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米訪美國會圖書館 見證斯卡羅「南岬之盟」歷史文件
屏東縣長周春米(右)參訪美國國會圖書館見證「南岬之盟」李仙得的國會報告文件。(屏東縣政府提供)
周春米訪美國會圖書館 見證斯卡羅「南岬之盟」歷史文件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IRjkLO
2024/03/24 09:29
〔記者羅欣貞/屏東報導〕1867年恆春半島發生美國商船「羅妹號」事件,當時美駐福爾摩沙領事李仙得與斯卡羅原住民協議「南岬之盟」和平協定,此為台灣與美國第一次訂立的國際約定,也是第一次以台灣人民為主體簽署的國際協議,相關文件現今存放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現正訪美的屏東縣長周春米特地前往參觀調閱相關文件,見證屏東在台灣史上與國際來往的重要地位,讓世界從屏東開始認識台灣。
屏東縣長周春米等人參訪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會圖書館,為美國國會的主要研究機構,首次以台灣人民為主體簽署的協議「南岬之盟」李仙得的國會報告文件即收藏在其間。
屏東縣政府表示,「羅妹號」事件是美國與台灣原住民族之間爆發的外交事件,美國籍商船羅妹號在外海觸礁,倖存的船長及船員等人在墾丁一帶上岸,因誤闖排灣族領地而遭「出草」,引發美國出兵,而後李仙得與瑯嶠十八社總頭目卓杞篤口頭協議,秉持人道精神,以紅旗作為識別求援的海難生還者,是為「南岬之盟」,近年史詩大戲「斯卡羅」就是以「羅妹號」事件為歷史背景
李仙得於1869年再度來台,與卓杞篤進一步以書面立下非正式的諒解備忘錄,李仙得提交給國會的報告中收錄全文。看到150多年前的歷史文件,周春米頗有感觸,透過歷史文件來見證屏東在國際上的定位別具意義,大航海時代因文化語言產生的衝突誤解,也為日後文明世界帶來相互尊重與交流,屏東當時作為世界認識台灣的入口,此次參訪美國也將持續為台灣與國際奠定合作的基礎,讓屏東成為世界的屏東。
除了「羅妹號」事件,1874年恆春半島又發生「牡丹社事件」,都是影響台灣的重要歷史事件,今年適逢牡丹社事件150週年,屏東縣政府規畫一系列紀念活動,包括將事件發生地石門古戰場macacukes登錄為屏東縣史蹟,在落山風風景特定區發起「恆春半島走讀-尋訪琅嶠故事」計畫,培訓牡丹社事件專業導覽人員等,未來帶領民眾走讀歷史,共同見證屏東作為世界的入口所為台灣帶來的歷史意義。
屏東縣長周春米(右)參訪美國國會圖書館見證「南岬之盟」李仙得的國會報告文件。(屏東縣政府提供)
屏東縣長周春米(右)參訪美國國會圖書館。(屏東縣政府提供)
周春米訪美國會圖書館 見證斯卡羅「南岬之盟」歷史文件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IRjkLO

