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佩玉以示尊威,君子佩玉以顯德義,百姓佩玉以祈吉避凶」有「五德」之說+從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一共11個方面對玉的道德內涵作了分析--《說文解字》雲:,「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也。鯉理黑自外,可以知中,義也。其聲舒揚遠聞,智也。不撓而折,勇也。廉而不技,潔也。」
「君子必佩玉」?「比德於玉」?你知道其中緣由嗎?
玉被賦予豐富的道德內涵,因而君子必須佩戴它。《禮記.玉藻》一書中說:「古人君子必佩玉, 右徵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人也。」
青玉十二辰斧形佩——戌,清
佩戴玉器以後,在行走時玉佩發出聲音,君子走路時就勢必溫文爾雅,沒有邪念。由於玉佩只有在不快不慢、富有節奏的步伐下,才會發出富有韻律、悅耳動聽的聲音,這聲音不僅集中了君子的注意力,同時也吿訴周圍的人們:君子來去光光明正大,從不會偷看或偷聽別人的言談舉動,這便是便是君子行動光明磊落的標誌。
白玉十二辰圓形佩——卯,清
《禮記·娉義)中記載了孔子的一段話:「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鎮密以栗,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訕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這段話從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一共11個方面對玉的道德內涵作了分析,雖未免玄了一些,但它代表了古人對玉的認識和看法,強調了玉的可貴不在外在的美,而在其內涵與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並息息相關。
  白玉鏤雕子辰佩,清
此外,又有「五德」之說,也許是對上述認識的更爲簡要的概括。許慎《說文解字》雲:,「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也。鯉理黑自外,可以知中,義也。其聲舒揚遠聞,智也。不撓而折,勇也。廉而不技,潔也。」大意與《禮記》所載大同小異。
「君子必佩玉」?「比德於玉」?你知道其中緣由嗎?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JMKItc
-----------------------
君子無故 玉不離身
2020-09-07 梨泰院收藏
禮記·玉藻》裡就有記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子貢問孔子爲什麼人們重玉而輕石時,孔子答道:「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guì音貴),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玉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玉乃是吉祥之飾物,玉是一種有靈氣的寶物,一塊上好的玉件能給人帶來好運,趨吉避凶,佩玉石可養生,身上佩玉可防疾病,佩玉則百邪不侵。
中國有君子佩玉之說,喜歡佩玉的男人,排除掉財富的因素外,往往是精緻的男人。
「君子如玉」 古人視玉如寶,「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徵。
中國人之愛玉,佩玉,玉的剛毅大氣是屬於男人的;玉的信實、達雅是屬於男人的;佩玉的男人是磊落的。
玉的鏗鏘使佩玉的男人走起路來溫文爾雅,沒有邪念,來來去去光明正大。
佩玉的男人是內斂的。
玉的質樸使佩玉的男人出入進退俯仰之間不張不狂,懂得聚斂內在的品質。
佩玉的男人是可依賴的。
佩玉的男人不掩飾自己的瑕疵,是怎樣就怎樣。他溫潤有加,知道關心別人,並時時準備著爲他人做些什麼;
佩玉的男人是充滿朝氣的。
佩玉的男人看上去精力充沛,樂觀開朗。玉的冰涼還可以養心,養神,所以,佩玉的男人顯得從容不迫,顯得勝券穩
玉墜懸於胸前,玉溫和與體溫一致的玉,它發著柔和光澤,那樣的純潔,那樣的可人。
「人養玉,玉養人」玉惜有緣人,人憐有心玉,面對這塊寄託情誼的玉,幻想著自己就是那淡淡白光,心中的鬱悶一點一點地被溫暖、撫平、復原。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玉能補氣,玉能辟邪,一個佩玉的人如果遇到不幸,玉會先碎,災禍也會減輕,這叫「玉碎人全」。
有句古話說得好:「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作爲一個男人,應該脾氣好、度量大、胸襟廣,性情溫良,像玉石一樣潤澤。
一個男人脾氣大,那他就是小人。愛發脾氣的人,一生都會一事無成,成了也會失敗。顯然,脾氣不是好東西。這就是爲何過去中國的男人都喜歡佩戴玉石,他們是時刻提醒自己,要讓自己的性格像玉石一樣溫潤,內斂,不張揚,不輕浮。
玉石堅韌、溫和、細膩、含蓄,由內向外慢慢透射出一種魅力無窮的美,這些特點與人性有著極大的一致性。好的玉石冬天拿在手裡溫溫的,它不涼,不會凍著手的;而夏天相對炎熱的天氣又並不感到暖手,真是再好不過。
當然,男人佩戴玉石,原因並不僅在於此。男性佩戴首飾,在我國古已有之,而且表現形式極富大漢文化色彩。
《禮記·玉藻》雲「古之君子必佩玉」,因爲「君子於玉比德焉」(孔子),又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詩經》裡也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即君子以玉象徵高潔的德行,玉是君子的象徵,古代男人帶玉,就是希望自己像君子一樣,或者自己本來就是君子。玉,總給人們帶來吉祥、美好、溫馨的回憶。
玉石具有「體如凝脂,精光內蘊」的質地,它是大自然的精魂,是美石中的君子。東漢許慎釋玉,稱其有「五德」。
《五經通義》亦說玉「溫潤而澤,有似於智;銳而不害,有似於仁;抑而不撓,有似於義;有瑕於內必見於外,有似於信;垂之如墜,有似於禮」。它表里如一,瑕不掩瑜;光澤滋潤,剛柔相濟;寧斷不彎,不爲瓦全;斷口鋒利,卻不傷人;聲音清越,卻不張揚。
