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有軍事閱兵儀式,古代也有閱兵儀式,不過,不叫閱兵式,而是稱作大蒐禮。
大蒐禮一般利用冬季農閒之時進行。大蒐禮不僅具有檢閱部隊和軍事演習的性質,還有整編軍隊,任命將帥,發佈政令,救濟貧苦等作用。可見它比現在的閱兵式內容豐富

公元前633年冬季,晉文公三年,就在被廬之地舉行了一次大閱兵,稱為被廬大蒐。孔子認為被廬之法遵守了晉的祖先唐叔虞的法度-唐叔虞(姜太公外孫)


唐叔虞(姜太公外孫)唐叔虞是周武王第三子-母親為邑姜/邑姜聖母(姜子牙之女兒,周武王之妻,周成王與唐叔虞母親)/唐叔虞的後裔姓氏,主要有晉姓、楊姓、韓姓、何姓、溫姓、賈姓、簡姓、曲姓、解姓、侯姓、欒姓、席姓、先姓、谷姓、冀姓、步姓、籍姓、閻姓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0 - 2022-03-22T103341.7090 - 2022-03-22T103708.9590 - 2022-03-22T103707.5210 - 2022-03-22T103706.2140 - 2022-03-22T103401.0310 - 2022-03-22T103356.2560 - 2022-03-22T103354.6870 - 2022-03-22T103352.2550 - 2022-03-22T103350.1780 - 2022-03-22T103345.017

大蒐禮
大蒐禮原為以田獵之名舉行的軍事演習根據《周禮"大司馬》等書中關於大蒐禮的記載,可知大蒐禮分兩部分,前半部是教練和檢閱之禮,後半部是田獵演習之禮。
----------------------
大搜禮原為以田獵之名舉行的軍事演習根據《周禮"大司馬》等書中關於大搜禮的記載,可知大搜禮分兩部分,前半部是教練和檢閱之禮,後半部是田獵演習之禮。
:大搜禮原為以田獵之名舉行的軍事演習根據《周禮"大司馬》等書中關於大搜禮的記載,可 -華人百科 https://bit.ly/3ttD2Gp
一 大搜禮原為以田獵之名舉行的軍事演習根據《周禮"大司馬》等書中關於大搜禮的記載,可知大搜禮分兩部分,前半部是教練和檢閱之禮,後半部是田獵演習之禮,雖然不免有勉強拼湊的地方,但還是能反映大搜禮的真實情況。大搜禮前半部分的過程大致如下: 1、建設教場,樹立標木,以便校正軍隊行列和指揮行動。2、司馬建旗於標木,群吏率領所屬集合,到雞鳴後、食時前檢點人員,排列陣勢,全體坐下。3、陣前斬牲誓師,大意是不用命者斬之。4、教練軍士進退和作戰。元帥擊鼙,鼓人聞之擊鼓,司馬聞之振鐸,群吏舉旗,軍士依旗號進退。大搜禮的後半部分如下: 1、在獵場周圍建造柵欄,鄂溫克人也是採用造柵欄的方式進行圍獵。2、建造臨時軍舍,當是帳篷,周圍建有壁壘,兩邊用旗桿作為門柱,設有左右兩個軍門。3、依次出軍門,排列成陣。地勢較差的地方步兵在前,車兵在後;地勢好的地方車兵在前,步兵在後。4、獵場周圍設驅逆之車,防止野獸逃出柵欄外。5、陣前立表祭祀,並誓師。6、中軍元帥下令進軍,隨後軍士前進射擊禽獸。7、收穫凱鏇,奏一種短促而持續的鼓樂。8、獻禽,如同戰勝後獻俘。9、慶賞和處罰。《周禮》這種借用田獵進行的大搜禮按四季分別分為搜田、苗田、獮田、狩田,有一定的根據。氏族公社時期,大規模的狩獵是按季節進行的,他們按照各個季節野獸的生活習性,安排不同的狩獵地區、狩獵對象和狩獵方式,後來逐漸演變成按季節舉行大搜禮。 根據經學家的注釋,"搜"同"搜",當是春天搜尋幼獸之意;"苗"有殺死野獸取毛皮,同時保護莊稼之意;"獮"意為"殺";"狩"同"獸",當是冬天圍獵野獸之意。鄂溫克、鄂倫春等族將二、三月稱為"打鹿胎期",五到七月稱為"打鹿茸期",九月稱為"鹿圍期",下雪以後稱為"打皮子期"或"打灰鼠期",從中可以看出大搜禮名稱的由來。原始公社晚期出現戰爭,所用武器就是狩獵工具,作戰方式也與集體圍獵類似。此後很長時間內,戰爭都殘留了原始社會田獵的痕跡,因此採取田獵方式進行軍事訓練時再合適不過的了。 古時"田"字與"陳"字同音通用,出於同一詞源,都意為布陣,反映了集體田獵和戰爭在上古實為一事。到春秋時,大搜禮已不再按季節舉行,而是臨時舉行;不借用田獵名義,純粹作為軍事檢閱和演習的大搜禮也在這一時期出現。
