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_temp_1620632774574

道教科儀的分類
2018-03-11 由 玄之又懸 發表于文化
由於道教科儀的內容十分豐富,也十分繁雜,分類標準很難統一。
傳統分類一般是以科儀的功能和舉行儀式所需的時間、規模作為標準的。如《洞玄靈寶玄門大義》將科儀分為「極道」和「濟度」兩種:「極道」指心齋坐忘,濟度」又分為三籙七品。三籙齋,即金籙齋、玉籙齋和黃籙齋。七品齋,即三皇齋、自然齋、上清齋、指教齋、塗炭齋、明真齋和三元齋。而《金籙大齋啟盟儀》則將科儀分為內齋和外齋,內齋和極道的內容基本一致,外齋和濟度的內容基本一致。戒律也是道教科儀的重要內容之一。由於道教認為他們所崇敬的神仙超凡脫俗,所以要求祭祀者必須在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以顯示自己的虔誠。在古代,齋、戒原本是一回事,但道教把它分成了兩件事,「戒」,有固定的條文,而且帶有強制性,是「齋」的進一步發揮。
現在一般將科儀分為戒律、威儀、讚頌、表奏四類。這一分法,源於南朝劉宋時期的道士陸修靜。戒律指約束道教徒行為和道德的基本準則;威儀主要指齋醮和行持,齋醮即前面所講的內外齋,行持則包括各種齋壇、醮壇的設立以及道士舉行科儀時所用的法器、法服和供品等等;讚頌主要指科儀所使用的語言,包括經頌詩歌、步虛、青詞等多種形式;表奏指和科儀有關的文字,如章奏、表申、關膜、榜文、禮懺文、奏疏等等。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3erbvng.html
-----------------
道教科儀
道教的齋醮儀禮,指一套套道教科戒、儀軌與科範所建構的形式與內容。使用「科儀」一詞,乃因「科」字代表秩序、程式、法式與等級、教化等重要內涵。
道教自開創以來,繼承傳統詩歌樂舞祭祀形式,不再血食犧牲獻酬,也不同於恍惚入神般的巫法媚神、乩童降神與部分法派法師赤腳披髮的形象;代之以道法修持、嚴肅科教演行以通神。為表顯莊嚴有序的宗教儀禮與神聖的氣氛,吸收郊祀天地的隆重禮請彝儀,及朝謁皇帝優雅的朝儀官儀;運用道門獨特的存思修練,建構出神聖的儀式空間,形成符號性與動作性的象徵系統,道士做為中介人物,完成嚴肅有序的此界與他界鬼神的溝通程序。構成道教儀式的要素需有參與者、壇場空間、經典文檢與圖像法器等,而演法者嚴裝顯服,運用詩歌樂舞與存想、祝禱等方式,呈現其規範程式的表演,具顯道教科儀的宗教美學。
從一人、一家私密性的生命禮儀,至公眾性的廟會慶典、歲時節慶等,都屬於道教非日常性的重大禮儀行事;在臺灣以正一派為主的道士,被信任為溝通鬼神的禮儀專家,所擅長的齋醮儀式與道法,可幫助一家、一社乃至一國通過各種關口,達成民眾獲得濟度與潔淨的願望。許多臺灣人,從未出生、出生、成長到死後成神,都跟道教科儀息息相關。生命儀禮中,祈子、栽花換斗、安胎、收驚、過關限或掛絭、祭解為較小型的道教儀式與法術,較常見且具規模者如成年禮中的拜天公,與生命終結時的拔度儀式
在公眾性廟會慶典方面,代表性的道教科儀有「慶成祈安清醮」與「王醮」。主要內涵是由禮儀專業道士透過道經的轉誦、朝科的進行、文疏的進呈與法訣咒符的施用,表達潔淨、啟請與進表、懺悔與祈福等宗教意義。聚落中的人們以此達成共同的心願:人與神、人與鬼都經由溝通而獲得平安;人與自然、人與土地也在「非常」期間回復渾沌,齋戒以聖潔,重建新的宇宙秩序。
在臺灣歲時節慶方面,民眾積極參與相關的道教齋醮儀式,如春、秋二季的「禮斗」、年度性的安太歲、中元普度等。中元節是被特別重視的歲時節慶,在報本感恩與怖懼厲鬼的心理影響下,形成上、中、下三元信仰,並有外來佛教的盂蘭盆會,因緣際會下融合成為慶讚中元的習俗。
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381 https://bit.ly/3tvYM1b
