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鎮總兵柴大紀(1732年-1788年)武進士出身。178台灣鎮總兵柴大紀(1732年-1788年)武進士出身。178台灣鎮總兵柴大紀(1732年-1788年)武進士出身。178台灣鎮總兵柴大紀(1732年-1788年)武進士出身。178台灣鎮總兵柴大紀(1732年-1788年)武進士出身。178

台灣鎮總兵柴大紀
柴大紀(1732年-1788年),字肇修,號東山,浙江江山人,清朝軍事將領,同武進士出身。
柴大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lDT7nH
生平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科三甲武進士。授南福建守備。歷官福建水師提標左營守備、水師提標右營遊擊、澎湖水師右營遊擊、閩浙督標水師營參將、湖南洞庭協水師副將等職。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升福建海壇鎮總兵。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任臺灣鎮總兵。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於林爽文事件中力守孤城嘉義近半年,以功封一等義勇伯。福康安入城時,柴大紀未執「橐鞬之儀」。被福康安上參疏議紀「聽任兵丁開賭寓娼,販賣私鹽」、「令其每月繳錢」,又說林爽文起事完全是柴大紀「平日廢弛貪黯,積漸釀成」。遭檻至京處決。其子柴際甲發配至伊犁為奴[1]。《清史稿》有傳。
柴大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lDT7nH

柴大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清朝功臣爵位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灣鎮總兵柴大紀(1732年-1788年)武進士出身。178台灣鎮總兵柴大紀(1732年-1788年)武進士出身。178台灣鎮總兵柴大紀(1732年-1788年)武進士出身。178台灣鎮總兵柴大紀(1732年-1788年)武進士出身。178

清朝功臣爵位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浙江江山人,由武進士授福建守備,累擢至海壇鎮總兵,旋移鎮臺灣。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起事,陷彰化,旁攻諸羅、鳳山,皆陷。大紀以總兵守府治,敵分道來攻,皆卻之。翌年,大紀出攻諸羅,克之,即移軍守諸羅。旋以守府城功,賞花翎。林爽文攻諸羅,大紀力禦之,授福建陸路提督、「壯健巴圖魯」名號,旋加太子少保銜。高宗手詔「惟知以國事民生為重,古之名將,何以加之。」因封為一等義勇伯。清廷既命福康安為將軍,師至,嘉義圍解。大紀出迎,自以功高拜爵賞,又在圍城中,倥傯不具櫜鞬禮,福康安銜之,遂劾大紀詭詐。高宗命奪大紀職,逮問。福康安尋以大紀縱弛貪瀆、貽誤軍機議斬,送京師。大紀猶力辯。五十三年(1788),命如福康安議,棄市,其子發伊犁為奴。(林偉洲)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柴大紀(1730—1788),浙江江山人,清朝將領,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武進士。 歷任福建福寧鎮提標左營守備、右營遊擊,澎湖水師營遊擊、參將,南湖洞庭協副將,福建海壇鎮總兵。 四十八年,改任臺灣鎮總兵。 朝廷先後贈柴大紀"壯健巴圖魯"名號,升福建陸路提督,又改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一等義勇伯。 乾隆五十三年,柴大紀含冤被殺,子女發配新疆伊犁為奴。


柴大紀(1730—1788)字肇修,號東山,浙江江山人,清朝將領。 自武進士授福建守備。 累擢至海壇鎮總兵,移台灣鎮。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林爽文亂起。 爽文漳州人,徙彰化,所居村曰大裡鈴。 時奸民相聚,號天地會,漳州人莊煙為之魁,爽文與相結,謀為變。 臺灣知府孫景燧馳詣彰化,督知縣俞峻、副將赫生額、遊擊耿世文捕治,焚數小村以怵之。 爽文因民怨,夜糾其徒來襲,赫生額等皆戰死。 明日,遂破彰化,景燧亦殉焉。 傍攻諸羅、鳳山,皆陷。 大紀時以總兵守府城,賊分道來攻,大紀出駐鹽埕橋御之,擊沉賊舟數十,馘千餘。
出攻諸羅
五十二年春,水師提督黃仕簡、陸路提督任承恩先後赴援。 大紀出攻諸羅,克之,即移軍守諸羅。 旋以守府城功,賜花翎。 上以仕簡、承恩師久無功,授總督常青將軍,渡台灣視師。 爽文攻諸羅,自二月至四月凡十至,大紀督遊擊楊起麟、守備邱能成等出戰,殺賊數千。 爽文之徒張慎徽偽降,大紀察其詐,置諸法。 臺灣諸府縣皆編竹為城,不耐攻,大紀以忠義率兵民誓堅守。 上嘉大紀勞,賜荷包、奶餅,下部議敘。 六月,授福建陸路提督,仍兼領臺灣總兵。 鹽水港者,諸羅通府城糧道也,賊來攻,大紀力禦之。 上促常青赴援,予大紀壯健巴圖魯名號,參贊軍務。 八月,上以常青衰老不能辦賊,命福康安為將軍,仍令大紀參贊;而常青令總兵魏大斌援諸羅,賊邀諸途,退駐鹿仔草;復令總兵蔡攀龍援諸羅,大紀出戰,迎入城共守。 上移大紀水師提督,而以陸路提督授攀龍。
赴援
十一月,加大紀太子少保。 上以諸羅被圍久,縣民困守,奮力向義,更縣名為嘉義。 賊攻城益急,上密谕大紀:「不必堅執與城存亡,如遇事急,可率兵力戰,出城再圖進取。 "大紀疏言:"諸羅居臺灣南北之中,縣城四周積土植竹,環以深壕,壕上為短垣,置炮,防衛堅固。 一旦棄之而去,為賊所得,慮賊勢益張,鹽水港運道亦不能守。 且城廂內外居民及各莊避難入城者共四萬餘人,助饷協守,以至於今。 不忍將此數萬生靈付逆賊毒手! 惟有竭力保守,以待援兵。 "上手诏謂:"所奏忠肝義膽,披覽為之墮淚! 大紀被圍日久,心志益堅,勉勵兵民,忍飢固守,惟知以國事民生為重。 古之名將,何以加之? "因封為一等義勇伯,世襲罔替,並命浙江巡撫琅喇叭予其家白金萬,促福康安赴援。
議斬
十二月,福康安師至,嘉義圍解,大紀出迎,自以功高拜爵賞,又在圍城中,倥偬不具大氣鞬禮,福康安銜之,遂劾大紀詭詐,深染綠營習氣,不可倚任。 上谕謂:「大紀駐守嘉義,賊百計攻圍,督率兵民,力為捍衛。 朕谕以力不能支,不妨全師而出。 大紀堅持定見,竭力固守,不忍以數萬生靈委之於賊。 朕閱其疏,為之墮淚。 福康安乃不能以朕之心為心乎? 大紀嘗奏賊以車載槍炮攻城,今福康安言得賊攻城大車,又委棄槍炮,為我軍所得,足見大紀前奏不虛。 大紀又奏縣城食盡,地瓜、花生俱罄,以油籸充食。 當時義民助餉,未必遽至於此。 但大紀望援心急,以食油籸為詞。 普吉保、恆瑞兩軍尚復觀望不進,若雲猶有餘粟,則兩路赴援更緩。 此時縣城存亡未可知,安怪大紀過甚其詞耶? 大紀屢荷褒嘉,在福康安前禮節或有不謹,致為所憎,直揭其短。 福康安當體朕心,略短取長,方得公忠體國之道。 "侍郎德成自浙江奉使還,受福康安指,訐大紀。 上命福康安、李侍堯、徐嗣曾、琅喬治試圖按治,福康安臨致書軍機大臣,言:"大紀縱兵激民為變,其守嘉義,皆義民之力。 大紀聞命,欲引兵以退,義民不令出城,乃罷。 "事聞,上谕謂:"守諸羅一事,朕不忍以為大紀罪,至其他聲名狼藉、縱兵激變諸狀,自當按治。 "命奪大紀職,逮問。 福康安尋以大紀縱弛貪黷、貽誤軍機,議斬,送京師。 上命軍機大臣覆讞,大紀訴冤苦,並言德成有意周內,迫嘉義民證其罪,下廷訊,大紀猶力辯。
五十三年七月辛巳,命如福康安議棄市,其子發伊犁為奴。
千古奇冤
結下樑子
福康安是傅恆的兒子,乾隆帝非常眷愛。 福康安為了搶功來到臺灣。 福康安聞前鋒得勝,也領兵到嘉義城,柴大紀出城相迎,只向福康安請安,不行跪拜禮,福康安心中已是不悅,佯為謙遜,叫大紀並馬入城。 大紀也不推辭,跨馬導入,照清朝軍制,下屬迎接上司,須要身執頻繁棺鞬,不能並馬入城,柴大紀屢受褒封,身膺伯爵,自思與福康安也差不多,少許失禮,料亦不妨。 豈知這福康安心胸狹窄,挾恨懷仇,柴大紀的性命,要斷送在福康安手中了。
受人誣陷
自福康安入嘉義城后,已著人馳遞密奏乾隆帝,說柴大紀詭譎取巧,奏報不實,乾隆帝倒也聖明,料知大紀屢蒙褒獎,稍涉自滿,對福康安失禮,因被參劾。 誰知福康安不肯罷手,接連又是幾度彈劾大紀奏摺,複運動那奉旨查辦的德成,複奏:「大紀如何貪黷,如何寬縱,」乾隆帝尚在未信,命浙、閩總督李侍堯查奏。 李侍堯畏福康安威勢,自然隨聲附和,乾隆帝又將任承恩、恆瑞等,逮回親訊,任承恩、恆瑞等一幹人犯,都說大紀釀成禍亂,暗中掣肘,恁你乾隆帝什麼英明,柴大紀什麼義勇,至此昏蔽誣衊,就降了革職拿問的聖旨。
含冤而死
柴大紀自念無辜,到京被訊,寧有憑空自誣的道理,自然呼冤不置。 乾隆帝親加復訊,大紀仍微訴枉曲,龍顏動怒,竟命正法,可憐一片忠心的柴大紀,無罪遭刑,橫屍燕市。 比殺張廣泗還要冤枉。 任承恩、恆瑞等,反得保全性命,還有這位諂媚取容的和珅,前已屢次超升,授職大學士,至此說他辦理軍機,勤勞懋著,封他為三等伯,賞用紫韁。 懸空夾入


王得祿(1770年1月19日-1842年2月7日),字百遒,號玉峯,室號慎齋,諡果毅。福建省臺灣府諸羅縣溝尾(今嘉義縣太保市)人,清治時期著名將領,協助平定林爽文事件,擊潰朱濆、蔡牽等海盜勢力,並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協防澎湖。王得祿生前為官至浙江提督,加太子太保銜。死後追封伯爵,並加太子太師銜,為清治時期官位最高的臺籍官員(再次為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霧峰林家成員)。另外,王得祿墓是全臺最大的私人墓園,也是目前嘉義縣內僅有的兩處國定古蹟之一(另一處為笨港水仙宮)王得祿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bXy1gD

台灣鎮總兵柴大紀(1732年-1788年)武進士出身。178


乾隆明知名將柴大紀蒙冤,為什麼還是要他死?
2019-02-18 由 綿州虎眼 發表于歷史
柴大紀奉旨赴台灣剿天地會,怎奈同僚們儘是些酒囊飯袋,於是他便成了天地會的眼中釘,誓欲拔除而後快。
柴大紀雖困守孤城, 但因禦敵有方,連連挫敗敵鋒,乾隆皇帝知大紀危困,讓他權宜行事,為保存實力,不妨棄城出走,日後再圖進取。柴大紀表示:城內城外有數萬百姓,不忍拋棄,決心死守,待援軍到來共破天地會。乾隆讀罷奏章,感動得熱淚點點。
福康安受命福建提督,帶領一支人馬匆匆赴台,先鋒官拼殺開路,他率軍緊隨其後,終於抵達嘉義城下。
柴大紀見援軍到來忙出城相迎。
敵軍壓境,刀兵相逼,比不得平常時候。柴大紀只向福安康拱手請安,未行跪拜禮,福安康心中不悅。滿朝文武哪個敢小覷我?你柴大紀算個什麼東西,竟敢不把我這個頂頭上司放在眼裡!
福安康越想越氣,便密奏一本,說柴大紀先前奏報不實,有欺君之罪。
乾隆皇帝是個明白人,看了福安康的奏本,一笑,順手丟下。
福安康又上一本,說柴大紀為冒軍功,說報軍情,應嚴加查辦。
奏本拜發多日,不見朝廷有何動靜。
福安康是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主兒。於是,他便運動一班僚佐,隔幾日遞上一摺奏本,惹得乾隆皇上很是心煩,就對浙閩總督李侍堯說,你方便的時候查一查,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乾隆是聰明人,知道福安康年少氣盛,一定是與柴大紀鬧了彆扭,才不依不饒。他叫李侍堯查辦,不過是應局。但福安康可不含糊,他不扳倒柴大紀絕不罷休。於是,他向李侍堯攤了牌。
李侍堯是福安康的父親一手提拔起來的,那叫世交;柴大紀不過是個總兵,福安康是提督;再說皇上與福安康之間又是那個……哪頭輕哪頭重不用掂量,一向公道正直的李侍堯這次也違了心。
乾隆皇帝知道柴大紀蒙冤,但他不想為柴大紀傷了福安康的感情。他與福安康的母親有過床第之歡,福安康就是那時他點下的種子。他太愛那個女人了,可是那個女人早早地離他而去了
乾隆手握飽蘸硃砂的筆,心中嘆道:柴大紀呀柴大紀,這麼多人告發你,派去查辦你的人也不說你好話,叫我有什麼辦法呢?
高懸著的硃砂御筆落了下來。
一代明君仍然是明君。
柴大紀的冤魂出了竅。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ejg2pgr.html


臺灣鎮,全稱福建臺灣鎮,初設於清朝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為臺灣清朝時期的臺灣清朝統治區最高軍事單位,其主官是臺灣鎮總兵,官銜全名:鎮守福建臺灣總兵官,在官職上屬總兵官銜,官職品等則為正二品,官署位於臺灣府城鎮北坊。臺灣鎮總兵受臺灣道(建省前)及福建臺灣巡撫(建省後)節制,在臺灣道未加按察使銜以前,是臺灣文武官員中唯一有權力直接上奏給清朝皇帝的官員,上級為福建陸路提督、福建水師提督。
歷任總兵
楊文魁(首任)
王化行
穆維雍
王國興
王萬祥
張玉麒
李友臣
王傑
王元
崔相國
姚堂
歐陽凱
藍廷珍
陳策
黃英
藍廷珍
林亮
陳倫炯
王郡
呂瑞麟
蘇明良
馬驥
章隆
何勉
張天駿
施必功
陳汝鍵
蕭璟
朱光正
馬龍圖
薛瑞
沈廷耀
李有用
林君陞
李有用
陳勇
馬負書
馬龍圖
陳林每
馬大用
馬龍圖
林洛
馬龍圖
林洛
黃士俊
甘國寶
裴鏡
游金輅
楊瑞
甘國寶
王巍
龔宣
王巍
葉相德
戴廷棟
吳必達
章紳
何思和
金蟾桂
金彪
藍元枚
顏鳴皐
董果
張繼勳
鄭瑞
金蟾桂
張猛
柴大紀
陸廷柱
柴大紀
普吉保
蔡攀龍
普吉保
奎林
丁朝雄
哈當阿
愛新泰
許松年
武隆阿
林承昌
慶山
武隆阿
印登額
觀喜
明保
趙裕福
蔡萬齡
陳化成
劉廷斌
張琴
達洪阿
保芝琳
昌伊蘇
武攀鳳
葉長春
呂恆安
葉紹春
恆裕
呂大陞
邵連科
林向榮
曾元福
曾玉明
曾元福
劉明燈
朱德明
楊在元
林宜華
張其光
吳光亮
楊在元
張家賓
章高元
吳光亮
萬國本(未任)
台灣鎮總兵 - 揭密真相 https://bit.ly/38S8u6O


