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是流傳於中國民間的善書,主要是灶神顯靈,勸人為善必須發自內心,不能茫然盲從,否則不能算是善行。
內容
書中的主人翁是名叫作「俞都」的落第秀才,字良臣,明朝嘉靖年間江西人。因中年因屢考不中,以教書為生。曾與十幾位同學,成立「文昌社」,敬奉文昌帝君,實行敬字惜紙、放生、戒淫、戒殺、戒口過的善行。
但他潦倒貧困,五位兒子有四位夭折,第三子失蹤;四位女兒有三位夭折。妻子因此以淚洗面導致眼盲。他自認沒做過大惡事,對上天埋怨,在四十多歲開始在除夕晩寫疏文焚化,請灶神將他的苦難轉達給玉皇大帝,實行數年來際遇未曾好轉。之後,在他四十七歲那年的除夕,與妻女在舉室蕭然的家中淒涼相對,忽然有一位頭戴角巾、身穿皂服、鬚髮半白的神秘男子拜訪。該客人自稱姓張,因聽到俞家有怨嘆聲,故來慰問,並說已早了解問題,把俞所謂善行全部列舉出來,認為俞的作為只是隨著大家做好事,心裏並沒有真正的善念,他勸告俞不可怨天尤人,行善必須誠心誠意。說完後走至廚房後就消失。[1]
俞都認為該神秘客就是灶神,之後真心懇切改過,在「內功」去除妄念,在「外功」力行善事,還自取法號為淨意道人,而後得到張居正的賞識,將他取入國子監,萬曆四年考中順天府鄉試,次年中進士,在五十歲時與失散的兒子團圓,妻子的視力也恢復正常。兒子娶妻生有七男。俞都的同鄉晚輩羅禎,將此事寫成此書。[1]
驗証
萬曆五年丁丑榜三甲有一名叫做俞霑的士子,不知「俞霑」是否為俞淨意的學名。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hHQLa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明朝嘉靖年間,在江西省,有一位姓俞名都,字良臣的人,他為人博學多才,十八歲便考上了秀才,他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俞都到了壯年的時候,家境貧困,以教書為生。在這個時候,他與十幾位同學,成立了「文昌社」,敬奉文昌帝君。實行敬字惜紙、放生、戒淫、戒殺、戒口過的善行。如是者過了幾年,俞公的際遇,不但沒有好轉,反而命運愈來愈差,經過七次的考試,都沒考中功名。更不幸的就是,愈公妻子生了五個兒子,其中有四個夭折了,剩下第三個仔,天資聰穎,左腳底生有兩粒痣,俞公夫婦很痛錫他,當他如珠如寶,怎料,他的兒子在八歲那年,在鄉里內玩耍,竟然失蹤了,遍尋不獲,不知所踪。俞公妻子生了四個女兒,死了三個,只剩得一個生存。俞公共有九個兒女,除了失蹤的第三兒子之外,眼前就剩下一個女兒,俞公的妻子,因為想念死了的兒女,及失踪的兒子,悲痛欲絕,每日以淚洗面,喊到雙眼都盲了。
俞公潦倒終年,家境越來越貧困,他自問自己,沒有做過什麼大惡事,為何上天對他懲罰,如此慘重.所以俞公內心,對上天很埋怨.
不經不覺,俞公已四十多歲,他開始在臘月三十,即是大除夕晩上,寫了一篇黃疏文,在灶君面前禱告,請灶君將他的苦況,轉達給玉皇大帝,如是者做了好幾年,始終得不到上天的感應,俞公的際遇依然很差,失踪了的兒子,亦沒有找回。
在俞公四十七歲那年的大除夕,俞公與妻子和女兒在家中枯坐,舉室蕭然,淒涼相對,正在這個時候,忽然有人敲門。俞公拿著蠟燭去開門,看到一個頭戴角巾,身穿黑衣的人,鬚髮半白,很有禮貌的向俞公作揖之後,就坐下來了。並且介紹自己姓張,從遠路而歸,經過俞公的家門口,聽到你家裡各人,有愁歎的聲音,所以特別前來慰問。
俞公覺得這黑衣人張公很特別,不是一般普通的人,於是對他很恭敬,並對張公說:自己生平讀書發奮,並行善積德,至今功名不遂,妻兒子女不全,衣食不繼,俞公滿腹牢騷,繼續說,這幾年來,每年除夕,都在灶君前,焚燒黃疏文給上天。他所寫的疏文,全部都記得,於是將疏文的意思,說給張公聽。
張公說,我對你家裡的事,一早已知道得很清楚,張公繼續對俞公說:你的思想意念,太多不正,你意惡太重,而你所做的善行,只是專務虛名,不是發自真心去做的.但你並沒有認真自我反省忏悔,反而埋怨上天,你每年除夕所寫的黃疏文,都是充滿怨天尤人的字句,你這種褻瀆上帝的行為,恐怕上天懲罰你,是不止現在如此啊!
俞公聽到張公的說話,很驚訝的說:聞說冥冥之中,上天是纖善必錄,我曾發誓,廣行善事,恪奉文昌社定下之規條,敬惜字紙,放生,戒淫,戒殺,戒口過已很久了,又怎算是盡屬虛名呢.
張公回應說:即如敬惜字紙這一善行,你的學生和好朋友中,多數人,仍用舊書及有字的紙,來抹窗或包裹東西,甚至用有字的紙來抹檯,你每日都見到他們有這種行為,但你從來沒有去勸告他們,亦沒有解釋給他們,敬惜字紙的重要,你只是在路上,見到字紙便拾回家焚燒,你這樣做,只是你自己做,不理會別人明不明白,所以你這種敬惜字紙的行為,不是發自真心,有什麼益處呢?
講到放生和戒殺,文昌社中每月的放生,你只是隨班奔逐,別人攪放生,你就趁熱鬧一齊去放生,倘若別人不做,你就不會自動的去放生,其實,你未真正流露慈悲心的心地,不是真心的去放生.對於動物被宰殺,你仍然是無動於中呀.你家中廚房裡,依然殺蝦煮蟹,劏雞殺鴨,難道那些不是生命嗎?所以你的放生行為,只是表面的虛名,因你從未停止過殺生呢.
說到戒口過這一項,你的口才伶俐,妙語如珠,話語內有不正的意識,與你談話的人,常傾慕於你的口才便給,而你說話的時候,內心亦自知有傷厚道,但當你與相熟朋友閒談時,隨風訕笑,不能禁止,舌鋒所及,已怒觸鬼神,上天記過,已數不盡,你還以篤厚自居,你欺騙到誰人,難道你欺騙到上天嗎?
關於戒邪淫這一條,你雖然沒有實質犯過邪淫的事,但當你見到路過的美麗女子,你便眼甘甘地凝望,不能自已,內心起了很多幻想,邪思淫念,只是當時沒有邪緣相湊.你自己反省,若對方女子,對你傾慕,對你有意,你能不能如魯男子,閉門不納呢?你還說自己終身沒有犯邪色,可對天地鬼神,你真是講妄語呀.
以上所舉出的,是你曾發誓要遵守的戒條,都尚且做得如此虛假,何況其他你沒有發誓遵守的惡行呢.
這數年來,你所焚燒給上天的黃疏文,已全部陳述給上天,上帝已經命日遊使者,每日觀察你的善惡功過,數年來,找不到你一件實善可以記錄,相反,在你私居獨處的時候,只有見到你內心的貪念,淫念,嫉妬念,偏心,私心,急燥心,驕傲心,輕慢心,過去心,未來心,恩將仇報心等等,等等,記錄不盡,以上種種惡念,時常存在你心中,上天日遊神,己記錄得很多,因為你不知自己的錯,沒有改過,所以上天對你的懲罰,已一日比一日多,你想脫離你的災禍,已經沒有機會,還希望上天降福給你,真是大妄想呀.
俞公聽到張公一番說話,震撼了他的心,因為張公連他內心的心念都知道,俞公很驚愕惶悚,伏在地上流淚,哀求張公說:張公你能知上天的事,你必定是一位神,懇求你救救我,張公說:你是一個讀書人,讀書明理,亦本來是一個慕善之人,當你聽到一句善言的時候,你是不勝感激,當你見到一件善行,你內心亦會很欣慰,很鼓舞,但很快你便忘記聴過的善言,見過的善行.因為你的信根不足,恒心不固,所以平生善言善行,都是敷衍了事,做表面工夫,這些年來,你的所作所為,何嘗有一件真功實善,更且,你內心滿腔惡心惡念,邪心邪念,起伏纒綿,還責怪上天不給你好報,你對上天的要求,正如你種了滿地的荊棘,但還在儍儍的,痴痴地等待有好的稻米收成,是否很荒謬呢.
俞公聽到張公一番開示,很感動,對張公說:我現在已明白我所犯的錯過,請你慈悲,教我日後應該如何做,才可改變我的惡運呢?張公繼續說:從今以後,你的內心,凡有貪心,淫念,嗔心,愚痴心,妄想心等等雜念,首先要用盡力量去除,屏除一切妄心妄念,將思想打掃得乾乾淨淨,一個惡念邪念,脾氣貪心,都不要留在心裡,內心的思想,只可存善念,不可存惡心惡念,若你能做的善事,你便要盡力而為,做了不要要求回報,不要貪務虛名,不論大小的善事,難做的善事,易做的善事,都要實實在在,耐心的去做,不要計較,不要半途而廢,若你做不來的善事,你亦要誠誠懇懇,告知大眾,一齊協力去做.為善之道,第一,要有忍耐心,第二,要有永遠心,千萬不可因懶惰而半途不做,亦不可自欺欺人,做表面工夫,行善要由真心出發,長久永遠的做下去,如此,久而久之,自有意外的效驗.張公繼續對俞公說:你在家中事奉我,非常之虔誠和乾淨,所以,我特來將我所知的告訴你,希望你能盡快改過,以挽回天意.
張公講完,即轉身進入俞公的內室,俞公即刻起身,跟隨著張公,行至廚房灶下,忽然張公不見了,俞公至此,才知道張公乃司命之神,灶君.於是馬上焚香叩首,感謝灶君特來相告開示之恩.
第二天早上,正值大年初一,俞公拜禱天地,發誓痛改前非,實行善事,為自己改了個名,叫做淨意道人,意思是決志去除內心一切妄念邪思.俞公開始行持,掃除自己的邪思惡念的時候,真是雜念紛飛,一時會懷疑,這功夫是否真的可以幫自己改變命運,一時又會覺得,做這功夫很辛苦,想偷懶不做,如是者,過了一段日子,依舊是妄念邪思很多,沒有進步.
