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開基武廟
乃文乃武乃聖乃神扶四百年承堯之運,
自東自西自南自北如七十子服孔之心。
入此廟當要出此廟莫混帳磕了頭去
拜斯人便思學斯人須仔細捫著心來
世界珍奇廟: 台南開基武廟 https://bit.ly/3yFqMTi
中西區新美街開基武廟,俗稱「關帝港武廟」,主祀關聖帝君,由於年代久遠,加上又位昔日「關帝港」旁,因此成為府城知名廟宇之一。
開基武廟創建於明永曆年間(西元1669年),主祀的關聖帝君神像,係由鄭成功部將由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塗門關帝廟(今稱通淮關岳廟),恭請二關帝神像度海來台,於承天府西定坊港口前,搭寮安座奉祀,在信眾要求下,乃鳩資建廟,由於「關帝港」為清初台江內海的重要度口,歷代皆有整修,始成今貌,因規模較祀典武廟小因此俗稱「小關帝廟」。
開基武廟三川門入口處,仍留有當時貢生黃本淵「漢代精忠耿耿日星並煥,台城肇祀巍巍宮闕重新」的柱聯,甚至後殿三川門兩旁的舊聯「詭詐奸刁到廟傾誠何益,公平正直入門不拜無妨」的楹聯,還有神龕前「入此廟當要出此廟,莫混帳磕了頭去;拜斯人便要學斯人,須仔細捫著心來」的對聯,更具涵義。
開基武廟建築,為閩式平房,包括三川殿、過水廊、正殿,其中比較特別的是馬使爺及虎爺是供奉在三川殿右側牆上的小神龕中,這是因為廟地狹窄,為了節省空間的巧妙安排。廟內匾額不少,從乾隆年間的「衡文天闕」、嘉慶年間的「行大道」到光緒年間的「立人極」等。
因為建廟久遠,還有許多「神蹟」流傳,根據開基武廟簡介指出,民國34年抗戰期間,盟軍轟炸台南,市區房屋屢遭毀壞,開基武廟四周也遭轟炸,繼而大火,連燒兩晝夜,傷亡不計其數,只有開基武廟仍屹立無恙,當時入廟逃難者均逃過一劫,離開時,都再三磕拜,因而廟宇名聲廣為流傳。
關帝港武廟 府城開基武廟 - 中華日報新聞網 https://bit.ly/3jwqwQg
開基武廟創建於鄭氏時期,位於當時承天府西定坊關帝港口附近。所謂「港口」即「關帝港」之指稱,顧名思義,及取其臨接關帝廟口之意。又因其規模體制比祀典武廟小,俗稱「小關帝廟」。因為信奉關帝爺的民眾很踴躍,每日來廟膜拜參祀、抽籤求神的絡繹不絕,所以將廟前街道稱做抽籤巷,就連當地的文武官員逢到每月的朔望日也曾蒞廟頂禮拜祀,可見關公信仰的普遍與份量了。開基武廟創建至今,迭經多次重修,所需經費幾乎都由舖紳商家籌措,直到民國65年,決議購買廟後土地另建新廟,而將舊廟留存,以做為歷史見證。
公告類別日期文號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1985-11-27台內民字第357272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2U0EuRS
評定基準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理由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61條綜合評定之
法令依據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中華民國71年5月26日總統令公佈 )第27條
所屬主管機關臺南市政府
現況地址縣市行政區地址
臺南市
中西區
新美街一一六號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聯絡單位:有形文化資產組
聯絡電話:(06)2213597
聯絡地址:臺南市中西區 中正路5巷1號3樓
地籍資料9eea33b3-3343-4eb9-8aa4-f7a47467cdf3.jpg
定著土地範圍(文字描述)中西區本段四小段42、42-1、27-1地號
所有權屬身分公私有姓名/名稱
建築所有人私有開OOOOOOOO
管理人使用人身分姓名/名稱
管理人開基武廟管理委員會使用人開基武廟管理委員會管理人顏教本
外觀特徵建築特色:建築格局為一磚石木構、三進之閩式平房,包括三川殿、過水廊、正殿。主祀關聖帝君,其中比較特別的是馬使爺及虎爺是供奉在三川殿右側牆上的小神龕中,這是因為廟地狹窄,為了節省空間的巧妙安排。 大門扇上是以凸起的巨大「門釘」取代門神,這是在文武聖廟或奉旨祀典的廟宇才准許裝設的,如天壇、祀典武廟等。
