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縣湖口鄉公所發表「重修湖口鄉志」新書 傳承發揚先賢奮勇精神
爽爆新聞網 2022/06/24 22:16(10小時前)
竹縣湖口鄉公所發表「重修湖口鄉志」新書 傳承發揚先賢奮勇精神 - 爽爆新聞網A+NEWS:關心地方大小事的新聞媒體 https://bit.ly/39UEWZR
【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更深入認識竹縣湖口鄉歷史 湖口鄉公所發表「重修湖口鄉志」新書-社會-HiNet生活誌 https://bit.ly/3NmIcL0
基於保存文化調查、研究、保存與推廣,新竹縣湖口鄉公所開始推動《湖口鄉志》重修工作,經過多年的史料整理、蒐集與查訪,終於編纂完成,並於今(6/24)日在湖口好客文創園區內國際會議廳盛大且隆重辦理「重修湖口鄉志」新書發表會,期讓各界能更深入認識湖口鄉的歷史。
「重修湖口鄉志」新書發表 後代子孫追根溯源湖口鄉完整文化資產-社會-HiNet生活誌 https://bit.ly/3yjMzSY
▲新竹縣湖口鄉公所今日盛大舉辦「重修湖口鄉志」新書發表會,讓各界更深入認識湖口鄉的歷史。湖口鄉公所主任秘書陳能鎬(右)和新書總編纂社團法人臺灣人地關係協會理事長葉志杰合影
新竹縣湖口鄉公所今日這場「重修湖口鄉志」新書發表會,邀請竹縣府民政處長賴江海及湖口鄉民代等多位貴賓共襄盛舉,活動首先開場是主辦單位精心安排的特色表演,邀請「竹塹公主」才藝網紅賴立文表演大提琴,在悠揚的古典琴音中,現場與會貴賓們沉浸在史書和樂聲的文化激盪共融中,透過大提琴音樂聲傳遞「重修湖口鄉志」新書編纂過程之刻骨銘心的文化傳承;表演過後,現場抱以熱烈掌聲稱許,讓人感動之餘,並讚佩主辦單位將一場文化活動成功挹注美妙琴音樂章,突顯這本鄉志新書在湖口鄉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文獻之歷史地位。
▲新竹縣湖口鄉公所今日盛大舉辦「重修湖口鄉志」新書發表會,「竹塹公主」才藝網紅賴立文表演大提琴揭開發表會序幕。
湖口鄉公所表示,此次重修《湖口鄉志》篇目計有地理、開拓、社會、政事、經濟、建設、教育、宗教、文化、人物,共計十篇,書前冠以序文、芳名錄、行政區域圖、古地圖、目錄,書末有附錄、編纂後記,志書總字數約八十三萬字。
▲竹縣府民政處長賴江海(右2)致詞讚許「重修湖口鄉志」新書在湖口鄉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文獻之歷史地位。
湖口鄉公所指出,距離上次編修鄉志已二十餘年,物換星移,人事變遷,諸多文獻史料亟待補遺,耆老仕紳對鄉事記憶的流失更亟待採集、紀錄,因此特別聘請社團法人臺灣人地關係協會理事長葉志杰擔任總編纂。編纂團隊以徵考原始資料為主,並以實地調查訪問、繪圖攝影、空拍、學界論著及網路資料庫為輔,融合史學派與地學派之研究方法及工具,力求古今、史地、文字與影像皆務期周延詳盡,以重建歷史真貌。
▲「重修湖口鄉志」新書篇目共計十篇,志書總字數約八十三萬字,留給後代子孫追根溯源完整的湖口鄉文化資產。
湖口鄉公所這次重修完成《湖口鄉志》新畫,可謂係項極具挑戰的工程,湖口鄉公所表示,編纂過程獲得鄉公所及許多地方人士的協助,是眾人合作奉獻心力的結晶,最後能讓湖口人得以追根溯源,傳承並發揚先賢開疆拓土的奮勇精神,留給後代子孫完整的湖口鄉文化資產。
竹縣湖口鄉公所發表「重修湖口鄉志」新書 傳承發揚先賢奮勇精神-社會-HiNet生活誌 https://bit.ly/3Om7Pgu

2022-06-25_0905194D940738-2369-453F-ABB9-8EDAA5DAA0CA_Fotor4FAFFB14-7424-4EC9-9F5B-EF35006D2E7F_FotorEC06741D-7A62-4530-95B6-A8EE5B2BAF34_Fotor2022-06-25_093526


