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儒家推崇的最高境界「聖人」,在莊子的排名中卻墊底,可見道家是反對推崇儒家聖賢的,莊子曾說:「聖人生,而大盜起」,「聖人」只能做到無名,卻不能做到無己和無功的境界。莊子認爲儒家的聖賢以有爲的「仁義」之治,違背人性,不能讓百姓順其自然,逍遙自在,讓百姓做到無爲。還有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莊子也是反對的,其認爲「道通爲一」,認爲道在萬物,萬物平等。可見,莊子對儒家學說大都是批判和抵制的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做到的,才是真自由
在莊子的《逍遙遊》有這樣一句話: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意思就是: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至人無己
至人是莊子精神境界中最厲害的一種,指的就是忘掉自己。
大部分的普通人都是自私的,要成為至人,就要認識到自己的自私,並且拋棄私心,這樣一來,就能忘掉自我,從而真正把自身融入自然規律之中。
莊子的哲學告訴我們,不要太在乎自我,自我往往是最能迷惑我們心智的,給我們造成許多虛假的認知和心靈的苦累。
當你只有忘掉自我的時候,心中的雜念才會變少,就會像小孩子一樣活的自在。
神人無功
真正的高人都是隱逸於人間,不顯山不露水,但是他們卻活得從容逍遙,凡事處理的恰到好處,遊刃有餘。
在困頓和複雜的現實中,這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視野和境界。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很多人是和神人相反的,只會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
更有甚者,明知道一件事自己不去做就會造成嚴重後果,但是這個嚴重後果危及不到自己,做了也得不到好處,就不去做了。
聖人無名
聖人又稍微比神人的等級低了那麼一丟丟。無名,就是不貪圖虛名。
世人大都偏愛名利、地位、金錢,豈不知這些都只是表面。只有我們內心真正渴求的才是實實在在的。
明白了此生的使命,知道自己最終想要的,讓生命飛躍到一種高深且廣博的境界,
之後,世間的一切在你眼裡都會順歸自然,萬物並行而不悖。日出日落,宇宙並作,自然是一片祥和與至美。
無論聖人、神人、至人,他們都是品德修養高於平凡人的人,不會被外界束縛,做正確的事,做想做的事,融入自然不做事,說到底,都是自由,這也正是莊子提倡的。
莊子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道教更是將其視為正統主流理論。《莊子》一書中庄子用了大量的寓言來闡述自己思想主張,也因此給後人留下了數量繁多並且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
在《莊子》裡的思想提升到了人的精神層面的價值,更注重個人內心,追求以「道」的方式達到精神的絕對自由,突破普通人的思想囚籠。
莊子認為萬物都會自然演化,我們只要順從天,順從自然,不需要刻意的去人為規定就能達到完美的狀態。
聞一多先生曾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當你人生不順心的時候,當你不知所措的時候,讀一讀《莊子》,合上書籍,豁然開朗,對於這世界上的一切也就都釋然了!
不過想要讀的朋友們是不是有個擔心,那就是害怕晦澀難懂的文言文,我讀的就是這套白話文的《老子.莊子》。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做到的,才是真自由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NS34dW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kkegzvr.html
---------------------------
莊子《逍遙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乃莊子至理名言
2017-04-19 由 易經與道德經關係解讀 發表于文化
作者:楊本樞
晨曦的第一縷陽光透過飄搖欲墜的窗欞照進一間破舊的茅草屋裡,在一張陳舊的案几旁,莊子手捧一捆竹簡聚精會神地看著,如同一個孩童看到美味的食物流露出的那種貪婪的、垂涎欲滴神情。
時間就在這種雕塑般靜止的畫面里慢慢的流逝,不知不覺,一個上午的時光就過去了。當藺且走進來的時候,莊子還在隱几而坐,還在手捧竹簡,還在吮吸這竹簡中的甘露。
藺且站在莊子的身旁,恭敬的問道:「老師讀的是老子的書嗎?」
莊子抬起頭看看藺且,「是的,今天看的這些內容對我啟發很大。」
藺且趕緊順著莊子的話語說道:「請先生賜教。」
莊子用手指點著竹簡中的一段話說: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莊子說:「老子對於人世看得很透,人們生活在物慾橫流的世間,孜孜不倦地追求什麼?上層人追求的是榮華富貴,普通老百姓追求的是豐衣足食。在追求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上榮辱、機會和磨難。在面對這些不同尋常的情感時,人的本性體現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的一面。」
「為什麼會這樣呢?老子分析得很到位,因為人都有肉體,人的心靈總是屈就形體而存在,生病了就擔驚受怕,大難來臨了就惶惶不可終日;受寵了表現的是驚嚇,屈辱了表現的還是驚嚇。」
「如果心靈能夠勇敢的脫離形體而存在,能夠超脫形體,忘掉自己的形體,人可能就不會有這麼多的情感制約,能夠實現心靈的逍遙。」
「推而廣之,縱觀歷史上的神仙傳說,那些神仙不管是為了拯救天下萬物,還是幫助一方利益獲得者,他們最終目的都不是為了封官加爵,而是單純的拯救與幫助事宜,絕不會討價還價、斤斤計較。」
「再說說治理一方領土的聖人吧。有道的聖人心中有大愛,像堯舜禹這些聖人們帶領老百姓生活,其目的很單純,就是讓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生活安穩,不再顛簸流離,這些聖人們並不是為了流芳千古。再看看現在的君主們,哪一個不是為了擴土並國,哪一個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他們離聖人二字差距太遠了。」
「老子為了老百姓能夠過上好一點的生活,寫了多少奉勸君主的格言警句啊!如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再如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還有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莊子得出結論:「我理想的最高境界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大意是,最高境界的至人心中沒有小我,有的則是整個宇宙;次一等的神仙心中沒有功名的概念,再次一等的聖人心中不會裝著名利思想。)
藺且聽完老師的恢宏言論後,有些發呆,他一時還不能完全領悟莊子言論中的深意,他需要慢慢的咀嚼,細細的品味其中的深意。
莊子看到藺且有些發蒙,知道他沒有完全領會自己剛才的那一段長篇大論,就轉移了話題。
莊子說:「逍遙是人們心靈的一種狀態,我比較過鯤鵬和麻雀的逍遙,這是從萬物的角度分析人性。眼觀人類社會,直接剖析人性的逍遙也具有好幾個層次。」
「現實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們有著不同的追求,追求的目標不同,其精神境界也就不一樣,我提出了五種人生境界,有知名人士如列子、宋榮子的人生境界,也有具有共性的無名小卒的人生追求。」
藺且聽到老師提出了五種人生境界,就說道:
「我知道老師的這個觀點,您的意思就是儘管不同的人士有不同層次的人生追求,但是,他們都具有一個共性,就是都需要憑藉外力才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莊子讚嘆道:「看來你是認真鑽研了,領悟到了我的核心思想。我想表達的意思是這些人雖然或多或少的具有逍遙的思想,但都沒有達到逍遙的最高境界—不仰仗任何外力,無物可擋。」
下面是莊子和藺且上述對話的部分,即《逍遙遊》此段的譯文和原文,請讀者朋友們欣賞。
譯文:
莊子感悟:所以說,有些人的智慧和才能足夠勝任一方官員,有些人的行為符合鄉規民約,有些人的德行符合國君的要求得到國君的厚待,這些人就沾沾自喜,自鳴得意。這和小麻雀的行為有什麼區別呢?
但是,齊宣王時代的大臣宋榮子看不起這些「麻雀」似的的人物。宋榮子屬於相當有定力的人物,他不會因為舉國之內都讚頌他而驕傲,也不會因為舉國之內都非議他而沮喪。宋榮子的境界早已達到精神突破身體的束縛,清楚地了解榮辱的分界線。他雖然不熱衷於功名,但精神世界仍未達到與天地齊步的境界。
相比宋榮子而言,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列子顯然又高出一頭,列子憑風飛行,身形縹緲輕靈,十五天飛個來回,瀟灑自在。也從不刻意去追求所謂的福氣,看上去好似孫悟空在空中來去自由,不受羈束,但是,列子雖然不需要用腳在地面上行走,卻還是需要藉助於風力才能夠飛行。
嗚呼,如果能夠乘天地之氣,能夠駕馭陰陽變化,駕馭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變化,遨遊在無窮無盡的太空中,這樣的人還需要藉助外力嗎?
原文: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ae24q3j.html
----------------------------------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怎樣理解?
