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儀軌——晨鐘暮鼓
佛门仪轨——晨钟暮鼓_南普陀常住 https://bit.ly/2MIbLx2
南普陀
引言 晨鐘暮鼓話禮儀
人們一談起佛教寺院,總會聯想到怒目的金剛、笑面的彌勒,繚繞的香煙,悠揚的鐘鼓...... 在寺院日常生活中,僧人最熟悉的也是那晨鐘暮鼓之聲。 因為它雄渾激越,深沉清遠,警世醒人,餘韻無窮。 人們從晨鐘暮鼓的餘韻之中,還可去追尋那豐富的文化內涵。
鐘鼓,作為具有我國傳統特色的禮器和樂器,早在商周時代即被廣泛運用。 無論朝會、慶典、祭祀、征戰;都必須撞鐘擊鼓。 甚至在《詩經》的開篇《關雎》中,當君子得到夢寐以求的竊宛淑女之後,也是"鐘鼓樂之"。
先秦著名的禮制典籍《周禮》中記載,為了敲鐘擊鼓禮儀的需要,當時已有鐘師、鼓人之設。 《春官宗伯第三》說:「鍾師,掌金奏。 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凡祭祀、絕食奏'燕樂'、"《地官司徒第二》說:"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 "在當代的佛教寺院,榴牙高啄的鐘樓和鼓樓上,也設有專司鐘鼓的鐘頭和鼓頭。
佛教寺院敲鐘擊鼓是有儀規的。 早晨,鐘聲繼以鼓點;遲暮,鼓點繼以鐘聲。 "鐘敲鶴起,鼓擊龍飛";"驚醒世間名利客,喚回苦海夢迷人"。 寺院不僅把鐘鼓作為實施佛教禮儀的重要法器,還在鐘鼓聲中注入了深沉的佛教教義。 論其作用,這是寺院以外的鐘鼓所遠遠遜色的。
佛教自漢代從印度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政治、倫理、哲學、文學、藝術和民俗等傳統觀念相碰撞、相協調、相融合,使外來的佛教逐漸演變成中國式的佛教。 特別是佛教的禮儀,也越來越和中國傳統禮儀相接近了。
中國自古就是聞名於世的禮義之邦。 春秋時期,儒家學說即以禮來敬事天地,以禮來維護周天子在諸侯中的宗主地位,也以禮來維繫等級制度下的社會規 范和道德規範。 《中庸》第二十七章中即竭力讚揚"聖人之道"所具備的"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而佛教在此基礎上更有所發揮,竟在戒律上載明僧人應遵循"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實際上,這僅是個習慣用法,概括其多而已。
在現代僧人所遵循的禮儀上,尚可尋求我國古代禮儀的某些軌跡。 以見面禮為例,根據對方的身份,施行從簡單到複雜的各種禮節。 比如合十、問訊、頂禮、行十方禮,都可與中國古禮的拱手、作揖、跪拜、稽首九拜相對舉,儘管在具體的動作上有些差異。 再說僧服,也有禮服與常服之分,除了架緩以外,僧人所著的方袍、披肩、衫褂、鞋襪等,都具有我國漢唐到明清各代的特色。
禮和樂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我國自古重視音樂,《樂經》被奉為"六經"之一,漢代還設立"樂"掌管宮廷朝會及民間采風。 佛教傳入後,在原有梵唄的基礎上大量吸取中國宮廷、民間音樂的豐富營養,使佛教音樂不斷發展並傳承下採。 直到現在,寺院僧人在每天上殿、用齋和舉行各種佛事時,都必須遵循禮儀;奏樂唱讚。 據載,宋代的大儒朱熹"觀於寺僧之齋供,而嘆三代禮樂,猶獨存於釋氏"。 古人都有此感慨,時隔千載,今人看見的差異就更大了。
佛教的禮佃也體現在它所宣導的戒律上。 為了與中國居於正統地位的儒家相適應,宋代雲門宗禪僧契嵩以佛教的"五戒"殺、盜、淫、妄、酒比之於儒家的"五常"仁、智、禮、義、信。 據此可闡發為:本於仁者則不殺,奉於義者則不盜,執於禮者則不淫,守於信者則不妄,師於智者則不酒。 奉執不殺者,不求仁而仁著;不盜者。 不忻義而義敷;不淫者,不祈禮而禮立;不安者,不慕信而信揚;不飲酒者,不行智而智明。 從而大大縮小儒、佛兩家在倫理觀念上的差別,使佛教更能被社會所接受而得到弘揚。
佛教禮儀還體現在它所宣導的倫理道德方面。 為了與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相適應,佛教還把許多佛事活動與儒家推祟的孝行結合起來。 比如根據西. 晉竺法護譯的《盂蘭盆經》,在每年陰曆七月十五日隆重舉行"盂蘭盆會",大力宣揚孝道。 並使之成為中國佛教的盛大法會和民間大眾的傳統習俗。
佛教的傳入,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反之,中國的傳統文化也無不影響著佛教,並使佛教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的學者說:「不懂佛學,就不懂漢魏以來的中國文化。 "這種見解是很有道理的。 佛教禮儀是佛教文化的核心。 通過這些禮儀,又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熠熠光輝。
本書所講的佛教禮儀,突出了以下五個方面:一是佛寺儀軌,包括建築格局、佛像安排、管理機構及其人員的設置。 二是叢林規制,包括僧人在寺院應遵守的修行規範、生活制度和禮節威儀。 三是佛門戒法,包括各種戒律的區別,以及皈依三寶、剃度出家,直到受"三壇大戒"的全過程。 四是佛教用品,包括僧人在穿的衣服、用的物件和作佛事的樂器等方面的分類和規定。 五是佛事法會,包括作各種佛事法會的具體內容、儀軌及佛教的節日慶典等。
通過上述介紹,僅能得知佛教禮儀的大體風貌。 孔子說:"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f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 "苟子說:"人無禮不往,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 "在我國古禮大多廢弛的情況下,獨有佛教禮儀還在叢林寺院中保存和實行著,這種文化現象是值得研究的。 在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今天,產生了新的倫理觀念和道德規範,古代那些繁瑣的禮儀是大可不必要的。 但作為歷史遺留下的文化遺產,我們可去探討它存在的哲理。 也許,這對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是有借鑒之處的。
佛寺儀軌
佛教於漢代從印度傳入中國之後,在中華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同時也制定了一整套與之相適應的中國佛教禮儀。 禮儀包括禮制和儀制,這裡得先從中國佛寺的建築儀制談起。
寺,本為中國古代掌管某項事務的官署的通稱,如太常寺、太僕寺、大理寺、鴻胪寺之類。 據說,在漢明帝水準十年(67年),明帝曾請攝摩騰等僧人到洛陽,由掌管賓客朝會禮儀的鴻胪卿負責接待。 不久,又單獨修建白馬寺,作為安置外國僧人的館舍,白馬寺即成為中國佛寺之始。 以後的佛寺,大都是按照古代官署的佈局建造。 此外,還有一些官員和富人施捨現成的住宅為寺,因此佛寺也具有古代住宅院落的建築特色。 鑒於以上原因,中國漢地佛寺的建築佈局,在近兩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基本上採取了中國古代官署和口傳統院落的形式。 同時,一寺之中可以有若干院,建築規模較小的寺也叫做院。 比丘尼住的院多稱為庵。
