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皮夾板船-舺舨船​​​​​​-廣艇-銅底夾板船/火船,又叫火輪船、蒸氣船/廣東海盜勢力的抬頭-"寶船"從未失傳,也並不是戰船。明清兩朝中國人一直使用「寶船」級別的大型帆船作為禮船或商船,晚明至清初曾一度使用過這種尺度的大型戰船,康熙年間迫於修造成本裁汰,之後巨舶被作為遠洋商船一直使用到近代。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1s77n33s26o1405on29q039326501o56603o641qr9304600n43879s35q5421q7632r92s1p5044r3092q328ss2499s156nq86n5449r904n5qop002rs9pn999n270pq82973009q40qq84o3146qn7046s9q0n9n5po3420o4n5n9885p767r5s272723p7000o7321747n1nsqnr46680o01896

一封書 船一封書 船 - Google 搜尋 https://bit.ly/3soO50o
你知道明朝的「封舟」有多大嗎?兼論古代船「料」的真正含義
你知道明朝的「封舟」有多大嗎?兼論古代船「料」的真正含義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2NTVJ3Z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註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造船技術先進,宋朝和明朝分別出現了兩次造船史的高峰,水密倉、指南針、平衡舵、尖底船等技術在兩宋被廣泛應用,將中國的造船技術推向高峰,奠定未來六七百年領先世界的基礎。
談到古代的船舶,常會用到「料」這個單位,比如3000料大船、500料戰船等,可是由於史料的遺失,現代對「料」的認識有限,所以大家對古代「千料大船」也很難有直觀的概念,無法與現代船舶進行縱向比較。今天筆者結合宋、明兩代的船舶數據,探究「料」的真實意思。
船「料」的意思存在分歧
許多學者對古代船「料」作過研究,但分歧比較大,主要解釋分成三種:
1、「料」用於衡量船隻的載重量。與現在的排水量異曲同工,料是一種重量單位,但1料等於多少石,說法不一。1000料大船既有說載重量500石的,也有說1000石,最多還有3000石的說法。這些都是早期的研究,接受度較低。
2、「料」是一種容積單位。隨著發現的史料增加,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料」是一種衡量船艙大小的容積單位,即甲板以下主船艙的體積。
3、「料」表示造船所用的木料多少。古代造船必須根據船體的大小估算需要多少木料,船體越大、用料越多。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極少,認可度低。
小結:3種說法有一定的相關性,因為船艙的體積會影響排水體積,再根據水的密度得出排水量,而船體大小也影響造船木料的多少。所以,如果知道船艙的體積,其它2個觀點也容易解釋。
那麼,「料」到底是什麼概念呢?
首先,「料」應該是一種通用的計量標準,而且不複雜。我們的祖先非常聰明,不可能把「料」定義的太過複雜。就像畝、里等計量單位一樣,定義都非常簡潔,1畝為240平方步,1里為360步。「料」與船舶的參數也一定存在某種計算規律,古代只有極少數人會複雜的數學運算,因此規律不會太複雜。
其次,從古代的車船稅得到啟發。中國從西漢便有車船稅的徵收記載,宋朝市舶司課徵船稅的時候,需要知道船舶的載重量、長、寬、深等信息。「力勝者(載重量),計所載之多寡,以稅其舟;船隻力勝若干、檣高若干、船面闊若干、船身長若干,報於市舶司。」明朝課徵船稅的方法是:「長若干、闊若干、艙口若干,約計料、力勝。」
顯然,船隻的長、寬、深是稅務官徵收「船稅」的重要參數,稅務官員根據3個參數計算出貨船大約多少料,再折算出載重量,最後課徵船稅。
最後,化繁為簡,體積是最方便的計量標準。無論百姓交糧,還是官府發放俸祿,都不是用秤稱量,都是借用「斗、斛」等量器做到的,因為大米、小麥等糧食的堆密度是固定的,體積一旦確定,也就知道了重量。船也是同樣的道理,造船廠可以測算出「料的多少」,徵稅官員應該也可以得出差不多的結果才對,否則就容易偷稅漏稅。顯然,體積是比較容易計算的結果,只要大致測出船隻的「長、寬、深」,就能算出船料的約數,從而依此徵稅。
船「料」應該是船艙的容積
料既然與船艙的長、寬、深等3參數有關係,那麼「料」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
先看古代船隻的結構。古代船隻長度分成全長、三段龍骨長(水下部分)和底長,底長又稱為主龍骨長。三段龍骨長一般是全長的70%,主龍骨長約占全長的50%。船的深度指甲板至船底的深度,甲板上面的官艙部位不算。經過對宋朝海船的數據分析,宋代海船的長寬比在4至6之間,寬深比在2至3左右。
