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定古蹟新埔潘屋修復竣工   重現客家建築工藝與歷史場景
上版日期:110-01-16
縣定古蹟新埔潘屋修復竣工   重現客家建築工藝與歷史場景 https://bit.ly/3A1LwX0
縣定古蹟新埔潘屋修復竣工     重現客家建築工藝與歷史場景
總經費五千萬、歷時二年修復的縣定古蹟新埔潘屋,1月16日在枋寮國小舞獅隊及田屋北管八音團的精彩演出暖場後,舉辦剪綵竣工典禮,未來由家族營運開放參觀,串聯新埔各宗祠家廟建築群,結合人文地景產業,讓新埔亮起來。剪綵儀式後,修復計畫潘屋召集人潘鵬仁親自導覽,介紹孝友傳家的古訓、大廳放著鏡子和小鐘象徵「終生平靜」的典故、並一一到每個廳、房、前庭後院參觀,縣長楊文科肯定修復後的潘屋完整重現客家建築工藝與歷史場景,顯露出百年前毫宅的家族大氣。
楊縣長表示,新埔在清代因為交通位置便利,是各路農產貨物產銷集散地,聚集了許多商家店舖。在拓墾時期,為了面對外在競爭,各姓紛紛建立起宗祠家廟與宅第,一方面糾合眾人之力團結合作,一方面展現家族實力地位,於是有今日新埔三街六巷九宗祠之稱。新埔潘屋整體形態穩重方正,呈現與承載的歷史、建築、藝術價值,堪稱是新埔傳統建築群中的經典之作。
文化局長李安妤表示,新埔潘屋於民國74年公告為縣定古蹟,一直由家族居住管理維護。自民國100年起陸續獲得客委會、文化部等中央補助辦理修復前置作業的調查、設計,107年在縣府、家族攜手合作下,爭取到文化部補助總經費5042萬元辦理修復工程。
新埔潘屋200多年來歷經幾次變更修建,因此屋頂部分是紅瓦、部分為黑瓦。本次修復將屋頂統一為黑瓦,符合古蹟原貌,同時將地坪、基礎、牆身、屋架桁樑、屋瓦做檢視修復,也特意保留建築中極具藝術價值的彩繪灰泥花磚。施工過程中,意外發現灰泥牆壁裡隱藏著13處射擊槍口,包括門口左右兩側,以及窗檯下方,都有槍口可以對外射擊,外牆窗框也能作為射擊位置,如同對建築內部人員、財貨安全的保護火網。相當程度反映當時社會環境對防禦性的需求,也是先民胼手胝足守護家園的最好見證。文化資產需要公私協力共同保護珍惜,文化局正以新埔宗祠建築群為範疇,以跨領域整合、系統性保存活化,爭取文化部前瞻基礎建設--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希望重現新埔拓墾時期各宗族不畏艱難、建立家業的文化價值與精神,也讓更多人理解新埔的驕傲與榮光。
    這次修復計畫潘屋召集人,同時也是財團法人義民中學董事長潘鵬仁先生,感謝中央部會與縣府的協助,家族成員支持,多年努力終於讓潘屋重現古蹟風華。修復完成後的營運活化是重責大任,親自收集整理家族史料、照片、家具文物等,規劃展示動線與撰寫文稿,介紹家族歷史與先人事蹟,讓子孫後代感念,力行「孝友傳家」的家訓。他說,未來潘屋將採預約開放參觀,室內將展示潘屋修復工程紀錄與潘屋家族相關文物,並計畫引入輕食咖啡茶飲、文創手作者進駐,以永續營運活化歷史空間。
文化局表示,新埔宗祠博物館9處文資點已完成8處修復,區域重點將由古蹟硬體修復逐漸轉型為文化資產串聯、教育推廣及活化營運,以彰顯地方特色文化及豐富區域
縣定古蹟新埔潘屋修復竣工   重現客家建築工藝與歷史場景 https://bit.ly/3A1LwX0


232歲「新埔潘屋」進行修復 今辦開工典禮
有232年歷史的新竹縣縣定古蹟「新埔潘屋」目前已開始進行修復。(記者黃美珠攝)
有232年歷史的新竹縣縣定古蹟「新埔潘屋」目前已開始進行修復。(記者黃美珠攝)
2018/11/16 15:29 博客來-孝友傳家立高德:秦觀與秦氏家風
[記者黃美珠/新埔報導]有232年歷史的新竹縣縣定古蹟「新埔潘屋」目前已開始進行修復,縣府今天下午為其進行熱鬧的開工典禮公告周知以慶祝外,也預告所有喜歡歷史古蹟的「歷男」、「歷女」們,耐心等上480個日曆天,預計在2020年2月完成後,新竹縣又將多1個可以參訪的歷史古蹟建物,讓大家可以「穿越」欣賞。
縣府文化局表示,這座古蹟目前已經沒有人居住,是潘家先人潘庶賢於1786年所創建,現存建築則是於1815年由其孫潘清漢與潘澄漢在原有的基礎上重加修建過的,呈現的是1堂、4橫、雙院牆規模,在新埔鎮區聚落中,算是極為重要的建築物之一。
文化局表示,潘清漢跟父親潘榮光,在清嘉慶年間先後受冊封「孝友傳家」,所以在正式步入參觀前就可以看到「孝友傳家」的門樓,另外知名的客籍女文學家杜潘芳格,也都是新埔潘屋的子裔。
新埔潘屋的建築風格,最讓人眼睛一亮的就是大量使用用灰泥為底的彩繪花磚,包含屋身最上方「水車堵」也處處可見,而歷經200多年的風霜後,原來的彩繪顏色雖然有很多已經掉去,但是人物的神情卻依舊清晰傳神,非常具有藝術價值,稱得上是客家建築工藝的代表性建物,所以在1985年被公告為縣定古蹟。
其建築又位於風水上所謂的「螃蟹穴」上,前方是當年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場域的「洗衫窟」,更平添這座深宅大院整體的人文價值。
今天下午的「縣定古蹟新埔潘屋修復工程開工典禮」,由縣長邱鏡淳偕同潘屋管理人潘鵬仁、新埔鎮長林保祿以及新埔議員、新埔各宗祠代表等貴賓共同上香,祈求工程順利圓滿。
整個修復工程,在縣府跟潘屋後人聯手努力下,從2011年起,陸續獲得客委會、文化部補助,依序進行調查研究、修復及再利用設計、到昨天開工的修復工程計畫,總共投入5332萬多元。
232歲「新埔潘屋」進行修復 今辦開工典禮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fqBwgC

