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沐浴並非純粹的個人衛生問題,而是有禮儀和法律規定的,它與人們的生活規範緊密聯繫在一起。
西周時期,洗澡是一種神聖儀式,舉行大型祭祀活動前必須要齋戒沐浴,逢年過節、婚禮禮儀也要沐浴,大臣朝見天子前也要沐浴更衣。《禮記·王制》記載:“方伯為朝天子,皆有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內。”《儀禮·聘禮》記載:“管人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意思是,在接待客人時,要讓客人三天洗一次頭髮,五天洗一次澡,這樣才是待客最高標準。
到了西漢,官員更有專門的“洗澡假”。唐代《初學記》記載:“休假亦曰休沐。漢律: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官員每工作五天會得到一天的洗澡假期,這就是古代官吏的“休沐制度”,體現了古人對於文明修養和衛生的重視。
(圖/《沐浴圖》局部·雲南省博物館藏)(2) 平潭兩岸國學中心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ylH5qN

289795692_1490383204713106_3930280454258813626_n20161214_HIST_清_沐浴_洗頭3f2f-khmyntz919768622fd-khmyntz919768120161214_HIST_清_沐浴_洗頭 (1)c5b9ab45fb876581f59b01.jfif0 - 2022-06-28T145640.6270 - 2022-06-28T145649.8000 - 2022-06-28T145645.8180 - 2022-06-28T145642.004


古人講究“三日具沐,五日具浴”,那他們洗澡時還會連頭一起洗嗎?古人講究“三日具沐,五日具浴”,那他們洗澡時還會連頭一起洗嗎? https://bit.ly/39WCodL
1
在古代沐就是洗頭,浴就是洗澡。
對於官員或者富貴之家來說,三日一沐,五日一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洗澡不會太頻繁,洗頭應該才是日常,一個月不洗澡,可能感覺差別不大,但一個月不洗頭,估計受不了。
但洗澡的同時基本都會洗頭,有少數情況,應該不會洗頭。
因為古代沒有吹風機,大家頭髮有很長,洗澡的話,把身子檫幹就好了,洗完頭後,還要晾曬下頭髮,很麻煩的。
2
在古代沐就是洗頭,浴就是洗澡。
不同的社會階層也都不是很一樣。
古代人洗澡時一般不會連頭一起洗
一起洗方便啊,隨著時代發展都會一起洗
富貴人群、官宦都生活條件比普通老百姓相對好點
3
古人講究“三日具沐,五日具浴”,那他們洗澡時還會連頭一起洗嗎?一,此語出處:
“三日具沐,五日具浴”出自《儀禮》《聘禮》。
聘禮,此指古代諸侯間相互聘問之禮。
原文說“管人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
大意是說,人家諸候或使者來行聘禮,接待的地方接待的人,要安排好條件保證客人三天能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
就這一點來看,古人洗頭和洗澡中分開的。
二,沐,是洗頭之義。
浴,是洗澡之義。
澡,指洗臉或洗。
《說文解字》說“沐,濯髮也。
《說文解字》說”浴,灑身也“。
古人臨水而居,夏天臨河澆水冼身的情境可以想象。
居家洗澡,以桶盆裝水,澆水洗身,這也常見。
俺們小時候,夏天夜晚,提一桶水在竹林裡去,脫掉衣服,一把一把地澆水洗澡,就是這樣子吧。
而“澡”字在古代之義與今天並不相當,《說文解字》釋其為“灑手也”,那就是的洗手了,或者澆水洗手了。
澡,或泛指洗,如《東觀漢記》中有語說“以手飲水澡頰”,就是用手捧起水來洗臉。


休沐與星期天 - 每日頭條

休沐與星期天
2019-03-09 由 野叟雜談 發表于歷史
最近遇到有人問我,古代有星期天嗎?這的確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星期這種生活節律,完全是隨著西方文明進入中國以後才有的東西,如今我們的生活都是按照一個星期為周期來循環的,每周六周日休息,這個周一上什麼課,下個周一還上什麼課。那麼在沒有星期這種東西之前,人們是如何安排休息的呢?
春秋以前的時候,各級的官員都是各級貴族,國就是他們自己的,他們真的是家國一體。那會兒應該沒有什麼休息日,給自己家幹活,還休息什麼呢?再說了,那會兒的事也不是很多。但是到了戰國就不同了,戰國時期的各級官員都是官僚,他們和國君之間沒有什麼血緣關係,純粹就是為了給老闆打工。老闆除了給工資,應該也有休息日。但是,我沒有看到具體的材料,到底怎麼安排休息,我並不清楚。
到了漢代,官員們的休息是得到了法律的保證了的。在漢代,官員的休息日叫「休沐」。《史記·鄭當時列傳》裡提到鄭當時在漢景帝時曾經擔任太子舍人,「毎五日洗沐」,可見當時每五天休息一次。唐代人所編的《初學記》裡也說道:「休假亦曰休沐。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這個鄭當時就是在休息日裡「常置驛馬長安諸郊,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其明旦」好不快活!
而對於高級官員而言,不僅需要接連上五天班才能休息一次,甚至很多人都是住在皇宮裡或者官府里,五天才能回家一次。比如漢哀帝時候的大司馬董賢,他和漢哀帝之間斷袖的故事這是大家所熟知的。他和皇帝感情深厚,甚至到了五天一次的休沐日裡也不出宮回家。像霍光、竇武這樣的重臣,更是只能到了休沐日才能回家一次。在霍光掌權的時代里,霍光的政敵就趁著霍光回家休息的時候,試圖攛掇著漢昭帝懲治霍光。而東漢時候的竇武也是在休沐日外出的時候,他試圖剷除宦官的密謀被別人發現,對手先他而發動政變,導致了竇武被殺,才有了後來的黨錮之禍。而在李膺擔任司隸校尉的時候,對於為非作歹的宦官懲治不遺餘力,於是「諸黃門常侍皆鞠躬屏氣,休沐不敢復出宮省。帝怪問其故,並叩頭泣曰:畏李校尉「。像霍光這樣的大臣,住在宮裡肯定是非常舒服的。但是一般的官員在宮裡住著的時候就沒那麼舒坦了,當時郎官在皇宮裡值夜班甚至連個被子都沒有。漢明帝發現了他們沒有被子,還專門下令給他們準備了被子。
畫像磚的宴飲圖
到了南北朝的時候,官員們的日子又可以舒服一點兒了,他們上班的時候不用住在官府里,白天上班,晚上就可以回家。而到了隋唐以後,官員的休沐日就從五天休息一次,變成了十天休息一次。因為晚上可以回家,其實比著漢代還是要更舒服一些。到了明清時期,好像官員們除了在重大節慶日的時候可以休息,其他時間裡就難得有休息的時光了。不過,古代的政務可能真的不多,大約半天的功夫就能做完。剩下的時間,完全可以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清代那些學者們多數是官員,他們的學術成果,應該就來自於他們的公務之暇。
休沐與星期天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AaJHJA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3qy2vy8.html

2022-06-28_1452030 - 2022-06-28T145154.7870 - 2022-06-28T142907.837c5b9ab45fb876581f59b01.jfif


