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一信總社 外觀 https://bit.ly/30nU5xx
[國防獻金/日本時代結構台灣地域社會的三層空間/新竹信用組合位於臺灣新竹市北區,該建築現在是「新竹第一信用合作社」使用,於1999年9月7日公告為市定古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國防獻金/日本時代結構台灣地域社會的三層空間/新竹信用組合位於臺灣新竹市北區,該建築現在是「新竹第一信用合作社」使用,於1999年9月7日公告為市定古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新竹信用組合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0tFWyV
類別古蹟 級別縣(市)定古蹟 種類其他設施
早期的民間資金融通多以「合會」的方式來取得,1899(明治32)年臺灣銀行新竹出張所開始營運之後,新竹地區才引進新的金融體系。1909(明治42)年新原龍太郎等四十八人在新原家中成立「新竹貯金會」,以「鄰保相愛」的觀念,以一筆五錢,每日儲蓄的方式來蓄積資金,以合作的精神創造財富,作為會員產業或資金的運用。1913(大正2)年時依據產業組合法,貯金會改制為新竹信用組合,因率先完成改制,故可說是全台最早的信用組合。改制後的信用組合社員仍以日本人為主,至1917(大正6)年才有本地士紳鄭雅詩等人加入。新竹信用組合因業務日漸起色,於1934(昭和9)年遷入位於大同路現址的新建大樓至今。光復之後改名為新竹第一信用合作社,是新竹市重要的金融機構之一。
公告類別日期文號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1999-09-07八八府民禮字第59814號
公告公文市定古蹟公告-新竹信用組合.pdf
評定基準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理由1.信用組合建築架構、細部裝飾保存完整,具代表民初台灣公共建物之特色。2.台灣地區日治時期新竹市重要的金融機構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所屬主管機關新竹市政府
現況地址縣市行政區地址
新竹市
東區
大同路130號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新竹市文化局
聯絡單位:文化資產科
聯絡電話:03-5319756
聯絡地址:新竹市東區30054 新竹市東大路二段15巷1號
地籍資料9dbf806d-5bf3-446f-99f2-ad03c90714c8.jpg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地籍所有權屬使用分區分區類型
新竹市 - 東區 - 中山段二小段 - 2-1私有都市區商業區新竹市 - 東區 - 中山段二小段 - 4私有都市區商業區新竹市 - 東區 - 中山段二小段 - 3-15私有都市區商業區新竹市 - 東區 - 中山段二小段 - 4-1私有都市區商業區新竹市 - 東區 - 中山段二小段 - 4-2私有都市區商業區新竹市 - 東區 - 中山段二小段 - 4-3私有都市區商業區
定著土地範圍(文字描述)中山段二小段2-1.3-15.4.4-3.4-1.4-2地號
所有權屬身分公私有姓名/名稱
土地所有人私有有OOOOOOOOOOOO
管理人使用人身分姓名/名稱
管理人新竹信用組合
外觀特徵保留了古典建築的圓拱窗,並刻意讓水平帶在入口上方斷開,以突顯入口感,入口上方的大拱圈線條,搭配三個圓拱窗,創造了該建築的特色,更讓信用組合成為新竹的地標建築之一。
室內特徵新竹信用組合融合了古典建築與現代建築的風格,簡潔中不失精緻,細部作法考究具裝飾性
使用情形一樓空間只要為營業廳,二樓以上則為辦公空間。 新竹建築美學{一信總社} @ IRIS太原堂 の美學、藝術、美食、遊記 :: 痞客邦 ::
現 狀目前為新竹一信總社,營業使用。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古蹟本體上,應禁止設立招牌廣告,如有設立招牌之必要,應以不遮擋及不損傷古蹟為原則。古蹟周圍招牌廣告之設置,應受主管機管理。2.路燈、指示號誌等設置應避免遮擋古蹟,亦應與古蹟維持一定距離,以避免損傷古蹟本體 新竹建築美學{一信總社} @ IRIS太原堂 の美學、藝術、美食、遊記 :: 痞客邦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0tFWyV