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


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是一座位於臺灣新竹縣新埔鎮的宗祠建築,由潘氏族人建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並於2006年7月24日被新竹縣政府重新登錄為縣定古蹟,為新埔鎮和平街上眾宗祠中唯一屬「宅第類」的古蹟[1]。
歷史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潘庶賢從廣東省移居來臺灣,居住於中壢,後被楊家招贅為婿,與楊氏結婚生下一女,但母女二人皆早逝,妻舅又將家產典當一空。潘庶賢因此搬遷至竹塹(新竹縣舊稱)的新埔與朋友合資經營生意,於當地經營商號金和號,成為當地重要的商家。潘庶賢事業有成後,於嘉慶二十年(1815年)在鳳山溪坡谷北側購買地產,並以土墼(泥土及稻草混和而成)為主建材建屋,此屋也成為後來新埔潘屋的雛形[2][3][4]。
咸豐十一年(1861年),潘庶賢後人潘清漢與潘澄漢二人以潘屋作為基礎重加修建,因為當時的社會治安較差,因此採用了大量紅磚與花崗石在原先的土墼屋子外構築出具有防禦作用的建築構造,也在灰泥牆中隱藏13處射擊用的槍口,包括門口左、右兩側,窗檯下方、以及外牆窗框,以此構築出可團結抵禦外敵的防禦火網。潘屋所在位置處於風水學上之「螃蟹穴」,位於新埔市街的中央地帶,由於後來宅前興建了和平街,使得原先寬廣的腹地大為縮小[2][4]。
新埔潘屋外觀
潘屋前螃蟹穴洗衫窟
建築形式
新埔潘屋為單進三開間帶四橫屋(護龍)並有雙重院牆的三合院建築形式。外橫屋山面較內橫屋突出約一間的距離,外橫屋間又增一道圍牆,內外院牆各自與內外橫屋的山牆相連,兩院牆間的空間則形成橫屋出入的巷道。外院牆於中央處以石質門柱構築成門洞,利用各式磚砌漏窗形成的牆體既能使空氣流通,又能夠避免視線穿透。內院牆則採外石內磚的方式砌成單開間的牆門,門上安上板瓦形成歇山門罩,並有剪黏圖象置於脊肚。門面使用大塊花崗石板嵌成。由於潘清漢與父親潘榮光,於清嘉慶年間先後受冊封「孝友傳家」[5],因此中門上有額書:「孝友傳家」,左、右楹聯題:「孝行素孚人言無間,友聲卓著鄉譽攸同」,門楣處則有泥塑製之「福星拱照」匾額。正廳主要供奉祖先牌位及主人家居用途,廳內懸有「貢元」匾額,為咸豐十一年(1861年)潘庶賢之子潘榮光所立[1][2]。
新埔潘屋大量使用以灰泥為底的彩繪花磚,包含屋身最上方「水車堵」,上頭泥塑作品因歷經風霜表現出殘缺的美感,人物神情依然清晰傳神,十分具有藝術價值,使得新埔潘宅成為客家建築工藝的代表性建物[2][5]。
維護修復
1985年8月19日,新竹縣政府以具歷史文化保存價值為理由將新埔潘屋(建築本體,前庭)公告為三級古蹟[6][7],後續依然由潘氏家族族人居住管理維護。但潘氏古宅依然因為管理維護的缺失及不當的修繕,使得古蹟破損而衰壞。2006年7月24日,重新登錄為縣定古蹟[3]。2012年起陸續獲得客委會、文化部等中央補助,開始進行修復前置作業,包括對建築的調查、設計。2018年在縣府和潘氏家族合作下,爭取文化部補助總計新臺幣5042萬元作為修復工程經費[7]。
2018年11月18日,已經有200多年歷史的新埔潘屋舉行了修復的開工典禮,總計將投入新臺幣5332萬元。主要修復因潮濕引起的木頭腐蝕以及白蟻造成的蟲蛀狀況,另外因風化造成的建築結構龜裂、剝裂以及褪色也都是修復工程的重點[1]。在修復過程中亦發現許多先人設計的巧思,包括利於貓捉老鼠的「貓洞」,以及隱匿的槍孔,還有避免年久失修導致門窗喪失功能的雙門(窗)楣設計等。修復工匠亦發現潘宅利用花崗岩所砌成的牌樓相當少見相較於其他客家建築多用紅磚所砌,更加凸顯潘家在當時雄厚的財力[8]。
2020年2月25日,新竹縣政府更改古蹟登錄資料,依據在地慣用名稱變更古蹟名稱為「新埔潘屋」,並且增加定著土地範圍[1][9]。
2021年1月16日,歷經兩年多的修復工程竣工[10]。修復完工後的潘屋預計未來將開放參觀,並在內橫屋展示家族相關文物,兩側外橫屋則計畫引入輕食咖啡以及文創手作者進駐
新埔潘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21P3Ie

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潘宅前螃蟹穴洗衫窟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20130810183505-潘宅全景

孝友傳家--- 新埔 潘氏古宅
新埔潘宅建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由<潘庶賢> 所創建,清咸豐十一年(1861)由潘庶賢長子
<潘榮光> 之子<潘清漢>及<潘澄漢> 昆仲二人再修建。新埔潘家以糕餅、製油、雜貨起家發跡,
店號為「金和號」,為新埔三大豪族之一。
潘氏古厝的創建者是<潘庶賢>,潘庶賢為廣東省嘉應州梅縣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來臺,
先是居住於中壢南勢里,被<楊喜>招為女婿。由於楊氏僅生一女,而且母女兩人盡皆早逝,所以家產
被妻弟典當一空,因此,潘庶賢只好離開南勢里到新埔石頭坑(今寶石里) 與朋友合股營生。
潘庶賢在成功創業後,於是攜款回到南勢,贖回楊家典當的家產並修建公祀。
嘉慶二十年(1815)在鳳山溪坡谷北側,即今日潘宅所在地購地建屋。
咸豐十一年(1861)潘庶賢之孫潘清漢及潘澄漢昆仲在先前的建築基礎上營建重修。
該次的修建,係在土墼之外採用大量紅磚與白石板構成具有強烈防禦性功能的建材,
充分表達了當時的社會治安與經濟狀況, 也奠定了今日古厝的規模。
新埔潘宅的平面,為單進三開間帶四橫屋(護龍)並有雙重院牆的三合院建築形式。
外橫屋山面比內橫屋突出一間。外院牆與內院牆各連接於外、內橫屋山牆上。
兩院牆間形成橫屋家居出入的巷道。院牆中央開門,外院牆用石質門柱構成門洞,
牆堵以各式磚砌漏窗做成具有空氣流通,視線卻不能穿透的牆體。內院牆以外石內磚砌成
單開間的牆門,門上安板瓦歇山門罩,脊堵並有剪黏圖象。
門面用泉州白石石板嵌成,是他宅難見的特色,中門上有額書:「孝友傳家」,
左、右楹聯分別題為:「孝行素孚人言無間,友聲卓著鄉譽攸同」。
這孝友傳家的來由,主要是為表彰潘榮光,潘清漢,潘澄漢及其次子潘成元,潘成鑑等
一門之溫和謙遜及其樂善好施....
潘宅,為一正廳四橫屋的三合院建築。正身與左右橫屋間有一道圍牆,中有牆門,外橫屋又比內橫屋
突出一開間,外橫屋間再增一道圍牆,使潘屋形成一座具有內外天井與外禾埕的宅院,
內外牆皆為就地取材的土埆牆,牆基部份以灰色石塊層砌而成,或砌卵石台度再以一皮收磚。
土埆磚交丁砌成的牆面,外表再以客家喜用的白色石灰進行粉刷,其搭配著曲度和緩、並不出之
以華麗飛揚燕尾的火形及水形馬背屋脊,呈現出了粗獷樸實的外表。
正廳前廊步口梁處則使用了偷心造斗栱。除了入口處凹壽空間與中庭地面係以硬石塊鋪成,
以及正廳部份係以尺二磚按斜格方式鋪成正式舖面、並延伸至廊道處外,其餘室內及廊道
部份均為三合土舖面,再度顯示了客家生活淡雅樸素的特色。
古厝於1985.8.19正式公告為三級古蹟,最吸引人的外圍牆八種不同形式的磚砌漏窗。
相傳潘宅位居毛蟹穴,潘家人才輩出,子孫相繼擔任地方要職,建築形式與風水傳說大有關係。
咸豐十一年,潘榮光捐官得元貢之銜為貢生,
據聞廳內尚懸有潘榮光所立的「貢元」匾一方,可惜並未開放入內參觀。
又據考據: <潘榮光>及<潘清漢> 父子,曾被清廷封為孝子,並奉准入祀孝友祠
<潘澄漢> 光緒元年委任新埔聯莊團練局委員,光緒六年賜州同知銜,光緒七年參與台北建城,
   光緒十五年擔任台灣鐵道委員, 光緒十六年因軍功賞戴藍翎官居五品....
次子<潘成元> 前清秀才,曾任新埔庄協議會員;
么子<潘成鑑> 曾任新埔庄長,新埔信用組合長,新埔庄協議會員,新竹州協議會員等...
後代子孫<潘欽隆>、<潘錦淮>、<潘錦河> 先後擔任鎮長一職,
可謂祖蔭庇祐,方能顯達家鄉,光耀門楣。
1991年到1996年間,潘宅正堂 曾多次自行整修屋頂與水車堵,並加裝不銹鋼門防止宵小,
而使老厝的意像,頓失古樸。而原本圍牆分立於左右的桂花老欉,目前僅餘左面孤伶一棵,
古蹟告示牌也傾廢於地面,無人理睬,實在難掩老厝窘困落魄。
又因隔著空地,讓古厝與人有了疏離....
而臨近的學堂,也已頹圮;僅剩氣派大門在叢草之間掩沒。
孝友傳家--- 新埔 潘氏古宅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rqNw78

