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海戰1904年日俄戰爭/1419年應永之戰:事關對馬島倭寇/應永外寇 / 己亥東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日俄戰爭(日語:日露戦争;俄語: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一場大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中國滿洲地區的勢力範圍的區域性戰爭。其主戰場位於中國遼東半島以及朝鮮半島的周邊海域。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帝國遭遇連場敗仗,最終在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斡旋下,簽訂《朴次茅斯和約》,戰爭結束。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戰爭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國內自此動蕩不安,爆發一連串革命事件。俄軍在日俄戰爭中的慘敗,是1905年爆發的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最直接的導火線。
日俄戰爭有不少總體戰的特點,雙方皆大規模動員軍隊,以及其所需的龐大補給,該場戰爭形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預演。[2][3]許多技術創新都首次用於日俄戰爭,如速射砲、機槍和射擊準度更高的卡賓槍都在日俄戰爭中首次被大規模使用。1889年研製成功的苦味酸(下瀨火藥)亦被投入日俄戰爭,在1905年對馬海峽海戰的諸多記錄中,都記載了下瀨火藥的極佳表現。
日俄戰爭是自19世紀開始,亞洲國家打敗歐洲國家、黃種人國家打敗白人國家、非基督教國家打敗基督教國家的第一個正面例子,歐洲因此一戰而對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改觀,而日本因為打敗了身為列強的俄羅斯帝國,國際地位空前提升,極大增強了那些非歐美國家的民族自信心。在中國清朝,因為「立憲的日本在短時間內超過了專制的俄國」而開始了立憲運動,希望能把清朝改革為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而在俄羅斯帝國也因為其在遠東地區的海軍戰敗,而變相加強其歐洲部分的陸軍,並且比以往專注於經濟方面而非軍事方面的成就;也讓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力量上升。日俄戰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tcdR87
----------------
從日露 ( 俄 ) 戰爭看臺灣郵史 方晛煇 著
明治 27 年 (1894) 日本發動侵略中國和朝鮮的甲午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 [ 馬關條約 ] ,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一心想獨吞中國東北的俄國,拉攏德法兩國,製造了三國干涉的還遼事件,逼迫日本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對此日本懷恨在心伺機報復,逼日還遼不久,俄國便以還遼有功為藉口,攫取了在中國東北修築中東鐵路及其支線的特權。後來又強行向清政府租借旅順和大連,並乘八國聯軍入侵清國之機霸佔了整個東北三省。
導致日俄兩國矛盾激化的原因是 [ 辛丑條約 ] 簽訂後,俄國極力主張各國儘快自清國撤軍,而自己的軍隊卻繼續賴在東北。日本便主動向俄國交涉,由於俄國拒絕從東北撤軍,日本於明治 37 年 (1904) 2 月6 日 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 , 宣佈斷絕日俄兩國關係 , 與此同時日本海軍開始行動 , 2 月8 日 東鄉平八郎( 註一 ) 指揮日本?合艦隊突襲旅順港 ( 註二 ) 戰艦,重創俄艦三艘, 2 月 10 日 - 日俄兩國分別相互宣戰。
3 月21 日 - 日本第一軍由黑木大將指揮,首先在朝鮮仁川登陸, 4 月中旬抵鴨綠江,由於此舉出乎意料之外,第一軍很快擊潰俄軍東滿支隊,進佔九連城,鳳凰城,造成了威逼遼陽的態勢。 5 月初第二軍由奧保鞏大將指揮,在遼東半島庄河登陸成功, 5 月底抵金州。 5 月中旬,第四軍由野津道貫上將指揮,在遼東半島大弧山登陸進佔海城。 5 月底,第三軍由乃木希典大將 ( 註三 ) 指揮在大連灣登陸,進逼旅順。日軍在陸地進攻接連得手,使俄軍處於被動應侍的地步。
日本 ( 滿洲軍總司令部 ) 原準備待第三軍攻克旅順後,統一四個軍團,同俄軍進行遼陽會戰,但由於旅順要塞易守難攻,第三軍於 8 日 19 日強攻數日失敗,日軍死傷 15,860 人。 8 月24 日 俄國決定派遣波羅 地海艦隊至太平洋 , 鑒于第三軍已不能北上 , 為在俄國大批援軍趕到戰區之前消滅俄軍 , 日本滿洲軍總司令- 大山岩決定以現有的三個軍和俄軍一決高下 , 8 月 28 日 ,日本第一、二、四軍向遼陽推進,苦戰至 9 月 24 日 終於佔領遼陽。 ( 遼陽會戰 ) 日軍死傷 23,533 人。 10 月 10 日 ,日本第一、二、四軍在沙河攻擊俄軍主力, ( 沙河會戰 ) 日軍死傷 20,497 人。 10 月 26 日日本第三軍第二次攻擊旅順失敗,日軍死傷 3,830 人。 11 月 26 日 ,第三軍第三次攻擊旅順,終於在 12 月 5 日 占領了俯瞰旅順全城和港灣的 203 高地。日軍死傷 16,935 人。隨後日軍利用 203 高地以大口徑榴彈砲和旅順港外的日本聯合艦隊夾擊俄軍陣地及港內的俄艦。
明治 38 年 (1905) 1 月1 日 俄軍無心再戰請降,旅順遂落入日軍之手, 1 月13 日 ,日軍進駐旅順城。旅順陷落和港內俄國太平洋分艦隊主力被殲 ,使日俄戰爭發生重大轉折,日本滿洲軍可以以全部軍力去圍殲奉天地區之俄軍, 3 月 1 日 ,日軍向奉天進擊,終於在 3 月 10 日 大勝俄軍於奉天。 ( 奉天會戰 ) 為日俄戰爭中最大的一次決戰,日軍投入五個軍約 27 萬人,俄軍則集中了約 30 萬人,由於俄軍作戰方向判斷錯誤,致使損兵折將。此役日軍死傷 70,028 人,俄軍死傷近 12 萬人。日本陸軍後以此日為陸軍紀念日。
奉天會戰後,俄國仍不甘心,繼續向東北增兵,同時希望從歐洲東調的波羅的海艦隊有所作為, 3 月間波羅的海艦隊襲擊台灣風聲盛行,但人心平穩, 4 月 14 日 澎湖境內及其沿海地區為臨戰地區,實施戒嚴令, 4 月 15 日 起免費收寄軍人及其眷屬郵件。 5 月 13 日 戒嚴地區擴及台灣全島, 5 月 25 日 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經過台灣東部海面,但並未攻擊而北上, 5 月 26 日 起台灣軍人及其眷屬均免費收寄郵件, 5 月 27 日 波羅的海艦隊被日本海軍偵察船發現,立即向聯合艦隊司令部發出了預先訂好的 ( 今天天氣晴朗,但海浪很高 ) 的密碼電報,其譯文為 ” 發現敵艦 ” 接到報告後,東鄉平八郎旗艦 ” 三笠 ” 號即刻升起了意為 ” 皇國興廢在此一戰,各員一層奮勵努力的 ”Z” 字旗,兩艦隊終在對馬海峽和日本海相遇,而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海戰,經過兩天激戰,俄國艦隊除三艘逃往海參?外,其餘全部覆沒,日本海軍後以此日為海軍紀念日。對馬海戰的結束,使俄國宣告了日俄戰爭的失敗,在美國總統出面為日俄媾和作友誼的斡旋下,兩國?在美國朴茨茅斯舉行媾和會議, 9 月 7 日 簽訂和平條約,結束為期 20 個月的戰爭。
彈丸島國日本,最終能打敗陸上強國蘇俄,不禁令世人刮目相看,這場戰爭日軍參戰總軍力約 109 萬人,死亡 10.6 萬人,傷 17 萬餘人,損失艦船 91 艘,軍費開支約 17 億多日元,俄軍參戰總兵力約 120 萬人,傷亡或被俘約 27 萬人,損失艦船 98 艘,軍費開支 20 億盧布。根據『朴資茅斯合約』俄國將旅順,大連地區和中東鐵路長春以南支線的租借權轉讓給日本,朝鮮和中國東北南部劃為日本勢力範圍,庫頁島北緯 50 度以南地區割讓給日本,俄國勢力從此退居中國東北北部。
註一,東鄉平八郎:曾在英國學習軍事,指揮作戰謹慎而詭詐。
註二,旅順:明治 36 年 (1903) 8 月12 日 俄國於旅順設置 遠 東 總督府,任命關東軍司令官艾利克西夫為總督。俄國太平洋分艦隊主力常駐該地。
註三,乃木希典 : 第三任台灣總督,參加過甲午戰爭,明治 28 年 (1895) 以第二師團長的身份參加過台灣攻略戰。
圖一,為 20x8 公分之中式信封,明治 38 年 (1905) 6 月24 日 由澎湖島漁翁島( 西嶼 ) 步兵高原第四中隊寄出,經內垵郵局至日本奈良。左上角印長方形紅色 ” 軍事郵便 ” 字,下蓋部隊紅色正方形章,內書 ” 澎湖島漁翁島步兵高原第四中隊印 ” 郵程14天,免郵資。
圖二,為15 x9.5 公分之郵 簡 ,明治38年 (1905) 6月18日由曾文溪守備第十師管臨時國民步兵第一第一第二寄出,經灣裡 ( 善化 ) 郵局至日本岡山,左上角印有紅色軍旗及 ” 軍事郵便 ” 字,免郵資,郵程 9 天。
圖三,為 15x9 公分之明信片,明治 38 年 (1905) 7 月2 日 由戰時東京灣要塞砲兵第三大隊第一中隊寄出,經基隆郵局至日本 ? 木,正上方印有紅色 兩枝 交叉之國旗,及征露紀念四字, 左上角蓋部隊紅色正方形章 , 內書 ” 戰時東京灣要塞砲兵?隊第三大隊第二中隊印 ” 章下印紅色 ” 軍事郵便 ” 字,免郵資,郵程 7 天。
參考資料: 1. 曹 潛 (1981) 中華郵政史台灣編,台北,交通部郵政總局。
2. 業榮鐘 (2000) 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3. 張敏生 (2002) 作七望八郵封譚,鹿港,榮利印刷廠。
4. 鄧蜀生,張秀平,楊慧玫 (2004) 影響世界的 100 次戰爭,廣西人民出版社。
5. 苗栗縣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補助教材,苗栗縣政府。
--------------------
從日露 ( 俄 ) 戰爭看臺灣郵史 https://bit.ly/3vyDK3t
-------------------------
沒有日露戰爭 今天中國還就真的不能有中國東北了麼?
