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郵局在日治時代稱「二水郵便局」,設立於大正二年(1913年)】
「北門老郵筒」及「平溪老郵筒」北北門郵局將於106年11月30日(星期四)上午10時啟用「北門老郵筒」,為誌慶祝,本局特鐫刻「北門老郵筒」及「平溪老郵筒」活動章 https://bit.ly/3qGqr0O
昭和風錢湯溫泉好懷舊!一起穿越去埼玉縣體驗 | 《旅奇傳媒》TR Omnimedia
昭和16年(1941年)的平溪郵局----昭和時期的郵筒
平溪老郵筒 歷史最悠久 - 社會 - 中央社 https://bit.ly/3uzjU9l
昭和16年(1941年)的平溪郵局
平溪老郵筒 歷史最悠久 - 社會 - 中央社 https://bit.ly/3uzjU9l
平溪郵局於日治時期昭和16年(1941年)設立,稱作平溪三等郵便局、兼辦電信業務,這種圓筒型郵筒以生鐵鑄造,造型接近一個人的高度,在民國50年代還頗常見,後來因為圓型郵筒較佔空間,都市拓寬後大多拆除,平溪郵局前面郵筒因位於地勢較高坡地而幸存下來,成為台灣使用中最悠久的老郵筒。
【新北】平溪區。平溪車站 平溪老街 平溪故事香腸 老郵筒 @高高的花攝日記 - nidBox親子盒子
【新北】平溪區。平溪車站 平溪老街 平溪故事香腸 老郵筒 @高高的花攝日記 - nidBox親子盒子
平溪老郵筒,陪在地人、觀光客走過一甲子的歲月。(圖/othree@flickr)
平溪曾有採礦的黑金年代,更是天燈的故鄉,在流逝溪水中,看到歲月的痕跡,而平溪郵局的老郵筒也橫跨一甲子見證歷史。
清乾隆年間,閩人自福建泉州、安溪二地渡海而來平溪開墾,依山傍基隆河,以務農為主,先民大多採集薯榔、樟腦及種植大青、茶葉等作物,生活淳樸。
平溪區公所表示,礦業龍頭顏雲年民國 7 年﹙西元 1918 年﹚創立台陽礦業株式會社,全面開採煤礦並投下巨資開闢平溪線鐵路,使平溪區進入發展的蓬勃期,直到民國 60 年代礦坑停採,人口大量外移,盛極一時的礦業城市又回復到以農為生的鄉村。
平溪從絢爛到平淡,平溪郵局前的老郵筒見證了歷史,也為長年來異鄉淘金的礦工們投入家書報平安,如今,渾厚的身影,仍在為平溪的居民服務中。
新北市政府觀旅局表示,平溪郵局前方的直立式郵筒,這種舊式郵筒在民國 50 年代頗為常見,後來隨著都市發展,舊式郵筒太佔空間而逐漸被汰換。
平溪郵局的老郵筒因位在地勢較高的山坡地而被保存下來,成為當地郵局的一項特色。尤其是近來在市府營造下,平溪蛻變成為天燈故鄉,吸引眾多國內外觀光客來此體驗浪漫情懷。
如今,此一老郵筒成了全台歷史最悠久的老郵筒平溪老郵筒,外表漆上綠色代表色,具有紀念價值。遊客多會特別買明信片,在此投遞寄給友人。
平溪郵局經理張如南表示,相傳平溪郵局是從日據時期昭和 16 年(1941年)所設立的「3等郵便局」,換算鑄鐵製造的老郵筒屹立迄今已逾一甲子,為當地礦工及居民提供郵政服務。
也因此,他說,許多人來平溪旅遊,一定會來郵局與老郵筒合影,或是買個明信片來投郵,透過全台現役最老的郵筒,來傳達當時的感受與心情。
他表示,在陸客多的時間,紀念郵票及明信片賣得火紅,尤其是幾年前在郵筒旁設了「王大明」人形立牌,也讓郵局成了當地觀光熱點。
全台歷史最悠久的老郵筒!異鄉淘金礦工們投入家書報平安,平溪老郵筒見證一甲子歷史-風傳媒 https://bit.ly/3DlwEEv
昭和16年(1941年)的平溪郵局
平溪老郵筒 歷史最悠久 - 社會 - 中央社 https://bit.ly/3uzjU9l
昭和16年(1941年)的平溪郵局
平溪老郵筒 歷史最悠久 - 社會 - 中央社 https://bit.ly/3uzjU9l
平溪郵局於日治時期昭和16年(1941年)設立,稱作平溪三等郵便局、兼辦電信業務,這種圓筒型郵筒以生鐵鑄造,造型接近一個人的高度,在民國50年代還頗常見,後來因為圓型郵筒較佔空間,都市拓寬後大多拆除,平溪郵局前面郵筒因位於地勢較高坡地而幸存下來,成為台灣使用中最悠久的老郵筒。
郵筒搬進鳥松國小 全校寄信給耶老待回音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廢柴人間: 【散步日和】台北 西門町 - 日藥本舖博物館。走進昭和懷舊風情時光
昭和時期的郵筒
昭和時期的郵筒 【SENTOKO外傳:山形縣篇】不為人知的!東北的小京都!七日町御殿堰! | SENTOKO(中文繁體)
【東京生活觀察】造訪東京最多圓形郵筒的地方---小平市 @ 富士山真好玩。天才真 :: 痞客邦 ::
玩出新花樣:也想成為網紅的日本郵筒!
2018-02-28 由 不曾忘懷的時光 發表于資訊
許多關注娛樂八卦或是時尚街拍的朋友們,應該知道,不少的明星或者是網紅們都喜歡在郵筒前拍攝藝術照,與郵筒合照慢慢成為一種新風尚。下面小編就帶各位去看看日本別出心裁的郵筒吧,一點也不輸二次元動漫的魅力哦!