《沐浴圖》中畫有一群 休沐:休沐,休息洗沐,猶休假。是古代官員休假制度。基本信息 -百科知識中文網
頭戴斗笠、身穿長裙的婦女
由遠處款款而來,邊走邊談
大樹下坐著的女子正把衣服放入筐內
兩位頭戴斗笠的老年婦女坐在樹下觀望
身後披著披風的女子在捉弄她們
坐在水邊身穿彩色筒裙的女子
晃動著雙腳正在戲水
河中三名婦女慢慢走向深水區
另外兩名婦女正站在深水中歡快地交談
對岸邊,一名女子正彎腰
專心地在水草叢中捉魚蝦
《沐浴圖》局部
這幅繪於清代的古畫證明了
雲南人愛在戶外洗澡
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天氣炎熱
還有河流眾多
從服飾以及沐浴的習俗來看
畫中人物應為傣族婦女
生活在熱帶的傣族
自古以來就是個愛美的民族
他們與水相融
每當夕陽西下的傍晚時分
只要在傣族村寨附近
經常能看到婦女在河裡沐浴 古代天然洗髮水 今時今日都用得 | 排骨仔
【滇地宝藏】在云南,野外洗澡有喃大惊小怪的!_手机新浪网 https://bit.ly/3ylIiOR


注重沐浴是中國人的古老傳統,那唐朝是用什麼來洗澡的?
注重沐浴是中國人的古老傳統,那唐朝是用什麼來洗澡的? - 飛飛歷史網 https://bit.ly/3OqUtiV
實際上發現古代人比我們想象中要衛生的多,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海錄碎事臣職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皁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皁角洗頭髮。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皁角。洗頭用淘米水,稱這潘。如《左傳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
注重沐浴是中國人的古老傳統,那唐朝是用什麼來洗澡的?
沐浴,就是今日通常所說的洗澡,包括頭、身、手、腳的洗浴。然而古人卻分得極細,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沐,濯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
所謂“濯”、“灑”就是洗的意思。據此看來,古代的沐浴與今日的洗澡的意義並不完全吻合,而只有把許慎對“沐”、“浴”、“洗”、“澡”的解釋合起來,才是完全意義上的今日洗澡。
當時沐浴只有下河一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養成了沐浴的生活習慣,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沐浴”的記載。沐,字形像雙手掬盆水沐髮狀,會意為沐,是洗髮之義;浴,字形像人置身於器皿中,並在人的兩邊加沙鍋內水滴,會意為浴,是洗澡的意思。
用來沐浴的器皿有青銅器鑑,《說文解字》雲:“鑑,大盆也。”盛水用作洗器,《莊子·則陽》有“靈公有妻三人,同鑑而浴”的記載。在銅鏡尚未問世時,古人常以鑑盛水照容貌,甲骨文“監”(監、鑑為古今同字)像人俯身就皿照容之形。從“盈”字字形看,像人浴身於浴器中,與“浴”字形相近,稍不同的地方僅是“盈”字的浴器中“見足明示裸浴”(康殷《古文字源流淺說》)。“盈”字則向人們展示了先秦人用浴器沐浴的情景。
到了西周時期,沐浴禮儀逐漸形成定製。由於沐浴已經深入到社會方方面面,人們對沐浴有了深層次的理解,不僅僅把沐浴單純地看做潔身淨體,潤膚養身;而視為隆重禮儀的先秦,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淨身,這已是個定法,表示內心潔淨虔誠,稱之戒,亦稱齋戒。
齋戒之禮始於殷商,至西周已成定製,西周的戒禮十分隆重和考究,每逢重大的祭祀活動前要進行兩次齋戒,第一次在祭前十日或三日舉行叫戒,第二次在祭前三日或一日進行叫宿,均由專職官員主持一定的儀式,要求與祭者禁食葷腥,並沐浴淨身,以示對神靈的肅敬。齋戒沐浴已是西周朝廷祭祀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專職官員執掌。這在《周禮》中均有記載。
注重沐浴是中國人的古老傳統,那唐朝是用什麼來洗澡的? 第2張
沐浴與人們生活的行為規範密切聯絡在一起。《禮記·內則》載:“男女夙興,沐浴衣服,具視朔食。”居家過日子,男女要早起,沐浴更衣。作為夫婦之禮則有“不敢共湢浴”,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個浴室,所謂“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
在家庭裡還有尊老禮節,“五日則鐔湯請浴,三日具浴。其間面垢,足垢,鐔湯請洗”。禮節規定,晚輩要五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頭。這期間父母臉上如果髒了,要燒淘米水為父母洗乾淨;腳髒了,則用溫水為父母洗乾淨。
誕生禮儀中沐浴亦很重要,《禮記·內則》載:“世子生,則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又載:“公庶子生,就側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見於君。”太子出生,國君和夫人要沐浴穿朝服去朝見國君。
載往來禮節中,沐浴亦是重要禮儀。《禮儀·聘禮》載:“管人為客,三日具浴,五日具浴。”又載:“飧不致,賓不拜,沐浴而食之。”管人接待來客,要滿足客人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的要求,主人用飧禮招待來賓時,來賓不用拜謝,但要沐浴之後再就食,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
《禮記·玉澡》還規定“君子之居恆當戶”,“日五盥,沐稷而繢(hui)樑”,“居外寢,沐浴”。《禮儀·士虞禮》規定,舉行虞禮祭前,參加祭祀的人要先洗頭洗澡,所謂“虞,沐浴”。虞即虞禮,於日中致祭,以安死者魂魄的祭禮,是為虞禮。
注重沐浴是中國人的古老傳統,那唐朝是用什麼來洗澡的? 第3張
周制,諸侯朝見天子,天子賜以王畿以內的供沐浴的封邑,叫做“湯沐邑”。《禮儀·王制》雲::“方伯為朝天子,皆又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內。”諸侯要再專供沐浴的封邑先洗頭洗澡,然後才能去朝見天子,沐浴潔身以示對天子的尊重。一生以克己復禮為己任的孔子,對沐浴之禮身體力行,“孔子沐浴而朝”,早已為世人所熟知。
先秦沐浴禮儀的形成並臻完備,正是沐浴深入到社會、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總結,作為定製為世人所遵循,這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注重沐浴也是中國人的古老傳統。注重沐浴是中國人的古老傳統,那唐朝是用什麼來洗澡的? - 飛飛歷史網 https://bit.ly/3OqUtiV


冷知識:古代的沐、浴、洗、澡是不一樣的意思,你都知道嗎?
現在很多人都認爲沐浴洗澡其實就是一回事,但是在古代的時候沐、浴、洗、澡可是不一樣的意思,而之所以古代人這麼的講究,也是和當時的一些條件有著不可分開的聯繫的,不知道這些冷知識,你平時都知道嗎?
可能我們不專注去研究這個事情的話,一般是不會有太大的了解的,如果熟悉古代漢語的話,就會明白,一個人用手托著頭髮,洗頭髮,就是沐,它是沐的象形字。而浴呢,就是指一個人坐在一個大盆子裡面,有水這就是浴。也就是說沐就是洗頭的,浴呢就是洗身體的,洗身體就是浴,這就是沐和浴的區別,而洗和澡也是有著不一樣的區別的,洗指的是洗腳,而澡值得就是洗手。
所以總結下來就是洗手是爲澡,洗腳是爲洗,洗頭是爲沐,洗身是爲浴。所以這就是沐浴洗澡各不相同的字意,所以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來我們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爲什麼古人要把這麼的分呢?古代的一些衛生條件和我們現在的不一樣,我們現在可能一回家水龍頭一打開就可以又洗頭又洗腳又洗澡的了,條件在好一點的,自己家裡裝一個浴缸還可以泡個澡的。
但是在古代可沒有這麼一個衛生條件的,所以他只能是把這一系列的事情給分開來做,古人家裡邊哪能和現在的比,一會去就有熱水有衛生又乾淨的,所以就把沐和浴分開來講。 你向古代做官的人,他肯定得講究一下個人衛生的啊,所以就是「三日一沐,五日一浴」三天洗一次頭髮,五日你就的把身上也給洗一洗。洗呢就時洗腳,每天晚上睡覺前洗腳這是很正常的事,澡呢就時洗手了,吃飯前你的洗一洗手這也是很平常的事了。
所以說沐和浴是不一樣的,沐浴在過去是當做是一種禮節,不管是你要敬佛還是要拜天地都是必須要沐浴之後才做的事,那都是很有講究的,叫做更齋沐浴。所以說沐浴在古代的時候是一件大事,洗澡呢是小活,這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這也反應出來了我們中國古人的一種生活習慣。所以因爲沒有現在的衛生條件洗頭洗身都是非常重要的事。
在漢代的時候甚至有一種事就是休沐,「吏員五日一休沐—— 《漢律》」專門給官員們放假一天,讓他們回家去沐浴。所以說洗澡在古代是很正常的,沐浴可以說是一個禮節了。
經常聽電視裡面講的「沐浴更衣」我們都知道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洗澡,但是在古代的真正含義是什麼,不知道大家平時都有沒有關注過呢?冷知識:古代的沐、浴、洗、澡是不一樣的意思,你都知道嗎?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9V1REg


