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 - 2022-01-20T223013.664483176592_m483177307_m (1)0 - 2022-01-20T223046.3012022-01-20_2230410 - 2022-01-20T223030.3800 - 2022-01-20T223018.6612022-01-20_2239392022-01-20_2242322022-01-20_2242532022-01-20_2242472022-01-20_2242372022-01-20_2239270 - 2022-01-20T223917.8110 - 2022-01-20T223825.4270 (2)0 (1)2022-01-20_2236432022-01-20_2236002022-01-20_223556a2254aadbc70ea321a7d57ac725a5f70ea321a7dd1b5966de2596e02e0eb200px-張道陵nBnauM3XyUDM4MTMyQzM1UTMyUTMxEzM0gjN0QTNwAzMwIzL0MzL0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0 - 2022-01-20T224408.201

斬邪二劍  陽平治都功印
法劍
劍,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人神鹹崇。道人皆好,雲遊可防身,起壇可盪穢招將。
介紹
《道藏》《玄圃山靈秘籙》云:陝州鐵九斤,取赤土作爐,黃土作韜范。猛火鎔鐵作汁,面南方上佐天關。念二十四將真言,書符二十四道,硃砂酒團作一丸開爐投鐵汁內……一大缸盛湧泉,以劍投缸中水響作雷聲,其雲鳴吟為妙……。
寥寥數百字道盡法劍鍛造工序之繁瑣嚴謹,足見古道門先輩們對法劍的喜愛程度。
道經有載道士所佩法劍,依籙職及所行科事不同依法佩劍。
五代孫夷中《三洞修道儀》載:正一盟威籙道士佩帶斬邪威神劍,洞神部道士佩陰陽斬魔劍,高玄部道士佩金剛洞神劍,中盟洞玄部道士帶陽光洞神劍,三洞部道士佩銷魔劍,大洞部道士帶景精劍,居山道士佩伏神劍,洞淵道 士帶洞光劍,北帝太玄道士帶斬鬼劍,中盟女官(女道士)佩陽光劍,三洞女官帶九真劍。《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七十一"冠裳劍佩品",也記載了道教法師 的佩劍及尺寸:"正一法師佩斬邪之劍,長二尺四寸;紫虛法師佩紫虛陽光之劍,長二尺八寸;洞神法師佩太一三元之劍,長三尺;洞玄法師佩八景揮靈之劍,長三 尺六寸;洞真法師、大洞法師皆佩震靈之劍。"
佩劍儀制經千年道門興衰,蒙元禁武,滿清禁武,漢人不得持械,道人佩法劍的習慣早已湮滅,唯有浩如煙海的道《道藏》之中尚存記憶。
法劍介紹
道門第一法劍“三五斬邪”
法劍
法劍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十八說太上 老君授張道陵"三五斬邪雌雄二神劍,上各有星斗日月之文。"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天師劍驗”:天師劍,五所鑄。狀若生銅,五節連環之柄,上有隱起符文、星辰日月之象,重八十一兩,常用誅制鬼神,降剪凶醜。升天之日,留劍及都功印,傳於子孫……
三五斬邪雌劍鎮於鶴鳴山戒鬼井內,雄劍世代流傳於天師家族,傳至六十三代天師恩溥公時同天師家族遷台。
當代高真洪公百堅道長曾於1976年香港重金拍得明代三五斬邪一對,2007年鶴鳴山天師殿重建時,洪公代天師戒鬼,鎮雌劍於井內。
天運甲午年孟春清微派洪百堅道長依古制設法壇.篆符籙,重開劍爐,取精鐵,鍛造法劍。三五斬邪劍,漢劍式、虎篪口,純銀手打龍鳳浮雕鞘,鑲嵌紅藍寶石以代日月,琥珀、松石諸寶定星斗,依三五斬邪符制祭煉。
道門最常用劍“齋醮法師劍”
法劍
法劍
法師齋醮行科時,咒、諱、氣、符,均以法劍配用。法師代天行化,布令宣威,全憑三尺法劍。醮壇上高功之 法劍,具有斬妖驅邪的無比神力。《靈寶玉鑒》卷十二敕壇之法,先在醮壇東南地戶上安水劍。道教以地戶為天地之氣初生,凡物之類出入之處,這就是所謂"水曰 五行之首,有穢皆除;劍為百鍊之剛,無妖不斬"。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禁壇儀,法師以劍橫水盂上取氣,說:"臣某奉宣上帝,敕吾之劍:足濟水 火,體法乾坤,堅鋼勵百鍊之鋒,雪刃涵七星之象。指天而妖星殞晦,召雷而紫電飛騰。吾今仗握叱妖氛,三界鬼神皆指攝,一揮萬里總澄清,地境邪精俱絕滅。故而古法壇常見“仗劍登壇誠通三界,步罡踏斗表奏諸天”的楹聯。
雌雄法師劍
依《洞玄靈 寶道學科儀》卷下"作神劍法品"鍛造:"凡是道學,當知作大劍法,齋戒百日,乃使煆人用七月庚申日、八月辛酉日,用好鋌若快鐵,作精利劍。環圓二尺七寸,……。"福劍式,劍身千錘百鍛,灌銅篆清微符籙,硬木柄鞘,護手及四段包銅,篆五雷。尊古法擇吉日,於靈山峻峰設五方雷壇祭劍,斬五色蛇與五雷結盟,引雷霆浩然正氣入劍合為一體。
法劍之傳
道門受劍儀制,師傳劍於弟子,弟子應跪接劍,以彰法脈傳承。南宋寧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三十《傳度科格門》,師告誡弟子曰:"原夫代天行化,布令宣威,全憑三尺之神鋒,以制神魔之非道。光騰七曜,威攝萬靈,凡有指呼,無不回應,吾今付汝,切 宜珍藏。"明周思得《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十九《靈寶傳度儀》,也記載了傳法劍的儀格。法師執劍對弟子說:"光射鬥牛,法象雌雄,神靈景震,枝派 分宗。旁輝九醜,肅清提封,上盤雲漢,嚴攝罡風。導人變化,倏忽西東,律戒妄用,號曰'神鋒',以今授子,子其領之。"法師在訓誡後,授劍予弟子。以法劍交接證盟於天地,弟子法劍套用之有道,法劍可用於防身,也可用於斬邪,違此妄用則不可。《靈寶淨明院行遣式》的咒劍 就說:"神劍非鐵,化氣於身,取彼日月,煉以丙丁。三年劍成,斬邪戮人,不殺無罪,不伐忠臣。有違此而妄用者,如師此盟。"
法劍:劍,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人神鹹崇。道人皆好,雲遊可防身,起壇可盪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fMKche
-----------------------------------------
道教兩對絕世神劍,雌雄相伴,可惜都已經消失於人間了 
2019-06-05 19:40
劍是道士的標配,從《西遊記》中身穿八卦衣、手持七星劍的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到香港殭屍片中一手拿黃符、一手拿桃木劍的茅山道士,都離不開劍。在道教歷史上也出現了很多名劍,這些劍現在能獲得任何一把,足以傲視群雄,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下道教歷史上的四大絕世神劍
​一、斬邪雌雄寶劍
雌雄斬邪劍,和《太平洞極經》、《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籙》、三五都功玉印等經書和法器,一起被太上老君傳授給祖天師,並囑咐祖天師用以掃除妖魔、救護生民。
關於雌雄寶劍,在一些文獻上都有記載,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中記載,這兩柄劍上“各有星斗日月之文”。唐代高道杜光庭的《道教靈驗記》說到此劍:“狀若生銅,五節連環之柄,上有隱起符文、星辰日月之象,重八十一兩,常用誅制鬼神,降剪兇醜。升天之日,留劍及都功印,傳於子孫”。
​後來祖天師在漢建安二年七月,於青城山大戰眾鬼,制伏外道惡魔。自此之後,妖魔降服,人民安樂。據傳說此雌雄寶劍,雌劍鎮於鶴鳴山戒鬼井內,雄劍則隨天師世家與陽平治都功印一樣代代相傳、流傳於世。但是,至今雌雄寶劍流落何處,無人得見。
​二、“龍泉”、“太阿”劍
在二十四史的《晉書》中記載有關於龍泉太阿劍得故事,西晉初年,通曉易理得大臣張華夜觀天空鬥牛二宿之間有紫氣盤旋,而紫氣是從地面沖霄而起,料想必有不尋常的事情發生。於是張華邀請當時善觀天象的雷煥一起探討紫氣來源和所主吉凶,最後二人發現:紫氣源於江西的豫章豐城,紫氣是寶劍之精,外化為氣而衝達牛斗。於是,為了勘察寶劍下落,張華利用職務安排雷煥做了豐城縣令一職,實則為了方便查找寶劍。
雷煥到任以後,通過細加勘察,終於在監獄地基底下掘出一個石函,打開之後發現其中有雙劍並列,一謂“龍泉”、另一謂“太阿”。雷煥送了一支劍給張華,留下一支自己佩戴。張華收到劍後發現此二劍是昔日鑄劍名師干將、莫邪所鑄造的寶劍,於是寫信告知雷煥,這兩把劍不能分開,應該複合成為一對。但是,可惜的是,未等到雙劍複合,張華被人殺害,而此張華那把劍也不知所踪。雷煥死後傳劍於其子雷華,後來雷華在外路經延平津,腰間佩劍忽然躍出劍鞘掉到河裡,雷華請人入水取劍,卻發現有兩條龍在水底盤旋,寶劍不知所踪,從此“龍泉”、“太阿”就消失於人間了。
​小結:
斬邪雌雄寶劍、龍泉和太阿,雌雄相伴,雙劍合璧,誰也離不開誰,這就是道教的兩對絕世神劍,可惜的是,現在都已經消失於人間
道教兩對絕世神劍,雌雄相伴,可惜都已經消失於人間了_寶劍 https://bit.ly/3tKdhlF
----------------------------------------
張道陵「飛升」時留下三大法寶,它們至今身在何處?答案出乎意料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2fGrOj
張道陵「飛升」時留下三大法寶,它們至今身在何處?答案出乎意料
2020-06-05 由 朋You日記 發表于文化
張道陵,本名張陵,東漢沛國豐邑人。張道陵為道教第一代天師,同時也是道教的真正創立者。據道經記載,張天師為漢留侯子房八世孫,於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於吳之天目山。
年少時的張天師天資聰穎,天文地理、醫卜星象無一不精,26歲時官拜巴郡江州令,後來見到朝野混亂,於是辭官入道修行。
張道陵天師在雲錦山煉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龍虎見,「龍虎山」因此得名。而後張天師聽聞蜀地民風淳樸,適合傳教,於是來到蜀地鶴鳴山修道,一邊修行的同時一邊傳道。
某天夜裡,張天師正在半睡半醒間,忽然看到太上老君從天而降,對天師說,最近蜀中有六大魔王前來荼毒百姓,你前去想降妖除魔,這是功德無量之事,將來會得道成仙的。說完又授以他三大法寶,分別是「正一盟威符籙」、「三五斬邪雌雄劍」和「陽平治都功印」。
張天師得到太上老君親授,使用所傳秘法召集三萬六千神靈,前往蜀地青城山,大戰六大魔王。張天師收八部鬼神,殲六大魔王,群妖乃滅表絕跡,魔王及一眾鬼吏皆被張天師降服。
此時太上老君派使者下凡告訴張天師:「你的功德已經符合九真上仙之位,但是由於殺伐過重,需要在凡間繼續修行三千六百日,我會在三十三重天之上的上清八景宮裡等你成仙。」
在張天師壽元123歲之際,張天師終於功德圓滿,將太上老君所傳授的經籙、寶劍及天師印交付其子張衡之後,與弟子王長、趙升白日飛升。那麼經過1800年的傳承,您知道它們現在在何處嗎?