二 大搜禮是加強統治的重要手段大搜禮起源於軍事民主制時期的武裝"人民大會"。軍事民主制時期,部族的全體成年男子都是戰士,組織也都按照軍隊編制,在討論重大問題時,往往在廣場舉行集合,具有檢閱的性質。國家出現後,這種習俗仍然殘留。春秋時期晉國的大搜禮就是如此。根據《左傳》記載,晉國在春秋時期共舉行大搜禮四次,從中可以看出大搜禮的作用有; 1、變更軍制。魯僖公二十七年的大搜禮,晉國創建了上中下三軍的編制;魯僖公三十七年的大搜禮,又增加了新上軍、新下軍的編制;魯文公六年的大搜禮又取消了新上、新下二軍……等等。晉國軍制的重大變革,除了魯成公三年外,都經過了大搜禮。2、選定和任命將帥和執政。大搜禮還有選定將帥、執政的作用。如魯僖公二十七年的大搜禮。而且在大搜禮上選定將帥,大夫們有一個相互退讓的過程,當屬於軍事民主制的殘留。這次大搜禮上選定的將帥次序,長期為晉國貴族所尊重,由此可見大搜禮的重要性。3、制定和頒布法律。大搜禮上不僅限於制定和頒布軍法,也包括日常統治使用的民法。如魯僖公二十七年的大搜禮上頒布了"被廬之法",魯文公六年的大搜禮上頒布了"夷之法"。4、對違法者進行處罰。違反軍令的軍士,要在大搜禮上進行處罰。5、救濟貧苦、選拔人才以及處理和公布重大問題。這也是軍事民主制的殘餘。軍事民主制時期的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國家出現後,戰士雖然已經沒有了參與國家權力的實質,但西周、春秋時期的士兵多為國人,多少在形式上保留了一些公民權的殘餘。 就禮節本身而言,大搜禮是閱兵式和軍事演習,如在戰爭時期舉行大搜禮,那么就具有備戰或軍事威懾的性質。春秋時期經常在戰爭前後舉行大搜禮。
:大搜禮原為以田獵之名舉行的軍事演習根據《周禮"大司馬》等書中關於大搜禮的記載,可 -華人百科 https://bit.ly/3ttD2Gp
---------------------
先秦大蒐禮,威懾諸侯的大閱兵
先秦,尤其是西周春秋時期,崇尚以禮治國。彼時的禮涉及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其社會功能大到安邦定國、維護社會等級秩序等作用。小到規範人在社會生活的行為舉止、儀容儀表等。其更為完整的意義,正如《周禮·春官·大宗伯》所說:
「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 以事鬼神, 以諧萬民, 以致百物。」
這其中就有一個非同尋常的的禮——大蒐(sou)禮。
先秦大蒐禮發展
大蒐禮,亦即大田之禮(古代天子或諸侯都親自參加的四時田獵)。是先秦時期借用與戰爭形式基本相同的田獵,來進行維護禮法制度、威懾諸侯、軍事檢閱和軍事演習的行為。力求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之目的。是國家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重要體現。
大蒐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在當時生產力低下的客觀環境下, 人們往往無法單獨生存, 只能依靠群居,共同狩獵, 成功後獲得豐美的食物和動物的毛皮。因此群體狩獵得以延續並不斷發展。隨著戰爭的出現, 狩獵工具則變成了戰爭武器,捕獵方式變成了作戰形式。到國家產生之前的軍事民主制時期, 部落男性成員則成為戰爭中的戰士。當戰爭即將開始時,這些戰士就開始被檢閱和演習,而演習往往借用田獵來進行,從而逐漸形成了蒐禮最初的形式。
商代, 大蒐禮與戰爭的聯繫更為密切。根據記載,商代「大蒐禮」已經有訓練部隊、檢閱部隊的內容。
到了以禮制為核心的周代, 大蒐禮得到進一步發展。自周成王開始,就已成為一種儀式完整的重大禮制活動。天子除特殊情況外都親自參加該項活動。彼時的大蒐禮在商代田獵教練、檢閱的基礎上, 因四季而分「春蒐、夏苗、秋獮(xian)、冬狩」, 還在田獵中布置步兵和車兵協同進行軍事演習,陣前頒布具有法律性質的禁令。在演習結束後,還有凱旋、獻禽、慶賞和處罰等儀式。
春秋時期, 禮崩樂壞, 天子權威下降, 諸侯勢力上升, 原先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逐漸被「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取代。同樣的,大蒐禮也由周天子舉行的儀式活動衍化為各諸侯國的儀式活動。
這一時期的大蒐禮也已經與商周時期大有不同, 它逐漸弱化了繁縟的形式, 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實用的內容, 以達到變更軍制, 選任將佐, 選拔人才, 制定法令, 示威爭霸的作用, 從而成為各國等銳意進取、強軍治國的重要手段。
威懾諸侯,維護宗法禮制,力求不戰而屈人之兵
我們都知道,春秋時期的主題是大國爭霸,各個諸侯國之間為了獲得霸主的地位,彼此之間頻繁的戰爭,而戰爭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大蒐禮的存在和舉行。
