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素卿(1445年-1525年5月6日(嘉靖四年四月十四日))是明朝末期(日本戰國時代中期)以日本為根據地的華人貿易家。浙江鄞縣人。他在明日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並且是引起寧波之亂的原因。
宋素卿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MFGDOH
生平
原名朱縞。他自幼學習歌唱,後來受到了倭商(日本商人)的喜愛。由於其叔父朱澄於1496年(明弘治9年、日本明應5年)同日本商人湯四五郎作漆器生意,但由於無法按期交貨,遂將他賣給了湯四五郎抵債。湯四五郎將朱縞帶到了日本,改名宋素卿,成為室町幕府管領細川氏的家臣,從事對明朝的貿易活動。
本來明日貿易是由室町幕府將軍以「日本國王」的名義向明朝派遣遣明船來貿易的,但應仁之亂後將軍權力衰退,畿內的權力由細川氏和大內氏分別控制,明日貿易遂落入細川氏和大內氏的手裡。細川氏挾持幕府將軍,與堺商人結盟;大內氏則同博多商人結盟。宋素卿支持細川氏。
1510年(明正德5年、日本永正7年),細川氏與大內氏假借「日本國王源義澄」(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澄)的名義,聯合向明朝派出遣明船,以支持大內氏的了庵桂悟為正使。當時大內氏派出兩支船,細川氏派出一支。但細川高國不甘心在明日貿易中處於劣勢地位,秘密派遣宋素卿搶先來到明朝貿易,向權傾一時的宦官劉瑾贈送黃金千兩,獲賜飛魚服,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1523年(明嘉靖2年、日本大永3年),大內義興以謙道宗設為綱司再次向明朝派遣遣明船。得知此事後,細川高國也以鸞岡瑞佐為綱司(正使)、宋素卿為副使,向明朝派遣遣明船。大內氏所持的是正德年間的勘合符,而細川氏所持的則是弘治年間的。細川氏所持的勘合符是過期失效的。
宋素卿的細川氏船隊比謙道宗設的大內氏船隊(共兩艘船)遲到達寧波的市舶司。但宋素卿早已暗中向市舶司太監賴恩行賄,因此反而先被驗貨。這引起了謙道宗設的強烈不滿。而市舶司在嘉賓堂款待來客時又讓細川氏使者坐在了大內氏使者的上位,因此宗設在盛怒之下舉兵叛亂,率大內氏船隊燒毀了細川氏的遣明船,襲擊了嘉賓館、東庫等地,殺死了鸞岡瑞佐,宋素卿逃往紹興。宗設又在沿途燒殺搶劫,明朝官軍前往鎮壓,但被擊敗,宗設殺死了前往鎮壓的浙江都指揮劉錦,綁架了指揮袁璡,劫其船逃亡海上。這就是著名的寧波之亂。
事後宋素卿被投入監獄,而謙道宗設的船隻中有一艘在海上遭遇風暴,漂到朝鮮境內,遭朝鮮官軍的圍剿,俘虜中林、望古多羅等33人獻於明朝。明朝將他們送到浙江與宋素卿對獄,發現細川氏所持的勘合符是假的,因此判處宋素卿死罪。其他被俘的大內氏船隊成員也皆判死罪。但不久他們就都死在了監獄裡。
這件事情發生後,明朝廢除了市舶司大監一職,縮小了與日本的貿易規模,導致倭寇數量的激增(嘉靖大倭寇)。
歌舞伎中的宋素卿
在初代並木五瓶於1778年(安永7年)所創作的歌舞伎《樓門五三桐》中,把登場的日本著名盜賊石川五右衛門設定為明朝遺臣宋蘇卿的遺孤。宋蘇卿與宋素卿同音。而同一作品中稱宋蘇卿是明朝的將軍,在真柴久吉(羽柴秀吉)出兵明朝之際戰死。其遺孤由武智光秀(明智光秀)養育成人。真柴久吉是石川五右衛門生父和養父的共同仇人,因此受到了石川五右衛門的刻骨仇視。然而這個歌舞伎荒誕無稽,與史實完全不符。至於並木五瓶是如何將宋素卿和石川五右衛門聯繫在一起的不得而知。
宋素卿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MFGDOH
這個寧波人娶日本公主,當日本高官,引爆大明倭寇之亂
2018-01-22 由 史海尋趣 發表于歷史
宋素卿,原名朱縞,浙江省寧波人。小時候時被叔父朱澄抵債給日本商人湯四五郎,因精通兩國語言和商情而成為室町幕府管領細川氏的家臣,宋素卿是引發嘉靖年間「寧波之亂」,導致明朝加強海禁政策的主要人物。
一、出使大明,獲賜飛魚服。1509年,宋素卿用建孔子廟、教民興學的藉口出使明朝,被告發叛國通敵,宋通過重金賄賂大太監劉瑾,不僅未獲罪,受賜飛魚服,成為了獲賜明朝飛魚服外邦使者第一人。
二、名揚日本,迎娶國王女。宋素卿本就本就因非凡的能力及對明朝官場的了解而受到日本幕府將軍的信任,在明朝獲得飛魚服後越發的得到重用,官至綱司(相當於外交部高官),還迎娶了日本公主,成為日本國王女婿。註:當時日本國王足利幕府實際權力不大。
三、再次行賄,引爆外貿戰。1523年,日本大內和細川氏都向明朝派遣船進行朝貢貿易。註:明朝對周邊朝貢國給予幾倍的回賜。大內氏所持的是正德年間的勘合符,而細川氏所持的則是弘治年間的,細川氏所持的勘合符是過期失效的。宋素卿作為細川氏使團的副使,為順利完成朝貢,向主管太監賴恩行賄,引發大內氏使者不滿,最終兩方在寧波城內械鬥。
四、潛逃家鄉,離奇獄中忘。兩方使團的戰鬥最終以宋素卿方大敗結束,宋素卿逃回慈谿老家。雙方的戰鬥波及了大明百姓及軍隊,造成一定傷亡,更是令大明顏面有損。嘉靖皇帝大為光火,決定詳細調查,但宋素卿還未得到明朝宣判時,就被人害死在大牢中。
如宋素卿這等海外華人不思回報母國,維繫和平,卻為謀取私利,製造國際糾紛,給中國及百姓卻帶來損失,行為實在令人不齒。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3xgn8b3.html
----------------------------------------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 尋夢新聞 https://bit.ly/3i1QDh6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2018-12-11 尋夢園 時尚 257 Views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時尚 第1張
1523年,發生在寧波的爭貢之役堪稱明朝歷史上最知名的事件之一。由於肇事者的日本屬性與後來的倭寇風暴,讓這場積蓄已久的意外都顯得格外刺眼。然而,僅從事件本身的過程而言,明軍戰鬥力的虛弱同樣暴露無疑。
畸形的勘合貿易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時尚 第2張
明朝建立之初就設立朝貢體系與一批不征國
雖然明初的特使曾在日本被當做元朝間諜處死,但朱元璋在考慮了國力與現實情況後,還是忍痛將日本列入了不征國名單。受到損失的,主要是明朝與日本幕府之間的貿易。但到了撥亂反正的朱棣時期,以朝貢體系為框架的勘合貿易,還是順利展開。
由於日本在大化革新失敗後,就不再能建成中原式的律令制集權國家,所以各方勢力都有可能同大陸發生貿易聯繫。這就給習慣了控制與簡單化處理的明朝,提出了難題。勘合貿易就是基於這種衝突而量身定制的。明朝將貿易憑證,發放給其認可的日本國王,以此為雙方展開定期官營貿易的許可。無論日本內部紛爭如何,只看憑證而不認持有者本身屬性。每次貿易完成,還會換發下次的憑證。這樣,即便是有人持有過期執照,也不可能被市舶司接待。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時尚 第3張
寧波成為了專門接待日本的市舶司駐地
於是,在明朝的毫不在意之中,勘合貿易的團隊組合也在百年內發生了結構性變化。起初,室町幕府的將軍一直在貿易船隊中占據一席之地。一些需要被籠絡的地方大名,也會不定期的獲得份額。甚至還有勢力較大的寺廟,也以自身名義出人出船。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將軍的船只開始不見蹤影。原本那些與將軍船只抱團的大名與寺廟船只,也慢慢銷聲匿跡。包括市舶司在內的明朝當局,並沒有興趣關心其中緣由。自然也不會注意到這個現象背後的日本內政發展邏輯。
