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頭糖廠五分車延駛故宮南院10/7通車 假日每天來回5列次
蒜頭糖廠五分車延駛故宮南院10/7通車 假日每天來回5列次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rBvoM7
嘉義蒜頭糖廠五分車延駛到故宮南院10月7日通車,新機車頭掛載復古列車。(記者蔡宗勳攝)
2023/09/30 18:44
〔記者鄭瑋奇/台北報導〕嘉義蒜頭糖廠五分車延駛到故宮南院,將於10月7日正式通車,屆時平日規劃採預約制發車,假日五分車高鐵站-蒜頭站每天開行來回4列次、頭站-故宮南院站5列次。
嘉義五分車原本僅設蒜頭站,交通部在2018年編列前瞻特別預算,補助嘉義縣政府辦理評估規劃,提出延駛計畫,由交通部鐵道局代辦工程。第1期計畫是延駛到高鐵嘉義站,並增設樂活農園站,這次要通車的第1.5期計畫,延駛到故宮南院,讓五分車能兼具糖鐵觀光軌道文化及高鐵接駁轉乘特性。
延駛故宮南院計畫是由糖鐵既有舊溝內線,行經嘉57與嘉58鄉道,進入故宮南院北側院區到景觀橋北側,終點設置故宮南院站,全長約0.4公里;計畫於2022年12月29日開工,今年9月11日辦理履勘。
交通部鐵道局中部工程分局副分局長周志達說,針對履勘委員提出的2項營運前須改善事項,故宮南院站止衝檔前增設「停車再開」標誌,以及故宮南院區內平交道設施設備應改善等,都已經改善完成並複查通過,取得履勘委員的簽名認證。目前台灣糖業公司預計在10月7日正式通車。
周志達說,台糖公司因應延駛故宮南院通車,新購3組復古空調列車,營運規劃平日採預約制,假日五分車高鐵站-蒜頭站每日開行來回4列次,單程行車時間約30分鐘,蒜頭站-故宮南院站每日開行來回5列次,單程行車時間約15分鐘。
另外,五分車延駛工程在平交道、月台都是採用嵌埋式軌道,避免鋼軌突出造成用路人通行阻斷,並能降低噪音及震動,相當適合低速及觀光特性的鐵路系統;通車後可讓遊客感受到「最快與最慢鐵道」的連結,並透過故宮南院展覽,感受融合文化、休閒及復古情懷的穿越時空之旅。蒜頭糖廠五分車延駛故宮南院10/7通車 假日每天來回5列次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rBvoM7
曾賜媽祖「順濟」廟額的宋徽宗、封媽祖為「崇福夫人」的宋高宗、封媽祖為「天后」的清聖祖康熙等3皇帝
清 天后安瀾 冊頁 局部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文物月刊】今年,到故宮南院瘋媽祖吧! 全球唯一官方認證的「正港」天后限定展出中 | 閱讀專題 | 閱讀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ftkSxQ
文︱何炎泉(任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你知道,故宮也有媽祖嗎?還是清宮註冊認證的「天后」。南院所在的嘉義是臺灣媽祖信仰的重鎮,由於檔期躬逢媽祖誕辰(農曆3月23日,國曆5月4日),特選此開天后圖像及相關書蹟至南院展出,以共襄「三月瘋媽祖」之遶境盛事。〈天后安瀾〉從北京一路來到臺灣,這一趟戰火中的「遶境」當然轟轟烈烈。休息了五十多年後,「故宮媽」(註1)首度從臺北院區「遶境」至嘉義院區,乘坐的不是常見的精美神聖鑾轎,而是尊榮保護的文物氣墊車,隨行的也沒有熱情虔忱的信眾,而是專業的保安人員與警察,抵達後安置於陳列室S203展出,展覽時間為2021年2月3日至5月9日。
〈天后安瀾〉(圖1)是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中唯一的媽祖圖像,收於《天開壽域南極圖》冊中,全冊的神仙幾乎都是壽星系列,唯有媽祖例外。顯然,媽祖在此冊頁中,已經從一位女仙、海神、戰神,進入到壽星的行列中,更貼近日常生活,成為全能的女神。
圖1 清 天后安瀾 冊頁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當年南遷文物離開紫禁城,一路顛簸直到渡海來臺,面對險途中的種種困境與危難,除了運送人員的齊心戮力外,若是缺乏神物護持,很難想像如何毫髮無傷地完成這奇蹟般的艱鉅任務。當眾人嘖嘖稱奇讚嘆這不可能的任務時,殊不知天后媽祖也隱然在列。然而,在臺灣這個媽祖信仰的新聖地,〈天后安瀾〉卻蟄伏於庫房中,始終沒有適當時機公開展示過。
去年庚子鼠年(2020),全球遭遇新冠肺炎襲擊,策展團隊思考南部院區例行展「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的內容時,正好遇到媽祖遶境與新冠肺炎防疫上的衝突,也看到政治與宗教如何有智慧地協調出折衷辦法,讓臺灣社會能同時兼顧身體與心靈的健康,順利完成疫情當前的遶境盛事。仙佛遶境出巡在臺灣民間已成為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本身固然有其宗教或是政治的意義,然而對一般民眾而言,祈福消災應該才是重點。嘉義地區是媽祖信仰的重鎮,南部院區對於這個最重要的在地文化活動似乎不應該一直缺席,由於檔期躬逢媽祖誕辰,特別選了此開天后圖像(故宮媽)及相關書蹟至南部院區展出,以共襄「三月瘋媽祖」之遶境盛事。
〈天后安瀾〉收錄於《天開壽域南極圖》冊中,全冊描繪神仙以壽星為主,推測應為祝壽所製作,畫工精細,顏料鮮豔。圖中媽祖為年輕夫人造型,臉形、身軀上都顯得比較纖瘦,與臺灣廟宇盛行的中年豐腴造像不同,一般認為這是媽祖年輕得道時的樣貌,外觀(圖2)與現存於蒲田文峰宮據傳為宋代媽祖神像(圖3)相當接近。媽祖雙手包覆手絹,不見其玉指,為供舉狀朝天式(註2),並持有圭笏(又稱奏版),置於胸前正中央。畫中的人物面容、表情與衣紋等,莫不刻畫精細入微,雲紋、波浪、旌旗、飄帶等,更是生動活潑。
(左)圖2 清 天后安瀾 冊頁 局部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右)圖3 蒲田文峰宮宋代媽祖神像 取自《臺南學》部落格,檢索日期:2021年1月21日。
(右)圖3 蒲田文峰宮宋代媽祖神像 取自《臺南學》部落格,檢索日期:2021年1月21日。
左側書幅製作等級也相當高,邊欄分別以不同顏色的泥金描繪花、葉、藤蔓(圖4),畫工精湛不俗。書法以泥金書寫,中規中矩,大方莊重,為標準宮廷書風。對幅雖然只是單純的書法題詞,然而幅上泥金的顏色及層次都相當豐富,紋樣本身即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搭配裱綾及右側本幅的顏色,全開呈現出一種富麗堂皇又不失莊重典雅的神聖和諧感。
圖4 清 天后安瀾 冊頁 局部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媽祖文物不多,要舉辦專題特展確實有其困難,因此藉此次「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例行展,將〈天后安瀾〉展出。為了凸顯媽祖信仰的盛行與影響力,特從本院所藏書法作品中,挑選出與媽祖相關的書法家搭配展出,將展出作品依屬性分成冊封(圖5)、信仰(圖6)、書寫(圖7)、同鄉(圖8)四群。試圖讓觀眾可以跳脫文字與口耳相傳的想像模式,透過書畫來具體感受媽祖信仰在歷代的發展與影響力。
圖5 宋 宋高宗手敕 冊頁 《宋元墨寶》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圖6 民國 孫文 天下為公 卷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圖7 清 劉墉 行楷書 明袁凱和王叔善祀天妃有雪 冊頁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譚伯羽、譚季甫先生捐贈
圖8 宋 蔡襄 致彥猷尺牘 冊頁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藉由天后媽祖的角度,希望呈現出另一個層次的書畫藝術,同時透過選展的書畫作品,也試圖找尋媽祖信仰的文化發展新脈絡。此次將信仰與藝術品結合的展陳方式,無論在信仰或是藝術上,都希望帶給大家不同的視覺感受與文化體驗。
註1:媽祖信仰在臺灣傳播多年後,各地逐漸衍生出「某某媽」,例如「關渡媽」、「松山媽」、「大甲媽」、「北港媽」、「新港媽」、「朴子媽」、「鹿耳門媽」、「茄苳媽」等等,因此天后圖像源自故宮,故稱之為「故宮媽」。
註2:吳榮賜,〈臺灣媽祖造像美學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頁175。
【故宮文物月刊】今年,到故宮南院瘋媽祖吧! 全球唯一官方認證的「正港」天后限定展出中 | 閱讀專題 | 閱讀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ftkSxQ
南院新春書畫強檔 展故宮唯一珍藏媽祖像
最新更新:2021/02/03 18:41南院新春書畫強檔 展故宮唯一珍藏媽祖像 | 文化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3swIupg
故宮南院常設展「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3日新春換裝,第一檔展期至5月9日止,適逢媽祖生日及浴佛節,特別選定展出宗教元素作品,故宮珍藏唯一媽祖像「天后安瀾」也首度亮相。(故宮南院提供)中央社記者蔡智明傳真 110年2月3日
(中央社記者蔡智明嘉義縣3日電)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今天新春換裝,故宮唯一珍藏媽祖圖像「天后安瀾」首度亮相,還展出蔡襄「致彥猷尺牘」、吳彬「歲華紀勝圖」等9件古物,陪國人過春節。
故宮南院常設展「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換裝登場,今年第一檔展期自3日起至5月9日,呈現「宋四大家」之一的蔡襄書法作品「致彥猷尺牘」等。(故宮南院提供)中央社記者蔡智明傳真 110年2月3日
