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雁/大雁一生只有一個伴侶,象徵婚姻美滿木雁成為婚禮儀式的一部分/野雁-鴻雁/大雁南飛躲避日益激烈的寒冷和與冬天陰力相關的黑暗的影響,達到陰陽平衡;當陽力開始回升,大雁又飛回北方躲避滿溢的夏熱-大雁被認為自然界陰陽物理表現的神物/大雁是社群動物,常成群結隊,結伴而行,成雙成對,雄雁在空中追逐雌雁;每個雁群都有很多對成對的大雁。飛翔的雁群常排列成人字或楔形的形狀,並高亢地鳴叫。孤雁在自然界不常見/婚禮的六道程序: 納采 、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其中有五道程序必須用到大雁-北面奠雁-獻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合卺交杯酒的習俗開始於周代。《禮記·昏儀》記載:夫婦共牢而食,合卺而握。合卺其實就是合卺/以一瓠瓜剖成兩個瓢叫“卺”。舉行結婚儀式時,新郎新娘各執一方即用酒漱口,就叫“合卺”。 傳統婚俗“交杯酒”:周代已有合卺禮 交杯酒習俗始於周代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同牢合巹 - Google 搜尋


從《家禮》壻家主婚人醮子命迎的對話來看: 
      父命之,曰:「往迎爾相,承我宗事,勉率以敬,若則有常。」壻曰:「諾,唯恐不堪,不敢忘命。」(卷第三,頁 898) 
壻父所言「承我宗事,勉率以敬」二語道出婚禮最重要的目的是為「合兩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 ,亦即荀子所說親迎具有「以敬先妣之嗣」、「成我宗事」之「重始」的意義 

又女方父母對女兒的戒命之辭父起命之曰:「敬之,戒之,夙夜無違爾舅姑之命。」母送至西階上,為之整冠斂帔,命之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爾閨門之禮。」(卷第三,頁 898) 
女家父母告誡女兒「無違舅姑之命」、無違閨門之禮」,不斷提起「無違」,則表明女兒嫁為人婦,最重要的責任便是做到「婦順」,能夠順從舅姑之命,和壻家的女性相處融洽,則能順和於丈夫,不會每天吵鬧不休,家庭的氣氛融洽自然有心力可以做好婦功之事與謹慎地守護好家中所藏之物,而這些內容便是所謂的「婦順」。當上述「婦順」的要求都做到了,家庭內部才能和諧安定,家庭和樂,家族勢必能長久興盛。  
    由上述雙方父母命子戒女的內容便可知道,昏禮的舉辦其意義相當深遠而沉重,故必須以莊重嚴肅的心態來看待嫁娶之事,為了讓壻和婦能更清楚明白自己為人夫或為人妻的責任,也為了不讓嫁娶的目的因為熱鬧歡騰的氛圍而因此失焦


“共牢合巹”是什麼?
“同牢”或“共牢”指新夫新婦共食一鼎所盛之肉。“合巹”指新夫新婦各執一合巹杯,相對飲酒,這都是在宣告從此二人在生活上合為一家,象徵新人甘苦與共,相濡以沫。
兩人各飲一半後交換飲盡,兩人將葫蘆拼接好,新娘迅速纏緊葫蘆。葫蘆代表多子多福。夫妻共飲後,願二人從此能同甘共苦、一生相扶。之後將葫蘆拼接如初,紅繩相系。象徵新人從此夫婦一體,永不分離。


2021-01-25_225101cmoolcnokdv965aecd783b6ecc9cb632021-01-25_225411111-450x6820dc2ebbd3151028b724c7c60a9d5fbad-600x248

西漢辛追夫人婚禮重現長沙:共牢而食 合巹而酳
■婚禮現場(網絡圖片) 【中新社長沙4月15日電】身著大婚禮服的新人「利蒼」和「辛追」,分東、西向隔几案相對跽坐,同時三次執箸而食後,同牢禮畢。 15日,被譽為「東方睡美人」的西漢辛追夫人與長沙國丞相利蒼的漢朝貴族婚禮在湖南長沙重現。 辛追夫人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女屍,其出土時依然形態完整,皮膚保持彈性,部分關節可彎曲,創造了2000餘年的不腐紀錄,備受世界關注。 當天的婚禮現場佈置得極為莊重、大氣,紅黑兩色為主的裝飾顯出濃濃漢風。正堂兩側的中國商代大鐃古樂團用青銅樂器「鐃」現場演奏音樂。 「恭請新婿利蒼!」禮官唱畢,兩名女侍手提紅燈籠,引領新郎「利蒼」昂首緩步入場。隨後,新婦「辛追」也步至正堂前,其華美的黃金頭飾和端莊的大婚禮服相得益彰。 「辛追」身上看似簡樸的禮服是由多位湘繡大師用秦漢古法而製成,其紋樣源自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經典刺繡紋樣,具有典型漢代風格,繁複的連枝紋理意寓和諧美滿。「繡師們用只有頭髮絲細的純正紅色絨線,在黑色底料上用平針法刺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艷介紹說,為展現漢朝風貌,繡師們根據紋樣的線條及態勢變化,先以粗絨打底,再逐漸用細絨摻混,使繡品達到「跡滅針線,渾然無痕」的效果。 在大鐃、古琴、笙簫等古樂聲中,新婚夫婦依古禮完成行沃盥禮、行祈福禮、行同牢禮、行合巹禮、行解纓禮、行結髮禮、行執手禮等儀式,宣告兩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結髮同心,生死不離」。最與現代婚禮相似的要屬「合巹禮」,有如「喝交杯酒」。《禮記‧昏義》有云:「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酳」就是以酒漱口,共三次,稱「三酳」。 「利蒼」和「辛追」共牢而食後,侍女奉上酒壺、酒爵、瓠瓜和紅繩。新人前兩次「酳」用爵;第三次「酳」用巹(瓠瓜對剖而成的瓢)。「三酳」後,「辛追」用紅繩將瓠瓜合二為一,是為「合巹」。 整個婚禮儀式不到一個小時,現場氣氛寧靜安詳,觀者並無喧嘩,僅在禮官的示意下,三次擊掌賀之。 這場名為「中國千金小姐——辛追的喜帖」的大型漢代婚禮,是當天開幕的2016湖南(長沙)國際收藏產業博覽會的主題活動之一。 該博覽會組委會執行秘書長曾國隆表示,他們不僅重現了兩千多年前漢朝貴族婚禮的文化禮儀,還呈現了西漢劍閣、鎏金馬、鏤空龍鳳紋重環珮等各類藝術珍品,「用這種輕鬆的方式,讓普通老百姓瞭解中華文化和藝術藏品」。西漢辛追夫人婚禮重現長沙:共牢而食 合巹而酳 | A10 要聞| 濠江日報 https://bit.ly/3sUk7SX


同牢合卺
同牢合卺,是結婚時夫妻所作的一種儀式,就是共食同一牲畜之肉、夫婦交杯而飲,是象徵夫妻合二為一,永結同好的意思。
簡介
“同牢”是指新婚夫婦共食同一牲畜之肉。“合卺”是指夫婦交杯而飲,注意——是交杯,交換杯子而已,並非很多誤導人的古裝劇那樣挽著胳膊喝的“交擘酒”。合卺本意指破瓠(瓜)為二,合之則成一器。剖分為二,分別盛酒。最初合卺用匏瓜,匏是苦的,用來盛酒必是苦酒。匏既分為二,象徵夫婦由婚禮將兩人合為一。所以,夫妻共飲合卺酒,不但象徵夫妻合二為一,永結同好,而且也含有讓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意義
“同牢合卺”是婚禮中最具有社會意義的環節。是每對新婚夫婦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儀式,合卺禮流傳到後世,發展成酒筵。“吃喜酒”已成為民間行婚禮的簡稱。酒筵由簡到繁,但最主要的意義就是,婚姻得到了親朋好友的承認。


婚禮上夫妻共飲交杯酒的來歷
作者:劉曉
古人婚禮上會用不可食的葫蘆來盛酒。圖為蒙兀兒帝國 白玉葫蘆瓢。(公有領域)
婚禮上夫妻共飲交杯酒的來歷 | 禮記 | 大紀元 https://bit.ly/3iIq6FR
說到「交杯酒」,人們的第一反應想到的就是在婚禮儀式上,新郎新娘各執一杯酒,或手腕相扣,或手臂相繞,之後各飲一口。在現代人眼中,這代表著夫妻相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這與古人的「交杯酒」不僅在形式上,而且在寓意上都是有些差異的。
要說古人的「交杯酒」,先要說說古人對婚禮意義的認識。西漢成書的《禮記‧昏義》中說:「婚禮,是結合兩個姓氏之間的歡好,對上事奉宗廟、對下延續後嗣的事,因此君子重視婚禮。……對待婚禮要恭敬謹慎,尊重正禮,在此基礎上夫妻才能相親相愛,由此形成男女之間的區別,建立夫妻之間的道義。男女有別,而後有夫婦的道義,夫婦有道義,而後才有父子親情,父子有親情,而後才能有端正的君臣關係。因此,婚禮是禮的根本。」
圖為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之婚禮娶親場景。(公有領域)
顯然,通過婚禮確認了夫妻關係,而夫妻關係是人倫之首,所以《中庸》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與現代人認知的情感是婚姻中最為重要的不同的是,古人認為婚禮是「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的大事。傳統婚姻重視個人對於整個家族的責任,是以婚禮的舉行意味著這種責任的開始。
既然婚禮這麼重要,那古人是如何讓新人們從一開始就意識到要相親相愛、甘苦與共、共同面對未來的責任的呢?「交杯酒」無疑是其中的一個很好的方式。
早在戰國時期,婚禮上就有了新人喝「交杯酒」的儀式。周朝時,婚禮儀式非常簡單。在新郎將新娘從娘家親迎回來後,簡單的儀式開始。侍者交替為新郎、新娘澆水洗手,贊禮者則為新人安排好新婚第一餐的饌席。新人對席,「共牢而食」。「牢」指俎或俎裡的食物「俎」(音同「組」)指肉或盛肉的禮器。
饌席上的主食是黍和稷,還有臘俎、魚俎、豚俎、肉湯和一些調料等。進食帶有禮儀的性質,因此新人吃得也不多。一對新人先吃黍,再喝肉湯,然後用手指咂醬吃,這一過程稱為「一飯」。如此三次,稱為「三飯」。「三飯」結束後,食禮完畢。之後用酒漱口,稱為「酳」(音同「印」),也要三次。婚禮中三酳的酒器,前兩次用爵,最後一次用巹(音同「錦」)。
古人認為婚禮是「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的大事。圖為《 Mots sur la Politesse Chinoise 》拜堂插圖 。(公有領域)
《禮記‧昏義》上記載道:「合巹而酳。」孔子後代孔穎達註疏道:「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一片以酳,故云合巹而酳。」巹是一種瓠瓜,味苦不可食,俗稱苦葫蘆。意思就是說,將一個葫蘆對剖而成瓢,夫婦各執一片而飲,所以稱「合巹而飲」。這時分成兩半的葫蘆則以線連柄,象徵婚姻將兩人連為一體;共牢而食、合巹而飲,蘊含夫婦一體的意思。
古人為什麼要用苦不可食的葫蘆來盛酒呢?《禮記‧昏義》說:「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也就是說,夫婦共飲後,一定要同甘共苦,患難與共。而這樣的意味在後世婚禮上的「交杯酒」儀式上已經逐漸失去。
唐之前,婚禮上的儀式「交杯酒」基本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唐代婚禮上除了繼續沿用古制外,還出現了用杯子代替巹;宋代之後,新人使用兩個杯子喝「交杯酒」,但形式是新郎新娘先各飲一半後再換杯共飲,飲完後則將酒杯一正一反擲於床下,以示婚後百年好合。這與現在的交臂纏繞共飲還是有區別的。清末,交杯酒儀式發展成了合巹、交杯、攥金錢三個部分。如今的婚禮,則只剩下了改變了的交杯酒儀式。新人們還能從中體會到同甘共苦的含義嗎
婚禮上夫妻共飲交杯酒的來歷 | 禮記 | 大紀元 https://bit.ly/3iIq6FR