另一方面,本著宣揚權威與壓制民間貿易的需要,明朝官方一直對日本使團施以優惠政策。這樣,日本使團的每次訪問明朝,都可以確保貨物有4-5倍的利潤。加上本身有外交人員身份,在寧波和北京兩地的花銷都不用自掏腰包。長此以往,日本使團的規模也就越來越大。明朝方面也不可能不感到沉重的經濟負擔,經常對下次到訪朝貢的人數做出警示。但終究還是架不住利益使然,讓虧本買賣又持續了數十年時間。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時尚 第4張
參與勘合貿易 成為了日本大名們的生財之道
當然,勘合貿易的很多細枝末節,也反應了許多當時的社會問題。例如日本使團經常人數超標、貢品規模違制,但靠賄賂管理市舶司的太監,總能蒙混過關。僅從這個事情,就能看出明朝官場的腐敗。以及皇室破壞朱元璋祖制,大力扶持和任用太監參政。
其次,寧波當地的民間人士,也經常目無王法與日本使節進行私人交易。甚至還有人因不能定期交貨,而將兒子抵債給日本使團做家奴的情況。這對於熱衷於控制和束縛人口的明朝而言,都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同樣也反應了明朝封閉制度下,吳越地區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壓抑的現實。渴望大陸貿易的日本,同樣不會因為偶爾幾單大買賣而感到需求被滿足。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時尚 第5張
考古出土的明朝倭刀
最後,日本使團會給明朝帶來很多貢品。但除了土特產外,還包括馬匹和大量的日本刀。對於一個有大量邊界同草原牧區相接的帝國,居然要從多山的島國進口馬匹,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但考慮到地方更小的琉球,都有為明朝提供馬匹,就不能視之為孤立現象。而數量最多的日本刀,則更加諷刺。明朝本身有規模龐大的官營武器生產線,卻還會問日本大量買刀。普通地方軍還能有機會使用,僅有高級將官和錦衣衛才能獲得分配。足見其性能之好,在明人眼里已經有了巨大的裝逼資本。
分析完以上這些細節,你就不會對之後發生在寧波的事情,感到多麼意外。因為衝突各方的表現,早在之前的百年里就完成了醞釀。只等某個突發事件,來將火藥桶引爆。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時尚 第6張
日本的政局與力量變化 將影響雙方的舊交流方式
世道變了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時尚 第7張
1523年 大部分明朝官吏還不知道日本在何處
1523年,也就是嘉靖皇帝繼位的第二年,明朝上下依然在按部就班的遠轉帝國。然而,外部世界的變化還是不可避免的滲透入朝廷苦心維系的「隔離牆」。
僅在前兩年,設置在廣州的市舶司便遭到了西方做派的葡萄牙人挑戰。在驅逐了屯門島上的武裝商團,並在西草灣伏擊了馬六甲方面的外交船隊後,明朝暫時擋住了來自南洋地區的蝴蝶效應。然而,來自日本的新一批使團,又帶來了遠在東側的政治風暴。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時尚 第8張
此前兩年 明朝接連同西來的葡萄牙人發生衝突
同為大名的大內家與細川家,分別有3艘船和1艘船抵達寧波。前者是新面孔,卻有上次朝貢結束時辦法的許可證。後者是老熟人,卻只有一份過期的貿易憑證,以及擔任翻譯的明朝人宋素卿。
原來,在1467年的應仁之亂後,原本的享有日本國王之稱的室町幕府已徹底權威掃地。隨著將軍權力的每況愈下,對明朝貿易的權力便被西南靠海的大名所壟斷。控制著名港口博多的細川家,就在這個階段里脫穎而出。但如此誘人的買賣,還是引來了同樣靠海的大內家覬覦。結果,前次返回的細川家船只,在半島上被豢養海盜的大內家截獲。嶄新的貿易憑證,作為重要戰利品被收繳。等到朝貢時節來臨的1523年,後者派出了300人的使團乘3艘船去往寧波。
不甘心就此喪失大買賣的細川家,雖然也派出了1艘船的使團,尾隨大內家的船隊抵達。盡管他們來的更晚,手續也存在問題,卻有熟悉明朝官場規矩的宋素卿。他在被父親抵債給日本使團後,靠著對家鄉的熟悉而獲得重用。在他的打點下,掌管市舶司的太監決定向驗收細川家的貢品。類似的事情,在兩年前的珠江口也發生多次,並成為葡萄牙人與明朝官方交惡的導火索之一。只能說在當時,金錢的收買已經比官方憑證更為有效。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時尚 第9張
應仁之亂 讓室町幕府徹底失去了控制權威
感到備受屈辱的大內使團成員,隨後又在歡迎晚宴上被安排到了次於細川家的位置。這種明目張膽的歧視,讓他們覺得怒不可遏。殺死細川家使節,並嚴懲宋素卿就成了他們的唯一選擇。這種野蠻作風,顯然只能來自早期封建集團林立的日本,而在明朝顯得不合時宜。但考慮到大內家此前幾乎沒有涉外經驗,這樣的鬧劇還是在寧波城內上演。
按照當時的規定,使團成員不能攜帶武器朝貢,所有人的防身武器便被暫時存放在固定庫房內。但赤手空拳的大內家成員,還是在市舶司設宴款待使臣的當天動手。他們強行沖入倉庫,拿回了自己的防身武器。接著,一行人直沖宴會所在嘉賓堂,將細川家使節殺害。宋素卿隨即成為第二個重要目標,在市舶司守衛的保護下才得以出逃。而眾多大內家的武夫們,在他身後緊追不舍。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時尚 第10張
控制日本本島西南的大內家
一發不可收拾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時尚 第11張
寧波雖然不靠海 但依然是防倭重地
雖然寧波本地有明朝建立的大批防倭部隊,但顯然這場騷動並沒有立刻引起他的反應。於是,大內家的成員又沖出設防的城門,到船只的泊地尋找罪魁禍首宋素卿。來不及上船的後者,只得在少數人保護下放棄水路,向西北的內陸逃竄。
大內使團的成員,索性將細川家的貿易船燒毀。隨後,除了部分人留下守自己的3艘船外,其餘人繼續追殺那罪大惡極的宋素卿。後者在千鈞一發之際,經過餘姚躲入了紹興。已經得到通報的紹興,顯然做了防備。大內家的使團成員,知道自己奈何不了城牆,便選擇原路折返。但更大的場面卻剛剛開始。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時尚 第12張
在火繩槍傳入前 日本水戰主要靠弓箭+接舷
由於地處海岸與內陸的交界處,明朝在寧波設立的寧波衛由多個需要隨時保持戰備的衛所組成。除了寧波城本身的駐防部隊,還有臨山、觀海 、定海和昌國四個衛所,總計兵力達5600人左右。四個衛所分由4個千戶負責,每人統兵1120人。當大內家的暴力使團開始後撤,附近衛所的駐軍便趕來剿滅。但讓人怎麼舌的是,這些常年以防備倭寇為職責的明朝官軍,竟然被缺乏武裝的使團打的一敗塗地。
雖然日本在中世紀素有武士傳統,但作為使團成員往往不會全副武裝。作為跟班的眾多家奴和海盜,自然也以布衣和最低限度的武裝來保護自己。根據前後不同年代的情況分析,大內家的300人連弓箭都沒有多少,大部分人只是使用簡單的佩刀作為武器。而且弓箭手往往容易被留下來保護船只,所以負責追擊的主力就是一群缺乏護具的布衣暴徒。但就是這麼一群武裝流氓,竟然數次擊敗趕來收拾他們的明軍。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時尚 第13張
使團與後來的倭寇一樣 大都是布衣
明朝在沿海地區的部隊中,大力培育弓箭手,以便同時應付陸戰和水戰需要。負責近戰的部隊,也有使用長槍和刀盾的兩種。理論上可以獨立出戰,也能配合使用。軍官因為是世襲武夫,所以有過騎射基礎,可以騎馬作戰。可這樣的合理組合,還是沒能擊敗一群暴走的布衣。