----------------------------------
紫宸道:道教科儀的功用!
2018-02-28 由 紫宸道 發表于文化
  道教科儀是體現道教信仰內容的行為方式,俗話稱「道場」。它是道教信仰者接受道教教化、加強道教信仰、培養道教情感、以及交流思想見解的重要手段。它隨著歷史的發展,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宗派,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道教科儀。信眾邀請道士為他們舉行消災延生或超度道場,我們道士要為他們念經拜懺,舉行步罡踏斗、破獄沖表等科儀,從而,使信眾的心靈得到慰藉,願望得到滿足,但從一個道教徒的角度來看,我們的宗教科儀有些什麼功能、有些什麼作用呢?值得我們深思。
一 通神和濟度功能
  道教信眾來到宮觀做道場,或為了祈求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平安,或為了超度亡故親友的靈魂早升仙界,或為了早生貴子和招財進寶,這些需要通過道士來奏請或召請天地間的神鬼來實現的。沒有道教徒的通神,就無法濟生度死。《金籙大齋啟盟儀》稱「道家所先,莫近乎齋。齋者甚多,大同小異,功德甚重,實能貫通乎上下,以歸於最上一乘也。其威儀節度總二百四十條,秘於三元宮中,造端舉要,以詔後學。由是觀之,則所謂動天地,感鬼神,福邦國,濟幽顯,舍此道,則何以哉」。意思是道教的科儀名目繁多,但都大同小異,上可通達神仙世界,下可以到達幽冥境界,都可以達到溝通神、人、鬼的關係,使道教信徒的祈求和願望能夠通達到天界的最高處,也能夠達到幽界的最深處。可見,道教儀式的最大功能,就是可以感應神鬼,給人們帶來吉祥和安慰,或者幫助幽界的鬼魂拔度超升、或得道登升仙界。如果道教科儀離開了通神和濟度的功能,信眾就不會來到道觀做道場,也不會出現萬商雲集的廟會,也無法給做道場的信眾以什麼心靈的慰藉。如果信眾的心愿得不到滿足,就不可能有宗教的延續。
  為了表達道教通神和濟度的功能,道教儀式的壇場總是隨科儀的內容而幻化的。例如上海道士進表科儀中,法師假十尺大小的地方,鋪設罡單,作為九重之天,隨著道曲,踏著禹步,像臣子叩見皇帝一樣,送達章奏。因此,在進表科儀中,法師的大部分功法都是在罡單上完成的,而罡單上繪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北斗七星、二十八宿等仙境之物,象徵仙界,象徵著法師的元神出竅,雲遊天庭,把信眾的心愿飛送給神靈。在凈壇、進表等科儀中,有時道眾分班旋繞,猶如仙班在仙界靈霄中,慢行讚頌,「瑤壇偈」唱詞:「瑤壇設象玉京山,對越神霄尺尺間;寶黍空浮瞻妙相,珠廉高舉瑾天顏;雲馭龍降臨法界,風燭龍燈映寶台;三界十方齊降鑒,龐留洪神滿人間」,描寫了神仙世界天庭君臣相見的場景,表達了信眾祈福的願望。同時,道士闡影科儀時,都會誦念經文中道教天尊神名號,祈請神靈光臨醮壇,「金鐘交徹,玉磬和鳴,召十方陽德之靈,集九地陰冥之宰,普臨法會,共證齋功」,如地獄燈儀、亡斗等,鍊度科還會召集九幽孤魂野鬼臨壇。人們在壇場裡雖然看不到神靈的身影,也聽不到神靈的聲音,但是,道教認為,只要按儀行事,神靈是會來到壇場聽到道教徒的祈請和信眾的願望的。另外,在有的道教科儀中,法師還要施符法召請天將神吏蒞臨壇場,或者法師在行儀時把自己存想成是一方高尊,代天說教,代神施法,甚至代天神選召,如發符、亡斗、進表等科儀,法師要會變神召將道法,否則,法師就無法行儀。神聖的科儀和莊重的壇場,使道教徒感受到神靈就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的祈求就會得到滿足,自己在地下的亡親會得到升登,從而,在通神和濟度功能中,能幫助道教徒解脫各種思想苦悶和世事煩惱,在心靈上得到了滿足,靈魂得到充實和歡樂,而這種滿足也正是基於對神的信仰。
  