日本的郵筒基本上是紅色為主,一般來說郵筒顯得單調乏味,但是心思極其縝密的島國人民當然不會坐視不管,他們動用小心思讓乏味的郵筒也化身成萌神,乃至成為藝術品。
這是東京上野動物園前的郵筒哦,說到動物園最火的當然是我們的國寶大熊貓咯,據說把明信片投到熊貓郵筒君里,收到的人會發現明信片上多了個熊貓印喲!
被譽為戀人聖地的神戶,有一個丘比特化身的郵筒君,許多青年情侶通過它傳遞著對彼此愛的告白,真的是很浪漫哦!
類似的郵筒還有很多哦:
下面我們來看看網友們的評論吧:
「這也太可愛了吧!」
「好像動漫里走出來的一樣哦」
「最喜歡那個在櫻花旁的郵筒!」
「真是忍不住想去寄張明信片啊」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4ev95x3.html
盤點:香港街頭那些沒有退役的英式皇冠老郵筒(圖) - 每日頭條
盤點:香港街頭那些沒有退役的英式皇冠老郵筒(圖) 盤點:香港街頭那些沒有退役的英式皇冠老郵筒(圖) - 每日頭條
【香港回歸後,這個紅色伊麗莎白二世郵筒被左邊的香港特區綠色郵筒替代,郵筒編號129】
香港郵政成立於1841年8月25日,到1997年7月1日,一共是106年。香港郵政分別於回歸前的1991年和回歸後的2001年發行郵票,紀念香港郵政150周年和160周年,票面的主圖均採用了香港各個時期的郵筒。1997年香港回歸以後,原英式皇冠郵筒並沒有全部更新為特區郵筒,有近60個英式郵筒還在繼續使用,有朋友跑遍全港,走訪並拍攝了這些老式郵筒,留下了寶貴資料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ravel/36pv2a.html
[花蓮市] 幸福青鳥郵筒 蛇紋石幸福青鳥郵筒 20150725 – 斯麥樂三號旅遊趴趴走
【世界郵政日】不同風格郵筒 見證世界各地文化變遷
萬國郵政聯盟(Universal Postal Union, UPU)為紀念聯盟於1874年在瑞士首都伯恩成立,於1969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萬國郵聯大會宣布設立每年的10月9日為世界郵政日(World Post Day)。
設立此紀念日,旨在向萬國郵聯各成員國主管當局和廣大公眾宣傳郵政在各國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及萬國郵聯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以促進郵政業務在全世界的發展。【世界郵政日】不同風格郵筒 見證世界各地文化變遷 https://bit.ly/3tTY9lL
【大紀元2022年03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站報導)據英國媒體披露,近日,英格蘭東部頻繁發生老式紅色郵筒被盜案件。據分析,這可能是因為這類老式郵筒有收藏價值,一些人把它們在網站上拍賣,甚至可以賣到幾千鎊。
據BBC報導,自從新年過後,英格蘭東部薩福克郡接連發生一系列郵筒被盜的案件,至少有五個村莊裡的郵筒被人從根部切斷。薩福克郡附近的諾福克郡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
郵筒為什麼會成為小偷的目標呢?郵筒本身的價值並不高,因為它們是鑄鐵製成的,即使是送到廢舊金屬回收的地方,也不會賣出好價錢。
這兩個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員認為,被盜的都是一些比較老舊的郵筒,因此可能是被小偷偷走之後賣給喜歡收藏郵筒的人。
比如,諾福克郡被盜的郵筒上面寫著GR,也就是它們是在喬治五世或者喬治六世時期投入使用的,距今可能已經有百年的歷史了。
薩福克郡的警方也表示,被盜的郵筒都位於從比較偏遠的鄉村地區,是比較老的郵筒。
該郡警方的發言人表示:「歷史比較久的郵筒是目前小偷青睞的目標。我們知道喬治時代的郵筒更有價值,因為它們比較老,維多利亞時代的也會被盜。
它們的價值不同,可能是幾百鎊到幾千鎊。」
這位警官表示,這些郵筒是當地鄉村景觀的一部份,許多村民都很珍惜它們,因此對於郵筒被盜感到很難過。
Wixeo村子裡的居民表示,郵筒也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現在他們郵寄信件,需要到距離四英里的另外一個村莊裡,如果沒有安裝新的郵筒,這對於村民將是一個損失。
英國自從1840年開始在路邊設立郵筒。據統計,目前全國11.5萬個郵筒中有超過六成上面使用的是現任女王伊麗莎白的標誌或者蘇格蘭王冠的標誌,擁有喬治五世標誌的佔15%,另有一些帶有喬治六世、維多利亞和愛德華八世的標誌。
有收藏價值 英國老式郵筒頻繁被盜 | 英國新聞 | 大紀元 https://bit.ly/38bLbHD
位在中壢家樂福後方-中壢「幻境Fantasy Cafe」3月11日全新開幕,純白玻璃屋 https://bit.ly/3iHLwUd
