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然上人是八百年前的東瀛高僧,被當時佛教界譽為智慧第一,實際是大勢至菩薩的應化身;依據彌陀化身之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而親自開創淨土宗,現今日本淨土法門之各流各派皆源出自法然上人之淨土宗。
法然(ほうねん,1133年-1212年),日本平安時代末期、鎌倉時代初期僧侶,美作國豪族漆間時國與秦氏之子,日本淨土宗之開祖。淨土真宗開創者親鸞之師。出生於美作國(岡山縣)。法諱「源空」。通稱「黑谷上人」、「吉水上人」。諡號「圓光大師」等。
註解
絹本著色、14世紀(南北朝時代)の作、知恩院蔵。法然から受けた『往生要集』の講義に感動した後白河法皇が、似絵の名手・藤原隆信に法然の姿を描かせ、蓮華王院の寶物に納めた、と伝記の多くに引用される説話があり、本作品はこの説話を元に描かれた。頭頂部が丸く描かれており、これは平たく描かれるいわゆる「法然頭」より先行した図様を示す。しかしその慎重な運筆から、原本ではなく転寫本だと推測される(東京國立博物館ほか編集 『特別展「法然と親鸞 ゆかりの名寶」』展図録、2011年、31,289頁)
法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eclgP1
日本的淨土信仰最初是在貴族中流傳,此乃起源於飛鳥時代慈覺大師所提倡的「五會念佛」。然淨土教真正流布於士庶,則是緣於平安時代源信的《往生要集》,提出賢愚皆可稱念佛名的思想。平安時代的淨土教是附屬於天台、真言、南都(奈良)等諸宗之中,並未正式立為一個宗派,直到平安朝末期,法然上人倡導本願念佛思想,並一心致力於弘揚淨土法門,主張以「一向專念」必可達「惡重凡夫決定往生報土」的目標,終使念佛法門普遍流傳於日本各階層中。
廣研眾經 智慧第一
法然上人(西元一一三三-一二一二),生於平安朝末期長承二年,美作國(岡山縣)久米南條稻岡人。俗姓漆間,幼名勢至丸,父名時國,母秦氏。法然父母到了壯年,膝下猶虛,因此沐浴齋戒,前往寺院祈禱,經七日夜念誦佛號不斷。一夜,秦氏夢吞剃刀,因而有孕,時國預言:「你懷的是出家人,將來必為一代宗師!」從此秦氏自然斷食葷腥,心意慈和。
法然具重瞳子,眼黃而光,異於凡俗,誕生時,幡蓋自天而降,鈴聲震天,見者無不歎服。因此,法然自幼聰穎慧悟,至四、五歲,舉止動作均向西方,自稱「勢至」,父母因而為他取名為「勢至丸」。
勢至丸九歲時,家中遭寇賊夜襲,父親為抵禦盜匪而被刺傷,此時勢至丸蹲踞於隱密處,手持小弓箭,一發擊中賊人眉間,盜賊潰逃,人人都佩服勢至丸的膽識,故稱他為「小矢兒」。不久,父親因傷重不幸喪亡,臨終前猶諄諄教誡:「勿尋仇報復,更增輪迴之苦,應思自他平等之利益。」並鼓勵勢至丸出家修道,交待完畢,面向西方,高聲念佛而終。
是年冬,勢至丸入當地菩提寺,追隨叔父觀覺法師受學。觀覺法師見其聰敏異常,遂於勢至丸十三歲時,將他轉送佛學重鎮比叡山源光法師座下。源光授以《四教儀》,數度問難,勢至丸皆應答如流,源光不禁讚歎:「此駿驥也,豈朽索所能羈哉!」於是再將他交付天台宗功德院皇圓阿闍梨,皇圓一見到他,便歡喜地說:「我昨晚夢見滿月入室,莫非是個吉兆!」因此為勢至丸剃度授具足戒,是年勢至丸十五歲。
經三年事師,精勤修道,專習天台教法,皇圓視其為天台宗的棟樑。十八歲,勢至丸出外雲遊,拜謁隱棲西塔黑谷的慈眼房叡空,稟受密乘及菩薩大戒。叡空和尚見勢至丸道心堅猛,「法爾自然」而發,便以「法然」為房號;又取最初之師比叡山源光的「源」字,與自己名號的「空」字,而名之為「源空」,加之遁世於黑谷的機緣,便號之「黑谷源空上人」,稱為「法然房源空」,從此即傳承大法,嗣其正統。
法然遍閱大藏經及各宗疏章,更廣讀中、日兩國高僧傳記。然而為了探究奧義,二十四歲再度參學,歷訪京都、南都(奈良),謁見學者名儒,例如:隨興福寺藏俊僧正習唯識,就東大寺景雅僧都受華嚴,與東南院寬雅大德學三論,拜見中川實範律師授祕密灌頂及密疏。不久,歸返黑谷,入報恩藏,繼續讀經修道,期得解脫。
法然閱讀大藏經五遍,旁及諸子百家之書,精通內外典,獨步當代,他的慧解強記為他贏得「智慧第一法然房」的美稱。
了悟彌陀 弘揚淨土
法然遍閱各宗經論,卻一直不能得出離之要旨。法然四十三歲,讀源信僧都的《往生要集》,習得佛立三昧法門,迨閱得善導大師著《觀無量壽經疏》之「一心專念彌陀名號」文句時,忽悟彌陀心要,大開心眼,脫口說出:「罪重亂想凡夫,以彌陀本願力為強緣,決定可得往生報土。」法然恍如闇夜得燈,從此捨卻多年來所修之餘行,專意念佛。
一次,在夢中見一尊金色人告訴他:「我是唐善導,汝能弘通專修念佛,故來證明。爾來弘法無塞,遍至四遠。」更增其信心。
法然不惟用心於義解,在修行上亦多有體證。曾於靈山寺三七日中念佛不斷,雖無燈,卻有大光明,第五夜時,法然正致心於行道念佛時,眾人見其恍若大勢至菩薩。此後,法然即得「彌陀如來之化身」、「勢至菩薩之垂跡」等尊號。
不久,法然離開西塔黑谷,移住東山吉水(大谷),一方面闡揚淨土法門,並創建淨土宗,倡導專修念佛;另一方面向各階層人士廣傳圓頓菩薩大戒,使緇素靡然向風。一時念佛者激增,上自朝廷、公卿,下至武士、庶民,悉皆歸依,道俗稱名念佛之聲不絕。爾後,白河、高倉、後鳥羽三位天皇,及上西、宜秋、修明三位皇后,先後從法然受戒。高倉天皇還特地詔他入宮講授淨土宗要旨。東大寺、興福寺的諸宗碩德亦景仰其風範,可謂德風廣被。
文治二年(西元一一八六)秋,叡山大僧都顯真迎請法然到大原勝林院,舉行聖道門、淨土門與自力、他力的辯論。會中,法然強調法門不分勝劣,但以應眾生的根機為要,聞者莫不感服,史稱「大原談義」或「大原問答」。此後,顯真即在院內建「一向稱名」道場,修行不斷念佛法門。當時追隨法然行持專修念佛的諸宗高僧,計有慈圓、良快、明禪、靜遍、貞慶、靜嚴、明遍、證真、公胤等,皆為緇林之翹楚。
選擇本願 開宗要典
法然的著述中,以《選擇本願念佛集》為代表,略稱《選擇集》,全一卷。此書是法然於建久九年(西元一一九八)受關白九條兼實的懇請,為加強往生淨土的信念而撰寫。本書共分十六章,闡明往生須以念佛為本,稱專修念佛者為「淨土門」,其他的教法為「聖道門」。念佛是正行,念佛以外的一切行法,例如理觀、誦經、持咒、守戒、建寺、造佛像等,皆為雜行。其「選擇」一詞,即是取捨之義,法然以仗彌陀深厚的願力必得往生思想,故選擇念佛一行,並以在家庶民,尤以貧賤、愚痴、少聞、破戒者,作為拔濟的對象。又該書末段記述「偏依善導一師」的感懷,可知本宗的教義是源自中國善導大師的稱名念佛理論,是以本願的自力為始,藉彌陀的他力為依歸,因此被稱為「中國善導派」。本書後來成為日本淨土宗的根本要典,鎮西派良忠撰有《選擇傳弘決疑鈔》五卷,為其注釋書。今本書的手稿珍藏於京都市廬山寺,卷首的二十一字,為法然之親筆。