莊子,逍遙遊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至人忘掉自己,與萬物化而為一;神人沒有有意的作為,無意求功於世間;聖人無心汲汲於聲名。
至人、神人、聖人是莊子理想中的修養最高的人物,如果從境界高度上來看,顯然由低到高是聖人、神人、至人,則境界最高的至人可謂知道之人,神人次之,聖人又次之。另一個角度上,這裡也可以以互文解釋,得道之人可以叫做至人、神人、聖人,也必定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我個人則更傾向於前者區分境界高低的理解。
聖人是在儒家釋義中最高的境界之一,在莊子思想中卻排到最後,因為聖人只做到無名,而做不到這裡說的更高境界的無己、無功。像儒家所推崇的聖人黃帝等等,《莊子》後文中往往將其作為標靶,認為這樣的聖人以有為的「仁義」之治,擾亂了人民的本性。這些傳統意義上的聖人們做不到無功,只會有為而治,這在莊子看來是不合理的,甚至在《胠篋》中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極力批判這些所謂「聖人」。總之,莊子對於儒家這些所謂聖人大抵抱有一種批判,至少是懷疑的態度。
而《莊子》中一個典型的聖人形象就是出現在本篇後文中的許由,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說:「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名是實的附屬品,難道我是為了這區區附屬品嗎?許由可以說是做到「無名」了,他沒有追求聲名的想法,把聲名看作一種無用的附屬品。《莊子》後文的許由往往也是一種正面的有道之人的形象出現。
至於「神人無功」的理解,這裡的「功」如果理解為平常意義上的功績功業似乎不妥,功名往往一體,有偉功則有偉名;聖人已經無意聲名了,更高境界的神人還只是無心功業的話似乎解釋不通。這裡的「功」大概可以理解為作為,行為;即所謂神人已經不需要有意的作為來維持自我了,後文中描寫藐姑射山的神人為「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孰肯以物為事」不屑於插手世事,不需要有所作為。而「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德行將要與萬物混同為一,即將達到最高境界了。
在《素問》中說至人「亦歸於真人」,實際上在《莊子》後文中的《大宗師》開篇也暗示了這種觀點:「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天與人不相勝,不相抵觸,是所謂「天人合一」,是「兩忘而化其道」,沒有是非好惡之分,與大道混同為一,就是「至人無己」的境界,自我已經不單獨存在,而是「與天為徒」、「與人為徒」,和自然無所區別。《知北游》中說「至人無為」,與孔子所感嘆的「天何言哉」是一個道理。
謝邀。
關於」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首先解一下最原始的字義:己,自己;名,名氣,名望。歷來各解基本無異議。
至:《說文》飛鳥從高下至地也。從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易·坤卦》至哉坤元。《註》至謂至極也。引申意太多,不贅述。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易·說卦》;《易·繫辭》隂陽不測之謂神。《王弼雲》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爲言,不可以形詰;《說文》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徐曰》申卽引也,天主降氣,以感萬物,故言引出萬物。引申意太多,不贅述。
功,表示用力從事工作。《說文》以勞定國曰功。從力,工聲。《廣韻》功績也。《書·禹謨》九功惟敘。引申意太多,不贅述。
聖,即聖,《說文》通也。從耳呈聲。《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覩(通睹)。《傳》於事無不通之謂聖。風俗通曰:聖者、聲也。言聞聲知情。按聲聖字古相叚借。引申意太多,不贅述。
所以,我們大概可以說,從字面上講,至人,是專註至極之人,如鳥飛至地,往而不復,忘記形骸,是故無己。神人,是通曉規則之變化奧妙的人,所以只是指引正確方向,而不以力從事,故稱無功。聖人,於萬事萬物無不通,卻和光同塵,」行不欲離於世,舉不欲觀於俗「,無名於世間之人,是故無名。
以上,是基本上能夠落到實處的理解角度。
至於說後來衍生開來的各種含義,汪洋恣肆,眾彩紛呈,但只有一個標準:是道非儒。其它,按自己心意理解,像陶淵明一樣,不求甚解,」有得「就好。這也是因為,中國字的內涵和外延都太豐富,是最適於文學的語言,所以讀古文不必太較真的意思。
理解方面,還可參考一下《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另外,還可參考以下回答鏈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77642.html
讀《莊子 逍遙遊》,看到這個結論。前賢的論述這裡就不贅述了。
只談談我的一孔之見:
無,就是無依託,不憑藉。
己,是「我」,主觀情緒。
功,是功德,積功為政之徳。
名,是「一文不名」的「名」,佔有,擁有。(不知道司馬遷寫鄧通時,名的這個意義是否是當時社會所用,還是源自戰國。望專家指教)。
所以翻譯之後是:至人不依靠自己的主觀情緒處世,神人不為別人做事的功績,盡職施能的德行而處世,聖人則是什麼都不依靠憑藉(做到了獨立逍遙)。
宋榮子「辯乎榮辱之境」,不根據情緒,而是知道自己所求。是為斬惡。
列禦寇御風而行,隱於世界。不行功立徳。是為功成身遂,斬善之境。
乘天地之正,御大塊之形。不依靠外界,而是真正獨立逍遙。那鯤尚且被水所局限,鵬尚且被天(空間)局限;朝菌、蟪蛄、冥靈、大椿、眾人、彭祖還被時間局限。多麼可哀啊!唯有與天地精神獨往來才能超越。
應該是至人可以觸及「道」,故而再無外界和"己"之分;神人所為的一切皆符合「道」,便無所謂什麼是刻意所為之「功」;而聖人則已經與"道"合一,聖人即為「道」,「道」亦即是聖人,聖人與「道」再無概念上的差別,是為無「名」。
至人與天地並生,與萬物合一,無我無相,故曰至人無己。
神人功滿德就,朝拜金闕。功德無量,故曰無功。
無名者,天地之始,聖人與道合一,湛然常寂。故曰聖人無名。
無己:沒有自己,無功:跟無為是同意詞,無名:不可名狀。無己而至,無功而神,無名而聖。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聖人許由,不為實之賓,實就是治天下就是功,所以聖人有功無名,這是人類中的最高階道家隱士,雖不求名,但還有要在人間做點事的意思,說明這人正在修鍊中。
神人姑射山人,已經不是人類,道法高深已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根本不操心什麼天下事,所以無功。但這路人的修行成就——德的氣場就足以對天下產生最大功的作用。
至人南郭先生是最高境界,修行回到了道的本體——吾,吾喪我,喪我就是無己。我是一切,一切是我,沒有了聖神小大的分別,這個境界就是齊物。
個人認為,如果至人神人聖人是遞進關係,聖人無名 的境界最高的話,那把名當作名聲講顯然不大合理。或許可以把名當佔有講,不佔有,無所憑藉,做到了無所待,但人只要是存在的就必然有所待,有所待是客觀事物存在的固有屬性,無所待就抹去了個人的存在,與道融為一體,成為道本身,真正做到了逍遙。所以至人只能無限逼近,活人永遠無法真正達到。
無己,就是突破「我」的局限,認識到「我就是個屁,我知道個屁。」人總是以自己為標準來看待世界,但是人的認知很有限,且有太多偏見。例如害怕死亡,是因為沒有人知道死亡,萬一死後的世界更美好,現在為死而悲傷不是可笑嗎。
無功,就是擺脫「有用」的誘惑。社會倫理道德規則對人的褒獎是一種欺騙,因為社會國家的存在本身就不合理。無限追求名利甚至道德,往往成為對本性的戕害。做一個無用的人,並允許萬物做無用的萬物,無為無功。
無名,就是放棄「語言」的定義。語言無法說出事物的本質,被尊為聖人的人,被推為聖言的話,最終都成為大盜的工具。聖人無名,沒有聖人。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聖人無己無功乃至於無名,但這已經不知道人類世界有誰能真正達到了,即便是老子,莊子,釋迦牟尼這樣的人物,也只能說是存疑。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怎樣理解? - GetIt01 https://bit.ly/3mi9hUJ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呢?