這種佛寺佈局,一般是坐北向南,山門和各殿都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是基本對稱的廊屋。 比如具有三重院落的佛寺,中軸線上的建築一般為山門殿、天王殿、大雄殿、藏經樓,兩旁的建築有鐘樓和鼓樓、客堂和禪堂、齋堂和庫房、方丈和祖堂等。 較大的佛寺,有四重以上的院落,甚至還具有兩條中軸線的建築群。 現以我國保護最完整的一處禪宗寺院棗四川新都寶光寺為例:
此寺坐北向南,共佔地10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近3萬平方米,由五重院落和比鄰的十二座院落組成。 中軸線上的建築依次為照壁、山門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大雄殿、藏經樓(樓下為法堂和戒台)、紫霞山。 舍利塔兩旁為鐘樓和鼓樓;七佛殿兩旁為客堂和雲水堂;大雄殿兩旁為齋堂和戒堂,兩翼為庫房和禪堂;藏經樓兩旁為祖堂和影堂,兩翼為東方丈和西方丈。
經鐘樓前的"天台勝境"牌坊東行,穿過曲折的紅牆,可通羅漢堂和自成體系的凈土院(此院中軸線上的建築依次為壽佛殿、極樂堂、念佛堂);經鼓樓前的"廬山遺跡"牌坊西行,穿過曲折的紅牆,可通普同塔院和由若干座本寺歷代住持僧骨塔組成的塔林。 寺院的北、東、西三面均為竹木林園。
寶光寺創建於唐代,以後歷代迭經培修和重建。 但至今仍保存了我國早期佛寺"寺、塔一體,塔踞中心"的典型佈局。 這種佈局在全國眾多的佛寺中已很難見到了。
殿堂及其佛像
寺院殿堂的設置及所塑佛像,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宗派都各有差異,但大多具備以下相同之處。
山門殿 寺廟的大門沿稱為山門。 山門一般有三道門,象徵佛教"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山門內,兩側龕中各有一尊執金剛杵護持佛法的天神,名叫金剛力士。 據《大寶積經》說,金剛力士原為法意太子,他皈依佛法後,成為佛的五百名隨從侍衛的首領。 因為他普聞一切諸佛秘要秘蹟之事,又稱密跡金剛。 金剛力士只有一位,為了符合中國人講對稱的習慣,後來添上一位,成了兩位。
有的寺院,在殿內兩側還塑有伽藍神或對寺院有特殊功德的地方名人。
天王殿 殿堂兩邊塑著身材魁梧高大的"四大天王"。 他們的形象,在各個時代、各地寺院所塑的不完全一致。 但普遍的形象為:南方增長天王,青臉,持青光寶劍;東方持國天王,白臉,抱碧玉琵琶;西方廣目天王,紅臉,握混元珠傘;北方多聞天王,黃臉,托黃金寶塔。
殿堂正中一直塑的是彌勒佛,因此也有把天王殿叫作彌勒殿的;彌勒佛頭戴寶冠,身披瓔絡,手結成佛印,跌坐於蓮台之上。 但是許多寺院,特別是凈土宗和禪宗寺院,塑的不是彌勒佛的本來面目,而是他的化身棗五代時的布袋和尚。 他手持念珠,翹腿而坐,胸腹袒露,笑容滿面,給人以和蔼可親之感。
彌勒佛背後,多設龕供奉護法韋馱像,正對大雄殿。
大雄殿 或稱大殿,即寺院的正殿,殿中塑像各寺院略有差異。
中間:有的塑"一佛二弟子",中為釋迦牟尼說法坐像,左右分別為迦葉、阿難尊者侍立像。 有的塑"橫三世佛",中為婆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有的塑「縱三世佛」,中為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左為過去的迦葉佛、有為未來的彌勒佛;
兩側:多塑十八羅漢,壁間也有塑五百羅漢的。
背後:有的塑阿彌陀佛,他左手下垂,接引眾生,右手當胸,掌托蓮台。 有的塑"彌陀三聖",中為阿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若另設殿堂則叫彌陀殿)。 有的塑觀音菩薩,通常為"海島觀音"。 她手持楊枝凈瓶,立於普陀洛伽山海之間;兩邊還塑有善財童子和龍女;其後壁塑《普門品》中觀音菩薩救八難的景象(若另設殿堂則叫觀音殿)。 有的塑"三大士",中為騎吼獅的觀音菩薩、左為騎青獅的文殊菩薩、有為騎白象的普賢菩薩(若另設殿堂則叫三大士殿)。
說法堂、藏經樓 一般都是堂樓結合,具有兩種功能的宏偉建築。 下面是說法堂,堂中設有高大的法座,法座的板屏上畫著勇猛的獅子,因獅子吼象徵佛說法。 法堂左右設鐘鼓,以備法師說法時叩擊。
上面是藏經樓,庋藏著佛教經、律、論三藏典籍及其它法寶、法器,此樓除了特許"閱藏"者外,一般僧人是不得隨意上去的。
有的寺院規模很大,除了上述殿堂及所塑佛像外,還有以下設置:
五百羅漢堂 我國現存歷史最久的"五百羅漢堂"分別在北京西山碧雲寺、四川新都寶光寺、雲南昆明都可以女排竹寺、湖北武漢歸元寺、江蘇蘇州戒幢律寺。 其中寶光寺羅漢堂規模最大,塑像共五百七十七尊。 計有:"三身佛"和孔雀明王佛,大梵天和帝釋天,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菩薩,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禪宗天竺的二十八祖師和中國的二十祖師,濟公和尚。 戒壇殿 佛教叢林為求戒者傳授戒法的大殿,正面塑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中"持律第一"的優波離尊者,因此又叫「優波離殿」。。 殿中有一座木製或石砌的長方形戒壇,高約三尺,寬約兩丈,深約一丈六尺。 周圍的憲內供奉許多護戒神像,如諸天龍神、四大天王、金剛力士、伽藍土地等等。 壇上設有傳戒"十師"的座位。 除了傳戒時受戒者能登壇,平時是不開放的。
七佛殿 塑過去莊嚴劫的后三佛和現在賢劫的前四佛: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毗盧殿 有的塑"三身佛",中為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左為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右為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有的塑"五方佛",正中為毗盧遮那佛、左一為南方寶生佛、左二為東方阿 佛、右一為西方阿彌陀佛、右二為北方不空成就佛。
華嚴殿 塑"華嚴三聖",中為毗盧遮那佛、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
圓覺殿 塑"十二圓覺",即將成佛的十二位大菩薩:文殊、普賢、普眼、金剛藏、彌勒、清淨慧、威德自在、辯音、凈諸業障、普覺、圓覺和賢善首菩薩。
伽藍殿 塑為釋迦牟尼佛施造祗园精舍的三位伽藍菩薩:中為波斯匿王、左為抵陀太子、有為給孤獨長者。
壽佛殿 塑唐僖宗時被封為"無量壽佛"的全真和尚,兩旁為手執金剛圈的地、水、火、風"四大金剛"。
祖師殿 各寺院所塑本宗列祖。 禪宗的祖師殿,中為初祖菩提達摩、左為六祖慧能、右為九祖百丈懷海或與本寺宗派關係最密切的祖師。
香積殿 塑監齋菩薩,即洪山大聖或緊那羅王。