匾額:廟內匾額不少,從乾隆年間的「衡文天闕」、嘉慶年間的「行大道」到光緒年間的「立人極」,其中以優貢生黃本淵所題之對聯「漢代精忠耿耿日星並煥,臺城肇祀巍巍宮闕重新」最為著名。
神龕前的對聯:「入此廟當要出此廟,莫混帳磕了頭去;拜斯人便要學斯人,須仔細捫著心來」發人深省。
室內特徵(一)三川殿
屋身為三開間七架楹混合式構造方式,屋頂為常見之三川脊式,脊上為民國65年(西元1976年)修建時之剪黏泥塑,中段明間部份為疊斗式構架方式,次間兩側則是半附壁式的疊斗構架形式,並以兩山的山牆承重。
(二)天井及過水廊
今日所見的天井及過水廊為2010年間所改造而成,不僅拆除原有的過水廊構架,改由鋼筋混泥凝土版取代,並將原有的天井封閉,改成一現代住宅常見的採光窗,下方並加裝兩具抽風機。
(三)拜殿
拜殿的屋身為六架楹混合式構造方式,屋頂原為硬山單簷燕尾式屋頂,此外構架上斗邊花草雕飾亦已損壞,檐柱兩側挑檐栱亦不可見,推測應為改建時,以鋼筋混凝土梁取代承椽枋時拆棄。
(四)正殿
開基武廟的正殿屋頂為硬山單簷燕尾式屋頂,其構造係由桷仔、忘磚、座灰、瓦片、筒瓦及屋脊組合而成,正脊為大脊形式,採用高厚的「工」字形式,而其上方有「雙龍護塔」雕塑,係屬改建後之作,與時下流行之泛品無異,相較以前之舊作,已大不如前。
(五)原後殿及前方天井與過水廊
開基武廟的原後殿及前方天井與過水廊皆於65年(西元1976年)改建時遭拆除,其建築形式已無法確切得知。
使用情形祠廟
現 狀座落於商業區,與古稱抽籤巷為伍,亦顯昔日民間信仰的結合,景觀更具意義。儘管景物不再,但舊時的街道紋理及親切的街道空間尺度尚仍保留,相較於鄰近的其他現代巷道,基本上新美街仍具備一定程度的特色。虎林老照片:有着300多年曆史的虎頭關帝廟 - 楠木軒 https://bit.ly/3AeWKX5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消防安全、廟埕及周圍環境整理、排水系統的整理與外排設施銜接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2U0EuRS
上聯:知我者惟春秋乎;下聯: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乃所願則學孔子也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解讀三國演義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gxVyG6
關帝廟對聯-名勝古蹟對聯-愛對聯網 - https://goo.gl/NgJh3U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黑龍江虎林虎頭關帝廟
宣聖
宣聖是元始元年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
漢平帝元始元年謚孔子為褒成宣公
漢平帝元始元年謚孔子為褒成宣公。此後歷代王朝皆尊孔子為聖人,詩文中多稱為“宣聖”。
例證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中:“ 紹興幸學,亦製贊曰:‘大哉 宣聖,斯文在茲。帝王之式,古今之師。’”
《剪燈餘話·月夜彈琴記》:“影在孔子禮殿,托得其所,今必取之,未免隨以風雷,驚駭 宣聖 ,非所以重道尊儒也。”
清 趙翼 《翰林苑有土地祠相傳祀韓昌黎》詩:“抗疏幾碎佛氏骨,從祀不慚宣聖 廡。”
範文瀾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六章第二節:“ 大理國進奉使李紫琮等來朝,路過鼎州 ,到學宮拜宣聖像,與諸生相見。
---------------
宣聖(宣聖)
解釋:漢平帝元始元年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此後歷代王朝皆尊孔子為聖人,詩文中多稱為“宣聖”。
例證: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绍兴幸学,亦制赞曰:大哉 宣圣,斯文在兹。帝王之式,古今之师。’”
《剪燈馀話 ·月夜彈琴記》:“影在孔子禮殿,托得其所,今必取之,未免隨以風雷,驚駭宣聖,非所以重道尊儒也。”
