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鸞堂聖典》
說明鸞堂相關宗旨、教規及科儀的善書。1979年臺中聖賢堂透過扶鸞的方式所編輯出版,共計226頁。
聖賢堂致力於善書出版,早期領導核心有邱垂港、洪祖持、楊贊儒諸人。為呼應楊明機推動「儒宗神教」教門,《鸞堂聖典》之出版可說是聖賢堂意圖建立儒宗神教神學體系的一項標誌。如序文所言,鸞門之缺憾在於無適合之參研書籍,使新入鸞生對鸞教之由來及修持方法有所依循。書中解釋鸞堂、鸞筆、扶鸞、鸞堂組織、各類鸞生的職務、鸞生服制、修持經典、堂規,以及相關的疏文表章及經咒等,並明白指出「鸞堂又稱『儒宗神教』」,顯然受到楊明機推動儒宗神教的影響。
《鸞堂聖典》重要處除點明屬於儒宗神教教派外,更標明鸞生修持應以《明聖經》、《太上無極混元真經》、《玉皇普度經》及《修道指南》為核心,並可選讀《道德經》、《黃庭經》、《四聖真經》、《太上感應篇》、《清靜經》、《文昌帝君功過格》、《四書五經》、《金剛經》、《般若心經》、《六祖壇經》及各堂扶鸞所述聖經善典。透過這些經典的篩選,可以瞭解聖賢堂推動儒宗神教所重視的經典內容及其教派性質。
(參見儒宗神教)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187 https://bit.ly/32L3MnS
一新社
宗教類別|道教
主祀神祇|關聖帝君
登記狀況|已登記
日期資訊|
普渡|農曆7月18日
地址|880馬公市光復里新村路18號
咸豐3年(1853)6月澎湖發生痢疾,媽宮一些文人學士為了挽救天災,勸人行善,於是設立「普勸社」,奉祀聖帝真君牌位,設木筆沙盤,請神降乩示事,成為臺灣鸞堂的濫觴。普勸社曾在同治11年(1872)呈請地方官府公告諭示民眾前去聽取宣導,清法之役時暫停鸞務,到光緒13年(1887)才由馬公士紳林介仁出面改名為「一新社」,恢復宣講。
光緒17年(1891)一新社成立「樂善堂」,借用媽宮育嬰堂迎鑾著作臺灣首部善書「覺悟選新」,並出錢出力從事地方慈善工作(余光弘1988:118)。光緒20年(1894)甲午戰爭時,鸞堂曾一度遷移到文澳,翌年再遷回媽宮澄源堂繼續扶乩濟世。明治34年(1901)5月15日,一新社代表多人曾到城隍廟,「申請」為澎民救改鴉片煙毒;經城隍廟靈應侯降詩公布戒除鴉片條例一新社六則,並設置符、沙、甘露水供戒煙者服用;嗣後文衡聖帝也屢次乩示救改鴉片煙毒之法,並為信眾治療各種痼疾,一時轟動全澎。於是各鄉社紛紛抬轎前來求取甘露水,供民眾飲用,改除鴉片煙毒;並且在一新社協助下設置善堂,廣行宣講(甚至還流傳到臺灣其他地方)。從光緒25年(1899)到民國66年(1977),全澎湖共有45間廟在一新社的輔導下設立善堂。
「清水解毒煙」的神蹟發生之後,一新社興盛異常,信徒踴躍捐輸,於是有建廟之議,但是因為日本政府在禁止降筆會活動,同時也無法找到適當的廟址,延到明治44年(1911),才在今惠民醫院南方建廟,並且以廟產收益及勸募所得基金從事社會救濟及地方公益事業。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廟舍遭盟軍空襲破壞,一新社的神像及牌位曾先後暫奉到三官殿及武聖殿;民國41年(1952)一新社因為道路拓寬而被拆除,隔一年又因為負責人病逝而暫時停止社務。到民國52年(1963)原社員的後裔才發起社務振興,並向政府機關立案成立神明會,同時著手清理廟產並籌劃重建廟宇。
這時候,一新社的許多地產已在政府實施土地改革時,由原來承佃農民取得所有權,而奉獻給廣慈興建佛寺;經由一新社負責人吳克文出面一再協調、溝通,最後才獲得廣慈的同意,由一新社接手興建,到民國55年(1966)建成現在的一新社聖真寶殿,並舉行入火安座儀式。
資訊來源|馬公市各里叢書(寺廟篇)
澎湖一新社聖真寶殿重建落成碑記
易乾卦云。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神道設教而天下服 子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蓋 神靈之妙如水之在地無處不有伊古迄今 神能顯化佑人其事蹟在在昭然是以世人感 神明之靈應 為崇德報功乃建廟奉祀故廟之明神益著靈顯 神之有廟猶妥明禋此理之必然也惟吾 聖真寶殿祀奉(南天文衡聖帝關 太醫院慈濟真君許)恩主威靈丕著其由來外矣茲將沿革概述於後:
一、原名「普勸社」:溯自咸豐三年(民前五十八年)癸丑時際滄桑民心不古世態澆漓以致天災疊降疫氣流施地方有心人目擊心傷僉曰欲挽頹風非藉宣講無以為力乃招集文人學士於是年六月初三日結一社團名曰「普勸社」以宣聖諭普遍勸人行善為宗旨同時奉祀 聖帝真君牌位初設木筆沙盤請 神降乩示事為全臺鸞務之開基至同治十一年(民前四十年)壬申地方士紳許棼黃濟時高攀等為期堅固宣基礎特具文上憲獲准公告諭示民眾在宣講期必須往聽並應遵守秩序勿得喧嘩阻人聽講違者按律懲罰而宣講生即取文學口才兼優又能樂善向道之人分組輪流於晴天月夜到各村里廟前代天宣化講因果說報應藉以喚醒民心共趨正道由是澎湖宣講之風大盛一時改惡從善者孔多地方獲益甚大
二、改號「一新社」並設「樂善堂」:光緒十年(民前廿八年)甲申法亂之後地方未靖而講生老輩又大半作古社務暫停至光緒十三年(民前廿五年)丁亥正月十三日地方士紳林介仁出而倡首復興宣講將普勸社改稱「一新社」蓋取尚書「舊染污俗成與維新」之義且從此煥然一新使人一一去邪從正革故鼎新庶可感格 天心早消末劫焉翌年戊子二月本社為弘揚宣講再呈文獲淮廳憲告示又諭民眾切實遵行聽講俾能改過修身自是益收宏效光緒十七年(民前廿一年)辛卯地方善士咸集共襄美舉借媽宮育嬰堂設壇先奉 慈濟真君(金身由券清景從福建泉州請來)復增祀 文衡聖帝聖像及 三教祖師牌位於是年三月十五日開堂濟世額曰「樂善堂」第一任管理人兼堂主為林介仁同年六月初六日起迎鸞著造「覺悟選新」為全臺首著第一部善書貧行勸世而堂生各遵神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或修橋造路捨藥施茶或濟困扶矜孤恤寡又放生靈拾字紙施棺木造涼亭並設育嬰院收養孤兒倡立義塾栽培子弟他如代祭無主墳墓復埋枯骨等各種善事俱樂而行之果然樂善堂名符其實也光緒廿年(民前十八)甲午中日戰爭遭兵燹之亂翌年乙未春社壇遷移文澳(現西文里亦有聖真寶殿係由此來)至中秋後再搬回媽宮因原址不適乃改借城外「澄源堂」為鸞壇繼行扶乩濟世宣講化人光緒廿七年(民前十一年)辛丑五月 關許二恩主大顯神通敕賜甘露水為人改除吃鴉片陋習並療各種痼疾有求必應一時轟動全澎稱為奇事各鄉社紛紛抬轎來求甘露水回去供民眾飲用救改鴉煙靈驗非常從此各廟皆奉祀 聖帝金身以答鴻庥甚至流傳本省各地繼設善堂迎鸞濟世著書宣講皆發源於此焉同年六月十五日奉 旨升號「聖真寶殿」諸信徒因感 神恩浩蕩自動樂捐籌備建殿以妥明禋遂購幾筆土地先出租收益充實本社業產惜乎時堂日治因禁止降筆會不淮聖真為殿乃暫號「許真君廟」(蓋澎湖已有聖帝廟尚未有真君廟故號)惟廟址適近偶化區故欲建又止斯時本社諸生因寶殿建不成未達目的抱歉難忘及後屢思建立未得其便直至民前一年(宣統三年)辛亥即買馬公埔仔尾洪良住宅改建為廟宇外表仍額一新社內匾即縣樂善堂於民國元年壬子正月初十日恭迎 關許二恩主金身入火安座攝諸社員真影乎堂前奉各仙逝先靈於壇上如此設置雖未足償所願亦可謂極一時之盛也當時第二任管理人兼堂主揚鏡亭對本社業務熱心策劃發揮頗具規模厥功至偉又奉 恩主諭為加強社會救濟事業即以樂善堂名義勸募基金任人逐月認捐多少由值年執事按月收款並調查全澎所有貧民分等級列簿逐月發給金錢與維持生活地方如有發生緊急災害即辦理臨時救濟此外凡各種公益事無不著意施行至於本社固定業產仍一新社及許真君廟名稱登記由歷任管理人接交保管第三任吳步雲第四任范助水第五任郭遠代代繼承確有考據
三、復興「一新社」奉淮成立「神明會」民國三十四年甲申又逢戰役本廟被爆風波及屋頂微損翌年恭請 恩主金身牌位暫奉於三官廟三十六年四月移至武聖廟合祀四十一年因馬公市區改正本廟拆作道路四十三年五月管理人郭遠仙折除部份租金由黃東來鄭明吉郭承嗣等洽辦外社務且暫停僅樂善堂之捐資施濟不斷惟因財力所限無法多方發揮迨至民國五十二年八月本社老社員後裔楊金瑞吳克文陳四福許三江等目睹本廟拆後神像寄祀別處社產又無積極管理幾多土地任人佔用傷心繫之乃發起復興一新社之于即在黃東來宅邀集紀雙抱郭生仁林泮陳紹烈等人商議皆贊成遂調查原明一新社社員及諸後裔填造名冊向澎湖縣政府申請備案並公告社會週知同時轉報臺灣省政府核淮先成立神明會整理本社原有財產即將本社兩個名號合稱為「一新社許真君廟神明會」於民國五十三年歲次甲辰之月依法名開信徒大會正式選出許三江為第六任管理人擇吉將 恩主金身及祿位牌從武聖廟請回重環暫奉難黃宅民國五十四年歲次乙巳四月許三江作古復召開信徒大會依法選出許等爵為第七任管理人
四、興建「一新社聖真寶殿」:民國四十五年間澎湖佛教正信會在本社所有馬公段三一二號土地上建築講堂因故中止本社於五十四年九月辦妥手續收回自用同年十月先叩請 關許二恩主在西衛金龍殿福善堂降示謂此地坐丑向未兼癸丁分金丁丑丁未其坐向適合建殿乃擇是年乙巳十一月十一日開工同時召開信徒大會議決通過備文向政府申請建廟迅速核淮額曰「一新社聖真寶殿」於民國五十五年丙午正月初八日未時恭迎 聖帝真君二位恩主神像抬轎在馬公市內遊行入火安座工事仍繼進行除本社原存基金及出售部份土地扺充工程費外幸賴本社諸信徒及各善堂暨地方諸善信惠然襄助踴躍樂捐由是眾志成城於民國五十六年丁未十月正殿三落及東廂均已完竣並新雕 關許二位恩主大尊金身以鎮殿一切設備均莊嚴整潔較昔時之廟宇宏敞大有可觀是役也雖謂信眾之熱誠實藉吾 恩主之顯赫有以致之也從茲廟貌煥然一新 神居永奠開來繼往遐邇蒙庥定堂社運興隆蒸蒸日上且喜先人德業庶可相承於綿遠而勿替也所有樂捐諸善信另題名勒石以垂不朽同年十月廿六日學行落成大典設醮慶讚十天本澎各處鸞堂善信均來臨拜賀洵盛事也