所以,中華古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卻有一萬年的玉文化。古人將玉精雕細琢、匠心巧妙,融入華夏文明以及博大精深的東方文化。玉集石頭之精華與天地之靈氣,又被人們加工爲各種各樣的佩飾品,譬如玉觀音、玉佛、玉麒麟、玉項鍊、玉鐲、玉墜、玉扳指等,當著吉祥物來佩戴,寄予人們許多美好的願望與夢想。
國人歷來以佩玉爲美:帝王將相的冠冕上嵌著玉珠,達官貴人的腰帶上鑲著玉片,文人騷客的衣服上繫著美玉,
宋徽宗嗜玉成癖,楊貴妃含玉鎮暑,就連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時也不忘給他偏愛的主人公脖子上掛塊「通靈寶玉」。
杜甫《春望》詩:「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古代男人留長髮,需束於頭頂用簪子別住。老杜所使用的簪子,也一定是玉制的。如果他頭上頂著黃燦燦的金簪,嘴裡卻吟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恐怕會讓人感到彆扭。
當今社會也不乏喜佩玉飾的雅士。這類人多具書卷氣和文化內涵,他們之所以選擇玉飾,固然由於它別具一格的文化意蘊、優雅含蓄的東方韻味、美麗動人的外貌形象,還因爲玉石本身的保健作用。
在古代官方尚有一種說法:玉能辟邪。一個佩玉的人如果遇到危機,玉會先碎,劫難也會減輕。這叫「玉碎人全」。
玉是吉祥之物,是一種有靈氣的珍寶,一塊上好的玉件能給人帶來好運,防身避禍,逢凶化吉,祛病延年。玉石行內有一句話「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
和田玉的價格遠遠高於黃金,而其儲量卻遠勝於黃金,證據表明,沒有任何一個儒家文化圈政府會把和田玉或其他玉石做爲硬通貨儲備在國庫,而出了儒家文化圈,更加得不到世界範圍內的認可
玉徹底成爲了君子的化身和代表,是純潔之物,更是中國傳統美德的代名詞,材質溫膩、柔潤有光澤。佩戴玉石,就像有個具有仁愛之心,生性溫和的君子時刻陪在你的左右,感染著你,讓你的性情最終得以蛻變。
從外表看就能看到玉的裡面,是否有雜質,這是玉的忠義,也是古時君子必備的一種品德之一。俗話說的好:「畫龍畫虎難話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義」字看似簡單,真正想要做到,卻實在並不容易。
敲擊玉石,會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並且能傳到很遠的地方,說明玉是有智慧的,並且善於傳達給周圍的人。這是君子志在四方的表現。不屈不撓,寧爲玉碎,不爲瓦全!
玉的這一特點,代表著君子超人的勇氣! 當玉斷裂的時候邊緣會有很鋒利的斷口,但是我們用手來觸摸的時候並不會傷害到我們, 這點與其他任何物質都不同,表明了君子潔身自好的特點。
玉石最大的用途是用於印章,最著名的莫過於和氏璧,當然和氏璧屬於「硬玉」。因爲中國自古以來寶石產量更加稀少,無法大面積普及,而金銀因其後期的貨幣作用,受君子不言利的影響,玉相對來說更加容易被儒家文化圈所接受。
君子無故 玉不離身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uBiw5Z


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深深地影響了古人的思想觀念,成為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玉文化中包含着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干戈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温”的無私獻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
發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而綿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國文化有別於世界其他文明的顯著特點。中國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氣的結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尋常的宗教象徵意義。取之於自然,琢磨於帝王宮苑的玉製品被看作是顯示等級身份地位的象徵物,成為維繫社會統治秩序所謂“禮制”的重要構成部分。同時,玉在喪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無比的神秘宗教意義。而由於玉的外表及色澤,人們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於人的道德品質,作為所謂“君子”應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頌,更是中國人的偉大創造。因此,玉是東方精神生動的物化體現,是中國文化傳統精髓的物質根基。
中國玉作為中華民族的先民從各種石頭中篩選出來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潤瑩澤、縝密堅韌的美感和實用功能。在這個漫長的篩選過程中,“崑山之玉”也就是“和田玉”成為公認的“寶玉”、“真玉”。
幾千年來在中華民族中形成了民族愛玉心理,“對玉的愛好,可以説是中國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來,玉的質地、形狀和顏色一直啓發着雕刻家、畫家和詩人們的靈感”(李約瑟)。歷代諸子百家以儒家學説詮釋和田玉並賦予“德”的內涵,於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説廣泛傳播,並被全社會所接受,成為我國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這種寓德於玉,以玉比德的
