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8_195728img_20190416_105218 (1)img_1093a-wen (1)IMG_1077.jfif2022-05-28_2107032022-05-28_2106582022-05-28_210652a-wenanalysis_15482_20190417 (1)2022-05-28_205301analysis_15482_201904172022-05-28_2009072022-05-28_2008552022-05-28_200843

2019 IEKTopics|結合區塊鏈服務應用 成為新地方創生典範
林福仁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
2019 IEKTopics|結合區塊鏈服務應用 成為新地方創生典範|半導體|產業焦點|產科國際所【IEK產業情報網】 https://bit.ly/3Gs0BUV
永續在地發展 首要實踐地方創生
台灣在1987年解嚴後,社會能量逐漸釋放,生活社區的永續發展成為重要的政府政策、資源與民間團體協力的場域。從1990年代開始的「社區總體營造」的倡議與政策推動,整合「人、文、地、景、產」五大社區發展面向,推動社區的永續發展,並導引了政府部門的資源挹注,如文化部,以及其前身的文建會的社區總體營造計畫。隨後在2000年以農村再生的主軸,由農委會推動的農村再生計畫,經濟部推動的商圈發展計畫,地產基金所投入在產業的復興與行銷等,均面向社區永續發展的目標。
進入21世紀的台灣,除了高齡化、少子化等議題挑戰台灣的永續發展外,受到交通便利、服務業發展,就業人口移往都市,吸收人力資源投入以都市生活為基礎的服務、零售等產業發展;人才的移動使得具有科技、智財等產業發展,進一步向都市集中。無論都會、鄉村社區的永續發展,都面臨了嚴峻的考驗。都會外來就業的移民與在地歷史文化的脫節,以經濟為主體的生活,僅落在消費的人際關係。鄉村的人口外移以及老齡化的趨勢,惡化了鄉村在文化傳承、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的問題。
地方創生服務系統
因此,台灣面對老齡化、少子化的社會以及城鄉發展失衡的議題,應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歸納分析各項議題的架構,重新檢視跨部會面對城鄉創生議題的資源配置以及行動方案的有效性,才能發揮系統性的資源連結,驅動產、官、學、研專業投入,達成合作創新的目標。
區塊鏈的服務創新應用 創造在地永續新契機
地方創生的行動建立在社區總體營造的基礎上,以區域的社會網絡和累積的文化、歷史、地景、產業等價值,探索如何發展一個循環自立的價值創造系統。透過參與個體(自然人、公部門、法人、企業等)的價值創造與連結,形成有效能的治理機制,達到內外資源的匯集、能耐的發揮,促進地方的永續發展。系統性、已發展的商業運行體系,例如連鎖零售業(便利商店、連鎖餐飲、賣場等)可以加值於其所建立的資訊系統與供銷網絡,有效地達到擴點與業績;然而,其所獲得的利益回歸企業總部與股東,在地的社區僅是消費者的角色,頂多增加一點年輕人擔任兼職店員的工作機會。結果,在商業效率的運行下,在地的生活所需大都被連鎖企業所取代,自給自足的價值鏈成為微弱的價值體系,無法維持在地的生機之下,勞動人力移出在地價值體系,讓地方產業網絡斷裂,嚴重影響在地永續發展。沒有產業就沒有在地生活,沒有在地生活,就沒有文化傳承與創造。因此,面對微弱、缺乏系統化的在地產業網絡,網絡中行動者的資源連結、營運管理等資訊系統,是無法從慣型的企業資訊系統架構來滿足。一個去中央化與中間化,具有信任機制的資訊技術,可以協助地方中小企業組織、個人、非營利組織等降低資訊管理成本,達到統合協調與營運效能,成為價值創造系統的神經網絡。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的本質、實作與應用,符合此議題任務的適切科技。雲端技術、物聯網、區塊鏈安全、認證等技術的發展,未來在地方創生的服務創新上具有其實踐的利基。以下以兩個場域的地方創生主題以及區塊鏈技術應用的模式,為新科技服務業者可以發展的解決方案。第一個場域為應用達悟幣的蘭嶼;第二個場域為以合作經濟所發展的大山背博物館區塊鏈。
蘭嶼達務幣 保存文化價值同時創造特色經濟發展
蘭嶼鄉,在台東外海的美麗島嶼,是達悟族的生活與經濟場域。達悟族在蘭嶼有六個部落分屬在四個村,不像其他原住民族部落頭目的治理模式,達悟族是一個比較平權的社會組織。因為台電公司在蘭嶼設置核廢料貯存場的爭議,凝聚在地對於環境永續的共識。然隨著台灣社會的休閒觀光活動的普遍,蘭嶼也成為了許多外人登島旅遊的重要目的地。除了以外人登島旅遊所發展的各類型服務產業,如住宿、遊島、潛水等,如何創造達悟族的族群認同,經濟、文化永續等議題,隨著外來族群互動與經濟活動的頻繁,更顯其急迫性與重要性。
在地的兩大NPO組織:基督教蘭恩文教基金會、台灣說蘭嶼環境教育協會的努力下,結合了DTCO數金科技所推動的IDGO原住民永續計畫,以區塊鏈技術建立社區貨幣:「達悟幣」(TAO COINs),並發行數位身份證–達悟族人的原住民身份證以及訪客持有的觀光護照。透過手機上下載可儲值達悟幣的智能錢包App,作為當地生活與經濟交易的資訊平台。原住民身份證提升了達悟族的民族認同度;訪客持有的觀光護照,作為智能錢包的身份認證,建立訪客與在地經濟的連結。以下以兩個案例作為達悟幣的應用情境的說明。(1)在地旅遊的聯合行銷:訪客可以在達悟幣的發行點,建立觀光護照,下載智能錢包,儲值新台幣為達悟幣後,支付參加島內的各種活動的消費。島內的店家可以建立聯合行銷活動,經由達悟幣區塊鏈的資訊系統,累積訪客的消費點數,提供折扣或加值服務。一方面增進發訪客兌換達悟幣的誘因,一方面也促進在地店家的合作關係,達到在地經濟合作的效益。(2)企業社會責任(CSR)促進永續發展:來自企業社會責任的資源,可以兌換成達悟幣在島內使用,提高島內的經濟基礎。例如,某企業可以捐助50萬元的經費,作為蘭嶼復興水芋農業的文化;將50萬元轉換成達悟幣,然後,號召居民與訪客在島內參與水芋種植的活動,可以獲得定額的達悟幣的回饋。這些獲得達悟幣的參加者,可以達悟幣進行島內消費,而外來的CSR資源成為留在島內的資源,改善達悟族人的經濟條件以及產業資源。
達悟幣屬於金瓦幣(KINWA COINs)的子幣;而金瓦幣屬於以太坊(Ethereum)的公有鏈,目前以1:1000來綁定達悟幣,讓子幣未來可以在公有鏈上交易。達悟幣運用側鏈的技術(2-way Peg,2WP)整合以太坊公有鏈(Public Chain)與側鏈(Side Chain),讓達悟幣可在公有鏈與側鏈上雙向轉換。一方面達悟幣可以在側鏈進行高速交易且不用支付任何手續費,具有低交易成本的優點,促進其流通;另一方面,當訪客進行消費或族人需要將達悟幣結算換現時,可將達悟幣轉換至公有鏈上的金瓦幣等虛擬貨幣進行交易(如下圖)。
這樣的社區貨幣發行、流通、換現的機制,將在地經濟活動的價值盡量能留存在當地,累積地方創生的經濟資源。經由數位貨幣背後的資訊系統管理,成為在地經濟合作的骨幹,提升小型經濟體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讓盈餘支撐永續發展的能量。
達悟幣與金瓦幣的關係
大山背博物館 運用新科技服務創造在地新合作經濟
浪漫台三線,客家聚落、野溪清澈、稻浪縱橫、文風鼎盛的想像,在面臨西部走廊都會化的競爭下,其永續發展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尤其是在新竹台三沿線的鄉鎮,正面對高科技產業就業的吸力,年輕族群大量移往都會工作與生活,加劇了少子化、老齡化社會人口減少、產業失衡的問題,連帶地造成客家傳統的流失,將喪失其在地永續發展的利基。
從2008年服務科學領域在國立清華大學開展以來,即以在地永續發展的議題作為服務系統創新的課題,並以位於橫山鄉大山背區域的台三沿線的鄉鎮作為教學、研究、服務的場域,以開放博物館的願景「大山背博物館」作為區域內外利害關係人的對話與合作的目標。大山背為頭前溪匯集來自尖石的油羅溪與來自五峰的上坪溪的重要地景,大山背以降,有連結城鄉的內灣鐵道、台三線、120縣道、以及68快速道路,具有便利的交通網來運送當地產品到都市,也方便都市訪客接近鄉村。然而,缺乏多元人才的投入,鄉村的產業與環境尚無法大量吸引附近的都市訪客;而產業如農業、傳統技藝等,亦缺乏接續的人才而無法發揮其競爭力。大山背博物館結合人文歷史、自然生態、友善土地農業、觀光旅遊、社區營造與人才培育等系統的服務創新作為博物館的策展方向。以新竹台三沿線的鄉鎮為博物館的場域,在地居民與訪客成為共創價值的夥伴,從庶民生活體驗、四季大自然的親近與感受、在地社區文化藝術工藝展覽、教育學習活動與成果,以及創新的商業化服務都可以成為大山背博物館的「策展」。
大山背博物館規劃藍圖
在科技部的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專案「新竹智慧城鄉創生計畫~地方活力與能力建構」的支持下,國立清華大學與幾個學校教師組成跨領域團隊,從泰雅 口傳文學(Lmuhuw)的傳承、客家聚落歷史記憶的發掘、農業與農村價值的再論述,透過文學、藝術、科技等專業的共創,以合作經濟的手段來連結現有與新創的價值提供者,組成一個價值共創的服務系統,並以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等機制來降低搜尋與協調成本,增進鄉村價值與城市需求的結合,達到城鄉共好的願景。
地方創生永續共好 新科技服務成就新商業模式
以下兩個案例可以闡述運用如達悟幣所用的區塊鏈技術以達成城鄉創生的目標:(1)以「新竹城鄉合作社」的組織發行區域貨幣「大山幣」(暫定)作為大山背博物館所連結的服務提供者,例如,大山背休閒農業區、大山北月、內灣鐵道沿線商家、小農、藝術家等,與價值需求者交易的代幣。運用大山幣,一方面強化區域永續發展的認同,一方面增進在地的經濟資產,提升鄉村地區的資源基礎,結合社會資本來達到連結都市訪客價值交換的目標。(2)對於鄉村的新創事業體,例如竹藝傳習工坊、客家創意料理、橘園練功房等以在地資源所開創的新服務,投資者可以「大山幣」作為ICO(Initial Coin Offering)的標的,新創事業體可以支付大山幣給價值提供者,然後經由後續營運來回收大山幣,透過流通增進在地價值的連結與流通。城市居民亦可以經由大山幣的使用,發展都市與鄉村社群的生活共同生活體,達成城鄉共好的永續發展目標。
從以上兩個有關地方創生的場域運用區塊鏈技術的案例,可以清楚覺察到區塊鏈技術服務業者的商業機會作為連結地方創生事業體的價值網絡,降低交易成本,增進資訊處理與回應效能,並提供去中心化、去中間化的信任機制,達成地方價值網絡的價值流動與共創。同時,運用區塊鏈技術與ICO企業模式來促進地方的新創,達成地方創生服務系統的循環自立
清大服科所觀點
台灣面對老齡化、少子化的社會以及城鄉發展失衡的議題,應重新檢視城鄉創生議題的資源配置以及行動方案的有效性,才能發揮系統性的資源連結。地方創生的行動建立在社區總體營造的基礎上,以區域的社會網絡和累積的文化、歷史、地景、產業等價值,探索如何發展一個循環自立的價值創造系統蘭嶼以區塊鏈技術建立社區數位貨幣將在地經濟活動的價值盡量能留存在當地累積地方創生的經濟資源;浪漫台三線沿途鄉鎮以開放博物館為願景,透過文學、藝術、科技等專業的共創,以合作經濟的手段來連結現有在地服務業者與新創的價值提供者,組成一個價值共創的服務系統開啟地方創生。未來將可運用區塊鏈技術與ICO(Initial Coin Offering)企業模式來促進地方的新創運行,達成地方創生服務系統的循環自立。