葉志杰葉志杰 (台灣人地關係協會理事長、彰師大地理暨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屏東東港人,社團法人臺灣人地關係協會理事長,專事寫作,致力於歷史地理學、人地學、地形學,區域地理學(方志學),著有《聽看東港》(野人出版社)、《林口鄉志》、《萬巒鄉志》、《太麻里鄉志》、《左鎮鄉志》、《長濱鄉志》、《觀音鄉志》、《林邊鄉志續編》等書。Email:ccyech@gmail.com


臺灣人地關係協會
團體名稱臺灣人地關係協會的團體會址是臺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29之6號6樓, 團體類型是社會團體, 成立日期是1080928, 理事長是葉志杰.
團體名稱    臺灣人地關係協會
團體類型    社會團體
成立日期    1080928
團體會址    臺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29之6號6樓
理事長    葉志杰
屆別    1
任期    4

法人名稱       社團法人臺灣人地關係協會
識別代碼    48531005
法人代表    葉志杰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29之6號6樓
設立日期    1081113
財產總額    3,000
目的    本會基於對臺灣地理環境的熱愛和人地關係知識的重視,而從自然與人文面向詳加考察、研究、撰寫與推廣,進而瞭解台灣人民與土地的相互關係,增進生活的安全、樂趣與幸福為宗旨
捐助方法    入會費、常年會費、事業費、會員捐款、委託收益、基金及其孳息、其他收入
法院名稱    士林地方法院
登記案號    108法登社000074
登記號數    2014
類別    社團
案由    設立登記
收件日期    1081111
登記日期    1081113
公告日期    1081115
序號    職稱    名稱
1    理事長    葉志杰
2    常務理事    楊貴三
3    常務理事    李元皓
4    理事    朱玉正
5    理事    李棟樑
6    理事    宋郁玲
7    理事    林崇富
8    理事    陳義賢
9    理事    陳盈宏
10    常務監事    許純蓮
11    監事    高肇遠
12    監事    蔡郁潔
社團法人臺灣人地關係協會-台灣法人網 https://bit.ly/3HSmIVx


臺灣人地關係協會成立 葉志杰高票當選首屆理事長
由 記者蘇彩娥報導 -2019-09-29
臺灣人地關係協會於9月28日在台北市ITA CHAM CAFFE義獎咖啡舉行成立大會及第一屆會員大會,首屆理事長由葉志杰高票當選。
臺灣人地關係協會成立 葉志杰高票當選首屆理事長 | HotMessage 熱訊生活新聞網 https://bit.ly/2KR6LW6
臺灣人地關係協會於9月28日在台北市ITA CHAM CAFFE義獎咖啡舉行成立大會及第一屆會員大會選舉理監事,共有20位來自產官學不同領域的會員參與臺灣人地關係協會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並於會議中票選出理監事成員,首屆理事長由葉志杰高票當選。