遭受彈壓 彌陀來迎
隨著教法的風偃,逐漸引起反對者的嫉妒不滿,其中反對聲浪最高者為比叡山。元久一年(西元一二○四),比叡山僧眾向座主真性投訴,希望禁止法然的念佛法門,而法然則草擬「七條起請文」送往比叡山延曆寺作為抗駁。翌年,南都(奈良)福興寺的徒眾向朝廷檢舉法然念佛義中的九條過失,以期能禁止念佛行法。
此時,法然的弟子安樂、住蓮等人在鹿谷創設「別時念佛會」,適巧後鳥羽上皇的宮女松蟲、鈴蟲私自到此念佛會出家,致上皇大怒,遂於承元元年(西元一二○七)二月,判處安樂、住蓮死刑,並將高齡七十五的法然改名藤井元彥,與弟子行空、幸西、親鸞等人放逐於讚岐(香川縣),同時下令禁止念佛。
但法然卻以為這是到邊地傳教的好機會,在讚岐住了十個月後,即得到赦免,但不許入京,只准入住攝津(大阪一帶)的勝尾寺。在此期間,法然與常隨弟子親鸞等七人,隨緣教化,化導民間,法然曾說:「不因播遷,豈利於海濱耶?是亦弘化之幸也。」五年後,建曆元年(西元一二一一)獲赦,即掛錫於東山大谷。
翌年正月,法然染疾,應弟子源智之請,授以〈一枚起請文〉一篇,此為法然示寂前最後記述淨土往生的要義,故成為遺誡,也是日本淨土宗早晚必誦之文,又稱〈一枚消息〉、〈一枚誓文〉。二十五日正午,法然披上法衣,面向西方,安詳遷化,世壽八十,僧臘六十六,葬於大谷墓所,示寂前,紫雲降垂,遠近緇素見聞者無不歎異。法然示寂後,陸續由各朝君主諡號「光照大士」、「圓光大師」、「東漸大師」、「慧成大師」、「弘覺大師」、「慈教大師」及「明照大師」等,可謂備極尊榮。
安貞元年(西元一二二七),法然墓堂遭到破壞,弟子隆寬、空阿彌陀佛、幸西等人被判流罪,《選擇集》的版木也被延曆寺僧徒燒毀,並且禁止專修念佛,史稱「嘉祿法難」。爾後信空將其遺骨移至嵯峨二尊院,奉安於鴈塔,此地後來即成為法然的信仰中心,法然親筆之著述、法語、信札,亦因法難,皆蕩然無存。在法然示寂後一世紀,大谷墓堂改建為京都東山知恩院,成為淨土宗總本山。
法然的撰述,主要有《無量壽經釋》、《觀無量壽經釋》、《阿彌陀經釋》、《阿彌陀經懺法》、《往生要集料簡》、《淨土初學抄》、《選擇本願念佛集》、《淨土五祖傳》等。法然一生專弘淨土,提倡本願念佛,流風由京都一直綿延至北陸、東海、九州等地,門下弟子幸西、隆寬、證空、聖光、長西,於法然示寂後繼其法席,成為專修念佛的指導者。星雲大師 https://bit.ly/3mUjqX0
----------------------------------------
法然上人 法然上人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dpWMTl
日本淨土宗祖,諱源空,法然是其房號。 1133年(長承二年)四月七日誕生於美作國久米南條岡庄(今岡山縣久米郡久米南町誕生寺)。
創立了日本凈土宗,繼承了善導大師的理論體系
法然上人是八百年前的東瀛高僧,被當時佛教界譽為智慧第一,傳說是大勢至菩薩的應化身;依據彌陀化身之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而親自開創淨土宗,現今日本淨土法門之各流各派皆源出自法然上人之淨土宗。 傳說在他誕生之際,有紫雲降白幡兩條落於庭中椋樹之瑞異。 幼名勢至丸。 父名漆間
法然上人
法然上人
時國,母秦氏,為當地之豪族。 其時,父擔任久米郡維持治安職務的押領使。
出 家
上人九歲時,父不幸遭遇稻岡庄預所(派出所)明石定明之夜襲,因負重創。 父臨終囑上人勿將仇報仇,不然將永無了期矣。 上人乃投菩提寺(岡山縣勝田郡奈義町高丹)依叔父法覺觀修業,聰慧非凡。
修 道
1145年(天養二年)上人十三歲,持其叔父所書的《進文殊像一軀》的介紹信,登上佛教重鎮的比睿山延歷寺。 先投北谷持法房源光,繼依西穀功德院皇圓為師(《扶桑略記》的撰著者,關白藤原道兼之五世孫),1147年(久安三年)於延歷寺戒壇院受戒,學習天臺三大部教典。 1150年(久安六年)人睿空之門,遁居於西塔北谷之黑谷(青龍寺),時上人十八歲,由睿空上人賜房號法然,並將比睿山最初之師源光與自名各取一字,命名源空。
回 心
上人於修行佛道中,深察由戒定慧三學進道之難,以"非三學之器"自居,致力求索簡易穩便之修行法門。 其時,黑谷有於別所(靜室道場)隱居專修念佛二十五三昧的"隱居聖" (即如俗謂"老修行"),此法由源信僧都所宣導,源信有《往生要集》之述作。 上人受持披誦,頓覺相契,遂決定修持念佛法門,矢志往生彌陀淨土,終生不易。
入淨
上人二十四歲時,下比睿詣嵯峨,參籠於釋迦堂(此時奉有東大寺沙門然於987年,寬和三年由宋請來之栴檀釋迦佛像,倍極莊嚴,為道俗欽崇,至今猶盛)。 繼而行腳佛教初盛地之南郡(奈良),接觸到與天臺淨土教有所不同的淨土教,元興寺有肇自智光的三論淨土教,東大寺有永觀、珍海相傳的淨土教等,愈益加深了對淨土法門的體會。 同時,復於黑谷悉心鑽研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
開 宗
1175年(承安五年),上人四十三岁时,基于观经疏散善义:“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仗佛愿力往生净土”之要义,偏依善导一师,开宗立教。降比睿山,先居广谷游莲房,寻移居于东山大谷之吉水。时值源平战乱,天灾人祸频仍,上人所倡厌秽欣净,简便易行之念佛法门,遂应运而行,广为社会上下人等所信仰,上人之德誉广被于东海、北陆诸地。
論義
1186年(文治二年),天台宗显真为发起人,邀招上人于洛北之大原,集诸方知识大德——光明寺之明遍,笠置之贞庆,东大寺劝进之重源,天台之智海,证真等三百余人,举行论辩,讨论上人所倡之专修念佛法门,此即有名的“大原谈义”。盖法无高下,契机为贵。犹药无贵贱,对症为佳。经过这一番议论,不仅专修念佛之真义,普为佛教界所闻知,而上人之德望,亦随之光大。
選擇
