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2_0747482021-05-22_074742

南廠保安宮不只五府千歲 還有隱藏角色白蓮聖母
南廠保安宮的白蓮聖母。(圖/WIKI圖庫,Outlookxp攝) © 由 NOWnews 提供 南廠保安宮的白蓮聖母。(圖/WIKI圖庫,Outlookxp攝)
南廠保安宮位於台南市中西區,歷史非常悠久,建廟時間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該廟主祀府五府千歲。由於南廠保安宮一帶在清朝時是製作船隻的所在地,因而稱為南廠。
南廠保安宮的白蓮聖母。(圖/WIKI圖庫,Outlookxp攝)© 由 NOWnews 提供 南廠保安宮的白蓮聖母。(圖/WIKI圖庫,Outlookxp攝)
南廠保安宮在一開始只是一間小廟,由當地的漁民祭祀五府千歲,祈求出海時能有豐收的漁獲。在乾隆年間由當地仕紳出資擴建兩次,且因為五府千歲有代天巡狩的神格,因此有了「代天府」的匾額。
南廠保安宮主祀府五千歲,副祀白蓮聖母。(圖/WIKI圖庫,Pbdragonwang攝)© 由 NOWnews 提供 南廠保安宮主祀府五千歲,副祀白蓮聖母。(圖/WIKI圖庫,Pbdragonwang攝)
廟中有一尊隱藏版的神明白蓮聖母,跟白蓮教無關,卻與台灣歷史上的大事「林爽文起義」息息相關。台灣在乾隆年間發生了「林爽文起義」,乾隆皇帝指派福康安率大軍攻打林爽文部,林爽文兵敗後乾隆皇帝下令建造了十座記功碑,來表揚福康安的戰功,並以贔屭像為碑座。
但這十座記功碑渡海來台的途中出了包,其中一座失落在台灣海峽之中,數百年來滄海滄田,當初那座記功碑失落之處也成為魚塭,卻常發生一些難以解釋的神秘事件,如魚塭中的魚失蹤、或是魚塭半夜會發出亮光,當地居民因而請示保安宮五腑千歲。1911年時五府千歲指示掘出僅剩底座的贔屭像,並移至南廠保安宮內,當地人稱為白蓮聖母
白蓮聖母在移入南廠保安宮後曾引起祭祀風潮。當時有傳說,不孕症狀的婦女將糯米丸捏成龜蛋狀後供奉給白蓮聖母,再食用糯米丸即可受孕。其香火之盛甚至驚動日本政府,認為這是迷信,因而禁止這種祭拜行為。
現在贔屭像仍在南廠保安宮內,當地信眾仍相信白蓮聖母的神威,廟方在贔屭像背部放清水供信眾求取,據說可保平安並趨吉避凶。南廠保安宮不只五府千歲 還有隱藏角色白蓮聖母 https://bit.ly/2SaEgWZ