三五斬邪雌雄劍
此劍乃雌雄兩把神劍,劍狀若生銅,劍柄為五節連環,劍身隱隱刻有秘法符文以及日月星辰,劍重八十一兩,象徵著太上老君八十一化。
相傳雌劍被鎮於鶴鳴山的戒鬼井內,以此來震懾人間的妖精邪怪,而雄劍則是作為歷代天師傳承的信物。
天師之位自東漢至近現代,一直在傳承著,傳到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時,張恩溥攜子張允賢及三五斬邪雌雄劍之中的雄劍遠赴寶島。
陽平治都功印
張天師創立五斗米道時在巴蜀之地設二十四治,分命仙曹,世人罪福死生。而陽平治則是祖天師弘道的第一個治所,屬道教二十四治之首。
陽平治都功印代表著張道陵天師身份的象徵,據傳說陽平治都功印「玉質厚七分,橫長各一寸半,方紐。」也有說它「厚七分,橫長各二寸半,玉質,金螭紐」。
陽平治都功印是張天師在道教中實施神權、號令鬼神的「法印」,它隨著斬邪劍一起,為歷代天師傳承,在傳到63代天師張恩溥時,也被他帶到寶島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lvr46lz.html


正一天師 老祖天師聖
  正一教主張天師道陵,本名陵,字輔漢,係漢相留侯張良之八世孫,後漢時之沛國人。於漢光武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於吳之天目山,七歲能誦道德經,後為博學之士,客居西蜀,邃於黃老之學,漢明帝永平時,拜江州令,後棄官修道鵠嗚山,得黃帝九鼎丹書,復入江西龍虎山煉丹,丹成至陽平山修行。據天師府譜牒載:「老天師生有仙骨,得子房公家傳鈐記,言西蜀青城洛陽二酉,有所藏三皇秘典,故踰淮自洛入蜀,至青城,盡得其秘。歸洛陽,於北邙山修之三年,有白虎啣符而至,遂入嵩山石室,得黃帝九鼎丹書,及太上丹經。同弟子王長、趙昇,從鄱陽逆入雲錦山煉丹,丹成而龍虎現。又訪西仙源璧魯洞,得制命五岳及神虎秘文。聞蜀多妖殄,欲往除之,至陽平山修行,感太上老君於漢安元年正月十五日,親授盟威經籙二十四品,三五斬邪雌雄劍,陽平治都功印,修之千日,乃入青城,戰鬼則鬼帥皆降服,二十四治居葛憒、湧泉、北平諸山,修九正法,及養神輕身之術。居本竹治,眾真降室,授靈寶諸法。居平蓋治,合九華大藥。道成,至玉局治,太上復降,說北斗諸經及三八謝罪法懺,永壽二年,會三界萬神於青城黃帝壇下,盟九岳四瀆,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獄。定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名山。命人處明陽,鬼處幽陰。每治設祭酒、男官、女官,以贊玄化,復遊各郡,斬妖孽,奪鹹池,大利蜀民。功成,蒙太上冊封正一天師,至雲台治,見絕壚下桃熟,命王、趙二弟子投身取之,繼則師亦飛下,援王趙而起。遂以餘丹及印劍,授二代祖(諱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五步罡,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我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是日同王長、趙昇,千乘萬騎,於蜀中雲台山,白日上昇,時漢永壽二年九月九日也。」則降世至飛昇,住世有一百二十三歲,另有言天師飛昇為漢靈帝光和二年,則住世有一百五十七齡也。
 按老祖天師為天師道之創教主,教民信奉黃老之道。從學者出來米五斗以利行旅之需。號稱「天師道」。常以符咒治病,患者多癒。或書病者姓名,自首服罪之詞意,凡三通。揭其一於山上,謂上之天;埋其一於地中,謂下之地;沈其一於水裡,謂入之水,稱為祈禱三官,著有疾驗。又於各地建免費旅邸曰義舍,以利行旅之人,並供免費之米肉,任行旅者自由量腹取食,若有貪心過分多取者,則輒疾病!蓋教以徒眾誠信不欺,並嚴禁其徒飲酒;又依月令,每春夏禁民殺牲釀酒。教民修心、懺悔、祈禱,以善道教等各教派,承襲上古祭祀制度而制定「道教」儀軌,創訂規律,正式成立固有的全民道教信仰,因此道教徒均奉道陵天師為教主、而與黃帝、老子,合稱道教三祖。
 老祖天師因創正一天師道遂為道教教主,證位玉帝四相之一的泰玄上相,並主教法中心之三省的都省,道諱稱曰「降魔護道天尊」。道教總廟三清宮 三清道祖 道教經典 https://bit.ly/3nEFV3N


陽平治都功印:歷史沿革,現代情況,_中文百科全書 https://bit.ly/3KsYd1V
五斗米道曾立二十四治,陽平治為天師駐地,都功由天師自領。故其印為張天師身分權力的象徵。現存有多顆。一稱祖遺陽平治都功印,玉質厚七分,橫長各一寸半,方紐。一稱大陽平治都功印,厚七分,橫長各二寸半,玉質,金螭紐。張寶訓《龍虎山名勝文物古蹟記》一文記載:天據傅勤家《道教史》引敬《真人府印說》:“ ‘江西貴溪縣真人府印,凡大小四,其三皆曰:陽平治都功印’ 。又《留侯天師世家宗譜》卷一《世傳官私印劍考》云: 祖遺玉刻陽平治都功印一顆,厚七分,橫長各寸半,方紐,治淨室也。丹印二顆,文同制一,厚七分,橫長各二寸一分,五金雜成。 玉刻大陽平治都功印一顆, 厚七分, 橫長各三寸半,金璃紐,白如冰雪…… 銀刻雙紋陽平治都功印一顆,厚七分,橫長各寸五分,明嘉靖五年 賜也。”可見大陽平治都功印橫長各三寸半,大小、地質、印紐都與“江西省博”所藏邊長12.2厘米的“陽平治都功印”契合。
另又有明嘉靖五年朝廷賜陽平治都功印一顆,銀刻,雙紋,厚七分,橫長各寸五分,靈芝如意紐。
此印為世傳克制鬼神的主要法器,為正一宗壇的鎮壇之寶,歷代天師親自寶藏之。凡上章,書符,都是必用的,也是主要的印章。
朱文“陽平治都功印”印文
現代情況
現代道教法事中的法器
現代道教的各種法事、科儀中,也常常會用到一顆印文為“陽平治都功印”的印章,用於重要的“上表”(即焚化寫有特定內容的文書,意思是向昊天上帝呈送報告)時落款處蓋章、符籙上的蓋章,未必由張天師本人才能使用;只有蓋了該印章的文書,才具有號令鬼神的能力。
陽平治都功印:歷史沿革,現代情況,_中文百科全書 https://bit.ly/3KsYd1V


張道陵天師飛升時留下三大法寶,至今下落何處?
張道陵天師飛升時留下三大法寶,至今下落何處? - 壹讀 https://bit.ly/33vb1V1
張道陵,本名張陵,東漢沛國豐邑人。張道陵為道教第一代天師,同時也是道教的真正創立者。據道經記載,張天師為漢留侯子房八世孫,於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於吳之天目山。
年少時的張天師天資聰穎,天文地理、醫卜星象無一不精,26歲時官拜巴郡江州令,後來見到朝野混亂,於是辭官入道修行。
張道陵天師在雲錦山煉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龍虎見,「龍虎山」因此得名。而後張天師聽聞蜀地民風淳樸,適合傳教,於是來到蜀地鶴鳴山修道,一邊修行的同時一邊傳道。
某天夜裡,張天師正在半睡半醒間,忽然看到太上老君從天而降,對天師說,最近蜀中有六大魔王前來荼毒百姓,你前去想降妖除魔,這是功德無量之事,將來會得道成仙的。說完又授以他三大法寶,分別是「正一盟威符籙」、「三五斬邪雌雄劍」和「陽平治都功印」。
張天師得到太上老君親授,使用所傳秘法召集三萬六千神靈,前往蜀地青城山,大戰六大魔王。張天師收八部鬼神,殲六大魔王,群妖乃滅表絕跡,魔王及一眾鬼吏皆被張天師降服。
此時太上老君派使者下凡告訴張天師:「你的功德已經符合九真上仙之位,但是由於殺伐過重,需要在凡間繼續修行三千六百日,我會在三十三重天之上的上清八景宮裡等你成仙。」
在張天師壽元123歲之際,終於功德圓滿,將太上老君所傳授的經籙、寶劍及天師印交付其子張衡之後,與弟子王長、趙升白日飛升。那麼經過1800年的傳承,您知道這些法寶它們現在在何處嗎?