俞公自覺,若繼續這樣下去,只有浪費光陰,沒有得益,於是發奮,跪在家中的觀音大士之前,叩頭流血,很誠敬地發誓,自己的思想要善念清純,努力精進,若稍有絲毫放鬆自己的念頭,永墮地獄,
從此之後,每日清晨,俞公便虔心讀誦“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一百遍,以祈求觀音大士暗中加庇,幫助提醒他掃除妄心邪念,更要堅持去做.從此,俞公的一言一動,一念一時,他都當作有鬼神在監視他,不敢放肆.舉凡一切濟人利物的事,不論事情之大小難易,自己有沒有空閒,別人知與不知,自己力量做不做到,俞公都以真心誠意,毫不計較地歡喜去做,縱然在行持的時候,遇著種種困難,艱辛,甚至受人譭謗,取笑等等,俞公都不計較,不嬲怒,謹記灶君之教導,以一個忍耐心,永遠心,去完成應做之善行.俞公對於一切應做之事,都隨緣方便去做,廣植陰功,並且,到處宣化,化導人心,將一些因果報應之故事道理,廣為宣講,並與父言慈,對做子女的,教他們要孝順父母,對一般村民,教導他們要守禮謙讓,忍辱隨和,勤力節儉等等的道理.可以說是逢人化導,惟恐不足.
每到月尾,俞公便會將自己一個月來的所言所行,在灶君面前禀告,並寫在黃疏上,焚給灶君知.
俞公真心懇切地改過,無論是去除妄念的內功,及力行善事的外功,都實行得很純熟,俞公的功夫,已達到,動則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的境界,如是者俞公行持了三年,俞公已五十歲了,在這一年,有一位朝廷考試官張江陵,因公事來到俞公之鄉里,欲為兒子找老師,鄉里中人,都推荐俞公給張江陵,於是俞公受聘往京師任教師,俞公攜帶家眷妻子女兒同行往京師,與俞公相處一段時間後,張江陵很敬重俞公之品德,特別批準俞公入國學進修,兩年後參加京師的考試,入選了,第二年再考到進士,有一日,俞公進見朝廷內監楊公,楊公命五個兒子拜見俞公,原來楊公的五個兒子,全部都是從四方收養所得的,他自己是沒有子女的.俞公見到,楊公的其中一個十六歲的兒子,樣貌很相熟,細問這兒子的鄉下是什麼地方,他說是江西省江右人,小時候,因為不小心,上了一隻運糧食的船,迷失了路,尚依稀記得自己姓俞,及鄉里的名,俞公非常驚訝,請這小兒脫去左腳的鞋,一看,腳底的兩粒痣,仍然很清楚見到,俞公大聲叫道:這是我的兒子呀.楊公亦很驚愕,即歸還這兒子給俞公,跟他回家,俞公跑回家中,告知妻子,俞公妻子本是雙眼俱盲,撫摸著本來失踪了的兒子,心情大為淚慟,血淚交流,而兒子尋回親生父母,當然亦開心流淚,情不自焚的捧著母親的面,用舌頭不停地舐母親的淚眼,很奇怪,他母親竟然雙目復明,見到自己的兒子,俞公悲喜交集,一家團聚,不願意再做官,於是向張江陵辭官歸故里,張公亦很欣賞俞公的為人,厚贈財物給俞公回鄉.
俞公回鄉後,更著力為善,他的兒子娶了妻子,連續生了七個,都是兒子,可以傳宗接代,俞公親手書寫遇灶神記,並實行改過之事,以教訓子孫,俞公安享晚年,終年八十八歲,都是因為能夠實行真功實善,而得到上天的美報.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 故 事 欣 賞 :: 痞客邦 :: https://bit.ly/329To8V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作者:羅禎 明朝        
明嘉靖時。江西兪公。諱都。字良臣。多才博學。十八歲爲諸生。每試必高等。年及壯。家貧授徒。與同庠生十餘人。結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殺口過。行之有年。前後應試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聰秀。左足底有雙痣。夫婦寶之。八歲戲於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僅存其一。妻以哭兒女故。兩目皆盲。公潦倒終年。貧窘益甚。自反無大過。慘膺天罰。年四十外。每歲臘月終。自寫黃疏。禱於竈神。求其上達。如是數年。亦無報應。至四十七歲時。除夕與瞽妻一女夜坐。舉室蕭然。淒涼相弔。忽聞叩門聲。公秉燭視之。見一角巾皂服之士。鬚髮半蒼。長揖就座。口稱姓張。自遠路而歸。聞君家愁歎。特來相慰。公心異其人。執禮甚恭。因言生平讀書積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繼。且以歷焚竈疏。爲張誦之。張曰。予知君家事久矣。君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瀆陳上帝。恐受罰不止此也。公大驚曰。聞冥冥之中。纖善必錄。予誓行善事。恪奉規條。久矣。豈盡屬虛名乎。張曰。卽如君規條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與知交輩。多用書文舊冊。糊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藉口曰勿污。而旋焚之。君日日親見。略不戒諭一語。但遇途閒字紙。拾歸付火。有何益哉。社中每月放生。君隨班奔逐。因人成事。儻諸人不舉。君亦浮沈而已。其實慈悲之念。並未動於中也。且君家蝦蟹之類。亦登於庖。彼獨非生命耶。若口過一節。君語言敏妙。談者常傾倒於君。君彼時出口。心亦自知傷厚。但於朋談慣熟中。隨風訕笑。不能禁止。舌鋒所及。怒觸鬼神。陰惡之註。不知凡幾。乃猶以簡厚自居。吾誰欺。欺天乎。邪淫雖無實跡。君見人家美子女。必熟視之。心卽搖搖不能遣。但無邪緣相湊耳。君自反身當其境。能如魯男子乎。遂謂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真妄也。此君之規條誓行者。尚然如此。何況其餘。君連歲所焚之疏。悉陳於天。上帝命日遊使者。察君善惡。數年無一實善可記。但於私居獨處中。見君之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憶往期來念。恩讐報復念。憧憧於胸。不可紀極。此諸種種意惡。固結於中。神註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不暇。何由祈福哉。公驚愕惶悚。伏地流涕曰。君旣通幽事。定係尊神。願求救度。張曰。君讀書明禮。亦知慕善爲樂。當其聞一善言時。不勝激勸。見一善事時。不勝鼓舞。但旋過旋忘。信根原自不深。恆性是以不固。故平生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沈。何嘗有一事著實。且滿腔意惡。起伏纏綿。猶欲責天美報。如種徧地荊棘。癡癡然望收嘉禾。豈不謬哉。君從今後。凡有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乾乾淨淨。一箇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遠心。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君家事我。甚見虔潔。特以此意報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言畢。卽進公內室。公卽起隨之。至竈下。忽不見。方悟爲司命之神。因焚香叩謝。卽於次日元旦。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自別其號曰。淨意道人。誌誓除諸妄也。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惰。忽忽時日。依舊浮沈。因於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願善念真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尊號一百聲。以祈陰相。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傍。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濟於人。有利於物者。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閒。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隨緣方便。廣植陰功。且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日不足。每月晦日。卽計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竈神處爲疏以告之。持之旣熟。動則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如是三年。年五十歲。乃萬歷二年。甲戌會試。張江陵爲首輔。輟闈後。訪於同鄕。爲子擇師。人交口薦公。遂聘赴京師。公挈眷以行。張敬公德品。爲援例入國學。萬歷四年丙子。附京鄕試。遂登科。次年中進士。一日謁內監楊公。楊令五子出拜。皆其覓諸四方。爲己嗣以娛老者。內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問其籍。曰江右人。小時誤入糧船。猶依稀記姓氏閭里。公甚訝之。命脫左足。雙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兒也。楊亦驚愕。卽送其子。隨公還寓。公奔告夫人。夫人撫子大慟。血淚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雙目復明。公悲喜交集。遂不願爲官。辭江陵回籍。張高其義。厚贈而還。公居鄕。爲善益力。其子娶妻。連生七子皆育。悉嗣書香焉。公手書遇竈神。並實行改過事。以訓子孫。身享康壽。八十八歲。人皆以爲實行善事。回天之報云。同里後學羅禎記。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s://bit.ly/3deCGeB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白話譯文
明朝嘉靖年間,江西有一位姓俞的先生,名都,字良臣,才識淵博,十八歲就中了秀才,每次考試都是優秀。成年後,家境貧寒,靠教書為生,與同鄉十幾個書生結成“文昌社”,相約要愛惜字紙、放生、戒邪淫、戒口過(言辭謹慎),實行了很多年。但他前後經過七次考試,都沒有考中。生了五個兒子,有四個兒子因病夭折。第三子十分聰明俊秀,左腳底有雙痣,夫妻倆都很疼愛他。八歲時在巷中玩耍走失,不知去向。生了四個女兒,僅存活了一個。妻子因兒女的原因終日以淚洗面,把眼睛都哭瞎了。俞公窮困潦倒,一年不如一年,反省時又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大的過錯,為什麼上天會給自己這麼重的懲罰呢?四十多歲後,每年臘月底,他就書寫黃紙文疏,向灶神祈禱,請求代為傳達給上天。這樣又過了幾年,也沒有什麼感應,直到四十七歲。
除夕之夜,與瞎妻和女兒坐在一起,滿目蕭條,倍感淒涼。忽然聽到敲門聲,俞公拿著蠟燭去看,見是一位頭紮角巾身穿黑衣的人,鬚髮花白,行禮後就座,自稱姓張,從遠道而回,聽說俞公家有發愁的事情,特地前來慰問。俞公心裡覺得此人很奇異,十分恭敬地行禮。說起平生讀書積德,至今仍功名未成,妻子殘疾兒女不全,衣食困難,還把每年給灶神的文疏給張先生誦讀。張先生說:“我知道你家的事情已經很久了,你的意念為惡太重,做事光圖虛名,滿紙的怨天尤人,褻瀆上天,恐怕受到的懲罰還不止這些。”俞公大吃一驚問:“聽說冥冥之中,哪怕做一點善事都會記錄下來。我發誓做善事,恪守規條已經很久了,難道都是光圖虛名嗎?”張先生回答:“就說你們規條中所約定愛惜字紙一款吧。你的學生和朋友們,多用舊的文書圖冊糊窗裹物,甚至用來擦桌子,用完後藉口不能玷污,隨即用火燒掉。你每天都親眼所見,沒有告誡過一句。只是在路上偶然碰到字紙,拾回來用火燒掉,有什麼用呢?文昌社每月放生,你也隨波逐流,因人成事。如果別人不去做,你也就放棄了。其實內心一點都沒有動過慈悲的念頭。況且你家還在吃蝦蟹之類,他們難道就不是生命了嗎?再說‘戒口過’這件事,你能言善辯,強詞奪理,大家與你交談常常被你折服。你當時話一出口,心裡也知道傷人太深,但因為朋友們熟慣了,隨意取笑,不能禁止。語言中往往觸怒鬼神,暗中給你做惡的批註不可勝數。你還以為自己寬厚忍讓,你這是欺騙誰呢?難道你能欺天嗎?邪淫之事雖無實際行為,但你見到人家的美貌女子,一定會久久凝視,心旌搖曳,不能自己,只是沒有機會去接近罷了。你自己反省當時的情況,真的能象魯國的正人君子那樣坐懷不亂嗎?還說自己一輩子不近邪色,可以面對天地鬼神,真是妄想呀!這是你們規條中發誓奉行的,尚且如此,何況其餘方面。你每年所焚告的文疏,都已告知上天,天帝命令日游使者來觀察你的善惡,幾年之中沒有一件善事可記。反而在你獨處之時,可以見到你的貪念、淫念、嫉妒念、急功近利的念頭;自以為是、輕慢別人的念頭;追念往昔、期望將來的念頭;報恩復仇的念頭,充斥於胸,不可勝數。這些種種惡念在心中固結,被天神記錄得太多了。上天懲罰你也就一天比一天厲害。你躲避災禍還來不及,還怎麼能祈求福報呢?”