從碑碣史料看林爽文事件
從碑碣史料看林爽文事件 - 漫遊...世界角落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fwqPbW
(一)     探究林爽文事件的起因
台南市赤崁樓前的九隻贔屭,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而它們所背負的石碑,正是滿清政府所頒發的「平定林爽文事件」紀功碑。
而林爽文事件的起因何在?林爽文事件約發生在清乾隆五十一至五十三年間,當時社會風氣敗壞,官吏貪汙腐敗無能,假公濟私,剝削人民(從前幾個章節所收錄的示禁碑記可以看出來)。除了吏治敗壞之外,台灣民變之多,還有一個社會結構的因素使然,那就是扮演著重要角色的遊民。這些「遊民」,許多是由中國大陸偷渡來台的單身漢「羅漢腳」,他們無家室、無恆產、無固定工作,隻身一人謀生。這群人在社會的夾縫中生統計,大大小小的抗官民變估計有116次之多,若以規模較大者來算,也有73次的民變。從這樣的記錄來看,顯然台灣俗諺所說的「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還不夠形容其程度。如果再將60次的械鬥一併觀察,那就更令人目不暇給了,而林爽文就是以這股強大的民間力量來起兵叛變。
(二)林爽文事件的始末
林爽文,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隨父渡台,居彰化大里代莊(今台中縣大裏市),以耕田、趕車為業。三十九年,參加"天地會",不久成為台灣天地會的北路領袖。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1786至1788年),爆發了台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農民起義鬥爭,起義軍的領袖就是林爽文。
    乾隆中葉,台灣吏治腐敗,貪官橫行。與此同時,天地會組織在台灣迅速擴大入會人數不斷增加。廣大人民對清王朝的統治日益不滿。天地會成了除貪抗清的一支不可小視的政治勢力,引起了清政府的關注,乾隆五十一年七月,清政府下令解散天地會,到處搜捕該會會員,並藉機燒殺搶掠,濫殺無辜。天地會黨人林泮、林領等被官府追捕逃至大里。知府孫景燧進駐彰化,命知縣俞峻和遊擊耿肚文進駐大墩(今台中市)。大里離大墩僅七公里,只見大墩城內火光沖天,哀號一片。形勢緊迫,林泮勸林爽文揭竿起義林爽文生性豪邁,疏財仗義,此時已忍無可忍。他不顧林姓宗親反對,毅然率眾起義,號召百姓"剿除貪官。以保民生",起義路線如圖:
一月二十七日,林爽文率聚襲擊大墩,全殲清軍。二十九日攻佔彰化,民眾群起回應。十二月,眾推林爽文為盟主,建元「順天」。接著,起義軍發兵攻克諸羅,攻佔淡水。
林爽文起義的消息傳到鳳山,以莊大田為首的天地會數千舉旗回應。乾隆五十二年正月,莊大田率南路起義軍攻打鳳山縣城。南路營參將胡圖裏聞風而逃,千總丁得秋、把總許得升等戰死。鳳山克,知縣湯大紳被殺。接著,南、北兩路義軍乘勝進兵台灣府城(今台南市)。這時的南北義軍,"號稱十萬",控制著除府城和鹿耳門外的西部廣大地區。
  起義軍的迅猛發展,引起清廷的驚恐,立即調兵遣將前往鎮壓。乾隆五十二年正月,水師提督黃仕簡、陸路提督任承恩等,奉命率四千福建兵馳援台灣清軍。歷經數月,仍然戰敗。而這時在諸羅(今嘉義)出現了一支義民軍隊,幫助清軍討伐林爽文,這支軍隊是由一些沒有參林爽文起義的農民百姓所組成的,因為林爽文軍行進時常踐踏稻田,百姓無故受生命財產的損失,因此愛好和平的民眾便主動起兵幫助清朝平定亂事。在事件平定後,清朝政府感念義民的勇敢,於是將諸羅改名嘉義,意指「嘉獎義民」。
清廷為挽回軍事危局,又命以閩浙總督常青為將軍,以江南提督藍元枚、福州將軍恆瑞為參贊,率八千人前往救援,但是仍然無法挽救敗局。清廷又命陝甘總督福康安為平臺大將軍,率九千人開台討伐。由於清軍擁有大量槍炮,且訓練有素。林爽文率部敗走集集,再逃小半天。清軍繞山抄擊,搜山而俘林爽文。北路義軍被鎮壓後,清軍南下,莊大田退守琅橋,受重傷被俘,就地處斬,林爽文被解往北京,受盡酷刑後,於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初十就義,年僅三十二歲。
(三)事件發生後的影響及清政府的處理態度
事件發生後,對當時的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由於戰爭,造成農業莫大的損失,因為當軍隊經過農田時,常常將田裡的稻秧踩爛,使得辛苦工作的農民苦不堪言,造成前面所說的「百姓起兵幫助清軍」,形成所謂的「義軍」。以下提供石碑<義民祠記>的內容:
台灣知府楊廷理稱林爽文為逆賊,並書寫其叛亂的過程。當時朝廷號昭義民共同來對抗亂軍,死傷者多人。為了讓死傷的義民靈魂能有棲息之地,集資官俸建立了義民祠,以安慰義民的忠魂,此碑於乾隆五十五年立於赤崁樓。
而因為林爽文起義,讓台灣民眾對政府更為怨恨,使得往後不斷爆發民變,社會更加動盪不安。而清政府的處理態度如何呢?此事件之大,把乾隆皇帝給嚇壞了,不但調派大批軍隊來支援台灣的地方政府,還將此事件列入「十全武功」之一,可見林爽文一案,在清廷中掀起不小的風暴。在事後清政府不但大肆犒賞平亂的將軍,還下令篆刻御賜紀功碑<御製平定台灣二十功臣像贊序>、<御製福康安奏報生擒莊大田紀事語>、<御製平定台灣告成熱河文廟碑文>、<御製剿滅台灣逆賊生擒林爽文紀事語>,以上為滿文、漢文各一石碑;<命於台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誌事>,這一項為滿文、漢文刻在同一石碑。
上述碑文皆立於乾隆五十三年,存放在赤崁樓前,也就是被贔屭馱負著的那九個石碑。另外,清廷又印製了一系列「平定林爽文事件」的銅版畫。經過此事,清政府更加對台灣加強戒備,採取了一些防禦措施,並對民間勢力進行鎮壓和削弱。轉載自http://sharepoint.fhes.tn.edu.tw/teacher/tnrisu/original/page2-5.html
從碑碣史料看林爽文事件 - 漫遊...世界角落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fwqPbW

1609670986-3627011864-g_n1504069442-1040140508_wn1599388919-832375359-g_n852329989_m1504069370-3126065182_wn1504069370-2422027880P_20150415_165802