《左傳》記載。僖公二十七年, 在晉楚大戰前, 晉國在被廬舉行了「被廬之蒐」, 在這次大蒐禮中,晉軍將軍制調整為三軍。在原先的上軍和下軍基礎之上增加中軍。通過這一次的「被廬之蒐」, 晉國完成了軍制調整和變革。新增的中軍也成為在城濮之戰中勝利的關鍵力量。
另據《左傳·宣公十四年》記載:
「晉侯伐鄭, 為邲故也。告於諸侯, 蒐焉而還。中行桓子之謀也, 曰:『示之以整, 使謀而來』。」
在這次大蒐禮舉行後不久, 鄭國便派出知禮的子良出使晉國。可見「伐鄭而蒐」起到了威懾鄭國的作用。這也表明大蒐禮確實有威懾諸侯的功能。
晉國以大蒐禮這一儀式為途徑,對軍隊進行合理化的調整, 以其務實的態度, 銳意進取的作風, 順應時代潮流, 走在了春秋諸國的前面, 從而成為實至名歸的春秋霸主。也從側面反映了大蒐禮的作用是巨大的
大蒐禮的舉行,根據《周禮·大司馬》仲冬「教大閱」一節記載,大蒐禮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為教練之禮(閱兵)和後半部分的田獵演戲。
這兩部分具體的流程,根據史學家的研究簡,概括起來就是前半部的過程是:
1、建築教場,樹立標木:在場一邊樹立標木四根,叫做「表」,以便校正軍隊行列和指揮其行動。
2、建旗集合,排列陣勢:由司馬建旗於後「表」, 作為集合信號,由群吏率領所屬集合。到「質明」(雞鳴後、食時前)時,把旗收下,檢點人員,排列陣勢,全體坐下
3、陣前誓師: 由群吏在陣前聽誓。 宜誓前耍斬殺牲給左右軍陣看,說:「不服從命令的,斬!」
4、教練進退和作戰: 由中軍元帥擊整 (小鼓 ),元帥擊鼙,鼓人就擊鼓三次,司馬就振鐸,群吏就舉旗,於是「車徒皆作(起)」。等到鼙鼓打著「行」的音節,就鳴鐲,於是「車徒皆行」,從末一根「表」前行到第二「表」為止。然後依次交替進行
後半部分則是:
1、建築圍獵場所:在獵場周圍建造有柵欄,作為圍牆,叫做「防」。
2、建置軍舍和軍門:軍舍系臨時拔除野草後建置,《周禮》稱為「舍」,也即帳篷。在軍舍周圍建有壁壘,在壁壘的東西兩面用旗杆作為門柱,設有左右兩個軍門
3、依次出軍門,分列左右,排列成陣,在較險的荒野以步兵為主,徒居前,車居後;在平易
的荒野以車為主,車居前,徒居後
4、獵場周圍設置驅逆之車
5、陣前立「表」祭祀,並誓師,接著開始狩獵、凱旋(擊鼓奏「珹」樂,車徒都歡呼)、獻禽、慶賞和處罰
總之,先秦時期的大蒐禮呈現出特有的文化內蘊, 不論是在內部禮制的維護還是對外戰爭中, 都希望構兵於禮, 力求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展現先秦時期的文明素質和民族精神。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6ay3pzq.html
-----------------------------------------------
大蒐禮原為以田獵之名舉行的軍事演習根據《周禮"大司馬》等書中關於大蒐禮的記載,可知大蒐禮分兩部分,前半部是教練和檢閲之禮,後半部是田獵演習之禮。
中文名大蒐禮類    型軍事演習記    載《周禮大司馬》地    區中國
大蒐(sǒu)禮
一 大蒐禮原為以田獵之名舉行的軍事演習根據《周禮"大司馬》等書中關於大蒐禮的記載,可知大蒐禮分兩部分,前半部是教練和檢閲之禮,後半部是田獵演習之禮,雖然不免有勉強拼湊的地方,但還是能反映大蒐禮的真實情況。大蒐禮前半部分的過程大致如下: 1、建設教場,樹立標木,以便校正軍隊行列和指揮行動。2、司馬建旗於標木,羣吏率領所屬集合,到雞鳴後、食時前檢點人員,排列陣勢,全體坐下。3、陣前斬牲誓師,大意是不用命者斬之。4、教練軍士進退和作戰。元帥擊鼙,鼓人聞之擊鼓,司馬聞之振鐸,羣吏舉旗,軍士依旗號進退。大蒐禮的後半部分如下: 1、在獵場周圍建造柵欄,鄂温克人也是採用造柵欄的方式進行圍獵。2、建造臨時軍舍,當是帳篷,周圍建有壁壘,兩邊用旗杆作為門柱,設有左右兩個軍門。3、依次出軍門,排列成陣。地勢較差的地方步兵在前,車兵在後;地勢好的地方車兵在前,步兵在後。4、獵場周圍設驅逆之車,防止野獸逃出柵欄外。5、陣前立表祭祀,並誓師。6、中軍元帥下令進軍,隨後軍士前進射擊禽獸。7、收穫凱旋,奏一種短促而持續的鼓樂。8、獻禽,如同戰勝後獻俘。9、慶賞和處罰。《周禮》這種借用田獵進行的大蒐禮按四季分別分為蒐田、苗田、獮田、狩田,有一定的根據。氏族公社時期,大規模的狩獵是按季節進行的,他們按照各個季節野獸的生活習性,安排不同的狩獵地區、狩獵對象和狩獵方式,後來逐漸演變成按季節舉行大蒐禮。 根據經學家的註釋,“蒐”同“搜”,當是春天搜索幼獸之意;“苗”有殺死野獸取毛皮,同時保護莊稼之意;“獮”意為“殺”;“狩”同“獸”,當是冬天圍獵野獸之意。鄂温克、鄂倫春等族將二、三月稱為“打鹿胎期”,五到七月稱為“打鹿茸期”,九月稱為“鹿圍期”,下雪以後稱為“打皮子期”或“打灰鼠期”,從中可以看出大蒐禮名稱的由來。原始公社晚期出現戰爭,所用武器就是狩獵工具,作戰方式也與集體圍獵類似。此後很長時間內,戰爭都殘留了原始社會田獵的痕跡,因此採取田獵方式進行軍事訓練時再合適不過的了。 古時“田”字與“陳”字同音通用,出於同一詞源,都意為佈陣,反映了集體田獵和戰爭在上古實為一事。到春秋時,大蒐禮已不再按季節舉行,而是臨時舉行;不借用田獵名義,純粹作為軍事檢閲和演習的大蒐禮也在這一時期出現。