俞公聽完後惶恐不已,伏地流淚說:“您既然能知曉幽微之事,一定是神仙,請您救度我。”張先生說:“你知書明禮,也知道羡慕善行、善言,以此為樂。當你聽到善言時,激動不已,見到一件善事時,不勝鼓舞。但是過去就忘了,原本信根不深,又沒有恒心來鞏固,所以平生所行善言善行,都是敷衍了事,何嘗有一件事是發自內心的。而且滿腔意惡,起伏纏綿,還想責備上天沒有降福。這就象種了遍地荊棘,卻癡心妄想收穫禾稻,難道不荒謬嗎?你從今以後,要把所有的貪淫、刻薄、妄想、其他雜念,先下大力氣徹底改正,讓內心一塵不染保持清淨。只有一個念頭,就是一心向善。如果有能力辦到的善事,就耐心去做,如果能力達不到,也要勤勤懇懇,使這個善意圓滿。第一要有忍耐心,第二要有恒心。千萬不可懈怠懶惰,不可自欺欺人,長期做下去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效驗。你家對待我十分虔誠恭敬,特意來回報你,趕快勉力修持,尚可挽回天意。”張先生說完後,就進了俞公的內室,俞公趕快起來跟隨,到灶下,人忽然不見。這才意識到是灶神顯靈。
當下焚香叩謝,並於次日大年初一拜禱天地,發誓痛改前非,專做善事。還改了自己的號,叫淨意道人,意在誓除各種妄念。剛開始行動之時,雜念很多,不是懷疑就是懈惰。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依然浮躁沉淪。於是在家中所供的觀世音菩薩聖像面前,把頭叩出了血,恭敬地立誓發願,願善念永遠純淨,積善的功德精誠遞進,倘若有絲毫自己寬容自己的地方,就永墮地獄。發願以後,每天清晨虔誠背誦大慈大悲觀音菩薩的尊號一百聲,以祈求暗中有神靈相助。從此後一言一行、每時每刻,都象鬼神在旁,不敢欺騙放肆。一切對別人,乃至對萬物有利的事,事無巨細,不管自己有多忙,別人知道不知道,能力能不能達到,都懷著高興的心情去做,一定要排除萬難做成才罷手。隨緣方便,廣植陰功。並且以倫理道德、勤奮學習、謙虛忍辱和因果報應的道理勸導大眾,逢人說教,惟恐時間不夠。每月月底的那一天,就把一個月所行所言的事情,寫成文疏在灶神處稟告。這樣堅持做起來,成為很自然的事情,一舉一動都有許多善念相隨,一靜下來就不再產生一絲雜念。這樣過了三年。
五十歲時,也就是萬曆二年(西元一五七四年),甲戌年會考。張江陵(首相)是主考官。考完後,在同鄉中為兒子尋訪品學兼優的人做老師。鄉里的人都一致推薦俞公。隨即聘請俞公共赴京師。俞公帶著家眷上路。張首相敬重俞公的品德,引薦到國子監(當時的官辦大學)上學。萬曆四年(西元一五七六年),丙子這一年,在京師參加鄉試,考中了舉人,次年進士及第。一天,俞公去拜見太監楊公,楊公讓五個乾兒子出來拜謝。這些乾兒子都是楊公在各處尋覓得來的,作為自己的後嗣,等到年老時有所依靠。其中有一個兒子,十六歲,俞公看他很面熟,問他的籍貫。說是江右一帶的人,小時候誤入糧船,現在還依稀記得姓氏和街巷的景象。俞公十分驚訝,讓他脫光左腳,果然有兩個痣。俞公大呼:“這是我的兒子呀!”楊公也很驚愕,就把孩子送還,讓他隨父親回家。俞公奔跑著告訴夫人,夫人摟著孩子大哭,眼睛中血淚迸流。孩子也哭,捧著母親的臉舐她的眼睛,母親的雙目因此複明。俞公悲喜交集,從此不願為官,向張江陵告辭回鄉。張首相認為他是個義人,厚贈他貴重的禮物送他返鄉。
俞公在鄉里居住期間,行善更加積極。他的兒子娶了媳婦,連生七個兒子,都長大成人,讀書用功,個個成名。俞公親手寫下遇灶神的過程和自己改過的經歷,用來教育子孫。後來健康長壽,直活到八十八歲壽終。大家都認為這是積德行善,得到上天福報的緣故。
同鄉晚輩羅禎實錄。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白話篇 @ 這是簡國城的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2eEWfC


明朝嘉靖年間,江西有一位名叫俞淨意的讀書人,博學多聞,十八歲就通過縣學的考試,當上諸生。而且在縣學裏求學的時候,考試的成績都名列前茅。由於家境貧窮,所以在家開館授徒,並且和同學十餘人組織了文昌社,專門提倡惜字、放生、戒淫、戒惡口等事。
本來,俞氏以為自己多年來力行善事,從此應該可以一帆風順,可是誰知道參加了幾次考試卻都名落孫山。而且更不幸的是,太太生了五個男孩,卻有四個夫折或病逝。於是,對於僅存的第三個兒子,俞氏夫婦就疼愛有加,視為寶貝。可是有一天,這個小兒子在街頭玩耍,不知何故,竟然走丟了。雖然俞氏夫婦後來又生了四個女兒,可是也只有一個活下來。於是俞太太因為傷心流淚過度,把眼睛哭瞎了。而俞淨意也因為連遭變故,變得非常潦倒,家境也越來越差。俞氏捫心自問,自認為沒有犯什麼過錯,為什麼老天爺要對他這麼壞?於是心裡越想越不甘心,每年年底送神的時候,俞氏就把自己的委屈寫成一張奏疏,在灶神的前面燒掉,祈求灶神能將自己的委屈向天帝稟告。可是,情況依然沒有改善,俞氏仍然一貧如洗。
到了四十七歲那一年的除夕夜,俞氏夫婦兩人淒涼的坐在床邊,正在為往後的日子發愁的時候。忽然聽到有人來敲門的聲音。俞氏夫婦心想:「自從家境變得如此貧窮以後,已經好久沒有人來我們家了,這會是誰呢?」結果開門一看,是一個穿著整齊的老人,他說:「我剛剛路過此地,聽到你們的歎息聲,所以過來看一下。」俞氏見這個老人不像一般的凡人,就對他特別恭敬,並且將自己的不幸遭遇告訴他。老人聽完回答說:「其實,你家裡的事我早就知道了。都怪你平日為人過於傲慢,做事情又喜歡貪圖虛名,而且你每年年底的奏疏,只懂得怨天尤人,一點也不曉得自我反省,就隨便亂批評天帝賞罰不分。你知道你這樣做已經嚴重的冒犯了天帝了嗎?難怪你會厄運連連了!」俞氏一聽嚇了一跳,辯白說:「我一生力行善事已經很久了,你怎麼可以說我是為了貪圖虛名呢?」老先生於是回答說:「就拿你惜字的行為來說,你和你的那些同學,嘴巴裡說要愛惜字紙,可是卻都用舊書的紙來貼窗戶,包東西,有時候甚至還拿來擦桌子。之後還彼此告誡說,不可以將用完的紙丟到垃圾桶裡,要燒掉,才不會弄污了這些字紙。這種行為可不可笑?你天天看見,可是你卻沒有勸他們。
你只懂得在路上看見被丟棄的紙,把它撿回來燒掉,這樣做算什麼愛惜字紙呢?還有放生這件事情,你嘴巴告訴大家要放生,可是碰到不是由你帶頭領導的放生活動,或者是有不認識的人來請你幫忙指導放生的注意事宜,你就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心裡面一點慈悲的心也沒有。而且,你還自己天天吃葷,難道你吃的那些動物就不是生命嗎?至於惡口傷人,你更是罪過嚴重。你仗著自己的學問好,喜歡與人爭辯,表面上是談笑風生,其實言語尖酸刻薄,無形之中已經造下無數口業,然而無知的你卻還沾沾自喜,認為自己是個謙謙君子,你騙誰啊!最後談到戒淫,每次你看見女生的時候,總是色咪咪的盯著人家看,心裡面胡思亂想,你以為我不知道嗎?今天你之所以沒有作出妨害風化道德的事,只是因為妳沒有那個機會可以和那些女生在一起罷了,你還好意思說自己是柳下惠那樣的君子嗎?你看看,連這些你特別要求自己不能犯的過失都是這個樣子了,其他的事情就別說了。
每年年底你所寫的奏疏,天帝都有看到,而且也派了日遊神來觀察你的所作所為。可是觀察數年之後,卻發現你沒有什麼善行可記!只見到你在獨處的時候,是滿腦子的貪念、淫念、嫉妒、傲慢、懷恨和不滿等等的念頭,這些念頭常常出現在你的心中,點點滴滴都被日遊神給登記下來,你等著被處罰都來不及了,還想要有福報?」俞氏聽了老先生的話以後,緊張的跪倒在地上,痛哭流涕的哀求老先生指點迷津。老先生可憐他無知,就告訴他說:「你是一個讀書人,當然知道行善的重要。可惜你沒有真的立下志願,不是真心想行善,於是時做,時不做。再加上你貪圖虛名,喜歡亂批評,胸中盡是不平不滿的想法,如此怎麼能夠奢望 上天賜福給你呢?要想上天賜福,從今以後記得,所有的貪、淫、嗔、妄想等諸雜念要通通去除,只管自己去做善事,不要去管別人怎麼做,更不可以再去批評別人的是非。
做善事時要本著兩個原則:第一是忍耐心,第二是持久心。決不要再偷懶了,也不要去想回報的事,只要你盡心去做,不圖名,不求報,日子久了自然就有效驗。」老先生說完,就走進廚房,在灶子前面消失不見了。俞氏這才知道老先生原來是灶神變化而成,特地來指點他的。因此就照灶神的指示,痛改前非,力行善事,剛開始的時候,雜念紛飛,很多事情雖然做了,可是心裡仍存有很多疑惑,於是就在觀世音菩薩像前叩頭流血,發誓說:「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從此,每日虔誠誦念觀音菩薩的聖號數千聲,舉凡一切有利於人的事情都歡喜去做,並且經常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以及因果報應的故事來勸導別人。同時,每個月初俞氏會將上月所做之事寫成奏疏,在灶神前面燒掉。如此數年,俞氏的功夫漸精,動則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五十歲以後官運開始亨通,不僅中進士,還找回失散數十年的兒子,最後活到八十八歲的高齡,這篇文章就是俞氏寫給他兒子,勉勵他改過行善的親身經歷。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 菩提彼岸 :: 痞客邦 :: https://bit.ly/32eEHRK


明朝嘉靖年間,江西有位俞公,名都,字良臣。他少年時就博學多才,十八歲中了秀才,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按正常命理推算,俞公從小就聰明過人,前途無量。
  到了壯年時,因家中清貧,他就在私塾教學生,教書之余,和十幾個同學結成「文昌社」,按《文昌帝君陰骘文》行善積德,大家一起惜字、放生、戒*YIN*、戒殺,戒口過,這樣做了許多年。
  俞公壯年時,家中災禍接踵而至。他曾前後考試七次,屢考不中,名落孫山。生了五個兒子,四個因病夭折。第三個兒子很聰明,左腳底下長有兩顆痣,夫妻對這個兒子疼愛有加。可惜,這個兒子八歲時在外面玩耍而失蹤,從此不知去向,生四個女兒,也只剩下一個。
  這樣的家庭悲劇,導致妻子因極度思念兒女而哭瞎了雙眼。俞公幾十年來一直不得志,家境越來越困難,前途渺茫,卻很淒慘,經過這麼多挫折,俞公青年時對人生美好的憧憬完全破滅了。他自己反省:我是個讀書人,有聰明才智,又一直行善積德,並沒有多大的過失,為何老天如此不公平,對我這樣嚴厲的懲罰,天理何在?
