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時期(宋真宗為掩飾澶淵之恥,在王欽若等人策劃鼓動下,偽造天書,並自稱夢見有神人傳玉皇之命,令他「善為撫育蒼生(簽下澶淵之盟是為國為民)」,於是把玉皇正式列為國家的奉祀對象,上玉皇聖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而宋徽宗則乾脆把玉皇與傳統奉祀的昊天上帝合為一體,上尊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至此,道教信仰和國家信仰合流,產生了另一個最高神玉皇上帝。

太一  官方祭祀
前133年,方士薄誘忌上奏建議祀祠太一,指太一位於五帝地位之上。漢武帝為太一立祠,最初只讓祠官主祭,自己並未參與。[10]前112年,漢武帝開始把太一列入國家正祀,郊祀太一,成為國家認可的天帝。漢代天子所祀最高神原是「皇天上帝」,漢武帝為了登仙,[11]將太一作為國家祀典的最高神祇來祭祀。
許多儒生不接受太一為最高神,主張回復祀祠奉皇天上帝。公元5年,漢平帝將兩神而為一,認為太一就是皇天上帝,連稱為「皇天上帝泰一」。[12]東漢的國家祭祀,基本沿用漢平帝時的制度,最高神祇卻是「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略去了「太一」之名,太一失去與皇天上帝並列的資格,下降為星神之一,與山川等神靈共祀。[13]
在唐、宋兩代,太一地位曾一度重升,為朝廷所尊崇


天一又稱青龍、太陰、陰德、歲陰、太歲。是漢朝皇家祭祀的三一主神之一,也是晉朝官方祭祀的北極紫宮天帝之一,也是唐宋兩朝祭祀的九宮貴神之一。祭祀的傳統節日即今天的元宵節。漢武帝時,“三一主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三一主神:天一、地一、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1.謂與天合而為一。
《莊子·大宗師》:“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 郭象 註:“安於推移而與化俱去,故乃入於寂寥而與天為一也。”
2.星名,位於北極紫宮門右星南,漢武帝時,畫登龍於靈旗,以象徵斗口天一三星。
《淮南子·天文訓》曰:“天神之貴者,莫貴於青龍,或曰天一,或曰太陰。太陰所居,不可背而可向。”天一作為星名最早出自漢朝皇族劉安(漢高祖之孫、漢武帝的皇叔)主持編纂的《淮南子》,此書撰著於漢景帝一朝的後期,而於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進獻於朝廷。天一星之名在後來被太史公司馬遷錄入《史記·天官書》中。
《史記·天官書》:“前列直斗口三星,隨北端兌,若見若不,曰陰德,或曰天一。” 張守節《史記正義》:“天一一星,疆閶闔外,天帝之神,主戰鬭,知人吉凶。明而有光,則陰陽和,萬物成,人主吉;不然,反是。”
《兩漢刊誤補遺》:“《天文志》:歲星曰東方。晉灼曰:太歲在四仲,則歲星行三宿,在四孟四季,則歲星行二宿。仁傑按《淮南書》論,太陰在四仲四鉤,與晉說同,則太陰即太歲也。《天官書》:攝提之歲,歲陰左行在寅,則歲陰亦太歲也。《淮南書》又謂太陰或曰青龍,或曰天一,則青龍、天一亦太歲也。凡《天官書》所謂歲陰,《淮南》所謂太陰、青龍、天一,皆為太歲之異名。而天一又謂之陰德,其名之不一,如此。”
《史記·孝武本紀》:“其秋,為伐南粵,告祝泰一,以牡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以象天一三星,為泰一鋒,名曰靈旗。”
《晉書·天文志上》:“天一星在紫宮門右星南,天帝之神也,主戰鬥,知人吉凶者也。”
《宋史·志第二·天文二》:“天一一星,在紫微宮門右星南,天帝之神也,主戰鬥,知吉凶。明,則陰陽和,萬物盛,人君吉;亡,則天下亂。”
3.神名。
《淮南子·天文訓》:“天神之貴者,莫貴於青龍,或曰天一,或曰太陰。太陰所居,不可背而可向。”
《史記·封禪書》:“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其後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 ’。” 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宋均曰:“天一、太一,北極神之別名。”春秋佐助期曰:「紫宮,天皇曜魄寶之所理也。」石氏云:「天一、太一各一星,在紫宮門外,立承事天皇大帝。」
《史記·孝武本紀》:“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用太牢,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指謬忌)方。其後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
隋朝蕭吉《五行大義》:“《世記》雲:天皇太帝(為)曜魄寶,地皇為天一,人皇為太一。《甘公星經》雲:天皇太帝,本秉萬神圖,一星在勾陳中。名曜魄寶,帝之尊祖也。天一、太一主承神。承,猶侍也。有兩星在紫微宮門外,俱侍星。天皇太帝天一,主戰鬥,知吉凶。
《舊唐書·卷二十四·志第四·禮儀四》:“天寶三年,有術士蘇嘉慶上言:「請於京東朝日壇東,置九宮貴神壇,其壇三成,成三尺,四階。其上依位置九壇,壇尺五寸,東南曰招搖,正東曰軒轅,東北曰太陰,正南曰天一,中央曰天符,正北曰太一,西南曰攝提,正西曰鹹池,西北曰青龍。五為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上,六八為下,符於遁甲。四孟月祭,尊為九宮貴神,禮次昊天上帝,而在太清宮太廟上。用牲牢、璧幣,類於天地神祇。」玄宗親祀之。”到了唐朝玄宗皇帝時期,天一與其別名、化身——青龍、太陰,被一分為三,同時編入九宮貴神之中。
《宋史·志第五十六·禮六·吉禮六》:“景佑二年,學士章得像等定司天監生於淵、役人單訓所請祀九宮太一依逐年飛移位次之法:「案卻良遇《九宮法》,有《飛棋立成圖》,每歲一移,推九州所主災福事。又唐術士蘇嘉慶始置九宮神壇,一成,高三尺,四陛。上依位次置九小壇:東南曰招搖,正東曰軒轅,東北曰太陰,正南曰天一,中央曰天符,北曰太一,西南曰攝提,正西曰鹹池,西北曰青龍。五數為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上,六八為下,符於遁甲,此則九宮定位。歲祭以四孟,隨歲改位行棋,謂之飛位。自乾元以後,止依本位祭之,遂不飛易,仍減冬、夏二祭。國朝因之。今於淵等所請,合天寶初祭之理,又合良遇《飛棋之圖》。然其法本術家,時祭之文經禮不載。議者或謂不必飛宮,若日月星辰躔次周流而祭有常所,此則定位之祀所當從也。若其推數於回復,候神於恍忽,因方弭沴,隨氣考祥,則飛位之文固可遵用。請依唐禮,遇祭九宮之時,遣司天監一員詣祠所,隨每年貴神飛棋之方,旋定祭位。仍自天聖己巳入歷,太一在一宮,歲進一位,飛棋巡行,周而復始。」詔可。慶曆儀,每坐籩、豆十二,簠、簋、俎二。皇佑增壇三成。又禮官言:「歲雩祀外,水旱稍久,皆遣官告天地、宗廟、社稷及諸寺觀、宮廟,九宮貴神今列大祀,亦宜準此。」”
4.太歲的別名。
東漢《論衡》:“且太歲,天別神也,與青龍無異。龍之體不過數千丈,如令神者宜長大,饒之數萬丈,令體掩北方,當言太歲,在北方,不當言在子。”
民國黃暉《論衡校釋》註:“《淮南天文訓》曰:天神之貴者,莫貴於青龍。或曰天一,或曰太陰。錢塘補註:古亦以青龍為太歲。王引之《太歲考》曰:古者天一、太歲、太陰,名異而實同。”
魏國張揖《廣雅·釋天·異祥》: “雨師謂之屏翳,雲師謂之豐隆,日御謂之羲和,月御謂之望舒。青龍,天一、太陰、太歲也。”
宋朝《太平御覽·時序部二·歲》: “《廣志》曰:青龍,天一、太陰、太歲也。”
近代袁珂《山海經·海經新釋》:“太歲有年太歲、月太歲、旬中太歲之別。年太歲亦名歲陰、太陰,亦曰青龍、天一,昔時所稱以紀歲者。此所謂太歲,即年太歲。”
清代王引之《經義述聞·太歲考上》:“論太歲之名有六,名異而實同”
--------------------------------------------------
漢武帝進行了哪些祭祀活動?
