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後裔-方姓-方安生/方振武-武將家族-陳方安生(前香港政府主要官員)一直強調公務員要恪守政治中立,同時自言出仕政府期間,一直「維護香港自由、公平、正義的核心價值」陳方安生也是香港較具政治魅力的政治人物,其笑容可掬的形象深入民心,故被市民稱為「陳四萬」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2022-03-18_0809043507921-PH2980965-PH3570897-PH3555008-PH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靈皋,一字鳳九,晚號望溪,安徽桐城縣人,清代文學家,首創散文流派桐城派。與劉大櫆、姚鼐合稱桐城三祖。
生平
康熙七年(1668年)四月十二日,方苞生於江南六合留稼村。五歲課章句,稍長治經書、古文[1],「凡《易》之體象,《春秋》之義例,《詩》之諷喻,《尚書》、《周官》、《禮記》之訓詁,先儒所已云者,皆粗能記憶。」[2],早年不喜宋儒之說[3]。康熙三十年(1691年)遊京師,康熙四十五年會試中式第四名,但因母病回鄉,未參加殿試。
康熙五十年(1711年),戴名世《南山集》案發,方苞因給《南山集》作序而牽連入獄,在獄中兩年,堅持著作,著成《禮記析疑》和《喪禮或問》。經李光地營救,才免於難。康熙五十二年,康熙以「方苞學問,天下莫不聞」,命方苞以白衣平民身分入值南書房,成為清聖祖、清世宗、清高宗三朝皇帝的智囊,雍正九年(1731年)解除旗籍,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雍正十一年,升內閣學士,任禮部侍郎,充《大清一統志》總裁。乾隆元年(1736年),入南書房,充《三禮書》副總裁。
方苞好結黨營私,徇私推薦魏 廷珍,「時論訾之」[4]。因與河道總督高斌交惡,被披露一些請托秘辛,「疏發苞請託書,上稍不直苞」[5]。乾隆四年,因將「伊條奏事件」私告於人,乾隆帝批評方苞「假公濟私,黨同伐異,其不安靜之固習,到老不改,眾所共知」[6],革職,留三禮館效力贖罪。乾隆七年,告老還鄉,賜翰林院侍講銜。晚年居家多不滿於朝廷,「菲薄科目,譏刺時政」[4]。
乾隆十四年(1749年)八月十八日,方苞病逝,葬於江蘇六合。曾國荃欲將方苞從祀孔廟,曾國藩致書國荃:「望溪先生之事,公私均不甚愜。……國藩於本朝大儒,學問則宗顧亭林、王懷祖兩先生,經濟則宗陳文恭公,若奏請從祀,須自三公始,李厚庵與望溪不得不置之後圖。」[7]
學說著述
方苞是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早年究心詞章,康熙三十年尊奉程朱理學和唐宋散文,康熙五十年(1711年)潛研「三禮」,康熙五十九年(1720)成《周官集注》,乾隆十四年(1749)成《儀禮析疑》[8]。姚鼐推崇方苞:「望溪先生之古文,為我朝文章之冠」。陳宏謀云:「望溪經說,不惟經義開明,可以蕩滌人心之邪穢,維持禮俗。」。
方苞論文提倡「義法」,方苞:《復泰小峴書》:「鼐嘗謂天下學問之事有義理、文章、考據之分,異趨而同為不可廢。」,作品有《獄中雜記》、《左忠毅公軼事》等。方苞繼承歸有光的「唐宋派」古文傳統,論學以宋儒為宗,提出「義法」主張:「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內容)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形式)也,義以為經 ,而法緯之,然後為成體之文。」[9]。他對於文章要求「雅潔」,常有省略主語或賓語的現象。袁枚譏其「才力薄」[10],文學性亦不足[11],「似精神不能包括其大處、遠處、疏淡處及華麗非常處」。
方苞一生著作等身,有《春秋通論》、《禮記析疑》、《周官集注》13卷、《周官析疑》36卷、《儀禮析疑》、《集外文》10卷、《補遺》14卷等,另刪訂《通志堂宋元經解》等,並擅長撰寫散文,有近六百篇傳世,收於《望溪先生文集》中。方苞為文,多明經崇道之作,且重道學。其散文獨樹一幟,自成風格。清初四庫館臣評方苞:「苞於經學研究較深,集中說經之文最多,大抵指事類情,有所闡發。」[12]
家庭
祖父方幟(1615─1687)為歲貢生,任蕪湖縣學訓導、興化縣學教諭。
父方仲舒。
兄方舟,方苞嘗稱方舟「制舉之文名天下」。
十六世孫方東美為知名哲學家、佛學家及詩人。
評價