盡管爭貢之役的戰鬥規模都不算大,但明軍軍官的折損率卻高的驚人。作為百戶的胡源戰死,另一名百戶劉思則戰敗被俘。連衛所的指揮袁班,也因為戰鬥不利而被一同抓走。他們全都被作為人質被挾持到了寧波城內。大內使團的成員們就此順利登船,沿著江岸突破沿海的定海衛防禦。明軍再次出動千人規模的官軍趕來圍追堵截,結果在一系列陸上與水上的混戰中,明軍再次吃癟。備倭都指揮劉錦與千戶張捏作為軍官帶頭,雙雙戰死。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時尚 第14張
明軍不僅反應遲緩 而且戰鬥力極低
最終,已經損失慘重的明軍則根本無力再追,坐看一行人遠去。堪稱鬧劇的爭貢之役,便在明軍的慘敗中結束。大內使團的最大損失,是在回程途中遭遇風暴。其中的1艘船被吹到了朝鮮海岸失事,讓20名幸存者在後來被交給明朝處決。至於逃入紹興的宋素卿,也在稍後被判處死刑。
過去,大部分人回顧這段歷史,都在感嘆明朝與日本的貿易因此中斷,為日後的倭寇大爆發埋下伏筆。但日本與吳越地區的海上貿易,實際上並為受到太大損失。因為就在不遠的舟山雙嶼島,已經成是雙方定期進行走私的交易場所。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時尚 第15張
有了爭貢之役 才有後來雙嶼島的輝煌
在明朝出於憤怒,直接取消了寧波市舶司後,雙嶼島反而因此更加紅火。大量來自吳越、福建、日本、琉球甚至馬六甲的東西方商人,在這里創造了盛極一時的遠東自由港。至於倭寇的集中爆發,則是該島被明朝軍隊摧毀後才發生的事情。
此外,很少有人注意到,明朝官軍在爭貢之役中的災難性表現。作為重點布防的一個涉外地區,5000多人的駐軍竟然奈何不了300人的武裝流氓。不僅在事件爆發之初就反應遲緩,在之後的各種遭遇中又屢次折戟沉沙。帶隊軍官不是被俘就是被殺,毫無正規軍對武裝流氓所應有的優勢。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時尚 第16張
明朝軍隊的戰鬥力 在類似的衝突中屢屢曝光
事已至此,足以說明朱元璋當年建立的衛所制度,已經徹底失去了作用。明朝在之戰的各類戰爭中,被迫全部使用額外的募兵部隊作戰。在永遠感覺兵力不足之餘,也烙下了財政方面的更大負擔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 尋夢新聞 https://bit.ly/3i1QDh6
-------------------------------------
他們搶先進入到寧波,然後北上到北京去跑碼頭,原來是宋素卿用大量金銀賄賂了當時的大太監劉瑾,次劉瑾給了他一身飛魚服,飛魚服在當時就是一種身份的認可,所以宋素卿通過飛魚服可以和寧波的太監管事形成了一種交易關係。 這種交易關係使得細川家獲得了優待,因為一開始是大內家族優先到了寧波,然後細川家族才慢慢悠悠的到了,但是到了寧波驗貨貿易的時候,靠著關係優先驗的是細川家族的貨物,並且在晚上宴會的時候把大內家族的座位排在了細川家族後面。 這樣的情況讓細川家族揚眉吐氣了,感覺自己勝券在握了,整個商隊都是洋洋得意的,結果樂極生悲了。
大內家族就認為自己非常的屈辱,所以到了夜晚上的時候大內家族就決定發動攻擊攻打細川家。 於是兩家就等於在寧波地區就打起來了,這場戰鬥打起來后越打越激烈,各種勢力開始渾水摸魚加入進來,戰鬥的規模也開始慢慢擴大。 之後就傷到了大明百姓,波及到了大明的安定繁榮,與大明發生了衝突之後呢兩家人害怕了,感覺自己在大明混不下去了,最終他們往朝鮮方向跑。 但是大內家族和細川家族的人跑到北韓後就被北韓人給逮住了,再次將它們送返到了明朝。
明朝的官員通過審訊這兩個家族的成員得到了線索,也就是細川家族所進行的這場貿易沒有按照當時勘合貿易所規定的方式,最終造成了通商口岸的減少,最後就只剩下了南方的通商口岸,別的通商口岸都被關閉了。 這樣一來對於大內家族的勢力就有很大的影響了,因為大內家族興起的關鍵是因為他可以與大明進行勘合貿易然後獲得資本的控制權。 而當時日本的內部航線不管怎麼走最終都要走到或者經過大內家族的地盤,所以走到大內家族的地方就相當於要和大內家族交易通商。 所以大內家族幾乎擁有了全國最優先的商業代理權,通過優先的商業代理權再貨物發往京都,經過京都地區後再分上路和下路向其他地區傳播。
這也就是大內家興起的原因,大內家族是能控制資本流動方向的,通過資本的流動形成它內部強勢的勢力,然後通過這種方法壓制住了其他的家族。 而尼子家有樣學樣,他控制的是銀子的流通,又要通過販賣銀礦獲得了大量的錢,所以一個靠貿易,一個好銀礦,這是他們爭奪權力的劇本,而當時的毛利家不過是風雨飄搖中的一個小豪族。 那麼面對當時的局面,毛利元就這樣的情況就到此維持了么,變得更差了。 但情況變得更差的也為毛利元就帶來了機遇,因為如果家族一帆風順的話,家主的位置肯定會被他大哥獲得,作為次子的他根本就沒資格成為家主。
勘合贸易的挫折致使日本内部的矛盾加重,但毛利家族能从中获得什么 - 历史资讯(存满娱乐网) https://bit.ly/3ovlC7C
------------------------------
爭貢之役:三百余武士造成明朝萬千死傷,真可謂是明朝的恥辱
爭貢之役發生在1523年,也就是嘉靖二年6月。
宗設謙道率領日本朝貢外貿的代表團領著三艘貨船來到了寧波。 按照明朝的規定,朝貢使團要先到寧波驗貨之後才能北上。 不久鸳岡瑞佐在宋素卿的率領陪伴下,也領著一波外貿的代表團來到了寧波,那麼這兩撥外貿的代表團在日本是政敵,經常打仗。
他們一個是左京兆大夫,一個是右京兆大夫。 雙方經常發生一些衝突,來到了寧波的時候,又因為我方的一個座位安排問題,引出了一件大仇殺事件。
寧波市舶司太監叫賴恩,他宴請兩個代表團呢畢竟外貿使團,作為當地的負責人你也要招待一下,吃飯就要講究一個座位的問題,分上座和下座,宗設謙道來到了宴會之後。 他突然看到比他後來的鴛岡瑞佐竟然坐在了上座之上,宗設謙道一看勃然大怒,指著鴛岡瑞佐就大罵,鸳岡瑞佐與他爭論,宗設謙道拔出刀上前就砍,賴恩一看那還得了,連忙阻止。
賴恩和鸳岡瑞佐等人覺得這件事情就這麼過去了,誰想到第二天宗設謙道竟然殺死了瑞佐及其瑞佐的數10名隨從,然後焚燒了瑞佐的貨船,率領部下追殺宋素卿。
惱羞成怒的宗設率領的三艘貨船及300多名武士從寧波開始登陸,一直追宋素卿,追到了紹興。 在浙江追了很長時間。
明朝政府對這件事情的反應異常的遲鈍,官兵的戰鬥力異常的低下,300多名武士導致明朝將領不是戰死就是成為俘虜,明朝對此非常的憤恨,但奇怪的是主要責任人賴恩竟然沒有任何的懲罰。
宋素卿因為揭發宗設謙道反而有功,事後禦史熊蘭彈劾宋素卿等人,這才讓嘉靖把宋素卿關入監獄,隨後就神秘地死亡了。
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明朝在這件事情上有三個問題需要去解決
首先對於外貿使團還是沒有改掉一種錯誤的對待方式,把這種行為看成是客人的一個胡亂而為,沒有有力地對這些人進行打擊。
其次明朝的腐敗行為已經嚴重威脅到了軍法。 宋素卿和日本在朝貢貿易上,有著很多的合作關係;同時賴恩等人違規導致的這次爭貢之役,嘉靖皇帝對於賴恩等人並沒有進行懲罰可見裡面的貓膩。
最後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朝貢貿易利潤太大,我方在購買外國的一些商品的時候,主要是一些奢侈品,花了很多的錢財。
300多名武士在中國浙江橫衝直撞,造成萬千軍人百姓死傷,結果明朝是靠自己軍事力量抓到他們嗎? 靠的是北韓幫助中國把這些人給抓住,太丟面子了。
怎麼辦呢? 明朝延伸禁海令,嚴格遵照朱元璋在百年前制定的政策,第二年嘉靖就向日重申。 爾等十年一朝貢,舊例必須要嚴格執行。
這在日方看來並不滿意:朝鮮一年三朝貢,那麼你對我們十年一朝貢,你是不是對我們太不好了?