新竹信用組合是一棟位於臺灣新竹市北區的信用合作社建築,現為新竹第一信用合作社營業部使用。該建築在1999年9月7日被公告為市定古蹟。[1] 新竹建築美學{一信總社} @ IRIS太原堂 の美學、藝術、美食、遊記 :: 痞客邦 ::
沿革
新竹信用組合的前身是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由新原龍太郎等48人成立的「新竹貯金會」;該組織以一筆5錢,每日儲蓄的方式來累積資金[2][3]。大正二年(1913年),新竹貯金會改制成新竹信用組合;初期成員主要是在臺日籍人士,直至大正六年(1917年)才有當地仕紳鄭雅詩等加入[2][3]。
新竹信用組合日漸發達後,興建此棟大樓,並在昭和九年(1934年)遷入[2][3]。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新竹信用組合改制成新竹第一信用合作社[2][3]。
建築
新竹信用組合大樓原本是兩層樓建築,由河村仙十所建造[2][3]。入口位於轉角處,一樓是營業大廳,二樓則是辦公室[2][3]。轉角處使用圓拱為造型,在一個大圓拱中又有三個小圓拱窗[2][3]。三樓增建於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
新竹信用組合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Z0HH6o
[小塹有約] 與賊散步在新竹那條歷史悠久的北門大街 #新竹市
早期民間資金融通多以合會的方式來取得,1909年新原龍太郎等人成立新竹儲金會,以鄰保相愛的觀念,以每日儲蓄的方式來儲積資金,以合作的精神創造財富,作為會員產業或資金的運用。1913年儲金會改制為新竹信用組合,1934年新竹信用組合遷入位於大同路現址的新建大樓,至今,光復之後改名為新竹第一信用合作社。
新竹信用組合大樓是一層三層樓的建築物,入口處設於轉角處,一樓空間只要為營業廳,二樓以上則為辦公 空間,設計者利用的水平帶雨擗創造水平線條,但保留古典建築的圓拱窗,並刻意讓水平帶在入口上方斷開 ,以突顯入口感,入口上方的大拱圈線條,搭配三個圓拱窗,創造了該建築的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如何擁有一座有歷史的城市?新竹老屋與老城區的未來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新竹老屋風貌不必然要全然復舊,從外觀到內裝完全的和過去一模一樣,而是能依照使用的需求改造。但必須找出這間老屋最能夠代表它背後故事的核心為何?並將其結合進房屋的改造中。
如何擁有一座有歷史的城市?新竹老屋與老城區的未來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vkuFw7
作者:見域CitiLens(文/王昱登|攝影/董昱)
從新竹火車站附近至城隍廟一帶,在開發已久的新竹老城區中,還有許多老屋在此聳立,見證了這塊土地好幾代的變遷。提起老屋,大部分人會直接聯想到具有文化資產身份的「古蹟」或「歷史建築」,然而,城市中老屋的價值,絕不僅止於單點的文化資產,而是廣泛分佈於街區中的老街屋。這些市民每日經過的建物,若能妥善保存、活化,融入當代生活中,新竹才能真正算是有歷史的城市。
新竹漢人建城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清代。新竹清代時期的老屋,其中最知名的幾間,大多已有文化資產的身份:例如位於北門街的鄭氏家廟,或者重要的信仰中心新竹都城隍廟。越靠近市中心,清代時期的老屋越難找到,因為新竹市中心大多是高度發展的商業區,絕大多數區域早已改建,往昔的建物風貌,只能從文獻上尋找蛛絲馬跡。然而在相對外圍的區域,例如竹蓮里、香山或南寮,仍可見到一些經典的閩南三合院。
相較之下,日治時期的街屋,在新竹留存的數量較多,在舊城區與火車站前最為常見。新竹日治時期的街屋,外觀上相近於北部同時期的建物,以線條簡單、乾淨利落為特色,有部分是紅磚或洗石子立面,很容易在街道上被辨認。二戰後的老房子在新竹也不少,大多以重複性的線條、鐵窗花與小口磚為主要特色。