汪中語:「吾所罵者,皆非不知古今者,惟恐莠亂苗爾;若方苞、袁枚輩,豈屑屑罵之哉。」
全祖望曾說:「世稱公之文章,萬口無異詞,而於經術已不過皮相之。」[13]
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望溪集》條說:「餘二十年前讀之(《望溪集》),多為浮氣所中,又過信錢竹汀(大昕)、汪容甫諸公之言,頗輕視之,故自後從不寓目」,晚歲重讀三數過,「始信其中多可傳之作,如《讀大誥》、《讀王風》、《讀周官》、《讀儀禮》、《讀經解》五首,簡明宏深,必傳之文,非望溪不能作也」。
毛澤東讀方苞的《與翁止園書》批點說:「《與翁止園書》,戒淫也。淫為萬惡本,而意淫之為害、比實事尤甚,當懍懍然如在深淵,若履薄冰。」[14]
方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m3AD2
-----------------------------------
清朝最傳奇囚犯!出獄後1句話助雍正登基、乾隆最大貴人
2022/03/17 23:35:00 清朝最傳奇囚犯!出獄後1句話助雍正登基、乾隆最大貴人 | 新奇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清朝最傳奇囚犯!出獄後1句話助雍正登基、乾隆最大貴人 | 新奇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3Jo14bA
康熙皇帝晚年面臨九子奪嫡局面,立儲難題靠1名囚犯的建言解套。(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康熙皇帝晚年面臨九子奪嫡局面,立儲難題靠1名囚犯的建言解套。(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間61年,共生了35個皇子,皇二子胤礽為皇后赫舍里氏所生,被康熙策封為皇太子,不過諸皇子長大後,為爭奪皇位互不相讓,釀成「九子奪嫡」的局面,讓有雄才大略的康熙傷透腦筋。在太子胤礽二度被廢之後,康熙陷入立儲困境,這時他聽取心腹大臣李光地的推薦,從牢獄中釋放一名囚犯,特別的是,這位囚犯出獄後,未獲官職卻直接進入皇宮的南書房當值,獻策替立儲難題解了套,是清朝歷史中相當傳奇的存在。
康熙晚年,皇子間爭奪皇位暗潮洶湧,最終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在奪嫡之爭中占了上風,該把皇位交給誰?讓康熙躊躇不定。據傳康熙曾在密室中問這名囚犯:「四阿哥和十四阿哥都好,但只有一人能做皇帝。你說,哪個更好呢?」,囚犯回答:「看皇孫!一個好皇孫,至少可保大清三代太平江山!」。意思是如果兩個兒子都很優秀,實在不好做出抉擇的話,那就從孫子輩做選擇。
此番話讓康熙茅塞頓開,想起胤禛的第四子弘曆(乾隆帝)聰明伶俐,十分討他喜歡,決定開始布局,將皇位傳給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這位影響清朝三代皇帝、奠定康乾盛世的關鍵人物,就是人稱「布衣宰相」的方苞,年近古稀之齡,還讓乾隆念念不忘,再三邀請他入閣輔佐。
方苞從文字獄罪犯翻身為3朝皇帝御用的布衣宰相,更是清代最大散文流派「桐城派」創始人。(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方苞從文字獄罪犯翻身為3朝皇帝御用的布衣宰相,更是清代最大散文流派「桐城派」創始人。(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方苞是安徽桐城人,聰明伶俐,從小就被譽為神童,16歲一舉考中秀才,因文章思想太過犀利,屢屢未能中舉。直到31歲,方苞終於以江南省鄉試第一名的成績考中舉人,成為解元,被舉薦到京城國子監讀書,文采被大臣李光地大大稱讚,外界認為方苞受到皇帝跟前紅人青睞,仕途應該就此平步青雲。只不過方苞在參加殿試前,收到母親重病的消息,只好回鄉放棄仕途,不久後爆發清朝知名的文字獄「南山案」,方氏家族因此遭受牽連,包括方苞在內有一百多名書生入獄。
方苞在暗無天日的牢獄待了兩年,埋頭編寫書籍,原以為將老死在獄中,沒想到當時官拜文淵閣大學士的李光地,多次向康熙舉薦方苞。康熙命人從監獄釋放方苞,相談之後認為方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讓他以「戴罪之身」進入「南書房」,雖沒有官位實權,卻是皇帝的重要智囊,具有左右朝局的影響力。