二 大蒐禮是加強統治的重要手段大蒐禮起源於軍事民主制時期的武裝“人民大會”。軍事民主制時期,部族的全體成年男子都是戰士,組織也都按照軍隊編制,在討論重大問題時,往往在廣場舉行集合,具有檢閲的性質。國家出現後,這種習俗仍然殘留。春秋時期晉國的大蒐禮就是如此。根據《左傳》記載,晉國在春秋時期共舉行大蒐禮四次,從中可以看出大蒐禮的作用有; 1、變更軍制。魯僖公二十七年的大蒐禮,晉國創建了上中下三軍的編制;魯僖公三十七年的大蒐禮,又增加了新上軍、新下軍的編制;魯文公六年的大蒐禮又取消了新上、新下二軍……等等。晉國軍制的重大變革,除了魯成公三年外,都經過了大蒐禮。2、選定和任命將帥和執政。大蒐禮還有選定將帥、執政的作用。如魯僖公二十七年的大蒐禮。而且在大蒐禮上選定將帥,大夫們有一個相互退讓的過程,當屬於軍事民主制的殘留。這次大蒐禮上選定的將帥次序,長期為晉國貴族所尊重,由此可見大蒐禮的重要性。3、制定和頒佈法律。大蒐禮上不僅限於制定和頒佈軍法,也包括日常統治使用的民法。如魯僖公二十七年的大蒐禮上頒佈了“被廬之法”,魯文公六年的大蒐禮上頒佈了“夷之法”。4、對違法者進行處罰。違反軍令的軍士,要在大蒐禮上進行處罰。5、救濟貧苦、選拔人才以及處理和公佈重大問題。這也是軍事民主制的殘餘。軍事民主制時期的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國家出現後,戰士雖然已經沒有了參與國家權力的實質,但西周、春秋時期的士兵多為國人,多少在形式上保留了一些公民權的殘餘。 就禮節本身而言,大蒐禮是閲兵式和軍事演習,如在戰爭時期舉行大蒐禮,那麼就具有備戰或軍事威懾的性質。春秋時期經常在戰爭前後舉行大蒐禮。
大蒐禮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tvGFfi
------------------------------------
周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lCHn9
------------------------------------------
春秋時期的閱兵儀式——晉國被廬大蒐之禮,
2019-11-06 由 南宮外史 發表于歷史
現代有軍事閱兵儀式,古代也有閱兵儀式,不過,不叫閱兵式,而是稱作大蒐(sou)禮。
大蒐禮一般利用冬季農閒之時進行。大蒐禮不僅具有檢閱部隊和軍事演習的性質,還有整編軍隊,任命將帥,發佈政令,救濟貧苦等作用。可見它比現在的閱兵式內容豐富。
公元前633年冬季,晉文公三年,就在被廬之地舉行了一次大閱兵,稱為被廬大蒐。
當時,楚成王率領同盟諸侯包圍了宋國,宋國大夫公孫固來到同盟晉國求援。晉大夫先軫對晉文公說:「報答宋國的施捨,救援患難,取得威望,成就霸業,就在這裏了。」晉文公採納了先軫的建議,為了實現霸主功業,於是,在被廬舉行大蒐(sou)之禮。
大蒐禮示意圖
現結合《周禮》,來看看被廬大蒐之禮的盛況。
《周禮·大司馬》等書記載的大蒐之禮基本有七項內容:
一、申明或變更軍隊編制。
晉國在大蒐禮上,把全國正規部隊由上、下兩軍,擴編為中、上、下三軍。地方城守部隊和州兵不計算在之內。這符合《周禮》:「天子六軍,大國三軍」的軍隊編制規定。
二、選定和任命將帥和執政。
在大蒐禮上,晉文公任命郤縠(xì hú)為中軍將;任命郤溱(xì qin)為中軍佐。
本想命狐偃為上軍將,狐偃讓賢於狐毛,故文公任命狐毛為上軍將;任命狐偃為上軍佐。
本想命趙衰為卿,趙衰讓賢於欒枝、先軫(zhen),於是文公任命欒枝為下軍將;先軫為下軍佐。趙衰依然做他的大夫。
任命荀林父為晉文公駕御戰車,稱為稱御戎;任命魏犫(chou)為車右。
任命郤缺為下軍大夫。
春秋大搜禮將帥閱兵圖
三、制定和頒佈法律。
大蒐之禮上,晉文公發佈了《被廬之法》。
《被廬之法》也稱《執秩之法》,其大概內容為:「公屬百官,賦職任功,棄債薄斂,施捨分寡。救乏振滯,匡困資無。輕關易道,通商寬農。懋(mao)穡勸分,省用足財,利器明德,以厚民性。」