婚禮中,新郎新娘兩人交杯共飲。語出《禮記.昏義》:「婦至,婿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後世遂以合巹稱「結婚之禮」。《初刻拍案驚奇》卷五:「合巹之夕,凡屬兩姓親朋,無有不來的。」也稱為「喝交杯」

2021-01-25_225618


"六禮"中竟有五禮用雁贽。 為什麼要用雁呢? 鄭玄注《儀禮》中稱用雁為"取其順陰陽往來",意思是說大雁是一種隨著天氣的變化而南來北往定向遷徙的鳥,用雁為禮,象徵順乎陰陽之意。
《白虎通. 嫁娶》中說用雁為"取其隨時而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是隨陽之鳥,妻從夫之義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也。 又昏禮贽不用死雉。 ”
也就是說,大雁南北往來守時守節,那麼男女結婚也不要違背婚時;而且大雁若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以此告誡妻子結婚後要忠於丈夫;同時,大雁飛行有序,以此說明女子結婚後要遵循長幼有序,不能違背。 可見,「六禮」中作為禮物的大雁具有勸示和教化的功用。

2021-01-25_225928

奠雁亦作“ 奠雁 ”,一是古代婚禮,新郎到女家迎親,獻雁為贄禮,稱“奠雁”。二是古代卿大夫相見,執雁為禮 更多→ 奠雁
中國古代漢族婚姻風俗。男家在行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時,必有主持者執雁前導,即為“奠雁”。《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雁。”鄭玄註:“用雁為贄者,取其順陰陽往來。”“雁”是聯結雙方的禮儀用物。江浙民間常用鵝替雁執禮。因為雁是候鳥,隨氣候變化南北遷徙並有定時,且配偶固定,一隻亡,另一隻不再擇偶。古人認為,雁南往北來順乎陰陽,配偶固定合乎義禮,婚姻以雁為禮,象徵一對男女的陰陽和順,也象徵婚姻的忠貞專一。
奠雁:
古代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男家在行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時,必有主持者執雁前導,即為“奠雁”。《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雁。”鄭玄註:“用雁為贄者,取其順陰陽往來。”“雁”是聯結雙方的禮儀用物。各代沿襲。江浙民間常用鵝替雁執禮。有的地區,民間僅保留了奠雁的名稱。如江蘇地區新郎到女家親迎時,向岳父岳母行四跪四叩大禮,亦名奠雁。一些有雁的地區仍保留此俗。清同治五年(1866年)《長陽縣誌》:親迎日,婿家具彩轎,儀仗,鼓樂,抱家雁,婿金花攝盛服往女家曰娶親。因為雁是候鳥,隨氣候變化南北遷徙並有定時,且配偶固定,一隻亡,另一隻不再擇偶。古人認為,雁南往北來順乎陰陽,配偶固定合乎義禮,婚姻以雁為禮,象徵一對男女的陰陽和順,也象徵婚姻的忠貞專一。後來因雁越來越難得,人們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鵝、鴨、雞三種活禽代替行奠雁禮,以定婚姻的和順。用雁之禮,朝鮮等國也襲用。 並非朝鮮民俗,只是現在朝鮮傳承的非常好。 婚禮的時候,新郎帶著大雁來到新娘家,放在桌子上行禮,可以用活大雁,不過大部分使用的是木頭做的大雁。
雁奠,拼音yàn diàn,漢語辭彙,意思是指聘儀。古代定婚、親迎時,男子須向女家獻雁為禮。
奠雁禮
婚姻禮儀。從周代至清末,在按六禮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納徵(下聘)禮以外,其餘五禮均需男方使者執雁為禮送與女家。因為雁是候鳥,隨氣候變化南北遷徙並有定時,且...
奠鴈
”。 《儀禮·士昏禮》:“主人升,西面;賓升,北面,奠鴈,再拜稽首。 《儀禮·聘禮》:“大夫奠鴈,再拜。


奠雁,是古代婚禮,新郎到女家迎親,獻雁為贄禮。《儀禮·士昏禮》:納采,用雁。《儀禮·聘禮》:大夫奠雁,再拜,上介受。《醒世恒言》:少不得問名納彩,奠雁傳書,贄入過家。李端《送黎兵曹往陝府結婚》詩:奠雁逢良日,行媒及仲春。《清史稿》:土胥既至,入門再拜。奠雁,出。鄭玄說:用雁為贄者,取其順陰陽往來。
 周代至清末,六禮中除了納徵禮(下聘)外,其餘五禮均需執雁為禮送與女家。因為雁是候鳥,寒則自北而南,止於衡陽,熱則自南而北,歸於雁門,南北遷徙有定時,其信也。且配偶固定,一隻亡,另一隻不再擇偶。雁南往北來順乎陰陽,配偶陰陽定位合乎義禮。婚姻以雁為禮,象徵男女陰陽和順,也象徵婚姻的忠貞專一。後來因雁越來越難得,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鵝、鴨、雞三種活禽代行奠雁之禮,金門有送帶路雞之禮。奠雁之禮,朝鮮等國也襲用,倒楣的雁,你結婚,干他鳥事?懷璧其罪,直木先伐,甘井先竭,這又是韓國人發明的嗎?也不要葫蘆提就裝呆,呆頭鵝先殺,莊子說了「殺不鳴者」的故事。
  金元之際,元好問赴試并州,路上遇到捕雁人,抓到一隻雁子殺了,脫網飛走的另一隻雁,一直在附近飛繞悲鳴而不離去,竟然神風撞地而殉。於是,元好問向捕雁的人買下這對苦命的鳥,合葬於汾水之上,累石為雁丘,並賦〈雁丘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讓人領會雁的忠貞!
  早年夜讀放翁詩,古意:「夜泊武昌城,江流千丈清;寧為雁奴死,不作鶴媒生!」雁行空中作人字,遵守秩序,群居動計千百亦男女有別,長幼有序。鴈奴,雁群中雄壯者,夜宿沙渚時,老弱婦孺居中,鴈奴圈圈周而圍之,專司警戒,遇敵即鳴而奮勇拚死抵抗。鶴媒,捕鶴者用來誘捕野鶴的鶴,鶴媒獨步荒陂水,仰望雲間飛不起。「為群榮雁奴,作倀恥鶴媒」,雁奴可為保衛雁群光榮犧牲,鶴媒為虎作倀,搔首弄姿引誘同類被逮。好個雁奴的智仁勇!
  美加野雁繁殖過盛,雁字回時,滿天黑啞啞,為患生態,造成生活諸多不便。政府在野外提供一車車獵槍、一箱箱霰彈,義工就地持槍,盡情向天空射殺。金門以前為高粱豐收,鼓勵民眾交鼠尾、殺麻雀,民間可持有氣槍。國中時我向同學借了氣槍,第一次出草在吳厝,2.0鉛彈把一隻白頭翁的腦蓋打翻。我在屋頂上練靶,向橫置瓶口射擊,聲聲入瓶,練就神準,卻沒再殺第二隻。另一同學家有把獵槍,裝火藥的霰彈,有一台小機器可以自己壓製成型,我兩人到莒光樓前草澤埋伏射雁,只轟一槍驚飛無所獲。他常到金沙水庫狩獵,打的野雁美味和鴨子一樣,年少的腥滋味。
  雞場飼料多誘雀,一張網羅百餘,麻油炒麻雀,我是炒手,一炒二鼎,十幾人下酒吃不完,一盤雀心如豆豉般香圓,沒空做雀舌配香茗。有一個養雞場,颱風天跑掉上百隻雛雉,今日金門野生環頸雉到處可見,便成島上留鳥。我朋友進口錦雉、馬雞等珍貴禽類數種十來隻,怕被罰,要我宰殺下酒,於心不忍,幫他野放了。一鳩值九鴿,養鴿食鴿是戰地後來才有,斑鳩食我高粱,抓來進補,救農補身,行之久矣!我曾向捕鳥人買過貓頭鷹、鷹隼、八哥,養死了多隻,現在沒人再這樣做了。稻草人不能有效驅鳥,田間放鞭炮、飄掛大眼彩球較奏效。插滿選舉旗幟也是一絕,候選人的嘴臉還真嚇鳥,算是為民服務的剩餘價值。如果高張天羅地網,不分貴賤大小通殺,這種鳥人實在有礙國際觀瞻,有法難罰,無計可施。鳥為食亡,鳥兒!你可要自求多福。回味鳥事,還真一籮筐!  秋冬是豐收浮濫的季節,一桌子的喜帖,一桌子的喜餅,應接不暇的飲宴,教人窮於應付。僅申奠雁的祝福,有情人要幸福!長長久久,雁行雙飛春風裏,更行更遠還生! 奠鴈的解释|奠鴈的意思|汉典“奠鴈”词语的解释
金門日報全球資訊網 -奠雁 https://bit.ly/39inKdL