一、三五斬邪雌雄劍
此劍乃雌雄兩把神劍,劍狀若生銅,劍柄為五節連環,劍身隱隱刻有秘法符文以及日月星辰,劍重八十一兩,象徵著太上老君八十一化。
相傳雌劍被鎮於鶴鳴山的戒鬼井內,以此來震懾人間的妖精邪怪,而雄劍則是作為歷代天師傳承的信物。
天師之位自東漢至近現代,一直在傳承著,傳到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時,張恩溥攜子張允賢及三五斬邪雌雄劍之中的雄劍遠赴寶島。
二、陽平治都功印
張天師創立五斗米道時在巴蜀之地設二十四治,分命仙曹,世人罪福死生。而陽平治則是祖天師弘道的第一個治所,屬道教二十四治之首。
陽平治都功印代表著張道陵天師身份的象徵,據傳說陽平治都功印「玉質厚七分,橫長各一寸半,方紐。」也有說它「厚七分,橫長各二寸半,玉質,金螭紐」。
陽平治都功印是張天師在道教中實施神權、號令鬼神的「法印」,它隨著斬邪劍一起,為歷代天師傳承。解放後,天師府20多枚印信都收歸於江西省博物館,其鎮館之寶為陽平治都功玉印。還有一說,在傳到63代天師張恩溥時,被他帶到了寶島。
三、正一盟威符籙
「籙」是記錄天神的名冊,它可以「統天地一切鬼神,誅伏邪魔,斬滅妖精,征靈召氣,制御山川,滌蕩氣穢,章奏傳驛,通傳神仙,莫先乎正一矣」。據傳說張天師留下的二十四品秘籙祖本,目前存於寶島。
而太上老君親授張道陵天師的授籙形式則是綿延至今,二十四品秘籙仍在傳授,後世的《太上三五都功經籙》、《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籙》及其他籙品仍在人間薪火相傳,普度後人。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8aDO0yg.html


張道陵天師飛升時留下三大法寶,至今下落何處?
張道陵天師飛升時留下三大法寶,至今下落何處? - 壹讀 https://bit.ly/33vb1V1
張道陵,本名張陵,東漢沛國豐邑人。張道陵為道教第一代天師,同時也是道教的真正創立者。據道經記載,張天師為漢留侯子房八世孫,於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於吳之天目山。
年少時的張天師天資聰穎,天文地理、醫卜星象無一不精,26歲時官拜巴郡江州令,後來見到朝野混亂,於是辭官入道修行。
張道陵天師在雲錦山煉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龍虎見,「龍虎山」因此得名。而後張天師聽聞蜀地民風淳樸,適合傳教,於是來到蜀地鶴鳴山修道,一邊修行的同時一邊傳道。
某天夜裡,張天師正在半睡半醒間,忽然看到太上老君從天而降,對天師說,最近蜀中有六大魔王前來荼毒百姓,你前去想降妖除魔,這是功德無量之事,將來會得道成仙的。說完又授以他三大法寶,分別是「正一盟威符籙」、「三五斬邪雌雄劍」和「陽平治都功印」。
張天師得到太上老君親授,使用所傳秘法召集三萬六千神靈,前往蜀地青城山,大戰六大魔王。張天師收八部鬼神,殲六大魔王,群妖乃滅表絕跡,魔王及一眾鬼吏皆被張天師降服。
此時太上老君派使者下凡告訴張天師:「你的功德已經符合九真上仙之位,但是由於殺伐過重,需要在凡間繼續修行三千六百日,我會在三十三重天之上的上清八景宮裡等你成仙。」
在張天師壽元123歲之際,終於功德圓滿,將太上老君所傳授的經籙、寶劍及天師印交付其子張衡之後,與弟子王長、趙升白日飛升。那麼經過1800年的傳承,您知道這些法寶它們現在在何處嗎?
一、三五斬邪雌雄劍
此劍乃雌雄兩把神劍,劍狀若生銅,劍柄為五節連環,劍身隱隱刻有秘法符文以及日月星辰,劍重八十一兩,象徵著太上老君八十一化。
相傳雌劍被鎮於鶴鳴山的戒鬼井內,以此來震懾人間的妖精邪怪,而雄劍則是作為歷代天師傳承的信物。
天師之位自東漢至近現代,一直在傳承著,傳到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時,張恩溥攜子張允賢及三五斬邪雌雄劍之中的雄劍遠赴寶島。
二、陽平治都功印
張天師創立五斗米道時在巴蜀之地設二十四治,分命仙曹,世人罪福死生。而陽平治則是祖天師弘道的第一個治所,屬道教二十四治之首。
陽平治都功印代表著張道陵天師身份的象徵,據傳說陽平治都功印「玉質厚七分,橫長各一寸半,方紐。」也有說它「厚七分,橫長各二寸半,玉質,金螭紐」。
陽平治都功印是張天師在道教中實施神權、號令鬼神的「法印」,它隨著斬邪劍一起,為歷代天師傳承。解放後,天師府20多枚印信都收歸於江西省博物館,其鎮館之寶為陽平治都功玉印。還有一說,在傳到63代天師張恩溥時,被他帶到了寶島。
三、正一盟威符籙
「籙」是記錄天神的名冊,它可以「統天地一切鬼神,誅伏邪魔,斬滅妖精,征靈召氣,制御山川,滌蕩氣穢,章奏傳驛,通傳神仙,莫先乎正一矣」。據傳說張天師留下的二十四品秘籙祖本,目前存於寶島。
太上老君親授張道陵天師的授籙形式則是綿延至今,二十四品秘籙仍在傳授,後世的《太上三五都功經籙》、《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籙》及其他籙品仍在人間薪火相傳,普度後人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8aDO0yg.html
------------------------
「陽平治都功印」何時再現法力
「陽平治都功印」是道教正一派至高無上的天師用印,始於創始人張道陵。傳說,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於東漢順帝漢安元年,在鶴鳴山修行時,太上老君駕五白龍,乘紫雲,率眾而降,授予三清眾經九百三十卷,符籙丹灶秘訣七十二卷,一千二百官章及斬邪雌雄二神劍,還有就是這方「陽平治都功印」。
△張天師像
漢末,道教在各地設有道場,作為宗教和管理中心,稱為治,當時設二十四治,「陽平」居於首位,為道教的總部。「都功」為治中一職事,就是道家的首領。「陽平治都功印」即是張天師在道教中實施神權的「法印」,具有無上的法力。
此印道教正一派天師代代相傳,至今六十四代,卻出現了掌教天師與掌印的分離。當代天師有天師之實,卻無法掌有那方相傳為祖師張道陵所遺,具有號令鬼神能力的「陽平治都功印」。傳了一千八百餘年的道教璽印,到今天不能人印合一,無論何種原因,這都是一件憾事。至此我也剎那間一閃念對其今天的法力表示懷疑,張道陵有知,不知會做何是想。
△中國道教發祥地:龍虎山
據說張道陵代代相傳的「陽平治都功印」,六十三代天師臨終時因故將它託付於一個親友。現在,這方印存放於台灣某銀行的保險柜中。不久前,持有者將此「陽平治都功印」取出,使其再現片刻風采。觀者言其系灰綠色的卞和玉印,印把是只似龍又似虎的臥獸,印文為篆體之陽文,印面有十二公分見方大,所述是否與實物相符,惜未見照片,不得而知。
道教在千百年的傳播過程中,由於此印代表了道教正一派天師的最高權威,所以民間一般道士私刻「作法」的現象也有存在,出現過很多「陽平治都功印」,只是時隔千年,歷經戰亂,現在的遺存已極其鮮見。另外,除了民間,歷代也有御賜的天師印璽。元代與清代的御賜「陽平治都功印」是現今存世的極少見的珍貴文物。
△陽平治都功印(元)
元代青白玉螭龍鈕「陽平治都功印」玉印,為龍虎山天師府法物中極為重要的一枚法印,螭龍印紐顯示出如皇家般的尊貴等級,歷代天師襲用至今。印面通高6.4厘米,邊長12.3厘米,重972克。 青白玉質,潔白瑩潤,印鈕為一蹲踞觸角螭龍,翻唇露齒,眉須後拂,腿關節部位毛髮翻卷長飄,尾作分丫魚尾狀,雕琢精細,生動傳神。印面為陽文九疊篆體「陽平治都功印」六字,印文線條流暢,結構嚴謹,為典型的元代印章風格。
△陽平治都功印(清)
清御賜白玉雕雙龍鈕「陽平治都功印」,是道教正一派的天師用印,為世傳克制鬼神的主要法器,為正一宗壇的鎮壇之寶,也是道教最主要的印章。從此印的形制來看,印面11厘米見方,尺寸上與元代所制大同小異,而印台厚度、雙龍雕鈕、印文寬邊等特徵是典型的清代官印風格。明代洪武、成化、嘉靖都有朝廷賜印的記載,清康熙以來歷代皇帝都有賜正一天師以官秩、誥封的記錄。在清代,除皇帝頒賜以外,無論釋道是沒有雙龍鈕印章的。
今日說起此事,緣起所聞傳說中張天師之「陽平治都功印」戲劇般的傳承。由此一觀元、清兩方御賜道教用印,領略其皇族的氣勢與法印的莊嚴。我對宗教所涉不深,於此悟性又低,卻知心存敬畏。每每見之淪於世俗,陷於無謂或有謂的紛爭,都會益增其惑。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yOjyBn5.html


自從張源先過世之後,正一道張天師的傳承又再次成爲話題,其中除了各方人馬的「血統」問題之外,張天師祖傳「印璽」也是備受關注的焦點。道教「張天師印」傳給了誰? - 雪花新闻 https://bit.ly/3qLDgaP
事實上,張天師傳承的危機,在民國四十三年63代天師長子病逝、次子留滯大陸時已然產生。而隨著五十八年年底63代病逝,此後正一道的種種風雨,總教人霧裏看花,撲朔迷離,傳聞漫天,並非尋常正一道道士,乃至一般社會大眾知悉……
幸而,63代對於新任天師及祖傳印璽的傳承意旨,已經藉由其生前好友,同時也是三十多年來張天師祖傳印璽實際保管人--陳如平先生之口而保存下來。
雖然如今陳先生已然物故,但是他秉承63代遺志的發言,業已藉由吳鈴嬌〈奪印祕聞--道教「張天師印」傳給了誰?〉此篇專訪,留存於世。
吳鈴嬌此文,究其內容至少訪問當時的道教會人士(如徐榮)、張欣政、張源先、陳如平四方意見。當然,愚意以陳如平先生所言,最接近63代的遺願。
也就是,64代的位子應當傳給他的次子張允康,不然也要傳回給龍虎山張氏血脈。而在傳位於新任天師之前,祖傳印璽名義上是由63代繼室陳月娟女士保管,但實際上則交由63代的至交好友陳如平保管,不過,兩人均只有「保管」的責任,無法「掌用」、「施用」、「使用」,因爲那是專屬於張天師的職權。
道教「張天師印」傳給了誰?