觀念把玉和德結為一體;同時,又將玉與君子結緣,物質、社會、精神三合一的獨特玉意識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思想建樹,成為中國玉文化的豐富思想和精神內涵。中國玉文化延續時間之長,內容之豐富,範圍之廣泛,影響之深遠,是許多其他文化難以比擬的。中國玉文化的輝煌不亞於偉大的長城和秦代兵馬俑的奇蹟。玉文化的成就遠遠超過了絲綢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玉文化包含着偉大的民族精神,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温”的無私奉獻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潔氣魄;“鋭廉不撓”的開拓進取精神。
內涵
中國古玉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影響深遠,玉和中國民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藝術的產生和發展都有着密切的關聯,它影響着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觀念和習俗,影響着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響着一大批文人墨客及他們筆下的輝煌鉅作。中國古玉器世代單件作品的產出與積累,與日俱進的玉器生產技藝,以及與中國玉器相關的思想、文化、制度,這一切物質的、精神的東西,構成中國獨特的玉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個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鑑賞中國古代玉器,我們不但要欣賞它們的工藝價值,更要研究它們深刻的文化內涵。
中國玉器的發源
白玉吊墜
根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考證:中國玉器誕生於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期,至今有七、八千年的歷史。從出土玉器考證,公元前七千年左右的河南南陽獨山玉雕“第一村”(黃山遺址),公元前四五千年前左右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遼河流域紅山文化,黃河時代距今8000-4000年之間,此後玉器與鋼器並用了約1000年,玉器盛行上下約3000年,我國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綿延時間最長的國家,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
玉雕工藝
可以説,玉的文化主要還是在玉雕工藝上才會得以體現。漢語中有“玉不琢不成器”之説。任何一塊好的玉石,經過人工雕琢,才賦予其新的價值和魅力。我國的玉雕工藝,源遠流長,為世所公認。早在原始社會階段,我們的祖先就用玉石製作成像鏃、矛、刀、斧、鏟等一類生產工具和各式各樣的玉雕裝飾品,如1973年發現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28件用玉料和瑩石製作璜、管、珠一類的裝飾品,距今已有七千年的歷史。在奴隸社會,即商周時期,玉雕工藝又有了新的進展,琢磨精細,紋飾優美,並新出現有魚、龜、鳥、獸面、兔、蠶等形象的玉雕佩飾。常見的紋飾有夔龍紋、蟠螭紋、雲雷紋、竊曲紋、方格紋等,特別是當時玉雕陽文線條的出現,是技法處理上的一大飛躍。古人精湛的玉雕技法使玉文化得以充分的體現。
發展
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國玉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個分支,它同樣是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以玉器為主要內容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中國玉文化的產生有其歷史必然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這裏提出一些關於玉文化產生原因的看法,以便與鑑賞者交流。
石器時代
與舊石器時期的玉器相比,我國新石器時代玉石器經過了打磨和穿孔,這樣既保留了原有的實用價值,又具有美觀的效果。如果説,揀取自然的石塊,進行石打石的處理,説明古人類已經學會了製造和使用工具,那麼,磨光和穿孔則意味着中華古代先民不僅已經能夠製造高一級的工具,而且在思維當中產生了帶有觀念形態的內容。儘管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還是一種極其簡單的工藝,可祖先們竟為之實實在在奮鬥了幾十萬年之久。從史學的觀點看,這構成了劃時代的標誌。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祖先們把那些色澤晶瑩的“美石”,經過耐心細緻的打磨,製成帶有一定意義的形狀,
古玉器
古玉器
並鑽上一個小孔,甚至還穿上自己捻的小繩,將它套在頸項上或掛在胸前,這是一幅多麼美妙動人的情景,它説明古人在進行美的追求,標誌着人的思想中有了信仰和寄託。玉石具有無比的美麗,無比的堅硬,無比的價值,它與上古先民思想中至上的祖先、至上的自然力、至上的鬼神的觀念自然而然地聯繫在一起了。古代護身符一類的東西正是循着這一自然過程而產生的。在此後的社會發展進程中,更產生了許許多多和玉緊密關聯的神話和傳説,這都表明在古時候人們的思維想象當中,一塊美玉,它對天地四方、對列祖列宗、對電閃雷鳴、對萬物生靈都有説不盡的聯繫和影響力量,這確是一個很重要的飛躍。大量古代的文字記載和大量的出土文物,都在證明着這樣一個史實:一塊玉、一件件小小的飾物、一點最原始的審美意識和一種最早的信念和虔誠,都不斷地被賦於了新的含義,發生着新的作用,並終於孕育了中國特有的玉文化。
玉圖騰
中國原始社會曾有一個被稱為玉圖騰的階段,表現為先民曾經用帶有某種含義的玉雕製品作為民族的標誌,歷史文獻也的確有許多這方面的記載。例如《拾遺記》卷一《少昊》記載,少昊的母親皇娥在少女的時候,白天乘木筏在蒼茫的大海上漫遊,有一天她到了西海之
