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統計,去年(2020)台灣有高達5萬1680對夫妻離婚,不僅在世界各國當中名列前茅,更位居亞洲之冠,所有年齡層中,以35歲至39歲的離婚人數最多。台灣離婚率居亞洲之冠!于美人曝「淡字交友」保持相處距離 | 娛樂星聞 https://bit.ly/3kOdYEI
內政部統計去年台灣有高達5萬多對夫妻離婚,讓名主持人于美人援引唐朝女詩人李治《八至》詩詞「至親至疏夫妻」,慨歎怎麼保持相處的距離是大學問!
于美人在個人臉書發文,新聞指出「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離婚在2020年高達5萬1,680對,位居亞洲之冠,所有年齡層中,以35歲至39歲為離婚率最高的階段,人數最多」,這個數字裡面也有你認識的人嗎?
她說,想要舒心就必帶一字「孤」,想要圓滿就要二個字「將就」,弘一大師説過「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已,以弱字禦侮。居安,慮危。處治,思亂。」為什麼要「以淡字交友」?因為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場災難!所以怎麼保持相處的距離是大學問!最後標註詩人李治《八至》詩詞末兩句「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于美人對去年台灣逾5萬對夫妻離異,有感於「至親至疏夫妻」。翻攝自于美人臉書
于美人對去年台灣逾5萬對夫妻離異,有感於「至親至疏夫妻」。翻攝自于美人臉書
文章引2.3萬人按讚,眾多粉絲留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有時候,孤獨也是一種享受」、「現在台灣夫妻已經沒有那種同甘共苦思維了」、「婚前如何把她捧在手心,婚後就要不改初心,在於心」、「有點距離最美」、「就算沒有離婚,我們有時也常會自己一個人獨處,所以要學會享受孤獨」、「有點距離最美」。
于美人發文還附照補充說,女兒出門時忘了跟家中愛犬HOLA說再見,結果狗狗竟然維持望向大門的站姿20分鐘,忍不住把牠的背影拍下來。眾多網友更有感於寵物毛孩的真摯感情,「狗狗一直傻傻在等姊姊跟牠說拜拜」、「回去罰你親他20分鐘」、「狗兒最值得不設距離的對待」、「狗狗是最好的朋友與陪伴」、「好忠誠的孩子~讓人不捨」、「主人卻是毛孩的唯一」內政部統計去年台灣有高達5萬多對夫妻離婚,讓名主持人于美人援引唐朝女詩人李治《八至》詩詞「至親至疏夫妻」,慨歎怎麼保持相處的距離是大學問!
于美人在個人臉書發文,新聞指出「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離婚在2020年高達5萬1,680對,位居亞洲之冠,所有年齡層中,以35歲至39歲為離婚率最高的階段,人數最多」,這個數字裡面也有你認識的人嗎?
她說,想要舒心就必帶一字「孤」,想要圓滿就要二個字「將就」,弘一大師説過「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已,以弱字禦侮。居安,慮危。處治,思亂。」為什麼要「以淡字交友」?因為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場災難!所以怎麼保持相處的距離是大學問!最後標註詩人李治《八至》詩詞末兩句「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于美人對去年台灣逾5萬對夫妻離異,有感於「至親至疏夫妻」。翻攝自于美人臉書
台灣去年離婚逾5萬對居亞洲之冠 于美人:至親至疏夫妻! | 蘋果新聞網 | 蘋果日報 https://bit.ly/3jERd6S
------------------------------------------------------
想要舒心就必帶一字「孤」,想要圓滿就要二個字「將就」,弘一大師説過「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已,以弱字禦侮。居安,慮危。處治,思亂。」為什麼要「以淡字交友」?因為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場災難!所以怎麼保持相處的距離是大學問!
