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096825_164808342606764_8078511594446285345_n2022-05-05_110247

《漢文與東亞世界:從東亞視角重新認識漢字文化圈》
把漢字放到亞洲的脈絡中重新認識
讀京都大學金文京教授所寫的《漢文與東亞世界:從東亞視角重新認識漢字文化圈》。 這是一本面向大眾讀者的書,在日本是由岩波書店出版的岩波新書。
(6) Facebook https://bit.ly/39rulF1
在古代,日本、朝鮮半島、越南都使用漢字,但是語系各地自不同。(其實在中國,各地的方言語音也是不同,文言文與口語之間也有差距。)所以其實漢字作為一種工具,是被東亞各語言民族用各自的方式使用的。
東亞共用一種漢字工具,但沒有共同語言,這樣的發展條件和歐洲很不一樣。歐洲近代以前以以拉丁文為國際語言。日本和朝鮮使用漢字,但是語言是自己的語言,由此產生了各自獨特的世界觀、國家觀、文化和認同。雖然都用漢字,卻都不一樣。
在這樣的舞台上,當有一波足以傳播到漢字文化圈各地的文化輸入時,就很有趣了,舞台上各個角落的文字和語音,都以各自的方式與之波動。
在近代以前,最重要的這樣一股波動,就是印度佛教的傳入。
這本書中,精通日文、韓文、中文的金文京教授,讓我們看到那個豐富有趣的東亞世界。看東亞各地的人怎樣讀《論語》、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是派對咖孔明),讀佛經;怎樣寫漢文漢詩、和歌俳句、甚至契丹語的詩等等。
以下是出自第一章的一段摘文:
//漢語屬於漢藏語系的孤立語;韓語(朝鮮語)和日語雖然系統尚未明確,學者一般都認為是屬於阿爾泰語系的黏著語,跟蒙語、滿語屬於同一系統;越南語雖為孤立語,系統卻與漢語有別,是屬於南亞語系的。這與歐洲各國大多數語言都同樣是印歐語系屈折語的情況大相徑庭。中國鄰近民族的語言跟中國的漢語語系不同,帶來了鄰近民族學習漢語的極大困難,加以古代交通不便,人際交流較少,且漢字是表意文字,拋開字音仍可理解內容,再加上中國的文言文本來跟口語有較大的差距,這些都促使了鄰近民族尤其朝鮮和日本很早就放棄了漢語口頭語言的學習,而企圖利用自己的母語系統來閱讀、書寫漢字。而在此過程中,朝鮮和日本都認清了中國語言和日本語言之間的差別,進而建立了與中國不同的國家觀和世界觀。對此,現代以前中國接受的唯一外來文化即印度佛教的傳播,起了重要的作用。這就是本書要討論的主要內容。//
這本書的主題當然不是當下熱點,但這樣的認識其實非常重要,它有助掃除一些陳舊的刻板印象。出版這本書,但願能產生靜水流深的影響。
(6) Facebook https://bit.ly/39rulF1
---------------------------------
(1) 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 貼文 https://bit.ly/3vY2NyA
漢字,起源於上古中國,傳播則遍及東亞,日本、朝鮮半島、越南,以及周邊歷朝歷代的各民族,皆深受其影響。時至今日,除了中文世界外,日本也依舊使用漢字,所以懂中文的人,無論是去日本旅行或是看到日文標示,經常倍感親切。亦曾有日本學者將東亞視為「漢字文化圈」,認為漢字與漢文曾經是東亞的書面通用語(lingua franca),不同語言、文化的人們,都能透過漢字來「筆談」交流。​
然而,即便漢字是全東亞共同享有的符號系統,具體的使用情況卻大不相同,小至單一漢字的讀音、大至語法語序,最終導致口頭上說的與書面紙筆寫下的,其實有不少落差及相異。表面上起來,寫的同樣都是漢字,但在背後,這些差異卻竟逐漸催生出各地對於漢字的不同利用方式,甚至有的以漢字為基礎,創造出屬於自身的符號系統,最終也形塑各種不同的語言觀、民族觀、世界觀。​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關鍵,莫過於「訓讀」(kundoku)。所謂訓讀,是指古代中國近鄰的異民族,因為語言不同,所以在閱讀文言文的時候便發展出一種特殊的解讀方式,其會在文字旁邊加註符號,用以標明調動文字的順序,方便理解。這種方法至今在日本仍於國民教育中延續著,而韓國、越南等國在歷史上,也都曾經有過類似的現象。​​