國立故宮博物院今天發布新聞,策展人故宮書畫處科長何炎泉表示,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2月3日新春換裝,本檔展期至5月9日止,適逢媽祖生日及浴佛節,特別選定展出宗教元素作品。
何炎泉表示,故宮珍藏唯一媽祖圖像「天后安瀾」收錄於「天開壽域南極圖」冊,畫中媽祖的造型與台灣廟宇常見中年豐潤形象不同,是媽祖年輕得道時的樣貌。
何炎泉表示,另外還展出宋蔡襄「致彥猷尺牘」、吳彬「歲華紀勝圖」等9件重要古物。「宋四大家」之一的蔡襄和明代宮廷畫家吳彬都是福建莆田人,與媽祖同鄉。
何炎泉指出,蔡襄除了書法出名,對文房四寶也很有研究,作品「致彥猷尺牘」書風圓勁清麗;吳彬「歲華紀勝圖」冊描繪一年當中各個節令活動,這次選展圖冊中的「浴佛」,精細中帶有樸拙稚趣。
何炎泉說,媽祖信仰與歷代皇帝推廣有很大淵源,這次也精選曾賜媽祖「順濟」廟額的宋徽宗、封媽祖為「崇福夫人」的宋高宗、封媽祖為「天后」的清聖祖康熙等3皇帝書法作品。
故宮南院表示,「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書法選件以跨越朝代、各體兼備為主,繪畫以山水、花鳥、人物三大領域為輔,另搭配35件文物展出,新春期間2月10日至16日天天開館。(編輯:陳仁華)1100203
故宮南院常設展「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3日換裝展出,明代宮廷畫家吳彬「歲華紀勝圖」冊描繪一年中各個節令的活動,這次選展其中「浴佛」,精細中帶有樸拙稚趣。(故宮南院提供)中央社記者蔡智明傳真 110年2月3日
故宮南院表示,常設展「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展示的書法選件以跨越朝代、各體兼備為主,3日起新一檔展覽展出包含清聖祖康熙書法行書「書閣山雲起,琴齋澗月留」等各式文物。(故宮南院提供)中央社記者蔡智明傳真 110年2月3日
南院新春書畫強檔 展故宮唯一珍藏媽祖像 | 文化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3swIupg
台北故宮唯一珍藏媽祖像《天后安瀾》讓民眾看到媽祖年輕模樣
2021年03月28日 21:30:51台北故宮唯一珍藏媽祖像《天后安瀾》讓民眾看到媽祖年輕模樣 - MP頭條 https://bit.ly/3dcFkjX
華夏經緯網2月4日訊:據台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迎接農曆過年,台北故宮珍藏唯一媽祖像《天后安瀾》首度亮相。3日台北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換展,《故宮媽》讓民眾看到媽祖年輕模樣,另同步展出宋蔡襄《致彥猷尺牘》、宋人《虎溪三笑圖》等9件重要古物,「人氣國寶展」有北宋薛紹彭《雜書》3公尺長卷全幅展出,特色主題喜迎春節年假人潮。
台北故宮唯一珍藏媽祖像《天后安瀾》讓民眾看到媽祖年輕模樣
台北故宮博物院唯一珍藏媽祖像《天后安瀾》首度亮相。(呂妍庭嘉義傳真)
策展人台北故宮書畫處科長何炎泉表示,本檔展期適逢媽祖生日及浴佛節,特別選定宗教元素來串聯作品,考據媽祖信仰與歷代皇帝的推廣有很大淵源,因此精選曾賜媽祖「順濟」廟額的宋徽宗、封媽祖為「崇福夫人」的宋高宗、幫媽祖為「天后」的清聖祖等3位皇帝書法作品聯展,至於明星展件《天后安瀾》收錄於《天開壽域南極圖》冊里,畫中媽祖造型與台灣廟宇常見中年豐潤形象不同,是媽祖年輕得道時的樣貌。
台北故宮唯一珍藏媽祖像《天后安瀾》讓民眾看到媽祖年輕模樣
此次以宗教為主題,台北故宮博物院唯一珍藏媽祖像《天后安瀾》首度亮相。(呂妍庭嘉義傳真)
南院指出,「宋四大家」之一的蔡襄,和明代宮廷畫家吳彬都是福建莆田人,與媽祖同鄉,這次也有文物展出,蔡襄除了書法,對文房四寶也很有研究,作品《致彥猷尺牘》有顏體的穩重結構並滲入妍美的筆法,書風圓勁清麗;吳彬《歲華紀勝圖》冊描繪一年當中各個節令的活動,本次選展《浴佛》,精細中帶有樸拙稚趣。
台北故宮唯一珍藏媽祖像《天后安瀾》讓民眾看到媽祖年輕模樣
吳彬《歲華紀勝圖》冊描繪一年當中各個節令的活動,本次選展《浴佛》,精細中帶有樸拙稚趣。(呂妍庭嘉義傳真)
策展人林宛儒說,繪畫選件圍繞宗教主題,宋人《虎溪三笑圖》講述東晉陸修靜、陶淵明兩人拜訪高僧慧遠,三人相談甚歡,讓慧遠打破「送客不過虎溪」的誓言,故事雖屬虛構,但也反映了儒、釋、道三教共融的理想境界。
台北故宮唯一珍藏媽祖像《天后安瀾》讓民眾看到媽祖年輕模樣
宋人《虎溪三笑圖》也是此次展出重點。(呂妍庭嘉義傳真)
南院表示,「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書法選件以跨越朝代、各體兼備為主,繪畫以山水、花鳥、人物三大領域為輔,搭配本檔35件文物展出,展場也有新氣象,展期至5月9日止。(高楊)台北故宮唯一珍藏媽祖像《天后安瀾》讓民眾看到媽祖年輕模樣 - MP頭條 https://bit.ly/3dcFkjX
南院新春強檔 天后安瀾首亮相
04:102021/02/04 中國時報 呂妍庭 、嘉縣
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3日起換裝,此次以宗教為主題,故宮博物院唯一珍藏媽祖像《天后安瀾》首度亮相。(故宮南院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南院新春強檔 天后安瀾首亮相 - 藝文副刊 - 中國時報 https://bit.ly/3vZJPa6
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3日起換裝,為迎接農曆新年和3月媽祖誕辰,南院特地以宗教元素串聯作品,故宮博物院唯一珍藏的媽祖像《天后安瀾》終於有機會首度亮相,搭配3位皇帝書法作品一同展出,讓此次展覽頗有看頭。
策展人故宮書畫處科長何炎泉表示,本檔展期到5月初,適逢媽祖生日及浴佛節,特別選定宗教元素相關作品,除《天后安瀾》,還展出《歲華紀勝圖》中的浴佛、媽祖同鄉宋朝蔡襄作品《致彥猷尺牘》等9件重要古物;至於「人氣國寶展」中的北宋薛紹彭《雜書》3公尺長卷一次全幅展出,呼應過年喜氣氛圍,值得一看。
何炎泉說,《天后安瀾》收錄在清朝古物《天開壽域南極圖》冊,畫中媽祖造型與台灣廟宇常見的中年豐潤形象不同,是媽祖年輕得道時的樣貌,對國人來說較為新鮮。
鑑於媽祖信仰與歷代皇帝的推廣有很大淵源,這次也精選曾賜媽祖「順濟」廟額的宋徽宗、封媽祖為「崇福夫人」的宋高宗、封「天后」的清聖祖等3位皇帝書法作品一同呈現。
「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是南院的經典展,南院指出,這次換展選件,書法文物跨越多個朝代,且各體兼備,繪畫則以山水、花鳥、人物為輔,搭配35件文物,展物煥然一新,呈現新氣象。
2月10日至16日農曆春節連假期間,故宮南院天天開館不打烊,初一至初五將推出新春揮毫、射箭體驗、祈運年畫、清宮一日木匠及香氛轉心瓶等DIY活動,搭配爵士樂、國樂團表演等,希望藉此豐富民眾年節假期。南院新春強檔 天后安瀾首亮相 - 藝文副刊 - 中國時報 https://bit.ly/3vZJPa6
寺廟巡禮-福建省莆田文峰宮天上聖母 @ 這是我的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寺廟巡禮-福建省莆田文峰宮天上聖母 @ 這是我的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文峰宮
南宋自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封靈惠夫人至宋景定三年(1262年)的一百零六年間,對媽祖褒封達十四次之多。其中,在宋紹熙四年封靈惠妃,已經是神祇敕封的一個較高的級別。直至宋景定三年(1262年)封靈惠顯濟嘉應善慶妃,四次敕封「夫人」,十次敕封為「妃」,這在整個南宋王朝是絕無僅有的,媽祖無疑是朝廷最極力推崇的一位民間神祇。
南宋王朝不僅強化了媽祖女神作為海上保護神的地位,而且多次勒旨晉封媽祖,並在多次敕封中強調把媽祖祭祀列為官祭,加以弘揚。宋光宗趙惇在勒旨《加封靈惠妃詔》中媽祖的敕封與典祀有著十分明確的旨示。同時,宋光宗為了展示朝廷的恩寵與秩序,在加封媽祖為靈惠妃時,也對官祭白湖順濟廟進行了特旨訓示。
「敕曰:明神之祠,率加以爵;婦人之爵,莫及於妃。倘非靈響之著聞,豈得恩榮之特異。其某神,壺彝素飭,廟食益彰,居白湖而鎮鯨海之濱,服朱衣而護雞林之使,舟車所至,香火日嚴,告賜便藩,既極小君之寵;禱祈昭答,遂超侯國之封。仍靈惠之舊稱,示褒崇之新渥。其祇朕命,益利吾民。」
——宋光宗《興化軍莆田縣順濟廟靈惠昭應崇福善利夫人封靈惠妃制》
白湖順濟廟,朝廷不斷的隆重推崇,十四次至高無上的敕封,媽祖已然是整個大宋王朝最具影響力的神祇。在木蘭溪畔,在古老的白湖渡,那個消失在歷史煙雨之中的白湖市,人來人往的朝廷官吏,文人、商賈、鄉紳、漁民、船工,一百多年來,共同在白湖順濟廟完成了人對「神」的祭典與奉祀,完成了對自己靈魂的救贖。
03
歷史總是踏著累累的白骨而前行的。任何王朝的更替都是伴隨著此起彼伏的烽火硝煙,在黑暗、死亡、流血中進行的。
抗元扶宋,這是歷史上一個重大的命題。深受趙宋王朝的浩蕩皇恩,南宋遺臣、士子、地主、鄉紳為了他們心中的大宋江山社稷在莆陽並不遼闊的土地上展開了一展又一展殊死的搏鬥。陳俊卿的五世孫陳瓚,一個從沒有領過一緡俸祿的莆陽士紳,卻因為堂侄陳文龍慷慨赴死的壯烈而感動,率領江湖刀客、家丁、朋友攻軍城,殺叛將,終寡不敵眾,受傷被捕,乃引頸受死,被五馬分屍。興化軍城也因此「血流有聲」,白湖村也因此慘遭屠村血洗。
歷史或許也留下一個謎底,白湖村陳氏一族或已逃亡與死亡,白湖渡、白湖市是否安然?白湖順濟廟是否無痕地度過那一段兵荒馬亂的歲月?興化府志、莆田縣誌並沒有一點點的記載。白湖順濟廟是否還能受到蒙元帝國的保護?是否還進行著朝廷祭典?歷史留給無數的後人一個共同的文化之謎,但從白湖順濟廟的完好無損,或從白湖順濟廟所奉祀的媽祖木雕神像保存完好這一個角度來分析,白湖順濟廟或免於戰火塗炭,或仍以三炷香點燃了對這塊大地黎民百姓平安的祈禱。