大多數人總是認為古人沒有現代這麼便利的條件設施,所以很少洗澡。但其實,古人對洗澡一直都持著重視的態度。
古人把洗澡稱為沐浴,從當時象形文字的圖案來看,沐是一個人舉著一個木盆,浴則是一個人坐在一個器皿里。由此可見,沐在古代是洗頭髮的意思,浴則是洗身子之意。在等級比較森嚴、儒家文化盛行的古代社會,洗澡被賦予了更深的道德文化意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湯盤銘文》裡的這句便是對洗澡最簡潔有力的詮釋。
西周時,官員沐浴之後才能去朝見天子,以示尊重與忠誠。在漢代,政府還專門為洗澡設定假日,時隔五日一天,這天所有的官員都要回家沐浴。正如《海錄碎事 臣職 官僚》所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而到了唐代,洗澡日則由五日一天改為十日一天,稱為"休浣"日。
如果有客人來訪,主人是要提供給客人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的環境,以顯出對客人的尊重。《周禮·儀禮聘禮第八》中記載的"管人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便是這個意思。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對於古時候的窮苦人家,洗澡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為熱水不易獲得,靠近水源的話,水倒是好解決,但是燒水用的火卻是個難題...
古人燒火只有用柴,而柴需要花時間精力拾取,或花錢購買,對於很多窮苦人來說,日常生火做飯使用的柴已經是勉強維持了,根本沒有餘力余錢去獲取燒洗澡水用的柴,所以洗澡的頻率自然就降低了。
至於洗冷水澡,由於古代的窮苦人因為營養不足體質本就差,所以即使是在夏天,洗冷水澡也很容易生病。而古代的醫療水平的限制,也使得在沒錢補充營養購買藥品的情況下,一點小病也能要人的命,所以在古代,洗澡這事,也是因人而異。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古人比我們想像中講衛生多了。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到了漢代,還出現了「休沐」,就是說官員們上了五天班之後,能專門休一天假來洗澡。現在的公務員哪有這待遇?更有人因為喜歡洗澡而著書立說,這就是南朝的梁簡文帝蕭綱和他的《沐浴經》。古人洗頭更勤,常常使用清水和天然清潔劑「無患子」來洗頭。
遠古的人們,只能到江河湖海洗澡。在洗滌的過程中,他們發現有些泥土抹在手或身上,再用清水洗去,比原來還乾淨。於是泥土成為最早的清潔劑,當手沾油脂時,用泥土揉搓,再用水清洗,油污很容易去掉。
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皂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皂角洗頭髮。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古代人比我們想像中要衛生的多,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海錄碎事 臣職 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N4zJLQ.html


中國古代的洗澡是一種禮儀。在西周時代,古人祭祖之前就要先沐浴來表示虔誠,這個叫做「戒」。「戒」非常隆重和考究,甚至有專門掌管這項事物的官員,而且那些各地的諸侯也要先把自己洗乾淨了再去見天子。沐浴,俗稱洗澡。「沐」為洗頭髮,「浴」則指澡身。
古代也是有規定的,並不是像我們今天這樣想洗就洗。《禮記·內則》曾對洗澡規定為:「五日,則燂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間面垢,燂潘請靧;足垢,燂湯請洗。」意思就是告訴晚輩,要每五天燒溫水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頭。這期間如果父母臉上髒了,也要用淘米水為父母洗乾淨,如果是腳髒了,則還是用溫水洗乾淨。古代的官員時常會有「休沐」,「休沐」就是專門給時間讓官員休息休息,清洗自己的。而且小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要進行「洗三」,這已經成為了一種深入人心的習俗。
古人還規定,妻子和丈夫不能一同洗澡,也不能共用一個浴室。如果家裡招待客人,也要滿足客人三天一洗頭、五天一洗澡的需求。而人死之後,也必須剪去手腳指甲,再給其洗一次澡才能發喪。
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皂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皂角洗頭髮。
現代社會的沐浴露、香皂多種多樣,功能香味更是任君選擇。而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們用洗米水來洗澡去污,這便是早期廉價而又普遍的洗澡水。
隨著社會發展又相繼出現了皂莢、豬胰研製的「澡豆」,製作工藝經不斷改進,而且其化學組成上與現在的香皂極相近」,後名為「胰子」。而宋代《雞肋編》中也記載了南方女子用草木灰浸水洗沐去污。
古代的浴池起初只是設在王宮、寺廟和館驛之中,專供帝王、大臣和僧侶們沐浴之用。現已完整發掘出來的陝西臨潼「華清池」,就是唐代皇帝和妃子們游幸時的沐浴之所。到了宋代以後,才開始出現營業性質的浴池。浴池所在之處都掛壺於門,「掛壺」就成了浴池的標誌。
大唐王朝可以稱得上是沐浴盛世。據史載,唐朝首都長安曾出現過沐浴一條街的盛景,上至天子皇妃、下及平民百姓,皆可入室沐浴,這跟今天各城市冬天洗澡的情況幾乎差不多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3v63x8g.html


古代休沐意思是休息洗沐,猶休假,和我們現在的星期天差不多。在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
古代休沐是什麼意思?
古代休沐意思是休息洗沐,猶休假。《史記》中說,“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古代官員一旦進了公堂,一連五日不得擅自離開,因此,有在長安做事的官員,從家騎馬出發,到長安到郊區,把馬寄養在朋友家裡,當班五日後,再取馬回家。在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
古代休沐是什麼意思? 第2張
《漢書·霍光傳》:“ 光 時休沐出, 桀 輒入,代 光 決事。”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寶光寺》:“京邑士子,至於良辰美日,休沐告歸,徵友命朋,來遊此寺。”《初學記》卷二十:“休假亦曰休沐。《漢律》:‘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唐 韋應物 《還闕首途,寄精舍親友》:休沐日雲滿,衝然將罷觀。嚴車候門側,晨起正朝冠。
古代休沐是什麼意思? 第3張
唐 楊師道 《春朝閒步》:休沐乘閒豫,清晨步北林。池塘藉芳草,蘭芷襲幽衿。宋 范成大 《次韻韓無咎右司上巳泛湖》:“休沐辰良不待晴,徑稱閒客此閒行。”清 錢謙益 《南征吟小引》:“已而,(袁可立子)休沐里居,扞禦孤城,搘拄強寇。”鄭觀應 《議院》:“惟禮拜日得告休沐,餘日悉開院議事。”郁達夫 《偕吳秋山遊鼓山》詩:“休沐同登屴崱峰,扶搖直上乘摶風。”
古代休沐是什麼意思?精選 - 常識百科館 https://bit.ly/3byDkp8


