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5_0937552022-03-15_0938282022-03-15_0938202022-03-15_0938142022-03-15_0938072022-03-15_093800

中國著名的「鎮水神獸」,動了它們會怎麼樣?
中國著名的「鎮水神獸」,動了它們會怎麼樣?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5YtOcr
  神獸是我國傳統風水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有鎮宅的,如我們熟悉的石獅。也有鎮水的,一般是銅牛、鐵牛,因爲依據五行學說,牛屬土,土克水。本文就來盤點一下古代流傳下來的著名「鎮水神獸」,動了它們會怎麼樣呢?
  都江堰石犀
  都江堰石犀據傳是秦時蜀太守李冰所造,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據《蜀王本紀》等古籍記載,李冰一共造了五隻石犀。1973年的時候,人們在今成都天府廣場發現一隻石犀,專家推斷應是李冰所造石犀之一。石犀由整塊紅砂岩雕刻而成,造型簡潔粗獷,犀身飾捲雲圖案,被很多網友評價爲「最萌神獸」。
  這隻石犀於2012年底發掘出土,被送進博物館供人參觀。誰知這一舉動引起了很多市民的不滿,以後凡當地發生暴雨或洪水災害,自然有人聯想到是不是動了「鎮水神獸」的事,網上對此也有不少評論,多數網友的意見:不管有沒有科學根據,還是讓它呆在原地最好!
  黃河開元鐵牛
  開元鐵牛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黃河東岸,一個古稱「蒲津渡」的地方。1998年,此地出土了鐵牛四頭、鐵人四個,此外還有鐵山、鐵柱和少量土石夯堆。唐玄宗開元年間,隨著著名的蒲津橋落成,這四頭鐵牛也正式「上崗」,作爲固定橋身的索樁,距今近1300年。這四個重達40噸以上的大鐵牛,造型精美,是國內外罕見的工藝珍品。
  黃河鎮河鐵犀
  這尊鎮河鐵犀是明朝遺物,位於河南省開封市東北的許鐵牛村,爲時任河南巡撫的于謙爲鎮黃河洪災而造,距今已500多年。鐵犀高達2米,渾身烏黑,獨角朝天,顯得氣魄不凡。犀背鑄有于謙親撰的《鎮河鐵犀銘》一篇,有「百鍊玄金,溶爲金液。變幻靈犀,雄威赫奕」的贊語。這件文物不僅是歷史的遺存,也是對英雄于謙的紀念。
  頤和園鎮水銅牛
  頤和園昆明湖畔的這尊銅牛,算是人氣最旺的「鎮水神獸」了吧!它鑄於乾隆二十年(1755),作爲一位特愛「顯擺」的盛世帝王,乾隆當時還下令工匠將銅牛全身鍍金,並在牛背上用篆文鑄了一篇《金牛銘》。據說,當年通過此銅牛確實可觀察到昆明湖水位線的變化,及早採取防護措施。
  後海鎮水獸
  北京什剎海(後海),在始建於元代的後門橋兩側,本來雕了八隻鎮水石獸,每一側的岸上、水中都各有兩隻。這八隻叫不出名字來的神獸,作戲水狀,神態生動,然而由於風雨侵蝕和人爲破壞,如今遊人能看到的只有兩隻,且損毀嚴重。
  滄州「鎮海吼」
  滄州「鎮海吼」是一尊重達30噸的巨型鐵獅,爲後周時期遺物,建於公元953年,相傳爲鎮海而建。一般鎮水神獸都是牛或犀,唯獨滄州人用的是百獸之王——獅子。不過這可不是普通的獅子,此鐵獅背負蓮花座,腹刻金剛經,應是以文殊菩薩的坐騎爲原型鑄造。可惜獅體因受風雨侵蝕,如今已是鏽跡斑斑,且以鋼管作支架才能固定,也只能在人們的想像中,重現其當年的威武雄壯了。
  這幾處鎮水神獸,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都實實在在肩負著降鎮水患的職責,雖然其科學依據尚無定論,但流傳到今天,文化意義已大於實用功能,寄託著我們的祖先趨吉避凶、安居樂業的良好願望,今人應該好好保護、好好珍惜!中國著名的「鎮水神獸」,動了它們會怎麼樣?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5YtOcr