元世祖忽必烈在平定天下之時,便在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敕封媽祖為護國明著天妃。不過八年,又在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封護國顯佑顯著天妃。說明元朝對媽祖作為海上漕運的保護神極端的推崇與重視,在元世祖《封護國明著天妃詔》:「制曰:惟昔有國,祀為大事。自有虞望秩而下,海岳之祀,日致崇極。聯恭承天休,奄有四海,粵若稽古,咸秩無文。惟爾有神,保護海道,舟師漕運,恃神為命,威靈赫濯,應驗昭彰。自混以來,未遑封爵,有司奏請,禮亦宜之。今遣正奉大夫宣慰使左副都元帥兼福建道市舶提舉蒲壽文,冊爾為『護國明著天妃』。嗚呼!捍患御災,功載祀典。輔相之功甚大,追崇之禮宜優,爾其服茲新命,以孚佑我黎民,陰相我國家,則神之享祀有榮,永世無極矣!」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王朝剛剛滅掉南宋不到二年時間,崖山海戰的鮮血尚未乾枯,元世祖晉敕封媽祖為天妃,並仍以春秋二祭的隆重儀式予以褒揚。也許在元兵占領興化軍城,平息戰火之後,便奉命在白湖順濟廟進行官祭,把南宋朝廷的官祭禮儀繼承下來。
文峰宮內至今八百多年的宋代媽祖神像
元朝統治中國的歷史時間有九十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陷南宋都城臨安,至公元1368年,朱元璋率兵攻入大都,元滅亡。在這短短的九十二年時間內,元朝廷對媽祖進行褒封五次,最後一次是元天曆二年(1329年),元文宗對媽祖進行隆重的敕封,封號達二十二字,即封護國輔聖庇民顯佑廣濟靈感助順福惠徽烈明著天妃。其間,還有元皇帝對媽祖及媽祖廟不同的詔文和旨意。
在元一朝,由於對外貨物貿易及文化交流的頻繁,廣東、南海、東海、松江、寧波等地創建了許多媽祖廟,大元帝國遼闊的國土上,南糧北運仍然是整個王朝重大的國家命脈,大運河上眾多的港口城鎮都興建了媽祖廟,天津天妃宮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在元一朝,全國有數千座媽祖廟分布在沿江海河沿海沿湖,媽祖信仰已然是整個王朝民間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神祇。
元文宗在天曆二年加封徽烈詔,而且對天下聞名的媽祖廟下了詔文,進行了一系列的褒揚與勒示。在這篇《丁未祭莆田白湖廟文》中,是我在尋找宋元時期皇家下詔示文中唯一的一篇。「天開皇元,以海為漕。降神於莆,實司運道。顯相王家,弘濟兆民,盛烈庥光,終古不滅。特遣臣虔修祀事,承茲休命,永錫嘉址,於萬斯年,百祿是宜。」
這封不足百字的皇家詔文中,包含著極其豐富的信息量。白湖順濟廟是元朝廷勒旨重修重建的,這填補了這一段歷史的空白,而且作為官方祭祀的媽祖廟,「特遣臣虔修祀事」,是依照朝廷祭典的儀式來進行的。白湖順濟廟、白湖渡、白湖市依然作為興化路一個重大的對外貨物貿易市肆,在繁榮與繁華中前行的。
元朝詩人何中,曾游莆田,創作了莆陽歌五絕,其中有一首《白湖天妃廟》的詩歌,反映了白湖市、白湖渡、白湖天妃廟的盛況:
天妃廟前社日時,女郎歌斷彩鴛飛。
林花滿地瓜船散,城裡官人排馬歸。
——何中《白湖天妃廟》
一場史無前例的兵亂,引發了泉州、興化兩地民眾的極度恐慌。伊斯蘭教、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不同國家的宗教文化,因宋元時期作為東方第一港口——泉州神奇的繁榮,而隨著人口大量的遷徙而入,匯聚成一個國際大都會城市。而在歷史的進程,不同信仰、不同宗教的人群與階層,或因利益相爭,或因相互敵視,在十四世紀中葉,引發了閩南政治版圖的大動盪,還有居住在泉興兩路的漢族農民起義,直接參與這場長達十二年的亦思法杭兵亂,給泉州、興化以致使的一擊,泉州或從這一歷史時刻起,退出了東方第一大港的位置,六百多年時間過去了,仍未能恢復昔日的生機與活力。
從《莆田縣誌》之大事記中,可以讀到這麼一則大事。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劉廣正率兵攻打興化路城,守軍拒之,劉退回仙遊。廣化寺在兵亂中被毀,一座八百年歷史的古剎就這麼輕易地毀滅在一場戰火之中,那些古老的經書怎能幸免於難。
文峰宮內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興化路守為避戰亂,決定把白湖順濟廟遷城內善俗鋪水陸院之山門。自1158年創建白湖順濟廟近二百年來,宋興化軍、元興化路地方官員奉旨春秋兩祭,並在莆田一代又一代的文人與信眾齊心協力傳播與弘揚下,白湖順濟廟已積累了一層厚厚的文化土壤,成為官方認定的祭祀之媽祖廟。
白湖順濟廟遷入城內,早先只有兩間正殿,坐東朝西,正好面對鳳凰山脈之文峰峰,故稱文峰天妃宮,俗稱文峰宮。六百多年來,文峰宮已經成為興化府城人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據明弘治年間修編的《興化府志》,白湖順濟廟遷建於城內改為文峰天妃宮後,「……元邑人趙環珠等重建……」這幾個字所包含的信息,應該在元朝末年重建了文峰天妃宮,但不知重建了哪些宮或殿或樓,而趙環珠也成為一個孤證,並沒有他些許的歷史資料來佐證這個叫趙環珠的莆田人的身世與經歷。
04
白湖順濟廟的遷徙,文峰天妃宮的創建,一直在歷史的碼頁上為興化郡縣官員主持春秋二祭提供了蔭及莆田鄉民的祭典與祈禱。歷史依然以其強大的規律進行著又一場改朝換代的王朝權力變革,朱明王朝替代了蒙元政權,在莆陽大地上悄無聲息地隆重舉行著。
在眾多的歷史志書中,或在關於莆陽媽祖廟廟志中,明朝一朝的歷史資料鮮有記載。或許是因為朱朝王朝開國立朝伊始就實施了「海禁」,執行了「閉關鎖國」的國家戰略,媽祖女神的神力與影響力僅限於官方需要。但歷史發展的潮流不可阻擋,朱明朝廷仍然以各種方式重視和推崇媽祖這個民間最具感染力的神祇。
明朝開國君主明太祖朱元璋在開國五年之時,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下詔敕封媽祖為「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天妃」,「聖天妃」這個封號對於明太祖來說,已經是至高無上的封號,並繼續對媽祖進行國家春秋二祭祀典,以示隆彰。「國家崇報神功,郊社旅望而外,非有護國庇民,豐功峻德者弗登春秋之典。明著天妃林氏,毓秀陰精,鍾英水德,在歷經既聞御災捍患之靈,於今時尚懋出險扶危之績,有裨朝野,應享明禋。朕臨御以來,未及褒獎。茲特遣官貤詔,封為『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其服斯徽命,宏佐休光,俾清宴式觀作睹之隆,康阜永著赫濯之賜。欽哉!」
文峰宮在明朝開國之初,也進行了重修,並在文峰宮的宮門前創建亭榭,橫跨在文峰宮前街上,這在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修撰的《興化府志》上有著詳細的記載:「……國朝重加修葺。近建亭,橫跨街上,使祭時容眾序立……」。主持文峰宮重修和創建跨亭的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任興化府知府的蓋天麟,蓋天麟在興化府任知府期間,建府立衛,移莆田縣廨,並修學廟,居功至偉。「元政龐雜,風俗弊壞,乃力變之,以贊維護之治」,創建了興化府城隍廟,修葺文峰宮,重建了興化府學、文廟。「功澤在人,至今不泯,蓋有稽雲。」這是弘治版《興化府志》對蓋天麟的歷史評價。
救護鄭和,文峰宮內的畫作
明成祖逆襲成功,遷都北京,並遣鄭和率二百多隻大船的龐大船隊七下西洋,開啟了人類歷史上一次最隆重的航行。正使鄭和所帶領船隊自明永樂三年(1405年)起,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在首次下西洋中,神遇媽祖的「一呼神號,感應如聲,即有神燈燭於帆檣,靈光一臨,則化險為夷。舟師恬然,咸保無虞」。明成祖於明永樂七年(1409年),敕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神有功德、著在天壤。必有褒崇,以答靈貺。茲特加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仍建廟於都城外,賜額曰『弘仁普濟天妃之宮』。爰遣人以牲禮庶羞致祭,惟神其鑒!」
據《莆田縣誌》、《興化府志》記載,在鄭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間,鄭和奉旨到湄洲島媽祖祖廟主持御祭一次,遣朝廷地方官主持春秋二祭三次,還組織興化衛、平海衛指揮千戶、百戶官員、興化府知府、莆田縣知縣參與陪祭。《興化府志》禮紀十一之天妃廟中記載:「……國朝永樂初,中使鄭和等下西洋,奉神往海上,有急,屢見光怪。歸言之,得旨修廟,一在湄洲,一在文峰宮」。
文峰宮在明朝永樂初年又有了一次規模宏大的重修,這是鄭和下西洋之時所進行的。作為興化府郡縣致祭之所,地方官員定能不辱君命,全力維護文峰宮的香火綿延。數以千計的莆田籍士子進士舉人一定會對媽祖的神佑與文峰宮的庇護心懷感恩,在二百多年的明朝時光中,不遺餘力地維修、弘揚,這樣契合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之善舉,如同文峰宮的燭火一直在媽祖的心中燃燒。
朱明王朝對一望無際的海洋沒有絲毫的興趣,為防倭寇,把整個國家的海疆用四十五個衛和數以百計的千戶所、巡檢司寨堡禁錮起來,最終也未能阻擊只有十萬倭寇長達二十多年的燒殺搶奪,造成東南沿海數十萬軍民死亡,數百萬大明子民過上流離失所的生活。好在明隆慶皇帝一登基稱帝,立即開始了全方位對外貿易開放的「隆慶開關」,大海、木帆船、貿易、繁忙的港口、墟市,布滿在大明王朝漫長的海岸線上。
興化府城終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淪陷,文峰天妃宮也毀於兵火之中,這在明朝南京工部尚書康大和修纂《興化府志》中,有一段詳細的記載:「天妃廟。……廟舊在湄洲,隔漲海往返惟艱,紹興間建行祠於白湖。後又改城中,今左廂文峰宮是也。元邑人趙環珠等建,本朝官加修葺。嘉靖壬戌,倭毀,里人憲副陳應魁、員外蕭奇勳率眾重建。」