民國六十年辛亥正月許等爵西歸本社再召開信徒大會依法選出吳克文為第八任管理人從此對內部設備廟頂剪黏與社產整理堂務弘揚等悉心策劃進展尤其對鸞教之竭力推行繼著二、三、四集善書頒傳全省各地頗受多方歡迎閱讀讚美有加殿中並增祀 文昌帝君 南宮孚佑帝祖 九天司命真君合稱五恩主以薦春年來信從者眾神靈益顯香火日興值得欣慰無比噫嘻此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故不可無勒石紀其開源發端事蹟以供將來沿革之有憑焉是為記
民國五十六年歲次丁未陽月念六日慶祝落成
民國六十七年歲次戊午端月 吉旦重新勒碑
本殿總董事兼第八任管理人 吳克文 敬撰
文字來源|許玉河老師
吳克文與戰後一新社的發展
復興一新社
明治34年,一新社設置符沙、甘露水供鴉片煙癮者戒菸服用並療癒各種痼疾,一時轟動全澎。一新社因戒除澎人鴉片有功,奉玉旨升號為「聖真寶殿」。明治44年(1911)一新社社員捐資購買媽宮埔仔尾洪良住宅改建為廟宇,並於1912落成。雖然日治時期的五十年間,一新社並無新的善書產生,但是一新社因戒除鴉片煙與極力從事於社會慈善救濟事業,在日治時期的澎湖擁有良好的聲譽,也建立一新社在澎湖鸞堂界崇高的地位。
1945年一新社在盟軍的轟炸中,被爆風波及、屋頂損壞。翌年社員將恩主金身牌位暫奉於馬公三官廟。1947年又移至武聖廟合祀。1952年因馬公市區改正一新社被拆除充做道路,1954年管理人郭遠逝世,社務再度停頓。社產、土地也因管理不當多被佔用,一新社在1954年以後,幾乎可說是名存實亡。
1963年2月一新社許真君於福善堂降筆,希望能復興一新社樂善堂的輝煌歷史。於此同時,許真君也向在高雄一新社社員後裔的楊金瑞托夢,希望楊君能回澎湖復興一新社。8月吳克文、楊金瑞、陳四福、許三江等一新社諸後裔在黃東來住宅,邀請紀雙抱、郭生仁、林泮、陳紹烈、許等爵數人商議復興一新社。眾人隨即調查原一新社社員及諸後裔共41人,填造名冊向澎湖縣政府申請備案,同時轉報臺灣省政府以「一新社許真君廟神明會」名義先行登記。1964年一新社召開信徒大會,選出許三江為第六任管理人,1965年許三江逝世後,再選出許等爵為第七任管理人。1956年澎湖佛教正信會在一新社所有馬公段312號土地上建築講堂,因故中止。1965年吳克文利用此次一新社復興之機會,會同許等爵遠赴台北,與佛教正信會廣慈法師商談,並順利收回土地。同年11月開工,1966年完工入火安座。
1966年一新社開始積極的展開各種活動。首先向馬公信用合作社借款買入鄭暻文所持有的澎湖戲院,並改名為一新大戲院並申請影戲業執照,由許等爵任經理,董事吳克文、王明發、陳四福、紀雙抱、陳昭烈等;並協調收回被侵佔的土地與社產,為復興慈善事業做準備。同時發函澎湖各鸞堂,請各鸞堂選派宣講生協助於農曆6月22、23、24三天,每夜七點半起至九點半止連續三夜在一新社聖真寶殿舉行宣講,以匡扶聖教、勸化善心、消災祈福,祈求能國泰民安。1967年11月一新社舉行落成典禮,由吳克文任總董事、陳四福副之,展開一連串的慶祝活動。除了連續七天的清醮之外,馬公東甲寶善堂、興仁普善堂、馬公北甲明善堂、馬公信善堂、馬公城隍廟從善堂、馬公靈光殿集善堂、馬公和善堂、文澳禮善堂、後窟潭日新堂等皆派人前來參拜誦經,並在殿內揮鸞祝賀。鳳山善堂善信20餘人也藉送字紙灰之便來一新社誦經參拜,十分熱鬧。
1968年,吳克文為一新社完成第二部善書-《覺悟新新》,距離1892年完成的第一部善書《覺悟選新》,中間相隔76年之久。吳克文也同時著手整理一新社歷代管理人與有功人員姓名,將他們的事蹟列入善書並懸掛於一新社內,以此做為鸞教淵源之延續。1972年一新社出版第三部善書《覺悟又新》時,有功人員部份增列了他的祖父吳萬益,歷代管理人部分則將自己的事蹟列入,其事蹟包括:一.廣集本社原有資料,發起復興一新社。二.整理本社原有財產,安定基礎。三.興建聖真寶殿,添置廟內各項設備。四.復興樂善堂、主持鸞務,著造第二、三集善書。五.兼(監)督一新大戲院業務。六.創首興辦慈善事業及敬老會。字裏行間充分表現了對自己與家族參與一新社功績之肯定。
一新社活動的擴展