當平氏全盤時期處於失意狀態的九條兼實,隨著源賴朝登上政治舞臺而顯達起來。 1186年(文治二年)由右大臣擢升為攝政,越三年又兼任太政大臣。 他於此時皈依上人,成為上人熱心的護法者。 其後,兼實雖因建久政變(建久七年)而失官,仍為上人得力之外護。 懂得其晚年,終依上人為戒師而得度出家。 上人重要撰著《選擇本願念佛集》(建久九年撰),便是應兼實之請而撰寫的。 由是專修念佛之淨土法門,遂迅速晉及於全國各地。
制 誡
1204年(元久一年)延歷寺僧徒,以法然別樹一幟,訴於天台座主真性,要求停止專修念佛。 時以法然為天臺宗之僧侶,議定應由本宗處理。 是年十一月,上人於京中集合門人實行"自肅自戒",制訂"七個條之制誡",門下包括親鸾(綽空)等,由一百九十人簽名(原件現存京都小倉山之 二尊院),申述對阿彌陀佛以外的佛、菩薩之輕謗,對念佛以外的修持聖道門諸餘行者之方爭論,對淫酒食肉之勸誘,將守持戒律者目雜行等。 皆所禁制。 將此進上天台座主,以證實無違背之意。
遇徙
1205年(元久二年)九月,南都興福寺僧徒,將"九個條奏狀"上訴於院,告發上人無敕許而立念佛之新宗,專修念佛與日本諸神相背反等"過失"。 然以興福寺為氏寺之藤原氏中,甚有支援上人者,加以專修念佛一法已廣行世間,實不可得而輕率禁止,院之審議,一時未行。 可是,1206年(建永一年)末之時,上人門徒住蓮、安樂二人,將善導大師的"六時禮讚"譜以哀婉之調,頗流行於一時。 當后鳥羽上皇離院巡幸熊野山時,院之女史二人依投住蓮、安樂出家為尼。 於是,當院以興福寺奏狀為口實,彈壓下來,九條兼實此時亦無能為力。 追究責任及於上人,被判刑配流於四國地方,此時上人已臻七十五歲高齡了。
行化
上人被配流之所,原先定為土佐國,因兼實從中斡旋,改配於九條氏領地之讚岐國(香川縣)。 兼實對上人這一叵測之遭遇,心情沉痛異常,相送上人出京後,遂即西逝。 上人泛舟下澱川,過攝津經之島、播磨高砂、室津,經鹽飽島抵四國。 沿途之中,隨緣垂教,揚化頗多。 一般民眾漁夫農民,乃至游女(艷裝彈唱於舟間之伎女。 當年曾受上人教化之遊女元祖名友君者之墓及塑像,今仍存於室津之凈運寺)皆無不受教。 於當年內,雖蒙赦免離去四國,然猶未許入京,上人乃隱棲於攝津之勝尾寺,經四年之久。
西逝
1211年(建歷一年)末,蒙准歸京,仍居東山大谷吉水草庵。 翌年正月示疾。 正月二十三日,作為顧命之遺訓,寫下楷定一宗要旨以防後世曲解師意的三百余字的著名《一枚起請文》(原件今存大本山黑谷金戒光明寺,為一宗獨一無二的法寶)。 1212年(建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上人所作已辦,安詳西逝。 時年八十歲。
門 流
由上人開宗立教的淨土法門,受到僧俗群眾的廣泛崇奉。 即修行聖道門之他宗大德對上人亦亟尊崇,如聖覺、明遍、重源等。 上人的門人弟子,繼承紹隆凈土法門者,主要有幸西 (一念義)、聖光(鎮西義)、隆寬(多念義)、證空(西山義)、長西 (諸行本原義)等。
上人入寂後,其東山大谷墓堂成為專修念佛者皈依之中心地。 墓堂建成后,由信空管理。 上人滅後第十五年,即1227年(嘉祿三年),比睿山延歷寺僧徒掀起所謂"嘉祿法難"。 專修念佛指導人物的隆寬、空阿彌、幸西三人,遭到配流之刑。 天臺山門徒眾,欲掘出上人遺骸放流於鴨川。 由於信空事前謀慮,趁夜將上人遺骸奉遷至嵯峨,時為1227年(嘉祿三年)六月二十二日之夜。 更於翌年正月二十五日於粟生野荼毗,奉遺骨安葬於嵯峨二尊院境內之雁塔。 其後,於東山大谷,修復了上人墓堂。 作為上人之遺跡,知恩院的完成,則是由此以後又經過約二百年的事情。
略傳
上人之父姓漆間名時國,奉朝廷命管領一部落,母秦氏。 父母嘗慨嘆年滿四十,未有子嗣,於是夫妻沐浴,前往寺院祈求,七日夜念誦不懈,滿七日之夜,非夢非覺間,見一老僧攜一把剃刀讓她吞下,從此懷孕。 時國便預測必生男子,且將出家,為一代宗師。 此後秦氏自然心常柔善,身無惱苦,深歸三寶,不食葷腥。
誕生時有白幡兩首,自天而降,懸於庭前椋樹,鈴聲鳴空,光彩奪目,因而此樹名為兩幡椋。
上人頭頂圩而有稜,眼睛重瞳,黃而有光。 幼年時動輒向西欽敬,又自稱'勢至',故父母為其取名'勢至丸'。 四、五歲以後,見識如常人。 九歲時,父親被敵人殺害,交待前'勢至丸'說:'這是我的宿業,絕對不可懷恨敵人,以怨不能止怨,如懷報復之心,將生生世世在在處處,互相爭殺,導致輪迴,無有窮已。 我傷我的痛,別人也傷他的痛;我惜我的命,別人也惜他的命。 人同此心,回想我身,便知他人。 人生在世,必殺物命,後生必又受其報應。 願斷絕今生之妄緣,忘彼怨敵,若不忘怨敵,則何生何世,能斷生死之絆。 汝若成人,祈往生極樂,思自他平等之利益。 '遺言交待完後,便向西方,高聲念佛,如眠而終。 上人是菩薩之權化,幼稚失父,亦是化導之方便,正所謂世間無常,人生是苦;且少年便發向道之志,深厭世間名利,亦是不忘慈父最後之遺言。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斷,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 這一年上人投當地之菩提寺觀覺法師處受學,慧解敏利,有一聞千悟之識。 觀覺法師惜其器量不似凡人,不忍埋沒邊地,便將上人送至京都佛學重鎮之比睿山,投於源光法師座下。 途中偶遇法性寺之忠通,忠通特別下車致敬,連隨從都覺驚訝;忠通說:'此童目光射人,知其必非凡流。 '既登比睿山,不久源光法師說:'此是良驥,不是朽索所能羈。 '於是再送至天臺宗之哲匠;皇圓阿舍黎處。 阿舍黎一見上人神情拔群,知是大法器,便很高興地說:'我昨夜夢見滿月入室,豈非先兆嗎! '於是便納為弟子,登壇受戒,這一年上人十五歲。 不到三年,稟受天臺教理,晨夕熏練,究徹壺奧。 皇圓法師以天臺宗之棟樑期之,而上人不念榮名,堅心出離。 十八歲遁足跡黑谷,師事睿空法師,空法師是一乘圓戒和尚,三密瀉瓶大阿舍梨,見其雖然年少,但出離之心,無人策動,'法爾自然'而發,深加讚歎,,深加讚歎,深加讚嘆,而出離之心,無人策動,「法爾自然」而發,深加讚歎,便以'法然'為上人之號,而以'源空'為名,即取最初之師源光之'源',與後師睿空之'空',從此稟受圓頓大戒,嗣其正統,又傳瑜伽秘法。