2018-10-29 由 廣義地理視頻 發表于歷史
日俄戰爭發生於1904年,是日本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中國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控制權,而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的一場戰爭,最終以俄羅斯帝國的失敗而告終。
日本強盛一時,連續擊敗了清朝和沙俄兩大帝國。
1895年,中日甲午
戰爭以中國的慘敗而收場,可以說這場戰爭重新劃定的遠東地區的國家地位與話語權。同時這場戰爭使世界開始重視日本這個後起之秀,之後的事情更加令人大跌眼鏡,日本又再次打敗了實力更加強勁的俄國。
《英日同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正式形成的。英日同盟(Anglo-Japanese Alliance),英國和日本為維護其各自在中國與朝鮮半島的利益而結成的互助同盟,旨在反對俄國在遠東擴張。《英日同盟》共有3次,第一次同盟條約於1902簽訂。英國是當時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特別是海權方面,因此英國特別擔心沙俄南下獨占中國北部和土耳其波斯,進而對英國在華南和北洋諸省的商業特權產生衝擊,並對英國的中東埃及等交通要道 以及英國的核心殖民地印度產生直接的防務威脅。
備註:有人把印度比作英國女王王冠上的寶石。可見人口眾多地盤又大而富饒的印度對英國的全球霸主地位多麼重要!
附帶說一說,清朝在1900年騷亂後沒有被瓜分 至少有兩大原因 :
1 英俄制衡的原因 中國版圖過於遼闊,列強都不會坐視它國獨占
2 東南互保和清朝後期的妥協賠款保證了列強商業利益
日本在《馬關條約》中本來已經划走了遼東,但是被俄國糾合幾個國家把這件事攪黃了。所以說遼東半島是日本大陸戰略的一部分——欲取世界必取中國,欲取中國必取滿蒙,欲取滿蒙必取朝鮮。既然清王朝無力避免這場戰爭,日俄戰爭必定會發生。
就國力而言,日本國力確實比不上俄國,但對於這場戰爭日本可以說是傾盡了全國之力,而俄國在歐洲受到制約並不能投入太多的力量,另外俄國本身沒有看得起日本,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日俄戰爭期間,日本與俄國在中國東北正面交鋒,可以說日本的士兵是極度瘋狂的,他們渴望更大的一場勝利來證明自己,提升自己的自信,很不幸,日本做到了。而俄國的戰鬥意志可以說是很弱的,有很多俄國士兵在戰事不利之時就投降了。雖然戰力對比明顯,但是日本還是付出了十萬人傷亡的代價,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但是不得不說當地人民在日俄戰爭之中遭了秧,生命財產遭到空前的浩劫。旅順的工廠被炸毀,房屋被炸毀,就連寺廟也未能倖免。耕牛被搶走,糧食被搶光,流離失所的難民有幾十萬人。日、俄都強拉中國百姓為他們運送彈藥,服勞役,許多人冤死在兩國侵略者的炮火之下,更有成批的中國平民被日俄雙方當作間諜,慘遭殺害。
為什麼有人說說日俄戰爭挽救了中國?
清國一方面是無力阻止這場戰爭,另一方面,清政府也是有利可圖的。清政府看到在八國聯軍之後,東北逐漸被俄羅斯滲透侵略,眼看東北要被毛子吞下,祖宗還在埋葬在瀋陽。所以在權衡利弊之後,清王朝使出了一招引虎搏狼之計,許給日本東北鐵路的修築權以及各項權益,引得日本人和老毛子血拚了一場。
從今天來看還真不好說,日俄戰爭是好是壞,一方面他給中國的無辜平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造成了大量傷亡和損失,也是對於一個國家主權的踐踏。但是另一方面此又再次平衡了中日俄三方在東北的力量,使東北免於被老毛子獨自占領的更壞結局。
其實這只是近代中國外交的一個縮影,在無力對抗各國之後,就只能採用這種以夷制夷,引虎搏狼的消極政策,雖是下下策,但是也是無奈之舉,因為你沒有實力。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9zp85ab.html
------------------
如果當時日本和俄羅斯締結了關於共同援助朝鮮獨立的協定的話,朝鮮的獨立暫時就不會受到威脅。或許就為朝鮮開闢了通過國際保障成為中立國的可能性。
文:和田春樹
【日俄戰爭就這樣發生了】
日俄戰爭首先從朝鮮戰爭開始。日本軍侵入宣佈戰時中立的大韓帝國境內,佔領了鎮海灣、釜山、馬山、仁川、漢城、平壤,強迫大韓帝國皇帝簽署議定書,在事實上承認朝鮮為日本的保護國。並且,日本同時在仁川和旅順對俄羅斯艦艇發動了攻擊,不管怎樣,這些攻擊起到了向大韓帝國皇帝宣告俄羅斯無法為其提供保護的作用。日本在掌握朝鮮之後,又越過鴨綠江,將戰火燃燒到滿洲,進入真正的日俄戰爭階段。日本在宣戰公告中宣稱是為「保全韓國」而與俄羅斯開戰,但實際上,日本在將朝鮮納為保護國、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後,為了迫使俄羅斯承認此事,進一步推進了戰爭。
而俄羅斯方面的情況是,在遭到日本海軍的突然襲擊後,才不得已發出了抗議性的宣戰公告,完全是被動的。俄羅斯不希望戰爭發生,這點是確實的。
日本的目的
不得不說,這場戰爭的根源在於日本對朝鮮的野心。取得明治維新成功的日本人,夢想著在文明開化、富國強兵的基礎上,擴大領土。
對於幕府末年變革時期的活動家們而言,改造國家的範本是俄羅斯彼得大帝的改革。佐久間象山這樣寫道:
「近有魯西亞之主彼得大帝,慨歎其國乏大船,不習水軍,疏於航海,自阿蘭陀(譯者注:即荷蘭)延請擅長諸藝者,教國人習是,……以上諸藝頓開,遂成歐羅巴州中光榮之國。」「上有豪傑之主領導,魯西亞終成不亞他國之雄強。」
如果說彼得大帝的範本是由強力的君主統率,自上而下果斷實行近代化革命,謀求打破舊弊、改革社會、富國強兵的話,那麼彼得大帝的最終功績——開疆拓土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效仿的對象。渡邊華山寫道:
「有英主彼得忽然雄起,一代之內,西起蘇亦齊亞(譯者注:即瑞典)一部,東至我蝦夷(譯者注:即北海道)堺迄,其地凡七千餘裡,一舉蠶食,遂成世界第一之大國。」
實現富國強兵後,就要擴大領土、發揚國威。這樣的藍圖幾乎成為了不容置疑的國家目標,鐫刻在日本人的腦海中。