這種顛倒語序、便於理解的方法,最早可上溯至古代漢譯佛典的過程,是古代東亞不同文化接觸、交流的印記。但是這套方法對於中文母語使用者來說,卻相當陌生;從傳統中國中心的價值觀來看,這套方法也屬於非正規的變體漢文。而且,隨著東亞的現代化,除了日本之外,各地也幾乎忘卻這個歷史交流的過程。然而,非正規、變體,也同時意味著豐富的可能性,能開拓我們的認知與想像。《漢文與東亞世界》便是從這樣的角度切入,透過考察日本、朝鮮半島、越南,以及歷史上契丹、回鶻等不同使用漢字、漢文的情況,來探討東亞各國不同的語言觀、價值觀、國家觀以及世界觀。​​
📍作者簡介​
金文京​​
一九五二年生於日本東京。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畢業。京都大學大學院中國語學文學專業博士課程畢業。曾任慶應義塾大學副教授、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專攻中國文學。特別擅長全角度研究小說與戲劇以及說唱文學,在各自產生的社會背景下探索其相互關係。​​
主要專著有《花關索傳研究》(合著,汲古書院)、《中國小說選》(角川書店)、《教養中國語》(大修館書店)、《三國志演義的世界》(東方書店)、《三國志的世界》(講談社;臺灣由臺灣商務翻譯出版)等。​​
📜目錄​
中文版自序​​
第一章 漢字、漢文在東亞​
一、在日本車站買車票​
二、東亞漢字文化圈的特徵​
三、漢字的讀音──音讀和訓讀​
四、漢文的讀法──訓讀​
五、筆談──世界上罕見的溝通方式​​
第二章 日本的漢文訓讀​
一、日本訓讀的方法​
二、漢字的訓讀(kun-yomi)​
三、漢文訓讀和佛經漢譯​
四、訓讀的語言觀及世界觀​
五、訓讀的演變​​
第三章 東亞的訓讀​
一、朝鮮半島的訓讀​
二、朝鮮半島訓讀的語言觀及世界觀​
三、其他鄰近民族的訓讀現象​
四、中國的訓讀現象​​
第四章 書寫漢文──東亞漢文的多種文體​
一、東亞的漢文、漢詩​
二、東亞各國語言的詩​
三、東亞的變體漢文​​
※本文引用文字介紹及目錄均屬各著作人版權所有。​
※本中心推介之書籍純為學術考量,以饗學界同道。
(1) 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 貼文 https://bit.ly/3vY2NyA
-----------
內容簡介
  ‧為什麼說不同語言的人,在古代可以用同樣的文言文筆談?
  ‧日本人、韓國人都能直接用自己的語言,唸出《論語》的內容?
  ‧「訓讀」到底是什麼?
  ‧中國翻譯佛經竟影響了日本跟朝鮮半島的世界觀?
  ‧越南文原來受到中文影響這麼深?
  ‧元朝的文體竟然在日本可以找到對應?
  ‧契丹人原來也會寫漢詩?  
  就算同樣用漢字,不代表我們都一樣!
  跳脫中國中心論與漢字文化圈的「同文」迷思,
  重新以全東亞格局,
  一窺你所不知道的漢字漢文故事
  ◤精通多國語言,作者自著自譯|中文版全新增補內容◢
  漢字,起源於上古中國,傳播則遍及東亞,日本、朝鮮半島、越南,以及周邊歷朝歷代的各民族,皆深受其影響。時至今日,除了中文世界外,日本也依舊使用漢字,所以懂中文的人,無論是去日本旅行或是看到日文標示,經常倍感親切。亦曾有日本學者將東亞視為「漢字文化圈」,認為漢字與漢文曾經是東亞的書面通用語(lingua franca),不同語言、文化的人們,都能透過漢字來「筆談」交流。
  然而,即便漢字是全東亞共同享有的符號系統,具體的使用情況卻大不相同,小至單一漢字的讀音、大至語法語序,最終導致口頭上說的與書面紙筆寫下的,其實有不少落差及相異。表面上起來,寫的同樣都是漢字,但在背後,這些差異卻竟逐漸催生出各地對於漢字的不同利用方式,甚至有的以漢字為基礎,創造出屬於自身的符號系統,最終也形塑各種不同的語言觀、民族觀、世界觀。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關鍵,莫過於「訓讀」(kundoku)。所謂訓讀,是指古代中國近鄰的異民族,因為語言不同,所以在閱讀文言文的時候便發展出一種特殊的解讀方式,其會在文字旁邊加註符號,用以標明調動文字的順序,方便理解。這種方法至今在日本仍於國民教育中延續著,而韓國、越南等國在歷史上,也都曾經有過類似的現象。