亦作“ 奠雁 ”。古代婚禮,新郎到女家迎親,獻雁為贄禮,稱“奠鴈”。
《儀禮·士昏禮》:“主人升,西面;賓升,北面,奠鴈,再拜稽首。”《儀禮·士昏禮》:“下達,納采,用鴈” 鄭玄 注:“用鴈為贄者,取其順陰陽往來。” 北周 庾信 《尉遲氏墓志銘》:“奠鴈迎門,濡蘋入俎。” 唐 李端 《送黎兵曹往陜府結婚》詩:“奠雁逢良日,行媒及仲春。”《醒世恒言·張孝基陳留認舅》:“少不得問名納綵,奠雁傳書,贄入 過 家。”《清史稿·禮志八》:“壻既至,入門再拜。奠雁,出。”
古代卿大夫相見,執雁為禮。
《儀禮·聘禮》:“大夫奠鴈,再拜。上介受。” 鄭玄 注:“不言卿,卿與大夫同執鴈。”

2021-01-25_2305282021-01-25_2306062021-01-25_2305582021-01-25_2305492021-01-25_230542

婚慶用品 奠雁禮托盤中式周制漢式婚禮舒雁大雁道具婚慶禮儀用品簽到擺件 | 露天拍賣


傳統漢族婚姻風俗。流行于全國許多地區。男家在行納採,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時,必有主持者執雁前導,即為"奠雁"。
《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採。用雁。"鄭玄註:"用雁為贄者,取其順陰陽往來。""雁"是聯結雙方的禮儀用物。各代沿襲。江浙民間常用鵝替雁執禮。有的地區,民間僅保留了奠雁的名稱。如江蘇地區新郎到女家親迎時,向岳父岳母行四跪四叩大禮,亦名奠雁。一些有雁的地區仍保留此俗。清同治五年(1866年)《長陽縣志》:親迎日,婿家具彩轎,儀仗,鼓樂,抱家雁,婿金花攝盛服往女家曰娶親。從周代至清末,在按六禮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納征(下聘)禮以外,其餘五禮均需男方使者執雁為禮送與女家。因為雁是候鳥,隨氣候變化南北遷徙並有定時,且配偶固定,一隻亡,另一隻不再擇偶。古人認為,雁南往北來順乎陰陽,配偶固定合乎義禮,婚姻以雁為禮,象征一對男女的陰陽和順,也象征婚姻的忠貞專一。後來因雁越來越難得,人們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鵝、鴨、雞三種活禽代替行奠雁禮,以定婚姻的和順。用雁之禮,朝鮮等國也襲用。


奠鴈 - Google 搜尋

2021-01-25_230458


古禮奠雁
古人認為,大雁秉性忠貞,一旦婚配之後,終生形影不離。如果其中一隻不幸早亡,那麼另一隻就會獨自終老一生,不再選擇其牠大雁做為伴侶。大雁是鳥族,對待另一半都如此情真意濃,忠貞不渝,更何況我們人類呢?
在古代男方娶親之前,有一個重要的禮節,稱為「奠雁」。男方到女方家迎親,要先進獻一隻大雁,以示心意忠貞,永遠不離不棄。
古人選擇大雁作為聘娶六禮之一,還有一段說法。清朝經學家胡培羢在《儀禮正義》中說,大雁隨著季節的不同,來往於南北之間,遵循著陰陽之道,而且來去有時從不失信失節,故以此象徵男女雙方信守不變。
作為候鳥,大雁隨著季節的變化往來於南(陽)北(陰)之間,順應陰陽變化,南北遷移,從不失信。古人以此比喻夫婦之間陰陽合和,互相遵守信義,相濡以沫一生。
大雁飛行時,長幼列陣有序,在群體中彼此各守其位,不會逾越。古人以此比喻夫婦明曉嫁娶禮節,在家中遵循長幼有序的原則,彼此做好自己的本分趣話大雁:真愛唯美 生死相許 | 元好問 | 王寶釧 | 鴻雁 | 大紀元 https://bit.ly/3a2LXDN

2021-01-26_092438PK2A000208N000000000PAA-e1523150702768-450x515 (1)

"六禮"中竟有五禮用雁贽。 為什麼要用雁呢? 鄭玄注《儀禮》中稱用雁為"取其順陰陽往來",意思是說大雁是一種隨著天氣的變化而南來北往定向遷徙的鳥,用雁為禮,象徵順乎陰陽之意。
《白虎通. 嫁娶》中說用雁為"取其隨時而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是隨陽之鳥,妻從夫之義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也。 又昏禮贽不用死雉。 ”
也就是說,大雁南北往來守時守節,那麼男女結婚也不要違背婚時;而且大雁若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以此告誡妻子結婚後要忠於丈夫;同時,大雁飛行有序,以此說明女子結婚後要遵循長幼有序,不能違背。 可見,「六禮」中作為禮物的大雁具有勸示和教化的功用。

雁行有序,守禮守信,有情有義,這是大雁能成為愛情婚姻的神聖信物的主要原因。


《儀禮》中說:"雁是野物,非時莫能致。故以鵝替之者,亦曰奠雁。"
大雁的其他文化內蘊。
(一)大雁的四種美德
大雁每年從南北兩地來回遷徙,從不發生偏移,這正是一種信守承諾的表現。在飛行之時,大雁又排成一排,或成"之"字型,或是"一"字型,從未有一隻大雁脫離隊伍,這正是儒家倡導的守秩序
另外,據古人觀察,大雁往往一公一母。開頭元好問詞《摸魚兒》,便是以"天南地北雙飛客"稱道大雁的堅貞與不離不棄。倘若一方去世,那麼它的配偶也不會再尋其他大雁。這個習性,恰好應了詞的開頭:"問世界,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當然,大雁還非常的聰明。它們在飛翔之時,懂得順風而行,這是借勢行為。
守誠信,懂禮儀,有節氣,智慧還高,這便是大雁在古人心中的總體印象。巧合的是,大雁這種品性,是與儒家倡導的五常不謀而合的。儒家在封建社會大行於世長達二千多年之久,可見其影響力。
所以雁文化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的發展,便得益於儒家的支持。早在《詩經》之中,便有"鴻雁于飛"的說法。明代理學家朱熹解釋說:"流民以鴻雁哀鳴自比而作此歌也。"
顯然,這是起興手法,見到"鴻雁于飛",便知道當時社會中出現了流民。後市還有個成語,叫做"哀鴻遍野",便出自這個典故。藉助大雁的鳴叫,來渲染流民生活之悲苦。
(二)鴻雁傳書的內蘊
拋開儒家解讀不談,其實雁文化還有其他的表現形式。最出名的,當屬"鴻雁傳書"了,這與一個歷史典故有關。
話說在西漢時期,漢武帝委派蘇武出使匈奴。說到這個開頭,或許很多讀者便立馬清楚:這是蘇武牧羊的故事。蘇武被匈奴扣押之後,想盡一切辦法證明自己還活著。
十幾年後,漢武帝已經去世,漢昭帝在位。此時的蘇武終於找到了一個機會。據《漢書·蘇武傳》記載:"(常惠)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聽了這個說辭,匈奴善於大驚,只好將蘇武放回了漢朝。
其實大雁傳書這件事,未必就是真的。但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好的藉口,同時它也為大雁賦予了一個新的含義,那就是"書信"的代表。當時還有個典故,叫做"鯉魚傳書",出自《漢樂府詩》,也同樣有名。
結合這個典故,民間又衍生出了不少成語。比如"雁去魚來",便比喻書信之間的往來;另有"雁杳魚沉",便指兩人之間的消息已經斷絕。
再回到"鴻雁傳書"這個典故中,它既然出自"蘇武牧羊",相比有一定道理。為何這個送信的動物不是燕子、不是麻雀、也不是鴿子?因為只有大雁身上代表的節氣,才與蘇武持節而不屈相吻合。
更深的原因還在於,蘇武這種渴望回歸大漢王朝的信念,正是古代社會中普遍傳遞的一種正統觀念。
始作俑者,便是班固,這個寫了《白虎通義》,對雁的德行做出定義的史學家,又在《蘇武傳》中,以典故的形式,進一步加深與渲染了大雁的貞節。
隨著傳統文化的不斷積累,雁文化也有更為廣泛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它被運用到古代文學作品中,成了一種經典而富有生命力的鮮明意象。
所謂意象,便是在客觀事物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主觀情感;或者是說,文人對某件客觀事物研究的比較透徹,然後藉助其內在特徵,以表達自己的人生志趣或心境變化。
雁意象,便經常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成了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它的內涵豐富而又深遠,主要有相思、懷歸、離愁、憂國、感時、情愛、風俗等不同表現。在本文中,暫且列舉其中幾例,具體闡述一下。
(1) 思兮思兮歸故鄉
還是以前文的例子來說。《詩經·小雅》曾云:"鴻雁于飛,哀鳴嗷嗷。"這裡還有一層含義:周天子委派使臣前往各地,希望能將流亡的百姓召回他們的故鄉。所以"哀鴻遍野"中的"哀鴻",便是指流落在外的民眾。如此一來,他們又怎麼不會思念故鄉?
人在外地漂泊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感慨。古人骨子裡的思鄉情懷,也讓每個在外的遊子,都無比嚮往大雁。這種大型水鳥,每年按照一定的軌跡返回家鄉。這在他們看來,是何等的幸福之事?
在當時,古人的交通條件是非常簡陋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並非只是一首詩句,他更是千萬遊子心中最真實的體驗。而在這種情況下,大雁每年能輕易跨過高山流水,也無不讓他們羨慕。
這麼一來,在外的文人難免會將頻繁引用到大雁,或希望大雁能為自己傳遞家書,或希望自己化身為大雁,一回故鄉,以解這相思之情。
魏晉時期的大才子曹植奪嫡失敗後,被貶出了中樞。離開故土,他深有感觸,並做了一組《雜詩》:"孤雁飛南遊,過庭長哀呤。翹思慕遠人,願欲托遺音。"大雁本是成群結隊,曹植以孤雁自比,更加渲染了一種遊子在外的思鄉之情。
(2) 多情自古傷離別
在眾多詩詞類題材的文學作品中,離愁別緒,往往最是動人。柳永的一首《雨霖鈴》,一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便奠定了他在婉約詞中的地位。
這是因為,古人難免遭遇離別。無論是學子進京遊學與趕考,還是官員到地方上赴任,又或者是服從兵役、躲避災禍,他們都難免遭遇離別。回想此情此景,不少文人便常用詩詞來替代。
大雁,本就具有這種表現,所以也更容易成為文人們的感情寄託所在。高適的《別董大》,堪稱第一送別佳作:"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詩人在塞外,寫大雁之詞,其實融入了自己的複雜感情。一方面,他對友人董大有萬般不舍之情,同樣表現自己對他未來的優劣之心;而另一方面,詩人在勸慰友人的同時,也想到自己,不也是如同孤雁一般,不知歸期在何處嗎?
除此之外,王實甫在《西廂記》中寫下的離別之詞,更是令無數有情之人動容:"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以景襯托離別之情,天地本無不妥,但融入雁意象中的離別,卻恰恰使得這種看似正常的環境,立即便有蕭瑟、感懷之情。情景交融之下,離別之人惆悵情緒,也更有悠長的內蘊。
大雁的另一種生活習性,也往往被文人拿來比喻自己。眾所周知,這種大型水鳥習慣在野外遊蕩,且經常棲息在人煙縹緲的水澤之地。再加上它出現在世人眼中時,往往是一飛沖天,於是便給人留下了孤傲的印象。
而這種習性,也恰好符合文人傲骨。嵇康在《幽憤詩》中寫道:"嗈嗈鳴雁, 奮翼北游。順時而動, 得意忘憂。嗟我憤嘆, 曾莫能儔。"
通過大雁的孤傲、寂寥,作者表達出了自己對於世俗紛擾的反感。竹林七賢一向求道避世,不也正是符合這種君子孤傲且又寂寥的情感嗎
從「鴻雁傳書」到「衡陽雁去」,漫談大雁在古代詩詞題材中寄託的情懷 - 壹讀 https://bit.ly/3ceys6K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4GENdz3.html