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

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

李仙德-當時對台灣人的分類


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

《斯卡羅》掀熱潮 屏東製播羅妹號事件、牡丹社事件紀錄片
2021/08/20 15:22
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以動畫結合實景。(屏縣府文化處提供)
〔記者羅欣貞/屏東報導〕史詩台劇《斯卡羅》上週開播後引發廣大回響,屏東縣政府近3年透過歷史場域再造計畫,以「羅妹號事件」與「牡丹社事件」為出發點,耙梳歷史紋理,今年製播完成了兩部紀錄片《社頂的孩子》、《SEVALITAN》,盼讓發生在台灣島上關鍵的歷史能被清楚解讀。
屏東縣政府表示,發生在恆春半島的「羅妹號事件」、「牡丹社事件」是台灣第一次以國際事件進入世界的開端。在公視史詩級旗艦劇「斯卡羅」掀起歷史熱潮下,其實,屏東縣從3年前即以歷史場域再造精神為核心,進行相關的田野調查、考證研究。
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以動畫結合實景。(屏縣府文化處提供)
從2019年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內外學者以及在地文史工作者共同發表研究成果;2020年舉辦人才培訓與歷史教育營相關計畫,以及歷時2年拍攝完成的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牡丹社事件紀錄片《SEVALITAN》,片長各為90分鐘,從多元的角度解構歷史事件之於屏東及之於台灣的重要意義。
文化處表示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明天(21日)中午12點半於公視播映,導演柯合倍深入屏東部落,透過史料蒐集、訪談耆老,以動畫結合實景,重現羅妹號事件發生始末及後續帶來的影響。9月3日、10日兩天晚間8點於墾丁馥蘭朵飯店《回春去——重返26號公路》活動授權播放,歡迎民眾前往觀賞(報名網址:https://reurl.cc/YOgjxX)。看了斯卡羅,也一定要看這部紀錄片,會有更具體的族群分布、國際關係及歷史背景的概念。
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以動畫結合實景。(屏縣府文化處提供)
另一部牡丹社事件紀錄片《SEVALITAN》,預計在今年9月至10月舉辦盛大首映。文化處說,針對羅妹號事件及牡丹社事件,縣府持續進行漫畫出版、策展及場域修復、文史觀光推廣、舞蹈劇場等,希冀帶領民眾用全新的觀點認識台灣歷史,學習尊重多元族群文化。
《斯卡羅》掀熱潮 屏東製播羅妹號事件、牡丹社事件紀錄片 - 自由娛樂 https://bit.ly/37Wkjrp

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


第一位「臺灣王」臺灣邦聯時代-臺灣在荷蘭之前存在著我們不曾想像過的「邦聯」或「王國」政權-雄踞南臺灣的大龜文王國、中臺灣霸主大肚王國、一統恆春半島的瑯嶠十八番社-17世紀之前的臺灣,並非空白一片,穿過歷史的迷霧,臺灣原住民族在各地建立部落聯盟,發展出不同的文化、歷史,勾勒多彩多姿的臺灣聯邦時代-臺灣第一位正式在文獻中出現的「王」,是西拉雅族新港社的部落領袖理加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混亂


「查馬克.法拉屋樂(1979 -2021),屏東縣來義鄉丹林部落排灣族人,畢業於台東師範學院,2003年分發至泰武國小任教,允文允武,除了在體育指導有傑出的表現,更是致力於文化復振,對保存傳統文化以及推動民族教育不遺餘力,於35歲的年紀拿下2014年《第21屆東元獎》,成為歷年最年輕的得主,並於2017年榮獲教育界最高榮譽《師鐸獎》的肯定。台劇《斯卡羅》首播締造收視佳績,劇中飾演斯卡羅大股頭「卓杞篤」的查馬克.法拉屋樂,昨晚(19日)11時05分於屏東縣來義鄉丹林部落住家病逝,得年42歲。《斯卡羅》男主角查馬克.法拉屋樂罹癌病逝家中 享年42歲 https://bit.ly/3AZ0tby