新竹老屋的現況
在市區的老房子裡面,日治時期的街屋雖然數量眾多,但保存得不甚理想,部分因為大多是磚造或加強磚造。其中,有蠻大一部分仍持續被使用,但因為建材限制,修繕上有很多困難,例如屋瓦年久失修,強風下會被吹飛;或者過去大多為編竹夾泥牆或磚牆的工法,因此常有漏水或牆面剝落的問題。再加上若要按照過去的建築工法,修繕成本很高,屋主大多會用現在簡便的材料,例如水泥等材料包起來。如此一來不僅外觀不甚美觀,長久下來也可能衍生其他問題。
日治時期老屋因為使用率仍高,在活化上會遇到建築年代落差的課題。許多日治時期的老屋,現今大多作為單純店面使用,採用現代的裝潢或格局去設想,進而造成一些問題:例如樑柱直接被包起來,以致於蛀蟲不被發現,或者將舊有結構拆除而無法復原。例如東門圓環的NET,過去是日治時期的新竹州產業會館,但不論從外觀或內部,一般人都很難察覺這段歷史。
按照使用方式,新竹的老屋可以概略分成兩類:有出租使用以及並未出租使用。首先是出租使用的老屋,這類型的房子因為目前仍持續使用中,在房屋的基礎設施上多數有被維護。以漏水及房屋結構的補強來說,出租使用的房子都至少會被租客因為日常使用的需求而時常修繕。比起無人使用的房子,至少維持了這些老屋繼續地存在於街道上,不至於坍塌。然而,簡單的修繕不一定能讓老房子作為歷史景觀的見證。許多租客為了商業的考量,除了修繕之外,還會重新裝潢店面,甚至大程度的改造立面,這樣的狀況在火車站及城隍廟周遭等新竹最為熱鬧的商業區,隨處可見。
而尚未出租的老屋中,閒置許久的房屋不在少數,在市區很容易發現巷弄中大門深鎖的紅磚老屋。諸多老屋因為閒置而無人日常管理維護,導致傾頹崩壞,彷彿一個無解的向下循環:因為閒置而導致房屋毀壞,越是毀壞的房屋更不會讓人願意整理,度過幾十個年頭後,終究只留下斷垣殘壁。
並未出租,但仍繼續被屋主使用的老屋,大多還維持完整,但歲月還是造成了房屋部分的毀壞,尤其屋頂以及牆面的漏水或小規模崩塌。這些損壞大多會立即被補強,但隨著老師傅的退休以及建築材料的更新,老屋往往沒辦法找到原有工法或材料來維修,只能選擇最經濟實惠且快速的方案,也就是使用大量的鐵皮和浪板來補強。
老屋保存與活化的困難
總體而言,新竹老屋保存與活化的困難若回歸到屋主或租戶的身上,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修繕責任歸屬不清:不論是產權所有人或租戶,縱使沒有要拆除老屋,單單維護上便可能遭遇困難。究竟維護責任是在租戶還是屋主呢?即使是屋主自用,老屋也大多產權複雜,因此修繕經費該由誰出資,容易談不攏,以致於停擺、閒置。
2. 修復工法問題:工法上,雖然文史界常提倡「修舊如舊」,實務上修復老房子的工法,確實跟現在主流的建築工法不同。因此有意修復的屋主,常會面對找不到合適工班,或者缺乏相關知識的情況。
3. 進駐及維護成本高:老房子因建物年份久遠,修了往往很快就會再度出現問題。而對於新租戶而言,進駐使用的啟動成本也相對較高。例如見域工作室曾訪調過的漁香甜不辣,當初進駐老屋時便面臨很糟的屋況。啟動與維護成本高,連帶影響年輕店家進駐使用老屋。
4. 經濟效益不高:老屋因為普遍屋況老舊,再加上建築格局已與當代不同,自住上常會遇到問題,即使出租利用,空間條件也比不上新建的店屋。總體來說,便會被認為經濟效益不高,進而影響使用與保留的意願。
留不住的老房子
新竹舊城區的商業活動仍舊相當繁榮,街區店家更替快速,產權移轉也時有所聞,老屋在此未必閒置,更常見的反而是出租給店家使用。出租自然是最直接、容易的空間利用方式,但許多屋主期待能獲取更高的經濟利益。例如近年來北門大街上如「太睿國寶」與「興傳」等指標性的大樓建案,幾乎都是一條街區的老屋屋主聯合起來自辦都更。讓關心老屋者唏噓不已之餘,反映的其實是更深層的經濟動機問題。
對於任何一個老屋所有權人而言,老屋的去留與利用都是項難題,最終的結局往往是多方考量下的答案。以見域工作室這幾年調查下來,我們認為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老屋能夠創造出的利益不足。空間不足、結構傾頹等問題阻礙了老屋的持續利用,若要解決這些問題,又必須讓所有權人出資,而且金額不小。這時,如果這間老屋是家族中的「起家厝」,通常就會閒置數年或是出租,除非面臨倒塌危險,所有權人才會做最低限度的修繕。但如果不是起家厝,一旦有建商願意收購或者改建都很容易推行。長久下來,街區自然留不住老屋。
老屋該由誰來保護?