2018-01-28 由 歷史神奇界 發表于歷史
中國古代的祭祀禮儀活動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已經出現,商周時有逬 一步發展,尤其是周公「製作禮樂」對後世影響尤深。西漢初期祭祀活 動一仍舊制,增改不多。漢武帝即位後,又大刀闊斧地製作禮樂,這使 祭祀活動大大增加。雖然如此,各種祭祀活動仍然是以祭祀天地為中心 而進行的。天地化育萬物,原始人類就崇拜天地。來就把天地作為有 意志、有人格的神靈而祭祀。《漢書•郊祀志》所載祭祀活動種類繁多。 漢武帝時期進行的祭祀活動和祭祀的神主要有以下幾類:零(1)祭祀「五帝」。漢武帝即位的第二年,就到雍(今陝西鳳翔) 祭祀五帝:青帝、赤帝、黃帝、白帝、黑帝,此後每三年祭祀一次。五 帝中,除黑帝為漢高帝所補外,其他秦時已有。《孔子家語•五帝》中載 老子曾說:「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 帝。」可見,五帝其實就是五行。
(2)祭祀「三一」。「三一」是漢武帝時郊祀的新神,所謂「三一」, 即指太一、天一、地一。最初有一個叫謬忌的方士要求祭祀太一,認為 太一是最高的天神,五帝只是太一的輔佐古代天子在春秋兩季於東南 郊祭祀太一。漢武帝聽了他的話,下令掌管祭祀的太祝在長安城東南郊 築了太一壇,照著謬忌的說法進行祭祀。其後,又有人上疏說:「古代天 子三年用太牢禮祭一次二一,天一*、地一、太一'。」漢武帝聽後,令太祝 在太一祭壇上一起祭祀。又後來,漢武帝聽從方士齊人少翁的話,在甘 泉宮(今陝西淳化西北甘泉山)祭祀「二一」諸神希望能與神仙通話。
(3)祭后土。周代,冬至日祭上帝,夏至日祭后土。天帝、后土是 兩個最高的神。西漢初期,在雍、長安東南郊、甘泉宮都有祭祀上帝的 設施,但沒有祭祀后土的設施。元鼎四年(前113),漢武帝在雍郊祀, 說:「現在朕親自祭祀上帝,而后土沒有祭祀,與禮不合。」後來有人說 看見汾水上有光騰起,像紅紗,於是漢武帝就冬巡至汾陰,建后土祠,按照祭祀上帝的禮節親自舉行祭拜。這樣,祭祀后土也有了固定的地 點和設施。從此,漢武帝就常常在甘泉宮祭祀上帝,在汾陰祭祀后土
(4)祭名山大川。漢武帝還重視對名山大川的祭典,建元元年(前 140)夏五月下詔說,河海滋潤千里,令掌管祭祀的官員修山川之祠,並 增加祭禮。元封五年(前106)冬,漢武帝南巡狩,到了現在湖南、安 徽、江西等地,祭祀虞舜於九嶷山,登南嶽天柱山,所過「禮祠其名山 大川」。漢武帝祭祀的山有兩類,一類是埋葬名人的山,如祠黃帝於橋 山、祭虞舜於九巖山;另一類的山如五嶽等,對東嶽泰山主要是為了封 禪和祭明堂,有時也為專門祭祀泰山,如元封二年(前109)夏四月 「祠泰山」。此外,漢武帝還祭祀過中嶽嵩高(指嵩山,古稱外方,又名 嵩高)的太室山、東萊的芝罘(伯)山,修封泰山時,路過恆山還祭祀 過北嶽恆山。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mkaqvv2.html
------------------------------
最早出現在文獻記載中的天帝——東皇太一(昊天上帝)(玉皇大帝)
東皇太一是中國古代的最早出現在文獻記載中的天帝,出自屈原《九歌》中的《東皇太一》篇。《九歌》中所描寫的天帝,是中北宋之前祭祀的最高神,主宰宇宙星辰。
東皇太一實際上是中國人最開始信仰的天帝、最高神。至於玉皇大帝,只是後來道教編的。起初東皇太一是楚地最高神,之後在漢武帝時期成為主祭最高神唐代再次成為主要祭祀對象北宋後興起以玉皇大帝為天帝的傳說。不過,帝王為了只有自己受天帝保佑,不准民間祭祀天帝太一神,只有自己才能祭祀,這也導致了東皇太一神在民間的沒落。
東皇太一到底是什麼神?史料、文獻中找不到詳細的解釋,目前是眾說紛紜。有的說是「星」;有的說是「太乙」;有的說是「戰神」;有的說是「伏羲」;有的說是「春神」,沒有公認的解答。
由於道家認為太一無形,楚人難以賦予太一神形象。神仙既然可稱仙人,當為人形。《九歌•東皇太一》中,從頭到尾只是對祭禮典禮和祭神形勢的描繪,而沒有對東皇太一形象的描述。
太一是神名,也寫作「泰一」。《史記•封禪書》:「天神貴者太一」索隱:「……天一、太一,北極神之別名。」《天官書》說:「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正義:「泰一,天帝之別名也,……泰一,天神之最尊貴者也。」作為北極神,天一、太一相同。《天官書》中保存的黃帝時代觀念很明顯,但在神中,黃帝並不如太一地位高。
《漢書•郊祀志》曰:「天神貴者太一。」「皇」是最尊貴的神的通稱,「太一」在楚人中是東方最尊貴的天帝之神。
現代很多人看名字認為玉帝要比東皇尊貴,其實這是錯的!
東皇的東,在此並非指的是地域方向,而是尊貴程度。東,為五方之首,在中國,帝王受封禪於東嶽泰山,日月出升東方,華耀大千。玉帝的玉,也是表示尊貴程度的意思。中國傳統,金者為重,大坤載物,玉者為貴,乾淨無暇。
東皇與玉帝,這兩個尊號都是尊貴之極的意思,區別只是一個是方向延伸,一個是物質延伸。以方向延伸的東皇,最早出自春秋時期,《楚辭•九歌•東皇太一》註:「太一,星名,天之尊神,詞在楚東,以配東帝,故曰東皇。」《史記•封禪書》云: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
既然東皇太一是遠古的尊貴的天神,為什麼後來人們卻推崇玉皇大帝了?