2021-01-10 蔚藍ben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莊氏,名周;戰國時代宋國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傳承和發揚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爲「老莊」。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出自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句話怎麼理解呢?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上古時代,道家思想的文化源頭。悠悠歲月,上古時代軒轅帝著《黃帝內經》其《素問·上古天真》有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這段話裡面提到了真人、至人、聖人和賢人這是道家把修爲的理想境界分爲四類「真、至、聖、賢」,最高境界的是真人,與日月共振,與天地同步;第二類是至人,行游天地間,聞聽八達外;第三類是聖人,順應於自然,修行於世俗;第四類是賢人,符合自然規律,順從陰陽變化。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普通俗人能夠達到的最高級別就是聖人和賢人,而真人和至人的境界那是普通人無法仰及,成仙的層次。那兩千五百年後,莊子的認知能否到達他老祖宗級別呢?莊子把修爲的理想境界分爲:至人、神人和聖人。所謂至人無己,就是忘掉自我的存在,與天地合二爲一;所謂神人無功,就是逍遙自在,無求有爲無爲;所謂聖人無名,就是隨意而安,不問功名利祿。可見,莊子的境界比起老祖宗還是差得很遠。
順便說說,儒家推崇的最高境界「聖人」,在莊子的排名中卻墊底,可見道家是反對推崇儒家聖賢的,莊子曾說:「聖人生,而大盜起」,「聖人」只能做到無名,卻不能做到無己和無功的境界。莊子認爲儒家的聖賢以有爲的「仁義」之治,違背人性,不能讓百姓順其自然,逍遙自在,讓百姓做到無爲。還有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莊子也是反對的,其認爲「道通爲一」,認爲道在萬物,萬物平等。可見,莊子對儒家學說大都是批判和抵制的。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呢?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MqYe6e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
在《逍遙遊》中,莊子先介紹了與第一個寓言大同小異的另一種傳聞,似乎增加了鯤鵬圖南故事的可靠性,是運用真真假假的文學手法,再次強化超現實的時空觀念。在嘲笑以“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自得的士人如同蜩與學鳩一樣短視淺薄之後指出,即使是對舉世譽之非之都無所謂、“之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的宋榮子,能夠“御風而行五日而後反”的列禦寇,仍然是“有待”的。
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才能“無待”。“正”,中也,常也,指體現天地萬物本質和常規的自然之道;“辨”,通變,指萬物的運動變化;此處“正”、“辨”的對舉,大概是最早的正變之論。“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指順適天地萬物演化的內在規律,駕馭用“六氣”代指涵蓋的具體而多樣的變化。“遊於無窮”即遊心於大道,獲得無時空限制沒有任何束縛的精神自由。
精闢的“有待”、“無待”之論指出,無論人或物,其思想、作為有依賴有憑藉就會受所依憑關係的制約與侷限。從鯤鵬到蜩和學鳩,從“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到舉世非譽皆不以為然的宋英子、能御風而的列禦寇,乃至堯這樣的聖君,都不 能達於“無待”而作“逍遙遊”。
莊子這段話,是無為思想的衍生!
為什麼這麼說呢!至人是什麼人?就是修身修己的人,而神人是什麼人?看看我們供奉的菩薩,神仙,都是幫助大眾的人,也就是功德無量的人,聖人是什麼人,能著書立說,就是萬眾都信仰矚目的人。按理說至人應該有己,神人應該有功,聖人應該有名!
可是莊周為什麼反著說呢?
神人無功也是這樣,當神人幫助別人,又不會讓人覺得是幫助的時候,他才是真的神人,假如你努力工作,最後通過自己的智慧成了鉅富,你會覺得有神人幫助了你嗎?肯定不會,但這中間,所有的天時地利人和,你一定從來不去考慮是否是必然發生的。
所以真聖人,其實無名。
大道至簡,其實解讀道家經典一點都不難,關鍵是有沒有抓住“無為”這兩個字的內涵。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要順應自然順應社會去作為,而且需要四兩撥千斤,庖丁解牛一般去抓住關鍵去大作為!道家的思想可不是出世,而是入世,只是並非這個“世”,是近乎天道的世,並非蠅營狗苟的“世”。
3 # 夕魄騰輝
至者相也,神者用也,聖者體也。
至人明我本非我,我尚不可得,何況非我,能達實際理地而不著一塵,無有我非我之相是名至人。是以至人無己。
神人應化無窮,通萬法之源,於諸行門中不捨一法,隨緣成就功業而不以功業為能,無有功非功之想是為神人。是以神人無功。
聖者,不可知,不可見,不可以名相表,不可以功用得,廓然無聖,泯然無跡,自然無名。唯有諸聖乃能知之。是以聖人無名。
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能了聖體而通神明,是為神通。
所謂至人,神人,聖人,體相用三者為一也。無名而以萬物為名,無相而以諸相為相,無用而以大用為用。如空碗盛飯,空屋住人,當其無有無之用。有者為利,無者為用。名雖有代指其物而非物也,相雖有能顯其形而非其體也。
說個笑話,大家都不知道我本非我,不但自己不認識,別人也不認識,為了讓別人認識你,所以有了名字,為了有別於別人,所以有了長相,除了名字和外形,你還能指出來哪個是你自己?碗雖有,但要用中間那塊沒有的地方來盛飯。名字雖有,只是個代號,長相雖有隻是為了有別於別人。這些都是有,是利,為的是什麼?為的是用那個空。好了,暫時就分享到這裡。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逍遙遊》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作,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可作為《莊子》一書的代表。
《逍遙遊》三十三篇,以內篇居首,內七篇又以逍遙遊居首。逍遙遊此篇實為莊子思想之代表,同時也是莊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最足以表現其態度和為人風格。
因此我們在讀莊子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寓言的主角都是"物",表現出來的是物性,而寓言的物件是人,呈現出來的是人性,因此我們必須深切體會其中的寓意,而不能受限於故事本身的描述,如此可能會對莊子的原意有所疏漏。
至人在不斷的除去小我,修煉大我,不斷地突破自己。就像原本在北冥的鯤一樣,它不滿於自我,化而為鵬,然後飛到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這是鯤鵬的超越,在一定程度上,它就獲得了逍遙遊。忘我然後超我,這是“無己”的境界。
其次,是“神人無功”。
如文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一樣,“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穅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他不去專注於功名,只是在天地之間逍遙自在。這裡無功並不是什麼事都不做,而是做事時關注點不在結果會怎麼樣,不在能否給自己帶來怎麼樣的利益好處等等,成就萬物而不以此據功,這是無功。但往往不據功,並不見得就得不到功名,而功名對於他可能只是額外的獎賞。他不被功名利祿所限制住,超越功名,不執著於此,靈魂獲得了自由。
最後是“聖人無名”。
在《逍遙遊》中講到堯和許由的故事:堯想把國君之位交給許由,許由拒絕了,許由回答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獲得了大治,而我卻還要去替代你,我將為了名聲嗎?天下對於我來說沒有什麼用處。”在故事中堯看似是“有為”的,他治理國家,居於眾人之上。可真的是這樣嗎?文中最後說道堯悵然若失,忘記了自己居於治理天下的地位。他雖然有所作為,但是他只是為了把國家治理好,讓百姓安居樂業。不是為了名利不是為了地位來做君王的。此謂治天下而忘天下,不汲汲於名,活得純粹。“無己、無功、無名”就是忘記自身的存在,不貪戀功名利祿,隨遇而安,做到任乎自然,順乎物理,把自己的形體連同思想都看作是虛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無所限,無所待了,也就絕對自由地作逍遙遊了。
莊子說:只有那些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以及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聖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
至人:這裡指道德修養最高尚的人。
無己:清除外物與自我的界限,達到忘掉自己的境界。
神人:這裡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脫於物外的人。
無功:不追求建樹功業。
聖人:這裡指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人。
無名:不追求名譽地位。
能夠於無己、無功、無名,而後才能體悟逍遙之道,三者之主體為“無己”,所以想要達到逍遙的境界,就是在於“無己”的功夫。
“乘天地之正(順著天地的法則,亦即自然規律)”,“御六氣之辯(駕馭陰、陽、風、雨、晦、明的各種變化),人的養生,重在於適應自然法則,順應六氣,含飲食、冷暖、衣著、起居,以達到”無疾、未病“的健康狀態。
你的心觀打通了,你看世界的方式就轉變了。你內心的執念也就放下了,世界也就自然而然的為你開啟釋然、逍遙、順和的大門。
扁鵲的哥哥,在疾病剛剛開始的時候就覺察到了,並施以治療。病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被治療好了。別人自然不知道他醫術的高明。莊子的意思和這個類似。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莊氏,名周;戰國時代宋國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傳承和發揚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就是一切都是平等的,動物,人,伸,所有生靈都是人類的孩子,不要忘了釋迦佛前世也是動物,動物也是未來佛,巴克斯特效應,生死與輪迴,我的瀕死體驗,bashar,kfk
極致的人,是無私的,忘我的。
機智的人,至少讓人看起來很極致。
神人無功:神,不會刻意做什麼事情,看不到他的功勞,只覺著被他指引,怎麼做都不會偏離。人:肯定會刻意做什麼事情,人之常情,人有七情六慾。
聖人不追求名聲,宣揚天道而已。
凡人追求名聲,機會就沽名釣譽,但會珍惜羽毛。
9 # 麥香十里
意思是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已。修養得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人,無意於求名。各位神:忘掉自已,不求功,不求名。好偉大呀!您知道當今中國,這個人叫什麼名嗎?我好想知道!