這一段關於重建文峰宮的歷史,真實無誤地體現在歷史的碼頁上。陳應魁住在文峰宮後的金橋巷,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鄉試第29名,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禮部會試第284名,殿試茅瓚榜三甲第217名進士,那年陳應魁只有十九歲。歷任工部郎中,會試同考官,浙江按察司副使,攝嘉湖兵備,任浙江按察副使期間,率兵督剿倭寇,斬殺倭兵三千人。康大和所表述的憲副就是指陳應魁曾任浙江按察副使。這個他一生最大的官職,後來,因逆奸臣被罷職歸莆田。
在康大和的《興化府志》中重建文峰宮的,還有一個員外蕭奇勳。蕭奇勳,於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鄉試第45名,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禮部會試第62名,陳謹榜三甲第159名進士,歷任浮梁縣知縣、蘄州知州、太倉知州,官至南京戶部員外郎,書宗宋大書法家米芾,善詩文。
在倭亂之後,憲副陳應魁、員外蕭奇勳率眾重建文峰宮,讓文峰宮的燭火香菸永遠縈繞在興化府城的上空,永遠祈禱著莆陽大地的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這是文峰宮遷建於城內後的一次大規模重建,可以想像的是文峰宮正殿、偏殿、跨亭在這一個時期重現於興化府城,繼續為這一方人保佑。慶幸的是那二尊南宋媽祖木雕神像完好無損,免於烽火之毀滅,讓文峰宮的香火具有綿延不斷的魅力。
05
歷史又以歷史的規律進行一場異常殘酷的改朝換代。作為聞名天下的「海濱鄒魯」、「文獻名邦」,莆田讀書人在明一朝九十八科中,單莆田一縣就有538個進士、兩個狀元、四個探花、1753個舉人,33個解元。或忠於漢民族政權的正統儒家思想,或忠於朱明王朝曾給予莆田無窮無盡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莆田人的忠誠泣驚鬼神,莆田士子慷慨赴死的犧牲虎柄史冊。從1646年,清兵攻占興化府城,直至公元1683年復界,長達三十多年的浴火抗清,古老的興化府城,數以百計的寺院宮廟、古風氤氳的文廟府學、千年古剎林泉禪院和數不清的武學典籍都毀以戰火之中。清朝初期三十年的莆田,猶如人間地獄。
那場烽火連綿的戰爭,是否給文峰宮帶來了戰火與災難?是否有多少間殿堂亭毀於一旦?這一場歷史的空白留給我們至少是些許的安慰。因為施琅大將軍執行清王朝平台政策,媽祖和平海天妃宮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無論是「湧泉濟師」,還是「澎湖助戰」,媽祖信仰跟隨著這一波歷史潮流,過唐山,渡海峽,遍及台灣的南方與北方,布滿寶島的東部與西部。文峰宮的故事從此有了碧波蕩漾的詩篇。
從施琅大將軍鐫刻在平海天后宮的《師泉記》和奏書《為神靈顯助破逆請乞皇恩崇加敕封事疏》上,可以讀到那些媽祖顯靈,助師破敵的神奇故事。「非特賜顯號,無以揚幽贊之美,彰有赫之靈。臣擬於班師敘功之日,一起題請加封……」。正當施琅大將軍上疏奏書加封媽祖封號之際,又一個歷史故事彰顯著媽祖在農耕社會保佑眾生的生動故事。
冊封琉球正使汪輯,於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二十日,在怡山院諭祭海神天妃後,前往琉球冊封,其間經歷了風高浪急而又轉危為安,在平安歸來之後,汪輯也上疏奏請皇帝加封媽祖,《為聖德與神庥等事疏》:「……有此三異,可嘆神功。伏乞敕下禮臣,議舉春秋二祭,著地方官敬肅奉行,則海疆盡沐神庥,履坦無非聖澤矣,伏乞睿鑒施行。」
施琅大將軍的上疏與冊封琉球正使汪輯的上疏,共同交織在同一個歷史節點上。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詔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靈仁慈天后。
其實,在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聖祖便下詔書誥天下,詔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載諸祀典。神其佑我兆民,永不著安瀾之績,眷茲景命,益昭重潤之休。敬遣禮官,往修祀事,維神鑒之」,並以國家祀典的禮儀祭祀媽祖,這是清朝廷歷史上第一次的褒封,天妃的稱號得以繼續,國家祭典以皇帝詔書隆重宣告,這是媽祖信仰的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這是從《天妃顯聖錄歷朝褒封致祭詔告》中找出的一份詔書。
清朝廷和滿清皇帝對媽祖信仰的宣傳聲勢和褒封規格遠遠超過了宋、元、明三個朝代,媽祖在清代所受的褒封次數之多,封號字數之多,官祭規格之高,是空前絕後的,無以復加。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敕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上聖母」,這是距清朝完全統一中國不到十五年的時間。距這次褒封只有四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皇帝敕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天后,這個在民間神祇中至高無上的封號,徹底完善了媽祖信仰在全國獨一無二的地位。那些朝廷認可的媽祖廟全都改為天后宮。天后宮就是從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開始叫起的。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八月二十四日,欽差禮部郎中雅虎等齎御書香帛到湄洲詣廟致祭。這是清皇帝御統天下以來遣欽差帶加封御書香帛到湄洲島媽祖祖廟詣廟致祭。興化府府縣官員在文峰天后宮上香洗禮,舉行盛大的受封典禮,勒旨上豎匾「文峰天后宮」。文峰天后宮作為朝廷敕封的郡縣春祭和朔望行香的媽祖官祭宮廟,獨享殊榮。豎匾文峰天后宮,以官祭媽祖廟的地位在媽祖文化與媽祖信仰史書上流芳百世。
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二十三年頒旨《御祭文》,御祭媽祖。「國家茂膺景命,懷柔百神,祀典具除,罔不抵肅。若乃天休滋至,地紀為之效靈;國威用張,海若於焉助順。屬三軍之奏凱,當重譯之安瀾。神所憑依,禮宜昭報。惟神鍾靈海表,綏奠閩疆,昔籍明威,克襄偉績,業隆顯號,禮享有加。比者慮窮島之未平,命大師之致討;時方憂旱,井澤為枯,神實降祥,泉源驟涌;因之軍聲雷動,直搗荒陬,艦陣風行,竟趨巨險。靈旗下颭,助成破竹之功,陰甲排空,遂壯橫戈之勢。至於中山殊域,冊使遙臨,伏波不興,片帆飛渡。凡滋冥祐,豈日人謀?是用遣官,敬修祀事。溪毛可薦,黍稷惟馨。神其佑我家邦,永著朝崇之戴,眷茲億兆,益弘利賴之功。惟神有靈,尚克鑒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以無以復加的禮儀,褒封媽祖為「天后」,並以國家的名義奉祀春秋二祭,皇帝親自下詔「御祭文」,完成了對海上女神媽祖的特旨褒封、祭典、祭文。這是封建社會登峰造極的祭神儀式,也是媽祖文化歷史上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分水嶺。
文峰天后宮,在這個美好而又壯麗的日子裡,作為郡縣官祭之所,開啟了三百年焚香點燭的祈禱歲月。文峰宮也以其莊嚴的殿堂、隆重的祭祀、虔誠的儀式,穿過了興化府古城每一個的春天與秋天,穿過莆陽子民透明而又清澈的心空。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七月十一日,冊封琉球使臣海寶、徐葆光復命啟奏神功,疏請春秋祀典,禮部復奏,令地方官春秋致祭,編入祀典。八月初三題,初六奉旨依議,欽遵在案。」這是清皇室《詔誥》、《諭祭文》等文字中只有一段關於媽祖春秋祭典的歷史記錄。
或許文峰宮的春秋官祭在儀式上有所隆加,祭品上有所擴大,朝廷對媽祖神祇的重視,一定會福澤文峰宮,一定會讓媽祖故鄉的媽祖人有著更堅定的文化自信。
06
媽祖信仰隨著大清王朝皇帝的褒封,欽定春秋二祭和大力的弘揚與推崇。凡沿海、沿江、沿湖、沿河之縣治,都有創建媽祖廟,或重建、重修媽祖廟。媽祖文化在清朝遼闊的國土上廣為傳播,成為中華海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歷史上又有一頁關於文峰宮的文字記載。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興化府知府宮兆麟鑒於媽祖信眾的日愈增多,焚香朝拜者日眾,文峰宮香火旺盛。二百年前陳應魁、蕭奇勳重建的文峰宮已經適應不了朝廷欽定的春秋二香祭典,決定向文峰宮後的鳳山寺塔埕擴建主殿。主殿面闊三開間,進深兩間,另加技屋,用於安放神龕及鑾輿等。主殿採用抬梁式和穿斗式合構的兩架木構式,殿內用四根內柱支撐。斗拱為一斗三升,大額枋連續斗拱。主殿的走廊前設一個天井,用於主殿的通風、採光、排水。並在天井兩邊建兩排廊廡,天井前面建山門,山門也分為內外廊,門前廊沿矗立一對石雕青石檐柱,大門兩旁則放置抱鼓石。大門廊沿中軸線安置一塊青石雕刻製作的陛石,以示為乃朝廷春秋官祭之所,顯示尊貴。整個建築群為莆陽三大媽祖廟之一,氣勢恢宏,莊嚴肅靜。