濱的窮桑之地,那裏出產一種叫孤桑的大樹,高達千尋,吃了此樹果實會長生不老。在那裏,她遇到了神童“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她與這位童子同乘木筏,嬉戲於海上,他們用桂樹的樹幹作旗杆,將董茅草結於杆上作旗幟,用玉石雕刻成鳩鳥的形態,裝飾在旗杆頂上,即“刻玉為鳩,置於表端”。後來皇娥生下了少昊,稱號叫“窮桑氏”,也叫“鳳鳥氏”。而且屬少昊的各氏族有元鳥氏、青鳥氏、丹鳥氏,祝鳩氏、鳴鳩氏、鶻鳩氏,這是以玉鳥為圖騰的最好體現。
玉石是當時人類用得最多、最廣泛的物質,被推為天地之精,既美觀又實用。因此,上古之時,先民將玉雕琢成鳥獸等各種圖案,作為圖騰崇拜,而且圍繞圖騰標誌,還產生了一些原始的公共活動,如包括原始音樂,原始歌舞在內的巫術禮儀活動等,反映了玉圖騰是遠古文化和意識形態——玉文化萌芽初期的一種形式。
世系英雄
我國關於古代英雄的神話故事很多。這些人戰功赫赫,智慧超人,為推動中國原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許多神話故事在敍述這些偉大人物時,也將玉融合了進去,例如,傳説炎帝
玉飾
玉飾
時曾“有石磷之玉,號日夜明,以之投水,浮而不下”。其實這是一種磷光效應,但古人卻把這種自然現象和炎帝神農的聖德聯繫在一起,似乎天地為賢人的聖德所感,以致於玉石都顯了靈;傳説中是軒轅黃帝最早統一了中國,並建立了典章制度的,國人至今仍以作為炎黃子孫而自豪。《拾遺記·軒轅黃帝》中記載他曾“詔使百辟羣臣受德教者,先列圭玉於蘭蒲,席上燃沈榆之香,舂雜寶為屑,以沈榆之膠和之為泥以塗地,分別尊卑華戎之位也。”這説明黃帝時代已建立了圭玉製度;唐堯是聖德之主,傳説他得到了一塊雕刻着“天地之形”的玉版,説明唐堯聖世,功績卓著,與其得玉版受天意和知識有關;夏禹治水,奏萬古奇功,皆因他得到“蛇身之神”傳授玉簡的結果。所有這些描述將玉的神格化作用與世系英雄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強烈地表現了古人對玉的狂熱宗教情緒。
文學藝術
巫術是古代人類社會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禮天祈福,祭祀祖先等等,《周禮·春官·宗伯第三》曰:“若國大旱,則師巫而舞”。就是證明,巫術活動的一般形式是巫師帶領一羣人邊唱邊舞邊敲。而歷史記載和分析表明,敲打的東西就是玉石,《尚書·舜典》曰:“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這描述了古人進行巫術活動的情景,即敲擊玉石發出有節奏的音響,人們模仿着百獸的動作,開始狂熱地舞蹈。玉是當時製作樂器的最好材料,古人把這一特徵作為衡量玉石的標準,及“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原始歌舞和巫術禮儀活動在原始社會還是混為一體的,但到了階級社會,便開始一分為二,發展成社會上層建築的兩個獨立的部分,原始歌舞演變成“樂”,巫術禮儀演變成“禮”。一是文學藝術,一是行政典章。玉從參與歌舞、巫術禮儀活動而成為中國古文化的開端之一。
玉文化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80byjn
---------------------------------

2022-03-28_1525488090af0d82cb5aab508f1a87689aa571ec0f593c186853c1755c2567124a957759f309cd498e8e06c9a328a305c00367de12fcad0556fee46f25b1f6be2cc259fcd215ab61045aa38901c0efe94ea19e624b3d9cea7757de2f1f83b7595f57c0d7668e979995fb3611ce66583e4670a4e106b4f8d0ee9c1796c9ef852352d4bf (1)50a21c25d9dc0dc645080473b7034166a69178ae0b1fbc0c9f37d0a11a232de9 (1)2022-03-28_152600
中華獨有「玉文化」 故宮人教看門道
故宮
中華獨有「玉文化」 故宮人教看門道 - 新聞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https://bit.ly/3mWz2ZM
中華獨有「玉文化」  故宮人教看門道
中國玉器發展有八千年歷史,隨著時代演進,異域文化的融合,玉器的使用目的、形制也有所不同,從最早期「天人溝通」的宗教祭祀功能,逐漸世俗化,説玉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一點也不為過。(江昭倫攝)
中國玉器發展有八千年歷史,隨著時代演進,異域文化的融合,玉器的使用目的、形制也有所不同,從最早期「天人溝通」的宗教祭祀功能,逐漸世俗化,説玉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一點也不為過。國立故宮博物院「敬天格物」常設展,就展出故宮院藏玉器精華,故宮器物處蔡慶良博士特別接受央廣專訪,教觀眾如何掌握欣賞玉器的基本門道。
八千年中國玉器發展  貫穿華夏文化傳承
故宮經常策劃各種主題的玉器展覽,故宮「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華展」,就透過不同時期玉器展件,說明中華文化中獨有的「玉文化」。
故宮器物處蔡慶良博士指出,中國玉器發展約八千年,其演變就像金字塔一樣,在最早期,因為玉料少,玉被拿來作為最重要的祭祀天地重器,成為天人溝通的媒介;越到後期,則開始逐漸世俗化,甚至是商品化。
蔡慶良:『(原音)玉器早期是非常珍貴,所以它只能為天而做,所以它算金字塔頂尖,數量少而精緻。可是隨著時代演變,因為玉料開採漸漸比較容易,所以慢慢地它從只為天而做的重器,慢慢變成大貴族彰顯身份的禮儀重器,所以它開始往身上掛,往身上掛不是裝飾品喔,那是禮儀重器,隨著時代往後演進,文化交融,所以造成不同題材、不同裝飾方式,或者是不同的器用,開始越來越豐富。乃至於明清,以至於現代,你可以發現什麼樣的題材都有,什麼用途也有,就像桌上擺設、往身上配掛,因為它已經到達了完全世俗化,所以我們用一句話來說明玉器發展歷史,就是不斷不斷社會化、世俗化,説比較更通俗,它從天上掉下來人間,所以我們才用金字塔來形容。』