開封鎮河鐵犀,位在中國河南省開封市城東北郊外,鐵牛村北。鐵犀高約2米,獨角朝天,面北,朝黃河方向。犀為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時河南巡撫于謙治水時督鑄。前有二石碑,為康熙三十年(1691年),時河南巡撫閻興邦治豫重修回龍廟時所立。開封鎮河鐵犀是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為黃河流域鎮水鐵牛中最為有名的一件。
歷史沿革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至宣德六年(1431年)35年間,開封段黃河決溢10次。宣德五年(1430年),于謙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並巡撫山西、河南兩省。正統五年(1440年),河水再次泛濫,危及開封城。于謙親督河防,抗洪搶險。其時,「因河決侵汴堤甚急」,于謙「親臨其地,解衣塞之」,又發大願,「願以身代,而水果退」。所以待黃河水情平復,於正統十一年(1446年)鑄鎮河鐵犀一尊,並於犀背鑄《鎮河鐵犀銘》一首,共二十二句,其辭「古雅蒼健」。銘文曰:
鎮河鐵犀銘
“    百鍊玄金 溶為真液 變幻靈犀 雄威赫奕 填御堤防 波濤永息 安若泰山 固若磐石 水怪潛形 馮夷斂跡 城府堅完 民無墊溺 雨順風調 男耕女織 四時循序 百神效職 億萬閭閻 施之衽席 惟天之庥 惟帝之力 爾亦有庸 傳之無極    ”
鑄成後的鐵犀供奉於黃河岸邊回龍廟中。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再次潰決,回龍廟被水毀,鐵犀半埋於土。「有鐵犀一 猙獰蹲踞 半出土上 背鑒銘文」。清順治年間,鐵犀被挖出。康熙年間,時任巡撫閻興邦,因三年無大水患,於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回龍廟,改稱鐵犀鎮河廟,三進院落,前院供奉河神金龍四大王,後院安放鐵犀,面北向河。同時,時主豫及河務大小官員各捐俸祿購置地產若干,以為本廟香火。閻興邦親自撰文,立改建鐵犀鎮河廟碑和鐵犀銘碑。
改建鐵犀鎮河廟碑追述了鎮河鐵犀之源流經過,記述了此次重修河廟另立石碑的緣由經過。碑文署名列示了當時河南、開封各級大小官員官諱、級別、姓名。
鐵犀銘碑與鐵犀
鐵犀銘碑正面鐫刻閻興邦所撰鐵犀銘一首,追古思今,凡二十四句,九十六字。背面攜時主豫及河務大小官員為此廟購置香火地之名單。
《鐵犀銘》曰:
“    昔明中葉 河悍未戢 維於中丞 鑄犀鎮壓 馮夷效順 水怪潛蟄 越二百年 莫繩舊業 廟背而傾 犀殘而溺 我來豫土 黃流允翕 天子聖神 百靈環集 爾宅爾田 不汜不齧 既厘廟貌 作亭樹碣 嶷嶷者犀 錚錚者鐵 以衛金堤 以豐玉粒 爰勒茲銘 用紹前哲    ”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在張灣決口,鐵犀廟又毀,但鐵犀與閻興邦所立兩碑倖存。
1940年,侵華日軍將鐵犀掠至開封城,欲為槍彈,鐵牛村村民奮力抗爭,最終設法收回,仍置於原地。1963年,鎮河鐵犀被確認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開封市郊區黃河河務局,擬將鎮河鐵犀移往黃河風景遊覽區,然鐵牛村村民據理抗爭,以"鐵牛村不可無鐵牛"為由,留存鐵犀於原地。河務局只好照原樣翻鑄一尊略小者,置於遊覽區黃河岸邊,從此開封有了兩尊鐵犀。
造型特色
鎮河鐵犀高約兩米,獨角犀狀,蹲踞面北。為生鐵拼鑄而成,中空,背鑒于謙撰二十二字銘文一首。
背部正中、左肋處各有一傷補痕跡。碑文記載左肋傷為明末李自成軍企圖砸碎未果所致,背後傷因不明。
,開封鎮河鐵犀之獨角不在鼻上,而立於腦頂,蹄兩瓣,而非三瓣。故應為非犀非牛的異形犀,老百姓俗稱其為鐵牛。
民俗淵源
鎮河鐵犀能夠鎮水,原因有三:一說「鐵者金也,為水之母,子不敢與母斗,故蚊龍成畏之」;一說,《吳越志》載:「錢武肅王時,有獻雲鶴水犀帶者(以犀角嵌於帶中謂之犀帶),武肅王登碧波亭命許彥方系帶試水,水開七尺許」,因此歷代相傳犀能鎮水;又一說,古代犀、牛不分,牛能耕田,屬坤獸,坤在五行中為土,土能克水。