宋真宗時期(宋真宗為掩飾澶淵之恥,在王欽若等人策劃鼓動下,偽造天書,並自稱夢見有神人傳玉皇之命,令他「善為撫育蒼生(簽下澶淵之盟是為國為民)」,於是把玉皇正式列為國家的奉祀對象,上玉皇聖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而宋徽宗則乾脆把玉皇與傳統奉祀的昊天上帝合為一體,上尊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至此,道教信仰和國家信仰合流,產生了另一個最高神玉皇上帝。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bkpel5j.html
------------------------------------------
三一(sān yī)是一個漢語詞語,屬於宗教名詞,一般指的是漢朝官方設立並祭祀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
1.漢朝官方設立並祭祀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
2.道家修煉術語。指由精、神、氣三者混而為一之道。
3.指基督教所宣稱的三位一體之説。
詳細解釋
1.漢朝官方設立並祭祀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
《史記·孝武本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
《史記·孝武本紀》:“薄忌(指謬忌)泰一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五,寬舒之祠官以歲時致禮。”
2.道家修煉術語。指由精、神、氣三者混而為一之道。
《雲笈七籤》卷四九:“三一者,精、神、氣,混三為一也。”
3.指基督教所宣稱的三位一體之説。
唐 景淨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序》:“總玄樞而造化,妙眾聖以元尊者,其唯我三一妙身,無元真主阿羅訶歟!”參閲“三位一體”。 [1] 
--------------------------------------------
太一,又作太乙、泰一,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的星名,即北極星,後成為先秦兩漢民間信仰的最高神明太一神,奉為天帝,相當於上帝。知識份子則把太一哲學化,想像為永恆不變的法則,即「道」,或宇宙的本源。漢武帝時期,成為官方信仰,位居五方上帝之上,由皇帝進行祭祀。
太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8FczIo
太一星
參見:太乙 (星官)
太一星即天龍座42(或184),在商、周之際是北極星,[1]到漢代,太一去極20.7度,在天文圖中位於紫微垣宮門外,[2]已不是北極星。
太一神
太一在民間信仰中,視為北極星,是最尊貴的星神,在《楚辭》中稱為「東皇太一」,有人奉之為「天帝」。[3]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漢末鄭玄:「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泰一,天帝之別名也。」[4]
太一操控人間吉凶禍福,緯書《春秋命曆序》:「太一主風雨、水旱、兵革、饑疫、災害。」祭祠太一,可以招致神仙。[5]拜祭時,信眾以歌舞娛神。[6]
漢代道教也崇拜太一,漢末太平道尊崇太一。[7]修道之士冥想存思升上太一,《太平經》:「入室思道……乃上從天太一也。」[8]太一並變成身神之一,六朝前期成書的《老子中經》教人存思太一。[9]
官方祭祀
前133年,方士薄誘忌上奏建議祀祠太一,指太一位於五帝地位之上。漢武帝為太一立祠,最初只讓祠官主祭,自己並未參與。[10]前112年,漢武帝開始把太一列入國家正祀,郊祀太一,成為國家認可的天帝。漢代天子所祀最高神原是「皇天上帝」,漢武帝為了登仙,[11]將太一作為國家祀典的最高神祇來祭祀。
許多儒生不接受太一為最高神,主張回復祀祠奉皇天上帝。公元5年,漢平帝將兩神而為一,認為太一就是皇天上帝,連稱為「皇天上帝泰一」。[12]東漢的國家祭祀,基本沿用漢平帝時的制度,最高神祇卻是「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略去了「太一」之名,太一失去與皇天上帝並列的資格,下降為星神之一,與山川等神靈共祀。[13]
在唐、宋兩代,太一地位曾一度重升,為朝廷所尊崇。[14]
形象
在戰國時的楚國,太一半神半獸,頭戴雙羽冠冕,身披鎧甲,雙手和胯下各有一龍,左足踏日,右足踏月。[15]
在山東、河南地區現存一些漢代的畫像石,雕刻了太一的圖像。漢初的太一仍未人形化,有時是人首蛇身,戴冠,身著長袖身服,有時是面目猙獰凶惡的怪獸,往往伏羲、女媧分列左右。[16]自東漢起,在儒家思想影響下,太一已人形化, 衣冠整齊。[17]
哲理方面的太一
在先秦兩漢士人的想像中,太一就是元氣,是宇宙本源,開闢天地,又是宇宙法則「道」。[18]戰國中期《太一生水》:「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19]《呂氏春秋.大樂》:「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莊子把太一視作絕對的虛無精神「道」,《莊子.天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20]
太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8FczIo
----------------------------------------
天一又稱青龍、太陰、陰德、歲陰、太歲。是漢朝皇家祭祀的三一主神之一,也是晉朝官方祭祀的北極紫宮天帝之一, [1]  也是唐宋兩朝祭祀的九宮貴神之一。祭祀的傳統節日即今天的元宵節。漢武帝時,“三一主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三一主神:天一、地一、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説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天一(詞語)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ual7Uf
1.謂與天合而為一。
《莊子·大宗師》:“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 郭象 注:“安於推移而與化俱去,故乃入於寂寥而與天為一也。”
2.星名,位於北極紫宮門右星南,漢武帝時,畫登龍於靈旗,以象徵鬥口天一三星。
《淮南子·天文訓》曰:“天神之貴者,莫貴於青龍,或曰天一,或曰太陰。太陰所居,不可背而可向。”天一作為星名最早出自漢朝皇族劉安(漢高祖之孫、漢武帝的皇叔)主持編纂的《淮南子》,此書撰著於漢景帝一朝的後期,而於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進獻於朝廷。天一星之名在後來被太史公司馬遷錄入《史記·天官書》中。
《史記·天官書》:“前列直鬥口三星,隨北端兑,若見若不,曰陰德,或曰天一。” 張守節《史記正義》:“天一一星,疆閶闔外,天帝之神,主戰鬭,知人吉凶。明而有光,則陰陽和,萬物成,人主吉;不然,反是。”
《兩漢刊誤補遺》:“《天文志》:歲星曰東方。晉灼曰:太歲在四仲,則歲星行三宿,在四孟四季,則歲星行二宿。仁杰按《淮南書》論,太陰在四仲四鈎,與晉説同,則太陰即太歲也。《天官書》:攝提之歲,歲陰左行在寅,則歲陰亦太歲也。《淮南書》又謂太陰或曰青龍,或曰天一,則青龍、天一亦太歲也。凡《天官書》所謂歲陰,《淮南》所謂太陰、青龍、天一,皆為太歲之異名。而天一又謂之陰德,其名之不一,如此。” [2] 
《史記·孝武本紀》:“其秋,為伐南粵,告祝泰一,以牡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以象天一三星,為泰一鋒,名曰靈旗。”
《晉書·天文志上》:“天一星在紫宮門右星南,天帝之神也,主戰鬥,知人吉凶者也。”
《宋史·志第二·天文二》:“天一一星,在紫微宮門右星南,天帝之神也,主戰鬥,知吉凶。明,則陰陽和,萬物盛,人君吉;亡,則天下亂。”
3.神名。
《淮南子·天文訓》:“天神之貴者,莫貴於青龍,或曰天一,或曰太陰。太陰所居,不可背而可向。”