日本如果要擴大領土,其物件就是日本周邊的地區。於是,北邊的樺太,西邊的朝鮮半島,西南的琉球、台灣就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浮現在腦海中。這確實是地理學的問題。但是,侵略他國之舉,終究屬於異常之事,自然不應該成為國家國民的目標。在以上這些地區中,明治政府最早派去軍隊的是1874年向台灣派兵。1879年,日本推翻了琉球王權,將琉球完全併入了日本。另一方面,1875年,日本在朝鮮的江華島周邊發起軍事行動,在與俄羅斯締結條約放棄樺太之後,1876年,日本強制朝鮮簽署不平等條約,迫使其打開了國門。
在這個過程中,日本逐漸形成了以獲取朝鮮為目標的理念。出於和俄羅斯對抗、認為俄羅斯侵略正在逼近的意識,日本從最初起就強調有必要積極地介入朝鮮,保護朝鮮,同時也是保護自己這樣一種安全保障觀。儘管俄羅斯侵略朝鮮這種事情並非現實的可能性,但它還是反復地被人們議論著,或許這樣一來,就使得日本想要統治鄰國的這種野心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吧。
1880年代,朝鮮發生了壬午軍亂和甲申政變,日本起初遭到了保守的朝鮮人的攻擊,隨後它主動轉向支持朝鮮改革派的行動,在這個過程中,日本認識到了朝鮮的宗主國——清國的力量。然而這個時候,日本即使想向清國拋出自己的主張,也要顧及俄羅斯侵略的可能性。由此就產生了這樣的提案:由包括日本、清國在內的五國來保障實現朝鮮的中立,保護其免遭俄羅斯侵略。山縣一系的井上毅的提案等即是其例。
朝鮮和俄羅斯
朝鮮在被日本強力逼迫下打開國門後,並沒有確定國家前進的道路。國王高宗與明治天皇同歲。他在被由親生父親大院君所籠絡的保守派和親日改革派交相發起的政變的撼動中,接受了外國顧問穆麟德的建議,既拒絕了自古以來的宗主國清國,也拒絕了逼迫而來的日本,轉而去探索通過北方俄羅斯帝國的保護確立自己統治的道路。他最初的行動傳到日本後,激怒了外務卿井上馨。井上於1885年6月5日對清國公使徐承祖所說的話值得我們再次引用:
「朝鮮國王君臣之間,其政治之體,所為殆有類小兒處。」此時高宗大約三十四、五歲,「此年齡處事如此,可知縱令送他賢良之人,諄諄勸諭,亦不能進善去惡。」因此,若清國與日本「不謀防阻之法,禍及貴我兩國即在旦夕」,「故須稍加拘束朝鮮王之臨政,使其外交無妄為。」
這是朝鮮國王和日本的關係發展成不可調和的關係的起點。也是從那個時候起到1910年日本合併朝鮮為止的四分之一世紀漫長鬥爭的開端。
另一方面,俄羅斯的態度從最初起就是消極的。俄羅斯擁有廣袤的國土,已經難以應付。因此日本迫使朝鮮開國的時候,俄羅斯並不認為是問題,也沒有打算與朝鮮建立外交關係。俄羅斯的想法是,沿海州接納了大量從朝鮮逃難而來的農民,讓他們從事農業,有益於促進新領土的開發,因此回避與朝鮮建立正式外交關係較好。俄羅斯與朝鮮締結國交是在1884年,俄羅斯的宿敵——英國與朝鮮建立國交之後。雖然首任公使韋貝爾對朝鮮國王抱有同情之心,但俄羅斯本國的「觀望政策」依然沒有改變。對俄羅斯來講,無論朝鮮還是日本都只是遙遠的國度。
俄羅斯強烈意識到日本的存在是通過1891年皇太子尼古拉訪問日本時發生的大津事件。皇太子自身始終都被充滿異域風情的美麗的日本所打動。因此,當他被精神有問題的巡警襲擊後,雖然感到了強烈的疼痛和憤怒,但對日本的美好印象並沒有改變。在他對日本印象的最深處,深深地烙下了襲擊發生時慌張逃竄,隨後又返回現場跪地、雙手合十,表達遺憾之情的溫和的日本人的身影。對尼古拉來講,兇猛的、具有攻擊性的、充滿武士精神的日本與他無緣。即便是俄羅斯政府,也認為未能將襲擊尼古拉的警官處死的日本政府本身就代表「軟弱的國家」。
另一方面,對日本全體國民而言,大津事件的衝擊力極其巨大。因恐懼大國俄羅斯的憤怒,上至明治天皇,下至自盡的畠山勇子,所有日本人似乎都要被壓垮了。在這種恐懼之中,西伯利亞鐵路開工建設的消息又攪起了更深一層的不安。
日清戰爭及其影響
1894年,日本政府邁出了朝鮮戰爭的一步。導火索是朝鮮發生的東學農民叛亂。日本得知朝鮮向清國請求出兵鎮壓叛亂後,雖然自身沒有接到請求,但也產生了應該出兵的想法。陸奧宗光外相和川上操六參謀次長推進了此事。在出兵之後,伊藤內閣確立了將朝鮮從清國的宗屬關係中解放出來,使其成為日本的保護國的目標。日本軍佔領漢城後,最終於7月23日佔領王宮,解除朝鮮軍武裝,擒獲了國王和王妃。在此基礎上,日本以應朝方請求讓牙山的清軍撤退為由,開始攻擊清軍,同時還在海上擊沉了運送清兵的船隻。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發佈宣戰公告之前。
明治維新締造的新型國家日本,它的陸海軍確實很強勁。俄羅斯駐在武官沃加克對其讚歎不已。日本陸軍在平壤戰役中大獲全勝,隨後越過鴨綠江,攻入滿洲。朝鮮戰爭全面轉化為日清戰爭,日軍戰勝了清軍。作為勝利的果實,日本不僅取得了朝鮮的獨立,即朝鮮對日本的從屬,還在獲得賠款和割讓台灣的基礎上,進一步要求割讓遼東半島、南滿洲。即使以帝國主義的標準來看,這些要求也未免過於貪婪。
俄羅斯對此有了反彈,出於自身利益,俄羅斯不允許日本進入滿洲,此舉得到了德國、法國的回應,發展為三國干涉。最終,日本不得不屈服,被迫歸還了遼東地區。這一挫折原本有可能成為改變日本走向的契機,但日本國民的反應卻是「臥薪嚐膽」。
從侵略的受害方朝鮮和清國的角度來講,因帝國主義列強間的對立,日本的野心得到了抑制,這種結果是可喜可賀的。無論清國還是朝鮮都迅速提高了對俄羅斯的期待。朝鮮國王高宗和閔妃轉向投靠俄羅斯,以抵制日本的干涉。而受到打擊的日本對外強硬派的活動家們和軍部始終主張通過戰爭獲得對朝鮮的統治權,以至發生了由三浦梧樓公使主導的殺害閔妃的政變。這實在是不可寬恕的暴行,使日本完全喪失了在國際上的體面。在朝鮮,揭發這一暴行的是俄羅斯公使韋貝爾。日本不僅殺害了王妃,而且逼迫國王高宗下詔斥責王妃,將其廢為庶民,高宗對此很憤怒,於是上演了逃入俄羅斯公使館的逆向政變。一如為收拾事態而去到朝鮮的小村壽太郎所言,日本陷入了「天子被奪,萬事皆休」的窘境。
此時,日本所面臨的課題是,想方設法與在朝鮮實力日益增大的俄羅斯交涉,盡可能地確保自己對朝鮮的影響力。其最初的嘗試是小村・韋貝爾備忘錄。在此基礎上,構想出來的是山縣有朋的日俄勢力圈分割案,它得到了伊藤首相的支持。1896年6月,山縣帶著這個方案參加了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儀式。
然而,加冕儀式外交的主角是李鴻章。他於6月3日與維特簽訂了俄清秘密同盟條約,基於這一條約,俄羅斯獲得了建設橫貫滿洲的東清鐵路的利權。在同一時間,山縣將其在朝鮮以南北劃分日俄勢力圈的構想告訴了洛巴諾夫-羅斯托夫斯基外相。協定案的第五條為,「日俄兩國政府在簽訂協定後,……認為除已駐屯該國的軍隊外,有必要進一步派遣軍隊援助該國官府時,為避免兩國軍隊衝突,日俄兩國須劃分各自軍隊的派遣地,一方派遣軍隊至南部,一方派遣至北部,出於預防,兩國軍隊間須保持相當距離。」6月6日,山縣答覆,劃分南北的界限定為大同江一帶,即平壤附近。這個方案是以朝鮮獨立為前提,將朝鮮分為南北兩部分,日本和俄羅斯分別行使各自影響力的方案。