文/吳鈴嬌
傳了一千八百多年的道教印璽,不在當今六十四代天師手裏,也不在道教會,卻深藏在銀行的保險箱裏。其中曲折和珍貴照片,爲本刊編輯獨家追蹤採訪和拍攝得來。(備:原圖無)
一千八百多年前,東漢道教教主張道陵去世,將承自太上老君的「劍」與「印」,傳給長子張衡,囑之世代相傳。過了近十九個世紀,張天師府的傳家印--「陽平治都功印」,不僅不在當今六十四代天師的手中,反而還讓外人冷藏在臺灣銀行的一個保險箱裏。
傳說,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於東漢順帝漢安元年,在鶴鳴山修行時,太上老君駕五白龍,乘紫雲,率衆而降,授予三清衆經九百三十卷,符籙丹竈祕訣七十二卷,一千二百官章及斬邪雌雄二神劍,還有就是這顆「陽平治都功印」。
他遺命,印劍和符籙應世代相傳,作爲傳物,而且「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
想不到,傳了千餘年的世襲制度,卻在六十四代時,演出一段曲折離奇的祕辛。
印劍世代相傳
民國十三年,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去世後,長子張恩溥便襲職就位。
據他堂姪張欣政表示,天師坐鎮江西龍虎山時,至尊至榮,不易晉見,出府時,轎輿數乘,隨從侍之,政府優禮有加。
民國三十八年四月天師帶著長子張允賢,隨身侍從,和少許細軟,匆促避難離鄉,經廣州、澳門、香港等地,於民國三十八年歲末抵臺。祖傳的天師信物--「陽平治都功印」,隨天師來到蓬萊仙島,而盟威祕籙、斬邪雌雄二劍,卻不幸遺留在天師府故居,不及帶出。
六十三代天師擅於畫符之術,能畫百幀如一,不爽分毫。據持有者說,天師畫的符很靈,而天師印璽「陽平治都功印」,就是專蓋印於符上之用,有符無印,或有印無符,都不是完整的符令。就像現代的支票一樣,寫了面額,還要蓋章,才能兌現,缺一都不可,印章是開票的證明,「都功印」就是天師畫符的憑藉。
六十三代天師抵臺後,曾居住在臺北大龍峒的「覺修宮」並組織臺灣省道教會,設立天師府駐臺辦公處,積極發展道教,先後開壇授籙,傳度弟子。
民國五十七年,再出面組織「中華民國道教會」,並任第一屆理事長。
傳人出了問題
然而,天師的晚景,卻不甚如意,隨他來臺的長子張允賢,不幸在民國四十三年病逝,繼承人的去世,曾令天師哀傷不已,而次子張允康又淪陷大陸,生死未詳,子嗣無傳人。天師再娶陳月娟女士爲繼室,並領養陳氏與前夫所生之兩男兩女。
民國五十八年,天師應菲律賓同道的邀請,前往訪問,回國後卽一病不起,年底過世,享年七十五歲。
他一去世,便引來一場繼承的紛爭,而代代相傳的天師印璽,也因紛爭未了,而被鎖進了臺灣銀行的保險箱。
據現任中華民國道教會祕書長徐榮表示,六十三代天師病重時,囑其撰文,遺命由其繼子張美良承襲天師職位,並將「陽平治都功印」交陳月娟女士保管。遺囑全文由徐榮執筆,並加蓋天師及陳月娟女士印章。天師並未親筆簽名。
但是張家宗族不承認這項遺囑。
當時,天師在臺的宗親,還有一位族叔張景星、三個堂姪:張欣政、張潤生和張源先。族叔居住在宜蘭,三個堂姪則分別服務於軍中。
而天師的繼承原則是,傳子不傳弟,傳弟不傳嫡(按:「嫡」依上下文意應爲「姪」),傳姪不傳叔,傳叔不傳族人,傳族人不傳族外人,親疏分明,長幼有序,必須有血統關係者,始得傳遞,向無紊亂。例如,三十一代天師張時修、五十八代天師張起隆,都是以叔承襲,四十七代天師張天慶,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則以族人嗣職。而以傳弟之天師亦有多人,如十二代、廿八代、廿九代、三十七代等,皆因無子傳弟。
爲了印璽分家
張氏宗族認爲,天師旣然還有三位堂姪,大可不必由他繼子張美良來接,況且張美良原姓胡,與天師毫無血緣關係,這違背了一代天師張道陵的遺命。
當時,張氏宗族屬意的天師繼任人選是一直隨侍天師的姪輩張欣政,但是道教會主要成員反對。最後經有關單位從中協調,才決定請囘在金門後勤指揮部任職的張源先,提早退役,就任六十四代天師。
據張氏族人表示,六十三代天師在世時,必有自撰之遺囑,卽使病重不起時,也會交代後事。他在位四十餘年,深知傳襲家規,與印璽交遞之重要,斷不會將印璽留予繼室,而堂姪張欣政亦是他所賞識的晚輩,後繼不虞無人,何以會不按傳統的遺命安排呢?因此,向地方法院控告撰寫遺囑的徐榮偽造文書。
這場官司,據陳榮說,他勝訴。但判決書一直留在法院中未取,無法證實。但從此,天師府和道教會也斷絕了往來。
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雖承襲了天師職務,但卻無法掌印。
他說,民國五十九年八月廿八日襲職後,曾請內政部向陳家索囘「都功印」,陳家卻來個相應不理,如今,他只好照著原印模,重新塑刻一方石印,以執行他的天師職務。
新天師無大印
這位曾在軍中服役,「黃袍」加身後,才改行修道習法的天師說,當初,六十三代天師的遺命,必有蹊蹺,道教會之所以欲立張美良爲天師,是想借輔佐之實而掌天師府之權。歷來天師府領導道教會,乃不爭之事實,如今,爲了天師繼承與印璽之爭,教、會分立,也是有目共睹的。
張源先很感慨地說:張氏宗族都知道「陽平治都功印」乃稀世國寶,價值連城,六十三代天師過世前,陳月娟卽識寶地私自收藏,並在一次購屋欠款時,以一、二十萬之值,抵押給友人陳如平。陳月娟已於四年前病逝,陳如平也早將典押在手的「都功印」存入臺灣銀行的保險箱中。使「都功印」無法用於天師所畫之符上,也無法印於天師所授之「萬法宗壇」職牃上。
而且爲了襲位,爲了印璽,也爲了許多「不便公開」的事,六十四代天師和中華民國道教會不但脫離了關係,甚至在民國六十五年時,還以「嗣漢天師府」名義登報警告道教會理事長,勿以天師府爲名,印售符令、職牃……。
這種反目成仇的情景,豈是當年領導道教會的六十三代天師,所能料到?
道教會對於現任天師,也頗多微詞,他們認爲,老天師屬意的傳人,根本不是他!
張天師卻理直氣壯地說,當初襲位是經過政府有關單位協調選任的,如果他的天師職位有問題的話,內政部早可以停掉每個月一萬元的「生活補助費」了:而倪文亞院長所題的「嗣漢天師府」匾額也輪不到他手裏。
但是,無可否認的,張源先天師無法掌有「陽平治都功印」,卻是當代天師最大的憾事!
那麼,那顆無價之寶「陽平治都功印」,現在如何呢?
傳印落入外人
據保管人陳如平先生說,鎖入保險箱中的印璽,除了這次讓本刊拍照外,只有在民國六十六年時提出過一次。
當時謠傳,美國人出價七十五萬美元要買,而且檢舉告到了中央黨部和內政部,爲此,當時行政院蔣院長和社工會主任委員邱創煥,特地召見,並檢視印璽。
陳如平說,他當場就向院長保證,爲了顧及老天師的交情與道義,他決定負責保管都功印,直到光復大陸捧囘龍虎山爲止。外國人想要這顆印,不要說七十五萬美元,就是七百萬、七千萬美元,他也不賣。
他道出了與六十三代天師關係的淵源。
一般傳說,陳如平是老天師的「小舅子」,他否認。
陳先生說,民國五十五年的夏天,他在一位同鄉的引見下,認識了天師,當初他對天師完全存著「好奇」之心,不料,和天師見面後一見如故,成了忘年交。
民國五十八年,天師在世時,因北投購屋不足款,曾向他借用了十餘萬元,這是他們之間僅有的財務來往。至於外傳說,天師繼室以「都功印」爲借債的抵押,他說,根本不是那囘事!