爭貢之役以及按照親疏關係制定的各種等級政策,使得中日雙方對對方產生了不滿,我方對日嚴陣以待,認為這個藩屬國是個刺兒頭,沒事兒找事兒,他們的話不能信。
日方呢,不但對我方產生了憤恨,通過爭貢之役更讓他們覺得明朝的軍事實力其實不怎麼樣對我方產生了一種蔑視心理,當時日本正處於戰亂時期,當時的日本執政者屬於室町幕府,也就是咱們小時候看的聰明的一休裡面那位足利義滿將軍,足利家族統治的日本就叫做室町幕府。
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統治時期,失去了對日的控制力。 在足利義政1490年去世后,正式進入了戰國分裂時期。 1490年。 正好是我國的弘治皇帝,明孝宗三年,從這個時候起,那邊其實就沒有一個統一的統治者了,而是內戰頻繁。
由此許多人或者因為內戰失敗,或者因為戰亂無法生存等諸多原因,紛紛成為WK,明朝沿海地區不再安寧。
落後就要挨打,千古不變的道理,通過爭貢之役明朝的威嚴不在,結束中日朝貢的關係,也是明朝走下坡路的一個縮影
争贡之役:明朝比较有特点的战争之一|鸳冈瑞佐|宋素卿|朝贡|赖恩|明朝 https://bit.ly/2MQwr6d
--------------------------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2018-12-10 09:41:01
1523年,發生在寧波的爭貢之役堪稱明朝歷史上最知名的事件之一。 由於肇事者的日本屬性與後來的倭寇風暴,讓這場積蓄已久的意外都顯得格外刺眼。 然而,僅從事件本身的過程而言,明軍戰鬥力的虛弱同樣暴露無疑。
畸形的勘合貿易
明朝建立之初就設立朝貢體系與一批不征國
雖然明初的特使曾在日本被當做元朝間諜處死,但朱元璋在考慮了國力與現實情況后,還是忍痛將日本列入了不征國名單。 受到損失的,主要是明朝與日本幕府之間的貿易。 但到了撥亂反正的朱棣時期,以朝貢體系為框架的勘合貿易,還是順利展開。
由於日本在大化革新失敗后,就不再能建成中原式的律令制集權國家,所以各方勢力都有可能同大陸發生貿易聯繫。 這就給習慣了控制與簡單化處理的明朝,提出了難題。 勘合貿易就是基於這種衝突而量身定製的。 明朝將貿易憑證,發放給其認可的日本國王,以此為雙方展開定期官營貿易的許可。 無論日本內部紛爭如何,只看憑證而不認持有者本身屬性。 每次貿易完成,還會換發下次的憑證。 這樣,即便是有人持有過期執照,也不可能被市舶司接待。
寧波成為了專門接待日本的市舶司駐地
于是,在明朝的毫不在意之中,勘合贸易的团队组合也在百年内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起初,室町幕府的将军一直在贸易船队中占据一席之地。一些需要被笼络的地方大名,也会不定期的获得份额。甚至还有势力较大的寺庙,也以自身名义出人出船。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将军的船只开始不见踪影。原本那些与将军船只抱团的大名与寺庙船只,也慢慢销声匿迹。包括市舶司在内的明朝当局,并没有兴趣关心其中缘由。自然也不会注意到这个现象背后的日本内政发展逻辑。
另一方面,本着宣扬权威与压制民间贸易的需要,明朝官方一直对日本使团施以优惠政策。这样,日本使团的每次访问明朝,都可以确保货物有4-5倍的利润。加上本身有外交人员身份,在宁波和北京两地的花销都不用自掏腰包。长此以往,日本使团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大。明朝方面也不可能不感到沉重的经济负担,经常对下次到访朝贡的人数做出警示。但终究还是架不住利益使然,让亏本买卖又持续了数十年时间。
参与勘合贸易 成为了日本大名们的生财之道
当然,勘合贸易的很多细枝末节,也反应了许多当时的社会问题。例如日本使团经常人数超标、贡品规模违制,但靠贿赂管理市舶司的太监,总能蒙混过关。仅从这个事情,就能看出明朝官场的腐败。以及皇室破坏朱元璋祖制,大力扶持和任用太监参政。
其次,宁波当地的民间人士,也经常目无王法与日本使节进行私人交易。甚至还有人因不能定期交货,而将儿子抵债给日本使团做家奴的情况。这对于热衷于控制和束缚人口的明朝而言,都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同样也反应了明朝封闭制度下,吴越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压抑的现实。渴望大陆贸易的日本,同样不会因为偶尔几单大买卖而感到需求被满足。
考古出土的明朝倭刀
最后,日本使团会给明朝带来很多贡品。但除了土特产外,还包括马匹和大量的日本刀。对于一个有大量边界同草原牧区相接的帝国,居然要从多山的岛国进口马匹,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考虑到地方更小的琉球,都有为明朝提供马匹,就不能视之为孤立现象。而数量最多的日本刀,则更加讽刺。明朝本身有规模庞大的官营武器生产线,却还会问日本大量买刀。普通地方军还能有机会使用,仅有高级将官和锦衣卫才能获得分配。足见其性能之好,在明人眼里已经有了巨大的装逼资本。
分析完以上这些细节,你就不会对之后发生在宁波的事情,感到多么意外。因为冲突各方的表现,早在之前的百年里就完成了酝酿。只等某个突发事件,来将火药桶引爆。
日本的政局与力量变化 将影响双方的旧交流方式
世道变了
1523年 大部分明朝官吏还不知道日本在何处
1523年,也就是嘉靖皇帝继位的第二年,明朝上下依然在按部就班的远转帝国。然而,外部世界的变化还是不可避免的渗透入朝廷苦心维系的“隔离墙”。
仅在前两年,设置在广州的市舶司便遭到了西方做派的葡萄牙人挑战。在驱逐了屯门岛上的武装商团,并在西草湾伏击了马六甲方面的外交船队后,明朝暂时挡住了来自南洋地区的蝴蝶效应。然而,来自日本的新一批使团,又带来了远在东侧的政治风暴。
此前两年 明朝接连同西来的葡萄牙人发生冲突
同为大名的大内家与细川家,分别有3艘船和1艘船抵达宁波。前者是新面孔,却有上次朝贡结束时办法的许可证。后者是老熟人,却只有一份过期的贸易凭证,以及担任翻译的明朝人宋素卿。
原来,在1467年的应仁之乱后,原本的享有日本国王之称的室町幕府已彻底权威扫地。随着将军权力的每况愈下,对明朝贸易的权力便被西南靠海的大名所垄断。控制著名港口博多的细川家,就在这个阶段里脱颖而出。但如此诱人的买卖,还是引来了同样靠海的大内家觊觎。结果,前次返回的细川家船只,在半岛上被豢养海盗的大内家截获。崭新的贸易凭证,作为重要战利品被收缴。等到朝贡时节来临的1523年,后者派出了300人的使团乘3艘船去往宁波。
