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車(車兵)、材官(步兵)、騎士(騎兵)、樓船(水兵)四個基本兵種

2022-03-17_2211332022-03-17_220941

因其故俗
古俗;舊俗。
《韓非子·奸劫弒臣》:“當此之時, 秦 民習故俗之有罪可以得免,無功可以得尊顯也,故輕犯新法。”《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居頃之,乃分徙降者邊五郡故塞外,而皆在 河 南,因其故俗,為屬國。” 宋 張世南 《游宦紀聞》卷八:“近緣久病,艱於動作,詘伸俯仰,皆不自由,遂不免遵用舊京故俗,輒以野服從事。”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圣祖拏鰲拜》:“刀不離身,乃 滿洲 故俗,不足異也。”
《韓非子·奸劫弒臣》:“當此之時,秦民習故俗之有罪可以得免,無功可以得尊顯也,故輕犯新法。”
《史記·衞將軍驃騎列傳》:“居頃之,乃分徙降者邊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為屬國。”
《史記·商君列傳》:“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
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八:“近緣久病,艱於動作,詘伸俯仰,皆不自由,遂不免遵用舊京故俗,輒以野服從事。”
清·昭連《嘯亭雜錄·聖祖拏鰲拜》:“刀不離身,乃滿洲故俗,不足異也。”
------------------------
古代時期西漢和秦朝的兵制
2021/01/01 來源:通透情感
西漢所行的,是民兵之制。人民都有當兵的義務。《漢書·高帝紀注》引如淳說:「《漢儀注》雲:民年二十三為正。一歲為衛士,一歲為材官騎士,習射御,馳戰陳。又曰: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為庶民,就田裏。」又《王制正義》引許慎《五經異義》:「漢承百王,而制二十三而役;五十六而免。」兩說相同。案今文家說,民年三十受兵。《高帝紀注》又引:「孟康曰:古者二十而傅。三年耕,有一年之儲,故二十三而後役之。」《五經異義》:「《高孟氏韓詩》說:年二十行役,三十受兵。」則漢朝人民的服力役,比古代遲三年,服兵役卻早七年,或者漢代所承,實是古制;三十受兵,是儒家托古所致;亦未可知。
其兵的種類,有「材官」、「車騎」、「樓船」三種:材官是步卒,車騎是騎兵,樓船是水師。《後漢書·光武紀注》引《漢宮儀》:「高祖命天下選能『引關』、『蹶張』材力武猛者,以為『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常以秋後講肄課試,各有負數,平地用『車騎』,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樓船』。」大約「材官」最為普通,「車騎」邊郡較多,「樓船」只有沿江海的地方有。
京師有南北軍:「南軍衛尉主之,掌宮城門內之兵。」「軍中尉主之,掌京城門內之兵。」據《文獻通考》,其詳可參看原書。武帝時,增置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八校尉,都屬北軍。八校尉,都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刑法志》:「至武帝平百粵,內增七校。」「晉灼曰:胡騎永常置,故此言七也。」又有期門、羽林,都屬南軍。《文獻通考》引章氏說:「漢初南北軍,亦自郡國更番調發來。何以言之。黃霸為京兆尹,坐發騎士詣北軍,馬不適士。劾乏軍興則知自郡國調上衛士,一歲一更,更代番上,初無定兵。自武帝置八校,則『募兵』始此;置羽林、期門,則『長從』,始此。」案期門是從六郡良家子孫里選出來的,見《漢書·東方朔傳》。羽林兵,初名建章營,設於太初元年。後來又取從軍死事的人的子孫,養在羽林,「教以五兵」,號曰「羽林孤兒」。見《百官公卿表》。