如果當時日本和俄羅斯締結了關於共同援助朝鮮獨立的協定的話,朝鮮的獨立暫時就不會受到威脅。或許就為朝鮮開闢了通過國際保障成為中立國的可能性。當然,也可以設想,日本不滿足於此,不久又會為了將俄羅斯的影響從北部朝鮮驅趕出去而轉向戰爭這樣的事情。但即便如此,沃加克後來在1903年回顧這一時期時,還是指出,在朝鮮問題上,此時是罕見的與日本締結正式協定的機會。
然而,洛巴諾夫-羅斯托夫斯基外相聽了山縣的提案後,沒有認真對待這一方案。結果導致6月9日締結的山縣・洛巴諾夫協定流於形式。1896年時,俄羅斯在朝鮮的立場明顯比日本有利。彼時,高宗仍然是俄羅斯公使館的客人,在尋求俄羅斯的保護。繼山縣之後,朝鮮使節閔泳煥也向俄外相提出交涉請求,尋求依靠俄羅斯的力量保護朝鮮,結成俄朝同盟。當然,除朝鮮之外,俄羅斯還有其他必須要考慮的事情,這是事實。但重要的是,俄羅斯對於今後該怎樣對待與朝鮮的關係,怎樣對待與日本的關係沒有一套深思熟慮的方針。
俄羅斯外相與皇帝商議後,拒絕了山縣的提案。日本駐俄公使西德二郎對此進行分析,做出了重要的判斷。他在1896年7月提交外務省的報告中寫道,俄羅斯無論是與日本共同地還是單獨地,都「無意」將朝鮮納為保護國,因此「于現今之狀態,俄無意與日本共同分割朝鮮南北」。「俄現今於朝鮮之所望,不過保其現狀而已,未有主動攫取或使其成為保護國之念。」西德二郎由此得出結論,如果日本強勢推進,有可能在不發生衝突的情況下,就將朝鮮納入囊中。
俄羅斯進入滿洲
日清戰爭刺激了列強。德國於1897年佔領了膠州灣。這一事件進而刺激了俄羅斯皇帝尼古拉。野心勃勃的新任外務大臣穆拉維約夫體察到皇帝的心意,積極推進了一項冒險政策:獲取俄羅斯海軍連想都未曾想過的不凍港——旅順、大連。雖然維特起初強烈反對這項政策,但當其成為既定方針後,他反而最熱心地利用起來。維特規劃修建了東清鐵路的南部支線,將大連納為他的滿洲鐵路王國的終點。
到了1898年,朝鮮的反俄勢力——獨立協會發起了極具影響力的運動,致使俄羅斯不得不完全撤回軍事教官和財政顧問。俄羅斯失去了在朝鮮的影響力,在這種狀況下,它在遼東半島擁有租借地,從安全保障的角度來講是極度不安定的。因為旅順、大連與俄羅斯本國只有一條鐵路連接。
因此,當俄羅斯軍憑藉義和團事件和與其相關的俄清戰爭全面佔領滿州後,對撤兵之事很猶豫,這可以說是必然的發展趨勢。至少,從駐紮旅順的關東州長官阿列克塞耶夫的角度來講,他是不願意輕易從滿州撤兵的。
日本對於俄羅斯租借遼東半島之事,起初的態度也是很慎重的。直到這時候西外相才首次提出了滿韓交換論,指出如果俄羅斯取得南滿洲,那麼就將朝鮮全面交給日本,但當俄羅斯對這一提案表示拒絕後,日本輕易就撤回了,改為締結西・羅森議定書,只要求俄方承認日本在朝鮮發展工商業。然而,到了俄羅斯全面佔領滿洲之時,日本終於正面提出了滿韓交換論,這是出於認為明確主張如果俄羅斯控制滿洲的話,那麼要求俄羅斯承認韓國是日本之物也無不可這樣一種想法。另一方面,日本的民間輿論開始齊聲譴責俄羅斯進軍滿洲。軍部也加入其中。
韓國皇帝這時首次推出了希望成為中立國的路線,向日本政府尋求交涉。1900年8月,趙秉式出任日本公使。俄羅斯的駐日公使伊茲沃利斯基強烈支持此方案,在他的勸說下,俄羅斯外務省也支持起來。漢城的巴甫洛夫公使也放棄了自己的判斷,表示贊同。然而1901年1月,日本政府、加藤外相聽取了駐清公使小村的意見後,堅決拒絕了這一方案。小村已經不再持單純的滿韓交換論,他的想法開始發生變化,顯現出要將確保韓國作為牽制俄羅斯統治滿洲的據點的傾向來。如此一來,日俄關於朝鮮的主張完全錯位。我們可以認為,就是從這一時刻起,日俄之間的對立走上了不歸路
《日俄戰爭》:這場戰爭的根源在於日本對朝鮮的野心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2SjefF4
---------------
苗栗縣通霄鎮虎頭山上的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 @ 遠離竹科: 一個平凡蠍子的BLOG :: 痞客邦 :: https://bit.ly/3gUecKb
---------------------------------------
日俄戰爭背景 日俄戰爭指的是日俄兩個國家為了爭搶中國東北領土而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時間是在1904年。其實日俄戰爭的爆發和日俄戰爭背景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
日俄戰爭背景
日俄戰爭指的是日俄兩個國家為了爭搶中國東北領土而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時間是在1904年。其實日俄戰爭的爆發和日俄戰爭背景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那麼日俄戰爭背景是怎樣的呢?
日俄戰爭背景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來進行說明,首先是當時歐洲世界的形勢。在1895年的時候,俄國暫時和阿富汗劃定了分界線,這讓歐洲出現了一段和平時期,在那段時期各個國家都開始加緊掠奪殖民地,而俄國在此之前卻處於被孤立的狀況,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俄國便和法國加緊了聯繫。與此同時,俄國也沒有放棄掠奪,並將目光放到了東方國家。而當時的中國則成了各個國家爭奪的重點對象,俄國看中的是中國東北地區的領土,為此,俄國特意修建了西伯利亞鐵路,作為俄國的運輸路線。
其次,日俄戰爭背景還要從日本方面進行分析,早在1894年的時候日本就曾經爭奪過中國的領土,並且成功的占領了中國的遼東半島,俄國對日本占有遼東半島十分不滿,一面企圖爭奪,一面用此為理由向清朝索要資金。日本在十九世紀後期通過維新的方式提高了國力和軍事力量,並且加快了侵占其他國家的步伐。而《馬關條約》讓日本在獲得了許多特權,尤其是關於遼東半島的協定讓俄國十分惱火,兩國的矛盾不斷激化,直到最後爆發了日俄戰爭。
所以說,日俄戰爭最為重要的背景其實是日本和俄國兩個國家都想要往外擴張,而他們恰好都看中了中國的東北地區,所以才會產生矛盾,進而升級為戰爭。
日俄戰爭起因
日俄戰爭是日本和俄國兩個國家在中國戰場上發起的戰爭。這場戰爭給中國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後果,那麼日俄戰爭起義是什麼呢?