不甘心就此丧失大买卖的细川家,虽然也派出了1艘船的使团,尾随大内家的船队抵达。尽管他们来的更晚,手续也存在问题,却有熟悉明朝官场规矩的宋素卿。他在被父亲抵债给日本使团后,靠着对家乡的熟悉而获得重用。在他的打点下,掌管市舶司的太监决定向验收细川家的贡品。类似的事情,在两年前的珠江口也发生多次,并成为葡萄牙人与明朝官方交恶的导火索之一。只能说在当时,金钱的收买已经比官方凭证更为有效。
应仁之乱 让室町幕府彻底失去了控制权威
感到备受屈辱的大内使团成员,随后又在欢迎晚宴上被安排到了次于细川家的位置。这种明目张胆的歧视,让他们觉得怒不可遏。杀死细川家使节,并严惩宋素卿就成了他们的唯一选择。这种野蛮作风,显然只能来自早期封建集团林立的日本,而在明朝显得不合时宜。但考虑到大内家此前几乎没有涉外经验,这样的闹剧还是在宁波城内上演。
按照当时的规定,使团成员不能携带武器朝贡,所有人的防身武器便被暂时存放在固定库房内。但赤手空拳的大内家成员,还是在市舶司设宴款待使臣的当天动手。他们强行冲入仓库,拿回了自己的防身武器。接着,一行人直冲宴会所在嘉宾堂,将细川家使节杀害。宋素卿随即成为第二个重要目标,在市舶司守卫的保护下才得以出逃。而众多大内家的武夫们,在他身后紧追不舍。
控制日本本岛西南的大内家
一发不可收拾
宁波虽然不靠海 但依然是防倭重地
虽然宁波本地有明朝建立的大批防倭部队,但显然这场骚动并没有立刻引起他的反应。于是,大内家的成员又冲出设防的城门,到船只的泊地寻找罪魁祸首宋素卿。来不及上船的后者,只得在少数人保护下放弃水路,向西北的内陆逃窜。
大内使团的成员,索性将细川家的贸易船烧毁。随后,除了部分人留下守自己的3艘船外,其余人继续追杀那罪大恶极的宋素卿。后者在千钧一发之际,经过余姚躲入了绍兴。已经得到通报的绍兴,显然做了防备。大内家的使团成员,知道自己奈何不了城墙,便选择原路折返。但更大的场面却刚刚开始。
在火绳枪传入前 日本水战主要靠弓箭+接舷
由于地处海岸与内陆的交界处,明朝在宁波设立的宁波卫由多个需要随时保持战备的卫所组成。除了宁波城本身的驻防部队,还有临山、观海 、定海和昌国四个卫所,总计兵力达5600人左右。四个卫所分由4个千户负责,每人统兵1120人。当大内家的暴力使团开始后撤,附近卫所的驻军便赶来剿灭。但让人咋舌的是,这些常年以防备倭寇为职责的明朝官军,竟然被缺乏武装的使团打的一败涂地。
虽然日本在中世纪素有武士传统,但作为使团成员往往不会全副武装。作为跟班的众多家奴和海盗,自然也以布衣和最低限度的武装来保护自己。根据前后不同年代的情况分析,大内家的300人连弓箭都没有多少,大部分人只是使用简单的佩刀作为武器。而且弓箭手往往容易被留下来保护船只,所以负责追击的主力就是一群缺乏护具的布衣暴徒。但就是这么一群武装流氓,竟然数次击败赶来收拾他们的明军。
使团与后来的倭寇一样 大都是布衣
明朝在沿海地区的部队中,大力培育弓箭手,以便同时应付陆战和水战需要。负责近战的部队,也有使用长枪和刀盾的两种。理论上可以独立出战,也能配合使用。军官因为是世袭武夫,所以有过骑射基础,可以骑马作战。可这样的合理组合,还是没能击败一群暴走的布衣。
尽管争贡之役的战斗规模都不算大,但明军军官的折损率却高的惊人。作为百户的胡源战死,另一名百户刘思则战败被俘。连卫所的指挥袁班,也因为战斗不利而被一同抓走。他们全都被作为人质被挟持到了宁波城内。大内使团的成员们就此顺利登船,沿着江岸突破沿海的定海卫防御。明军再次出动千人规模的官军赶来围追堵截,结果在一系列陆上与水上的混战中,明军再次吃瘪。备倭都指挥刘锦与千户张捏作为军官带头,双双战死。
明军不仅反应迟缓 而且战斗力极低
最终,已经损失惨重的明军则根本无力再追,坐看一行人远去。堪称闹剧的争贡之役,便在明军的惨败中结束。大内使团的最大损失,是在回程途中遭遇风暴。其中的1艘船被吹到了朝鲜海岸失事,让20名幸存者在后来被交给明朝处决。至于逃入绍兴的宋素卿,也在稍后被判处死刑。
过去,大部分人回顾这段历史,都在感叹明朝与日本的贸易因此中断,为日后的倭寇大爆发埋下伏笔。但日本与吴越地区的海上贸易,实际上并为受到太大损失。因为就在不远的舟山双屿岛,已经成是双方定期进行走私的交易场所。
有了争贡之役 才有后来双屿岛的辉煌
在明朝出于愤怒,直接取消了宁波市舶司后,双屿岛反而因此更加红火。大量来自吴越、福建、日本、琉球甚至马六甲的东西方商人,在这里创造了盛极一时的远东自由港。至于倭寇的集中爆发,则是该岛被明朝军队摧毁后才发生的事情。
此外,很少有人注意到,明朝官军在争贡之役中的灾难性表现。作为重点布防的一个涉外地区,5000多人的驻军竟然奈何不了300人的武装流氓。不仅在事件爆发之初就反应迟缓,在之后的各种遭遇中又屡次折戟沉沙。带队军官不是被俘就是被杀,毫无正规军对武装流氓所应有的优势。
明朝軍隊的戰鬥力 在類似的衝突中屢屢曝光
事已至此,足以說明朱元璋當年建立的衛所制度,已經徹底失去了作用。 明朝在之戰的各類戰爭中,被迫全部使用額外的募兵部隊作戰。 在永遠感覺兵力不足之餘,也烙下了財政方面的更大負擔。
----------------------------------
爭貢之役:讓人大跌眼鏡的倭寇前傳
2018-12-10 09:41:01
1523年,發生在寧波的爭貢之役堪稱明朝歷史上最知名的事件之一。 由於肇事者的日本屬性與後來的倭寇風暴,讓這場積蓄已久的意外都顯得格外刺眼。 然而,僅從事件本身的過程而言,明軍戰鬥力的虛弱同樣暴露無疑。
畸形的勘合貿易
明朝建立之初就設立朝貢體系與一批不征國
雖然明初的特使曾在日本被當做元朝間諜處死,但朱元璋在考慮了國力與現實情況后,還是忍痛將日本列入了不征國名單。 受到損失的,主要是明朝與日本幕府之間的貿易。 但到了撥亂反正的朱棣時期,以朝貢體系為框架的勘合貿易,還是順利展開。
由於日本在大化革新失敗后,就不再能建成中原式的律令制集權國家,所以各方勢力都有可能同大陸發生貿易聯繫。 這就給習慣了控制與簡單化處理的明朝,提出了難題。 勘合貿易就是基於這種衝突而量身定製的。 明朝將貿易憑證,發放給其認可的日本國王,以此為雙方展開定期官營貿易的許可。 無論日本內部紛爭如何,只看憑證而不認持有者本身屬性。 每次貿易完成,還會換發下次的憑證。 這樣,即便是有人持有過期執照,也不可能被市舶司接待。
寧波成為了專門接待日本的市舶司駐地
於是,在明朝的毫不在意之中,勘合貿易的團隊組合也在百年內發生了結構性變化。 起初,室町幕府的將軍一直在貿易船隊中佔據一席之地。 一些需要被籠絡的地方大名,也會不定期的獲得份額。 甚至還有勢力較大的寺廟,也以自身名義出人出船。 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將軍的船隻開始不見蹤影。 原本那些與將軍船隻抱團的大名與寺廟船隻,也慢慢銷聲匿跡。 包括市舶司在內的明朝當局,並沒有興趣關心其中緣由。 自然也不會注意到這個現象背後的日本內政發展邏輯。