《史記·封禪書》:“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其後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 ’。” 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宋均曰:“天一、太一,北極神之別名。”春秋佐助期曰:「紫宮,天皇曜魄寶之所理也。」石氏雲:「天一、太一各一星,在紫宮門外,立承事天皇大帝。」 [3] 
《史記·孝武本紀》:“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用太牢,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指謬忌)方。其後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
隋朝蕭吉《五行大義》:“《世記》雲:天皇太帝(為)曜魄寶,地皇為天一,人皇為太一。《甘公星經》雲:天皇太帝,本秉萬神圖,一星在勾陳中。名曜魄寶,帝之尊祖也。天一、太一主承神。承,猶侍也。有兩星在紫微宮門外,俱侍星。天皇太帝天一,主戰鬥,知吉凶。 [4] 
《舊唐書·卷二十四·志第四·禮儀四》:“天寶三年,有術士蘇嘉慶上言:「請於京東朝日壇東,置九宮貴神壇,其壇三成,成三尺,四階。其上依位置九壇,壇尺五寸,東南曰招搖,正東曰軒轅,東北曰太陰,正南曰天一,中央曰天符,正北曰太一,西南曰攝提,正西曰咸池,西北曰青龍。五為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上,六八為下,符於遁甲。四孟月祭,尊為九宮貴神,禮次昊天上帝,而在太清宮太廟上。用牲牢、璧幣,類於天地神祇。」玄宗親祀之。”到了唐朝玄宗皇帝時期,天一與其別名、化身——青龍、太陰,被一分為三,同時編入九宮貴神之中。
《宋史·志第五十六·禮六·吉禮六》:“景佑二年,學士章得像等定司天監生於淵、役人單訓所請祀九宮太一依逐年飛移位次之法:「案卻良遇《九宮法》,有《飛棋立成圖》,每歲一移,推九州所主災福事。又唐術士蘇嘉慶始置九宮神壇,一成,高三尺,四陛。上依位次置九小壇:東南曰招搖,正東曰軒轅,東北曰太陰,正南曰天一,中央曰天符,北曰太一,西南曰攝提,正西曰咸池,西北曰青龍。五數為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上,六八為下,符於遁甲,此則九宮定位。歲祭以四孟,隨歲改位行棋,謂之飛位。自乾元以後,止依本位祭之,遂不飛易,仍減冬、夏二祭。國朝因之。今於淵等所請,合天寶初祭之理,又合良遇《飛棋之圖》。然其法本術家,時祭之文經禮不載。議者或謂不必飛宮,若日月星辰躔次周流而祭有常所,此則定位之祀所當從也。若其推數於回覆,候神於恍忽,因方弭沴,隨氣考祥,則飛位之文固可遵用。請依唐禮,遇祭九宮之時,遣司天監一員詣祠所,隨每年貴神飛棋之方,旋定祭位。仍自天聖己巳入歷,太一在一宮,歲進一位,飛棋巡行,週而復始。」詔可。慶曆儀,每坐籩、豆十二,簠、簋、俎二。皇佑增壇三成。又禮官言:「歲雩祀外,水旱稍久,皆遣官告天地、宗廟、社稷及諸寺觀、宮廟,九宮貴神今列大祀,亦宜准此。」”
4.太歲的別名。
東漢《論衡》:“且太歲,天別神也,與青龍無異。龍之體不過數千丈,如令神者宜長大,饒之數萬丈,令體掩北方,當言太歲,在北方,不當言在子。”
民國黃暉《論衡校釋》注:“《淮南天文訓》曰:天神之貴者,莫貴於青龍。或曰天一,或曰太陰。錢塘補註:古亦以青龍為太歲。王引之《太歲考》曰:古者天一、太歲、太陰,名異而實同。”
魏國張揖《廣雅·釋天·異祥》: “雨師謂之屏翳,雲師謂之豐隆,日御謂之羲和,月御謂之望舒。青龍,天一、太陰、太歲也。”
宋朝《太平御覽·時序部二·歲》: “《廣志》曰:青龍,天一、太陰、太歲也。”
近代袁珂《山海經·海經新釋》:“太歲有年太歲、月太歲、旬中太歲之別。年太歲亦名歲陰、太陰,亦曰青龍、天一,昔時所稱以紀歲者。此所謂太歲,即年太歲。” [5] 
清代王引之《經義述聞·太歲考上》:“論太歲之名有六,名異而實同”。
天一(詞語)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ual7Uf
---------------------------------------------
五方上帝,即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又稱為五帝、五方帝、五天帝、五方天帝、五方天神等。六輅祭祀:一曰蒼輅,以祀昊天上帝;二曰青輅,以祀東方上帝;三曰朱輅,以祀南方上帝及朝日;四曰黃輅,以祭地祇、中央上帝;五曰白輅,以祀西方上帝及夕月;六曰玄輅,以祀北方上帝及感帝、神州。其中,昊天上帝為自然上帝,即蒼天;五方上帝,即東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農氏),中央黃帝(軒轅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為人格化的五位上帝。
五帝有先天五帝和後天五帝之分。先天五帝為統治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之天神、天上之帝,即東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炎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玄帝顓頊、中央黃帝軒轅。後天五帝即天下之帝,為華夏上古五位聖王賢君,即伏羲、炎帝、黃帝、少昊、顓頊。昊天上帝即紫微垣北極星,先天五帝位於太微垣,帝王先祖皆由太微五帝按五德終始說感生而出。
五色帝的演變
五色帝起於陰陽家的五行思想,最初由秦國先後建立起四畤以祭祀白帝、青帝、黃帝、赤帝,而後劉邦在秦朝四畤的基礎上增加北畤以祭祀黑帝,成為漢代初期的國家宗教最高神,直至漢武帝將五色帝列為太一(即元始儀之後皇天上帝太一)的佐神。
《禮記·月令》中五帝分別為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屬神分別為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
東漢以鄭玄為代表的神學體系認為上帝為天之別名,總共有六天、六上帝。六天上帝即昊天上帝與五方上帝。昊天上帝(天皇大帝)為全天之帝;五方天帝各為一方天帝,分別為中央土德黃帝含樞紐、東方木德青帝靈威仰、南方火德赤帝赤熛弩、西方金德白帝白招拒、北方水德玄帝汁光紀。以王肅為代表的宗教系統認為天稱皇天,亦稱上帝,五行人帝可稱為上帝,但不可稱為天。
《禮記·大傳》「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漢鄭玄註:「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蒼則靈威仰,赤則赤熛怒,黃則含樞紐,白則白招拒,黑則汁光紀。其中,白招拒又作白招矩;汁光紀的汁音xié,又作叶光紀(此處,叶為傳承字,不是葉的簡化字,音xié)、協光紀。[1]
唐代公彥注周禮:「五帝,蒼曰靈威仰,太皞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黃曰含樞紐,黃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皞食焉;黑曰汁光紀,顓頊食焉。」[2]
祭祀五方上帝是極為重要的儒教祭祀。如隋朝分三種規則等級的祭祀,《隋書·禮儀》載:「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等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川等為小祀」,五方上帝緊隨昊天上帝並列為大祀。
道教中的神格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
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九炁天君
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三炁天君
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七炁天君
北方洞陰朔單鬱絕五靈玄老五炁天君
中央玉寶元靈元老一炁天君
《無上秘要·五老君儀駕》
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號曰蒼帝,駕蒼龍,建鴇旗。