  年過四十之後,每年臘月三十祭灶神時,他都親自寫一篇疏文,禱告灶神,請求代為傳達給上天,這樣做了幾年,也毫無感應。到四十七歲時的大年三十,這位不得志的家庭格外清冷。按傳統,舊歷除夕家家戶戶過大年,充滿節日喜慶的氣氛,然而俞公家中冷冷清清,他與瞎眼的妻子和一個病女兒,在昏暗的屋子裡無言相對,看到別人家團園美滿而自己家這樣淒涼,不免觸景傷情,心中十分憂傷。
  一家三口正在感傷時,忽然聽到一陣敲門聲,俞公拿著蠟燭去開門,看見來人身穿黑衣,頂結方巾,胡子和頭發半蒼白。此人作揖後坐了下來,說:「我姓張,從遠道而來,因為聽到你家中有哀歎聲而特地前來安慰。」
  俞公覺得此人氣質不凡,就對他格外恭敬,兩人便交談起來。俞公說:「我這一生讀書,積德行善,可是如今不僅功名無成,還落得妻兒不全,生了九個孩子,只剩一個女兒,妻子也因傷心過度而把眼睛哭瞎了,現在我家連基本生活都難以維持。」俞公還把每年除夕所寫的疏文念給張公聽。
  張公說:「你的家事我早就知道了。你的問題是意念為惡太重,專在外表上求虛名,而且疏文之中充滿怨天尤人的語氣,對天地多有亵渎,恐怕懲罰還不止如此!」
  張公這句「意念為惡太重,專務虛名」,直接點中俞公三十年來人生失敗的原因。
  俞公大吃一驚地說:「我聽說冥冥之中哪怕是絲毫善行,上天也必定記錄在案,我這三十年來發誓行善,對文昌社的規條一直遵守奉行,難道這一切用一個專務虛名就能全盤否定嗎?」
張公見他還看不到自己的過失,就針鋒相對,直接揭露他內心的毛病,針對他惜字,放生等•••••••問題一一對證。
  先看第一條:惜字。
  張公說:「你的學生和朋友們,經常用舊書糊窗戶,包東西,甚至拿來擦桌子,用完後借口不能玷污,隨即用火燒掉。你每天都親眼所見,沒有告誡過一句。只是在路上偶然碰到字紙,拾回來用火燒掉,有什麼用呢?」
  再看第二條:放生。
  張公說:「文昌社每個月放生,你只是隨波逐流,跟著別人轉,假如別人不去,你也就不做了,其實慈悲心並未由衷發起。
  「你戒殺也是嘴上說說而已,並沒有愛護生命的真實善心,你家也吃蝦蟹之類的動物,難道它們不是生命嗎?它們在跕板上被殺,在油鍋裡被煎,難道就沒有痛苦嗎?你是外放生,內殺生,戒殺的誓言清淨嗎?」
  再看第三條:戒口過。「戒口過」就是戒妄語,绮語,兩舌,惡口。
  張公接著說:「就戒口過這一條來說:你語言敏捷巧妙,聽者往往為你傾倒。你說話時也自知有傷厚道,但在朋友之間說笑習慣了,隨隨便便就冷嘲熱諷,無法尅制,舌頭像刀鋒一樣刻薄,時時處處觸怒鬼神,你每天所犯的口過記錄下來不知有多少,而你不但不知反省,居然還以厚道自居,你這是欺騙誰呢?難道你能欺騙上天嗎?
    再看第四條:戒邪*YIN。
  「你雖無邪*YIN的事實,卻有邪*YIN之心,你見到人家的女子貌美,就目不轉睛的盯著看,心神蕩漾,無法排遣,只不過是沒有邪的因緣湊合而已。」
  「你自己反觀一下,如果身臨其境,美女投懷送抱,你能坐懷不亂嗎?而你竟敢說自己終身沒有邪色,這一點能在天地鬼神面前鑒定是非真假嗎?你發誓遵守的規條尚且做得如此不勘,何況其它規條之外的行為,就更不用說了。」
  張公接下來又說:「你每年所焚的疏文,都已原原本本滙報到天上,上帝特意派遣日游使者觀察你的善惡,可是多年以來,你沒有一件真實的善行可記。只見你在私居獨處時,心中的貪念,*YIN*念、嫉妒念、自以為是而輕慢別人的念頭、恩仇報復的念頭太多太多,惡念多的不可記數。」
  張公又說:「福報來自善心,災禍由惡心召感,這麼多的意念為惡在你的心中已經成性,上天的記錄已經有很多,以後對你的懲罰還會日益嚴厲,你逃避災禍都來不及了,凴什麼希求獲得福報呢?」
  俞公又驚又怕,全身顫抖,跪在地上流淚說:「您既然知道冥冥之中的事,必定是神仙,求您救救我!」
  張公的一席話猶如霹雳,猛然驚醒了俞公,為什麼他三十年來一直自欺呢?就是不懂因果,愚昧無知,以前他根本就不認識人生的道理,不懂因果關系的可怕,自己的意念為惡那麼嚴重,他覺察不到,還以為自己做的很好,沒有找到自己的病根,一味埋怨上天,他的無知導致了他三十年淒慘的境遇,但是他是可以改過的人,張公看他可以教化,就教給他改過的方法。
  張公說:「你讀聖賢書明白道理,也知道要學好,以善為樂。當你聽到勸善之語,內心也很激動,見人行善時,內心也深受鼓舞,也想做好人,但是你的毛病是事情一過就忘,信根本來就不深,恆心也就不穩固,因此你三十年的善言善行都落於表面,沒有一件事真正落到實處。」
  張公又評論他的惡。「你內心充滿了各種惡心此起彼伏,終日擺脫不了,貪心,瞋心時時掛在心頭,你的心地如此惡劣,卻還責備上天不為你降褔,就好像你種了滿地荊棘,卻還癡癡盼望得到豐收的果實,天底下會有這種事嗎?無因想求果,太荒謬了吧!你從今以後,要好好看著自己的心,凡有貪*YIN*的,不好的念頭,見它生起,馬上消滅,把心底的惡念消滅的干干淨淨,一心只想到行善。有力量能做的善事,就要不求回報,不求名利,不論事情大小,都要一心投入,不夾雜一點虛偽,老實去完成。如果自己做不到的善事,內心也不能失去善心,一定要讓自己的善心圓滿。」
  張公又接著說:「第一要有忍耐心,做善事有時會有困難,不能忍耐就無法完成。第二要有永遠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如何圓滿善業,如果具足這兩種心,再大再難的善法也能圓滿。做善事時切忌不可懶惰,要勤奮努力,不可自欺,如果能堅持久久做起,日久功深,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果報。你們家對我伺奉的非常虔誠恭敬,為了報答你,我把這個道理講給你聽,你要好自為之,盡快努力,還可挽回天意。」張公說完,就往俞公家的屋裡走去,俞公起身跟隨,張公走到灶下,忽然不見。俞公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張公是司命的灶神。
  當知道來者是灶神後,俞公虔誠的燒香,磕頭,萬分的感謝。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他決定重新做人,於是向天地禮拜、祈禱並發誓,一定要改正自己的過失,他把自己的號改為「淨意道人」,改過自新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很艱難。他在家中供奉的觀音菩薩像前,不斷的磕頭,磕的頭都流血了,又虔誠的發誓,今後一定善念真純,努力精進,如果還是寬恕自己,就永遠墮地獄。他每天早晨,虔誠念誦大悲觀世音菩薩名號一百聲,以祈求菩薩在冥冥加持,所以,他每說一句話,每做一個行為,每動一個念頭,都好像鬼神在一旁監視他,不敢有絲毫自欺和放逸。凡是有利人的事,不管大小,有空沒空,別人知道不知道,力量夠不夠,凡是善法他都歡喜去做,直到做好為止。
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天,俞公記下一個月的所在所言,在灶神前寫下疏文,向灶神報告。這樣過來三年,俞公徹底改變了自己,滿腔的意念為惡變成萬善相隨,真是不可思議!