305253586673694d566e3052535866736f67786730525358667349767543305253586673716261442021-01-26_09293730525358667363344a5130525358667338645a4f2021-01-26_092911305253586673616b4e413052535866736e6334672021-01-26_0927272021-01-26_092717unnamed (21)


一說到大雁,人們就會想到秋天里大雁南飛,所以秋天也被稱為雁天,比如文天祥在《別謝愛山》中有"後會知何日,西風老雁天"的詩句。 其實雁的形象不僅僅出現在古人的詩詞中,也曾出現在古代的器物中,有的還頗具巧思!
在南京博物院展廳內,有幾件青銅燈具顯得很特別,燈的底座竟然是以「雁足」為造型的,那麼,古人為什麼會以大雁的「腳巴」為燈座呢?
雁文化——五常俱全、鴻雁傳書、執雁為禮
雁在古代被視為"五常俱全",五常既仁、義、禮、智、信。 古人認為,雁有仁心,雁群中的健壯者不會對老弱棄之不顧,是為仁;雁的雌雄伴侶從一而終,是為義;雁飛行時排成"一"字,或"人"字,禮讓恭謙,稱作"雁序",是為禮;雁警戒性強,很難捕獲,是為智;雁按時遷徙,南北往來,是為信。
據史書記載,西漢時,出使匈奴的蘇武被流放於北海放羊。 後來,匈奴謊稱蘇武已死,不想放蘇武歸漢,知情人則將真實情況密告漢使,讓漢使對匈奴單於說,漢朝皇帝在上林苑射下一隻大雁,雁足上綁著蘇武的書信,證明他未死...... 蘇武終被放回。
從此,"鴻雁傳書"的故事流傳開來,而鴻雁,也就成了書信、信差的代稱。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南唐後主李煜在這首《清平樂》中,以"雁信無憑"表達了對離家在外親人的思念。 李清照也寫有"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名句,作於她和丈夫趙明誠離別後,其中的"錦書"、"雁字"無不飽含深情。
另外,古代還有以大雁為禮物的慣例。 "奠雁禮"就曾是重要的婚姻禮儀,《儀禮·士昏禮》是我國關於婚禮的最早記載,其中有"昏禮有六,五禮用雁,納採、問名、納吉、請期、親迎是也",可見,在按六禮而行的婚姻禮儀中,有五禮需"執雁為禮"。 古人認為,雁南來北往,順乎陰陽,婚姻大事以雁為禮,象徵和順忠貞。
以雁抒懷——古人對於雁不乏溢美之詞
古人對於雁向來不乏溢美之詞,先秦詩作中就有"鴻雁於飛,肅肅其羽"的句子;李白在《宣州謝日報導,業餞別校書叔雲》中有"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詩文感慨抒懷,句句精華; 白居易有"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 ;范仲淹有"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上面的詞句來自於金代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今旦獲一雁,殺之矣。 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大雁殉情而死,詞人頗受感動,以創作寄託哀思。 全詞以雁擬人,"雙飛客"指的正是雙宿雙飛的大雁,作者將它們比作相濡以沫、比翼雙飛的恩愛夫妻。 詞作以"情"感人,流傳深遠。 古人頻頻將雁寫入詩詞,以雁言情、以雁抒懷。
東漢銅燈。
雁足燈——歷史上曾"銷聲匿跡"
通過上面的描述,古人以雁足為燈就變得容易理解了。 雁被視為瑞禽,《儀禮·士相見禮》: 下大夫相見以雁,飾之以布,維之以索。 《周禮·春官·大宗伯》:卿執羔,大夫執雁。 除了古人的婚姻禮儀中會"執雁為禮"外,雁也作為大夫相見的贽禮。
南京趙士崗出土的陶雁。
陳之佛《蘆雁圖》。
由此可見,雁的形象在古時深入人心。 西安有著名的大雁塔和小雁塔,是標誌性建築,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平沙落雁》是古琴名曲,借大雁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 南京趙士崗曾出土過東吳時期的陶雁,造型古拙質樸。 曾長期生活在南京的著名畫家陳之佛也頻頻以雁入畫,《寒汀孤雁》、《蘆雁圖》等都是難得的精品。
西漢銅雁足燈。
古代的燈具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到了漢代,制燈技藝已經達到一個高峰。 漢代的銅燈形式多樣,將實用性與觀賞性很好地結合,除了設計精妙、造型美觀外,古人甚至還考慮到了環保。 在南京博物院的展品中,記者曾看到過一件精美的銅雁足燈,它來自於盱眙的大雲山漢墓,也就是西漢第一代江都王劉非的陵園。 劉非與漢武帝劉徹為同父異母的兄弟,他比劉徹大12歲。 劉非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時,因領兵攻打吳國有功,被漢景帝改封為江都王。
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員吳榮清告訴記者,雁足燈主要流行於兩漢時期,在當時絕非普通人能夠擁有的。 雁足燈在江蘇範圍內有過出土,幾乎都來自於兩漢時期的高等級墓葬。 兩漢時追求"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喪葬觀念,作為日常生活用具的燈也成為了常見的隨葬之物,這也使得很多精美的銅燈能夠留存下來。 然而在漢代之後,雁足燈逐漸"銷聲匿跡"了,吳榮清說:"兩漢時期的燈具種類豐富,像是鹿燈、牛燈等都很精美,但隨著發展,一些燈具的造型得以延續,一些則逐漸變了樣式"。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器物的造型也隨時代而演變,它受到社會環境、生活方式和審美取向等因素的影響。
燈下的雁足。
雁過留聲——歐陽修、黃庭堅曾為它"打call"
隨著宋代金石學興起,收藏古物蔚然成風,研究青銅器、石刻等在文人雅士中頗為盛行,這也帶動了對先前器物的鑒賞研究。 已漸漸湮沒於歷史中的雁足燈,又受到了歐陽修、黃庭堅等大家的推崇,歐陽修在《前漢雁足燈銘》有"煜守丹陽日,蘇氏者出古物,有銅鴈足鐙(雁足燈),製作精巧"的表述。 黃庭堅曾言:"雁足燈,漢宣帝上林中燈,制度極佳",相傳,他甚至還去訂做了一件雁足燈自用,這有點像是現在所說的使用"複刻版"。 "眼明尚見蠅頭字,暑退初親雁足燈",我們還能在陸遊的 《秋思》詩中發現"雁足燈"。
在南京,有"九十九間半"之稱的甘家大院也曾有關於雁足燈的傳說,"九十九間半"的主人甘熙曾是晚清時期南京著名的學者、金石家、藏書家,其著作《白下瑣言》也是南京重要的鄉邦文獻之一。 相傳,甘熙生前曾有大量的收藏,他還囑咐家人:"千萬不要忘記吾那盞雁足燈......",據說這"雁足燈"與藏寶有關,只是後來誰也沒有見過那盞雁足燈和所謂的寶藏。欧阳修、黄庭坚曾为它“打call”——“雁足灯”究竟是何物? - 雪花新闻 https://bit.ly/3a1DMaR
---------------
委禽奠雁,配以鹿皮。
這句話出自《婚禮文》,說明其實早在部落時期就有類似彩禮的東西出現了。那時候的人們已經知道了大雁是候鳥,所以男方去找女方訂立婚約的時候就帶一隻大雁過去,有希望對方遵守約定的意思。如果男方家裡非常富足,那就再多送一件鹿皮。
周朝:淄帛
周朝時期對婚禮就已經有非常完備的制度要求了,那時候結婚講究六禮,也就是六個步驟,分別是:納彩(提親)、問名(問姑娘姓名)、納吉(合八字)、納徵(下聘禮)、請期(挑選吉日)、親迎(結婚),那時候的聘禮的內容也是有規定的,需要五卷淄帛,也就是絲織品。看來周朝娶媳婦壓力也不是很大。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9geep3q.html
-----------------------------------
為什麼贽見之禮用雁和茶?
結婚是人生中的大事,婚禮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嘉禮"。 《禮記. 昏義》中說:"昏禮者,禮之本也。 "意思是說婚禮乃是所有禮儀的根基。 直到現在,婚禮仍是非常隆重的,目的是為了給新人留下美好的記憶。
古代的婚禮基本沿襲了周人開創的"六禮"的制度,即包括納採、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個階段的禮俗。
納采,為六禮之首禮,就是當男方想與女方結親時,就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得到應允後,再請媒人正式向女家納"採擇之禮",古時通常用大雁,後世有所改變。
問名是求婚後託請媒人問女方姓名及生年月日準備合婚的儀式,通常也執雁而問。
納吉就是把問名后占卜合婚的好結果通知女方的儀式。 後世稱這階段儀禮為"訂盟",現代稱"訂婚",是婚禮中關鍵的儀禮。 男家卜吉之後,再備禮到女家決定婚約。 古俗仍然用雁,以做為婚事已定的信物。
納征又稱「納幣」,是訂盟之後男方將聘禮送往女家,進入成婚階段的重要儀禮。 征(征)在這裡是"成"的意思。 幣所指的財物在古代是指皮帛等物,以後才逐漸發展成為聘金。 這項成婚禮又稱為「完聘」、「大聘」或「過大禮」等。
男方往往備有禮單,裝禮品的箱籠,由人挑抬,有的地區伴以鼓樂,在媒人和押禮人護送下前往女家。 這項儀式是「六禮」中唯一不用雁的儀式。
請期是在送完聘禮後,選擇好結婚日期,備禮到女家,徵得女方同意時的儀式,古時通常也用雁,現代多用紅紙笺寫迎娶日期時辰或口頭通知協商,民間俗稱"提日子"、"送日頭"。 親迎是新郎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儀式,為正式的婚禮,也用雁。
新郎親往女家迎親的儀式,會獻雁為贽禮,稱為"奠雁"。
以上婚禮過程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神,特別是以雁為贽見之禮具有特殊的含義,可以看到以上"六禮"中竟有五禮用雁贽。 為什麼要用雁呢? 鄭玄注《儀禮》中稱用雁為"取其順陰陽往來",意思是說大雁是一種隨著天氣的變化而南來北往定向遷徙的鳥,用雁為禮,象徵順乎陰陽之意。
《白虎通. 嫁娶》中說用雁為"取其隨時而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是隨陽之鳥,妻從夫之義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也。 又昏禮贽不用死雉。 ”
也就是說,大雁南北往來守時守節,那麼男女結婚也不要違背婚時;而且大雁若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以此告誡妻子結婚後要忠於丈夫;同時,大雁飛行有序,以此說明女子結婚後要遵循長幼有序,不能違背。 可見,「六禮」中作為禮物的大雁具有勸示和教化的功用。
不過,近現代用雁作為納採等禮儀的禮物已經逐漸消失,有些地方則以家鵝代替。
古時中國南方茶葉也是重要的聘禮。
古時中國南方茶葉也是重要的聘禮。
除了用大雁作為贽見之禮外,古時,在中國南方茶葉也是重要的聘禮。 這一習俗大概在明代之前就已經形成。 舊時茶以瓶計,所送聘禮最少十瓶,多則上百瓶。 一般女方收了"茶禮",婚姻就算定了,不得反悔。
為什麼要送茶葉呢? 《七修類稿》中引《茶疏》說:"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結婚,必以茶為禮,取其不移植之意。 今人猶名其禮曰'下茶'。 "也就是說,茶樹不可以移植,必須用子下種,其生長的特性用於比附婚姻的締結,茶葉成了婚姻無悔的象徵,也隱含著傳宗接代的祝願。