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

為何在船堅砲利的西方強權面前,部落族人能夠擊退美國艦隊的征伐、與美方代表平起平坐談判?透過考古學的視角,我們得以揭秘「斯卡羅」在19世紀的強大實力。
羅妹號事件、斯卡羅考古揭密:瑯嶠原住民有多強大?社頂遺址發現大量「舶來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mjD94c
羅妹號、牡丹社事件的考古學觀點
1867年,一艘美國商船羅妹號(Rover)在南臺灣海域觸礁,船員上岸後遭原住民殺害遇難。此後數年間,清兵、美艦、日軍先後兵臨恆春半島,台灣捲入詭譎莫測的國際政治角力,福爾摩沙的命運就此改變。然而眾多史料中,事件主角原住民族始終作為被書寫者,而非發言者。「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郭素秋副研究員,她運用「舊社考古學」研究方法,重新以原住民的視角理解過去。
19世紀原住民簽訂的第一個外交條約
1869年2月28日早上,恆春半島上的射麻裡社正舉行著一場熱鬧的盛宴。
宴會主人卓杞篤(Cuqicuq Garuljigulj),既是豬朥束社頭目、同時也是斯卡羅族部落聯盟的大股頭人。席上嘉賓,則有美國駐清國廈門的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以及擔任通譯的英國商人必麒麟(William A. Pickering)等西方人。恆春半島與原住民往來密切的漢人聚落射寮,也以頭人綿仔為代表。
宴席上佳餚美酒,不過所有人都清楚,這是一場充滿「政治意味」的外交儀式。卓杞篤以瑯嶠十八社大頭目身分,運用部落的傳統儀式接待外賓,一方面鞏固自己在部族內的權威地位,同時也正式確立先前他與李仙得議定的「南岬之盟」:承諾保護漂流至該地的歐美人安全。(註一)
這場外交談判的源頭,來自一場關鍵的歷史船難「羅妹號事件」。
羅妹號事件,美軍艦隊進攻南台灣
時間回到兩年前。1867年,美國商船羅妹號(Rover)遭遇風暴觸礁,十數名船員在墾丁一帶上岸後被視為入侵者,遭到排灣族龜仔律社原住民殺害
事發後,美國領事李仙得疾聲要求清廷懲凶,但清廷卻消極表示「生番」不在清國統治範圍,無力處理美國於是下令出兵討伐,直指福爾摩沙!然而,這場滿懷帝國傲氣的報復性遠征,卻意外慘澹收場。
1867年6月,美國巡洋艦隊浩浩蕩蕩進攻,但登陸後慘遭龜仔律社伏擊,大敗而歸。最終,在必麒麟的居中牽線下,李仙得與十八社大頭目卓杞篤簽訂了「南岬之盟」,那場匯集了恆春各方勢力、相當「國際化」且族群多元的外交場合,也被紀錄在李仙得的台灣踏查手稿。
為何在船堅砲利的西方強權面前,部落族人能夠擊退美國艦隊的征伐、與美方代表平起平坐談判?李仙得手稿不曾詳述的側面,考古學或許能提供新的解釋觀點。
斯卡羅:瑯嶠地區最強大的族群
懂文字的人,就掌握了話語權。
訪談一開始,中研院郭素秋副研究員開宗明義地點出「歷史書寫」的特權。「原住民沒有文字,文字是殖民政權或現代政府介入後,把原有的族語文字化。」但沒有文字並不意味封閉、無知。
「原住民有自己的語言,也有極佳學習外來文化的能力與智慧。」許多人對部落的想像,是原始、邊緣且落後未開化,然而從「南岬之盟」等歷史事件就能看到,原住民擁有極高的適應力與政治手腕。而他們能伺機觀察外國船隻、運用地利突襲美軍艦隊,顯然對外來文化、武裝都不陌生。
郭素秋強調:「他們沒有文字,所以失去了發語權。即使作為事件的主角,但因為史料不是由他們書寫,而是來自外國人的視角,就會有偏頗性。所以我一直強調需要透過不同材料對話,我們不能只用單一史料的價值觀來詮釋歷史。」
恆春地區古稱「瑯嶠」,自古即有眾多族群在此匯聚。當地原以排灣族為主,後來東海岸知本的卑南族人南遷此地,自稱「斯卡羅」,包含豬朥束、射麻里、龍鑾、貓仔四個番社,荷蘭時期的文獻便已留下記載。
