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罪與懺悔 宗教的神聖教化----------認罪懺悔行善
◎撰文‧鄭凱文(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插畫‧李讚成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https://bit.ly/3m7zXbF
無論以「認罪的心」聆聽基督福音,或以「懺悔的心」領受佛陀法音,
皆能引領虔信者尋回人生宗旨,在生活中自我教育。
西方基督教慇懃地勸誡世人,徹底「認罪」、向上帝「悔改」,才有機會獲得赦免而重生。如《新約聖經‧約翰書》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源自東方的佛教,也相當重視「懺悔」的修持,如《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等懺法,在佛教信仰中深具影響力。
認罪是赦罪、洗罪的前提——基督徒渴慕「主耶穌的寶血」,為其洗淨不義,恢復「潔白如雪」;而懺悔也是消業障、滌心垢的關鍵——佛教徒珍視佛法如甘露,用以淨化習氣,回歸「無染如蓮」。
大眾認知宗教的共通印象,大抵是「勸人為善」的。如弘一大師云:「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此句名言普遍流傳於民間,為宗教教化的基本訴求,留下扼要的注腳。
但其中值得探討的是,行善並非贖罪的捷徑,亦非交換功德的手段。真正的福報與功德是在無私的奉獻中流露,也在無求的善行中凝聚;誠如慈濟志工口耳相傳的一句話:「好事要做來『囤』,不要做來『抵』。(閩南語)」至誠悔過而發願向善,付出無求而感恩利他,對於提升修養、轉化心靈,才有真切的助益。
今年慈濟推動「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全力弘揚《慈悲三昧水懺》的法義;細膩地詮釋貪婪、瞋怒、愚癡、傲慢、猜疑等「人心通病」,並搭配現代時事影片,引導數以萬計的參與者從「心」領悟「與法相會」的精神,啟動「眾人同步」的反省機制。
結合擊心鼓、打手語、誦妙音、情境劇等演繹元素,不僅演活了佛法,更讓人心本具的「深層觀照力」再現;不只是外相上的攬鏡自照,更是心靈的「X光」檢驗——使盤根入骨的欲望「纖毫明鑑」,進而找出除滅之道、恢復幸福喜樂。這正是治標也治本的修行法門。
證嚴上人指出,欲淨化天下,須淨化社會;欲淨化社會,須淨化人心。當心靈的罪愆,已成過去至今的層層業累,從現在至未來的修煉,也須次第破除。而欲破除如影隨形的幢幢業影,唯有勇敢揚起慧劍、反覆披荊斬棘,方能徹底除罪、消業。
宗教的教化字字神聖有力,句句彌足珍貴。我衷心地相信,無論是以「認罪的心」聆聽基督福音,或以「懺悔的心」領受佛陀法音,都能引領虔信者尋回人生宗旨,在生活中自我教育。它不是捷徑,卻是直行。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https://bit.ly/3m7zXbF


懺悔文與迴向文(迴向文大抵以誦經之功德,轉送給特定對象)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