〈 府城廣角鏡 〉防守台灣府城的故事(上)「至今楊大眼,南北有威名」

台灣鎮總兵柴大紀(1732年-1788年)武進士出身。178台灣鎮總兵柴大紀(1732年-1788年)武進士出身。178台灣鎮總兵柴大紀(1732年-1788年)武進士出身。178
〈 府城廣角鏡 〉防守台灣府城的故事(上)「至今楊大眼,南北有威名」 | 中華日報 | LINE TODAY https://bit.ly/3vzGVsu
赤嵌樓前的贔屭是林爽文事件平定後的紀功碑。(詹伯望攝)
「御製平定台灣二十功臣像贊序」,蔡攀龍在裡面排名第十四。(詹伯望攝)
楊廷理在立在祀典武廟右廂的〈重修郡西關帝廟碑記〉,記述了關老爺的神蹟。(詹伯望攝)
詹伯望
台灣府城七處城垣及城門終於得以整合升格為國定古蹟,消息傳來,振奮人心。本文擬從另一角度探討無形文化資產精神。
前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長邱仲銘,日前在一場演講裡就拈出「場所精神」一詞,指出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二00八年第十六屆大會,曾以「尋找場所精神」為主題,通過《魁北克宣言》,鼓勵大家找回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的關聯。
作為台灣最古老的城池之一,台灣府城曾歷經多次事件,雖然驚心動魄,均能力保不失。這些故事都將成為整座國定古蹟「場所」內的篇篇傳奇,傳諸久遠。謹在此分享林爽文與蔡牽事件的故事。
台南之所以建城,直接原因是康熙年間朱一貴事件。台灣知縣周鍾瑄開始以木柵築城,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完成。之後台南所面臨的最嚴苛的考驗,乃是林爽文事件。
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十一月,林爽文在台灣中部起事,連陷彰化、淡水與諸羅,不少官員都死於非命,奉台灣道員永福之命前往彰化的台灣知府孫景燧是死難最高階官員。
次年林爽文以十萬人圍攻府城。台灣縣知縣王露,生病不能管事,「台防同知楊廷理兼理府事,率員弁晝夜葺城柵,令街巷居民每數十家添置木柵。」
但府城兵力單薄,道員永福派粵籍教授羅前蔭等人,到鳳山招募客莊義民到府城防守;另外,代理知府楊廷理也帶著經歷羅倫、晉江監生郭友和,舉旗上街勸募義民,三天內就募集了八千人;然後又到海邊港口,再招來一千名水手。
在林爽文的威脅下,府城情勢緊張,楊廷理也每天催促總兵柴大紀出兵主動攻擊,無奈楊廷理的官小位卑,柴大紀置若罔聞,和巡道永福把大砲擺在自己官衙─道署和總鎮署大門口,只想先求自保。
柴大紀之前守諸羅有功,乾隆皇不但授以福建陸路提督、「壯健巴圖魯」的名號,還下手詔說他「惟知以國事民生為重,古之名將,何以加之。」再封他一等義勇伯。結果,欽差大學士、陝甘總督福康安率大軍來援,柴大紀竟以為自己軍功赫赫,得皇帝寵信,態度開始倨傲,結果被福康安參了一本,最後被革職送辦,在北京斬首。
林爽文事平之後刊刻的《平台紀事本末》裡,開宗明義便指出,「台地多亂,…設台灣鎮掛印總兵官一員,統轄水陸官兵以鎮守之。所任一不得其人,奸民往往蠢動。」可見總兵這個角色的重要性。接著又說柴大紀,「由武進士洊陞總兵,為人陰鷙嗜利,自任台灣三年,兵籍多缺額,其分防汛地兵丁,游手飲博,事覺皆以利免,由是軍政益弛。」就算是「甩鍋」也罷,也是罪有應得
且說楊廷理每天都騎馬登上城牆的馬道,巡視守防部隊,又到大北門附近的總鎮署,不惜聲色俱厲,再三催促出兵。
《平台紀事本末》又敘述:「…戊辰(小年夜),南北賊會攻東門,以蔗葉枯藤,灌硫磺引火之物,密置城下,將以夜分燒城柵。比夜大雨達旦,賊計窘。除日己巳,復四面攻城,於大東門縱火。廷理率義民沿街撲救,城幾陷。武舉人葉顯名率義旅,加磚土力堵,賊不能入,廷理乃率眾出小東門,左關出小南門,與守備邱能成、李步雲,斜衝互擊之,賊敗。適蔡攀龍亦領番兵至,夾攻之,賊大敗,藏伏蔗林中,被火死者以千計。生擒陳允、蔡茂等,於是人心乃定。」後面這位澎湖右營遊擊蔡攀龍,出身金門,因功不次擢升至台灣總兵及福建陸路提督,賜「健勇巴圖魯」名號,繪入中南海紫光閣《平台二十功臣》畫像。
後來,楊廷理在〈重修郡西關帝廟碑記〉敘述一段神奇的故事:「乾隆五十一年,逆匪不靖…而府城得堅守無恙者,每賊眾犯城時,輒聞廟中金鼓聲隱隱,似有數萬甲兵出而撼賊為我民呵護者,而城獲全。」他遂歸功於關公,也因此要大修武廟,酬謝關老爺的庇護。
但嘉義教諭謝金鑾對楊廷理卻推崇備至,作有〈紀捷〉一詩:「昔日王巢賊,頻年赤崁城。竹圍堅似鐵,壯士喜為兵。馬首唯予望,牛皮不戰平。至今楊大眼,南北有威名。」這讓我們了解,楊廷理的綽號原來就叫「楊大眼」!〈 府城廣角鏡 〉防守台灣府城的故事(上)「至今楊大眼,南北有威名」 | 中華日報 | LINE TODAY https://bit.ly/3vzGVsu


碑文-154357台南街圖2-154648

府城廣角鏡〉防守台灣府城的故事(下)文有薛、武有吉,任爾蔡牽來,土城堅似鐵。」
〈府城廣角鏡〉防守台灣府城的故事(下)文有薛、武有吉,任爾蔡牽來,土城堅似鐵。」 | 中華日報|中華新聞雲 https://bit.ly/2OBcvFL
嘉慶11年(1806年),薛志亮勒刻的《重建義民祠碑記》,把蔡牽事件的死難義民都請進義民祠。(詹伯望攝)
1896年日軍測繪的〈台南府迅速測圖〉中,可見鎮北坊義民祠,在今忠義路近民族路口。(詹伯望攝)
台南的第二次守城之戰,是十九世紀初的海盜蔡牽之亂。
蔡牽是泉州同安人,縱橫於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嘉慶九年(一八0四年)他就曾冒雨由鹿耳門登岸,打死軍官武克勤,還搶劫一艘貨船,揚長而去。但這一年冬天,蔡妻卻在東港一役中砲而死。第二年,蔡牽和山賊洪四老相互聯絡,並自稱「鎮海威武王」,從北部的滬尾起事,兵分水陸兩路,往南方攻打,進逼府城。
當時,府城內外商民都十分緊張,台灣知縣薛志亮自己從海口一路步行到大井頭旁的武館街,向大眾演說,呼籲大家共同保衛府城,分發義旗給當地士紳,獲得響應,共有二百五十名義民首領,而義民超過一萬人。而巡道慶保則同意三郊總義首布司經歷銜陳啟良的請求,於海口添建木造城牆,從小西門開始,經過大西門,再到小北門,以三天三夜的時間,花了六千多兩銀子,建了一千二百多丈,以強化守備。出錢出力的全是三郊的商號舖戶。
陳啟良的義舉,嘉義教諭謝金鑾在〈台灣竹枝詞〉裡頌讚:「木城百雉海東隅,危難方知偉丈夫。惡耗翻成名節在,萬金為汝市頭顱。」句末並加註,「蔡逆之亂,義士陳啟良請建木城於海底;慶觀察韙其議,啟良力任事,兩日夜城成。於是力率義旅守海岸,賊迫,眾多奔徙,獨啟良不去也;時賊募殺義士首者予萬金,首啟良,次則洪秀文、吳春貴輩。」依照謝的說法,這條一千二百多丈的木柵,只花了兩天兩夜就完成了,比縣志所載還要快。
嘉慶十年(一八0五年)十二月初五,蔡牽攻安平,初六攻府城。參與防務的台灣縣教諭鄭兼才,在〈紀禦海寇蔡牽事〉中敘述得生動而詳盡:「郡城奉道檄,備戰守器械,增設柵門,內外布置,亦漸周密。惟變亂初經,民心惶惑,居民挈家入城,鬨動城門。城內外咸罷市,一日中數傳賊入城。守城門官有私易服散去者。…巡道移鎮城南,城門漸次閉塞,惟開大西門,以通郊民,城坊柵門輪夜固守,荒堆隘巷,嚴防放火。城上下巡行絡繹,街市列炬,夜明如晝。」城裡的賊兵奸細,怕露出馬腳,所以不敢輕舉妄動。
和蔡牽相互搭配,另有山賊自陸路攻城,而且是「山賊逢三、六、九日,必攻城;或連日出攻,俱以大砲擊退。」令人想起近代八二三砲戰之後老共的「單打雙不打」。
嘉慶十一年(一八0六年)的新年,府城百姓根本無心慶祝,正月初二那天,蔡牽攻打大南門,無功而退。正月十八日,傳言盜匪將在半夜拔營攻城,都司許建斌移往木城駐紮,結果盜匪知道守軍有了防備,便轉往南鯤鯓,由陸路攻安平。但被巡守的部隊發現,發砲攻擊,眾人醒覺,隨即依據土牆,用大砲抵禦。盜賊遂回攻大北、小北二門。
正月二十一日,坊間喧傳有大軍來到,並已收復洲仔尾,知府馬夔陛隨後入城,聽聞那情報是「洲仔尾鬻檳榔者」說的;場景搬到現代,想來在路邊擺攤的檳榔西施,也可以在戰事中扮演耳目,傳遞情報。
巡道慶保又到小北門巡視守備,在附近總鎮署鎮守的遊擊吉凌阿,親自領兵出哨保護。沒多久,大批賊兵來到,因為守軍已有防備,故而得以不敗。
起先,賊兵只是逼近城門,躲在林投樹下,以避城上的槍砲,並不攻城。二月二日,慶保決定砍光林投樹,讓賊兵難以藏身;包括郊商的民兵、鄉勇,以及部隊,在城外會合後,士氣大振,遂由總兵愛新泰率領,攻向洲仔尾,擊潰賊兵。
三月一日,皇帝派將軍賽沖阿來台剿匪。到了五月下旬,雙方發生海戰,惟正值海湧甚大,官軍逼戰,迫使蔡牽衝出重圍,溺斃大批賊兵。蔡牽從此元氣大傷,不敢再來。最後他在海上遭遇總兵王得祿、提督邱良功的艦隊圍攻,全船落海淹死。這時,距離他舉事已有三年多了。
蔡牽事件後,民眾對一文一武兩官員評價甚高,一個是台灣知縣薛志亮,一個是遊擊吉凌阿,當時還有一首歌謠詠讚他們:「文有薛、武有吉,任爾蔡牽來,土城堅似鐵。」〈府城廣角鏡〉防守台灣府城的故事(下)文有薛、武有吉,任爾蔡牽來,土城堅似鐵。」 | 中華日報|中華新聞雲 https://bit.ly/2OBcvFL


140.112.114.11/lc/content.php?corpus=140&name_L2=鎮守臺灣掛印總兵官

台灣鎮總兵柴大紀(1732年-1788年)武進士出身。178

台灣鎮總兵柴大紀(1732年-1788年)武進士出身。178


77.pdf (cyut.edu.tw)

台灣鎮總兵柴大紀(1732年-1788年)武進士出身。178台灣鎮總兵柴大紀(1732年-1788年)武進士出身。178台灣鎮總兵柴大紀(1732年-1788年)武進士出身。178台灣鎮總兵柴大紀(1732年-1788年)武進士出身。178

77.pdf (cyut.edu.tw)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6C0ACD5BCFDBAD3A468BDD7A4E5ABCAADB1A4BAADB62E646F63> (ntnu.edu.tw)

台灣鎮總兵柴大紀(1732年-1788年)武進士出身。17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6C0ACD5BCFDBAD3A468BDD7A4E5ABCAADB1A4BAADB62E646F63> (ntnu.edu.tw)