方苞對雍正提出許多施政建言,獲得敬重,連乾隆皇帝也對方苞念念不忘,親自拜訪邀請方苞再入值南書房。(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方苞對雍正提出許多施政建言,獲得敬重,連乾隆皇帝也對方苞念念不忘,親自拜訪邀請方苞再入值南書房。(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方苞對雍正提出許多施政建言,獲得敬重,連乾隆皇帝也對方苞念念不忘,親自拜訪邀請方苞再入值南書房。(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在雍正順利登基之後,立刻赦免方苞之罪,方苞也針對民政做出許多建言,包括打破各地糧食倉儲的陳規,避免過度囤積,提倡禁菸、建議謹慎取用基層官員,盡全力輔佐。雍正帝駕崩時,方苞已68歲,本打算辭去編撰職務,回鄉潛心治學。但乾隆登基後,對方苞念念不忘,親自拜訪方苞,邀請他再次入值南書房,不過方苞已無心為政,再三婉拒推辭。乾隆七年,方苞因病告老還鄉,乾隆給予豐厚的賞賜,並遣皇長子永璜親自相送,7年後病逝享年82歲。
-------------------------
桐城派,中國清朝散文流派。創始人方苞,繼承者眾,流傳甚廣,劉大櫆為承先啟後者,姚鼐為集大成者,三人有「桐城三祖」之稱,後繼者有方東樹,其後桐城派中興者為曾國藩。
主張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並重,樹立了桐城派古文之風範。
桐城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N3RSLx
得名
桐城派的主要作家方苞、劉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得名。程晉芳、周永年便戲謂姚鼐說:「昔有方侍郎,今有劉先生,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乎?」(姚鼐《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從此學者輾轉傳述,號曰「桐城派」。
清代及之前的桐城大體包括今日的桐城市、樅陽縣以及安慶市宜秀區的一些地區。1949年2月18日,共產黨政府劃桐城東南鄉以及廬江、無為兩縣的少量地區設制桐廬縣,後又更名爲樅陽縣。2015年,樅陽縣又從安慶市被劃歸到銅陵市。這導致了一些桐城派的名人在今日地域歸屬的問題上有些爭議。
背景
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講求經世致用,看不起明末反傳統、倡性靈的公安派、竟陵派等浪漫文學。方苞提倡「義法」說,主張作文為了宣傳義理(義,所指內容要言之有物。法,形式要言之有序),而義理主要指孔孟、程朱的道統。他的主張,正好和滿清政府尊崇理學和道統的國策配合。
發展
創立時期:方苞導乎先路,其弟子有劉大櫆、姚鼐等。
光大時期:姚鼐師事劉大櫆,晚年主講鍾山書院,蔚然一代文宗。弟子有梅曾亮、方東樹等,勢力遍江南諸省。
興盛時期:曾國藩出,桐城派風靡一時。曾氏弟子張裕釗、吳汝綸、黎庶昌、薛福成等為其輔翼,俱有文名。
衰落時期:民國肇建,西潮激盪,桐城之學寖衰。
主張
桐城派以「道統自任」,戴均衡《方望溪先生集外文補遺序》說:「平心論之,宇宙間無今漢學家,不過名物、象數、音韻、訓詁未能剖析精微,而於誠、正、修、齊、治、平之道無損也;而確守程、朱如先生者,多一人則道看一方,遂以昌明於一代。」梁啓超說:「桐城派又好述歐陽修『因文見道』之言,以孔、孟、韓、歐、程、朱以來之道統自任,而與當時所謂漢學者互相輕。」
方苞
桐城派的基本理論,是從方苞開始建立的。他繼承唐、宋古文運動「文」「道」合一的主張,強調「義法」,「義」即「言有物」,指文章應有內容,「法」即「言有序」,指寫文章要講結構條理。方苞以六經、論語、孟子為文章最早的根源,其次為左傳、史記;其次為唐宋八大家,最後是明朝的歸有光。
方苞主張為文應追求雅潔,主張古文中不可入語錄中語、魏晉六朝人藻麗俳語、漢賦中板重字法、詩歌中雋語、南北史佻巧語。他反對文章裏雜有小說,又不同意柳宗元、蘇軾的引用佛家語。
劉大櫆
劉大櫆補充了方苞的理論,強調「神、氣、音節」,以為「義理、書卷、經濟者」,是「行文之實」,是「匠人(文人)之材料」,而「神、氣、音節者」,「匠人之能事」。他又提到「文貴奇」、「文貴高」、「文貴遠」、「文貴簡」、「文貴疏」、「文貴變」、「文貴參差」、「文貴去陳言」,深入闡發古文寫作技巧。