在完成一新社復社後的各項整頓工作之後,吳克文憑藉著他在福善堂所累積的基礎,開始為一新社擴展對外的觸角。1968年一新社以關恩主文衡聖帝壽誕為名,延請台南竹溪寺法師共五人來澎主壇,舉行祝壽清醮,並為奉祀牌位於一新社內諸先靈誦經超渡,為期七天。1970年樂善堂開堂80週年紀念,自農曆3月11日至15日止舉行清醮,聘請高雄岡山福全佛堂及五甲心德佛堂先天派齋師蒞臨主壇。同年10月發生一件小插曲,高雄縣茄定村鄭、史兩位村民覬覦一新社歷史之悠久與神聖之靈驗,利用夜間潛入殿內偷竊開基之關聖恩主與慈濟真君之神像,臨走之時為一新社廟祝夫妻二人所發覺,二人除了將神像討回並報警處理將兩人拘留於警局內。鄭、史二人驚慌之餘,趕緊托人說情始被放回。不久,茄定村長帶著二人前來一新社道歉並贈送一新社美術燈兩座、大八仙彩一幅答謝神恩,事件始告落幕。
1973年台北聖理雜誌社為促進各地善堂鸞友之團結、宣化普度眾生, 11月25日派遣七人來澎湖成立澎湖分社,以一新社為社址,澎湖各善堂也派人前來與會,澎湖分社主任、副主任分別由吳克文、蘇遠智擔任。吳克文、蘇遠智也多次前往台灣參加聖理雜誌社之大會。該年也是一新社聖真寶殿樂善堂鸞務開基120週年紀念,一新社特別舉行酬恩植福清醮,並恭迎聖真仙佛降詩120首,集結出版《聖真大會雅集》一書。台灣苗栗財團法人謝申伯公育英財團董事長謝明倫、苗栗感化堂、明道雜誌社、財團法人台灣省日月潭文武廟、聖理雜誌社,澎湖的明善堂、樂心堂、福善堂、從善堂、寶善堂、新民堂、禮善堂、三善堂、日新堂、集善堂、普善堂等皆題字祝賀。1983年的130週年紀念,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林永根、台中聖賢堂、台北柯炎輝、新竹吳四海、高雄范德仁、五甲心德佛堂、屏東祈安佛堂、花蓮慈聖宮等也題字祝賀。
1974年擔任鸞友雜誌社社長及中國道教會武聖聖德實踐委員會主任委員的王翼漢,敦聘吳克文為該會之實踐委員。1976年11月21日吳克文為台北清正堂堂主魏志仲編纂之《台疆儒宗神教法門著造善書經懺史鑑》題序。1977年王翼漢再修書一封請吳克文能惠賜聖真寶殿與金龍殿之彩色照片,以利鸞友雜誌社編印《台灣寺廟全集》一書。吳克文除了寄贈照片外,也捐贈二千元助印。1981年林永根編纂《鸞門暨台灣聖堂著作之善書經懺考》,吳克文也於一新社內為其扶鸞做序。1983年林永根編纂《台灣寺廟楹聯集》一書,再次敦請吳克文為其做序。能為台灣的鸞堂界所重視,除了吳克文對鸞務的熱誠與熟稔之外,個人的國學修養也是一大因素。
1976年5月7日高雄文化院院主許火金到一新社拜謁,這是高雄文化院第一次來澎湖一新社拜訪,爾後雙方的往來更趨密切。1984年9月11日高雄文化院堂生一行十餘人及斗六福興宮道元堂等18人由柯炎輝先生帶隊來訪,當夜並在一新社內揮鸞。也因這次的交誼活動,柯炎輝於1986年7月26日特地敦請吳克文擔任易宮文殊院、斗六福興宮、崙背天衡宮、聖一雜誌社、雲宮宏化堂等雲嘉南宗教團體所開辦之宗教理學師資人員講習班講座。1988年6月20日高雄文化院10餘人再次來訪,12月19日高雄文化院在澎湖與海靈殿、靈光殿、一新社締結為友廟,並交換<發展聖鸞交誼書>,共同為聖鸞教育世人之工作而努力。第一夜在海靈殿、靈光殿講道、第二夜前往西嶼竹灣大義宮講道。1989年3月文化院士女團員及桃園明聖道院鸞友20餘人來訪,一新社與靈光殿聯合於真北平招待開歡迎會。1991年5月基隆市普化警善堂堂主李元吉率堂生五十餘人來一新社獻呈三供禮同結神緣,為期兩天。11月25日至27日,高雄文化院結合澎湖一新社、海靈殿、靈光殿、觀音亭、大義宮、天后宮、城隍廟、中國三清慈善會總會及澎湖分會、桃園明聖道院、中國文化三清殿、水里受鎮宮等,於觀音亭旁舊體育場為大陸南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禍被屠殺之孤魂,及澎湖縣境近海海域歷年來海難慘歿之亡魂,舉行超渡往生法會,會中並發放馬公市區各級低收入戶生活物品。一新社諸善信除了與會誦經之外,也捐款二萬元贊助。
一新社在二次戰爭末期廟宇受創,戰後土地又被徵收充作道路,從1945年至1963年這一段近20年的時間,可以說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1963年許真君於西衛福善堂借吳克文之手,希望一新社諸後裔能復興一新社。這除了吳家與一新社的淵源之外,吳克文個人主觀的歷史意識應是最大的因素。因為一新社在他看來不僅是「全台鸞務之開基、著造全台首部之善書,以清水解煙毒的神蹟更是神道設教、勸化世人最有利的證明」。在吳克文精心的籌畫下,一新社順利的復興,並且在短時間內成為澎湖鸞堂之翹楚,更與台灣的鸞堂寺廟有著密切的聯繫,其功績可以說是超越前人的。能復興頹敗之一新社,承繼先人的腳步,甚至於發揚光大,也難怪吳克文於善書中重複的訴說一新社輝煌之歷史與個人之事蹟。吳克文似乎已成為一新社的代名詞了。