10 # 戰國策陳永佳
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德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也就是說,道德修養越高,越能處於忘我,無我,超我的精神境界!
出自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莊子的散文《逍遙遊》。
原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翻譯: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所以說: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 https://bit.ly/3Q3fCkv
------------------------------------------
嘗試解答 老子曰 天地以其無私故能長久 故曰至人無己 老子曰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故曰神人無功
老子曰 太上 下知有之 其次 親而譽之 故曰聖人無名
如何理解莊子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無待的理想境界,同時也指出了從“有待”至‘無待”的具體途徑。這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裡的‘至人”“神人”“聖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結合體,是莊子主張的理想人格。在莊子看來,只有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能擺脫一切外物之累從“有待”達“無待”體會真正的逍遙遊。
出自戰國時期莊子的《逍遙遊》。
原文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翻譯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邀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所以說: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這是莊子道家哲學的一種變相解讀,詳解如下:
1、這一句話的出處解釋:《莊子.逍遙遊》
2、這一句話的簡單解釋:
“至人無己”,是按道的本體說的。至人是與道為一,也即是與萬物為一的,所以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是按道的功用說的。
神人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雖說功在萬世,卻又無功可見,所以說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按道的名相說的。聖人是常守“無名之樸”的,雖說歌頌載道,而又不可名狀,所以說聖人無名。
道的體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
3、這一句話的哲學意義:
莊子哲學實質上是一種生死哲學。在莊子的生死哲學中, 莊子通過對生死問題的思考來揭示“道”的本質、作用以及世界萬物的產生,生死問題是莊子哲學體系建構的基點。莊子生死哲學充分表達了莊子思想的本體關切:
生死與世界的創生同步,生死與“道”有其內在的一致性,對生死的超越即是對“道”的認同。
4、總結:
“至人”、“神人”、“聖人”有說“一人三名”的,有說“三名三人”的。以吾之見,此三者俱是不可企及的境界,同樣是不可企及的境界還有必要分三層嗎?所以,“至人”、“神人”、“聖人”是一個人,且稱之為“天人”。
就本篇來說,“天人”就是這句前面的“遊無窮者”,也就是這句後面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
應該是至人可以觸及“道”,故而再無外界和"己"之分;神人所為的一切皆符合“道”,便無所謂什麼是刻意所為之“功”;而聖人則已經與"道"合一,聖人即為“道”,“道”亦即是聖人,聖人與“道”再無概念上的差別,是為無“名”。
1、至人:道德修養高尚之人.至人無已的意思:至人清除掉外物與自我的界限,從而達到忘掉自我的境界(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道德修養高尚的境界)
2、神人:精神世界超脫於物外之人.神人無功的意思:神人只追求於精神世界的超凡,不去追求功名利祿與建立功業.
3、聖人:思想修養養臻之人.聖人無名:聖人是思想修養養臻之人,不去追求名譽地位.
“至人”、“神人”、“聖人”有說
“一人三名”的,有說“三名三人”的。以吾之見,此三者俱是不可企及的境界,同樣是不可企及的境界還有必要分三層嗎?所以,“至人”、“神人”、“聖人”是一個人,且稱之為“天人”。
就本篇來說,“天人”就是這句前面的“遊無窮者”,也就是這句後面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
“至人無己”,宋榮子算是個“至人”,“定乎內外之分”雖說是宋榮子的優點,但抱得太死就成了缺點,所以宋榮子還不是一個真正的“至人”。“至人無己”是宋榮子的努力方向,至詿鐗玫醬鋝壞劍鞘橇硪換厥鋁恕?br/> “神人無功”,列子算是個“神人”,“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所以列子還不是一個真正的“神人”。
“神人無功”是列子的努力方向。
“聖人無名”,許由算是個“聖人”,“名者實之賓也,吾願為賓乎”,雖知道“實”為主、“名”為客,可死抱著“名”不放,又入了執著,所以許由也不是一個真正的“聖人”。“聖人無名”是許由的努力方向。
這句話中“至人”、“神人”、“聖人”的次序一點不亂,分別對應的是先出現的宋榮子,接著的列子,與後面的許由。另外老版本的莊子,從開頭的“北冥有魚”到堯讓天下於許由的“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是一個大自然段。照此看來,這句總結性的評語該出現在段末才是,為什麼會夾在當中呢?
因為作者在寫“神人”的時候,已帶出了“遊無窮者”,所以就順勢先把這個結論寫了。至於聖人在哪兒?不急,緊接著補上就成。
一人藏萬人找,但也不至於亂成現在這個模樣啊。之所以會亂成這個模樣,我看問題是出在對“天人”的認識上。
莊子筆下的“天人”也就是“藐姑射山的神人”,問題是有沒有這樣一個人?認為有,所以《莊子》成了《南華經》,莊子本人也與老子一樣被奉為道教的開山鼻祖。而我認為沒有,那為什麼莊子要花這麼多筆墨來寫呢?
從“逍遙遊”的全文來看,莊子從“鯤鵬”入手,極寫其大。再通過“蜩”“(安鳥)”,以盡小大之辯。“小”已給莊子徹底否定了,但世存的“大”又還不夠莊子的眼界,所以莊子以大塊筆墨寫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大”的“偶象”。
寫“天人”寫的只是莊子的“眼界”,怎麼能把“天人”當成一個實際存在呢?二千多年過去了,“天人”到現在也沒出現。由此可見《莊子》不是春秋時能用的,也不是現在能用的,可能萬世後也用不到。
但“準至人”、“準神人”、“準聖人”的出現以及這三者與不存在的“天人”之間的空間卻給人們指明瞭方向。
“逍遙遊”現在一般分為五章,第一章“鵬飛南徙”,第二章“堯讓天下於許由”第三章“藐姑射之山”,第四章“大瓠之用”與第五章“樗與狸(犭生)”。在我看來分兩章更合適點,因為第二章“堯讓天下於許由”不能單獨列出,它正接著在寫“聖人無名”。這第二章的單獨列出,無意中造成了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的難度。
第三章“藐姑射之山”是全面闡述“天人”,所以
一、二、三章可合而為一章,稱作“大小之辯”。第四章“大瓠之用”與第五章“樗與狸(犭生)”,是莊子與惠子的對話,從兩章的對話來看是明顯有承接關係的,故合為一章更合適。合併之後的這一章,點出了“逍遙”二字,也可以看出,“逍遙”是隻有“大”才能企及的,“小”是沒有“逍遙”可言的,故可稱為“逍遙之道”。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莊子的眼界!莊子的胸襟!莊子的霸氣!
6樓:繼潤
“至人無己”,是按道的
本體說的.至人是與道為一,也即是與萬物為一的,所以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是按道的功用說的.
神人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雖說功在萬世,卻又無功可見,所以說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按道的名相說的.聖人是常守“無名之樸”的,雖說歌頌載道,而又不可名狀,所以說聖人無名.
道的體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莊子哲學實質上是一種生死哲學.在莊子的生死哲學中,莊子通過對生死問題的思考來揭示“道”的本質、作用以及世界萬物的產生,生死問題是莊子哲學體系建構的基點.
莊子生死哲學充分表達了莊子思想的本體關切:生死與世界的創生同步,生死與“道”有其內在的一致性,對生死的超越即是對“道”的認同.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到底是何含義?
莊子哲學實質上是一種生死哲學。在莊子的生死哲學中, 莊子通過對生死問題的思考來揭示“道”的本質、作用以及世界萬物的產生,生死問題是莊子哲學體系建構的基點。莊子生死哲學充分表達了莊子思想的本體關切:
生死與世界的創生同步,生死與“道”有其內在的一致性,對生死的超越即是對“道”的認同。
“至人無己”,是按道的本體說的。至人是與道為一,也即是與萬物為一的,所以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是按道的功用說的。
神人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雖說功在萬世,卻又無功可見,所以說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按道的名相說的。聖人是常守“無名之樸”的,雖說歌頌載道,而又不可名狀,所以說聖人無名。
道的體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什麼意思?