日俄戰爭起因有兩個方面。首先,俄國之前就已經通過發動戰爭占領了其他國家的很多土地,這一做法雖然擴張了領土,但也導致俄國開始被其他國家孤立。俄國為了避免本國被孤立,就利用德國與法國的之間的矛盾,使得俄國和法國的關係有了進一步發展,之後俄國又通過阿富汗邊界區的劃分緩解了與英國的矛盾。這樣一來,俄國的處境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國家已經處於相對於平穩的狀態。在穩定了國家在歐洲地區的地位之後,俄國將目光放在了東方國家上。
其次,日俄戰爭的起因和當時的國際形勢有很大的關係。當時,多個帝國主義國家都在積極的占領殖民地區,擴大他們領域的範圍。其中,中國是帝國主義進行分割的重點目標。而又因為中國東北地區離俄國最近,俄國想要占領整個東北。除此之外,俄國想要占領東北的原因還在於俄國氣候寒冷,港口冬季不能使用,所以他們急需要一個可以終年使用的港口。為了占領東北,俄國還修建了通向中國的鐵路。
可是在甲午戰爭後,作為失敗方的中國已經在《馬關條約》中把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了,這就導致了日本和俄國之間有了利益上的衝突。隨著雙方矛盾的升級,日俄戰爭也就一觸即發。
日俄戰爭203高地
1904年,為了爭奪中國東北地區的所有權,日俄兩個國家在東北地區發動了戰爭,同年2月份,兩個國家都開始對旅順地區進行了爭搶,同時日本計劃要對俄國進行突襲戰爭。在這場戰爭中203高地因為在旅順的附近,所以是西線最好的制高點,對於戰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兩國都用盡了全力來爭奪這個地區。那麼日俄戰爭203高地的爭奪又是怎樣的呢?
日俄戰爭203高地因為位置特殊而受到了兩個國家的重視,在日軍向203高地進軍之前,俄國只在高地上布置了兩個炮兵連的力量。而日軍則將大部分火炮都集中在這裡,並且不斷的進行轟炸,在這種情況下俄軍的損失是非常嚴重的,在此之後日軍又運用步兵繼續入侵,可是儘管他們的力量充足,在俄軍的攻打下還是難以完成任務。同時俄國知道自己在高地上的準備並不充足之後又開始加強了防禦,不但設置了抽水站,而且還增加了許多的兵力,這樣一來203高地上的俄軍數量就達到了上萬人。
日俄戰爭203高地的爭奪可以說是整場戰爭中最為血腥殘暴的一場戰鬥,連續不斷的進行了九天的戰爭讓雙方的軍隊都筋疲力盡,而在結束的時候日軍已經將兩個主峰集中到自己的手中,俄國不得不退出203高地,儘管他們曾經試圖進行過反擊,但是卻並沒有起到效果。在這場戰爭中日軍損失的人數大約在一萬人,而俄軍也有六千多人受傷。
日俄戰爭背景 日俄戰爭起因(2)
日俄戰爭日軍指揮官
日俄戰爭中的戰爭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雖然在戰爭過程中,雙方各有輸贏,但最終還是日本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並且讓俄國將從前占領的東北領土中的多數交給了日本。日俄戰爭日軍指揮官在戰爭中為日本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麼日俄戰爭日軍指揮官是誰呢?
日俄戰爭日軍指揮官分別是大山岩和黒木為楨,這兩個人在日本也是十分有名氣的。大山岩在日本有著十分崇高的地位,是帝國陸軍的建造者之一,同時也是陸軍中的大將,早期的時候還曾經加入過改革和維新運動,在這個過程中吸收了許多其他國家的思想和知識,這些都對他以後建立軍隊有著巨大影響,可以說在促進日軍強大這一方面他有著極其關鍵的作用。在日俄戰爭中大山岩擔任進軍東北的總司令,曾經多次和俄軍作戰,並且取得了一定的勝利,而他的這次勝利也是近代歷史上首次出現的小國家對抗大國的勝利。
另一位日俄戰爭日軍指揮官是黒木為楨,他也是日本明治時期最為出眾的將領之一,他本身就是一個十分豪爽的人,而且行動迅速果斷,在日俄戰爭時期他擔任的是軍長的職位,當時日本有許多軍官跟隨部隊到東北地區,而黒木為楨則是當中比較有名氣的一個人物。他是一個十分傑出的野戰指揮官,在戰爭中帶領士兵們多次進攻,最後才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日俄戰爭損失
日俄戰爭雖然是日本和俄國之間的爭鬥,但是他們的戰場卻設置在了中國的東北,這一場戰爭是為了爭奪中國的領土,可是中國卻並沒有權力阻止或者干涉,可以說這也是晚清政府的悲哀。日俄戰爭的規模非常大,而這場戰爭造成的損失也是不可估計的,那麼日俄戰爭損失包括哪些呢?
其實日俄戰爭損失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面來回答,首先自然是作為受害者的中國,東北是這兩個國家進行爭鬥的主戰場,當地的百姓損失巨大,不論是生命還是財產都受到了威脅,所有的工廠、房屋甚至寺廟都全部被炸毀,據說當時失去家園的人達到了幾十萬,還有許多人曾經被日俄誤殺。而且遭受了戰火的侵襲之後,整個東北也變得千瘡百孔,即使之後努力發展,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到以前的水平。
另外日俄戰爭損失還可以從戰爭雙方來說。戰爭失敗後,俄國被鬧得天翻地覆,俄國的政治首腦幾乎出現了分裂的情況,原本的設想和意圖已經沒有任何的意義。他們的軍隊因為戰爭而犧牲的人們達到了八萬多,而在戰爭中受傷或被俘虜的士兵也有十多萬。俄國戰敗,損失的不僅僅是投放於戰爭中的人力、物力,還有旅順以及大連等地區的管理權,在戰爭結束後,這些管理權全都交給了日本,同時俄國還簽訂了不平等的條約,失去了爭奪朝鮮半島的權利。
當然,作為戰勝國的日本也不是沒有損失的,畢竟俄國是世界強國為了打敗俄國,日本也付出了非常多人力、物力,在這場戰爭中死亡的人數也非常多,只是相對來講,作為戰勝方,日本的這些損失受到了來自於戰敗方一定程度上的彌補罷了。
甲午戰爭 日俄戰爭
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都是中國歷史上十分重要的戰爭,這兩場戰爭雖然不是同時發生的,但是他們二者之間卻有著很深的關聯,那麼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之間有著怎樣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呢?
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之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還要從戰爭開始的時候說起,甲午戰爭是西方國家第一次到中國侵略時發生的戰爭,時間是在1894年。日軍進入中國後給中國帶來了各種矛盾和爭端,因為清政府的無能和愚蠢,導致中國在這場戰爭中慘敗,這讓日本很快就在世界上占領了一個不尋常的位置。也就是說這場戰爭是一場殖民掠奪戰役。
而日俄戰爭就不同了,這場戰爭是日本和俄國為了爭奪領土而進行的戰爭,從根本上來說是西方列強之間進行的帝國主義戰爭,甲午戰爭日本的勝出讓其他西方國家看到了中國的軟弱可欺,他們以此作為契機開始向中國發動侵略。但是日俄戰爭的戰場卻是在中國東北地區,也就是說不管誰最後勝利,中國都受到非常大的危害。
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雖然戰鬥雙方國家各不相同,但是所導致的後果中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讓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社會,不管誰取得最後的勝出,受到危害的始終是中國。從此之後更多西方國家看中了中國的領土,中國自然也就處於了最危險的境地。所以說儘管這兩次戰爭有許多的不同之處,但是對中國的危害卻是相同的。
日俄戰爭背景 日俄戰爭起因(3)
日俄戰爭俄國為什麼輸
俄國在很早之前就進入了世界強國的行列,不管是經濟還是軍事等方面,俄國都是領先其他很多國家的,它的國力水平也是不容忽視的。而日本則是一個比較弱小的國家,尤其是在十九世紀之前,領土小人口少導致日本的國力一度處於世界的中下水平中。然而在日俄戰爭中俄國卻落得失敗的境地,那麼日俄戰爭俄國為什麼會輸呢?