2021-01-26_0937502021-01-26_0937182021-01-26_0937052021-01-26_09365839083341_1773555182691971_8878650454074982400_n2021-01-26_0935092021-01-26_093413


傳統婚禮中為什麼要行「奠雁」禮?
清代經學家胡培《儀禮正義》說道:」用雁者,取其隨時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古代婚禮為何用雁?
1、《儀禮·士昏禮》:"主人升,西面;賓升,北面,奠雁,再拜稽首「。東漢鄭玄 注:"用雁為贄者,取其順陰陽往來「。2、《儀禮·聘禮》:"大夫奠雁,再拜。上介受。" 鄭玄 注:"不言卿,卿與大夫同執雁」。3、北周庾信 《尉遲氏墓志銘》:"奠雁迎門,濡苹入俎「。4、唐代李端 《送黎兵曹往陝府結婚》詩:"奠雁逢良日,行媒及仲春」。5、《醒世恆言·張孝基陳留認舅》:"少不得問名納彩,奠雁傳書,贄入過家「。6、《清史稿·禮志八》:"壻既至,入門再拜。奠雁,出」。7、清代經學家胡培《儀禮正義》說道:」用雁者,取其隨時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也「。8、《周禮·大宗伯》云:「以禽作六摯,卿執羔,大夫執雁,士執雉。」
昏禮無問尊卑皆用雁,故鄭玄注其意雲取順陰陽往來也。順陰陽往來者,雁木落南翔,冰泮北徂,夫為陽、婦為陰,今用雁者,亦取婦人從夫之義,是以昏禮用焉。古人認為,雁南往北來順乎陰陽,配偶固定合乎義禮。婚姻以雁為禮,象徵着夫妻和順,互守信約,夫唱婦隨,長幼有序;也象徵婚姻的忠貞不移。後來因雁越來越難得,人們就改用木刻的雁代替活雁,後世則改用鵝、鴨、雞三種活禽代替行奠雁禮。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Bn05MPJ.html

304961776f624c563649304961776f6277776f37

奠雁亦作“ 奠雁 ”,一是古代婚禮,新郎到女家迎親,獻雁為贄禮,稱“奠雁”。二是古代卿大夫相見,執雁為禮


1.古代婚禮:《儀禮·士昏禮》:"主人升,西麵;賓升,北面,奠雁,再拜稽首。 "《儀禮·士昏禮》:"下達,納采,用雁" 鄭玄 注:"用雁為贽者,取其順陰陽往來。 " 北周 庾信 《尉遲氏墓誌銘》:"奠雁迎門,濡蘋入俎。 " 唐 李端 《送黎兵曹往陝府結婚》詩:"奠雁逢良日,行媒及仲春。 "《醒世恆言·張孝基陳留認舅》:"少不得問名納彩,奠雁傳書,贽入 過 家。 "《清史稿·禮志八》:"壻既至,入門再拜。 奠雁,出。 ”
2、《儀禮·聘禮》:"大夫奠雁,再拜。 上介受。 " 鄭玄 注:"不言卿,卿與大夫同執雁。 ”
奠雁禮為婚姻禮儀。 從周代至清末,在按六禮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納征(下聘)禮以外,其餘五禮均需男方使者執雁為禮送與女家。 因為雁是候鳥,隨氣候變化南北遷徙並有定時,且配偶固定,一隻亡,另一隻不再擇偶。 古人認為,雁南往北來順乎陰陽,配偶固定合乎義禮,婚姻以雁為禮,象徵一對男女的陰陽和順,也象徵婚姻的忠貞專一。 後來因雁越來越難得,人們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鵝、鴨、雞三種活禽代替行奠雁禮,以定婚姻的和順。 用雁之禮,朝鮮等國也襲用
----------
奠ㄉㄧㄢˋdiàn雁ㄧㄢˋyàn
古代婚禮,男方獻雁給女方做為初見禮,稱為「奠雁」。唐·李端〈送黎兵曹陝府結婚〉詩:「奠雁逢良日,行媒及仲春。」《儒林外史·第一○回》:「到了廳事,先奠了雁,然後拜見魯編修,編修公奉新婿正面一席坐下。」也作「奠鴈」。


合巹杯,古人結婚必備用具
合巹杯,古人結婚必備用具_城市快報快悅讀 - 微文庫 https://bit.ly/3c93vRj
合巹,是中國古代婚禮儀式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程式,在很長的一段時期裡,人們將其作為結婚的代稱。
合巹杯是婚禮之上新人共飲合歡酒的專用杯子,形制以雙連的