此外,有的寺院還設千佛殿、燃燈殿、藥師殿、准提殿、文殊殿、普賢殿、觀音殿、地藏殿或維摩殿等。
叢林及其設置
中國漢地的佛教寺院,根據其規模大小、財產屬性和住持的傳承方式,有子孫廟和叢林的區別。
子孫廟的規模較小,財產屬性為私有,屬於一僧或一系僧人所有,可由他們的意志處理。 僧人們可自由招收弟子,弟子們受具足戒后一般回到本廟,又可以招收弟子,使子孫繁衍。 子孫廟住持的傳承關係,基本上是剃度師與其弟子的關係。 也就是說,即將退院的老住持在眾多偽剃度弟子中選拔他最信賴者作為新的住持,這樣代代相傳下去。 凡是法派傳承相同的子孫廟,即稱為"本家"。 廟中若有重大事務或爭執,可邀請本家的住持共同討論或調解。 子孫廟是不允許開堂傳戒的。 但經本廟子孫共同決定。 子孫廟可以改為叢林,而叢林則不許改為子孫廟。
叢林的規模較大,財產性質為僧團公有。 僧人們不准招收弟子。 他們都來自四面八方,合住一處,就橡樹木叢集為林一樣,故稱十方叢林,也稱叢林。 叢林具有開堂傳戒的資格。 叢林根據其方丈的產生辦法,又分為選賢叢林、戒眷叢林和法券叢林。 選賢叢林的方丈是寺僧經過民主協商,從廣大僧人中選出的賢能者;戒眷叢林的方丈,也是從僧人中推舉的德高望重者,但他必須是在本叢林受的戒;法券叢林的方丈,是由原方丈在《寺院法券》上載明的幾位嗣法弟子依次擔任。
除了子孫廟和叢林,還有一些寺院,財產屬性和住持的傳承方式同於子孫廟,也有一些法派傳承相同的"本家"寺院。 但寺院的規模較大,財力雄厚,在某些時候也允許為本寺院和其它子孫廟的沙彌傳具足戒。 這樣的寺院屬於"一半子孫廟、一半叢林"性質。
最典型的"一半子孫廟、一半叢林"性質的寺院為四川新繁龍藏寺。 此寺建於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歷代規模宏大。 清初,大朗禪師住錫於此。 大朗屬破山海明禪師下傳宗派,但不是臨院濟正宗,而屬於臨濟岔派。 寺內住持自大朗以後,都是師徒代代相傳。 此寺的「本家」寺院有什加慧劍寺、彭縣中正寺等,彼此關係十分密切。 寺外還有腳廟(即下屬寺廟)十座,田地千畝以上。 寺內也部分接待雲水僧掛單,1940年還傳過一次戒。 此寺齋堂前掛的梆(木魚),不像子孫廟魚尾向山門,也不像叢林魚頭向山門,而是魚頭向齋堂外,與大殿平行橫掛的。
叢林最早是指佛教禪宗寺院,故又稱禪林。 後來,各宗寺院也仿照撣林制度而稱叢林。 我國禪宗自六祖慧能之後,禪僧僅以道法相授受,多住在山岩洞穴中。 有的寄居於律宗寺院,又與律宗僧人產生矛盾。 禪宗八祖馬祖道一乃創叢林,安置禪侶。 其後,九祖百丈懷海以禪眾聚居,尊卑不分,說法住持,未合規制。 於是他折衷大小乘經律,制定了清規。 從此,叢林之製大備,即後世所謂"馬祖建叢林,百丈制清規"。
起初,叢林的規模較小,僅有方丈、法堂、僧堂及寮舍。 住持為叢林之主,尊為長老,屬於方丈;所有僧眾盡入僧堂,依照戒臘的長短安排位次。 後來,叢林建制日臻完備,有的叢林規模宏大,僧人上千。 而且;組織健全,分工細緻,執法嚴格。
近現代的叢林,基本設置有五個部分,即所謂"五大堂口":禪堂、客堂;庫房、大家(廚房)、衣缽寮。 現將各堂口的性質、管理範圍、入員設置等情況分述於後。
禪堂
禪堂是叢林的核心,是僧人求得開悟的地方,故又稱大徹堂。 它的位置一般在寺院中心偏西的靜僻處。 進門先是一間過廳,正壁有"行須緩步,語要低聲"的字樣。 這是在提醒進禪堂者,裡面的僧眾正在參禪打坐,不要驚擾他們。 從過廳折進一段巷道,便是一座清靜的四合院落。 禪堂坐西向東,中間為雙扇門,常有布幕遮掩。 布幕上面掛一塊木牌,僧人在參禪打坐時,木牌呈現"止靜"二字,意即任何人不得入內,不得發出任何響聲。 在其它時間,翻到木牌的另一面,呈現"放參"二字,這時,僧人可自由活動,但仍不得高聲喧嘩。
禪堂中央有一佛憲,供奉藥師佛或禪宗初祖菩提達摩。 佛龕周圍留著很寬敞的空地,作為行香之用。 行香與坐禪,在彈堂中交替進行著:行、坐,行:坐,其目的是克制禪眾的昏沉。 禪堂的兩端分別有椿凳,禪眾們按其帖單標名的位置在上面打坐。 椿凳後面為高大寬廣的平臺,稱為廣單,是禪眾們並排睡覺之處。 禪堂的前後壁只有椿凳沒有廣單,後壁中間為"維摩龕",即是方丈和尚的座位。
前壁東邊設有香案,案上放著坐禪儀式中所用的器物,如引磬、木魚、香爐、香板等。
香案正中還放有一個"慧命牌",上面寫著"大眾慧命,在於一人,爾若不顧,罪在爾身"。 參禪僧人若犯了禪堂規約,如引磬;木魚敲打錯亂等,必須在香案前罰跪,叫做"跪香"。 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座寺院所屬禪宗的不同宗派,其木板有不同形狀。 分為橫長方、豎長方、三角、半圓和圓形五種,稱為「五家鐘板」。。 鐘板有不同的形狀和不同的敲擊方法,作為禪僧,儘管沒有看見鍾板,只要聽見鐘板聲。 便知道這座寺院屬於哪個宗派了。
鐘和板是禪堂的重要法器,敲擊鐘板為參禪打坐的主要訊號。 同時,禪堂鐘板發出的訊號也是和寺院其它堂口的訊號密切配合的。 例如,早晨巡照師打照板的聲音傳交給禪堂的鐘聲,而禪堂的鐘聲又引出鐘樓的鐘聲。 每一樂器的第一聲,落入另一樂器的最後數聲之前。 寺院各殿堂所發出的樂聲相互銜接,非常有趣,它使僧眾們建立起;種良好的生活秩序,並且知道什麼事情正在進行,自己將又該做什麼了。
禪堂訊號的運用,還有一個目的是為了避免說話,使禪眾的心志集中,盡可能不受外界干擾。 因此,一些禪僧平時都有"禁語"的習慣,他們隨身帶著一塊寫著"禁語"的木牌,遇到別人和自己說話時,即出示木牌。 況且,禪本為"無言之教",故有的寺院禪堂的"堂"字,往往被寫為"塵",中間是沒有口的。
禪堂有以下執事:
維那 禪堂的主要負責人。 維,綱維,意為統攝僧眾;那,梵文羯磨陀那之略,意為"授事",漢梵結合,稱為維那。 他的職責是綱維眾僧,曲盡調攝。 凡禪堂中有違犯清規者,無論其職位高低,他都有權予以懲罰。 上殿時,維那掌管佛教儀式的起腔領念,以音聲為佛事,可以說是佛教樂團的總指揮。
悅眾 維那的副手,可設置數人,稱為大悅眾、二悅眾、三悅眾等。 若維那不在,禪堂可由大悅眾代管,因此大悅眾又叫管堂。 悅眾在上殿時具體敲打樂器,配合唱念,並教初學參禪僧人的禮儀。
知藏 熟悉佛教三藏典籍,主管和保護重要藏經。 凡屬函帙的安放、修補、請購、借出等,都由他總體負責,命人經辦。 相當於寺院圖書館館長。
藏主 執掌經櫥鑰匙,定期晾曬經藏,負責佛教書籍的保管和借閱。 相當於圖書管理員。
參頭 也稱彈頭,禪堂中參禪最久或最熟練者。 他主要承擔的是,為初學參禪的僧人做出示範和起到表率作用;
司水 每天早晨打洗臉水,準備早、中、晚的漱口水,出坡后的洗腳水等。
團頭 每天挑送淨桶,沖洗廁所,更換洗手水,洗曬措手帕等。
客堂
客堂為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負責對外的聯絡,賓客、居士、雲遊僧的接待,本寺院各堂口的協調,僧眾的考勤和紀律,各殿堂的管理,以及寺院的消防、治安等。 客堂集外交、內務於一體,事情十分繁雜。 客堂還接送方丈手諭的牌告,及時傳遞著寺內的資訊。 如本日佛事內容及參加人員,或者其它有關僧眾生活行動的消息。
客堂最繁瑣的是接待工作。 每天,許多批觀光旅遊、朝山拜佛的團體和請僧眾為亡人做佛事的齋主來到寺院,客堂都要派人接待、導遊、辦理食宿和佛事手續。 外地的雲遊僧來寺院掛單,客堂即辦理掛單事宜。 若來者是一位有名氣的僧人,則領到客堂的後院"尊客寮",這裡的吃住,都有照客侍候;若是普通僧人,則領到客堂對面的"雲水案",由那裡的負責人寮元安排住宿。