    三年後的萬歷二年,俞公五十歲,國家舉行會試。擔任主考官的人是個宰相叫張居正(明朝大政治家),想在同鄉中為孩子選一位品學兼優的老師,這時人們都一致推薦俞公。
  原先的俞公一直窮困潦倒、不得志,現在他誠心自省並積極行善,獲得大家的推崇,竟然被宰相聘請到京城做老師。於是俞公帶著全家從江西向下進了京城,做了宰相公子的老師,一般人會認為是運氣好,豈不知冥冥中以福德力的感召,命運天天都在轉變。
  張宰相尊敬俞公的道德,便替他報名入了國子監。又過了兩年,俞公鄉試中舉,第二年又中了進士。有一天俞公去見內監楊公,主人叫孩子出來拜見客人,這些孩子都是楊公從各地找來的養子,為了老年有個依靠。其中有個十六歲的孩子,俞公覺得特別面熟,就問:「你老家在哪裡?」
  孩子回答:「我是江佑人,記得小時後在外面玩耍時,誤上了別人的糧船,離開了家鄉。」俞公再問這孩子的姓氏及家鄉的情景,孩子說自己姓俞,說完自己依稀記得的家鄉景象後,俞公發現竟然和自己以前的住處十分相似。俞公非常吃驚,就讓孩子脫下左腳的鞋子,發現他的左腳底下竟有兩顆明顯的痣,便激動的喊道:「這是我的孩子,大聲的喊叫,我的兒呀!」楊公也很震驚,真是天意,怎麼會如此巧合?於是把孩子還給俞公,讓他跟俞公回家。
  這時的俞公,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激動,都已經五十多歲的人了,還一路跑回家,喊著夫人的名字。母子見面痛哭失聲,母親撫摸孩子,歡喜的流下了血淚,孩子也哭了,他孝順的捧著母親的臉,用舌頭舔母親的眼睛,這時,奇跡出現了,老夫人竟然雙眼復明,於是全家團聚,重享天倫之樂。
  俞公悲喜交集,從此辭官不做,返回家鄉,俞公返鄉後,比以前更加行善,他的兒子成家後連生七子,各個學業出眾,孝順無比繼承書香門第。
  俞公親自寫下了遇到灶神以及親身改過的事跡,以此訓導子孫,他晚年快樂無憂,健康長夀,一直活到八十八歲。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白話講解--台灣學佛網 https://bit.ly/3tiH7ef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淨空法師主講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https://bit.ly/3spghQt
尤惜陰居士曾說,《了凡四訓》是奉行《感應篇》與功過格的事實。了凡先生所用的功過格,我們在《德育古鑑》裡刊出來了。《德育古鑑》就是一部功過格的感應錄,完全是依功過格而編的,不但教我們修行,且加強我們的信心。《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一篇是補充《了凡四訓》沒有說到的地方。都是於世道人心很有利益的好文章,我們同樣把它當做寶典來受持。讀過之後,自己更應當深深的反省、檢點。尤其是生活在現代的社會,必須認真修學,才能趨吉避凶,轉災禍為吉祥。
明嘉靖時。江西俞公。諱都。字良臣。多才博學。十八歲為諸生。每試必高等。
俞先生是明朝嘉靖時候的人,跟袁了凡先生是同一時代。嘉靖年間,國家做了不少事,佛教裡也有一樁大事,就是《方冊大藏經》的刊行。從前《大藏經》都是摺疊的本子,諸位在寺院裡所見,誦經拜懺時用的「摺本」。古代經書都是摺本。用線裝訂的,就稱「方冊版本」。第一部方冊版本是嘉靖年間編印的,這一部藏經就稱《嘉靖藏》。嘉靖是指年代;憨山大師—德清和尚,發起主其事;編輯地點在金山,所以也叫做《金山藏》。經書從摺疊本轉為線裝本,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是佛門裡的一樁大事。最近出版的《中華大藏經》第二輯,原本就是《嘉靖藏》,在台灣重印。這部藏經流傳到現在有五百多年了。國家跟佛教界,都有這樣的盛舉,因而感應道交的人也特別多。
江西有一位俞先生,名叫都,字良臣,多才博學—書念得很好,很有學問。『十八歲為諸生』,諸生就是秀才。『每試必高等』,可見他確實有聰明過人之處。
年及壯。家貧授徒。與同庠生十餘人。結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殺口過。行之有年。前後應試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聰秀。左足底有雙痣。夫婦寶之。八歲戲於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僅存其一。妻以哭兒女故。兩目皆盲。公潦倒終年。貧窘益甚。自反無大過。慘膺天罰。
這一段說出他壯年時非常潦倒。年歲老大,家境也不好,靠著教書為生,當時稱為「私塾」,當然學生也不多。在這個時候,他與同學十餘人『結文昌社』。『同庠生』就是同年進學的同班同學。「文昌社」就是結一個社團,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實行《文昌帝君陰騭文》,依照文昌的教訓來修學。
現在印的《安士全書》上半部,就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古代讀書人,普遍重視這一篇文章。童子在七、八歲時,家長或是老師就教他背誦。《印光大師文鈔》裡還囑咐我們,家裡有子弟到了上學年齡的,就應當教他背《陰騭文》及《感應篇》。這確實有好處。這兩篇文字都不長,《文昌帝君陰騭文》只有一千多字,《感應篇》也是如此,都是簡短的文章。
「文昌社」的同學力行《陰騭文》,遵守文昌帝君的遺訓。《陰騭文》裡,對於惜字紙、放生、戒淫、戒殺、戒妄語等,都說得很詳細。
『行之有年』。他們自結文昌社起,在一起修行,過了很多年。俞先生『前後應試七科』,經過七次的考試都沒考中(從秀才考舉人,始終沒考中)。生了五個兒子,其中四個夭折了,剩下老三,也丟了。老三是最聰明的,八歲那年在外面玩耍,失蹤了。四個女兒,死了三個。俞公共有九個兒女,除了失蹤的兒子之外,眼前就剩一個女兒,他的妻子在這種悲痛的情況下,兩眼都哭瞎了。
『俞公潦倒終年,貧窘益甚』,俞先生的家境越來越困難。『自反無大過』,自己反省,好像沒有做過什麼大惡事,為什麼老天爺給他這樣重的懲罰?似乎上天都沒有保佑他。
年四十外。每歲臘月終。自寫黃疏。禱於灶神。求其上達。如是數年。亦無報應。至四十七歲時。
『年四十外』。每年臘月三十,是民間風俗祭灶神的時候。灶神爺將往上天,把這一家人的善惡都給玉皇大帝報告。所以,從前供養灶神的對聯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他自己每到這個時候,便寫一篇疏文,託灶神爺帶到天帝那裡去。這樣過了好幾年,也沒有感應。直到四十七歲時才有了感應。
除夕與瞽妻一女夜坐。舉室蕭然。淒涼相弔。
「除夕」就是臘月三十。從這幾句,足見俞先生家境多麼悽慘!
忽聞叩門聲。公秉燭視之。見一角巾皂服之士。鬚髮半蒼。長揖就座。口稱張姓。自遠路而歸。聞君家愁嘆。特來相慰。
四十七歲那年,臘月三十的晚上,他正與妻女枯坐淒涼相弔的時候,忽然有人敲門。他點蠟燭開門,看到一個人,『角巾皂服』。從前角巾是一般隱士用的,它不是一頂帽子,是一塊方的布,紮在頭頂上,這叫角巾。修道之人往往也是這種打扮。「皂服」,「皂」是黑色。穿著黑色的袍子。『鬚髮半蒼』,看年歲大概總有五、六十歲了。『長揖就座』,很有禮貌,向他一問訊作揖,就坐下來了。介紹自己姓張,從遠路而歸,走到你家門口,聽到你家裡有愁歎的聲音,特地前來慰問。這是說明來意。
公心異其人。執禮甚恭。
俞先生見到這個陌生人,心裡也感覺得很奇怪,但是看看他的儀表談吐,又好像很不平凡,所以對他非常恭敬。在這種潦倒的時候,世態炎涼,那裡還有朋友來慰問!尤其是臘月三十晚上,家家都團圓,誰有空閒到你家來慰問呢?在這個時候有個人來慰問,當然心裡非常感激,所以對他很恭敬。
因言生平讀書積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繼。且以歷焚灶疏。為張誦之。
他是滿腹的牢騷,自己確實是有才學,可是一直到這麼大的年歲—四十七歲,『至今功名不遂』。那時的讀書人,唯一的出路是功名,「學而優則仕」。有了功名之後,靠國家的俸祿才能養家活口。讀書人要是考不取功名,家境很清寒,沒有一點基礎,相當之苦。從這裡我們能看到俞先生很苦,而且遭遇到種種不幸。他就說出自己生平讀書與行持,好像都沒有什麼大過失,為什麼到現在功名不遂,妻子不能保全,兒女夭折的那麼多,衣食不繼,生活都成問題。同時又說,這些年來,每年除夕都在灶神爺前焚疏。他所寫的疏文都還記得,把疏文的意思說給張先生聽聽。
張曰。予知君家事久矣。
張先生說,我對你家裡的事知道得很清楚也很久了,你不必再告訴我。
君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瀆陳上帝。恐受罰不止此也。
這一段文的意思,是《四訓》裡沒有提到的,必須要補充。這些事不只是袁了凡一個人,俞淨意先生也遇到了。一位遇到雲谷禪師,改過自新;一位遇到灶神,一樣把命運改轉過來。張公說,他的『意惡太重』,讀書積行,『專務虛名』。他自己每年在灶神面前所焚的疏表,都是一些怨天尤人的詞句,沒有一點悔改的意思。這是褻瀆上帝!恐怕上帝給你的懲罰不止如此。可能還有更重大的災難在後頭。
公大驚曰。
俞先生生平所為沒有別人知道,這個陌生人怎麼會曉得?經他這麼一說,心裡很驚訝。
聞冥冥之中。纖善必錄。予誓行善事。恪奉規條。久矣。豈盡屬虛名乎。
俞先生聽了張公所云,並不服氣。他說,「我聽說冥冥之中,都有鬼神監察,很小很小的善,鬼神也知道,我這麼多年結文昌社,與同學們立下誓願,力行善事。文昌社裡訂的規條,就等於戒律一樣,大家都要遵守,我也是遵照奉行,沒有違犯。難道這些都是虛名嗎?」
張曰。即如君規條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與知交輩。多用書文舊冊。糊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藉口曰勿污。而旋焚之。君日日親見。略不戒諭一語。但遇途間字紙。拾歸付火。有何益哉。
張公就在文昌社規條裡,舉出幾樁事實來說明。《陰騭文》裡很重視惜字紙(這是重視文化—重道,文以載道的示範意義),當然他們文昌社裡也有這一條。張公就跟他講,既然有這一條,就應當依教奉行。然而你們還是將一些書冊或寫的文章(這都是字紙),還有舊書,用來糊窗子。現代都是用玻璃窗,還得講究花紋與美觀。年輕的同學不知道,年歲大一點的人,也許會知道,過去窗子是用紙糊的。用字紙糊窗的確很多,或者用字紙包東西,這是大不敬。現代用字紙糊窗的事是沒有了。漂亮的壁紙多得是,儘管你挑選去,誰家還會用字紙糊窗,但是用字紙包東西倒還常見到。我們明了重道尊師之意,自己應當儘量避免;別人造罪業,你要是勸他,他必然起反感。這事情就是看到人家跳火坑,也沒有辦法把他拉回來。只有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做個好榜樣。你要勸人,人說你迷信。大家都用字紙、報紙包東西,我為什麼不能用!幾個人懂這個道理?其義甚深。
敬惜字紙的意義,當知過去的字紙跟現在不同,從前的書籍都是木刻版本,要不是真正有價值的文章,誰肯花那麼多錢刻一本書!字是一個一個雕的,沒有現代的活字排版,照相製版方便。可見從前刻一本書非常不容易。因此,既是書,都是好文章。「文以載道」,書破了要修補;實在破得不能用了,才恭恭敬敬的將它焚化,不敢褻瀆。這就是重道。我們通常講「一切恭敬」裡,對於法寶之恭敬為最。
經書屬於法寶之一,雖然現代印刷術發達了,我們對於經書還是一樣要尊敬。「敬」才有福;褻瀆就是造罪業,也就是折自己的福報。不知道的人,天天在折福,無可奈何!我們明瞭的人,就不可以這樣做。雖然是包東西,也儘可能不用字紙,不用報紙。換句話說,我們要包東西,應當要用牛皮紙或包裝紙之類的,家裡預備一些放著,不要用字紙包東西。
我們讀到這裡,明瞭古聖先賢教化眾生的苦心,就應當這樣做。縱然這個道理想不通,你只要照這樣做,保證有福報!你說幾時道理想通了再做,恐怕等你想通的時候,壽命也差不多了,想做也來不及了。聖人教我們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要管他什麼道理,這就是有福之人。
張公說,當你看到朋友或學生用字紙糊窗包物的時候,你從來沒有勸告他們一聲,也沒有一次阻止!只不過是在路上遇到字紙,撿去焚化。這不就是做給外人看的嗎?這不就是圖務虛名嗎?