題名:     懲貪風而申國憲-乾隆朝懲治侵貪案研究
作者:     張菁華懲貪風而申國憲-乾隆朝懲治侵貪案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https://bit.ly/3vybnU1
清廷治台212年間最大貪汙案-由乾隆肅貪看柴大紀案
一.研究動機
官吏的侵盜、貪瀆、虧空皆是吏治敗壞的主要表徵,它不但是官吏奪取人民的財物,更是會威脅到帝王的利益。這些侵盜、貪瀆及虧空既直接造成國家財政與經濟上的問題,也破壞既定的政治結構,威脅君主的統治力,甚至有動搖國本之虞。因此,中國歷代君主除了宣示反貪、肅貪的決心外,在實質面上,則制訂嚴厲的懲治侵貪法律與相關的政策,冀望能懲貪風而申國憲。故探究君主如何藉由處理侵貪案件以澄清吏治、振綱飭紀,又如何透過有效掌控官僚系統以維護帝國的運作與統治,當為瞭解皇帝統治技術的重要關鍵。
清朝建立後,攝政王多爾袞即於順治元年(1644年)六月二十日(清朝曆法採行陰曆,行文中的日期皆為陰曆)諭告「眾官民」,記取明亡於貪官的教訓,並宣布要嚴懲貪婪的官吏。 隨後更修訂嚴厲的法律,甚至將貪污的金額降至十兩以上,不分枉法或不枉法,皆籍沒家產入官,按照清律,籍沒家產是比追贓更嚴重的制裁。繼任的諸帝謹遵「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的信條,奉行安民之本,首在懲貪的原則。所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盛世,均將侵貪視為吏治的首要之敵。然而,三位皇帝因當時政治局勢、經濟環境、社會條件的不同,所採取的懲貪手段與態度也有所差異。
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皆重視懲治侵貪,藉以澄清吏治,及維繫官僚系統的正常運作。不過四位皇帝的統治技術與懲治侵貪的態度、政策,卻各有其特色。大體而言,前三朝致力於國家統一大業,在經濟上採取與民休養生息的基本政策。因此,順治帝著重以懲貪為弊吏之本,採取嚴苛的懲貪措施;康熙帝雖亦主張治國莫要於懲貪,治天下以懲貪獎廉為要務,然著重與民休息,久而久之卻有過寬之弊;雍正帝為了匡正帝國的衰敗,除了嚴懲侵貪官員外,更從財賦、俸祿制度著手,實施耗羨歸公與養廉銀制度,希望能杜絕侵貪之源。
從檔案、實錄等資料可知,在經過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三位皇帝的勵精圖治下,乾隆帝(1711年-1799年)所繼承的帝國,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都是一個成熟的帝國,在懲貪立法及相關政策發展亦是最完備的時期。他既繼承雍正帝制定的養廉銀制度,對於侵貪官員亦採取查抄家產的經濟處罰,值得注意的是懲貪的法律修訂,尤其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宣布停用「侵虧入己限內完贓減等條例」,以杜絕貪官的僥倖心態。所以乾隆帝屢屢提及:「嚴侵盜正以懲貪婪,此整綱勅法之要道也」、 「懲貪風而申國憲」, 以示其懲治侵貪的決心。
筆者選擇乾隆朝為主要的研究範疇,乃著眼於:乾隆帝在位六十年(1736年-1795年),禪位後仍繼續掌權三年,他治理國政的時間長達六十三年,是史上實際掌權最久的君主,但是他的統治技術及政策執行是否維持一貫性、延續性?再加上,乾隆朝常被視為清朝由盛轉衰之始,其間所發生的侵貪案件更居清代之冠,但是其後歷朝懲治侵貪的案件更不增反減,何以會產生這樣的現象?既然他如此重視官吏的侵貪問題,何以其間所發生的侵貪案件不斷?規模與人數上更較其父、祖兩朝更大、更多。是他所採取防範侵貪的政策無法發揮作用?懲處侵貪的態度與決心不夠積極?或是對侵貪官吏的實際懲處不夠嚴厲?
清朝的皇帝為了維持「乾綱獨斷」, 防止諸臣僭越,所以建立一套兼具監督及直接控制的制度,即奏摺制度。奏摺制度發端於康熙朝,但雍正帝時發展完備,成為往後歷朝君主所倚賴的制度。由於清朝前期的皇帝將督撫的權力擴大,再加上對自身的統御能力過於自信,所以沒有相對監督制衡的機構。雖然清朝亦設有都察院衙門監察百官,但最後仍以皇帝的意旨為斷。而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鑑於明季科道對於政權的危害,故並不甚信任其行使監督權。因此,乾隆帝利用奏摺來掌控臣下,讓內外臣工均成為他的耳目,互相監督,如此一來,他可以直接統治帝國,並參與官僚系統的運作。而揭報官員貪贓均用奏摺參奏,案件的調查、舉證、結果等亦以奏摺上呈,乾隆帝則用硃批或頒發上諭的形式直接處理案件,亦掌握懲處的最後裁決權,直接干預司法。所以,由這一連串的舉措可反映出乾隆帝懲治侵貪的態度與處罰的標準,是把各案視為偶發事件而做個別處理,或者將之置於統御帝國的大框架中,做全面性的考量。
侵貪虧空的情況可知吏治的良窳,可反映君主的統治技術,以及政治控制力的貫徹程度。由乾隆帝對於處理侵貪虧空的過程,也可以看出整個事件在理念與制度的差距,人物與時勢的交互作用,理想與現實間的衝突,皆呈現出相當有趣的歷史現象。本文將從乾隆帝對於懲治侵貪虧空的上諭與奏摺著手,透過對於懲治侵貪案件的整理、分析,對貪污現象做全面性的探討,更進一步檢視皇帝執行懲治侵貪政策的成效,與其個人對侵貪事件處理的態度是否維持一貫性,以探討乾隆帝的統治技術及其對帝國的控制力。
二.研究成果回顧
雖然侵貪與中國傳統政治的關係極為密切,有關侵貪的原因、侵貪的途徑、侵貪的影響,甚至懲治侵貪的政策、方法等議題,通論性、概論性的討論如汗牛充棟。陳捷先認為中國歷代貪污的原因可分為文化、制度、社會及政治四個層面,帝制中國的官員藉政治特權,肆行貪污,是無法治癒的頑症。儘管歷代中央政府都制定懲治貪墨的法律,但總是始嚴終懈,或是殺一儆百的執行一陣子,就成為具文了。 正因無法徹底杜絕侵貪虧空的產生,是以如何將之控制到最小範圍,便成為歷代君主的首要課題。
有關乾隆朝貪污現象產生原因,以及無法有效遏止貪風的論述頗多。大抵可歸納為:一、官員的俸祿少,經濟負担卻相當沈重,又分公與私二方面,公的部分包括陋規、罰俸、罰廉、上貢、賠補錢糧虧空、公捐與議罪銀等;私的部分則是家族及刑名幕友等;二、官員自身的貪念;三、乾隆帝在整個貪污政治人際網絡中所居關鍵角色;四、乾隆帝無法貫徹懲貪政策,懲貪態度時寬時嚴;五、社會風氣轉變與社會結構改變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乾隆中期社會經濟蓬勃發展,物價上漲,但是官員的薪俸卻無法因應外在環境改變而提高。晚清馮桂芬論及養廉與吏治的關係時,便認為「養廉足而後吏治始可講也,且是國家迫之,使官員不得不貪」。 而社會風俗開始崇尚奢靡,官宦與士人皆以此為追逐目標,更加重官員們的經濟負擔。尹壯圖從社會崇尚奢華、收受規禮的角度來看官員侵貪,以乾隆三十年(1765年)為「儉樸」與「奢靡」的分界點。
由於乾隆朝的相關檔案資料非常龐雜,侵貪虧空案件數量也相當多,故有關全面性的懲治侵貪與吏治關係研究,較為有限。現有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於少數重大的侵貪案件,主要使用的資料為清人傳記與檔案二類。集中於較著名的貪官污吏,例如王亶望、陳輝祖、國泰、錢度、黃梅、高樸等人。這方面的文章對侵貪事件個案的陳述雖詳盡,然卻無法從中一窺侵貪虧空發展的歷史連續性,也無法全面瞭解乾隆帝對於懲治侵貪的態度與處理方式,實際執行與政策宣示的差異性,藉由少數的侵貪案來說明乾隆帝對於懲治侵貪的態度,一方面對於瞭解乾隆朝的懲治侵貪案件的全貌,有其侷限性。另一方面亦無法檢視其懲治侵貪的政策與態度是否維持一貫,是否會因應不同的個案以及當時政經環境做適當的調整。
對於乾隆帝懲治侵貪的態度及執行力,則有許多不一的看法。高翔認為乾隆六年(1741年)到二十年(1755年)主要懲貪對象的是中、下階級的官吏;二十年(1755年)到四十年(1775年)間則針對高階層的官員。 郭成康認為應分兩個階段來看,第一是初政十年、歸政前十年,乾隆帝的懲貪態度是消極的,是懲貪不力時期;第二是統治中間的三四十年,乾隆帝則是採取積極的措施,著重於懲貪法令的修改,務必將侵盜、貪婪的法律漏洞完全杜絕。 或有論者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完贓不能減等」的新例確立做為觀察的分期點。梁希哲主張乾隆朝懲貪主要是打擊地方上的貪官污吏,而非朝廷大臣。
王春瑜主編的《中國反貪史》有專章討論清朝諸帝反貪的概況、機制、文化,並分析法律、行政、監察所建構成的防範與嚴懲官吏侵貪的措施。對於財政經濟制度與官吏貪污之間的關係,則從陋規、廉俸、進貢、賠補、捐辦、捐納、議罪銀等不同範疇,去解釋貪污形成的原因。並且肯定乾隆帝對於反貪立法有積極的貢獻,然從財政經濟的角度來看,乾隆帝卻必須對貪污現象的惡化負起最大的責任。文中亦詳述乾隆朝甘肅折捐冒賑案、雲貴總督李侍堯貪縱營私案、嘉慶立誅和珅案三個案例。
馬起華從分析乾隆朝的彈劾案切入,在《清高宗朝之彈劾案》一書 中將蒐集的乾隆朝4626件彈劾案作了詳細的分類與討論,並探究乾隆帝處理彈劾案的方式與態度。而由數量較多之彈劾事項的侵貪類統計出乾隆朝六十年所發生的官吏侵貪案件為589件,其中侵虧為156件(虧空133件;侵欺18件;挪移5件),貪污案則有433件。並提出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前侵貪彈劾案在乾隆帝諭旨出現的情況較多,四十年(1775年)之後有關侵貪案件的彈劾則較稀少,但是他並未解釋這種現象,只提出數字的逐年減少並不表示貪污案件真的比較少,進而引用王杰的說法, 指出和珅是侵貪事件雖多但彈劾案轉少的主要原因。據筆者統計的侵貪虧空案件數與其所稱589件有所出入,然因其並未將589件將之詳細表列,故無從加以比對。本文的案件分析,仍以自行統計為主要範疇。
與懲處侵貪虧空密切相關的查抄家產,則有魏美月的《清乾隆時期查抄案件研究》, 他利用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宮中檔》、《軍機處檔》與《上諭檔》的資料,來討論皇權如何干預查抄工作之執行、查抄制度、抄物、入官物對於國家及皇室財政的助益。他主要分析的大都是小犯官的抄家資料,而欠缺大吏的資料,如李侍堯、錢度、王亶望、陳輝祖等案件。查封及查抄家產是經濟懲處的手段之一,不但極嚴苛,也是對於犯官人際網絡的全面追查與制裁。此外,他還提及乾隆朝因犯案被抄家者超過二百人,大半都是貪贓所致。但在釐清被抄家者與侵貪之間的關係,著墨較少。
郭成康以專制政體與中央集權的強化為主軸,來討論十八世紀的中國政治特色、政治體制、政治腐敗的特徵與原因。他認為吏治敗壞由來已久,但貪污、賄賂卻是乾隆中期即十八世紀後期才迅速惡化。乾隆帝面對侵貪現象時的態度,可分為二個階段來觀察:第一是初政十年、歸政前十年,乾隆帝的懲貪態度是消極的,是懲貪不力時期;第二是統治中間的四十年,乾隆帝則是採取積極的措施,著重於懲貪法令的修改,務必將侵盜、貪婪的法律漏洞完全杜絕。最重要的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九月將「侵虧入己完贓減等例」停止,三法司遂將原例刪除,在「刑律、賊盜、監守自盜倉庫錢糧」本律之後,新添附例:「凡虧空錢糧,除因公挪移及倉穀霉浥等案,仍照舊例辦理外,其係虧空入己者,雖於限內完贓,俱不准減等」。隨後,又在二十五年(1760年)時將「所有例內枉法贓全完減等之條」永行停止。
唐瑞裕〈論清代乾隆朝幾則官吏侵貪案件〉乃利用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文獻檔案及相關資料,以十七則乾隆朝地方官吏侵貪案件,來說明官吏侵貪的原因,除了個人的奢貪、政府懲貪寬嚴多變、官員生活奢侈外,乾隆帝本身縱肆奢靡、愛好排場、進而專寵和珅,更是官吏侵貪的主因。此外,有關乾隆帝個人研究專書,如周遠廉的《乾隆皇帝大傳》、戴逸的《乾隆帝及其時代》、孫文良、羅慶泗等著《乾隆皇帝》、李景屏與康國昌所著《乾隆和珅與劉墉》、唐文基的《乾隆傳》、劉正國的《乾隆的政治權謀》、唐瑞裕的《清代乾隆朝吏治之研究》、郭成康的《乾隆皇帝全傳》亦可資參考。
筆者認為應從乾隆帝全面性的懲治侵貪虧空案件來檢視,並將當時的政治環境、局勢列入考量,如此一來,對於探究乾隆帝的懲治侵貪虧空態度及決心,較不易失之偏頗,也可進而探究乾隆帝的統治技術,亦是本文所欲達成的目標。
三.寫作方法與目的
探討乾隆朝的懲治侵貪虧空案件,將從清代皇帝恪遵的「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的信條為思考方向,從敬天來討論清初諸帝如何將之從宗教信仰衍生為政治思想,並促使其以戒慎恐懼的態度施政,尤其是侵貪虧空對政權的危害,期能鞏固政權;從法祖來分析清初諸帝在面臨懲治侵貪虧空時,如何取法其父祖,並加以修正,進而獲得最大的成效;從勤政來說明諸帝如何重視侵貪虧空問題,並試圖加以解決;從處理侵貪虧空案來說明諸帝如何愛民,而其愛民的作為,正是維繫統治權於不墜的關鍵之一。
乾隆帝在諭旨中將「侵」、「貪」、「虧空」做了明確的定義,「漁利於民者,貪也;蠹蝕於官者,侵也」。 而虧空乃庫帑虧缺,除了因公挪移外,侵蝕、侵貪亦會導致虧空。他認為在懲治侵貪虧空時不應只援例治罪,也不贊同律載的貪罪重於侵,而是強調官員既敢於侵帑,則定會貪瀆受賄,故必須「嚴侵盜正以懲貪婪」,此乃整綱飭法之要道。此外,與侵貪密不可分的陋規,乾隆帝從未正式將之納入澄清吏治的法律範疇,雖透過頒布禁令加以限制,卻未能真正杜絕。
在資料的運用上,將由乾隆朝的奏摺著手,整理出侵貪相關的奏摺及案件。由於被准許具摺奏事的官員範圍擴大,加上督撫有察吏之責,督撫之間亦相互監督、糾劾,藩臬也有檢舉督撫的權力,中央科道官其職責即監督,因此形成一個相互作用的監察網。故透過不同管道所陳奏事件的準確性相對提高,皇帝亦能及時且迅速派遣大臣處理侵貪案件,直接指導辦案。因此,透過奏摺可反映出皇帝與官員兩方對於侵貪虧空的看法。
除了國立故宮博物院現藏的檔案之外,北京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以下簡稱一檔館)已出版的《乾隆朝懲辦貪污檔案選編》四冊,即從一檔館藏的宮中全宗之硃批奏摺、雜件,軍機處全宗之上諭檔、寄信檔、錄副奏摺、來文、內務府全宗之奏案等,精選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到六十年(1795年)懲辦貪污的十七個案例匯編成書:
第一冊收入六個案例:雲貴總督恒文勒買黃金勒索屬員案、原山西布政使蔣洲侵虧庫項勒派屬員案、貴州巡撫良卿等骫法婪贓侵虧庫項案、雲南布政使錢度貪婪骫法案、葉爾羌辦事大臣高樸私賣玉石案、雲貴總督李侍堯貪縱營私案。
第二冊為甘肅捐監冒賑案。
第三冊為杭嘉湖道王燧貪縱不法案、哈密通判經方虧空案、烏魯木齊各屬侵冒糧價案、山東巡撫國泰等貪婪營私案、閩浙總督陳輝祖侵盜王亶望入官財物案等五個案件。
第四冊為江西巡撫郝碩勒索屬員案、兩廣總督富勒渾貪婪不法案、浙江平陽知縣黃梅勒派入己案、浙江巡撫福崧等侵挪庫項案、閩浙總督伍拉納等婪贓受賄案五個案例。
此外,屈春海根據一檔館的軍機處上諭檔及乾隆朝硃批奏摺編,〈乾隆朝甘肅冒賑案懲處官員一覽表〉;張桂素由一檔館的內務府全宗檔案編選,〈乾隆年間查辦長蘆鹽商王至德父子虧欠帑銀案〉;哈恩忠從一檔館的宮中硃批奏摺及軍機處錄副奏摺中編選,〈乾隆五十九年吉林參務案〉、〈乾隆年間整飭書吏史料〉(上)(下);王澈由一檔館的軍機處錄副奏摺、上諭檔編,〈乾隆五十九年查辦巴寧阿與鹽商交結聯宗案〉。上述的史料編輯對筆者的研究皆有助益。
本文的目的,希冀透過乾隆帝對於懲處侵貪虧空案件的參與、裁示,來觀察其統治技術對於澄清吏治的影響。首先,將從清朝前期的檔案、官書中,整理出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與懲治貪污的相關諭旨、政策宣示的演變。將乾隆帝所定義的「侵」、「貪」、「虧空」與大清律例相比對,其究竟適用那些律例。其次,將侵貪虧空案依性質差異而分類,虧空案件大抵皆是倉庫錢糧的虧空,故專章討論。至於侵貪案件,較難以全然分割開來,故依犯官的職銜、案件發生的地區、犯官的身分、舉發侵貪案的途徑、乾隆帝對於侵貪案的特殊諭示,貪污案件分布的地區、及判刑結果整理為侵貪表。
至於和珅雖然被視為乾隆朝的大貪官,對於乾隆朝的吏治敗壞應負起極大的責任,但他被懲處卻是在嘉慶帝時,嘉慶帝在乾隆帝去世後數日即逮捕和珅與福康安,於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十五日宣布和珅的罪狀,十八日將他賜死。無庸置疑的是和珅在乾隆晚年的政治局勢,必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力,但是由於乾隆帝並未親自處理和珅的問題,與本文探究的乾隆帝懲處已爆發的侵貪虧空案有所差異,筆者也無從推測乾隆帝究竟會採取何種處理方式?所以將不在此處討論和珅的問題。
由被揭發的侵貪案件可知,乾隆帝持續執行懲治侵貪的政策,雖然發揮部分的遏阻作用,但是並未能真正達到官皆循良,吏俱守法的目的。乾隆帝在整個懲治侵貪的影響力,隨著歷史環境不同而有改變,這乃取決其個人的意志。而在對官員造成極重的經濟負擔時,他是否意識到自身亦可能是侵貪現象的一環。進而比較乾隆一朝不同時期的懲處侵貪虧空案件的態度,並檢驗乾隆帝懲貪的理念與實際執行的是否有落差,以及其處理侵貪虧空的成效。
四.論文大綱
本文在章節上的安排,將以乾隆帝對於懲治侵貪的態度、實際參與情形、決定處罰的考量因素為主軸,透過整朝的侵貪虧空案件的統計、分析、歸納,期能釐清乾隆帝的統治技術、其對懲治侵貪的影響。除了緒論與結論外,共分為五章。將侵貪案件、懲處侵貪虧空的相關律例皆列表於附錄。
第一章,首先將清朝前期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三位皇帝對於懲治侵貪的政策宣示,包括對於侵貪案件的諭旨、法律條例及政策宣示,分析統治者是採取何種的態度及方式來處理官吏侵貪的問題。
其次,說明餽贈、規禮等的官場陋習,因為許多侵貪案件皆發現陋規的身影。然相較於侵貪而言,陋規的防範與查禁的難度更大,其以中國特有鄉誼、年誼、師生座主等的人際網絡,以禮儀餽贈的形式出現,行賄賂之實。這是一種經過包裝的行賄與收賄,而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對陋規曾採取禁止或限制的措施,但卻無法杜絕。
第二章探討乾隆朝懲治侵貪的政策宣示。首先,乾隆帝並未承繼其父雍正帝的嚴猛統治技術,也不似其祖康熙帝的寬仁之治,而行「中道之治」。但卻謹守「乾綱獨斷」的祖宗家法,與標榜「有治人無治法」的理念,三者互相影響下,遂展現出乾隆帝漫無標準「寬嚴相濟」的治術。其次,乾隆帝在上諭中將侵、貪、虧空做了明確的定義,強調侵與貪兩者間的必然關係,故要嚴懲侵貪以杜絕貪瀆,而非僅是止侵盜。此時嚴懲的方式不只是刑責上,還有經濟上的懲處,虧帑的分賠著賠。最終,乾隆帝對於各級地方行政長官防治與打擊侵貪的期待,從多重途徑來懲治、防治侵貪虧空,澄清吏治。
第三章將乾隆朝的侵貪案進行統計,並歸納分析,可知涉案的官員不分文武,各個層級皆有,但以州、縣居多,對於這類的案件乾隆帝發表意見並不多。因此,將乾隆帝在懲處侵貪時直接參與、指示較多的督撫、御史學政與官員的家人三類,提出來討論。一、督撫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亦是乾隆帝所倚仗的封疆大吏,雖然犯案總件數並不算多,但是乾隆帝皆直接以硃批奏摺及諭旨來參與案件的審辦,充分表現出帝王獨有的最後刑罰的裁示權,因此可從中觀察乾隆帝的懲治侵貪態度的轉變。二、官員的家人是很特殊的群體,雖不直接具有朝廷付予的權力,但卻得以倚賴權貴進而貪贓受賄。尤其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的富勒渾家人案後,對這類犯案者,乾隆帝要求從重懲處,以示儆戒。三、御史與學政這兩種官員一旦犯了侵貪罪,乾隆帝定嚴懲不貸,絕不姑息。
第四章乾隆一朝中有些官員犯了侵貪案,卻可以免於其刑罰。這些犯官本身具有的何種身分及條件,致使乾隆帝竟然甘於違反律例的規定。他考量的因素,包括皇族、勳舊、旗人以及案情牽涉的範圍、犯案人數、案件的情節皆是。其實,滿官與漢官在懲處上是有所差別,由於清代是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在法律上還規定滿人犯法不歸普通司法機構審理,而由步軍統領衙門和慎刑司審理,宗室貴族則由宗人府審理。在具體量刑上,滿人犯罪依例可以減等、換刑。此外,在本章中也將討論邊疆地區的侵貪虧空案件,對於邊疆地區的犯官,乾隆帝以「安定民心、穩固治理」為最主要考量,大都是定懲不貸。然涉案人數過多,尚無引發民變之虞的案件,如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烏魯木齊各屬侵虧案,乾隆帝則未依律例而大加株連,是另定較為寬鬆的懲處標準。
第五章則討論乾隆帝懲治虧空案件時所採取的措施,在此我把它區分為三階段來討論:第一階段仍沿用「限內完贓減等條例」;第二階段則是停用後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第三階段是乾隆四十年代開始至其歸政。除了探究各階段的虧空案外,亦比較三個階段的懲治虧空措施。
透過對於乾隆朝的侵貪虧空案件分析,可以看出他「懲貪風以申國憲」的一貫原則是不變的,在調查案件時的態度及措施是積極的,他亦會不時參與審辦案件的意見。但是調查完結後的裁示懲處,則並未會完全依律例而行,而是漫無標準的務「寛嚴期於協中」、「必準情酌理,允協厥中」。所以藉由乾隆帝懲治侵貪虧空案時採取的態度與措施,亦是觀察乾隆帝統治技術的一個面向。
懲貪風而申國憲-乾隆朝懲治侵貪案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https://bit.ly/3vybnU1