新埔 枋寮 義民廟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

新埔 枋寮 義民廟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

新埔三聖宮--內有潘朝棟匾額


大溪 蓮座山觀音寺寺廟楹聯
地接竹龕聲通南海 寺開蓮座人到西天 甲辰秋重修 前經理人戴正麟 經理人潘朝棟仝敬叩

蓮座山觀音寺-1797年建-配祀粵籍移民特別信仰的三官大帝/客家鄉親85%以上於本寺恭迎觀音佛祖「香旗」回家供奉-200餘年來,蓮座山觀音寺為桃園、新竹、苗栗地客家族群信仰中心之一/敬字亭-敬聖亭+1936年的惜字亭為奎星樓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與天宮位於新埔鎮新民里中正路333號,奉祀天上聖母、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諸神,本宮香火鼎盛,早年由北港朝天宮引進,唯僅以香旗崇拜,眾神一無依,二無棲所,清宣統三年(民國前一年)歲次辛亥春月鄉紳楊清水、王大昂、錢金盛、楊復安、楊協利、曾阿蔚、潘朝棟、杜石元等新埔十五大庄施主善信大德二二五人,捐獻計金參拾元玖角正粧塑天上聖母寶像。
新埔與天宮十五大庄施主善信大德捐獻募建原始資料/姜氏甜妹/功德與長生:新埔廟宇祿位研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33QuuMy


建造福德祠碑記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https://bit.ly/3qxXAw2
碑碣名稱
建造福德祠碑記
碑碣原文
溯我新埔開闢伊始,先人謹擇街尾斗角埔位置,碣石成式,恭奉正神,聲靈赫濯,迨今既有年矣。村莊深沾其厚澤,蒼赤久沐其洪恩;爰集同志之人醵金築祠,庶可依棲靈神,鎮安四境。茲將醵金芳名臚列于左: 地師杜傳宗。經理人黎明俊、經理人陳金生、經理人潘朝棟、經理人陳煥捷、經理人羅阿火。協理人藍祺壽、協理人劉興俊、協理人藍華峰、協理人張桂材、協理人胡錫卿、協理人陳福龍、協理人劉世清、協理人范如鵬、協理人黎煥騰、協理人黎英傑、協理人林炳堃、協理人羅阿明、協理人吳林永枝、協理人潘成健、協理人林石養、協理人陳煥土。 潘成元百二十元,黎明俊六十元、陳金生六十元,朱劉乾三十六元、陳福龍三十六元、黎英傑三十六元、陳吉利三十六元。胡錫卿三十四元,羅源春貳十四元、劉興俊貳十四元、劉淡清貳十四元、劉集清貳十四元、杜双昌貳十四元、潘國霖貳十四元、潘成健貳十四元。嚴坤榮貳拾元、吳林永枝貳拾元、潘李氏奔妹弍拾元、張李氏帶妹弍拾元。陳源福拾六元、賴双水拾六元,陳元登弍拾元,藍華峰拾五元、藍祺壽拾五元、劉世清拾五元、范如鵬拾五元、詹德石拾五元、劉澄勝拾五元、張吉圖拾五元、林鵬飛拾五元、陳清水拾五元、羅享興拾五元、林寶藏拾五元、黃元添拾五元、羅慶益拾五元、劉氏秋妹拾五元、林兆榮拾五元、李兆白拾五元、陳氏良妹拾五元、李傳勝拾五元、林國華拾五元。 劉秋應拾弍元、潘成鑑拾元、曾煌拾元、劉金鳳拾元、徐元壎拾元、陳煥土拾元、潘錦河拾元。黎增輝、謝金秀、吳氏八妹、賴莊萬坤,以上拾元。余阿錦、呂芳海,以上八元。藍佛送、劉阿勝、梁輝光、劉守秋、周灶生、張蘭錦,以上六元。胡黃水、羅欽榮、劉李登、張鏡清、陳濱海、劉永連、林明旺、林陳氏季招、梁林氏來妹、徐氏純妹,以上五元。錢振光、黃新龍、林兆來、張蘭玉、楊梅來、林阿景、劉守□、陳金城、黃漢昌、蘇双貴、侯木生、劉阿水、張維麟、胡炳輝、潘李氏□妹、劉清水、黎益川、黎氏軟拾妹、李氏墨妹、林氏細蘭,以上四元。 范仕銘、林清溪、林房勝、李阿全、張阿潭、郭揚和、彭李珍,以上參元。 大正拾年歲次辛酉拾月 日,經理、協理人、眾信士等仝敬立。
碑碣說明
本件碑記係日據大正十年(西元一九二一年)新埔街尾福德祠建造紀事,由立石為壇至醵金築祠,當見土地公信仰與地方發展共榮。文末詳載捐款者姓名與金額,以垂久遠。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https://bit.ly/3qxXAw2

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


竹東寶山=曹洞宗所屬種福堂
 堂前之大沙湖將一變而成為埔里社之日月潭矣!!!
 距今百年前金幢派故葉標強居士、築草庵以修行者、種福堂第一代之開山也。故葉發宜居士繼其後為第二代堂主。續至第三代故范園就堂主之時、始解築為瓦葺。第四代堂主即故朱廷欽居士。傳與故劉國昌居士為第五代。乃選立經理人林春秀、潘朝棟、劉阿水、姜振養、姜順喜、曾振坤、朱述上、何旭光、張光梅等九名、協議從事改築。雖於大正十四年已得州當局許可、因基金募集之都寺、未能進行。而劉堂主更於昭和二年六月圓寂矣。同時詹濟霖居士(俗名昭河)踵其後任。乃與經理人等共同致力、從事改築。遂於同年十二月著手、至昭和五年本堂告竣。同年八月舉人佛式。昭和八年春興工增築東廂二階之宿舍、完工於同年八月秋期例祭之時也。
ny13-02 https://bit.ly/3Ib08pM


新埔地區最早為道卡斯族竹塹社土目衛阿貴及錢子白率族人入墾,成為平埔族之居住地,舊稱「吧哩國」。吧哩國為原住民語,意為「新的草原」。清乾隆年間開始有粵籍人士入墾此地,才改稱為新埔。在新埔墾拓族群中以蔡、陳、潘、朱、劉、郭等六姓為主
新埔劉家宗祠1866建-劉家祠又稱劉氏家廟/各式匾額稱呼/「恩元」:恩貢生之首位。逢國家有大慶典,由巡撫、學政推選出貢的廩生/明經是明清對貢生的尊稱/「文魁」:為舉人的別稱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3fuhZMf
----------------
新埔鎮
‧地址: 新竹縣新埔鎮新生里和平街170號
‧是否開放: 否
‧創建年代: 清咸豐十一年(1861)
‧登錄理由: 具歷史文化保存價值
‧公告文號: 府授文文字第0950095754號
‧公告日期: 1985/8/19
‧定著土地範圍: 新竹縣新埔鎮和平段215、216、217、218地號
‧歷史沿革:
  新埔潘宅或稱潘氏古厝,為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外五里亭潘庶賢移居臺灣,在竹塹新埔所建的宅第。新埔位於新竹縣東北方,距縣治約十四公里,北有丘陵重疊,南倚鳳山溪谷,為一東西走向的鎮坊,以往是「吧哩嘓」原野上新開拓的一片樂土,故稱新埔潘氏古宅的創建者是潘庶賢,他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來臺,先是居住於中壢南勢,被楊喜招為女婿。由於楊氏僅生一女,而且母女兩人盡皆早逝,所以家產被妻弟典當一空,因此,潘庶賢只好離開南勢到新埔與朋友合股營生。在成功創業後,於是攜款回到南勢,贖回楊家的典當的家產,並修建公祀。潘庶賢營生發達後,曾於嘉慶二十年(1815)在鳳山溪坡谷北側,購地建宅,宅屋係以土墼為主要材料,成為新埔潘宅的雛形。
  