意思: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出自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莊子的散文《逍遙遊》。
原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翻譯: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所以說:
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至人無己:至人是與道為
一,也即是與萬物為一的,所以說至人無己。
神人無功:神人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雖說功在萬世,卻又無功可見,所以說神人無功。
聖人無名:聖人是常守“無名之樸”的,雖說歌頌載道,而又不可名狀,所以說聖人無名。
意思是:真正的偉人是不考慮自己的,神明一樣有本領的人是不會留下功績的(虛名)的,有大聖德的人是籍籍無名的。
也就是說,真正了不起的人,是不會為自己揚名,不會以浮名來宣揚自己的,而是真正為世人著想。
莊子哲學實質上是一種生死哲學。在莊子的生死哲學中, 莊子通過對生死問題的思考來揭示“道”的本質、
作用以及世界萬物的產生,生死問題是莊子哲學體系建構的基點。莊子生死哲學充分表達了莊子思想的本體關切:生死與世界的創生同步,生死與“道”有其內在的一致性,對生死的超越即是對“道”的認同。
“至人無己”,是按道的本體說的。至人是與道為一,也即是與萬物為一的,所以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是按道的功用說的。
神人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雖說功在萬世,卻又無功可見,所以說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按道的名相說的。聖人是常守“無名之樸”的,雖說歌頌載道,而又不可名狀,所以說聖人無名。
道的體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
道德修養極高的人。道德修養最高的人能順應客觀,忘掉自己。
崇高的人不自私自利,
厲害的人不居功自傲,
偉大的人不貪念名利。
至人無己 神人無功 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
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這句話是出自莊子的《逍遙遊》。
原句為: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譯文: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所以說:
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試闡述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思想的意義和侷限性 https://bit.ly/3NUB611
------------------------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什麼意思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從社會層面來看的話,大抵是在告誡人們不要太在乎名利,不要被外物牽絆。而為外物牽絆的“至人”、“神人”、“聖人”某種程度上說,是莊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至於是不是教人平凡,每個人都可以說是獨特的,每個人都可以說是平凡的,所謂的不平凡,不過是自己給自己下的定義罷了。所以莊子這句話,如果說是教人平凡,可能有點偏離本意。
莊子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想表達什麼,是教人平凡?
1、莊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無外物牽絆
關於“至人”、“神人”、“聖人”的議論,在《莊子》一書中有這樣的記錄: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可以順應天地間萬物的自然之性,駕馭六氣的變化,繼而在無窮的境地中遨遊,那麼還需要憑藉什麼呢?所以才有這樣的說法:修養很高的人,是可以忘掉自己的,修養達到不測境界的人,是無意求功的,而聖人則更是無意於名而無名的。
莊子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想表達什麼,是教人平凡?
基於此,我們不難看出,莊子這句話中“至人”、“神人”、“聖人”身上都有“無”的特點,而且他們的“無”對應的都是世人所求的“有”。世人因為太過在乎自己,最後反而為外慾所吞噬,失了自己,所以品德高尚的“至人”是沒有自己的。世人因為太過在乎功名,在追名逐利中身心相離,所以,修養達到不測境界的“神人”是“無功”的。世人太過在乎自己的名氣聲望,以至於變得表裡不一,虛偽做作,而修養極高的聖人,是“不求名亦無名”的。
所以,不論是“至人”,還是“神人”,抑或者說是“聖人”,他們都表現出了“無”,是莊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不為外物牽絆。
莊子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想表達什麼,是教人平凡?
2、來自莊子的警示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莊子是十分讚美“至人”、“神人”、“聖人”身上表現出的“無”之精神的,而“至人”、“神人”、“聖人”無疑也是莊子心中的理想人格。但是從“至人”、“神人”、“聖人”身上,我們也不難看出莊子對人世間的“重我之私”、“重功利”、“重名之虛榮”的批判。
莊子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想表達什麼,是教人平凡?
莊子那個年代,諸侯國之間戰亂不斷,人心浮動。因為諸侯國求賢若渴,於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便越來越激烈。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大抵就出於三種目的,其一,便是出於極端自私,十分注重自己的私利;其二,便是十分想要建立顯赫的功績,為了功績而功績,而此舉最終滿足的,大抵可能是自己的虛榮心了;其三,便是十分想要好的名望,注重名望的人,往往在脫離實際的好名望中身心背離,繼而在表裡不一中衍生虛偽。
莊子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想表達什麼,是教人平凡?
基於對人世的觀察,莊子便用“至人”、“神人”、“聖人”來警示世人,旨在告誡世人,不要在利己排他的慾望中失了自己,不要因顯赫的功績而淪為功績的奴隸,更不要因名望而變得華而不實,表裡不一。
莊子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想表達什麼,是教人平凡?
3、總結
所以,透過上面的議論,我們不難看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實則更多是要人抑制自身利己排他、追求功名利祿之慾望,而所謂的“至人”、“神人”、“聖人”則是莊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至於“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不是教人變得平凡,如果以“教人平凡”作為莊子核心思想的解讀,可能還是有些個“淺”,畢竟生而為人,人人都特殊,人人都平凡,關鍵還看人怎麼看自己,怎麼看別人,不是嗎?
莊子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想表達什麼,是教人平凡? https://bit.ly/3zj0tFP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什麼意思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因莊子長期隱居南華山,又稱《南華真經》,是道家的核心經典之一,它和《周易》、《老子》並稱為“三玄”。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大部分,其中,內篇為莊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自成結構,清代的屈復作《南華通》,分析很到位:“《逍遙遊》者,言其志也。《齊物論》者,知之明。《養生主》者,行之力。《人間世》則處世之方。《德充符》則自修之實。《大宗師》者,內聖之極功。《應帝王》者,外王之能事也。所謂部如一篇,增之損之而不能,顛之倒之而不可者也。”
《逍遙遊》是莊子的開篇,描述是心靈的理想狀態,就是逍遙,那麼什麼是逍遙,怎麼才能做到逍遙?
莊子分三部分進行了論述:
第一部分,大小之辯,所謂“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開篇就講鯤鵬的故事——“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重天之雲。”——從空間上做出了突破,這對現代人來說可能不是那麼困難,因為人類早就從地球之外俯視地球,眼界早已很高,理解起來也不困難,但對兩千前的莊子能有這個想象,如果他不是穿越者,只能說聲牛叉。空間上論述完,馬上從時間維度說明,“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菌、蟪蛄、冥靈、大椿、彭祖一個個神奇的存在打破我們即有的概念設定,認識到時間也是相對的。透過時空的拉長,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在大的時空背景下,所有人類的歡喜或者悲憂都是那麼渺小。
此處,還有一個先立後破的筆法,喻蜩與學鳩,是不可能理解大鵬的。但如果只是簡單的理解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就不免侷限了,展翅翱翔九萬里的大鵬,或像大鵬一樣胸懷大志的人。並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因為”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 息者也“ ,大鵬必須等到大風,才能一飛沖天,有所待,就不是真正的逍遙。喻蜩不必理解大鵬,大鵬也不必理解喻蜩,世界本就多樣,要理解別人的不理解。
第二部分,由物及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文章接下來由物及人,說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這個是說,有些人智慧能勝任一個官職,行動能庇護一鄉之眾,道德能符合一個國君的要求,才能得到全國的信任,他們雖然自我感覺都不錯,但也只不過像僅僅能騰躍幾丈的小麻雀罷了。宋榮子的則要好的多,達到了寵辱不驚的境界,世俗的褒貶對他來說並不重要,他心中自有其榮辱之標準。莊子承認宋在人群眾已數少數,可是他猶有未樹。接著,作者又拉出了一個御風而行的列子,可是他還是有所待的。有了以上的一系列的先立後破,“逍遙遊”的真義,不是某種靜態的物件,而是境界的不斷突破與提升。從小境界進入大境界,從大境界進入更大的境界,更大的境界再進入更更大的境界,如此無窮進行下去,才是莊子所謂“以遊無窮”的逍遙遊。
什麼才是真正的逍遙?那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因此,沒有任何依靠,沒有什麼憑藉,而能遊無窮者,才是真正的逍遙。如果能夠順應大自然的規律,而把握好陰陽風雨晦明這“六氣”的變化,遨遊在無邊無際的空間,那麼他還要依靠和憑藉什麼呢?所以他的最後結論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無己,就是忘我,忘記小我,就能輕得失,無功,做事不考慮表面的有用沒用,而追求實質,無名,忘掉虛名,做事的出發點不是為名,做到這三點,才能真正的逍遙。殊途同歸,和佛家的觀點不謀而合,金剛經中“因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也是描述這個觀點嗎?