中國古人休假早已超過發達國家水平
中國古人休假早已超過發達國家水平 | 夏小強的世界 xiaxiaoqiang.net https://bit.ly/3HUYkT0
文:廖保平
中國國家旅遊局的《國民旅遊休閒綱要》稱,中國公共假期已有115天(雙休日104天),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這實在是發驚人之語。好吧,既是這樣,我也發一個驚人之語:要是國家旅遊局這個說法成立的話,那麼中國古人休假早已超過發達國家水平。當然,這裡的「中國古人」是指有班上的古代官員。
一、休假又叫休沐
古代把休假叫作「休沐」、「洗沐」、「洗浴」等。休就是休息,沐是洗頭,浴是洗身,休假就是休息下來洗頭、洗澡。為甚麼洗頭、洗澡演變成休假呢?據宋傑先生考證,「休浴」源於先秦的沐浴禮:古代貴族講究沐頭浴身,而沐頭浴身之後,濕發無法束冠,不能坐堂理事;所以通常在洗沐之後不辦公,也不見外人。(宋傑《漢代官吏的休假制度》,載《北京師範學院學報》1986年第3期)。苑明晨先生亦有考證說,這一說法比較可信。第一,古人把沐浴視為一件神聖的事,人們進行重要活動之前,譬如祭祀,朝拜之前,常須先齋戒沐浴、沐浴淨身,譬如,周代諸侯要朝見周王時,要「沐浴而朝」,體現出對天子的無上尊重。
第二,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有損,頭髮蓄得很長,只能梳髻起來,洗頭便成為一件費神的事。據說唐代詩人李山甫頭髮長達五尺餘,每次洗頭都要婢女來扶持,讓她們「捧金盤承而梳之」,可見洗一次頭是多麼麻煩的事。洗完之後,不像現在有吹風機一下子吹乾,只能披頭散髮晾乾,不能出門辦公應酬。所以周作人先生在《休沐日》中說:「他們留著長頭髮,時時要洗,必須把它晾乾了,挽好了髻,才能戴上紗帽,出去辦公,一整天的休息的確是必要的。」
第三,沐浴既是一件頗為不便的事,也很有必要給官員留出時間來沐浴,因為貴族(或官僚),頭髮髒亂,一身臭哄哄去上班,不但自己不舒服,也影響朝廷觀瞻,有必要讓官員回家休沐,後來則成為一種制度。
二、休假種類很多
古代官員休假的種類很多,有休沐,有節(慶)假,有裝束假,有賜假。此外,還有喪假,探親假,事假,病假,婚假、田假(農忙)、游假(旅遊休閒)、授衣假(古時有九月備制寒衣的習俗)、朝假(免除朝參)等等。
拿休沐(法定工作休息)來說,秦朝及以前,似乎並無法定工作休假制度,這可能與史料失傳有關。「官吏洗沐,在周秦時不見,然漢制多沿秦,疑秦時即有,載籍失之耳。洗沐亦名休沐,借洗沐之名,出署休息一日,蓋古官吏與後世異。既入署則日食夜寢於其中,至五日洗沐然後得出。凡請賓訪友遊戲諸事,皆於是日行之。非若後世官吏散值即歸私邸也。」(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上海書屋出版社1991年版P351)
漢代,休假制度才成為定制,實行了「五天工作日制」。唐代張守義《正義》記載:「漢官五日一假洗浴也」;《太平御覽》也說到,「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唐《初學記》解釋得更清楚:「休假亦曰休沐。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都是說官吏們工作五天,就可以休沐一天。這可以與漢代史料互為印證,《漢書•鄭當時傳》載:「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每五日休沐。」
為了不影響公務,官員還可以輪休。如《漢書・霍光傳》載:「光時休沐出,桀輒入,代光決事。」說的是漢昭帝的輔政大臣霍光休假時,由上官桀代理他處理政務,可見當時朝廷已經採取官員輪休制。
據已故美國華裔歷史學家楊聯陞《中華帝國的作息時間表》一文考證,漢代的「五天工作日」一直延續至隋朝。(楊聯陞《中國制度史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版)隋朝詩人江總在隋朝末年寫有《山庭春日詩》:「洗沐惟五日,棲遲對一邱。」亦可印證「五天工作制」在隋朝末年仍實行。
唐朝,「五天工作日」延長為「十天工作日」,稱為「旬休」。據王聘三《古今事務考》載:唐高宗「永徽三年以天下無虞,百司務簡,每至旬假許不視事,以寬百僚休沐」。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正月七日敕:許自後,百官每旬節假,不入曹司……每至旬假休假,中書門下及百官並不須入朝,亦不須衙集。」(王溥《唐會要•休假》)意思是皇上以國事煩擾為名,要求官員多上班,少休假,由每五天休息一天,改為每十天休息一天,休假福利明顯縮減。這種十日一休的旬假制被宋代採用,譬如,宋代「太祖開寶九年四月二十四詔,自今遇旬假不御殿,百官賜休沐一日。」(徐松輯《宋會要輯稿•休沐》)但明、清兩朝,旬假制基本上被取消。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後,「禮拜天」一詞傳入中國,辛亥革命後,「禮拜天」被定為七天一次的「星期天」休假日。
又如拿喪假而言,傳統社會重孝道,在職官員父母去世時,需回家守制,叫丁憂。回家時請喪假叫「告寧」,李斐注《漢書》卷一《高帝紀》:「告寧,休謁之名,吉曰告,凶曰寧。」據溫顯貴先生考證,告寧制創立於漢初,「高祖受命,蕭何創製,大臣有寧告之科,令於致憂之義」(范曄《後漢書•陳忠傳》)。對官員丁憂,朝廷往往給假並優待,唐「天寶四載六月十四日敕:頃以鄉閭侍丁,優給孝假……不須差行(免勞役、賦稅)。」(王溥《唐會要》)清朝規定,對丁憂的官員,皇帝一般要派遣官吏前往慰問,並賜以錢米等物。丁憂期間論資歷年可享受三個月俸祿或半年俸祿。(劉鵬九、王家恆、余諾奇《清代縣官制度述論》,載《清史研究》1995年第3期)另外,喪假時間往往較長。漢制,喪假長者3年,短者36天(范曄《後漢書》)。《清會典•吏部》載,「凡官守制者,子為父母,喪三年,皆丁憂,二十有七月而除」。
再又如拿探親假而言,古代官員異地做官,父母不隨行,難免要請假探望雙親,是為省親假。《漢書•高帝紀》記載:「魏王豹謁歸視親疾」,顏師古註:「謁,請也」。即魏王豹請假回家探視母親的病情。南朝「(劉峻)典校秘書。峻兄孝慶,時為青州刺史,峻請假省之。」(姚思廉《南朝齊會要》)五代時省親假叫「覲省」,五代後唐天成四年,對「朝臣時有乞假覲省者,欲量賜茶藥」([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方物》)。《金史•章宗紀三》:「泰和三年春二月甲子,定諸職官省親、拜墓給例假。」清朝規定「漢官省親者、侍親的行者……則告,既事,各返其衙門供職」。(王溥《五代會要•休假》)省親假「除去路程外,給假最多不超過一個月」。(朱瑞熙《宋朝的休假制度》,載《學術月刊》1999年第5期)
三、休假超過發達國家水平
古代官員一年究竟能休多少天假,這是難於精確計算的。但法定的休假時間可以計算出來。按照楊聯陞的統計,中國歷史上休假日最多的是唐朝,我們看看楊先生的統計:
1.父母在3000里以外者,每3年有30天(旅途時間不計在內)省親假;父母在500里以外者,每5年有15天假。
2.兒子的及冠禮有3天假,親戚的有1天假。
3.子女婚事有9天假(旅途時間不計在內);其他近親婚事有5天、3天或1天假。
4.父母喪事,文官強制性退職3年,武館退職100天,以便官吏奔喪「丁憂」。
5.其他近親的喪事,放假30天、20天、15天或7天不等;遠親的喪事放假5天、3天或1天不等。
6.師尊的喪事,放假3天。
7.父母和祖父母的生辰和忌日,放假1天。
8.每年的5月有15天的「田假」,9月有15天的「授衣假」。
僅據上面的這些規定,一個唐朝官員每年最少應當有120天以上的假期。這個數據與漢代官員相當。張艷玲女士說,漢代按「五日一休」制度,官吏一年就有60多天假期,再加上節假、事假、病假、喪假、賜假等,就有百日之多,接近於一年的三分之一。(張艷玲《漢代官吏的休假制度初探》,載《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10月第4期》)
唐朝這些規定中的絕大部份在宋朝依然有效,但到了明清,不是被完全廢除,就是作為特例必須得到皇帝的欽定恩准。惟有「丁憂」制度在明清兩朝得到了更為嚴格的遵守,但實際假期通常不滿3年,而是27個月。「即便是這樣,在明清兩朝的做官辦差,實際上每年仍有70餘天的常規節假休息日。若算上『丁憂』的27個月,則平均每年的休假天數多半會超過100天。」(陳季冰《中國歷史上的「公共節假日」》,載2013年2月24日《南方都市報》)
所以,我說中國古人休假早已超過發達國家水平,大抵沒有錯。
四、不休假是為「不忠不孝」
對官吏的休假,歷代均有嚴格的規定。譬如,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五月。御史台奏。今請准例三品以上。假滿日。正衙見。如有違越。請准乾元元年三月敕。每犯奪一月俸。依奏。」(王溥《唐會要》)即三品以上官員假滿之日,必須到衙門報到,否則便罰停俸祿一月。對於找各種藉口請假而「吃空餉」的,唐代規定:「諸州府縣官請出界假故一月以下,即任權差諸廳通判;一月以上,即勾當留官,例其課料等,據數每貫克二百與見(現)判案官。」(同上)太學、國學學生,逾期返校者,將被開除學籍。
但也有一些官員有假不休,一心撲在工作上。《漢書•薛宣傳》中就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說放假了,張扶仍然每日辦公。薛宣批評他說,休假制度相傳已久,不可能更改。你覺得公務重要,你家裏老婆孩子就不重要嗎?所以在古代,官員不休假一般不會得到「先進工作者」的美譽,反而會落得「不忠不孝」的罵名。(劉文彬《中國古代官員的作息時間》,載《記者觀察》2011年第15期)其實,站在薛宣這樣的官僚角度看,你有假不休,勤勉工作,要將同僚置於何地?
休假對於官僚以及太學、國子監學生等准官僚來說,是一項巨大的收益福利,而對一般的士農工商來說,他們會根據各地風俗傳統及各自營生的實際情況安排休息。可是,對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來講,草不鋤不自除,秧不插不自長,不勞就不獲,為了生存,一年有幾回捨得自己給自己放假的呢。農閒時,又要服各種勞役、兵役,也不得休息。過年等節假休息一下,也是「百日之勞,一日之樂」。而做官呢,民間說得好,「讀得書多勝斗丘,不勞耕種自然收。白日不怕人來借,夜晚不怕賊來偷。」一年休假上百天,等於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不勞耕種」,卻可以「自然收」,傻子都能看得到這些好處,傻子都想當官。
現在,講官民平等了,休假權當然也要平等。不過,公務人員的休假可以較為完整地實現,一般企業員工或農民工,其休假權何曾得到較好的保障?從統計學上說,中國公共假期已有115天,可能確實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但實際兌現程度有沒有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呢?這個地球人都知道。說中國公共假期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看看古今,看看中外,不知道臉紅不紅。
「中國式休假」不光數量不算多,質量就更差,而且態度還是恩賜的模樣。對待國人就像關在籠子裡的猴子,飼養員端來三個破碗,分別為紅、黃、綠三色,其實裝的殘羹冷炙一樣多,然後說,你們自己選吧,我讓你們自己選了,對你們已經夠好了
中國古人休假早已超過發達國家水平 | 夏小強的世界 xiaxiaoqiang.net https://bit.ly/3HUYkT0