上人好學不疲,一切經律論,鑽研忘眼;自他宗章疏,展覽無倦。 此外遍讀中國、日本兩朝傳記,及古今諸德秘書,又訪各宗洪才,面談義理、探諸家奧旨,皆蒙印可。 上人曾說:'我讀書三遍,義趣自彰,不用勞思。 '故諸宗經論,不從他問,皆自得旨。 上人閱讀藏經共計五遍,益增神智。 不唯精內典,旁及諸子百家之書,博學強記,獨步當代,故舉世尊稱為'智慧第一'。 上人不只深明諸宗教理,修行亦多有證驗。 曾限三七日修法華三昧,感普賢菩薩乘白象來證明。 又感山王大權現,現形護衛。
又於披覽《華嚴經》之時,有小青蛇蟠機案上,法弟信空看了很害怕,把它抓到外面去,回來看它還在原處。 當夜信空夢一大龍來說:『我是守護《華嚴經》的龍神,請你不要再害怕。 ’
又每入真言密觀,常感連華、羯摩、寶珠之瑞相。
又曾夜間讀經,雖未點燈,室內明亮,弟子覺得奇怪,見室內全無燈火,而從外面看進去,光明徹照,深覺不可思議,而流隨喜之淚。
又曾讀書,額前放光,不用燈照。 夜間室內,無燈自明,猶如白晝。 如此之事,常常有之。 《觀經》雲:'大勢至菩薩又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 '上人是勢至應身,故常現光明,也是自然的。 但是上人心猶未洽,獨於善導大師之《觀經疏》尤所仰信,更重讀三遍,忽然悟彌陀超世願意,謂'罪重亂想凡夫,以彌陀本願力為強緣,決定可得往生報土。 '歡喜踴躍,猶如暗夜遇大明燈,立即捨棄從來所習聖道,專宗淨土,念佛往生,以為通津。 一夜嘗於夢中感善導大師來謂:'我是唐善導,汝能弘通專修念佛,故來證明。 爾來弘法無塞,遍至四遠。 '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合於佛意,故來證明。
上人四十三歲離開黑谷,駐錫洛東吉水,開創凈宗,盛弘專修念佛,遠近四眾,感服歸投,猶如百川之朝大海。 高倉天皇聞上人道譽,特加崇尚,詔入宮中講授淨宗要旨,至於妃嬪、公卿、百官之屬,都來受教。 一日西太後請上人於西門院說法七日,有蛇蟠於門扉上不去,作聽法姿勢,至法筵圓滿日,此蛇忽然死去,蛇頭裂開,大眾有人見其神識彷彿似天人,飛騰沖霄而去。 應是乘聞法功德,脫畜牲之報,直生天上。
當時首相藤原兼實,篤敬上人,曾請上人於月輪殿咨決淨宗要義。 講畢辭出,行至殿前橋上,兼實下拜於地落淚不能仰,不久才向左右侍從問說:'上人頂上現金色圓光,足踏蓮華,離地而行,貌如大勢至菩薩,你們見到嗎? 有人見到,有人沒見。 因而此橋號為『圓光橋』,而以上人為生身之佛,尊崇益篤。
又曾於靈山寺舉行二十一天之佛七,第五日夜半,有一、二人見大勢至菩薩跟隨大眾經行念佛,於是向前頂禮,瞻仰良久,菩薩之形才轉成法然上人之相,而更加精進。 又公胤僧正曾夢見上人前來說法,其中有一首偈說:'源空本地身,大勢至菩薩,教化眾生故,數度來此界。 ' 上人暗瀉本地密因,隨機不同,但以大勢至菩薩之應化身,其證最多。 弟子勝法曾畫上人之像,並請上人親自題讚,上人不假思索便寫《勢至圓通章》之'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之文與之。
又在讚州生福寺時,上人手刻勢至像,作一偈密藏著。 偈中有'法然本地身,大勢至菩薩,為度眾生故,顯置此道場'之句。 又弟子直聖,曾在熊野山犯病,但因懷念上人,想要趕回京都探望,夢大權現向他說:'汝命將不久,不宜歸去,法然上人為勢至菩薩應身,汝勿慮也。
上人於八十歲之二月二十五日正午往生,往生前數日向弟子們說:'我前身在天竺為聲聞僧,常行頭陀;今來本邦學天臺宗,最後開淨土門,專弘念佛。 '弟子勢觀問:'聲聞僧中之那一位? '上人答:'是舍利弗。 '又有弟子問:'師今往生極樂世界否? '上人答:'我本是極樂之人,自然還歸極樂。 ' 舍利弗是釋尊十大弟子中之'智慧第一',佛說《阿彌陀經》時,呼叫舍利弗三十六次,以他為對告眾。 舍利弗尊者既是大勢至菩薩所應化,勢至菩薩又是彌陀智慧的顯現,故同稱'智慧第一',同稟'淨土法門',也是法爾自然之事。 今法然上人亦然:'勢至再來'、'智慧第一'、'開淨土門',可謂前聖后聖,其揆一也。 諸弟子設彌陀像請上人瞻視,上人以手指上空說:'更有佛現真身,你們見到了嗎? 我十幾年來常常看佛菩薩真身及淨土莊嚴,而絕不向人說,今已將臨終,莫妨告訴你們。 ’
二十二日弟子們都去休息了,只有弟子勢觀一人在,有一貴婦人乘車而來,請求單獨與上人見面,敘話很久。 回去時勢觀頗覺奇怪,尾隨其後,尚未去遠,忽然不見,回來問上人,上人回答:'她是韋提希夫人。 ’
自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高聲念佛,結緣道俗,滿庭合音。 到了二十五日正午,披僧伽梨,頭北面西,誦:'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偈,怡然而寂,世壽八十,僧臘六十六。
寂之前五日(二月二十日),紫雲??。 覆於房上,顏色鮮明,狀如圖繪佛像,道俗貴賤,遠近損形素,見者流感淚,聞者嘆奇異。 弟子們說:'已有紫雲之瑞,師往生之時近了吧! '上人說:'善哉! 令見聞之人,增長信根。 ’
二十三日洛下傳言:'東山有紫雲瑞。 ’
二十四日紫雲大起,覆於西山,樵夫十幾人都看到。
又有某尼師前往廣隆寺,路見紫雲,便將此奇瑞告訴大眾。
往生後十六年,弟子們開啟遺體之石龕,全身儼然,面容怡悅,奇香芬馥。 蔘國白千餘人護送遺骸。 移至西郊荼毗,時異香熏發,紫雲垂於松樹,因而號為'紫雲松',建堂於此,長行念佛,光明寺是其遺跡。
法然上人往生時彩雲的奇異,荼毗時遺骨的勝相,略如上述;而平生靈瑞,滅後感應,尤其難以盡記。 凡此瑞應,在在顯示法然上人不是隨業受報的生死凡夫,而是倒駕慈航的大權菩薩,為憐愍五濁凡愚,以無邊光力,不來而來娑婆,開淨土門,示'一向專念'之義,明'惡重凡夫決定往生報土'之理。 如同釋尊八十年應化已畢,頭北面西,誦'光明遍照'之偈,不還而還歸淨土。 [2]
知恩院势至堂
知恩院勢至堂
臨終祥瑞記
建歷元年(一二一一)十一月十七,有歸洛之敕許,中納言藤光,親奉綸命到勝尾。 因同月二十日,師還洛東大谷。 沒有任何白奔走,如逢父母,悲喜交流。
同二年(一二一二)正月二日,少覺四大不愈,從來所患不餐之氣轉增。 自爾唯語往生一事,不復餘言;高聲念佛,宛如平生;雖睡眠間,唇舌尚動。 又比年老病相侵,耳目稍衰;大限已近,反覆聰明,不亦奇乎!
同三日語諸弟曰:我前身在天竺交聲聞僧,常行頭陀;今來本邦學天臺宗,竟開淨土門,專弘念佛矣。 諸弟問曰:師今往生極樂世界乎? 答曰:極樂吾本邦也,盍歸去乎!