第三部分,無用之用
《逍遙遊》全篇的收束在於“無用之用”,還是一眾短小故事,譬如使手不龜裂的藥方可以在吳越大戰中生效,看似大而無當的大葫蘆與巨樹可以在一念轉換下使人的生命與思想得到悠閒愉悅。標準總在因人因事而變化,如果總是去適應外界的“有用”的標準、滿足別人的要求,讓自己能“有用”,我們就必須要除錯和改變自己、裝飾和表現自己、目的是讓別人舒服、讓外界滿意。然而,無數人就有無數標準,就有無數要求,標準是滿足不完的。由此來看,擺脫“有用”的慣性思維,這已經成為獲取內心獨立和精神自由的一條根本途徑。
總結一下,明白小大之辨才能明白一切並無差別、都有所待;擺脫“有用”的束縛,從而懂得不用和無用;無用才能無待,無待才能去欲,去欲則自由逍遙。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https://bit.ly/3xfYnUK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上)韋力撰
2018-06-07 由 芷蘭齋 發表于文化
關於莊子的生平,以《史記》記載最為翔實,但即便如此,與之相關的文字也不過二百多字: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遊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這段話談到了莊子的籍貫以及名稱,和曾經擔任過的職務,然而卻沒有提到他的家庭出身。有些資料上稱莊子是沒落的貴族,但卻沒能舉出相應的證據來。《史記》的列傳中還提到了莊子所作幾篇著作的名稱,同時稱他的思想主張乃是老子觀念,並說他詆毀儒家,由此可以看出,司馬遷並不讚賞莊子的思想。但司馬遷又說,莊子文章所展現出來的文采特別漂亮,楚威王聽到莊子的名聲之後,花重金聘請他來做宰相,卻遭到了莊周的拒絕,他更願意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焦竑撰《莊子翼》八卷,明萬曆十六年王元貞刻本
《莊子·列禦寇》中有一段話記述了莊子在臨死之前跟弟子的對話: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
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
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明者唯為之使,神者征之。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見入於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
這段對話表達出了莊子的人生觀,他反對厚葬,覺得死後可以將身體與天地融為一體。弟子們擔憂薄葬會讓鳥吃了他的身體,而莊子卻說,被天上的鳥吃,還是被地下的螻蟻吃,其實沒什麼區別,為什麼要厚此薄彼地做出選擇呢?即此可知,他的人生觀是何等豁達。
關於《莊子》的思想性,相關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在此不作評述,而本文所談,只是該書的文學性。如前所說,早在司馬遷的時代,《莊子》的文學性即受到了關注。到了魏晉時期,玄學大盛,使得莊子的思想受到了空前的關注,《宋書·謝靈運傳》中說:「有晉中興,玄風獨振。為學窮於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馳騁文辭,義殫乎此。自建武暨乎義熙,歷載將百,雖綴響聯辭,波屬雲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道麗之辭,無聞焉爾。」這段話中所說的「七篇」應該指的就是《莊子》中的內七篇,可見無論莊周的思想,還是他行文的風格,在魏晉時代都大為流行。到了唐代,陸德明在《經典釋文·莊子序錄》中也稱:「然莊生宏才命世,辭趣華深,正言若反,故莫能暢其弘致。後人增足,漸失其真。」
《莊子通義》十卷,明嘉靖四十四年浩然齋刻三子通義本
其實,唐代文章大家韓愈和柳宗元的文風也都受過《莊子》的影響,雖然一個人的文風乃是多方面綜合而成者,但至少說明莊子的觀念構成了他們文風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秦觀在《韓愈論》中說:「夫所謂文者,有論理之文,有論事之文,有敘事之文,有託詞之文,有成體之文……勾《列》《莊》之微,挾蘇、張之辯,摭班、馬之實,獵屈、宋之英,本之以《詩》《書》,折之以孔氏,此成體之文,韓愈之所作是也……杜氏、韓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歟?」
秦觀在這裡列出了構成韓愈文風的不同側面,而這其中就包括了《莊子》。柳宗元的情況也同樣如此,柳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恆,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參之榖梁氏以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史公以著其潔——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柳宗元認為,文章的基礎還是由五經構成,這種構成方式可謂是文章的骨架,但文章同樣需要肌肉,所以要參考《孟子》《荀子》《莊子》《老子》等書,從這個角度來看,柳宗元認為《莊子》給他的借鑑,乃是那汪洋恣意的文風。
《莊子郭注》十卷,明萬曆三十三年鄒之嶧刻本
唐代大詩人李白也同樣受《莊子》影響十分深刻,比如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說:「太白詩以《莊》《騷》為大源。」從李白的作品來看,他在很多方面確實受到了《莊子》的影響,比如他在《上李邕》中稱:「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時人見我恆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顯然他的這幾句詩完全是出自《莊子·內篇·逍遙遊》。該文太過有名,我先引用其首段如下: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讀罷可知,李白的這幾句詩,基本本自《逍遙遊》中的這一段話。李白還寫過一首《大鵬賦》,該賦中有這樣的句子:「南華老仙,發天機於漆園。吐崢嶸之高論,開浩蕩之奇言。征至怪於齊諧,談北溟之有魚,吾不知其幾千里,其名曰鯤。化成大鵬,質凝胚渾……簸鴻蒙,扇雷霆,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怒無所搏,雄無所爭,固可想像其勢,仿佛其形。」而這幾句也同樣化用了《逍遙遊》中的字句。即此可見,《莊子》一書對這位大詩人有著何等深刻的影響。
王先謙撰《莊子集解》八卷,清宣統元年思賢書局刻本
關於《莊子》在文學性上對後世的影響,蔡宗陽在其所著《莊子之文學》中說:「莊子文學不論內容、形式,對後世文學皆有直接或間接之影響。」關於《莊子》一書究竟影響到了哪些著名的文人,蔡宗陽在其專著中首先說到:「先就文學作品而言,陶淵明、李太白受莊子之影響,可謂至深極遠矣。如陶淵明之『悠然見南山』,李太白之『敬亭山獨坐』,皆具有朝徹境界。而『朝徹』一語,見於《莊子·大宗師》篇,其言曰:『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除了陶淵明、李白,還有哪些文人受到《莊子》文風的影響呢,蔡宗陽又在文中點出了一些名人名篇的間接來由:「又韓退之、柳宗元、蘇東坡之文,其得於莊子,亦不淺。如韓退之《答李翊書》,乃從《莊子·養生主篇》化出;《送高閒上人序》,乃得自《莊子·胠篋篇》;《原道》,亦多自《胠篋篇》脫化而來。又如柳宗元《永某氏之鼠》《蝜蝂傳》兩篇,蓋取意於《莊子·駢拇篇》;《郭橐駝傳》,蓋由《莊子·養生主篇》脫化而出。又如蘇東坡《喜兩亭記》,蓋取意於《莊子·大宗師篇》。莊文尚虛,而蘇東坡文亦善寫虛,如《凌虛台記》《清風閣記》《超然亭記》前後《赤壁賦》等篇是也。」
莊子撰《莊子南華真經》明閔氏刻朱墨套印本
為什麼《莊子》對後世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呢?為此劉熙載在《藝概·文概》中有著多處的論述,比如他認為:「莊子寓真於誕,寓實於玄,於此見寓言之妙。」看來,《莊子》中的寓言最受後世所喜,而前面所引的《逍遙遊》正是一篇著名的寓言故事。然而劉熙載又從寫作手法上對《逍遙遊》一文作出了分析:「莊子文法斷續之妙,如《逍遙遊》忽說鵬,忽說蜩與學鳩、斥鷃,是為斷;下乃接之曰『此大小之辨也』,則上文之斷處皆續矣,而下文宋榮子、許由、接輿、惠子諸斷處,亦無不續矣。」
劉熙載的這句話恰好說明了莊周的寫作技巧:看似一文中不相關的段落,其實裡面有著內在的聯繫。同時,劉熙載也認為,該文除了結構上的巧妙,在用字上也十分精準:「文之神妙,莫過於能飛。《莊子》之言鵬曰『怒而飛』,今觀其文,無端而來,無端而去,殆得『飛』之機者。烏知非鵬之學為周耶?」劉熙載最讚賞文中的「怒而飛」三字,其實《逍遙遊》中的「飛」不止此一處,該文的第二個段落講述的也是大鵬的飛: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由此可知,莊周完全是通過一個神奇的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他的這種行文方式,被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評價為:「(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莊子撰《南華真經》十卷,明嘉靖間翻刻嘉靖十二年顧春世德堂刻六子全書本