客堂有以下執事:
知客 客堂的主要負責人,掌管全寺內外日常事務和接待僧俗客人事宜。 其地位相似於辦公室主任和接待處長。 知客又叫大知客,其副手叫二知客、三知客等,他們直接安排照客的工作。
照客 為客堂和知客辦事,照料客人,打掃客房等。 凡知客陪客人茶飯,照客須殷勤侍候,不得有失威儀。 照客有若干名,從事客堂的各項具體工作,相似於辦公室幹事或寺院招待所管理員。
寮元 雲水堂的負責人,根據客堂的安排,接待來寺院掛單的雲水僧。 個別居士也可在雲水堂短期居留。 案元管理若干名作具體雜務的苦行僧人。
僧值 原來未設專職,取僧眾輪值之意。 主要職責是代方丈管理檢查僧眾威儀。 僧值每天必須帶領僧眾上殿課誦等,從早到晚都在監督和檢查僧眾的紀律和行、立、坐、臥四種威儀,發現違犯者要進行批評或給予處罰。 所以,僧值又叫做糾察;
殿主 大殿的管理人員。 其職責是照管油燈、香燭,擺設供器、供品,清潔佛像、佛殿等。 有的大殿,有兩名管理人員,第一名稱為殿主,第二名稱為香燈。
香燈 殿堂的管理人員,其職責與殿主相同。 雲水堂的香燈,還要為掛單僧人看管物件、供應茶水等。 念佛堂的香燈,還須説明管堂照顧念佛的老弱僧人,因他們不勝任禪堂嚴規而在此簡便修行。
鐘頭 大鐘是叢林的號令,每天早晨、晚間和特殊時間(舉行隆重法會、迎接高僧大德等),負責在鐘、樓上敲鐘的僧人。
鼓頭 大鼓與大鐘相配合,負責在鼓樓上擊鼓的僧人。
夜巡 又名巡照,負責夜間巡邏和打照板報時刻的僧人。
門頭 守護山門的僧入。 負責按時開門和關門,保障山門清凈,有特殊情況及時報告客堂。
書記 負責寺院的文秘工作,包括信函的收發,檔的起草,各種佛事中抄寫《疏文》等,相當於現在的文書和秘書。
庫房
庫房總管僧眾生活和佛事的必需品,如糧食、物品、法器、香燭等。 還管理山林、田莊和殿堂、房舍的修繕。 在當代一些寺院,還管理法物流通、經書印刷和素齋營業等。 並專門設立帳房,有會計、出納分管帳目和現金。
庫房有以下執事
監院 俗稱"當家師",在日常寺院管理上的權力僅次於方丈。 他又是庫房的主管,不僅庫房所屬機構聽從他的安排,而且寺院各堂口的工作也要接受他的督察。 除了一些資歷較深的長老以外,寺院各種執事若有難題,都要向他請教,而他則向都監或方丈請教。 有的寺院還設置副監院。
都監 都監的序職在寺院是最高的。 他上輔住持,下助監院,但在日常工作中卻很少管事,通常是由一位做過多年監院的長老擔任。. 他和監院的關係,也和退隱方丈與現任方丈之間的關係相似。 都監是方丈任命執事時的顧問,若有執事不稱職或違犯清規,都監有權向方丈建議撤換或令其遷單(即開除出寺院)。 他在禪堂的位次,坐在監院上首。
副寺 監院的副手,監院不及照管處,都由他辦理。 平日除具體指導庫頭們的工作外,他的責任是不能讓寺院缺了任何生活及佛事的必需品,並憑購物字條付錢入帳。 在當代寺院,則另設出納和會計分管現金和帳簿,但副寺負責對財務的監督。
庫頭 負責庫房的各項管理工作,一些寺院在庫頭下又設直接管理庫房的司庫,司庫下又設貼庫。 庫房不設香燈雜役,因此,庫房的物資搬運和清掃等,都是貼庫們幹的事。 一些寺院在殿堂房舍的修繕方面事情很多,庫頭必須負責對各類工匠的調動安排及工時計算。 有的寺院為此設立一個專門的執事,稱為監修,監修下還另設管工,負責管理替寺院幹活的臨時工。
莊主 俗稱"下院當家",凡寺院所屬莊田的一切事務,包括田界、莊舍、農具和雇工的管理、田租的,收納等,都由莊主負責。 這種執事在當代寺院中已經消亡,但有的寺院仍然設置安排各種生產勞動的坡頭,或稱知眾。
園頭 經管寺院的菜園。 除此以外,有的寺院還設"知山",經管寺院的山林竹木。
監收 在過去的寺院中,主要負責租息、谷米的收納;在當代的寺院中,則主要負責購進實物的驗收等。 負責寺院採購的執事叫做"採辦"。
大寮
大家為寺院的生活區,負責供應僧眾的齋飯,主要由齋堂和僧廚組成。 齋室十分寬敞,正中設座台,為方丈用齋處;兩旁設安放齊整的長條桌凳,為僧人用齋處。 僧廚又名香積廚。 佛經中有故事說:眾香世界的佛叫香積佛,維摩诘曾經到眾香世界去,香積佛和那個世界的許多菩薩,正坐在一起吃飯,就用眾香缽盛滿丁香飯送給維摩诘。 維摩請將香飯帶回後供應大眾。 香積廚即取香積世界香飯之意。
大寮工作量大,分工亦細,有眾多的執事:
典座 大寮的主要負責人,寺院的生活總管。 古雲:「首座調性,典座調命」。、"一竄食、一瓢飲,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作為掌管全體僧眾齋飯的關鍵人物,責任的確重大。 故方丈一定請善於計劃、幹練可靠的僧人擔任此職。
飯頭 典座的重要助手,負責煮粥做飯,隨時掌握人眾之去來,水米之加減,做到既夠吃又不浪費。
貼案 負責做僧眾的齋萊和佛殿的供菜。 齋菜應先嘗味,使調和得宜;供菜不能先嘗,以免褻瀆佛神。
菜頭 在典座的指導下,計劃和備辦廚房用菜,包括菜蔬的擇選、去皮、淘洗等。
水頭 保證供應大家做飯菜和燒茶等生活用水。
茶頭 保證供應僧眾每天足夠的茶水和每月兩次的沐浴用水。 一些寺院,還設專管休浴用水的"浴頭"。
火頭 管理飯菜的爐灶,掌握火候。 一些寺院,還有專管鍋的大火頭和專管菜鍋的小火頭。
磨頭 負責碾磨米、麥或廚房磨豆漿、制豆腐等。
行堂 在齋堂為進齋僧眾鋪碗筷、盛飯菜和添加飯萊,齋畢又收拾和清洗碗筷。 一些寺院,還設鋪碗筷的"鋪頭"、專洗碗筷的"碗頭"。
衣缽寮
衣缽寮是方丈和尚的事務機構,其規模不大,執事們除衣缽師外,一般資歷不深。 但他們都是直接為方丈辦事,常與方丈接觸,多選擇靈敏而有辦事能力的年輕僧人充任。 "
衣缽富有以下執事:
衣缽 外則監院,內則衣缽。 衣缽是方丈和尚的機要秘書和直接助手,負責收發信件和草擬文書等。 若有方丈不願或不便見的來訪者,可由衣缽出面接談。 有的寺院還設「銀錢衣缽」和「莊嚴衣缽」。 "銀錢衣缽"掌管寺院每天收入的現金及其帳目,包括施主結緣、供齋和其它經濟往來。 "莊嚴衣缽"負責掌管寺院珍藏的莊嚴法器和貴重財物。
燒香 侍者寮的負責人。 凡方丈說法,主持佛事,出位拈香、禮拜、上堂、上供時,均由燒香高捧香爐,走在方丈前面。
記錄 外則書記,內則記錄。 衣缽案的記錄主要為方丈說法時寫法語,傳戒時寫請啟,為各種佛事寫疏文等。 而且,長老語錄,多由他記錄整理而成。
湯藥 外則典座,內則湯藥。 他是方丈小灶和上客堂的廚師。 方丈生病,由他煎湯熬藥,故名湯藥。 他還要做許多零星事務,如照料方丈的私人賓客,管理和分配特殊食品等。 上客堂所需的菜蔬及其它用品,則由"買辦"負責採購。
請客 衣缽寮的傳達。 凡來會見方丈的,先由他票報衣缽或方丈;方丈或衣缽有指示,也由他向外傳達。
聖僧 方丈的侍者。 由他照料方丈披衣、抽衣、折疊並存放袈裟等。 在佛教儀式中,當為方丈傳爐、開具;飯後為方丈送漱口水,出寺院為方丈背行囊等。 在通常情況,這種執事不是輪流充當,而是長期性的,在每半年一期的序職時,都無須更換。
行者 在方丈廚房燒飯烹茶及幹雜活的僧人。 也包括輪流從禪堂抽來的清眾,他們負責守門、倒茶、鋪碗筷等雜事。
祖侍 負責照料退院老和尚。
當代有的叢林,在管理機構上也設"五大家口",但分工沒有過去叢林那樣細緻,察口的名稱、管理的範圍也有些差異。 現大略介紹如下:
庫房察 總管全寺僧眾的生活必需品,房屋修建等。 由監院、副寺、庫頭等負責。
客堂寮 執行寺僧出入請假,外來僧人住宿登記,來往賓客的接待及信徒的佛事登記。 由知客、照客負責。