「舉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類。昭舊族,愛親戚,明賢良,尊貴寵,賞功勞,事耇(gǒu)老,禮賓旅,友故舊。」
「胥、籍、狐、箕、欒、郤、柏、先、羊舌、董、韓,實掌近官。諸姬之良,掌其中官。異姓之能,掌其遠官。」
「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隸食職,官宰食加。政平民阜,財用不匱(kuì )。」
孔子認為被廬之法遵守了晉的祖先——唐叔的法度。
四、對違法軍令的將士進行處罰。
五、救濟貧苦、選拔人才以及處理和公佈重大問題。
六、教練和檢閱之禮(軍事戰術演習):
1、建設教場,樹立標木,以便校正軍隊行列和指揮行動。
2、司馬建旗於標木,群吏率領所屬集合,到雞鳴後、食時前檢點人員,排列陣勢,全體坐下。
3、陣前斬牲誓師,大意是不用命者斬之。
4、教練軍士進退和作戰。元帥擊鼙(pi),鼓人聞之擊鼓,司馬聞之振鐸,群吏舉旗,軍士依旗號進退。
春秋大搜禮軍隊列陣圖
七、田獵演習之禮(田獵實戰演習):
1、在獵場周圍建造柵欄。
2、建造臨時軍舍,可能是帳篷,周圍建有壁壘,兩邊用旗杆作為門柱,設有左右兩個軍門,實際上是演習在野外紮營布寨。
3、依次出軍門,排列成陣。地勢較差的地方步兵在前,車兵在後;地勢好的地方車兵在前,步兵在後。實際上是演習排兵佈陣。
4、獵場周圍設驅逆之車,防止野獸逃出柵欄外。
5、陣前立表祭祀,並誓師。
6、中軍元帥下令進軍,隨後軍士前進射擊禽獸。以禽獸作為演習對象。
7、收穫凱旋,奏一種短促而持續的鼓樂。
8、獻禽,如同戰勝後獻俘。
9、慶賞和處罰。
大蒐禮田獵演習示意圖
據載,晉文公新即位時,就開始教化民眾,過了兩年,就想使用他們。子犯說:「民眾還不知道道義,還沒有達到安居樂業。」
於是乎晉文公就率兵擁戴周天子。並致力於為民眾謀福利,民眾生活安泰。
文公又打算使用他們,子犯說:「百姓還不知道信用。」
於是乎文公借討伐原國,向民眾顯示誠信。果然,上行下效,民眾在買賣時,都能明碼實價,公平交易。晉文公說:「可以用了嗎?」
子犯說:「民眾還不知道禮義,還沒有產生恭敬之心。」
於是乎,在被廬之地舉行大蒐(sou)之禮,讓將士和民眾,親歷和觀瞻莊重、森嚴的禮儀;建立各項禮義制度,稱為「被廬之法」用以規範國家管理。等到民眾每看到一件事情,就能明辨是非的時候,然後才使用他們,開始爭霸活動。
故而,在隨後的解除宋國包圍的城濮之戰中,一戰而稱霸諸侯,這都是文公的教化所致。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3q4j5oy.html


唐叔虞(姜太公外孫)唐叔虞是周武王第三子-母親為邑姜/邑姜聖母(姜子牙之女兒,周武王之妻,周成王與唐叔虞母親)/唐叔虞的後裔姓氏,主要有晉姓、楊姓、韓姓、何姓、溫姓、賈姓、簡姓、曲姓、解姓、侯姓、欒姓、席姓、先姓、谷姓、冀姓、步姓、籍姓、閻姓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從大蒐禮到三家分晉:國人權力的失落
導讀:蝴蝶扇一扇翅膀,就能讓太平洋颳起一陣颶風。這段對蝴蝶效應的經典描述,我們在空間維度中很難想像。但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從上帝視角望去,一個小小的偶然事件確實能改變這艘時間巨輪的走向。
從上古中國,一直到春秋時期,「百姓」一詞曾一度被用來指代貴族和官員,以區別於「平民」。但從戰國時期開始,兩個詞的詞義逐漸趨同。
清代陳鱣 《對策》:「古所謂百姓即百官,故《堯典》或與黎民對言,或與四海對言,非若今之以民為百姓也。」
這個語言變化的現象背後,藏著一個社會階級的失落往事。一批擁有參政議政權利的國人逐漸成為了沉默的大多數,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接下來,讓我們通過幾個歷史鏡頭,一起探究這個鮮有人知的秘密,領略2000年前的民主遺存。
殷商遺民的救贖
周武王聯合八百諸侯討伐商紂,最後的決戰也就是一個清晨的事情。
武王克殷
武王帶領八千虎賁軍直搗商都朝歌,與負隅頑抗的商朝貴族將士激戰了兩個時辰,成功殺死了昏庸無道的紂王。商朝被滅了,但事情還遠遠沒有結束。
當天晚上,沉浸在勝利喜悅中的姬發,似乎感受到了歷史使命帶給他的壓力,在慶功宴上草草喝了幾杯便託詞身體不適回營帳休息了。
一輪彎月正在緩慢地爬上天空,慶功宴上觥籌交錯的喧譁與傷員的哀嚎此起彼伏。白天慘烈的殺戮的景象對於他們來說似乎只是一個短暫的夢。
「啪!」,燈芯爆出一簇火花,讓陷入思考的姬發打了一個激靈。
此時,擺在姬發麵前的有兩件大事:
第一,如何處理殷商百萬遺民?全殺了?那得什麼時候才能殺完?這又與昏庸無道的紂王有什麼區別?