前漢時,各郡都有都尉,幫著太守管理武事。王國裏頭,則相比郡守,中尉比都尉。這種制度,都是沿襲秦朝的。後漢光武帝建武六年,罷郡國都尉;七年,罷天下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只留著京師的南北軍。然而後來郡國也往往復置。北軍里的八校尉,虎賁併入射聲,胡騎併入長水,又省掉中壘校尉,所以號為北軍五營。此外另有一支兵,駐紮在黎陽,謂之黎陽兵。又會扶風都尉帶一支兵,駐紮在雍懸。護衛園陵,俗稱為雍營。
秦朝和西漢時代,有一種特色,就是「這時候,去古未遠,人民尚武的性質還在,無論什麼人,發出去都是強兵。」巴蜀等一兩處地方是例外。所以秦朝的用兵,不論驪山的役徒,閭左的百姓,都發出去戰守;漢朝也有所謂「七科謫」、張婁曰:吏有罪一,亡命二,贅婿三,賈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藉七,見《漢書·武帝紀注》。「弛刑」、「罪人」、「惡少年」、「勇敢」、「奔命」、「伉健」……這都是未經訓練的人。然而發出去,往往戰勝攻取。將帥裏頭,也極多慷慨效命的人。譬如後漢的班超,又如前漢的李陵,以步卒絕漠,這是歷史上只有這一次的事情。有這種民氣和民力,儻使真能利用,中國的國力實在可以擴張到無限。偏遇著秦始皇、漢武帝兩個人,把民力財力大半消耗在奢侈****的一方面。
秦始皇的用兵,已經很不經濟,漢武帝更其專信幾個椒房之親,家無法度,以致總算起來,總是敗北的時候多,勝利的時候少,細看《漢書·匈奴列傳》可見。伐大宛這一役,尤其是用兵不經濟的確證。漢朝用兵,所以結局總獲勝利,是由於這時候中國和外國的國力,相差太遠,並不是用兵的得法。這種用兵,結局雖獲勝利,畢竟是以最大的勞費,得最小的效果的。就使勝利,也所得不償所失。這種用兵,實在一無可取。中國大有可為的時代,就給這兩個人弄糟了的。然而後世,反很多崇拜他、原諒他的人,可謂僥倖極了。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BJLD4gd.html
----------------------------
秦朝的四大兵種:輕車、材官、騎士、樓船
2017-06-04 由 大明說歷 發表于歷史
秦朝負責全國軍事行政的官吏為太尉,戰時隨時任命將軍統兵,軍隊可分為京師兵、地方兵和邊兵三部分。徵調地方兵,需以皇帝「虎符」為憑。
統一後的秦代軍隊,仍然分為有輕車(車兵)、材官(步兵)、騎士(騎兵)、樓船(水兵)四個基本兵種。大抵平原諸郡多編練騎土、輕車,山地諸郡多編練材官,沿江、海諸郡多編練樓船。
輕車
車兵主要用於平原地區的作戰,進攻時用以衝陷敵陣,打亂敵軍的戰鬥隊形;防禦時用戰車布為陣壘,阻止或遲滯敵軍的衝擊;行軍時置於前鋒和兩翼,有利於保障部隊的安全,車上有甲士三人,戰車上裝備兩套柄長為三米的矛、鉞和兩套弓箭,有的還配有盾和帶發射架的弩。戰鬥時遠則以弩箭射擊,近則以矛鉞格鬥。車屬徒兵一般為八人,其裝備與一般步兵相同,其任務是密切與戰車協同,既掩護戰車的安全,又利於在戰車的掩護下擴大戰果。
步兵
有重裝步兵和輕裝步兵兩種。重裝步兵多數身穿金屬鎧甲,手持戈、矛、鉞、鈹等長柄兵器,擔負著同敵軍重兵集團格鬥的任務。輕裝步兵一般不穿鎧甲,持弓、弩等遠射武器,配合重裝步兵殺傷格鬥距離之外的敵軍。
騎兵
騎士個個精強勇悍,一律穿短甲,手持弓箭。當時尚無馬鐙的出現。由於沒有馬鐙,騎士兩腳懸空,沒有著力點,很不利於馬上格鬥。在平原曠野和一般丘陵山地中作戰。秦代的騎兵和戰國時的騎兵一樣,尚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