維那寮 負責朝暮念誦儀規及佛事安排。 由維那、悅眾、香燈、司水等分負其責。
衣缽寮 管理住持的衣、缽、湯、藥,供奉及法堂上的陳列品、殿堂內莊嚴法物等。 由衣缽、湯藥等分負其責一
僧值寮 叢林的憎制實行結夏與結冬、安單、大請職、貼單、打七、普請、計歲、榜狀牌示、鐘鼓法器等十條制度。 由僧值等負責。
僧團及其組成
佛教僧人在寺院修行中形成了一個群體,即佛教僧團,梵語稱為僧伽。 其來源是: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教化了耶舍等五位比丘,這就是最早的佛教僧團。
僧團的成員,從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到中國漢地佛教,都是指佛教「七眾弟子」中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的出家男女。 像出家的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以及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等信眾,都不包括在僧團的範圍內。 但是,為了更好地瞭解現代佛教寺院的人事制度,特將佛教「七眾弟子」和僧團的主要成員都作如下介紹:
1.佛門弟子:七眾
佛教是有嚴密組織與紀律的宗教團體。 此團體可分為在家與出家兩大部分,他們依照所受戒律寬嚴不同和男女區別,被分成七種類型,稱為七眾: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 其中,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和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稱為四眾。 現將佛門七眾弟子介紹如下:
優婆塞 意譯為信士,也稱居士,指在家學佛的男性佛教徒。 要成為優婆塞的基本條件是受持"三皈",就是皈依佛、歸依法、皈依僧。 皈依是投靠的意思,即以自己的身心性命投靠於佛法僧,依佛法僧的教導行持? 受持三皈,要經過一定的儀式,即請一位法師依照《三皈儀軌》為自己說明"三皈"的意義,自己表示從此以後,將一生投歸於佛的道德品質,投歸於趣向涅盤的方法,投歸於佛所教導的大菩薩、大阿羅漢等。 與受三飯的同時或若干時以後,可以進而從師受五戒,成為五戒優婆塞。 隨著自己修學的進步,可以進而從師受菩薩戒,成為菩薩戒優婆塞。
優婆夷 意譯為信女,也稱女居士,指在家學佛的女性佛教徒。 要成為優婆夷、五戒優婆夷及菩薩戒優婆夷,其基本條件和方法步驟與在家學佛的男性佛教徒相同。
沙彌 意譯為"勤策",是接受大比丘僧勤加策勵的意思,又譯為"求寂",是求取涅盤之道與圓寂之果溝意思。 指已出家但尚未受比丘具足戒的男性佛教徒。
在佛陀初期的僧團中是沒有沙彌的,佛陀的親生子羅睺羅隨佛出家後,開始有了沙彌。 沙彌進入僧團,是為佛教的人才增添新生力量的後起之計,所以沙彌以兒童為主。
沙彌共分三個等位:七歲至十三歲,能為僧團的曬食場做驅逐鳥雀、烏鴉等工作,稱為驅烏沙彌;十四歲至十九歲,年齡適中,能順應沙彌行法而作,稱為應法沙彌;二十歲至七十歲,因故不能成為比丘的沙彌,稱為名字沙彌。 沙彌還分兩種類別:剃髮染衣未受沙彌十戒的,稱為形同沙彌;剃髮染衣已受沙彌十戒的,稱為法同沙彌。
沙彌尼 意譯為"勤策女",是接受比丘尼勤加策勵的意思;又譯為"求寂女",是求取涅盤之道與圓寂之果的意思。 指己出家但尚未受比丘尼具足戒的女性佛教徒。
式叉摩尼 意譯為"正學女",指出家後年滿十八歲未受過比丘尼具足戒、原先結過婚的沙彌尼。 式叉摩尼是沙彌尼與比丘尼之間的必經過程。 在受比丘尼具足戒之前,並不知道這位沙彌尼是否有孕。 為了防止比丘尼生下孩子,招致俗人的譏謗,佛陀便為女子出家增加了式叉摩尼的階段。
式叉摩尼階段為期兩年,一則促使其習慣出家生活,二則觀察其是否懷孕。 若已懷孕,這兩年使用於生育,兩年之後,幼兒離開,此女就可受比丘尼戒了。
比丘 意譯為"乞士",上從如來乞求佛法而養育法身的慧命,下向俗人乞求衣食以存活色身的生命。 另外尚有「怖魔」、「破惡」、「淨命」、「淨持戒」等意思。 比丘的同音異譯,還有"比邱"、"煏當"、"必當"等數種。 佛陀的七眾弟子,是以比丘為上首,凈飯王派去陪伴太子修行的五個侍從,就是最早得度的五比丘。
在各部律中,有很多種比丘,《四分律》有八種比丘:1. 名字比丘,2. 相似比丘,3,自稱比丘,4、善來比丘,5. 乞求比丘,6. 助割截衣比丘,7。 破結使比丘,8,受大戒的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比丘。 其中,4、7、8三種屬於加法比丘。 現在所說的如法比丘,是指出家後受過具足戒的男性佛教徒。
比立尼 意譯為"乞士女",在同音異譯方面,也另有「比邱尼」、「煏芻尼」、「必芻尼」等數種。 佛陀的七眾弟子中,比丘尼僅在比丘之次,是佛教徒中兩支主力之一。 佛陀的姨母大愛道,是最早也是最有名的比丘尼。 現在所說的比丘尼,是指出家後受過具足戒的女性佛教徒。
2.寺院首領:住持
佛教寺院的首領,即最高負責人叫做住持。 他的住處一般都在寺院上首偏東,名叫方丈的地方。 因為根據《維摩詰經》說:身居菩薩位的維摩诘居士,他的臥室只有見方一丈,但是容量無限。 以後即用這種說法來比喻住持所居的臥室為方丈。 因此,住持也叫方丈和尚,簡稱方丈。 但從習慣上講,子孫廟的住持仍叫住持,只有叢林的住持才叫方丈。 方丈在帶領僧眾進入大殿和法堂時,往往走在最前面,故方丈又稱為堂頭和尚。
叢林的方丈和尚總管全寺院的大事,地位崇高,大多由佛學精通、戒行深厚、辦事幹練、深孚眾望的僧人擔任。 一般任期為五年,連選連任,退位后改稱退院老和尚,遷往西方丈居住。
在法券叢林,新任方丈都是退院老和尚的傳法弟子。 有的傳法弟子多達四、五位,他們的名字都註明在《寺院法券》上,都有繼承方丈的權利和義務。 他們在職能和權力上,形成一個領導集團,對寺院進行了有效的控制。 在有的寺院,傳法弟子們都掛有監院的職務。 正監院主管庫房,二監院主管客堂,三監院主管衣缽察等。 有的傳法弟子還被派去主管一座腳廟(即下屬寺院)。 子孫廟的住持則實行師徒代代相傳的制度。
方丈在寺院雖然有很大的權力,但這種權力是不能濫用的。 為了保證叢林的正常秩序,寺院一般都訂有制度,用文字記載明白。 有的寺院還立下石刻的《方丈銘心碑記》,確保這些制度順利執行,長期堅持不誤。 《方丈銘心碑記》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一、舉方丈最要勤行佛道,謙恭惠物,在堂老練,功行罵實,參學見事明禮者。 憑眾公舉,不得故卻。 如若囑託權勢、私竊名位者,逐出。
二、住持方丈並法眷人等,不得招徒削髮,如違逐出。 凡能惠德相繼、中外皈敬、上下和悅者,一任住席;如或疏怠徇私、乖違法道,理所難容,眾議另舉。
三、方丈交替,須憑眾將常住帳目算明;什物照簿點清;不清處查出,憑眾舉罰。
四、方丈退院,例應秋收新舊交接,以免姦賣谷米之弊,不得負債累寺。 如負有債,退院人自還,不與常住相干。
五、退院后即是了事人也。 或在本堂隱住,或退隱小院,不得咐囑傳法,察出授受並擯。
六、退院後既交付有人,當任其施展,無大故不得導每事牽掣。
......