早期玉為「神物」  天人溝通媒介
正因為不同朝代看待玉器的角度不同,玉器發展也有不同的變遷。
蔡慶良指出,在中華文化裡,「玉」被視為是山川孕育之精華,具有溝通天與人的靈性。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玉的珍貴性更顯突出。
中國玉器早期因為預料少,玉料珍貴,經常可見以天圓地方造型玉器,作為向天祭祀之用,也可見鳥禽意象的玉器,象徵人神溝通媒介。(江昭倫攝)
蔡慶良:『(原音)玉料是非常珍貴而堅韌,它事實上是很難製作的,所以在早期平均生命不到四十歲情況,有些製作玉器可能要累代製作,好幾代接力,就像今天的大教堂一樣,一做做五百年,你說五百年我看不到啊,人家會回答你,又不是為你做,它是為敬頌上帝而做,所以玉器也是一樣,越早期,跟天有關,所以他會不計代價,累代接力,就是要做出難以置信的重器。』
展場中一件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齊家系玉璧,以及紅山文化晚期鳥形玉珮,就相當具有代表性。蔡慶良:『(原音)中間這一件,其實在先民立場或他的世界觀,這就是上天的象徵,天圓地方嘛,為什麼感覺略有粗燥,很簡單,舉個例,你去參加祭祖活動,你絕對不敢穿得太過,你絕對不敢穿十公分高跟鞋,你絕對不會把指甲塗鮮紅色,因為場合不宜。為什麼選擇這種樸拙形制呢?很簡單,越樸拙,恭謹的內心恰足以表示對上天的崇敬,所以這是很自然。很多人都以為説是因為早期技巧不行或者工具不好,所以造成這種略顯粗糙的形制,其實不是,他能從土裡、山林挖出礦料做到這種形制,代表他技巧已經非常成熟 ,所以我們問的問題應該問說,他為何選擇這種形制跟風格?而不是說他為什麼做不出來,他絕對做得出來,所以旁邊為什麼會有鳥的形制,很多人認為說這只設裝飾品,其實這絕對不是裝飾品,既然我們知道玉器的功能是為了溝通人跟天,其實在今天也是一樣,我們大家都羨慕鳥禽能夠在天空飛翔,所以它正好可以作為人、天溝通的使者,所以為什麼在新石器晚期、早期,五、六千年,為什麼鳥禽題材特別多,因為那就是要溝通人天的使者啊,所以大家絕對不要把它當作裝飾品。』
龍山時期的兩件玉圭,為文化部指定國寶,源自斧的造型,由於上頭有獸面紋、鷹鳥紋等紋樣,代表在當時龍山人心目中具有神聖地位。
龍山文化時期社會分化日益明顯,只有統治者才有資格使用玉器,兩件玉圭也可看出在龍山人心中具有神聖地位。(江昭倫攝)
這兩件玉圭流傳到十八世紀時,乾隆皇帝命玉工將御製詩與璽文加在玉圭上,卻刻成與玉圭上的鳥紋樣相反方向,很多人以為乾隆不了解花紋的神祕性。但蔡慶良卻不這麼認為,他說,從乾隆御製詩內容可以清楚了解,乾隆認為玉圭上的圓孔象徵日月,日月方向朝上更為重要,也反應玉器在不同人心中其實有不同的觀看方式。
商周圭璧制度成形   漢代葬玉觀念興盛 
到了商周,玉器成為貴族階級身份或是統治者的象徵,像是西周的玉牌聯珠串飾,經常可見月牙形玉簧,有些串飾甚至長達一公尺,穿戴這樣的禮器,代表穿戴者行走時須保有一定禮儀規範,反應不凡的身份。
另外,此時儒家學說興起,玉也被賦予道德意涵,玉被比喻為君子品德的化身,孔子就曾説「君子比德於玉」。到了西周,圭壁組配成形,玉的雕琢和形制便開始與禮制產生直接的關聯,後來更成為中國禮制的核心。
西周的玉牌聯珠串飾,經常可見月牙形玉簧,有些串飾甚至長達一公尺,代表穿戴者行走時須保有一定禮儀規範,反應身份象徵。(江昭倫攝)
從戰國到漢代,玉開始世俗化,成為貴族誇耀財富的象徵,當時人認為玉可庇護死者靈魂、轉世再生,因此漢代葬玉文化蔚為興盛。
蔡慶良舉例,一件墓葬出土的玉高足杯,被認為有承接露水之功能,另一件死者下葬時口含的玉蟬,都是標準漢代墓葬文化。蔡慶良:『(原音)蟬蟄伏這麼多年,是為了成仙而做準備,而它與羽化在樹幹上,什麼事都不做,只喝露水,各位為什麼我剛說那個高腳杯,又叫承露杯,為什麼規格之高,因為它是為了承接露水,為了延年益壽而做,所以那是最高的貴族而用,最高貴族其實在剛我們說,在它藍色跟褐色的器色,告訴你它的規格,因為代表跟銅器、鐵器合葬,那只有大貴族才能合葬,很多線索是很有趣的,但是你要理解背景。但是說到底2000多年來有人長生不老嗎,至少我們所知是沒有,所以在世喝高腳杯,承接露水,求長生之不老,不可得,所以埋到土裡,就把蟬含在嘴巴裡,希冀有朝一日能夠破土重生,標標準準漢代喪葬觀念,思維模式,所以只有大貴族才能用。』
漢代人認為玉可庇護死者靈魂、轉世再生,因此漢代葬玉文化蔚為興盛。展場中的漢代覆面玉石飾件及琀蟬就是充分反樣這樣的思維,也是貴族身份的象徵。(江昭倫攝)
另一件故宮超級巨星,東漢的「玉辟邪」也有類似的意涵。漢代因為崇尚神仙思想,帶有翅膀的祥瑞動物也被視為仙界生物,「玉辟邪」就代表了不可限量的神性與能力。而玉辟邪,整體接近直角三角形的構圖,營造出辟邪向前跳躍的動態感,加上圓形雕刻型態,都反映了當時玉雕技術與藝術性,確實達到某種高峰。
東漢「玉辟邪」,反映了當時玉雕技術與藝術性,確實達到某種高峰。(江昭倫攝)
異文化衝擊  玉器發展繽紛多元
中國玉器發展的脈動,在魏、晉南北朝時曾一度低緩無力,隋、唐開始,漢人與外來不同民族接觸,透過不同文化衝擊、交融,隋、唐、五代以至於宋、遼、金、元的八百年期間,中國玉器發展出現重大轉折,讓玉文化廣納更繽紛的內容。蔡慶良:『(原音)我們都知道從魏晉南北朝之後,因為漢代外交制策或民族政策,遊牧民族慢慢到長城以南,所以慢慢融合起來,正史叫五胡亂華,正史的觀點,事實上就是文化融合,文化融合它顯現在玉器上面,所以玉器上就會出現不同題材,我們在這個時代就會看到不同文化的技巧,不同文化題材,不同文化的目的。所以你會看到唐代,一般人為唐代認為鮮卑族、有人認為突厥,都有,反正就是外族,所以你會看到這種胡人做玉器或者跳舞的題材。』
受到多元文化衝擊,隋、唐開始玉器有了外來民族的元素加入。(江昭倫攝)
這階段時期的玉器出現大量以自然花卉、鳥獸、人物為主題的寫實象生之作,消費對象也開始普及到普通市民,文房用具也可見玉雕作品, 特別是到了宋代,文人情趣興盛,玉雕在陳設與賞玩之餘,也有象徵意義。
一件刻意染色的玉荷葉杯,葉緣彎曲起皺,代表當時雕刻技藝成熟細膩,也被認為傳達宋代文人惆悵不得志卻又不放棄理想的象徵意義。
一只刻意染色的玉荷葉杯,就被認為傳達宋代文人惆悵不得志卻又不放棄理想的象徵意義。(江昭倫攝)
而傳統文化中,以玉為溝通人神媒介,表彰道統的象徵觀念,依舊貫穿不同朝代,唐玄宗開元十三年舉行封禪大典時的祝禱文「禪地祗玉冊」,就是典型例子,也是文化部認定的國寶之一。
