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 (25)2Q (5)


2022-06-14_0854182022-06-14_085331

著作者:
鄧南光
關鍵字:年輕男子、山路、挑柴
全集系列名稱:鄧南光作品集
描述:
蔗舉(柴馬)是舊時自山林將薪柴扛下山的用具,薪柴放置架頂,使用者不必彎腰即可施力,可增加載重量
拍攝者身份:業餘攝影家
拍攝者生卒年:1907-1971
照片提供者:鄧世光 (鄧南光之長子)
日期:蔗舉(柴馬)扛木材之2-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7167100) https://bit.ly/3mNswpv
1950~1959
蔗舉(柴馬)扛木材之1-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7167099) https://bit.ly/3MOfaE1


2022-06-14_0855422022-06-14_085548

蔗架大狀元
彭鼎財、賴慶湘、涂聯興客家電視 https://bit.ly/3HivL1H
        台灣早期在嘉南平原盛產甘蔗,當時扛甘蔗成為村民主要的收入。徒手扛甘蔗,只能夠一綑一綑的扛,既費力又賺不了多少錢,因此,工作非常辛苦。
        西元1870年間,大陸福建的老祖先們遷移到台灣,落腳台灣為生,傳進做「蔗架」的技術,這項簡易農具為伐木、舉木工人帶來了安全、省力、增加收入。
         用蔗架一次可舉兩百多斤的甘蔗和木柴,當時台灣以農業為主的生活狀況,幾乎家家都有蔗架。而每家有多少蔗架,也可以知道那家有多少山、田地。所以聽當地耆老說,看那家有多少蔗架,就可判定有多少家產祖業。
        因為使用蔗架扛物,一次可以扛兩百多斤重,所以選用的樹材一定要質輕耐用才不會造成負担。
        俗稱「嗶剝樹」又名鹽膚木、鹽酸白、俗名鹽酸筴樹,生長在台灣平地山麓1200公尺向陽坡地,樹枝叢生分叉成V字形,是漆樹科落葉小喬木,果實內含有少許鹽份,每年夏末果實成熟的時候,村民會採來生食,可以補充體力。是做蔗架最好的樹種。
        嗶剝樹在山區常可看到,生長快速,果實掉落後很容易生新苗。特性是質地輕以及乾燥後不易受潮,是做蔗架最好的樹種。
        做蔗架的樹幹,中央枝幹要直,兩邊要分叉,才會堅固,扛在肩上才會方便。結合粗細的樹枝做蔗架,中間需要一根橫桿,需要綑綁,村民就在山區斜坡就地取材樹籐,來綑緊樹枝,因為樹籐有韌性,沒有沾到雨水,十年也不會斷。
        使用蔗架時,需要強壯體力和耐力外,要單肩斜扛,才能省力又安全;將剝完皮的丫字形樹幹結合,中間加一條橫桿,做成蔗架,可以就地取材將野生的樹籐取下來綑綁固定。
        初扛蔗架者,不能超過自己所能扛起的重量,不勝負荷體力的時候,再好用的農具,使用不當也會造成意外。卸木材或和甘蔗的時候,雙手緊握V字型和中央枝幹的交叉點,站穩腳步再將重物輕拋出去,力道不能太大,以免蔗架折斷傷人。
        在西元1905年,日本人在高雄橋仔頭糖廠鋪設輕便軌道,以牛隻來牽引火車廂,用來運輸甘蔗或蔗糖。1907年,日本總督府通過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提出的製糖火車鐵道申請,向美國買了三部蒸氣火車頭和一百五十個貨車廂,物力和時代的演進,導致於蔗架無人再使用,搬運山上木頭都改用鐵牛車,蔗架也就無用武之地了。現在,後代子孫大都沒有看過蔗架,就算看到蔗架,也不會使用。
        早期村民就地取材,製作簡單耐用的農具雖然不再使用,已放在博物館內當成古物懷舊,但是這些古老農具都是老祖先們的智慧結晶。客家電視 https://bit.ly/3HivL1H


蔗舉(柴馬)是舊時自山林將薪柴扛下山的用具,薪柴放置架頂,使用者不必彎腰即可施力,可增加載重量/泰雅族男童、木製背架、木柄鐵刀-一名男童背著泰雅族人用以背運較大型物品的木製背架,腰間還繫著一把木柄鐵刀,可能是蒐集薪柴的裝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聯合大學客語翻譯系統 / NUU Hakka Translation System

蔗舉(柴馬)