  咸豐十一年(1861)潘庶賢長子潘福來之子潘清漢及潘澄漢二人在原有的基礎上重加修建,並在土墼之外,採用大量紅磚與花崗石構成具有強烈防禦性功能的建材,充分表達了當時的社會治安與經濟狀況。新埔潘宅地居螃蟹穴,位於新埔市街南端中央地帶,方位座北朝南,形勢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如畫。潘宅前的和平街開闢後,原有寬闊的腹地大為縮小;繁忙的交通,隨著鄉土意識的提高及觀光活動的頻繁而趨於飽和,原本空曠寧靜的居住環境,也已樓層林立,街屋緊鄰。
  失當的修繕與宵小的光顧,更使這座古意盎然的民宅凋零落魄。然而,堅實的框構、嚴謹的空間組織以及嚴密的防禦體系,卻是這座宅第獨具的特色。新埔潘宅的平面,為單進三開間帶四橫屋(護龍)並有雙重院牆的三合院建築形式。外橫屋山面比內橫屋突出一間。外院牆與內院牆各連接於外、內橫屋山牆上。兩院牆間形成橫屋家居出入的巷道。院牆中央開門,外院牆用石質門柱構成門洞,牆堵以各式磚砌漏窗做成具有空氣流通,視線卻不能穿透的牆體。內院牆以外石內磚砌成單開間的牆門,門上安板瓦歇山門罩,脊堵並有剪黏圖象。門面用大塊花崗石板嵌成,是他宅難見的特色,中門上有額書:「孝友傳家」,左、右楹聯題:「孝行素孚人言無間,友聲卓著鄉譽攸同」。
  三開間的正廳是供奉祖先牌位及主人家居之所,位於整座建築中央最莊嚴的地方。廳內懸有咸豐十一年(1861)潘榮光所立的「貢元」匾一方。兩側橫屋中央也設廳堂,與正廳一樣,明間正面退凹,使三廳中軸線十字交叉於禾埕中央,並將這種軸心的焦點意象反映在地板面的鋪砌圖形上,這種手法相當罕見,由此可知新埔潘宅在設計上獨到的匠心。
‧建築特色:
  新埔潘屋是一座一堂四橫規模的建築,正身與左右橫屋間有一道圍牆,中有牆門,外橫屋又比內橫屋突出一開間,外橫屋間再增一道圍牆,使潘屋形成一座具有內外天井與外禾埕的宅院,外形有如螃蟹一般,特別的是正身屋頂不用翹鵝,並將屋頂漆成藍色,以象徵螃蟹穴之生氣不息。
  潘屋的牆身為卵石基腳、斗子砌土埆牆為主,外圍牆上的開口部以各式組砌的變化,讓磚牆有了生命,內圍牆的牆門以泉州白石砌成,以一道牆來表現門樓的意涵,是本古蹟的特色之一。進入潘屋,適切的尺度,予人親切愉悅的感受,水車堵上的泥塑作品在時間的刻劃之下表現出殘缺的美感,又不掩其風華。整體而言,堅實的框構、嚴謹的空間組織以及層次分明的空間感,使得這座宅院獨具特色。
文化資產導覽-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全球資訊網 - https://goo.gl/mW1hEV
-----------------
201502052207百大家族(033) 新埔 潘金和家族
209百大家族
清嘉慶年間以後,茶、樟腦 業逐步開發,鳳山溪和頭前溪中上游流域所 生產的茶葉和樟腦,集中
由新埔運往淡水及 艋舺出口,再經大湖口溝通南北交通,促成 山區城鎮的新埔發展,也成為竹塹
地區的次 核心。
清代居處優勢位置的新埔商業 蓬勃,至同治初年新埔街至少形成:蔡氏家 族經營油車、製酒的
「興隆號」,潘家百貨 業的「金和號」,以及黃家「黃元和號」、 詹家「雲錦號」、劉家「天德號」
、胡家「永 興號」、郭家「錦勝號」、戴家「義勝號」、 羅家「和昌號」、羅家「協和號」、范家
「廣 生號」、曾家「捷勝號」、藍家「行行號」、 蘇家「義利號」等等大鋪戶。
當中潘金和號 家族在地方的影響力歷經清領、日治後,延 續到今日。
清乾隆三十年(1765),廣東嘉應州梅 縣五里亭潘庶賢渡海來臺,至乾隆四十年(1775)自初墾的
平鎮移殖石頭坑(今新 埔鎮寶石里)。
潘庶賢在臺生來福、 來興、來旺三子;
潘來福約生於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由於弟來興早逝,將次子過繼 承嗣。
日後潘家除三房潘來旺留居石 頭坑外,長、次兩房便因來福的繼嗣關係以 及從商而遷移新埔街,
創設糕餅、製油、雜 貨和染布的「金和號」商號店鋪,
進而在同治六年(1867)躍升新埔街六大商號之一。
潘來福時期開始的經商及其在新埔的 活動,就成為潘氏家族在新埔發展、茁壯的 關鍵。
清咸豐十一年(1861),潘來福捐例貢 生,再升高家族聲望。
《新竹縣采訪 冊》記載潘來福:「訓子姪有方,多成立, 後其家漸富,遇地方義舉,每捐資倡之。」
道光年間與地方人士在新埔街尾設義 塚;捐新埔「南濟安義渡」義渡船一隻, 方便往來。
道光二十三 年(1843)應新 埔舉人陳學光倡議,共同興建新埔文昌祠。
咸豐九 年(1859)與新埔紳士蘇景 文、陳朝綱、張雲龍等倡捐重建新埔國王宮 (廣和宮)。
同治元年(1862)捐 施枋寮庄小租谷,做為廣和宮永遠香祀;同治二年(1863)擔任重建
新埔廣和宮 總理;同治三 年(1864)因新埔為 往來輻輳且民煙稠密,為維持地方治安與
新埔街總理、董事、保正、貢生等共同訂約禁 止賭博。
光緒七年(1881)又與 五分埔陳朝綱等同倡重修新埔文昌祠。
種種地方事務的參與,在在說明潘家已 具備地方菁英態勢.....
潘來福育有六子,長子清漢約道光16 年(1836)生,持續來福以來的社 會參與。
同治元年,逆匪戴萬生亂,帶勇保守大 甲,以克復功,由監生得獎六品銜候選訓導 ;
死後經全臺采訪總局彙報、 禮部奏准旌表,光緒十七 年(1891)12 月潘 氏父子牌位奉旨
旌表、建坊,雙雙入祀「忠 義孝悌祠」。
次子澄漢亦以經商致富, 同 治、光緒年間任新埔董事;光緒元 年(1875) 奉命辦理大甲溪
護岸工程, 次年(1876)任新埔聯庄團練局委員,光緒六年 (1880)清廷頒賜同知銜,
光緒七 年(1881)參 與臺北城池建築,光緒十五年(1889)為臺灣鐵道委員, 賞戴五品藍翎。
光緒十九 年以新埔地區董事名義,與仕紳蘇錦榮、范立 成等先後經手重修褒 忠亭,
對地方事務的參與不遺餘力。
日治至戰後兩次政權轉移,潘氏族人多轉入政界活動,依恃著晚清以來商務經營累積的財富
和人際關係,作為日治朝向 政治方面發展的堅實後盾。
潘澄漢 次子潘成元報捐太學生,獲縣試第二、 府試第一,以及學科巡撫考試第三名;
明治 35 年(1902)與新埔士紳共同募資重修新 埔廣和宮。明治38 年(1905)十二 月臺灣
總督府頒授紳章。昭和2 年 (1927)捐資修築新埔大橋。
潘澄漢三子潘成鑑, 例授太學生。日治時期明治31 年(1898)任臺北縣「阿片膏取 締人」。
明治 32 年(1899)為新埔聯庄保甲局 評議員、新埔庄局副保長兼評議員。
明治 35 年 (1902)臺灣總督府頒授紳章。36 年(1903) 出任新埔公學校學務委員、
新埔第一、第二 保保正。37 年(1904)為新埔街衞生組合 長、農會地方委員、地方稅調查委員、