宮兆麟乃江南懷遠人,以自貢生擢安陸通判,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遷興化府知府,在興化府知府任內,重建了文峰宮主殿,倡修《興化府莆田縣誌》,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以授中憲大夫、知興化府事加六級紀錄一次,荊山宮兆麟為《興化府莆田縣誌》作序。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授湖南按察使,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遷布政使,擢廣西巡撫,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調貴州巡撫。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貴州巡撫任內失察「廠員虧欠鉛斤,奪官」。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皇帝東巡,兆麟迎駕,詔與三品銜。
宮兆麟以興化府知府重建了文峰宮主殿,二百多年以來作為官祭之所存在在古老的興化府城。後來,清嘉慶八年(1803年)興化府知府馬夔陛改鳳山寺北堂的報功祠為主祀媽祖父母的三代祠。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興化府協鎮徐慶超和麾下官兵捐俸,集資擴建了三代祠。這樣整個文峰宮建築群包括擴建的主殿、偏殿、天井、廊廡、門樓、三代祠,形成了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文峰宮建築物,占地面積達三千平方米。
歷史雖遠去了無盡的往事,那些年所重建或創建的祠殿遺留下的歷史文物依然在開口說話,敘述那些人的功德無量。從清嘉慶八年《肇建文峰宮三代祠碑記》上,我依然可以讀到那些人的姓名,知興化府事加三級馬夔陛、興糧通判加三級李承殿、莆田縣知縣王鎬、仙遊縣知縣林大任、興化府經歷石元欽、董事舉人鄭遠芳、附貢郭捷南。鄭遠芳,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鄉試舉人,清代中期詩人、書法家,留下墨跡有《為郭石迂制硯詩》,著有《用拙詩稿》。郭捷南,城內書倉巷人,父親郭占選,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鄉試舉人,歷任溧陽知縣,權丹徒縣,攝東台縣,歷官三十年。兒郭尚先,嘉慶十二年(1807年)鄉試第一名,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進士,清代書法家、金石學家,官至大理寺卿。郭捷南也是清代學者,文章、金石學皆為學界推崇。
在那塊《天后宮三代祠碑記》石刻上,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將士懷著對莆田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也懷著對媽祖立德大愛精神的虔誠,以兵樂捐俸銀擴建三代祠。署興化府協鎮副將徐慶超、左營都司馬沅、右營署都司吉林、右營守備劉允中,還有千總四人、把總八人,共捐俸銀,擴建三代祠。那些異鄉的將士或許已把莆田當作自己的家鄉,而這些人的去向及其子孫是否還有在莆田,已經無從考證。我一直相信,但凡對媽祖廟倡建、重建、重修、修葺的義舉與善舉,都會得到媽祖的保佑與祈禱。
元代石柱上的楹聯
無論是清雍正四年(1726年)御賜「神昭海表」之額,還是乾隆皇帝分別於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三次下詔褒封媽祖,封號達到二十六字。嘉慶皇帝也於嘉慶五年(1800年),下詔褒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天后,封號達三十字之多。但歷代皇帝,宋元明清,七百多年來還有褒封過媽祖父母。清嘉慶六年(1801年),皇帝下詔「議准崇祀天后父母,請照雍正三年追封關帝先代之例,敕封天后之父為積慶公,母為積慶夫人,由部行文福建巡撫,江南河道總督,於莆田湄洲及清口惠濟祠二處天后宮後殿製造版位,春秋致祭。」
文峰宮作為春秋官祭之所,在創建三代祠之時,以奉祀媽祖父母積慶公、積慶夫人,從此成為文峰宮三代祠的配祀。文峰宮三代祠創建於清嘉慶八年(1803年),奉祀元明清三代媽祖神主牌,這在《敕封天后聖母三代列聖殿宇肇建碑記》中,有一行文字已然說出創建三代祠的始終。「天后聖母三代春秋致祭崇德報功載在秩宗典至鉅也興郡城中,天后特廟坐東面西,規模頗狹,向未有後殿奉祀三代神牌……」。媽祖聖父母神牌也順應奉祀在文峰宮,成為不可分割的春秋祭典。
元代石柱上的楹聯
三代祠石柱上那一對楹聯,「粵三代有秩斯祐,惟我後無忝所生」,是這些甘心奉獻、虔誠奉祀媽祖大德大美心靈的寫照。在清一朝,從乾隆年間宮兆麟,到嘉慶年間的馬夔陛、徐慶超等這些興化府地方官吏盡力維修、重建文峰宮,以便更寬闊的殿堂供媽祖信眾奉祀,是興化府城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也是興化府城民間信仰潮如水漲的表現。
很多人留連在這副對聯的前方,叩問著心靈的迴響,尋求著生命的終極意義。重建三代祠,並用其雋秀而又有力的楷書留下這對照亮丹心的書丹,是興化鎮協鎮副將徐慶超。徐慶超是廣東鎮興福鎮叟樂村人,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中武進士,授藍翎侍衛。歷任閩浙督標右營守備、台灣北路左營都司、興化協鎮副將、閩浙陸路總兵等職。徐慶超既是一個正二品的武將,也是清中期一個書法造詣高深的書法家。三代祠石柱上的對聯仍是他親筆書寫篆刻上去。徐慶超病逝於任上,雖任武官四十年,身後僅存書籍數筐而已,絕無「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貪瀆之心,可見其高風亮節的為官為人之道。從徐慶超的身上,不難解讀出「粵三代有秩斯祜,惟我後無忝所生」。這幅對聯的真實含義,也可品出徐慶超這個莆田父母官優異的品德與高尚的情操。
古老的文峰宮.,每座建築物,每一處歷史文物,甚至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背後都有大愛無疆的故事,都有立德行善的情懷,都有令人感動的人物在歷史的瞬間所留下的足以照亮汗青的丹心。
07
遼闊的大海每一天潮起潮落,無盡的帆船在潮起潮落中,遠去或歸來。莊嚴而又肅靜的文峰天后宮在每一天的早晨與黃昏,點香燃燭,無窮的唇語是來自心靈深處的祈禱,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是一家人的團圓幸福平安,是一生夢寐以求的榮華富貴。人生即大海,漫無邊際,此岸與彼岸,渡盡了生命無了的悲歡離合,無數的人在文峰宮點亮了三炷燭光,儘可能照亮一生前行的路。
清朝道光年間(1820—1850年),是中國歷史一個殘酷的轉折點,從古代邁向近代,不僅僅是幾場震驚世界的鴉片戰爭,而且還是中國與海洋之間永恆而又痛苦的辯證關係。大清王朝或因閉關鎖國,而遠離了海洋,遠離了海上貨物貿易,而遭到歷史的懲罰,中國歷史由此改寫。
清道光皇帝在位三十年時間,還是十分重視媽祖神祇的信仰力量,在道光六年、道光十九年、道光二十八年,三次詔封媽祖,封號不斷疊加,直至「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天后」,達四十四個字之多,不能不說朝廷對海運漕運的重視,也是對媽祖神化的極力推崇。
文峰宮歷史在道光年間有了一個美妙的心靈契合,文峰宮的故事在清道光年間增添了無窮無盡的情節,讓文峰宮的文化內涵更加深厚、飽滿、溫潤。
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莆田學子郭尚先、陳池養、陳雲章三個聯袂登進士第,這是莆田人在清中後期中進士最多的一次。這三個舉子中進士入仕後,都以其勤奮、清廉、能幹在清道光年間的官場上留下了不絕於耳的好名聲。郭尚先是清朝十大書法家之一,著名金石學家,道光元年(1821年),正好郭尚先丁憂在家,莆田發生道光年規模最大的饑荒,郭尚先發動地主鄉紳捐錢捐糧,並在文峰宮、城隍廟設粥廠,全力讓災民賴以生存。道光十二年(1832年),官至大理寺卿,正三品,病逝在刑部會審的案牘上。郭尚先乃是三代祠檀樾主之一郭捷南的兒子。
陳池養以進士入仕後,在嘉慶年間歷任武邑、隆平、平鄉、棗強、元氏、河間等縣知縣,和冀州、景州、深圳等州知州,在十一年間,陳池養以其愛民如子、嫉惡如仇的情懷,兢兢業業,夙願為公,贏得廣泛的民心讚許。也是因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丁憂回故里,從此不出仕,居家四十年,做了二件澤被莆陽的大善事、大好事。在仙遊金石書院、興安書院等書院任山長,授課教書。致力於莆田的水利興修,從道光二年(1822年),倡修太平陂石圳始,南安陂、漁滄溪興文橋,修木蘭陂,築東角遮浪鎮海堤……直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修整東角石堤、土堤,並增築土堤。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陳池養倡修興化郡城,四個城內、外城門。在道光年間,陳池養還倡舉莆陽鄉紳重修文峰宮,這是清道光年存史記載的一次大規模重修。這篇《募修郡城文峰引》收錄其著作《慎余書屋詩文集》中,對募修文峰宮的由來,金額寫的非常詳細。「天上聖母降生湄洲島也,正當五代之後,趙宋之初。蓋李唐以前濱海荒涼,航海鮮少,至宋則地氣自北而南,因而密穴島嶼,生齒日繁,浮泛波濤,舳艫相接,苟非大法力之神主持於冥漠之表,如怪異之出沒,寇賊孽芽,而民之枉受其害多矣。聖母生而神靈,能伏諸水怪,援人危難之際。上升而後,感應尤多,赫濯愈甚,列代褒封,入於祀典。我朝之初,遺孽不靖,用兵海上四十年乃收台灣入版圖。戰陣之間,無有不荷神之庇者,用是屢降御書,近復尊稱天上聖母焉。聖母廟在湄洲,距郡城百里。郡城則取諸鳳山寺旁之地,建廟以奉,名為文峰宮。朔望行香,春秋致祭,官長咸集。興化兩營官兵奉調征討及戍守,禱輒應。今廟頹,當修,修約費數千百金,兩營公鳩若干,仍不能不為集腋之舉也。」