聯合大學客語翻譯系統 / NUU Hakka Translation System


1928年寶山士紳李火生設立新城糖廠(後改名寶山糖廠)/寶山新城風糖/「廍公先師」在寶山紅糖工廠-「廍公爺」信仰/寶山「紅糖王國」-新式的糖場(白糖)由日人經營,舊式且粗糖(紅糖)由本地民眾經營。寶山鄉有兩大糖廠,一在寶山庄,另一在新城庄-新城糖廠設立於1921前議員李增豐:,1923糖廠創辦人李火生新城糖廠設立之時,曾整併了三個舊式蔗蔀/寶山糖廠1974年轉由吳運和經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煮海興利、穿渠通運”的海鹽文化/萬州茶鹽古道-背鹽工-巴鹽古道起自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西沱鎮,是古代巴鹽銷楚的重要通道之一為了從陸路將忠州的鍋巴鹽銷往湖北,背著沉重的鹽包,翻越崇山峻岭,闖過懸崖深谷,開闢了從西沱經黃水入湖北恩施的巴鹽古道,至1958年西沱公路修成通車後,才結束了這段背鹽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中,食鹽很難製取,也因此被當做珍貴的貿易物資。在一些時期,鹽被當做貨幣使用。在文化中,鹽被當做「價值」的象徵。文明建立在用食鹽儲藏食物的基礎上。可以醃制儲存食物以後,人類飲食對季節的依賴大大降低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0 - 2022-06-17T080909.5490 - 2022-06-17T080549.264facebook_1655393652801_6943224219521992876


曾格爾再惹議!他1句曝「靠他們」才成登山女神

2022-10-17_090131

曾格爾再惹議!他1句曝「靠他們」才成登山女神


(4) Facebook

293716681_10160251156092318_6730746541511119878_n294253332_10160251279227318_6350868515890060422_n

沒有卡車之前,以人力運材的「木馬」
因為危險性高 都是至窮至貧亟需收入的硬漢才願意從事此業擔當車夫
記得很多年前訪問過一位木馬工
他形容工作之危險「木馬比老虎可怕」
因為面對老虎仍有拼搏或逃命生機
拖木馬要有心理準備隨時會意外喪命

(4) Facebook


木馬道來由 – 車埕木馬道官方網站

2-1 (1)7 (7)8 (4)6 (11)5 (9)4 (6)3 (5)2-2

木馬道來由 – 車埕木馬道官方網站


298071634_5336099496426728_6868429213240108005_n

(2) 臺灣古寫真上色x今昔時光機交流團 | 我父親早年是業餘攝影家,這張照片曾在台灣省攝影學會沙龍展獲獎,拍攝時間大約1950-1960間 | Facebook

這張照片曾在台灣省攝影學會沙龍展獲獎,拍攝時間大約1950-1960間。
牛車上滿載的是白甘蔗,準備運往糖廠,早年白甘蔗是蔗農和台糖公司契約種植,是製糖專用,1963年政府為了保護蔗糖生產,明訂處罰損害原料甘蔗法省府1月30日府農第2字88934號,「凡損害原料甘蔗者移送法辦」, 因此白甘蔗就成了「禁蔗」,不可任意吃它。 
小時候我住過虎尾和北港,這兩個小鎮都有糖廠,附近種植大面積的甘蔗田,我跟同學或玩伴經常偷偷跑進去「偷吃」,小孩子純粹是好玩,其實白甘蔗並不好吃,根莖較紅甘蔗細,皮很硬,沒什麼汁液也不甜,對了,甘蔗田裡還有很多青綠色、體形較小的蟬。
1950至1960年代,蔗糖為台灣帶來大把外匯,當時台灣到處都種有甘蔗,「跟著台糖五分仔車找甘蔗」更是台灣五年級生的童年回憶,當時的五分仔車不只載運甘蔗,也提供沿路居民搭乘,是當時鄉下除了客運以外另一個方便的交通工具。
每當糖廠的大煙囪冒出濃煙,就知道開始製糖了,附近的水溝都是從糖廠排放出來冒著煙,微熱的糖水甜味,記得北港糖廠外面宿舍區還有公共浴池,也是使用製糖排放的廢水,此外印象最深刻的記憶,就是到糖廠福利社買健素糖和枝仔冰棒。
不過1980年起,蔗糖因生產成本過高,台灣20多個糖廠陸續停產,目前僅剩下小港、虎尾及善化糖廠仍在製糖,小港糖廠以進口原料糖精煉成糖,虎尾及善化糖廠以本土甘蔗製作二砂糖。
如今台灣一年吃掉約 60 萬公噸的糖,其中 30 萬公噸來自台糖,這些糖大多使用進口原料製作,本土甘蔗製作的二砂糖只佔 4 萬多公噸
台灣的製糖歷史其實從荷蘭人佔領時就已開始,早期稱為「糖廓」,日治時期日本政府鼓勵借貸給資本家投資現代化機械建廠製糖,稱為「製糖所」,巔峰時總共有43座製糖所,戰後才改為「糖廠」並收歸為公營事業。
早年「糖」是昂貴的民生物資,只有富裕人家才能消費,所以聽說台南為什麼食物都很甜,是因為台南有錢人多,煮菜時多放一些糖,表示他們買得起也吃得起。現在糖廠雖然沒落,但擁有的土地仍然相當可觀。(部分資料取材自「雲林食通信」)(2) 臺灣古寫真上色x今昔時光機交流團 | 我父親早年是業餘攝影家,這張照片曾在台灣省攝影學會沙龍展獲獎,拍攝時間大約1950-1960間 | Facebook https://bit.ly/3AlYl0d


背陶器的男子,為了生計真是負重而行。
這一排得有五十個,六排就是三百,一個一斤多也要三百斤重。他歇息的時候,身後的木棍就拄在地上,減輕負擔。
(1) Facebook https://bit.ly/3KiDO1M

329420333_1213730809252030_6775529898212513455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