爲什麼這顆印璽會在他手中呢?
陳如平說,天師在世時,卽非常憂慮職位和印璽的後事。天師長子雖在臺病逝,但次子淪陷大陸,因此心存反攻大陸傳襲次子之念,而對於印璽,天師擔心年輕的太太,會改嫁而落入外人手中,而同道者,又都別有居心,不好委託,因此,交給與道家(按:「家」應爲「教」)會毫無關係的陳如平保管。
天師遺命託印
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廿一日,老天師病逝前四天,立下了委託遺囑:
「茲代保管張恩溥祖傳印章大小共計八顆(如印鑑),經張恩溥親自於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廿一日交代,並經恩溥之妻陳月娟女士當面同意,由親友陳如平先生代爲保管,嗣後如有對印章之運用權,均由恩溥妻子陳月娟自己作主,任何人不得阻礙,本件副本抄送各證人。」(以上均爲打字)付託人張恩溥,繼承人同意陳月娟,代保管人陳如平,證明人邱大慎、趙師董、平國藩、黃平西、郭海龍。(以上除陳月娟未簽名外,均有簽名和蓋章,據陳如平謂陳月娟不識字,未能親手簽字。)
三天後,陳如平受天師之託,帶走了張家的祖傳印。第二天,天師卽撒手西歸了。
到了民國六十五年初夏,天師繼室陳月娟女士因癌病重時,又立遺囑,再一次委託陳如平保管,遺囑由其長女,師大畢業的張莉莉執筆,陳月娟女士印有指模。
因此,陳如平理直氣壯地說,我完全是受朋友之託,並非因典押而佔有天師的玉璽,他每年要花兩萬餘元的租賃費,委託銀行保管,只是不負朋友的重託罷了。
十月十六日,正午十二時,本刊編輯在陳先生的辦公室,目睹了這顆引起紛爭的印璽。他在前一天曾沐浴齋戒,十六日一大早,盛裝隆重地到銀行,打開保險箱,捧出五顆印來。其中最重要的一顆「陽平治都功印」係灰綠色的卞和玉印,印把是隻似龍又似虎的臥獸,印文爲篆體之陽文,印面有十二公分見方大,需以硃砂調水刷上後,才能印蓋,現代的印泥則無法使用。
另一顆大印是「天師」印,係木質印,質地堅硬而厚重,沉如金屬,木色呈墨黑,還有三顆是玉質的小「都功印」、小「天師」印,和符文印。
這些印,用於天師所畫的符上,也是天師執行教務的主要用印。
案子還要懸著
至於印史,是否如道教界所言,爲東漢一代天師所傳,需要進一步的考證,據六十四代天師,及張氏宗族們表示,由於天師印璽鮮少公開,況且又是傳家之寶,因此,從未託人考據研究過,但從玉石刻路充滿硃砂、天師印色澤墨黑來看,傳襲年代的久遠是不難看出的。
如果,天師印璽真如傳言,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那麼「陽平治都功印」的價值連城,自是不言而喻的,自然也是國家的瑰寶。
六十四代天師,爲了這顆印,想盡辦法,卻掌印不成。
中華民國道教會,也處心積慮地想掌有這顆象徵「無上權威」的印璽。
但是,陳如平堅決地說,他不畏任何權勢,也不會輕易交出保管權。陳先生說,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廿四日的清晨,他提囘天師印璽後,他曉得日後爲了印璽的持有權,必有紛爭,卽向警備總部報備。
陳如平說,我的任務,就是在光復大陸後將天師印璽,送囘江西龍虎山,屆時,天師的傳襲問題,自然會有圓滿的解決。
他小心翼翼地收囘印璽,在好友的護送下,又送囘銀行的保險箱裏。
張天師的印璽傳給誰?這個案子還要懸下去!
作者:吳鈴嬌女士
(資料出處:吳鈴嬌,〈奪印祕聞〉,《時報週刊》,總139期,1980年,頁94、97-98。)
〈絮語〉
*此文係轉錄自吳鈴嬌:〈奪印祕聞〉,《時報週刊》,總139期,1980年,頁94、97-98。若對於原始圖像仍有疑問者,可以自行參閱該期《時報週刊》。
*全文悉照原刊所使用文字字體繕打,不做更改;原文每句首字低一格,考慮現行排版格式並不會影響原意,因此不仿照低一格;又,按語及人名以藍色標明,爲筆者所加。
*而圖像照片的來源,必須要感謝素昧平生的楊先生、不具名的善心人士以及清風明月前輩等人的拍攝、掃瞄。若有觸及著作權,當由本人負責。
*本來此項資料數年前已然知悉,但遲遲未取以閱讀。此番事因清風明月前輩首先公佈部分圖像,興起筆者認真地想一覩全文的意念,後因不忍63代遺志泛黃蒙塵,也因清風明月前輩與筆者同樣有整理此文獻的想法,因此託囑勸成,最後由筆者承攬此事。
*而〈奪印祕聞〉中所錄63代託管印璽遺囑原件圖像,可參閱張美良的網站;至於陳月娟女士續託印璽的原件圖像,或許也可由張美良先生提供。
*坊間有傳聞63代攜臺的諸印璽並非祖印,這中間恐須比對現今存放於「江西博物館」、江西龍虎山「天師府」、張美良賡續代管及其他尚散落於張氏血脈手中者,才能得出個合理的結論。因此,目前一人、一方的個別發言,都僅止於參考而已。
*另,以筆者粗淺見解,所謂「祖印」只能專稱太上老君所傳予祖天師之「陽平治都功印」玉印者,其他各代續刻、朝廷餽贈者,只能以「祖傳印璽」稱之。
天師玉印(圖片來源於石獅日報數字報刊)延伸閱讀:道教張天師法印長啥樣?
據說張天師有四大傳法寶物,即斬邪雌雄劍、“陽平治都功印”法印、符篆和天蓬尺、玉笏、玉冠等法器。今天玩轉和田玉帶着大家瞭解兩尊“陽平治都功印”,其中:
“陽平”是指四川省青林縣陽平山,居道教“二十四治”管理中心之首;
“治”是道家從事法事活動的場所;
“都功”爲治中職事,亦即道教的首領。
只有鈐蓋了此印章的文書,才被認爲具有號令鬼神的能力。
道教淵源
道教爲張道陵創立於東漢順帝時期,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宗教,奉老子爲道祖,奉老子的《道德經》爲原始經典。南北朝時,其宗教教義和儀式已初步完善。
道教屬多神教,崇拜諸多神明,其宗旨是追求修道成仙、長生久世、救濟世人,要求教徒清靜無爲、修道積德。道教在近兩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先後出現過許多派別,如正一道,全真道,靈寶道,清微道等。
正一道又稱正一派,始祖即漢末張道陵及他開創的“正一盟威”之道,後稱天師道。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張與材被嗣爲第三十八代天師,襲掌江南道教,天師世系自此均以“正一教主”身份出現,並統領江南閣皁山、龍虎山、 茅山等三大符錄道派。該派以《正一經》爲主要經典,以符錄齋醮、降神驅魔爲主要宗教活動。正一道與金元出現的全真派並列爲道教兩大教派,至今仍存世傳襲。
清 御賜白玉雕雙龍鈕“陽平治都功印”張天師法璽
“陽平治都功印”是道教正一派天師道的天師用印,在各種齋醮祈禳,驅鬼鎮妖,祈晴求雨,祛災納福的作法儀式中,用於“上表”、“符籙”等重要的地方,只有鈐蓋了此印章的文書,才被認爲具有號令鬼神的能力。
此印傳爲道教正一派祖天師張道陵所遺。爲世傳剋制鬼神的主要法器,爲正一宗壇的鎮壇之寶,也是道教最主要的印章。陸修靜天師 《道門科略》曰:“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皆編戶着籍,各有所屬。”由此可知,此印爲世代天師嗣教的法印。
在道教千百年的傳播過中,也曾有“亂法”的現象,本來由正一派天師獨掌的“陽平治都功印”法印,在有的時期,一般的道士也隨意鑄刻,以便利於“作法”。此印成爲了“都功”唯一的印章,究其箇中原因正在於此印代表了道教正一派天師的最高權威。從目前存世的實物來看,自制的“陽平治都功印”與朝廷頒賜的璽印之間,製作精細程度差別明顯,民間製作更不敢“僭越”使用龍鈕,規制體量上,也與“官制”的區別很大,價值自然不可同日而語。而歷代御賜的天師印信,歷經戰亂兵燹,時間銷溶,已經是極其鮮見的。
從印文佈局風格來看,二者都是兩行六字均布,筆畫走勢相似,承襲性顯然,這就像清代頒給歷世班禪、達賴的金印,形式完全統一,其主要的用意就在於顯示清廷的宗主唯一性,即使對於道教,參照歷朝舊制,也在於顯現“天下唯一”的權力。從此印的形制來看,印面11公分見方,尺寸上與元代所制大同小異,而印臺厚度、雙龍雕鈕,印文寬邊等特徵是典型的清代內廷製作風格。在清代,除皇帝頒賜以外,無論釋道是沒有雙龍鈕印章的。
歷代行用“陽平治都功印”的緣由。
其印爲張天師身分法力的象徵,龍虎山天師道又稱“五斗米道”,由張陵創建於東漢中葉的漢順帝時期,張陵又名張道陵,後人稱張天師,正一真人。史稱其:“博通五經,潛心研道”,因蜀地民風淳樸,便入川佈道,居陽平山,並以此爲據點創立了天師道。
因道信徒入道,只需交五斗米,故又名五斗米道。至東漢末年,戰亂不絕,漢中相對安定,第三代天師張魯率信衆遷居,他採取寬惠的統治政策,“民夷便樂之”。影響力迅速擴大,張魯在漢中經營二十多年,成爲漢末一支頗有實力的割據勢力。及魏晉年間,第四代天師張盛不受曹魏封侯,帶着祖傳的經書、印、劍、符籙,來到江西鷹潭龍虎山隱居,從此龍虎山成爲正一派道教的祖庭。《老子變法無極論》說,“二十四治會陽平,凡二十四治,陽平治爲最大者,今道士上章及奏符壓,皆稱陽平,重其本也”這就是歷代行用“陽平治都功印”的緣由。元代 陽平治都功印 (江西博物館典藏)
現藏於江西省博物館的元代青白玉螭龍鈕“陽平治都功印”玉印,此印面邊長12.3釐米,印文結構嚴謹,線條流暢,鈕式爲典型的元代風格,與現存於西藏拉薩寺院中的元代賜藏璽印相吻合。而明代洪武、成化、嘉靖都有朝廷賜印的記載,清康熙以來歷代皇帝都有賜正一天師以官秩、誥封的記錄。
這枚“陽平治都功印”爲龍虎山天師府法物中極爲重要的一枚法印,螭龍印紐顯示出如皇家般的尊貴等級,歷代天師襲用至今。元代(公元1271——1368年) 印面通高6.4、邊長12.3釐米,重972克。 青白玉質,潔白瑩潤,印鈕爲一蹲踞觸角螭龍,翻脣露齒,眉須後拂,腿關節部位毛髮翻卷長飄,尾作分丫魚尾狀,雕琢精細,生動傳神;印面爲陽文九疊篆體“陽平治都功印”六字,印文線條流暢,結構嚴謹。此印爲世代天師嗣教的法印,今道士上章及表奏符壓皆用之。
就目前藝術品市場上,帝后璽印仍然是重磅的標的,在玩轉和田玉看來,出於宮廷御賜的道教天師印,因爲稀有,等同於帝后之璽。而且因爲此印,使歷史學與民俗學以及宗教史,增加了實物的研究對象,可以說具有極爲重要的價值。所以,將此兩枚玉印羅列出來供大家賞析,有機會可以去江西博物館參觀實物
道教「張天師印」傳給了誰? - 雪花新闻 https://bit.ly/3qLDgaP


道教張天師法印長啥樣?