柴大紀
浙江江山人。自武進士授福建守備、澎湖協右營遊擊,累擢至海壇鎮總兵,1783年移臺灣鎮。林爽文事起,以總兵守府城,賊分道來攻,出駐鹽水橋禦之。1787年水陸提督黃仕簡、任承恩來臺,大紀出攻諸羅,克之,移軍守諸羅。林黨攻諸羅,大紀督游擊楊起麟等殺賊數千。臺灣諸府縣皆編竹為城,不耐攻,大紀誓堅守,上嘉之,授福建陸路提督,仍兼總兵。禦鹽水港,賜壯健巴圖魯,參贊軍務,與蔡攀龍共守諸羅,移水師提督,授陸路提督予蔡,加大紀太子少保。上以諸羅難守,密諭大紀可全師而出城,大紀疏言不忍棄百姓,將力守待援,封一等義勇伯。1788年福康安師至,圍解。福康安劾其縱弛貪黷、貽誤軍機之狀,議斬。上命棄市,子發伊犁為奴。
-------------------------------------------------
賣命守危城,有功反被誣陷的柴大紀是如何「賣命守危城」的
2018-11-05 由 孟德說歷史 發表于歷史
柴大紀,浙江江山人,乾隆二十八年,中武進士,被派至福建試用,表現良好,屢獲嘉獎,遂平步青雲。本次小編要講的就是賣命守危城的柴大紀的故事。
乾隆年間,台灣百姓所受的剝削壓迫有增無減,而貪官污吏更是遍滿各署。在這種情況下,民間的天地會組織秘密發展壯大起來。柴大紀身任總兵,亦與大多清朝官員一樣,屬貪官者流。僅在台灣短短的兩年內,就貪得金銀五六萬兩之多。面對日益不滿的群眾呼聲,看看日益脹鼓起來的私囊,他覺得若再在台灣呆下去,只能凶多吉少,不如一走了之。
於是他上書朝廷請求調任。此次上書,他因投機要了個小小聰明,卻因此釀下災禍。他把同時寫好的兩份奏摺,款以不同日期,命專弁送到京城,再分日呈至廷闕。第一天呈上的是一份反映台灣氣候、收成的奏摺,落款為七月二十五日;第三日呈上的即是請求調任的奏摺,落款為七月二十七日。乾隆在兩天內連續看到柴大紀兩封奏摺,所述內容也非要緊之事,似乎不值得連續差使跋涉千山萬水送上奏摺,頓時疑心大起,認為這兩份奏摺必是柴大紀同時寫,同時差發,到京後分日上呈的。
於是,著令有司把柴大紀的專弁拿下審問,果如所料。乾隆心中不悅,思付一個堂堂的邊鎮要員,不思建功立業,卻整日裡投機取巧,欺罔皇上,這還像話嗎?他不是想調走嗎?就讓他走吧,遂降調柴大紀為河州鎮(今福建長河)總兵乾隆五十年十一月,柴大紀正垂頭喪氣準備從台灣離任時,誰知山區的「生番」突然爆發起義。柴大紀只得暫時留下;跟從提督黃仕簡入山平則。
此次行動,柴大紀身先士卒,勇往直前,成猛無比,令「生番」膽顫心驚,棄械而逃,遂迅速平息了二社「生番」的起義。鑒於他在「平生番」戰役中立有大功,加上戰事剛定,當地番眾必憚柴大紀之威,乾隆遂取消降調他至汀州的命令,將功折罪,仍讓他領台灣鎮總兵。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又爆發了醞釀已久的林爽文起義。廣大台灣民眾在起義軍「除貪官」「救萬民」的口號感召下,紛紛加入義軍。
義軍迅速攻克了彰化、諸羅、風山,一路直向台灣郡城挺進,還建立了義軍自已的「順天」政權面對勢如破竹的義軍,身為總兵的柴大紀,一方面急忙率師堵截,屯駐水陸要衝鹽堤橋,並在三坎店初挫一支義軍;另方面,他又令水師游擊蔡攀龍率部去收復為義軍攻克的城池。乾隆五十二年二月,為保住郡城,柴大紀在水師提督黃仕簡、陸路提督任承恩的授助下,統兵北上,阻擊義軍,並謀求奪回軍事重地諸羅。
在柴大紀的猛烈攻擊下,諸羅終於奪回,柴大紀遂移師於此。由於諸羅都是圍土種竹,無磚無石,要想堅守甚是艱難。柴大紀就「化整為零」,把部隊分屯於城周圍的要害之處,每處環營全起厚實圍牆,牆內設土炮一門、數門不等。又在各營外開挖護營河道,抵禦義軍。這種辦法甚是有效,自二月至四月,他的部隊抵抗數萬義軍的一次又一次進攻。當時凡為義軍所攻之縣,由於倉猝應戰,編竹為城,大多不堪一擊。
柴大紀「用法嚴明」,「一切調度,深合機宜」。不僅奪回諸羅,而且堅守數月,因而獲得清廷的大量賞賜,並進軍功一級。六月,擢為福建陸路提督兼台灣總兵鹽水港是諸羅通往郡城糧道的咽喉之所。欲長久寄住諸羅,必須保住此港,才能保證供給,柴大紀就派一支精兵強將堅守此地。當義軍認識到鹽水港的重要性,分兵來攻時;為時已晚,久攻無獲。柴大紀又官升參贊。
八月,柴大紀雖已堅守諸羅半年有餘,而台灣義軍仍是異常活躍,乾隆甚是焦急,於是改以福康安為將軍,代替常青,又以海蘭察為參贊大臣,前往台灣督師,企圖儘早「剿滅」義軍。諸羅城內,由於被困日久,柴大紀雖能「激勵將士」,「督率官兵義民」,奮勇作戰,卻仍不免險象環生,人心不安。柴大紀又堅守了三個月,到十一月,兵民無以為食,即以油糝聊以充飢。同時,又令士兵下鄉搶糧,但所搶亦為數無幾。
為了收攏人心,激勵守城兵民鬥志,乾隆帝以「諸羅被圍久,縣民困守,奮力向義,更縣名為嘉義。」又加封柴大紀為太子少保,同時密渝柴大紀:「不必與城共存亡,若危在旦夕,可率兵突城,保住實力,再圖進取。」柴大紀讀罷諭旨,頗受感動,轉身面北叩九叩,遙行君臣大禮,並上疏道:「嘉義地居台灣南北之中,縣城四周積土植竹,已環以深溝。溝旁又壘有矮牆,設有炮台,防衛堅固。
一旦棄之而去,為『賊』所得,他們的勢力就會更加壯大,氣焰就會更加猖狂;一旦棄之而去,中轉軍糧的要衝——鹽水港就會成為一座無援的危城,想守恐怕也守不住。況城內外的居民有二萬多,加上附近各莊入城避難的百姓計有四萬多,也正是由於他們的『助餉協守』,才使此城得以守到今日,又怎能忍心棄之而去,讓數萬生靈『遭賊毒殺』呢!臣唯有與城共存亡,盡力堅守,以待援兵,解此城之圍。」
乾隆覽此,為其忠心所感,遂親筆諭示:「柴大紀所奏忠肝義膽,朕披覽為之墜淚!柴大紀接到前旨,正值晝夜受攻,城中糧餉將絕,勢在危急,若即遵旨帶兵出城,未為不可而他卻想到嘉義乃台灣要隘,恐旦棄去,難於收復…又以城內數萬居民曾協力守城,不忍心棄之而去。……雖被圍日久,其心志益堅,勉勵兵力,忍飢固守,惟知以國事民生為重,古之名將,何以加之」遂封柴大紀為一等義勇伯,並讓其世代相襲,永無罔替,又令浙江巡撫琅玕獎其家白金一萬兩。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xjqo9po.html
---------------------------
柴大紀,浙江江山人。自武進士授福建守備。累擢至海壇鎮總兵,移臺灣鎮。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林爽文亂起。爽文漳州人,徙彰化,所居村曰大里杙。時姦民相聚,號天地會,漳州人莊煙為之魁,爽文與相結,謀為變。臺灣知府孫景燧馳詣彰化,督知縣俞峻、副將赫生額、游擊耿世文捕治,焚數小村以怵之。爽文因民怨,夜糾其徒來襲,赫生額等皆戰死。明日,遂破彰化,景燧亦殉焉。傍攻諸羅、鳳山,皆陷。大紀時以總兵守府城,賊分道來攻,大紀出駐鹽埕橋禦之,擊沉賊舟數十,馘千餘。
五十二年春,水師提督黃仕簡、陸路提督任承恩先後赴援。大紀出攻諸羅,克之,即移軍守諸羅。旋以守府城功,賜花翎。上以仕簡、承恩師久無功,授總督常青將軍,渡臺灣視師。爽文攻諸羅,自二月至四月凡十至,大紀督游擊楊起麟、守備邱能成等出戰,殺賊數千。爽文之徒張慎徽偽降,大紀察其詐,置諸法。臺灣諸府縣皆編竹為城,不耐攻,大紀以忠義率兵民誓堅守。上嘉大紀勞,賜荷包、奶餅,下部議敘。六月,授福建陸路提督,仍兼領臺灣總兵。鹽水港者,諸羅通府城糧道也,賊來攻,大紀力禦之。上促常青赴援,予大紀壯健巴圖魯名號,參贊軍務。八月,上以常青衰老不能辦賊,命福康安為將軍,仍令大紀參贊;而常青令總兵魏大斌援諸羅,賊邀諸途,退駐鹿仔草;復令總兵蔡攀龍援諸羅,大紀出戰,迎入城共守。上移大紀水師提督,而以陸路提督授攀龍。十一月,加大紀太子少保。上以諸羅被圍久,縣民困守,奮力向義,更縣名為嘉義。賊攻城益急,上密諭大紀:「不必堅執與城存亡,如遇事急,可率兵力戰,出城再圖進取。」大紀疏言:「諸羅居臺灣南北之中,縣城四周積土植竹,環以深壕,壕上為短垣,置砲,防衛堅固。一旦棄之而去,為賊所得,慮賊勢益張,鹽水港運道亦不能守。且城廂內外居民及各莊避難入城者共四萬餘人,助餉協守,以至於今。不忍將此數萬生靈付逆賊毒手!惟有竭力保守,以待援兵。」上手詔謂:「所奏忠肝義胆,披覽為之墮淚!大紀被圍日久,心志益堅,勉勵兵民,忍飢固守,惟知以國事民生為重。古之名將,何以加之?」因封為一等義勇伯,世襲罔替,並命浙江巡撫琅玕予其家白金萬,促福康安赴援。
十二月,福康安師至,嘉義圍解,大紀出迎,自以功高拜爵賞,又在圍城中,倥傯不具櫜鞬禮,福康安銜之,遂劾大紀詭詐,深染綠營習氣,不可倚任。上諭謂:「大紀駐守嘉義,賊百計攻圍,督率兵民,力為捍衛。朕諭以力不能支,不妨全師而出。大紀堅持定見,竭力固守,不忍以數萬生靈委之於賊。朕閱其疏,為之墮淚。福康安乃不能以朕之心為心乎?大紀嘗奏賊以車載槍砲攻城,今福康安言得賊攻城大車,又委棄槍砲,為我軍所得,足見大紀前奏不虛。大紀又奏縣城食盡,地瓜、花生俱罄,以油籸充食。當時義民助餉,未必遽至於此。但大紀望援心急,以食油籸為詞。普吉保、恆瑞兩軍尚復觀望不進,若云猶有餘粟,則兩路赴援更緩。此時縣城存亡未可知,安怪大紀過甚其詞耶?大紀屢荷褒嘉,在福康安前禮節或有不謹,致為所憎,直揭其短。福康安當體朕心,略短取長,方得公忠體國之道。」侍郎德成自浙江奉使還,受福康安指,訐大紀。上命福康安、李侍堯、徐嗣曾、琅玕按治,福康安臨致書軍機大臣,言:「大紀縱兵激民為變,其守嘉義,皆義民之力。大紀聞命,欲引兵以退,義民不令出城,乃罷。」事聞,上諭謂:「守諸羅一事,朕不忍以為大紀罪,至其他聲名狼藉、縱兵激變諸狀,自當按治。」命奪大紀職,逮問。福康安尋以大紀縱弛貪黷、貽誤軍機,議斬,送京師。上命軍機大臣覆讞,大紀訴冤苦,並言德成有意周內,迫嘉義民證其罪,下廷訊,大紀猶力辯。五十三年七月辛巳,命如福康安議棄市,其子發伊犂為奴。
資料連結 https://bit.ly/3cIsY2W