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號曰赤帝,駕丹龍,建朱旗。
中央玉寶元靈元老,號曰黃帝,駕黃龍,建黃旗。
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號曰白帝,駕白龍,建素旗。
北方洞陰朔單鬱絕五靈玄老,號曰黑帝,駕玄龍,建皂旗。
《無上秘要·五方帝儀駕》
東方靈威仰,號曰蒼帝,其神甲乙,服色尚青,駕蒼龍,建鴇旗。
南方赤飄弩,號曰赤帝,其神丙丁,服色尚赤,駕赤龍,建朱旗。
中央含樞紐,號曰黃帝,其神戊己,服色尚黃,駕黃龍,建黃旗。
西方耀魄寶,號曰白帝,其神庚辛,服色尚白,駕白龍,建素旗。
北方隱侯局,號曰黑帝,其神壬癸,服色尚黑,駕黑龍,建皂旗。
《上清靈寶大法·卷之四十·散壇設醮品下》
李少微注中引《本行經》謂:
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號曰青帝,姓閻,諱開,字靈威仰。
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號曰赤帝,姓洞浮,諱炎,字赤熛怒。
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號曰白帝,姓上金,諱昌開,字耀魄寶。
北方洞陰朔單鬱絕五靈玄老,號曰黑帝,姓節,諱靈會,字隱侯局。
中央玉寶元靈元老,號曰黃帝,姓通班元氏,字含樞紐。
其後青帝護魂,白帝侍魄,赤帝養氣,黑帝通血,黃帝中主,萬神無越。
嚴東注云: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西方白帝白招矩,北方黑帝吋光紀,中央黃帝含樞紐。
李少微於此又注云:此名五老上帝,各領受赤書符命,在天中則主鎮五方神仙,在地則主領五嶽,在人則主領五臟。此說雖近之,而未能析其理也。今按天文,太微垣中有五星,乃一星居中,四星挾之,名曰五帝座,即太微之帝也。
五方上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KX4X7t
--------------------------------------------
三皇五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m67rN
--------------------------------------
五帝崇拜從何而來?《尚書 舜典》或解開這個謎!真知堂說上古史
2019-04-14 由 瓷器鑑定真知堂 發表于歷史
五方天帝為歷代帝王祭祀對象
真知堂說上古史:
剛寫完了南宋郊壇官窯的文章,順道也說一下古代的祭祀大典。
現代人不搞祭祀這一套了,在古代,祭祀卻是非常大的一件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說的就是國家最重大的事情,第一位是祭祀,第二位才是戰爭。
祭祀分為庶人之祀,貴族之祀和帝王之祀。天地只有天子可以祭祀,諸侯只能祭祀山川,而普通的士大夫和庶人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不符合規矩的祭祀被稱為淫祀,所謂非其所祭而祭之。淫祀不但無福,還會受到懲罰。
上古時代有三皇五帝之說。三皇天地人,又說三皇為伏羲,女媧,神農。五帝則有《史記》中的五帝,黃帝,顓頊,嚳,堯,舜之說。孔子在世的時候,弟子宰予還問過他關於五帝的事情,後來記錄在《五帝德》一文中。這裡的五帝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真實存在過的上古先王,而不是神話傳說。
舜帝
這幾天芒果台開始播新版《封神演義》了。
《封神》說的是商代末年,武王伐紂的故事,武王的軍師姜子牙得上天之命,把陣亡的兩軍將士都分為神。這個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上古時代把生前能力高強的人尊崇為神的風俗。這種風俗一直存在,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更是這種風俗的推崇者。
屈原寫的《九歌 國殤》中寫道:「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古人認為死後的靈魂不會滅亡,所以每年都要祭祀這些死去的人,而死去的大人,就成了神。
歌舞劇大舜
古代的大人可不是普通人,《荀子·解蔽》曰:"明參日月,大滿八極,夫是之謂大人。」也就是聖人了。聖人近於神,死後被封為神,理所當然。
我們知道了歷史上的五帝,但為何很多人對五帝的認知不同呢?原因在於《禮記》裡有不同的說法。
《禮記·月令》中說:「 孟春之月。。。其帝太皞,其神句芒。 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孟秋之月。。。其帝少皞,其神蓐收。 孟冬之月。。。其帝顓頊,其神玄冥。」東南西北四方天帝分別是太昊,炎帝,少昊,顓頊,而中央天帝則是黃帝。
堯都陶寺出土玉神面
在秦,則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赤帝)崇拜,加上黑帝為五帝的說法。按《呂氏春秋·召類》十二紀的說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時和五行之神。黃帝居中,具土德。太皞居東方,具木德,主春,亦稱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稱赤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稱白帝,顓頊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稱黑帝。
為什麼古代帝王祭祀的五帝和《史記》中記載的五帝不一樣呢?少昊是誰?他為什麼出現在被祭祀的對象里?帝嚳還有帝堯帝舜為什麼不被後世所尊呢?
首創五帝崇拜的可能是帝舜
首先我們要清楚的是《禮記》之禮,其實是周禮,不是夏禮也不是商禮。
被祭祀的五帝其實並不是最大的神,他們上面還有一個昊天上帝, 《 隋書 ·禮儀》載:「昊天上帝、五方上帝、 日月 、 皇地祇 、 神州 、 社稷 、 宗廟 等為大祀, 星辰 、 五祀 、 四望 等為中祀, 司中 、 司命 、風師、 雨師 及諸星、諸山川等為小祀」
太昊伏羲氏為炎黃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之祖,起初最先進。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都是伏羲的子孫。
祭拜黃帝大典
少昊金天氏為玄囂,乃黃帝之長子,黃帝時自己去開疆闢土,「降居江水,以鳥紀官」。黃帝死後,帝顓頊代為帝,他乃玄囂之弟昌意之子。顓頊之後,帝嚳立,帝嚳乃玄囂之孫。帝嚳之後為其子帝堯。堯之後為帝舜,舜為昌意七世孫。
由於少昊雖然沒有稱帝,但他的孫子帝嚳重孫帝堯都是大正統王,所以少昊玄囂被尊為五帝之一。而帝顓頊也被尊為五帝。可見五帝祭祀最早極有可能是是堯舜時期的事。為什麼這麼說呢?
山西高平炎帝陵
帝舜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
太昊伏羲,炎帝神農,黃帝軒轅都沒有問題,沒有在華夏聯盟王國稱帝的少昊金天被推為西方天帝,則是因為帝嚳的原因。而顓頊被祭祀,則指向大舜。因為大舜乃是顓頊的後人(七世孫),後來建立夏朝的大禹也是顓頊的後人。
《尚書 舜典》記載,大舜做了一件事,就是「慎徽五典,五典克從。」徽,美也。五典,五常之教,指的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後世把它簡略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就是宋代大儒邵康節先生的所為了。
周原出土青銅鉞
黃帝戰勝炎帝之後,與炎帝部落結盟,世代聯姻。黃帝在位百年才崩,所以黃帝死的時候少昊玄囂也已經老邁了。而玄囂侄子顓頊賢能,又曾經輔佐少昊,所以繼承了帝位,史料上還有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的記載。
據《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他後來又傳位於少昊之孫帝嚳,所以被尊為五帝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五帝應該是舜時期為了妥協玄囂昌意二系而建立的體系。
少昊陵