其他
四川都江堰、北京頤和園昆明湖、山西大同、湖南茶陵、江蘇徐州等地都有不同年代的石牛、鐵牛、銅牛。
開封柳園口黃河大堤、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杭州西湖邊上均有開封鎮河鐵犀的複製品。


鎮河鐵犀
鎮河鐵犀:鎮河鐵犀在河南省開封市許鐵牛村,為明朝河南巡撫于謙為鎮降黃河洪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KIfCTI
鎮河鐵犀在河南省開封市許鐵牛村,為明朝河南巡撫于謙為鎮降黃河洪水災害而建。 鎮河鐵犀表達了人民要求根除河患的強烈願望,也是古代中州大地迭遭水患的歷史見證。
簡介
鎮河鐵犀
鎮河鐵犀
鎮河鐵犀在河南省開封市東北2公里許鐵牛村,為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河南巡撫于謙為鎮降黃河洪水災害而建。鐵犀高2.04米,圍長2.66米,坐南向北,面河而臥。它渾身烏黑,獨角朝天,雙目炯炯,造型雄健。背上鑄有于謙撰寫的《鎮河鐵犀銘》:“百鍊玄金,溶為金液。變幻靈犀,雄威赫奕。填御堤防,波濤永息。安若泰山,固若磐石。水怪潛形,馮夷斂跡,城府堅完,民無的墊溺……”鎮河鐵犀雖是古人未能正確認識自然的產物,卻表達了人民要求根除河患的強烈願望,也是古代中州大地迭遭水患的歷史見證。
歷史
黃河自金初南流之後,開封即成為瀕河之城,屢遭洪水肆虐之苦。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夏六月,河水襲入開封,全城屋舍多沒水中。永樂八年(1410年)秋,河決開封,環城200餘丈,7000餘項良田頓成澤國。宣德五年(1430年)于謙履任後,體察民情,重視河防,在修葺黃河大堤與開封護城堤的同時,又鑄此鐵犀以鎮洪水。鐵犀當時被安放在新建的回龍廟內,坐北向南,面城背河。
天順元年(1457年)于謙在"奪門之變"中遇害,開封庶民在回龍廟旁又建庇民祠一座,追思于謙治河的功績。
崇禎十五年(1642年),河決祥符之朱家寨與馬家口,回龍廟及庇民祠俱毀於河水,並被黃河掩埋於地下,鐵犀僅體之一部顯露地表。清順治年間被掘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建廟宇,改名鎮河鐵犀廟。今廟已不存,獨留鐵犀。
民俗
河南開封地方,將明代在當地治水有功的于謙視為水神,曾將龍王廟改為於公祠,塑像供奉,同時供在廟中的還有傳說協助於謙治水的兩兄弟"下得住"與"擋得牢",俗稱為"將軍"。反映于謙治黃的傳說故事《殺"豬"宰"羊"》在開封流傳頗廣。
靠近黃河口的山東利津縣、墾利縣等地方,舊時船工信奉的水神,其中有一位叫做"小聖",當地方音"聖"與"僧"相近,因此又附會傳說神為西天取經的唐僧的兒子,因此叫"小僧"。舊時各船皆在船長艙中設佛閣供奉小聖泥塑神像,每餐都敬頭碗飯。黃河口六河口地方舊有小聖廟,有廟會。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的李志強著《中國北方俚曲俗情》一書中說,天津河東鹽蛇,舊有小聖廟。《長蘆鹽法志》載:"小聖,海神也,舊有廟在河西,封平浪元侯。每年五月初旬,遊人傾城而至。二月二十一二三日,有勝會,閨人鹹集津門,婦女戴七星花,以通草為之。"
汪沆《津門雜事詩》記小聖廟會:
叢寺金黃俯河流,
懾伏天吳駕赤虬;
五月新蛇人似蟻,
船船蕭鼓賽元侯。
蔣詩的《沽河雜詠》也寫小聖廟會:
二月連朝有盛會,
剎那五月賽元侯;
津門士女傾城至,
戴七星花結伴遊。
從"船船蕭鼓賽元侯"、"剎那五月賽元侯"的描寫可以看出,小聖與小聖廟會是因船家而興起的,本為海神,由海入運河,在天津立足,形成大廟會,盛極一時。
鎮河鐵犀
鎮河鐵犀