道光年間,陳池養倡修文峰宮已然是興化郡城的一件文化大事,可以想像的是,數以百計的進士、舉人、貢生紛紛捐款捐俸金,為莆陽這座朝廷官祭朝拜之媽祖廟,添磚加瓦。陳雲章,入仕後歷任東平縣、新昌縣、餘干縣、武寧縣知縣,官至奉政大夫、寶應州知州。致仕後,「愛聚書,不下五萬卷,築有『清遠樓』以儲」。陳雲章乃郭尚先姻親,也是媽祖文化的傳播者和媽祖信仰的推崇者,他的詩作《湄洲謁天后宮》,被詩家認為乃媽祖詩歌一首佳作。作為陳池養的族兄弟、摯友和同科進士,陳雲章也為文峰宮重修盡綿薄之力。
通往梳妝樓的樓梯
道光年間由陳池養倡舉的文峰宮重修,是否與文峰宮有關史料記載中邑人林揚祖有關?在大門樓門簪上豎立的一塊「文峰宮」宮匾額,「文峰宮」這三個字乃莆陽林揚祖書丹。林揚祖於清道光九年(1829年)登李振鈞榜二甲第63名進士,也是清朝莆田十個解元之一。林揚祖於清道光五年(1825年)以拔貢舉福建鄉試第一。入仕後,林揚祖的一生仕途,遼闊而又不平坦,授刑部主事,升員外郎,記名御史,充方略館纂修,廣西鄉試副考官。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仕途如入中天的林揚祖,乞歸故里,終養祖母。或許就在林揚祖在莆期間,參與文峰宮重修,並書寫「文峰宮」匾額,因為在這個歷史時期,正三品的郭尚先已經去世,陳池養終於知縣致仕,最高不過一個正六品的官職,林揚祖或已是正五品或從四品官員,按照封建社會的禮儀,由官大者主筆。林揚祖後來又轉任多個領導崗位,歷任河南道台、河南按察使,署河南布政使、陝西按察使、陝西布政使、甘肅布政使,最終以署理陝甘總督、正二品致仕,成為清朝莆田籍官吏中出任官階最高的高官之一。
梳妝樓
清道光咸豐年間,中國社會性質有了急劇的變化,莆田士子依然用媽祖文化弘揚媽祖精神,依然用媽祖精神守望媽祖文化。文峰天后宮經過道光年間的大規模重修,確保了文峰宮長達百年的香火旺盛,且作為朝廷春秋官祭之所,朔望行香之廟,文峰宮在此後的歲月里依然屹立在興化府城,依然為莆田人的每一次遠行點燭焚香,為每一個靈魂的平安祈禱。
道光年間,重修文峰宮後,雖然莆田士子只有不到十個舉子中進士,但有一百六十人中鄉試舉人,還有九十三人中鄉試武舉人,其中還有五個武舉中武進士。林揚祖三子林壽煦於咸豐五年(1855年)中舉入仕,官至內閣中書,其他的四個兒子分別以優貢生、附貢生、邑庠子入仕。陳池養孫陳奮孫,於光緒八年(1882年)鄉試中舉,是清代末期著名學者,著有《敬齋文集》。陳雲章次子陳喬齡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鄉試中舉,長子陳椿齡於清咸豐二年(1852年)鄉試中舉,這些倡舉重修文峰宮的名士官吏,以其善行善舉贏得青史留名,為保佑著兒孫仕途通達。
08
梳妝樓內的媽祖閨閣
古老的文峰宮依然在春秋官祭、朔望行香的嘉慶道光年間,保佑著興化大地的歲月靜好,依然在風平浪靜的春秋中堅守莆陽文獻名邦的書聲朗朗。莆田數十萬的鄉民依然在耕讀漁樵中度過著一年又一年的春華秋實。
儘管鴉片戰爭打開大清帝國生鏽而又斑駁的國門,此伏彼起的農民起義在大清國土上洶湧而又息滅,被歷史的槍聲打破寂靜的大清帝國依舊用慣性的力量推動著歷史的腳步緩慢向前。媽祖信仰、媽祖神在清廷最高統治者心中依舊是一尊神聖不可侵犯的保護神。清咸豐二年(1852年),咸豐皇帝下聖旨敕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天后,媽祖的封號達至四十六個字,無以復加,至高無上。
媽祖信仰,文峰宮的香爐與燭火,在清前期隨著施琅將軍收復台灣,而後台灣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管轄,從文峰宮割火分香的媽祖廟隨著莆田籍將士戍守台灣而分靈到台灣主要的城鎮。同安總兵吳英、平陽總兵朱天貴、金門鎮左營游擊游觀光,這些莆田籍將領以保家衛國的情懷踏上了平台的滔滔大海之上。吳英、朱天貴、游觀光、陳斌這些征戰閩海、收復台灣的功臣,官至二品,享受朝廷的褒封。他們的曾祖、祖父、父輩三代皆追封為左都督,這是一個封建社會人臣至高無上的榮光。游崇光、陳鉞、游金輅等先後戍兵台灣,游金輅先後擔任過台灣鎮總兵、鎮守福建台灣等處掛印總兵官、左都督署理水師提督,封定國將軍。
梳妝樓內的媽祖像
從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灣置一府三縣至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置省,這二百年的時間裡,數以千計的莆田籍將士為保衛寶島台灣,不問辛苦,戍守台灣,成為台灣的守護者。清一朝,莆田籍進士人數雖不多,只有六十多人,但鄉試舉人五百多人和鄉試武舉人人數也達到三百六十人。這些中舉入仕的莆田籍官吏也有近百人入台任職,成為台灣普及中華文化的先驅。這些來自媽祖故鄉的文官武將,在渡過茫茫的台灣海峽時,供奉在船頭的媽祖神像,以深邃而又遼闊的眼神,保佑著這些身懷家國的莆田子弟安然入台。
文峰宮在這二百多年的過唐山、渡海峽的開發台灣的歷史潮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作為清政府春秋官祭之所,朔望行香之媽祖廟,無數的兵與民、官與吏在告別興化府城之時,一定會到文峰宮點燭祈禱、焚香保佑。正如陳池養在《募修郡城文峰宮引》中所述:「……興化兩營官兵奉詔征討及戍守,禱輒應……」。文峰宮的割火分靈或已是當時興化官兵赴台征討及戍守之時,一種自然而又符合心理精神需求的行為。
明末長達二十年的倭寇之亂,在隆慶開關中剛剛恢復元氣,莆田人又迎來長達四十多年的抗清復明戰爭。在一個異族王朝的統治下,心氣頗高的莆田士子忍受不了屈辱的讀書入仕生涯,在這一段歷史時期紛紛華麗轉身,一部分遷徙到外省、外地,從浙江、廣東、海南、廣州一些普遍說莆仙方言的村莊,可以窺視到當時那些舉家遷徙的莆田無可奈何的心境。另一部分從小讀書,考上邑庠生,甚至貢生、附貢生、舉人之後,卻選擇經商這條人生之路。這從乾隆年間幾十座具有莆田建築特色百廿間大厝中,可以探秘到從學子到富豪之間並不遙遠的人生之路。因為數以千計的學子轉行與轉身,數以萬計的莆商在清王朝隱秘地崛起,成為一支不可小覷的商幫。「無興不成鎮」這句流行在清王朝遼闊王土上的民謠,已然說明了一切。
一層不染的媽祖閨閣
清朝初期,結伴而遠行的莆商,進行了一場漫無邊際的漂泊。南方以南的海南島,北方以北的東三省,也有無數莆商漂泊的足跡。更不用說富甲天下的長三角,領開放之先氣的珠三角,一座又一座的城市,繁華的集鎮、墟市,繁忙的碼頭、港口,一間又一間天后宮在歷史的脈絡上逐漸築建,奉祀焚香。這些天后宮普遍具有莆田文化的特色,絕大部分與興化會館或莆田會館共同集中在同一地點,甚至同一個建築物。三百多年過去了,這些天后宮依然還留存著幾百年前莆商之家的溫馨與特色,不能不說,莆商、天后宮、媽祖神像共同用一聲媽祖保佑庇護每一個遠行的媽祖故里故人平安的遠行。
值得人文學者研究與探秘的是,從明朝後期開始出省經商的莆田士子,究竟有多少人分布在這三百多年的時間主軸上?究竟又有多少人從此一別家鄉終成故鄉,他們的兒孫從前只把莆田當作籍貫,待到二三代以後,莆田終成為了這一脈家族的祖籍地。鄉音已改,風俗已變,連莆田人一些特有的民俗,比如正月初四做大歲,長達一個月的元宵節、清明龜、五日節、中元節送公媽、做秋與送秋,這一切具有莆田民俗文化特色的文化烙印,全部消失於時間的河流中。
曾有個朋友從南京打來電話,詢問莆田是否有個地方叫留(劉)橋巷,聽說附近還有個媽祖廟,他從他家的族譜上和口口相傳的家諜中,了解到一些碎片化的記憶。康熙年間,他的十世祖從莆田逃往杭州經商,然後輾轉至南京、鎮江、蘇州,最後落籍在上海。三百年時間,把松江縣演變成遠東第一大都市,無數的家事都消失在時間的遠方。劉橋巷、媽祖廟成了他們一個家族幾百人共同的莆田記憶。
清朝從咸豐到光緒年,也有皇帝以御賜匾額的隆重禮儀,褒封媽祖,弘揚媽祖文化,推崇媽祖精神。在這一個歷史時期,文峰宮也有過一些小規模的重修或修葺,但文峰宮的香火依舊以旺盛的人氣一直在古老的興化府城蔓延。
09
一場從鴉片戰爭發生之後可以預料的改朝換代,終於在辛亥年到來,中華民國以武昌起義的炮聲埋葬了長達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長達七百多年的媽祖封號與朝廷御賜春秋二祭已宣告結束。曾經盛況空前的文峰宮祭祀活動是否划上了句號?演繹了七百五十多年的春秋祭祀是否結束了?
文峰天后宮依舊用氣勢恢宏的建築群,守望著莆田的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依然用春秋二季盛大的祭典,用數千人異口同聲的媽祖保佑,發出感天動地的祈禱。文峰宮從早晨開門的一剎那間,就有燭火點亮了無數人生身不由己的彷徨,就有香菸氤氳著每一面悲歡離合的表情,文峰宮依舊用一天又一天綿延不絕的唇語,度過每一個信眾迥異的生命訴求。
文峰宮的香火或在這個歷史轉折時期,化成一句又一句的媽祖保佑,伴隨著莆田歷史上另一場偉大的人文遷徙。自清朝末年啟動的莆田人下南洋已經成為莆田人文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頁。
無論是清光緒年間,江口姚為棋為代表的興化幫或福莆仙幫,啟開了一場浩浩蕩蕩的下南洋高潮。還是衛理公會蒲魯士,在民國元年組織成批城市貧民及鄉下失地農民大規模下南洋,在河撈越、暹羅、荷印、北婆羅洲、汶萊等地形成了一個又一個興化村。莆田人下南洋這部史詩般人文遷徙具有劃時代的社會意義,莆田、下南洋、興安會館、媽祖神像、天后宮,在時間如河流般流逝中,沉澱在時間之上的詞語仍然溫暖著百年的莆田文化記憶。
文峰宮在下南洋這個背井離鄉的歷史瞬間,或許一直割火分靈,或許不停地響起一聲又一聲的媽祖保佑。一頭是生活在急劇變革的時代忐忑不安的莆仙子民,另一頭在異國他鄉艱難創業的莆仙遊子。清末與民國時期,文峰宮的香火也一直旺盛而又熱烈,既點亮了異國的夢鄉一疊疊汗水開花的期許,也點亮了興化府古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建築物,包括莆田廣闊的鄉村,數千座中西合璧、風格迥異的南洋風洋樓,真實地展現莆田人吃苦耐勞、戀愛家國的精神品質,也表達了在社會夾縫中頑強奮鬥的莆田人拼搏、刻苦、勤勞、團結的莆田精神。一百年時間過去了,至今東南亞各國一些國家首富、著名僑領、富可敵國的富豪,都是上世紀初下南洋的莆田人,用莆田精神培育了他們,成就了他們。