休沐——古人的假日
休沐——古人的假日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byEOiV
我國休假制度肇始何時,並無確鑿史料考證。但秦漢時期的休假初具形態,當時官員放假稱之爲「吿歸「吿歸」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因病;回家休養;二是年邁吿老還鄉。《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擔任亭長職務時,就「常吿歸之田」。
關於休假的最早記錄可追溯到春秋時期,晉代陸雲在《請吳王引師友文學觀書問道啓》中稱:「孔子假期玩年,至於韋編三絕。」
史家一般將「休沐」作爲我國休假制度的發端,始於距今2000餘年的西漢。漢代官吏供職期間,一般是「寄宿」制,居住在官府修建的舍中,不與家人同住。因此《漢律》規定:「吏員五日一休沐。」什麼是「休沐」呢?「休沐」也稱之「休浴」「休浣」。所謂「休沐」就是沐浴和休息,即官員每五日當中可以放假一日,專門進行身體洗浴。唐朝《初學記》對於「休沐」進行了詳細解釋:「休假亦曰休沐。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
 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  古代無論男女都留長髮,頭髮多則易出汗藏垢,需常洗濯,而且每次要用櫛篦梳洗,洗完又要唏發(曬發),發乾還需綰髻古代官員更是蓄髮梳髻,高冠峨帶。每次官員在沐浴之後,公服既解,長發猶溼,無法束冠,於是就此歇將起來,而沐浴之日,也便成了休息之日。到了東漢,「休沐」制度又放寬了。《史記·百萬君傳》記載:「官員每五日洗沐歸謁親。意即官員每五天可以有一天的時間放假洗澡更衣,洗澡更衣後還可以回家看望老小。同時,古人還將侍奉父母洗浴作爲行孝的一項準則。《禮記.內則》中說,侍奉父母,要「五日,則燂湯請浴,三日具沐』」。即每五天就要幫父母洗一次熱水澡,每三天就幫他們洗一次頭髮。
這個休沐大概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周末。除了常規休息,每年冬至、夏至也各放 5 天假。至於官員的喪假和探親假,要根據遠近定天數,遇到特殊假日也就是皇帝誕辰會放假 3 天,這樣算起來一年總共能休假 73 天。這樣的假期一直延續到隋唐。