樓船
水軍也稱樓船士,是秦代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水軍的戰船主要區分為大型的樓船和輕捷的艨艟、鬥艦等兩類,以利水上作戰時大、小部隊及輕、重戰艦之間互相配合。水軍的武器裝備齊全,除水戰特用的鉤拒等武器外,凡陸地上作戰使用的弓弩、長短兵器、火攻用具等無不皆備。水上戰鬥時遠則以矢弩交射;近則以鉤拒、五兵進行攻守格鬥,實施猛烈的沖角戰和船舷戰;一旦有機可乘,便施以火攻。秦代的水軍已經具有海上作戰的能力,有效地控制著東部沿海的海防。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j6434g6.html
----------------------------------
材官,漢語詞語,拼音是cái guān,屬古代用詞(多為漢代),釋義為區別各物的特性而加以利用,使物盡其能。如《荀子·解蔽》中的“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楊倞註釋為“材謂當其分,官謂不失其任。”
地方預備兵兵種
秦 漢 始置的一種地方預備兵兵種,《史記·韓長孺列傳》:“當是時, 漢 伏兵車騎、材官三十餘萬,匿 馬邑 旁谷中。”《漢書·刑法志》:“天下既定,踵 秦 而置材官於郡國,京師有南北軍之屯。”《後漢書·光武帝紀下》:“三月丁酉,詔曰:‘今國有眾軍,並多精勇,宜且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及軍假吏,令還復民伍。’” 李賢 注引《漢官儀》:“ 高祖 命天下郡國選能引關蹶張,材力武猛者,以為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常以立秋後講肄課試,各有員數。平地用車騎,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樓船。”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三章第二節:“ 西漢 初年,地方有經常訓練的預備兵。山地或少馬的地方多步兵,叫做‘材官’;平地或多馬的地方多騎兵,叫做‘車騎’。
武卒或供差遣的低級武職
《史記·張丞相列傳》:“ 申屠丞相 嘉 者, 梁 人,以材官蹶張從 高帝 擊 項籍 ,遷為隊率。”《漢書·晁錯傳》:“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 匈奴 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 顏師古 注:“材官,有材力者。” 唐 杜甫 《諸將》詩之一:“多少材官守 涇 渭 ,將軍且莫破愁顏。” 仇兆鰲 注引《唐志》:“況材官不知其多少,大抵皆侍官輩耳。” 明 陳繼儒《袁伯應詩集序》:“刀槊火器,材官羽林,兒不能兼攻者,公(袁可立)皆為講貫演習。” 明 高啓 《送林謨秀才東歸謁松江守》詩:“欲充材官挽強弩,關塞莫解窮城圍。” 清 錢謙益 《畢封君八十壽序》:“ 遼 之父老子弟與四方材官健兒,骸骨撐柱,肝腦塗裂。” 古直 《惜哉行》:“將軍揚揚來通衢,材官百人馬前趨。”
主管官署
《南齊書·王敬則傳》:“ 高帝 將受禪,材官薦易 太極殿 柱。”《南史·恩幸傳·茹法亮》:“帝給 珍之 宅,宅邊又有空宅,從即並取,輒令材官營作,不關詔旨。”
歷史演變