台灣鎮總兵柴大紀(1732年-1788年)武進士出身。178


柴大紀,浙江江山人。 自武進士授福建守備。 累擢至海壇鎮總兵,移台灣鎮。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林爽文亂起。 爽文漳州人,徙彰化,所居村曰大裡鈴。 時奸民相聚,號天地會,漳州人莊煙為之魁,爽文與相結,謀為變。 臺灣知府孫景燧馳詣彰化,督知縣俞峻、副將赫生額、遊擊耿世文捕治,焚數小村以怵之。 爽文因民怨,夜糾其徒來襲,赫生額等皆戰死。 明日,遂破彰化,景燧亦殉焉。 傍攻諸羅、鳳山,皆陷。 大紀時以總兵守府城,賊分道來攻,大紀出駐鹽埕橋御之,擊沉賊舟數十,馘千餘。
五十二年春,水師提督黃仕簡、陸路提督任承恩先後赴援。 大紀出攻諸羅,克之,即移軍守諸羅。 旋以守府城功,賜花翎。 上以仕簡、承恩師久無功,授總督常青將軍,渡台灣視師。 爽文攻諸羅,自二月至四月凡十至,大紀督遊擊楊起麟、守備邱能成等出戰,殺賊數千。 爽文之徒張慎徽偽降,大紀察其詐,置諸法。 臺灣諸府縣皆編竹為城,不耐攻,大紀以忠義率兵民誓堅守。 上嘉大紀勞,賜荷包、奶餅,下部議敘。 六月,授福建陸路提督,仍兼領臺灣總兵。 鹽水港者,諸羅通府城糧道也,賊來攻,大紀力禦之。 上促常青赴援,予大紀壯健巴圖魯名號,參贊軍務。 八月,上以常青衰老不能辦賊,命福康安為將軍,仍令大紀參贊;而常青令總兵魏大斌援諸羅,賊邀諸途,退駐鹿仔草;復令總兵蔡攀龍援諸羅,大紀出戰,迎入城共守。 上移大紀水師提督,而以陸路提督授攀龍。 十一月,加大紀太子少保。 上以諸羅被圍久,縣民困守,奮力向義,更縣名為嘉義。 賊攻城益急,上密谕大紀:「不必堅執與城存亡,如遇事急,可率兵力戰,出城再圖進取。 "大紀疏言:"諸羅居臺灣南北之中,縣城四周積土植竹,環以深壕,壕上為短垣,置砲,防衛堅固。 一旦棄之而去,為賊所得,慮賊勢益張,鹽水港運道亦不能守。 且城廂內外居民及各莊避難入城者共四萬餘人,助饷協守,以至於今。 不忍將此數萬生靈付逆賊毒手! 惟有竭力保守,以待援兵。 "上手诏謂:"所奏忠肝義?,披覽為之墮淚! 大紀被圍日久,心志益堅,勉勵兵民,忍飢固守,惟知以國事民生為重。 古之名將,何以加之? "因封為一等義勇伯,世襲罔替,並命浙江巡撫琅喇叭予其家白金萬,促福康安赴援。 十二月,福康安師至,嘉義圍解,大紀出迎,自以功高拜爵賞,又在圍城中,倥偬不具大氣鞬禮,福康安銜之,遂劾大紀詭詐,深染綠營習氣,不可倚任。 上谕謂:「大紀駐守嘉義,賊百計攻圍,督率兵民,力為捍衛。 朕谕以力不能支,不妨全師而出。 大紀堅持定見,竭力固守,不忍以數萬生靈委之於賊。 朕閱其疏,為之墮淚。 福康安乃不能以朕之心為心乎? 大紀嘗奏賊以車載槍砲攻城,今福康安言得賊攻城大車,又委棄槍砲,為我軍所得,足見大紀前奏不虛。 大紀又奏縣城食盡,地瓜、花生俱罄,以油籸充食。 當時義民助餉,未必遽至於此。 但大紀望援心急,以食油籸為詞。 普吉保、恆瑞兩軍尚復觀望不進,若雲猶有餘粟,則兩路赴援更緩。 此時縣城存亡未可知,安怪大紀過甚其詞耶? 大紀屢荷褒嘉,在福康安前禮節或有不謹,致為所憎,直揭其短。 福康安當體朕心,略短取長,方得公忠體國之道。 "侍郎德成自浙江奉使還,受福康安指,訐大紀。 上命福康安、李侍堯、徐嗣曾、琅市占率表示,福康安臨致書軍機大臣,言:「大紀縱兵激民為變,其守嘉義,皆義民之力。 大紀聞命,欲引兵以退,義民不令出城,乃罷。 "事聞,上谕謂:"守諸羅一事,朕不忍以為大紀罪,至其他聲名狼藉、縱兵激變諸狀,自當按治。 "命奪大紀職,逮問。 福康安尋以大紀縱弛貪黷、貽誤軍機,議斬,送京師。 上命軍機大臣覆讞,大紀訴冤苦,並言德成有意周內,迫嘉義民證其罪,下廷訊,大紀猶力辯。 五十三年七月辛巳,命如福康安議棄市,其子發伊犁為奴。
論曰:元俊、天弼在邊久,熟情偽,習形勢,諸番仰其威惠。 元俊戹於桂林,激而欲自白,不得直;微阿桂右之,罪且不測。 天弼又見嫉於溫福,驅至寡之兵以投方張之寇,既死猶尚以為罪。 若大紀有功無罪,為福康安所不容。 高宗手詔,可謂曲折而詳盡矣,乃終不能貸其死。 軍旅之際,捐肝腦,冒鋒刃,求尺寸之效,困於嫉嫉,功不成而死於敵,若功成矣,而又死於法。 嗚呼,可哀也已!
《清史稿》列傳一百十六
柴大紀:乾隆朝的台灣總兵
江山市長台鎮柴大紀故居
臺灣總兵柴大紀在公曆1788年8月離開了人間,按照陰歷計算,為清乾隆五十三年七月辛已。 雖然他最終是被乾隆皇帝下令處斬的,但其中卻與福康安大有干系。
柴大紀死的時候59歲。 他一生戎馬,為大清帝國立下了赫赫戰功。 其中尤以鎮壓林爽文起義的功勞最大,維護了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社會安定。
可就在柴大紀死期的四個月之前,林爽文也被乾隆皇帝下令處斬於京城西市。 要知道,柴大紀曾因鎮壓林爽文有功,被乾隆皇帝幾度封賞,爵位至伯爵、太子少保。
一個是有功於國的當朝一品大員,另一個是打著"反清複明"旗號、不惜陷百姓於戰火的起義軍首領。 兩個身處對立面的人物,因為國家,因為君王,因為各自的立場不同,而發生了激烈碰撞。 可最後的死期、死法竟如此驚人的相似。 其結果,引人犯疑。 個中原委,引人深究。
總兵上任
柴大紀是衢州江山人,字肇修,號東山。 幼年習文,後棄文習武。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武進士。 歷任福建福寧鎮提標左營守備、右營遊擊,澎湖水師營遊擊、參將,南湖洞庭協副將,福建海壇鎮總兵。 四十八年,改任臺灣鎮總兵,為臺灣地區最高軍事長官。
他到臺灣上任的時候,林爽文糾結的黨羽已經有相當勢力,並開創了一個天地會。 這時的臺灣隸屬福建省,府治設台南,下轄四個縣:諸羅、彰化、鳳山、淡水,均在臺灣西南沿海今台南、高雄一帶。
此前,因為臺灣地域遼闊,清廷便增設彰化及淡水兩縣。 朝廷原以為多設幾個官吏,可以造福百姓,及時為百姓解決問題。 可哪裡曉得多一個官,竟只會多一分剝削,對於百姓,反而有損無益
林爽文,原是福建漳州人。 乾隆三十八年,他17歲,跟隨父母移居臺灣彰化縣大理鬍拉,靠幫人趕車為生,曾經也當過縣衙的捕役,性情豪爽,喜歡交朋友,社會聯繫廣泛。
林爽文本沒有什麼勢力,之所以能夠起兵造反,是因為台民一半是本地人,一半是喬遷過來的外地人,彼此不和睦,時常發生爭鬥,地方官不去彈壓。 於是,林爽文就假借和解的名義,糾結黨羽,開創天地會。 起初入會的人不過幾十名,後來竟越來越多,連官署的差役也都入了會。 官吏雖有些耳聞,卻得過且過,不願意追查,因此天地會竟能橫行幾十年。
柴大紀到任後,得知天地會如此橫行無忌,便下令臺灣知府孫景燧、彰化知縣俞峻、副將赫生額、遊擊耿世文,帶兵前往緝捕。 可誰又能料到,這孫景燧等人竟都是些酒囊飯袋,哪裡敢去與天地會鬥? 但因上司有命,不得不服從,只好硬著頭皮去搜查。
收復諸羅
林爽文與其黨羽所住地為彰化縣大理鈴緻國,此地山林茂密,地勢險峻,孫景燧心有顧慮,不敢深入,只好在五裡外安營紮寨。
扎營就紮營吧。 可孫景燧、俞峻等和手下的士兵平時都是白吃白拿老百姓習慣的人,所以即使是出來執行命令,也難免會去擾民。 他們竟然無緣無故放火燒了周圍的村落,還趁機搶劫,鬧得營地方圓五公里以內雞犬不寧。
被他們這麼一鬧,倒戈的局面就出現了。 村中的老百姓,原本不是天地會成員,可無罪遭此橫禍後,就只好鋌而走險逃到了大理買賣,哭求林爽文保護。 又是一場官逼民反。
於是,為了收攏人心,兩天后,林爽文就趁機組織眾人出大理愉快,趁夜進攻孫景燧的營地。 孫景燧連忙逃走,帶去的士兵多半被殺死,知縣俞峻、遊擊耿世文亦未能倖免。 緊接著,林爽文就攻陷彰化、諸羅,並攻打淡水,朝廷大敗,孫景燧、赫生額等清廷官吏全部被殺,士兵無一生還。
至此,林爽文已聚眾一萬多人。
獲悉戰況後,柴大紀急忙下令召集士兵一千二百人固守府城。 然後親自率一千四百人,由府城北上五十里作戰。 在鹽埕橋,與林爽文前鋒遭遇,奮力將其擊退,府城總算得以保全。 此役,柴大紀共殺天地會頭目六人,會眾一千餘人。
接著,他又趕緊派人向福建告急。 水師提督黃仕簡、陸路提督任承恩、副將徐鼎士陸續帶兵渡海,支援臺灣。 不料福建的這些援兵,作戰能力奇差,一出擊就被林爽文殺敗了。 任承恩帶兵進攻敵巢大理因為你能,一見路途險惡,也畏懼不前。 只有柴大紀收復了一度失陷的諸羅縣,並搶修城池,全力防禦。
紀律之師
因為黃仕簡、任承恩戰而無功,清廷將其召回。 後派了提督常青為靖逆將軍,到臺灣督戰。 又命令浙閩總督李侍堯,調集廣東兵四千人,浙江兵三千人,及駐防滿兵一千人,奔赴臺灣助戰。
幾天後,常青和副將恆瑞帶了幾千士兵,在臺灣府城與林爽文相遇。 清兵一眼朝對方望去,看見刀劍森森,隊伍密密麻麻一大片,不知有多少人馬,嚇得兩將領當即拍馬而逃。 林爽文知道他倆沒多大出息,也不去攻城,只在附近村落敲打一番,勒令加入天地會,十來天就又組織了十多萬人,一起圍攻被柴大紀收復的諸羅縣城。
諸羅是臺灣南北交通的要塞,又是府城的屏障。 如果林爽文打下諸羅城,則可揮師南進,與天地會另一支黨羽庄大田部會合,圍攻郡城,奪取清軍統帥常青所據之地,再轉攻鹿港,消滅藍元枚部,即可君臨全台。 因此諸羅縣城之得失,關係甚大。
柴大紀深知其中之利害,於是想方設法,令全城軍民齊心,死守諸羅。 為了鼓舞士氣,他連續十余次親自帶領數千將士,迎戰林爽文的數萬之眾,殺敵數千。 諸羅城固若金湯。
柴大紀的驍勇善戰,令林爽文屢屢受挫,大大阻撓了所部席捲臺灣的進度。 他惱羞成怒,發誓定要攻破諸羅城,誅殺柴大紀,以泄心頭之恨。 也為了鼓舞士氣,他跟部下們說,諸羅城破之日,便是眾人享樂之時,允許搶劫三日,所有錢財和美貌女子,誰搶到就歸誰所有。
同時,他令部眾將諸羅城團團圍住,並分出一支黨羽,截斷諸羅的糧草。 可柴大紀卻不是這麼好對付的,他率領四千守兵晝夜固守諸羅,見到敵勢稍微懈怠,便引兵突圍,搶奪敵軍的糧草輜重,由此,保證城中糧草不至於斷絕。
所以啊,烏合之眾,終究是敵不過紀律之師的。 想那林爽文,本來是想截斷柴大紀的糧草的,卻反過來被柴大紀搶去了自己本就不多的糧草輜重。
林爽文當然不會這麼容易就認輸。 他一面派人佯裝前來投降,一面買通內應,企圖以此拿下諸羅城,可惜全被大紀察覺、識破了,一一斬首。
皇帝密令
柴大紀堅難守衛諸羅縣城半年多之後,將軍常青才派了總兵魏大斌、參將張萬魁、遊擊田藍玉等人,前去援救諸羅。 但進攻三次,都敗退了下來。 副將恆瑞也派兵去增援,也因為林爽文勢力強大,而不得不中途停駐。
清廷屢次催問戰況,可常青和恆瑞卻只知一個勁兒地請求增兵。 惹得乾隆皇帝大怒,又將他倆削職,而派福康安去代替常青,由海蘭察去代替恆瑞,並提拔柴大紀為陸路提督參贊大臣,密令他護衛民眾出城,然後從長計議。
乾隆帝深知守衛孤城之不易。 他擔心由於叛軍長期圍困諸羅城,猛烈攻擊,加上將軍常青等人又救援不及,待到糧盡彈絕之時,諸羅城就會陷入朝不保夕的境地。
他覺得,柴大紀最後要是落得個城破人亡的悲慘結局,助長叛軍的氣焰,倒不如先撤出來,放棄諸羅城,先保住有生力量,為日後反攻做準備。 於是,思考再三,才密令允許他"衛民出城"。
按常理而論,當諸羅城處於這等千鈞一髮的危急關頭,皇帝沒有漠視將士黎民之安危,不責令守臣盲目死守聽其滅亡,而是下大了允許突圍的旨意。 這對於圍城之中官民來說,尤其是對負有守城之責的總兵柴大紀來說,簡直是絕路逢生,如同得到了救命符一樣,應該趕緊設法突圍,以擺脫城破人亡之禍。 但是,出乎皇帝和京中文武大臣意料的是,柴大紀拒絕棄城突圍,向乾隆皇帝上奏,表示寧願與城民共守危城。
他向乾隆皇帝上奏說:「諸羅為府城北邊的屏障,諸羅失陷,府城也危險,且半年來深溝高壘,守禦十分堅固,一旦棄城而去,將難以收復。 城內外的百姓,不下四萬,臣也不忍心一概拋棄,任賊蹂躪,只有死守此城,等待援兵。 "好總兵,好提督,好參贊大臣。 乾隆帝看完奏章,熱淚盈眶,甚是感動,對柴大紀開始刮目相看。 隨即傳旨到臺灣,嘉獎柴大紀,封他為義勇伯,改諸羅縣為嘉義縣,等到克復臺灣,令柴大紀與福康安一同來京覲見。
總兵殞命
話說福康安的援軍終於趕到了,殺退林爽文,解了嘉義城之圍。 可這時候,柴大紀的"厄運"也跟著開始了。
那日,福康安帶兵到嘉義城下,柴大紀出城迎接,只請了安,沒行跪拜禮,福康安心中老大不高興,但還假裝謙虛,要柴大紀一起並馬入城。 柴大紀也不推辭,立即上馬將他帶進城中。