此碑記對方丈推舉的條件,在位的要求,交替的規矩,退院後的希望,都講得明明白白,至今在叢林中仍具有指導作用。
3.叢林僧職:班首、執事
叢林中除設方丈和尚作為僧團的首領之外,還設有"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後堂和堂主。 他們是方丈的助手,輔佐方丈的工作。 班首一般都由戒臘較長、威望較高的僧人擔任,與方丈共同組成掌管叢林大事的最高五人核心班子。 他們平時住在禪堂兩側的班首寮內,有事則入方丈共議。
首座 地位僅次於方丈和尚,常由叢林中德業兼修者充任。 他的責任是表率叢林,輔佐方丈,人天眼目,啟迪後昆。 他在禪堂帶領僧眾參禪打坐,在廚房監督執事們搞好齋飯;他模範遵守叢林清規,對違犯戒律者依規示罰。 有的叢林,首座之上還有座元,為眾執事的上首。 座元必須由德高望重的佛門耆宿擔任,否則,此執事之位可空缺。
西堂 地位乃次於首座,才德不愧為班首。 他負有教化僧眾、宣講開示的責任。 雖然高居班首之位,但處處以身作則,如同普通參學之人。
後堂 首座位居前班之首,稱前堂;他位居後班之首,故稱後堂。 他的責任是扶讚宗風,為僧眾的楷模。 平時不過問叢林的日常事務,但受方丈的委託,可專管某項或某些事情。
堂主 主要指禪堂堂主,一般由才德兼備、修行有素的僧人充任。 他負有對寺院僧眾進行開導教化之責,地位十分重要。 有的寺院,各大堂口都設有堂主,掌管本堂之事,但這不屬於班首的範圍。
屬於叢林領導核心的人員,除了方丈和尚與"四大班首"之外,還有"五大堂口"的主要執事:監院、知客、維那、典座、寮元、衣缽、書記、僧值等八位,稱為"八大執事"。 各叢林根據自身的特點,所設的"八大執事"不盡相同。 例如,當代有的叢林,接待雲水僧人很少,雲水寮形同虛設,工作多由客堂管理。 但是,寺廟經濟發展,庫房工作日顯重要,因此,在"八大執事"中,取掉了寮元,增加了庫頭,仍是八位。 方丈和尚與"四大班首"、"八大執事"一起,組成掌管叢林大事的十本人領導集團。 當代的叢林,儘管另設有"寺廟管理委員會",但其成員,基本上和這十三人中的大多數是相同的。
叢林規制
我國的叢林規制形成於唐代。 唐代由於政治統一,國力強盛,宗派林立,要求有一套適應中國國情的統一的寺院制度。 唐武宗滅佛後,多數宗派一蹶不振,唯有簡便易行的禪宗、凈土宗盛行於世。 禪宗名僧懷海,根據中國國情和禪宗特點,率先創意制定了叢林清規。 因懷海居江西奉新百丈山,故後人稱他為"百丈禪師",稱他制定的清規為《百丈清規》。 《百丈清規》受到禪僧們的普遍歡迎,又得到朝廷的推崇,以致風行全國,影響深遠。
《百丈清規》的清規二字,有清凈規約的意思。 它是禪宗的叢林制度,也就是禪宗寺院組織的程式和寺僧日常行事的準則。 由於後來叢林組織日漸龐大,各種職事名目層出不窮,為了防止混亂,於是在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對4(百丈清規》作了增訂,稱為《崇寧清規》。 以後又相繼有南宋鹹淳十年(1274年)的《鹹淳清規》、元代至大四年(1311。 年)的《至大清規》。 元代元統三年(1335年),更由朝廷命江西百丈山大智壽聖禪寺住持德輝禪師重編,金陵大龍翔集慶寺住持大訴校正,定名為《效修百丈清規》,頒行全國,共同遵守。
《敕修百丈清規》共分九章。 前面的祝麓、報恩、報本、尊祖四章,多與佛教律制無關,也是《百丈清規》所沒有的。 如其中的聖節、千秋節、國忌、祈禱等方面的內容,僅體現了封建王朝加強對寺院的控制,使佛教,更有效地為封建統治服務的意圖。 五至九章是叢林的規章制度,分別為對住持、兩序、大眾、節臘、法器各部分的規定。 這些規定,一直在寺院中廣為遵照執行。
下面,僅就《敕修百丈清規》中,與當前叢林常規制度密切相關的部分,如叢林東西兩序的設置、序職與列職的劃分,叢林的日常行事、管理常規,僧眾的修持規範、起居禮儀等,先作一些介紹。
1.列職和序職
佛教叢林僧人眾多,機構龐大,其繁雜的日常事務,全靠所設的執事來辦理。 這些執事,有列職與序職之分。 列職相似於職務,側重按辦事能力和工作需列其職別;序職相似於職稱,側重按出家資歷和修持功夫定其位次。
列職和序職,又各分為東序和西序。 其本來意圖可能是:東為主位,西為賓位,故將直接為住持工作的叢林執事待以主禮,列在東序;將輔助住持工作的執事待以賓禮,列在西序。 實際上,這並沒有達到其想像的意圖,東序和西序的區別很不明顯,僅僅成為一種形式。 有人說這是為仿照宮廷中文武兩班朝見聖上的那種威儀而設,看來也是有道理的。
叢林的執事,細分起來共有一百零八單。 但這些執事不一定全部設置,而是隨寺院的大小、僧人的多少或某種特殊情況靈活掌握。 其名稱也各有差異。 在近現代南方寺院中,比較典型的是設四十八單執事。 有詩為證:
都院寺庫收莊臨,磨寮殿主鐘鼓巡;
典案饭菜茶水火,行门园围照客人。
维悦祖香记衣钵,汤侍请众请行灯;
元首西后堂书记,藏僧藏客参水清。
解析这首诗,可知四十八单执事名称:
列职
东序:都监 监院 副寺 库头 监收 庄主
磨头 寮元 殿主 钟头 鼓头 夜巡
西序:典座 贴案 饭头 菜头 水头 火头
茶头 行堂 门头 园头 圊头 照客
序职
东序:维那 悦众 祖侍 烧香 记录 衣钵
汤药 侍者 清众 请客 行者 香灯
西序:座元 首座 西堂.后堂 堂主 书记
藏主 僧值 知藏 知客 参头 司水
以上列职和序职,经过数百年的施行,也有不少职能发生了重大变
化。比如序职中的维那、衣钵、知客、僧值等,已具有相当大的丛林行政管理权力。他们全都进入“人大执事”行列,大多成为“五大堂口”的主要负责人,实际上已基本属于列职了。
丛林僧职的取得,必须经历一定的修行过程。僧人受了具足戒后,无论在禅堂打坐还是在大殿课诵,二般都按照戒腊的长短排列次序。所谓戒腊,就是受过具足戒的僧人,经过从阴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结夏安居后,受戒的年龄就算增长一岁,佛教称为一腊。通俗地讲,戒腊即是加入僧籍的年数,相当于在家人的工龄。戒腊最长的僧人称为“上座”,在丛林中备受尊敬,其发言常带有权威性。
僧人序职的高低与其戒腊的长短一般是互为增长的。同时,序职的授予是在佛教修持的实践中获得‘的。修持成就越大,序职越高。一般说来,只有住在云水堂僧人没有序职。他们在别的寺院可能有序职,但是,到了一座新的寺院,原有的序职却不予承认。另一方面,在本寺的序职相对是永久性的。比如,一位烧香,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回到本寺院,仍给他保留着烧香的序职。
列职一般比序职后获得。在受了戒的僧人中,起初大多充任寺院的下役工作。由于其工作实在是一种苦行的原因,故被称为“行单”。这些人包括在云水堂、厨房、磨房、菜园做苦力的僧众。行单至少在禅堂修满一期后方可任职。列职的变动很大,有时任期只有半年,并可随缺随补。当任期结束,每位执事都得辞职,但他辞去的是列职而非序职。序职仍旧保存,或者随着新列职的授予,序职也相应升迁。