淡藍的煙香瀰漫著整個文峰宮寬闊而又肅靜的大殿,媽祖端坐在人間的高處,為每一道遠行的背影,布下了平安、祝福、安然,為每一面滄桑的表情無聲地撫慰、撫摸、親吻。媽祖俯首在生活的低處,傾聽每一聲充滿親情的祈求,注入了生機盎然的唇語,傾聽每一句氤氳愛與寬容的祝福,安靜地送上行走無疆的坦然、安寧、自信。淺淺的燭光與燈火點亮了文峰宮每天二十四小時的祈禱,點亮整座城遼闊無邊的溫暖,點亮每一個人所經之最黑暗的那一段人生之路。
即使是一場漫無邊際的大火,在文峰宮邊、劉橋巷肆虐地燃燒,文峰宮安然無恙,媽祖又用一聲聲情深意切的媽祖保佑,為一切坎坷的命運布下了祝福與度過,為天下黎民百姓的平安與幸福布下了天籟之音的媽祖保佑。
1929年,文峰宮董事林春聲等媽祖信眾呈請並上報國民政府,請求文峰天后宮改為林孝女祠,作為歷史文物加以保護,這是文峰宮在民國時代所做出的一件大事。文峰宮仍然作為政府春秋二祭之場所。
1938年,日寇已侵略中國,全民族抗戰爆發,戰火燒遍了大半個中國,媽祖信眾倡建升天樓,又稱梳妝樓,以期媽祖保佑莆田平安,保佑整個國家安然度過這天大的一劫。
梳妝樓的軟身媽祖像
戰火已經燃燒到福建沿海,硝煙瀰漫在莆田城裡城外。為不給日本侵略者留下興化府城,作為侵華的戰略支點,1939年,莆田軍民動手拆除了古城牆。而在討論莆田縣遷徙的大事時,莆田鄉紳們集中在文峰天后宮,卜卦求籤,祈問媽祖。連「盤」三卦,都是「聖杯」,一首籤詩呈現在人們的眼前,「莆人有福莆人修,逞狂兩聖早運籌。雖然還有烽火急,莆陽人民永無憂。」一首籤詩解開了莆田之厄運,也讓百萬莆田人依然在辛勤勞動,依然在美好生活,依然以數千莆田青年投筆從戎,奔向戰火紛飛的抗日戰場。
又一場大火映紅了文峰宮前街,1946年農曆正月初三一家叫紅全青果店著火,整條街道兩側的店鋪都陷入一片火海中,連縣巷南端的木牌坊「文獻名邦」也被徹底燒毀。近在咫尺的文峰宮,幸免於難,成為當時莆田人視為神奇的媽祖保佑。
梳妝樓內的媽祖閨閣
古老的興化府城牆、城樓、城門消失了,文峰天后宮卻在這個變幻而又詭異的時代有了最完整的建築布局,文峰宮大殿、偏殿、三代祠、升天樓、天井、廊廡、門樓、亭榭,是莆田市規模頗大的三大媽祖廟之一,是元明清三代興化郡縣官祭媽祖之場所,也是莆田人過唐山、渡海峽、行四方、下南洋時祭祀與進香的主要宮廟之一。
靈鍾湄嶼,跡顯文峰。這是文峰宮升天樓築建時鐫刻在升天樓屋牆上的聯句,真實地說出了文峰宮永恆而又綿久的文化信仰之魅力。
10
歲月蹉跎,塵世間無窮無盡的往事消失於時間的遠方,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永存於媽祖文化之中,鮮活地保存在媽祖信仰之中。儘管時間之手掌曾經冷酷地抹去了文峰宮之元代創建的前殿與後殿,也曾拆除於寬闊而又古老的大殿。但歷史又以媽祖精神在歷史的軌道上重興文峰宮燦爛的媽祖文化,重現文峰宮香火鼎盛的歷史。
成書於明弘治二年(1489年)莆人黃仲昭纂《八閩通志》中有一段關於文峰天后宮的詳盡記錄。同樣明弘治年間莆人周瑛、黃仲昭編著《興化府志》,也有一段關於文峰天后宮的前世今生。明萬曆三年(1575年)莆人康大和纂修《興化府志》也有文峰天后宮的歷史檔案。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莆人廖必琦、林黌纂《興化府莆田縣誌》,在寺觀中獨有文峰宮之一段史記:「文峰宮,在城中善俗鋪,原系水陸院山門。元至正十四年,僧霞谷合兩院為寺,因奉府縣舍地建天妃宮,面對鳳凰山文峰,故名文峰宮。乾隆二十一年,知府宮兆麟擴鳳山寺右邊地,捐俸建後殿。」而在1990年莆田縣人民政府編《莆田縣誌》中文峰宮已無條目,被時間湮滅於時間的近處。
從南宋紹興年間起,文峰宮之前身白湖順濟廟作為朝廷敕封的春秋官祭之場所,朔望行香之媽祖廟。從白湖順濟廟到文峰天后宮歷經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直至清乾隆年,清廷詔令天下對媽祖「春秋諭祭」,行「三跪九叩首禮」,興化府郡縣官員一直在文峰宮舉行春秋二祭。文峰宮無論在歷史上、媽祖文化上與媽祖信仰的傳播上,具有特別重要的人文意義。文峰宮不會淹沒於時間之中,反而會在時間河流之上呈現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封面。
文峰宮從白湖順濟廟遷徙而來,從歷史的深處點亮了一代又一代媽祖信眾的心燈,點亮了古老的興化府城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所迸發的璀璨文明與光芒。文峰宮就和歷史文化名城興化府古城一樣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習俗,已經沿著歷史的頁碼逐漸浮現在莆田作為文獻名邦的封面上。
1983年,延宕了七十年時間的莆田,撤地設市,又回歸到七十年前的古老興化府歷史記憶中,回歸到公元983年軍城創建之時的歷史沿革起點上。一千年前公元983年的城,一千年後公元1983年的市,莆田用一千年的時間以歷史與文化串起一座美麗而又生機盎然的城市,預示著莆田市即將又開啟了一場氣勢恢宏的崛起。
隱蔽於時間深處的文峰宮兩尊宋代媽祖神像,在1985年舉辦的「媽祖史跡展覽」上驚嘆於所有信仰媽祖的莆田人。文峰宮的重建與修葺逐漸在媽祖信眾朋友圈內萌動,儘管文峰宮主殿、山門在一場城市擴建的歷史進程中,消失在我們鮮嫩的記憶上,保持完好的三代祠、升天樓依舊頑強地支撐起文峰宮的香爐與燭火。
1993年文峰宮恢復了文峰宮作為媽祖宮廟奉祀與祭祀的功能。同一年,由於三代祠的建築歷史悠久,升天樓具有不可多得的建築風格,文峰天后宮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萬里平安功昭滄海,千秋順濟績著文峰。這對文峰宮的楹聯道出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也說出了從白湖順濟廟到文峰天后宮的千秋績著。二百年的三代祠雖有些狹窄、郁暗,但那是一個朝代官民齊心協力創建的歷史記憶。梳妝樓是有點逼仄、壓抑,甚至細小的木梯在每一個轉彎處顯得侷促,但獨有的建築風格、細化的文化記憶,布滿了梳妝樓的每一個角落。尤其在梳妝樓供奉的媽祖軟身木雕神像,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是這個世界上僅存歷史悠久的大型媽祖軟身神像。因緣際會,梳妝樓、宋代媽祖軟身木雕神像、清代中期木板刻印的媽祖像,這些珍貴的文物集中在梳妝樓,集中在文峰宮,可以讓無數的後人領略媽祖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三代祠中供奉的宋代木雕媽祖神像,原在白湖順濟廟,也於元至正十四年隨白湖順濟廟一併遷入文峰天后宮,一直在文峰宮裡點燭焚香,這尊近千年歷史的媽祖神像,是南宋初期莆田工匠用圓雕的技術雕塑而成,樟木、圓雕、貼金、彩繪,雖然這尊媽祖神像只有72厘米,但其神情生動,髮髻形式、全身服式仍然鮮明、鮮麗。
近千年的燭火映亮了媽祖心中的五湖四海,映亮了千萬條陌生而又熟悉的航路。近千年的香火氤氳了媽祖心中的萬千熱愛,氤氳了整個世界的風調雨順,氤氳了每一聲由衷的媽祖保佑。
11
歷史進入新的世紀,媽祖文化也隨著歷史滔滔不絕的潮聲不斷推陳出新,不斷湧現出嶄新的文化內容。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文峰宮千年的歷史不斷在時間的畫面上流光溢彩。
閨中再毓媧皇聖,海內如歆大禹歌。文峰宮是宋元明清朝廷欽定的官方春秋二祭之所,朔望行香的媽祖廟,在媽祖文化中具有獨特而又崇高的地位。千年的春秋祭典,千年的朔望行香,文峰天后宮在萬萬千千的媽祖信眾中確立了不可或缺的精神記憶,尤其是數百座來自台灣的媽祖廟,把文峰天后宮當作進香並駐蹕的重要之所,每一場聲勢浩大的台灣媽祖信眾渡海峽、回娘家的媽祖文化活動,文峰宮都是不可缺少的點燭焚香之媽祖廟。
2009年,註定是文峰天后宮媽祖文化之重要節點,這一年五月,文峰天后宮的《媽祖信俗》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拓展項目。這一年,文峰天后宮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色古香的三代祠,完整而又滄桑的屋架,雕工精美的石柱,石柱上那蒼勁有力的對聯,歷經風風雨雨的拜石與地磚,拙樸的元代石柱,清嘉慶年間《勅封天后聖母三代列聖殿宇肇建碑記》和《天后宮三代祠碑記》石刻兩方。坐北朝南的梳妝樓、木梯、木走廊、木柵欄,低低的屋檐下是香火氤氳的文峰宮,宋代媽祖木雕神像一尊和宋代媽祖軟身神像完美地構架這座千年文峰宮彌足珍貴的文化價值。清代鑾駕底座、金繡龍袍、銀圭、手抄媽祖真經、木版刊印《百枝籤詩》等具有特別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無不是研究媽祖文化的珍貴資料。
文峰天后宮在媽祖信仰的發展與傳播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已深深地注入媽祖文化這條幹凈、清澈、寬闊的文化河流中。2009年,以湄洲媽祖祖廟為代表的《媽祖信俗》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這是中國唯一信俗類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千年媽祖文化和媽祖信仰在信俗上的文化表現,也是千年時間一代又一代的媽祖人智慧結晶。
文峰天后宮是湄洲媽祖祖廟在莆田城的主要行宮,媽祖信仰習俗的主要表現形式與湄洲媽祖祖廟一脈相承。文峰宮的媽祖信俗源於南宋,盛於元、明,興於清代,並在歷史進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作為興化府郡縣春秋二祭之場所、朔望行香的媽祖廟行宮,文峰宮媽祖信俗融匯了中華民俗文化中的優秀傳統,成為以媽祖祖廟為代表的媽祖信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媽祖信俗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內容上不斷積澱,不斷完善,不斷傳播,成為廣大媽祖信眾永恆的精神食糧。
