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銅錢的東流對日本錢幣文化的影響-開始于唐代和明代銅錢大量流入日本-明錢外流的重要流向是日本、朝鮮、琉球以及越南和“西洋”一些國家/日本足利氏流治的室町幕府時代,其地方各藩“大名”多賴商業為重要經濟支柱,沿海諸藩尤重海商。全國商業發達,通貨需求量很大,但其對“倭不自鑄,但用中國古錢而已”-日本國內銅錢價甚高,“每一千文價銀四兩,其福建新鑄錢(私鑄劣錢),每千價銀一兩二錢”,自中國輸入銅錢,可獲利三、四倍/明朝廷在這類貿易中,多兼具“懷柔遠人,示中國之富強”的目的/日本貢船帶來之刀劍,在日本國內每把市價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2021-04-18_102138


小判(小判/こばん koban ?),是日本江戶時代的金幣。金座,江戶時代的鑑鑄公設單位和『三貨図彙』一書以「小判」明記、「金銀図録[1]」和「大日本貨幣史」等古銭書以小判金(こばんきん)一名收錄、貨幣收集界中以小判金稱之。數量有一定限制。採用純金製成。

355px-Keicho-koban22021-02-27_213415


2021-02-27_213517Man-en_oban697px-Keicho_gold_coinage_Oban_Koban_Ichibuban_1601_1695

大判(日語:おおばん ō ban,又稱「大判金」)是日本古時的一種金幣,廣義上是指16世紀以後製造的「延金[註 1]」中所有呈橢圓形且面積較大者,較小者則為「小判」。天正16年(1588年)豐臣秀吉命京都金匠後藤家製造大判,尺寸及重量開始有了官定的規格,直到文久2年(1862年)都是由後藤家擔任此一工作。量目(重量)方面除了萬延(1860年)以後製造的之外,均規定以10兩(44匁,約165公克)兌換一貫,但事實上品位(純金含有量)則依時代不同有異。幣值方面不像小判一樣有公定價格,而是以品位為參考值,在市場上決定兌換比率。不過江戶時代有一段時間曾規定過公定價格。
種類
讓葉金(又稱無銘大板金)
天正大判金
天正菱大判金
天正長大判金
大佛大判
慶長大判金
慶長笹書大判金
明曆大判
元祿大判金
享保大判金
天保大判金
萬延大判金

大判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NARpqx


2021-02-27_214217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