臺灣人地關係協會是基於對臺灣地理環境的熱愛和人地關係知識的重視,而從自然與人文面向詳加考察、研究、撰寫與推廣,進而暸解台灣人民與土地的相互關係,增進生活的安全、樂趣與幸福為宗旨,乃一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
鑑於人地關係的「人」,乃歷史、族群、經濟、交通、聚落、政治、觀光、文化藝術等人文環境要素,「地」則包括地質、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天然災害等自然環境要素,主要針對臺灣人地關係進行專題研究,除探討現況形成之自然、人文因素的相互關係,並預測未來之發展方向。接受國內各級政府部門及機關學術團體委託辦理,有關臺灣地理、歷史、文化等人地關係之調查、撰寫與研究,以及地方志書編纂、生活環境或生態資源之自然與人文田野調查及訪談等計畫。
該會將不定期辦理臺灣人地關係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及座談會,並開辦相關之野外考察活動。編輯出版臺灣人地關係之書刊、通訊及論文集。安排與國內外相關研究團體及學術機構進行交流互訪。建請政府於各類國家考試中,增設臺灣人地關係相關類科,並加強地方專業人員之教育培訓及其他有關臺灣人地關係之研究發展事項。
理事長葉志杰表示,地景保育與旅遊,來自人們對土地的認識。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每個人總記得名山勝景、山巔危岩、清麗瀑潭,但身邊卻有一些平庸、不起眼的小丘、小河、斜坡,卻很少人去探討它存在的原因和意義,哪管它河道彎來彎去。而地景保育常陷入一種類似「名牌」迷思,忙著貼上標籤、找尋世界之最,以致與常民生活脫節,真正的保育應在腳下,也始於認識腳下土地,因為「人」而產生意義,甚或也是無意義。
腳下土地是我們生活起居、散步登山、通勤採買的所在,仰息與共,我們稱它為「風土日常、庶民風土」,用常民眼睛認識腳下這塊土地,這也才是貼近老百姓的真實生活。於是,我們混跡風土日常,著力於野地、人與自然,但地學浩瀚,甚而超越理性思考與客觀經驗。僅分享所見、所思,推測可能答案。不過,深感於一般提及臺灣風土,大多著眼於人文、歷史、生態、物產等地上物,觸及土地者較少,所以我們一步步踏查臺灣土地、向大地求問,也在這分享一點點心得,粗淺分類為風土日常、防災風土、地形散步、古地理探謎、風土崇拜、島嶼住民、鄉土行業。
我們認為,站在臺灣土地上,人人生來就該是個田野觀察者,混跡、閒晃,探查風土的平凡無奇。風土日常有客觀性、科學性,更可模仿人文發問,究竟是誰的風土日常?在每個人心裡,都有風土日常,集結起來就能建構屬於自己的風土萬花筒。
臺灣人地關係協會成員以地理系為主,含括中文、教育、心理、歷史、生物科技、政治、法律、醫學等各種不同領域的佼佼者,葉志杰笑說,推廣台灣人對腳下土地的認識,就從這群人開始。
臺灣人地關係協會成立 葉志杰高票當選首屆理事長 | HotMessage 熱訊生活新聞網 https://bit.ly/2KR6LW6