另一方面,本著宣揚權威與壓制民間貿易的需要,明朝官方一直對日本使團施以優惠政策。 這樣,日本使團的每次訪問明朝,都可以確保貨物有4-5倍的利潤。 加上本身有外交人員身份,在寧波和北京兩地的花銷都不用自掏腰包。 長此以往,日本使團的規模也就越來越大。 明朝方面也不可能不感到沉重的經濟負擔,經常對下次到訪朝貢的人數做出警示。 但終究還是架不住利益使然,讓虧本買賣又持續了數十年時間。
參與勘合貿易 成為了日本大名們的生財之道
当然,勘合贸易的很多细枝末节,也反应了许多当时的社会问题。例如日本使团经常人数超标、贡品规模违制,但靠贿赂管理市舶司的太监,总能蒙混过关。仅从这个事情,就能看出明朝官场的腐败。以及皇室破坏朱元璋祖制,大力扶持和任用太监参政。
其次,宁波当地的民间人士,也经常目无王法与日本使节进行私人交易。甚至还有人因不能定期交货,而将儿子抵债给日本使团做家奴的情况。这对于热衷于控制和束缚人口的明朝而言,都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同样也反应了明朝封闭制度下,吴越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压抑的现实。渴望大陆贸易的日本,同样不会因为偶尔几单大买卖而感到需求被满足。
考古出土的明朝倭刀
最后,日本使团会给明朝带来很多贡品。但除了土特产外,还包括马匹和大量的日本刀。对于一个有大量边界同草原牧区相接的帝国,居然要从多山的岛国进口马匹,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考虑到地方更小的琉球,都有为明朝提供马匹,就不能视之为孤立现象。而数量最多的日本刀,则更加讽刺。明朝本身有规模庞大的官营武器生产线,却还会问日本大量买刀。普通地方军还能有机会使用,仅有高级将官和锦衣卫才能获得分配。足见其性能之好,在明人眼里已经有了巨大的装逼资本。
分析完以上这些细节,你就不会对之后发生在宁波的事情,感到多么意外。因为冲突各方的表现,早在之前的百年里就完成了酝酿。只等某个突发事件,来将火药桶引爆。
日本的政局与力量变化 将影响双方的旧交流方式
世道变了
1523年 大部分明朝官吏還不知道日本在何處
1523年,也就是嘉靖皇帝繼位的第二年,明朝上下依然在按部就班的遠轉帝國。 然而,外部世界的變化還是不可避免的滲透入朝廷苦心維繫的"隔離牆"。
僅在前兩年,設置在廣州的市舶司便遭到了西方做派的葡萄牙人挑戰。 在驅逐了屯門島上的武裝商團,並在西草灣伏擊了馬六甲方面的外交船隊后,明朝暫時擋住了來自南洋地區的蝴蝶效應。 然而,來自日本的新一批使團,又帶來了遠在東側的政治風暴。
此前兩年 明朝接連同西來的葡萄牙人發生衝突
同為大名的大內家與細川家,分別有3艘船和1艘船抵達寧波。 前者是新面孔,卻有上次朝貢結束時辦法的許可證。 後者是老熟人,卻只有一份過期的貿易憑證,以及擔任翻譯的明朝人宋素卿。
原來,在1467年的應仁之亂後,原本的享有日本國王之稱的室町幕府已徹底權威掃地。 隨著將軍權力的每況愈下,對明朝貿易的權力便被西南靠海的大名所壟斷。 控制著名港口博多的細川家,就在這個階段里脫穎而出。 但如此誘人的買賣,還是引來了同樣靠海的大內家覬覦。 結果,前次返回的細川家船隻,在半島上被豢養海盜的大內家截獲。 嶄新的貿易憑證,作為重要戰利品被收繳。 等到朝貢時節來臨的1523年,後者派出了300人的使團乘3艘船去往寧波。
不甘心就此喪失大買賣的細川家,雖然也派出了1艘船的使團,尾隨大內家的船隊抵達。 儘管他們來的更晚,手續也存在問題,卻有熟悉明朝官場規矩的宋素卿。 他在被父親抵債給日本使團後,靠著對家鄉的熟悉而獲得重用。 在他的打點下,掌管市舶司的太監決定向驗收細川家的貢品。 類似的事情,在兩年前的珠江口也發生多次,並成為葡萄牙人與明朝官方交惡的導火索之一。 只能說在當時,金錢的收買已經比官方憑證更為有效。
应仁之乱 让室町幕府彻底失去了控制权威
感到备受屈辱的大内使团成员,随后又在欢迎晚宴上被安排到了次于细川家的位置。这种明目张胆的歧视,让他们觉得怒不可遏。杀死细川家使节,并严惩宋素卿就成了他们的唯一选择。这种野蛮作风,显然只能来自早期封建集团林立的日本,而在明朝显得不合时宜。但考虑到大内家此前几乎没有涉外经验,这样的闹剧还是在宁波城内上演。
按照当时的规定,使团成员不能携带武器朝贡,所有人的防身武器便被暂时存放在固定库房内。但赤手空拳的大内家成员,还是在市舶司设宴款待使臣的当天动手。他们强行冲入仓库,拿回了自己的防身武器。接着,一行人直冲宴会所在嘉宾堂,将细川家使节杀害。宋素卿随即成为第二个重要目标,在市舶司守卫的保护下才得以出逃。而众多大内家的武夫们,在他身后紧追不舍。
控制日本本島西南的大內家
一發不可收拾
寧波雖然不靠海 但依然是防倭重地
雖然寧波本地有明朝建立的大批防倭部隊,但顯然這場騷動並沒有立刻引起他的反應。 於是,大內家的成員又衝出設防的城門,到船隻的泊地尋找罪魁禍首宋素卿。 來不及上船的後者,只得在少數人保護下放棄水路,向西北的內陸逃竄。
大內使團的成員,索性將細川家的貿易船燒毀。 隨後,除了部分人留下守自己的3艘船外,其餘人繼續追殺那罪大惡極的宋素卿。 後者在千鈞一髮之際,經過餘姚躲入了紹興。 已經得到通報的紹興,顯然做了防備。 大內家的使團成員,知道自己奈何不了城牆,便選擇原路折返。 但更大的場面卻剛剛開始。
在火绳枪传入前 日本水战主要靠弓箭+接舷
由于地处海岸与内陆的交界处,明朝在宁波设立的宁波卫由多个需要随时保持战备的卫所组成。除了宁波城本身的驻防部队,还有临山、观海 、定海和昌国四个卫所,总计兵力达5600人左右。四个卫所分由4个千户负责,每人统兵1120人。当大内家的暴力使团开始后撤,附近卫所的驻军便赶来剿灭。但让人咋舌的是,这些常年以防备倭寇为职责的明朝官军,竟然被缺乏武装的使团打的一败涂地。
虽然日本在中世纪素有武士传统,但作为使团成员往往不会全副武装。作为跟班的众多家奴和海盗,自然也以布衣和最低限度的武装来保护自己。根据前后不同年代的情况分析,大内家的300人连弓箭都没有多少,大部分人只是使用简单的佩刀作为武器。而且弓箭手往往容易被留下来保护船只,所以负责追击的主力就是一群缺乏护具的布衣暴徒。但就是这么一群武装流氓,竟然数次击败赶来收拾他们的明军。
使團與後來的倭寇一樣 大都是布衣
明朝在沿海地區的部隊中,大力培育弓箭手,以便同時應付陸戰和水戰需要。 負責近戰的部隊,也有使用長槍和刀盾的兩種。 理論上可以獨立出戰,也能配合使用。 軍官因為是世襲武夫,所以有過騎射基礎,可以騎馬作戰。 可這樣的合理組合,還是沒能擊敗一群暴走的布衣。