佐治五世標記的郵筒+伊利沙伯二世標記
“去殖民”連根拔 五十九個郵筒要改標誌
“去殖民”連根拔 五十九個郵筒要改標誌 — RFA 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 https://bit.ly/3iIiZho
位於南丫島索罟灣,刻有佐治五世標記的郵筒。(郵筒搜索隊相片)
香港的本土及保育團體反對港府以“去殖民”之名,將現有五十九個仍留有殖民地色彩的郵筒,換上新的蜂鳥標誌。本土人士指,皇室徽號的郵筒乃“活化石”,亦是香港旅遊景點,本土保育要將文物與生活並存。(何山 報道)
根據民間組織“郵筒搜索隊”的資料,香港現有五十九個仍在“服役”的郵筒,仍隱約保留英國殖民地的色彩。郵筒的底部,鑄有佐治五世、佐治六世、或伊利沙伯二世的標記,但大部份位處偏遠地區,如沙頭角、大嶼山等。
本土人士陳劍青對本台說,沙頭角郵局方型入牆郵筒,刻有伊利沙伯二世標記。行山人士遠足到當地,往往會與郵筒合照留念。他說,港府“去殖化”的手法粗糙,更與近年本土保育風潮背道而馳。
陳劍青說:郵筒有少少標記都給人家去殖民化,我們說保育,是大家繼續生活。我們之前也看過一些,甚至去看過一些很遠的,沙頭角的那些,還是一整塊留著。有皇冠圖案的,仍然是在使用中。無端端去搞,是有點突兀。
香港傳媒週一(5日)報道,香港郵政署今年9月﹐分別約見兩個本地團體長春社及“郵筒搜索隊”,建議將殖民地時期留下的郵筒,印有的英國皇室徽號遮蓋,取而代之是香港郵政的蜂鳥標誌。兩團體都表示反對。
根據搜索隊製作的影片,他們視這些郵筒是屬於港人的歷史,“記錄下(港人)活著的意義,故事發生在1892,由英國寄來的郵筒開始。”
陳劍青繼續說:近年行山,很多人去沙頭角旅遊,都是看這些,到邊境其中一個景點就是看郵筒。有舊式,一些君皇的標記,這是一些景點。有保育價值,同時間也是一些活的文物。
前郵政署署長譚榮邦對香港傳媒表示,不是所有殖民時期已存在的都要更改,香港不少街道名稱,例如英皇道、太子道等,都沒有在回歸後改名。他認為覆蓋郵筒徽號的做法是“欲蓋彌彰”。
香港現有五十九個仍保留英國殖民地色彩的郵筒,佔全港1148個郵筒的5%。位於南丫島索罟灣、大嶼山石壁監獄外、西貢對面海、中大崇基巴士站、長洲大菜園路、中環皇後像廣場、大嶼山 梅窩碼頭等。97年前,香港與英國的郵筒一樣是紅色,柱為黑色;回歸後郵筒被塗上綠色。
上月20日,大陸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公開批評,香港沒有“依法去殖民地化”,反而“去中國化”。
立法會主席曾鈺成週一在其專欄中則指,“去殖民地化”已經完全依法實施。但在有些人眼中,這些變化恰恰是造成特區管治困難的禍根,考慮還有什麼“殖”要“去”的時候,要小心謹慎
“去殖民”連根拔 五十九個郵筒要改標誌 — RFA 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 https://bit.ly/3iIiZho
懷舊昭和郵筒(圓形郵筒)-照片素材(圖片) [70100497] - PIXTA圖庫
懷舊昭和郵筒(圓形郵筒)[70100497],此圖庫照片素材(圖片)具有郵箱,郵筒,郵件的關鍵詞。此照片素材是SUKEN / (No.1272723)的作品。您可以購買圖小從影像尺寸從S至XLUS$5.00以上的尺寸。註冊成為免費會員後,您可以下載帶有浮水印的圖片以確認畫質及使用收藏夾的服務
懷舊昭和郵筒(圓形郵筒)-照片素材(圖片) [70100497] - PIXTA圖庫
最重要的挑戰是通訊科技發達,對手從電子郵件變成社群軟體、甚至手機通訊軟體,傳統郵寄必須尋找新出路。一起來看看世界各地的郵筒:
「沒人寄信了?」百年老店中華郵政從清光緒年間就協助民眾書信往返,但隨著資訊發展,網路電郵、手機軟體普及,郵筒外型雖屢經變革,孤單矗立街頭的紅、綠郵筒,逐漸被人遺忘,投遞量更是逐年下滑,今年五月創下國人年通信率六年來新低。
自由報導,中華郵政表示,郵局最早的郵筒可遠溯自清光緒32年(1906年)圓立柱形綠色黃邊的「大清郵筒」,彷彿戴著烏紗帽。終戰後改成四角形立式木製郵筒,歷年來還曾出現綠、黃色為主的「趕班信筒」、雙口方形信筒、「銀藍」二色的雙口限時郵筒、「自助郵亭」,及漆有反共抗俄字樣的淺藍色汽車郵筒。
目前常見的紅、綠兩色方柱形郵筒是1973年啟用至今;數量最多時,全台超過1萬6千具,目前有1萬1,456多具。
中華郵政表示,2000年國人通信量達最高峰,一年函件量達3億8789萬件,國民年通信率達每人139件,此後持續下滑。今年五月的一人9.59件,更創六年來新低,且大部分信函都是機構委寄大宗郵件。
一名老郵差曾感性地說,當過郵差的人,永遠忘不了戀人接到情書臉上的喜悅,父母收到兒女溫暖家書的欣慰,傳統書信仍有不可取代的魅力,應該珍惜郵遞服務,支持郵政創新,讓民眾重新重視郵筒的存在。
相關報導:「血汗郵差」北上抗爭:公司說郵差是可以午休的,但你認為呢?