丛林的每位僧人,都有各自的序职和列职。序职为“四大班首”的,其列职可能是都监、监院或副寺;序职为书记的,其列职多半为“五大堂口”的负责人;序职为烧香的,列职一般为库头、监修,个别的可代理知客、典座等。
2.请职和升序
叢林寺院每年一般都是請職兩次,一次是在解冬後,一次是在解夏後。 但具體時間,各寺院的規定互有差別。 解冬后的請職,有的在陰曆正月十六日,有的在二月二十日左右,有的在四月十五日;解夏後的請職,有的在七月十六日,有的在八月二十日左右,有的在十月十五日。 但這些規定,各有道理。
第一種規定,分別為解冬和解夏后的第一天,時間界限分明,便於安排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工作。 第二種規定,分別為解冬和解夏後的一個月多點,要出外雲游的僧人已離寺院,新請職人選也充分醞釀成熟。 第三種規定,分別為結夏和結冬的第一天,這是叢林常任僧人最齊整和最固定的時候,大小執事亦宜健全,便於僧人的學習和修持。 四川各大叢林均按第三種時間請職。
但是,這三種時間請職,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必須事先舉行退職和圓職的儀式。 解冬后的請職,退職的時間是正月初八日,圓職的時間是正月十二日;解夏後的請職,退職的時間是七月初八日,圓職的時間是七月十二日。
解冬后的請職稱為小請職,解夏后的請職稱為大請職。 但其退職、圓職、請職的儀式基本相同。 今以小請職為例說明:
退職 正月初八日,叢林的"八大執事"都一齊到方丈向大和尚頂禮,說明本期任職已滿,請求更換,特來退職。 大和尚回答:「退職不過是老祖遺規,師父們辦事歷練老成,依舊發心吧! 請回。 "然後,"五大堂口"的執事們又分別對管他們的維那、知客、監院、典座、衣缽頂禮,說明本期任職已滿,請求更換,特來退職。 "五大堂口"的首領們大致都說:"退職不過是常住遺規,恐師父們嫌辛苦,暫且公務數天,慢慢計議,有人再換。 現在還是繼續發心吧。 "
圓職 正月十二日,方丈和尚舉行茶會,請叢林的"八大執事"及序職在書記以上的執事參加。 對他們在本任期內的成績給予表彰,希望他們在新請職之前繼續代職。 並要他們轉告所管堂口的其它執事也繼續代職。
從圓職到請職的期間內,方丈即已經考慮對"五大堂口"主要負責人的人事變動。 而且將變動后的名單會同退院方丈、都監、"四大班首"認真商量。 "五大堂口"的維那、知客、監院、典座、衣缽分別提出本堂口執事的建議名單,交方丈審核認可。
請職 請職那天,有一系列莊重的儀式。 早齋時,齋堂門口即掛出方丈手谕的"請職"牌示。 僧眾齋畢回禪堂,序板響過兩陣,維那便帶領僧眾到客堂。 維那與知客見禮後問:"知客師敲動祖師犍椎有何勝因?" 知客回答說:「大眾師慈悲,請師父們到客堂非為別事,大和尚與師父們請了職。 與師父們道喜! "於是,知客將方丈和尚送來的"請職"牌示宣讀了一遍。 並由知客執牌,帶領新請職師們去回覆方丈。
大家向方丈頂禮後,方丈說:"把師父們大才小用了。 "隨後,新請職師回禪堂等待送位(正式宣佈)。 若新請職師中有班首,由方丈送位;若沒有班首,則由知客、維那送位。 知客送西序,維那送東序。 送位畢,同禮一拜。 新請職師上方丈謝職。
午齋,在齋堂送位。 若新請職中有班首,由方丈送位,其餘則由知客送西序位,僧值送東序位。 兩邊知客高呼:"書記師、藏主師、知藏師、參頭師、知檀師、知浴師送位!" 東邊僧值高呼:「悅眾師、燒香師、記錄師、書狀師、侍者師送位! "知客又呼:"引請職師出位,展具頂禮和尚三拜!" 敲引磐、接雲板、歸位、用齋。
晚課,在大殿送位。 晚課後,知客師領新請職師巡寮,對前任執事師示敬。 巡寮畢,序板三通,寺院大眾諸師向新請職師道喜。 請職儀式結束。
請職后,寺院對於未升遷序職位次和降低列職位次的,進行一番解釋和安撫。 並根據"住僧必須有職,否則離寺"的叢林規例,對原有書記以上序職而未被重新請職者,可作退休處理。 方丈必須給他一間寮房,讓其安養餘年。 上殿、過堂、坐香聽其自便。 若叢林列職有缺,各大堂口的負責人可在常住大眾中物色,請示方丈同意後,可隨時替補。
叢林執事的遷升,主要依據僧人的修行、戒臘和工作成績。 在請職前,方丈召集叢林的"四大班首"、"八大執事"等出席"議職"會議。 由方丈提出升至書記以上的升序者名單,由監院、知客等提出升至書記以下的升序者名單,由維那提出住禪堂坐禪僧人名單。 任何出席者都可以對所有升序名單提出異議,不發言即表示預設。
在"議職"以後,知客將所任命的序職及列職都登入號簿。 包括每一常住僧人的法名、籍貫、年齡、剃度師名,剃度地點及時間,受戒寺院及戒臘等。 所有這些,以後都要記入《萬年簿》中,這也是寺院的一件大事。
叢林各執事不是每期都能升序。 一般地講,低級執事要重任一兩期、高級執事要重任兩期以上才能升序。 若執事把工作搞得很糟,或犯了寺規,他便只好以主動離寺為自罰,否則由監院、都監甚至方丈親自命其離開寺院。
通常升序是有一個範例的。 每位僧人都要從最低層開始,即在禪堂先當清眾,至少當滿一個冬期或一個夏期,然後陸續當記錄和燒香。 有才能的記錄和燒香,可能被請為列職中的悅眾。 悅眾一般設五位到十位,他們協助維那管理禪堂。 一些年輕聰明的燒香升序更快,有越一序或二、三序的。 其他僧眾可在兩三年問離開禪堂而成為照客、飯頭等。 他們仍有相應的序職。
序職與列職的體系繁雜,對於一位潛心修行的法師無疑是一種妨礙。 他考慮的是在修行中取得最大的成就而不是升職。 可是,序職與列職之所以必要,那是在一個僧人眾多的叢林大寺中,非有一個分工細緻、管理嚴格的機構不可。 列職常是一種職責,而不是權利。 很多僧人並沒有當過大的執事,而只是在禪堂、念佛堂或小廟中修行一生。 他們中甚至有不懂什麼是序職,什麼是列職的。
3.結夏與結冬
叢林對每年的結夏與結冬是極為重視的。 這正是衡量一座叢林在佛門中的地位高低和家風好壞的明顯標誌。
结夏安居是遵照印度早期佛教原有的制度,即在印度雨季的三个月里,禁止僧尼们外出,以免伤及草木虫蚁。因此,这段时间应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信众们的供养。
中国佛教继承了这一制度。夏安居的时间从阴历四月十五日开始,到七月十五日结束,共三个月。四月十五日叫做结夏,又叫结制;七月十五日叫做解夏,又叫解制。根据中国佛教的特色,以及中国气候冬天寒冷,僧尼也不宜外出等原因,我国汉地佛教丛林又按照夏安居制度制定了冬安居制度。冬安居的时间从阴历十月十五日开始,到次年正月十五日结束,也是三个月。十月十五日叫做结冬,又叫结制;正月十五日叫做解冬,又叫解制。这便形成了丛林每年“两解两结”、“冬参夏学”的常规制度。