由於文峰宮在興化府古城裡,千年的官方春秋二祭,文峰宮媽祖信俗又具有獨特的文化藝術元素。媽祖三獻禮是文峰宮特有的習俗,是文峰宮媽祖祭祀活動的重要內容。有史可據,自南宋初期興化郡縣的春秋二祭中就形成了「初獻、亞獻、終獻」的三獻禮儀式,始於迎神、終於送神的整個儀式過程。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媽祖祭祀列入國家祀典,春秋致祭。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詔全國各省、府縣地方原建廟宇,照例春秋致祭,行「三跪九叩禮」,從國家層面上對媽祖春秋二祭儀式的確立與規範。
文峰宮媽祖貢品
文峰宮媽祖貢品是媽祖信俗一個重要內容,媽祖貢品沿襲了中華民俗文化中對神祇祭祀時的「犧牲」,但媽祖貢品自南宋興化郡縣春秋二祭時,所發生的媽祖貢品又完全立足於莆田特有的習俗。宋元明清民國至今,媽祖貢品所包含的工藝流程代代傳承,相沿成俗,成為媽祖信俗中既豐富多彩又文化濃厚的民間風俗。
文峰宮媽祖信俗中還有媽祖廟會、媽祖進香、媽祖巡遊等,這些具有特色民俗文化活動的媽祖信俗,是與文峰宮所處的地理位置形成的一系列具有媽祖廟主要行宮的信俗內容。同時,文峰宮在媽祖信仰傳播與發展過程中本身所占據的地位所決定的。文峰宮每隔五年組織信眾前往湄洲媽祖祖廟進香一次,每年前往賢良港天后祖祠進香。每年在文峰宮舉辦媽祖中元節普渡,下元節普渡,設醮建壇,祈求媽祖賜福。
文峰宮媽祖貢品
2019年農曆正月二十九,文峰天后宮舉辦尾暝元宵文化民俗活動,刷爆全國文化圈。元宵佳節,也叫上元祈福,是中華民俗文化的一大節慶活動。莆田元宵節卻有著特別的文化意蘊,正如莆田的一句民謠所稱:莆田元宵,文峰宮起,文峰宮止。
文峰宮從農曆正月初五起到正月初九舉辦祈年活動,正月十五元宵節和正月二十九晚上舉行媽祖巡遊、巡安布福的大型踩街活動。長達數里的元宵燭山,每一盞亮麗的燈都是人們祈盼幸福安康的心愿。異彩紛呈的媽祖供品,每一桌生機盎然的齋菜都是人們迎祥納福的祈願。感天動地的媽祖誦經,每一句情深意切的朗誦都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嚮往。文峰宮元宵活動開啟了中國曆時最長的元宵節,莆田數千個鄉村從農曆正月初五直至正月二十九,一直演繹著塵世間的歡樂,游燈、擺棕轎、跳儺火,燃燭焚香、放鞭炮、燒稻草與貢銀,甚至上刀山、下火海、打鐵沙、打鐵球,用激越的身體語言表達不畏艱難的生活願望。
文峰宮山門告竣慶典,資料圖
又是一個晴朗的早晨,又有一群來自台灣的信眾,走進文峰宮,沐手洗禮,點燭燃香,虔誠地行三跪九叩之禮,微微蠕動的唇語,一定是祈求美好與平安,俯身跪叩的身軀一定是盼望善良的心愿如期而至。喃喃細語,媽祖已聽見,文峰天后宮已聽見,天與地已聽見。每一道無愧俯仰的身影,一定能抵達幸福的高地。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8a4RmeB.html
媽祖信仰的臺灣特色
「三月瘋媽祖」是臺灣獨有的宗教文化。媽祖信仰跨過黑水溝,在臺灣落地生根後,發展出本土在地特色,包括進香遶境、湄洲謁祖、Q 版公仔、媽祖神像,連「媽祖」這個稱號都十足臺灣味!天上聖母如何成為臺灣守護神?媽祖信仰又是怎麼長出在地本土味?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張珣研究員,帶你一同來了解。
國家級女神──媽祖,如何成為臺灣最強天后? | 閱讀專題 | 閱讀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2PhLDdY
不是林氏後人,但我們都稱呼「媽祖」
「我參加進香時,會聽到有人叫媽祖『婆啊』。在媽祖昇天的福建莆田,林氏後代婦女農忙時把嬰孩放在一旁,也會說『姑婆,幫我看一下孩子』!」中研院民族所所長張珣說。
媽祖信仰普遍流傳在中國、港澳、東南亞各地,但唯獨臺灣與福建會以媽、祖、婆這種「親屬」稱謂稱呼媽祖,像是呼喚姑婆祖輩。臺灣信徒用親近的「媽祖」、「媽祖婆」、「姑婆」等稱號,其他地方則多以天上聖母稱呼。
在臺灣,媽祖傳說大家並不陌生,流傳最廣的是清朝《天妃顯聖錄》的記載版本。林氏家族祖輩為福建莆田望族,歸隱到湄洲島居住,母親王氏夢見觀音大士後懷胎,在西元 960 年 3 月 23 日生下林默娘。她自幼聰穎,通曉詩書,13 歲有道士授法,16 歲就展現靈力,驅邪救世。
26 歲時,林默娘於 9 月 9 日道成昇天。當地漁民立一小祠,尊稱為「通靈神女」,之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才有了「天上聖母」封號。
張珣指出,媽祖的傳說有多種版本,但隨著時間越來越趨向一致。在統一的故事版本中包含了誕辰、昇天日,還有她受到儒道佛三教影響,這些元素都有助於媽祖信仰廣泛在官方與民間傳播。
福建莆田縣為媽祖出生地,也是信仰起源。福建移民到澳門之後,在當地保留了特殊的祭典儀式,信徒會在媽祖昇天日到海邊焚燒紙船,舉行海祭。攝影│林洵安
福建莆田縣為媽祖出生地,也是信仰起源。福建移民到澳門之後,在當地保留了特殊的祭典儀式,信徒會在媽祖昇天日到海邊焚燒紙船,舉行海祭。
攝影│林洵安
史上最長封號的國家級女神
國家對信仰傳播的影響力,可由封號看出。從靈女、神女、夫人、妃到后,媽祖的封號不斷晉級「升官」。靈女、神女是閩南民間巫術信仰對女神的稱呼。夫人、妃、后則為歷代皇帝的賜封,依循儒家《禮記》的封祿規則。另外,媽祖也被稱為「天妃」,則來自道教的封號。
這些封號的轉變,除了透露國家支持、強化信仰,也顯示出媽祖信仰所揉雜的多重特色。從民俗巫術、國家禮教封號,再融合佛道教元素,匯聚了各方社會群體的認同,讓各地信眾都能接受。
張珣提到,
媽祖與中國其他女神信仰,最不同之處在於:媽祖一直是「國家級女神」。
宋朝時,傳說媽祖顯靈救助疫病,因而被皇帝詔封為夫人,此後也不斷因眾多護國神蹟被追封,到了清朝達到史上顛峰高達 64 個字!
這一串顯赫的封號是:「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鍚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后之神」。
媽祖從宋代開始被國家神格化,伴隨各種護國護民的神蹟傳說,相傳鄭和、鄭成功、施琅等人都受到庇佑。圖中即為媽祖顯靈守護宋朝船隊。圖片來源│Wiki
媽祖從宋代開始被國家神格化,伴隨各種護國護民的神蹟傳說,相傳鄭和、鄭成功、施琅等人都受到庇佑。圖中即為媽祖顯靈守護宋朝船隊。
圖片來源│Wiki
26 歲未婚女子,卻被封為夫人、妃、后、聖母,張珣打趣地說:「這些冊封和稱號帶有很強烈的相夫教子、母性特質,呼應儒教女性從夫、從子的傳統倫理觀,但大概不太符合現在兩性平等的概念。」媽祖身上也展現出女神信仰的矛盾性,既重視貞潔,又強調生育後代的母性,反映了父系社會崇尚的理想女性特質。
媽祖如何成為臺灣守護神?
考試功名、平安健康、生意興榮,臺灣人萬事都求媽祖保佑,臺灣媽祖廟的數量也在清代時超過了中國。媽祖是如何從海神,變成本土的全民守護神?
有研究認為與施琅有關。施琅與鄭成功三代作戰時,大量動員莆田軍隊,攻克臺灣後他擔心功高震主,便假託戰功都來自媽祖庇佑。康熙皇帝也因此賜封媽祖為「天后」,表面上宣傳宗教信仰、教化人心,實則象徵民間崇奉的神祇,也肯定清朝取得臺灣的政權合法性。
除了官方帶動,民間力量也相當重要。當時,臺灣的族群械鬥嚴重,不同祖籍各有神明,漳州移民拜開漳聖王,安溪人有清水祖師,同安人供奉霞海城隍。但媽祖保佑渡海平安,移民多半一致供奉,衝突僵持不下時,往往便以媽祖做仲裁。
隨著移民落地生根後,從原本的祖籍,慢慢轉向認同臺灣在地村落,媽祖也逐漸成為大家共同信仰的神明。除了漁民請求出海平安,媽祖也屢次展現抗番、求雨、保佑商業海運、考取功名等神蹟,士農工商、男女老少都尊奉祭拜。
形象慈祥和藹的媽祖,深入人心,逐漸跨越族群、身分行業,成為臺灣民間信仰的「最強天后」!
媽祖信仰約從明清時期傳入臺灣,逐漸「本土化」後,成為普遍的民間信仰。圖為日治時期的澎湖天后宮,這是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圖片來源│Wiki
媽祖信仰約從明清時期傳入臺灣,逐漸「本土化」後,成為普遍的民間信仰。圖為日治時期的澎湖天后宮,這是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
圖片來源│Wiki
媽祖廟遍布全台,總計約 998 座,以高雄分布密度最高。資料來源│洪瑩發提供/中研院人社中心GIS
媽祖廟遍布全台,總計約 998 座,以高雄分布密度最高。資料來源│洪瑩發提供/中研院人社中心GIS
臺灣慈悲媽祖 VS 香港正義天后
有趣的是,「慈悲和善」並不是各地媽祖的共同形象。
香港強調媽祖為正義化身,但臺灣則多取其慈悲貌,這或許也是媽祖的「在地性格」。
張珣解釋,神明的象徵有共性與殊性,海上守護神是媽祖共通性,除此之外,神祇亦有多面向的能力。神話中媽祖收服海妖成為千里眼、順風耳,宋代時保佑軍隊擊敗金兵,到了明清,分別協助鄭成功、施琅作戰。因此,非閩地區經常強調其驍勇善戰的面向,視為武力高強的正義之神。
臺灣則著重在媽祖的慈悲貌,因為眾多閩南移民把媽祖當成老祖宗,隨著林氏後代稱呼「媽祖、娘媽、姑婆」,更彰顯媽祖親近、庶民化的特色。
而當福建移民到美國、檳城或上海等地,也不特別強調慈悲,而是視為家鄉神的概念。
媽祖信仰普遍存在於華人地區,許多移民遷徙時會攜帶神像或香火隨船,保佑一路平安,落地後便供奉媽祖信仰,並作為家鄉認同、仲裁糾紛的依據。日本、美國、馬來西亞甚至南非,都有媽祖廟。圖為澳洲墨爾本近郊的媽祖神像。圖片來源│張珣
媽祖信仰普遍存在於華人地區,許多移民遷徙時會攜帶神像或香火隨船,保佑一路平安,落地後便供奉媽祖信仰,並作為家鄉認同、仲裁糾紛的依據。日本、美國、馬來西亞甚至南非,都有媽祖廟。圖為澳洲墨爾本近郊的媽祖神像。
圖片來源│張珣國家級女神──媽祖,如何成為臺灣最強天后? | 閱讀專題 | 閱讀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2PhLDdY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