第 十三區街庄長、土地整理組合長、戶口調 查補助委員。
明治40 年(1907)任新竹公共埤圳組合新埔管理 者、新埔「鹽務支館業務擔當人」。
明治43 年至大正9 年 (1910-1920)任新埔區長。
大正三年(1914) 為新埔信用組合長。大正九年(1920)任新埔庄 長兼新埔庄 協議會員。
昭和2 年(1927)為新竹州協議 會員。
戰後潘家其他家族成員持續日治以來 的政治參與,同樣表現優異。
潘成鑑次子 潘錦淮,曾任新埔庄協議會員、民國34 年任新埔鎮第一任鎮長。
三子潘錦河民國38 年擔任新埔鎮第三任鎮長。
潘成元長子潘欽龍,擔任新埔庄書記、 助役、新埔庄協議會副會長;
民國40 年當選新埔鎮第一屆民選鎮長。
潘家透過「金和號」 商務的經營之外,更因為參與褒忠亭事務, 向區域擴大其影響力。
透 過潘家在地方的影響,由潘家領銜以「潘金和」為名,將新埔街整合成一個輪祀區,
共 同參與義民信仰活動,展開跨區域的發展, 也為日後多元再發展奠基。
時至今日,新埔潘家「潘金和」與其他 十四輪祀區依舊共同辦理褒忠亭義民廟祀典。
潘家由務農、經商到從政的 家族史發展,持續影響地方社會;
透過「潘金和」的興衰展現家族崛起和轉折,也見證 新埔的發展,
同時驗證家族史與地方發展歷 程息息相關......
潘家「孝友傳家」的宗風,迄今同樣為鄉里所津津樂道。
(資料引用於 : 新埔潘家的崛起 )
--------------------------------------------------------
登錄類別:    縣定古蹟
公告日期:    2006-07-24
創建年代:    清咸豐十一年 (1861年)
地  址:    新竹縣新埔鎮新生里和平街170號
開放訊息:    尚未開放
歷史沿革
新埔潘宅或稱潘氏古厝,為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外五里亭潘庶賢移居臺灣,在竹塹新埔所建的宅第。創建者潘庶賢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來臺,先是居住於中壢南勢,後被楊喜招為女婿。由於楊氏僅生一女,而且母女兩人皆早逝,所以家產被妻弟典當一空,因此,潘庶賢只好離開南勢到新埔與朋友合夥營生。在成功創業後,攜款回到南勢,贖回楊家典當的家產,並修建公祀。潘庶賢發達後,曾於嘉慶二十年(1815年)在鳳山溪坡谷北側,購地建宅,宅屋係以土墼為主要材料,成為新埔潘宅的雛形。
咸豐十一年(1861年),潘庶賢長子潘福來之子潘清漢及潘澄漢二人,在原有的基礎上重加修建,並在土墼之外,採用大量紅磚與花崗石構成具有強烈防禦性功能的建築,充分表達了當時的社會治安與經濟狀況。新埔潘宅地居螃蟹穴,位於新埔市街南端中央地帶,方位座北朝南,形勢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如畫。潘宅前的和平街開闢後,原有寬闊的腹地大為縮小;繁忙的交通,隨著鄉土意識的提高及觀光活動的頻繁而趨於飽和,原本空曠寧靜的居住環境,也已樓層林立,街屋緊鄰。失當的修繕與宵小的光顧,使這座古意盎然的民宅凋零落魄。然而,堅實的框構、嚴謹的空間組織以及嚴密的防禦體系,卻是這座宅第獨具的特色。
建築形式
新埔潘宅的平面,為單進三開間帶四橫屋(護龍)並有雙重院牆的三合院建築形式。外橫屋山面比內橫屋突出一間。外院牆與內院牆各連接於外、內橫屋山牆上。兩院牆間形成橫屋家居出入的巷道。院牆中央開門,外院牆用石質門柱構成門洞,牆堵以各式磚砌漏窗做成具有空氣流通,視線卻不能穿透的牆體。內院牆以外石內磚砌成單開間的牆門,門上安板瓦歇山門罩,脊堵並有剪黏圖象。門面用大塊花崗石板嵌成,是他宅難見的特色,中門上有額書:「孝友傳家」,左、右楹聯題:「孝行素孚人言無間,友聲卓著鄉譽攸同」。
外形有如螃蟹一般的潘宅,特別的是正身五頂不用翹鵝,並將屋頂漆成藍色,以象徵螃蟹穴之生氣不息。潘屋的牆身為卵石基腳、斗子砌土埆牆為主,外圍牆上的開口部以各式組砌的變化,讓磚牆有了生命,內圍牆的牆門以泉州白石砌成,以一道牆來表現門樓的意涵,是本古蹟的特色之一。 進入潘屋,適切的尺度,予人親切愉悅的感受,水車堵上的泥塑作品在時間的刻劃之下表現出殘缺的美感,又不掩其風華。整體而言,堅實的框構、嚴謹的空間組織以及層次分明的空間感,使得這座宅院獨具特色。 我們也希望他能有開放參觀的一天。
新竹縣新埔宗祠博物館-宗祠介紹--Welcome to XinPu https://bit.ly/3fKHUQ5
--------------------------------------
潘家古厝是簡樸的馬背式屋脊造型,係傳統的四合院建築,內外有兩道圍牆,外圍牆由紅磚砌成,牆上裝飾著饒富變化的花砌窗,牆磚上還點綴著講究的花紋;內牆則是由泉州白石打造的,門楣上橫批「孝友傳家」,訴說著清廷曾經表揚過的潘榮光、潘清漢父子兩位孝子。
 據鄉野傳說,潘家前面馬路下方,有一個泉水終年不絕的水池,池中不斷的冒出細水泡,宛如螃蟹吐泡沫,而潘宅位於「毛蟹穴」上,為風水之故,其建築左右寬而前後短,形如螃蟹,連屋頂也漆成藍色,做成硬山馬背的形式 潘氏古厝早期也是旺族,房子之所以沒有燕尾設計,也是因為風水的緣故。
在風水學上,潘家位於螃蟹穴上,螃蟹很怕燕子啄牠,所以在建築上,屋頂就沒有做燕子,以免破壞了風水。
新埔潘宅(潘氏古厝)
地址:新竹縣新埔鎮和平街39號
新埔潘宅(潘氏古厝) | 94i - 就是愛 https://bit.ly/34LwsBe
---------------------------
縣定古蹟新埔潘屋修復竣工   重現客家建築工藝與歷史場景
發布日期:110-01-16縣定古蹟新埔潘屋修復竣工   重現客家建築工藝與歷史場景 https://bit.ly/3I7l6Gf
縣定古蹟新埔潘屋修復竣工     重現客家建築工藝與歷史場景
總經費五千萬、歷時二年修復的縣定古蹟新埔潘屋,1月16日在枋寮國小舞獅隊及田屋北管八音團的精彩演出暖場後,舉辦剪綵竣工典禮,未來由家族營運開放參觀,串聯新埔各宗祠家廟建築群,結合人文地景產業,讓新埔亮起來。剪綵儀式後,修復計畫潘屋召集人潘鵬仁親自導覽,介紹孝友傳家的古訓、大廳放著鏡子和小鐘象徵「終生平靜」的典故、並一一到每個廳、房、前庭後院參觀,縣長楊文科肯定修復後的潘屋完整重現客家建築工藝與歷史場景,顯露出百年前毫宅的家族大氣。
楊縣長表示,新埔在清代因為交通位置便利,是各路農產貨物產銷集散地,聚集了許多商家店舖。在拓墾時期,為了面對外在競爭,各姓紛紛建立起宗祠家廟與宅第,一方面糾合眾人之力團結合作,一方面展現家族實力地位,於是有今日新埔三街六巷九宗祠之稱。新埔潘屋整體形態穩重方正,呈現與承載的歷史、建築、藝術價值,堪稱是新埔傳統建築群中的經典之作。