黃河口舊時的大港在利津縣城東關,這裡的船上溯可至河南、山西,出黃河口則經常駛往煙臺、天津等地,很可能是航行到天津的船隻將小聖神"引進"到了黃河口地區,成了黃河入海口地方的一位水神。這神靈由海上到天津,又過海到了山東,他的"原籍"身世到今天反不易查明了。黃河口地區的船工與漁民,因為經常出河口而入於大海,因此他們除了崇信河神以外,與南北航海者一樣,普遍信奉海神娘娘(天后),也與海上的人一樣世代相傳著危難時娘娘送燈的神話故事。這一點,與沿海的船工、漁民相同,而與只在黃河中航行的人不同。
鎮水靈物
水神之外,沿黃河又有不少鎮水靈物,這主要有鐵犀、鎖水閣、大鐘、山石等等。
鐵犀,俗稱鐵牛,所以用它鎮水,一般有兩種解釋:一說"鐵者金也,為水之母,子不敢與母斗,故蚊龍成畏之";一說,犀為神牛,牛能耕田,屬坤獸,坤在五行中為土,土能克水。
黃河下游
鎮河鐵犀
鎮河鐵犀
黃河下游鎮河鐵犀有多處:
河南滎陽廣武鎮孤柏嘴渡口,原有兩隻鎮河鐵犀。當地傳說,黃河屢屢泛濫,是由於河妖作怪,只有鐵犀能鎮伏河中妖孽。這兩隻鐵牛,一隻早年淪入河中,剩下的一隻移在孤柏口村保存。這一隻鐵犀,用合金鐵鑄造,伏臥造型,底座0.89~0.57米,長1米,高0.4米。犀背銘刻:"金牛金牛,蛇尾龍頭,鎮值芒山,河不南流。"牛臀部刻唐人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下有款文"乾隆十三年九月吉日","開封府鄭州記水主持僧人性琳各出己財黃河不敢南流"。餘下這一隻鐵犀,百年間就放置在渡岸邊,到1980年,有人覺到了它的珍貴,將它移進了村中,可是,在1981年的某一日,忽被盜走,至今不知在何處。
蘭考縣紅廟村
見於記載的還有今蘭考縣紅廟村的鐵犀,民國初年續修的《儀封縣誌》載:
"十堡村(今紅廟村)火神廟前,一鐵牛臥地,昂其首,角高於地者二尺的二寸,自首至尾,長不滿四尺,然遠而望之,一巨牛弗啻也。右肋下有銘,刻處字漫滅不可讀,惟前有'水德'字,末行有'大清'字、'乾'字、'四十四年'字,尚略可辨識。蓋前清乾隆四十四年所鑄也。"
開封
開封鐵犀最為有名,犀在開封城東北郊外,近旁有村,名為鐵牛村。犀高約2米,獨角朝天,為明代政治家于謙(1398-1457年)督鑄。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和永樂八年(1410年),黃河在開封兩次決口,造成了很大的一個災區。危難之際,于謙受職為河南巡撫。宣德五年(1430年),隻身到開封上任。在巡察了黃河水情,採取了治理措施之後,於正統十一年(1446年)鑄成鐵犀,並親撰《鎮河鐵犀銘》鑄在犀背。其銘文曰:
百鍊玄金 溶為金流 變幻靈犀 雄威赫奕 填御
堤防 波濤永息 安若泰山 固若磐石 水怪潛形 馮
夷斂跡 城府堅完 民無墊溺 雨順風調 男耕女織
四時循序 百神效職 億萬閭閻 施之衽席 惟天之俯
惟帝之力 爾亦有庸 傳之無極
當時鐵犀安放在黃河岸邊新建成的回龍廟中。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決口,回龍廟被黃水蕩平,鐵犀深陷泥淖中。清順治年間,將鐵犀挖出。康熙年間,巡撫閻興邦治豫,三年無大水患,遂於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廟宇,改回龍廟為鐵犀鎮河廟,廟共三進,前院供奉河神金龍四大王,後院安放鐵犀,面北向河。
閻興邦親自撰文,立改建鐵犀鎮河廟碑和鐵犀銘碑。其《鐵犀銘》全文是:
昔明中葉 河悍未戢 維於中丞 鑄犀鎮壓 馮夷
效順 水怪潛蟄 越二百年 莫繩舊業 店背而傾 犀
殘而溺 我來豫土 黃流宄翕 天子聖神 百靈環集
爾宅爾田 不汜不齧 既厘廟貌 作亭樹碣 嶷嶷者犀
錚錚者鐵 以衛金堤 以豐玉粒 爰勒茲銘 用紹前哲
鎮河鐵犀
鎮河鐵犀
此後,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在張灣決口,鐵犀廟在洪水中化為廢墟,但鐵犀與閻興邦所立兩碑均保存下來。1940年,侵華日軍將鐵犀掠至開封城,欲溶鐵制軍火,鐵牛村村民奮力抗爭,最終設法收回了鐵犀。近年,開封市郊區黃河河務局,為展示地方文物,發展黃河旅遊事業,原擬將鐵犀移往風景遊覽區,但鐵牛村村民以"鐵牛村不可無鐵牛"為由,堅決不同意搬遷。河務局尊重民眾意願,改變計畫,照原犀翻鑄一尊,以此開封有了兩尊鐵犀。真犀與兩通古碑留在鐵牛村北。我到村中打聽知道,今村中百餘戶,居民雜姓,以閻、任、王三姓居多。所在地勢低洼,村莊建在土崗上,類似黃河灘中的台房。