社中每月放生。君隨班奔逐。因人成事。倘諸人不舉。君亦浮沉而已。其實慈悲之念。並未動於中也。
這一段講放生。修善是什麼事都要從心地發出來。別人提倡這樣做,你就隨喜跟著做;人家不做,你也就不做了。你心地真正有慈悲,真正想放生嗎?沒有!只是看到別人做,心裡歡喜,隨喜一點;別人不做,也就算了。不是出於真心!隨喜中也沒有盡到力量。「隨喜功德」是要盡心盡力,才叫隨喜;沒有盡到心力,不叫隨喜。所以,你並沒有真實慈悲之念;在外面還標榜著—我是個仁慈之人!實際上心裡毫無仁慈。
且君家蝦蟹之類。亦登於庖。彼獨非生命耶。
你們家的廚房裡,依然有蝦蟹之類,這些還是生命,依舊是吃眾生的血肉。文昌社裡,可能不是長素,大概一個月只有幾天吃素。
若口過一節。
這是指妄語、惡口、兩舌、綺語,都犯了。
君語言敏妙。談者常傾倒於君。
俞先生為人能言善道,又有才學,很會說風涼話諷刺人,用的詞句都非常巧妙。所以,大家聽到的時候,都能被他折服。他有辯才,無理的事也能把它說成有理。他有強詞奪理的本事。
君彼時出口。心亦自知傷厚。
他雖然說得很痛快,可是自己還有一點良心,曉得有傷厚道。說話太刻薄,好勝心強不肯輸人。幸有此一點良心,為今後轉禍為福之機。不然灶神到家跟他講,他也不聽!這個人『自知傷厚』,還是可教,可以回頭。在四十七歲機緣成熟灶神到他家的時候,把他的迷夢點醒了。
但於朋談慣熟中。
在熟悉的朋友當中。
隨風訕笑。不能禁止。舌鋒所及。觸怒鬼神。陰惡之註。不知凡幾。乃猶以簡厚自居。吾誰欺。欺天乎。
此是講妄語之過。在朋友談論中,言語不讓人。不讓就是大毛病。我們讀《了凡四訓》末後一篇—謙德之效,懂得謙虛的反面就是不能忍讓,所以說,「滿招損,謙受益」。這就是自滿自大。一個人言行如此,鬼神見了都厭惡,都討厭。所以說『陰惡之註,不知凡幾』!《地藏經》云,「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莫不是罪」!自己還不知道,還以『簡厚自居』,認為自己很厚道,是個好人。你這是欺誰呢?難道你能欺天嗎?
邪淫雖無實跡。君見人家美子女。必熟視之。心即搖搖不能遣。但無邪緣相湊耳。君自反身當其境。能如魯男子乎。遂謂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真妄也。
這是舉出意惡裡最重的邪淫。俞先生雖然沒有邪淫的實跡,也就是沒有做邪淫之事;但是有這個意思,有這個心,不過是無緣而已!所以叫他自己認真的反省,如果因緣湊合,你能不能像魯男子一樣呢?「魯男子」是《孔子家語》裡的一段記載。春秋時代魯國有一個人,確確實實做到不動心,那才是真正的『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而你做不到,你仍然有邪念,真是自欺欺人。
此君之規條誓行者。尚然如此。何況其餘。
張公說,這是你們文昌社訂的規條,你都做不到了,其餘的更不必說!由此可知,張先生所說的「專務虛名」不假。一條一條列舉出來,使俞先生無話可說。
君連歲所焚之疏。悉陳於天。
你每年所寫的疏文,灶神爺確實幫你送到天上,呈交給天帝。
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惡。數年無一善行可記。
《了凡四訓》末後一章有「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要相信。現代這些邪鬼惡神充滿世間,心地要是不正,必然走入邪道。邪教佛堂、神壇,這些事確確實實妨礙了正法弘傳。
鬼神之事,真正是有!可見上帝對他不是不關心,天天派這些尊神來考察,這些年中,並沒有善事可記!
但於私居獨處中。見君之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憶往期來念。恩讎報復念。憧憧於胸。不可紀極。此諸種種意惡。固結於中。神註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不暇。何由祈福哉。
這一段開示,最為緊要,我們要能真信。張公雖說的是俞先生,讀者尤當切實反省,字字句句實在忠告自己。鬼神天天在考察,找不到他有善念。只看到他雖然沒有貪、瞋、癡之行,但是有貪、瞋、癡之念,有嫉妒、褊急、傲慢的心。「高己」就是傲慢。「卑人」就是輕視別人,瞧不起人。「憶往期來」即追念過去,期望著將來。「恩讎報復」,心裡都是這些惡念。這就是說明他的「意惡」。
身口意三惡業,意惡為最大;身、口二業都從意惡而生。修行重在修心,心地清淨了,身口自然清淨;意要是不清淨,身口也假裝不來。我們看看俞先生過去,他就只在身、口上假裝,意惡則絲毫沒有改變。神明的鑒察特別著重「意惡」,所以告訴他這些果報。確實所說的不止如此,『君逃禍不暇』,你逃避災凶都來不及了,還求什麼福?你那裡還會有福報!
公驚愕惶悚。伏地流涕曰。君既通幽事。定係尊神。願求救度。
這位陌生人,對俞先生心底隱藏的惡念知道得這麼清楚,都把它說出來了。俞先生聽了,確實害怕,伏在地上流著眼淚苦苦哀求說,你既然曉得這些幽微之事,一定是神仙,絕不是普通人,求您來救度我。接著這段,就是說明他還有一點善根,憑著這點善根,神明才來度他。若無此一點善根,也不會遇到神明。思之!思之!
張曰。君讀書明禮。亦知慕善為樂。
這就是他可以改過自新的一線生機。他是個讀書人,通曉道理,也曉得羨慕善行、善言,以此為樂。
當其聞一善言時。不勝激勸。見一善事時。不勝鼓舞。
就是還有這一點善根,但是善根不厚,煩惱、習氣太重。
但旋過旋忘。信根原自不深。恆性是以不固。
一過去就忘了。他的毛病就在信根不深,習染太重。沒有恆心、沒有耐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轉。
故生平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何嘗有一事著實。
毛病就發生在這裡。我們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四眾弟子,自己反省有沒有常犯這些毛病?我們聽到善言歡喜,見到人行善事也歡喜,但是過後就忘了,跟俞先生犯同樣的毛病。這不只是說我們。俞先生是明朝的人,跟憨山大師、蓮池大師同時代。在過去釋迦牟尼佛出世的那個時候,也是這樣,沒有例外。如果善根真正深厚,早就成佛作祖了。成佛作祖的人畢竟是少數!
諸位再想想,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之後,為什麼要說法四十九年,就是因為眾生有這些毛病!天天講天天勸,聽了耳熟,習慣成自然,假善也變成真善了!裝好人,結果以後變成真正的好人。天天勸,三天不勸,人就變樣了!所以現在有很多人,想自己幾個人建道場,大家在一起共修。我過去也很有興趣,也有這個理想。結果怎麼樣?剛剛創始的時候,真是菩薩發心,成佛有餘。道場一建成了,就爭名奪利,反目成仇。我見過許多道場,幾乎沒有例外,都是這樣。
我們想到過去的叢林寺院裡,為什麼要分座講經,天天講?再想想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四十九年,一天都不休息?你想他的團體,經上說「常隨眾一千兩百五十五人」,真的,要不是天天勸念佛,就不免打架鬧意見。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休息。他要休息一天,僧團裡就要出問題了。這在佛法稱「熏習」。能令善根少的人漸漸地薰習深厚。善根深厚的人熏習,他就開悟了。由此可知,這個經教不能一天不講求!