2019 IEKTopics|結合區塊鏈服務應用 成為新地方創生典範|半導體|產業焦點|產科國際所【IEK產業情報網】 https://bit.ly/3Gs0BUV
-------------------------
找回自主權,蘭嶼達悟族成為臺灣第一個區塊鏈數位身分示範場域,未來還要發行觀光用的達悟幣
蘭嶼達悟族人與DTCO數金科技攜手,要運用區塊鏈技術發行達悟族人數位身分、蘭嶼觀光護照,讓達悟族人找回部落自主管理,也讓觀光生態更健康運轉,回饋在蘭嶼生態環保與文化延續。
文/李靜宜 | 2018-04-27發表
達悟族人與DTCO合作,在區塊鏈上建立數位身分,同時也有實體卡片。
圖片來源: 
攝影 / 李靜宜
「 觀光客是新時代的飛魚。」蘭恩基金會執行長瑪拉歐斯點出大批觀光客為蘭嶼帶來商機,但卻在短暫駐足後留下了大量垃圾,打壞了他們原有的生活品質。除此之外,蘭嶼也因為位處離島地區,長期面臨文化、教育、醫療資源的不足。
為了建立達悟族人自主的決策機制和經濟模式,以及發展友善生態觀光。蘭嶼達悟族人與DTCO數金科技攜手,在26日正式於蘭嶼島咖希部灣發表自主數位身分計畫,要用區塊鏈技術建立達悟族人數位身分,並同時發行蘭嶼島民卡、蘭嶼觀光護照。因此,蘭嶼達悟族人成為了第一個使用區塊鏈技術發行數位身分的示範場域。
DTCO執行長李亞鑫表示,相較於由政府發行的傳統式身分證明,可能會隨著政府的消失,人民就失去了身分,而且個人資料的掌握權也在政府手中;自主式身分認證強調,藉由數位認證個人的存在以及自我控管個資。DTCO率先在蘭嶼提供區塊鏈技術,協助達悟族人建立數位身分,基本上由達悟族人個人自主申請,再透過蘭恩基金會或是臺灣說蘭嶼環境教育協會等原住民自治組織認證後,即可擁有數位身分,自主控管個人資料,此認證程序也是強化原住民族自主權以及族人認同。
一般的觀光客也可申請蘭嶼觀光護照,認證單位也是蘭恩基金會或是臺灣說蘭嶼環境教育協會,選擇其一獲得認證即可。不管是達悟族人的數位身分,還是觀光客的蘭嶼觀光護照,都會被記錄在以太坊(Ethereum)區塊鏈上,被永久保存且不能被竄改與偽造。除了區塊鏈上的記錄,DTCO也協助核發蘭嶼島民卡以及蘭嶼觀光護照的實體卡片,現階段已開放卡片的申請,達悟族人無需支付任何費用即可擁有蘭嶼島民卡。
蘭嶼觀光護照收益將回饋生態環保與文化延續
民眾未來可以在蘭嶼的推廣駐點申請蘭嶼觀光護照,也可線上填寫申請表後,再到蘭嶼本地進行觀光護照的身分認證,以及取得實體卡片,申請時需先支付新臺幣1,000元。不過,這些收益最後都會回饋在蘭嶼生態環保與文化延續,民眾在申辦觀光護照後,也能享有當地商店與觀光體驗的消費優惠。李亞鑫説,預計可以趕在今年第三季推出使用者介面,提供給觀光客與達悟族人使用,主要會以App形式呈現,並在App內結合觀光生態資訊,讓相關服務在線上、線下都能交互應用。
發行達悟幣發展蘭嶼深度生態旅遊,也促進環境保護
李亞鑫預告,未來數位身分將連結蘭嶼專用的社區貨幣TAO Coins(達悟幣),達悟幣是基於以太幣發行的加密貨幣,預計發售價格是1ETH=1000TAO。他表示,會先進行首次代幣發行(ICO)籌措資源,即便ICO不成功還是會以公司與部落的力量發行達悟幣。
為什麼要發行達悟幣?臺東觀光局統計,近幾年蘭嶼旅客高速成長,人數達到將近14萬人,所帶來的垃圾量也爆增,最高每月須清運120噸垃圾,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甚至無法清運回臺灣本島,只能就地掩埋,影響當地生態環境。蘭恩基金會執行長瑪拉歐斯認為,達悟族人應該要發展深度生態旅遊,而不是不停的接客,消耗島嶼生態。
透過蘭嶼觀光護照與個人數位錢包,觀光客除了可使用購買的達悟幣,在蘭嶼的友善商店與觀光體驗享有消費優惠,進而引導他們深入探訪達悟族豐富人文、藝術和生態旅遊。最重要的是,觀光客若在蘭嶼島上協助資源回收,也可獲得達悟幣作為獎勵,讓觀光客與在地島民產生連結,意識到環境是需要共同維護的,促進環境生態的保護。另外,民眾也可自主捐獻讓蘭嶼的生態圈變得更好。
然而,DTCO不僅聚焦於蘭嶼達悟族,李亞鑫表示,數位身份在蘭嶼的示範若成功,未來將以同一模式快速複製到其他原住民族,甚至是整個南島語系民族,擴及人數達3.7億人。藉由運用區塊鏈技術,協助原住民族建立數位身分、觀光護照以及發行原住民部落的數位貨幣,讓觀光與金融活動等收益,能回到部落本身自主管理,用於環保、教育及文化延續上。他也提到,未來所有的原住民族所發行的數位貨幣,都能互通有無,只要在數位錢包進行不同幣種的轉換即可使用。
最後,李亞鑫也提到,DTCO的區塊鏈底層架構皆是公司內部IT人員自主開發,而達悟幣的發行是使用側鏈的技術,讓公有鏈上的以太幣以1:1000的比例來綁定達悟幣,讓代幣可互相轉換,他們以側鏈的技術結合以太坊企業版側鏈,再加上以太坊的公有鏈技術。所以,未來社區貨幣交易都會在側鏈進行,而且能夠非常高速且不用支付任何手續費。
國外早就有數位身分,但蘭嶼進一步結合區塊鏈
數位身分認證在國外早已有成功案例,波羅的海三小國中的愛沙尼亞在2002年就推出數位身分認證,同樣也有核發實體的晶片身分證,雖然全國只有130萬的人口數,但在政府以法令大力推動政策之下,晶片身分證普及率高達97%。愛沙尼亞公民可以透過數位身份證,存取2,500項政府提供的數位服務,其中500項是公部門的數位服務。愛沙尼亞的晶片身分證,除了可以在歐盟內境內作為旅行文件外,還可以用它履行部分的公民義務,例如繳稅、投票,都可以在網路上直接進行。
愛沙尼亞更在2014年透過核發網路居留證(e-Residency),開放全世界的民眾申請愛沙尼亞網路居留證,讓全世界的人都能成為愛沙尼亞的數位公民。對於提供跨國服務的網路和科技公司創業者來說,成為數位公民可以在短短20分鐘內,申請成立一家愛沙尼亞的公司,還可在網路上簽署官方文件,並使用愛沙尼亞政府提供的各種數位化服務,也由於愛沙尼亞是歐盟成員之一,所以也等於直接成為歐盟所承認的公司。
德國也在2010年時,換發成晶片身分證,但在政策施行初期,德國政府提供的數位服務並不豐富,導致晶片身分證的使用成效不如預期,將近60%的德國國民決定不啟動晶片身分證的功能。直到去年6月,德國通過一部聯邦法律,強制德國國民必須啟動晶片身分證功能,當時德國的數位服務發展也較為多元,從經商、居住遷徙、工作轉到繳稅無所不包。另外,德國的晶片身分證,也相容國際民航組織(ICAO)、國際標準組織(ISO)提出的標準,讓德國國民可將晶片身分證作為在歐盟境內旅行的文件,在全歐通行無阻。
不過,不論是愛沙尼亞或德國,因為發行得早,反而沒有採用區塊鏈技術,而各自有其加密驗證機制,反倒是臺灣達悟族人,成了全球少數搶先試用區塊鏈數位身分的一群。文⊙李靜宜找回自主權,蘭嶼達悟族成為臺灣第一個區塊鏈數位身分示範場域,未來還要發行觀光用的達悟幣 | iThome https://bit.ly/3z57Xfr
-------------------------------------
社區貨幣經濟大不易,蘭嶼達悟幣花了一年終於正式發行
達悟幣於今日正式發行,由民宿開始推廣,望促進蘭嶼在地產業的發展,把金錢流留在島上
文/黃郁芸 | 2019-04-16發表
圖片來源: 
攝影/黃郁芸
為促進蘭嶼在地產業的發展,把金錢流留在島上,DTCO數金科技執行長李亞鑫去年4月時宣布,要在蘭嶼發行社區加密貨幣達悟幣(Tao Coin),時隔1年,達悟幣終於在4月16日正式發行,發行總量為100億。DTCO去年已經和蘭恩文教基金會、台灣說蘭嶼環境教育協會推出蘭嶼永續護照,這次三方更共同發行達悟幣,且同樣要瞄準蘭嶼在地觀光和循環經濟。
達悟幣歷時1年才得以發行,凸顯了推動社區貨幣經濟背後的挑戰,李亞鑫指出,他們不僅花了一段時間,反覆修正區塊鏈技術的私鏈、公鏈之轉換,更花了很大的精神,才取得當地人的信任,使族人願意讓新科技進入生活。
李亞鑫說明,達悟幣的發行是以私有鏈的技術,再加上以太坊的公有鏈技術,所以,達悟幣的交易都將在私有鏈進行,除了能解決延遲性問題,也能免去支付任何手續費。
達悟幣與數位身分目前已整合於蘭嶼永續護照(Tao Passport App),透過App內建的電子錢包功能,民眾將可用達悟幣於合作店家進行消費,李亞鑫表示,達悟幣採場外交易(OTC)的模式,民眾可用新台幣1比1的價格,向手中握有達悟幣的族人購買,另外,未來接受達悟幣付款的店家,也會同時提供達悟幣給遊客購買,不過,目前只有一家民宿可以使用達悟幣。李亞鑫期望,今年能有30到40個商家加入,上萬名觀光客使用,並在2年內,創造6千萬元的交易量。
李亞鑫目前計畫,遊客除了可自行購買達悟幣,若自備環保餐具和環保杯至指定餐飲店消費,也可從店家手裡獲得作為環保折扣獎勵的達悟幣,以一同為蘭嶼環境盡一份心力,達到減塑的成效,解決蘭嶼長期面臨的垃圾清運問題。此點與去年計畫用達悟幣來鼓勵遊客作資源回收的模式略有不同。
從民宿開始推廣,再納入業者合作的餐飲店及商家
DTCO目前以民宿作為達悟幣的推廣起點,想藉此進一步納入民宿合作的商家,像是餐廳等。目前找來了蘭嶼一家民宿老闆林詩嵐加入達悟幣生態圈,他同時也身兼達悟幣交易所創辦人,林詩嵐表示,將從自家民宿合作的餐廳開始,號召他們加入。未來,林詩嵐將提供達悟幣給民宿的房客,以作為他們到這些餐廳用餐時的付款方式,取代過去紙本餐券兌換餐點。
林詩嵐表示,他十分看重達悟幣能使族人握有金流主導權的特性,然而,他坦言,推行達悟幣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獲得地方性認同,解決族人對新幣值的疑問。
另外,達悟幣需透過手機App進行交易,蘭恩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瑪拉歐斯指出,蘭嶼雖已布建全島網路,但每到觀光旺季,遊客大量湧入時,蘭嶼就會因頻寬不足,而發生網路塞車的情形,因此他呼籲政府盡快擴充蘭嶼網路的頻寬,架設光纖網路,加強蘭嶼的基礎建設。
待蘭嶼數位身分及達悟幣達一定的規模,李亞鑫表示,將與當地人進一步發展社群金融,讓他們可以利用達悟幣,進行P2P群眾小額借貸,用於生活問題的資金需求,像是緊急醫療、小額創業等。李亞鑫指出,未來透過這樣的借貸模式,省去傳統金融機構信評程序所需的時間,更快速地促成當地人取得資金。文⊙黃郁芸
社區貨幣經濟大不易,蘭嶼達悟幣花了一年終於正式發行 | iThome https://bit.ly/3GqoNqX
----------------------------------
【蘭嶼達悟幣|區塊鏈社區貨幣】
達悟族人本來就是比較 #去中心化的群體,區塊鏈共享的概念,也符合族人長久以來的精神。
但蘭嶼也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戰,例如外來資本、環境的破壞、文化傳承難以延續、人口老化、年輕世代的出走等等問題,需要大家共同克服.....。
蘭嶼達悟幣正式發行,台灣為「區塊鏈發行社區貨幣」首開先例
蘭嶼達悟幣正式發行,台灣為「區塊鏈發行社區貨幣」首開先例 https://bit.ly/38qDj5k
蘭嶼作為全球原住民區塊鏈示範場域,繼去年 IDGO 技術團隊的區塊鏈計畫在蘭嶼推出「永續護照」後,於昨日 4 月 16 日宣布發行 100 億枚達悟幣應用於地方創生,開創應用區塊鏈科技發行社區貨幣的部落之先例。
根據 DTCO 數金科技公司所提供的新聞稿,達悟幣將提供在地生活與生態文化觀光應用,再度創下部落金融科技創新的典範。
為什麼是蘭嶼?