村周圍田地多種稻、栽藕。
新鑄鐵犀安放在建設中的柳園口黃河遊覽區內,設台,作護欄,周圍植柳。鐵犀面向黃河,立犀前可沐河上之風,可聞嗚嗚濤聲。台上設座置鐵犀,座上鑲扇形
《鎮河鐵犀碑》,碑文是:
鎮河鐵犀為明正統十一年五月(公元1446年)河南巡撫于謙所建,系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原物在開封城東北鐵牛村。五百多年前鑄鐵犀鎮河只能反映飽嘗河患之苦的開封人企圖藉助神力制服黃河的強烈願望,然而鐵犀不僅沒有鎮住河,甚至自身也難保,曾兩次被決口後的黃河泥沙淤埋在地下。1948年人民治黃,依靠工防和人防,確保了黃河四十多年安瀾。今天我們重鑄鐵犀,是想提醒人們不忘河患,居安思危,團結治黃,努力把黃河的事情辦得更好。
鄭州市花園口
鄭州市花園口黃河遊覽區,也在顯要處安放了鐵犀,那也是根據開封鐵犀重鑄的--實際上,只有開封的一尊鐵犀造型特別動這一本書,一般認為是明末清初一個熟悉開封的作者,所記錄的明代開封的種種遺事。作者姓名已不可考,由今人孔憲易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於1984年8月出版。書中說,開封原有外城,"外城日上城,周四十八里二百二十三步,僅餘基址,有門不修,以土填塞,備防河患"。又說:"相傳東京臥牛城,三山不令顯,五門不令相對也。""城以臥牛名者,城枕大河,牛土屬,土能克水也。西城重門相向,其牛之首乎,直吞河雒而來王氣也。
余則三四重門,轉折而不沖向,斯占之足乎。盤曲臥鎮,參差其形,惟靜可以制動也。城外東北堤畔,仍有一大鐵牛,遙望河滸鎮之,是有取乎名之也。""三山者,夷門三山在府城之內。大梁門南有山之形,今業已成城矣,不謂之山。通衢里巷,夷坦迄衍,更不見夫山;迨河水入城,淹沒有三四丈、二三丈者,自西門迤邐東來,至大爪隅首,水僅二三尺深者;通藩府東折至山貨街水僅一二尺,再東折而北去,水不盈尺而止,高下起伏,觀夫水而從可知山矣。"在這裡,"城以臥牛名"、"城外東北遙堤畔仍有一大鐵牛"、"盤曲臥鎮"、"遙望河滸鎮之",自然有"取乎名"的信仰上的原因。同時,城池的建築布局"重門相向"、"三四重門轉折而不沖向,街巷取勢高下不等"、"迨河水入城……
高下起伏,觀夫水而從可知山",這一切,隱約間好像在說明,建城之初便考慮到了防水和洪水入城後的應急辦法。這使我想起,許多近水的城市都有"三山不見"之類的說法。
犀的原型是牛,但它是神牛,設計它的人自然要使它與生活中的牛有所不同,其最明顯的不同,就是使它只生一隻角。但是一旦要它走回到百姓的生活當中,大家所認同的還是它的牛的本質,鐵犀所在處以它為榮,但村名並不叫"鐵犀村",只叫"鐵牛村"。對於鐵犀與鐵牛的不同,人們也用傳說故事作解釋,使它仍歸於牛的一群。《開封民間故事集成》中有一個《鐵牛啃麥苗》的傳說頗具幽默感:
在很久很久以前,鐵牛村流傳著一個鐵牛啃麥苗的故事。
一天早上,鐵牛村的一個拾糞老頭到村外拾糞,路過自己的麥地,發現麥地的麥苗被什麼東西啃得一片一片的。第二天村里其他人家麥地的麥苗也是被啃得一片一片的。到第三天全村各家的麥苗都有被啃的印。當時,全村人都非常奇怪,大家決。心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當天夜裡,各家麥地里都有一個人在暗暗觀察。突然,有一家的麥地里有個黑乎乎的東西在啃麥苗。他慢慢地走近去看一看,好像是鐵牛,第二天他把看到的情況告訴了村里人。起初大家還不太相信,後來大家商量了一下,晚上多出幾個人看看。到了晚上,鐵牛又出來啃麥苗啦。大家仔細一看果然是鐵牛。這氣就不打一處來,他們拿著木棒、鐵杴、扁擔照著鐵牛打去,這么七上八下的把鐵牛的一個角打掉,耳朵也鏟下來啦。從此鐵牛再也不出來啃麥苗啦。但至今鐵牛隻有一個角,耳朵再也長不出來了。
這樣,犀就還是牛,是一頭殘缺了的牛