  這種顛倒語序、便於理解的方法,最早可上溯至古代漢譯佛典的過程,是古代東亞不同文化接觸、交流的印記。但是這套方法對於中文母語使用者來說,卻相當陌生;從傳統中國中心的價值觀來看,這套方法也屬於非正規的變體漢文。而且,隨著東亞的現代化,除了日本之外,各地也幾乎忘卻這個歷史交流的過程。然而,非正規、變體,也同時意味著豐富的可能性,能開拓我們的認知與想像。《漢文與東亞世界》便是從這樣的角度切入,透過考察日本、朝鮮半島、越南,以及歷史上契丹、回鶻等不同使用漢字、漢文的情況,來探討東亞各國不同的語言觀、價值觀、國家觀以及世界觀。
  本書原為二○一○年日本岩波書店所出版的《漢文と東アジア—訓読の文化圏》。作者金文京教授精通日、中、韓等語言,此書亦由作者本人翻譯,並針對中文世界讀者加以解釋,更補充了近年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與臺灣相關的部分,幾乎已是一本全新著作。作者綜合文學及史料解讀,重寫漢字與漢文的身世脈絡,是此一主題新穎全面且深入淺出的難得著作。
  這本書除了能打開讀者眼界之外,也能讓我們反思自身認知,破除刻板印象:即使同樣都使用漢字,但並不表示漢字就將整個東亞世界給同質化了,反而,是在看似相同的表象之下,潛藏著許多我們過往並不清楚理解的獨特性與差異。透過考察歷史上漢字漢文如何被使用的另一條身世脈絡,我們才更可能鑑往知來,思索未來應該走往何處。
得獎紀錄
  ★☆角川財團學藝賞(第九回,2011年)得獎作☆★
各界專業推薦(依照首字筆畫排列)
  甘懷真(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朱秋而(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
  徐興慶(中國文化大學前校長、東吳大學端木愷校長講座教授)
  陳培豐(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陳茻(與點堂創辦人)
  廖肇亨(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謝金魚(歷史作家)  
各界好評
  甘懷真(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所討論的漢文訓讀,立下此研究的新典範。」
  朱秋而(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
  「金文京教授是東亞比較研究第一人,本書深入淺出,論點鞭辟入裏。」  
  徐興慶(中國文化大學前校長/東吳大學端木愷校長講座教授):
  「本書收集大量文本資料,精闢梳理東亞漢字文化圈的訓讀問題,有助於讀者對近代東亞的語言文化之理解。」
  陳茻(與點堂創辦人):
  「當中國不再是東亞文化圈的唯一光源,一切又將被如何看待?本書所論及的,或許是這個世代的東亞文化圈,最迫切需要知道的事。」
  廖肇亨(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金文京教授精通中、英、日、韓文各種語言,與臺灣學界淵源深厚,是東亞文化交流此一領域最重要的領軍人物。」
  謝金魚(歷史作家):
  「同文必然同種嗎?終於有一本書打破了漢字文化圈的迷思!」
作者介紹
作、譯者簡介
金文京
  一九五二年生於日本東京。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畢業。京都大學大學院中國語學文學專業博士課程畢業。曾任慶應義塾大學副教授、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專攻中國文學。特別擅長全角度研究小說與戲劇以及說唱文學,在各自產生的社會背景下探索其相互關係。
  主要專著有《花關索傳研究》(合著,汲古書院)、《中國小說選》(角川書店)、《教養中國語》(大修館書店)、《三國志演義的世界》(東方書店)、《三國志的世界》(講談社;臺灣由臺灣商務翻譯出版)等。
中文版自序