清趙翼《翰林苑有土地祠相傳祀韓昌黎》詩:“抗疏幾碎佛氏骨,從祀不慚宣聖廡。”
範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六章第二節:“大理國進奉使李紫琮等來朝,路過鼎州,到學宮拜宣聖像,與諸生相見。”
上聯: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下聯: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關帝廟對聯大全ask.wenku1.com - https://goo.gl/fw5pX8
袁氏命譜 - 【民國】袁樹珊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RzOnzU
絕妙聯話 拾肆、廟聯、堂聯: @ 濠叔隨筆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JouiC3
孟子 - https://goo.gl/SPr2Dy 孟子的法制思想--中國共產黨新聞--人民網 - https://goo.gl/OOMaJi
孔子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表明了解他的人,從春秋一書可知他的目的在存天理、遏人欲之心;怪罪他的人者,則會批評他無史官之位而僭越了本分,託春秋行褒貶賞罰之權。
安南區本淵寮為黃本淵設館收租處
黃本淵府城(今民生路)人,嘉慶18(1813)中秀才,後昇福州府學教授,寫開基武廟門聯,並於道光7(1827)年自臺灣兵備道(在臺最高清官)獲得鹿耳門四草一帶75甲墾地、13甲鹽坪另帶庄地牧場的出資招佃試墾權,墾號「黃學源」,就濱海之高鹽分低窪地築塭養蛤蠔,墾地則放祖給新市王甲庄鄭陶等農民耕種,遂在本淵寮設館收租,當地因而被稱為「本淵寮」。Facebook https://bit.ly/3NzY9xu
外塭仔 留一些春秋 | 〈外塭仔 水的歷史〉 | Facebook https://bit.ly/3nzNokc
------------------
墾號
清代向官府承領墾照的土地開發者。以獨資或合資形式成立墾號。又稱墾戶。1644年(順治元年),清廷議准州、縣之無主荒地,分予流民與官兵屯種;凡流民開墾無主荒地,「給以印信執照,永准為業」。1753年(乾隆18年),又議准報墾荒地手續,即各省布政司預先刊刻執照,加蓋印信,發予各州縣,俟墾戶呈報,經勘驗後發給墾照。報墾手續通常是人民先向官府申請開荒,經官府勘查無誤,並公告5個月而無異議後,方發給墾照。承領墾照者稱墾戶。
墾照所允准開墾之土地通常極廣,依法須在一定年限內開墾成田,否則即失效。墾戶將墾成之田園向政府呈報面積、等則,核定賦額,此即「報陞」,並成為田園之所有人,稱為業戶。
清代臺灣的土地依所有權區分,不外三類:一是有明確所有人之田園或土地,多為民有熟田;二是無主荒地,依法歸為國有;三為番有地,屬原住民所有。第一種地之取得須依正常買賣、典贌手續;第二種地須向官府辦理報墾手續,第三種地透過各種方式向番社或番人取得。臺灣移民拓墾的大多是第二、三類土地,而墾戶在其拓墾權之取得上扮演要角。
墾戶有獨資、合資之分。獨資者資本較雄厚,如施長齡(施世榜)墾號、張振萬(張達京)墾號;資本較小的墾戶則組成合夥墾號,共同投資、共擔風險,如1709年(康熙48年)陳賴章墾號乃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天樞等人或業戶所組合。即使是獨資墾戶,大多是同一家族之成員共同出資,有如家族公司;合資墾號有如合夥股份公司,二者的合資色彩均強。
墾戶取得土地後,即招來佃戶進行開墾,事實上是一種主佃合墾制:墾戶通常並不親自拓墾,而是召佃開墾;佃戶大多「自備工本,開墾成田」,並「永為己業」。佃戶將土地墾成後,墾戶可收較高的租額,通常上則田是8石,而佃戶只要上繳一定的額租,就可以「永為己業」,擁有「準所有權」,形同「實質所有權」,因此全力以赴。主、佃各盡其力,各取其利,因而加速土地的開發。也因此形成土地雙重所有制,為其後大小租制鋪路。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5041 https://bit.ly/3R3iSwU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