《禮記·祭法》上說:「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這四個人物排列就是虞舜,夏,商三代祭祀的先後對象。熟悉筆者文章的都知道誰是誰了。只有這個冥,是商代先公之一,比較冷,改天寫文說一下冥的事跡。
由此可見,祭祀先王真的應該是從大舜稱帝時代開始的。所以,筆者推測的五方天帝崇拜可能始於帝舜時代的祭祀先王,而到了西周之後被正式確立下來,寫入《周禮》應該是極有可能之事
三皇五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m67rN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mnkvlbz.html
-------------------------------
太上洞玄靈寶五帝醮祭招真玉訣
  道言: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篇鎮一方,皆元始自然之書。五老與五帝侍衛,五方靈官紀錄,禁限一年三開,眾仙度真。玄科舊典,上官諸真人,及五嶽神仙,三年一奉靈寶五帝靈官,散花燃燈,香湯甘果,上獻天真,以存靈氣。後學常能爾者,則靈寶五帝,感乎精誠,五方靈官當之喜欣。凡禮無濃薄,意從中來,苟有至情,人神感焉。故書其品戒,祕而修行。  
  舊典降致靈寶五帝靈官法。以用甲寅、乙卯;夏用丁巳、丙午;四用戊辰、戊戌、己未、己丑;秋用庚申、辛酉;冬用癸亥、壬子。建王之日,於靈嶽作高壇,四方欄纂,束西南北王上,用五門,安五榜也。榜依別文,在大盟儀中。
  安五門畢,當四面安障,勿令當風,使火光氣亂。每令火氣密,勿令廣照,使靈氣散也。敷一五尺淨席,隨節安之。春則向東方也。
  每以名香浄茶,棗湯鮮果,潔淨法座,隨豐珍之。宜用浄杯十一枚,杓令新好。拌三枚,皆令精潔。二柈各盛五杯,其一柈盛一杯。一柈在五杯柈者下流。比五香火,相次於拌前。果亦三拌如之。餘湯即別器,請著前。列南和丹繒五尺絳紋繒也。於案,上清靈寶五篇真文五符。割碧林之帛五尺,青紋繒也。覆真文符上,安著座後。令符處丹青中,以為落髮噏血之盟也。青以代髮,丹代噏血之盟誓。真人不傷神損德,故以代之也。
  香用五種,雜和之。香爐每令新好,相連安之。束帶跪請,每令徐聲下氣,天真密感而降。當朱書白銀刺上六枚。
  次請五帝眾仙靈官,安五香火之下。
  東方九氣青天安寶華林青靈始老君、 蒼帝 君、九氣天君、太上真王、青腰玉女、東鄉諸靈官。某帝真人某甲,再拜五香,稽首奉請。降青華元陽門。
  南方三氣丹天梵寶昌陽丹靈真老君、赤帝君、朱丹三氣天君、元氣丈人、朱宮太丹玉女、南鄉諸靈官。某帝真人某甲,再拜五香,稽首奉請。降洞陽太光門。
  中央元洞太帝之天玉寶元靈 元老 君、 黃帝 君、太帝真人、子丹黃庭戊己、天倉玉女、中黃太帝官君。某帝真人某甲再拜五香,稽首奉請。降元黃高晨門。
  西方七氣之天七寶金門皓靈皇老君、 白帝 君、明石七氣天君、太上白素玉女、西鄉諸靈官。某帝真人某甲,再拜五香,稽首奉請。降通陰全關門。
  北方五氣玄天洞陰朔單鬱絕五靈玄老君、黑帝君、玄滋五氣天君、太上常以雞鳴陽光始分,東向叩齒九通,摩兩掌令熱,以手掌拭面目九過,仰祝服青牙。南方南向,亦如上法,叩齒三通。西方西向七通,如上法。中央十二通叩齒,拭面目。北方五通,一如上法。常以雞鳴,安身定神,以次行事,先服東方青牙氣,次南方,次中央,次西方,次北方,如上法。五帝畢,便叩齒三十六通,咽氣二十五過止。又都呪曰:
白石巖巖以次行,源泉涌洞以玉漿,飲之長生,壽命益長。畢,以舌料口上下中央,令玉泉滿口而三咽,又引氣二十五過,極氣而咽之,其道都畢。服五雲牙之法,別卷寫之。
天真皇人曰:凡修飛仙之道,及滅度之法,屍解隱化,輪轉生死,隨運逍遙,無拘太陰,當朱書諸天玉字無量內音,白素佩身,隨文服御,心不受穢,五內清和,六府恬寂,空碧無為,八年洞達諸天,坐見十方,萬神交降,體生玉光,馳騁龍駕,白日登晨。玉章上道,四萬劫一傳,修行之法,當依上朱書,隨四時之節。
春正月、二月、三月,朱書文,向王叩齒九通,祝曰:
飛天大梵,維羅八方。九氣青天,總為神王。五合八會,流煥太空。上開龍漢,神仙之宗。下披長夜,九幽之房。拔度苦魂,朽骸生光。身變毛羽,五色衣裳。蒼龍碧輦,飛步空行。今日上告,青天始陽。萬願皆合,與氣齊同。升入無形,永保無窮。畢,服文,仰咽八氣止。
夏四月、五月、六月,朱書文,向王叩齒八通,祝曰:
天書敷羅,梵行赤明。上開八道,五合通靈。大運啟期,洞陽鍊精。玉文煥朗,三景自明。下度生死,一切受形。今日良吉,大聖臨庭。九夜開牖,幽房朗清。三惡休息,我道自成。五帝保度,上登華京。七寶林中,長享劫齡。畢,服文,仰咽八氣止。
秋七月、八月、九月,朱書文,向王叩齒七通,祝曰:
飛玄八會,結氣成真。六十四字,總靈天根。開度生死,朽骨還人。幽魂披散,受氣上玄。今日時慶,萬願開陳。眾靈交會,我願我仙。景與道合,我願我神。得乘素雲,上升帝晨。七寶歡樂,交友真人。畢,服文,仰咽八氣止。
冬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朱書文,向王叩齒五通,祝曰:
玉字開冥,流煥上門。八氣結真,梵行景雲。神王啟光,三象洞分。五色徘徊,照我靈魂。今日值合, 仰希帝 君。開宥出書,授我真文。玉澤交灌,五府生薰,毛羽變化,駕景乘晨。出幽入無,仙度自然。七祖同歸,歡樂上元。畢,服文,仰咽八氣止。
天真皇人曰:此祝說之辭,皆四會之氣,八和之音,自然之章,行之者
採藥,不得隱藏,山精伏匿,邪試不干,虎狼毒螫,令不加身。玉女神童,給使東西,五帝靈氣,降入其形,安鎮五腑,內外聰明,心開意通,逆知吉凶。三屍消滅,九蟲不生。身有奇毛,早得神仙。惟蒙至尊大帝,直垂慈恩,下流眾庶,賜如所陳,不勝洪澤,輒自效勤。臣某誠惶誠恐,稽首再拜。
又三過上湯上酒,伏地。若私有所陳,自適意啟乙。啟願畢,上勞東方靈威 仰蒼帝 君、青芽九氣天君、太上真王、青腰玉女、東鄉諸靈官,各還神房,便散香再拜。
次上勞南方赤熛弩赤帝君、朱丹三氣天君、元氣丈人、朱宮太丹玉女、南鄉諸靈官,各還神房,便散香再拜。
次上勞中央含樞紐 黃帝 君、太帝真人、子丹黃庭戊己、天倉玉女、中黃太帝官君,各還神房,便散香再拜。
次上勞西方曜魄寶 白帝 君、明石七氣天君、太上白素玉女、西鄉諸靈官,各還神房,便散香再拜。
次上勞北方隱侯局黑帝君、玄滋五氣天君、太上靈君、夜光玉女、北鄉諸靈官,各還神房,便散香再拜。
次上勞九天眾靈、五嶽靈山真人、江河四瀆三官九府諸靈官、地仙玉女、五嶽飛仙神仙 諸仙官 君,各還神房,便散香再拜。
奉禮醮祭法事都畢,取簡隨方埋著五門下,眾真簡埋中央門下。
右三年一醮,九年三醮,都止。
道士張承先曰:受靈寶五老赤書二籙,杖策之日,宜即依法祭醮,以招天真。幽映感降,在乎精誠。後則三年一請,祈於必通。今撰出立成,以為常儀,至學之士,勿虧之矣。
太上洞玄靈寶五帝醮祭招真玉訣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s://bit.ly/3tmiHCM
------------------------------------------
太一
太一,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tàiyī。 又稱天一、太乙、北辰,為北極星,靠近北天極,在天穹上幾乎不動,眾星〔包括北斗七星〕均繞其旋轉。“太一”為天之中心,有群星拱衛的天文現象,故古人尊其為天帝。如《河圖括地象》:“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與(北)極同道”;《帝王世紀》:“天皇大帝(為)耀魄寶,地皇為天一,人皇為太一。”
又指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即道家所稱的“道”,“道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也指神名、星名。
1、帝星,星名,又名北極二。如《河圖括地象》:“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與(北)極同道”;《帝王世紀》:“天皇大帝(為)耀魄寶,地皇為天一,人皇為太一。”
2、天神名。漢代朝廷崇拜的主神、天帝“太一”。起初由漢武帝開始祭祀。王莽有將“太一”、“昊天上帝”兩個神合併的打算。但除開王莽外,所有皇帝都是將這兩個神分開的。據《荊州占》:其妃黃龍。在漢初,方士謬忌認為古帝王祭祀過太一神。由此有些考證認為,太一也可能是燕齊方士崇拜的神,一開始流傳於先秦齊國。
古楚神系(主要見於楚墓竹簡的記載)的主神“太”等,當與“太一”有關,而所謂“蝕太”即可能指“太一所居之星隱而不見”。漢代後,太一不再是國家至高神,但他體現的哲學意義經常被道教化用。
另外“東皇太一”此名僅見於《九歌》文學。注意這個文學原創神與漢代主神太一的區別。