作者|許玉河老師
一新社二三事
澎湖一新社,是澎湖鸞堂組織之濫觴,有學者更認為全台之鸞務也始於一新社。光緒17年(1891)元月,媽宮暨澎湖各地士子成立一新社並於一新社內開設樂善堂著造鸞書,以文衡聖帝(關帝)與慈濟真君(許遜)為主神,隨即奉派一新社諸人之職務,以林介仁為董事兼堂主,同年6月一新社諸人立即展開著造《覺悟選新》之工作,這是澎湖鸞堂的首創之舉。《覺悟選新》也被認為是全台第一部鸞書。
然而,一新社既非全台鸞堂之起源,《覺悟選新》亦非全台首部創作的鸞書。第一,一新社的鸞生在《覺悟選新》著造期間曾參考了泉州公善社所著造的《覺世新新》、山西陽城的《返性圖》以及宜蘭地區鸞堂所著之鸞書。一新社《覺悟選新》<卷1>頁23,魯仲連先生降序:「……即如前者,余於泉州公善社及鑑民堂等,諸處降鸞……」;<卷1>頁41:「……至於宣講例言可照「善錄」「覺世」先行斟酌各十六條酌好則來請示之」。此處的鑑民堂位於宜蘭,《覺悟選新》既然提及神明曾於宜蘭鑑民堂降筆,則宜蘭鑑民堂不可能晚於一新社。
其次,《覺悟選新》<卷4>頁12,柳天君於光緒18年(1892)2月20日降<醒世文>「……是以世風愈趨於下矣,余前者,奉命於宜蘭,功成善錄之文,則一時聞風者,貿貿而來,而民俗之轉移,三取其二……」;<卷5>頁10,司禮神福德正神陶降「……爾各生宣講時,請二位恩主牌位上檯,應擬疏文一通,叩禮畢焚疏文,以樂善堂督講生同司講生等謹叩,其文仿照返性圖中疏文格式可也」。文中「善錄之文」極可能為宜蘭鑑民堂於光緒16年(1890)所著之《蘭書善錄》或宜蘭醒世堂於光緒17年(1891)所著之《善錄金篇》。綜合上述,宜蘭地區於清末創立的鸞堂–鑑民堂與醒世堂,都早於一新社。
一新社創立之初以育嬰堂為扶鸞場所,乙未之役後,遷移至文澳,待至中秋後再搬回媽宮,此時育嬰堂為日軍所徵用,乃改借齋堂「澄源堂」為鸞壇。直到明治44年(1911)2月21日,一新社管理人媽宮南甲楊鏡亭出面購地興建許真君廟。一新社的用地購置馬公埔仔尾洪(周)良,1912年4月《臺灣日日新報》以〈善堂購入〉報導:鼎灣鄉周良在朝陽門外右側有住宅一所,目前為善堂購得,作為一新社祭神之所。而一新社善堂對地方慈善事業頗有建樹。7月,再以〈善堂增築〉報導一新社再擴展一前進,成為至少兩落的建築。
一新社今又名為聖真寶殿,創建之初以「許真君廟」為名,今其碑記云:「……惜乎時堂日治因禁止降筆會,不准聖真為殿,乃暫號許真君廟,蓋澎湖已有聖帝廟尚未有真君廟故號……。」此段文字,饒富趣味。日治時期,日警稱扶鸞活動為降筆會,1901年一新社清水解鴉片毒轟動全澎湖,引起官方的注意,乃至於在台灣都享有盛名。1902年,文澳地區即創立之聖帝廟扶鸞著書,即今之聖真寶殿。1913年9月12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文澳鄉人於清代多有從事於澎湖廳衙門之胥吏,魚肉鄉民。改隸之後,痛改前非創立聖帝廟禮佛,每逢朔望並宣講善書。
一新社聖真寶殿與文澳聖真寶殿,日治初期分別稱為許真君廟與聖帝廟。1937年南瀛佛教會的寺廟調查則稱為一新社與聖真廟。一新社碑記所謂日人不准以聖真為廟名,顯然並非事實。其原由應是1902年文澳地區先創立聖帝廟爾後改名為聖真廟,一新社於1911年購地、1912年建廟,由於聖帝廟或聖真廟之名已經被文澳所使用,退而求其次,遂以鸞堂另一位主神許真君(許遜)為號,而非日警不准以聖真為號,否則文澳聖真廟又做何解釋。因此,文澳聖真寶殿才是澎湖第一座以扶鸞專屬的廟宇。
一新社並非全台鸞務之濫觴,《覺悟選新》也非全台首部鸞書,也非澎湖第一座以扶鸞專屬的廟宇。然而,諸如種種,皆無損於一新社在澎湖鸞堂中的地位。
「高等林野調查-申立人氏名楊鏡亭」,〈澎湖廳(取下ノ分)不服申立書高等林野調查委員會〉,《臺灣總督府檔案.高等林野調查委員會文書》,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891012。
南瀛佛教會,〈寺廟祭神一覽(10)〉,1937年。
作者|許玉河老師
一新社 https://bit.ly/3vdLWpG
台灣各地鸞堂著作善書名鑑
http://www.e-books.tw/aggregated-91
台灣各地鸞堂著作善書名鑑
http://www.e-books.tw/aggregated-91
Microsoft Word - 7-6.doc (fcu.edu.tw)