關於日俄戰爭俄國為什麼會輸這個問題在歷史上還是可以找到原因的。這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來進行分析。首先,當時日本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對中國進行過入侵了,並且還占領了中國很多的地區,他們為了占領東北地區已經籌謀了很長一段時間,不管是在兵力上還是裝備上的準備都是非常充足的。
另外日俄戰爭俄國為什麼會輸這個問題還可以從國家的本身進行分析,俄國是一個領土面積非常廣闊的國家,然而這種現象既是一個優點也是一個缺點,因為領土廣闊所以在兵力和物資的運輸路線上就會被拉的很長,在戰爭出現問題時,俄國根本來不及調遣軍隊進行支援。
而日本則完全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為日本已經在中國儲備了足夠的兵力和物資,不存在運輸路線所帶來的問題。而且俄國當時是強國,對於日本這個相對比較落後的國家並沒有足夠的重視,也正是這種輕敵給俄國帶來了很嚴重的後果,導致俄國在日俄戰爭中失敗。
日俄戰爭日本勝利的原因
日俄戰爭發生之前,一些歐洲國家並不覺得日本能夠取得勝利,在他們的眼中日本只是亞洲的一個小島國,並沒有特殊的能力,軍事以及經濟實力都處於俄國之下,所以他們覺得日本並沒有機會取勝。然而作為一個小島國的日本竟然真的贏得了這場戰爭,這樣的結果是俄國乃至世界都無法預料的。那麼日俄戰爭日本勝利的原因有哪些呢?
日俄戰爭日本勝利的原因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來進行分析。首先從日本方面來說,當時日本的資本主義已經快速的崛起,整個國家呈現出上下團結一致的現象,儘管日本曾經也有過一段時間的閉門鎖國,但是經過明治維新已經讓國家內部發生了徹底的改變,不僅經濟、科技方面迅速發展,而且也開始進行了許多軍事方面的改革,因此在這場戰爭中,日本無論是在裝備上,還是在資金供給上都是非常到位的。
其次,日俄戰爭日本勝利的原因還應該從俄國方面進行分析。俄國在這次戰爭中不僅出現了戰略上的失誤,沒有能夠及時的將日軍封鎖在旅順之內,讓日本有了充足的時間進行反抗和準備,而且後期的時候還失去了重要的指揮官,使得軍心不穩。而日本方面則在有利的時機中讓陸軍和海軍完美的配合起來,致使俄國艦隊遭受巨大災難。除此之外,日本也掌握了俄國的很多情報,甚至有時候能夠提前知道俄國的行動,這些因素結合起來,日本在日俄戰爭中能取得勝利就不足為奇了。
日俄戰爭清政府 採取誰的建議
在1904年的時候日俄兩個國家因為中國的領土問題而在東北地區發動了戰爭,這讓中國百姓遭受了許多的災難和痛苦,可是當時作為受害者的中國卻並沒有做出任何的抵抗和反擊,清政府反而宣布自己保持中立,據說這正是朝中某位官員的意見,這讓很多人都開始疑惑日俄戰爭清政府採取誰的建議才會同意宣布中立。
關於日俄戰爭清政府採取誰的建議這個問題在歷史資料的記載中也可以看出端倪。這件事還要從西伯利亞的鐵路完工開始說起,尼古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俄國人,他曾經出席過奠基的典禮,而在參加活動那天他的頭上還裹著紗布,據說是日本刺客做出來的。而清大臣李鴻章也曾經遭遇過這樣的事情,所以兩個人便談的十分投機。而他們在對待日本的態度上也罕見的相同,於是很快簽訂了中俄之間的條約,並且將攻擊目標放到了日本的身上。
就在這個時候清政府表示同意為俄國修建東清之前的鐵路,很快李鴻章就帶著巨款回到了國內。而這個巨款被認為是他收受的賄賂,說這是俄國人交給他的。而李鴻章當時的意願正是要清政府暫時中立,或許他當時已經看出了俄國不正常的目光和野心,只不過因為當時日本的威脅還是更大一些,所以他只能奉勸掌權人暫時中立,但是卻沒想到,保持中立也依舊沒有改變中國的悲慘結局。
日俄戰爭/中國東北領土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nIe95A
--------------------------
日露戰爭(日俄戰爭)發生於1904年2月8日至1905年9月5日,是大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當時的滿洲地區(即中國東北)的戰爭。日俄戰爭促成日本在東北亞取得軍事優勢,並取得在朝鮮、滿洲駐軍的權利,令俄國於此的拓展受阻撓。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按照《馬關條約》,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此舉引發其他列強的睽覷。在法國、俄國、德國的斡旋下(「三國干涉」),日本同意由清政府出錢贖回遼東半島。之後1896年俄國與李鴻章簽訂秘密條約(《中俄密約》),取得通過滿洲修建西伯利亞鐵路(東清鐵路)的權利。 1898年3月27日,沙俄以干涉還遼有功,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了《旅大租地條約》,規定沙俄租借軍港旅順口、商港大連灣25年。稍後又於當年5月7日,再次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旅大租地續約》。 1903年,橫貫北滿的東清鐵路和縱貫整個滿洲的東清鐵路南滿支線全部完工,鐵路樞紐哈爾濱成為旅順之外俄國在滿洲的第二個重要據點。從此俄國在滿洲取得極大的優勢,獨佔在內滿洲的殖民利益,引發日本強烈不滿。
1903年日俄瓜分內滿和朝鮮的談判破裂,1904年2月6日日本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並宣布斷絕日俄外交關係。2月8日日軍偷襲旅順口,對俄國不宣而戰。2月9日俄國對日宣戰,2月10日日本正式對俄宣戰。日俄戰爭全面爆發。
雖然日露戰爭時,數百公里外的臺灣置身於戰火外,不過在明治38年(西元1905年)因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經由台灣海峽北上,為防範俄國藉機侵犯臺灣於是澎湖島於明治38年4月13湖宣佈戒嚴,同年5月13日臺灣本島也宣布戒嚴。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先印刷後手工上色的老地圖,感覺非常的樸拙也非常的典雅。照片上可以看到此張地圖的標題:日露戰爭地圖
日露戰爭後俄國戰敗,被迫承認日本享有朝鮮的軍事、政治及經濟的最高利益,於是於西元1910年日本根據 《日朝合併條約》 而正式併吞朝鮮。
由於甲午戰爭後清朝國力早已不振,眼錚錚的看著別日、俄二國在自己的領土上打仗,不僅無法阻止還被迫選擇中立真是奇恥大辱,也因此種下被推翻的原因。
這張地圖發行於明治37年3月8日,距離戰爭開打還尚未滿一個月。
地圖上的凡例圖
以國家領土大小而言,俄國遠遠勝於日本,但是日露戰爭卻是日本戰勝了俄國舉世震驚。
台灣老地圖系列85 明治37年(西元1904年)日露戰爭地圖 @ 一落二櫸頭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tdYf3M
-------------------------------
俄艦是否通過台海?俄艦是否通過台海? - 旅途的印記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xEU4l5
俄艦是否通過台海? - 旅途的印記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xEU4l5
通霄的虎頭山公園,海拔雖只有93公尺,但突起於海岸不遠,視野極佳,附近海域的帆檣船影,一覽無遺,苗栗縣誌形容虎頭山:「形如猛虎昂首長嘯,直立海濱,睥睨海洋。」因此虎頭山也是海防要地,日本時代虎頭山曾設置要塞,台灣光復後,國軍亦長期駐守此地,直到民國89年(2000)才撤離。山頂上有座現在名叫「台灣光復紀念碑」,其實是日本時代的「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改建,紀念碑造型如一門軍艦砲管,砲管旁則有一個鐵鑄船錨, 很有海軍味,清楚呈現這是一座紀念海戰勝利的紀念碑。