《史記·封禪書》:“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正義》:“泰一,天帝之別名也。劉伯莊云:泰一,天神之最尊貴者也。”《淮南子·天文訓》:“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微宮者,太一之居。”《易緯·乾鑿度》鄭玄注云:“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楚辭·九歌》的注釋(漢人王逸所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詞在楚東,以配東帝,故曰東皇。
2.神煞名。在神煞里也指“太乙”、“天一”、“貴人”等神煞,英文First Great One,屬紫微垣,在天龍座,為十二神之主。降祥賜福,解險扶危。順布者吉,逆布者凶。《步天歌》:“左右四星是四輔,天一太一當門戶。”《星經》云:“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
3.神煞名。在神煞里也指“直符”。《奇門遁甲大全》云:“直符稟中央之土,為貴人之位,能育萬物,大將利居其下,為人性清高而厚重,為仙佛、為尊貴,失令則為牙保媒醫,於物為印緩、文章、金銀首飾、絲麻布帛、珍寶、谷、鱉之類,變異則為水木之精,鱗魚之怪。於事旺相則為吉慶、詔書、宴會、酒食,休囚則為哭泣、愁悶。為黃白,其形端方,其數八。”
4.哲學概念。指元氣:《禮記·禮運》:“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其註:“太,音泰。”疏:“太一者,謂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也。”《淮南子·詮言》;“洞同天地混沌為朴,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
5.哲學概念。指道:《莊子·天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呂氏春秋·大樂》:“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又云:“萬物所出,造於太一。”註:“太一,道也。
6.山名。即今天的終南。
7.太上老君的別稱之一。杜天師杜光庭《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尹氏玄中記》曰:太上老君常居紫微官,或號天皇大帝,或曰太一救苦天尊,或號金闕聖君。故知太上隨方設化,應號無窮。”
清微派祖師李少微《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注》:“尹氏 《玄中記》 曰: 太上老君常居紫微宮, 一號天皇大帝, 一號太乙天尊, 一號金闕聖君。”
8.星辰名。即帝星,可能跟北極星有關,又名北極二。《荊州占》:“勾陳者,黃龍之位也,太一之所妃也”。
9.萬有單一論。蘇菲神秘主義主張“萬有單一論”(即太一)。認為,安拉是獨一的、絕對的真實存在,宇宙萬物源自他的統一。宇宙(大世界)和人(小世界)是安拉萬能創造的外顯,它們是幻象的、暫短的存在,終將歸向獨一的安拉,即蘇菲派太一論。
天地元氣
無極:道
太一:炁
兩儀:陰、陽
三寶:精、氣、神
四象:太陰、太陽、少陰、少陽
五行:金、水、木、火、土
六合:上、下、東、南、西、北
七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
八卦:乾、坤、艮、兌、震、巽、坎、離
九宮:乾宮、坎宮、艮宮、震宮、中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太一源起
古代表示世界本原的其中一個環節的哲學概念,是形容炁的性質。中國古代“太”又寫作“大”或“泰”,“一”或作“乙”。“太”為最先最高,“一”是唯一無對和混一未分。《莊子·天下》稱老子關尹子的學說“主之以太一”,按近代學者張岱年的理解,“太一”里的“太”是指“之前”“超越”的意思,所以“太一”即老子所謂“道”(見上面的《道的核心概念表》)。他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二”、“三”都是“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反過來對應的是:三寶歸兩儀,兩儀歸太極,太極歸無極。
道的核心概念為“無極”,“無極”原指“無邊際,無窮盡”,出自《莊子·逍遙遊》。無極也指為一種古代哲學思想,指稱道的終極性的概念,也就是無狀之終極。道家認為“有”生於“無”,同時也認為“有”生於“道”,但不可由此認為“道”即是“無”,道德經從沒有提到過“道”即是“無”,若有除非是後人擅加之注本。道和“有”“無”的關係是且只能是,道從“無”中生“有”。而且道的性質也不是“無”,而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無狀之狀,自己本來的樣子。“有”即正反物質世界或陰陽萬物。例如創世宗教認為是“終極”從“無”中創造“有”,所以可以說“有”生於“無”,亦可說“有”生於“終極”。終極即絕對自由意志,可見於宗教比較學。這就如同人用鍋炒菜,說菜出於鍋對,說菜出於人也對,但不能就此認為人即是鍋。人有自由意志。因此,將創世宗教的“終極”等同於“無”,這顯然是謬誤。
《悟真篇》“道自虛無生一炁,便從一炁產陰陽,陰陽再合生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萬物。”很明確的將道和虛無列為兩個事物,虛無只是道用來生產萬物的受權者。朱元育關於道的形態也有描述:大道本來無方無體,渾然太虛,不可道、不可名者也,強名之曰虛無,曰自然,曰未見炁然。然才謂之虛,即實矣;才謂之無,即有矣;才謂之自然,即該具因緣矣;才謂之未見炁,而元炁已生,道生一矣。故曰“道自虛無生一炁。”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來,虛無、自然等修飾詞,都是“強”名之,實在無法名而名之。道事實上就和一切創世宗教的創造神的內涵等同,而外延和發展方向則有所不同。
“有”和“無”的關係,就是“有”=“無”。從宇稱守恆角度看,即(+1-1)=0的關係,+1是正物質,-1是反物質,正反物質各構成“有”,正反物質除非相遇,相遇則湮滅,正如空生萬物,萬物歸空,循環往復。有和無,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而硬幣的一面不會比另一面高級,如果“有”在道之下,那么“無”也在道之下,不可能道在“有”之上,道又和“無”同義,這是避免謬誤觀念的另一個角度。
無形之物並非就是“無”,比如思想是無形的,卻不是無。自由意志也無形,卻能指揮人對對象世界行權,當然也不是無。無狀只是它們的形狀,並不代表沒存在過。接下來就要談到太一的真正概念。道首先化生的是先天之氣,此氣非氣,是靈體之能量,即為炁。
太一概念
於《道的核心概念表》可知,炁的性質是太一。炁者水上之無相物也,即非物質肉體所需要的能量,是人的第一個靈體所需要的能量,比物質能量更為細膩,不同於氣。中醫中,“炁”指的是先天之氣,而“氣”指的是後天之氣。
太一的意思是:最先最高、唯一無對和混一未分的。那么“炁的性質是太一”這句話就是:無相物的性質就是最先最高、唯一無對和混一未分的。
由《道的核心概念表》亦可知,太一和道並非同等,道生萬物,道是創造者,而太一是萬物受創的第一環“炁”的性質。然古人時有作“道”用,也不為怪。
在《呂氏春秋》中,“太一”指世界的物質本原。《大樂》中說:“音樂……本於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又說:“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這個“至精”的“道”或“太一”,也就是“精氣”,即精細的原始物質。在《禮記》中“太一”也指元氣。《禮記·禮運》說:“夫禮必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
孔穎達認為“大一”即“太一”,“必本於大一者,謂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也”。“太一”範疇的提出,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家對世界的統一性和事物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發展過程的認識。漢武帝時,“太一”被封建統治階級塑造成“天神之尊貴者”。此後,“太一”一般不再作哲學範疇使用。戰國時期神靈之天的形象為無形,帝的形象文獻中沒有記載,可能仍為人形或無形。五帝的說法在《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同)、《史記·五帝本紀》中雖有不同,其形均為人形。五行神逐漸和青、赤、黃、白、黑相配。楚地太一神的形象可能尚未形成,由於道家認為太一無形,楚人難以賦予其形象。神仙既然可稱仙人,當為人形。