文化局長李安妤表示,新埔潘屋於民國74年公告為縣定古蹟,一直由家族居住管理維護。自民國100年起陸續獲得客委會、文化部等中央補助辦理修復前置作業的調查、設計,107年在縣府、家族攜手合作下,爭取到文化部補助總經費5042萬元辦理修復工程。
新埔潘屋200多年來歷經幾次變更修建,因此屋頂部分是紅瓦、部分為黑瓦。本次修復將屋頂統一為黑瓦,符合古蹟原貌,同時將地坪、基礎、牆身、屋架桁樑、屋瓦做檢視修復,也特意保留建築中極具藝術價值的彩繪灰泥花磚。施工過程中,意外發現灰泥牆壁裡隱藏著13處射擊槍口,包括門口左右兩側,以及窗檯下方,都有槍口可以對外射擊,外牆窗框也能作為射擊位置,如同對建築內部人員、財貨安全的保護火網。相當程度反映當時社會環境對防禦性的需求,也是先民胼手胝足守護家園的最好見證。文化資產需要公私協力共同保護珍惜,文化局正以新埔宗祠建築群為範疇,以跨領域整合、系統性保存活化,爭取文化部前瞻基礎建設--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希望重現新埔拓墾時期各宗族不畏艱難、建立家業的文化價值與精神,也讓更多人理解新埔的驕傲與榮光。
    這次修復計畫潘屋召集人,同時也是財團法人義民中學董事長潘鵬仁先生,感謝中央部會與縣府的協助,家族成員支持,多年努力終於讓潘屋重現古蹟風華。修復完成後的營運活化是重責大任,親自收集整理家族史料、照片、家具文物等,規劃展示動線與撰寫文稿,介紹家族歷史與先人事蹟,讓子孫後代感念,力行「孝友傳家」的家訓。他說,未來潘屋將採預約開放參觀,室內將展示潘屋修復工程紀錄與潘屋家族相關文物,並計畫引入輕食咖啡茶飲、文創手作者進駐,以永續營運活化歷史空間。
文化局表示,新埔宗祠博物館9處文資點已完成8處修復,區域重點將由古蹟硬體修復逐漸轉型為文化資產串聯、教育推廣及活化營運,以彰顯地方特色文化及豐富區域。
縣定古蹟新埔潘屋修復竣工   重現客家建築工藝與歷史場景 https://bit.ly/3I7l6Gf
-------------------------
歷史沿革: 潘宅最早建於1815年,傳說潘宅位於風水上之「螃蟹穴」,因此建造成左右寬而前後短的形式,連屋頂也漆成藍色,以象徵生氣不息。潘宅的外牆有內、外兩道,內牆的牆門(院門),是用泉州白石建造的,門楣上橫批「孝友傳家」四個字,是因為潘家祖先潘榮光、潘清漢父子曾被清廷封為孝子,故以「孝友」之德行為家風。 景點介紹: 新埔潘宅是一座一堂四橫規模的建築,正身與左右橫屋間有一道圍牆,中有牆門,外橫屋又比內橫屋突出一開間,外橫屋間再增一道圍牆,使潘屋形成一座具有內外天警與外禾埕的宅院,外形有如螃蟹一般。特別的是正身五頂不用翹鵝,並將屋頂漆成藍色,以象徵螃蟹穴之生生不息。潘屋的牆身為卵石基腳、斗子砌土埆牆為主,外圍牆上的開口部以各式組砌的變化,讓磚牆有了生命,內圍牆的牆門以泉州白石砌成,以一道牆來表現門樓的意涵,是本古蹟的特色之一。 進入潘屋,適切的尺度,予人親切愉悅的感受,水車堵上的泥塑作品在時間的刻劃之下表現出殘缺的美感,又不掩其風華。整體而言,堅實的框構、嚴謹的空間組織以及層次分明的空間感,使得這座宅院獨具特色。 縣內法定文化資產-古蹟: 區域: 新埔鎮 ‧地址: 新竹縣 新埔鎮 新生里和平街170號 ‧是否開放: 否 ‧創建年代: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 ‧登錄理由: 具歷史文化保存價值 ‧公告文號: 七十四台內民字第238095號 ‧公告日期: 1985/8/19
新埔潘宅 https://bit.ly/3GxVt0T
-----------------------------------
類 別古蹟
種 類縣(市)定古蹟
公告日期2006-07-24
名稱新埔潘屋
縣市區域新竹縣
地址新生里和平街170號
所屬主管機關新竹縣政府
來源單位文化資產局
來源網址來源網址
新埔位於新竹縣東北方,距縣治約十四公里,北有丘陵重疊,南倚鳳山溪谷,為一東西走向的鎮坊,以往是「吧哩嘓」原野上新開拓的一片樂土。
新埔潘宅或稱潘氏古厝,為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外五里亭的潘庶賢移居臺灣後,在竹塹新埔所建的宅第,他於1786年(乾隆51年)來臺,先是居住於中壢南勢,被楊喜招為女婿。由於楊氏僅生一女,而且母女兩人盡皆早逝,所以家產被妻弟典當一空,因此,潘庶賢只好離開南勢到新埔與朋友合股營生。在成功創業後,於是攜款回到南勢,贖回楊家的典當的家產,並修建公祀。潘庶賢營生發達後,曾於1815年(嘉慶20年)在鳳山溪坡谷北側,購地建宅,宅屋係以土墼為主要材料,成為新埔潘宅的雛形。
1861年(咸豐11年)潘庶賢長子潘福來之子潘清漢及潘澄漢二人在原有的基礎上重加修建,並在土墼之外,採用大量紅磚與花崗石構成具有強烈防禦性功能的建材,充分表達了當時的社會治安與經濟狀況。新埔潘宅地居螃蟹穴,位於新埔市街南端中央地帶,方位坐北朝南,形勢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如畫。潘宅前的和平街開闢後,原有寬闊的腹地大為縮小;繁忙的交通,隨著鄉土意識的提高及觀光活動的頻繁而趨於飽和,原本空曠寧靜的居住環境,也已樓層林立,街屋緊鄰。
失當的修繕與宵小的光顧,更使這座古意盎然的民宅凋零落魄。然而,堅實的框構、嚴謹的空間組織以及嚴密的防禦體系,卻是這座宅第獨具的特色。
新埔潘宅的平面,為單進三開間帶四橫屋(護龍)並有雙重院牆的三合院建築形式。外橫屋山面比內橫屋突出一間。外院牆與內院牆各連接於外、內橫屋山牆上。兩院牆間形成橫屋家居出入的巷道。院牆中央開門,外院牆用石質門柱構成門洞,牆堵以各式磚砌漏窗做成能使空氣流通,視線卻不能穿透的牆體。內院牆以外石內磚砌成單開間的牆門,門上安板瓦歇山門罩,脊堵並有剪黏圖象。門面用大塊花崗石板嵌成,是其他屋宅難見的特色,中門上有額書:「孝友傳家」,左、右楹聯題:「孝行素孚人言無間,友聲卓著鄉譽攸同」。