公部門大多傾向將老屋視為純粹私有財產的範疇,並未主動性的透過都市規劃,推動街區再生與老屋保存。
老屋逐漸消逝,那麼該由政府來保護嗎?透過公部門的資金和權力來指定保存,是現在台灣比較普遍能夠留下老屋原貌的方式。然而,這種方式存在許多缺點。公部門的資金及人力有限,不可能將每一間老屋通通登記在冊,並都有完整妥善的修繕及管理。再加上過去由公部門管理的文化資產,難以創造出讓人耳目一新,或能永續經營的案例。最常見的結果就是開設成博物館,成為開放的公共空間。
此外,再加上一些訛傳的推波助瀾,老屋所有人普遍認為指定為文化資產不僅沒有經濟效益,更有可能使得房屋「被充公」,平白讓自家的財產送給政府。所以新竹除了文化資產(大部分產權屬於政府),而私人的老屋多數沒有文資身分,重建改建的案例林立,逐漸也讓整個老城區的歷史感隨之消失。
見域工作室當然期待新竹這座老城中,可以保留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老屋。老屋們如果能夠保持原本的姿態,矗立在街道巷弄之中,過去的故事就可以跟著房屋被保留下來。但單靠這種緬懷過去美好時光的情懷,不足以讓老房子能妥善地被保留下來,頂多只能依靠少數想好好對待老屋的屋主,或是期待公部門可以來將老屋指定為文化資產。
從公部門的思維到一般市民的理解,老屋持續被理解為文化部門的範疇,提倡原屋原地、修舊如舊等等。然而,完全舊有的建物,在現代是難以存在,被持續利用的。而只將希望寄託在文化資產身份的保護效力,不僅存在侷限,更將老屋「特殊化」,不再與一般人的生活及經濟活動有所關聯。
政府若要有積極作為,更應該做的是將老屋政策放入都市發展的藍圖裡,將老屋視為街區樣貌與文化經營的重要一環。然而,現行的新竹都市規劃相關法規中,並未將老屋視為重要的政策對象。見域工作室觀察,公部門大多傾向將老屋視為純粹私有財產的範疇,並未主動性的透過都市規劃,推動街區再生與老屋保存。然而,當老屋成為都市規劃進程的一部分,它是有未來的,可以持續的融入現代生活中,才有機會成為不需要「特別保護」的存在。
老屋在當代新竹的意義
老屋不必然要全然復舊,從外觀到內裝完全的和過去一模一樣,而是能依照使用的需求改造,但必須找出這間老屋最能夠代表它背後故事的核心為何?
事實上,更精確地來說,老屋最集中的新竹舊城區,並不是多數的老屋都被拆除,只是難以在街道上辨認出來。除了前面提到因為瓦片屋頂難以修復的關係,多數都已經換成鐵皮屋頂之外,因為這裡是新竹核心的商業區,許多老屋都出租使用,店家為了營業和宣傳加設的招牌和外觀裝潢,常將老屋原本的風貌藏了起來。由這件事就可以知道,老屋的風貌和文化在這些使用者的觀念中,尚無法為他的事業加分。
見域工作室期待看到的新竹老屋風貌不是全然復舊,從外觀到內裝完全的和過去一模一樣,而是能依照使用的需求改造,但必須找出這間老屋最能夠代表它背後故事的核心為何?並將其結合進房屋的改造中。唯有如此,才能在保存和利用中找到一條合適的道路。舉例來說:一間五十歲的磚造兩層樓老屋,能保持原來富有時代感的立面非常重要,但內部裝潢和空間格局,當然可以依照當代的使用需求來改造,額外規劃吧檯、廚房,又或者改建廁所及加裝空調設備,對於這些現代住宅使用的方式,不需要墨守成規的認為一切只能照舊而不能更新。
在老屋保存及再利用的路上,新竹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前進。「緊張老屋消失得太快」這件事情就像是一個幽靈,令持續不斷的認識、關心老屋的朋友們煩惱不已。經過這幾年的參與,我們明白這件事急不得。見域工作室創立之初,就打算透過實作來重新幫老屋找回價值。然而從論壇籌辦、訪調工作等等,直到第三年才在多方條件的配合下,開始了比較有計畫的老屋再造,並投入相關的老屋活化輔導計畫。