蔡慶良:『(原音)它看這個禪地玉冊是皇帝跟地祇神的悄悄話,他寫的隸書,只有一個是寫楷書,在哪裡寫呢?在第三簡,最下面寫「隆基」,隆基是誰?李隆基,唐玄宗,他自稱嗣天子臣,我是天子底下的臣子,叫做隆基。所以你看他怎麼樣抬到前面呢?你看下面他寫說,「敢昭告于」誰?皇地祇,地神,皇地祇馬上跟到這一簡最上面,所以它為什麼重要,這代表了法統的象徵,補足了歷史上非常重要缺失的文獻,或者你可以比對文獻,作為經傳之闕如。』
以玉為溝通人神媒介,表彰道統的象徵觀念,貫穿中國不同朝代,唐玄宗開元十三年的封禪大典時的祝禱文「禪地祗玉冊」,就是典型例子。(江昭倫攝)
明清玉器發展徹底世俗化  製作工藝達顛峰
玉器發展到了明清時代,工藝又達到另一個高峰。明代玉器越到晚期,工藝發展越快速,人才輩出,玉雕名將陸子剛就是其中之一,甚至有大量仿冒品出現。蔡慶良:『(原音)就像今天一樣,商品化的時代,你買不同的產品,就像女士愛買化妝品 ,或者喜歡買包,第一個喜歡買什麼牌子,對吧,標準商品化時代,所以明代晚期就出現重要著名的大匠師陸子剛,因為他實在太有名,只要他落款就身價百倍,所以你看後面就有他的簽名,所以你聽到「子剛牌」、「子剛款」,就是這樣,可是我們因為缺乏明確知道説可以確定這就是陸子剛作品,仿的人太多,我們現在很難判斷哪個是仿品,哪個是他的原作。』
陸子剛是明代玉雕行業的翹楚,上下百年無敵手,有「子剛死,技亦不傳」之說。當時即有大量仿冒品出現。(江昭倫攝)
到了清代,玉器可說徹底世俗化。蔡慶良說,各式各樣造型精美的玉雕大量出現,品種與數量相當繁多,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市場需要什麼,就會有人做」,且為各階層廣泛使用。
乾隆皇帝本人,更是一位「愛玉成痴」的人,故宮院藏玉器有大半都是出自乾隆所藏,也因此清宮玉器做工之精,器形之多,超越中國歷代。
乾隆自己則因為愛好賞玩古玉,因此也提倡仿製古玉。故宮院藏一件「白玉群獸插屏」,有祥雲、有瑞獸、有神樹,明顯漢玉制式,正是乾隆仿古玉的代表,而實際上它是一個銅鏡台座,白玉本體下方左右突起的圓雕鳥雀造型,則是為了放置銅鏡之用,鳥雀局部還刻意染成棕褐色,以示其羽毛,呈現靈動感;看不見的木座背後,還設計了夾層,目的是為了收納銅鏡,可說巧思處處。
乾隆皇帝提倡仿製古玉,故宮院藏一件「白玉群獸插屏」,設計雕工處處可見巧思。(江昭倫攝)
也因為擁有自己的玉器審美觀,乾隆本人還會評點他心中認為的玉器製作工藝好壞,他曾批評蘇州、揚州玉工為了市場性而炫技,譁眾取寵,製作玉器時不考慮功能,如製作香薰就不該全器用多層次鏤空技法,以致無法盛放灰燼。
清代玉器發展已徹底世俗化,市場需要什麼,就有人做。不過有時也過於炫技,乾隆就曾以香爐為例,批評玉工不該全器用多層次鏤空技法,以致無法盛放灰燼,明顯譁眾取寵。(江昭倫攝)
蔡慶良指出,很多民眾參觀故宮玉器展,都偏好雕刻精美的作品,但事實上欣賞玉器,不要只是從自己主觀美感出發,也必須了解每個時代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才能知道玉器在當時的功能以及重要性,也才能掌握玉器藝術之美,自然能感受得出中華「玉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中華獨有「玉文化」 故宮人教看門道 - 新聞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https://bit.ly/3mWz2ZM
-------------------------
乾隆爺的“農家樂審美”
可以說人盡皆知
8過,就算是審美“賽狗屁”的乾隆爺
也還是有審美在線的時候
這唯一在線的時候呢
就是咱們乾隆爺賞玉之時
清乾隆白玉雕鳳首水滴
清乾隆白玉雕福壽紋插屏
清乾隆白玉雕五福捧壽紋洗
清乾隆白玉大盤/白玉碗
對,你沒有眼花
這樣玲瓏剔透、巧奪天工的玉器
不僅出自乾隆時期
還被稱為——乾隆工
因為這一時期的玉器
線條流暢、層次分明、薄如蟬翼
皆為巔峰之作
那麼,為什麼在瓷器上審美奇特的乾隆
在玉器上卻如此高級?
清乾隆藍地粉彩花卉紋包袱尊
其實,風騷花俏的瓷器只是他的牆頭
乾隆爺的本命可是玉器哦
他是出了名的愛玉
帝王對“玉”的喜愛
與中國人對玉的情懷一脈相承
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
早在春秋時期,玉就與君子掛鉤
象徵君子之德
孔子提出“玉有九德”
後來發展為“玉有五德”
即:仁、義、智、勇、潔
自此,儒家與玉結下不解之緣
崇尚儒學的國人以佩玉為風
形成了
“帝王佩玉以示尊威
君子佩玉以顯德義
百姓佩玉以祈吉避凶”的約制
所以,帝王愛玉自不稀奇
不過,愛玉成癡的帝王
僅有乾隆一位
據統計
乾隆爺一生創作了近八百首“詠玉詩”!
粗略估算一下
竟然是寫給富察皇后的八倍!
乾隆這個大豬蹄子,不僅愛玉勝過愛老婆
“坑”起孩子來也不手軟
乾隆的十七個兒子
全部以玉器為名
比如——
總而言之,乾隆的孩子們
基本可以組成——
《清代玉器圖鑑大全》
當然,乾隆愛玉絕非葉公好龍
他不僅愛玉、藏玉,同時制玉器,撰“玉書”
在位期間,乾隆在宮中設立“如意館”
它以製作玉器為主,並由乾隆親自監製
據傳,從工匠的選派到玉器選款、製作技術
乾隆無一不過問,無一不審查
因為乾隆愛玉,全國的官員們為投其所好
爭相進貢玉器,平定準噶爾後
駐紮在新疆的大臣
每年運回成千上萬斤的和闐玉
乾隆爺開心的像孩子一樣
當即作詩道:
“回城定全部,和闐駐我兵。
其河人常至,隨取皆瓊瑤。”
不僅如此,乾隆爺也非常重視玉文化
他撰寫的《搢圭說》、《圭瑁說》等
關於玉器的論述
身體力行的推動了清代玉器的發展
造就了古玉最後一個巔峰時期
乾隆在晚年時
收藏的古玉有近一萬件
如今
他所收藏的古玉几乎都陳列在故宮博物院
不過或許是因為
乾隆對於瓷器的“農家樂”審美過於奪目
所以讓很多人都忽視了
他對玉器的品味
乾隆:爺這輩子唯一一次“審美正確” - 知乎 https://bit.ly/3LnZBTk

2022-03-28_1500382022-03-28_1500162022-03-28_1500032022-03-28_1459572022-03-28_1459502022-03-28_1459302022-03-28_1459032022-03-28_1457322022-03-28_1457272022-03-28_1457202022-03-28_1457152022-03-28_1457092022-03-28_1457042022-03-28_1456532022-03-28_1456442022-03-28_1456292022-03-28_1456232022-03-28_145614