據說張天師有四大傳法寶物,即斬邪雌雄劍、「陽平治都功印」法印、符篆和天蓬尺、玉笏、玉冠等法器。今天玩轉和田玉帶著大家了解兩尊「陽平治都功印」,其中:
「陽平」是指四川省青林縣陽平山,居道教「二十四治」管理中心之首;
「治」是道家從事法事活動的場所;
「都功」為治中職事,亦即道教的首領。
只有鈐蓋了此印章的文書,才被認為具有號令鬼神的能力。
道教淵源
道教為張道陵創立於東漢順帝時期,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宗教,奉老子為道祖,奉老子的《道德經》為原始經典。南北朝時,其宗教教義和儀式已初步完善。
道教屬多神教,崇拜諸多神明,其宗旨是追求修道成仙、長生久世、救濟世人,要求教徒清靜無為、修道積德。道教在近兩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先後出現過許多派別,如正一道,全真道,靈寶道,清微道等。
正一道又稱正一派,始祖即漢末張道陵及他開創的「正一盟威」之道,後稱天師道。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張與材被嗣為第三十八代天師,襲掌江南道教,天師世系自此均以「正一教主」身份出現,並統領江南閣皂山、龍虎山、 茅山等三大符錄道派。該派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以符錄齋醮、降神驅魔為主要宗教活動。正一道與金元出現的全真派並列為道教兩大教派,至今仍存世傳襲。
清 御賜白玉雕雙龍鈕「陽平治都功印」張天師法璽
「陽平治都功印」是道教正一派天師道的天師用印,在各種齋醮祈禳,驅鬼鎮妖,祈晴求雨,祛災納福的作法儀式中,用於「上表」、「符籙」等重要的地方,只有鈐蓋了此印章的文書,才被認為具有號令鬼神的能力。
此印傳為道教正一派祖天師張道陵所遺。為世傳克制鬼神的主要法器,為正一宗壇的鎮壇之寶,也是道教最主要的印章。陸修靜天師 《道門科略》曰:「天師立治置職,猶陽官郡縣城府,治理民物,奉道皆編戶著籍,各有所屬。」由此可知,此印為世代天師嗣教的法印。
在道教千百年的傳播過中,也曾有「亂法」的現象,本來由正一派天師獨掌的「陽平治都功印」法印,在有的時期,一般的道士也隨意鑄刻,以便利於「作法」。此印成為了「都功」唯一的印章,究其箇中原因正在於此印代表了道教正一派天師的最高權威。從目前存世的實物來看,自製的「陽平治都功印」與朝廷頒賜的璽印之間,製作精細程度差別明顯,民間製作更不敢「僭越」使用龍鈕,規制體量上,也與「官制」的區別很大,價值自然不可同日而語。而歷代御賜的天師印信,歷經戰亂兵燹,時間銷溶,已經是極其鮮見的。
從印文布局風格來看,二者都是兩行六字均布,筆畫走勢相似,承襲性顯然,這就像清代頒給歷世班禪、達賴的金印,形式完全統一,其主要的用意就在於顯示清廷的宗主唯一性,即使對於道教,參照歷朝舊制,也在於顯現「天下唯一」的權力。從此印的形制來看,印面11公分見方,尺寸上與元代所制大同小異,而印台厚度、雙龍雕鈕,印文寬邊等特徵是典型的清代內廷製作風格。在清代,除皇帝頒賜以外,無論釋道是沒有雙龍鈕印章的。
歷代行用「陽平治都功印」的緣由。
其印為張天師身分法力的象徵,龍虎山天師道又稱「五斗米道」,由張陵創建於東漢中葉的漢順帝時期,張陵又名張道陵,後人稱張天師,正一真人。史稱其:「博通五經,潛心研道」,因蜀地民風淳樸,便入川布道,居陽平山,並以此為據點創立了天師道。
因道信徒入道,只需交五斗米,故又名五斗米道。至東漢末年,戰亂不絕,漢中相對安定,第三代天師張魯率信眾遷居,他採取寬惠的統治政策,「民夷便樂之」。影響力迅速擴大,張魯在漢中經營二十多年,成為漢末一支頗有實力的割據勢力。及魏晉年間,第四代天師張盛不受曹魏封侯,帶著祖傳的經書、印、劍、符籙,來到江西鷹潭龍虎山隱居,從此龍虎山成為正一派道教的祖庭。《老子變法無極論》說,「二十四治會陽平,凡二十四治,陽平治為最大者,今道士上章及奏符壓,皆稱陽平,重其本也」這就是歷代行用「陽平治都功印」的緣由。
元代 陽平治都功印 (江西博物館典藏)
現藏於江西省博物館的元代青白玉螭龍鈕「陽平治都功印」玉印,此印面邊長12.3厘米,印文結構嚴謹,線條流暢,鈕式為典型的元代風格,與現存於西藏拉薩寺院中的元代賜藏璽印相吻合。而明代洪武、成化、嘉靖都有朝廷賜印的記載,清康熙以來歷代皇帝都有賜正一天師以官秩、誥封的記錄。
這枚「陽平治都功印」為龍虎山天師府法物中極為重要的一枚法印,螭龍印紐顯示出如皇家般的尊貴等級,歷代天師襲用至今。元代(公元1271——1368年) 印面通高6.4、邊長12.3厘米,重972克。 青白玉質,潔白瑩潤,印鈕為一蹲踞觸角螭龍,翻唇露齒,眉須後拂,腿關節部位毛髮翻卷長飄,尾作分丫魚尾狀,雕琢精細,生動傳神;印面為陽文九疊篆體「陽平治都功印」六字,印文線條流暢,結構嚴謹。此印為世代天師嗣教的法印,今道士上章及表奏符壓皆用之。
就目前藝術品市場上,帝後璽印仍然是重磅的標的,在玩轉和田玉看來,出於宮廷御賜的道教天師印,因為稀有,等同於帝後之璽。而且因為此印,使歷史學與民俗學以及宗教史,增加了實物的研究對象,可以說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所以,將此兩枚玉印羅列出來供大家賞析,有機會可以去江西博物館參觀實物。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38oanky.html


陽平治都功印
2017-08-16 由 恆古嶽爲峯 發表于文化
陽平治都功印為中國道教中正一派的天師用印之一,傳為張道陵所遺。五斗米道曾立二十四治,陽平治為天師駐地,都功由天師自領。故其印為張天師身分權力的象徵。現存有多顆。一稱祖遺陽平治都功印,玉質厚七分,橫長各一寸半,方紐。一稱大陽平治都功印,厚七分,橫長各二寸半,玉質,金螭紐。
另又有明嘉靖五年朝廷賜陽平治都功印一顆,銀刻,雙紋,厚七分,橫長各寸五分,靈芝如意紐。
此印為世傳克制鬼神的主要法器,為正一宗壇的鎮壇之寶,歷代天師親自寶藏之。凡上章,書符,都是必用的,也是主要的印章。
現江西省博物館存在一枚碩大的明代張天師玉印。這枚玉印邊長12.2釐米,為青白玉質,潔白瑩潤,印鈕為一威武兇猛的螭虎造型,雕琢精細,生動傳神;印面為陽文九迭篆體「陽平治都功印」六字,印文線條流暢,結構嚴謹。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yyojo6b.html
中國道教中正一派的天師用印之一,傳為祖天師張道陵所遺。
歷史沿革
五斗米道曾立二十四治,陽平治為天師駐地,都功由天師自領。故其印為張天師身分權力的象徵。現存有多顆。一稱祖遺陽平治都功印,玉質厚七分,橫長各一寸半,方紐。一稱大陽平治都功印,厚七分,橫長各二寸半,玉質,金螭紐。張寶訓《龍虎山名勝文物古蹟記》一文記載:天據傅勤家《道教史》引敬《真人府印說》:“ ‘江西貴溪縣真人府印,凡大小四,其三皆曰:陽平治都功印’ 。又《留侯天師世家宗譜》卷一《世傳官私印劍考》云: 祖遺玉刻陽平治都功印一顆,厚七分,橫長各寸半,方紐,治淨室也。丹印二顆,文同制一,厚七分,橫長各二寸一分,五金雜成。 玉刻大陽平治都功印一顆, 厚七分, 橫長各三寸半,金璃紐,白如冰雪…… 銀刻雙紋陽平治都功印一顆,厚七分,橫長各寸五分,明嘉靖五年 賜也。”可見大陽平治都功印橫長各三寸半,大小、地質、印紐都與“江西省博”所藏邊長12.2厘米的“陽平治都功印”契合。
另又有明嘉靖五年朝廷賜陽平治都功印一顆,銀刻,雙紋,厚七分,橫長各寸五分,靈芝如意紐。
朱文“陽平治都功印”印文
朱文“陽平治都功印”印文
此印為世傳克制鬼神的主要法器,為正一宗壇的鎮壇之寶,歷代天師親自寶藏之。凡上章,書符,都是必用的,也是主要的印章 。
現代情況
現代道教法事中的法器
陽平治都功印
陽平治都功印
現代道教的各種法事、科儀中,也常常會用到一顆印文為“陽平治都功印”的印章,用於重要的“上表”(即焚化寫有特定內容的文書,意思是向昊天上帝呈送報告)時落款處蓋章、符籙上的蓋章,未必由張天師本人才能使用;只有蓋了該印章的文書,才被認為具有號令鬼神的能力。
陽平治都功印:中國道教中正一派的天師用印之一,傳為祖天師張道陵所遺。歷史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qTWRpn


張天師,道教門派之一的「正一道」龍虎宗各代傳人的稱謂。「正一道」(即「天師道」)由張陵(張道陵)創立,後世稱張陵為「(祖)天師」,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曰「三師」(「三張」)。其傳人為其子孫世襲,後皆稱為「天師」。
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官方上正式承認「天師」的稱號,在《制》文中稱張宗演為「嗣漢三十六代天師」。此前的天師稱號則一直是張道陵子孫自稱,以及民間的稱呼,從未被官方正式承認過。從此時開始,張天師開始總領江南道教,並在元代中後期,各種符籙系道教流派都集合在周圍,形成正一道。
張天師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A3vl12
天師承襲
臺中市神岡區朝清宮張天師寶像
道教由東漢張陵張道陵創始,後世乃稱張陵為「天師」或「祖天師」,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被尊為「三師」。
道教五大派門中,只有張道陵一脈是堅守把職位傳授給親族的作法,也就是「傳男不傳女、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幼、傳子不傳弟、傳弟不傳侄、傳侄不傳叔、傳叔不傳族人,傳族人不傳外族人」,基本是以上一代傳給下一代為主,若上代天師無子嗣,則過繼血緣最近的侄輩承襲。如無侄子可過繼,則傳弟弟或叔輩,如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傳繼給堂叔張時修,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長子張宗漢好賦詩、飲酒,不樂應酬,遂禪位予弟張宗演。除此之外,「張天師」的傳承還需要一定的要件,鑑定天師世代的信物。張天師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A3vl12
