雞蛋麵,推測應類似今日的意麵。意麵本來就是鴨蛋麵
在來米製的“稞仔粄(條)”。粄條製好有黏性,如果太多堆疊一起會黏成一團,所以通常會抹油(那個年代用的可能是花生油或豬油,沒有沙拉油),抹了油又會招蒼蠅,所以一份一份用(油紙或單面臘紙)包起來。這樣方便取用又衛生。
是鴨蛋麵?日治時期,鴨蛋的產量是高於雞蛋的產量。(現代蛋雞的養殖技術尚未進化)。
潮州、汕頭製麵技術傳到台灣,用的也是鴨蛋和麵,鴨蛋比雞蛋耐儲存&運送(日治時期沒有現代的物流),鴨蛋和麵也可提高麵粉的筋性,比較Q彈。
白色包的是陽春麵條,店家放在煮麵台前的木櫃子中。跟製麵廠買麵條,會用紙張把每一束包起來,除了乾燥還可以讓店家煮麵方便,避免弄斷麵條。早餐的麵到現在也還是用紙包的內層是油紙
(1) 臺灣古寫真上色x今昔時光機交流團 | 這張攤子上的麵,有人認為是意麵、有人認為是雞絲麵,放大影像看麵條粗細感覺應該比較像意麵 | Facebook https://bit.ly/3d9aD2G
日本泡麵的前身,太平町雞絲麵,開水沖泡就可食用(立石鐵臣)
★もう、見れば見るほど、写真の中に500年の輪廻転生で“你(妳)、我、他(她)”、皆様が既に何回も行ったり来たりだろう‼️
李火增先生拍攝約1940臺北圓公園(今建成圓環)攤販風情影像(經手工數位上色)
臺灣古寫真上色x今昔時光機交流團 Facebook https://bit.ly/3Rb3VrE
彩繪李火增II 找回夢幻的歷史色彩1935~1945 - 聚珍臺灣
彩繪李火增II 找回夢幻的歷史色彩1935~1945 - 聚珍臺灣
風神廟,是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直轄市定古蹟,是全臺灣現存唯一一間主祀風神的廟宇,也是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1]。同為直轄市定古蹟的接官亭坐落於廟埕。
該廟是在清乾隆四年(1739年),由臺灣道巡道鄂善所建立,就設在臺灣府大西門外面南河港的河道右側、安瀾橋的旁邊[1][2]。當時的風神廟是一棟四進的建築,其第一進是大門,第二進是官廳,第三進便是風神殿,而第四進是大士殿[2]。是在把原設在赤崁街大井頭的接官亭移到此處後興建,以保佑往來舟楫的行旅安全。
而在這之後臺灣府知府蔣允焄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對風神廟進行了第一次的整修,而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時的知府蔣元樞則又再次進行整修[2]。這一次除了對原有建築整修之外,蔣元樞還在廟的東側建置公館以讓來臺的官員暫居,並建設石坊以光大這座進出臺灣的門扉[註 1][1][2]。
現今之風神廟,為面寬僅五開間之三合院格局,其中,正殿寬三開間,附有拜亭,左右廂房各一開間,具備東西兩廡[2]。建築結構皆為硬山屋頂,鋪設紅色板瓦,沒有裝飾瓦當、滴水,屋脊皆為馬背收尾,屋椽盡處有封檐板,可以看出濃厚閩南建築風格[2]。
廟宇主祀風神,在其左側神龕原先陪祀知府蔣元樞,然而如今神像已經失竊,改祀武財神爺;右側神龕陪祀佛祖[2]。此外,在廟裡面,還有祭祀著雷公與電母。門上屋梁懸掛著「和以被物」匾,是在日治時期由信徒捐贈的文物[2]。(5) 台灣寺廟-古蹟人文 | 風神廟,是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直轄市定古蹟,是全臺灣現存唯一一間主祀風神的廟宇,也是臺灣府城七寺八... | Facebook https://bit.ly/3AhZQfV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