鎮河鐵犀:鎮河鐵犀在河南省開封市許鐵牛村,為明朝河南巡撫于謙為鎮降黃河洪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KIfCTI

wZwpmLxMTOxMTM5QTN0Y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0U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wZwpmLwUzM3UDO5kTN0Y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5U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wZwpmL4MDN0YzM3gTN0Y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4U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nBnauM3XwITMwUDM0MTO0Y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zkzL0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wZwpmLzITO3MDMxIzN0Y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yc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2022-03-15_094227


0 - 2022-03-15T094635.0480 - 2022-03-15T094633.1680 - 2022-03-15T094631.5270 - 2022-03-15T094629.4310 - 2022-03-15T094627.6002022-03-15_094622

歷史上的六大鎮水神獸
2018-01-22 由 身落柳陌花叢 發表于歷史
李冰鎮水獸 據《蜀王本紀》、《華陽國志·蜀志》等史料記載,秦朝的蜀守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時,曾經下令雕刻了5隻石犀,兩頭運到了成都,另外3頭則在灌縣的江中,石獸的耳朵、眼睛、下頷和鼻部清晰可辨,局部裝飾捲雲圖案,四肢短粗,身體渾圓,石獸由整塊的紅砂岩雕刻而成
後海鎮水獸 在西鼓樓以南,後海以東,有一座漢白玉砌的石橋,在石橋的東邊下面
唐開元鐵牛 鐵牛每尊高約1.9米,長約3米,寬約1.3米,牛尾後有橫軸,直徑約0.4米,長約2.3米。軸頭有紋飾,四尊鐵牛旁各有一鐵人,如牧策牛。鐵牛分南北兩組。兩牛一組,前後擺列,面朝西
荊江鐵牛 1788年,乾隆下旨鑄造鎮江鐵牛九尊,置於觀音磯等段,鐵牛背上鑄有銘文:「嶙嶙峋峋,其德貞純;吐秀孕寶,守捍江濱
黃河鎮河鐵犀 明1446年,河南巡撫于謙所建,鐵犀高2.04米,圍長2.66米,坐南向北,面河而臥。它渾身烏黑,獨角朝天,雙目炯炯,造型雄健。背上鑄有于謙撰寫的《鎮河鐵犀銘》:百鍊玄金,溶為金液。變幻靈犀,雄威赫奕。填御堤防,波濤永息
滄州鐵獅子 滄州一帶濱臨渤海,經常發生海嘯,洪水浩劫,民不聊生,當地漢族勞動人民為消除水患,自動捐錢,請名師李雲鑄此獅,以鎮海嘯,名曰"鎮海吼"。從獅身外面鑄有農民捐錢姓名和具體數字來看,即可證實這一說法,鐵獅子頭頂及項下各有'獅子王'字,右項及牙邊皆有'大周廣順三年鑄'七字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936rn2j.html


2022-03-15_0947260 - 2022-03-15T094738.9330 - 2022-03-15T094736.8680 - 2022-03-15T094734.6410 - 2022-03-15T094730.9990 - 2022-03-15T094731.811

「鎮水神獸」,動了它們會怎麼樣?