  古代中國人對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知識,也許好比現在的美國人對東亞的瞭解。據說,美國好多人都分不出中國、朝鮮、韓國、日本的差別,對地理位置的印象模糊不清,甚至有人誤會朝鮮、韓國、日本都講中文。唐代詩人錢起有〈送陸珽侍御使新羅〉詩、也有〈重送陸侍御使日本〉詩(均見《全唐詩》卷二百三十七),新羅是古代朝鮮國名,是三韓的後身。而〈使日本〉詩開頭卻說:「萬里三韓國,行人滿目愁。」可見錢起對日本和三韓的差別好像不甚了了。還有唐代詩僧無可的一首詩,題為〈送朴山人歸日本〉(《全唐詩》卷八百一十三),姓朴的一般都是新羅人,可見無可可能也混淆了新羅和日本。無可是中唐詩人賈島的從弟,賈島有〈送褚山人歸日本〉詩(《全唐詩》卷五百七十三),看來這個褚山人也不一定是日本人。
  現在的中國人當然不同於古人,對這些鄰近國家的情況,基本上有正確的認知,但未必對這些國家的歷史、文化有較深的瞭解。而韓國、日本的大學生,無論是什麼專業,能夠背誦秦漢到明清中國歷代王朝之名,或者對蜀魏吳三國的人物、故事如數家珍的,大有人在。反之,例如日本的南北朝在什麼年代?是怎麼個情況?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是哪三個國?中國的大學生能夠正確回答的,恐怕不多。總之,中國人對鄰近國家的知識遠不如鄰近國家的人對中國的瞭解。
  這也是當然的。過去很長時間,中國是東亞唯一的文化光源。中國鄰近的國家都受到中國文化的極大影響,而鄰近國家的文化對中國幾乎沒有什麼影響。過去東亞的文化流向是一邊倒的,中國人不關心鄰近國家的文化、歷史是無可厚非的。可是,現在就不同了。交通工具的發達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人際交流比以前遠為頻繁。且大家已有共識,應該以平等互惠為原則,促進友好關係。而東亞各國對於對方的文化、歷史的瞭解,彼此之間卻有偏差,不得不說是一大缺憾。為了進一步發展彼此之間的平等互惠關係,最好要化解這種互相認知所存在的偏差
  中國人對鄰近國家文化的最大誤會,大概是漢字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漢字是中國的文字,也曾是東亞共同的文字。中國人認為鄰近國家既然使用漢字,就應該屬於中國文化圈,雖然不是「同種」,「同文」應該沒有問題。其實不然,鄰近國家雖然使用過漢字,但具體情況跟中國大不相同。第一,漢字的發音不同,這還可比擬於中國方言之間的不同音。更重要的是文章的讀法不同,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的漢文訓讀。訓讀是用日語來直接閱讀漢文的獨特方式,而這種獨特的讀法也曾流行於朝鮮,類似的現象在東亞各地不乏其例。再者,這些國家的人用漢字寫的文章,跟中文有很大的差異,甚至有全部用漢字寫,中國人卻完全看不懂的文章。因此,所謂「同文」充其量是同文字,不能說是同文化。對這一點,中國人的理解顯然不夠。
  而圍繞漢字的不同文化的背後,其實隱含著各自不同的語言觀、國家觀乃至世界觀。東亞不像歐美、中亞等別的文化圈,沒有統一的世界觀。例如現代以前的中國和鄰近國家的外交關係,在中國來看,只有朝貢、冊封一途。也就是說,外國向中國皇帝朝貢,中國皇帝就把當地的元首封為國王。可是從鄰近國家來看,並不是那麼一回事,情況很複雜。越南向中國朝貢,被封為國王, 回過頭向國內卻自稱皇帝,稱中國為北朝,自居南朝,是南北朝平等關係日本則一直不承認朝貢,唯一的例外是室町時代的幕府將軍曾幾次向明朝皇帝朝貢,被封為日本國王。豈知幕府將軍之上還有天皇,天皇才是日本的元首,當時的中國人對此不甚瞭解。按照這個邏輯,中國皇帝和日本天皇也是平等關係。朝鮮因地鄰中國,在十九世紀末大韓帝國成立以前,始終不敢稱帝,卻在 國內自視為「小中華」,反而把中國看成是夷狄。東亞各國的外交就是如此爾虞我詐,詭譎叵測。總之,通過使用漢字、漢文的不同情況,來探討東亞各國不同的國家觀和世界觀,就是本書的核心主題。
  這本書是二○一○年我在日本岩波書店出版的《漢文と東アジア—訓読の文化圏》的翻譯。日文版的很多內容,都以日本讀者人人皆知的事實作為前提進行敘述,而中文世界的讀者多半不知道這些日本讀者熟悉的事實,需要說明。因此,我做翻譯時,就做了大量的補充,也改寫了好多地方,說是翻譯,其實等於新書。我以前用中文寫過學術論文多篇,卻沒有寫過以一般讀者為物件的通俗性的書,因此難免出現不順暢或晦澀之處,希望讀者原諒。漢文與東亞世界:從東亞視角重新認識漢字文化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