第二,新王朝的繼承人需要儘早選定。雖然堅持到了勝利的這一刻,但姬發的身體也幾近油盡燈枯了,兒子尚且年幼,弟弟周公旦是目前最好的人選。
姬發撥弄了幾下燈芯,讓房間的光線更亮些。他俯下身來,對著北辰星斗虔誠的磕了三個響頭:求上蒼給予明示。
然後喚了衛兵,傳周公旦與姜尚(姜太公)來見。
……
當晚這個三人會議,決定了周王朝數百年的命運,也初步奠定了華夏民族一統的格局:
以「天命」降服商朝貴族,接受並改良殷商優秀文化,以文德治國;
殷商遺民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優待,被納入「百姓」的範圍,隨諸侯到各地開疆拓土、建設家園。
國人與野人
天下初定,周成王尚未成年,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封太宰,以王叔的身份攝政,大權在握。
周武王的另外三個弟弟召公奭、管叔鮮與蔡叔度人卻對周公旦十分不滿,聯合封於殷地的紂王之子武庚及一些小諸侯,意圖起兵反叛。這是西周立朝後第一次政治危機,史稱三監之亂。
三監之亂
冬月,召公府。
喬裝的信使在府院中進進出出,召公奭神情嚴肅,聽了信使帶來的情報後,時而驚訝、時而不耐煩,情急之時還砸了一尊珍貴的玉盤,嚇得身邊的侍從大氣也不敢出一點。
此時,召公奭的案桌上放著兩封信:
一封是武庚的起兵反叛計劃,事成之後,武庚將奉召公奭為太宰,共同治理天下。
另外一封是周公旦寫給自己的致歉書,信中隻字未提其參與反叛之事,只是盡數父王數十年的苦心及一路坎坷。如今終於推翻了殷商暴政,自己在推行政令的時候,未能考慮周全,傷害了兄弟感情。希望他們兄弟齊心,共同維護來之不易的大周江山。
一邊是前朝王子,一邊是兄弟骨肉。召公奭苦笑一聲,把其中一封信丟進了鼎爐的火焰中。
不顧身邊侍從在場,大聲感嘆:「萬惡的紂王剛被消滅,我卻貪圖自己的私慾,妄想幫著他的王子復辟,殘害我姬姓宗族!糊塗啊,糊塗!」
頗具智慧的周公旦靠兄弟宗族之情,挽回了召公奭的忠誠和信任。
《逸周書·作雒解》:「周公、召公,內弭父兄,外撫諸侯。」
然後,周公與召公輔佐周成王花了三年時間,出征平定了這場宗族叛亂。
叛亂平息後,周公旦為了穩定周室與加強對東土的掌控力,分封宗室功臣至東方、修建洛邑、建立禮樂制度、完善封建制度,最後還政給周成王。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殷商遺民又一次得到了原諒。周公旦封紂王的弟弟微子啟於宋國以安撫殷商遺民,並且將參與叛亂的商人與殷商貴族強遷至洛邑,與周民融合。
於是,西周社會階層就逐漸演化成了「國野鄉遂」的格局:
①王室貴族:周天子及嫡傳繼承人一脈,生活在西周都城洛邑內。
②諸侯貴族:包括姬姓宗室貴族、開國功臣、殷商舊室,這些人大多被分封到各地,成立了自己的諸侯政權,生活在諸侯國的都城內。
③國人:原周子民與殷商遺民,生活在王都或諸侯國都城內。
④野人:或稱遂人,指其它地區原住民,被征服後從事農業生產的平民。
也就是說,周王和諸侯的都城為國,諸侯國中的大城為都,小城為邑,國都邑之外廣大區域稱稱為野或鄙。周人與外族貴族、周人平民居住於國,其他平民與原住民、奴隸居住於野。
這種制度,也可能是現代城鄉鄙視鏈的源頭。
文章開頭我們說,「百姓」一詞在這個時期是貴族的總稱,實際上也包括了生活在國中的平民,而且他們是有參政議政和受教育的權利。
所以,西周的大蒐(sǒu)禮除了有軍事演習的環節,還相當於西周的「武裝人民大會」,參會的國人都有國家事務的投票權,比如要打仗怎麼打、選誰做將軍、選誰做宰相……都需要徵求國人的意見。
國人暴動與仙鶴戰車
後世的儒家是西周禮樂制度的擁護者,熱衷談論政事的孔子就特別欣賞「以德治國」。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這段大概就是讚揚西周初期,諸侯拱衛周天子,而天子對內勤政愛民、對外征伐有度的和諧景象。
諸侯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圍繞著周天子這顆北極星,一邊通過開疆拓土建立功業,一邊忙著跟周天子結親家。周天子按禮法不定期封賞諸侯。如果哪個諸侯被戎狄蠻夷欺負了,周天子必定會出兵征討。
到了周厲王這一代,連年的對外封賞和戰爭,逐漸導致了周天子與諸侯之間實力天平的失衡。
於是,周厲王下定決心強化天子王權,沒有徵求國人的意見,便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最後落得被國人趕下台逃命的悲慘結局。
這位在抵禦外族侵略的戰場上豪氣馳騁的一代天子,卻不得不面對國人的刀斧棍棒倉皇逃走、鬱鬱而終。
從側面也反映出國人在西周時期的政治地位,即使身負「天命」周天子,一旦違背國人集體意願,也會被群起而攻之。
歷史上還有一位因惹怒國人落得悲慘下場的侯王——衛懿公。
《史記.衛康叔世家》:懿公即位,好鶴,淫樂奢侈。九年,翟伐衛,衛懿公欲發兵,兵或畔。大臣言曰:「君好鶴,鶴可令擊翟。」翟於是遂入,殺懿公。
這位衛懿公是姬姓貴族的後裔,荒淫無度,特別喜歡養仙鶴。相傳,衛懿公經常讓仙鶴坐著戰車在都城的大街上遊行。國人對此意見很大,讓自己寵物乘坐戰車,如此德行的侯王怎麼配領導我們?