2019-03-05 由 一起讀國學 發表
神獸是我國傳統風水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有鎮宅的,如我們熟悉的石獅。也有鎮水的,一般是銅牛、鐵牛,因為依據五行學說,牛屬土,土克水。本文就來盤點一下古代流傳下來的著名「鎮水神獸」,動了它們會怎麼樣呢?
都江堰石犀
都江堰石犀據傳是秦時蜀太守李冰所造,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據《蜀王本紀》等古籍記載,李冰一共造了五隻石犀。1973年的時候,人們在今成都天府廣場發現一隻石犀,專家推斷應是李冰所造石犀之一。石犀由整塊紅砂岩雕刻而成,造型簡潔粗獷,犀身飾捲雲圖案,被很多網友評價為「最萌神獸」。
這隻石犀於2012年底發掘出土,被送進博物館供人參觀。誰知這一舉動引起了很多市民的不滿,以後凡當地發生暴雨或洪水災害,自然有人聯想到是不是動了「鎮水神獸」的事,網上對此也有不少評論,多數網友的意見:不管有沒有科學根據,還是讓它呆在原地最好!
黃河開元鐵牛
開元鐵牛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黃河東岸,一個古稱「蒲津渡」的地方。1998年,此地出土了鐵牛四頭、鐵人四個,此外還有鐵山、鐵柱和少量土石夯堆。唐玄宗開元年間,隨著著名的蒲津橋落成,這四頭鐵牛也正式「上崗」,作為固定橋身的索樁,距今近1300年。這四個重達40噸以上的大鐵牛,造型精美,是國內外罕見的工藝珍品。
黃河鎮河鐵犀
這尊鎮河鐵犀是明朝遺物,位於河南省開封市東北的許鐵牛村,為時任河南巡撫的于謙為鎮黃河洪災而造,距今已500多年。鐵犀高達2米,渾身烏黑,獨角朝天,顯得氣魄不凡。犀背鑄有于謙親撰的《鎮河鐵犀銘》一篇,有「百鍊玄金,溶為金液。變幻靈犀,雄威赫奕」的贊語。這件文物不僅是歷史的遺存,也是對英雄于謙的紀念。
頤和園鎮水銅牛
頤和園昆明湖畔的這尊銅牛,算是人氣最旺的「鎮水神獸」了吧!它鑄於乾隆二十年(1755),作為一位特愛「顯擺」的盛世帝王,乾隆當時還下令工匠將銅牛全身鍍金,並在牛背上用篆文鑄了一篇《金牛銘》。據說,當年通過此銅牛確實可觀察到昆明湖水位線的變化,及早採取防護措施。
後海鎮水獸
北京什剎海(後海),在始建於元代的後門橋兩側,本來雕了八隻鎮水石獸,每一側的岸上、水中都各有兩隻。這八隻叫不出名字來的神獸,作戲水狀,神態生動,然而由於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如今遊人能看到的只有兩隻,且損毀嚴重。
滄州「鎮海吼」
滄州「鎮海吼」是一尊重達30噸的巨型鐵獅,為後周時期遺物,建於公元953年,相傳為鎮海而建。一般鎮水神獸都是牛或犀,唯獨滄州人用的是百獸之王——獅子。不過這可不是普通的獅子,此鐵獅背負蓮花座,腹刻金剛經,應是以文殊菩薩的坐騎為原型鑄造。可惜獅體因受風雨侵蝕,如今已是鏽跡斑斑,且以鋼管作支架才能固定,也只能在人們的想像中,重現其當年的威武雄壯了。
這幾處鎮水神獸,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都實實在在肩負著降鎮水患的職責,雖然其科學依據尚無定論,但流傳到今天,文化意義已大於實用功能,寄託著我們的祖先趨吉避凶、安居樂業的良好願望,今人應該好好保護、好好珍惜!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other/yb38y6a.html


故宮太和殿禦座兩側的獨角獸——甪端
故宮太和殿禦座兩側的獨角獸——甪端 | PTT新聞 https://bit.ly/3KGpKMH