對於莊周這種神奇的想像力,王國維概括為:「這是南方人的偉大。」他在《屈子文學之精神》一文中稱:「然南方文學中,又非無詩歌的原質也。南人想像力之偉大豐富,勝於北人遠甚。彼等巧於比類,而善於滑稽;故言大則有若北溟之魚,語小則有若蝸角之國;語久則大椿冥靈,語短則蟪蛄朝菌;至於襄城之野,七聖皆迷,汾水之陽,四子獨往,此種想像,決不能於北方文學中發見之。故莊、列書中之部分,即謂之散文詩,無不可也。」
不知道這算不算是觀堂先生的偏見,他認定南人比北人的想像力要豐富得多。而後他舉出了莊子的這篇《逍遙遊》。他說《逍遙遊》內所講到的故事有著超級的想像力,而這種想像力是北方文學中難以看到,所以他直接稱,《莊子》和《列子》中的部分篇章可以直接視為散文詩。而王國維這段論述中所舉出的例子,也是《逍遙遊》中的一個段落: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在民國時代,對《莊子》的文學性給予最高誇讚者乃是聞一多。1929年,二卷九期的《新月》上發表了聞一多的《莊子》一文,到了1943年,他又在重慶《學術期刊》第三期上發表了《莊子內篇校釋》,而後他還寫過《莊子外篇校釋——駢拇》,即此可知,聞一多對莊子做過深入而系統的研究,也正因為如此,聞一多對莊子的才華表現出了特別的崇拜,他在自己寫的《莊子》一文中說:「南華的文辭是千真萬確的文學,人人都承認。可是《莊子》的文學價值還不只在文辭上。實在連他的哲學都不像尋常那一種矜嚴的、峻刻的、料峭的一味皺眉頭、絞腦子的東西;他的思想的本身便是一首絕妙的詩。」聞一多的這段話是從哲學角度來看待《莊子》,但他又說,莊周的思想像一首絕妙的詩。
那麼哲學和文學究竟有沒有界限呢?聞一多接著說:「文學是要和哲學不分彼此,才莊嚴,才偉大。哲學的起點便是文學的核心。只有淺薄的、庸瑣的、渺小的文學,才專門注意花葉的美茂,而忘掉了那最原始、最寶貴的類似哲學的仁子。無論《莊子》的花葉已經夠美茂的了;即令他沒有發展到花葉,只他那簡單的幾顆仁子,給投在文學的園地上,便是莫大的貢獻,無量的功德。」
除了聞一多之外,郭沫若也對《莊子》的文學性給予了極高的誇讚,他在《莊子與魯迅》一文中說:「莊子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確是一個特異的存在,他不僅是一位出類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拔萃的文學家……秦漢以來的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響之下發展……《莊子》這部書差不多是一部優美的寓言和故事集。他的寓言多是由他那蔥蘢的想像力所構造出來的。立意每異想天開,行文多鏗鏘有韻,漢代的辭賦分明導源於這兒,一般的散記文學也應該推他為鼻祖。」
莊子撰《南華真經》八卷,明刻巾箱本
在這裡,郭沫若直稱莊周不僅僅是偉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並且他認為,《莊子》中的一些篇章可以目之為散文的鼻祖。而熊鐵基在其主編的《中國莊學史》中也稱:「《莊子》之文屬於先秦諸子散文之一,由於它脫離了像《論語》那種語錄體的形式,而被譽為代表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以上均是後世相關的文人和學者對《莊子》的評價,當然我的引用主要是從文學性角度而言,那麼莊周本人是否有過文論類的直接表達呢?張采民在其所著《〈莊子〉研究》一書中說:「這段文字可以說是莊子文學思想的基本綱領。」張先生的這句話乃是指《莊子·天下》中的一個段落:
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奇見之也。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瑰瑋而連犿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彼其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其於本也,弘大而辟,深閎而肆;其於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雖然,其應於化而解於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
然而細讀這段話,其實其中只有兩句跟文學思想有著一定的關聯,「其書雖瑰瑋而連犿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可是對於以上的這段引文,張耿光在其譯註的《莊子全譯》一書中說:「本篇十分精妙,歷來評價很高,但不應視為莊子之作,而是莊派後學比較先秦諸家後概括而成,並且起到了全書後序的作用。」《莊子》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三部分,按照慣常的認定,只有內篇是莊周本人所作,而以上的引文,則是出自《雜篇·天下》,故張耿光有此一說。雖然如此,但其仍然承認:「本篇文筆洗鍊,結構嚴謹,對各家概括十分精當,加之所集錄、介紹的先秦學派,其著作多已亡佚,因此在中國古代學術史上具有極重要的地位。」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onrjm2o.html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下)韋力撰 - 雪花新闻 https://bit.ly/38SrGED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下)韋力撰
關於莊周的文學性,朱光寶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教程》將其概括爲兩個字:“前人評價莊子的文章奇詭怪譎,汪洋恣肆,實際可以濃縮爲‘奇’和‘變’兩個字。所謂‘奇書’‘奇文’,《莊子》在先秦的確是首屈一指。如果再稍微細論一下,‘奇’涉及了選材奇、構思奇、描寫奇、結構奇等特點。像骷髏、屎尿一類東西,一般的作家是避之惟恐不及的,因爲它們令人恐懼,令人作嘔,但莊子卻選它們來論‘大道’,這是人所不及的超奇。”而對於這樣的總結,明羅勉道在《南華真經循本·釋題》中也有過類似的表達:“《莊子》爲書,雖恢詭憰怪,佚宕於‘六經’外,譬猶天地日月,固有常經常道,而風雲開闊,神鬼變幻,要自不可闕。古今文士,每每奇之。”爲此張採民在《〈莊子〉研究》中說出了這樣的總結:“《莊子》是一部先秦時期的哲學著作,但卻與一般的哲理散文不同,不是用論述性的語言、嚴密的邏輯推理去闡述哲理,去說服人;而主要是通過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感情去感染人、打動人,讓讀者自己去‘意會’其中的哲理。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使作品產生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如前所言,莊周喜歡用寓言來講述他的哲學觀,最爲後世所熟悉者,當爲《養生主》中的一篇《庖丁解牛》:
庖丁爲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爲,怵然爲戒,視爲止,行爲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爲之四顧,爲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這段話很早就被選入了中學課本,於此用不着再做細解,而“盜亦有道”這個成語也是出於《莊子·胠篋》:
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脣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
其實該篇的起頭一段爲:
將爲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爲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爲大盜積者也?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爲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爲大盜守者乎?
這段話說,人們爲了防備小偷來作案,所以就會把自己的財物放進箱子內,而後將箱子鎖上,還是覺得不保險,於是又用繩子緊緊地捆起來,這麼做看似很保險,可是強盜來的時候,扛起箱子就走了,而且強盜惟恐繩子不結實,如此說來,藏寶人的做法就等於是給強盜儲存好了財富。而莊周認爲,這樣的聖人其實就是在替強盜積累財富。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下)韋力撰
莊子撰《南華真經註疏》十卷,清光緒黎庶昌刻古逸叢書本
爲了說明這個觀點,莊周在下面舉出了兩段例子,而其第二段就是上面的引文。他首先說了四位忠臣被殺的故事,接着又寫盜跖的手下問盜跖說,做強盜是否也要講規矩,盜跖說那當然,比如進屋偷盜時能夠很快推測出財物藏在哪裏,這就叫做聖明;而第一個衝進屋裏的人,這就叫做勇敢;拿到財物後,最後一個退出屋的人,這就叫做義氣;而決定這個財物該搶還是不該搶,這就叫做智慧;奪得財物之後,能夠平均分配,這就叫仁愛。盜跖說,只有具備這五點的人,才能做到大強盜。