崇拜和祭祠
五帝崇拜缺乏全國的一個統一至上神的觀念,這不利於統一的中央政權的鞏固,於是在五帝之上出現了新的天神,便是太一神。所謂太一,秦朝時,即稱為太皇,它與天皇、地皇並稱三皇。這是秦漢時流行的三個天神,但是把太一神提高到至尊的地位,成為漢統治者尊奉的天帝神,應該是漢武帝的功勞。
漢武帝時,西漢社會已得到恢復發展,由於削弱諸侯王勢力,中央集權日益加強,在政治上已出現大一統的政治局面。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方士謬忌首先奏請祭祀太一神,說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用大牢①。謬忌提出建設至尊的太一神的方案,打破了秦至漢初的天帝神的觀念,明確指出五帝只是太一神之佐,突出了太一是至上神的地位。漢武帝採納這個建議,命令太祝在長安東南郊立了太一壇,按謬忌的方案祭祀。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汾陽(今山西河津南)出土一個古鼎,公卿大臣視為寶鼎,都認為是一種祥瑞。漢武帝下令將它迎至甘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正式在甘泉建立太一祭壇(泰畤),壇分三層,五帝是太一的輔佐,所以他們的壇環繞在下面,青、赤、白、黑四帝,各按東西南北方排定。只有黃帝壇,置於西南方。祭的時候,殺一白鹿,把豬和酒裝在它的肚裡;又殺一白氂牛,把白鹿裝在它的肚裡。掌祭太一的祝宰別具一格,身穿紫色繡衣,掌祭五帝的分穿青赤諸色衣。
同年十一月,漢武帝舉行隆重的郊祀,親自祭拜太一神,正式欽命太一為漢家至尊的上帝神。第二年,漢武帝以祭天禮儀親自到太一壇祭祠。從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開始,武帝還帶人幾次到泰山舉行隆重的封禪儀式,所採用的也是如郊祠太一之禮。武帝的贊饗辭說: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周而復始,皇帝敬拜太一①。至此,太一作為漢王朝至高至尊的國神,終於被塑造成功。
東皇太一
東皇太一是屈原的文學《九歌》里原創的至高神。此神名只見於《九歌》文學作品。
究其源頭,也許跟古楚神話里的主神“太”,漢代至高神太一,祖先神東皇等有關。
西方古代哲學
在西方古代哲學中,太一(the one)意謂單一、獨一、沒有界限、沒有區分、自身渾然為一。古羅馬帝國時期新柏拉圖學派哲學家普羅提諾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太一產生出來的。太一是絕對超然的神,是一切存在物的源泉和最終原則。它絕對超出一切思想和存在之上,不能用任何物質的或思想的屬性來說明它。太一是絕對的一,它排除雜多和區別、運動和靜止;太一也不是思想、意志或活動;太一是逾時空的、無限的、永恆的、不變動的,沒有過去或未來,永遠是自我同一的。嚴格地說,不能用存在物的規定性說太一是“這樣”或“不是這樣”,這樣述說就會限制了它。太一是語言文字所不能名狀的。
太一創造萬物不是一種有意志有意識的活動,而是一個流溢(Emanation)的過程,流溢這個辭彙來源於新柏拉圖主義。新柏拉圖主義認為,神是不可言說的“太一”,它是無限完滿的。但是正如水滿自溢,太一自身向外不斷的流出。而這些流出的神性也就是“流溢”。世界上的一切存在,也都是來源太一的流溢。可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流出的是“奴斯”即純粹的思想或心智,然後由“奴斯”流出靈魂,最後由最低等的生命流出物質世界。
太一沒有任何認識活動,甚至不能認識它自己。但人的靈魂自然地對太一有一種愛,渴望回到太一。為此,靈魂必須超脫肉體,清修靜觀,苦思默想,沉浸於精神生活,達到出神忘我的境界,通過直觀與太一融為一體。
太一說是在柏拉圖理念論基礎上糅合新畢達哥拉派、亞里士多德和斯多阿學派哲學以及東方宗教而形成的一種神秘的唯心主義理論,後來為教父哲學所利用。
其他
以太一概念命名者,除了漢代主神太一外。還有如太一教、太上老君。
杜天師杜光庭《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中輯佚一句:“《尹氏玄中記》曰:太上老君常居紫微官,或號天皇大帝,或曰太一救苦天尊,或號金闕聖君。故知太上隨方設化,應號無窮。”
清微派祖師李少微《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注》中輯佚一句:“尹氏 《玄中記》 曰: 太上老君常居紫微宮, 一號天皇大帝, 一號太乙天尊, 一號金闕聖君。”
太一:詞語解釋,詞語信息,詳細解釋,天地元氣,太一源起,太一概念,崇拜和祭祠,東皇_中文百科全書 https://bit.ly/3CQOlLW
--------------------------
謂與天合而為一。
星名。
太歲的別名。
神名。
天一(天津天一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天津天一建設是一家集建築、房地產開發、投資、餐飲、貿易等爲一體的多元化集團,是天津建築市場的旗艦企業。18年來,集團秉承“嚴實求精、每時俱新、誠信進取、立爭一流“的精神風貌,堅持“一業爲主,適度多元”的發展思路,積極調整業務結構,在產業鏈整合上積極拓展,逐步實現了建築施工、地產開發、項目投資三駕齊驅的格局,已由傳統的勞動力密集型逐步向資本密集型轉變。集團現擁有18000平方米的現代化、智能化辦公大樓,資產總額13.9億元,固定資產2.2億元。
天一(詞語)
天一又稱青龍、太陰。是中國漢朝皇家祭祀的三一主神之一,同時也是唐、宋兩朝祭祀的九宮貴神之一。祭祀的傳統節日即今天的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爲重大節日。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1.謂與天合而為一。《莊子·大宗師》:“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 郭象 注:“安於推移而與化俱去,故乃入於寂寥而與天為一也。”2.星名。《史記·天官書》:“前列直斗口三星,隨北端兌,若見若不,曰陰德,或曰天一。” 張守節 正義:“天一一星,疆閶闔外,天帝之神,主戰鬭,知人吉凶。明而有光,則陰陽和,萬物成,人主吉;不然,反是。”《晉書·天文志上》:“天一星在紫宮門右星南,天帝之神也,主戰鬭,知人吉凶者也。”3.神名。《史記·封禪書》:“其後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 天一 、 地一 、 太一 ’。” 司馬貞 索隱引 宋均 曰:“ 天一 、 太一 , 北極神 之別名。”4.太歲的別名。《廣雅·釋天》:“天一……太歲也。”參閱 清 王引之 《經義述聞·太歲考上》“論太歲之名有六名異而實同”。
[天一]詳細解釋
謂與天合而為一。
《莊子·大宗師》:“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 郭象 註:“安於推移而與化俱去,故乃入於寂寥而與天為一也。”
星名。
《史記·天官書》:“前列直斗口三星,隨北端兌,若見若不,曰陰德,或曰天一。” 張守節 正義:“天一一星,疆閶闔外,天帝之神,主戰鬭,知人吉凶。明而有光,則陰陽和,萬物成,人主吉;不然,反是。”《晉書·天文志上》:“天一星在紫宮門右星南,天帝之神也,主戰鬭,知人吉凶者也。”
神名。
《史記·封禪書》:“其後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 天一 、 地一 、 太一 ’。” 司馬貞 索隱引 宋均 曰:“ 天一 、 太一 , 北極神 之別名。”
太歲的別名。
《廣雅·釋天》:“天一……太歲也。”參閱 清 王引之 《經義述聞·太歲考上》“論太歲之名有六名異而實同”。
[天一]百科解釋
天一又稱太一,泰一,太乙。漢族民間尊奉的神仙,祭祀的傳統節日即今天的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更多→ 天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