居多,也有以綵線繫住兩隻酒杯的替代品,在後世的婚俗中它逐漸演變成為交杯酒,即新人各執一杯酒,手臂相交而飲。在天津博物館中,館藏一件清乾隆年間白玉製作的雲紋鷹熊合巹杯,在它身上,記錄了傳統婚俗的歷史。
小檔案 藏品名稱 白玉雲紋鷹熊合巹杯 年代 清
天津博物館館員邵雯介紹,這件白玉雲紋鷹熊合巹杯是清代玉器中的佳作,“它的玉質極為溫潤潔淨,是上好的羊脂白玉,雕工也很精美,體現了清代工匠的精湛技藝。”
這款白玉雲紋鷹熊合巹杯的杯身由兩個圓筒形杯子並連成器,筒杯身陰刻龍紋、捲雲紋,其介面處有陰刻篆文“子孫寶之”印。筒杯間一側鏤雕展翅立鷹,爪踏臥熊,另一側有獸面紋、熊尾與鷹尾相連做柄,造型精美別緻,獨具匠心。
“鷹與熊都是古人心中的吉祥之物,寓意子孫繁榮昌盛,裝飾在這款合巹杯上,寄託了古人對婚姻的美好祝福。”邵雯說,這件器物是當年宮廷御用之精品,它本身早已脫離了實用器的範疇,成為一種典制用器,是皇家婚禮的擺設用器。
縱觀古代,玉質的合巹杯是極為貴重的物品,其材質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變化,它最初只是匏器,即葫蘆做成的器皿。
“巹”是瓢的意思,古人習慣把一個葫蘆剖成兩個瓢,將兩個瓢的柄相連盛酒,夫婦共飲,象徵婚姻從此結為一體,故名“合巹”
合巹杯中的“合巹”二字,是指古人必不可少的婚禮禮儀,從西周時期就已經存在。最早規範我國禮儀行為的專著《儀禮·士昏禮》雲:娶妻之日,“婦至,婿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其中,共牢、合巹含有夫妻親愛、同心合體之意。
中國酒文化博大精深,古往今來,合巹杯的材質各不相同。譬如湖北省荊門市包山崗二號戰國楚墓出土的彩繪雙聯漆杯,此杯也為古時夫婦合巹之禮所用,系用竹、木結合雕制而成的酒器。
在古時的眾多合巹杯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數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銅錯金鑲松石合巹杯
此杯為兩個圓形高足銅杯的聯合體,通高11.2釐米,淺腹,高足上部呈竹節狀,下部為喇叭口形。在兩杯之間有鳥獸各一,鳥在上,長頸,口銜玉環,雙翅伸展,腹與二杯連線,鳥足立於獸背上,以錯金、嵌綠松石為主要裝飾,兩杯腹外壁及高足上鑲嵌大小圓形和心形綠松石13顆,鳥身嵌兩顆綠松石。
這件青銅酒器造型生動活潑,結構對稱平衡,裝飾華美瑰麗,當為劉勝與竇綰的結婚紀念物,體現了西漢初年人們重視喝交杯酒的思想觀念,是一件極為罕見的藝術珍品。
古代文學中也遍佈合巹杯的身影。唐代文學家權德輿的《縣君赴興》中有:“合巹交歡二十年,今朝比翼共朝天。”白居易在《二年三月五日齋畢開素當食偶吟贈妻弘農郡君》中說:“山妻未舉案,饞叟已先嚐。憶同牢巹初,家貧共糟糠。”
這些文字都能說明當時這種杯子是十分盛行的。古人不僅在婚禮時使用合巹杯,還用這種杯子卜問吉凶。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娶婦》中記載,當時人婚禮時,以“兩盞以彩結連之”做成一個合巹杯,象徵夫婦聯成一體。“撒帳、合髻,然後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酒’。飲訖擲盞,並花冠子於床下,盞一仰一合,俗雲‘大吉’,則眾喜賀,然後掩帳訖。”這段話的意思是,夫婦二人喝過“交杯酒”後,擲杯於床下,以卜和諧與否,若酒杯一仰一合,陰陽和諧,乃大吉大利之事。
相比其他材質的合巹杯,玉質合巹杯的出現時代比較晚,明代文人胡應麟在《甲乙剩言》中提到了“合巹玉杯”:“形制奇特,以兩杯對峙,中通一道,使酒相過。兩杯之間承以威鳳,鳳立於蹲獸之上。”玉質的合巹杯一經出現,便以其精美的做工和溫潤的材質征服世人,其間也不乏精品出現,除了天津博物館館藏的這件白玉雲紋鷹熊合巹杯之外,北京故宮博物院也藏有一件玉合巹杯,亦是宮廷舊藏,根據落款可推測它是明代世宗或神宗大婚時所使用的器物,當年作為陳設和觀賞器使用合巹杯,古人結婚必備用具_城市快報快悅讀 - 微文庫 https://bit.ly/3c93vRj


古代男方跟女方商議婚事時,為啥都帶著鳥——大雁
奇了怪了,古代男方跟女方商议婚事时,为啥都带着鸟——大雁 - 人人焦点 https://bit.ly/2YfpDBy
中國歷史悠久,古今文化習俗有著不小的差異,如結婚,在我們如今看來不過是結婚登記和辦喜酒,但在古時候,一個完整的結婚流程則需要很長時間的準備。 在當時,有一件物品作為男女雙方籌備婚禮的媒介,那就是大雁。
你好白雁為禮,以求好合,那麼他們又是為何選擇用大雁來作為成婚之禮呢?
古代成婚流程
在古時候,婚姻不僅是兩個人在一起生活,更是兩個家族之間的隱形鎖鏈,不用說九族,三族就將父族與母族包含在了其中,所以古時候的人面對婚姻不可謂不謹慎,而古時候表現尊重的方式就是以禮待之。
在古時候,婚姻最為講究的就是三書六禮了。 三書是指聘書、禮書、迎書,六禮則指的是納採、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六個步驟,而大雁,就是這六禮中經常出現的重要角色。
在古代,大部分的婚姻結合都是盲婚啞嫁,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的是門當戶對。
其實說是門當戶對,一般還是女子下嫁為上,這樣的話如若女子在婆家受了委屈,娘家還有底氣上門去討個公平,若是高攀,女子在婆家的地位則可想而知。 女子在婚姻中作為被動的一方,所以通常由男方主動上門求娶,這樣女子也有選擇的權力,以免嫁錯郎君。
六禮的第一步納採就是男方帶著大雁委託媒人跟女方商議婚事,此時還是議婚階段,如若女方願意,則會收下男方所帶的禮物——大雁。 第二步問名,就是在納採當天,女方應婚之後,媒人帶著男方寫好的書信與一隻大雁前來詢問女子的姓名與生辰八字。
這時候肯定會有人說怎麼會有人結婚連對方名字都不知道? 在古時候,女子的姓名屬於私密物,一般人是難以得知的,更別說生辰八字了。
而男方問及生辰八字的原因是為了將雙方的生辰八字拿到宗廟中占卜,看這一對男女是否會是一對恩愛夫妻,如若結果不詳,那婚事自然作罷。
但如果雙方是相熟的人家,一般會提前將生辰八字拿去相合,以免出現差錯,壞了兩家情分。
而這一步,就是六禮中的納吉。 在納吉中,女子會在幾次推諉后收下男方的大雁,以此作為定下婚事的依據,而以古代人對婚姻的莊重來說,到了這一步,這婚事基本不會有什麼改變了。
納征又稱納幣、納成,如果納吉是定下婚事,那納徵就是給這門婚事上鎖。 它相當於我們如今的彩禮、下聘,女方收下彩禮,就算是有了名義上的丈夫,不得再收別家的聘禮了。
請期,顧名思義是請求婚期的意思,按理說是應該男方帶上大雁到女方家,雙方商量著來。 但一般男方家算了個好日子,直接告訴女方,女方也不會提出異議。
六禮說的是整個婚姻流程,而親迎則是六禮的最後一步,在成婚當天男方提著大雁,帶著女方去祭拜先祖,而後歸家。 走完整個六禮流程,這個婚事基本就算完成了,而大雁幾乎算是吉祥物,貫穿了整個六禮。
大雁符合古人對婚姻的刻畫
六禮作為古代婚姻禮儀,而大雁又為什麼能夠貫穿其中呢?
大雁作為遷徙動物,常常成群結隊地飛往南方過冬,是典型的群居動物。 他們飛行時候的隊列整齊,且具有團結精神,不會輕易拋棄老弱病殘,十分符合古人對妻子的要求。
在過去,人們講究娶妻當娶賢,作為當家主母主要的不是貌美,而是賢慧與掌家的手段,妻子作為待在家中時間最長的當家人,應當擁有這些品德。
所以送大雁,也被視為一種寄願,寄願未來的妻子賢良淑德,似大雁一般能夠撐起整個家。 不光是團結,大雁也是忠貞不渝的象徵。
元好問那句著名的詩句,&34; 就是因為他看見了大雁因伴侶被捕殺,過於悲痛撞地而死寫出的。 要知道,古代若丈夫去世后,妻子為他守節的話,是會被賜下貞節牌坊的。
從古時候的迷信程度和對女子忠貞程度的重視上來看,大雁作為動物中忠貞不渝的翹楚被拿來當範本是十分有必要的,畢竟每個華夏子民都希望能夠得到一個好的祈願,這幾乎是刻入骨髓的習性了。
大雁逐漸被其他物件所代替
從周朝起,人們開始在婚姻中用大雁作為雙方聯姻的媒介,當時使用的大雁一般都為生雁。 到了明朝,人們開始用鵝、鹜、雞、鳧等禽類來代替大雁。 後來由於打獵變成了貴族們高級的娛樂手段,普通百姓難以觸及,生雁又演變成了木雁,也就是木雕的大雁。
大雁在婚姻中的蹤跡逐漸消弭,人們對於婚姻的態度也由原來的莊重轉變為更加輕鬆。
或許有人說,結婚前連面都沒見過又怎麼能算莊重呢? 要知道在古代,男性持主導地位,在一個男性娶了妻之後,在無特殊情況下,對方就是自己攜手並進一輩子的人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若男性覺得妻子不合心意,還可以納妾,休妻是極少數的情況,妻子只不過是一個作為管理中饋的人,男子的後院還有多種選擇。
這時候,大雁的寓意就體現出來了,無論老弱殘疾或娶了四十幾房小姨太,妻子都必須賢慧、持家,男子可以將妻子晾在一旁,但妻子仍然需要笑臉以待。
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古代女子於社會上的地位,男子持雁求得女子下嫁,這隻大雁在過去看來是寓意美好幸福的婚姻,在我們如今看來卻不一定。 就像是面試時候畫大餅的領導,你只有他一個領導,而他卻有許多員工。
大雁的消弭代表著人類的覺醒,複雜重重的六禮就真的代表婚姻的幸福美滿嗎,那不過是時代的枷鎖。 社會的發展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去其糟粕也並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幸福指標。奇了怪了,古代男方跟女方商议婚事时,为啥都带着鸟——大雁 - 人人焦点 https://bit.ly/2YfpDBy
參考文獻:
《儀禮·士婚禮》
《後漢書》