三開間的正廳是供奉祖先牌位及主人家居之所,位於整座建築中央最莊嚴的地方。廳內懸有1861年(咸豐11)年潘榮光所立的「貢元」匾一方。兩側橫屋中央也設廳堂,與正廳一樣,明間正面退凹,使三廳中軸線十字交叉於禾坪中央,並將這種軸心的焦點意象反映在地板面的鋪砌圖形上,這種手法相當罕見,由此可知新埔潘宅在設計上獨到的匠心。
文化部 iCulture-文化空間 新埔潘屋 https://bit.ly/3A3DxbQ
------------------------------------------------
新埔200多年潘屋修復竣工 「終生平靜」迎賓
新埔潘屋左側內橫屋的古鏡和老鐘,隱含對入內參訪的來客「終生平靜」的祝福。(記者黃美珠攝)
新埔潘屋左側內橫屋的古鏡和老鐘,隱含對入內參訪的來客「終生平靜」的祝福。(記者黃美珠攝)
2021/01/16 15:40
〔記者黃美珠/竹縣報導〕新竹縣縣定古蹟「新埔潘屋」修復工程歷時約2年今天剪綵竣工,未來將採預約方式開放參觀,最快清明節後才將受理。
新竹縣縣長楊文科(左2)、前任縣長邱鏡淳(左1)、修復計畫潘屋召集人潘鵬仁(右2)、縣府文化局局長李安妤(右1)等今天一起替修復完工的新埔潘屋剪綵,宣告老宅新生。(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縣長楊文科(左2)、前任縣長邱鏡淳(左1)、修復計畫潘屋召集人潘鵬仁(右2)、縣府文化局局長李安妤(右1)等今天一起替修復完工的新埔潘屋剪綵,宣告老宅新生。(記者黃美珠攝)
這間約有200多年的古厝,在重現昔日風華也「同框」傳飄新氣息。除古厝左側內橫屋用原來宅邸內的老鐘、古鏡,創造出「鐘聲平鏡(終生平靜)」的裝置藝術迎賓,2側外橫屋將向輕食、咖啡茶飲、以及文創手作者招手邀請進駐,以此讓這座歷史空間跟更多舊雨新知結緣。
新竹縣縣長楊文科(左4)跟前任縣長邱鏡淳(左3)攜手頒贈「祖德流芳」匾額給新埔潘屋代表人潘鵬仁(左5),感謝潘家族人協助縣府活化古蹟。(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縣長楊文科(左4)跟前任縣長邱鏡淳(左3)攜手頒贈「祖德流芳」匾額給新埔潘屋代表人潘鵬仁(左5),感謝潘家族人協助縣府活化古蹟。(記者黃美珠攝)
修復計畫潘屋召集人、財團法人義民中學董事長潘鵬仁說,新埔潘屋過去在屋角有2口鑄鐵所做的老鐘,用途猶如風鈴,雖然已經佚失1口,但他配合這次修復工程新做,跟所剩的老鐘搭配成雙,與過去專供主人整理衣冠的老鏡,共同創造出「鐘聲平鏡」的意涵,歡迎未來參訪者入內可以先輕敲老鐘再整頓自己,獲得「終生平靜」的祝福。
修復好的新埔潘屋,整「套」老宅的屋頂全部更新為黑瓦。(記者黃美珠攝)
修復好的新埔潘屋,整「套」老宅的屋頂全部更新為黑瓦。(記者黃美珠攝)
他感謝縣府對修復潘屋的支持,從前任縣長邱鏡淳手中開工,到現任縣長楊文科執行上梁大典到剪綵竣工,前後官方和其家族總共投入5000多萬、與2年的時間共同來復建這座老宅。
修復好的新埔潘屋,整「套」老宅的屋頂全部更新為黑瓦。(記者黃美珠攝)
修復好的新埔潘屋,整「套」老宅的屋頂全部更新為黑瓦。(記者黃美珠攝)
而他最驕傲的就是這「套」由卵石做基的土角磚屋群迄今維持良好,修復完工後的潘屋,在內橫屋部分是他們家族的相關文物展示空間,兩側外橫屋部分則計畫引入輕食咖啡茶飲、以及文創手作者進駐,讓老宅可以有全新的日常。
新埔潘屋修復工程特意保留下建築中極具藝術價值的彩繪灰泥花磚。(記者黃美珠攝)
新埔潘屋修復工程特意保留下建築中極具藝術價值的彩繪灰泥花磚。(記者黃美珠攝)
縣府文化局表示,新埔潘屋是單進3開間帶4橫屋(護龍),並有雙重院牆的三合院建物。外橫屋山面比內橫屋突出1間。外院牆與內院牆各連接於外、內橫屋山牆上,而2院牆間形成橫屋家居出入的巷道。
新埔潘屋修復工程特意保留下建築中極具藝術價值的彩繪灰泥花磚。(記者黃美珠攝)
新埔潘屋修復工程特意保留下建築中極具藝術價值的彩繪灰泥花磚。(記者黃美珠攝)
新埔潘屋200多年來歷經幾次修建,以致屋頂部分紅瓦、部分黑瓦。這次修復後把屋頂統一做成黑瓦,以符合古蹟原貌,同時也把地坪、基礎、牆身、屋架桁梁、屋瓦重新檢視後修復,特意保留建築中極具藝術價值的彩繪灰泥花磚。
新埔潘屋修復工程特意保留下建築中極具藝術價值的彩繪灰泥花磚。(記者黃美珠攝)
新埔潘屋修復工程特意保留下建築中極具藝術價值的彩繪灰泥花磚。(記者黃美珠攝)
施工過程中,他們發現潘屋的灰泥牆裡隱藏著13處射擊槍口,包括門口左、右2側,窗檯下方、以及外牆的窗框都是。
新埔潘屋的2側外橫屋規劃作為輕食咖啡、茶飲以及文創者進駐的活化空間。(記者黃美珠攝)
新埔潘屋的2側外橫屋規劃作為輕食咖啡、茶飲以及文創者進駐的活化空間。(記者黃美珠攝)
縣長楊文科說,新埔在清代因交通便利而成農產貨物產銷集散地,吸引許多商賈聚集。在拓墾期為面對外在競爭,各姓紛紛建立起宗祠家廟與宅第,糾眾合作也展現家族實力,處處顯露家族當年繁盛的潘屋正是這段歷史的活見證,稱得上是新埔傳統建築群中的經典之作。
新埔潘屋的2側外橫屋規劃作為輕食咖啡、茶飲以及文創者進駐的活化空間。(記者黃美珠攝)
新埔潘屋的2側外橫屋規劃作為輕食咖啡、茶飲以及文創者進駐的活化空間。(記者黃美珠攝)
他和前任縣長邱鏡淳感謝潘氏家族用心協助縣府整建、活化古蹟,今天也攜手一起頒贈「祖德流芳」匾額,由潘鵬仁等潘家代表一起接受。
新埔200多年潘屋修復竣工 「終生平靜」迎賓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3lLvkR