中國歷代休假制度
☆官吏五日一休沐
據史料,我國的假日制度始自距今2000多年的西漢。據《漢律》記載,早在西漢時就有明文規定:「吏員五日一休沐。」意思是每五日休假一天,公務人員上了 4天班,第五天則放假洗澡更衣,修發刮臉。有節氣假冬至、夏至為例假。有告假,分予告和賜告兩種。予告是因為功(考課為上等者)由國家依法准予休假,賜告 則是因為病給予的假(漢制,請假三個月免官,經賜告者可延長假期而不免官)。有喪假,依喪服制度,長者3年,短者36天。漢代高級官員有「致仕(退休制 度)」,致仕條件是年老或是有疾。公卿退休後受到優厚待遇,一般給原俸的三分之一,功勳極其卓著的少數官員甚至可以享受原俸。另外,在退休時還有一次性賞 賜,如錢、黃金、糧食、房屋、車馬等。 晉代陸雲在《請吳王觀書啟》中稱:「孔子假期玩年,至於韋編三絕。」三國孟康《漢書注》曰:「古者名吏休假曰告。」「漢律,吏二千石有予告、賜告。予告 者,在官有功最,法所當得也。賜告者,病滿三月當免。」告,也稱急、寧和休假,這種假期一般說來都不固定。據史載,我國現在的「5日工作制」就是從西漢開始。《漢書·鄭當時傳》載:「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每5日休沐。」《漢書·萬石君傳》也載:「每5日洗沐歸謁親。」所謂「休沐」或者「洗沐」,唐《初學記》 解釋得十分清楚:「休假亦曰休沐。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以上文獻記載都說明西漢官吏每5天就有1天休息。自那時起,古代官員的假日就 稱「休沐」、洗沐」,意思是這些天裡可以擦洗一下,打掃衛生或者走親訪友、遊山玩水,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隋唐。
☆盛唐始有旬休制
唐代永徽三年,朝廷改「五日休沐」 為「十日休沐」,此即古書謂之的「旬休」。據王聘三《古今事務考》載:唐高宗「永徽三年以天下無虞,百司務簡,每至旬假許不視事,以寬百僚休沐」。那時官 員每10天休息1天,分上旬、中旬、下旬各一天。又稱作「浣」,即洗沐之意,從此假日又有了「浣」的稱謂。據《問奇類林》載:「俗以上浣、中浣、下浣,為 上旬、中旬及下旬,蓋本唐制,十日一休沐。」「旬休」規定頗為嚴格,凡三品以上官員,休假前要「告假」假期滿後要到衙門銷假,是謂報到,否則,就要扣發一 個月的俸祿,甚至於罷官。「旬休」制度總體經宋、元代相以沿襲。 即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末一天休息。每年的「清明」、「冬至」還放1至3天假,讓官員回家祭祀祖宗,稱為「至日」。此外,還有各種節令假(如春節 假七天)、定省節(三年探望父母一次,共三十五天)、婚假(九天)、喪假(視與死者關係而定時間長短)、病假(最長不超百日,過百日則解職)。官員身體欠 佳或年逾七旬可以退休,稱致仕,五品以上官員退休由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官員退休則由尚書省批准。五品以上官員退休享受半俸,有功之臣因皇帝特恩者可獲全俸。
☆假期最多的宋朝
宋朝官員休假日較唐代增加,休假制度更加寬鬆,出現以前沒有的各類節日,他們全年的實際休假達到98天。此外,大臣的私祭日(父母或祖父母死亡之日)准假一日。為鼓勵官員按時退休,自神宗以後准許官員帶職致仕,並對退休官員給予種種禮遇和優待,一度准予領取全俸,並設置大量宮觀安置致仕官員。儘管如此,很多官員雖年滿七十卻仍不欲仕。在宋朝,春節放假七天,冬至放假七天,寒食放假七天,元宵節放假七天,天慶節放假七天,竟有五個黃金周。天慶節其實是宋真宗定下的節日,據說宋真宗在位時的某年某月某日,天上掉下一封信,信上寫了一些話,大意是夸宋真宗這皇帝當得好,可以萬壽無疆。宋真宗一高興,就把那天定成「天慶節」,號召全體國民在那天集體放假,普天同慶。此外,宋朝的小黃金周更多,夏至放假三天,臘八放假三天,七月十五鬼節放假三天,九月九重陽節放假三天,二月二中和節又放假三天,到了皇太后過生日那天,叫做「天聖節」,再放假三天。一年至少六個小黃金周。宋朝人的春節雖然也是七天假期,但經常跟其他假期連在一塊兒,這一連,就成了長假。比方說,宋太祖趙匡胤的爺爺是臘月初七死的,宋朝皇帝把這天定成節假日,前後放假三天,從臘月初六放到臘月初九。到了臘月初十,還沒上班呢,宋仁宗之母章獻太后過生日,又放假三天。章獻太后的生日剛過完,冬至又到了,放假七天。緊接著天慶節,又放假七天。然後春節到了,再放假七天。春節期間,皇后生了個小太子,皇帝一高興,又給了三天假期。這三天假期剛過完,元宵節到了,再放假三天。你瞧,一個在宋朝上班的人,他的春節假期常常從臘月上旬就開始了,到正月中旬才告結束,滿滿當當一個多月。
(宋人節假日休閒飲宴)
☆元朝假期大縮水
公元1264年是對忽必烈極其重要的一年,經過四五年征戰,他終於擊敗了另一名汗位的競爭者,自己的弟弟阿里不哥。此時,南宋政權已經岌岌可危,還在勉強享受在臨安的最後十幾年光景。解決了內患的忽必烈,開始從容謀劃新秩序,其中,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一項,就是官員休假制度。這年八月,忽必烈頒布了一道規定:京府州縣官員,每天必須「參議詞訟,理會公事」,但「若遇天壽、冬至,各給假貳日;元正、寒食,各叄日;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每旬,各給假壹日」。
忽必烈是接受漢文化的,宋朝滅亡後,元朝保留了宋朝的機構和全部行政官員,也沿襲了唐宋「十日一休沐」的旬假制度,不過,節假驟減。從這道規定中可以看出,天壽是皇帝生日,其餘節假則是傳統節日,假期加起來共16天,加上旬假36天,元代初年的全年公休假期只有52天,比宋朝少了一半還多,並且「公務急速,不在此限」,遇上急事就不能放假了。
這條規定還涉及官員病假,如果在外地出差病倒,要通知當地政府驗治,病好了之後還要帶著病曆本回來。
八年之後,也許是病假已經成為被官員用作偷懶的藉口,朝廷又規定,凡官員請病假的,只要病休超過一百天就停發俸祿,而自停發之日起,無論官員身體狀況如何,限十二個月內必須歸隊。假少了,病假也不好請,官員們難免有意見。到了1277年,根據中書省的建議,忽必烈又頒令將旬假每月三天改為五天,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和乙亥日休息,接近了漢代五日一休沐的頻次。
☆明清長假在冬季
明代的假期比元朝進一步減少。太祖朱元璋整頓官吏用典之重令人瞠目結舌,洪武四大案幾乎殺了全國四分之三的官員,他對官員的休假也是極為苛刻的。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讓人「考古休沐假日」,考察前代做法的結果是決定百官「每月五日給假」,不是每月給五天假,而是每月五號放一天假,全年只有十二天。與這些假期相匹配的考核也很嚴格,當時的地方官衙「侵晨署事,日入方散」,官員們不僅披星戴月上下班,署衙中的典吏兵卒,也要在出勤簿上上班「畫卯」,下班「畫酉」。節假方面,明代大部分傳統節日的休假都被取消,只剩下冬至、元旦(正月初一)、元宵節三節有假,冬至放假三天,元旦放假五天,元宵節則從正月十一開始放假十天。在明宣宗朱瞻基執政期間,這位喜歡各式休閒娛樂活動的皇帝較為體恤下屬,曾經多次延長冬至和元宵節的假期,比如宣德四年元宵節,「特賜百官節假,自正月初一日至二十日,飲酒為樂」,把元旦和元宵擱一起放假二十天,在宣德九年,更是將元宵假延長到近一個月。不過,這些延長的節假多為京官才能享受到。
明朝在冬季的長休,到了清代演變為冬至、元旦、元宵三個節假正式打通的封印長休制度,官員把大印封存起來各回各家,一下休息一個月。官方的封印時間,一般是在年末的臘月十九至二十二,開印時間是正月十九至二十二,具體時間,由掌管天象曆法的欽天監選出吉日頒布天下。所以,明清兩朝,官員們在歲末年初都較為輕鬆,不過清朝的長假後來滋生了不少社會問題,一些地痞惡霸趁著「政府空白期」為非作歹,讓地方官在休假和加班之間頗為糾結。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J0aE8jP.html