儘管爭貢之役的戰鬥規模都不算大,但明軍軍官的折損率卻高的驚人。 作為百戶的胡源戰死,另一名百戶劉思則戰敗被俘。 連衛所的指揮袁班,也因為戰鬥不利而被一同抓走。 他們全都被作為人質被挾持到了寧波城內。 大內使團的成員們就此順利登船,沿著江岸突破沿海的定海衛防禦。 明軍再次出動千人規模的官軍趕來圍追堵截,結果在一系列陸上與水上的混戰中,明軍再次吃癟。 備倭都指揮劉錦與千戶張捏作為軍官帶頭,雙雙戰死。
明軍不僅反應遲緩 而且戰鬥力極低
最終,已經損失慘重的明軍則根本無力再追,坐看一行人遠去。 堪稱鬧劇的爭貢之役,便在明軍的慘敗中結束。 大內使團的最大損失,是在回程途中遭遇風暴。 其中的1艘船被吹到了北韓海岸失事,讓20名倖存者在後來被交給明朝處決。 至於逃入紹興的宋素卿,也在稍後被判處死刑。
過去,大部分人回顧這段歷史,都在感歎明朝與日本的貿易因此中斷,為日後的倭寇大爆發埋下伏筆。 但日本與吳越地區的海上貿易,實際上並為受到太大損失。 因為就在不遠的舟山雙嶼島,已經成是雙方定期進行走私的交易場所。
有了爭貢之役 才有後來雙嶼島的輝煌
在明朝出於憤怒,直接取消了寧波市舶司后,雙嶼島反而因此更加紅火。 大量來自吳越、福建、日本、琉球甚至馬六甲的東西方商人,在這裡創造了盛極一時的遠東自由港。 至於倭寇的集中爆發,則是該島被明朝軍隊摧毀後才發生的事情。
此外,很少有人注意到,明朝官軍在爭貢之役中的災難性表現。 作為重點佈防的一個涉外地區,5000多人的駐軍竟然奈何不了300人的武裝流氓。 不僅在事件爆發之初就反應遲緩,在之後的各種遭遇中又屢次折戟沉沙。 帶隊軍官不是被俘就是被殺,毫無正規軍對武裝流氓所應有的優勢。
明朝軍隊的戰鬥力 在類似的衝突中屢屢曝光
事已至此,足以說明朱元璋當年建立的衛所制度,已經徹底失去了作用。 明朝在之戰的各類戰爭中,被迫全部使用額外的募兵部隊作戰。 在永遠感覺兵力不足之餘,也烙下了財政方面的更大負擔。
争贡之役:让人大跌眼镜的倭寇前传|明朝|朱元璋|宋素卿_网易新闻 https://bit.ly/3s8YcXH
----------------------------
明朝時中國賜藩屬國服飾,彰顯華夏正統,到清朝這些國家仍穿漢服
2019-11-19 18:41:00網路整理
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而這個文化最好的表現就是衣冠。《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周易繫辭下》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公制周禮而治天下,被儒家尊為聖人。衣冠、禮儀在古代往往用來代指文明。程頤認為:「禮一失則為夷秋,再失則為禽獸。聖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極謹嚴,所以謹嚴者,華夷之辨尤切切也。」中國數千年的衣冠也成為華夷之別的標準之一,而古代周邊國家為顯示自己是文明華夏成員,紛紛都向中原王朝朝貢,而中原王朝對於藩屬國最高的禮儀就是賜服,賜予象徵華夏的各種服飾。中原王朝給藩屬國賜服最多的就是明朝,明朝向前來朝貢的高麗(後為朝鮮王朝)、日本、安南、琉球三國(後只剩中山國)、暹羅等國賜服,這些藩屬國接受明朝賜服後,視為珍寶,模仿製作,從而影響了本國的民族服飾。
明朝建立之初向前來朝貢國家賜服,象徵自己是華夏正宗
古代東亞文化中會嚴格區分華夷,華代表華夏正統,是最有文化的代表,而夷是野蠻,落後的象徵。中原衣冠制度是辦別夷夏的重要標準之一,也是華夏禮儀的必要組成。對華夷衣冠區分,古時常用用「右衽」區分、華夏服裝的特性皆為「右衽」。上古時代,上衣多為交領斜襟,中原人崇尚右,習慣上衣襟右掩為右衽。北方遊牧民族崇尚左,衣襟左掩,為左衽,被稱為胡服,右衽就成為華夏民族的象徵符號。孔子說過:「微管仲,吾其披髮左徵矣。」把左衽披髮看成的蠻夷落後的象徵。元朝屬於蒙古族建立,當時周邊中原藩屬國多稱為左衽披髮匈奴入帝,並不承認為華夏正統。明朝建立之後,漢人重新奪回華夏政權,明朝向周邊藩屬國發出聖旨,宣告明朝上承天命,驅除胡虜恢復中華,明朝是協和萬邦的皇朝。
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月所照,無所有近,一視同仁。故巾國尊安,四方得所,非有意於臣服之也。自元政失綱,天下兵徵者十有七年,四方遅遠,信好不通。誠肇基江左,掃群雄,定華夏,臣民推戴,己主中國,建國號大明,該元洪武。頃者克平元都,疆宇大同,已承正統,方與遠跡相安無事,以共享太平之福。
明朝建立認為自北宋以來,北方民族多次入主中原,影響華夏服飾。於是改革服飾,提出恢復漢唐服飾,以「明尊卑、別華夷」。洪武元年二月,明朝建立不久明太祖就下令「復衣冠如唐制」,禁止穿受蒙古人影響的服飾。以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實現。
何孟春《餘冬序錄摘抄》曾記載:元世祖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變異中國之制,士庶鹹辮髮椎髻,深襜胡帽,衣服則為褲褶、窄袖及辮線腰褶;婦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無復中國衣冠之舊。
朱元璋為表示明朝是華夏正統,頒詔四方,與周邊的高麗、安南、琉球三國(山南國、山北國、中山國)、占城、暹羅等國建立藩屬關係。當時明朝在頒詔建立藩屬關係後,就開始將明朝恢復的華夏衣冠賜予藩屬國,明朝通過這種賜服,重新建立起華夷秩序,體現明朝對藩屬國的宗主國地位。
明朝對朝鮮、安南、琉球、日本、占城等國的賜服
明朝對於藩屬國賜服,在明太祖建國前期沒有規定,大多是直接賜予華麗的布匹或應藩屬國請求賜服,直到洪武晚期制定賜予藩屬國服飾制度,給予藩屬國國王郡王級別服飾。「二十七年定蕃國朝貢儀,國王來朝,如賞賜朝服者,服之以朝。」
明朝最早對外國賜服是對洪武二年(1369年)對高麗賜服,「二年,高麗入朝,請祭服制度,命制給之。」洪武三年應高麗請求賜予高麗國王冕服,這是朱元璋時對藩屬國最高等級賜服。明朝除了對高麗國王賜服,對其王妃、文武百官都有賜服,當時對於明朝的賜服,高麗大臣感激涕零,當時高麗使臣鄭夢周作《蒙賜朝服行賀禮》表達自己感受:
上國崇文治,藩邦賀太平。聖恩容賤介,朝服拜明廷。日照添袍色,風清送佩聲。小臣何以報,億載祝皇齡。
高麗後被李成桂篡位,明朝賜其國號為朝鮮,並賜予李成桂服飾。李成桂的繼任者們也多次上表請求明朝皇帝賜予服飾。
《明會典》記載:永樂元年,因請冕服書籍。帝嘉其能慕中國禮,賜金印、詰命、晃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服帔、金墜,及經筵彩幣表裡。