對我們來說,新竹老房子現在的樣貌,只能算是勉強及格,至少房屋本體有被保留下來。而更進一步發掘老屋背後的故事,甚至活化空間等等,雖然是我們心中期待看到的樣子,也只能一步一腳印,與每位老屋所有權人、使用者面對面的溝通,找到一個比現況更好的老屋使用方式。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除了文資教育之外,我們需要在新竹的街區裡出現一些典範:能看到保存老屋不等於在生活品質上妥協,種種的使用都能符合現代的生活水準,卻更凸顯出額外的老房子價值。到目前為止,新竹仍舊還沒有太多這樣的典範出現。我們期待有一天,新竹的街區能由下而上,引發示範效應,讓老屋的迷人之處,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見域工作室自己的據點也盡力活化老屋,而舊城區如江山藝改所、周益記等,都是這方面努力的先驅
如何擁有一座有歷史的城市?新竹老屋與老城區的未來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vkuFw7
如何擁有一座有歷史的城市?新竹老屋與老城區的未來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vkuFw7
如何擁有一座有歷史的城市?新竹老屋與老城區的未來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明治三十四年(1901),由於北門金德美商號大火沿燒,使得北門城付之一炬。新竹街道歷史建築 再一章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mYyR16
明治三十五年(1902),因為興建火車站站前大路,將東門與南門間部分城牆拆除,爾後隔年陸續拆城設路,也拆毀西門、
南門及其間的城牆,並將城牆舊材轉用為公共建築設施與兵營的建材。
自1905年開始,新竹市街就著手整體「市區改正」 的近代化計畫,包含衛生改善、街道計畫和公共建設。
將市街範圍由清末舊城向城外擴張,部分街道仍沿襲舊有,另有一大部分新設街道則成90度垂直相交的格子狀系統。
這種西方19世紀近代化的城市規劃方式,已將清末新竹的傳統市街型態引導向近代化城市的型態。
1921年公告的新竹市區改正計畫,再次大規模改變市區的結構。
整體街道系統作了修正,以消除竹塹城跡與清末舊市街的街道,使整個市區更接近格狀的道路系統。
新竹第一信用合作社,創立於大正二年(1913) 九月十三日,同年十月一日開始營業,
原名「有限責任新竹信用組合」,民國三十五年台灣光復後更名為「新竹市第一信用合作社」,
民國四十年因行政區域劃分,改稱為「新竹縣新竹市第一信用合作社」,
至民國七十一年七月新竹市升格為省轄市,再更名為「新竹市第一信用合作社」,
於民國九十三年四月七日依據財政部函,再度更名為「有限責任新竹第一信用合作社」。
新竹一信在新竹市發跡,本著穩健踏實的經營理念,致力提升服務品質,
因應新金融時代變局與競爭,邁向百年企業,相當值得驕傲,現有總分社十四個經營據點,範圍涵蓋桃竹苗地區,
在臺灣北部金融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成就非凡。
「新竹街圖書館」,是為了紀念當年仍身為太子的昭和天皇裕仁大正十二年(1923)來臺訪問而籌款興建。
大正十四年(1925)7月31日完工後,於該年8月31日開館,且改為新竹州圖書館。
二次大戰後,該圖書館改為「新竹市立圖書館」,新竹市降兩級為縣轄市後,又改為「新竹縣立圖書館」。
洋式建築物,外觀簡潔俐落,立面上的柱子以刻意加強裝飾的磚形條紋,讓建築物顯的穩 重,
上層則採退縮方式留出陽台,陽台上設計短的梭柱支撐屋樑,使得屋頂變得輕盈,更增添下層立面 穩固的對比感。
入口處突出的門廊空間,加寬的門柱與上層的中央雙柱,塑造強烈的入口意象。
立面上強化的立體柱, 配合開窗的虛實變化給人強烈的厚實感,柱頭上的裝飾則象徵著帝國的徽章。
民國七十三年(1984)3月新竹縣政府將土地與建物標售,最後被新光人壽以6600多萬標得.......