自由報導,為了親近年輕族群,擬向台鐵看齊,以卡通漫畫風格彩繪景點郵筒,首波選擇在台北市北門郵局、西門町紅樓、東區商圈、故宮試辦,並計畫推廣到全國。
彩繪顏色單調的郵筒,包括台中谷關、新北板橋、台南安平郵局已有先例,比如安平郵局把劍獅畫上郵筒,頗受好評。中華郵政總公司表示,地方郵局是個案,卡通漫畫圖樣則將以「少女郵差」為主角,普遍打造彩繪郵筒。
來看看世界各國的郵筒:
國人年通信率創新低...被遺忘的郵筒將走入歷史?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5hBCFT
位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維多利亞時代六角柱體形郵筒。Photo Credit: Ikescs CC BY SA 2.0
位於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維多利亞時代六角柱體形郵筒。Photo Credit: Ikescs CC BY SA 2.0
國人年通信率創新低...被遺忘的郵筒將走入歷史?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5hBCFT
另外,最為人所熟知的台北郵局是中華郵政在台灣台北市設置的一個特等郵局,也是中華郵政的23個責任中心局之一。其廳舍位於台北市北門附近(中正區忠孝西路1段114號),是中華民國三級古蹟。
1895年3月的甲午戰爭末期,日本從廣島縣出兵攻佔台灣澎湖。同月,於佔領全澎湖後,日本就在該地設立軍郵局,這也是日本於台灣設立的第一個郵局。
英國目前最早的路邊郵筒Photo Credit: Chris Downer 現今常見的路邊郵筒都是維多利亞年代之後的產物,目前公認現存最早的一支郵筒,就是這支鑄造於1853年,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六位執政君主,目前還屹立在Holwell(在Dorset郡)的紅郵筒
【英國】有趣的英國郵筒,看樣式知歷史,你也要會!英國人蔘 Life in the UK: 【英國】有趣的英國郵筒,看樣式知歷史,你也要會! https://bit.ly/3urCYX6
英國有三種非常具代表性的紅色物體,一是倫敦紅色公車,二是紅色電話亭,三是紅色郵筒。今天來跟大家介紹郵筒,在你看到英國郵筒的同時,除了不忘拍拍照以外,只要多留意一眼,就可讓你秒懂這是哪個年代下的產物。
溫莎城堡裡的伊莉莎白女王二世郵筒
郵筒是英國人生活必需品,不論是在鬧街、抑或是靜謐的巷口,都會設置著便民的郵筒。如果外出觀光需要寄送明信片,只要貼上郵票投遞到郵筒即可,大部分郵筒都只有一個投遞孔,所以不分國際或當地郵件,部分比較大型的郵筒,可能會分兩個(或以上)的投遞孔,這時後就要特別看一下投遞孔上面的說明。
英國郵筒是鑄鐵材質,但現在的郵筒,並不是最早的款式。早期郵筒一度設計成綠色,但一來是因為英國到處綠油油,綠色郵筒不顯眼;二來是被居民嫌醜,所以改漆成紅色。而外觀設計也隨著時代不斷變遷,每個年代的郵筒,都有自己的設計,但對我來說,早期的郵筒的外觀還是更有可看性,現在的郵筒就是圓柱型、設計感也不多。
維多利亞時期郵筒,約1872年
最早的郵筒
早期的英國住家,門口都會設置個簡單的郵箱,方便郵務人員投遞郵件,於是郵局本身也開始在牆上設立小郵箱,方便民眾使用,現今還存在最早的小郵箱,大概就是在Wakefield Post Office外的那一個,年代標示為1809年。
右圖:Wakefield's Postbox © Wakefield Council Sport and Culture.
不過英國路邊開始設置郵筒,已經是1852的的事了,英國並不是最早由郵筒的,法國、比利時和德國早在更早的幾十年前已經存在著路邊的郵筒。現今常見的路邊郵筒都是維多利亞年代之後的產物,目前公認現存最早的一支郵筒,就是這支鑄造於1853年,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六位執政君主,目前還屹立在Holwell(在Dorset郡)的紅郵筒,前陣子才被重新粉刷過,整個煥然一新。
左圖:英國目前最早的路邊郵筒Photo Credit: Chris Downer
郵筒顏色
那現今所見的郵筒都是紅色嗎?不。現在能可找到少數不同顏色郵筒,例如牛津郵局門口就有座木質郵筒;曼城還見得到綠色郵筒;而在2012年奧林匹克冠軍們的故鄉,郵筒可見辦漆成金色,象徵著金牌。
右圖:這支金色郵筒位在金牌得主Mickey Bushell的故鄉Arleston。其他金色郵筒位在Stratford-upon-Avon, Leeds, Sheffield, Cheltenham...等。
圖片來源:Wikipedia
郵筒的樣式
郵筒共分成三種款式--Letter, lamp and Wall。Letter就是最常見,放置路上的柱型郵筒、Lamp是立在路邊的小郵筒,而Wall指的是鑲在牆面的方郵筒。
英國郵筒的三種款式
圖左:Lamp
圖右上:Wall
圖右下:Letter
以上說了一些郵筒相關歷史與常識,現在回歸正傳,那麼普通的郵筒還藏有什麼秘密呢?答案是.....
郵筒的年代
最容易辨識郵筒年代的方式,就是尋找郵筒上的君王簽名樣式。現今存在的郵筒,主要可以看到:
匿名郵筒(最早期無簽名的一批)
維多利亞女王郵筒(QueenVictoria):上面的簽名是VR、下圖1.
愛德華七世郵筒(King Edward VII):簽名樣式為ER VII,下圖2.
喬治五世郵筒(King George V):簽名樣式為GR,下圖3.
愛德華八世郵筒(King Edward VIII):簽名樣式ER VIII,下圖4.
喬治六世郵筒(King George VI):簽名樣式GR VI,下圖5.
伊麗莎白二世郵筒(Queen Elizabeth II):簽名樣式ER II,下圖6.