312787296d965aecd783b6ecc9cb63d1858be08f6eb88bb96cea76bd3af55e32c8b57212dc1f9cab


大雁:婚禮中最重要的信物
2016/12/07 來源:商務印書館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元好問《摸魚兒》
《摸魚兒》是一首描寫愛情的經典作品,雖然描寫的是大雁的愛情,但大雁對於愛情的忠貞何嘗不是人類共同的嚮往。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元好問這首詞上片是就事論事,描寫大雁的悲壯愛情。詞一開篇,就以極為震撼的方式宣告了愛情的強度與忠貞。
「直」是竟然的意思,愛情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為什麼它竟然有如此巨大的魔力,能夠讓大雁以生命為代價來換得生生世世的相守?
在古人眼裡,也許大雁是最能詮釋愛情忠貞的動物了。以至於從遠古的周朝開始,大雁已經成了婚禮中最重要的信物。
古人舉行婚禮主要有六道必要程序: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其中竟然有五道程序必須用到大雁:
納采是「六禮」中的第一禮。男方請媒人帶上禮物向女方提親,「昏禮。下達,納採用雁」。這一項程序當中的禮物必須是一隻活的大雁。納采意味著全部婚禮程序正式開始。
第二禮是問名。女方對親事表示首肯之後,男方派人到女方詢問女方名字,女方回信告知女子的出生年月和生母姓氏等,也就是俗話所說的交換生辰八字。「賓執雁,請問名。」 這一項儀式中必備信物仍然是大雁。(也有將問名和納采合併為一道程序,統稱「納采」。)
第三禮為納吉。男方通過占卜得到吉兆之後,備好禮物通知女方,正式定下婚姻。「納吉,用雁,如納采禮。」 而這一程序中的「吉祥物」仍然是大雁。
第四禮為納徵,也稱為納幣。男方派人送各類禮物給女方,這一項相當於現在的「彩禮」。彩禮當然是要越豐厚越實惠越好,而大雁在婚禮中呈現的主要是其獨一無二的象徵意義,並不代表實際的財富,因此六禮中唯有納徵禮無須用雁。
第五禮為請期,「請期,用雁。」男方占卜得出婚禮的吉日之後,派人通知女方,徵求女方同意,這一項儀式也必須送上大雁作為信物。
第六禮為親迎。也就是新郎穿上隆重的禮服親自到女方家裡,迎接新娘。在親迎禮中,「北面,奠雁」 仍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儀式,「奠雁」就是「獻雁」的意思,新郎到新娘家迎親必須首先進獻大雁。(《儀禮·士昏禮》)
在古代婚姻中,大雁為何能成為唯一必需的「見面禮」、並且上升為神聖的象徵符號呢?有人說,這和大雁的生活習性有關,秋天寒冷的時候,大雁要往南飛過冬,春天轉暖的時候飛回北方,是一種非常守信的動物。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南為陽,北為陰,因此大雁的南來北往也就象徵著順應陰陽往來;在婚姻中,丈夫為陽,妻子為陰,夫妻關係和諧也是順應陰陽往來;此外,大雁在群飛的時候長幼有序地進行排列,前鳴後和,是一種非常守禮的動物,而家庭的和諧也需要相敬如賓,守禮守節,因此大雁就成了美滿婚姻的「吉祥物」,在整個婚姻程序中占據了至關重要的地位。
但這個解釋仍然留下了疑問:南來北往的候鳥很多,為什麼獨獨大雁能成為婚姻的吉祥物呢?其中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古人認為大雁是一種從一而終的動物。據說大雁對愛情非常忠誠,配對後的大雁在其中一隻死亡之後,另一隻會終生不嫁或終生不娶。雁群晚上休息時,在群外站崗放哨的多是孤雁,一旦發現危險,孤雁就會以哀鳴聲警示群雁;雁群遷徙飛行的時候排成一字形或者人字形,為了衝破空氣阻力飛在最前面的頭雁也多是一隻孤雁。甚至有的大雁在配偶死亡之後還會自殺或者鬱鬱而終……
在古人心目中,大雁就是這樣一種至情重義的動物。
因此,新郎迎娶新娘時以大雁為禮,也是對夫妻間的不離不棄許下鄭重承諾。雖然古代男性可以一妻多妾,但以正式的婚禮儀式迎娶進門的正室夫人卻只能有一位(侍妾不能享受婚姻的合法保護,也不能參與財產的繼承與分配)。從制度上來說,古代的婚姻其實也是一夫一妻制,彼此的忠貞守信也是維護婚姻的根本。
雁行有序,守禮守信,有情有義,這是大雁能成為愛情婚姻的神聖信物的主要原因。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52gAEK.html