Microsoft Word - 7-6.doc (fcu.edu.tw)
一新社,由澎湖文人學士創設的神明會或鸞堂組織,前身是普勸社。一新社在澎湖發展歷史十分獨特,各地公廟往往是官方倡建或者同村居民合資籌建,而一新社則僅以鸞堂(善堂)結社之力,單獨創建「一新社聖真寶殿」,開善堂蓋廟風氣之先。[1]:47
一新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9PJpHw
鸞堂發展沿革
「鸞堂」又稱「善堂」,主祀文衡帝君(關公)。傳統而言,民間宗教中自有法師與乩童的身影,澎湖地區的民間信仰傳統最早能追溯至中國的華南地區。尚有另外一種以乩筆沙盤扶鸞、著造善書的神媒,與「武壇」乩童多舞刀弄劍的作法大相逕庭,被稱為「鸞手」或「鸞生」,又稱「文壇」。相對於乩童多出於庶民階層,鸞手則多由仕紳文人出任。[1]:25、47
早期識字者少,能進行筆墨書寫的也多是士大夫階級。[1]:51所以有學者便主張,善堂的扶鸞活動是儒家通俗化的表現,而善堂人員的宗教精神相對淡薄,更多是透過神道力量的手段,彰顯儒家倫理道德來勸勉老百姓服膺。[2]知名鸞手楊明機(1899-1985)先生更曾於大正8年(1919年)提出「儒宗神教」的名稱,企圖概括各地的鸞堂與扶鸞行為意涵。[3]
不同於台灣本島善堂人員對於民俗信仰有所隔閡的態度,澎湖地區的善堂反而是和民間宗教組織揉合、相輔相成的。善堂的活動不僅直接在村里公廟舉辦,歷來如唱鸞、錄鸞等等屬於善堂的職務,也和一般公廟的委員、法師重疊。起駕作法的時候,鸞手和乩童還互相配合、並不排斥衝突,甚至有由一人同時兼任的現象存在。[1]:51
一新社與澎湖鸞堂的發展
澎湖的善堂發展奠基於咸豐三年(1853年),媽宮發生痢疾,一些文人之士以為天道不彰,欲勉人行善挽救天災,成立「普勸社」,主祀聖帝真君(即關聖帝君)、副祀慈濟真君(即感天大帝,俗名許遜)牌位,這便是澎湖善堂發展之起源。普勸社宣講勸善的影響力並未隨著傳染病結束而停止,反而獲得地方鄉紳贊同而持續運作。[4][1]:48
同治11年(1872年)期間,地方政府延攬普勸社成員對百姓進行宣導教化,宣講大多是佛家因果報應,或者是儒家義理等等,皆是勸勉人行善、趨向正道的內容。光緒11年(1885年)清法之役普勸社暫停鸞務,直到光緒13年(1887年),媽宮士紳林介仁出面復興宣講,並將「普勸社」改名「一新社」沿用迄今。[4][1]:48
光緒17年(1891年),一新社成員和地方善士合組「樂善堂」,借媽宮的育嬰堂設壇,奉祀慈濟真君、文衡帝君(關公)及三教祖師之牌位,偕堂生經營澎湖地方的公益與慈善事業,臺灣首部善堂書籍《覺悟選新》,也是在此一時期的著述。[1]:481895年,乙未戰爭戰火波及,壇址一度遷移到文澳,復又遷返到媽宮,借用澄源堂(齋教之先天道)場所持續扶鸞濟世。[5]:118[1]:48
一新社同時也是澎湖地區鸞手培訓的中心,也由於日本時代在皇民化運動之前,官方並不排禁鸞堂與一新社的活動;於是從光緒25年(1899年)到民國66年(1977年)期間,一新社陸陸續續輔導澎湖諸方村廟兼辦善堂(鸞堂),例如石泉朱王廟的「日新社養善堂」設立於明治卅二年(1899年)、竹灣大義宮的「得善堂」成立於明治卅七年(1904年)、東甲北極殿在大正十年(1921年)開辦的「聿新社寶善堂」等等,根據馬公市各里叢書(寺廟篇)記載,兼辦善堂的宮廟有高達45間之數。[4][1]:51-54
一新社清水解煙毒
相傳在明治34年(1901年),為了替諸多染上鴉片毒癮的澎湖居民戒除菸癮,一新社的諸多仕紳齊聚媽宮城隍廟中,祈求城隍爺降壇指示。[6]澎境靈應侯降詩曰:「鴉片煙毒害不輕,荒工廢事失經營;有心世道除民患,恩准開壇在此行」[1]:48,諭示轉求文衡聖君(關公),時隔多日,靈應侯城隍爺復降壇指示戒除鴉片條文六則,敕賜神方和甘露水、百靈丹,救人無數且靈驗非常。[6]一新社亦因「清水解煙毒」聲名大噪,善堂的傳播也自此興旺。[4]
一新社與聖真寶殿
參見:文澳聖真寶殿
明治44年(1911年),位於馬公市市區的一新社初建廟於今惠民醫院南鄰,但廟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盟軍炸毀,戰後廟跡不存。1963年原社員欲重新振興社務,遂向政府機關登記,申請名為「一新社許真君廟神明會」的組織。由於1950年代至1960年代台灣的政府實施土地改革政策(三七五減租),廟產土地權屬大為變動,原本廟產土地係由承佃農民取得所有權,而佃農已捐獻給廣慈興建佛寺(即法界寺),一新社負責人吳克文出面協調爭取,最終順利與廣慈達成協議,同意讓一新社闢建廟舍,即今日位於馬公市區光復里的一新社聖真寶殿,終於在1966年落成。[4][5]:119