之後李氏國王登基,必嚮明朝進攻請求賜服,而明朝必賜予李氏王室及大臣各種服飾布匹,以示宗主國的地位。
明朝時中國賜藩屬國服飾,彰顯華夏正統,到清朝這些國家仍穿漢服朝鮮太祖李成桂
明朝第二個賜予藩屬國服飾的安南國,洪武二年明太祖命侍讀學士張以寧、典簿牛諒冊封安南國王,賜駝紐塗金銀印,大統歷,織金文綺、紗、羅四十匹。宣德年賜予交阯頭目文綺衣。正統七年(1442年)開始賜安南國王皮弁冠服和一品常服紗帽。
安南貢使還,令資皮弁服,金織表衣賜其王。
朱元璋時期對琉球賜服也頗多,當時小小的琉球存在山南、山北、中山三個王國,當時朱元璋都接受他們的朝貢,賜予三國君主為國王,賜予冠服。明成祖時中山王統一了琉球國,明朝直接安裝郡王別賜予琉球中山王皮弁冠服和二品冠服。
洪武三十ー年賜琉球國王並共臣下冠服。永樂中,賜琉球中山王皮弁,玉主,麟袍,犀帶,視二品秩。
明朝時期日本也曾是中國的藩屬國,當時幕府將軍進行朝貢,明朝賜予幕府將軍為日本國王,並賜予冠服。而賜予日本國王冠服始於永樂時期,賜予日本國王九章冕服。正德五年春曰本國王「遣使臣宋素卿來貢,時劉謹權柄,納其黃金千兩,賜飛魚服,前所未有也。」在明萬曆時期為了安撫豐臣秀吉,明朝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賜予其冕服、皮弁冠服等。
占城國在明朝建立後也被朱元璋納入藩屬國之列,自洪武二年開始就賜予占城國王大統歷,賜予國王冠帶。使臣文綺、紗、羅等布匹,明成祖永樂帝命鄭和下西洋時出使占城,並應占城請求賜予冠帶。
藩屬國賜服的區分,恭順的朝鮮王朝賜服待遇最高
明朝在賜予藩屬國冠服時,基本上按照洪武二十七年的規定賜予郡王級別服飾皮弁冠服,不過對於朝鮮格外優待,在冠服上給予親王級別的待遇。
明朝時中國賜藩屬國服飾,彰顯華夏正統,到清朝這些國家仍穿漢服穿冕服的朝鮮王室
在建文帝時,由於朱棣靖難之役,為了拉攏李氏王朝國王,建文帝賜予李氏國王親王服飾。遣鴻妒潘文奎賜予親王用的九張冕服。
穿冕服的朝鮮王室
《朝鮮王朝實錄》有載:
且朝鮮本郡王,宜賜以五章或七章服。朕為春秋之義,遠人自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今朝鮮固遠郡也,而能自進於禮義,不得待以子男禮,且地逖在海外。非恃中國之寵數,則無以令其臣民,茲特命賜以親王九章之服,遣使者往諭朕意。
當時善於在大國間周旋的李氏王室還和朱棣往來,後來朱棣奪位成功,成為明成祖,對於這位曾經聯絡自己恭順之邦,更給高待遇,除了給親王九章冕服,賜予王妃七翟冠。之後李朝恭順,明朝對於朝鮮王朝方面請求賜服也一律許可。
宣德三年,朝鮮國王求賜予王世子冠服:「洪武中,蒙賜國王冕服九章,陪臣冠服比朝廷逸降二等,故陪臣一等,比期臣第三等,得五樑冠服。永樂初,先臣芳遠遣世子禔入朝,蒙賜五樑冠服。臣竊惟世子冠服,何止同陪臣一等,乞為定製。」於是明朝賜予王世子冠服。正統三年,應朝鮮國王請求明英宗命行在禮部制烏紗遠遊冠、玄圭降紗袍、玉佩赤舄及常時視事冠服賜予。
相比朝鮮國王,其他藩屬國就都是皮弁冠服和一二品官服。當時藩屬國中也有國王請求明朝按照朝鮮國王例賜予冕服,然而都被否了。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安南國黎氏國王,在成化年間,黎氏國王第一次請求明朝賜予冕服,當然沒意外的被明朝直接給否了,只給皮弁冠服和一品朝服。安南國王之後每次進貢都請求明朝給冕服,明朝則一次次的拒絕。
明弘治十年(1497年)安南國使臣以其國主賜服與臣下無別為由乞求改賜,這次明朝可能是因為安南人太煩了,最終給了一個終極理由,告訴安南國王為何得不到冕服。
明朝禮官表示:安南名為王,實中國臣也。嗣王新立,必賜皮弁服,使不失主宰一國之尊又賜一品服,俾不忘臣事中國之義。今所請素亂祖制,不可許
這意思就是表示安南本身永樂帝設定的郡縣,黎氏是判臣分離了安南。雖然宣德時期已經承認黎氏自立,英宗時賜予黎氏為安南國王,但是實際上還是中國的內臣,明朝給黎氏國王面子賜予郡王級別的皮弁服,但是也同時賜予一品朝服,要安南明白自己是明朝的臣子,和朝鮮王朝不同。
明朝時中國賜藩屬國服飾,彰顯華夏正統,到清朝這些國家仍穿漢服穿皮弁服的琉球國王
從明朝對朝鮮王國和安南王國的賜服來看,可以說明朝對於朝鮮王朝的賜服是藩屬國中最高,也是種類最多的。而對於其他藩屬國則是郡王級別的皮弁服和象徵臣子是朝服,表明明朝宗主國對於藩屬國之間的區別。
明朝賜服影響藩屬國服飾,清朝時期藩屬國朝鮮、安南、琉球依然是朝服飾
明朝對於藩屬國賜服,影響深遠。尤其是對於朝鮮王國、安南王國、琉球王國最為明顯。明朝對於朝鮮的賜服,從國王到文武百官,均有賜服,沒有賜予也會給予明朝朝廷制定的樣式,讓朝鮮自己製作。所以朝鮮的服飾基本上都是明朝的翻版,早在洪武二十年,朝鮮王朝李朝成立前的高麗就按照明朝制度制定了百官朝服,衣冠制度悉尊華制。
明朝時中國賜藩屬國服飾,彰顯華夏正統,到清朝這些國家仍穿漢服清末朝鮮王朝大臣穿明朝式樣官服
朝鮮王朝服飾在明朝之後依然沒有變化,清朝時期雖然沒有宗主國賜服,但是滿清政府對朝鮮服飾並未作強行的要求,所以朝鮮王朝依然依照明朝會典中的規定製造文物百官服飾,而百姓也都依照明朝樣式服網巾戴豎笠,女子穿襖裙。雖然後來服飾上多少受到清朝影響,官袍長度變短、袖子變窄、腰帶位置越來越高、補子較以前小,不如明朝大氣,但是總體上沒有多大的變化。
而安南王國和琉球王國也都和朝鮮王朝類似,在明亡之後,依然保留著明朝服飾制度,文武官員依然是明朝時期的圓領袍補服,國王身穿皮弁服,官員及百姓大多穿交領服。這些從現在流傳下來的清朝時期的《職貢圖》和日本留下來的《琉球使臣上江戶圖》都可以看出官員都身穿明朝時期的服飾。
明朝時中國賜藩屬國服飾,彰顯華夏正統,到清朝這些國家仍穿漢服
越南(原安南)在民國時期依然身穿明朝交領式樣孝服
總之,明朝建立之後,華夷秩序重新建立。明朝為宣揚華夏正統,賜予藩屬國服飾。而且為了凸顯明朝的宗主國的地位,明朝對於恭順程度不一樣的藩屬國賜予不一樣的服飾。明朝存在近三百年,對周邊國家多次賜服,使周邊國家都身穿象徵華夏的漢服。使得就算是明朝滅亡,這些國家依然儲存著明朝時期的服飾體系。
參考資料:《明史》、《明會典》、《朝鮮王朝實錄》、《大越史記全書》
論文:《明朝賜服制度研究》《明清時期朝貢體系中的朝鮮服飾》《衣裳與風教》
《「衣冠文物悉同中國」略論明代賜服對李氏朝鮮服飾文化的影響》
明朝時中國賜藩屬國服飾,彰顯華夏正統,到清朝這些國家仍穿漢服 _ 網路整理 _ 華文世界 https://bit.ly/3q7C5zi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