清代至日治初期,斯卡羅一度成為瑯嶠地區最強大的族群,對於當地排灣、閩南以及粵籍客家聚落皆有相當影響力,轄下的排灣、斯卡羅等十八個番社被統稱為「瑯嶠十八社」,形成一個跨族群的鬆散酋邦。羅妹號事件當時,斯卡羅四大家系之首「豬朥束社」位階最高,頭目卓杞篤被視為「瑯嶠十八番社總頭目」
郭素秋談到,解讀羅妹號、牡丹社等衝擊原住民的重大歷史事件,必須從十九世紀台灣與風起雲湧的國際勢力競逐來理解。
1860年台灣開港通商後,自此捲入西方強權在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角力。一方面,南台灣海域歷來海難頻繁,不時有漂民被視為入侵者遭原住民殺害;而清廷長年將瑯嶠一帶視為「化外之地」,治理態度消極,國際強權因而獲得可乘之機。
相隔不到十年的「羅妹號事件」(1867)、 「牡丹社事件」(1874),便是強權藉口船難爭端、嘗試搶占台灣的例子。
瑯嶠原住民有多強大?社頂遺址發現大量「舶來品」!
當時,以漢人為經營體系的糖、樟腦、茶葉出口,讓台灣躋身世界貿易體系。不過從考古學調查,被清國視為化外之地的原住民部落,也並非與世隔絕。
1980年代在墾丁一帶發現的「社頂遺址」,石棺內採用屈肢蹲踞葬、複體多次葬,判斷是古時排灣人盛行的墓葬形式。郭素秋進一步做考證。她將考古挖掘的社頂、龜子角遺址地點,與1904年日人繪製的「台灣堡圖」套疊,進行古今比對,證實了這兩處應該就是「羅妹號事件」中力戰美軍的主角──龜仔律社的相關遺址!
剽悍的龜仔律社族人,是否孤立封閉、鮮少與外界接觸?考古研究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社頂遺址的陪葬品相當精緻豐富,有銅環、瑪瑙珠、玻璃珠,閩粵的瓷碗、瓷壺,甚至還有西班牙、墨西哥銀幣,都出現在排灣部族的石棺內。這些充滿「異國風味」的器物,與其他排灣遺址的考古發現相當吻合。「從屏東牡丹鄉、滿州鄉、來義鄉的出土文物,大概三四百年前,原住民就大量使用福建燒製的陶罐和青花瓷。」
郭素秋解釋, 來義、恆春半島等排灣舊社皆位居深山,但從考古挖掘的出土文物,十三至十五世紀(宋元時期),部落已經出現福建的青瓷、白瓷;十七至十九世紀(明清時期),排灣族家屋的出土文物,幾乎看不見部落傳統的手製軟陶,中國閩、粵陶瓷器取而代之成為日常用品;來義舊社甚至挖出日本江戶時代的銅錢。
上述種種的考古發掘意味著:三、四百年前,深山部落與外界已有活絡的交流往來,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度很高,也是海外陶瓷器的消費者
「我完全沒料到會找到這麼多海洋性器物!部落看起來很山區、很邊緣,但並不是一般想像的貧瘠和無知。他們大量使用舶來品作為日用品,代表可以穩定地持續取得這些器物。」郭素秋打趣地說,「其實部落可能過得挺好的,有大鐵鍋,還能用銀幣、瑪瑙珠、瓷碗陪葬。」
但這些海外器物,怎麼遠渡重洋到達南部深山?西班牙、墨西哥銀幣,又怎麼來到龜仔律社的石棺裡?
目前仍是待解之謎。郭素秋推測,因緣於大航海時代下的殖民浪潮與全球貿易,讓遠在墨西哥的銀幣、菲律賓(西班牙殖民地)的物資,有機會飄洋過海。同一時期的福建,也出現類似銀幣,隱然勾勒出在美洲墨西哥城、菲律賓馬尼拉、中國廈門、台灣瑯嶠之間輾轉流通的貨貿關係。
透過出土文物、文物的使用痕跡和記號,對照歷史脈絡,考古學家雖無法完全還原銀幣流通的路線,卻獲得了一幅全球尺度的圖像,映照出各地人群透過戰爭、殖民、貿易產生的連結。而從這一枚銀幣,也隱約窺見台灣原住民曾在全球貿易舞台「參一腳」
牡丹社事件,日本籌畫三年一舉進攻
回到局勢詭譎的十九世紀,海風瞬息萬變,恆春半島與外來勢力的牽扯,也並未隨著合約簽訂而結束。