-------------------
2021/08/30 18:14台灣去年離婚數列世界前茅 兒盟:應訂「子女照顧計畫」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gVJDmu
〔記者羅綺/台北報導〕內政部統計,去年台灣有高達5萬1680對同/異性夫妻離婚,在世界各國當中名列前茅,當年度更有5萬5940位18歲以下兒少因父母離婚而變更監護權。兒盟今日公布「離異家庭兒少心聲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父母會在離婚過程中交惡或彼此不聯絡,讓孩子在大人的角力中身心受創。
兒盟針對全國國小四到六年級孩子實施「離異家庭兒少心聲」問卷調查,得知目前台灣有17.45%夫妻在孩童12歲以前便離婚或分居,其中56.49%的孩子表示,父母在離婚過程中交惡或彼此不聯絡,更有孩子因此永遠無法和其中一方見面相處。而在這些父母離異的孩子中,有44.23%希望爸媽分開後也要和平相處,42.31%渴望父母多加陪伴自己,42.31%希望父母能關心孩子的感覺與心情。
兒盟表示,父母雙方在高壓離婚過程中忙於處理各式棘手問題時,根本無暇顧及孩子感受,而孩子也因此在大人們的角力拔河中身心受創。面對父母要離婚,孩子們最害怕的是不可知的未來,此時極需要雙方父母愛的保證。
兒盟調查顯示,67.91%孩子在被告知離婚訊息後最擔心「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61.54%孩子表示「怕變成沒有爸爸或媽媽的小孩」及「害怕見不到爸爸媽媽或是其他手足親友」。兒盟說,現今社會對離婚家庭雖有更多的理解與接納,但對孩子心理來說,父母離異仍被視為重大童年逆境經驗之一。
此外,當被問及「如何適應父母離婚狀況時」,67.28%孩子選擇「知道爸媽即使分開他們依然愛孩子」,其次52.14%為「爸媽不要再吵架」,48.17%為「兄弟姊妹不用分開」,也有37.92%孩子希望「常見到沒有同住的爸媽」及32.42%為「不用擔心跟爸媽提起對方會生氣」。
兒福聯盟於今年8月底成立「童心協力合作+ 離婚親子維繫服務中心」,跨領域整合心理、法律和社工一條龍式專業諮詢,以孩子為中心考量的離婚親子維繫服務,由專業的社工人員陪伴及引導即將或進行式的離婚夫妻共同完成「子女照顧計劃」,讓離婚子女離婚不單親,也能受到妥切的照顧。
兒福強調,孩子理當擁有雙方父母照顧,而非成為監護權爭奪下的夾心餅乾;同時呼籲政府應儘速增修「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將民間團體倡議多年的「離婚商談服務」及「未成年子女照顧計畫」入法。台灣去年離婚數列世界前茅 兒盟:應訂「子女照顧計畫」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gVJDmu
--------------------
台灣離婚率亞洲排行第一!盤點婚姻中隱藏版3大殺手,比外遇更可怕的是形同陌路的生活
台灣離婚率亞洲第一,根據政府與專家統計的數據,造成離婚的主因除了外在如家暴等,還有一些難以注意的情感溝通問題。(示意圖非本人/取自pakutaso)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離婚在2020年高達5萬1,680對,位居亞洲之冠,所有年齡層中,以「35歲至39歲」為離婚率最高的階段,在2020年已突破一萬對。至於離婚原因,經統計結果顯示不外乎為:外遇、家暴、婆媳問題等。除了這些常見理由外,還有哪些婚姻中的「隱形殺手」(編按:如情感溝通等)容易造成雙方感情破裂呢?以下盤點3個最常見的原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 其中一方付出過多,另一方不懂感謝
即使在民主自由的現代,依然不少家庭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隨著教育普及、性別平等的宣導出現,現代女性開始有良好的學養,在職場上也能獨當一面。可有些傳統觀念的家庭卻還是潛藏在許多家庭中,許多女性回家後還要面對堆積如山的家事,另一半不僅不懂得感恩,還將這些付出視為理所當然。