從碑碣史料看林爽文事件
從碑碣史料看林爽文事件 - 漫遊...世界角落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fwqPbW
(一)     探究林爽文事件的起因
台南市赤崁樓前的九隻贔屭,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而它們所背負的石碑,正是滿清政府所頒發的「平定林爽文事件」紀功碑。
而林爽文事件的起因何在?林爽文事件約發生在清乾隆五十一至五十三年間,當時社會風氣敗壞,官吏貪汙腐敗無能,假公濟私,剝削人民(從前幾個章節所收錄的示禁碑記可以看出來)。除了吏治敗壞之外,台灣民變之多,還有一個社會結構的因素使然,那就是扮演著重要角色的遊民。這些「遊民」,許多是由中國大陸偷渡來台的單身漢「羅漢腳」,他們無家室、無恆產、無固定工作,隻身一人謀生。這群人在社會的夾縫中生統計,大大小小的抗官民變估計有116次之多,若以規模較大者來算,也有73次的民變。從這樣的記錄來看,顯然台灣俗諺所說的「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還不夠形容其程度。如果再將60次的械鬥一併觀察,那就更令人目不暇給了,而林爽文就是以這股強大的民間力量來起兵叛變。
(二)林爽文事件的始末
林爽文,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隨父渡台,居彰化大里代莊(今台中縣大裏市),以耕田、趕車為業。三十九年,參加"天地會",不久成為台灣天地會的北路領袖。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1786至1788年),爆發了台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農民起義鬥爭,起義軍的領袖就是林爽文。
    乾隆中葉,台灣吏治腐敗,貪官橫行。與此同時,天地會組織在台灣迅速擴大入會人數不斷增加。廣大人民對清王朝的統治日益不滿。天地會成了除貪抗清的一支不可小視的政治勢力,引起了清政府的關注,乾隆五十一年七月,清政府下令解散天地會,到處搜捕該會會員,並藉機燒殺搶掠,濫殺無辜。天地會黨人林泮、林領等被官府追捕逃至大里。知府孫景燧進駐彰化,命知縣俞峻和遊擊耿肚文進駐大墩(今台中市)。大里離大墩僅七公里,只見大墩城內火光沖天,哀號一片。形勢緊迫,林泮勸林爽文揭竿起義林爽文生性豪邁,疏財仗義,此時已忍無可忍。他不顧林姓宗親反對,毅然率眾起義,號召百姓"剿除貪官。以保民生",起義路線如圖:
一月二十七日,林爽文率聚襲擊大墩,全殲清軍。二十九日攻佔彰化,民眾群起回應。十二月,眾推林爽文為盟主,建元「順天」。接著,起義軍發兵攻克諸羅,攻佔淡水。
林爽文起義的消息傳到鳳山,以莊大田為首的天地會數千舉旗回應。乾隆五十二年正月,莊大田率南路起義軍攻打鳳山縣城。南路營參將胡圖裏聞風而逃,千總丁得秋、把總許得升等戰死。鳳山克,知縣湯大紳被殺。接著,南、北兩路義軍乘勝進兵台灣府城(今台南市)。這時的南北義軍,"號稱十萬",控制著除府城和鹿耳門外的西部廣大地區。
  起義軍的迅猛發展,引起清廷的驚恐,立即調兵遣將前往鎮壓。乾隆五十二年正月,水師提督黃仕簡、陸路提督任承恩等,奉命率四千福建兵馳援台灣清軍。歷經數月,仍然戰敗。而這時在諸羅(今嘉義)出現了一支義民軍隊,幫助清軍討伐林爽文,這支軍隊是由一些沒有參林爽文起義的農民百姓所組成的,因為林爽文軍行進時常踐踏稻田,百姓無故受生命財產的損失,因此愛好和平的民眾便主動起兵幫助清朝平定亂事。在事件平定後,清朝政府感念義民的勇敢,於是將諸羅改名嘉義,意指「嘉獎義民」。
清廷為挽回軍事危局,又命以閩浙總督常青為將軍,以江南提督藍元枚、福州將軍恆瑞為參贊,率八千人前往救援,但是仍然無法挽救敗局。清廷又命陝甘總督福康安為平臺大將軍,率九千人開台討伐。由於清軍擁有大量槍炮,且訓練有素。林爽文率部敗走集集,再逃小半天。清軍繞山抄擊,搜山而俘林爽文。北路義軍被鎮壓後,清軍南下,莊大田退守琅橋,受重傷被俘,就地處斬,林爽文被解往北京,受盡酷刑後,於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初十就義,年僅三十二歲。
(三)事件發生後的影響及清政府的處理態度
事件發生後,對當時的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由於戰爭,造成農業莫大的損失,因為當軍隊經過農田時,常常將田裡的稻秧踩爛,使得辛苦工作的農民苦不堪言,造成前面所說的「百姓起兵幫助清軍」,形成所謂的「義軍」。以下提供石碑<義民祠記>的內容:
台灣知府楊廷理稱林爽文為逆賊,並書寫其叛亂的過程。當時朝廷號昭義民共同來對抗亂軍,死傷者多人。為了讓死傷的義民靈魂能有棲息之地,集資官俸建立了義民祠,以安慰義民的忠魂,此碑於乾隆五十五年立於赤崁樓。
而因為林爽文起義,讓台灣民眾對政府更為怨恨,使得往後不斷爆發民變,社會更加動盪不安。而清政府的處理態度如何呢?此事件之大,把乾隆皇帝給嚇壞了,不但調派大批軍隊來支援台灣的地方政府,還將此事件列入「十全武功」之一,可見林爽文一案,在清廷中掀起不小的風暴。在事後清政府不但大肆犒賞平亂的將軍,還下令篆刻御賜紀功碑<御製平定台灣二十功臣像贊序>、<御製福康安奏報生擒莊大田紀事語>、<御製平定台灣告成熱河文廟碑文>、<御製剿滅台灣逆賊生擒林爽文紀事語>,以上為滿文、漢文各一石碑;<命於台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誌事>,這一項為滿文、漢文刻在同一石碑。
上述碑文皆立於乾隆五十三年,存放在赤崁樓前,也就是被贔屭馱負著的那九個石碑。另外,清廷又印製了一系列「平定林爽文事件」的銅版畫。經過此事,清政府更加對台灣加強戒備,採取了一些防禦措施,並對民間勢力進行鎮壓和削弱。轉載自http://sharepoint.fhes.tn.edu.tw/teacher/tnrisu/original/page2-5.html
從碑碣史料看林爽文事件 - 漫遊...世界角落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fwqPbW