文澳祖師廟東邊亦有一間創建於明治35年(1902)的文澳聖真寶殿,屬於一新社聖真寶殿的分支。文澳聖真寶殿建造的契機可追溯光緒二十年(1895年),澎湖遭逢乙未戰爭,一新社為躲避兵燹、將樂善堂供奉的壇址曾經遷移到文澳一帶的緣故。當市區的一新社聖真寶殿於1966年落成之後,文澳聖真寶殿遂另外迎來文澳祖師廟內的「登岸社禮善堂」,做為其鸞堂堂號名稱。[7]
奉祀
一新社樂善堂主祀神文衡聖帝(關羽),副祀慈濟真君(許遜)。1966年建殿後,又雕塑「文昌帝君」、「孚佑帝祖」、「司命真君」,此三尊神與文衡聖帝、慈濟真君合稱為「五恩主」一新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9PJpHw
一新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9PJpHw
【珍寶二手書齋SA9】覺悟選新 卷4卷5卷8 民前二十一年. 澎湖馬公鎮一新社樂善堂3本不拆(民67年) | 露天拍賣
【珍寶二手書齋SA9】覺悟選新 卷4卷5卷8 民前二十一年. 澎湖馬公鎮一新社樂善堂3本不拆(民67年) | 露天拍賣
鸞堂請旨著書及發行雜誌的簡介
一、鸞堂聖典
簡介:這是一本鸞堂必備的入門專書,曾獲得關聖帝君的推崇。
南天文衡聖帝 關 降 序
夫,鸞堂者,乃扶鸞闡教之聖堂也,三界聖神仙佛真靈所憑依顯化度世之聖地也。
溯自鸞筆降世傳真以來,歷經世道變遷,至今民國,鸞堂林立,教化無邊,恢弘中華固有道德,不遺餘力,上蒼感鸞堂濟世功深,而為當今天下宗教最方便之法門也。
雖法門無量,然能得聖真之真傳者不為多,今之鸞堂即是應運代天宣化之杏壇,造育春風,教化迷黎,已收卓偉之功效也。
然唯一缺憾,乃無一適合初機之課本,以作新入鸞生參研之書,而能對鸞教之由來及修持方法有所遵循,幸聖賢門生邱垂港、洪祖持、楊贊儒等,有感於斯,特合力編撰「鸞堂聖典」乙書,將鸞門修道概要詳述無遺,足供參鸞學道之士,得一行道指南;甚者,可使天下眾生知悉鸞門的德範,以藉為參鸞之度筏。
吾主掌鸞門,視此能不悅乎?故布天下各鸞堂皆能以此聖典,作為傳習之規範也。是為序。南天文衡聖帝 關 謹序於台中聖賢堂
中華民國68年歲次己未年7月13日
孚佑帝君 降 讚 詞 歲次己未年7月13日
五聖恩主兮,鸞堂尊第一。
千年聖經兮,鸞筆闡新義。
博古通今兮,鸞文資考證。
知天應命兮,鸞乩早覺世。
聖佛仙神兮,鸞生可修得。
不偏不倚兮,鸞教中庸道。
方便法門兮,鸞門皆可入。
無偏無私兮,鸞壇傳真理。
一部真經兮,鸞堂著聖典。
人人研學兮,鸞籍盡歸聖。
發行者: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聖賢堂聖賢雜誌社
贈送處: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聖賢堂聖賢雜誌社
堂址:臺中市北屯區邱厝南巷61號之1
電話:(04)22323764 22350348
郵政劃撥:00265942 聖賢雜誌社
贈送處:財團法人臺灣省烏日天德宮
宮址:臺中縣烏日鄉九德村中山路1段144號
電話:(04)23372093
二、在家修行法要
簡介:這是一本請旨扶鸞完全由神佛合力的著作,是坊間少有且非常適合在家修行的一本好書。
本堂主席法主聖君 登台
聖示:今日昊天玉詔臨堂,神人恭敬接旨,不得失儀。可,吾退。
金闕御史豁落靈官王天君 降
詩曰:塵寰上智在修真,心鏡虛明瑞氣臻,
富貴榮華何必羨,悟得妙理作佛神。
聖示:玉詔宣讀,神人恭敬接旨。
欽 奉 玉皇大天尊 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金闕至尊,上統萬聖,下俯凡情,掌天地人之均軸,陰陽之化育,綿綿慈光燭乎三界。
今雖塵寰多惡穢之氛,然亦有睿智之士欲上窺窮妙,下思跡超方外之道,故而五教爭鳴各領其方,然諸多教理述出家之修典籍浩瀚,但在家聖凡兼修之道卻相對稀少闕如,造成甚多人雖聞雞舞劾,但鬚髮皤然後,依舊心無所得,實令朕於心不忍。
幸爾南天直轄全真堂近數年神人共奮,戮力普化績業裴然卓著,今朕特敕旨降著新書,並題其顏曰:「在家修行法要」,派命七真為主著仙師,真筆王生文迪為主著正鸞,自下一鸞期起開著,以啟修行玄妙之樞,襄助在家修行者洗心滌慮借假修真,進而道骨凝然,萬古不磨,成無上道。願爾神人,齊心協力,不負朕意。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乙酉年十月十七日
西天開心尊者 降
詩曰:塵海茫茫一葉舟,浮沉千載幾時休?