金門第一才子的榮光-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 @ 北雁南飛-金門 :: 痞客邦 ::


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 - 金門部落 - 新浪部落

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

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 - 金門部落 - 新浪部落


------------------------ 

張谷英村:耕讀繼世 孝友傳家
張谷英村:耕讀繼世 孝友傳家 https://bit.ly/33ELtnU
孝友傳家是什麼姓
現在很多家長只注重對孩子的文化知識教育,而忽略了家風教育,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家風,影響著一個人的品質和行為。今天,我們給大家分享
張谷英的優良家訓

張谷英
張谷英生於元順帝至元元年(1335年),歿於明成祖永樂5年(1407年),據族譜墓誌記載張谷英原籍江西,曾任明指揮使,於明洪武年間放棄指揮使軍職不做,由吳入楚,沿幕阜山西行,歸隱於岳陽縣渭洞筆架山麓。據記載,當時的渭洞山區到處都是茂密的古原始森林。張谷英看到這個地方四面環山,中間是盆地,盆地中央有大小七座山頭連在一起,便選擇了此地安家。張谷英的子孫後代就在這裡依山建起了延綿四里多的大屋場。這就是今天的張谷英村。張氏族人始終把“耕讀繼世、孝友傳家”這八個字作為告誡後人的家訓。
張谷英村
張谷英村,又稱“天下第一村”、“民間故宮”,位於湖南嶽陽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古建築群佔地面積約五萬餘平方米,為中國儲存最為完整的江南古民居建築群。今天的張谷英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國傳統村落。
張谷英村由當大門、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組成,總面積為51000平方米,大小房屋1732間,天井206個,巷道62條,古屋環山而建,長達1公里。古屋雕樑畫棟、氣勢恢宏,其佈局依地形採取“乾枝式”結構,主堂與橫堂皆由數個單位組成,各單元之間有屏風簷廊和巷道溝通分隔,分則自成體系,互不干擾,合則貫穿於一體之空間。穿行其間,晴不曝日,雨不溼鞋。目前古村內聚居張谷英公2600多後裔。張谷英古建築群極具特色,其嚴謹神秘的排水系統、巧妙的建築選址、清晰的家庭脈絡,體現了明清古民居文化的豐富蘊涵,是中華民族民俗風情及建築歷史的珍貴實料和佐證,是研究湘楚文化的“活化石”,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典範。
張谷英村:耕讀繼世 孝友傳家
張谷英村家訓族戒
張谷英村家訓族戒是維繫張氏家族延綿至今的精神支柱,它融合了孝、和、勤、廉等傳統儒家理念。自始祖張谷英公定居於湖南渭洞筆架山麓,殷切希望子孫賢達,傳世百代。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他,深知勤耕苦讀乃家庭、家族興旺必經之道,常常諄諄教誨後人。後世子孫據其理念總結出了“耕讀繼世,孝友傳家”的治家格言。
隨著張氏一族的興旺,後世子孫迫切感受到必須建立一套眾人皆尊崇的行為規範。1768年,張炳、張默齋、張祖武、張煌等人合族眾議,主持編訂了《張氏家訓》16條、《族戒》5條,並列入族譜,以期著書立言、教育後人。張谷英村家訓族戒三個字為一句,涉及家庭家族、子女教育、道德修養、個人言行等諸多方面,家國情懷躍然紙上,體現了孝字當先的儒家思想。張氏族譜歷經6次修訂,1990年又新增《家訓》9條,以期與時俱進、歷久彌新。
張谷英村家訓族戒精神核心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孝當先,即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愛國愛家;二是和為貴,即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處事方圓;三是勤耕讀,即自強不息、愛崗敬業、知書明理;四是崇廉潔,即尊崇廉潔、修身養德、立命之本。
張谷英村:耕讀繼世 孝友傳家
張谷英村,又稱“天下第一村”、“民間故宮”,位於湖南嶽陽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古建築群佔地面積約五萬餘平方米,為中國儲存最為完整的江南古民居建築群。傳說,明洪武年間作為朱元璋指揮使的張谷英精通風水,明初的渭洞山區尚未開發,荒草萋萋,古木森森,張公行至此看中了這片世外桃園,從此,開啟了張氏家族二十六世的故事。至今六百多年來,張氏家族在此聚族同居歷時600餘年,它以巧奪天工的古建築藝術與源遠流長的家族文化聞名於世。目前古村內還聚居張谷英2600多後裔,“孝當先、和為貴、勤耕讀、崇廉潔”的家訓族戒理念,正是促使這個家族延綿不絕、生生不息的靈魂。今天的張谷英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國傳統村落。
張谷英村由當大門、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組成,總面積為51000平方米,大小房屋1732間,天井206個,巷道62條,古屋環山而建,長達1公里。古屋雕樑畫棟、氣勢恢宏,其佈局依地形採取“乾枝式”結構,主堂與橫堂皆由數個單位組成,各單元之間有屏風簷廊和巷道溝通分隔,分則自成體系,互不干擾,合則貫穿於一體之空間。穿行其間,晴不曝日,雨不溼鞋。目前古村內聚居張谷英公2600多後裔。張谷英古建築群極具特色,其嚴謹神秘的排水系統、巧妙的建築選址、清晰的家庭脈絡,體現了明清古民居文化的豐富蘊涵,是中華民族民俗風情及建築歷史的珍貴實料和佐證,是研究湘楚文化的“活化石”,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典範。走進村內,就像走進了中國歷史的博物館。
張谷英村:耕讀繼世 孝友傳家
然而,一個建築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淵遠的歷史文化內涵,就像沒有靈魂的軀體,讓世人更加讚不絕口的,是促使張氏家族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家訓族戒。
家訓族戒
“耕讀繼世、孝友傳家”的對聯,高懸在張谷英村的當大門前,這也是支撐“張氏家族”的精神支柱。孝父母、友兄弟、端閨化、擇婚姻;睦族姓、正蒙養、存心地、修行檢……它融合了儒家“孝、和、勤、廉”等理念,並轉換成操作性極強的行為規範。歷經幾代人創制、修訂、增刪,最終定格為25條家訓,5條族戒,涉及家政管理、為人處世、子孫教育、工作生活、冠婚喪祭等方方面面。正是這些家訓和族戒,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形成了一種以“孝當先、和為貴、勤耕讀、崇廉潔”的淳樸風情,形成了古村數百年不動搖的家族凝聚力。
孝當先
“孝父母”,這是張氏家族的第一條家訓。張氏家族深知“孝”的重要性,不僅將其寫進家訓的第一條,更是編寫了7140字的《勸孝歌》,“勸善書多皆切記,我勸世人從孝起。堂前父母大於天,須知萬事孝為先。”勸孝歌字字真情,讀來催人淚下,被後人視為傳家之寶。族人謹遵“孝父母”的家訓,上演了一個個蕩氣迴腸的行孝故事。
和為貴
“磚連磚成牆,瓦連瓦成房”這句在張谷英村世代流傳的俗語,暗含著張氏先人對後輩要合而不分的教化,同居一個屋簷下幾百年的張氏人,秉承和為貴的思想,以祖訓、家規為遵循,一代代守護著建築形式上的合為一體,傳承著與家人、族人、外人的和睦之道。
張谷英村:耕讀繼世 孝友傳家
幾千人都生活在一個大的屋頂下,關上房門一家人,這也體現了一種團結友愛的精神、一種氛圍、一種傳統。
“家和萬事興”,張谷英村之所以能聚族而居,幾百年不散,不但族內和諧相處,與外族同樣也是和諧共存,這與家訓族戒中“和為貴”的理念是分不開的。在家訓中有4條體現了“和為貴”的理念:友兄弟,睦族姓,敦孝友睦宗族,正嫁娶和妯娌;在族戒中也有體現:戒健訟。懾於“家規族戒”的森嚴,張氏家族歷來和睦宗族內外,友好和諧處世。
張谷英公第23代孫 張小琴:
我們張谷英村,總是一人有事眾人幫,一家有事大家忙,形成了“團結如一”的和諧氛圍。張氏家族在當地是旺族、大族,但從未發生過欺侮小姓小戶的現象,張氏女子外嫁,不論發生了何種情況,都不去打人命官司,總是透過合適的途徑去解決。
勤耕讀
在張氏家族的家訓族戒中,“勤耕讀”是一個突出的主題。先祖深知耕讀的重要性,告誡後人要“耕讀為本,以儉樸為榮,興書香門第,繼百忍家風,尚禮儀而四鄰和好,愛勞動而百業興隆”,並留下“興門第不如興學第,振書聲然後振家聲”的祖訓族規。谷英公後代們謹遵祖訓,他們讀詩書、勤百業,代有人才出。十七世祖錦山公70歲登上筆架山頂雄心設館,栽桃育李,留下“故老猶傳教,書香繞筆峰”的絕唱。張雲衢之子張渥潛,於民國初在當大門設“筆山草堂”私塾,栽培弟子,曾自編數十萬字的《三餘教育類編》教材,廣為流傳於當地私塾,深受學生喜愛。在崇尚學習的氛圍中,村中大部分人都能吟詩作對,張谷英村也被譽為“書香門第,禮儀之鄉”。
張谷英公第22代孫 張勝利:
解放前,這裡出了進士1人,舉人7人,貢員1人,貢生6人,秀才45人,太學生33人。新中國成立後,村裡為國家輸送了三百多名高階人才。
崇廉潔
清廉為政,是每個朝代都倡導的,但從家庭的角度約束族人為官清廉,則是張氏家族的一大特色。
在重孝義、求和睦、勤耕讀和崇廉潔的環境中,數百年來,張氏家族中出外為官者多達300餘人,他們繼承先祖遺風,恪守“崇廉潔”的家訓,為官清正廉潔,辦事公平公正,留下了難得的聲譽和政績,贏得了後人的景仰和讚頌。據歷史資料考證,張谷英後裔中沒有一名貪官。
張谷英公第19代孫,原岳陽市政協主席 張治雄:
張谷英村的家訓告誡後人要“循本份、崇廉潔、慎言語”,這個意思呀,就是說做人要循規蹈矩、本本分分,不該做的事絕對不能做,該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無論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人,在行為方面,都要崇尚廉潔,不貪私利,一心為公;在言語方面,都要謹慎,不胡言亂語,不誹謗謠言。另外,在張谷英村的族戒中也有提到廉潔方面的內容,那就是第五戒“戒貪忌”,這個戒律非常好,意思是不要肆無忌憚地貪婪財物,現在之所以有許多當官之人紛紛落馬,這與他們貪財是分不開的。沒有想到數百年前張氏家族就已經在這方面作了要求,留下了告誡,這是了不起的智慧。張谷英村不僅在家訓族戒中對廉潔方面的內容作了明確規定,而且在張谷英村的議事廳中也作了相關要求,那裡高高懸掛著一副對聯,上面寫著“議事商情,小異大同無遠近;循規蹈矩,集思廣益得方圓”,用我們現代話來說,就是要推行民主集中制,無論大小事都要集體商量討論,集思廣益,共同決策,杜絕獨斷專行。上面所說的這些都是我們為官之人應該恪守遵循的準則,無論古今都不過時。張谷英村能從家庭的角度約束族人為官清廉,這是十分難得的,在古今諸多家族中也是十分罕見的,並且對於我們來說具有重大的借鑑意義。如果我們每個家庭和家族都能約束家人為官清廉,那麼我們整個國家必然會持續擁有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
張谷英村:耕讀繼世 孝友傳家
“家齊而後國治”。家庭是國家的細胞,要想治理好國家,就先要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在如今倡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背景下,良好的社會風氣,家庭的教育、家訓族戒的發揚顯得至關重要。而歷經數百年風雨的張谷英村,是中華民族傳統大家庭的一個縮影,它的家訓族戒和家族管理經驗經受了歷史的考驗,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借鑑。
如今,我們回望張谷英村,不僅僅因為它創造了一個民間建築文化藝術上的奇蹟,更是因為,其承載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是每個家庭和家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
中國傳統的家風、家訓,延續的是家族的歷史和規範,積澱成為一種價值觀,最終傳承的是特定的歷史文化。
張谷英村:耕讀繼世 孝友傳家 https://bit.ly/33ELtnU


新埔「大夫第」栽桃軒學堂-新埔新星戲院潘錦龍(潘成鑑之子)的故居-為清咸豐8年(1858年)由潘榮光所建-目前由牙醫潘裕民(潘錦龍之子)負責管理維護,並不對外開放。「大夫第」位於新埔劉氏家廟與潘家古厝的中間//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由潘氏族人建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新埔鎮和平街上眾宗祠中唯一屬「宅第類」的古蹟-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自設計監工「和洋混合式」-屋頂應為切角頂式傳統斜屋頂正面切去尖角,使單調的屋頂看來更有豐富面相;門廊的柱子是仿羅馬式風格。建築整體是和洋混和,但是建築內部的隔間、天井、穀倉等皆透露台式的生活習慣,尤其房間多有兩個以上的門,是台灣閩南建築常見的防禦性考量/潘錦河為庄長潘成鑑之三子/潘錦河家族第四代,潘宜珣監造單位:鍾心怡建築師事務所/-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