1871 年,距離「南岬之盟」不到五年,一艘琉球宮古島的船隻在恆春半島遇難,五十四位琉球船民上岸後,因為文化衝突遭到高士佛社殺害。事發三年,日本高舉懲凶大旗,兵分三路深入山區擊潰牡丹社、高士佛社等部族,史稱「牡丹社事件」。
因為有美軍慘敗的前車之鑑,日本雖「故技重施」,但更為周全縝密。不僅花費三年籌畫,還找了熟悉瑯嶠各社、地形、清國統治實力的李仙得作軍事顧問,成功攻下瑯嶠地區。這次征戰也是明治維新後日本首度出兵海外,展示初露的帝國野心。
「事件後三年才出兵,日本人已經能畫出一張非常精準的地圖,背後當然有政治目的。」郭素秋將 1874 年日軍繪製的古地圖與今日地圖套疊後,幾乎相差不遠。她分析日本成功控制恆春半島的關鍵,牡丹社是當時最強大的番社,把牡丹社拿下來,其他部族自然就臣服。再加上李仙得引導,所以日本人對當地局勢非常清楚。」
被遺忘的Linivuan舊社
牡丹社事件對台灣的命運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清國開始積極治理、開山撫番,可說是歷史科的「必考題」。那麼,還有什麼是我們不知道的?
「高士佛社被攻下,之後發生什麼事?族人全部逃難遷走,那裡變成一個禁忌之地,十幾年前我訪談的耆老過世後,現在已經沒有人知道Linivuan(日軍進攻時的部落之地)在哪。」郭素秋感慨地說。
1874 年,高士佛社遭到日軍攻擊焚毀後,部落族人只得逃離舊社、輾轉遷徙到今日的居住地;當年逃離的舊社,確切位置逐漸被族人遺忘,只留下Linivuan這個名字。
為了找出舊社位置,郭素秋以「舊社考古學」方法多方比對,透過高士社耆老李金水、華阿財的口述,以及日軍發兵前繪製的「石門竹社楓港ノ三道攻擊要圖」交叉對照,終於判斷出Linivuan舊社應位於高士佛山東南側。這個考古發現,扭轉了過去研究者僅透過文獻史料造成的誤判。
「舊社考古學」(methodology of archaeology of abandoned village site),就是從現生部落往前追溯他們遷徙前的舊社,重回現場進行考古學研究。配合文獻、考古文物和口傳歷史,建構舊社生活的具體圖像,並進一步確認遺址與現生族群的關係。
舊社考古學為何重要?郭素秋強調,文字留下的歷史常來自各方建構。從考古、出土文物考據,我們看到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另一側面。
各方歷史文獻有漢人觀點、日本人觀點、西方人觀點,唯獨缺少事件當下的在地觀點。史料必須與考古學對話,才能減少對歷史時空的考據偏誤。
尤其部落常有不同遷徙歷程,僅透過歷史文獻研究有時便可能失真。舉例來說,先前的研究者繪製日軍攻擊地圖時,取用高士社晚近的地點,誤標了關鍵的高士佛社、竹社位置,因此畫出來的進攻路線便有誤差。
舊社考古,重回原住民觀點
「現今如果要對牡丹社事件提供新的理解,下一步就是回到Linivuan做考古研究,看看地底下有什麼樣的訊息,這是一個解決史料困境的方法。」郭素秋說。
舊社考古學便是試圖回到事件的當場,透過地層的無字天書,讓沒有文字的人發聲。
找出舊社位址,考古學者才有機會從一層一層的地表、地層深入發掘,更貼近數百年前的場景,勾勒部落當時的日常生活樣態。郭素秋有感而發地說:「考古不光只是研究『史前』,在歷史時期、重要事件,也可以發揮很重要的作用,增加新的資料、新的思考視點。」
一系列社頂遺址及Linivuan舊社的考察,我們宛如通往十九世紀末恆春半島的蟲洞,依稀見識當年排灣族人的生活輪廓。結束這場「穿越時空之旅」,郭素秋如此總結自己長年的研究關懷:「我們怎麼透過考古理解舊社、和史料對話,把發言權拉回原住民這邊,放到舞台中間寫歷史,這便是考古學可以努力做的事!」羅妹號事件、斯卡羅考古揭密:瑯嶠原住民有多強大?社頂遺址發現大量「舶來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mjD94c