尋找在其地方的贔屭兄弟 @ 台南解說員職業工會~蘋果假期小禹旅遊、休閒、健康的加捷-部落 :: 隨意窩 Xuite日誌


赤嵌樓贔屭碑/福康安龜碑/贔屭碑見證清乾隆時期的「林爽文事件」-清乾隆為表彰平定有功,於1788年寫下紀念碑文,以花崗石御製10座紀功碑石及贔屭,褒揚戰功,碑高3公尺、漢滿文並列,1座在嘉義;其中,1961年遷移赤嵌樓現址的9座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林爽文事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贔屭
馱碑的贔屭。
中國北京市香山公園馱碑的贔屭。
贔屭,又名龜趺、霸下[1]、填下,龍生九子之一,貌似龜而好負重,有齒,力大可馱負三山五嶽。其背亦負以重物,在多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牆頭裝飾,屬靈禽祥獸。其原形可能為斑鱉。
傳說
越南河內文廟內科舉高中者的名碑。
傳說贔屭在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裡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贔屭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巨大石碑,上面刻上大禹治水的功跡,叫贔屭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贔屭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贔屭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贔屭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贔屭並非石龜[2],為奰□的訛稱俗書[3],是好文的象徵[4]。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中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贔屭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建築運用
韓國首爾蠶室三田渡碑旁沒有馱碑的贔屭。
在拆除北京舊城牆時,在嘉靖年間建造的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牆下各發現半個贔屭,因此有好事者穿鑿附會「贔屭馱著北京城之說」,事實上城門、寺廟是古碑文密集處之一,挖出贔屭不足為奇,如壽縣古城靖淮門及北京碧雲寺贔屭。
台灣現存有十座龜趺御碑,乃清乾隆皇帝為了表彰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事件所賜。石碑高3.1公尺,寬1.4公尺,以金門「麻糬石」雕刻而成,其中四座全刻滿文,四座全刻漢文,二座漢滿文合刻。龜趺御碑運抵台南府時,其中一龜座不慎掉入港內,於是另以砂岩仿造一座,原座直到1911年才被台南漁民撈起,供奉在南廠保安宮內。碑座中的九座在赤崁樓中保存,另漢滿文合刻的一座則立於嘉義,這碑座經數次遷移,現安置於嘉義公園中,名為福康安紀功碑。
贔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fwqYMw

下載 (100)2021-05-22_0816012021-05-22_081549


福康安/1788年平定台灣得勝圖、 平定台灣凱旋圖/《御筆平定台灣二十功臣像贊》《台灣平定凱旋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7CFAAB5A-8D72-4BF0-8820-AFB89663D777.pdf (tainan.gov.tw)

2021-05-22_0801522021-05-22_0801352021-05-22_0801042021-05-22_0800222021-05-22_0758412021-05-22_0758132021-05-22_0757532021-05-22_075731

7CFAAB5A-8D72-4BF0-8820-AFB89663D777.pdf (tainan.gov.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