現在則為新光人壽私人財產,未開放參觀。
位於武昌街110號之「新竹公會堂」,為現今的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前身為日治時期的公會堂。
工程於大正九年(1920) 11月開工,大正十年(1921) 落成,成為當時新竹街民眾集會的重要場所。
光復後改為新竹縣政府中山堂,民國44年新竹社教館正式開館,
因政府財政困難而臨時借用作為辦公室及主要展演活動場所,之後並陸續增蓋建築物數棟,
至民國98年改為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迄今。
主體建築美藝堂仍為日治時期公會堂時代建築,兩側之柱列為相當精緻的之設計;
第二期辦公室兩側立面皆有保留舊有立面窗開口,東側外廊道保存迴廊拱圈,融合臺灣傳統建築構造與西方的
精緻設計手法,
具備歷史建築之文化價值。
可惜保存得並不完整........
新竹街道歷史建築 再一章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mYyR16
早期的民間資金融通多以「合會」的方式來取得,1899(明治32)年臺灣銀行新竹出張所開始營運之後,新竹地區才引進新的金融體系。1909(明治42)年新原龍太郎等四十八人在新原家中成立「新竹貯金會」,以「鄰保相愛」的觀念,以一筆五錢,每日儲蓄的方式來蓄積資金,以合作的精神創造財富,作為會員產業或資金的運用。1913(大正2)年時依據產業組合法,貯金會改制為新竹信用組合,因率先完成改制,故可說是全台最早的信用組合。改制後的信用組合社員仍以日本人為主,至1917(大正6)年才有本地士紳鄭雅詩等人加入。新竹信用組合因業務日漸起色,於1934(昭和9)年遷入位於大同路現址的新建大樓至今。光復之後改名為新竹第一信用合作社,是新竹市重要的金融機構之一。
公告類別日期文號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1999-09-07八八府民禮字第59814號
公告公文市定古蹟公告-新竹信用組合.pdf
評定基準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理由1.信用組合建築架構、細部裝飾保存完整,具代表民初台灣公共建物之特色。2.台灣地區日治時期新竹市重要的金融機構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所屬主管機關新竹市政府
現況地址縣市行政區地址
新竹市
東區
大同路130號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新竹市文化局
聯絡單位:文化資產科
聯絡電話:03-5319756
聯絡地址:新竹市東區30054 新竹市東大路二段15巷1號
地籍資料9dbf806d-5bf3-446f-99f2-ad03c90714c8.jpg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地籍所有權屬使用分區分區類型
新竹市 - 東區 - 中山段二小段 - 2-1私有都市區商業區新竹市 - 東區 - 中山段二小段 - 4私有都市區商業區新竹市 - 東區 - 中山段二小段 - 3-15私有都市區商業區新竹市 - 東區 - 中山段二小段 - 4-1私有都市區商業區新竹市 - 東區 - 中山段二小段 - 4-2私有都市區商業區新竹市 - 東區 - 中山段二小段 - 4-3私有都市區商業區
定著土地範圍(文字描述)中山段二小段2-1.3-15.4.4-3.4-1.4-2地號
所有權屬身分公私有姓名/名稱
土地所有人私有有OOOOOOOOOOOO
管理人使用人身分姓名/名稱
管理人新竹信用組合
外觀特徵保留了古典建築的圓拱窗,並刻意讓水平帶在入口上方斷開,以突顯入口感,入口上方的大拱圈線條,搭配三個圓拱窗,創造了該建築的特色,更讓信用組合成為新竹的地標建築之一。
室內特徵新竹信用組合融合了古典建築與現代建築的風格,簡潔中不失精緻,細部作法考究具裝飾性
使用情形一樓空間只要為營業廳,二樓以上則為辦公空間。