公元前660年,戎狄侵犯衛國。戰爭要來了,衛懿公慌了,馬上召集國人備戰。但此時國人的反應卻是:你不是讓仙鶴坐戰車嗎?就讓你的仙鶴去打仗吧。
國人對衛懿公的號召不理不睬。衛懿公只好臨時組織了一支軍隊迎戰,結果大敗。據說,衛懿公在戰場上被敵人生吞活剝,只剩一片兒肝。消極備戰的衛國國人也慘遭屠戮。
最後一次大蒐禮
公元前536年,晉國。
在這次大蒐禮上,晉國大夫趙鞅將法令鑄於鼎上,並且把大鼎放在王宮門口,讓所有國人隨時可以看到,並且宣布今後不再舉辦大蒐禮。
隨著冶鐵技術大規模應用於農業,社會生產力大大提升。人們開始主動開墾更多土地,人口也大幅增加。這也讓財富不斷地湧入各個諸侯國的國庫。諸侯的權力也隨之提高,而國人的政治地位則在這次經濟飛躍中被削除。
「百姓」一詞同「國人」一樣,逐漸成為平民的代名詞。
從此,國人成為沉默的大多數,以至於後來的「三家分晉」、「田陳篡齊」這等大逆不道之事面前,國人也未曾發聲。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oA6PJ43.html
----------------------
郤縠(?-前632年),姬姓,郤氏,名縠,春秋時代晉國公族,也是晉國第一任中軍將。
為內應
公子重耳流亡國外的時候,欒枝、郤縠、狐突、先軫是他的內應[1]。前637年十二月,欒枝、郤縠等人聽說重耳在秦國,都暗中來勸重耳回國,於是秦穆公就派軍隊護送重耳回晉國,派人先通知欒枝、郤縠的黨徒作內應。不久,晉懷公被殺,重耳回國即位[2][3]。
將中軍
前633年冬,楚成王包圍了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晉國在被廬舉行蒐禮閱兵,建立了三個軍,晉文公問趙衰誰能擔任中軍將,趙衰說:「郤縠可以。他即便五十歲了,還堅持學習,而且更加重視學習。我屢次聽到郤縠的話,他喜愛禮樂重視《詩經》和《尚書》。先王制定的《詩經》和《尚書》這些法規典籍,是道德信義的寶庫;禮樂則是道德的表率;道德信義,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礎。重視這些的人,是不會忘記百姓的。《夏書》說:『有益的話全部採納,考察效果加以試驗,如果成功,用車馬衣服作為酬勞。』您不妨試一下!」[4]晉文公採納了趙衰的建議,以郤縠為中軍將,執掌國家大政[5][6][7]。
前632年春季,晉軍為救援宋國,從南河渡過黃河,入侵曹國、攻打衛國,奪取了五鹿,二月,郤縠去世,先軫繼任為中軍將[8]。郤縠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ufiBfC
------------------------------
軍事演習,簡稱軍演,專指軍隊進行大規模的實兵演習。早期的軍事思想家,如孫臏、孫武、吳起等即強調軍事訓練,但軍事演習的意涵則強調真實性。但為了節省軍事開支,軍事演習在20世紀後期開始,大量採用電腦技術,以電腦兵棋取代實際用兵的狀況頗為常見。但大規模的實兵操演仍不可偏廢,如中國與俄羅斯聯合軍演,馬來西亞與美國的聯合軍演,中華民國的漢光演習,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演習,出動兵力往往都達到上萬人的規模。實兵軍事演習除了可以用於軍事訓練,也可以用來威懾敵人或潛在對手。
軍語解釋
中國人民解放軍-《當代軍官知識詞典》:按照設想的作戰行動而進行的演練。它是部隊在學習軍事理論,完成技術、戰術基礎訓練之後,在近似實戰條件下實施的綜合性訓練。[1]
中華民國國軍-《國軍軍語辭典》:在假設戰鬥狀況下,對戰術、戰技、勤務支援等原則,予以運用與演練,目的在驗證作戰計畫與戰術原則之可行性。[2]
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學者楊寬在其著作《古史新探》中稱,《周禮-夏官司馬》已有軍事演習形式的記載。[3]楊文中認為,大司馬之職的文字敘述部分,楊稱為蒐田禮,即是藉由田獵來進行軍事演習。[4]當時的目的是,藉由田獵來進行閱兵與軍事演習,可以同時訓練戰士;至春秋以後,其功能逐漸衰弱,轉變為一種儀式,以增加或鞏固君主的統治力量。[5]