除了家事外,女生天性比男生重家庭,把家人的事情看得比自己的人生還要重,但當男生將這一切都視為習慣後,就容易忽略了女性也有被需要、被感謝的需求。這樣傾倒不平衡的狀況往往是造成離婚的導火線之一,當然也有男生非常顧家而女方不懂感恩的例子,性別對調後也是一樣的。人都是需要被感謝、被需要的動物,因此在婚姻中千萬不要將一方的付出視為理所應當,付出久了誰都會累,就像繫到緊繃的繩子如果沒有適度的放鬆,總會有斷裂的一天。
2. 冷言冷語、瘋狂碎念都會逼瘋一個人
大家都知道言語暴力是一把隱形的利刃,包括頻繁的碎唸以及聲調大小,都會讓人疲乏、易怒。有時候只是一件小事,往往都會因為夫妻雙方堅持己見,或是兩人一言不合就吵架,像是「你每次都…」、「小孩都我在照顧啊」、「要我講幾次…」,這樣的對話雖不是嚴重的言語暴力,但對於人的影響還是非常龐大,往往丈夫被一一數落後都會罵回去,有時甚至出手相向,這時太太又會感到委屈,覺得明明都是我在照顧你,你憑什麼對我大小聲還動手動腳?如此相處模式不僅吵架的雙方會感到疲累,甚至同住的家人也會感到心煩,有些子女甚至還會勸父母與其這樣相處不如乾脆離婚算了。
3. 相處趨於平淡,親密時間減少甚至沒有
許多人結婚後,因為外在壓力,或者是兩人相處時間過長,導致相處模式趨於平淡,但人是群居動物,所以千萬不要忽略了表現「親密」的重要性,尤其當兩人在經歷無數考驗,好不容易步入婚姻的殿堂後,這份「親密」還是需要被注意的。所謂表現親密,並非指揮灑大筆金錢的驚喜、頻繁的甜言蜜語,而是做些能讓對方感到自己被注意、被珍惜的小事,這些小事是對方獨有的訊號,能在對的時間打動人。
此外,也有專家指出性生活的重要,就算彼此認識幾十年,對彼此失去了慾望,但也可以適當誇獎對方,讓失去自信的那方還是能夠喜歡自己的身體。(相關報導:失業後的三年,最容易離婚!知名作家道出每個家庭最深的痛,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更多文章)
俗話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一對情侶步入婚姻殿堂該有多麼不容易。當你在婚姻中感到疲累,不妨試著回想最初愛上對方的原因,並試著檢視自己與伴侶相處的情況,兩人各退一步,也許破鏡可以重圓也不一定喔!
台灣離婚率亞洲排行第一!盤點婚姻中隱藏版3大殺手,比外遇更可怕的是形同陌路的生活-風傳媒 https://bit.ly/3BEIPud
詩詞品讀┃李冶:八至(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八至
唐·李冶
至近至遠東西,
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
至親至疏夫妻。
譯註
最近也是最遠的是東與西,最深也是最淺的是清溪。最高也是最明的是日和月,最親也是最疏的是夫妻。
1.至:最。八至:此以詩中有八個「至」字為題。
2.東西:指東、西兩個方向。
3.疏:生疏,關係遠,不親近。
簡析
《八至》是唐代女詩人李冶創作的六言詩。此詩充滿人生感悟,當為李冶(李季蘭)成年之後的作品。李冶成年以後成為女道士,與男士們有些交往。據說後來戀上一個僧人,有感而作此詩。
首字「至」字在詩中反覆出現八次,故題名「八至」。詩由遠近東西至深淺清溪,再至高明日月,又至親疏夫妻,訴盡人生無奈頹靡之態。全詩二十四個字, 卻是一程生命由盛及衰的花開花落,道破了人生的真相,具有深刻的辯證法,富有哲理意味。從結構上說,作者設置了層雲疊嶂,前三句只是個過場,主要是為了引出最後一句「至親至疏夫妻」,專在針砭世情,極為冷峻。
「至親至疏夫妻」這話滿是飽經人事的感覺,比一般的情詩情詞要深刻得多,可算是情愛中的至理名言。夫妻間可以誓同生死,也可以不共戴天。這當中愛恨微妙,感慨良多,尋常年輕小姑娘想說也說不出來,必得要曾經滄海,才能指點歸帆。或許正是看透了這些,李冶才寧願放縱情懷。因此,即使隔了千年,也依然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348rzva.html
----------------------------