姚鼐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合「義理」、「考據」、「辭章」為一。他認為「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並提出陰陽剛柔之說。
他的古文主張,在提倡「義理(內容合理)、考據(材料確切)、詞章(文詞精美),三者不可偏廢。」[1][2]又在學習方法上,提出古文八要:「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 、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 、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古文辭類纂序》)主張學習左傳、史記,講究義法,提倡義理,要求語言雅潔,反對俚俗。
曾國藩
曾國藩為矯桐城古文「懦緩」之失,故不禁駢體,主張讀《漢書》與《文選》,又推衍姚鼐陰陽剛柔之說,擴為「古文四象論」,四象者:太陽氣勢,少陽趣味,太陰識度,少陰情韻。
評價
桐城派總結歷代古文家的經驗和方法,對於提高寫作古文的能力有一定作用,寫作態度嚴肅。文章大多結構嚴謹,語言洗煉,措詞得體,立意明確。其缺點為過於求雅,避忌過多,使文學語言反而失去活力,而且過於著重儒學道統,排斥其他文學。
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說:「平心而論,『桐城』開派諸人,本狷潔自好,當『漢學』全盛時而奮然與抗,亦可謂有勇,不能以其末流之墮落歸罪於作始。然此派者,以文而論,因襲矯揉,無所取材,以學而論,則獎空疏,閼創穫,無益於社會;且其在清代學界,始終未嘗占重要位置,今後亦斷不復能自存,置之不論焉可耳。」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凡例》有曰:「桐城派古文家多倡『因文見道』之言,囿於宋儒義理,未通漢學家法,與樸學異趣,故不採錄。」桐城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N3RSLx
--------------------------------
方苞[清朝散文家]
方苞[清朝散文家]
方苞[清朝散文家] 更多義項 ▼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靈皋,亦字鳳九,晚年號望溪,亦號南山牧叟。漢族,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鳳儀里)人,生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六合留稼村)。桐城“桂林方氏”(亦稱“縣裡方”或“大方”)十六世,與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屬“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創始人,與姚鼐[nài]、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
基本信息
中文名:方苞
出生日期:1968年5月25日
性別:男
別名:字鳳九,一字靈皋,晚年號望溪
籍貫:安徽桐城人(今屬桐城市區鳳儀里)
出生地:江蘇六合之留稼村
民族:漢族
國籍:中國
去世日期:1749年9月29日
職業:文學 清代散文家,是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
代表作品:著有《周官集注》、《儀禮析疑》、《禮記析疑》、《周官析疑》等。
主要成就:桐城派鼻祖
信仰:儒學
注音:ㄈㄤ ㄅㄠ
人物簡介
方苞(1668—1749),字鳳九
方苞(1668—1749),字鳳九
方苞官至禮部右侍郎。苞生於江蘇六合留稼村。高祖方大美,明神宗萬曆十四年(1586年)進士,曾任太僕寺少卿。曾祖方象乾,明恩貢生,曾任按察司使,充岑西左江兵備道,明末,因避亂寓居江寧(今南京)。祖父方幟,曾任蕪湖訓導,後調任興化縣教諭。父仲舒,國子監生,家境日落,後入贅江蘇六合縣留稼村吳勉家;生3子:長子方舟,次子方苞,幼子方林。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生平履歷