按清朝軍隊的制度,下屬迎接上司,須要格外恭敬才是。 可柴大紀因為多次受封,身為伯爵,自以為與福康安差不多,稍微有所失禮,本來也無傷大雅,可福康安卻在心裡記上了一筆,只等機會挾恨報仇。
福康安進城后,休息了一天,就命令海蘭察打頭陣,自己率兵作為后應,直搗林爽文的大理Ies老窩。 很快,大理個孩子被海蘭察和福康安一鼓作氣蕩平,林爽文及其家屬沒一個逃脫,全部被帶到京城。
之後,福康安和海蘭察都晉封了公爵,只有柴大紀,卻被宣佈革職審問。
原來,自從福康安進入嘉義城后,已經派人秘密向京城送了奏摺,說是柴大紀陰謀取巧,向朝廷的彙報不實。 乾隆帝倒也英明,他料到柴大紀屢屢受到獎勵,可能稍微有點自大,對福康安有所失禮,才被後者彈劾。 福康安見自己這招沒有達到目的,並不甘休,接連又好幾次上書,又發動奉命查辦的官員也上書說柴大紀如何貪婪,如何驕狂。 乾隆帝還是不信,又命令浙閩總督李侍堯負責調查。
李侍堯因為畏懼福康安權勢,自然是隨聲附和。 乾隆帝又將開戰時削職的任承恩、恆瑞帶到京城親自審訊,這些人都異口同聲說是柴大紀釀成禍亂,又暗中阻礙平亂等等。 至此,英明的乾隆帝也沒轍,只好下令將柴大紀革職審問。
柴大紀認為自己問心無愧,到了京城后,當然更不可能憑空捏造自己罪名,所以一直喊冤不止。 乾隆帝親自審訊,他仍然高喊自己冤枉,措辭激烈,觸怒了龍顏,而被命令正法。
可憐一片忠心的柴大紀,就這樣無罪遭刑,橫屍西市。 而任承恩、恆瑞等人,反而得以保全性命。
五十二年二月壬寅,林爽文復陷鳳山,犯臺灣府,柴大紀督兵民御之。
夏四月辛醜,以常青為將軍,恆瑞、藍元枚為參贊。 調藍元枚為福建水師提督,柴大紀署陸路提督。
六月壬子,授柴大紀福建陸路提督,兼管臺灣總兵事。
九月壬午,調柴大紀為福建水師提督,以蔡攀龍為福建陸路提督,並授參贊。
十一月甲子朔,加柴大紀太子少保。 壬申,以柴大紀固守嘉義,封一等義勇伯,世襲。
十二月己酉以福康安劾柴大紀、蔡攀龍戰守之功多不確實,谕:"柴大紀堅持定見,竭力固守。 蔡攀龍奮勇殺賊,竟抵縣城。 或在福康安前禮節不謹,致為所憎。 豈可轉沒其功,遽加無名之罪? "戊午,以德成奏稱柴大紀貪縱廢弛,命福康安、李侍堯據實參奏,並以喀什噶爾辦事大臣雅德在福建時徇隱,逮之。
五十三年春正月丙戌,柴大紀褫職逮問。 福州將軍常青以徇隱柴大紀褫職。
夏四月己未,富勒渾、雅德以失察柴大紀論絞。
秋七月戊寅柴大紀處斬。
《清史稿》本紀十五
論曰:林爽文亂起,常青及福州將軍恆瑞並水陸二提督,躬率師東渡,徘徊坐誤。 高宗爵柴大紀,誅郝壯猷,欲以激勵諸將;繼以元枚代,功未竟而卒,終煩禁旅,始克底定。 承平久,水陸諸軍不足用,不得獨為大紀罪也。 鄂輝、舒亮從福康安出師,與攀龍、朝雄皆有戰績;然大紀力保危城,當時聲譽遠出諸將上。 功名之際,有幸有不幸,固如是夫!
《清史稿》 列傳一百十五
乾隆五十二年五月壬午(十六日),谕:『據常青奏:「接奉谕旨,將郝壯猷押赴軍前正法,在軍將弁無不共知儆懼。 見俟粵省兵四千名及駐防滿兵一千名到齊,即親自統領,嚴整紀律,從南路以至中路、北路乘勝長驅,自可克期蒇事」。 又據柴大紀同日奏到:「賊匪於二月十二、二十六、三月初二、二十九、四月初四、初十、十二等日,賊首林爽文聚集夥黨分路侵擾諸羅縣城,該總兵帶領遊擊楊起 麟麟、守備邱能成等督率官兵、義民、番壯出城迎捕堵殺,爭先奮勇、接仗數次,共槍炮打死賊匪數千名、生擒正法者五十余名,割獻首級,奪獲器械甚多。 並有奸匪張慎徽假充義民,先將與逆首林爽文不和之偽先鋒吳總擒獻以為憑信,帶匪夥三十八名,求在軍前效力,希圖內應。 該總兵見其形跡可疑,飭將備將匪伙盡行擒獲審得實情,將該犯等即行正法」各等語。 所辦甚是。 柴大紀駐守諸羅兩月余,賊首糾合匪徒萬余,屢次侵擾。 該總兵督率官兵、義民奮勇截殺,連得勝仗,斬獲甚多,賊匪敗退;並能識破內應奸匪,擒獲正法。 柴大紀前次保衛郡城及此次駐守諸羅堵禦賊匪,始終奮勉出力,朕心深為嘉獎;並將私往村莊強取民人衣物兵丁陳恩成審明正法,衣物給還原主,所辦尤為得當。 柴大紀著交部議敘,並賞給大荷包一對、小荷包二對;仍償常青、恆瑞奶餅各一匣,藍元枚、柴大紀、普吉保奶餅共一匣,著各查明打仗出力將備官員分散賞給,俾得均沾恩赉,以示鼓勵。 至該鎮折內稱「四月初十日與賊接仗時,有鎮標外委劉欽、兵丁程忠、吳森三名遇賊懼怯,不放槍炮,即行逃回,以致賊沖入隊;當經遊擊楊起麟、把總陳洪猷等舊勇殺賊,隊伍得以不亂。 隨將劉欽等三名恭請王命,在軍前正法,將首級遍傳各營示眾」等語;所辦甚是。 柴大紀深明紀律,將臨陣退縮之弁兵立正典刑,並將私取民家衣物之兵丁亦按軍法從事,是以將弁、兵丁共知儆懼,用命爭先,得以屢次克捷。 郝壯猷守御鳳山,所帶之兵計有二千余名,不為不多。 當賊匪來犯,兵丁等畏賊退避,即應將首先退縮數人立時正法,使眾知儆懼;其餘策令向前,同心抵禦:何至紛紛潰散! 乃郝壯猷不惟不能如柴大紀之賞罰嚴明,且亦從而逃回。 身為總兵大員,似此畏怯幸生,若不明正典刑,其何以肅戎行而昭軍紀;是郝壯猷之身伏刑誅,尤為情真罪當。 至常青所奏遊擊鄭嵩、延山在鳳山殺賊陣亡,又委放兵餉之原任同知王雋一員罵賊被害,俱屬可悯! 鄭高、延山、王雋均著交部照例賜恤。 又,柴大紀連次打仗,所有陣亡受傷弁兵,俱著該部查明,照例賞恤。 至鄉勇、義民隨同官兵晝夜防範,奮勇殺賊,實屬可嘉;其陣亡受傷者,均著遵奉前旨照兵丁之例加倍恤賞,以示鼓勵。 又,柴大紀奏:「番民吧咆著賊炮打死,阿裡稍被炮受傷」,較之鄉勇、義民更富優賞;著常青分別妥為賞恤。 其隨同柴大紀打仗出力之武舉陳宗器、黃奠邦,亦著常青酌量獎賞具奏。 見在粵兵及駐防滿兵均已到齊,常青即可親自統領,厚集聲勢,一鼓作氣,廓清後路以至中路、北路,會同藍元枚等合兵進剿,直搗賊巢,生擒首夥各犯;自可克期蒇事,綏靖海疆。 將此通諭中外知之』。
秋七月丁醜(十二日)諭:『據常青等奏稱:「此次徵剿臺灣逆匪,柴大紀、蔡攀龍臨陣打仗,實屬奮勉超眾」等語。 柴大紀、蔡攀龍在陣打仗如此超眾向前,奮勉實屬可嘉;著加恩賞給柴大紀「壯健」巴圖魯名號、蔡攀龍「強勝」巴圖魯名號,仍照巴圖魯例,由彼處各賞銀一百兩以示獎勵』
十一月甲子朔,諭:『見在剿捕臺灣逆匪,總督李侍堯、孫士毅於調兵運饷等務辦理迅速,甚為妥協,殊屬可嘉;李侍堯、孫士毅,俱著加太子太保銜。 至參贊提督柴大紀,自駐紮諸羅以來,屢經奮勇抵禦、剿殺賊匪,洵為懋著勞績;著加太子少保銜,以示嘉獎』。
壬申(初九日),谕:『柴大紀奏:「接到常青札稱:昨已有旨交柴大紀不必拘泥與城存亡之見,設遇緊急,即帶兵殺出縣城,再圖進取等因。 惟思諸羅地居臺灣南北之中,其縣城四面堆土、種竹,在圍中本難為守;前此克復後,環營開溝並堆矮牆、安設炮位,營盤甚屬堅固。 若一旦棄之而去,則城池、營盤、大炮均為賊匪所據,恐賊勢益張,鹽水港、笨港兩路之兵均難駐守。 且城廂內外住居百姓及各莊避難入城者共有四萬餘人,至今協力守御並捐助軍糈,急公向義;實不忍將此數萬生靈盡付逆賊毒手! 見在恆瑞駐鹽水港、普吉保駐元長莊,距諸羅俱不過三、四十里;三方鼎峙,聲勢壯盛。 惟有竭力保守縣城,以待援兵齊集,並力進剿,擒公務員逆首」等語。 所奏忠肝義膽,披覽之下,為之墮淚。 前因新改嘉義之諸羅屢次被賊滋擾,柴大紀數月以來激勵官兵、義民悉力守御,保護城池;但該處賊匪雖屢經柴大紀剿殺,仍四處屯聚,心生窺伺,百計攻擾。 而常青等先後派援之兵,未能即時齊到縣城;惟恐柴大紀激於忠憤,堅守「城存與存、城亡與亡」之義,固守弗去。 是以降旨令柴大紀酌量情形,如力難支,不妨率領官兵整隊而出。 並因該處義民幫同柴大紀守城殺賊甚為出力,若柴大紀帶兵出城,此等義民必致受賊戕害,朕心更為不忍;復谕令柴大紀:如縣城萬難守御,必須出城另圖進取之時,務將城內義民及其家屬妥為捍衛,先行送去,俾義民不至失所。 經常青等將此旨關切送柴大紀閱看,而柴大紀以縣城一切守禦事宜,久經佈置周密;且因縣城內外居民甚多,不忍將數萬生靈委之於賊,立意堅守,以待援應。 是其保護合縣民人,與朕轸念義民多方愛護之意適相吻合,所謂我君臣各盡其義也。 柴大紀力捍圍城,且能乘間殺賊,已屬奮勇可嘉;今接奉前旨,若即全師而出,亦系遵旨而行,未為不可。 而柴大紀被圍日久,心志益堅,勉勵兵民忍饑固守,惟知以國事民生為重;古之名將,何以加之! 柴大紀在臺灣剿捕賊匪,勞績最著;即守城一節,其功甚大。 本欲俟大功告竣後,優加封賞;今伊如此擊念民生、忠良激發,為國家出力,尤堪嘉獎。 柴大紀著即封為一等義勇伯,世襲罔替;並著浙江巡撫琅是指蘿賞給伊家屬銀一萬兩,用示朕軫念勛勞、錫爵酬庸之至意。 至柴大紀忠勇奮發,兵民當益加感動;仰蒙上天嘉佑,縣城自必保護無虞。 見在福康安統領大兵迅抵鹿仔港,聲威壯盛,士氣百倍;柴大紀惟當更加勉力,痛剿賊匪,共奏膚功,永承格外恩眷』。
己酉(十六日)谕军機大臣等:『孫士毅自辦理調兵運饷諸務以來,俱能不分畛域,實心辦理,甚屬可嘉;俟大功告竣後,賞給世職,著先賞戴雙眼花翎以示優眷。 至昨據福康安奏柴大紀、蔡攀龍守城打仗情形多不確實一節,朕因此事反復思之,竟至徹夜不能成寐。 向來綠營將弁冒功謊報,積習原所不免;但以天下之大,地方事務在在需人任使,遇有軍務,勢不能止仗滿洲官兵,竟置綠營於不用。 此次臺灣逆匪滋事以來,該處領兵將弁雖未能俱振作有為;然就見在將領而論,柴大紀、蔡攀龍二人尚能奮勇出力。 柴大紀駐守縣城已經半載,經賊百計攻圍、時時窺伺,柴大紀督率兵民力為捍衛,卒能保護無虞。 雖伊節次奏報斬獲首級、奪取器械等事或間有虛詞謊報;此亦綠營積習,情事所有。 但伊困守圍城,不辭勞瘁,亦當略其短而取共長。 柴大紀設果如福康安所雲詭譎取巧,則當縣城被圍緊急之時,朕曾降旨谕令柴大紀「如力不能支,不妨帶兵出城,另圖進取」,柴大紀何難委城而出,以為脫身之計;即縣城為賊所據、百姓為賊所得,亦得藉口遵旨而行,朕亦難治以「棄城不守」之罪。 乃柴大紀於奉到前旨後,堅持定見、竭力固守,不忍將城內數萬生靈委之於賊;是柴大紀尚知以國事為重。 朕閱其奏摺,為之墮淚;豈福康安目擊情形,尚不心存悯恻,轉事苛求,不能以朕之心為心乎! 即如柴大紀前奏「賊匪攻城時,用大板木車中藏槍炮,分路攻犯,被官兵用炮擊碎枋車」一節,若果是虛詞,見在福康安奏到「進抵縣城,追殺賊匪,奪獲攻 城大車二輛,又於興化店地方,賊匪經官兵追趕,大炮、鳥槍遍地遺棄,俱為我兵所得」等語;可見柴大紀前奏賊匪大車架炮攻城之處,實有其事,並非虛詞之一證。 又,柴大紀所奏「縣城糧食匱乏,地瓜、花生俱盡,以油籸充食」之語,雖縣城被圍時義民等尚有捐助糧米零星接濟,兵民未必遽至盡食油籸;但當情形緊急之時各路援兵並未即時前進,柴大 紀目睹縣城糧食將盡,至以日食油籸為詞希冀援兵速到而普吉保、恆瑞兩路尚復觀望不進,若再實有糧米則兩路之救援更緩,此時縣城之存亡尚未可知,又安怪柴大紀之過甚其詞耶! 今幸福康安統兵速進,縣城圍解、甫獲更生,此等措語未實之處朕尚加之寬宥,寧福康安不為之原諒耶! 至蔡攀龍,見據福康安到彼查詢,於援應柴大紀時,進城後仍被賊截斷後路,損失多兵,未能破賊圍解,亦並無自城內殺出、打通道路之事。 但蔡攀龍屢次打仗殺賊,曾經常青等保奏「頗為奮勇」,伊帶兵赴援時沿途遇賊接仗、督兵力戰,究能前抵城縣,協同固守;是蔡攀龍在領兵將弁中尚為奮勉,朕已加恩擢授提督,福康安此時亦可無庸過加責備。 即雲臺灣逆匪等糾眾倡亂由於地方文武平日貪索擾累,以致激成事端,朕非不知。 但該處百姓休養生聚有年,即使地方官貪黷斂怨,亦可據實上控,豈可公然叛逆;況官吏騷擾地方、剝削百姓,自系文職為多,至武職所轄不過營伍兵丁,並不經管地方事務,縱使從中婪索,然較之地方文職所得不過十之一、二,豈得以此歸咎柴大紀、蔡攀龍二人! 此次破賊解圍,官兵會合攻剿,固屬福康安、海蘭察督率巴圖魯侍衛章京等奮勇力戰之功,該處綠營將弁俱屬怯懦無用;但就該處帶兵之員而論,其中勇怯不齊,亦應隊員長較短所有區別,豈可一概抹殺! 即將來平定后,焉有止留滿洲巴圖魯百餘人駐守,將綠營將弁概行撤回之理。 看來柴大紀、蔡攀龍未免俱系提督大員、且屢經恩旨裦嘉,或稍涉自滿,在福康安前禮節或有不謹,致為福康安所憎,遂爾直揭其短乎! 況柴大紀、蔡攀龍俱見任提督,水陸將弁兵丁皆所統轄。 福康安即有不滿伊二人之處,然其功究不可泯,亦應外示優容;若遽加之聲色,則所屬將弁兵丁見統轄大員全無顏面,未免心存輕視,竟至呼應不靈、從而解體,於事大有關係。 即使伊二人實有綠營習氣,不可信任,福康安何妨俟大功告成,至京時密為面奏,亦不為遲;何必於此時遽以此形之奏牘耶! 朕于柴大紀、蔡攀龍二人並非先有成見,不過念其守城打仗、勤苦出力,曲加軫念;福康安非他人可比,尤須仰體朕心略短取長,方得公忠體國之道。 況柴大紀已加恩封以伯爵,蔡攀龍業經超升提督,福康安所奏各情形並無確據,又豈可轉沒其功,遽加以無名之罪耶! 總之,柴大紀、蔡攀龍功過自有定論,福康安此時總以坦懷相待,不稍露詞色為是』。