2022-03-28_15481720201124-024833_U17701_M655479_f94f2022-03-28_154824

漢寶德專文:玉文化充分顯現中國人神秘莫測的性格
漢寶德專文:玉文化充分顯現中國人神秘莫測的性格-風傳媒 https://bit.ly/3qGmNUV
玉文化事實上使標準的中國人失掉了剛強的個性。中國的念書人在溫文恭謙的教誨與陶冶下,失去了銳角。(
明清以後的小型飾玉可以說明後期中國的裝飾藝術之特色。自小型頑石雕出來的形狀,作為佩戴之用,是中國人最喜歡、最流行的玩物。其主題以人物與動物居多,除了生肖動物自然為人所喜歡之外,很多雕刻都是有寓意的,雖然內容十分通俗。舉例說,數量較多的童子,大多有「連生貴子」之類的含意,形象為一童子手執蓮花,如以蓮花表示「連」的意思,有些較複雜的雕刻,有兩個童子,一童執一荷花,另一童提一竹盒,乃有「和合二仙」的含意。和與合是家庭中的基本人際關係的原則,蓮花與荷花沒有分別,在此處蓮花要看作荷花,來象徵和諧了。
自古玉的紋飾來看,玉文化對中國人的表達方式之神祕莫測的性格,早已顯現出來了。遠古的玉工在刻製那些紋飾的時候,必然享受那種交結、複雜的造型關係的創作,後代的中國人則幾乎沉醉在模稜兩可、指桑罵槐的表達方式中,成為心智的遊戲。到後來,連高級的藝術如繪畫,都成為寓意性的創作了。
溫潤與圓融
以古代的文獻來看玉的價值,最重要的是溫潤。古人說,玉有五德,像人格的五德,就是仁、義、智、勇、潔。把溫潤的手感視為仁,把紋理內外一致視為義,把聲音清脆視為智,把質地堅硬視為勇,把角稜尖銳視為潔。這五種性質確實是玉器的特點,但到了後代,中國人真正喜歡的就是玉的溫潤了。玉有五德是最流行的說法,其實對玉之德說法很多,《禮記‧聘義》中,舉出十一德之多,義禮智忠信,甚至天地道法無所不包。《管子‧水地篇》,舉出了九德,除了仁義智之外,與《禮記》所載並不相同,可見古人喜歡玉,比類於德行則因人而異。到了漢代,玉德的說法就漸縮小了。《說苑》中舉出玉有六美,與古說未盡相同。《五經通義》始有玉有五德之說:仁義禮智信,已經是公認的五德了。但內容的比類與古說並不相同,如溫潤而解釋為智,今人所引為《說文》中的說法;《詩經‧秦風》中有「言念君子,其溫如玉」的話,是後來比德於玉的根據。
說起來難以相信,玉的幾種性質,應該是相矛盾的,卻能存乎一體。以潤來說,應該是一種柔軟的物質之特色,可是玉卻十分堅硬,刀刃不能傷。一般物質如果有潤澤之感,通常不會光亮,玉卻可兼而有之。後人特別喜歡玉的溫潤,是在其他性質之上的溫潤,故覺其十分難得。古人說:「能柔能剛,能抑能揚,能斂能彰,而能備精麤之美,以全天下之道者,玉之為物也。」
中國玉是軟玉,發出刺眼光澤的翠,不能被視為玉。因為軟玉的組成對光線有擴散的作用,所以其質地雖可達到六度,可琢磨到十分光亮,卻仍有潤澤。玉雖可為禮器、陪葬品,但亦可為隨身之飾品。故「潤」字上手後就有溫的感覺。其實溫是體溫經過把握後傳達到玉上的感覺。玉質近石,能吸收溫度,保持溫度。與金屬器相比,冷天不冷,熱天不熱,故近人。也許是這個原因,後代的玉器遂以小型的佩飾器為大宗了。
產於新疆和闐的軟玉(Shizhao@wikipedia)
玉之溫潤感,有一個來源是其半透明的特質。圖為產於新疆和闐的軟玉。(Shizhao@wikipedia)
玉之溫潤感,有一個來源是其半透明的特質。其實玉的透明度尚達不到半透明的程度,它只是透光而已。一個物質如果完全透明,如玻璃或上好的水晶,就有冰冷的感覺,明亮潔淨而流麗卻不近人。如果完全不透明,如頑石,就有粗糙的感覺,混濁而拙笨,不討人喜歡。玉之為物,質純而透光,渾厚而不失靈性。好玉者講究「透」,實即背面有光源,可顯現微亮,使玉之質地美呈現出來,而且有光采內蘊之感,含有深度、含蓄等特質。玉如果太薄而至於透明見物,其溫潤感就完全消失了。這就是後期痕都斯坦的玉製器物,雖十分精巧,總不能為中國人接受的真正原因。
中國儒家的君子形象就是如此。一位理想的儒者,有豐富的學養但不急於顯露,只在行為上很謙和地使人感受到,這就是光采內蘊。真正的讀書人沒有稜角,不會霞光四射,令人不敢仰視,而是很容易接近的。因此古人才說渾潤代表仁。自字義上看,溫潤是溫和、柔潤。色和為溫,性和也是溫。所以溫與和字幾乎同義。在溫度上,溫的意思是不冷不熱,也有和字的意味。古代溫文並稱,即溫的個性與文采、文雅相關。
若自古人「玉有五德」的觀念來看,古人對於玉的幾種性質,一視同仁,都認為很重要。可是後期的發展卻凸顯出溫潤感此一特點。主要因為其他性質並不是玉所獨有,而只有潤澤是其他物質所不具有的。恰好儒者以仁為主要的道德標準,以玉來象徵儒者就最合適不過了溫潤既為玉器最重要之特點,到了後代,玉器就向強調溫潤的方向發展,佩飾就變得重要了。佩飾品最接近人體,最能突出形象。尤其到後代,禮器玉雖有《周禮》的記載,早已失傳陪葬玉則為陶器所取代佩飾之外是擺設,擺設是置於几案上以供欣賞的。古玉經發掘後,其大型者成為擺設品,其小型者就成為佩飾品。此二者均可為愛玉者把玩,享受其溫潤之感。後代製玉,也就在這兩方面發展了。
玉自溫潤之個性發展為可以把玩的佩戴玉之後,就有另一種個性,為人所稱道,那就是圓融。圓是沒有圭角,豐滿無缺;融是融合、不突出、不顯露、不固執、善調和。圓融是中國社會所喜愛的個性,這種個性雖無法認為是自玉文化產生,但至少可以由玉文化來印證。
玉自溫潤之個性發展為可以把玩的佩戴玉之後,就有另一種個性,為人所稱道,那就是圓融。(取自百度百科)
把玩玉上手溫潤、柔和,古玉看上去溫潤柔和,都象徵了溫文圓融的人際文化。古人說溫如玉,早就把玉作為溫的德行之代表了。而上手之後,最忌圭角,所以不論造型與雕刻,均宜去角取圓,形成良好的手感。今人「玩」古玉稱「盤」,即以手指經常摩擦,使玉色呈現,圭角圓化。為了減少良好的軟玉過分瑩潔的特色,今人喜歡出土受浸變色的古玉,特別是微帶紅色或咖啡色的東西,因其呈色溫和而不露。宋元之後,甚至於玉上著色,以得到出土的趣味。
玉文化事實上使標準的中國人失掉了剛強的個性。中國的念書人在溫文恭謙的教誨與陶冶下,失去了銳角。自好的一面看,一切以和為貴,以圓為上,社會上充滿了祥和。但卻失去了據理力爭、堅持良知的勇氣。古人論玉,本有勇與潔的德性,可是後人都忽略了,只重視溫潤一德,因此在負面上,創造了一個大醬缸文化。大家都搓圓子、和稀泥。嚴格說來,這怪不得玉德,但玉德之後期發展,至少與中國社會之習性匯為一體了,這恐怕不是古聖先賢在玉與君子的比類時所想像得到的吧!