目前最常見的,不外乎就是伊莉莎白二世郵筒,而數量最少最罕見的,則是愛德華八世郵筒,在愛德華八世短短十個月在位期間,僅鑄造271隻郵筒,如果要尋寶的話,可以看這裡。英國人蔘 Life in the UK: 【英國】有趣的英國郵筒,看樣式知歷史,你也要會! https://bit.ly/3urCYX6
英國紅郵筒隱藏的秘密
紅色郵筒是英國的一大標識,在英國生活的人看到郵筒多少有點習以為常。殊不知,郵筒上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皇家花押字-Royal Cipher
花押字是什麼?既然叫皇家郵政,郵筒上就要有皇家的印記,設計上就用花押字來體現,就是郵筒上的英文字母,一般都在郵筒下方,表示這個郵筒是什麼『朝代』安裝的。英國郵筒最早開始使用是19世紀50年代,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因此第一代的郵筒花押字是VR (1853-1901),這種郵筒現在當然已經很稀少了, 遇到一個感覺是很幸運的事兒,簡直就是英國歷史的活化石。
下面這個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郵筒, VR字樣有所不同,在溫莎伊頓公學附近。
King Edward VII 愛德華七世,1901 – 1910, 記憶中溫莎城堡中就有一個,現在也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據說是最漂亮的一個wall box, 嵌進溫莎堡的城牆中。雖然經歷了風風雨雨,但是維護得很好,畢竟在溫莎城堡,皇家郵政怎麼會怠慢。
King George V 喬治五世 (1910 - 1936), 這個最好辨認,沒有用花體字形,簡單明了的GR。
King Edward VIII, 愛德華八世1936。 熟悉英國皇室歷史的人都知道,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不愛江山愛美人的那位,國王當了不到一年,就為了辛普森夫人選擇退位。因為他在位時間短,帶愛德華八世花押字的郵筒也是比較稀少的。插播一句,下圖郵筒上面的三個字母MON (有一些郵筒則是用簡單的阿拉伯數字)代表當天是星期一,每天都會變的。下次看到一個郵筒你也可以驗證一下。大概是郵遞員每天早上去開郵筒取信的時候手動換的?
這個郵筒在謝菲爾德 Somercotes, Road (S12 4SH)。郵筒編號是S12 666。再次插播,使用中的每個郵筒都有一個身份證號(postbox number), 上面的S12 666就是這個郵筒的編碼,S12代表郵筒所在地郵編區域。通過郵筒編碼能快速找到每個郵筒的方位。 下次去寄信時,可以仔細看一下郵筒的文字部分,是能夠找到這個編碼的。
King George VI (1936 – 1952),喬治六世,現任女王他爹,上面愛德華八世的弟弟。愛德華八世退位後,他不得不頂上,看過電影國王的演講就知道了。
1952年以後的郵筒,則都是現任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了, 也是目前英國大街上最常見的郵筒。
郵筒為什麼選擇紅色呢? 第一個紅色郵筒出現在英國的海峽群島(Channel island),選擇紅色第一個原因是方便那些海員船員等一上岸就便於發現這些郵筒。第二個原因就有點英國人的傻萌了,說是為了防止人們在霧中或者夜間行路時撞到突然出現的郵筒。其實,不光有紅色的郵筒,還有綠色的,金色的(倫敦奧運會之後金牌得主的家鄉會有金色的郵筒)。牛津還有木質郵筒,在牛津的主郵政局門口(OX1 1ZY)。這個郵筒也很特殊,信塞進去之後,直接就到了郵局的地下室進入分揀過程。
皇家郵政軼事:
(這個故事也叫做:英國公民是怎麼行使法律賦予自己的權利的)
(這個故事也可以叫做:皇家郵政連這樣的事情都要處理你送信不慢誰慢)
2008年, 有一個叫Tom Taylor的英國人,給皇家郵政寫了一封信,大意是根據
2000年出台的信息自由法,請告訴我皇家郵政每個郵筒的具體位置,最好含有郵筒位置的經緯度。。。信的原文如下:
Dear Sir or Madam,
Please could you provide me with, under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2000, the location of every post box that the Royal Mail Group
operates. Your reply would preferably be in the form of an
electronic database export including a grid reference (such as
Longitude/Latitude or Ordnance Survey).
Yours faithfully,
Tom Taylor
過了差不多1個月,這位泰勒先生沒有收到回信,又給皇家郵政寫了一封信去催。最後皇家郵政說,我們之前回復了,不好意思把你的郵箱地址弄錯了,你要的信息請見附件。
郵件往來好幾個回合,挺有意思的,想看他們之間的郵件對話,請移步https://www.whatdotheyknow.com/request/location_of_every_post_box_that
郵筒圖片來自網絡。
花押字圖案來源:http://www.lbsg.org (LBSG: The Letter Box Study Group,他們真的是一個很認真的學習小組,對英國郵筒有著非常投入的職業精神。還不是隨便能入會的,反正要交會費。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64B8M.html
英國紅郵筒隱藏的秘密 - 壹讀 https://bit.ly/3qGrCx8
九個古董郵筒倡保留
生鐵鑄造 最老百歲
【本報訊】郵筒寄存了不少市民珍貴的回憶,連繫了無數空虛的心靈。近年以電郵通訊的人愈來愈多,寄信的人愈來愈少,但仍無礙郵筒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最近主動聯絡香港郵政,建議保留九個分別擁有約五十年至一百年歷史的舊郵筒,讓市民有機會繼續接觸這些街頭文物。不過,環保組織「長春社」質疑保留的數目太少,又批評政府早年將郵筒全部由紅轉綠,漠視郵筒歷史價值。
生鐵鑄造 最老百歲
本港現存五十七個殖民地時代鑄造的郵筒,建議保留的郵筒建於一九一○至一九五二年左右,全部以生鐵鑄造,當中八個建於英皇喬治五世時代(一九一○至一九三六年),分別為圓柱形及嵌牆形,可容納八百及三百封信,郵筒上鑄有英皇喬治五世的「GR V」徽章,政府正搜集有關郵筒的歷史資料,供日後展示。
南丫島英皇喬治五世郵筒早前嚴重生銹,修復後重投服務。
南丫島英皇喬治五世郵筒早前嚴重生銹,修復後重投服務。
中環遮打道的橢圓形郵筒屬全港獨有,郵筒上刻有英女王的皇冠。
中環遮打道的橢圓形郵筒屬全港獨有,郵筒上刻有英女王的皇冠。
另一建議保育的郵筒於英女王伊利莎伯二世時代鑄造,是全港唯一仍在使用的橢圓形郵筒,現擺放於中環遮打道。該郵筒在蘇格蘭格拉斯哥鑄造,一九七○年運抵香港,當年蘇格蘭與英格蘭曾發生皇室紛爭,這個蘇格蘭鑄造的郵筒因緣際會運抵香港,十分難得。
不過,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質疑保留郵筒數目太少,指不少舊郵筒具歷史價值。他又批評政府早前將郵筒全部改為綠色,忽視了郵筒歷史意義,「當年英國郵筒用紅色,同消防喉一樣顏色,係因為郵政同樣緊急,反映英國郵局辦事效率。」促請古蹟辦還原有關郵筒的顏色
九個古董郵筒倡保留 - 太陽報 https://bit.ly/3DhIDD6
發燒友教你睇英國皇室徽號認郵筒 全港第一個郵筒在哪?