現代人早已習慣於工作五天之後再放兩個休假日,也就是所謂的周休假日。其實,這種休假制度在中國古代早就有了。
追溯起來,漢朝已有明確休假制度了。古人把休假稱為「休沐」,「休沐」或稱「休澣」、「休浴」,意即放個假讓人好好去休息、洗沐一下。
為甚麼中國古代要把休假日稱為「休沐」呢?史載周公「一沐三握髮」,想想那個年代,洗頭、洗澡不像現代這麼方便,再加上古人不論男、女皆留長髮,要整理起來還真不容易,所以天天洗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人們漸漸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而政府機關工作數天之後給你一天休假,就是讓你好好去泡個澡、洗個頭,所以就稱為「休沐」。
至於古代是周休一日還是周休二日呢?以漢代來說,兩者都不是。漢朝政府規定官員五日一「休沐」,他們必須在工作五天之後,才能放一天假。《初學記》云:「《漢律》:『吏五日得一下沐。』」《海錄碎事》也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由此明確知道漢代的休假是工作五天之後放假一天。
不過,不是所有朝代都是這樣一成不變的。到了唐代,官員們的休假日更改為「旬休」或稱「旬假」,王勃〈滕王閣序〉:「十旬休假,勝友如雲。」也就是說唐代官員們是工作十天才休息一天,由此可知:唐代官員們要比漢代官員們多辛苦一倍了。
既然是辛辛苦苦的工作,那麼,放假的時候就一定要好好把握吧!雖說是政府要大家放假好好去休息、沐浴一下,打理門面,但其實可以做的事情還挺多呢!《史記》中說,漢朝官員們「每五日洗沐歸謁親」。也就是說官員們在五天辛勤工作之後,趁放假回去好好跟親友團聚一下。如果有體力的,還可以利用假期來個旅遊勝地一日遊,如: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寶光寺》載:「京邑士子,至於良辰美日,休沐告歸,徵友命朋,來遊此寺。」可看出古人利用放假日呼朋引伴、遊山玩水的情況。
唐朝詩人劉禹錫說:「五日思歸沐,三春羨眾還。」孟浩然則說:「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可見平日辛勤工作的人們是多麼期待假期的到來,渴望於連續工作數天之後,放個假,痛痛快快喝兩杯。
放假的確會讓人身心舒暢,再回到工作崗位時,會覺得有充電過後的感覺。但如果在放假時候被人暗算,那可就真是夠嗆的了。一般說來,當某些官員去放假的時候,他的工作是有人會替補的,類似今日的「代班」。但有的時候也要小心敵人趁機陷害。如:《漢書‧霍光傳》載,霍光去休假的時候,上官桀趁機代替他的職位,並設計陷害:「光時休沐出,桀輒入,代光決事。」
霍光因多次阻止上官家族封官,導致雙方結怨,於是上官桀就趁霍光休假的時候,向漢昭帝上書,誣指霍光有不軌舉動。霍光一時陷於政治危機中。當時的霍光,絕不會想到一個小小的休假竟也能引起這麼大的政爭。還好,後來漢昭帝識破陰謀,支持並安撫霍光,這才沒釀成一場冤獄。
此種休假制度從漢代一直沿用到明、清時代,後來才逐漸被取消了
傳統文化:古代官員也放周休假嗎?|大紀元時報 香港|獨立敢言的良心媒體 https://bit.ly/3nk0amX


洗澡是大事:管放假叫「休沐」,漫談中國古代的法定節假日
「休沐」制度,其實就是古代的放假制度,會休息的人才是會工作的人,中國古代也有勞逸結合的說法,但是真正能「勞逸結合」的職業,實際上在古代並不多,因為生產力和生產科技的限制,大多數的古代農民們,都只能面朝黃土背朝天,依照天時來進行工作。
春夏秋三季幾乎沒有休息,但冬天又有「貓冬」的習俗,不符合人體生理規律的「放假」制度,嚴重的損害到人體健康,對古代百姓平均壽命的減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古代休沐
但對於處於社會上層的官員們來說,顯然並不在此列,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產生了官員的「休沐」制度,到了漢代,這種制度逐漸完善和發展,並對以後王朝的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 漢朝以前,中國沒有法定節假日制度,「休沐」制度的出現,最開始是為了解決官員們洗澡問題
1、 休沐為什麼叫「休沐」
現代人管休息日叫放假,但是有誰想過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很簡單,放假這個詞用在這裡,「假」是個通假字,它應該寫作的是「暇」,也就是閒暇的意思。
《說文解字》中說:
「暇,閒也。各本作閑。俗字也。今正。酒誥曰。不敢自暇自逸。古多借假爲暇。」
這段話前面的不用管它,但後面一句無疑說明了為什麼放假叫放假,因為實際上它是「放暇」,就是放出一段空閒的日子讓人休息的意思。
如此,放假的意思就清楚了,那麼古代為什麼用「休沐」來代指休息呢。
休自然不用多說,「沐」是洗浴的意思,古代人們科技水品有限,用水得從河裡,井裡弄出來才能使用,這就使得日常用水必須得節省著,倒不一定是沒有水,而是因為挑水是一件很費人力物力的事情。
用水節約,那麼洗澡自然就不可能勤快,洗澡不方便,就產生了人們對於「沐浴」的嚮往,所以沐浴,就成了生活之中的一件大事,而且是一件享受的大事。
如此一來,古代官員們將房價稱為休息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
2、 漢代對休沐制度的完善
漢代以前,古代官員們雖然也有「休沐」制度,但大都是隨機性的,沒有國際統一的標準和時間,這對於古代王朝的吏治來說,當然是一種拖後腿的行為。
隨時性和隨機性下的「休沐」,其實是否能夠休息的權力掌握在皇帝和大臣們中間。首先從皇帝來說,如果是一個勤政又要求比較嚴格的皇帝,那麼在這種皇帝手下幹活的官員們,根本就沒有休沐的機會,想要休息,那只能等皇帝大發慈悲了。
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不僅影響效率,還反過來增加了政務出錯的概率,皇帝和官員們坐在書房之中,一個不小心的紕漏,往小了說,很可能就會造成百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慘劇。往大了說,那是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大政方針的。
而從官員們自己的角度出發,如果皇帝是個比較仁慈的,不太管官員們「休沐」的事情,那麼休息與否的權力就掌握在了官員們自己手裡。人都是有惰性的,既然休息還是不休息由自己決定,那麼當然就會有很多官員天天給自己放假,不去幹活。
而這無疑又會造成政務的堆積,國家處理事情的速度緩慢,對於老百姓來講也是災難。
當然這並不是說古代就沒有自覺的官員,而是從人性出發,一種大範圍的考慮,畢竟不可能每個人都是聖人,大多數的人,在沒有約束的時候,其抵抗誘惑的能力自然是大大減少的。
在此基礎之上,漢代總結前人經驗教訓,發展完善了古代休沐制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全國統一的休沐制度。
根據《太平御覽》記載:
「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
休沐制度的完善,對當時和以後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那麼為什麼中國古代休沐制度的完善,會是出現在漢代,而不是秦代或者是先秦呢?
二、 漢代「休沐」制度的出現,是封建官僚制度發展的結果,只對特定的官員階層有效
1、 封建官職的完善
自從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起封建社會大一統王朝之後,中國古代歷史,可以說正式邁入了封建時期,與之相對應的各種官員制度,也隨之完善。
實際上「漢承秦制」,秦始皇時代為了加強中央皇權,就已經確立了三公九卿制為代表的官員制度,但因為秦朝去遠古未遠,很多先秦時期的政治殘留依然存在,臣子們相對於君主,很多時候也是處於半獨立狀態的,這是分封制的殘留,而秦朝二世而亡,根本沒來得及建立完善的封建王朝管制。
到了漢朝,隨著江山一統,百姓們厭戰情緒加重,中國歷史終於又迎來了一次漫長的和平時期,在這一時期內,由秦始皇建立的三公九卿,及其下面一系列的官制,都逐漸完善。
而官員制度的完善,代表著官員數量的增加,和一個新生的階級的產生,這個新生的官員階級掌握著很大一部分社會權力和資源,自然會在此基礎上提出,對於自己休息制度的需求。
由此,中國古代由國家規定的休沐制度,就隨之產生了。
2、 漢代休沐制度產生,也跟當時的辦公條件有關
漢代法律規定,官員上班的時候,是不能回家的。這不僅是白天不能回去,按照法律,連晚上官員都應該住在官府之中,但是官府畢竟是一個辦公場所,其所能提供的服務設施是有限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沒法洗澡。
所謂「沐浴內淨者,虛心無垢; 外淨者,身垢盡除。」
作為朝廷命官的大人們,總不能一直臭烘烘的辦公。他們要去洗澡,也不能每個制度規定,不然誰都天天呆家裡說我在洗澡,官府還怎麼運行。於是在這種需求之上,國家層面的允許官員每五天去洗一次澡的休沐誕生了。
三、官員們利用「休沐日」來娛樂,促進了古代商業的發展
漢代的休沐制度,是我國古代官員休沐制度由國家規定的肇始,對後世歷史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就是從此之後,不管是哪個皇帝在位,不管他性格如何,官員們一個月總有幾天,或多多少的法定休息日這件事情,以法律的形式定了下來。這不僅對於官員自身是一種福利,對於統計集團包括整個國家來說,官員情緒的穩定,自然也能帶來一些積極的意義。
其次,休沐制度的規定,為古代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自從漢代董仲舒獨尊儒術以來,文官在中國古代朝堂上的力量越來越重,同時讀書人的地位也逐漸提高。而讀書人正是,文化事業發展的基石。
正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寫的那樣: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作為讀書人中間精英階層的官員們,他們不僅是各種文藝作品的主要創作者,同時也是文化藝術的消費者,倡導者。法定的休沐日為他們能夠在休沐日聚在一起,或吟詩作畫,或彈琴煮茶提供了時間。即提高了自身的修養,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除此之外,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官員休沐制度,又推動了社會商業的發展。對於普通的老百姓來說,除了在地里刨食之外,將剩餘的農作物或者是其他東西換錢,是中藥的經濟來源。而這些剩餘物資的消費者,無疑還是達官貴族。
同時,從商業的角度來講,古代重農抑商,商人的處境本就艱難,再加上社會剩餘財富普遍不多,能夠養活商業的,也就是這些官員和他們的家眷了。官員固定的休沐日期,也會讓商人們在固定的時間,準備好售賣物資,即避免了沒人買的浪費,又增加了商業活動的內容,對於整個社會發展來說,也是有積極意義。
當然,有利就有弊。休沐制度的確立,也有負面的影響。首先就是官員們既然已經有了休沐制度,自然還想增加休息的時間,但官員們休假增長,國家的政務勢必被耽擱,從而損害整個國家利益。
凡此種種,官員休沐制度的建立,對當時和後世都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的。
四、 結語
現在人們將每周有兩天工作日,當成是自己應該得到的假期,雖然也有加班等現象的存在,但這種權力無疑是在每個人自己手裡的,去不去加班,選擇權只在於自己,看你願不願意犧牲休息時間來獲得更多的物質回報罷了。
但在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包括官員在內的所有群體,其實是沒有法定休息日這個概念的,這不是古代人不知道辛苦,而是生產力極度不發達,必須每個人都拼盡全力才能在社會上生存。
漢代官員休沐制度正式法律化,即是官員群體擴大,他們的需求被重視的結果。同時,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可以讓更多的人擁有更好的生活的結果。
歷史發展進步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這個更多人有休沐制度擴大範圍的過程,這才是人類向前發展的動力和表現。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25laxpy.html