古代婚禮用雁的秘密,並不僅僅是因為「雁雙飛」
2016-09-25 由 南通成雲雷 發表于文化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
婚禮是最重要的禮儀之一。按照周禮的要求,貴族男女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前,需要經過六道程序,稱為「六禮」。
「六禮」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個階段。其中,有五個環節要用到雁。
1、納彩。男孩看上女孩,讓家長找媒人向女方家提親,得到應允後,男方要正式向女家納「採擇之禮」,按慣例要送大雁,數量一般是兩隻。
2、問名。就是媒人代表南方了解女方姓名和生辰八字,把這些信息刻在木板上,由巫師用龜卜或算命先生來合婚,預測吉凶,是否締結婚姻。後來,有了紙張,就寫在紙上,壓在男方祖先牌位下,如果三天之內家中沒有不順利的事,就說明女方適合嫁到男方來。媒人到女方家問名,也要拎兩隻雁。
3、納吉。就是訂婚,確定婚姻關係。在問名後,把占卜、合婚,卜得適合結婚的吉兆通知女方的儀式,也叫「訂盟」,是婚禮中關鍵禮儀。《儀禮·士昏禮》記載:「納吉用雁,如納采禮。」
4、納徵。又稱「納幣」,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禮,是成婚階段的重要儀式。征,是成的意思;幣,是所指的財物,成婚禮儀又稱為「完聘」,現在叫「過大禮」。這項儀式是「六禮」中唯一不用雁的儀式。
5、請期,民間俗稱「提日子」、「送日頭」,就是選定並通告迎娶吉日的禮儀程序,要送雁。
6、親迎,是新郎親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儀式,為正式的婚禮,也要用雁。
周代婚姻「六禮」中有五禮要用雁,原因何在?清代有學者認為,雁不是家禽,需捕獵才能獲得,以雁為禮,強調貴族男子的孔武有力,這在農耕社會是十分重要的品格。
元代文學家元好問的《雁丘詞》說:「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詩中說的就是大雁情。大雁是終身一侶,天涯共飛,是世間最有感情的鳥之一。它最懂鄉思,冬去春來,飛行十分有序。古人正是利用雁的這一習性和美譽,才把其作為贄見之禮。
本小編結合上述看法,認為古代婚禮用雁,與雁的文化屬性有關:
知時守信。雁,冬天往南飛,春天往北飛,隨季節遷徙,時間不差分毫,被認為是最守信的鳥類。古代「男女授受不親」,特別是女子幾乎沒有任何社會交往,如果男方不守信用,會給女方帶來很大的麻煩,以雁為禮強調的是信用。
仁義樂群。雁是社會性很強的吧鳥類,飛行時有領頭雁,兩側是力氣大飛行能力強的雁,老弱病殘在中間。如果飛行過程中,有雁病死或累死,雁群都要徘徊再三,反覆哀鳴,這種對於同類的感情和責任,也是步入婚姻殿堂的青年男女所需要的品質。
明禮知類。古代社會講等級、進秩序。《白虎通·嫁娶篇》則曰:「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逾越也。」婚禮中的等級秩序包括新人要孝敬長輩,結婚順序要先兄後弟等等。
周代婚禮用雁,說明了中國古代禮儀文化的博大精深。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5jz3x8.html
------------
為甚麼贄見之禮用雁和茶?|大紀元時報 香港|獨立敢言的良心媒體 https://bit.ly/39fK1ZC
新郎親往女家迎親的儀式,會獻雁為贄禮,稱為「奠雁」。(Rystheguy/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以上婚禮過程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神,特別是以雁為贄見之禮具有特殊的含義,可以看到以上「六禮」中竟有五禮用雁贄。
為甚麼要用雁呢?
鄭玄注《儀禮》中稱用雁為「取其順陰陽往來」,意思是說大雁是一種隨著天氣的變化而南來北往定向遷徙的鳥,用雁為禮,象徵順乎陰陽之意。
《白虎通.嫁娶》中說用雁為「取其隨時而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是隨陽之鳥,妻從夫之義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又昏禮贄不用死雉。」
也就是說,大雁南北往來守時、守節,那麼男女結婚也不要違背婚時;而且大雁若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以此告誡妻子結婚後要忠於丈夫;同時,大雁飛行有序,以此說明女子結婚後要遵循長幼有序,不能違背。可見,「六禮」中作為禮物的大雁具有勸示和教化的功用。
不過,近代用雁作為納采等禮儀的禮物已經逐漸消失,有些地方則以家鵝代替。
除了用大雁作為贄見之禮外,古時,在中國南方茶葉也是重要的聘禮。這一習俗大概在明代之前就已經形成。
舊時茶以瓶計,所送聘禮最少十瓶,多則上百瓶。一般女方收了「茶禮」,婚姻就算定了,不得反悔。
為甚麼要送茶葉呢?
為甚麼贄見之禮用雁和茶?|大紀元時報 香港|獨立敢言的良心媒體 https://bit.ly/39fK1ZC
《七修類稿》中引《茶疏》說:「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結婚,必以茶為禮,取其不移植之意。今人猶名其禮曰『下茶』。」也就是說,茶樹不可以移植,必須用子下種,其生長的特性用於比附婚姻的締結,茶葉成了婚姻無悔的象徵,也隱含著傳宗接代的祝願。◇
---------------------
古代婚禮以雁為禮的原因|婚禮 | 雁鳥 | 文化漫談 | 看中國网 https://bit.ly/3sU5iQd
孟子曾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禮記·禮運》中也有「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之說。家庭立基於婚姻之上,「夫婦者,萬世之始也。」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讚易像,而禮重婚冠,詩首關雎,春秋正名,易始乾坤,均以婚姻居於首要地位。從古到今,婚姻是一個人的終身大事,標誌婚姻開始的婚禮儀式也就顯得十分嚴肅而隆重。日本人類學家綾部恆熊曾指出,人生命歷程中的這種儀式,「其意義首先是向社會公開表示個人在其所屬社會中獲取的新地位和新職能,使經歷儀式的本人認識到自己的新身份。」婚禮也就不僅是結婚雙方或兩個家族之間的事,更是一種調整社會關係的行為。在這個行為中,人們也往往包含著許多方面的祈願。《禮記·昏義》就說到:「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除此之外,新的夫婦關係被視為人倫之始,從夫婦到父子、再到君臣,從而使家庭成為社會的核心,成為國之基礎,成為「禮之本」。
婚禮所具有這些文化和象徵意義,貫穿在整個婚禮儀式的特定行為程序、言語及物品中。我國的婚禮儀式,根源於先秦以來在《儀禮·士昏禮》、《禮記·昏義》中制定下來的「六禮」,即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在這「六禮」中,「下達納採,用雁」,「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納吉用雁」,「納徵玄纁、束帛、儷皮」,「請期用雁。主人辭,賓許,告期」,親迎時「賓執雁從」。從以上《儀禮·士昏禮》的記載中,我們看到:六禮中除納徵外,皆用雁。雁成為古代婚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說文解字》中對「雁」字有這樣的解釋:「雁,知時鳥,大夫以為摯,婚禮用之,故從人、從佳」。意思是說,雁是季節性遷徙鳥類,官宦人家把它奉為上品,婚禮時用它待客,因此雁字由「人」和「佳」兩部分組成《藝文類聚》九十一引鄭眾《婚禮謁文讚》云:雁候陰陽,待時乃舉,冬南夏北,貴有其所。」《古今詩話》云:「北方白雁,秋深乃來,來則霜降,謂之霜信。」《白虎通·嫁娶篇》載:「用雁者,取其隨時南北」。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婚禮中用「雁」有兩層含義,一是「不失時」。雁為候鳥,秋南飛而春北返,順應自然節律,男女的婚姻結合也是順應自然生理的,要不失時。儒家思想指出不違民時,統治者施仁政必須滿足廣大人民最基本的需要,婚姻不僅能滿足人生理上的需要,同樣可以生息繁衍,增加人口,古禮強調按時納娶,意在解除男女「怨」「曠」之虞,以不奪民時。另一方面,開始區別男女在婚姻中的不同角色、地位。《通典》五十八記:「雁則隨陽。」賈公彥亦曰:「順陰陽往來者,雁,木落南翔,冰泮北徂。夫為陽,婦為陰,今用雁者,亦取婦人從夫之義。」因雁是逐陽而行,以之為聘婦之禮,對女性的要求十分明確,那就是一切從夫。
《白虎通·嫁娶篇》載:「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逾越也。又婚禮贄不用死難,故用雁也。」《七修類稿·義雁》也記到:「雁;諸書上言知時鳥也。行有先後,故以之執贄,以之納採。」在雁群之中,成對者往往共享甘苦,堅貞不渝,若有一方遇難,另一方必舍命保護。故以「雁」表示男女雙方信守不逾的象徵。封建倫理道德強調忠信,夫妻雙方應該互相忠誠,不失其節。娶要長幼有序,不相逾越。雁不失其節,行止有序,轉徙飛行,率以老而壯者在前引導,幼而弱者尾隨其後,從不逾越,這正符合儒家禮法的「長幼有序」。這個原則用於嫁娶,長幼循序而行,非萬不得以不使叔季跨越伯仲而成婚。這種行止有序的行為,除雁以外,沒有其它候鳥如此,所以雁為五禮之贄。古代無論民間還是王公貴族,均採其意。如《五禮通考》引《禮志》敘述皇上納後之禮說:「其納採、問名、納吉、請期、親迎,皆用白雁白羊各一頭,鄭衛所謂五雁之禮也。」
我們可以看到,雁在聘禮中居於十分重要的代表意義。但是因時空的緣故,許多時節很難找到雁,而且,據此拆散雁群內「夫妻」也不合婚禮之義。所以後來曾一度用木刻之雁代替,到了近代,很多地方便以「鵝」或「雞」作為象徵性的代表。如在北京,按一般習俗,用雙鵝雙酒,女家只收半數,另一半在當天請媒人退還男家,以示禮貌。
我國古代結婚儀式十分繁瑣,僅聘禮一項,就有許多複雜的習俗規定,禮物中有實用的東西,也有代表吉祥意義的東西,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聘禮由漢時「用玄纁、羊、雁等禮物凡三十種」到隋唐時僅剩九種,雁在其中也消失了。不管怎樣,我國古代婚俗中的許多聘物,大都是象徵夫妻和藹,相親相愛,保持誠信,遵守封建倫理道德的規範;也適應於當時社會的變化而不斷被賦予新的含義。
古代婚禮以雁為禮的原因|婚禮 | 雁鳥 | 文化漫談 | 看中國网 https://bit.ly/3sU5iQd

r4s000832r933nrr6psr500005607616850o27800px-Korean_wedding_ducks800px-Antique_Korean_Wedding_Ducks2021-01-25_233815


朱子《家禮‧昏禮》研究_+01


0411656317.pdf (gov.taipei)

2021-01-26_095117

0411656317.pdf (gov.taipei)


 

從古禮看婚姻,以前人結婚的儀式有哪些?
從古禮看婚姻,以前人結婚的儀式有哪些? | 李維真 /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nXjSF1
2021-11-01
古代社會講究禮儀制度,所以婚禮也就特別隆重,繁文縟節很多。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傳統觀念裡,婚姻是除了生老病死之外,人生的頭等大事。就個人來講,是一男一女的終身依靠;就家族來說,是禍福與共的彼此結合;就社會而言,是穩定發展的支撐力量。所以,上從帝王貴族,下到平民百姓,對婚姻都是非常慎重。
依現代的定義,為了共組家庭,男女雙方進行一種法律約定,負擔相關責任義務,這就是婚姻。但這兩個字本來的意思到底是什麼?《爾雅》提到「婦之父曰婚」,這個字原本是用來指夫妻中女方的家庭。有說法認為,遠古時代的部落男性會到其他部落去搶老婆,當然是趁著月黑風高才好下手,經過長期的演變,就成了黃昏以後迎親的儀式,所以也叫「昏禮」。至於「姻」則是指結親中的男方家庭,《說文》稱為「女之所因」,所以叫做「姻」。
舉行婚禮繁瑣的六大步驟
古代社會講究禮儀制度,所以婚禮也就特別隆重,繁文縟節很多。根據兩千多年前的《禮記》記載,婚禮最重要的六個步驟,按順序分別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跟親迎。
「納采」其實就是現在俗話說的「提親」,男方會派媒人帶著聘書跟禮物到女方家求婚,而禮物是通常是活的大雁。雁是一種候鳥,古人認為它會按照季節,隨著太陽而遷移,象徵女子出嫁從夫。而且,雁又是一夫一妻的動物,代表愛情的堅貞。
如果女方接受求婚,男方就會進行下一步「問名」,也就是請問女方的姓名跟生日,看看男女兩造在命理上是否相配,有沒有沖剋災難。講的白話一點,也就是「合婚」或「合八字」的意思。
合完了八字,兩人果然是天造地設,那再來就要「納吉」了。納吉又叫做「文定」。典故來自於《詩經大雅篇》裡面的「文定厥祥」。據說當年周文王要娶正妃太姒,問名後卜卦的結果是大吉大利,所以就送禮定婚,這在民間叫做「下小聘」。這個階段是後悔退婚的最後機會,因為接下來的「納徵」,隆重的程度不下於正式婚禮。男方會先祭拜祖先,然後親自到女方家來過大禮;女方也會把這些禮書、聘金、年庚八字擺在祖宗牌位前,表示同意結婚,而且還要送上回禮,大宴賓客。到了這個地步,女方等於是男方家的人了。要是男方不幸過世,女方甚至會守「望門寡」,終身不婚,以表示從一而終。
過完大禮下完聘,再來就是要挑好日子完婚。當男方確定婚期後,還要請求女方的同意跟配合,這就是「請期」。到了大喜之日,新郎要親自迎接新娘過門,所以叫「親迎」,這是婚禮中的重頭戲。為了表示新娘明媒正娶的地位,不但要出動八抬大轎,還要有樂隊儀仗來撐場面。一進門,新娘要先拜天地跟公婆,和其他的長輩親屬行禮,表示成為夫家正式的一員。然後,新郎、新娘舉行合巹宴,喝交杯酒,撒帳坐床,接著就是洞房花燭夜。到這裡,婚禮總算告一段落!
現代的自由戀愛,婚姻內涵有改變嗎?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還早的呢!婚禮後,要挑一個黃道吉日,到宗廟裡祭拜祖先。還有新娘第一次下廚,叫做「試鼎」;看看手藝如何,也讓她瞭解夫家親屬的口味。唐朝王建的詩:「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羮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嚐。」就反映了當時的試鼎儀式。另外還有嫁妝開箱禮、歸寧回門禮、答謝媒人禮等等,等到全部的禮節都做完,大概也差不多要準備生第一胎了!
從婚禮的冗長瑣碎,可以看出古人對婚姻的重視。現代的人自由戀愛,到戶政單位辦個手續就算結婚了,簡單方便很多,至於婚姻的內涵是否有跟著改變?值得深思。從古禮看婚姻,以前人結婚的儀式有哪些? | 李維真 /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nXjSF1


https://youtu.be/uspZwxVNyBE?t=19

2022-04-10_174051

https://youtu.be/uspZwxVNyBE?t=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