蘭嶼在長期面對核廢料爭議、海洋垃圾環境汙染,以及離島資源不足等問題下,島內年輕族人於去年引進區塊鏈科技,協助觀光客與島民建立數位身分,期待藉此建立蘭嶼生態永續的良性互動。
DTCO 的執行長李亞鑫告訴動區,該公司之所以選在蘭嶼進行「達悟幣」這樣的區塊鏈社區貨幣計畫時,李認為蘭嶼每年的觀光產值達 10 億台幣以上,而潛藏的經濟價值,包括生態文化、海洋知識,智慧財產授權,都是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希望藉由達悟幣發揮經濟價值。
「達悟族人本來就是比較去中心化的群體,區塊鏈共享的概念,也符合族人長久以來的精神,但蘭嶼也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戰,例如外來資本、環境的破壞、文化傳承難以延續、人口老化、年輕世代的出走等等問題,需要大家共同克服。」李說道。
區塊鏈推動永續發展
此次運用區塊鏈技術發行達悟幣,便是實現蘭嶼永續的第二步。
該新聞稿中表示,達悟幣發行總量為 100 億,將逐步透過「文化採礦」對外釋出。文化採礦是以無償方式用於激勵生態參與者,對文化、環境與達悟幣流通有貢獻的個人或團體。
關於達悟幣的發行機制,李亞鑫向動區解釋,IDGO 區塊鏈的建構是採取「混和鏈技術」,整合以太坊公鏈與聯盟鏈(側鏈),在以太坊公鏈上發行 ERC-20 的資產,並鎖進智能合約,藉以生成等量發行在側鏈的達悟幣。
「持有達悟幣的使用者,可以透過「2-WAY-PEG」,在公鏈與側鏈自由進行雙向轉換。」
李繼續說道,
「此項技術特色是 IDGO 部署了名為『 Dowriq Utex Rudan』(祖靈之眼) 的以太坊預言機(Oracle)進行以太幣與社群代幣之間的自動化即時匯兌,以上過程是透明且公開的,任何第三方均可隨時查帳。」
在獲得了達悟幣後,可儲存於蘭嶼永續護照錢包(Tao Passport App),用於勞力服務交換、島上觀光消費與生活所需,長期可連結文化生態活動,創造工作機會,鼓勵年輕人回鄉。
長期致力於島上環保教育,說蘭嶼協會理事長、咖希部灣創辦人林正文表示,達悟幣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建立在共享經濟的架構上,這與族人長久以來強調分享,尊重個體的理念相同。
蘭嶼計畫的未來展望性
IDGO 技術團隊、DTCO 執行長李亞鑫表示:「達悟幣」這樣的部落貨幣在國外稱為社區貨幣,行之有年。持有社區貨幣的居民將會自然尋求在地消費,藉此來促進在地發展,也能使財富「留在社區之中」。
而達悟幣比起一般社區貨幣最大的優勢,是透明度、公正性與安全性,透過區塊鏈帳本,讓使用者可隨時查詢驗證交易狀態,帳本隨時可稽核,不需依賴第三方信任機構,而未來也能藉著區塊鏈協議提供跨部落與對全球的連結性。
而李亞鑫表示,達悟幣背後的技術,也就是區塊鏈科技,作為促進部落的「自治提供工具與解決方案」可以快速被複製,在未來可以在全球任何城鄉部落都可使用。
而李也進一步向動區解釋,透過數位身分以及達悟幣,不久的未來將發展出部落金融創新服務、例如社群信用、智財授權等,有別於現在身分證的限制。部落貨幣將有利於原住民部落自主經濟發展,協助部落實現自治的理想,
「過去政府在推動原住民自治,希望能建立符合部落所需要的銀行服務或信用合作社等,提供當地的儲蓄信貸等服務,一直是個大難題:因為銀行法遵成本非常高,相關規定很嚴格,這些計畫都難以實行。」
李認為基於區塊鏈的社群金融能解決這個難題,達悟幣整合了數位身分與個人錢包,透過智能合約就可以實現信用交易,儲蓄合作社等,社群信用針對小額貸款,青創貸款,或者房屋修繕,都不需要銀行聯徵信用紀錄,就可以達成,讓島民可以受益。
蘭嶼達悟幣正式發行,台灣為「區塊鏈發行社區貨幣」首開先例 https://bit.ly/38qDj5k
(9) ‪#‎達悟幣‬ - 探索 | Facebook https://bit.ly/3GrQbEQ
------------------------------
「科技」與「傳統」辯證,激發部落自主權的新想像 —— 當社區貨幣走入蘭嶼/2019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Post on: 9 月 23, 2019  傅觀
「科技」與「傳統」辯證,激發部落自主權的新想像 —— 當社區貨幣走入蘭嶼/2019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 NPOst 公益交流站 https://bit.ly/3a2UYka
薩摩亞商數金科技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以下簡稱 DTCO )與蘭嶼在地團體蘭恩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蘭恩基金會)、說蘭嶼環境教育協會(以下簡稱說蘭嶼協會)合作推出「蘭嶼永續護照」,希望以「數位身份」強化蘭嶼認同感。 2019 年, DTCO 再導入「達悟幣」,基於區塊鏈去中心化、建立在信任上、不可篡改等特性,期望虛擬貨幣能解決觀光對蘭嶼帶來的負面影響,並能作為達悟族人保存文化的工具。
本文與 NPOst執行主編何怡君共同撰寫
以蘭嶼為場域,原住民文化為精神,區塊鏈技術為工具 —— 數位身份與達悟幣,開創運用區塊鏈科技,發行部落社區貨幣的先例。
「科技」一詞總是與「發明」、「創新」連結在一起,讓我們想到未來。
對未來的關注,確實十分光鮮亮麗,然而,世界總是劇烈地變化,當過去的行為、思想難在現代社會維繫時,科技是否能停下來、回頭看,扮演承接傳統的角色?
屬於部落的身份認證系統 —— 蘭嶼永續護照
蘭嶼,當地登記人口數 5 千多人,實際居住人數約 3 千多人,隨著觀光發展,去年的遊客人數突破 10 萬大關,但觀光是一把雙面刃,帶來觀光收益的同時,觀光財外流、大量垃圾使環境污染惡化、外來投資讓傳統文化崩解,都是觀光發展尋求平衡點的難題。
2017 年, DTCO 執行長李亞鑫走訪蘭嶼,與說蘭嶼協會理事長林正文、蘭恩基金會執行長瑪拉歐斯接觸,除了談論交流想法,也實際跟著進地下屋、到芋頭田,體驗在地生活的樣貌,並深深被當地的傳統文化觸動,也看見島上存在許多因觀光造成的問題。
「身為科技與產業技術的推動者,我們不能依賴、等待政府去解決這個危機。」李亞鑫與瑪拉歐斯、林正文以維護蘭嶼主體性為出發點,又與在地其他團體、作家夏曼·藍波安交流後,2018 年 DTCO 嘗試發展一套對個人、對商店的認證系統,透過名為「蘭嶼永續護照」的數位身份,強化達悟族人與認同蘭嶼的遊客鏈結,將其維繫為一社群。
許多達悟族人為了求學、就業,離開蘭嶼,在外地「流浪」、心繫家鄉;許多遊客在蘭嶼停留或長或短的時間,離開後仍不時想著要「回去」。因此,蘭嶼永續護照有虛擬形式,存放於 DTCO 開發的區塊鏈錢包中,同時也發行實體卡片,開放給島民、遊客申請。
數位身份的精神理念在於,比起臉書社團、戶口名簿、身分證那些「不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工具,透過數位身份團結愛蘭嶼的人,加深對蘭嶼共同體的認同。部落可以依照自己的文化規範,全權決定誰能獲得這個身份。
林正文形容數位身份是不受地理環境限制的「島民卡」,在世界各地都適用;李亞鑫則說是自主式身份(self-sovereign identity)的工具,「這個身份不會因政權消失而消失,且依照部落規則去認定的身份認證。」
翻轉臺幣先行,「達悟幣」終極目標是文化永續
達悟族是個相對去中心化的民族,部落中沒有頭目,每個人都有發言權,每個人都是共同體。共享、分食文化,信任、去中心的民族性,在臺幣先行的交易模式中,資本主義的思維竄入島上,傳統文化在生活場域中施展受阻,成為達悟族長年積累的痛。
加入達悟幣商圈的商家。圖/TaoPassport提供
於是 DTCO 繼推行數位身份認同後, 立基在區塊鏈技術上,今(2019)年再推出「達悟幣」,獨立於臺幣之外,期能使蘭嶼重得文化、經濟自主權。DTCO 發行的達悟幣對臺幣匯率是 1:1,注入流通約有 500 萬顆,總發行量是 100 億顆,約莫是 10 年的觀光產值總和,使用者下載 APP 後,即可線上操作交易。
目前有 11 間商店使用達悟幣,有民宿用達悟幣作為住客的早餐抵用卷,或是可以給小幫手達悟幣讓他做消費使用。未來,達悟幣的使用方式還有很多的可能,像是作為旅客參與淨灘後的獎勵,食用芋頭文化的推廣等,一起守護蘭嶼文化與環境。
達悟幣透過區塊鏈智能合約發行,信託簽章的保管者有 DTCO、蘭恩基金會、說蘭協會三方,李亞鑫強調:「全世界只有蘭嶼在部落治理上應用數位身份、虛擬貨幣雙科技,DTCO 是技術推動者,縱然我們目前保管一把鑰匙,也只是安全設計,我們認為自主是很重要的,這些遊戲規則最終要交給族人來訂。」
加入達悟幣商圈的商家。圖/TaoPassport提供
「我們推行達悟幣不是為了取代臺幣,而是在法定貨幣外,還希望能有補充貨幣作為選擇。虛擬貨幣的應用不一定要對外,對內使用就可以減低對法定貨幣的依賴。」加密貨幣可塑性很高,如果族人有工具可以應用在消費或生活領域,就可以根據部落精神去塑造更貼近文化的交易模式,李亞鑫表示,達悟幣的終極目標是推動文化永續。
區塊鏈 —— 作為體現達悟精神的工具
DTCO 把自己定位為「研發跟科技創新的推動者」,李亞鑫表示:「達悟族人貢獻智慧,我們貢獻現代科技,大家做結合,但要怎麼走需要時間嘗試。」
達悟幣、數位身份認證不是 DTCO 第一次探索金融科技的應用,選擇在蘭嶼發行社區貨幣,是因為 DTCO 觀察到這幾年原住民自治的議題不斷浮上檯面,但讓落實自治的工具又在哪裡?