同十一日辰刻,起坐合掌,高聲念佛,殆過於平時,聞人皆零淚。 乃告諸弟曰:汝等高聲念佛,今阿彌陀佛來。
因為讚歎念佛功德。 少時又曰:觀音勢至及海會聖眾來,汝等見不? 諸弟對曰:不見。 曰:汝等至心念佛,必得見之。 又諸弟乞安佛像於前,手系五色線,以為臨終引接之助標。 師笑而指空曰:此外又有佛乎? 吾十餘年來,念佛功績,三昧成就,頻見彼土佛菩薩及諸莊嚴;於予何用假助標乎。
同二十日當坊上紫雲起,雲中更有彩雲,色甚鮮明,狀如畫佛,諸人見之,隨喜感歎。 弟子白曰:已有紫雲之瑞,師往生其近乎? 師曰:善哉! 令見聞之人,增長信根者。
同日未刻,師仰首見空,自西至東者五六度。 諸弟問曰:師見佛乎? 曰:佛菩薩來迎接於吾也。
同二十三日,洛下傳言,東山有紫雲瑞。
同二十四日午刻,紫雲大起,覆於西山,樵夫十餘人皆見之。 又有尼某者,詣廣隆寺,路見紫雲,以相傳諸人。
師自覺期迫,愈力念佛。 自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高聲念佛,或一時或半時,歇又勤無斷時,其勇進也過於平生。 弟子數輩更相助音,結緣道俗,滿庭聽之。
二十五日午刻,被著慈覺大師傳來僧伽梨衣,頭北面西,誦光明遍照四句之文,已如入禪定而化。
世壽八十年,為僧六十六夏。 實建歷二年(一二一二)壬申正月二十五日也。 都下道俗,競來哭泣,連日如市。
經典開示
一枚起請文
非中國、日本諸智者所言觀念之念佛;
亦非學文悟念心之念佛;
為往生極樂,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而無疑,思決定往生而稱念之外,無別事也。
但,所謂三心四修者,皆含於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之想念中。
此外若存深奧,則外於二尊之憐愍,漏於本願。
欲信念佛之人,縱使能學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鈍之身,如同無智之輩,勿現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 (《大正藏》八三、二三六)
十念法要
不顧妄念餘念,不謂散亂不淨,唯口稱名號。
若常稱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亂自靜,三業自調,願心自發。
故願生心少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散心增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妄念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善心生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不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清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欠缺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具足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現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成就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此即決定往生之方便也,納於心腑莫忘失。
主要思想
《法然上人全集》的內容亦可說完全在於闡釋善導大師的本願思想,現將善導大師本願思想的大綱選擇幾條如下,使讀者一目了然,得其精要;易持易記,容易掌握領解:
一、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二、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三、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四、深心即是真實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五、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六、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
七、言「弘願」者,如《大經》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八、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由此可知,善导大师对释尊一代教法的总结论是:“虽说定散两门之益(一代教法);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本愿念佛)。”
故“一向专称”是弥陀本愿、释尊本怀;是佛法精华、佛教结论。
因此,法然上人也以善导大师之“观经流通释文”而建立净土宗,以显明“散乱凡夫,但称佛名,则乘佛本愿,必生弥陀报土”之宗义。
以此明知:信有弥陀,信有极乐,信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必得往生;如是信受愿生而念佛者,则不论何时、何地、何人,无不往生极乐。
亦即“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是“乘佛愿力定得往生”,即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本愿)之宗旨,简表如下:
简表
簡表
法然上人是大勢至菩薩所應化,目的在於開創淨土宗,若不別開淨土宗,而永遠依附在其他宗派之下作為寓宗或兼宗,則淨土之教理被混淆,宗旨不明,方針不知;欲修淨土之人,不免多歧亡途,雜信雜修,甚或求渡無津,望洋興嘆。 然若建立淨土宗,則淨土之教行信證:亦即目標與方法,瞭若指掌,朗然不紊;不致誤導方向,如盲走迷。
法然上人的所有撰述,既然不另外主張新義,而完全在於闡釋善導大師的淨土宗義,則凡欲瞭解善導大師之淨土精髓者,若虛心細讀《法然上人全集》,便是一個快捷的方法。
淨土法門以善導大師之彌陀本願思想最為純正,而忠誠虔敬專一無二的傳此思想,加以純粹不雜、簡明精要、踏實穩健的開展,令人如日朗照、心開意解、歡喜信受的奉行者,即是法然上人。
故此《法然上人全集》,是凈土教理的精華,他力行人的龜鏡;篇篇直指彌陀肝心,句句顯露救度本懷。
是本願的骨髓,信心的腑臟,念佛的咽喉,往生的目足。
亦是三界暗室的明燈,六道苦海的慈航;饑者的佳餚,貧者的寶珠;歧路的指標,浪者的歸宿。
恐懼的人有福了,此書能夠給予大安心;
空虛的人有福了,此書能夠給予大滿足。
濁世惡機:欲於今生往生,直入報土,速證佛道,不可不閱。
末代愚人:欲於斷疑,徹底安心,永除恐懼,不可不讀。
此書蘊含無盡法藏,取之不竭,讀之不厭;其味無窮,常看常新;佛恩橫流,法喜四溢。
此書是彌陀真意,釋尊本懷,諸佛護念之書,有緣得之,宜珍重恭敬,信受奉行。
又,善導大師與法然上人,同是彌陀勢至應化,同是現生證入三昧,同是才學智慧高邁;同以凈土法門為專宗,同以彌陀本願為根源;故其凈土思想,是淨宗正脈、淨宗標準。 若後之學者、善知識,或任何人,其著書立論,與此二祖相背,則棄而不依;因為此之學者、善知識等,仍是凡夫,未證三昧,智行未具,其所言論,若不全依祖師(善導、法然),則難免所謂"別解別行",而別立新義,是故不可依循。
又,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等"五部九卷"的凈宗寶典,於唐武宗滅法浩劫後,不幸大多失傳於中國,然而卻原封保存於東瀛。 但,若無法然上人慧眼見真,特別依之開宗立教闡釋弘傳,則不只寶典埋沒,乏人問津,吾人今日亦不能得蒙彌陀救度;是故,法然上人之恩,不可言喻!
法然上人全集
法然上人全集
淨宗根源之第十八願(本願),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有很簡明扼要的解釋,此解釋是原則、標準,依此釋,信解之,實踐之,清單於後:
第十八願之文:
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善導大師於《觀念法門》解釋雲: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願生我國 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又於《往生禮贊》解釋雲: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故知:願生極樂,專稱佛名,即是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故淨宗宗旨即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應信而行之。
法然上人雲: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此文應常稱於口、浮於心、寓於目。