方苞自幼聰明,4歲能作對聯,5歲能背誦經文章句,6歲隨家由六合遷到江寧舊居居住,仍保留桐城籍。16歲隨父回安徽桐城參加科舉考試。24歲至京城,入國子監,以文會友,名聲大振,被稱為“江南第一”。大學士李光地稱讚方苞文章是“韓歐復出,北宋後無此作也”。方苞32歲考取江南鄉試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取進士第四名。時母病回鄉,未應殿試。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發,方苞因給《南山集》作序,被株連下江寧縣監獄。不久,解到京城下刑部獄,定為死刑。在獄中兩年,仍堅持著作,著成《禮記析疑》和《喪禮或問》。
康熙五十二年,因重臣李光地極力營救,始得康熙皇帝親筆批示“方苞學問天下莫不聞”,遂免死出獄,以平民身份入南書房作皇帝的文學侍從,後來又移到養蒙齋編修《樂律》。康熙六十一年,充武英殿修書總裁。雍正九年(1731年)解除旗籍,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次年遷翰林院侍講學士。雍正十一年,提升為內閣學士,任禮部侍郎,充《一統志》總裁。雍正十三年,充《皇清文穎》副總裁。清乾隆元年(1736),再次入南書房,充《三禮書》副總裁。乾隆四年,被譴革職,仍留三禮館修書。乾隆七年,因病告老還鄉,乾隆帝賜翰林院侍講銜。從此,他在家閉門謝客著書,乾隆十四年八月十八日(1749年9月29日)病逝。年82歲,葬於江蘇六合。
主要成就
主要作品
清代散文家,江南鄉試第一名。四十五年(1706)進士,以母病歸家未出仕。五十年(1711)以戴名世《南山集》案被牽連入獄。赦出後隸漢軍旗籍,入直南書房。六十一年(1722),充武英殿修書總裁。雍正時,免去旗籍,仍歸漢籍。累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乾隆時,再入南書房,任禮部右侍郎、經史館總裁等職。七年(1742)辭官歸。 方苞有些作品如《獄中雜記》,反映了封建司法制度和監獄管理的殘酷與黑暗;《送馮文子序》、《送吳平一舅氏之鉅鹿序》、《請定徵收地丁銀兩之期□子》、《請備荒政兼修地治□子》,反映了一些州縣吏治黑幕及民生疾苦,較有現實意義。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補遺》2卷。
方苞集
方苞集
方苞著有《周官集注》13卷、《周官析疑》36卷、《考工記析疑》4卷、《周官辯》1卷、《儀禮析疑》17卷、《禮記析疑》46卷、《喪禮或問》1卷、《春秋比事目錄》4卷、《詩義補正》8卷、《左傳義法舉要》、《史記注補正》、《離騷正義》各1卷、《奏議》2卷、《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補遺》 14卷,另刪訂了《通志堂宋元經解》。 名篇:《左忠毅公逸事》、《獄中雜記》、《漢文帝論》、《李穆堂文集序》、《書盧象晉傳後》、《與李剛主書》、《孫征君傳》、《萬季野墓表》、《游潭柘記》等。
創立桐城派
方苞是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他尊奉程朱理學和唐宋散文。他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所謂孔子"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提倡寫古文要重"義法"。他說:"'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意以為經而法緯之,然後為成體之文。"(《又書貨殖傳後》)提出文章要重"清真雅正"和"雅潔",他說古文中"不可入語錄中語,魏晉六朝人藻麗俳語,漢賦中板重字法,詩歌中雋語,《南、北史》佻巧語"(沈蓮芳《書方望溪先生傳後》),他認為歸有光的散文,"其辭號雅潔,仍有近俚而傷於繁者"(《書歸震川文集後》)。又說:"凡無益於世教、人心、政法者,文雖工弗列也。"(《送李雨蒼序》)在《再與劉拙修書》中,反對黃宗羲、顏元的反程朱理學的思想,持論嚴而拘,但能適合清朝鞏固思想統治及文風的需要,所以其說得以流行,影響頗大。
方苞自己寫的散文,以所標"義法"及"清真雅正"為旨歸。讀經、子、史諸札記,以及《漢文帝論》、《李穆堂文集序》、《書盧象晉傳後》、《左忠毅公逸事》、《與李剛主書》、《孫征君傳》、《萬季野墓表》、《游潭柘記》等,都寫得簡練雅潔有斷制,沒有支蔓蕪雜的毛病,開創清代古文的新面貌。但感情比較淡泊,形象性不強,氣魄不夠宏大。袁枚譏笑他"才力薄"(《仿元遺山論詩》),姚鼐也說他:"閱太史公書(《史記》),似精神不能包括其大處、遠處、疏淡處及華麗非常處。"(《與陳石士書》)