《東華續錄選輯》 第1部分
臺灣三字經
天地會,林爽文,亦集黨,敗孫軍(爽文,彰化縣大裡會計街人,地險族強,結天地會以為集群之計,時總兵柴大紀及知府孫景燧調兵三百往捕,誤執良民,焚殺無辜,爽文乘民怨集眾攻營,景燧軍大敗,其將吏死亡者甚多)。 諸羅民,助大紀,始錫名,稱嘉義(鳳山縣民莊大田,亦集黨攻陷邑城,柴大紀固守府城,大田更遣眾攻諸羅城,兵民協力共守,大田晝夜圍 攻,並絕糧道,大紀潛遣人奏請援兵,高宗乾隆帝覽奏大悅,深嘉居民之守義,能助大紀,乃改諸羅為嘉義縣,及援兵至,大田遂被擒)。
平海島一將含冤 定外藩兩邦懾服
卻說臺灣自朱一貴亂後,清廷因地方遼闊,添設彰化縣及北淡水同知,政府意思,總道多設幾個官吏,可以勤求民隱,哪裡曉得多一個官,只多一分剝削,與百姓這方面,反有損無益呢? 乾隆五十一年,臺灣土豪林爽文亂起,這林爽文本沒有什麼勢力,只因台民半是土著,半是客籍,彼此不睦,時常械鬥,地方官不去彈壓,爽文假和解為名,結了幾個黨羽,設起一個天地會來,起初入會的人,不過數十名,後來越結越多,連官署的差役,也都入會。 官吏雖有些風聞,終究得過且過,不願查究,因循坐誤,是官吏老手段。 因此天地會竟橫行了數十年。 適值總兵官柴大紀,受職到台,聞知天地會橫行無忌,遂令臺灣知府孫景燧,彰化知縣俞峻,副將赫生額,遊擊耿世文,帶兵緝捕。 這孫景燧等統是酒囊飯袋,哪裡敢去緝捕會匪? 奈因上峰督饬,沒奈何前去搜查。
林爽文本住彰化縣的大理緯備用,地方很是險僻,孫景燧等不敢深入,只在五裡外扎營,無緣無故,將五裡外的村落,縱火焚毀,兵役乘勢搶擄,劫奪一空。 村中的百姓,並非天地會黨羽,無罪遭禍,鋌而走險,都逃入大理聯合會,哭報爽文,哀求保護。 又是一場官逼民反。 爽文乃糾眾出來,忘夜攻營,孫景燧等連忙逃走,帶去的兵士,多被殺死,爽文遂進陷彰化,破諸羅,擾淡水,貪官污吏,死的死,逃的逃。 柴大紀忙令兵備道永福,固守府城,自率兵出城五十里,到鹽埕橋,遇著爽文前鋒,奮力殺退,府城總算保全。 大紀派人到福建告急,水師提督黃仕簡,陸路提督任承恩,副將徐鼎士,陸續帶兵渡海,來援臺灣。 大紀接著,由黃仕簡分派將士,督令恢復諸城,不想福建的援兵,統是沒用,都被爽文殺敗;任承恩親攻敵巢,見了路途險僻,也畏懼不前;只柴大紀收復諸羅,浚濠增壘,力任守禦。
清廷因黃任無功,嚴旨召還,命提督常青為靖逆將軍,往臺灣督師;父命署浙閩總督李侍堯,調粵兵四千,浙兵三千,駐防滿兵一千,赴台助剿。 且因江南提督藍元枚,系藍廷珍子,素習台事,調赴軍前,與福州將軍恆瑞,同為參贊,各將吏次第進行,藍元枚到台病卒,常青恆瑞率兵數千,至府城相近,與林爽文相遇,望將過去,旗戟隱隱,隊伍層層,不知有多少人馬,嚇得常青恆瑞拍馬而逃,走入城中。 林爽文料他沒用,不去攻城,只蠶食村落,脅令入會,旬日得十余萬眾,圍攻諸羅。
諸羅當南北要沖,為府城遮罩,爽文因大紀扼守,最稱勇悍,誓要破滅此城,免他作梗,因此把諸羅城團團圍住,並分了一支黨羽,截他饷道。 大紀率守兵四千,晝夜防禦,看了敵勢少懈,複引兵突出,奪他輜重。 城中糧餉,賴以不絕。 爽文想截人饷道,誰知自己的饷,反被人奪去,所謂烏合之眾,不敵紀律之師。 爽文遣人詐降,又賄通內應,都被大紀察出,一一斬首。
這時候,常青也遣總兵魏大斌,參將張萬魁,遊擊田藍玉,副將蔡攀龍等,往援諸羅,三次進兵,三次敗退。 恆瑞督兵進援,亦因敵勢浩大,在途中扎住。 清廷屢次催問,常青恆瑞只請添兵,乾隆帝又將他革職,命福康安代常青,海蘭察代恆瑞,升柴大紀為陸路提督參贊大臣,密令大紀衛民出城,再圖進取。 大紀奏言:「諸羅為府城北障,諸羅失陷,府城亦危,且半年來深溝高壘,守禦甚固,一朝棄去,難以克復。 城箱內外的百姓,不下四萬,也不忍一概拋棄,任賊蹂躪,只有死守待援"等語。 好總兵,好提督,好參贊大臣。 乾隆帝覽了奏章,眼淚都熬不住,一點一滴,濕透奏本;真耶假耶! 隨即傳旨到臺灣,嘉獎大紀,封大紀為義勇伯,改諸羅縣為嘉義縣,俟克復臺灣,與福康安同來瞻覲雲云。
福康安是傅恆的兒子,乾隆帝非常眷愛,未知是否龍種? 他隨阿桂出征有功,曾封三等嘉勇男,嗣複出定回疆,平了幾個小小回匪,晉封侯爵。 福康安往援臺灣,途次聞爽文勢盛,也奏請增兵,奉旨嚴飭。 虧得海蘭察願當前敵,飛速進兵,仗著順風,越海抵港,帆樯列數裡,各村民見大兵雲集,望風解散,爭為鄉導。 海蘭察揚言攻大理紐西蘭,暗中擬直趨嘉義城。 爽文恐大理紐西蘭有失,分兵回救,海蘭察遂進兵嘉義,沿途遇著幾處埋伏,統由海蘭察衝散,怒馬直入,所向披靡。 到嘉義城下,奮戰一場,殺退敵圍。 福康安聞前鋒得勝,自然膽大起來,也領兵到嘉義城,柴大紀出城相迎,只向福康安請安,不行跪拜禮,福康安心中已是不悅,佯為謙遜,叫大紀並馬入城。 大紀也不推辭,跨馬導入,照清朝軍制,下屬迎接上司,須要身執頻繁棺鞬,不能並馬入城,柴大紀屢受褒封,身膺伯爵,自思與福康安也差不多,少許失禮,料亦不妨。 豈知這福康安度量淺狹,挾恨懷仇,柴大紀的性命,要斷送在福康安手中了。
福康安入城后,休息一晝夜,仍命海蘭察先進,自率兵為後應,往搗大理還不於巢穴。 到了大理避險,時已昏暮,大理市中級人民法院中,衝出一支人馬,烈炬迎戰。 海蘭察分兵千余,暗伏溝塍間,候敵近來,銃矢齊發。 從暗擊明,發無不中,敵眾連忙滅火,鳴鼓來攻。 海蘭察複命軍士按聲衝擊,斃敵無數,敵眾倒也抵死不退。 海蘭察躍馬入陣,衝出敵背,竟赴大理馬上。 部眾想回馬去追,福康安兵已到,此時敵眾倉皇失措,霎時潰散。 海蘭察入大理簿註國,林爽文攔截不住,攜家屬走集埔,大理簿穴,一鼓蕩平。 只林爽文遁入集埔間,依險竄伏,壘石為壘,回環數裡,海蘭察偕侍衛數十名,易服緝捕,尋至集埔,已得敵蹤,遂暗伐箐中老藤,扳壘而上,林爽文不及防備,被他擒住,爽文家屬,沒一個走脫,獻至京師,盡行簿漫畫。
福康安海蘭察,俱晉封公爵,獨柴大紀偏革職拿問。 讀至此語,令人吃驚。 自福康安入嘉義城后,已著人馳遞密奏,說大紀詭譎取巧,奏報不實,乾隆帝倒也聖明,料知大紀屢蒙褒獎,稍涉自滿,對福康安失禮,因被參劾,遂將這種旨意,批發出來,福康安受了幾句申飭。 看官! 你道福康安肯就此罷手嗎? 接連又是幾本彈章,複運動那奉旨查辦的德成,複奏:"大紀如何貪黷,如何寬縱,"乾隆帝尚在未信,命浙、閩總督李侍堯查奏。 李侍堯畏福康安威勢,自然隨聲附和,乾隆帝又將任承恩、恆瑞等,逮回親訊,任承恩、恆瑞等一幹人犯,都說大紀釀成禍亂,暗中掣肘,恁你乾隆帝什麼英明,柴大紀什麼義勇,至此昏蔽誣衊,就降了革職拿問的聖旨。
       柴大纪自念无辜,到京被讯,宁有凭空自诬的道理,自然呼冤不置。乾隆帝亲加复讯,大纪仍微诉枉曲,龙颜动怒,竟命正法,可怜一片忠心的柴大纪,无罪遭刑,横尸燕市。比杀张广泗还要冤枉,可见做皇帝的人,多是没良心。任承恩、恒瑞等,反得保全性命,还有这位谄媚取容的和珅,前已屡次超升,授职大学士,至此说他办理军机,勤劳懋著,封他为三等伯,赏用紫缰。悬空夹入。
       本回为福康安立传,平台湾,曰福康安之功,平安南,曰福康安之功,平廓尔喀,曰福康安之功,其实福康安亦安得谓有功者,台湾一役,赖海兰察奋勇争先,一战破敌,即日解诸罗围,叛党夺气,大乱以平。至若廓尔喀之战,福康安冒险轻进,微海兰察在后援应,彼且无生还之望,遑能平敌耶?最可恨者,柴大纪忠勇绝伦,第以不执櫜鞬礼,必欲置诸死地,良将风度,断不若是。高宗极加宠眷,无怪后世以龙种疑之。读本回,可以知福康安之为人,可以知清高宗之驭将。
《蔡东藩清史演义》 第四十回
撫叛兵良將蒙冤 剿海寇統帥奏捷
康熙以後,已乏練達之滿員,而滿漢畛域,反日甚一日。 蓋滿員漸成無用,內而政務,外而邊事,多仗漢人贊助,相形之下,未免見絀,由愧生妒,由妒生忌,於是漢員立功,往往為滿員所側目,不加殘害不止。 張廣泗、柴大紀等事,見於乾隆朝,楊芳充戍,李長庚殉難,見於嘉慶朝,後人或目為專制之毒,實則不僅專制而已。 漢人十語,不及滿人一語,即為本回中眼目。 德楞泰已負楊芳,后且求如德楞泰者,尚不可得,此漢滿之所以終成水火也。
《蔡東藩清史演義》 第四十五回
林爽文起發天地會 柴大紀方守諸羅城
話說洪稚存因管世銘語言不謹,得罪了權貴,正替他耽憂,忽報管老爺沒了,驚道:"昨兒好好的呢,得的是什麼病? "家人道:"光景是急病麼,小的也不很仔細。 "稚存嘆道:"這真是禍福無常,風雲不測了。 "說著,管府報喪條子也到。
洪太史與管侍御是同鄉,平日交情又好,因此一早就坐車過去,幫助經理喪事。 管侍御做官半生,死下來除了幾部自著的詩文集外,也沒有什麼別的家計了。 還是洪太史興了個頭,替他沿門求助,捐了幾兩銀子,把他的靈柩運送回南方,此系後話。
京中自管世銘死後,谏阻裡頭幾個倔強人員,漸次消磨盡淨,燒車禦史謝振定奉旨罷職,回歸湘鄉去了,海鹽陳渼外放了鞏昌府知府。 殺雞嚇猴子,滿朝人士,瞧見這個時勢,嚇得鉗口結舌,朝政的是非,人才的得失,半個字也不敢提及。 每日照例上朝外,無非詩酒陶情,琴棋消遣而已。 正是:聖代即今多雨露,諸君何以答升平。
這一年是皇太后七旬萬壽,高宗下了一道普天同慶的旨意,京內外滿漢各官,頓時都忙亂起來,文自督撫司道:「武自提鎮游參,以及預告各大員,都各備辦禮物,人都叩祝。 外藩只西藏班禪活佛親自來京祝嘏。 此外如安南、緬甸、朝鮮、琉球、蒙古各盟旗、西域各部落,都只派使遞表貢獻。 高宗叫禮部定出慶祝次序,一總排了五七日:第一日是宗室王公貝勒,第二日是懿親國戚,第三日是在京文武,第四日是各省文武,第五日是外藩,第六日是致仕各員,第七日是各省耆民。 又下特旨欽選三班九老,是文職九人,武職九人、致仕九人,都是鬚眉浩白,年在七旬以外的,就命在香山賜宴。 貝子弘繪繪就香山九老圖,進呈御覽。 後來八旬萬壽照例欽選。 九爺因模範貝子已經去世,就叫畫苑艾啟蒙繪成第二圖,後人有詩道:九爺香山禮數殊,瑤華妙筆手親模胪歡八秩重開宴,畫苑能成第二圖。
月盈則虧,日中則昊,盛衰哀樂,疊相回圈。 京裡頭千官祝嘏,萬眾嵩呼,正熱鬧繁華得要不的,豈知東南角一個海島上,腥風血雨,已捲地掀天價起將來。 高宗聞報,慌忙召集大臣,商議平亂大計。 原來臺灣海島,自從康熙二十二年鄭氏滅亡之後,隸歸清國,備沐皇恩。 無奈島地肥沃,物產豐富,富庶之名,遠聞京國。 人怕出名豬怕胖,臺灣一出了名,那些做官的人,都千謀百算鑽路子,找門道:"想到這兒來做官,千里為官只為財,何況台島遠在海外,天高皇帝遠,自然任我所為,再沒個人兒敢來問信。 這麼一來,臺灣的政治,自然不問可知。 康熙六十年,臺灣知府王珍橫征暴斂,百姓被逼不過,奉了朱一貴,揭竿起反。 七日工夫,全台盡陷,朱一貴自稱中興王,建號永和,剪髮改裝,耳目倒也一新。 可憐只興頭了一個多月,煙消霧散,依舊一場沒結果。 當時有童謠道:頭冠明朝冠,身衣清朝衣。 五月稱永和,六月還康熙。
       一贵之乱既平,圣祖下旨,特命满汉御史各一员,巡按台湾,察访民间疾苦,每年一回,在上头以为勤求民瘼,无微不至,其实多设一员官,国家多费一分开支,百姓多受一层朘削,于地方有什益处呢?台岛人民,大半都是客籍,客籍里头,多半是漳、泉、惠、潮人,禀性强悍,每为了虱大的事情,聚众械斗,拼到个你死我活。官兵弹压不住,只得掩耳盗铃,听其自兴自止。因此台地官兵,颇为民间轻视。