阿彌陀佛成就本願,莊嚴極樂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覽,有否念我名號之人;
以佛耳晝夜傾聽,有否稱我名號之人。
是故,一稱一念之人,阿彌陀佛無有不知;攝取光明,不捨其身,臨終來迎,無有空過。
此文者:四十八願之眼也、肝也、神也。 結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
---------------------
法然上人是八百年前的東瀛高僧,被當時佛教界譽為智慧第一,實際是大勢至菩薩的應化身;依據彌陀化身之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而親自開創淨土宗,現今日本淨土法門之各流各派皆源出自法然上人之淨土宗。
法然上人九歲出家,十五歲(一說十三歲)登佛學重鎮之比睿山修行。生死心切,無常觀深,為速求證悟,閱藏五遍,兼學八宗,可謂天下無雙之智者,教界第一之學匠。四十三歲時,第八遍閱讀善導大師之《觀經四帖疏》,至〈散善義〉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之文時,眼睛一亮,當下信心開發,豁然徹悟彌陀本願宗旨--
罪惡深重、煩惱熾盛之散亂凡夫,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則乘佛願力,必定往生彌陀報土。
法然上人一得此理,感悅徹髓,高聲念佛,不覺淚湧。此事本書第四六六頁之〈示聖光之法語〉及第四九○頁〈淨土隨聞記〉略有記載。
誠然,彌陀佛王,大悲願力,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令諸眾生,功德成就。其真實功德,全在六字名號之中;但念佛名,即是乘佛願力,全部領受彌陀惠施之真實功德,必定往生成佛,無一遺漏。
此後上人一生捨棄雜修雜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自行化他,皆以念佛;專談淨土之法,懇勸念佛之行。因之華夷缁素,遠近貴賤,晨昏輻湊,門前成市。問義尋行之輩,濟濟煌煌,絡繹不絕;常隨近侍之眾,如百川之歸巨海,若鱗介之宗龜龍。計其出家弟子三百余人,皆禀上人之教,或閒居念佛,或弘化四方。日本之佛教,一天四海,泰半歸入淨土門,皆由法然上人之勸化。
法然上人的淨土思想,一言以蔽之,即是《選擇本願念佛集》所“標宗”之
往生之業 念佛為本
及其“結論”(大綱)之
正定之業者 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此標宗及結論之法語,乃完全遵循善導大師之思想以闡明往生之正因。所謂“稱名必得生”,何以故?“乘佛本願故”。只要稱念佛名,即是乘佛本願;若非稱念佛名,即非乘佛本願。此亦即簡潔扼要明了地解釋本願之王的第十八願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的正意。“乃至十念”即是“念佛”,亦即“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之念佛;果能於此深信不疑,則信行一體,從今以後,其人必定自然“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直至臨終永不退轉;此即善導大師所言:
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之意。如此之人,往生淨土現在已定,不必等到臨終正念;所謂“十念業成,往生決定”,這都是彌陀佛王願力之所使然。
法然上人的思想與行誼,完全崇敬、傾倒、依循於善導大師,所謂“偏依善導一師”。其教化一向簡要淺顯,摒棄復雜深奧,真正合乎本願法門之“易行”與“安樂”之原則。綜觀本《全集》內容,除了〈大原談義聞書鈔〉一篇以外,其余各篇,雖文有長短,但每篇都以淺白的文字,易懂的道理,要言不繁,透徹根源的闡明“稱念必得生,依佛本願故”的本願宗義,以使不論有智無智,任何人都能疑慮冰消,信心怒放,既喜念佛,更喜往生決定。
故知本願法門,如阿彌陀佛之本願所言:“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善導大師之解釋所雲:“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此外別無深奧。因此,若有人來妨礙說:“念佛不能往生!”便是彌陀之敵,祖師之仇,不可親近,不可聽從。
本願法門不可講得很雜、很深、很玄、很難,或別立新義,欲顯異惑眾;要講得平易樸實,親切自然,使得連不識字、沒有文化的老太公、老太婆也能聽得懂、做得到。否則不如不講,以免上違佛意,下誤眾生。
本願法門極其簡易平常,不可好多、好雜、好深、好玄、好難,或尋奇覓巧,欲與人不同;此則如羊走迷,必入歧途,遭受蒙騙,將再度沉淪,不得往生,因為這些皆非往生之因。
《法然上人全集》的內容亦可說完全在於闡釋善導大師的本願思想,現將善導大師本願思想的大綱選擇幾條如下,使讀者一目了然,得其精要;易持易記,容易掌握領解:
一、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願生我國 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二、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三、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四、深心即是真實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五、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六、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
七、言“弘願”者,如《大經》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八、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由此可知,善導大師對釋尊一代教法的總結論是:“雖說定散兩門之益(一代教法);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本願念佛)。”
故“一向專稱”是彌陀本願、釋尊本懷;是佛法精華、佛教結論。
因此,法然上人也以善導大師之“觀經流通釋文”而建立淨土宗,以顯明“散亂凡夫,但稱佛名,則乘佛本願,必生彌陀報土”之宗義。
以此明知:信有彌陀,信有極樂,信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必得往生;如是信受願生而念佛者,則不論何時、何地、何人,無不往生極樂。
亦即“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即是“乘佛願力定得往生”,即是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本願)之宗旨,簡表如下:
法然上人是大勢至菩薩所應化,目的在於開創淨土宗,若不別開淨土宗,而永遠依附在其他宗派之下作為寓宗或兼宗,則淨土之教理被混淆,宗旨不明,方針不知;欲修淨土之人,不免多歧亡途,雜信雜修,甚或求渡無津,望洋興歎。然若建立淨土宗,則淨土之教行信證:亦即目標與方法,了如指掌,朗然不紊;不致誤導方向,如盲走迷。
法然上人的所有撰述,既然不另外主張新義,而完全在於闡釋善導大師的淨土宗義,則凡欲了解善導大師之淨土精髓者,若虛心細讀《法然上人全集》,便是一個快捷的方法。
淨土法門以善導大師之彌陀本願思想最為純正,而忠誠虔敬專一無二的傳此思想,加以純粹不雜、簡明精要、踏實穩健的開展,令人如日朗照、心開意解、歡喜信受的奉行者,即是法然上人。
故此《法然上人全集》,是淨土教理的精華,他力行人的龜鏡;篇篇直指彌陀肝心,句句顯露救度本懷。
是本願的骨髓,信心的腑髒,念佛的咽喉,往生的目足。
亦是三界暗室的明燈,六道苦海的慈航;饑者的佳肴,貧者的寶珠;歧路的指標,浪者的歸宿。
恐懼的人有福了,此書能夠給予大安心;
空虛的人有福了,此書能夠給予大滿足。+-
濁世惡機:欲於今生往生,直入報土,速證佛道,不可不閱。
末代愚人:欲於現在斷疑,徹底安心,永除恐懼,不可不讀。
此書蘊含無盡法藏,取之不竭,讀之不厭;其味無窮,常看常新;佛恩橫流,法喜四溢。
此書是彌陀真意,釋尊本懷,諸佛護念之書,有緣得之,宜珍重恭敬,信受奉行。
又,善導大師與法然上人,同是彌陀勢至應化,同是現生證入三昧,同是才學智慧高邁;同以淨土法門為專宗,同以彌陀本願為根源;故其淨土思想,是淨宗正脈、淨宗標准。若後之學者、善知識,或任何人,其著書立論,與此二祖相背,則棄而不依;因為此之學者、善知識等,仍是凡夫,未證三昧,智行未具,其所言論,若不全依祖師(善導、法然),則難免所謂“別解別行”,而別立新義,是故不可依循。
又,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等“五部九卷”的淨宗寶典,於唐武宗滅法浩劫後,不幸大多失傳於中國,然而卻原封保存於東瀛。但,若無法然上人慧眼見真,特別依之開宗立教闡釋弘傳,則不只寶典埋沒,乏人問津,吾人今日亦不能得蒙彌陀救度;是故,法然上人之恩,不可言喻!