材官在戰國末期本來是一種類似於應招預備役的民事制度。秦統一中國後 由於秦國的軍國主義性質 材官漸漸轉變為軍事預備役的制度。漢代由於完全步入封建制度,土地的改革,自耕農的大量出現-------- 以材官為基礎的自耕農兵役制度開始成為漢帝國的軍事中心力量,材官制度後衰落於漢後期的大氏族崛起導致的土地兼併。材官這個詞才慢慢的淡出 歷史 ,但封賞高級武將為中材官將軍稱謂的傳統一直保留到了唐代。 雖然材官制度隨着漢帝國的崩塌而消失。 但是仔細發現材官制度本質就是基於自耕農的一種兵役制度,和隋唐時的府兵制、明朝的衞所制、是一樣的性質。觀史不難發現 材官、府兵、衞所 他們皆起於一個強大的帝國及其勤勞的基礎人民,都崩於土地兼併,它們的消失也代表了中國再次進入了紛爭的黑暗時代。材官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69NZEd
--------------------
秦朝負責全國軍事行政的官吏為太尉,戰時隨時任命將軍統兵,軍隊可分為京師兵、地方兵和邊兵三部分。徵調地方兵,需以皇帝「虎符」為憑。
統一後的秦代軍隊,仍然分為有輕車(車兵)、材官(步兵)、騎士(騎兵)、樓船(水兵)四個基本兵種。大抵平原諸郡多編練騎土、輕車,山地諸郡多編練材官,沿江、海諸郡多編練樓船。
輕車
車兵主要用於平原地區的作戰,進攻時用以衝陷敵陣,打亂敵軍的戰鬥隊形;防禦時用戰車布為陣壘,阻止或遲滯敵軍的衝擊;行軍時置於前鋒和兩翼,有利於保障部隊的安全,車上有甲士三人,戰車上裝備兩套柄長為三米的矛、鉞和兩套弓箭,有的還配有盾和帶發射架的弩。戰鬥時遠則以弩箭射擊,近則以矛鉞格鬥。車屬徒兵一般為八人,其裝備與一般步兵相同,其任務是密切與戰車協同,既掩護戰車的安全,又利於在戰車的掩護下擴大戰果。
步兵
有重裝步兵和輕裝步兵兩種。重裝步兵多數身穿金屬鎧甲,手持戈、矛、鉞、鈹等長柄兵器,擔負著同敵軍重兵集團格鬥的任務。輕裝步兵一般不穿鎧甲,持弓、弩等遠射武器,配合重裝步兵殺傷格鬥距離之外的敵軍。
騎兵
騎士個個精強勇悍,一律穿短甲,手持弓箭。當時尚無馬鐙的出現。由於沒有馬鐙,騎士兩腳懸空,沒有著力點,很不利於馬上格鬥。在平原曠野和一般丘陵山地中作戰。秦代的騎兵和戰國時的騎兵一樣,尚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
樓船
水軍也稱樓船士,是秦代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水軍的戰船主要區分為大型的樓船和輕捷的艨艟、鬥艦等兩類,以利水上作戰時大、小部隊及輕、重戰艦之間互相配合。水軍的武器裝備齊全,除水戰特用的鉤拒等武器外,凡陸地上作戰使用的弓弩、長短兵器、火攻用具等無不皆備。水上戰鬥時遠則以矢弩交射;近則以鉤拒、五兵進行攻守格鬥,實施猛烈的沖角戰和船舷戰;一旦有機可乘,便施以火攻。秦代的水軍已經具有海上作戰的能力,有效地控制著東部沿海的海防。
----------------
統一後的秦代軍隊,仍然分為有輕車(車兵)、材官(步兵)、騎士(騎兵)、樓船(水兵)四個基本兵種。大抵平原諸郡多編練騎土、輕車,山地諸郡多編練材官,沿江、海諸郡多編練樓船。
車兵
秦代車兵雖已不是軍隊的主體,但仍然是戰鬥編組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兵種。從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的情況看,車兵既有單獨的編隊,也有與步兵相結合的編隊,還有與騎兵相結合的編隊,並有與步、騎同時相結合的編隊。這說明車兵既可以獨立使用,又可以同其他兵種配合使用,是車、步、騎聯合作戰中的重要力量。車兵主要用於平原地區的作戰,進攻時用以衝陷敵陣,打亂敵軍的戰鬥隊形;防禦時用戰車布為陣壘,阻止或遲滯敵軍的衝擊;行軍時置於前鋒和兩翼,有利於保障部隊的安全。戰車皆為木製、單轅,駕四馬——兩摻兩服。車上有甲士三人,御手居中,車左居左,車右居右,一律著金屬鎧甲。御手因以雙手駕御車馬,目標明顯而無還擊之力,故防護十分嚴密,其鎧甲的披膊長及手腕,把臂全部罩住,手上有護手甲,頸部有頸甲,腿部縛有脛繳。戰車上裝備兩套柄長為三米的矛、鉞和兩套弓箭,有的還配有盾和帶發射架的弩。戰鬥時遠則以弩箭射擊,近則以矛鉞格鬥。車屬徒兵一般為八人,其裝備與一般步兵相同,其任務是密切與戰車協同,既掩護戰車的安全,又利於在戰車的掩護下擴大戰果。