現代的軍事演習模擬系統,最早可追溯至腓特烈·威廉三世時期的普魯士王國。[6]在此系統中,區分了紅藍二色作為敵我識別區分,且加入了士氣、氣象等變數,並將其使用在軍隊訓練中。
以類型區分
野戰演習(field exercise,美軍用語縮寫為FEX):即劃定一特定區域,進行接近真實戰爭的對抗演習。通常會將部隊分為紅藍兩軍,一方主攻、一方主守,而不直接將部隊命名為某某軍,以避免指涉特定敵人。野戰演習的基本最小單位是連,並依照任務編組到營級的規模,有時會到團、旅級,但很少會將參演官兵的規模拉大到師級。
模擬演習(maneuver):即不含實兵的對抗演習,指先假設某種特定狀況,在陸、海、空軍圖上模擬對抗,並進行兵棋的沙盤推演,如兵棋演習,近來因為科技發展,多為採用軍事電腦進行推演。
高司演習(command post exercise,或譯司令部演習):是在下達假設狀況後,驗證高級司令部層級以上的指揮單位間的通信聯絡與作為。
聯合演習(joint exercises):一個國家內的不同軍種或不同國家間的軍隊一起進行的演習。其下又可再分為軍事互信演習,指兩個潛在敵對,或有區域利益衝突的國家間為了提高彼此互信所進行的演習;反恐演習則是即使彼此雖可能有利益衝突,但對於打擊恐怖主義有一致目標的軍事演習;準同盟演習的目標則是兩個國家都有一致的潛在敵人,如中俄的聯合軍演;同盟演習則是指彼此簽訂有軍事同盟國家間進行的演習,例如北約成員國間舉行的演習
軍事演習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oH1Cu
-----------------------------------
《晉語四》
    晉語四:    
文公即位二年,欲用其民,子犯曰:「民未知義,盍納天子以示之義?」乃納襄王于周。公曰:「可矣乎?」對曰:「民未知信,盍伐原以示之信?」乃伐原。曰:「可矣乎?」對曰:「民未知禮,盍大蒐,備師尚禮以示之。」乃大蒐于被廬,作三軍。使郤穀將中軍,以為大政,欲溱佐之。子犯曰:「可矣。」遂伐曹、衛,出穀戍,釋宋圍,敗楚師于城濮,于是乎遂伯。
-----------------------
三殺(周禮中大蒐禮上射殺獵物的三種方式)
這裡又讀作三殺(shài) ,是古時大蒐禮中射殺獵物的三種方式。
根據《周禮"大司馬》等書中關於大蒐禮的記載,可知大蒐禮分兩部分,前半部是教練和檢閱之禮,後半部是田獵演習之禮。而在田獵演習之禮中射殺獵物的方式又分為三種,這三種不同的方式成為當時判斷射手技藝是否高超的一個標準。
其一為箭從獵物腰部進入直接插入心臟致死,稱為上殺。
其二為箭從獵物腰部進入為射中心臟致死,稱為中殺。
其三為箭射到獵物腰部以外的部分致死,稱為下殺。


牙旗-旗纛廟-軍旗文化/做牙土地神的祭祀日為每月的初二、十六,稱為「做牙」,商家大多會作牙,主要以三牲(雞肉、豬肉、魚肉)等肉類祭品祭拜土地神/每月兩次的土地神祭祀活動,因民間認為土地神(土地公)是地方的財神,能夠保佑商家/以二月二日土地神誕日為起點,開始「做牙」,稱為「頭牙」[2],十二月十六則稱為「尾牙」[3]。而古代中國商家「做牙」完,總會把祭拜過土地神的肉類,分送給員工食用,俗稱「打牙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祭旗/軍牙六纛之神+祭旗纛/旗纛廟/「禡牙」古代祭旗禮演變成民間及商場上的「牙祭」。每月初二、十六都要做「牙祭」/牙祭為古代出兵時祭拜軍旗(軍營的大旗,因旗竿上一般以象牙為飾,故稱「牙旗」)之神,所行「祭旗」禮,祈求旗開得勝之意/後金天命十年(1625) 攻佔瀋陽,還軍扈渾河,殺牛祭旗纛, 此為旗纛之祀之始。 天聰十年(1636)八旗軍出征凱旋日,立旗纛拜天。 自是清軍每出師、班師,均行祭旗纛/"秦代祀,主祠蚩尤。" 蚩尤旗祭祀旗纛的開始/在唐代以前在兵事上的祭祀對象並不是牙旗是蚩尤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