不只是臺灣,金融科技應是全球各地部落自治不可或缺的工具。李亞鑫認為,由於法定貨幣永遠伴隨著當局的控制,不使用第三方金融機構,而是讓數位工具直接體現理念價值,才有自治的可能,「都市架構太成熟,因此區塊鏈科技會發生在相對邊緣的地區,這些地方可能有寶貴、悠久的文化價值,是發展社區貨幣很好的開始。」
數位身份跟虛擬貨幣不是公共政策,區塊鏈科技去中心化、建立在信任之上的特性符合原住民精神,在 DTCO 的想像中,區塊鏈科技是體現達悟精神的工具之一。
很多人會對數位身份、達悟幣有疑慮,在不瞭解的情況下,民眾可能會擔心由一家科技公司把持金融與個資訊息,會有風險,不過,李亞鑫說疑慮會在瞭解區塊鏈技術後減緩。
推廣新觀念,從分享經驗開始
目前約有 500 多人、11 家個當地商家自發性申請數位身份,達悟幣則有小部分人使用,但尚未普及。李亞鑫說, DTCO 想先優化系統穩定度、使用者體驗,以及與當地人探索到底要如何將蘭嶼永續護照、達悟幣用在哪些交易行為,目前還不急著擴大規模。
除了使用方式待探詢,當地人在接觸新科技時,也仍有諸多疑惑,像是如何建立獲利模式、長輩對於數位應用的適應問題等,瑪拉歐斯說:「有許多在地人關心獲利模式,但我們有說明,獲利模式是我們後端的顧慮,推行社區貨幣是要維護島的經濟模式,也就是回到傳統『分享』的觀念。」
依循當地民主的溝通模式,推行團隊舉辦多場說明會,讓每個有興趣的人做初步了解、充分發言。過程中,青壯年的使用興趣較高,熟悉 APP 使用流程後,願意嘗試參與。至於長者使用數位工具較有難度,直接經營商店民宿者也較少,因此就以理念的交流為主,當他們也認同時,瑪拉歐斯說:「希望他們成為智庫,教導我們如何保存傳統文化。」
現階段,在尚未達成共識前,所有推展緩慢進行。瑪拉歐斯、林正文、民宿經營者林詩嵐持續做小型拜訪、理念的溝通分享,並且共同決議挑選標準,個別尋找在地店家加入。
然而,推行團隊人人有正職,要執行無給職的「特別任務」格外艱辛。瑪拉歐斯、林正文受訪時,顯得疲於奔命,紛紛表示,若要持續走訪部落、商家,進行對外宣傳、聯繫、受訪,甚至成立推廣據點等等,需要資源挹注、聘請專職人力,作為計劃開展的長久之計。
起步階段,以開放態度看待科技與傳統結合
蘭嶼具爭議的議題眾多,環境汙染、資本主義、人口外流等皆是達悟族人所要面對的處境。林正文經營雜貨店,同時身體力行推廣環境教育,他看著蘭嶼這幾年快速轉變,很多資源來到島上,有好有壞,評價兩極,但不可避免的是,外來的事物仍會持續進來。
林正文認為,未來行動支付,或是其他更新的科技也會進到島上,當李亞鑫提出的區塊鏈精神,與蘭嶼文化都架構在「共享」之上,或許可為一問題解方,「那就賭一把吧!」
對於推行團隊來說,科技是新的,當中遇到的挑戰也是。包括說明會過後,要透過什麼方式持續與族人溝通;網路寬頻不足形成「數位死角」,數位錢包使用有難度;觀光客要辦理身份認證,但影印的機器故障⋯⋯。
然而,也有像是他們到國小、過中進行教育宣導後,一個當地學生回饋:「要達到經濟獨立,原來我們可以做很多的事。」主動成為他們推廣的種子,將理念擴散出去,讓他們備受激勵。
當地所期待的,是在觀光熱潮之中,賺錢也同時做好文化與環境的延續。林正文感嘆,許多年輕人經營民宿、商店,對客人會談海洋永續、土地休耕等觀念,會介紹飛魚季、大船下水祭、飛魚終食祭、好月節等傳統,但自己是否真的會做、知道怎麼做,讓來到蘭嶼的人也能有更深刻的體認,則是不易做到的事。
儘管目前還看不清未來走向,但林正文樂觀以待,他認為科技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現階段是才剛出生的嬰兒,不可能一下子知道所有事情,但只要持續加深理念,總會慢慢往上走。
利用區塊鏈特性,協助社區發展智慧財產授權
談到未來,李亞鑫說:「想在蘭嶼投入資本,初心當然是因為被蘭嶼感動,我們好不容易變成厲害一點的科技宅,就有使命感想去維護臺灣珍貴的資產。」另外,考量到虛擬貨幣的流通事產業趨勢,他也認為必須有人率先投入,「經驗很寶貴,過程學到很多東西。」
不過,科技卻也不能為所有理念背書,凡事還是得回歸要解決的問題,李亞鑫說:「重要的是去觀察,找到部落或城鄉最重要的資產,接著定調商業模式、體驗過程,才有機會發展。」舉例來說,蘭嶼經濟來源是觀光財,那科技就可以跟觀光財結合,如果是泰雅族要重建編織文化,可能就不是往觀光財的方向思考。
圖/TaoPassport提供
對李亞鑫來說,社區貨幣的願景,一是串連其他原住民族群,除了臺灣,也可以推向紐西蘭、沖繩、南洋等地,帶動社群文化力量,另外一個則是發展智慧財產授權。
在文化資產的保障上,原住民面臨的問題是只有法律、沒有工具,如果能夠利用區塊鏈的透明性、永續性、不可篡改性去發展智慧財產授權,或許可以讓部落族人多一些收益。李亞鑫舉例,如果達悟族將圖騰計入智慧財產,族人就可以藉由授權收費帶來收益賺錢,這個過程需要有一個授權工具,區塊鏈技術就成為選擇。
找回自主權,對文化傳承的新想像
全球社區貨幣在應用上遇到的共同困境就是規模太小,一旦考量營利,難有相對收益,同時也會受到政府政策、寬頻分佈等因素影響。
「即便如此,虛擬貨幣是趨勢。」李亞鑫說,未來,如果有企業願意支持文化永續,展現企業責任,發揮社會影響力,DTCO 希望讓這些行動邁向開放計劃模式,可以號召媒體、在地幫手、工程師、專案經理一起工作。
新科技是否能成為傳統文化延續的載體,又或是成為攪亂傳統步調的因子,蘭嶼永續護照、達悟幣瞄準在地觀光、循環經濟,是值得觀察的指標。在我們習慣的思維中,傳統文化與創新科是相斥的觀念,未來我們也許可以期待,兩者辯證交融後,會綻放出嶄新想像。
「科技」與「傳統」辯證,激發部落自主權的新想像 —— 當社區貨幣走入蘭嶼/2019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 NPOst 公益交流站 https://bit.ly/3a2UYka
-------------------------------
利用區塊鏈技術打造的原住民社區幣「達悟幣」(Tao Coin)於2019年4月16日宣布發行100億,將提供蘭嶼在地生活與生態文化觀光應用,目標今年(2019)內結合40間友善店家,達到萬名旅客登錄、千萬交易額,並成為部落金融科技創新的典範。
達悟幣也是一種所謂的社區幣。讓居民尋求在地消費,促進在地發展,也能使財富留在社區。達悟幣透過區塊鏈帳本,具有透明度、公正性與安全性的特性,使用者可隨時查詢驗證交易狀態,帳本也隨時可稽核,不需依賴第三方信任機構。
使用者先申請「蘭嶼永續護照」的數位身份後,就可用TaoPassport APP整合達悟幣電子錢包,在蘭嶼用達悟幣消費;未來APP也將增加友善商店資訊,並可存入環保折扣獎勵等回饋。
透過數位身分和達悟幣結合,將發展部落金融創新服務,例如社群信用小額貸款、智財授權等,以及將其運用在急難救助、醫療應用等方面,將有利於原住民部落自主經濟發展,協助部落實現自治的理想,讓蘭嶼逐步實現成為全球原住民生態永續與區塊鏈科技結合的示範場域。
達悟幣發行總量為100億,1元新台幣可購買1元達悟幣,將逐步透過「文化採礦」對外釋出。「文化採礦」是以無償方式用於激勵生態參與者,對文化、環境與達悟幣流通有貢獻的個人或團體。獲得達悟幣後,可儲存於蘭嶼永續護照錢包(Tao Passport App),用於勞力服務交換、島上觀光消費與生活所需,長期可連結文化生態活動,創造工作機會,鼓勵年輕人回鄉。
未來的目標,希望將利用數位身份和達悟幣,發展部落金融創新服務,如小額貸款等。親友可將手上多餘的部落貨幣借出賺取利息,而對於需求者(如店家、民宿業者、文創藝品設計師)可藉此獲得資源,提升服務品質或開發新的商品,促進部落經濟發展。未來還可應用於貧寒家庭扶助或災難災害急難救助上,直接將部落貨幣轉入需求者帳號,過程公正、透明、透過區塊鏈數位身分認證,杜絕弊端
策略評析 : 利用區塊鏈達悟幣 100億助蘭嶼永續發展 -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https://bit.ly/3t1CjvM
蘭嶼在玩啥花招?以後消費可用「芋頭幣」、「達悟幣」?乍聽無厘頭,背後故事其實很動人-風傳媒 https://bit.ly/3lPADl1
區塊勢|縣市搶發虛擬地區貨幣,是騙錢炒話題嗎?
區塊勢|縣市搶發虛擬地區貨幣,是騙錢炒話題嗎?
2020-01-14
文.許明恩
2708
最近台灣各縣市掀起一股發行地區貨幣的風潮,例如高雄幣、嘉義幣、台東幣、達悟幣及南投的光幣。
看到各種地區貨幣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人們最大的疑惑是:「選舉要到了,是不是又來騙錢或炒話題?」,或者「為什麼不用新台幣就好,而要發行地區貨幣呢?」
其實,地區貨幣真正的價值在於彌補新台幣的不足,而不是取代新台幣的功能。若地區貨幣設計不夠周全,不僅定位不明確,人們也難以理解其真正的潛力。
在討論地區貨幣之前,我們先從概念相似,但應用情境相對單純的「時間銀行」開始看起。
區塊勢|縣市搶發虛擬地區貨幣,是騙錢炒話題嗎? - 未來城市@天下 - 進步城市的新想像 https://bit.ly/3LU69c8
-------------------------
專訪達悟永續區塊鏈計畫:李亞鑫
2020 年 4 月 19 日by 曬飛魚
近幾年來,社區貨幣在全球興起一段熱潮,許多社區紛紛發行起屬於自己的貨幣。發行社區貨幣的初衷與核心精神,即是希望在主流經濟的架構中,走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讓財富留在當地、建設當地,並藉此保護在地的生態環境與傳統文化,免於被強勢文化所侵蝕。
Photo Credit : 王翔
以區塊鏈技術所發行的社區貨幣 達悟幣
而台灣第一個使用區塊鏈技術所發行的社區貨幣 — 達悟幣,便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由IDGO 技術團隊(DTCO數金科技)於今年初正式在蘭嶼發行,期待透過每年十多萬遊客的消費行為,讓達悟幣得以在島上順利流通,用於商品或服務的交換、島上觀光消費與生活所需,並以此作為在地產業發展、文化傳承、生態保育等永續發展的基礎,此前該團隊同樣以區塊鏈技術於蘭嶼推行「永續護照」。
而發行達悟幣的主要推手,IDGO 技術團隊執行長李亞鑫表示,達悟幣比起一般社區貨幣最大的優勢,是透明度、公正性與安全性,透過區塊鏈帳本,讓使用者可隨時查詢驗證交易狀態,帳本隨時可稽核,不需依賴第三方信任機構,而未來也希望藉著區塊鏈協議提供跨部落與對全球的連結性。
該團隊目前計畫,遊客除了可自行購買達悟幣,若自備環保餐具和環保杯至指定餐飲店消費,也可從店家手裡獲得作為環保折扣獎勵的達悟幣,一同為蘭嶼環境盡一份心力,達到減塑的成效,解決蘭嶼長期面臨的垃圾清運問題。
運用科技解決島嶼問題
執行長提到,達悟族人本來就是比較去中心化的群體,區塊鏈共享的概念,也符合族人長久以來的精神,但蘭嶼也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戰,例如外來資本、環境的破壞、文化傳承難以延續、人口老化、年輕世代的出走等等問題,需要大家共同克服。
發行達悟幣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建立在共享經濟的架構上,這與族人長久以來強調分享,尊重個體的理念相同,更重要的是部落貨幣將有利於原住民部落自主經濟發展,協助部落實現自治的理想。願景方面,執行長表示,整合數位身分以及個人錢包,未來能進一步發展出部落金融創新服務、例如部落小額信貸、社群信用、創業啟動金等,有別於現在身分證的限制,並跳過銀行聯徵信用紀錄,於區塊鏈上就可以一一達成,讓島民均可受益,實現永續發展之願景。
蘭嶼永續
曬飛魚
略帶鹹味的海風迎面吹來,這是大海的味道 ; 略感刺眼的陽光直撲而下,這是太陽的味道 ; 部落裡、竿子上曬著的,那是飛魚的味道 ; 灘頭上、拼板舟裡坐著的,那是達悟人的味道。
2020年夏天,我們掛起「曬飛魚zazawanzine」,探尋山海、踏遍部落,將小島令人流連忘返的味道重新曬了出來,讓每一位來到蘭嶼的旅人,真正地認識這座小島的美好
專訪達悟永續區塊鏈計畫:李亞鑫 | 曬飛魚-蘭嶼地方誌|旅遊、潛水、住宿、文化、人物 https://bit.ly/38v1qQs
--------------------------
蘭嶼達悟幣正式發行,台灣為「區塊鏈發行社區貨幣」首開先例
Ennio Y. Lu by Ennio Y. Lu  2019-04-17 in 環境永續
 0
蘭嶼達悟幣正式發行,台灣為「區塊鏈發行社區貨幣」首開先例
2.7k
SHARES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Twitter
蘭嶼作為全球原住民區塊鏈示範場域,繼去年 IDGO 技術團隊的區塊鏈計畫在蘭嶼推出「永續護照」後,於昨日 4 月 16 日宣布發行 100 億枚達悟幣應用於地方創生,開創應用區塊鏈科技發行社區貨幣的部落之先例。
根據 DTCO 數金科技公司所提供的新聞稿,達悟幣將提供在地生活與生態文化觀光應用,再度創下部落金融科技創新的典範。
為什麼是蘭嶼?