湖口鄉公所「重修湖口鄉志」新書發表 | 中華日報|中華新聞雲


尹章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22-06-25_092820100841078_2594473884153574_2232877214276255744_n (1)

臺灣面積雖小,但各種地形均具備且相當精彩
  早在十六世紀大海行時代,福爾摩沙臺灣地形之美,已名聞遐邇。綜觀臺灣地形的豐富性,分以南北探查,北臺灣共計25區:
  1.北海岸西段:火山的遺物∕2.北海岸東段:海嘯來過嗎?∕3.東北角海岸:海上工藝師∕4.基隆火山群:從黃金礦場到緩慢山城∕5.大屯火山群:崇岡湧沸泉、丹山草欲燃∕6.五指山山脈:科學與風水∕7.基隆河:流路之謎∕8.南港山、伏獅山兩山脈:把水平變歪斜∕9.臺北盆地:從神啟到科學∕10.新店溪:誤闖水的地盤∕11.大漢溪:搶水大戲∕12.山子腳、清水坑兩山塊:層階地形、通谷、襲奪∕13.林口臺地:狂風、飛霧下的古新店溪扇洲遺跡∕14.桃園臺地:旱地-祈雨、埤塘、大圳∕15.竹東丘陵:土地的古老意志∕16.苗栗丘陵:矮山迷宮∕17.大安溪:歌唱自然與人文共生的溪流∕18.后里臺地:被斷層與河階撕裂之地∕19.大甲溪:乘著魔毯飛天的河流∕20.雪山山脈北段:逃離與寄情的地理∕21.宜蘭平原:吳沙的抉擇∕22.蘭陽溪:線與面的地理組合∕23.中央山脈北段:邊坡潛移-未被人類馴服的大自然課題∕24.蘇花海岸:虛線的空白地理∕25.立霧溪:橫過古老-鋸切峽谷的壯麗與隱憂
  本書前後歷經5年撰寫,初以《臺灣全志•地形篇》為本,攜帶地圖、相機、空拍機等工具,進行田野踏查、增補、修改。同時參考多種文獻,除了核查富田芳郎、林朝棨、石再添等前人研究的成果外,多有新的發現,期能說明各地形區的地形特徵、成因與演育等,瞭解其來龍去脈。因此,本書可當作認識臺灣這塊土地以及知性之旅的參考,擴增地理科普知識視野。
本書特色
  1.有別於台灣地理教科書或學術書之靜態地貌介紹,本書以實地考察的方式進行地形、地景的現地踏查,並考掘地形地貌古今變遷,以空拍輔助,圖文呈現各類型的地形,並以人類所見所得的視角呈現觀察所得,讓地理知識不枯燥,適合一般無科普基礎的讀者,也適合各級老師教學,以及準備升學的一般生。
  2.面對氣候劇烈變遷,屬海島地形的台灣,更能強烈感受氣候所帶給在地的影響,斷層、土石流、地層下陷、水災等,地形地貌的改變也相對快速,在在影響民生,若能從地形變遷的角度認識這塊土地,不論防災、開發與建設,思慮及政策就能更周延,也因此,對台灣地形現實現地的了解,就極具重要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楊貴三
  臺中市人,中國文化大學地學博士,彰化師大地理系退休教授。研究專長:地形學、氣候學、地理實察、地方誌編撰等。主要著作:《臺灣活斷層之地形學研究》、《臺灣全志‧地形篇》、《重修臺灣省通志‧氣候篇》、《續修臺北市志‧自然環境篇》、《彰化縣志‧自然地理篇》、《續修南投縣志‧自然地理篇》等。
葉志杰
  屏東東港人,社團法人臺灣人地關係協會理事長,專事寫作,致力於歷史地理學、人地學、地形學,區域地理學(方志學),著有《聽看東港》(野人出版社)、《林口鄉志》、《萬巒鄉志》、《太麻里鄉志》、《左鎮鄉志》、《長濱鄉志》、《觀音鄉志》、《林邊鄉志續編》等書。
作者序
人人都該在腳下土地遊蕩
  西元1554 年,臺灣島的名字首度出現在地圖上,是由葡萄牙人洛波• 歐玫門(Lopo Homem)所繪,只是誤植為「I. Fremosa」(應是Fermosa 或Formosa)。據信是先前葡萄牙人航經臺灣附近海面時,遠望島嶼形貌乃山岳綿延、森林葱翠,讚嘆而呼「Ilha Formosa」,意為「美麗島」。本書既要道出臺灣地形之美,就以「福爾摩沙」為名;而地形(landforms),是指地球表面各種起伏形態;誌是紀錄,盡可能從客體得出知識。
  臺灣雖小,卻齊備了各種地形,世界罕見,大的地形有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中地形的臺地,小地形如太魯閣峽谷、野柳的蕈岩女王頭、東北角南雅的海蝕柱霜淇淋岩,皆名聞遐邇,各有所成之因。