研究人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


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


最近很夯的公視劇 #斯卡羅,引起一陣 #必麒麟、#李仙得 旋風,兩位都是真實存在的人物,以穿著跟形象來說,約有五成像(本人沒那樣帥啦XD)。
例如來自蘇格蘭的臺灣通必麒麟,因為臺灣濕熱,所以熱愛穿蘇格蘭裙,實際上他穿得比電視劇中還正式(可以看我附的圖)。
另外,法國人李仙得為美國軍人,在南北戰爭中受傷,導致一隻眼睛失明,但劇中這部分沒有呈現出來。
還有台灣第一位海關醫生 #萬巴德,當時李仙得第一次來台是1867年美國艦隊派兵討伐台灣南端的排灣族,同行還有必麒麟與英國領事賈錄,當時隨行的萬巴德才23歲…劇中看來都已經40-50歲了XD(我剛找到萬巴德醫生年輕時照片,請看附圖)。
根據時間推算,萬巴德跟李仙得兩人應差不多時間來臺,但劇中看來卻是萬巴德已經在台灣一段時間,之後還醫治了李仙得?這時間差可能是為戲劇化而有些修正?
萬巴德也是個神奇人物,他是臺灣熱帶學之父,後來去香港執業,還幫李鴻章看過病,創立香港醫學院,孫中山還是第一屆畢業生。
在成大教授王雅倫所著 #臺灣攝影史的黎明 (連結請看留言處)一書中(P60-63)提及這三位人物,也附上年份,方便推論時間,還有兩張李仙德、必麒麟前往部落談判的照片。
另一篇2018年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助理陳涵郁所寫的文章(連結請看留言處),也附上一張1869年時李仙得與必麒麟到高雄大甲照片,當時的轎子是有頂棚式的,與電視劇中兩人第一次進部落談判時搭乘的竹轎不同。
一開始是為整理之前拍的 #台南神學院 照片,查了巴克禮博士、馬雅各醫生資料,想到王老師所著 #臺灣攝影史的黎明 書中介紹過這兩位的資料與玻璃板照片,卻更意外翻到「斯卡羅」這三位外國人的資料。
我們常因為一棟建築、一個文物、幾張照片,透過資料搜尋與歷史資料年份對照,意外挖掘其後面無限故事,更經由建築、歷史、藝術、文物、人物、影像串連出台灣歷史的脈絡,每一條脈絡延伸,都有更多故事,這是文資最有趣之處,把文資當故事看,就一點都不枯燥,但當然得有圖片助攻。
還有出版社趁機把多年前出版的李仙得、必麒麟手稿重新出版,這也是聰明的經商之道(我就買了阿XD),歷史很枯燥,但透過影像、電視劇的推波助瀾,更能被大眾接受,對於普及來說,是很重要的助力。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43941065730870/permalink/3226445194147095/