蘭嶼在長期面對核廢料爭議、海洋垃圾環境汙染,以及離島資源不足等問題下,島內年輕族人於去年引進區塊鏈科技,協助觀光客與島民建立數位身分,期待藉此建立蘭嶼生態永續的良性互動。
DTCO 的執行長李亞鑫告訴動區,該公司之所以選在蘭嶼進行「達悟幣」這樣的區塊鏈社區貨幣計畫時,李認為蘭嶼每年的觀光產值達 10 億台幣以上,而潛藏的經濟價值,包括生態文化、海洋知識,智慧財產授權,都是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希望藉由達悟幣發揮經濟價值。
「達悟族人本來就是比較去中心化的群體,區塊鏈共享的概念,也符合族人長久以來的精神,但蘭嶼也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戰,例如外來資本、環境的破壞、文化傳承難以延續、人口老化、年輕世代的出走等等問題,需要大家共同克服。」李說道。
區塊鏈推動永續發展
此次運用區塊鏈技術發行達悟幣,便是實現蘭嶼永續的第二步。
該新聞稿中表示,達悟幣發行總量為 100 億,將逐步透過「文化採礦」對外釋出。文化採礦是以無償方式用於激勵生態參與者,對文化、環境與達悟幣流通有貢獻的個人或團體。
關於達悟幣的發行機制,李亞鑫向動區解釋,IDGO 區塊鏈的建構是採取「混和鏈技術」,整合以太坊公鏈與聯盟鏈(側鏈),在以太坊公鏈上發行 ERC-20 的資產,並鎖進智能合約,藉以生成等量發行在側鏈的達悟幣。
「持有達悟幣的使用者,可以透過「2-WAY-PEG」,在公鏈與側鏈自由進行雙向轉換。」
李繼續說道,
「此項技術特色是 IDGO 部署了名為『 Dowriq Utex Rudan』(祖靈之眼) 的以太坊預言機(Oracle)進行以太幣與社群代幣之間的自動化即時匯兌,以上過程是透明且公開的,任何第三方均可隨時查帳。」
在獲得了達悟幣後,可儲存於蘭嶼永續護照錢包(Tao Passport App),用於勞力服務交換、島上觀光消費與生活所需,長期可連結文化生態活動,創造工作機會,鼓勵年輕人回鄉。
長期致力於島上環保教育,說蘭嶼協會理事長、咖希部灣創辦人林正文表示,達悟幣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建立在共享經濟的架構上,這與族人長久以來強調分享,尊重個體的理念相同。
蘭嶼計畫的未來展望性
IDGO 技術團隊、DTCO 執行長李亞鑫表示:「達悟幣」這樣的部落貨幣在國外稱為社區貨幣,行之有年。持有社區貨幣的居民將會自然尋求在地消費,藉此來促進在地發展,也能使財富「留在社區之中」。
而達悟幣比起一般社區貨幣最大的優勢,是透明度、公正性與安全性,透過區塊鏈帳本,讓使用者可隨時查詢驗證交易狀態,帳本隨時可稽核,不需依賴第三方信任機構,而未來也能藉著區塊鏈協議提供跨部落與對全球的連結性。
而李亞鑫表示,達悟幣背後的技術,也就是區塊鏈科技,作為促進部落的「自治提供工具與解決方案」可以快速被複製,在未來可以在全球任何城鄉部落都可使用。
而李也進一步向動區解釋,透過數位身分以及達悟幣,不久的未來將發展出部落金融創新服務、例如社群信用、智財授權等,有別於現在身分證的限制。部落貨幣將有利於原住民部落自主經濟發展,協助部落實現自治的理想,
「過去政府在推動原住民自治,希望能建立符合部落所需要的銀行服務或信用合作社等,提供當地的儲蓄信貸等服務,一直是個大難題:因為銀行法遵成本非常高,相關規定很嚴格,這些計畫都難以實行。」
李認為基於區塊鏈的社群金融能解決這個難題,達悟幣整合了數位身分與個人錢包,透過智能合約就可以實現信用交易,儲蓄合作社等,社群信用針對小額貸款,青創貸款,或者房屋修繕,都不需要銀行聯徵信用紀錄,就可以達成,讓島民可以受益。
蘭嶼達悟幣正式發行,台灣為「區塊鏈發行社區貨幣」首開先例 | 動區動趨-最具影響力的區塊鏈媒體 (比特幣, 加密貨幣) https://bit.ly/38qDj5k
------------------
蘭嶼在玩啥花招?以後消費可用「芋頭幣」、「達悟幣」?乍聽無厘頭,背後故事其實很動人
數位時代 + 追蹤 2018-07-20 10:52 5490 人氣  
芋頭、區塊鏈、蘭嶼,這幾個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可以如何在瀰漫投機風氣的密碼貨幣市場中,展現自己的不同?甚至透過文化採礦(Culture Mining),來協助維護原住民傳統文化呢?(圖/取自shutterstock,數位時代提供)
TAO Coins(達悟幣)的區塊鏈新創DTCO執行長李亞鑫今年(2018)四月才在蘭嶼島咖希部灣,宣布推出蘭嶼島民卡,講起蘭嶼的種種還是非常興奮,在介紹區塊鏈技術的一張張投影片中,突然出現了一張寫著「TaroCoin(芋頭幣)」,引起了採訪團隊的注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你會說這個跟區塊鏈有什麼關係?這是跟部落有關,這是跟社區有關。」李亞鑫說,「我們想透過數位貨幣,來扶植傳統文化。」而芋頭、區塊鏈這看似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可以如何在瀰漫投機風氣的密碼貨幣市場中,展現自己的不同呢?
(圖/取自,數位時代提供)
區塊鏈新創DTCO執行長李亞鑫,今年四月才在蘭嶼島推出蘭嶼島民卡,現在則要發行芋頭幣。(圖/蔡仁譯攝影,數位時代提供)
年輕人會去經營民宿,但不會種芋頭
李亞鑫說,「芋頭你可能不熟悉,芋頭是蘭嶼很重要的文化的根。」芋頭是蘭嶼雅美族人(Yami)重要的主食,族人在過去三千多年的歷史中,靠著芋頭繁衍生命,無論是大船下水、房屋落成、送禮 ,一定都會帶上三株帶柄的芋頭,也就是李亞鑫口中說的「文化的根」。
「蘭嶼很多慶典都要用到芋頭,但年輕人會去種芋頭嗎?年輕人會去經營民宿,但不會去種芋頭。」隨著時代的演進,在蘭嶼不一定非吃芋頭不可,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芋頭,許多傳統的慶典就會受到影響,那麼雅美族人的傳統文化就會受到衝擊。
(圖/取自,數位時代提供)
芋頭是蘭嶼雅美族人(Yami)重要的文化,無論是大船下水、房屋落成、送禮 ,一定都會帶上三株帶柄的芋頭。(圖/取自shutterstock,數位時代提供)
因此熱愛蘭嶼的李亞鑫,希望能透過發行數位貨幣,來進一步支持傳統文化。
簡單來說,就是透過認養芋頭田的機制,讓耕種的人得到「TaroCoin(芋頭幣)」作為獎勵,而這種獎勵的機制,就跟一般協助完成驗證的「礦工」,獲得比特幣作為獎勵的概念類似,才會被稱為「文化採礦(Culture Mining)」,不過跟一般挖礦需要耗費大量電力不同,挖芋頭幣靠的是種芋頭,「可以是任何人去種,族人有自己的強烈需求要去種。」而透過區塊鏈技術的導入,讓農耕種芋頭這件事情,不僅跟文化契合,同時獎勵的芋頭幣(社區性貨幣)也能在部落內使用。
這個概念也讓採訪團隊乍聽之下有些不能理解,「這叫做文化採礦(Culture Mining),是利用密碼貨幣的科技,來鼓勵有助於文化延續的行為。」事實上許多蘭嶼人並非不想種芋頭,而是單純從事農耕工作,實在很難能讓一家溫飽,「怕就是怕這個,很多從事藝術創作、文化工作的人,收入都比較辛苦,如果他們能有一個保護傘,至少能提供給他足夠的養分,甚至多做可以獲得更多,獎勵機制讓它相輔相成。」
文化是生命中、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你想像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中,那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DTCO執行長李亞鑫
建立在側鏈上的社區貨幣,尊重部落自主性
李亞鑫強調,這整套文化挖礦、芋頭幣的構想,在實際執行上還是必須尊重部落自主性,「規則給他們訂,這是社區跟部落的自主。」而DTCO會將這些條件、遊戲規則寫進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來執行。
芋頭幣本質上是一個社區貨幣概念,整套貨幣發行的基礎,是建立在於公有鏈上發行的「金瓦幣(KINWA)」,而金瓦幣可以連接到建立在許可制私有鏈的側鏈(sidechain),像芋頭幣這類的社區貨幣,就是建立在側鏈上,「每個部落擅長的東西不同,像噶瑪蘭擅長編織、蘭嶼擅長文化觀光。」李亞鑫的構想是透過側鏈上不同功能的社區貨幣,來打造一個文化採礦平台。
(圖/取自,數位時代提供)
DTCO 團隊目前共有12人,擁有來自印度、加拿大籍的工程師。(圖/蔡仁譯攝影,數位時代提供)
社區貨幣的概念顧名思義就是只能在社區內流通,對觀光來說,這比較屬地主義,建立在私有鏈上的目的,就是要做到在交易時不用手續費,除了在社區內的一般消費,芋頭幣可以先換成在公有鏈上的金瓦幣,再將金瓦幣於交易所換成其他的幣別。而外部如果有心想參與的人也可以加入,「就算是投機,覺得芋頭幣會漲價那也很好,因為這就是資本市場的力量。」因為社區貨幣是建立在私有鏈上,對投資者來說其實拿了意義也不大,但如果能夠驅動更多人參與,就能讓文化永續從慈善,變成一種可行的商業模式,「文化能夠建立起來,但你不要插手,讓社區來做,他就會變得很有趣。」
明年初還想做「島民空降」
這並非DTCO跟蘭嶼第一次的接觸,今年四月時就曾在島咖希部灣發表「自主數位身分計畫」,用區塊鏈建立族人數位身分,並同時發行蘭嶼島民卡、蘭嶼觀光護照,將蘭嶼打造成全台第一個使用區塊鏈技術發行數位身分的示範場域。
透過區塊鏈技術,數位身分不僅無法被竄改,還能自己控制個資的使用,雖然這看之下覺得數位身分跟政府核發的身分證沒有太多不同,但獨特的用意在於紀錄一般身分證上沒有紀錄,但卻同樣重要的資訊,像是族譜、頭銜、母語證明,對於保存文化,甚至是身分認同都能有不同的作用。
(圖/取自,數位時代提供)
2018年4月,DTCO 曾在島咖希部灣發表「自主數位身分計畫」、推行達悟幣。(圖/取自DTCO,數位時代提供)
此外,這套數位身分計畫還發行了另一個社區貨幣「TAO Coins(達悟幣)」,這是一款基於以太幣發行的密碼貨幣,目的是在蘭嶼觀光爆量的情況下,帶來大量影響當地環境的垃圾,而透過結合深度觀光,觀光客若在蘭嶼島上協助資源回收,也可獲得達悟幣作為獎勵,可以在島上配合的商家使用。
理想雖好,但站在觀光客的角度,如果好不容易有假期去蘭嶼旅遊,真的會為了想賺一些達悟幣,而在行程中特意去做資源回收嗎?因此跟芋頭幣相比,達悟幣的可行性還有待時間的驗證。為了讓達悟幣、芋頭幣可以推行的更順利,李亞鑫透露今年下半年,會在蘭嶼東邊、西邊各籌畫一個Cafe,作為部落認證的單位,「我甚至還想弄一個Open Space辦一些講座。」他還提到:「觀光客現在去民宿會獲得餐券,可以去指定早餐店換早餐,我們就把這個用達悟幣做第一部分的取代。」
(圖/取自,數位時代提供)
(圖/取自DTCO,數位時代提供)
李亞鑫還說,明天初還想做「島民空降」,意思是讓大家的數位錢包中都有一些社區貨幣,透過體驗式、沉浸式的模式,讓大家在配合的商家使用,實際了解社區貨幣的用法,慢慢發展成一個生態系。
為什麼是蘭嶼?