作品資訊 【名稱】《八至》 【年代】盛唐 【作者】李冶 【體裁】六言古詩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1] “至近至遠東西”,寫的是一個淺顯而至真的道理。東、西是兩個相對的方位,地球上除南北極,任何地點都具有這兩個方向。兩個物體如果不是南北走向就必然有東西區別。所以“東西”說近就近,可以間隔為零,“至近”之謂也。如果東西向的兩個物體方向相反,甚至無窮遠,仍不外乎一東一西,可見“東西”說遠也遠,乃至“至遠”。這“至近至遠”統一於“東西”,是常識,卻具有深刻的辯證法。 “至深至淺清溪”,清溪不比江河湖海,“淺”是實情,是其所以為溪的特徵之一。同時,水流緩慢近於清池的溪流,可以倒映雲鳥、涵泳星月,形成上下天光,令人莫測淺深,因此也可以說是深的。如果說前一句講的是事物的遠近相對性道理,這一句所說的就是現象與本質的矛盾統一,屬於辯證法的不同範疇。同時這一句在道理上更容易使人聯想到世態人情。總此兩句對全詩結穴的末句都具有興的意味。 “至高至明日月”,日月高不可測;遙不可及,這個道理很淺顯,詩人作此句,應當是意在引出下句。前三句雖屬三個範疇,而它們偏於物理的辯證法,唯有末句專指人情言之,是全詩結穴所在——“至親至疏夫妻”。 從肉體和利益關係看,夫妻是世界上相互距離最近的,因此是“至親”,但另一方面,不相愛的夫妻的心理距離又是最難以彌合的,因此為“至疏”。如果說詩的前兩句妙在饒有哲理和興義,則末句之妙,專在針砭世情,極為冷峻。[1]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李冶 (?-784)唐代女詩人、道士。字季蘭,烏程(今浙江吳興)人。與陸羽、劉長卿、皎然等交往。曾被召入宮中。後因上詩叛將朱泚,為德宗所撲殺。詩今存十餘首,多贈人及遣懷之作,後人曾輯錄她與薛濤的詩為《薛濤李冶詩集》二卷。[2] 李季蘭原名李冶,生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她六歲她的父親覺得她年紀雖小,卻性情不寧,將來必會出亂子,於是將她送入剡中玉真觀出家,改名李季蘭。李季蘭每日做詩、彈琴倒也清淨自在。轉眼間她已經十六歲了,對觀中生活漸漸覺得寡淡無味,嚮往外面的世界。當時有許多文人雅士來觀中游覽,見有一個清秀的小道姑,就常與她逗笑,李季蘭每每以秋波暗送。不過僅此而已,李季蘭並沒有做出什麼越軌的事。有一天她偷偷跑到剡溪中盪舟,遇到了隱居在此的名士朱放,言談投機,一見如故。以後朱放常到溪邊與她相會,遊山玩水。不久朱放去了江西為官,兩人揮淚而別。就在李季蘭日思慕想,難捨舊情的時候,又有一個才華橫溢的男子拜訪了她,這人就是著名的“茶聖”陸羽。陸羽的到來恰好彌補了李季蘭的失落情緒,二人經常煮雪烹茶,對坐清談。陸羽是個細心熱情的人,在李季蘭重病之時,一直在她身邊照料,李季蘭感動不已。陸羽還有一個朋友--僧人皎然,他們三人經常在一起談論詩詞,志趣相投。李季蘭也曾鍾情於皎然,但皎然心如止水不為所動。李季蘭最終嘆道:“禪心已如沾呢絮。不隨東風任意飛。”李季蘭與陸羽的感情未曾間斷,但二人礙於身份,不能婚嫁,只能互為知己。而李季蘭的詩名越傳越廣,有她引發的詩友會集活動也是越來越大,越來越廣,直至廣陵--即現在的揚州,揚州是當時文人薈萃的地方,李季蘭的詩名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最後連唐玄宗也聽說了,傳旨要她上京面聖。此時的李季蘭已經四十多歲了,這可是極大地殊榮,但她的容顏已隨著歲月衰退,她不免又悲又喜,作詩道:無才多病分龍鍾,不料虛名達九重;仰愧彈冠上華髮,多慚拂鏡理衰容。馳心北闕隨芳草,極目南山望歸峰;桂樹不能留野客,沙鷗出浦漫相峰。就在她赴往長安之時,“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倉惶西逃,而李季蘭也在戰火中不知所終了。至親至疏夫妻是什麼意思? https://bit.ly/3jyrm09
-------------------
至親至疏夫妻的意思是最親密也是最疏遠的是夫妻。
出處:唐-李治《八至》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白話釋義:最近與最遠的是東方與西方;最深也是最淺的是清澈的小溪。 最高的最亮的是太陽與月亮;最親密最疏遠的是夫妻。
擴充資料:
唐朝女才子李治的《八至》是一首六言詩,因為詩裡一共出現了八個"至"字,所以題目叫做"八至"。
至近至遠東西"是說,東西兩個方向,是最近的也是最遠的。 如果從東西兩個方向相向而行,那麼,東西就會是世間最短的距離,幾乎可以達到"零距離",如果從東西兩個方向相背而行,那麼東西就會越來越遠,永遠不會有交集。 這句話充滿了哲學的思辨。
"至深至淺清溪",清澈的小溪本來應該是很淺的,可是很多時候因為它對周圍景物的倒映,人們又往往覺得他是深不可測的。 世界現實這樣的,表面的虛假景象往往掩蓋了它真實的本質。