《感應篇直講》,分量比較少一點。古代讀書人每月有一定的日子,輪流開講。常常講《感應篇》,講《文昌帝君陰騭文》等勸善的書。可見從前這樣的講座,在中國非常普遍,可惜現在反而沒有了。常常講,常常勸,有的時候人心還是不能挽回!要是不講,那還得了!所以,確確實實要普遍的到處去弘講。我也勸勉同修要發心,先不必學講經,先學講善書、講因果。至於講法,講的材料,我們慢慢再研究、編輯。就是像這個樣子,到處去講。講演時間不要超過一個星期,一天講一次,七天就圓滿了。這樣才能普及。教材要重新編輯,像《陰騭文》、《感應篇》、《了凡四訓》,都訂作七次,七天就講圓滿。我們要精編教材來訓練同修們,大家發心弘揚,以此做基礎,而後進修大乘佛法,才得真實受用。
沒有這個基礎,學習大經大論,不過是好聽而已!這跟俞淨意公一樣,好高騖遠,專務虛名,不切實際,意惡還是改不掉。大的劫難到來時,我們憑什麼避免?這是當前極須做的課題。俞淨意公的善根我們有;他的惡報,我們還沒有現前。可見我們的意惡比他稍微好一點,輕一點。要是像他一樣,果報就慘了!因與果一定相應,絲毫不爽。
古德常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除非你明心見性,破除《金剛經》所講的「四相」、「四見」,轉凡成聖,轉十界為一真,那才行!四相未破時,就受因果定律的主宰。在家如此,出家也不例外,還是受因果的主宰。幾時破了我執,見思煩惱斷盡,出三界,才勉強說你超越生死輪迴了。我們以俞淨意公作鏡子,對照自己的言行。
這一段責備,就是說他信根不深,恆性不固,沒有長遠心,沒有耐心。指出他生平那些「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都是「專務虛名」。『何嘗有一事著實』,就是沒有一樁事情是腳踏實地,盡心盡力,認真去做的。
且滿腔意惡。起伏纏綿。猶欲責天美報。
「責天」就是求天的意思。天沒有降福給他,他就責怪老天爺,求天神降福給他。
如種遍地荊棘。癡癡然望收嘉禾。豈不謬哉。
這是譬喻說,你的田地裡種的都是荊棘,卻指望將來收到好的稻米,那有這種道理?這與因果不相符。同學們讀了之後,要認真去反省,痛改前非,腳踏實地,從心地裡修起。再回頭看看《了凡四訓》,照這個方法斷惡積善,養自己的謙德,改自己的毛病。書上一再告訴我們,三年必有效驗。如果勇猛精進,虔誠懇切,半年就變樣子,就不相同了。
君從今後。凡有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乾乾淨淨。一個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
讀這篇文章,給我們更大的警惕,更具實效的受用。尤其是老同修們,我們必要認真反省、檢點。而後在我們修學的環境與過程中,所遭遇到的這些因果,自己就能看得非常清楚。看清楚之後,信心愈堅固,慧眼愈明朗,往後功夫才真正能踏實,才能得力。自從我們講了一遍《了凡四訓》之後,也有不少同修跟我說,很有受用。過去不知道的毛病,聽了這一遍之後,自己想一想,毛病確實是不少。這就大有進步!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毛病,想要回轉就相當困難。所以,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利益。灶神爺—張先生,把俞先生的毛病,一樁一樁指出來。俞淨意先生不能不服!好在他還有改過之心,所以才能感應道交,感得灶神真正現身在他面前。
這段文就是傳授他「改造命運的方法」,也就是「改造命運的祕訣」。我們在世間,必須要明白無始劫來積習深重。明瞭以後,就要徹底改過自新,轉變自己的命運。不怨天,不尤人,因為一切都是自己造的,所謂「自作自受」。我們自己再造善業,再結善緣,後來的果報當然很殊勝。這一段非常重要—就在念頭上轉變,再造自己新的命運。
『君從今後』,灶神告訴俞淨意,從今以後你『凡有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這些都是世俗的事情。『先具猛力,一切屏除』,這就是徹底悔改。從心地裡把這些妄想、雜念都斷除。諸位想想,講得很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試問,我們那個人不想斷妄想,不想使自己心地清淨?雖然天天這樣想,可是妄念依然紛飛。究其原因就是積習太深所現業障之相,也叫「業相」。說得更實在一點,就是「惡業之相」。我們立刻要覺悟,這不是好相。「覺悟」才是改革的根本。不覺悟就不能改;覺悟才有改的希望。所以,佛告訴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此地所講的「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這些念頭一起來,立刻就覺悟—我業障深重,為什麼還有這些妄念,還有這些罪業之相?這一念就是「覺」,就是光明,就是慚愧心。
我們應當向那個方向走呢?『收拾乾乾淨淨,一個念頭』。這是教我們初步用功的方法。就是告訴我們下手的初步,要把那些「惡念」都除掉,把善念提起來。這就是非常好的方法。二六時中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不但心裡要有大轉變,而且在行為上也要認真的轉過來。
要用什麼態度做善事呢?不圖報。做了善事,對人有恩惠,不要希望別人報答。要認為行善幫助人,是我的義務,是我應該做的。甚至我們做善事、對人好,人家以怨報我們,我們也不在乎。問心無愧!即使別人誤會也沒有關係,放著膽量去做。不要做了幾樁好事,人家反而埋怨你;就認為好事不能做,好人不能當。為什麼做了好事、待人好,還要受人責備?想想《金剛經》裡所說的,這正是自己過去世業障深重,他替我消業,這不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嗎!
因此,我們不要灰心,『只理會善一邊去』,『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就是踏踏實實的去做。切切實實,直接痛快的去做。『耐心行去』,大小善事都要有耐心。一天、一年、一世都要這樣去做;並且還要發願,生生世世都這麼做,這才是「菩薩」。這是我們力量辦得到的。『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換句話說;我力量雖然達不到,我有這個心、要存這個心,使此善意圓滿。諸位要曉得,佛家所謂「功德圓滿」,是指善心善意確實「圓滿」。並不是樣樣事情都做好了才叫圓滿,因為有的力量達不到。力雖達不到,但是有一個圓滿的心,這樣功德就算圓滿了。所以,佛法常講「論心不論事」,圓滿不圓滿是在你心地裡。心地善意若不圓滿,則善事、善行做得再多,也不能算是圓滿。
第一。要忍耐心。
沒有忍耐心,一切都不能成就。忍耐心就是菩薩六度裡面所說的「忍辱波羅密」。忍辱為什麼不把它翻成忍耐呢?諸位要曉得,世間法裡面最難忍的就是辱。中國古時候讀書人常說:「士可殺,不可辱。」讀書人,殺頭沒有關係,不能接受侮辱,可見得殺頭都容易忍,侮辱不容易忍。因此,佛法到中國,六度中的忍度,最不能忍的是辱,釋經師就用這個字「忍辱」。辱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的呢?這是忍中最重、最難的。所以,什麼都要忍耐,能忍耐就有成就;能忍是福德之相。反之,不能忍就是罪業之相。我們要學忍耐。
第二。要永遠心。
永遠心就是「恆心」。恆心不變,既然發了這個願,決不更改。無論是在什麼環境裡,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一定要以行填願,久久功德自然圓滿。
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
這兩句是要我們痛戒的。「惰」是懈怠、懶惰。往往一般人剛剛發心的時候,心行都非常勇猛,時間久了就懈怠,所以不能成就。古人常說,如果每個人都能保持初發心,那就沒有一個不成佛的。可見初發心,確實是真心、清淨心、勇猛心、精進心。古人也有一句話說得很有味道,「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西天。學佛三年,佛化雲煙」。這是懶惰、懈怠、沒有恆心,越學越變成老油條了。這樣的學法,怎麼能有感應道交呢?感應是憑「真誠、精進」而來的,不是從懈怠中來的。所以,一定要戒懈怠。
不可以自欺,就是不能欺騙自己。欺騙別人很容易;欺騙自己是極深罪業。人要做到不自欺,沒有不成就的。所以,必須天天讀誦《了凡四訓》、《感應篇》。這就是一面鏡子,每天早晚都得要對照心行。諸位要想真正學佛,在佛法裡成就,就應當老老實實、懇懇切切地把《了凡四訓》跟《感應篇》,認真的學三年,把基礎奠定,而後佛法才能得力,否則想佛法得力,自然有困難。有很多老修行、老同修常常在一起談起,學佛幾十年了仍不得力,原因在那裡?也就是說懈怠、自欺,從來沒認真過。滿腹的牢騷,怨天尤人,那怎麼行呢!心行都與佛法相違背。
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
只要你長久這樣做,也就是認真修三業清淨。照這樣做,自然有你意想不到的效驗。
君家事我。甚見虔潔。特以此意報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
這些都是勸勉的話。俞先生對於灶神爺還很相信,初一、十五曉得上香、上供,對祂很尊敬,這才有感應。灶神特地把這個意思告訴他,教他『速速勉持』,趕快勉力修持,尚可挽回天意,也就是扭轉命運。命運是可以改造的。
諸位讀了這一段文之後,平心靜氣的想一想,我們一生的遭遇,還沒到俞公這個悲慘的程度。我們三業的過惡,沒有他重。他都能挽回,我們要是能照做,挽回的時間應該比他更短。他要三年,諸位如果去做,一年也許就可以了。這一點不假,我們要生清淨信心。
言畢即進公內室。公即起隨之。至灶下。忽不見。方悟為司命之神。
這一番開示講完了之後,張公就進到裡面,走到廚房裡就不見了!俞先生此時才曉得是灶神爺示現。一九四八年周邦道的夫人,在南京寓所遇到地藏菩薩,也是面對面說了很多話。你若以為這是寓言,那你就大錯特錯!這是轉變命運的起點,千真萬確的事實。
因焚香叩謝。即於次日元旦。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自別其號曰淨意道人。誌誓除諸妄也。
俞先生是在臘月三十晚上遇到灶神,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一年復始萬象更新,他就從這一天起改過自新,先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他本名叫「良臣」,現在改成「淨意」,稱「淨意道人」。諸位要知道,名號含義很深,名號就是提醒自己「顧名思義」,要把「淨意」兩個字做到。所以,你要學佛了,皈依時,師父給你取一個法名,意思就是告訴你,要把名號在心行上做到。那就是道,所以也叫「道號」。
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惰。忽忽時日。依舊浮沉。
諸位看了這幾句,再想想,過去了凡先生剛剛改過的時候。我們要是照樣去修,一開始當然也是這個樣子。袁了凡是過來人;俞淨意也是過來人,一開始都是進進退退。問題是要有忍耐心、永遠心,這兩種心很重要!只要有這兩種心,有恆心、有毅力、有決心,要痛改前非,這些毛病慢慢會改掉。一下斷不容易,是斷不掉的。古代這些前賢都是作榜樣給我們看,不是一下能斷得了的。
由此可知,聽講最重要。假如我們要求真實的效果,《了凡四訓》一遍講完,過一個禮拜,再開講;一年中要講十遍、二十遍,大家就都改了。為什麼?天天在勸!若只勸你這一遍,講完了書都束諸高閣,過幾天都忘了,還能提得起來嗎?真修行不容易!一百個人當中有十個能提得起來,就不錯了!如果要想真正成就的話,一年當中得聽十遍、二十遍,我想在座的同修們當中,最低限度應有二分之一的人能成就,這一點也不假。
所以,同修們千萬不要認為這本書我看過了;這一本經我已經學過了。當知菩薩們從初發心到等覺位,天天都在學,沒有一天不學習。每年總得要講幾遍,這是自救。所以,你們聽這篇文才是真正有福報。聽《華嚴》、《楞嚴》,未必有福報,因為境界太高,學不到,有什麼用處!而聽了此記之後,馬上就可以做得到,立刻就收到效果。諸位果然能夠以三年的時間,從這一篇文上奠定基礎;三年以後,再學大經大論就不一樣了,這才是真菩薩。那時大經大論才能契機。現在不契機,為什麼?因為好高騖遠。
今天下午,我去參觀華視的節目製作,他們建議我,弘揚佛法必須現代化,製作錄影帶,建新式講堂,佛法就可以流傳到全世界。確實是有價值的啟示。
所以經教,必須要天天聽、天天講,天天在一起切磋琢磨才有效。讀了這一段文,我們的信心、勇氣就要提起來。
因於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尊號一百聲。以祈陰相。
這是求佛菩薩加持,因為靠自己的力量斷惡修善,實在不容易。人家做的並不多,每天早晨拜拜佛,念佛號一百聲。我們同修每天念佛號不止一百聲,但是諸位用心不如他。人家的一百聲,聲聲虔誠,我們所念的恐怕只是有口無心,那就不如他了。我們念一萬聲,抵不上他一聲的效果。就是要誠、要敬,要誠心誠意去做。他能發這個誓願,我們也要效法。發誓願是督促自己。念觀音也好,念阿彌陀佛也好,都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持。
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這就是他所以能成功,能轉變命運關鍵之所在。這一念,是不是事實?是事實。「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是一點也不假。無論在何處,都有鬼神看著我們,若有這個警覺心,當然就不敢自欺、不敢放肆。
凡一切有濟於人。有利於物者。
「物」包括一切動物、植物。廣則遍及九法界一切眾生。
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閒。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隨緣方便。廣植陰功。
這是在「行持」上轉過來了。前一段是從心地裡轉過來(觀念的轉變)。心念一轉,身口的行為就隨著轉了,這是我們應當學習之處。從此以後,凡是於人、於物有利益的,不管是大事、小事;自己是忙、是閒;別人知道不知道都無所謂,我一定要去做。做的時候也不必考慮『力之繼不繼』,我有沒有這個力量,能不能把它做到有始有終?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盡心盡力去做;做到一半,沒有力量了,這樣功德才能圓滿。只問事之應為不應為,應該做不應該做,不問力之能繼不能繼。「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事無有不辦者,『皆歡喜行持』,都歡歡喜喜去做,委曲婉轉的一定把它做到成就而後已,這就是『隨緣方便,廣植陰功』。這幾句是行持的典範。
且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日不足。
前是「自行」,此是「化他」。自行裡有心行,心的念頭轉變,身口行為就轉變。化他有五個重點;一、敦倫。「倫」是倫理,敦睦倫常。我們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倫常」。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大家能守住自己的本分,盡自己應盡的義務,這叫「敦睦倫常」。二、勤學。要努力讀書,要讀好書、讀善書。三、守謙。《了凡四訓》中講的「謙德之效」。四、忍辱。五、深體因果報應的道理,懇切地勸導大眾。
每月晦日。
「晦日」就是每個月的月終日。
即計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處為疏以告之。
每個月到灶神爺前報告一次。把這一個月當中,身口意三業所修的善法,月月報告。這就是說明他求灶神爺監督他。有一個督促他的力量,他要是不做,到了月終,他就沒有法子給灶神爺交差了。這個效果真是不可思議。諸位修學,不一定要寫疏文去報告灶神。你們家裡供奉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阿彌陀佛的聖像,就在佛菩薩面前具疏以告之,比灶神那裡還要靈,還有效。這都是要認真學習之處。
持之既熟。
下面兩句是講修持的效果功德不可思議。
動即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
這樣的境界,是我們非常羨慕的,他做了幾年呢?