無始因緣今得遇,捨惡從良莫掉頭。
聖示:吾乃西天開心尊者是也,今特奉釋教教主之令,臨堂為「在家修行法要」乙書作序。
序
浮生易逝,物難千秋,幻質匪堅,終歸毀滅。世人無始以來從業受果,生生相續,世世纏綿。君不見昔時傾城紅顏俱成灰燼,舊日叱吒英雄空留碑石,誰人能免如斯?世人若欲跳出此悲情的窠臼,當速去惡從善皈於正覺,切莫仍冥頑執著千秋大夢,否則待鬢斑齒落,孽鏡台前醜態百出,則刀山劍林,有吃不盡的萬般煎熬,著實令人嗟嘆。
昔時釋尊應化人間講經說法,除了出家修行之道之外,亦有在家修行之準則,就似道家修行除了獨善其身的出家修行,亦有俗家弟子之修也。故如今道音宣流,在家弟子更應把握苦短人生,好好滌污除穢,還來原本清淨面目。
現今之人誤解修行之真意,以為修行是要遠遁現實,是遭逢打擊挫折者才會去做的事情,此乃不懂「苦諦」及未曾實地經驗者之謬說。會一窺修行堂奧者是累世福報之顯現,今世始能走上修行之大道,而且修行融會了聖神仙佛的智慧,這不但可改善人生的困境,進一步更可得不退轉之靈性昇華。
在家修行者身處紅塵,故修行方式與出家眾有別,世之在家眾可以”儒行為基,道學為首,佛法為中心”來修行。其實,人道能修習布施、持戒、多聞等極多功德,此為人道特殊之功能,亦是轉生四聖之樞紐,期盼世人皆能明其理而實行之,有朝一日必可超凡入聖,永享性靈之樂也。
西天開心尊者序於全真大道靈修院-南天直轄全真堂
天運乙酉年十月廿四日
太上道祖 降
詩曰:昂首清風韻不群,苦中煆煉入青雲,
四海為家山作枕,不老還童不老春。
聖示:吾今日與王生心念靈犀一點通,故特降駕為「在家修行法要」乙書作序。
序
修真者乃靈通陰陽,跳脫苦海藩籬之智者,故今世能有幸接觸道修,當戒慎恐懼,對先哲之經驗要論拳拳服膺,以求事半功倍之效也。
人之初生時,身軟如綿,乃坤柔之象,於每九百六十日變一爻。世人出生時屬坤,至二歲零八個月進一陽,變坤為復。至五歲零四個月進二陽,變復為臨。八歲整進三陽,變臨為泰。至十歲零八個月進四陽,變泰為壯。至十三歲零四個月進五陽,變壯為夬。至十六歲進六陽,變夬為乾,乃身中充滿純陽氣滿之時,此時修煉可立登聖域。
一個人於十六歲後,每九十六個月變一爻,此時不修,漸成下士矣。至二十四歲進一陰,變乾為姤,此時修煉不遠復矣。如若不修,至三十二歲進二陰,變姤為遁,此時修煉容易成功。如若不修,至四十歲進三陰,變遁為否,此時修煉還可進功。如若不修,至四十八歲進四陰,變否為觀,趁此能修久而可成。倘若不修,至五十六歲進五陰,變觀無剝,趁此快修困學可成。若再不修,至六十四歲進六陰,變剝為坤,純陰無陽,卦氣已足,趁此餘陽未盡,若肯修煉,還可陰中返陽,死裡逃生。若再不修,待至餘陽已盡,無常至矣,一口氣不來,嗚呼哀哉,豈不大夢一場?故世人無論老少,總宜及早回頭,方免徒呼奈何也。
太上道祖序於全真大道靈修院-南天直轄全真堂
天運乙酉年十一月初一日
葛洪仙翁 降
詩曰:經綸滿腹又如何?無棹無舟難渡河,
貝葉珠璣能踐履,海天遼闊詠山歌。
聖示:吾今日降駕為「在家修行法要」乙書作跋。
跋
科技一躍千里,社會日新月異,但「人生坎坷」這句話,至今卻無人能推翻。
因為吾觀世人老有所苦、病有病苦、貧有貧苦、富有富苦,權重有權重之苦、卑賤有卑賤之苦,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皆身處「苦」之泥淖、無人能免。然而世人要如何遠離人生這條坎坷之路呢?其實欲尋答案不難,因為「修行」就可以離苦得樂,隨時皆得大自在也。
世人切莫以為修行是一件苦差事,其實若深思之,追求世俗名利、在情欲塵勞中打滾難道就不苦嗎?其實拼命追求五欲,那才是真苦!因為求而不得是苦,得到又怕失去更苦。
「七車喻經」曾提到,昔時波斯匿王因聞法心切,於是在一日之內,從舍衛國先後換了七部車,趕到北拘羅薩國的婆雞帝城聞法,此乃因波斯匿王有智慧,懂得運用權宜方法,才能及時趕到,聽聞佛法。否則,若只準備一部車,縱有千里馬亦難到達。
佛陀藉此七車之喻,教導比丘們修行除了要精進之外,最重要的是還須有正確的方法,才能依次第法要進入修行之道。
今全真堂奉旨所著作之「在家修行法要」乙書,正是在家修行者極佳之參考寶典。值此新書即將付梓之際,吾聊數語以為跋。
葛洪仙翁跋於全真大道靈修院-南天直轄全真堂
天運戊子年三月廿六日
著作者:南天直轄全真堂奉旨扶鸞著作
出版者:全真雜誌社
地址:新竹市食品路57號6樓
電話:(03)5744038
傳真:(03)5744981
郵政劃撥:15769884 童明清
承印處:福峰圖書光碟有限公司 (02)28620707
三、聖賢雜誌
簡介:台中聖賢堂聖賢雜誌社刊印,含神佛詩句及民眾投稿,有註解可做為修行閱讀的參考,屬贈閱品。
發行所: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聖賢堂聖賢雜誌社
發行人:張瑞峰
社 長:張尚甫
副社長:邱垂港
編 輯:本社編輯委員會
贈送處:聖賢雜誌社
社址:臺中市北屯區邱厝南巷61號之1
郵政劃撥:00265942 聖賢雜誌社
電話:(04)22323764 22350348(可傳真)
贈送處:財團法人臺灣省烏日天德宮
宮址:臺中縣烏日鄉九德村中山路1段144號
電話:(04)23372093
四、醒世雜誌
簡介:高雄市無極明善天道院醒世雜誌社發行,自民國63年創刊,月刊制非賣品,互助印贈,含神佛詩句及白話文說明講解,亦有提供信眾投稿,是輔助閱讀詩文的一本好雜誌。
院社址:高雄市前鎮區嘉陵街3號
電話:(07)3339447 3337816 3353789 3320953
傳真:(07)3344599
郵政劃撥:0438394-0
凡易多元視覺有限公司
電話:(07)5581538
高雄市左營區立信路171號
http://www.hsingshih.Org.tw
Email:minsan@hsingshih.org.tw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