---------------
第六十五代襲位之爭
道教
張天師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A3vl12
六十五代天師的襲位問題早在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生前就已發生。中國大陸的張金濤宣佈欲襲職六十五代天師後,張源先公開表示︰「我都還活著,怎麼會有第六十五代張天師?太離譜了!」並指出張金濤是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女兒張稻香與魯姓夫婿之子,應從父姓為魯姓,故應稱「魯金濤」,而非張姓。且依照歷代正一天師的傳承規矩,只傳父系,外孫是沒有襲職資格的,並對此紊亂祖制之舉,感到不悅。而張金濤則回應,在中央尚未給予正式的名號之前,他都只是嗣漢天師府的主持而非張天師,目前只想做好傳承先人道統的工作。同時語帶玄機的表示,從第四代以來,張天師從未離開過龍虎山,這是不爭的事實。張金濤目前的身分,是中國道教協會的副會長、人大代表,以及江西省龍虎山嗣漢天師府的主持。[1]
後來,張恩溥天師寫信給本族族長張星景,表示有意讓堂姪張欣政繼承。但在天師羽化後,由於張欣政的夫人是天主教信徒,遭到道教會強烈反對,故由遷臺的江西省民意代表出面協調,最終仍由曾在六十三代天師身邊學道三年,時任國軍陸軍中尉的張源先襲天師職。但天師遺孀陳月娟女士不願拿出六十三代所留之法印,六十四代天師始終沒有執掌古印。而古印目前由陳月娟女士與胡姓前夫之子的張美良所持有。[來源請求]
據江西博物館與部分江西省龍虎山張氏宗族所言,張恩溥天師隨國民政府遷台時攜帶歷代天師襲職所需,傳說由太上老君賜予初代張天師道陵代代傳承的劍和印,讓人頗有想像空間。[來源請求]
2008年10月,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羽化於臺灣的南投,其後臺灣海峽兩岸有多人出面爭奪天師襲位,包括臺灣的張意將[2]、張美良、張道禎、張懿鳳和張捷翔等五人。張意將稱其祖父張新君是六十二代張元旭天師的兒子之一[3],張道禎視張源先為署理,並非正式天師,表示自己將襲職六十四代天師[4],其餘諸人則多宣稱襲位六十五代天師[5][6]。
2009年6月10日(農曆5月18日,為張天師道陵祖師爺壽誕日),張意將[2]在臺北市士林區劍南路鄭成功廟舉行天師陞座大典中襲職六十五代天師[3];而同一天,張道禎亦在南投舉行襲職六十四代天師儀式[7],使得具道教象徵性地位的「張天師」出現數位天師並存的狀況。2011年10月15日(農曆9月19日,為二年前張源先羽化日),張源先長女張懿鳳也在六十四代天師追思紀念中襲職六十五代天師[8]。張源先羽化後,在臺灣道教界出現張意將、張道禎、張懿鳳等人自稱天師,然而均無被中央政府認定具有張天師資格。臺灣道教界從此紛爭四起,各立山頭,形成四分五裂的情況
張天師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A3vl12
--------------------
傳了63代的張天師,現在還存在嗎?
2020-08-28 逆行齋
上回說到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五斗米道,後來傳至其子、其孫。到了孫子張魯這輩,被迫投降曹魏。曹操念其人品,任命他爲鎮南將軍,五個兒子亦受到特別對待,受封列侯。張魯稱祖父陵爲天師,父爲嗣師,自己爲系師,故人稱三張,稱五斗米道爲三張之法,後人稱這個系統爲天師道,稱歷代教主爲天師。
張魯投降曹魏時,其三子張盛尊從父命,做了天師道的第四代教主。張盛帶著父親、祖父傳下的劍、印、經篆去了位於江西貴溪縣的龍虎山。傳說他在龍虎山發現了張陵準備鍊金丹的爐竈遺址,便以龍虎山爲本山再興天師道。由於天師道採用世襲嗣教制度,因此天師這個稱號流傳了千年,承襲了六十三代,天師道也因此得名,天師張家也因此和曲阜孔家並稱「南張北孔」。從東漢張道陵正式創立天師道至今,在中國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在自身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天師道不斷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
天師道以老子爲教主,爲最高信仰,符籙齋醮爲傳播方式,以追求長生不死和成仙爲最高境界。由於張道陵開始煉丹修道於龍虎山,龍虎山可稱爲中國道教第一山。在第四代張天師進入龍虎山後的數百年間,十餘代天師隱居龍虎山潛心修道,經歷東晉南北朝至隋代的長期沉寂,唐代龍虎山張天師才真正顯露於世。在宋羅璧《識遺》卷七說:「道家今祖陵爲天師,初只泛號,唐始定封也。」清周壽昌《思益堂札記》卷四《張天師革封》說:「漢張陵之教顯於唐天寶、中和年間。」明倪岳《覆正祀典疏》述說唐代張道陵的祀典說:「唐天寶七年,冊贈天師。中和四年,封三天扶教大法師。」唐僖宗中和四年封張天師之事,最早見於明代史籍道經的記載。《漢天師世家》卷二《天師世傳》說: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封張道陵爲「三天扶教大法師」,而這一稱號便成爲了後世道教徒最常稱念的張天師聖號之一。
從元朝開始,朝廷正式冊封「張天師」張道陵的後人爲「天師」。 元世祖忽必烈冊封的第一位張天師後人是張宗演,他的封號是「嗣漢三十六代天師」。 此前的天師稱號則一直是張道陵子孫自稱,以及民間的稱呼,從未被官方正式承認過。在元朝正式承認「天師」稱號之後,張天師開始總領江南道教,並在元代中後期,各種符籙道派都集合在周圍,形成正一道。14世紀中葉以後,天師道的勢力同全真教不相上下,把道教界一分爲二,各統治一半,這時的天師道稱爲正一教。
從17世紀開始,正一教同朝廷的關係疏遠。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天師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員往各省開壇傳度 ,限龍虎山天師府統率本山道衆,停止朝覲等。道光年間,取消正一真人稱號,終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關係。但正一道內部仍按傳統教法續演不止。在社會上,張天師仍有很大的影響,道徒依舊在各地設醮,爲百姓解難,甚至有的文人墨客很願意同天師親密交往。到了民國時代,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後,正一教的教勢顯著衰微。解放前夕,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逃到台灣,由於行程倉促,沒有帶上張天師的劍和璽,傳說這兩件寶物都是太上老君賜給初代張天師的法器。只帶了日常演法的「陽平治都功印」。1969年張恩溥客死他鄉,從那時起,當局再沒有繼續冊封天師封號。但後來冒出四個張天師,都號稱自己是正統嫡傳。傳了63代的張天師,現在還存在嗎?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GLGWyx
---------------------
歷史上63代天師張恩溥有法術嗎,張天師世系圖來了
2020-09-05 大宋汴梁哥
我們看一些神鬼電影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張天師,他神通廣大可以捉鬼降妖,還能解救黎民百姓的疾苦,是位大仙。而實際上歷史上張天師是真的存在的,從第一代張天師一直傳承到了第63代,張天師的傳承有一個規矩:世襲罔替,「非我宗親不能傳」。類似於孔子後人的「衍聖公」這樣的稱呼的傳承,第一代張天師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東漢時期人(34年2月22日—156年),第63代張天師就是咱們今天要說的主角張恩溥。
張恩溥1904年出生,是第62代天師張元旭的長子,是他們都是當時政府承認的天師,自元朝以來政府開始承認天師世襲罔替,就跟以前的政府承認衍聖公一樣,一直到民國蔣介石政府都是承認張天師的,所以在蔣介石敗退台灣之後,把衍聖公、張天師這些比較有影響力的文化、宗教領袖都帶到了台灣。
在台灣離開了自己的龍虎山,張恩溥鬱郁不得志,但是他的愛國之心沒有變,創建了「中華道教總會」,積極通過自己的影響力來維護祖國的完整和統一,1969年張恩溥乘鶴西去,其天師位因爲他長子張允賢早逝而傳給了他的侄子張源先。
會有很多人問,張天師他們是真的有法術,還是徒有虛名呢?科學大發展的現代社會,我們知道法術是不存在的,但是一些祕術還是可能存在的。
所謂的祕術是就是利用整個大自然、宇宙的運行規律,去做一些常人難以做到的事,就如一些神奇的魔術一般。其實風水等民間流傳很廣的道家祕術,都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是通過地球磁場對人體的影響來改變人的運勢。
所以有順勢而爲這個話,而張天師他們這一派必然有這些異於常人的祕術,否則不可能一代代傳這麼久,否則早就被人拋棄了。
歷史上63代天師張恩溥有法術嗎,張天師世系圖來了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3QbUHm
--------------------------
63代之後再無「張天師」!龍虎山天師府傳承正統已經斷了?