休沐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各個朝代的休沐制度有什麼區別?
休沐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各個朝代的休沐制度有什麼區別? - 文史語錄 - 歷史百科網 https://bit.ly/3A5dF1v
說到古代的放假,大家可能並不是很清楚,因為古代,平民老百姓基本上是沒有什麼節假日的,所以跟沒有什麼休假一說。而且在古代休假的說法也是有另外一個詞。那麼在古代,休沐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各個朝代的休沐制度有什麼區別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休沐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各個朝代的休沐制度有什麼區別?
1、休沐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休沐,從字面意義上就是休息、沐浴,實際上就是政府官員的休息日,和我們現在的星期天差不多。
漢代官吏每工作五天休息一天,稱為“休沐”,一直延續到隋代。中間偶有間斷,如南朝樑代,曾經十日一休。到了唐代,十日一休變成制度,稱旬假或旬休,也就是每月初十、二十及月底(小月二十九,大月三十)休息。
休沐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各個朝代的休沐制度有什麼區別? 第2張
2、古代各個朝代休沐制度有什麼區別
2.1、漢朝
據漢律記載,早在西漢時,政府就在典章制度中明確規定:吏員五日一休沐意思是說政府工作人員,每工作四天就休息天這個制度,在西漢兩百年的時間裡得到很好地貫徹到了東漢,這個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地實施司馬遷在史記·百萬君傳中說道:官員每五日洗沐歸謁親相比於西漢時期的規定,這時的休沐不但可以洗澡休息等,還可以回家看望老小夫婦團聚。
2.2、隋唐
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了隋唐不過到了唐代,延續了數百年的每五日休一天變成了每十日休一天,即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後一天休息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國事頻擾,朝廷改五日休沐為十日休沐,此即所謂的旬休據王聘三古今事務考載:永徽三年以天下無虞,百司務簡,每至旬假許不視事,以寬百僚休沐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官員工作十天才能休息一天,也就是上旬中旬下旬各一天這三天休息時間被稱為浣,從此假日又有了浣的稱謂。
2.3、宋元
旬休制度在宋元兩代相以沿襲宋朝時期,除這些常規假日外,法定的節假日更加豐富據宋史筆記文昌雜錄記載,元日(春節)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天慶節(正月初三)上元節天聖節(皇帝母親生日那天)夏至立春人日中和節清明七夕末伏等也都放假這樣,一年的法定假日達到了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共一百一十天,和現在的法定節假日總數非常接近。
2.4、明清
或許是受了元朝的影響,到了明清兩代,政府官員就沒有漢唐宋時期寬鬆的休假制度了旬休制逐漸削減甚至取消,全年只保留三個假期,即春節冬至及皇帝的生辰具體的是月假三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農曆七月十五)冬至等節日可放假十八天,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清朝前期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
休沐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各個朝代的休沐制度有什麼區別? 第3張
3、休沐轉制度起源於哪個朝代
據史料記載,我國休假制度最早記錄可追溯到孔子時期,晉代陸雲在《請吳王觀書啟》中稱:“孔子假期玩年,至於韋編三絕。”
漢朝休假制度粗具雛形,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例假;另一類是節令假。《漢律》記載說:官員每過五日可以休一沐,稱為“休沐”,即休息和沐浴的意思。
宋朝公職人員享受的假日相對長,《文昌雜錄》記載:“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中元,夏至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歲共六十八日。”另外,宋朝還有一個特別規定,各級官署,每年臘月二十日“封印”停止辦公,回家過年。要等到次年正月二十日才返暑辦公。這樣,宋朝官吏全年享受的假日實際是九十八日。
休沐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各個朝代的休沐制度有什麼區別? - 文史語錄 - 歷史百科網 https://bit.ly/3A5dF1v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