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


客藉頭人- 林阿九
1871年11月底建墓完畢,西鄉從道將墓交由林阿九家族,囑咐代為管理祭祀,並給予一份證明,答應每年給付年金二十圓。墓碑材料為花崗石,由日本從廈門購買,並大字書寫著「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民墓」,背面有西鄉從道親書的碑銘,為日人在臺存留最早的一塊碑體。但該墓當時並沒紀錄各受難者的名字。林阿九家族每年舊曆三月十五日與七月十五,舉行祭祀。
左側署名:經理人 林阿九之子 林椪獅 永祀
右側署名:埋祀人 楊友旺 林阿九 張眉婆 統帶統埔眾人等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503215599967031/permalink/2986353711653205/

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


管仁健觀點》國民黨為何這麼討厭《斯卡羅》?管仁健觀點》國民黨為何這麼討厭《斯卡羅》? | 政治 | 新頭殼 Newtalk https://bit.ly/3gtNJSo
新頭殼newtalk 文/管仁健
發布 2021.08.24 | 18:20
管仁健觀點》國民黨為何這麼討厭《斯卡羅》? | 政治 | 新頭殼 Newtalk https://bit.ly/3gtNJSo
《斯卡羅》中飾演「卓杞篤」,已經病逝的演員查馬克・法拉屋樂。   圖:翻攝自臉書(資料照片)
耗資新台幣2.2億,公視改編自小說《傀儡花》的史詩旗艦影集《斯卡羅》,描述1867年美國商船「羅妹號」(Rover)在恆春半島南端琅嶠地區擱淺,船員登岸求生,卻因誤闖了當地原住民的領地而遭斬首,14名登岸船員僅1人倖存。
事後美軍對台灣展開軍事報復,史稱「福爾摩沙遠征事件」。在法裔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的調停下,排灣族斯卡羅頭目卓杞篤,允諾將來的海事受難者,可用「紅旗」為信號求援,原住民就不視為入侵者,雙方並簽訂了《南岬之盟》的歷史事件。
8月14日晚間《斯卡羅》首播之後,鄉民們一片叫好。因為劇中除了部分正史裡提到的人物,也結合了編劇虛構的角色,把當時台灣原住民、河洛人、客家人與西方國家來台的冒險家(或者說是掮客),不同族群間的衝突、協調與發展,描繪得栩栩如生。也讓鄉民們對台灣土地的歷史,能有了「大一統」之外更深刻的省思。
但小說《傀儡花》在改編影集後,會被改名為《斯卡羅》,是因劇組考量「傀儡」一詞是過去漢人對原住民族的蔑稱,才從100多個備選名稱裡挑出《斯卡羅》。
「斯卡羅」是恆春半島南端的一群統治貴族,大致是由四大家族統轄瑯嶠地區各部落。日本人類學家描述為「排灣化的卑南族」,具有跨族群與跨文化的意涵。
黨國媒體人內心深處的「小警總」
然而改名為《斯卡羅》之後,並沒有皆大歡喜。因為「斯卡羅」三個字,隱含的四大家族與外來統治者,立即觸動了黨國媒體人內心深處的「小警總」。
這些滯台中國人抨擊公視,企圖討好民進黨與台派鄉民,刻意放大了清朝官員把蕃界視為化外之地的無知,利用《斯卡羅》的戲劇,迎合綠營切割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政治主張。
其實「一個台灣,多種歷史」,不是解嚴後才有的現象。半世紀前在我家六口裡,就已經是這樣。當年我爸爸罵我們4姊弟太浪費,說起小時候飛機轟炸時,有什麼就吃什麼,哪裡有得挑;我媽媽在一旁幫腔,也說起小時候躲空襲的慘況。
不過我們從小也就知道,我爸爸是外省人,轟炸他的是日本飛機;我媽媽是本省人,轟炸她的是美國飛機。但歷史本來就是這樣,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自然會有不同的史觀。