110年前的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但說起來有些悲哀,日俄兩國交戰的起因是因在中國東北的利益衝突,而陸戰戰場也都在中國的土地上,清廷還被逼迫劃定中立區,供兩國交戰,也是清廷一頁荒謬的歷史。交戰之後,俄國明顯居於下風,在中俄密約中取得的不凍港旅順,被日軍封鎖,俄軍太平洋艦隊被困在旅順港內無法動彈。俄羅斯決定由其遠在北歐的波羅第海艦隊,抽調船隻前來遠東解圍,經過台灣海峽是俄羅斯艦隊東來的可能航線,因此日本在苗栗虎頭山設置情報基地,派軍入駐,日夜監視海上動靜。
日俄戰爭前後歷時19個月(1904/2~1905/9),最後日方勝利,但雙方國內都有儘快結束戰爭的壓力,透過美國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總統作為中間人協調交渉後,日俄雙方於1905年8月10日,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朴次茅斯(Portsmouth)附近開始停戰談判,並在9月5日達成和平協議,簽署朴次茅斯和約(Treaty of Portsmouth)。也是歷史上首度有東方黃種人打敗西方白種人,日本亦因此而晉身世界強國之林。
戰爭結束後,日本總督府為紀念虎頭山對於日俄海戰貢獻,大正年間,特在此地建立一座「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日文俄羅斯(Russia)翻譯為「露西亞」,日露,即「日俄」之意。紀念碑旁有背景說明,「公元一九O五年五月(清光緒三十一年)俄國艦隊通過台灣海峽,派駐基地之通信兵發覺後,立卽通報日軍,決戰於對馬海峽,俄國艦隊因而大敗。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國有鑑於此地對海戰貢獻甚鉅,遂在大正年間,建立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此段文字恐有以訛傳訛誇大之嫌,根據相關史料,俄國艦隊事實上並未通過台灣海峽,而是由台灣東面太平洋北上。
根據所附英、日、俄文地圖,三種文字的地圖皆顯示,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繞經台灣東岸外海的太平洋北上,並未通過台灣海峽。其中日文地圖是二戰前的書寫體,全部使用漢字和平假名,俄文亦是古文體的西里爾字母(Cyrillic script),地圖上標示艦隊航行路線與日期,可信度甚高。
俄羅斯的波羅第海艦隊,萬里馳援,歷經頭尾七個半月,航程一萬八千海浬,繞了大半個地球,難免師老兵疲;相對於日本海軍以逸代勞,守株待兔,俄軍相對處於較不利狀況。根據相關史料,俄龐大艦隊東來,光戰艦就有39艘之多,加上支援艦艇、補給艦、醫院船、修護船、拖船等,數目更龐大,一百一十多年前的大艦隊越洋航行,艱難程度更千百倍於今日。
波羅第海艦隊接獲命令後,更名太平洋第二艦隊,分兩梯次東來,第一梯次1904/10/15出發,由海軍中將羅傑斯特文斯基(Zinovy Petrovich Rozhestvensky)率領,經北海、非洲西岸,繞過好望角,抵達非洲東岸海外,世界第三大島的法屬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停留兩個半月後,再橫越印度洋到當時法屬越南的金蘭灣。第二梯次1905/2/16由聖彼得堡出發,命名太平洋第三艦隊,經過蘇伊士運河,於1905/5/9到金蘭灣會合第二艦隊;全部39艘戰艦,加上支援艦艇,浩浩蕩蕩,編隊北上,目標海參威。
不像現在的軍艦使用汽(柴)油引擎,燃燒效率高,部分先進艦隻更已使用核能,可以長期巡弋海上不必靠港補給燃料;20世紀初的船都還是燒煤,燃燒效率遠遜於今日。此次航程,整個艦隊估計需要50萬噸的煤炭,但俄羅斯基本上是個陸權國家,海上遠航經驗遠遜當時的海上強權,沿途上缺少可以靠岸運補的屬地。19世紀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國」,屬地遍佈世界,但當時已跟日本結盟,並通令不得讓俄艦停靠,且當時英國控制了歐亞海上交通要道的蘇伊士運河。最後總算法國同意其沿航路屬地讓俄羅斯艦隊停靠運補,但數量、港口有所限制,德國也同意一家名為Hamburg-Amerika Line的船運公司派船跟隨俄羅斯艦隊,沿途實施海上補給60船次。但即使中途停靠運補問題解決了,長時期海上航行還是有很多船員士氣、情緒上的問題,船上空間本就狹窄,為了多載點燃料,所有可能利用的空間都堆滿了煤炭,生活品質大大受影響,連艦隊指揮官亦無法例外。
第一梯次艦隊終於在1904/10/15完成集結,整隊出發,包含七艘巡洋艦,九艘驅逐艦,加上支援船隻如醫院船,修護船,拖船等。遠航前夕氛圍緊張懸疑,因為當時日本有很多軍艦是由英國建造,有情報指稱日本駐瑞典武官主導對俄情報作戰,日軍魚雷艇已進駐丹麥,草木皆兵的氣氛彌漫,剛剛起航時,擱淺、相撞等大小事故不斷,可說是一團亂;艦隊剛出了波羅第海到達北海時,緊繃氣氛到達頂點,加上濃霧,船團誤將英國的拖網漁船當成日本的魚雷艇,開炮轟擊,英國的拖網漁船被打沈一艘,打傷三艘,漁民三人死亡,多人受傷,造成不小的國際糾紛,英俄瀕臨戰爭邊緣,同時俄軍也誤擊自己的艦隻,造成傷亡,曝露俄軍訓練之不足。最後以國際調查委員會介入,俄國政府為死者立碑賠償了事。
艦隊航行經過直布羅陀,11/26來到西非中部海岸法國屬地,現在加彭的尚蒂爾港(Port Gentil, Gabon),再繞過好望角,12/29再來到法屬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艦隊在此下錨停留兩個半月,事實上也在等俄羅斯政府進一步決定,繼續前行? 還是打道回府?
此時遠東戰場俄軍戰況持續惡化,奉天會戰俄軍再吃敗戰,旅順失守。俄羅斯政府下令艦隊仍繼續前行,但目的地改到海參威;第二艦隊3/16駛離馬達加斯加,橫越印度洋,前往當時仍是法國屬地的越南金蘭灣,準備在那裡與後來編組,1905/2/16才從聖彼得堡出發的第三艦隊會合。5/9整個艦隊終於完成集結,此時浩浩蕩蕩龐大艦隊,從金蘭灣出發北上,目標海參威。
110年後的今天再回顧俄羅斯艦隊從金蘭灣北上後的航程,對約半數的艦隻和人員,這段航程也是這些人和艦一生的最後旅程。
艦隊通過南海後由台灣東面的太平洋北上,台灣當時已是日本的殖民地,龐大艦隊通過相對狹窄的台灣海峽,也容易曝露行蹤,其實對俄羅斯艦隊指揮官而言,勿寧說是唯一的選擇。
但艦隊還是曝露了行蹤,艦隊航行至東海時,指揮官命令六艘隨艦隊補給的運煤船脫離艦隊,這些運煤船後來抵達上海,消息為日本駐上海商社得知,日本因此判斷,燃料受限,俄艦隊應會走最短距離航線,通過日本與朝鮮半島之間的對馬海峽,應是俄艦隊唯一選擇,下令加強監視。
果不其然,5/27凌晨4:45,在九州西方海面,俄艦隊的燈光管制不良,被日本偵知,隨即日艦隊由朝鮮半島鎮海軍港出海,布署戰鬥隊形,接敵應戰,雙方在對馬海峽遭遇,海戰從當天下午兩點開打,戰況激烈,一直進行到隔天下午六點,俄艦隊慘敗,39艘作戰艦艇中有26艘被擊沈、或自沈、或被俘,死傷無數,連艦隊司令羅傑斯特文斯基中將亦受重傷被俘,僅以身免;但日本只有三艘魚雷艇被擊沉,及相對輕微傷亡,是海戰史上損失最為懸殊的海戰之一。
就像劍道高手對決,勝負在電光石火的瞬間已定,先前冗長的叫陣,比劃只是序曲。日俄對馬海峽海戰,雙方先前也是製造緊張懸疑、波譎雲詭氣氛,外交斡旋,虛張聲勢不斷,真正戰鬥只有28小時,相對近八個月的航行時間,張力十足,但勝負定於瞬間。
但日本明治維新後,的確國力日強,開始積極對外擴張,從台灣牡丹社事件,甲午戰爭,到日俄戰爭,無往不利,也攫取了大量財富,野心愈來愈大,終至軍國主義思維高漲,二戰差點亡國,福之所倚,禍之所伏,是福?是禍?值得深思!