發燒友教你睇英國皇室徽號認郵筒 全港第一個郵筒在哪? https://bit.ly/3DfFdAG
香港郵筒之所以是現在的樣子,答案在英國找到。英國第一個街頭圓柱形郵筒立於1851年,當時投信口是直立的。後來蘇格蘭有出現過類似大酒樽郵筒、伯明翰也用過笛子型的郵筒。直至1864年才採用設計師彭福的柱形郵筒,並將此圓柱形命為「彭福郵筒」。1966年愛丁堡曾經有過六角型郵筒的設計,但是發現原來會「卡」住信件,於是又回復圓柱形。
(相片由郵筒發燒友提供)
編號21和25的郵筒有VR徽號,被視為最年長的郵筒。
編號21和25的郵筒有VR徽號,被視為最年長的郵筒。
第一個郵筒很蝕本
香港的郵政服務始於1841年被英國佔領那年。1878年才在文咸街設置第一個柱型郵筒,試驗半年實在不太成功,半年只收到1645封信,收入不足以支付郵差薪金,所以半年後已遷往摩利臣街的船政廳,第二個郵筒設在西環七號警署,大概因為業務比較繁忙。1891年郵政一次過運入12個郵筒,大部分設置在山頂以及九龍碼頭。
拍照的發燒友分享,這些白色徽號VR特別明顯,因為他們會自備粉筆畫上後,拍完照再擦掉。
拍照的發燒友分享,這些白色徽號VR特別明顯,因為他們會自備粉筆畫上後,拍完照再擦掉。
六代君主六種郵筒
聽郵筒發燒友教路,要看郵筒的分別,最先要懂得看郵筒上的君主徽號。英國郵筒多數會在筒身鑄上在位君主的徽號,徽號通常以君主之拉丁文名稱首個字母以及羅馬數字組成代號,由英國第一個郵筒至今,英國經歷維多利亞(Victoria Regina)、愛德華七世(Edward Rex VII)、佐治五世(George Rex、不附帶羅馬數字)、愛德華八世(Edward Rex VIII)、佐治六世(George Rex VI)及伊利莎白二世(Elizabeth Regina II)共六位君主的統治。其中愛德華八世在位時間最短,香港沒有使用過為其製造的郵筒、郵票及貨幣;伊利莎白二世的徽號則附加聖愛德華皇冠。
愛德華七世ER VII的郵筒全港只有兩個,分別為20號和42號。
愛德華七世ER VII的郵筒全港只有兩個,分別為20號和42號。
九十年代,全港有兩個VR年代的郵筒(編號21和25),一個位於東頭村附近,另一個位於窩打老道近砵蘭街,前者已被換走,後者現於歷史博物館內展出。愛德華七世的郵筒全港只有兩個,一個本來位於半山麥當奴道(編號20),另一個位於荷里活道近文武廟(編號42),如今這些徽號這些君主全部消失或被掩蓋了。
左邊是佐治六世郵筒,右邊是佐治五世嵌牆式郵筒。
左邊是佐治六世郵筒,右邊是佐治五世嵌牆式郵筒。
背對背郵筒,位於北角屈臣道。
揹仔郵筒,位於太子道。
巨型郵筒,位於中環皇后像廣場。
郵筒主要分為三種,一種是燈箱型,現時已消失。圖中這種是嵌牆型(Wall Letter Box),通常用於郵局或新界區,圖為上水天平路郵筒。
另一種傳統郵筒是柱體型,由「彭福郵筒」改良設計而成。圖為觀塘順利的郵筒。+1
伊利莎白二世ER II的郵筒比較常見。
伊利莎白二世ER II的郵筒比較常見。
紅色郵筒去邊?
退役後的郵筒通常會送往郵局貨倉靜候發落。1996年和1997年有部份郵筒翻新後被拍賣——回歸前,郵政署分兩次拍賣,賣出14個圓柱形郵筒、19個燈柱形及4個嵌牆式郵筒,價格最高為佐治五世的圓柱郵筒,賣得5萬元。其餘有些儲存備用,折舊的則被棄置。
資料來源:《郵歷香江》、《香港郵筒的故事》、《漫談香港郵筒》
山道192號的郵筒有伊利莎白徽號,曾經被移走,因引來非議,郵政重置一個圓柱的綠色郵筒在。
發燒友教你睇英國皇室徽號認郵筒 全港第一個郵筒在哪? https://bit.ly/3DfFdAG
郵筒何辜? 去殖民化讓香港吵翻了天!