學術主張
方苞集上
方苞集上
方苞治學宗旨,以儒家經典為基礎,尊奉程朱理學,日常生活,都遵循古禮。為人剛直,好當面斥責人之過錯,因此,受到一些人的排擠。方苞首 創“義法”說,倡“道”“文”統一。在《史記評語》里說:“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以義為經,而法緯之,然後為成體之文”。論文提倡“義法”,為桐城派散文理論奠定了基礎。後來桐城派文章的理論,即以方苞所提倡的“義法”為綱領,繼續發展完善,於是形成主盟清代文壇的桐城派,影響深遠,一直被全國學術界重視,方苞也因此被稱為“桐城派的鼻祖”。
史料記載
《清史稿 方苞傳》
方苞,字靈皋,江南桐城人。父仲舒,寄籍上元,善為詩,苞其次子也。篤修內行,治古文,自為諸生,已有聲於時。康熙三十八年,舉人。四十五年,會試中式,將應殿試,聞母病,歸侍。五十年,副都御史趙申喬劾編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遺錄有悖逆語,辭連苞族祖孝標。名世與苞同縣,亦工為古文,苞為序其集,並逮下獄。五十二年,獄成,名世坐斬。孝標已前死,戍其子登嶧等。苞及諸與是獄有乾連者,皆免罪入旗。聖祖夙知苞文學,大學士李光地亦薦苞,乃召苞直南書房。未幾,改直蒙養齋,編校御製樂律、算法諸書。六十一年,命充武英殿修書總裁。世宗即位,赦苞及其族人入旗者歸原籍。雍正二年,苞乞歸里葬母。三年,還京師,入直如故。居數年,特授左中允。三遷內閣學士。苞以足疾辭,上命專領修書,不必詣內閣治事。尋命教習庶吉士,充一統志總裁、皇清文穎副總裁。
乾隆元年,充三禮義疏副總裁。命再直南書房,擢禮部侍郎,仍以足疾辭,上留之,命免隨班行走。復命教習庶吉士,堅請解侍郎任,許之,仍以原銜食俸。苞初蒙聖祖恩宥,奮欲以學術見諸政事。光地及左都御史徐元夢雅重苞。苞見朝政得失,有所論列,既,命專事編輯,終聖祖朝,未嘗授以官。世宗赦出旗,召入對,慰諭之,並曰:“先帝執法,朕原情。汝老學,當知此義。”乃特除清要,馴致通顯。苞屢上疏言事,嘗論:“常平倉谷例定存七糶三。南省卑濕,存糶多寡,應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年飢米貴,有司請於大吏,定值開糶,未奉檄不敢擅。自後各州縣遇谷貴,應即令定值開糶,仍詳報大吏。谷存倉有鼠耗,盤量有折減,移動有運費,糶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糶值有餘,即留充諸費。廉能之吏,遇秋糴值賤,得谷較多,應令詳明別貯,備歉歲發賑。”下部議行。又言民生日匱,請禁燒酒,禁種菸草,禁米谷出洋,並議令佐貳官督民樹畜,士紳相度濬水道。又請矯積習,興人才,謂:“上當以時延見廷臣,別邪正,示好惡。內九卿、外督撫,深信其忠誠無私意者,命各舉所知。先試以事,破瞻徇,繩贓私,厚俸而久任著聲績者,賜金帛,進爵秩。尤以六部各有其職,必慎簡卿貳,使訓厲其僚屬,以時進退之,則中材鹹自矜奮。”
乾隆初,疏謂:“救荒宜豫。夏末秋初,水旱豐歉,十已見八九。舊例報災必待八九月後,災民朝不待夕,上奏得旨,動經旬月。請自後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實奏報。”並言:“古者城必有池,周設司險、掌固二官,恃溝樹以守,請飭及時修舉。通川可開支河,沮洳可興大圩,及諸塘堰宜創宜修,若鎮集宜開溝渠、築垣堡者,皆造冊具報,待歲歉興作,以工代賑。”下部議,以五六月報災慮浮冒,不可行;溝樹塘堰諸事,令各督撫籌議。高宗命苞選錄有明及本朝諸大家時藝,加以批評,示學子準繩,書成,命為欽定四書文。苞欲仿朱子學校貢舉議立科目程式,及充教習庶吉士,奏請改定館課及散館則例,議格不行。苞老多病,上憐之,屢命御醫往視。苞以事忤河道總督高斌,高斌疏發苞請託私書,上稍不直苞。苞與尚書魏廷珍善,廷珍守護泰陵,苞居其第。上召苞入對,苞請起廷珍。居無何,上召廷珍為左都御史,命未下,苞移居城外。或以訐苞,謂苞漏奏對語,以是示意。庶吉士散館,已奏聞定試期,吳喬齡後至,復補請與試。或又以訐苞,謂苞移居喬齡宅,受請託。上乃降旨詰責,削侍郎銜,仍命修三禮義疏。苞年已將八十,病日深,大學士等代奏,賜侍講銜,許還里。十四年,卒,年八十二。