"至高至明日月"這句和好理解,我們能看到的最高的最亮的就是太陽和月亮。
前面三句講的三個道理,就是為了這句的鋪墊,這是本首詩歌要告訴世人的一個生活真理:世上最親的是夫妻,人生在世,能陪你走過風風雨雨的時間最長的那個人,就是你的妻子或丈夫,如果你們倆能心心相印,相濡以沫,這將是人世間最幸福的事情,可是如果夫妻兩人不能和睦相處,而是感情破裂,恐怕這個世界上和你最遠的人就是你的妻子或丈夫了。至親至疏夫妻是什麼意思_百度知道 https://bit.ly/3BzdDfF
---------------------
至親至疏夫妻:八首最傷感詩詞,令人動容
2020-07-27 文學小亭
1.分別的哀婉
至親至疏夫妻:八首最傷感詩詞,令人動容
柳永《雨霖鈴·秋別》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2. 國讎家恨的悲壯
至親至疏夫妻:八首最傷感詩詞,令人動容
岳飛《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3.人心易變的淒涼
至親至疏夫妻:八首最傷感詩詞,令人動容
納蘭性德《木蘭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4.一生被負的哀嘆
至親至疏夫妻:八首最傷感詩詞,令人動容
魚玄機《贈鄰女》
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
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
枕上潛垂淚,花間暗斷腸。
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
5.陰陽兩隔的苦痛
至親至疏夫妻:八首最傷感詩詞,令人動容
蘇軾《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6.人心難測的冷峻
至親至疏夫妻:八首最傷感詩詞,令人動容
李冶《八至》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7.相愛不能相守的無奈
至親至疏夫妻:八首最傷感詩詞,令人動容
唐婉《釵頭鳳》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8.壯志難酬的心酸
至親至疏夫妻:八首最傷感詩詞,令人動容
辛棄疾《破陣子》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至親至疏夫妻:八首最傷感詩詞,令人動容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BBvMJO
--------------------------------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唐李季蘭《八至》詩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有時會在家讀些古籍
研究一下詩詞
一日晚上,忽得此詩
很是深切感概
最近也是最遠的是東西,
最深也是最淺的是清溪,
最高也是最明的是日月,
最親也最疏離的是夫妻。
遠近深淺親疏,相反者相成,相背者相融。
夫妻是世界上相互距離最近的,因此是“至親”,
但另一方面,不相愛的夫妻的心理距離是那麼遠又是最難以彌合的,
-------------------------------
人生若只如初見 正文 至高至明日月 至親至疏夫妻
寫文章的人大多清高,不管是真清高,還是假清高,反正一般表揚得不到位,大都要做個「我醉欲眠君且去」的姿態,以示不屑一顧。當然,清高到一定程度也需要個把看客來安慰下,因為那等「養在深閨人不識」的滋味實在難熬。
我自覺算是比較無恥的另類,如果沒人表揚我,我會覺得很沒勁,像朵費勁巴拉地開了、卻無人觀賞的花一樣,在風裡東張西望,搖擺得很寂寥。外人一般是不能夠隨便強求的,所以強求「那人」。每天寫完一篇稿子,那人倒是照例地會看,只不過評語如同壽命隨歲月流轉,一天少過一天。
到如今,我要殷切地問:我寫的怎麼樣啊?他才有個把詞從那張鐵嘴鋼牙裡蹦出來,含糊地說個「過得去」,也就戛然而止了。我要是再問,這人就振振有辭地說:等我有空再細說吧,你以為恭維人不用過腦啊!