郵筒何辜? 去殖民化讓香港吵翻了天! | Anue鉅亨 - 歐亞股 https://bit.ly/3LcnfSy
正當「去殖民化」在港引起熱烈討論,長春社及民間組織「郵筒搜索隊」證實,香港郵政署上月曾分別約見及諮詢兩組織,建議將舊殖民地郵筒上的英國皇室徽號遮蓋,劃一套上香港郵政的蜂鳥標誌,以便市民識別。兩組織均表示強烈反對,指該批郵筒的保育價值在於數十年來仍在「服役」,屬於「活的文物」。
香港《明報》報導,郵政署證實,舊郵筒至今仍展示皇冠標記或不同年代的英國皇室徽號「並不合宜」,今年3月決定遮蓋標記或徽號,另外又會在郵政署庫存中挑選不同款式的舊郵筒,放置在歷史建築物內,作為郵政文物供市民觀賞,具體安排仍在籌備中。
香港在殖民地時期共經歷6名英王統治,除了愛德華八世因在位不足一年而未有郵筒運港,其餘帶有皇室徽號(Royal Cypher)的郵筒均有輸港,但時至今天只有3款仍在服役,包括喬治五世、喬治六世及伊麗莎白二世,另中環街頭亦有全港唯一一個蘇格蘭皇冠郵筒,全部共有59個,佔全港郵筒數量1148個的5%。但根據郵筒搜索隊蒐集的資料,九七回歸時全港有144個殖民地時代郵筒,18年來已減少了6成。
郵政署上月先後分別約見長春社及郵筒搜索隊,建議遮蓋殖民時代郵筒標記。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引述郵政署長丁葉燕薇稱,郵筒上的皇冠圖案會引起市民混淆,建議遮蓋標記,強調可以復原。李少文提出反建議,遮蓋物應可以活動,讓市民可掀起看到筒上標誌,但遭拒絕。民間保育組織郵筒搜索隊隊長冼偉文引述郵政署官員稱,打算為郵筒另造新套,上面將印有署方標記,並覆蓋於皇冠及君主「嘜頭」上。
李少文表明反對以任何方式遮蓋殖民時代標記,指郵政署擔心市民混淆的理由牽強,「無理由市民連郵筒都分辨不到」,又指殖民時代郵筒是香港歷史一部分,其價值在於現時仍在服役,若殖民標記被遮蓋或運到博物館展出,只會將街頭文物和市民的生活完全割裂,並非保育舊郵筒的最佳方式。
古諮會主席林筱魯稱,回歸後處理殖民地年代的行政手段與保育歷史須取得平衡,亦毋須聯想到「去殖化」與否,「不想抹掉歷史,至少各時期要保存一套,否則我覺得好反感」。他強調若事件引起公眾關注,古諮會將跟進。
郵政署表示,在殖民時期郵筒上展示皇冠標記及不同年代的英國皇室徽號,並不合宜,該署今年3月決定將皇冠標記及英國皇室徽號遮蓋,並劃一在郵筒上標示香港郵政的蜂鳥標誌,務求所有街道郵箱即使款式不一,仍能清楚識別。該署會以不損壞古郵筒的方式遮蓋有關標記和徽號,具體安排仍在籌備中。
郵政署又稱,現時香港有5個舊郵筒以原貌作展覽用途,其中兩個於香港歷史博物館展示,兩個於香港郵政郵展廊展示,餘下一個於赤柱郵政局外牆展示。此外,香港郵政庫存了一批早年因筒身殘舊而退役的舊郵筒。發言人表示,為了妥善保育現存舊郵筒,及讓公眾欣賞這些街頭文物,除現時已作展覽用途的郵筒,香港郵政會從庫存郵筒中挑選7個分屬7個不同款式的郵筒,回復原貌後放置在合適地點如歷史建築,作為郵政文物,繼續供市民觀賞。
民間組織「郵筒搜索隊」成立6年來,人稱「檸檬頭隊長」冼偉文近年多次與郵政署交手,爭取保育香港僅存59個仍在服務的殖民地郵筒。上月中郵政署主動諮詢搜索隊覆蓋英殖「嘜頭」的計劃,冼偉文形容做法荒謬,指「嘜頭」透視了郵筒年齡,是「靈魂」所在,促請署方擱置計劃。
在大學教書的冼偉文憶述,6年前在油麻地附近「偶遇」一個舊郵筒,驚覺本港還有舊物,於是與學生組織搜索隊尋找全港舊郵筒,之後又為郵筒定期年檢,搜索隊至今有成員約80人,「最年輕的20多歲,最年長是我,50歲」。 (接下頁)
图片说明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5年前南丫島索罟灣的佐治五世郵筒因為內部生鏽而幾乎被拆,引起社會輿論反彈,原來背後是冼偉文「出招」,向各大傳媒寫信大力反對,終令署方煞停計劃,亦令政府宣布保育9個舊郵筒,是郵筒保育政策的里程碑,「以前在大學教書,文字操作多,最擅長是寫信投訴」。
面對舊郵筒再現保育危機,冼偉文再向署方遞交反對書,他認為每個「嘜頭」(皇冠及君主標記)都反映了郵筒年齡,亦是「靈魂所在」,而郵筒形狀不一亦具本土特色,「每個郵筒已有一塊統一格式的資料牌,亦有署方標誌,覆蓋是大大減低其歷史價值」。
此舉會否牽涉「去殖化」?冼偉文對此不評論,但坦言沒需要抹走殖民地歷史,「郵筒由紅身黑底,變為回歸後綠身藍底,已經是『去殖』,不能進一步破壞歷史」。他又指回歸多年,舊郵筒已不單純屬殖民年代,而是本土的象徵。