苞既罷,祭酒缺員,上曰:“此官可使方苞為之。”旁無應者。苞為學宗程、朱,尤究心春秋、三禮,篤於倫紀。既家居,建宗祠,定祭禮,設義田。其為文,自唐、宋諸大家上通太史公書,務以扶道教、裨風化為任。尤嚴於義法,為古文正宗,號“桐城派”。(《清史稿》卷二百九,列傳七十七)
軼事趣聞
幼年趣事
方苞行草
方苞行草
方苞幼年時聰穎過人,四五歲能對對子、誦章句,七歲讀《史記》,十歲開始讀經書古文,皆能背誦。一天,方苞在野外玩耍,時值鄉村五月農忙時節,男女老少在田野拔秧、插秧。田頭一個拔秧的農夫一邊用稻草捆秧,一邊念道:
“稻草扎秧父抱子。”
方苞聽了,佇足田頭。農夫見是一小孩站在這裡,口裡又念了剛才的一句,笑著問方苞:“你能對出下聯嗎?”方苞認真尋思,自言自語道:稻草,父也;秧,子也。他舉目然後前望,見不遠處的竹林里,幾個婦女正把竹筍投入竹籃里,他眉毛一揚,自信地點點頭,高聲對道:
“竹籃裝筍母摟兒。”農夫驚喜不已,夸方苞真是個“神童”。
康熙誇讚
方苞散文選集
方苞散文選集
康熙微服私訪,在駱馬湖鎮上的茶館裡結識了歐陽宏,引入驛館裡吃酒傾談。聊至“東宮洗馬”的笑話,聰明過人的歐陽宏馬上就敏銳地覺察到面前這位慈祥和善的老者,可能就是當今皇上。康熙見其神色,大驚,想到“這個面目醜陋的老人天分極高,怕再順著這個“洗馬”的題目說下去,會暴露自己的身份。”康熙連忙把張廷玉叫來,把話岔開了。康熙和張廷玉通過聊天方式,考察這個歐陽宏的學問,發現其“學問淵博,才思敏捷,不管是什麼事都有獨到的甚至是驚人的見解。”康熙心中暗贊:“好一個鴻學大儒啊,比起高士奇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只可惜年齡大了點兒,不然的話,朕倒要啟用他了。”後來還是啟用了。康熙發現,這個歐陽宏原來就是方苞。方因戴名世的《南山集》獲罪,廢為平民,流落民間。康熙發現後,不拘一格,將其以布衣身份錄入上書房。能在上書房行走的人,屈指可數,人以宰相身份待之。
家庭成員
方苞的祖父方幟(1615—1687),字漢樹,號馬溪,為歲貢生,先後出任蕪湖縣學訓導,興化縣學教諭。
父方仲舒(1638—1707),字南董,號逸巢,為國子監生。
兄方舟(1661—1701),字百川。方苞嘗稱方舟以制舉之文名天下。
他人評價
方苞像
方苞像
1:姚鼐有言“閱太史公書(《史記》),似精神不能包括其(方苞)大處、遠處、疏淡處及華麗非常處。”(《與陳石士書》)
2:袁枚早年評方苞文與王漁洋詩,有“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詩”之句。
3:王源贊評方苞文為“宋以後無此清深峻潔文心”。
4:姚范說“望溪文於親懿故舊之間,隱親惻至,亦見其篤於倫理”
方苞[清朝散文家]: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JkIjFH


清代桐城古文派鼻祖方苞:四歲能對詩 七歲讀史記
原標題:清代桐城古文派鼻祖方苞:四歲能對詩 七歲讀史記
方苞畫像。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這是清朝乾隆年間世人對桐城文章的贊譽。桐城派,又稱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魁、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參與作家之眾、播布地域之廣、綿延時間達200年之久,皆為中國文學史上罕見。桐城派文論體系和古文運動的形成,始於方苞,經劉大魁、姚鼐而發展成為一個聲勢顯赫的文學流派。方、劉、姚被稱為“桐城派三祖”。
  記者 蘇勇
  方苞自幼就能對詩
  方苞1668年生於南京六合,祖籍安慶桐城。他自幼聰明,4歲能作對聯,5歲能背誦經文章句,6歲隨家由六合遷到江寧舊居居住,仍保留桐城籍。16歲隨父回安徽桐城參加科舉考試。24歲至京城,入國子監,以文會友,名聲大振,被稱為“江南第一”。大學士李光地稱贊方苞文章是“韓歐復出,北宋后無此作也”。
  安慶師范學院教授朱洪在近期出版的《方苞傳》中說: 冬日的一天,方苞父親方仲舒雞鳴而起,見大霧蒙眬,山前樹木一篇迷糊,遠處傳來公雞此起彼伏的叫聲。他對剛剛起來的方苞說:“我出個上聯,你能對出下聯嗎?”方苞年齡小,但已和父親、哥哥后面學對對子了。他馬上說:“你出吧!”“雞聲隔霧。”父親慢慢說。
  方苞看了看屋外彌漫的霧氣,果然有公雞“咯咯咯”的叫聲。他抬頭看看灰蒙蒙的天,似乎要下雨的樣子,應聲雲:“龍氣成雲。”母親聽了,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容。她對丈夫說:苞聰明,將來是讀書的料。方仲舒笑笑,他打算明年起,口授經文、章句,為兒子啟蒙。