高興談不上,失落談不上,悲哀倒也不是,我這廂只剩個啞口無言了。回頭想想,這人說的也在理。反正再親密的關係,日子久了總免不了如此。雖說是對人如對花,日日相見日日新,也難為人家把你日日掛在嘴邊金口褒獎。畢竟日日相處不是演戲,生唱一句:「小姐你多風采。」旦回一句:「君瑞你大雅才。」你來我往唇槍舌劍鬥得個滿天花雨。
如若天天做戲,絕世的名伶也有丟盔棄甲撂場子的一天。不然那段小樓為何半路撇了程蝶衣,娶了菊仙,想是厭了,心裡想過個安安穩穩的日子。世上人,連霸王都忍不住要返璞歸真,也唯有不瘋魔不能火的蝶衣,才願意孤獨地留在虞姬的世界裡。
相濡以沫,到底需要愛淡如水。
其實我是今日是看了李冶的詩《八至》才興起這樣想頭。那詩曰:「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和一般講究起承轉合的詩不同,這詩語言淡致,平中見奇絕,和詩僧王梵志的《城外土饅頭》一樣平白如話:「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混似不假思索隨口而出,卻是意味深長得緊。王梵志的詩且放下不談,單說這首《八至》。詩的前三句是個過場,存在是為了襯托最後一句:「至親至疏夫妻。」
層雲疊嶂,前三句過後,才顯出最後一句峰巒。
「至親至疏夫妻。」這話滿是飽經人事的感覺,我覺得比一般的情詞情詩要深刻太多,可算是情愛中的至理名言。夫妻間可以誓同生死,也可以反目成仇,不共戴天。這當中愛恨微妙,感慨良多,尋常年輕小姑娘想說也說不出來,必得要曾經滄海,才能指點歸帆。
或許正是看透了這些,李冶才寧願放縱情懷,即使隔了千年,也不能說她的想法就一定消極,反正這世上夫妻宮緣淺,一世惹桃花的人也真是不少。
李冶即是李季蘭,唐朝著名的女道士,和薛濤一樣是享有盛名的才女詩人。說起這個唐朝女道士我就好笑。唐朝的這些女人多半喜歡掛羊頭賣狗肉,公主好做不做,要跑去做女道士。公主之下風氣也松敞,做了女道士,不是有夫之婦,隨意和男人不清不楚地交往也無人管,要細論起唐朝女人大膽放蕩,比現在倡導身體寫作的那些女中豪傑還要前衛三分。
李冶十一歲時,被送入剡中玉真觀中作女道士,改名李季蘭;和薛濤一樣,李季蘭也有個薔薇詩讖的故事。說是李才女六歲的時候,寫下一首詠薔薇的詩,其中有這樣兩句:「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她的父親和薛濤的父親差不多,都是又喜又驚,還都有強烈的第六感,立刻預言女兒將是個「失行婦人」。父親說「此女聰黠非常,恐為失行婦人」。因為詩中「架卻」諧音「嫁卻」,小小年紀即做如此驚人語,難保以後做出什麼事,趕緊著,往道觀一送,指望借助清燈黃卷收收性子。
這事反正我左右不信,覺著比薛濤那個事還玄乎。多半是後人附會的。六歲時能有個男的不跟女的玩的性別意識就不錯了,思嫁,這也太早熟了吧,難道她媽媽胎教那麼成功?還是古代啟蒙教育早?