2019-06-26 由 北國那些事兒 發表于文化
中國擁有者五千多年的歷史傳承,其中有無數英雄豪傑登上歷史的舞台,給後人留下數不盡的寶貴遺產。在這幾千年漫長的時間跨度中,無數家族興起,無數家族衰落,而唯有兩大家族傳承千載、始終興盛。
一個是曲阜的孔子後人,一個便是江西龍虎山上的天師府。龍虎山天師府的歷史可追溯到漢末,張道陵創立了天師道,在當時民間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之後張道陵的後人代代襲承「天師」一職,龍虎山上的天師府也逐漸統領道教。
宋代龍虎山天師府的地位逐漸攀升,到了元代聲勢達到頂峰。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被封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龍虎山也成為符籙派眾山之首。當時的道士需要前往天師府授籙,並求取抄寫諸多道經法本。
龍虎山天師府的歷代天師以陽平治都功印、天師劍作為傳承重寶。這兩物相傳是太上老君傳給祖師張道陵的重要法寶。然而天師家族的千年傳承最終還是出現了偏差。1949年第63代張天師去往台灣,他只帶了日常演法所用的陽平治都功印,而現今存世的陽平治都功印有許多,真假難辨。真正的那顆祖遺陽平治都功印和天師劍下落不明。
而1954年63代張天師張恩溥的嫡長子因病去世,次子放棄繼承權,導致天師傳承出現危機。1969年張恩溥去世,其堂侄張源先被推舉為64代天師,但張恩溥的外孫魯金濤改名為張金濤主持龍虎山天師府的日常工作。
所以某種意義上說,龍虎山張天師的傳承終止在第63代。所以有人稱,63代天師去往台灣時沒有帶走天師傳承所用的劍、印,因為這已經是最後一代。
更為巧合的是,在易經中六十三卦是既濟卦,有盛極將衰、功德圓滿的意思。所以天師府家族的終結也許就是天意吧。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nl5yo3q.html


張恩溥(1904年—1969年) 正一派第六十三代張天師。生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為天師道第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之長子/1969年張恩溥因膀胱癌羽化,遷居臺灣的江西省民意代表們,公舉張恩溥姪兒張源先繼任天師,翌年張源先於臺南天壇啟建正一道天師繼承科儀,1971年正式接任。


65代人選未定 張天師爆64代正統之爭/臺灣的張意將、張美良、張懿鳳(張源先之女)、張道禎、以及鮮少露面的張捷翔等五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dAOtCE


張恩溥(1904年—1969年),字鶴琴,號瑞齡,譜號道生。
正一派第六十三代張天師。生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為天師道第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之長子。
生平簡介
張恩溥幼讀四書五經,並習學道教科儀、符籙等道法,1922年入江西省立法政專門學校攻讀法學,1924年畢業,其父去世,掌嗣漢天師府之玉印[1]、法劍,襲職第六十三代天師1934年張恩溥與佛教高僧太虛大師等,舉行「全國祈雨消災大會」。
1949年,張恩溥攜子張允賢自行經韶關、廣州、澳門、香港等地,輾轉到台灣,次年在臺北設置「嗣漢天師府駐臺辦公處」,創立臺灣省道教會,共連任三屆「省道教會」理事長,曾應聘至鳳山、鹿港、嘉義、臺南等地主壇祭醮。1966年2月13日中華民國道教會成立,1968年7月11日該會召開第一屆第一次理監事會議,推選張恩溥為理事長。
1954年張恩溥長子張允賢因心臟病辭世。據張道禎所言,張允賢為張恩溥唯一的親生子。因此,嗣教人選問題成了張恩溥一生遺憾。1969年張恩溥因膀胱癌羽化,遷居臺灣的江西省民意代表們,公舉張恩溥姪兒張源先繼任天師,翌年張源先於臺南天壇啟建正一道天師繼承科儀,1971年正式接任。
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表示,張天師自第一代至第六十三代都是經朝廷敕封、道教界所公認的,此後應停止世襲。因此,最後一代的張天師只到第六十三代張恩溥為止。部分人士亦附和並提出論點:周易六十四卦,天師應傳到第六十三代即止,此恰好應「大道有缺」之理。而張恩溥隨國民黨政府來臺灣時並未攜帶歷代天師襲職所需,傳說由太上老君賜予初代張天師道陵代代相傳的劍和璽,僅攜帶演法時所用之印此一舉動讓人頗有想像空間。好事者臆測:或許張恩溥已預見到自己羽化後的繼任人選將會產生紛爭,因此乾脆不帶,將劍與印永留天師祖庭
家庭概況
張恩溥二弟張貞芝(又名仰生),較早離世,生一子名張承九,現已亡故。 三弟張榮齡(又名複齡),早年故去,只生一女為退休老師。 四弟張修齡,1968年亡故,有一子名張家模,孫張貴華,生一子一女。 五弟早夭。 六弟張祥芝亦已故去,生有三子,之一張寶訓,孫張繼禹 。
張天師恩溥共育有二子四女,長子張允賢(來臺灣,據張道禎所言,是天師唯一的親生兒子),次子張允康(留大陸,疑養子,非天師親生。曾留學德國,並表示將終生從事科學研究,不再從事道務活動[原創研究?]),孫張華山。
長女婉香(留大陸)、次女稻香(留大陸)、三女晚香(留大陸)、幼女怡香(任職美中聯合大學校長,夏威夷大學醫學院教授,天師道第六十四代胤師,美國御用太玄道觀住持)。
傳說軼事
在20世紀30年代,江南一帶盛傳一首民謠:絕不絕,滅不滅,六十三代有一歇。
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生有六子。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九月初五,長子張恩溥出生。那天,門房通報張元旭說,門外有一老道人求見。只見那道人童顏鶴髮,兩目炯炯有神。賓主落座後,卻聽丫環報告天師夫人已生子。一邊是來了客人,一邊又想看看孩子,天師正為難時,老道稱何不把公子抱來看看?
片刻,丫環按吩咐把天師公子抱過來,天師喜不自禁。不料,那老道突然伸手從天師手中接過公子,端詳一會兒,忽然對公子說:一道靈符萬種情,魚龍交錯日幽明,同根萁莢不相屬,七九傳胤享太平。說完便將公子交還天師手中,轉身向府門揚長而去。天師來不及挽留,那道人就已出大門,了無蹤影,幾句隱語縈繞在天師心頭。「六十三代有一歇」之說漸漸傳向坊間。[原創研究?]
註釋
 張美良大真人襲職 持千年古印執掌道教事


六十三代真人張恩溥老天師親傳。
在這裡,你們都會看到道教
戒律的基本規定,即被第六十三天師傅張恩普傳承。戒十二願」(大真人府籙生須知)
三皈依(三難民)
皈依道。得正覺。化化出人天。
皈依經。得正法。劫劫度群迷。
皈依師。得正行。不墬諸傍生。
九戒(The Nine Rules)
一敬讓。孝養父母。
二克勤。忠於國主。
三不殺。慈救眾生。
四不淫。正心處物。
五不盜。推
不掉。兇怒凌人。
七不詐。陷賊害善。
八不驕。傲忽至真。
九不貳。奉戒專一。
十二大願(The Twelve Wishes / Requests)
一願乾坤明素。二願氣象清圓。
三願民國萬歲。四願北洽八埏。
五願天垂甘露。六願地發祥煙。
七願四時順遂。八願萬物生全。
九願家多孝悌。十願國富才賢。
十一願國土鞏固。十二願修道成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