  不過,本書除了徘徊於地形美學的描述之外,也試著反思地形的意涵。我們似乎常在觀光大旗下,鎖定一些名山勝景、山巔危岩、清麗瀑潭,想辦法貼上標籤、製造賣點、說些故事,讓地形陷入一種類似「名牌」迷思。這麼做,卻忽略我們身邊,藏了許多無名、平庸、不起眼的小丘、小河、斜坡,充填在我們生活起居、通勤採買、散步登山的場域中,像中和高中旁的小丘、古新店溪的舊河道與河蝕崖、宜蘭的梅花湖、新竹光復路的斜坡、隆嶺古道的七星堆、流過福壽山農場的古合歡溪、串連了不同河階面的清華大學女宿階梯等,地物僅僅如戲臺布景,是如此理所當然,很少人去探討它存在的原因和意義,哪管它河道彎來彎去、山凸谷凹?甚者,這些卻是人們真實生活的舞臺,更因「人」而產生意義或情感,也衍生「風土」的人地關係。
  從這看來,「自然」有其兩面性,它有純粹客觀的實體,亦有人類所賦予建構的知識。我們想到重視人文精神的哲學家叔本華(Schopenhauer)所說,「若離開了我們人類,物的本質不過是影像與名辭罷了。」帶著這句話,我們盡可能地探討地形與其他自然、人文現象的關係,如歷史、地質、氣候、水文、交通、聚落、災害、工程等,藉以擴大地形知識的應用層面,像是順向坡、潛移與邊坡滑動、斷層與地震、活火山、舊河道的可能水患、臺地的乾旱特性、山崩與堰塞湖、沖積扇與土石流、海岸的離岸流、海嘯、捨石山等,擺脫只是堆疊名詞的質疑。
  文中我們用的很多「可能」、「推測」的字眼,源自於縱使是找到田野遺存的證據,也無法重現古地理,只能趨近真實。這裡要注意的是,什麼是真實?恐怕連這點都爭執不休。但若擱置此質疑,面對沉寂世界的地學雖有侷限性,卻也無損其價值,謹守兩者之間的平衡。
  另外,我們深感於一般提及臺灣風土,大多著眼於人文、歷史、生態、物產等地上物,觸及人與土地者較少,而地學精神應是實地踏查、向大地求問。所以我們主張,人人都該在腳下土地遊蕩、閒晃、混跡風土日常,著力於野地考察、人地關係的平凡無奇。慢慢地,我們就能建構跟土地的真實關係。
  本書的撰寫歷經約5 年,我們先以《臺灣全志• 地形篇》為初稿,帶著地圖、相機、空拍機等工具,進行田野踏查、增補、修改。同時參考多種文獻,除了核查前人研究的成果外,也有些新的發現,希望能說明各地形區的地形特徵、成因與演育等,瞭解其來龍去脈。因此,本書可當成認識臺灣這塊土地的參考。
  起初,我們學習怎麼寫一份田野報告,想來想去,最務實的辦法是投稿。我們先從調性接近的期刊著手,看看有沒有徵稿啟示,有就投、沒有的也投投看。頭一個回應支持的是《明道文藝》,接著《大自然》季刊、《游於藝》電子報、《地質》季刊、《科學發展》月刊、《自然保育》季刊、《國家公園》學報、《臺北文獻》、科博館的科普寫作平臺等,都願意刊登。回想那段歷程,對這些期刊背後的主編、編輯群致上謝意與祝福。
  當然,尤其感謝晨星出版社重視臺灣地學,把我們散落四處的踏查札記,變成一本有模有樣的書,謹獻上真摯的敬意與謝忱。在寫作過程中,也感謝彰化師大地理系、社團法人臺灣人地關係協會、臺灣師大地理系地形研究室、李思根、林銘郎、林偉雄、沈淑敏、李明燕、楊宏裕、陳毅青、郭勝煒、游牧笛、詹佩臻、謝沛宸、曾麗綺、陳玄芬、劉哲諭等朋友的協助。
  從一開始,我們沒想到會有機會跑全臺灣考察地形、人地關係,更別談出書了。隨著一處處踏查、一篇篇的刊登,這個可能性才漸漸浮現。隨著每踏出一步、每寫一個字,讓我們更加意識到臺灣地學的浩瀚,加上田野現場因地理變遷而零碎化,所謂理性思考與感官經驗毫無用處,只能耐住性子,從田野撿拾遺存的地理事實殘片,再一塊塊去分類、解釋、推測可能的答案。不得不承認,我們實在心力有限,但求盡力而為,也請讀者不吝指正。
  此番田野考察與撰稿,我們以大甲溪、合歡群峰、立霧溪為分冊的界線,分成上冊的北臺灣,下冊的南臺灣、東臺灣、離島。現在先完成上冊,希望此刻的你/妳會喜歡我們的作品。至於下冊,還有一段漫長的路。
  回顧這些年,我們憑著對地學的興趣,做了一件自己開心的事,拉雜數言為序。博客來-福爾摩沙地形誌:北臺灣 https://bit.ly/36kCg3a