不過李季蘭風流放蕩是無可辯駁的。《唐才子傳》記載她和當時的名士素有往來,暢談詩文,席間言笑無忌。河間名士劉長卿有「陰重之疾」,也就是「疝氣」,經常要用布兜托起腎囊,才可以減少痛楚。李季蘭知道劉長卿有這種病,就用陶淵明的詩「山氣日夕佳」來笑話劉長卿的疝氣病。劉長卿名士風流,當即回以陶淵明的詩:「眾鳥欣有托。」於是舉座大笑。
這種黃段子是屬於比較深奧的,我想了半天才明白什麼意思。不過明白是明白了,你就是打死我,我也不敢當眾和男士開這種玩笑。李道姑的潑辣大膽,讓我這個自認開放的現代人目瞪口呆。
不過,我是很喜歡李季蘭的才情的,說起來,她比前朝的才女謝道韞(只吟了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
、同時代的薛濤,詩才都要高許多。除了上面提到的《八至》詩,她還有一首詩是我非常喜歡的——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
攜琴上高樓,樓虛月華滿,彈著相思曲,弦腸一時斷。
——李季蘭《相思怨》
這首《相思怨》深得民歌言語直白的妙處,而意境高遠,又遙遙有《古詩十九首》的古風。讀這樣的詩不難隨著詩意聯想到一些畫面:高高的樓宇上接青天,在滿天滿地的月光籠罩下,高樓彷彿是神仙住的瑤台。一個女子在高樓上彈琴,曲調憂傷淒清,綿延直入虛空,只有相思的曲兒,才會這樣纏續綿長。可是,突然弦斷音裂,想必是女子思情切切,再也彈不下去了。曲散腸斷,這女子,撫琴獨坐,神情蕭索,黯然良久。像「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這種言盡意未盡的姿態,歷來是最有藝術感染力的。
可惜我這個俗人看重的這兩首詩,《唐詩鑒賞詞典》都沒有選。我翻看了手邊的《唐詩鑒賞詞典》,人家選了《寄校書七兄》這一首,詩曰:
無事烏程縣,差池歲月餘。
不知芸閣吏,寂寞竟何如。
遠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車。
因過大雷岸,莫忘幾行書。
這是一首以詩寫成的信,是李季蘭寄給自己身為校書郎(國家圖書館館員)的兄長的。其中「遠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車」兩句歷來為評家稱頌,高仲武的《中興間氣集》甚至說,「遠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車」就是「五言之佳境」。我仔細看了資料,才發現這兩句好處不在於用典深巧,而是因為它寫的是虛設之景,把其兄長在國家圖書館工作的情景巧妙地藝術化了,讚美兄長遨遊書海,苦心造詣,其實說白了就和咱們現在常說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差不多意思。當然人家高手遣詞造句要有技巧得多,不可以和咱們這種大白話比。
在這首詩裡,李季蘭用五古的筆法佔去一半的篇幅,後半篇筆法陡變,於狹窄的境地中盡顯才氣,極盡變化,顯示出她對自己才氣的自信。陸昶《歷朝名媛詩詞》讚她:「筆力矯亢,詞氣清灑,落落名士之風,不似出女人手。」還是很中肯到位的評價。
史載李季蘭「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我總愛琢磨她那個「神情蕭散」是什麼樣的神態。是否就像張愛玲高昂著頭的那張照片的感覺,帶著二分傲然,三分落寞、五分蕭索,三分眷戀、七分淡漠地睥睨這紅塵。
我相信一流的才女,即使隔了千年時光,心智也是有共通的,身上流落的氣息韻致,像老房子裡留下的檀香木衣櫃,總是高大沉厚的樣式,何時打開來,都瀰漫著淡淡香味,有恍惚相識的感覺。
李季蘭久有才名,被德宗召見時卻已年老,德宗一看,原來是個俊老太太呵,對她撫慰了一番,也就沒什麼別的想法了。李季蘭於是在歷史上落得個「俊嫗」的雅號。我看這段故事忍不住笑,深深感歎還是張愛玲說得對——「還是出名要趁早啊,太晚的話,快樂也不是那麼強烈了!」後來李季蘭因朱泚之亂受牽連,又被唐德宗下令亂棍撲殺。想來很可悲。可能的話,女人的一生,還是不要和政治扯上關係。
傳說人死前,她一生中經歷的事,都會閃電般回放,不知在死前,李季蘭回望這一生,想起的人是誰?那晚夜靜更深,攜琴上高樓,她的相思曲又是為誰而彈?
「至親至疏夫妻」,我想瞭解她的曾經滄海,往事是怎樣的一場煙夢?因為,這樣思深情淡的話,不是修道可以修出來的。
人生若只如初見 正文 至高至明日月 至親至疏夫妻_雲台書屋 https://bit.ly/2V9c4F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