  方苞四五歲能對對子、誦章句,七歲讀《史記》,十歲開始讀經書古文,皆能背誦。一次,方苞在野外玩耍,時值鄉村五月農忙時節,男女老少在田野拔秧、插秧。田頭一個拔秧的農夫一邊用稻草捆秧,一邊念道:“稻草扎秧父抱子。”方苞聽了,佇足田頭。農夫見是一小孩站在這裡,口裡又念了剛才的一句,笑著問方苞:“你能對出下聯嗎?”方苞認真尋思,自言自語道:稻草,父也﹔秧,子也。他舉目前望,見不遠處的竹林裡,幾個婦女正把竹筍投入竹籃裡,他眉毛一揚,自信地點點頭,高聲對道:“竹籃裝筍母摟兒。”農夫驚喜不已,夸方苞真是個“神童”。
  因《南山集》文字獄獲罪
  早在青年時代,方苞就有“以八家之文,載程、朱之道”的志向。32歲舉江南鄉試第一,39歲中進士,適逢母病未能參加殿試。方苞44歲時,即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發,方苞因給《南山集》作序,被株連下江寧縣監獄。不久,解到京城下刑部獄,定為死刑。在獄中兩年,仍堅持著作,著成《禮記析疑》和《喪禮或問》。康熙五十二年,因重臣李光地極力營救,始得康熙皇帝親筆批示“方苞學問天下莫不聞”,遂免死出獄,被貶為貧民。
  在方苞散文選集裡記錄有,一次康熙微服私訪,在駱馬湖鎮上的茶館裡結識了被廢為貧民的方苞,當時改名叫歐陽宏,引入驛館裡吃酒傾談。聊至“東宮洗馬”的笑話,聰明過人的歐陽宏馬上就敏銳地覺察到面前這位慈祥和善的老者,可能就是當今皇上。
  康熙見其神色,大驚,想到“這個面目丑陋的老人天分極高,怕再順著這個“洗馬”的題目說下去,會暴露自己的身份。”康熙連忙把張廷玉叫來,把話岔開了。康熙和張廷玉通過聊天方式,考察這個歐陽宏的學問,發現其“學問淵博,才思敏捷,不管是什麼事都有獨到的甚至是驚人的見解。康熙后來發現,這個歐陽宏原來就是方苞,將他以布衣身份錄入上書房。能在上書房行走的人,屈指可數。
  方苞是桐城文學派的鼻祖
  安慶桐城派研究的知名人士操鵬說:桐城文派源遠流長,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錢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論和創作實踐上,初步體現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認作桐城文派的前驅。方苞對中國古代散文創作的最大貢獻,是他“集古今文論之大成”的“義法”說。“義法”說是方苞文論的核心。
  方苞根據“義法”剖析具體散文作品時,多次指出“義法”最精者莫如《左傳》、《史記》,而學習“左”、“史”的“義法”,必須研讀唐宋八家之文,從中揣摩體會。這就使練習古文者有軌跡可尋。這些主張均比較切實,便於人們掌握古文的正確寫作方法,是對唐宋以來古文運動創作經驗的總結,這在文學史上具有積極意義。
  方苞提倡“義法”,為桐城派散文理論奠定了基礎。后來桐城派文章的理論,即以方苞所提倡的“義法”為綱領,繼續發展完善,於是形成主盟清代文壇的桐城派,影響深遠,至今仍為全國學術界重視,方苞也因此被稱為桐城派的鼻祖。
  鏈接:方苞(1668年5月—1749年9月),字靈皋,亦字鳳九,晚年號望溪,亦號南山牧叟。漢族,安徽省安慶府桐城縣(轄域含今安徽省桐城市、樅陽縣及楊橋、羅嶺地區)人,祖居在今安徽省桐城市區鳳儀裡附近,生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六合留稼村)。桐樅“桂林方氏”(亦稱“縣裡方”或“大方”)十六世祖,與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屬“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創始人,與姚鼐、劉大魁合稱桐城三祖。早在青年時代,方苞就有“以八家之文,載程、朱之道”的志向。32歲舉江南鄉試第一,39歲中進士,適逢母病未能參加殿試。44歲因受鄉先輩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獄案牽連而入獄,經大學士李光地等人營救,得以赦免出獄
清代桐城古文派鼻祖方苞:四歲能對詩 七歲讀史記--文化--人民網 https://bit.ly/3Ieriv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