▲苗栗通霄虎頭山頂的台灣光復紀念碑,為日本時期「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改建。
▲通霄虎頭山頂視野良好,台灣海峽上來往船隻,一覽無遺。
▲從虎頭山往另一角度看,四支煙囪處是通霄火力發電廠。
▲砲管基座顯示是光復後的民國35年修改,艦砲船錨,很有海軍味,清楚呈現這是一座紀念海戰勝利的紀念碑。
▲台灣光復紀念碑,碑誤寫成埤,一錯70年,似也將錯就錯。
▲紀念碑旁的文字說明,是民國87年(1998)元月增建的,有日中英三種文字。
▲台灣光復紀念碑旁的砲管,猜測這應是「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時代的砲管,改建時以水泥取代。
▲俄波羅地海艦隊東來的航線圖,藍色為太平洋第二艦隊,紅色是第三艦隊,咖啡色是部分第二艦隊受損船隻,航行中途就近到黑海俄軍港修復後,再兼程趕至法屬馬達加斯加與原先第二艦隊會合。(取材自Wikipedia)
▲日文的露國增遣艦隊航跡圖,此為航程後半部分,俄艦隊在當時法屬越南金蘭灣會合後編隊北上,經台灣東岸外海的太平洋,並未通過台灣海峽,逐日地點皆清楚標明,5/25艦隊航行至東海時,指揮官命令六艘運煤船脫離艦隊至上海,無意間暴露行蹤。(取材自日本國立公文書館)
▲俄文的波羅地海艦隊東來的航線圖,是使用古文體的西里爾字母(Cyrillic script),亦顯示航線是經台灣東岸外海的太平洋北上,並未通過台灣海峽。(取材自網路)
▲日俄對馬海戰雙方接敵佈陣航線圖,俄艦最早在九州西方海面被發現。(取材自Wikipedia)
▲信濃丸原為客輪,日俄戰爭期間被軍方徵召,加上武裝,成為運兵船,最著名事跡為首先發現俄艦隊蹤影,此為發出的電報。(取材自日本國立公文書館)
▲俄艦尼古拉號(Nikolai)掛出旗幟投降。(取材自日本國立公文書館)
▲日本各界歡騰慶祝日俄戰爭勝利,此為東京新橋日本關東軍總部搭建的凱旋門牌樓。但日本明治維新後,從台灣牡丹社事件,清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都攫取了大量財富,野心愈來愈大,終至軍國主義思想高漲,二戰差點亡國,是福?是禍?頗值得深思。(取材自日本國立公文書館)
▲俄艦隊在北海誤擊英國魚船事件,造成睻然大波,英俄濱臨戰爭邊緣,此為英國漁民在巴黎舉行的國際調查委員會出席作証。(取材自Wikipedia)俄艦是否通過台海? - 旅途的印記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xEU4l5
苗栗縣通霄鎮虎頭山上的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日俄戰爭-日語:日露戦争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一場大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中國滿洲地區的勢力範圍的區域性戰爭。其主戰場位於中國遼東半島以及朝鮮半島的周邊海域。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帝國遭遇連場敗仗,最終在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斡旋下,簽訂《朴次茅斯和約》,戰爭結束。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戰爭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常規軍事力量
宣戰詔書 紅色收藏館之抗日戰爭
宣戰詔書 紅色收藏館之抗日戰爭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2PGBZSt
紅色收藏館藏品歷史背景
1941年12月7日(美國時間)日本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這就是著名的珍珠港事件。之後,日本才向美國遞交了關於開戰的最後通牒。12月8日日本轟炸了威克島、關島、馬尼拉、新加坡、香港、馬來亞等地。日本天皇發表宣戰詔書,迫使美國、英國、加拿大、荷蘭、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紅色收藏館藏品
【大詔奉戴 紀念刀鐔 昭和16年12月8日 紅色收藏館藏品】
老彭說故事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出動約350餘架飛機,對美國珍珠港的海軍基地實施了兩波次的偷襲,向港內的戰列艦和巡洋艦發射了大量魚雷,同時也轟炸了機場及軍事目標。此戰美國的四艘戰列艦和兩艘驅逐艦被炸沉,188架飛機被炸毀,約2400名美國人被炸死。此事發生時比日本外交部預定的遞交最後通牒的時間晚了四十分鐘,而此時珍珠港已經開戰二十分鐘了,日本人實在是做的不體面。由於在遞交正式宣戰的文件之前,日本就發動了進攻,這種行徑為正人君子所不齒,激起了美國舉國上下無比的憤慨。
1942年元旦,戰犯東條英機在內閣宣布,每月的8日定為「大詔奉戴日」,是奉讀天皇宣戰詔書的日子,規定學校、工廠都要舉行詔書奉讀儀式,各家各戶必須掛國旗。日本人把天皇的旨意奉為神意,對天皇有著無限忠誠,隨時準備為天皇而獻身,也不管這個旨意是不是非正義的,這就是所謂的軍國主義精神吧。最有意思的是,希特勒的臭名昭著的《我的奮鬥》,也是在12月8日出版的,這個巧合也太驚人了。
【細節圖】
我這個刀鐔和大多數的刀鐔是不一樣的,非常特別。首先是尺寸要大很多,也要厚一些;還有就是這個是用陶瓷燒造的,第一眼看到時,我一直以為是銅的,直到上手才感覺不是金屬的,這個顏色及質感的仿真程度是非常高的,工藝水平很高;另外,上面除了中間那個象徵性的刀條孔以外,再沒有空洞,不方便組裝武士刀。綜合幾個方面的特點,這個應該是純紀念性質的刀鐔,是為了紀念日本發動對美英宣戰的日子而定製的,沒有任何實用價值,但是有極高的藝術水準和收藏價值,是日軍暴行的鐵證。歷經這麼多年,保存還完好如新,可見日本人對它的珍視程度。正是這種為天皇賣命的根深蒂固的思想,指引著他們在軍國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他們為了爭奪霸權而發動戰爭,荼毒生靈,給中國及東南亞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
宣戰詔書 紅色收藏館之抗日戰爭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2PGBZSt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3bqggyo.html
///李仔糖舊書*昭和17年(1942年)宣戰御詔勅.謹解大詔奉戴日.國民讀本(帝國政府聲明等)(k341) | Yahoo奇摩拍賣
博民(丙5382)《宣戰大詔謹解》1冊全罕見朝日新聞社刊 日本裕仁天皇在偷襲珍珠港後宣佈對美英宣戰 太平洋戰爭 宣戰詔 | 露天拍賣
建国明治大正昭和勅語詔書精義 -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ndl.go.jp)
保證責任後龍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給陳錦樹大詔奉戴儲金簿
地址處載有田心子126。本物件為戰爭期間1943年~1945年期間後龍、公司寮、水尾子、二張犁、大山腳、頭湖、崎頂等地人民之銷帳儲金簿,內頁印有大詔奉戴字樣,並以婚葬儀式簡化、宴會遠慮、新謁見合せ、虛禮廢止、節酒節煙、徒步勵行、副業勉強倡導儲金,另外印有儲簿規定如:不許轉讓、改印需申請等,背頁附有複利合計表。大詔指的是1941年對美、英兩國之宣戰詔書,1942年起每個月8日定為大詔奉戴日,為日本政府為太平洋戰爭所運作的國民運動,隨著戰爭規模擴大,戰時有各項國民強迫儲蓄的舉措,以支援前線戰事,1938年日本政府為因應中日戰爭即推行有愛國儲蓄運動,本物件則為1942年後因應戰爭規模擴大後之儲蓄項目,范雅鈞指出本儲金簿為強制存款,直接由薪資扣除。保證責任後龍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給陳錦樹大詔奉戴儲金簿-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3e7ckfg
宣戰大詔出曰二年餘加于萬戰于萬勝皇軍赫赫威武維揚矣洵未曾有之大戰亦曠古之天業也仁義之師無敵矣上戴萬世一系之至尊下億兆所以一心效忠義豈偶爾乎茲賦感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