香港郵政署於1841年成立,初期由英國皇家郵政(Royal Mail)經營,故香港採用的郵筒大多由英國製造,並鑄上該郵筒製造時期的英國君主圖案及皇冠標記。1980年代起,香港不再從英國訂製郵筒,改由懲教署以鋼材或玻璃纖維製造,近年則改以招標方式外判生產。回歸後,所有服役中的紅色郵筒全被髹上代表香港郵政的綠色。
康文署博物館專家顧問(本地史)蕭國健批評,郵政署擬覆蓋郵筒的英殖「嘜頭」,會斬斷香港歷史的延續性,「就如人喪失了青年期,由童年直入老年」,又指「不論你覆蓋幾多個郵筒,殖民地歷史依然存在,倒不如向外介紹這些標記的象徵意義」。
至於近年香港出現不少「去殖」爭議,他對此不評論,「深究動機就令事件變政治化,歷史與政治往往只差一線」,但認為此舉或引起市民更多揣測。他又稱,現存的殖民地郵筒雖未能反映香港整個殖民地歷史,但標誌香港不同年代,「圓形郵筒出現較早,之後才是方形,不同皇冠或君主標記亦反映郵筒歷史」。
本地歷史專家兼古諮會前委員高添強認為,從保育角度而言,只要沒有破壞「嘜頭」結構,就符合保育原則,「最重要可以還原(嘜頭)」。
郵筒是主權及歷史的印記,外國處理具殖民色彩郵筒亦曾惹起爭議,例如早已脫離英國獨立的愛爾蘭,一直繼續使用舊郵筒,並沒有遮蓋皇冠徽號,只是將郵筒由紅色髹成綠色。但仍未脫離英國的北愛爾蘭,境內郵筒曾被人偷偷改髹顏色,以示對政權的不滿。另外,1964年脫離英國殖民地統治的馬爾他,國內雖然沿用紅色的英式郵筒,但郵筒上的皇冠標記均被刮掉。
現時全港共有59個屬不同殖民地時期製造的郵筒仍在服役,包括喬治五世(7個)、喬治六世(1個)、伊麗莎白二世(50個),以及全港唯一一個印有蘇格蘭皇冠的郵筒,估計最長有近百年歷史。
長春社及民間組織「郵筒搜索隊」為此分別製作了全港殖民地郵筒地圖,記載每個郵筒的位置、型號及歷史等資料。長春社因應郵政署最近打算覆蓋郵筒的殖民地徽號,亦舉辦「野生舊郵筒大集郵」活動,有關地圖及活動詳情可到兩組織網站瀏覽
郵筒何辜? 去殖民化讓香港吵翻了天! | Anue鉅亨 - 歐亞股 https://bit.ly/3LcnfSy
郵筒沒有洞!內行人曝「隱藏功能」
郵筒沒有洞!內行人曝「隱藏功能」 | 新奇 | 新頭殼 Newtalk https://bit.ly/3IKHgxO
原PO在路上看見一個郵筒,卻找不到投遞的洞口。 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台灣的郵筒除了設置在郵局門外,路上也隨處可見,民眾寄信相當便利。不過,昨(21)日晚間,就有網友在臉書提到,他無意間在路上看見一個郵筒,卻找不到投遞的洞口,照片曝光引發熱議,有內行網友一看秒懂「隱藏功能」。
原PO在臉書社團《爆廢公社》提到,他在路上看見一個綠色的郵筒,上方印有中華郵政的標誌,看了一圈卻找不到任何投遞郵件的孔,不禁疑惑「抱歉,可能是我太久沒寄信了,請問現在郵筒的洞在哪裡?我找不到洞」。
▲原PO在路上看見一個郵筒,卻找不到投遞的洞口。(合成圖/翻攝自《爆廢公社》)
▲原PO在路上看見一個郵筒,卻找不到投遞的洞口。(合成圖/翻攝自《爆廢公社》)
貼文一出,隨即引發網友熱烈討論,紛紛笑稱「要喊通關密語嗎」、「按電鈴就有人出來收信了」、「要說芝麻開門」、「認真找一下看看」、「現在都用感應式的」、「敲敲門:您好,我要寄信」、「哈哈哈我只想笑」。
不過,有內行人一看秒懂該郵筒的隱藏功能「送信中繼站,郵差用的,不是寄信的」、「這是郵差的暫時存放筒,不是郵筒」、「這是郵差信件過多時,暫時放信件用的,不是投遞用的」。郵筒沒有洞!內行人曝「隱藏功能」 | 新奇 | 新頭殼 Newtalk https://bit.ly/3IKHgxO
殖民地英式老郵筒
香港商報(註1)今天一則新聞報道:“郵政署計劃覆蓋舊英式郵筒上的英帝國皇冠標記,換上香港郵政的蜂鳥標記”
這種 [ 去殖民地化 ] 的行動,就像馬來西亞教育局調整歷史課綱,把不少正確的歷史真相抹掉。
這些殖民地郵政老物件, 有自身的價值,必須受到合理的保護,不可隨意更改其原貌,只要定期給於維修保養,還可繼續以使用。
淪為稀有的歷史文物, 不集中保存在博物院,仍然在路邊“站崗”,更有起到點綴街道景觀的作用。
不知道馬來西亞境內,還存有多少個這類英式老郵筒。
追古思今: 殖民地英式老郵筒 https://bit.ly/3wJoOTN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