淨宗根源之第十八願(本願),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有很簡明扼要的解釋,此解釋是原則、標准,依此釋,信解之,實踐之,列表於後:
第十八願之文:
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善導大師於《觀念法門》解釋雲: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願生我國 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又於《往生禮贊》解釋雲: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故知:願生極樂,專稱佛名,即是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故淨宗宗旨即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應信而行之。
法然上人雲: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此文應常稱於口、浮於心、寓於目。
阿彌陀佛成就本願,莊嚴極樂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覽,有否念我名號之人;
以佛耳晝夜傾聽,有否稱我名號之人。
是故,一稱一念之人,阿彌陀佛無有不知;攝取光明,不捨其身,臨終來迎,無有空過。
此文者:四十八願之眼也、肝也、神也。結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
法然上人介紹--台灣學佛網 https://bit.ly/2OWfkBf
大勢至菩薩(梵語:महास्थामप्राप्त, Mahāsthāmaprāpta),又譯為得大勢菩薩,簡稱勢至菩薩。以智慧光普遍照一切,令眾生離三途,得無上力;又彼行時,十方世界一切土地皆震動,故稱大勢至,據《觀無量壽經》,祂恆念阿彌陀佛,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使人得到無上力量、威勢自在,接引眾生往生淨土。大勢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八大菩薩之一,因以念佛修行證果,被淨土宗奉為法界初祖,是與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齊名的大菩薩。大勢至菩薩造像多樣,或有持貝葉經、持如意者,但最多者是手持蓮花,頭戴天冠,而天冠中有一寶瓶。華人民間有訛傳寶瓶藏著父母之舍利子或骨灰的錯誤說法,其實佛經是說寶瓶盛著不可思議的光明,能夠普現諸佛的事業。《觀無量壽經》:「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漢傳佛教中,勢至菩薩聖誕是農曆七月十三。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被公認為大勢至菩薩乘願再來。大勢至菩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dpODOG
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悲華經》卷三說,當阿彌陀佛入滅後,由觀世音菩薩補其位;觀世音菩薩入滅後,則由大勢至菩薩補處成佛,三位合稱「西方三聖」/西方三聖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覺者,教主「阿彌陀佛」,他的左脅侍「觀音菩薩」和右脅侍「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又叫「阿彌陀三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一枚起請文
《大正藏》八三、二三六) 文章 - 淨宗法師 - 淨土宗
非唐土、我朝諸智者所言觀念之念佛;
亦非學文悟念心之念佛;
為往生極樂,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而無疑,思『決定往生』而稱念之外,無別事也。
但,所謂三心四修者,皆含於『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之想念中。
此外若存深奧,則外於二尊之憐愍,漏於本願。
欲信念佛之人,縱使能學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鈍之身。
如同無智之輩,勿現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
譯注:此文乃日本淨土宗信徒早晚課誦必念之文。
一枚起請文 @ 佛學漫談 :: 痞客邦 :: https://bit.ly/3mTCGEd
一 枚 起 請 文
非唐吾朝諸智者等,被沙汰申觀念念。又非為學文,悟念心稱念佛。唯為往生極樂,思得唯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也。而稱之外無別子細,但雖有稱三心四修事,皆攝決定想以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也中者也。此外存奧深事,可離二尊哀,漏本願。信念佛人,縱熟學一代教,為一文不知愚鈍身,同無智尼入道輩,不為智者翱翔,唯應一向念佛。 文章 - 淨宗法師 - 淨土宗
一枚起請文 いちまいきしょうもん | 浄土宗【公式WEBサイト】
一枚起請文 いちまいきしょうもん | 浄土宗【公式WEBサイト】
一枚起請文
法然上人 作
非中國、日本諸智者所言觀念之念佛;
亦非學文悟念心之念佛;
為往生極樂,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而無疑,思「決定往生」而稱念之外,無別事也。
但,所謂三心四修者,皆含於「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之想念中。
此外若存深奧,則外於二尊之憐愍,漏於本願。
欲信念佛之人,縱使能學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鈍之身,如同無智之輩,勿現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
以兩手印為證。
淨土宗之安心起行,以此紙為至極;源空所知,此之外全無別義。為防滅後之邪義,所知記畢。
源 空 御判
(收錄於《大正藏》八三、二三六)
【譯註】
此〈一枚起請文〉可謂法然上人絕筆之「遺言書」,貴重無比。法然上人於八十歲之正月二十五日午時往生,二十三日侍者勢觀上人請示而白言:「念佛之安心,雖年來荷蒙教誨,尚請恩師親筆簡單地寫下肝要之處,兼作未來之紀念。」法然上人欣喜應諾,隨即提筆,以一枚之紙寫下此文,並且鄭重地以兩手蓋印,作為證明。此情此景,不禁聯想到《大經》發起序中,阿難尊者起請,世尊宣說本願的殊勝法緣。此文自古以來皆謂法然上人顯示「出世元意」之文。所謂「出世元意」即是大勢至菩薩之所以示現法然上人而應化於此世的根本精神,亦即究極目的、唯一使命。
此文字少義豐,品高詞美,簡要易解。淨宗宗旨,盡在其中;本願正意,一眼便知。一種信仰,如此簡單明瞭的顯示,實不多見。
金言錄附錄 https://bit.ly/3srEPrK
-----------------
二、三心五念四修皆南無阿彌陀佛之文
法然上人云:拜見善導大師之釋,源空之眼中所見:
三心亦是南無阿彌陀佛,
五念亦是南無阿彌陀佛,
四修亦是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五念四修皆俱見南無阿彌陀佛也。
(《大正藏》八三.二三六下、二七二下)
金言錄附錄 https://bit.ly/3srEPrK
-------------------------------------------------
一枚起請文 文章 - 淨宗法師 - 淨土宗
全一篇。日本淨土宗祖源空撰。乃日本淨土宗早晚必誦之文。又作一枚消息、一枚誓文。此係建曆二年(1212)正月,源空示寂之前,應門人「勢觀房源智」之請,記述淨土往生之要義,以做為其示寂後之遺誡。 文章 - 淨宗法師 - 淨土宗
〈一枚起請文〉釋
一枚起請文
法然上人/作 慧淨法師/譯
非中國、日本諸智者所言觀念之念佛;
亦非學文悟念心之念佛;
為往生極樂,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而無疑,思「決定往生」而稱念之外,無別事也。
但,所謂三心四修者,皆含於「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之想念中。
此外若存深奧,則外於二尊之憐愍,漏於本願。
欲信念佛之人,縱使能學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鈍之身,如同無智之輩,勿現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
以兩手印為證。
淨土宗之安心起行,以此紙為至極;源空所知,此之外全無別義。為防滅後之邪義,所知記畢。
源空御判
(《大正藏》八三.二三六下)
我們先看「註」。(《念佛金言錄.附錄》此文之註)
此《一枚起請文》可謂法然上人絕筆之「遺言書」,貴重無比。
這篇法語很簡短,但是特別重要,貴重無比。怎麼叫「絕筆之『遺言書』」呢?這是有典故的。
法然上人於八十歲之正月二十五日午時往生,二十三日侍者勢觀上人請示而白言:
也就是往生前的兩天,侍者勢觀上人向法然上人請示說:
「念佛之安心,雖年來荷蒙教誨,尚請恩師親筆簡單地寫下肝要之處,兼作未來之紀念。」
「有關念佛如何安心,多年來在上人座下,承蒙上人教誨,心中無有疑慮。不過,我仍然希望恩師能親筆簡單地把安心的緊要之處寫下來,上人滅後,我可以作為紀念」。
法然上人欣喜應諾,隨即提筆,以一枚之紙寫下此文,
「一枚起請文」,「一枚」就是一張小小的紙片,「起」是緣起,緣起於有人這樣請求,法然上人就寫下來。
並且鄭重地以兩手蓋印,作為證明。
按上手印,證明「這是我源空所瞭解的,是我寫的」。
此情此景,不禁聯想到《大經》發起序中,阿難尊者起請,世尊宣說本願的殊勝法緣。