(14)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 貼文 | Facebook

葉志杰 (台灣人地關係協會理事長、彰師大地理暨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新書發表會】福爾摩沙地形誌[北臺灣]   楊貴三、葉志杰 著
時間: 109年6月18日(四) 13:00-15:00
地點: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進德校區教學大樓T501
主持人:宋郁玲(地理學系教授、系主任)
演講者:楊貴三(地理學系退休教授)、葉志杰 (台灣人地關係協會理事長、彰師大地理暨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引言人:陳毅青(地理學系副教授)
協辦者:晨星出版集團(圖解台灣系列)
書籍介紹:
本書作者楊貴三教授與葉志杰先生,歷經五年的時間田調撰寫成書。延續過去台灣地形研究大師富田芳郎、林朝棨教授、石再添教授以及楊貴三教授的著作,重新踏查前賢所寫,進行更正、重新發現以及說明無法證實的問題。
本書將前述嚴肅的地形志普及化,另外要全面檢視高懸數十年的地形疑問。成書約20萬字,圖和照片684張,總頁數384。除了地形,另一半內容也從人文圍繞地形,即是寫臺灣人跟腳下土地的關係。
(出版社於現場設有書攤,現場購買可獲作者親筆簽名~)
(14)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HQSZMs


逾20年未修 湖口鄉志重編出版
邱立雅/竹縣報導
2022年6月25日 週六 上午4:10
逾20年未修 湖口鄉志重編出版 https://bit.ly/3A3sAcj
睽違20年,新竹縣湖口鄉公所重修鄉志終於完書並發表,公所盼留給後代子孫完整的湖口鄉文化資產。(邱立雅攝)
新竹縣湖口鄉距離上次編修鄉志超過20年,基於文化調查、研究、保存與推廣,在代表會支持下,鄉公所推動《湖口鄉志》重修工作,耗時2年的史料整理、蒐集與查訪,終於編纂完成。編纂團隊撰寫主軸以人為本,採市井百姓易讀筆觸書寫,期待整理出有如清明上河圖般的百工姿態。
湖口鄉上次編修鄉志為1996年,多年來物換星移、人事變遷,諸多文獻史料亟待補遺,耆老仕紳對鄉事記憶的流失更亟待採集。在代表會支持下,公所編列300萬經費重修鄉志,特別聘請專業編纂團隊以徵考原始資料為主,並以實地調查訪問、繪圖攝影、空拍、學界論著及網路資料庫為輔,力求古今、史地、文字與影像周延詳盡,重建歷史真貌。
新版湖口鄉志歷時兩年終於編修完成,篇目計有地理、開拓、社會、政事、經濟、建設、教育、宗教、文化、人物,共計10篇,書前冠以序文、芳名錄、行政區域圖、古地圖、目錄,書末有附錄、編纂後記,總字數約83萬字。湖口鄉公所指出,鄉志總共出版1200本,半數送往全台各鄉鎮圖書館,其餘半數贈送給地方人士收藏,另鄉志也製作3萬份光碟數位版,將透過里長發送給全鄉每戶人家。
逾20年未修 湖口鄉志重編出版 https://bit.ly/3A3sAcj
台灣人地關係協會理事長葉志杰為湖口鄉志總編纂,他表示,近期包括桃園的楊梅、大園以及苗栗的頭份、後龍,均編修地方志,顯見地方志仍有存在的必要。葉志杰表示,地方志有許多資料可數位典藏,唯有「人」無法,於是編纂湖口鄉志著重在人與生活方式的採訪,有別於過去地方志偏重學術、論理的筆法,此次採貼近市民易讀的筆觸撰寫。


睽違20年,新竹縣湖口鄉公所重修鄉志終於完書並發表,公所盼留給後代子孫完整的湖口鄉文化資產。(邱立雅攝)
逾20年未修 湖口鄉志重編出版 - 地方新聞 - 中國時報 https://bit.ly/39V6JJt
新竹縣湖口鄉距離上次編修鄉志超過20年,基於文化調查、研究、保存與推廣,在代表會支持下,鄉公所推動《湖口鄉志》重修工作,耗時2年的史料整理、蒐集與查訪,終於編纂完成。編纂團隊撰寫主軸以人為本,採市井百姓易讀筆觸書寫,期待整理出有如清明上河圖般的百工姿態。
湖口鄉上次編修鄉志為1996年,多年來物換星移、人事變遷,諸多文獻史料亟待補遺,耆老仕紳對鄉事記憶的流失更亟待採集。在代表會支持下,公所編列300萬經費重修鄉志,特別聘請專業編纂團隊以徵考原始資料為主,並以實地調查訪問、繪圖攝影、空拍、學界論著及網路資料庫為輔,力求古今、史地、文字與影像周延詳盡,重建歷史真貌。
新版湖口鄉志歷時兩年終於編修完成,篇目計有地理、開拓、社會、政事、經濟、建設、教育、宗教、文化、人物,共計10篇,書前冠以序文、芳名錄、行政區域圖、古地圖、目錄,書末有附錄、編纂後記,總字數約83萬字。湖口鄉公所指出,鄉志總共出版1200本,半數送往全台各鄉鎮圖書館,其餘半數贈送給地方人士收藏,另鄉志也製作3萬份光碟數位版,將透過里長發送給全鄉每戶人家。
台灣人地關係協會理事長葉志杰為湖口鄉志總編纂,他表示,近期包括桃園的楊梅、大園以及苗栗的頭份、後龍,均編修地方志,顯見地方志仍有存在的必要。葉志杰表示,地方志有許多資料可數位典藏,唯有「人」無法,於是編纂湖口鄉志著重在人與生活方式的採訪,有別於過去地方志偏重學術、論理的筆法,此次採貼近市民易讀的筆觸撰寫
逾20年未修 湖口鄉志重編出版 - 地方新聞 - 中國時報 https://bit.ly/39V6JJ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