不知那些義憤填膺的黨國媒體人,在看《延禧攻略》或《後宮甄嬛傳》時,也會這麼在乎史實嗎?公視之前不也播過洋溢著黨國情愁的《一把青》嗎?為什麼觀眾只能看你們認為的「正確政治」,公視卻不准播你們不認同的「政治正確」呢?
國共兩黨為何總是口徑一致?
《斯卡羅》尚未開播,前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楊渡,就先針對《傀儡花》中的李仙得,發表評論〈賣台第一人—李仙得〉一文。強調李仙得在牡丹社事件時,因為熟悉琅嶠18社的地形,除了奉獻詳細的地圖給日軍,還針對戰略提出重要建議。編劇若把李仙得英雄化、美化:
「那簡直是對被屠殺的原住民再次的侮辱。而且是對被出賣的台灣人尊嚴的踐踏。……他等於是一個殖民帝國的引路人。台灣原住民不應該遺忘的第一個出賣者,賣台第一人。」
楊渡為何要把李仙得定位為「賣台第一人」?說穿了也不難明白。因為在李仙得主導下,美國與斯卡羅簽訂的協議,完全排除了當時統治台灣西部平原的清朝政府。這就像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最近要對美國政府說的: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美國違背一個中國原則,與台灣當局簽約,這一行徑無異於開歷史倒車,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台灣問題事關中國核心利益,在這一問題上,中方不會作出任何妥協、退讓。
中國政府和人民實現祖國統一的決心不可動搖,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紅線不容觸碰。美國應當充分認識到台灣問題的極端重要性和敏感性,及時意識到在台灣問題上玩火的嚴重後果。」
台灣人不管是漢人移民或後裔,還是原住民,只要是跳過中國的「中央」,與世界上任何一國締約,都是國民黨要反對的。尤其是與美國之間的條約,不用看內容,國民黨就已經先斷定這是「賣台第一人」,這一點國共兩黨就已不只是「92共識」,是「百分百共識」了。
楊渡為何這麼急著「扣帽子」?
戒嚴時代國民黨的文膽很好做,反正只要共產黨說什麼,國民黨也就說什麼。在「台灣問題」上,國共兩黨的立場完全相同,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的差異而已。
但解嚴後,尤其總統民選後,國民黨在台灣也需要選票了。過去那一套與共產黨一樣的說詞,當然不能沿用了。
李仙得是美國駐華外交官,離職後擔任日本政府的顧問。他當美國外交官時,考慮的是美國的國家利益;他當日本顧問時,考慮的是日本的國家利益。
把琅嶠18社說成是「化外之民」或「化外之地」的是清國官員。他們都已對外國宣示,台灣原民部落不是清國領地,那麼按萬國公法,「無主地」不是誰都可以先佔嗎?
鄉民們確實不必如楊渡所說,刻意去英雄化或美化李先得。在大航海時代,一個買辦去全球各處尋找適合金主投資與搶佔的地點,所做的就跟我們在職場一樣,拿誰的薪水辦的事。
但要像楊渡說的,替李先得冠上「賣台第一人」的帽子,又未免太誇張了。李先得就不是台灣人,他是要怎麼「賣台」呢?
李仙德在「羅妹號事件」中,擔任美國駐廈門領事,有美國人民因船難漂流到台灣卻被殺害,他來協助談判,最後還簽了協定,這應該也沒什麼美化吧?
至於多年後「牡丹社事件」,《斯卡羅》的劇情裡,會不會拍到那麼晚期?本魯不知。但楊渡要在《斯卡羅》尚未開播,就先把李先得定位為「賣台第一人」,說穿了也就只是要配合國民黨的「大一統」思想,先對台灣人洗腦「美國不可靠」吧?
管仁健觀點》國民黨為何這麼討厭《斯卡羅》? | 政治 | 新頭殼 Newtalk https://bit.ly/3gtNJSo

羅妹號事件紀錄片《社頂的孩子》弱勢客家人的身分認同遊走在各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