「蘭嶼有觀光資源做Support,每年有14萬的遊客,但同時又面臨島上年輕人外移、文化流失,跟當地環保困境,垃圾太多了,我跟蘭嶼青年過去本身有互動,也深受感動。」這也是李亞鑫選擇蘭嶼背後的原因。
在訪談中只要講起蘭嶼,李亞鑫就能溢出源源不絕的熱情想法,他跟我們分享了蘭嶼青年阿文的故事,「阿文長期都在島上靠自己的力量做資源回收,做的很辛苦,我們就希望可以做一些什麼,但也不希望是一次性的慈善,像現在很多籌資活動都是一次性的,沒有後續的效應。」
(圖/取自,數位時代提供)
蘭嶼每年有14萬的遊客,但同時又面臨島上年輕人外移、文化流失,跟當地環保困境。(圖/取自shutterstock,數位時代提供)
因此今天無論是否透過ICO(首次代幣發行),李亞鑫都希望能將這套模式的架構做出來,讓其他部落也能應用,「我們現在也在看司馬庫斯,敬請期待。」不過李亞鑫在訪談最後自己也提到,在當今投機、炒幣的風氣下,難免會有人質疑這整套構想,只不過是利用蘭嶼來做ICO,但他認為這正好相反,「我們著眼的,是全球原住民的永續計畫,只是透過ICO來籌措資金。」
面對任何新技術、新作法,從古至今質疑的聲量都不曾少過,未來是不是真能成功成為新時代下的新典範?又或者消失在無數的ICO洪流中?這些都沒人能有答案,「套句阿文說的話啦!做就對了。」蘭嶼在玩啥花招?以後消費可用「芋頭幣」、「達悟幣」?乍聽無厘頭,背後故事其實很動人-風傳媒 https://bit.ly/3lPADl1
---------------------
「科技」與「傳統」辯證,激發部落自主權的新想像 —— 當社區貨幣走入蘭嶼/2019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 NPOst 公益交流站 https://bit.ly/3wWIH8u
「科技」與「傳統」辯證,激發部落自主權的新想像 —— 當社區貨幣走入蘭嶼/2019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薩摩亞商數金科技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以下簡稱 DTCO )與蘭嶼在地團體蘭恩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蘭恩基金會)、說蘭嶼環境教育協會(以下簡稱說蘭嶼協會)合作推出「蘭嶼永續護照」,希望以「數位身份」強化蘭嶼認同感。 2019 年, DTCO 再導入「達悟幣」,基於區塊鏈去中心化、建立在信任上、不可篡改等特性,期望虛擬貨幣能解決觀光對蘭嶼帶來的負面影響,並能作為達悟族人保存文化的工具。
本文與 NPOst執行主編何怡君共同撰寫
以蘭嶼為場域,原住民文化為精神,區塊鏈技術為工具 —— 數位身份與達悟幣,開創運用區塊鏈科技,發行部落社區貨幣的先例。
「科技」一詞總是與「發明」、「創新」連結在一起,讓我們想到未來。
對未來的關注,確實十分光鮮亮麗,然而,世界總是劇烈地變化,當過去的行為、思想難在現代社會維繫時,科技是否能停下來、回頭看,扮演承接傳統的角色?
屬於部落的身份認證系統 —— 蘭嶼永續護照
蘭嶼,當地登記人口數 5 千多人,實際居住人數約 3 千多人,隨著觀光發展,去年的遊客人數突破 10 萬大關,但觀光是一把雙面刃,帶來觀光收益的同時,觀光財外流、大量垃圾使環境污染惡化、外來投資讓傳統文化崩解,都是觀光發展尋求平衡點的難題。
2017 年, DTCO 執行長李亞鑫走訪蘭嶼,與說蘭嶼協會理事長林正文、蘭恩基金會執行長瑪拉歐斯接觸,除了談論交流想法,也實際跟著進地下屋、到芋頭田,體驗在地生活的樣貌,並深深被當地的傳統文化觸動,也看見島上存在許多因觀光造成的問題。
「身為科技與產業技術的推動者,我們不能依賴、等待政府去解決這個危機。」李亞鑫與瑪拉歐斯、林正文以維護蘭嶼主體性為出發點,又與在地其他團體、作家夏曼·藍波安交流後,2018 年 DTCO 嘗試發展一套對個人、對商店的認證系統,透過名為「蘭嶼永續護照」的數位身份,強化達悟族人與認同蘭嶼的遊客鏈結,將其維繫為一社群。
許多達悟族人為了求學、就業,離開蘭嶼,在外地「流浪」、心繫家鄉;許多遊客在蘭嶼停留或長或短的時間,離開後仍不時想著要「回去」。因此,蘭嶼永續護照有虛擬形式,存放於 DTCO 開發的區塊鏈錢包中,同時也發行實體卡片,開放給島民、遊客申請。
數位身份的精神理念在於,比起臉書社團、戶口名簿、身分證那些「不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工具,透過數位身份團結愛蘭嶼的人,加深對蘭嶼共同體的認同。部落可以依照自己的文化規範,全權決定誰能獲得這個身份。
林正文形容數位身份是不受地理環境限制的「島民卡」,在世界各地都適用;李亞鑫則說是自主式身份(self-sovereign identity)的工具,「這個身份不會因政權消失而消失,且依照部落規則去認定的身份認證。」
翻轉臺幣先行,「達悟幣」終極目標是文化永續
達悟族是個相對去中心化的民族,部落中沒有頭目,每個人都有發言權,每個人都是共同體。共享、分食文化,信任、去中心的民族性,在臺幣先行的交易模式中,資本主義的思維竄入島上,傳統文化在生活場域中施展受阻,成為達悟族長年積累的痛。
於是 DTCO 繼推行數位身份認同後, 立基在區塊鏈技術上,今(2019)年再推出「達悟幣」,獨立於臺幣之外,期能使蘭嶼重得文化、經濟自主權。DTCO 發行的達悟幣對臺幣匯率是 1:1,注入流通約有 500 萬顆,總發行量是 100 億顆,約莫是 10 年的觀光產值總和,使用者下載 APP 後,即可線上操作交易。
目前有 11 間商店使用達悟幣,有民宿用達悟幣作為住客的早餐抵用卷,或是可以給小幫手達悟幣讓他做消費使用。未來,達悟幣的使用方式還有很多的可能,像是作為旅客參與淨灘後的獎勵,食用芋頭文化的推廣等,一起守護蘭嶼文化與環境。
達悟幣透過區塊鏈智能合約發行,信託簽章的保管者有 DTCO、蘭恩基金會、說蘭協會三方,李亞鑫強調:「全世界只有蘭嶼在部落治理上應用數位身份、虛擬貨幣雙科技,DTCO 是技術推動者,縱然我們目前保管一把鑰匙,也只是安全設計,我們認為自主是很重要的,這些遊戲規則最終要交給族人來訂。」
「我們推行達悟幣不是為了取代臺幣,而是在法定貨幣外,還希望能有補充貨幣作為選擇。虛擬貨幣的應用不一定要對外,對內使用就可以減低對法定貨幣的依賴。」加密貨幣可塑性很高,如果族人有工具可以應用在消費或生活領域,就可以根據部落精神去塑造更貼近文化的交易模式,李亞鑫表示,達悟幣的終極目標是推動文化永續。
區塊鏈 —— 作為體現達悟精神的工具
DTCO 把自己定位為「研發跟科技創新的推動者」,李亞鑫表示:「達悟族人貢獻智慧,我們貢獻現代科技,大家做結合,但要怎麼走需要時間嘗試。」
達悟幣、數位身份認證不是 DTCO 第一次探索金融科技的應用,選擇在蘭嶼發行社區貨幣,是因為 DTCO 觀察到這幾年原住民自治的議題不斷浮上檯面,但讓落實自治的工具又在哪裡?
不只是臺灣,金融科技應是全球各地部落自治不可或缺的工具。李亞鑫認為,由於法定貨幣永遠伴隨著當局的控制,不使用第三方金融機構,而是讓數位工具直接體現理念價值,才有自治的可能,「都市架構太成熟,因此區塊鏈科技會發生在相對邊緣的地區,這些地方可能有寶貴、悠久的文化價值,是發展社區貨幣很好的開始。」
圖/李亞鑫提供
數位身份跟虛擬貨幣不是公共政策,區塊鏈科技去中心化、建立在信任之上的特性符合原住民精神,在 DTCO 的想像中,區塊鏈科技是體現達悟精神的工具之一。
很多人會對數位身份、達悟幣有疑慮,在不瞭解的情況下,民眾可能會擔心由一家科技公司把持金融與個資訊息,會有風險,不過,李亞鑫說疑慮會在瞭解區塊鏈技術後減緩。
推廣新觀念,從分享經驗開始
目前約有 500 多人、11 家個當地商家自發性申請數位身份,達悟幣則有小部分人使用,但尚未普及。李亞鑫說, DTCO 想先優化系統穩定度、使用者體驗,以及與當地人探索到底要如何將蘭嶼永續護照、達悟幣用在哪些交易行為,目前還不急著擴大規模。
除了使用方式待探詢,當地人在接觸新科技時,也仍有諸多疑惑,像是如何建立獲利模式、長輩對於數位應用的適應問題等,瑪拉歐斯說:「有許多在地人關心獲利模式,但我們有說明,獲利模式是我們後端的顧慮,推行社區貨幣是要維護島的經濟模式,也就是回到傳統『分享』的觀念。」
圖/TaoPassport提供
依循當地民主的溝通模式,推行團隊舉辦多場說明會,讓每個有興趣的人做初步了解、充分發言。過程中,青壯年的使用興趣較高,熟悉 APP 使用流程後,願意嘗試參與。至於長者使用數位工具較有難度,直接經營商店民宿者也較少,因此就以理念的交流為主,當他們也認同時,瑪拉歐斯說:「希望他們成為智庫,教導我們如何保存傳統文化。」
現階段,在尚未達成共識前,所有推展緩慢進行。瑪拉歐斯、林正文、民宿經營者林詩嵐持續做小型拜訪、理念的溝通分享,並且共同決議挑選標準,個別尋找在地店家加入。
然而,推行團隊人人有正職,要執行無給職的「特別任務」格外艱辛。瑪拉歐斯、林正文受訪時,顯得疲於奔命,紛紛表示,若要持續走訪部落、商家,進行對外宣傳、聯繫、受訪,甚至成立推廣據點等等,需要資源挹注、聘請專職人力,作為計劃開展的長久之計。
起步階段,以開放態度看待科技與傳統結合
蘭嶼具爭議的議題眾多,環境汙染、資本主義、人口外流等皆是達悟族人所要面對的處境。林正文經營雜貨店,同時身體力行推廣環境教育,他看著蘭嶼這幾年快速轉變,很多資源來到島上,有好有壞,評價兩極,但不可避免的是,外來的事物仍會持續進來。
圖/TaoPassport提供
林正文認為,未來行動支付,或是其他更新的科技也會進到島上,當李亞鑫提出的區塊鏈精神,與蘭嶼文化都架構在「共享」之上,或許可為一問題解方,「那就賭一把吧!」
對於推行團隊來說,科技是新的,當中遇到的挑戰也是。包括說明會過後,要透過什麼方式持續與族人溝通;網路寬頻不足形成「數位死角」,數位錢包使用有難度;觀光客要辦理身份認證,但影印的機器故障⋯⋯。
然而,也有像是他們到國小、過中進行教育宣導後,一個當地學生回饋:「要達到經濟獨立,原來我們可以做很多的事。」主動成為他們推廣的種子,將理念擴散出去,讓他們備受激勵。
圖/TaoPassport提供
當地所期待的,是在觀光熱潮之中,賺錢也同時做好文化與環境的延續。林正文感嘆,許多年輕人經營民宿、商店,對客人會談海洋永續、土地休耕等觀念,會介紹飛魚季、大船下水祭、飛魚終食祭、好月節等傳統,但自己是否真的會做、知道怎麼做,讓來到蘭嶼的人也能有更深刻的體認,則是不易做到的事。
儘管目前還看不清未來走向,但林正文樂觀以待,他認為科技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現階段是才剛出生的嬰兒,不可能一下子知道所有事情,但只要持續加深理念,總會慢慢往上走。
利用區塊鏈特性,協助社區發展智慧財產授權
談到未來,李亞鑫說:「想在蘭嶼投入資本,初心當然是因為被蘭嶼感動,我們好不容易變成厲害一點的科技宅,就有使命感想去維護臺灣珍貴的資產。」另外,考量到虛擬貨幣的流通事產業趨勢,他也認為必須有人率先投入,「經驗很寶貴,過程學到很多東西。」
不過,科技卻也不能為所有理念背書,凡事還是得回歸要解決的問題,李亞鑫說:「重要的是去觀察,找到部落或城鄉最重要的資產,接著定調商業模式、體驗過程,才有機會發展。」舉例來說,蘭嶼經濟來源是觀光財,那科技就可以跟觀光財結合,如果是泰雅族要重建編織文化,可能就不是往觀光財的方向思考。
圖/TaoPassport提供
對李亞鑫來說,社區貨幣的願景,一是串連其他原住民族群,除了臺灣,也可以推向紐西蘭、沖繩、南洋等地,帶動社群文化力量,另外一個則是發展智慧財產授權。
在文化資產的保障上,原住民面臨的問題是只有法律、沒有工具,如果能夠利用區塊鏈的透明性、永續性、不可篡改性去發展智慧財產授權,或許可以讓部落族人多一些收益。李亞鑫舉例,如果達悟族將圖騰計入智慧財產,族人就可以藉由授權收費帶來收益賺錢,這個過程需要有一個授權工具,區塊鏈技術就成為選擇。
找回自主權,對文化傳承的新想像
全球社區貨幣在應用上遇到的共同困境就是規模太小,一旦考量營利,難有相對收益,同時也會受到政府政策、寬頻分佈等因素影響。
「即便如此,虛擬貨幣是趨勢。」李亞鑫說,未來,如果有企業願意支持文化永續,展現企業責任,發揮社會影響力,DTCO 希望讓這些行動邁向開放計劃模式,可以號召媒體、在地幫手、工程師、專案經理一起工作。
新科技是否能成為傳統文化延續的載體,又或是成為攪亂傳統步調的因子,蘭嶼永續護照、達悟幣瞄準在地觀光、循環經濟,是值得觀察的指標。在我們習慣的思維中,傳統文化與創新科是相斥的觀念,未來我們也許可以期待,兩者辯證交融後,會綻放出嶄新想像。
「科技」與「傳統」辯證,激發部落自主權的新想像 —— 當社區貨幣走入蘭嶼/2019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 NPOst 公益交流站 https://bit.ly/3wWIH8u
-------------------------
蘭嶼達悟幣正式發行,台灣為「區塊鏈發行社區貨幣」首開先例
蘭嶼達悟幣正式發行,台灣為「區塊鏈發行社區貨幣」首開先例
蘭嶼作為全球原住民區塊鏈示範場域,繼去年 IDGO 技術團隊的區塊鏈計畫在蘭嶼推出「永續護照」後,於昨日 4 月 16 日宣布發行 100 億枚達悟幣應用於地方創生,開創應用區塊鏈科技發行社區貨幣的部落之先例。
根據 DTCO 數金科技公司所提供的新聞稿,達悟幣將提供在地生活與生態文化觀光應用,再度創下部落金融科技創新的典範。
為什麼是蘭嶼?