莊周引用完盜跖的話後,接着做出瞭如下的結論,他說善人如果不懂得聖人之道,就不能立業,而盜跖不懂得聖人之道,就不能行竊。然而天下卻是善人少,不善的人多,如此推論起來,聖人給天下帶來的好處少,壞處多。接着他又說出了另一個成語,那就是“脣亡齒寒”。
關於莊周的人生觀,雖然專家都認爲他的思想頗爲複雜,但總體而言,他所作的《逍遙遊》卻能基本表達出他的整體觀念,而該書的如下一個段落則最能集中表達出他的個人追求: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一書所表達出的獨特思想甚至影響到了域外。十九世紀末,英國駐華外交官翟理斯就首次翻譯了《莊子》一書,然而他對該書的興趣卻並非思想性的,因爲他認定莊子沒能實現自己的哲學目標,但是:“(莊子卻)留給後代一部傑出的文學瑰寶。”爲什麼給出這樣的結論呢?翟理斯認爲《莊子》一書:“語言的漂亮活潑,則有口皆碑。”到了上世紀四十年代,林語堂也將《莊子》翻譯成英文,他在該書的序言中說了這樣一段話:“莊子絕對是周朝最偉大的散文家,就像屈原是最偉大的詩人一樣。他的這一地位,是由他奇麗的風格與深刻的思想所奠定的。也正是因爲這樣,他雖然是最肆無忌憚批評孔、墨之人,也是儒家學說最有力的反對者,儒家學者卻個個或公開或私下表示對他的仰慕。在公開場合不贊同莊子思想的,都將莊子的書當文學作品來讀。這部書在豐富中國詩歌與文學想象方面所起的作用無法估量。”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下)韋力撰
宋劉辰翁評點《莊子南華真經》明小築藏板本
對於《莊子》的各個篇章,林語堂在序言中分別作了如下的總結:“最富辯才的是《胠篋》;最具道家特點的是《在宥》;最神祕、宗教意識最濃的是《大宗師》;寫得最漂亮的是《秋水》;最古怪的是《德充符》(典型‘浪漫主義’的主題);最明快的也許要數《馬蹄》;而最奇幻的則是第一篇《逍遙遊》。”
莊子故里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莊子鎮青蓮寺村。來到商丘前,我通過網絡預訂了當地所謂最好賓館,而實際酒店遠比想象要差很多,其四星去掉一半恐都難合格,早餐簡單且有異味,反而讓我懷念起昨晚在酒店附近啃的牛骨頭。北京到冬天喜歡喫羊蠍子,外地人聽這個名字覺得怪嚇人的,其實就是羊的脊椎骨,而昨晚喫的是牛的脊椎骨,只是不知有否牛蠍子這種說法。十元錢一斤,其實一斤也就一節而已,味道鮮美,我竟吃了兩斤,其實也沒啃下多少肉來,倒不是因爲上面肉少,而是自己的啃工太差,於是請服務員拿回廚房讓其劈成幾塊,再端出來時,果真容易啃了許多,這種牛蠍子味道之鮮美,更加令我感覺到今天的早餐難以下嚥。
出門見一出租與之商議包車事,其既不按公里說價,也說不清一天要付多少錢,看來他還沒做過這樣的生意,竟打電話約來了三輛車的同伴,拿着我的地圖算計着我標出的地方。我的路線是先去商丘郊縣找倉頡墓,之後向西北到民權縣去找莊周故里,之後再一路向北到睢縣去拜訪湯斌祠,之後向西到通許縣去看曹植墓,接着到尉氏縣去看阮籍墓,最後把我送到開封即結束。幾個人經過一番算計,告訴我一口價一千元,這麼遠的路途,這麼多的地點,竟然報這麼低的價格,於是我脫口而出就答應下來。我的痛快顯然讓司機沒有料到,四個人對視了一眼,感覺到報低了,而我一瞬間有了一種惡作劇的快感。
沿105國道北行五公里,穿越雙八鎮,路邊看到毛主席紀念館,很奇怪當地竟有此館。司機說當年打仗時毛主席在這住過一晚上,又告訴我此地爲草莓基地,果然田地中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草莓大棚。105國道商丘段的路面很有意思,材質是水泥路,然卻都是六菱形的塊狀,我覺得既然毛主席在這裏住過,應該是八菱形纔對,可以以此來附會紅軍的八角帽。看來司機未能聽懂我的調侃,他認真地說,路面六菱形和毛主席沒關係,是因爲路面破損太快,做成塊狀,損壞一塊就可單獨換一塊,而不用專門刨掉一截路面。我注意到他說“塊”不帶兒化音,看來雖同爲河南,但方言與鄭州有差異。從地圖上看商丘距山東和江蘇都很近。
一路上的聊天倒也是打破沿途岑寂的好方式,但這種方式也容易誤事,果真在聊天期間,司機突然一個急剎車,告訴我說可能走過了。一打聽果真如此,停到路邊向兩位鋤草的老人問路,他們詳細地告知路線,退回雙八鎮,轉而東行三公里,再行打問告知又走過了,說退回一公里看到一水塘再左轉,而後終於到了倉頡墓。
拍照完倉頡墓後,接着奔莊周故里,按資料記載莊子故里在民權縣順和集東北三裏的青蓮寺村,現存古井和墓。然民權縣與倉頡墓在商丘的兩端,故開車重新駛回商丘出城向北走211國道,正趕上此路在擴建,車速如牛,司機馬上去電同伴,詳問繞路捷徑。包車的好處在此凸顯出來:不用再仔細地盯着地圖和路徑,提防着司機繞路。因爲在途中我一直在詳細地記錄下每段的路徑和里程,以往每次問司機時總是忐忑於司機的心理,擔心他以爲我記錄里程是跟他到最後按裏付酬的依據,故跟每位司機都要解釋一番:自己記里程是爲了寫書,跟計價無關云云,雖然司機都作理解狀,但總覺得還是有心理上的微妙悸動。今天則不同了,任你走吧,只要能找到就行,且可以毫無顧忌地粗聲大氣地問每一段的里程,還可悠閒地欣賞着外面的景緻。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下)韋力撰
村口的標牌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下)韋力撰
她們好奇我爲什麼在這裏拍照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下)韋力撰
不知這是不是該條衚衕的名稱
沿路的廣告牌見到最多的是史丹利複合肥的介紹,能記住這個廣告是因爲我跑過的幾個省都能看到,在北京史丹利這個牌子主要是做衣櫥,到這裏變成了化肥,不知是江南桔變成江北枳,還只是名稱上的撞衫。駛上黃河故道,然故道截流改爲了水庫,水庫名吳屯,水面極其開闊,稱得上浩渺,水清見底,讓我心情爲之一爽。穿過老顏集鎮向西一公里,再轉向北,詢問一番又轉向西,行八公里到林七鄉,再向北十三公里穿褚廟鄉到達順和鄉,在路邊看到田野中的一些墳丘,是用磚頭砌成一頭大、一頭小、一頭高、一頭矮的棺材形狀,且外不培土,此種入葬方式在別地從未見過。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下)韋力撰
街頭的莊子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下)韋力撰
莊子井
駛入鎮中,在新華路的十字路口上聳立着有七八米高的莊子塑像,塑像底座上說明此地爲莊子故里,在此路口右轉三百米遠即是青蓮寺村,在村邊的一條極窄的小路上,立着莊子故里的小石牌,沿此坑窪不平的小窄路北行五十米即到村中,西側有一個近年所蓋的小亭子,亭的正中間有一口井,然而井面卻用一塊水泥板徹底封蓋着。亭子上標明此即所謂的莊周井,然從亭子到水井以及四圍看上去,完全像某個公園內供遊人休閒的小涼亭,無一絲的古意。圍着亭子拍照,一老者走過,向其確認此即是當年莊周用過之井,他說上幾輩的老人都是這麼說的。再問他莊周故居所在,其向前指一指說在村北。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下)韋力撰
這口井被水泥板封了起來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下)韋力撰
生活
謝過老人驅車前往,不足百米即已出村,然村北是一片曠野,看不到任何遺蹟,正四處張望間,老人竟跟了過來,向其詢問舊居所在,其又往田地裏指了指,這纔看清在村邊的空地裏立着三塊新刻的碑,說明這是莊周舊居遺址,但如何確定出來的卻未見任何說明。再向老人請教莊子墓所在,其竟告訴我並不在此村,而是離此村十八里地遠的鄭莊。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下)韋力撰
上面的介紹文字難以辨識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下)韋力撰
這裏談到莊子曾長期隱居於此
謝過老人前往鄭莊,於十字路口處打聽鄭莊方向,不料路人均告此地有兩個鄭莊,且方向相反,想再回頭請教老人,已杳不知其所終。無奈只好再打聽莊子墓所在,有一人告訴我莊子墓在順和鄉與褚廟鄉之間,按其所說前往尋之,果然發現幾個碑亭,興奮地跑上前去細看,卻大爲失望,原來是治理黃河碑和建村碑,看來莊周果真是鯤鵬展翅者,杳不知其所之也。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下)韋力撰
莊子故居遺址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下)韋力撰
沒有了任何痕跡
回來後查資料,原來莊子墓位於老顏集鄉唐莊村,這個地方我卻未曾到達,看來有一天要重新前往該地,再一次去朝拜這位奇異人物。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下)韋力撰 - 雪花新闻 https://bit.ly/38SrGED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儒教追求成為文武聖人,道教追求神仙,佛教追求成佛,莊子時代還未有漢傳佛教,但他已悟出宇宙至大而無色無空

儒教是階序概念,必須嚴謹守分際重視五倫八德。人人靠努力穿越社會階層成為完人,而沒有功名利祿驅使的行為,才能到達文武聖人境界!
道教倡導無為,無為需有高尚情操與人類普世價值內涵,人人之間平等,不分階級職業貴賤,互惠互助,一切自發自動,這種道行如神般功德無量!
宇宙至大無邊無際,個人如要擺脫功名情慾無煩惱,國際之間無戰爭,必須從心裡的清淨及和平做起,如佛教的空無境界,必須守戒行善苦行忘我!

以上是個人看法,涵養不足,用字仍不精準,敬請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