這一年,福建撫台楊景素,又想出一個新法子,叫把台島山地割出番漢兩界,把近山墾熟的田地,盡畀生番,生番不知耕種,仍被漢人偷耕私種。 地既化外,亡命之徒尤易藏匿,內中有一個姓林名爽文的,才智出眾,膽略勝人。 林姓原是大族,爽文被闔族推為領袖,劃界令下,姓下也被劃在界外。 爽文投袂奮起,向眾人道:"咱們家弟兄,可憐都變做生番了,咱們究竟都是清白良民,安分守己,耕自己的田,吃自己的飯,跟不講理的番子野人,如何共的下? 要是不願意,除非躲到界內去。 那些田廬屋舍,都是祖宗辛苦經營,幾輩子掙下來的,一朝丟乾淨,對得起祖宗嗎? 對不起祖宗! 再者也不能夠活命呢! "眾族人聽了,臉上頓時都現出忿忿的樣子。 一人道:「咱們哪一樁得罪了官府,卻把咱們治得這麼苦。 "林爽文道:"百姓與官府,哪有評理的地方。 沒有罪,做了百姓就是罪;官府要你怎樣,你不肯怎樣就是罪。 別說要我們做生番,就要我們做牛做馬做驢子,我們也敢不做了么。 我所慮的,倒並不在這上頭,現在我們這些人,划在生番界裡,便都是生番了。 官府當我們是生番,我們自己也當是生番,就有一怕,怕生番不肯當我們是生番,還當我們是漢人。 生番不會耕田,不會織布,專靠劫掠過日子,咱們弟兄諒都知道,萬一殺將過來,我們可怎樣呢? "眾人都道:"果然不錯,那起番子都是蠻而無理的,我們如何敵的過。 "有一人道:"我倒有一個法子,闔族弟兄聯為一氣,耕田時,一同耕田;禦敵時,一同禦敵,那就不怕他了。 "爽文道:"防禦的事情,不是一家一姓做的成功的,好在番界中,漢人不是咱們一家。 為今之計,把界內漢人,通通聯絡攏來,立成一個會。 會內的人,通通是弟兄,有難同當,有福同享,要能夠始終如一,別說這幾個生番,就官府也不怕他了。 "眾人齊聲稱妙。 林爽文道:「辦事只要齊心,咱們弟兄既是這麼齊心,這件事我保的住一定辦得成功。 現在大家出去,把就認識的人邀來,張王李趙,愈多愈妙。 "眾人又齊聲應允。 過上幾天,果然聚集了三五千人,結成一個會,名叫天地會,回來了100年推林爽文做會首,立出幾條章程,無非是禍福同受,彼此義氣的意思。 從此天地會在番人界中,聲勢一日一日振起來。 別說界內漢人,就界外人民,被官府朘削不過,也爭先恐後的繳錢人會。 不到兩三個年頭,台南臺北,竟有三分之二,都變了天地會世界。 林爽文的號令,比了臺灣巡按示諭,競要強起十倍。 從知縣衙門起,直到按台衙門,衙中應役差人,十個裡頭倒六七個是天地會人,官府舉動瞬息皆知。 官中雖也有些風聞,但是做官的人,只有賺錢的能耐,沒有辦事的本領,何況天地會聲勢赫然,保他不來纏繞,已是萬幸,誰還願老虎嘴邊拔須兒呢。 因此天地會橫行無忌了十多年,竟沒個人敢來問一聲半句。
事有湊巧,這年朝廷新放了一位臺灣總兵,姓柴,名大紀,軍務上頭很有閱歷。 一到任,聽到天地會結黨橫行,心裡就大大不然,饬弁邀請臺灣府知府孫景燧、彰化縣知縣俞峻、彭湖副將赫生額、遊擊耿世文等到衙問話。 臺灣文武接到請帖,早都懷著鬼胎。 見面之後,就見柴鎮台道:「聖明世界,容鼠輩這麼橫行,朝廷費俸銀耗錢糧,終不然要我們這些文武來整天價打盹兒不成。 "說到這裡,兩股的眼光註定了赫生額道:"赫協台等、孫、俞兩公都是文官,不必說,你我手下有的是兵,也好學著人家不聞不問么。 鬧出亂子來,姑息養姦的罪誰也推不去。 赫協台你可怎麼說呢? "赫生額起身道:"鎮台容票,本協管的是彭湖......"柴大紀不待說完,就道:"本鎮也知道臺灣彭湖,都是皇上家土地,總兵副將,都是皇上家官員,搜匪捕賊,都是皇上家事情,誰應辦,誰不應辦? 再者彭湖是臺灣的屏風兒,沒了臺灣,彭湖還守的住麼? 就拿彭湖論彭湖,你敢保彭湖地方,沒一個天地會人嗎? "赫生額連聲應"是",一個字也不敢辨答。 孫景燧起身道:"鎮台大人今兒見責,論理我原不能辨駁,但是天地會不是一日一時成功的,歷任文武,一竟這麼容忍下來,倒也不曾見鬧甚亂子。 要責備,應把歷任各官,通通責備,似不應光怪我們幾個人。 "柴大紀道:"本鎮蒙皇上恩典,到這裡來做官,只曉得一心報主。 孫太爺見怪,我也不暇計較。 "赫生額道:"林爽文雖然拜盟結會,逆跡究未昭著,調兵派將未免小題大做。 照本協台見,暫可不必舉兵,請孫太爺、俞老爺出一根朱簽,派兩名差役就好辦了。 "孫、俞兩人一聽此話,嚇得面如土色,都道:"天地會何等利害,我們如何敢拿他? "柴大紀道:"恁他利害,總不過是個子民,二位都是父母官呀。 "孫景燧道:"林爽文懂得法度,也不會拜盟結會了。 "柴大紀道:"原來孫太爺也知道他不懂法度,那麼方才搪突的地方,諒總可以見恕了。 "隨道:"此事我已決計拿捕,赫協台耿遊擊,且都回泛地去訓練本部,聽候調用。 "又向孫、俞兩人道:"到了那個時候,少不得也要借重呢! "府、縣兩人面面相覷,上了擡盤,又不便十分推卸,順口兒應了幾個"是"。 柴大紀送過客,就與幕賓商議這件事。 幕賓道:「此事論起來,鎮軍未免魯莽一點子。 "大紀道:"怎麼倒又魯莽,敢是會匪不應拿捕么? "幕賓道:"誰說不應拿捕,不過該會既然設立了這許多年,根深蒂固,各衙門裡頭難免不有賊人線索,萬一漏了消息,賊人有了防備,可就費事了。 再者府、縣文官照理也應先與道台商量。 "柴大紀道:"這話很是,我明兒就去拜會道台。 ”
次日,柴鎮台坐轎到兵備道衙門,道台永福接入花廳。 大紀談起捕匪事宜。 這位道台,原是宗室哥兒,一點世情也不懂,你說長,他就長;你說短,他就短,大紀所請,永福無不全允。 於是調兵三百,命赫協台、耿遊擊會同孫知府、俞知縣同往拿捕。 臨行,柴大紀囑咐道:「本朝的法度,當今的脾氣,眾位諒多知道,記得那年清水教王倫起反,欽差大臣舒赫德攻破臨清,削平大亂,只為逆首王倫未曾生俘,就被當今狠狠申斥了一頓。 "赫協台介面道:"此事我也知道,那時我也在舒公部下呢。 王倫已被參領音濟圖擒住了的,因為從人稀少,依舊被賊眾奪了去,縱火自己燒死,所以舒公受這申飭。 "柴大紀道:"你知道就好了,俗語吃一虧,學一回乖。 此番出兵,這林爽文無論如何總要生擒活捉,你們也有體面,我也不至於受申飭。 "赫協台道:"這不消鎮台費心,能夠生擒,誰又願縱放了呢! ”
當下赫生額督率三照人馬,奮勇前進,恨不能活擒林爽文,踏平天地會。 大軍到處迅疾如風,豈知行近大理村,前哨飛報,前面山風中遍覽天地會旗號,路狹地險,怕有埋伏。 赫生額聞報,勇銳之氣頓時壓到三丈,問道:"賊眾瞧見咱們旗號不逃麼嚴哨探道:「沒什麼動靜。 "赫生額道:"糟了! 糟了! 我原望他聞聲逃遁,不承望這賊子竟這麼的膽大! "此時孫、俞兩個文官,已嚇得幾乎跌下馬來。 赫協台究竟行伍出身,膽略非常,傳令道:「既是前面有賊,咱們就這裡紮營罷,好在還隔著五七個村莊,賊子總也不會衝過來。 "隨問:"這裡是什麼所在? "哨探回道:"此地名叫大墩,離賊巢約有五里之遙。 安營已畢,赫協台與孫知府商議鎮台跟前申報軍情的方法。 孫知府道:「鎮台是傻子,知道咱們駐紮在此,定然不答應的,眼前只好哄他一哄。 "赫協台道:"怎樣哄呢? "孫知府道:"只說百姓畏罪,懇求大軍不要人境,他們自願把林爽文縛獻到軍,自然再無不信的了。 "赫協台道:"哄騙的事情,只夠瞞一時,日子久了,鎮台責問起來如何回答呢? "孫知府道:"哄過一時,就不怕了。 前面有的是村莊,咱們只消下一個令,責成村莊百姓,縛獻賊首。 "赫協台道:"百姓不肯從又如何? "孫知府道:"百姓從了,咱們幾個人都是大大的軍功,就可以封妻蔭子。 倘然不從,我還有絕殺的法子。 "赫協台忙問:"什麼法子? "孫知府道:"咱們現在不是有三百人馬么,這一支人馬打賊子雖然不足,殺百姓卻是有餘,只消把前面五七座村莊一把火燒光完結。 "赫協台驚道:"無端焚毀村莊,鎮台問起來,如何回舍呢? "孫知府道:"這有什麼難處,只說賊眾負固抗拒,我軍奮勇攻撲,冒死前進,焚毀村莊若干座,陣斬賊眾若干名,不又是大大的功勞么? "赫協台道:"好便好,良心上未免說不過去。 "孫知府道:"官場中要講了良心,一輩子也不會發跡。 "赫協台笑道:"事到臨頭,也理論不得許多。 沒奈何,只好對他們不起了。 "當下赫生額依照孫景燧方略,焚殺兼施。 可憐大理村外數百人家,霎時間都化成灰烬。 那些無辜人民,把官兵恨人骨髓,便都投入天地會,哭請報仇,願當前敵。 林爽文國民之怨,率領將士乘夜攻營,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差不多是全軍覆沒。 爽文乘勝攻取了彰化城,諸羅、淡水相繼淪陷。 柴大紀退保府城,星夜派人到福建告急。 省中接報,水師提督海澄公黃仕簡、陸路提督任承恩、副將徐鼎士,先後派兵渡海援救,一面飛章人告。
當下高宗就在中和殿召集各議政大臣,商議剿捕大計。 和珅的兄弟和琳、傅恆的兒子福康安,盡都預議,和珅、阿桂等幾個老臣,更是不用說得。 高宗先把福建巡捕本章給眾人瞧閱一過,然後諮詢意見。 阿桂第一個奏道:「朝廷勞師糜餉,誅戮自己赤子,殊非皇上仁覆萬物之意。 臣主張的是撫,百姓生長太平,厚蒙恩澤,使非迫於萬不得已,何至揭竿稱亂? 為今之計,只消嚴懲貪官,派員宜撫,台亂自然就平了。 "高宗道:"照你講來,又是官逼民反了? "阿桂道:"依臣愚見,如果官清吏潔,小民必不致亂。 "高宗向眾人道:"你們聽阿桂之言如何? "和珅道:"阿桂此論,無非要見好百姓,為自己沽名釣譽。 朝廷的威信,國家的治安,他原不曾計及。 "高宗道:"阿桂原是個書癲子,一心愛民也是有的,說他端為自己不為國家,那也未免言之有過甚。 "又向眾人道:"你們看是如何? "眾人懼怕和珅,都不敢答應,只有一人谔然道:"知臣莫若君,皇上聖明,豈有反不及和珅之理! "眾人瞧時,見這發話的,不是別個,正是韓城王閣老。 王閣老與和珅,原本平常的,今日王閣老到軍機處,見和珅手裡執著一幅水墨畫,笑道:"貪墨之風,一至於此。 ”
又一日,和珅拉住王閣老的手道:「狀元宰相手果然好。 "王閣老道:"吾手但會做狀元宰相,不會要錢,有甚好處? "聞者凜然,王閣老依舊談笑自如。 當下和珅聽了王閣老的話,心中未免不自在,當著高宗,又不敢怎樣。 商議完結,主剿的人居其大半。 於是下旨,命提督常青為靖逆將軍,前往臺灣督師,又命浙閩總督李侍堯,調廣東兵四千,浙江兵三千,駐防滿兵一千,一同討賊。
此時天地會聲勢滔天,福建派去的援軍,敗的敗,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受困的受困,只柴大紀這支兵,拔類超群,屢戰屢勝,諸羅這一個縣城,已經克復。 林爽文悉銳來攻,柴大紀死力抵拒,總算不曾失掉。 常將軍聽到賊勢浩大,嚇得不敢前進,張皇人告,奏請添兵六萬。 高宗下旨,革掉常青靖逆將軍職銜,升柴大紀為陸路提督,參贊大臣,又放了福康安為經略大臣,馳赴前敵。 一面密饬柴大紀,賊勢利害,暫可不必交鋒,捍衛兵民出城,再圖進齲大紀奏言:"諸羅為府城北障,諸羅失,則賊尾而至府城,府城亦危,且半載以來,浚濠增壘,守禦甚固,一朝棄去,克復當難。 而城廂內外養民不下四萬,實不忍委之於賊。 惟有竭力固守,以待救援。 "高宗覽奏,心裡大大感動,親筆擬旨一道,頒向臺灣去,其文道:柴大紀當糧盡勢急之時,惟以國事民生為重,雖古名將何以如茲? 其改諸羅縣為嘉義縣,大紀封義勇伯,世襲罔替。 並令浙江巡撫以萬金賞其家,俟大兵克復,與福康安同來瞻觐。 欽此。 此旨一下,從征將士,誰不勇躍感戴!
《清朝秘史》 第三十九回
嘉慶帝受禪繼大統 太上皇訓政宣重光
話說柴提督忠貞自矢,力守孤城,一時上感天心,恩綸特沛,封為義勇伯。 上谕到時,柴提督臉上頓時增起十二分光榮,愈益好幾條簽到循士卒,協心守禦。 直至這年冬季,福經略救兵才到臺灣,旗開得勝,馬到成功,究竟天兵利害,五七天工夫,就解了諸羅之圍。 柴提督率眾出迎,只見經略兵隊健得如虎如熊,盛得如荼如火,旌旗劍戟,分隊排開,好不整齊嚴肅。 福經略坐在馬上,頭戴京式帏帽,冠著個紅寶石頂子,插著支雙眼孔雀翎,帽沿中間,釘有一顆蓮子大小的東珠,一件團龍織金四開氣袍,扣著玉帶,並香袋忠孝帶之類,外罩姜黃對襟缎褂,腳登青缎靴子,面如滿月,目若明星,左手攏紫缰,右手執著錦鞭,緩緩而來。 後面十來員大將,帶刀翼護。 柴提督慌忙搶步,唱名道:"參贊大臣義勇伯,陸路提督柴大紀迎接經略大人。 "說罷,隨在馬前請下安去,福康安見他不具手本,不行跪拜,心裡已經不自在,隨道:"本大臣初臨此地,情形不很熟悉,咱們並馬人城,慢慢商量罷。 "福康安這幾句話,原是試他的,只道他總要推辭,總要身執橐鞬,盡那下屬的體格。 豈知柴大紀此時屢受天褒,身封伯爵,倒也自大慣了,隨笑回道:"經略大臣吩咐,參讚自應敬遵。 "說著,跨馬引道。 福康安奈何他不得,只得忍氣同行。 到了城裡,把各項東西查檢了一回,點頭微笑,一個字也不批評,卻暗地參了他一本,參的款子,是詭譎取巧,前後奏報不實。 聖明不過是天子,朱批下來,福康安倒受了幾句教訓,真是出於意外的事情。 這道朱批的措辭是:柴大紀固守孤城愈半載,非深得兵民死力,豈能不陷? 若謂詭譎取巧,則當時何不遵旨出城? 其言糧食垂盡,原所以速外援,若不危急其辭,豈不益緩援兵? 大紀屢蒙褒獎,或稍涉自滿,於福康安前禮節不謹,致為所憎,遂直揚其短,殊非大臣休容之度。
《清朝秘史》 第四十回
臺灣島海賊受困 黑水洋良將喪身
從前柴大紀建了那麼大功,封著伯爵,充著參贊,也總算紅透了,只忤了福經略,弄得身敗名劣,臨了兒還送掉性命呢。
《清朝秘史》 第四十八回


台灣鎮總兵柴大紀(1732年-1788年)武進士出身。178

大內高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