蘭嶼在長期面對核廢料爭議、海洋垃圾環境汙染,以及離島資源不足等問題下,島內年輕族人於去年引進區塊鏈科技,協助觀光客與島民建立數位身分,期待藉此建立蘭嶼生態永續的良性互動。
DTCO 的執行長李亞鑫告訴動區,該公司之所以選在蘭嶼進行「達悟幣」這樣的區塊鏈社區貨幣計畫時,李認為蘭嶼每年的觀光產值達 10 億台幣以上,而潛藏的經濟價值,包括生態文化、海洋知識,智慧財產授權,都是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希望藉由達悟幣發揮經濟價值。
「達悟族人本來就是比較去中心化的群體,區塊鏈共享的概念,也符合族人長久以來的精神,但蘭嶼也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戰,例如外來資本、環境的破壞、文化傳承難以延續、人口老化、年輕世代的出走等等問題,需要大家共同克服。」李說道。
區塊鏈推動永續發展
此次運用區塊鏈技術發行達悟幣,便是實現蘭嶼永續的第二步。
該新聞稿中表示,達悟幣發行總量為 100 億,將逐步透過「文化採礦」對外釋出。文化採礦是以無償方式用於激勵生態參與者,對文化、環境與達悟幣流通有貢獻的個人或團體。
關於達悟幣的發行機制,李亞鑫向動區解釋,IDGO 區塊鏈的建構是採取「混和鏈技術」,整合以太坊公鏈與聯盟鏈(側鏈),在以太坊公鏈上發行 ERC-20 的資產,並鎖進智能合約,藉以生成等量發行在側鏈的達悟幣。
「持有達悟幣的使用者,可以透過「2-WAY-PEG」,在公鏈與側鏈自由進行雙向轉換。」
李繼續說道,
「此項技術特色是 IDGO 部署了名為『 Dowriq Utex Rudan』(祖靈之眼) 的以太坊預言機(Oracle)進行以太幣與社群代幣之間的自動化即時匯兌,以上過程是透明且公開的,任何第三方均可隨時查帳。」
在獲得了達悟幣後,可儲存於蘭嶼永續護照錢包(Tao Passport App),用於勞力服務交換、島上觀光消費與生活所需,長期可連結文化生態活動,創造工作機會,鼓勵年輕人回鄉。
長期致力於島上環保教育,說蘭嶼協會理事長、咖希部灣創辦人林正文表示,達悟幣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建立在共享經濟的架構上,這與族人長久以來強調分享,尊重個體的理念相同。
蘭嶼計畫的未來展望性
IDGO 技術團隊、DTCO 執行長李亞鑫表示:「達悟幣」這樣的部落貨幣在國外稱為社區貨幣,行之有年。持有社區貨幣的居民將會自然尋求在地消費,藉此來促進在地發展,也能使財富「留在社區之中」。
而達悟幣比起一般社區貨幣最大的優勢,是透明度、公正性與安全性,透過區塊鏈帳本,讓使用者可隨時查詢驗證交易狀態,帳本隨時可稽核,不需依賴第三方信任機構,而未來也能藉著區塊鏈協議提供跨部落與對全球的連結性。
而李亞鑫表示,達悟幣背後的技術,也就是區塊鏈科技,作為促進部落的「自治提供工具與解決方案」可以快速被複製,在未來可以在全球任何城鄉部落都可使用。
而李也進一步向動區解釋,透過數位身分以及達悟幣,不久的未來將發展出部落金融創新服務、例如社群信用、智財授權等,有別於現在身分證的限制。部落貨幣將有利於原住民部落自主經濟發展,協助部落實現自治的理想,
「過去政府在推動原住民自治,希望能建立符合部落所需要的銀行服務或信用合作社等,提供當地的儲蓄信貸等服務,一直是個大難題:因為銀行法遵成本非常高,相關規定很嚴格,這些計畫都難以實行。」
李認為基於區塊鏈的社群金融能解決這個難題,達悟幣整合了數位身分與個人錢包,透過智能合約就可以實現信用交易,儲蓄合作社等,社群信用針對小額貸款,青創貸款,或者房屋修繕,都不需要銀行聯徵信用紀錄,就可以達成,讓島民可以受益。
蘭嶼達悟幣正式發行,台灣為「區塊鏈發行社區貨幣」首開先例 | 動區動趨-最具影響力的區塊鏈媒體 (比特幣, 加密貨幣) https://bit.ly/38qDj5k


大山背,是臺灣新竹縣橫山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鄉中部偏南。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為豐鄉村的西北大半部。
歷史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大山背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大山背庄」,隸屬於竹北一堡。該庄北與頭份林庄為鄰,東北與油羅庄為鄰,東南邊與蕃地為鄰,南邊為濫仔庄,西邊為田藔坑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新竹廳。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該庄隸屬不變。1920年(大正九年),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大山背」大字,隸屬於新竹州竹東郡橫山庄[2]。
戰後橫山庄改制為橫山鄉,隸屬於新竹縣,大字亦改制為村。1950年桃、竹、苗分治,橫山鄉隸屬不變。
大山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Sw7hn
------------------------------------
齊力打造大山背博物館 推動大山背宣言
發布日期:107-01-06
齊力打造大山背博物館 推動大山背宣言經由教育部大學責任實踐計畫的支持,第一屆「新竹城鄉共好節」,由橫山鄉古榮耀鄉長、新竹縣府交通處戴志君副處長、國立清華大學陳信文副校長、大華科技大學李又婷校長、中華大學代表李奕樵教授,以及五百多位橫山鄉民與三所大學師生,在橫山鄉大肚國小拉開序幕,大家共同宣讀「大山背宣言」,一同合力翻轉偏鄉,建立城鄉共好的未來。
第一屆新竹城鄉共好節由田寮國小環保鼓隊和大肚國小舞獅隊拉開序幕,展現在地的能量,並以「大山背宣言」為主軸,展示了101個橫山主題攤位,包括「跨域台三」、「橫山旅遊」、「橫山教育」、「橫山生態」、「橫山人文」、「橫山產業」、「九讚頭車站」、「橫山鄉公所」、「大山背宣言」等9大主題展區。
活動現場許多家長攜老扶幼,大手牽小手,觀賞101個主題攤位,與三所大學師生共同討論橫山的未來美好。幾位參訪鄉民表示,在今天的展場,他們感受到「真誠」的力量,每一個實作主題,都充分的與「在地」結合,針對許多一般人習以為常的在地生活與人文歷史,予以創意的轉化,提昇在地的價值,讓更多人欣賞在地的美好。
「九讚頭車站活化」是現場許多民眾矚目的焦點。針對閒置多年的九讚頭車站,清華、中華與大華三所大學,正與橫山鄉公所、交通部討論合作,將九讚頭車站之閒置站房、宿舍、站前廣場,活化為「大山背旅遊中心」,導引城市訪客,透過低碳人本交通,走進山野田林之間的「大山背博物館」,實現城鄉價值共創共好的精神。
大山背博物館計畫目標是要運用台鐵內灣線車站、沿線產業遺產、區域內之新農業、11個村落的人文生態資源等,打造為一座開放性之「大山背博物館」。大山背宣言標示了此計畫的四點重要精神:環保永續健康、審議民主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百代萬世幸福。這四點精神落實在活動現場101個主題攤位,例如強調生態保護的「靜謚微光」,透過精緻文創,將生態環境特色轉化為書籤用品;有一組「巷弄爭戰」作品,即以橫山鄉橫山村之八卦巷為基礎,設計桌遊遊戲,在遊戲中體驗客家先民如何抵禦外敵,保護家園之歷史記憶;另由林福仁教授指導之「Re:壹捌玖捌」,則以橫山鄉民鍾石妹抗日歷史為背景,設計一套實境遊戲,帶領現代人重回1989之歷史情境。
如同古榮耀鄉長在開幕致詞所說,這次由三所大學與橫山鄉一同合作推動教育部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支持橫山鄉擘劃前景與未來,對於長期資源不足的鄉村發展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契機。2018新竹城鄉共好節是一個重要的起點,期望從此有愈來愈多的夥伴,串連城鄉,共創價值,實現城鄉共好。
新聞資料來源:清華大學
電話:03-571-5131*34401
齊力打造大山背博物館 推動大山背宣言 https://bit.ly/3MYq3nH


數位人民幣(E-CNY)。2022北京冬奧,是數位人民幣落地開花的重磅場景,在食、住、行、游、購、娛、醫七大領域裡廣泛試用/北京奧運總支出為202.06億元人民幣,收入213.63億元,收支結餘超過10億元,算是「投資有獲利」/冰墩墩甚至搭上NFT的新玩法。2月12日,NFT交易平台nWayPlay開售擁有國際奧委會官方授權的數位盲盒,每個99美元,不僅限量500個頃刻秒殺,二次交易價格也暴漲,最高報價甚至來到8萬8888美元(約台幣248萬元)/相較於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缺乏法定支付能力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將「文創產業」的概念放進「文資場域」中可為傳統文化注入活水,也可作為推動地方創生的極佳策略手法之一,來喚起民眾對於地方的認同感。但是,兩者的融合真的是廢墟重現風華的萬靈丹嗎?
文創與文資結合,真的是廢墟重現風華的萬靈丹嗎?