船艙容積的估算方法。船艙的體積可以簡化為:容積(V)=三段龍骨長(L1)X船闊(W)X船深(H),或者V=全長(L)X 0.7 X船闊(W)X船深(H)。實際上船中的形狀不同,真實容積和估算值會有差異,考慮到古代的數學水平,這種方法簡單實用,符合實際。
以宋代船隻為例。《宋會要·食貨志》中記載了一系列船隻的「料數」和尺度,筆者經過整理,如下表所示。註:紅色為估算值,表示該數據缺失。
宋朝「料」代表體積,1立方丈為100料。可以看到1000料鐵壁鏵嘴海船的容積為10.71立方丈,400料鐵壁鏵嘴海船的容積為3.7立方丈,200料海船的容積在2立方丈左右。考慮到古代船舶的「料數」都是100的倍數,取整數看,我們能夠猜測宋代的船「料」是體積單位,每100料等於1立方丈
以800料多槳船為例,總長8.3丈、闊2丈、艙深未知,可以利用寬深比2至3,估算艙深約7尺,三者相乘為8.13立方丈,取整約為800料。
應用到明朝河船,稍有變化
剛才分析了宋代海船「料與容積」的關係,「1立方丈=100料」的結論與事實比較吻合。可是測算方法應用到明朝的河船,卻稍有不同。明朝《南船紀》和《龍江船廠志》有部分400料以下河船的數據,可以看到河船的船艙都比較淺,這也體現海船和內河船的差別。海上浪高風急,船體比較吃水夠深才能保持平穩,所以宋朝發明了尖底海船;而河面風浪較小,所以都是平底船。
河船的「三段龍骨長」應該為全長的60%。河船的平均寬深比為3,而且吃水較淺,因此船隻的水下部分,即三段龍骨長只有全長的60%。對比分析明朝的6艘河船,可以看到200料以下的河船,其「容積與料數」吻合效果較好,400料河船存在一定偏差。
明朝「封舟」有多大?
與「兩宋只能以文化代表華夏」不同,明朝是真正的天朝大國,真正做到了漢唐以來的「君臨天下、萬邦來朝」的盛況。琉球王自從永樂2年(1404年)接受中國的冊封后,每任新國王繼位,都會向明朝請求冊封,「國王嗣立,皆請命冊封」。終明一朝,共派遣15次使者到琉球的冊封國王,每次都會乘坐巨大的「封舟」。大家知道皇帝講究氣派,代表天朝威儀的「封舟」必定是頂級巨艦,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呢?
關於明朝出使琉球的封舟,5艘有確切資料可查,只有4艘資料完整,如下表。顯然「封舟」是非常大的海船,平均長、寬、深分別為14.9丈、2.9丈、1.4丈,換算成現代單位,則為47.7米、9.3米、4.5米(只是甲板到船底的深度,甲板上面還有高大的樓層,實際高度可能超過10米)。「封舟」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超級巨艦,所以有學者認為鄭和寶船實際就是「封舟」,筆者也贊成這個觀點,無論從封建禮制和結構力學的角度,寶船誇大的成分太多,許多專家作過考證,不再贅述
估算「封舟」大小約4000料。史書沒有提到過「封舟的料數」,筆者根據前面的結論,對「封舟」的「料數」進行估算,平均容積41立方丈,取整的話,約為4000料
船「料」與排水量之間的關係
通過前面的研究,我們大致確立了「容積與船料」的關係,即1立方丈=100料。我們可以設想稅務官對船隻徵稅的場面,先問船的料數、長、寬、深等數據,再目測或者測量船隻的實際長、寬、深,當然古人都是「取整」計算體積,最後算出船的料數,這樣船家便難以瞞報,徵稅也有法可依,保證公平。
分析到這裡,大家已經知道船「料」如何估算,可是不作古今對比,仍難以有直觀印象,所以需要分析「船料與排水量」之間的關係。
估算「封舟」的滿載排水量為1300噸。船艙的容積決定了「封舟」排水量的上限,明朝1丈為3.2米,1立方丈為32.8立方米,40立方丈「封舟」的排水量則為1300噸。再做一個對比分析,1986年下水的馬尾造船廠建造的貨船,長、寬分別為51.7米、9.2米,吃水線3.65米,與封舟的參數非常接近,它的載貨量為700噸。我們根據貨船的載重量係數(載重量/滿載排水量)0.65,反推其滿載排水量為1100噸,所以「封舟」的排水量基本靠譜。
總結:船「料」是容積單位,1料代表0.33噸排水量
經過分的,大家應該清楚了「料」的概念,即「料」是古代用於衡量船的容積的單位。由於容積決定排水量,所以可以與排水量直接掛鈎。
1、按照1立方丈=100料=32.8立方米,則1料=0.33立方米,水的密度是1噸/立方米,因此1料可以代表0.33噸的排水量,古代千料大船的排水量約330噸。
2、明朝的「封舟」是4000料的巨型海船,排水量1300噸,換到20世紀也是大型海船,中國65型護衛艦也才1200噸,近觀則是龐然大物,由此可見中華民族的智慧。
你知道明朝的「封舟」有多大嗎?兼論古代船「料」的真正含義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2NTVJ3Z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2y6je6r.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