現 狀目前為新竹一信總社,營業使用。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古蹟本體上,應禁止設立招牌廣告,如有設立招牌之必要,應以不遮擋及不損傷古蹟為原則。古蹟周圍招牌廣告之設置,應受主管機管理。2.路燈、指示號誌等設置應避免遮擋古蹟,亦應與古蹟維持一定距離,以避免損傷古蹟本體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0tFWyV
::新竹一信::營業據點 https://bit.ly/3lMiGnT
----------------------------------------------------
走到新竹市中山路、大同路口,我就被這棟「新竹一信總社」建築給吸引住了。尤其喜歡從轉角拍這棟建築,如圖1。因為是營業時間,所以就跑進去參觀,因為裡面有畫展,藉展覽之便,進去看建築。當然圖2、圖3、圖4的騎樓、大門入口,就是很有感覺啊,還有營業大廳的柱子上面的裝飾,也很有意思!圖5、圖6、圖9的樓梯扶手也是某個日本時代流行的樣式,雖然扶手下面鏤空的花樣不同,但是,可以感覺出來,是1930年代流行的風格。看到圖7、圖8的毛玻璃,就讓我驚呼!和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勸業銀行臺北支店舊廈)的毛玻璃花色一模一樣!真的是骨董了啦。
雖然,我們沒有真的去看展覽,但是新竹一信總社裡某個處室的員工看到我們,還讓我們進到辦公室去參觀,整個空間就是超有味道的。行員告訴我們,這是市定古蹟!連窗戶都是原汁原味,對了,外面看到的窗戶是另外做的,原本的窗戶被包起來,還在,變成雙層窗戶,可能有隔音和確保冷氣不外洩的需求。
根據維基百科(連結)上的說明,這棟建築落成啟用於1934年,由河村仙十設計建造。原本只有兩層樓,二戰結束後,增建三樓。沒仔細看,後來再看照片,外觀的面磚顏色不同,窗臺的設計也不一樣。但是,至少設計的風格大致上是一致的。此外,在網頁上看到,日本時代的信用組合,前身是「新竹貯金會」,成立於1909年,一開始只有日本人加入,至1913年新竹貯金會改制為新竹信用組合,到1917年,才有臺灣仕紳加入。1934年建成這棟大樓,完工後遷入,二戰結束後,將新竹信用組合改組成新竹一信。
Adonis Blog: 【旅行】新竹市北區∣新竹一信總社(原新竹信用組合舊廈) https://bit.ly/3DMbXka
新竹是個連當地人都常說不好玩的城市,自己過往雖然不是完全沒去過,但也不免俗地都以內灣老街、北埔老街、或南寮漁港等離市中心較遠,也較有名的區域景點為主,市區一帶未有花時間好好走過。可能因為除了都城隍廟,直覺能想到的就剩科學園區而已吧?
但這次造訪,讓我有頗多意外。
意外,來自新竹先天的深度。作為北台灣最早開發的政商中心,新竹的舊城區有著質量不輸給台南的古建築,如新竹州廳、新竹市役所、迎曦門、新竹州圖書館、鄭氏家廟……等,都有著值得細究的歷史深度與建築美學,雖然未必都有開放,但仍可旁觀,而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與新竹州廳前後比鄰的一信合作社。(延伸閱讀:日出照舊城 宮原不只是眼科,是一種當代台中style)
一信合作社,是新竹市的市定古蹟,起源可追溯到明治42年(1909)的新竹州市議會員,新原龍太郎。當時他為了讓在臺日人的事業有更多發展空間,因此創辦了「新竹貯金會」,供會員透過每日儲蓄的方式共同積累資金,並在有資金需求時借貸運用,而在大正年間更有不少台籍鄉紳加入,令組織運作日漸發達,因此在昭和9年(1934)時為了經營所需,便建成並遷入如今作為一信合作社的建築。
廣告
一信合作社最大的特色,在轉角入口處上方的外牆,當時的設計師在牆面上雕了時下流行的大圓拱窗框,但在大圓拱下又包了3個小圓拱窗,因此整體風格雖走穩重路線,卻也透露出些許活潑,讓合作社兼具了專業與親民的氛圍。
另外,它的牆面也值得遠觀,壁上的貼磚是與台南林百貨同款的「溝面磚」。這款壁磚在早年之所以泛用,是因表面凹凸有致的溝槽可避免反光,有助國防保護色的運用。
但保有陶土原色的磚牆,在戰事氛圍消散後,比精緻磁磚樸實且更有生命力的美便不再被壓抑,且在天氣好時,還可看到溝面被陽光映照出的光影立面,那是份揉合著歷史感的細緻,就算旁側裝了面煞風景的台式美學招牌,仍不損它作為新竹市最美存在的地位。
雖然在多數人的觀感中,新竹是個平板枯燥的科技城,但這座城市曾經的輝煌仍銘刻在舊城區的地景中,可惜該是塵封太久,久到大家都似乎忘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