作者 黃威敏【投書】文創與文資結合,真的是廢墟重現風華的萬靈丹嗎? | 黃威敏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O2Guzb
2022-06-09
將「文創產業」的概念放進「文資場域」中可為傳統文化注入活水,也可作為推動地方創生的極佳策略手法之一,但是,兩者的融合真的是廢墟重現風華的萬靈丹嗎?圖為台南林百貨。
將「文創產業」的概念放進「文資場域」中可為傳統文化注入活水,也可作為推動地方創生的極佳策略手法之一,但是,兩者的融合真的是廢墟重現風華的萬靈丹嗎?圖為台南林百貨。 圖片來源
以文化創意產業再造文化資產空間場域(以下簡稱「文資場域」)的保存與再利用,這樣的模式已成為台灣近年的趨勢,在國內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例如曾一度荒廢的台南林百貨、利用閒置糖廠或酒廠經營的十鼓文創園區,以及花蓮文創園區a-zone等等。將「文創產業」的概念放進「文資場域」中可為傳統文化注入活水,也可作為推動地方創生的極佳策略手法之一,來喚起民眾對於地方的認同感。但是,兩者的融合真的是廢墟重現風華的萬靈丹嗎?
自2002年起,經濟部、新聞局、文建會及教育部開始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至今已屆滿20年,「文創」一詞早已充斥在生活各處。而基於文資的保存、活化與傳承,政府近年來積極完備文資法令,於2016年大幅修正《文化資產保存法》,就文化資產保存、修復、活化與防災,提供專業協助及技術支援。
近年來政府與文資團體致力於保護與搶救古物、文化景觀及歷史建築等文化資產。而這些在文資團體奔走下辛苦修復完成的文資場域,若未經過妥善的持續維護,將因乏人問津或經營不善而再次走向衰敗。為了避免這些心血付諸流水,將文創與文資結合即是一個解方,甚至過去幾年成為了一種趨勢。
然而,文化創意產業如今面臨過度商業化的情形,許多人前往文創園區也多以休閒遊憩為目的,真正感受到園區的文藝氣息者實為少;且經營者往往會將展演內容以紀念品或飲食的方式加以包裝,製造出消費者熟悉的商品,試圖增加買氣與曝光度,卻與傳統文化及藝術脫鉤。
再拉回文創與文資結合的議題,以當前文創產業過度商業化的現況,將文創的方式用以再造與管理文資場域,很容易到最後成功保存了傳統建築,但其背後的傳統價值卻無法顧及到,一味著重商業看點,而忽略了文化的根本價值,那麼最終,文化資產只不過是從岌岌可危的荒廢建築變成一個擁有華麗外表卻沒內涵的空殼罷了。
為了避免文創產業的過度失衡,我們應回頭審視文創的根本為何?我們真的了解什麼是文創嗎?研究者指出,之所以稱之為文化創意產業就應該具有「文化」、「創意」、「產業」三個要素,並且缺一不可。而文化產業有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將文化產品往世俗物欲擴展,另一個則是把文化產品朝精神價值層面發展。前者可以滿足一般大眾的口味,容易被社會接受並實際消費,但卻較偏離文化核心價值;後者試圖讓民眾體會到精神層次的文化內涵,能被廣泛接受的門檻較高、較難以賺錢,但這才是政府該鼓勵的產業發展走向。
文化創意產業不能只重視產業面的「產值」而忽視文化面的「價值」。事實上,唯有重視能夠感化人心的文化創意價值,才能創造出不會因時代演進而遞減的「產值」文化產業化沒有不好,但也需要時刻以文化價值輔之,兩者方可以相輔相成。如此一來,文化創意產業與文資場域的再利用彼此合作,雖然無法保證得以無往不利,但至少擁有更好的前景,透過隨時審視產業面與文化面並適時做出調整,相信兩者在合作的路上也可以走得更加長遠
(作者為師大學生。)【投書】文創與文資結合,真的是廢墟重現風華的萬靈丹嗎? | 黃威敏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O2Guzb


台東都蘭部落發行社區貨幣 盼創在地經濟循環
2022/7/1 18:08(7/3 09:08 更新)台東都蘭部落發行社區貨幣 盼創在地經濟循環 | 地方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3aelN5k
在國外行之有年的社區貨幣,近幾年也進入台灣,台東縣東河鄉都蘭部落1日發行實體社區貨幣Mi。(圖取自facebook.com/atolan.malakapahay)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1日電)台東縣東河鄉都蘭部落發行實體社區貨幣Mi,居民可以用貨幣拜託鄰居幫忙除草等日常庶務,甚至學英文,讓消費留在當地,創造在地經濟循環。
在國外行之有年的社區貨幣,近幾年也進入台灣,都蘭部落今天開始發行部落貨幣Mi,分成15分、30分、60分3種幣值預計發行12萬分,居民每人240分,今天首日發行逾40名民眾完成領取。
都蘭國青年培力工作站計畫主持人鄭宜豪接受媒體訪問表示,雖然Mi幣不能兌換成新台幣,但居民可以用Mi幣拜託鄰居幫忙除草、曬棉被、丟垃圾甚至可以上瑜珈課、學英文等專業課程,也就是居民提供服務賺取Mi幣後,可以用Mi幣換取自己需要的服務,而非使用新台幣來交易。
鄭宜豪表示,Mi源自於阿美族語Mipaliw,也就是換工的概念。部落民眾填寫完個人資料及個人需求或提供服務後,每個人都可以領到共240分的Mi幣,預計發行12萬分。
Mi幣發起人江慧儀表示,希望讓東海岸的居民能透過社區貨幣增加居民間連結,並互相提供例如除草、丟垃圾、餵貓狗、採買等日常庶務或是翻譯、教學、木工、瑜珈等專業技能減少依賴新台幣。
她說,社區貨幣在國外行之有年,在台灣也曾有部分社區發行,並非要取代新台幣,而是作為輔助貨幣「以幣換務」讓消費能留在當地,產生真正在地的經濟循環。(編輯:謝雅竹)台東都蘭部落發行社區貨幣 盼創在地經濟循環 | 地方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3aelN5k
台東縣東河鄉都蘭部落1日起發行實體社區貨幣Mi,分成15分、30分、60分3種幣值,預計發行12萬分,居民每人240分,首日發行已有逾40人完成領取。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攝 111年7月1日

2022-07-04_1240412022-07-04_1240362022-07-04_1239252022-07-04_123857


薩爾瓦多的比特幣實驗
2022年7月8日週五 上午3:09
【經濟3.0】薩爾瓦多的比特幣實驗
【經濟3.0】薩爾瓦多的比特幣實驗 https://bit.ly/3yiBZKM
半年前我在本欄〈加密貨幣與數碼貨幣大不同〉中提到,各國政府對加密貨幣和數碼貨幣的態度已由最初的「嗤之以鼻」到不再「等閒視之」。事實上,不同國家對這兩種貨幣的態度可以截然不同:中北美洲的巴哈馬亦在差不多時間有限度推出它的數碼貨幣「沙錢」(Sand Money),薩爾瓦多的國會去年通過把加密貨幣比特幣定為法定貨幣。
一年過去了,這兩個國家的實驗如何呢?
巴哈馬「沙錢」成效未知
巴哈馬的實驗還是在初步階段,加上政府並未分享「沙錢」的有關數據,所以很多措施的成效目前「只聞樓梯響」。不過,如果現在球證吹「完場雞」,那麼,薩爾瓦多的實驗可以說是以「大敗」告終。去年11月,這位自稱是薩爾瓦多「行政總裁」的總統Nayib Bukele,宣告將建立「比特幣之城」(Bitcoin City)時曾稱,將把國家升級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然而,半年過後,當地民眾並未有開始大量使用比特幣,近日比特幣價值大跌亦令當地政府的債務問題日益嚴重:在Nayib Bukele宣告將建立「比特幣之城」當日,薩爾瓦多的國家債券價格已由原本的75美仙下跌至63美仙,最近更跌至36美仙的新低點。《財富》雜誌最近更以「El Salvador's plan to create the first Bitcoin-powered nation is tanking the economy - and is a mess by every measure」為題作了一個專題報道,其中一位受訪的經濟學教授直言:「薩爾瓦多現在的國債是全球所有國債中最糟糕的,這全是因為這件比特幣的蠢事。市場認為Bukele是瘋了,而事實上他的確是。」(El Salvador now has the most distressed sovereign debt in the world, and it's because of the Bitcoin folly. The markets think that Bukele's gone mad, and he has.)
理論上,像薩爾瓦多這樣的第三世界國家作為新貨幣「先行者」並不是事出無因。一方面,1976年海耶克在《貨幣的非國家化》(Denationalization of Money)中質疑調控貨幣供應的權力應否集中在政府的官員手上。對於在貨幣政策上沒有「自制能力」的國家(如津巴布韋),或早已「自斷雙手」放棄獨立貨幣政策的政府(如薩爾瓦多)來說,把比特幣定為法定貨幣的確有其好處。
民眾信任現金
另一方面,薩爾瓦多這類第三世界國家的金融基建十分缺乏,根據統計數字,當地有一半人口只用現金而不用信用卡,七成家庭並沒有傳統銀行戶口,九成家庭沒有流動電話的銀行賬戶。換句話說,相對於金融體制相當成熟的已發展經濟體,當地人接受比特幣這類新型貨幣的機會成本將較低。
不過,在最近一篇名為「Are Cryptocurrencies Currencies? Bitcoin as Legal Tender in El Salvador」的工作論文裏,研究人員發現即使當地政府以30美元作為下載使用比特幣應用程式的獎勵,另外免除每次交易的交易費用,不少知道比特幣已成為法定貨幣的人(約20%),都選擇不下載有關應用程式,原因是他們仍然只喜歡用現金交易,亦有些人說他們並不相信該制度或比特幣本身,又有些人根本就連手提電話都沒有,更遑論上網。
此外,即使是有下載相關應用程式使用比特幣的民眾,很多都只是把那30美元的獎勵花掉,然後就不再使用比特幣。而當地雖然規定所有公司都要接受比特幣作交易貨幣,實際上卻只有20%的公司對此貫徹執行,而且絕大部分(接近九成)公司在收到比特幣後都會立刻把它轉成現金。
看來,在比特幣(以及其他加密貨幣)的幣值大上大落之時,要改變民眾對現金的信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經濟3.0】薩爾瓦多的比特幣實驗 https://bit.ly/3yiBZKM


薩爾瓦多押注比特幣已損失逾16億 總統仍暗示要逢低買入
2022/06/16 15:02
薩爾瓦多押注比特幣已損失逾16億 總統仍暗示要逢低買入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HqgewR
薩爾瓦多因押注比特幣已損失約5600萬美元(約新台幣16.6億元),但總統布格磊(Nayib Bukele)仍暗示要逢低買入。(彭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比特幣近期崩盤對薩爾瓦多造成重大打擊,根據《彭博》計算,薩爾瓦多因押注比特幣已損失約5600萬美元(約新台幣16.6億元),但總統布格磊(Nayib Bukele)仍暗示要逢低買入。
綜合外媒報導,自薩爾瓦多去年9月批准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以來,該國以平均每枚4萬5908美元的價格購買了2301枚比特幣,總成本約為1.056億美元(約新台幣31.4億元)。
週三比特幣又跌3.8%至2萬1339美元,連續9個交易日下跌,這是2014年以來最長跌勢。儘管遭遇挫折,布格磊仍在1則推文暗示可能尋求「逢低買入」
薩爾瓦多財政部長塞拉亞(Alejandro Zelaya)週一(14日)表示,薩爾瓦多目前因比特幣虧損約4000萬美元,但這金額僅佔國家總預算的0.5%不到。布格磊15日在推特轉發這則消息,並稱:「你是在告訴我們應該買入更多比特幣?」
據報導,薩爾瓦多有8億美元的債券將於明年1月到期,而比特幣的暴跌引發外界對薩爾瓦多現金拮据的擔憂,但塞拉亞仍稱比特幣風暴帶來的財政風險很小。薩爾瓦多押注比特幣已損失逾16億 總統仍暗示要逢低買入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HqgewR

2022-06-16_152121


(4) 荷西時期與平埔年代 | Facebook

台灣與紐西蘭相隔九千公里,卻表現著同樣的文化表情
達悟族與毛利族看似不同的人群,卻訴說著同樣脈絡的南島語言
達悟族的「manhawey」振奮儀式與毛利族的「kapa haka」團舞之間
是否傳遞著一樣的文化與精神?
《Zalan 見識南島》第六季.第4集 【海洋文化的表情】
(4) 荷西時期與平埔年代 | Facebook https://bit.ly/3Vfst6p

342587502_941359807280613_4662200175874337964_n342348276_1385716342277265_5794606875902574131_n342362999_249230447523414_3333931685959212245_n

(4) 荷西時期與平埔年代 | Facebook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