此文自古以來皆謂法然上人顯示「出世元意」之文。所謂「出世元意」,即是大勢至菩薩之所以示現法然上人,而應化於此世的根本精神,亦即究極目的、唯一使命。
此文字少義豐,品高詞美,簡要易解。淨宗宗旨盡在其中,彌陀正意一眼便知。
一種信仰,如此簡單明瞭地顯示,實不多見。
日本淨土宗信徒早晚課一定會誦念這篇《一枚起請文》,他們對《一枚起請文》非常尊重。它的意義特別好,特別能顯明淨土宗的核心。
1980年,中日兩國佛弟子在香積寺舉行善導大師入滅1300週年的紀念法會,日本淨土宗佛弟子每人都專門抄寫了《一枚起請文》,送到香積寺的香積塔——祖師的靈骨塔,供養祖師。可見他們的心非常虔誠。
往生前兩天,法然上人還有這麼好的狀態,精神健旺,頭腦非常清晰。他一輩子的教化,說長話容易,說短話,還要立即寫下來,這非常不容易,可見得法然上人的功力之深。一般人八十歲高齡,命終的前兩天不糊里糊塗就算不錯了。
這段文總共有一百多字,可以分為六小節:一、簡非;二、顯是;三、釋疑;四、誡勸;五、印證;六、付囑。
「簡非」就是簡別不是的,因為念佛是共通、共用的法門,所以各有各的解釋,先把不正確的理解排除在外,這是「簡非」;接下來顯示淨土宗說的念佛,正確的解釋是什麼樣的,叫「顯是」,顯明是這樣的;然後釋去人們心中可能存在的疑惑、妨難,叫「釋疑」;接下來「誡勸」,誡止什麼,勸導什麼;「印證」,印可證明;「付囑」,法然上人要滅度了,把這些交代出來:就是這六科。
我們先看「簡非」。「簡非」有兩種:非觀念,非悟念。
「非中國、日本諸智者所言觀念之念佛」,淨土宗說的念佛,不是中國、日本這些有智慧的人宣揚的觀念念佛。要觀念的話,一定要有智慧,以智觀境。而且這個智慧不是一般的世間智慧,乃是出世無漏智,這是不容易達到的。如果這麼理解念佛,就難了,我們都做不到。
淨土宗講的念佛不是觀念的念佛。像《觀經》十六觀裡就有觀念的念佛,也有稱念的念佛。一般人都覺得觀念的念佛更殊勝,因為更難,也要求更有智慧,可能功德也更大。其實,這不是淨土宗彌陀本願規定的行法。
第二個「簡非」,「亦非學文悟念心之念佛」,也不是廣學經文教理、大開圓解、能悟明心性的念佛。前面觀念的念佛,就整個大範圍來講,還屬於淨土宗之內的一種行法,但是只有智者才能做到。這裡的「學文悟念心之念佛」就是聖道門各宗所講的,比如禪宗開悟自心自性,所謂「自性清淨佛性觀」,也算一種觀;還有天台的止觀,唯識宗的唯識觀,這都屬於念佛的內容。蕅益大師《彌陀要解》把它稱為「念自佛」,也屬於念佛,是念自性佛。
下面一段是「顯是」。
「為往生極樂,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而無疑,思『決定往生』而稱念之外,無別事也」,這就是淨土宗的念佛,不是為了開悟,唯一的目的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目標。方法呢?唯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是觀念。加了一個「唯」字,有「排除」的意思,就是只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而已,不是其他的。「而無疑」是代表安心。
「思『決定往生』而稱念之外,無別事也」,重新說一下信行。「思『決定往生』」,這是內在的信心;「而稱念」,外在就稱念彌陀佛名,除此之外沒別的事了。其實這句話很好懂,淨土宗念佛是為了往生極樂,方法就是稱念這句名號,安心就是沒有懷疑,知道決定往生,做的事就是口稱彌陀,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事。
前面說「為往生極樂,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般人還容易做到;後面說「無疑,思『決定往生』」,這要多多聽聞才能決定,不然的話決定不下來。如果決定不下來,就不能做到「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覺得這樣不夠,還要修點別的功德來補充,讀誦經典,拜懺,這樣就不單純,會鬧出很多事。
下面這段是「釋疑」。可能有人還有懷疑,「只是稱念,除此之外就沒別的事了。但是,其他的先不說,不是還有『安心、起行、作業』,還有『三心、四修、五念』嗎?」所以下面就解釋。
「但,所謂三心四修者」,「但」是轉折。淨土宗的經文和祖師的法語都說到「三心、四修」,不過這當中要正確理解。
「皆含於『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之想念中」,我們只要心中有這樣的想念,知道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這樣三心、四修都含在裡面了。「三心」是安心,「四修」是作業。
我們知道《一枚起請文》很短,才一百多字,如果再濃縮的話,其實就是第二段「為往生極樂,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而無疑,思『決定往生』而稱念之外,無別事也」;如果再濃縮的話,就是十一個字「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如果再濃縮的話,簡稱就是四個字「稱念定生」,也就是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裡說的「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八個字。
接下來是「誡勸」。「誡」是誡止,不要在這之外。
「此外若存深奧,則外於二尊之憐愍,漏於本願」,這一句是「誡」。我們很多人都願意把事情複雜化,深奧化,「像這樣就能把淨土宗的核心要點抓到了?」是的。如果在這之外,另外存在什麼深奧的道理、高妙的修行,結局將是「外於二尊之憐愍」。
「二尊」是釋迦佛和彌陀佛。本來釋迦如來和阿彌陀如來憐憫我們這樣無智、罪業深重之人,我們沒辦法修行高難度的觀念、悟念,沒辦法廣學多聞等,所以才把一切功德聚於六字名號當中,賜予我等,但只稱念,決定往生。結果我們不甘平凡,認為在這之外還別有深奧,這就沒有正確理解兩土世尊的慈悲,而漏於彌陀的本願救度。
這就是「誡」,對淨土門,就是以很單純的心來接受彌陀的救度,單純地稱念名號,除此之外沒有深奧。再怎麼深,會比六字名號更深嗎?會比彌陀本願更深嗎?所以,不要複雜化,不要高深化,那都是凡夫自己心地的思量,以凡夫之心來測量佛智,一定會漏於彌陀本願。
下面是「勸」。
「欲信念佛之人,縱使能學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鈍之身,如同無智之輩,勿現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這句話真是過來人講的,力量特別大。因為法然上人自己就是這樣的,他八宗兼學,當時被稱為全日本第一名的智者。但是他說,想相信念佛法門,想入念佛法門得其真髓的話,哪怕根機再怎樣是上根利智,能學一代之法,釋迦牟尼佛一代講經說法都可以修學,「亦成一文不知、愚鈍之身」。
一般人如果是這樣,就覺得不得了了,被別人三呼萬歲,認為是古佛再來,覺得非常珍重。往往會讀《楞嚴咒》,都捨不得放下,「我誦了多少經,我怎麼捨得?」但是法然上人說,「能學一代之法」,這些都不重要,都如同無,如同零,清空了。為什麼?「亦成一文不知、愚鈍之身」。因為一代之法跟六字名號相比等於是文句,六字名號才是摩尼寶珠。
話說回來,果真是智者,真正了達一代之法的究竟目的,最後還是歸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兩相比較,六字名號才是一代佛法的根本結晶。
並不因為學了一代之法,學富五車,就起驕慢,認為自己很有智慧;反而能看清自己,如同一文不知,好像一個大字都不認識的愚癡人一樣,而不要顯示自己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一代之法都歸於一向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只要能一向念佛,哪怕一個字都不認識,就已經總攝一代教法了。
這段法語確實特別慈悲,特別簡潔有力,可以反覆讀,自然就明白了,非常簡單明瞭。
下面是「印證」。
「以兩手印為證」,蓋上手印來證明「淨土宗的教法就是如此,這是我親筆所寫」。
下面是「付囑」。
「淨土宗之安心起行,以此紙為至極」,有關淨土宗如何正確安心,如何起行,這張紙上記載的已經達到頂點了。
「源空所知,此之外全無別義」,我源空知道的都在這張紙上。
「為防滅後之邪義,所知記畢」,為防止我死後有人誤解,或者有人以我的名義錯誤地宣揚,我把自己知道的記載在這裡。
「源空御判」,這是法然上人親筆寫的。「御」就是親自,是他親自判示的。
〈一枚起請文〉釋 -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https://bit.ly/3sqgYsD
-------------------------------
〈一枚起請文〉收錄於《大正藏》,可謂法然上人絕筆之「遺言書」。
法然上人於八十歲正月25日午時往生,23日侍者勢觀上人請示而白言:「念佛之安心,雖年來荷蒙教誨,尚請恩師親筆簡單地寫下肝要之處,兼作未來之紀念。」法然上人欣喜應諾,隨即提筆,以一枚之紙寫下此文,並且鄭重地以兩手蓋印,作為證明。
此文自古以來,皆謂法然上人顯示「出世元意」之文。所謂「出世元意」即是大勢至菩薩之所以示現法然上人而應化於此世的根本精神,亦即究極目的、唯一使命。
一枚起請文(法然上人作)
非唐朝、我朝諸智者們所言的觀念之念, 亦非作學問、悟念之心所言的念佛。
唯思為往生極樂,念南無阿彌陀佛, 往生無疑,除此之外,無別之竅門。
但云三心四修者, 內心皆思決定依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也。
此外,若知尚有深奧之理者, 即離二尊之憐憫,漏失本願。
信念佛之人,縱令博學一代法, 亦為不識一字之愚鈍身,同無學無智之輩,不炫己是智者,唯應一向念佛。
以兩手印為證
淨土宗的安心起行,盡於此一紙。
源空所知如是,此外全不知別義。
為防滅後之邪義,記所存畢。
建曆二年(1212年)正月23日
源空印
一枚起請文(法然上人遺言) @ 在彌陀懷裡打滾的孩子 :: 痞客邦 :: https://bit.ly/3x1ZDd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