步兵
步兵是秦代軍隊構成中的主體。秦始皇陵出土的絕大部分武士俑都是步兵俑。步兵靈活性大,能適應各種地形、天候和戰鬥形式,尤其利於在險阻複雜環境下行動,因而其區分和裝備都較其他兵種複雜,使用也較其他兵種廣泛。其主要區分有重裝步兵和輕裝步兵兩種。重裝步兵多數身穿金屬鎧甲,手持戈、矛、鉞、鈹等長柄兵器,擔負著同敵軍重兵集團格鬥的任務。輕裝步兵一般不穿鎧甲,持弓、弩等遠射武器,配合重裝步兵殺傷格鬥距離之外的敵軍。步兵中百將以上的各級軍官,其主要職責是指揮部隊作戰,安全和自衛甚為重要,所以只穿甲帶劍,不持長柄兵器。屯長以下的小吏,既指揮戰士作戰,又親自率領戰士衝鋒格鬥,所以既佩劍又持長柄兵器,並和其所率的戰士一樣,有的穿甲,有的不穿甲。不論進攻、防禦或攻城、守險、迂迴、包圍、伏擊、奇襲等各種作戰形式中,步兵往往承擔主要的作戰任務,並最終解決戰鬥,在值勤、警戒、巡邏等各種勤務中,也往往以步兵為主。因此,步兵是秦代軍隊中最主要的兵種,在車、步、騎協同作戰中,步兵一般居於主導地位。步兵的弱點是快速性不如騎兵,穩固性不如車兵,與車、騎結合才能如虎添翼。所以秦代軍隊特彆強調以步兵為主的車、步、騎協同作戰。
騎兵
騎兵也是秦代的重要兵種之一。統一前秦軍有騎萬匹,統一後有較大的發展,在北擊匈奴和鎮壓農民起義的戰爭中部有較多的騎兵參加。從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的情況看,秦代的騎兵已經配備有齊全的鞍。戰馬都經過嚴格的訓練和精選,高皆1.33米以上。騎士個個精強勇悍,一律穿短甲,手持弓箭。當時尚無馬鐙的出現。由於沒有馬鐙,騎士兩腳懸空,沒有著力點,很不利於馬上格鬥。加之用於斬劈的厚背長刀在當時也沒有出現,不論使用長柄擊刺性兵器矛、戈、戟或短柄的劍,從馬上對敵步兵衝殺都很不便。因此,騎兵的技術、戰術發揮受一定影響,主要是發揮其快速機動、突然猛烈、遠距離射殺敵步兵集團的優勢。這些情況表明,秦代的騎兵和戰國時的騎兵一樣,尚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但其地位和作用日趨重要。在秦始皇陵兵馬俑中,騎兵既有獨立的編隊,也有與其他兵種的混合編隊,是構成秦代軍隊的重要兵種之一,在車、步、騎協同作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平原曠野和一般丘陵山地中作戰,騎兵更是一支強大的機動力量。
水兵
水軍也稱樓船士,是秦代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其數量僅次於步兵,遠遠超過車兵和騎兵。統一前秦的水軍主要建於巴蜀地區,統一後廣建於江南各地,因而規模十分宏大。水軍的戰船主要區分為大型的樓船和輕捷的艨艟、鬥艦等兩類,以利水上作戰時大、小部隊及輕、重戰艦之間互相配合。水軍的武器裝備齊全,除水戰特用的鉤拒等武器外,凡陸地上作戰使用的弓弩、長短兵器、火攻用具等無不皆備。水上戰鬥時遠則以矢弩交射;近則以鉤拒、五兵進行攻守格鬥,實施猛烈的沖角戰和船舷戰;一旦有機可乘,便施以火攻。水軍不僅僅擔負水上作戰的任務,它實際上是江南水澤地域的綜合性兵種,除水上戰鬥外,登岸野戰、攻城守險等無所不能,戰於水上則相當於車、騎,戰於陸上則相當於步兵。例如,南平百越時動員樓船士五十萬,既完成了水上作戰任務,也完成了陸上作戰任務,對開拓和統一嶺南廣大地區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天下時,曾一度在水軍的護衛下,長途航行於海上,並親手以連弩射殺巨魚。這說明秦代的水軍已經具有海上作戰的能力,有效地控制著東部沿海的海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