二 修持功能
  道教徒行儀也是修道的一個內容。修道的途徑有很多,或鑽研經典,身體力行照道教教義思想,或打坐,煉丹養身,或雲遊訪師問道,或耕作,或習武健身,或從事齋醮符?,誦經禮懺,超生度死。修道方法的多樣性,體現了「道」的豐富內容和悠久的歷史。
  南朝劉宋時高道陸修靜在《洞玄靈寶齋說光燭罰燈祝願儀》中說,「身為殺盜淫動,故役之以禮拜;口有惡言綺語兩舌,故課之以課誦;心有貪慾滇恚之念,故使之以思神;,這就是說,禮拜、誦經和思神等科儀行為,可以管住修道人的身體行為、嘴裡說話和頭腦里的思想活動,通過禮拜、誦經和思神,道士能夠在思想里沒有貪婪的慾望,嘴裡沒有骯髒的語言,行動上沒有醜惡的行為,自然達到「洗心凈行,心行精至」。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就能夠和神靈溝通,能召請天神降臨,向神斥說信徒的願望。所以,道教日常早晚功課開始誦念經文前要念八大咒,目的就是凈口、凈心、凈意、凈天地等,澄心滌慮,使身心皈依道途。可見,學習做道場以及在修道中堅持做道場科儀,對自身的修持大有裨益。
  道士修持包含很多的內容,而堅定自己的信仰,繼承道教教理教義,應該是最重要的內容。道教科儀都是按照教義思想編寫的,在各種科儀中,都包含大量的道教教義的內容,需要我們去認真體會、領悟。例如,在《斗姆鍊度金科》中,在水火交煉以後有詞稱:「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交煉,鍊度眾魂;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交煉,鍊度有形;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交煉,鍊度成真」,這名話,緣起於道教經典《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教義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產生出來的,萬物的本體是「道」,是「氣」,而處於天地間的人、魂、神同樣統一於道,氣範疇之中,魂可以投胎成人,魂可以登真成仙,而人也可能下地獄為鬼,也可以上天界成仙,這些都是道教科儀中所包含的道教教義思想。當然,不同的科儀包含的教義內容不盡相同,這是由科儀行為的目的、要求和表現形式決定的。其次,在各種科儀中,都包含有懺悔罪錯、解冤釋結的內容,在《斗姥鍊度金科》中在「志心召請」「二十四門苦爽、三十六類傷亡」後,有許多解冤釋結的涌白,其中有稱「切以積憤成冤,雖戴天而必復,欺心負債,誠切己以難忘。縱僥倖於人間,必牽纏於泉下。念念不忘,冤冤相報,以今請降符章,解釋累世冤對,共離苦趣,各遂生方」。科書中有行儀提示「師結北斗訣,存想自己恩怨兩忘,一切冤讎解釋」。又如《玉皇宥罪賜福寶懺》中的「除罪、成真」兩段,道眾替代亡靈懺悔,願消除「不孝父母罪、不敬天地罪、肆意任心罪、順邪棄正罪,葷口讀誦罪、邪淫妄語罪、無恭敬心罪等各種罪孽,達到「按妙典以懺除,求諸障之掃蕩」,同時,希望此魂來世能夠「得證功德身、神通身、慈悲身、良翳身、光明身、自在身等」,「身度三界與道常存」。這樣的經文,言簡意賅,通俗易懂,道眾在為信眾舉行超度祖先科儀的過程,其實也是對信眾和自己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相得益彰。第三,在各種科儀中,都包含有歸依、戒律和願望的內容。齋天科儀中的「十二願」即「一願乾坤明素,二願氣象清圓,三願主躬康泰,四願民族和睦,五願天垂甘露,六願地發祥煙,七願四時順序,八願萬物生全,九願家多孝悌,十願國富才賢,十一願世界和平,十二願正道興行」,體現了道教對太平社會的理想願望。而且,各種科儀行儀時都有皈依道、經、師三寶的內容,在戒律上也體現「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茹葷、戒不敬三寶」等宗教思想,希望道眾能「奉戒專一,冥心大道」,這對行儀的道士都有教育意義和修持功能。第四、道教科儀中的包涵著養生思想。如科儀中經常誦念的《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就是一部有關養生的經典,「上藥三品,神與氣精……人各有精,精合其氣,氣合其神,神合其精,綿綿不絕,固締深根……」,經文闡述了人體精、氣、神三者之間的關係,要求修行之人要注意培植保養,不可輕泄。《三比歌》、《四夢歌》、《三奠酒》等科儀歌偈,用通俗形象的比喻,花開花落,日月盈虧,歷史典故,勸說世人,清心寡欲,淡泊名利。養生思想的貫穿,對日常修持科儀的道眾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而,歷來道士有仙風道骨的雅稱,不無道理。
  「誦持萬遍,妙理自明」。念經而不研究經文,闡影科儀而不解其旨,猶如「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我們道教徒可不能步履人家的後塵。道教科儀的功用也許可能還有很多,我們要牢記張宇初天師在《道門十規》中的告誡,「凡系本宗科典經書,齋醮道法,詞意榜語,必當貫熟該通,潛心究竟出處,語默修習為常,行有餘力」,他要求我們道士要經常的學習科典和不斷的行持齋醮,要做到融會貫通。不能「視科典為文具,因果為虛談……不究本面家風,日墜祖宗基業。」我們要努力繼承好傳統宗教科儀,要深入領會其中的教理教義思想,不能囫圇吞棗。在科儀學習上要循規滔矩,如法如儀;在闡影科儀時,要保持科儀的神聖性。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egz6prn.html

道教科儀 (wt38.com)

2021-05-10_160208

道教科儀 (wt38.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