如意的紋樣
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之一是對幸福的期盼,這是非常入世的人生態度。我們在歷史的早期雖然有過一段因尚鬼而產生的嚴厲造型,可是進入周代,工藝的紋樣就趨向於輕鬆與愉快,逐漸改變為美感與幸福的追求了。世上各文明,只有中國人突破了神祕的氣氛,達到這一境界。其損失為失去了悲劇的、威嚴的、藝術的可能性,可是卻使中國人幾千年來,苦中求樂,過著自求滿足的生活。這是因為中國人發明了一個觀念,那就是幸福的定義是如意。
「如意」器物是來自印度,皈之一端加以手杖,用以搔癢。(取自維基百科)
這一名詞的來源,甚難查考,只知道「如意」器物是來自印度,皈之一端加以手杖,用以搔癢。如意的觀念與印度或佛教有無關係,情形尚不明確。可是我們明確地知道,追求幸福的觀念早就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了。漢代器物上刻的字跡大多是祈福的字眼,其中充滿了如意的期望。這與玉文化有什麼關係呢?我沒有意思說如意的觀念一定是來自玉文化。我只能說,自玉的紋樣之演變中,可以看到中國人的心靈自恐懼與敬畏,逐漸變為祈求與歌頌的一種歷程。而可以為此證驗的,是如意式紋的出現。如意紋可能是中國所獨有的紋樣。
「如意紋」這個名稱當然是後代加上去的,這並不是一個在學術上有共識的名詞。學者喜歡用「雲紋」,其意是指自然流暢的曲線,兩端以卷曲收頭。我不喜歡雲紋的稱呼,因為太牽強附會,缺乏文化的深意。以為古代的這類曲線是雲的描述是沒有根據的,只能說這種紋樣被後世用做雲的表現法而已。即使如此,稱那種雲為如意雲也比較恰切。
如意紋的產生可以很明確在玉器上看出來。在商代末期,玉器的紋樣上開始出現渦線,並且幾乎完全捨棄直線與折線,偏好半封閉的曲線。為了無法理解的理由,這些渦線或半封閉的曲線,其收頭處為一圓點。這是一種純圖案的發明呢?還是有神明、精靈的意義?今天無可考據,但是卻成為中國式紋樣的重要特色。這是如意紋的開山祖師。(相關報導:羅禾淋導讀:從「藝域漫遊」開始的臺灣美術史再書寫|更多文章)
《歲月意象:漢寶德續談文物》書封。(典藏藝術)
*作者漢寶德(1934-2014),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藝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等。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2014年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本文選自作者著作《歲月意象:漢寶德續談文物》(黃健敏編,典藏藝術)
漢寶德專文:玉文化充分顯現中國人神秘莫測的性格-風傳媒 https://bit.ly/3qGmNUV


玉養人-人養玉/“君子佩玉”、“美人如玉”、“金玉良緣”“玉樹臨風”“冰清玉潔”等。民間還有種說法,叫做“人養玉,玉養人”。“人養玉”指的是玉在長時間與人體的接觸中,會吸收人分泌的油脂與熱量,從而變得更加的溫潤。“玉養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古代的「隨身聽」佩玉,佩在左側的玉會發出宮音和羽音,配在右側的玉會發出徵音和角音,快走時的節奏符合《採齊》之曲,慢行時的節奏符合《肆夏》之曲-持續聆聽著五音的正聲,邪僻的念頭就不會產生了。周制六瑞——鎮圭、桓圭、信圭、躬圭、穀璧、蒲璧,分別是王、公、侯、伯、子、男所持的信物/「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台灣玉「玉見台灣」701件卑南遺址出土的玉器/「台灣國寶」4000年前的《人獸形玉玦》、《鈴形玉串飾》、《喇叭型玉環》及《玉管》4件文物/1960年代,台灣玉曾是加工玉產業的主角,一度名揚國際,直到1970年代末期漸趨蕭條。1980年代隨著卑南遺址等文物出土,台灣考古學家揭開4000年前台灣玉文化的鼎盛風華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玉琮和玉璧-周代的《周禮.春官.大宗伯》云:「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神人獸面神徽-琮是方柱形,中有圓孔,象地的形狀,也象徵天圓地方/《說文解字》說玉有五德,玉的特質表現了仁義智勇潔/長江流域良渚文化和渭河、黃河流域的齊家文化留下的玉禮器,都是「玉文明」的實證/良渚文化的玉琮面上的神人獸面圖像面紋,是部族信仰的「神徽」標誌,常見大眼、小眼-鳥和神徽神眼都是良渚文化信仰/在《山海經》中,關於神的形象有"人面獸身""人面虎身""人面蛇身""人面鳥身"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