如是三年。
千日之功。我們想一想,他過去的業障多重!三年就轉過來。袁了凡先生過去轉命的時候,也是三年轉過來。三年就見到效果了。為什麼我們三年還做不到!三年時日不算長,為什麼不肯自勉、發奮呢!希望同修們讀到這裡,應當要奮起,效法俞淨意先生。
年五十歲。乃萬曆二年。甲戌會試。張江陵為首輔。
「江陵」是地名。張公是江陵人,張江陵是對他的尊稱。最尊敬的人是稱他居住的地名;像滿清末年,大家尊稱李鴻章為李合肥(他是合肥人)。佛門裡也常用這個慣例,我們稱祖師大德,既不稱名也不稱他的字或號,都是以地名或以寺名來稱他。如天台大師,天台是指智者大師。我們不稱智顗,而稱為「天台」,大師住天台山。又如窺基大師,稱為「慈恩大師」,窺基是他的法名。他一生大部分時間住在慈恩寺。「慈恩」是寺的名字,並不是他的名字,這叫「尊稱」。這裡也是尊稱,張公是當時的首相。
輟闈後。訪於同鄉。為子擇師。
他以首相的身分主持這一次的考試,也就是主考官。考完之後,他想在同鄉中選一位品學兼優的人,來教導他的兒子—為子禮請一位老師。
人交口薦公。遂聘赴京師。公挈眷以行。張敬公德品。為援例入國學。
他既然想請一位品學兼優的人,鄉里的人都推薦俞淨意先生。從前沒有學校,富有的人家,另外有一間書房,請一位老師,這就是「私塾」。家裡的子弟以及社會上清寒的子弟,有聰明智慧的,往往也召集來跟老師讀書。俞先生應聘在宰相家中做了兒童的老師,生活環境當然就改善了,不至於再像過去那樣的窮苦潦倒。感應也來了。他帶了家眷一同到京城。張公非常敬重俞淨意公的道德學問,所以也為他『援例入國學』(國子監)。張公替他報了名,入了學。當時國家所辦的大學,不像現在大學有這麼多,那時國立大學只有一所,而這所學校出來的學生,都是做官的,是為國家培養通才的學府。
萬曆四年丙子。附京鄉試。遂登科。次年中進士。
從前讀書人志在功名。得了進士,功名成就了。「進士」是古代的最高學位,相當於現代博士學位一樣。
一日謁內監楊公。
「內監」就是從前的太監,侍候皇帝的。俞公有一天去見老太監楊公。
楊令五子出拜。皆其覓諸四方。為己嗣以娛老者。
楊公是太監,所以沒有兒子。他的兒子都是義子,現在所謂的乾兒子,都是從外面找來的。他養育這些孩子,可以養老。他有五個乾兒子,自己年老了,乾兒子很孝順。他叫這五個兒子都來拜見俞淨意先生。
內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
其中有一位小孩,年十六歲。俞公一見面,就覺得很面熟,好像是從前認識的。
問其籍。曰江右人。
「籍」就是籍貫。「江右」包括了現在長江以南,江西、江蘇、浙江這一帶,當時都稱之為江右。「江右人」,俞先生是江西人。
小時誤入糧船。猶依稀記姓氏閭里。公甚訝之。
這小孩還彷彿記得家鄉,自己本來姓氏。小時候遊玩時誤入人家載糧食的船,船開走了,小孩也帶走了。俞淨意公一聽之後,非常的驚訝。
命脫左足。雙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兒也。
原來就是他遺失的兒子。他太太生了五個兒子,死四個,有一個失蹤了;生了四個女兒,死了三個,只剩一個女兒在身邊。他的太太因為想念兒女,眼睛都哭瞎了。這個時候,遇到他失散多年的兒子。
楊亦驚愕。即送其子。隨公還寓。
這個太監楊公很不錯,知道小孩真的是俞公的兒子,立刻歡歡喜喜的就送還給他了。
公奔告夫人。
「奔」就是很快地,將這個消息告訴他太太。
夫人撫子大慟。血淚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雙目復明。
改過遷善之報如是。諸位想想,眼睛瞎了,現代眼科這樣進步,也不容易恢復。經上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怎麼會沒有感應道交呢?袁了凡先生短命都能延壽,壽命都可以延長,疾病怎麼會不好?這並不是迷信。經上說的理論,我們看了也很明瞭,說起來也能相信,可是經本一丟開就忘了。不能說不相信,是忘了!經上說「境隨心轉」,《華嚴》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識經論中常說「萬法唯心」、「一切法從心想生」。境界是我們心裡變現的,我們這個身體也是自己心裡變現的。所以,「感應道交」是有理論依據的。理上能講得通,事上就可以辦得到。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所謂「理事無礙」,當然能轉變。
他的兒子孝順,也非常難得。看看這一段,這不是容易的事!失蹤這麼多年的兒子,忽然遇到了,使得母親歡喜流淚。兒子孝順,能『捧母之面而舐其目』,這一點很難得!他母親因此雙目復明,這是感應道交的事實。
公悲喜交集。遂不願為官。
此時俞先生一家團圓。知道這三年改過遷善,正如灶神爺跟他所說的「不測效驗」,即意想不到的果報,果然應驗了。這個時候對於世事愈看愈淡,因此也不願意做官了。
辭江陵回籍。
辭謝張宰相,回到自己的老家。
張高其義。
俞先生既中進士,就有服務公職的資格。從前讀書人心心念念就是指望將來謀個一官半職。而這個機會到來,俞先生卻不要了,放棄了,回家鄉去。所以,張宰相認為他是一個義人。
厚贈而還。
張宰相為感謝俞先生教子之德,只有厚贈他貴重的禮物,送他回家。
公居鄉。為善益力。
俞先生改過自新,力行三年就有這麼好的效果,真實的效驗。可知其往後行善必更積極。雖然傳記裡沒有記載,我們也想像得到,必然還是用老方法,每個月終向灶神爺報告。相信他是盡形壽(一生)都不會改變的。人家是這麼修行的,是這樣的斷惡遷善。
其子娶婦。連生七子。皆育。
俞先生自己很不幸,生了那麼多兒女,結果只剩一子一女。他是從四十七歲才開始改過修善,五十歲才得到感應。我們同修當中還有很多人年紀很輕,要是能努力學習,斷惡修善,改過自新,你們的前途太光明了!你們的效驗、福報、感應必然超過俞淨意,超過袁了凡。這是絕對做得到!只要諸位自己肯努力做,三年之後,事事如意,有求必應。為什麼不勉力去做?看俞先生的兒孫命運都轉好了,這是積德修善的感應。
悉嗣書香焉。
俞先生的七位孫兒個個書都念得很好,書香門第,個個成名。
公手書遇灶神。并實行改過事以訓子孫。
俞先生遇灶神這一段往事是事實。他遇到灶神,經灶神一番開示之後才改過自新的;到晚年就有這樣的效驗與果報。我曾經說過,晚年所享的福報才是真實的「福報」;年輕人享福,老實說絕不是福。年輕時發達過早,容易迷惑顛倒,造罪業。因此,年輕的時候要多修福、培福,照俞先生的方法去做,把福德留到晚年享受,這才是懂得享福、造福的人。俞公把他自己一生改過自新之事,毫無隱瞞的寫出來,教訓他的子孫。
身享康壽。八十八歲。
俞公壽命也延長至八十八歲。他的長壽是修得的,而不是命中所有的。因為前面灶神爺曾經說他「意惡固結於中,神註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且不暇,何由祈福哉?」可知他沒有福報。壽命是福報之一,五福中就有「長壽」。由此可知,他的長壽與福報,完全是他自己從四十七歲以後所修來的。這正是一切修行人的最佳榜樣!
人皆以為實行善事。回天之報云。
鄉里大眾看到俞先生一生所得的果報,沒有一個不說他是力行善事,改轉了自己的命運。先生現身說法,廣勸社會大眾,功德尤不可稱量。
同里後學羅禎記。
這一篇文章是俞淨意公同鄉晚輩羅禎先生所寫的。裡面所說的話,灶神說的話,以及俞淨意先生講的話,都是實錄。
了凡先生、俞淨意先生,是在家同修與初學道者的好榜樣,我們能夠取法於這兩位賢者,不但命運可以扭轉,道業在這一生必定也有成就。
雲谷大師是出家人的榜樣。所謂「出世要學高僧,在家要學高士」。袁了凡跟俞淨意都是高士。我們以他們做典型,以他們做模範,照他們的方法學。如諸佛菩薩,作一切眾生最好的樣子,才是佛陀的好學生。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https://bit.ly/3spghQt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灶君疏文/大灶王經/灶卦+陽宅灶卦歌/黃羊祭灶(黃羊即狗)/灶神一家之主(本姓祖先神)/灶神本家司命(本姓祖先神)/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觀音媽聯-灶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amtb.tw)

2021-04-14_122328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amtb.tw)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 Google Play 應用程式

2021-04-14_12274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