甪端(lù duān)是古代傳說的神獸,與麒麟相似,其形充滿怪異:獨角、獅身、龍背、熊爪、魚鱗、牛尾,身高數十丈。據說能夠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四夷語言。為何叫甪呢?角字為七劃之字,定頭形似雙角,指的是雙角獸之角;甪字為六劃之字,字頭形似獨角,指的是獨角獸之角。  
《宋書·符瑞志下》:“甪端日行萬八千里,又曉四夷之語,聖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則奉書而至。耶律楚材謂為旌星之精,靈異如鬼神”。因此,故在皇帝辦公的地方常有甪端陳設。太和殿禦座兩側擺放著這對獨角獸,顯示皇帝為有道明君,身在寶座而曉天下事,做到八方歸順,四海來朝,聖明治理天下。
禦座兩側的甪端
甪端和麒麟是流行於官場和民間的一對獨角祥瑞兄弟。在官方,它們象徵光明正大、秉公執法;在民間,它們象徵吉祥如意,風調雨順。
由於嘴巴一張開便能帶來吉祥,中國古代以此獸作為香爐,當煙從甪端的嘴巴裡冒出,便成為祥瑞之煙。自春秋戰國至今,古物香爐頂的瑞獸全部是甪端,這一點很多人不知道,他們誤以為香爐上的瑞獸是麒麟!麒麟不通四方之語,自然無法冒八面之煙了。
故宮尚藏有清中期製作的“掐絲琺琅甪端香熏”,高45cm,長28cm,寬22.5cm。銅胎,採用掐絲琺琅工藝製成。
掐絲琺琅甪端香熏
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還藏有明萬歷“掐絲琺琅甪端”,通高36.5cm。昂首,獨角,二目圓睜,雙耳,口微張,以為散香之用,四爪為器足作直立狀,圓形垂尾,足下踏掐絲琺琅蛇。通體飾豆綠色琺琅地,用紅、黃、藍、白等色琺琅填飾紋樣。甪端的頭部可掀開,以便放置熏香。頭部內鐫楷書“大明萬歷年製”六字款。
有意思的是,甪端在歷史上至少“現身”過一次,還與雄才大略的成吉思汗有關。鐵騎縱橫天下,卻惟獨沒有拿下印度,直到成吉思汗死後一百年才由他的後裔帖木兒完成心願。
史料並沒有記載任何有關成吉思汗在進攻印度大陸時遇到挫折。據《元史》和《耶律楚材傳》記載,促使蒙古軍回馬班師的,是一種生活在印度河上的叫甪端的怪獸。
當時,成吉思汗的大軍來到印度河邊,河水蒸騰,遮住日光。將士們口乾舌燥,紛紛下馬飲水,可是河水鼎沸,難以下咽。耶律楚材正想要向成吉思汗進諫,不料此時河裡出現了一隻大怪獸,身高數丈,形似鹿,尾似馬,鼻上有一大角,渾身泛綠光。
成吉思汗命將士予以射殺。忽聽到響聲,酷似人音,有“汝主早還”四字。耶律楚材即出阻弓箭手,趁機向成吉思汗上言:“這獸系旄星精靈,好生惡殺,上天降此,所以儆告主子。主子是上天的元子,天下的百姓,統是主子的兒子,願主子上應天心,保全民命。
耶律楚材所說未必是真,能夠說“蒙古語”的自然非甪端莫屬了。但耶律楚材能夠趁機進言,或者說他來了一番“甪端言”,可算是善諫。這時,大汗又聽怪獸叫了數聲,於是他向耶律楚材道:“天意如此,我亦不便進行,不若就此班師罷。”同一天,八剌所率部隊也北歸。等到兩支部隊會師後,成吉思汗率大軍返回蒙古。
成吉思汗
有人用甪端做了一個印,鎮放家屋的東北方,便可以保住權位,由於甪端所說之言都帶來吉祥,這個印就稱為“怒吼印”“怒吼印”的形態仿似玉璽,寓意掌管天下權力。其實人們看中的是甪端的辟邪作用,懂多國語言,故被認為是呼風喚“語”,被譽為一吼即現吉祥景象。自明代起,民間因甪端能力異於他獸,故視之為可以扭轉劣勢之吉祥瑞獸。
故宮太和殿禦座兩側的獨角獸——甪端 | PTT新聞 https://bit.ly/3KGpKMH

2022-03-15_0944332022-03-15_0945132022-03-15_0945062022-03-15_0944592022-03-15_09444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