夏安居的内容主要是学习佛教的礼仪。阴历四月初十,新戒们己受完“三坛大戒”,功德圆满。有的回到本庙,有的则自愿留在丛林,准备进入禅堂继续学习3本丛林的常任僧人,也可以进一步深造。学习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聆听方丈、“四大班首”等的开导,聆听本堂法师或外地高僧讲经,加强学佛信念和佛学水平。二是学习戒律和日常礼仪,懂得佛门规矩,便于弘法利生。三是学习参禅打坐,讽经持咒,敲打唱诵及念普佛、放焰口等各种佛事,作一名如法的僧人。夏安居期间,每天五堂功课,上殿、过堂、念佛、拜仟等,十分忙碌。
到了七月十五日,即夏安居圆满的解制日,丛林寺院的僧尼们都在各自安居处集合一堂,当着大众,自由检查自己所犯的过失,也可以揭示别人的过失。憎众之间完全处于平等地位,互相批评,共同仟悔,求得个人和僧团的清净。这种活动称为自您,这天叫做自您日,又称佛欢喜日。自您后,受戒的年龄即算增长一岁或一腊,并以此来计算戒腊的长短。因此,夏安居坐禅也称为坐腊。
冬安居的主要内容是参禅打坐。这是修习禅定功夫,求得开悟证道的重要门径。这时,各大丛林,特别是全国着名的禅林,有许多各地的云水僧前来专修禅法。加上原有的僧人,丛林显得更忙碌,但从表面上既看不见也听不见。因为僧人们都集中在禅堂内静修,外面没有丝毫声响。
禅宗修行的目的重在直接参究心性的本原,使禅众克期取悟。其修行的仪式称为“打七”。禅宗的“打七”称为“打禅七”,是冬安居中的重要行事,也即是冬天进行的参禅活动。“打七”是以七日为一个周期,在七日之中,专心参究,称为“一七”,直到第七个七日,称为“七七”。从阴历十月十五日起,到腊月八日止,要包括“七七”四十九天。每打“一七”的开始和结束,称为起七和解七,各有规定的仪式。
在“打七”前,寺院必须事先作好一切生活和佛事物资的准备。禅堂除以往设有司水、香灯、当值、兼值、巡香、囿头外,还另外配备若干名监香师和内外护七师等。维那、管堂及“四大班首”责任更加重大。
起七之日,禅堂对面的韦驮宪前挂出方丈手渝的“起七”、“护七”、“监香”牌示。僧众齐集禅堂,维那先代方丈宣布各位监香师、内外护七师的名字。并勉励他们要发菩萨心,对堂内外的放逸者要认真催促管理,不可私徇人情。同时给监香师授予执法的香板。然后,众监香、众班首横执香板平胸,分排八字而立,敲钟板,击引磐,迎请方丈和尚“起七”。方丈着便服,穿草鞋,执香板进堂,维那呼:“大众师顶礼和尚!”方丈说了“不为礼”后,即开始为大众说法。说毕,将香板掷于地上,叫一声:“起2”“打七”从这时开始了。
坐禅,是以燃香来计算时间,故又叫“坐香”。平日坐香,早斋前后、午斋后、晚问各一次,共四次;“打七”期间,必须延长时间,叫做“加香”,共为六次。每坐完一支香的时间,再“行香”一会儿。行香又叫跑香,即是僧众在坐香之间的跑步活动。行香的方法是,僧众围绕着禅堂中心的佛宪作小跑。“四大班首”‘八大执事”跑外围。跑时决不能错圈、碰撞、踩草鞋,否则是要挨香板的。
“打七”的第七日,韦驮龛前挂方丈手谕的“解七”牌示。方丈进入禅堂,从东到西走一圈后说:“恭喜师父们加香打七圆满。古云,‘七日用心若不悟,割去僧头作尿壶!’如今师父们悟得如何,道出见地。我问,‘今汝念佛是谁?”’众僧默然。方丈说:“还少一把火,下七再用心吧2:随着方丈香板落地,又喊一声:“起!”“二七”开始了。
在“打七”期间,为了保证参禅,克期取证,禅堂僧众不但不出坡干活,连早晚课诵也不参加。其它事情更不能打岔,直到“七七”期满。
佛教净土宗在冬安居中也举行“打七”仪式。净土宗以专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目的。所以,他们的修行仪式是在七日之中,以念佛、拜佛为主,伴以引碧、木鱼之声。净土宗“打七”叫做“打净七”或“打佛七”,平时也可以举行。在冬安居中,“净七”通常也是打“七七”四十九天。
“打净七”在念佛堂举行,参加人员有一位主七师、四位悦众师、四位护七师,若干僧人,若干在家居士。念佛堂中,灯烛庄严,蒲团齐备。佛像两边前面的蒲团为僧众们坐,其中下边四个为悦众师坐,以便照应引磬、木鱼等。念佛堂中门关闭,横放五个蒲团,中间一个为主七师坐,旁边四个为僧众中的上座师坐。其余蒲团由在家居士随意就坐。四位护七师照应堂内香火、茶水及堂外一切杂务。
晨钟响过,所有参加“净七”人员起床盥洗后,便搭衣进堂,礼佛三拜,各人按位次坐定。主七师鸣碧一下,共举《香赞》、《祝圣仪》,念《弥陀经》一卷,诵《往生咒》三遍,唱《赞佛偈》,念南无阿弥陀佛五百声、默念五百声,礼佛四十八拜。再念《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接《往生咒》三遍。然后,主七师领僧俗大众经行半支香时间,鸣磬一下,大众合掌归位打坐。木鱼三通止静,又是半支香时间,鸣碧一声开静。大众起身稍事休息,用早粥。如此循环,直到晚上。
晚上念佛到四支香結束。 第五支香時,主七師鳴大磬一下,大眾一齊長跪合掌,念觀音、大勢至及清淨海眾菩薩各滿百聲,並分別禮拜諸佛菩薩、凈土宗歷代祖師等;拜畢吃放參飯。 第六支香時,主七師鳴'大磐一下,大眾歸位長跪合掌,悅眾師打木魚,主七師領念:
弟子眾等,現是生死幾夫,罪障深重。 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 願求往 生,願佛慈悲不捨,哀憐攝受。
鳴磐一聲,大眾起立。 合掌經行,念佛千聲,直至於夜。
念佛到第七日,主七師鳴大磬一下,大眾長跪,念觀音菩薩百遍,起立,合掌經行,念滿千遍。 如此法,念大勢至菩薩幹遍、清淨海眾菩薩千遍...... 一切佛事畢。 晚上,居士們在念佛堂左右設供牌位,敷陳祭祀,感應人天,增福延壽。
"打淨七"晝夜無間,規制森嚴,據《七期念佛儀》載,共訂有規約十二條,現略舉數條:
一、在堂念佛,七日為期,不許出外閒游,謝絕迎送。 違者罰,不服者出院。
二、堂中除念佛外,不得雜話及高聲笑語,違者罰。
三、木魚、引磬參差,彼此動氣爭鬥者罰。
四、夜六支香,念佛不隨眾,先睡眠者罰。
五、昏沉時應發心行幡,或由巡幡師令其行幡。 不服出院。
由此可見,「打淨七」並不比「打禪七」 輕鬆。
佛门仪轨——晨钟暮鼓_南普陀常住 https://bit.ly/2MIbLx2
佛教知識:寺院晨鐘暮鼓的儀軌你知道嗎? 佛鐘有何講究?
佛教知识:寺院晨钟暮鼓的仪轨你知道吗?佛钟有何讲究?_菩萨 https://bit.ly/3nrKcVD
佛鐘包括大鐘和小鐘,它們的鳴法非常的繁雜,不同的佛事活動有不同的叩擊鳴法,不同的流派和地域也有不同的叩擊鳴法。
一般說來,佛鐘有三下、七下、十八下、三十六下、一百零八下的叩擊鳴法。 在僧眾們齋粥下堂、參禪完畢、早晚巡視或吃茶下床的時候,鳴三下;在住持早晚到佛前行香、住持進入僧眾講堂的時候,鳴七下;在齋時僧眾進入齋堂的時候,鳴十八下,叫做"入堂鐘",入堂鐘是按照進齋的次序而逐次完成的;而三十六下則是集三通擊鳴之和,總成一百零八下。
佛教寺院中的重要活動,以一百零八下為準,所以佛鐘又稱為"百八鐘"。 百八鐘的撞擊之法,佛經中說:鳴鐘"引杵宜緩,揚聲欲長,凡三通,各三十六下,總一百八下,起止三下稍緊"。 就是說,擊鐘的時候,應該緩引鐘槌,使擊出的鐘聲悠遠深長。 通常是以三鳴為始,二鳴連續為終。 分三通擊完,每通三十六下,快十八下,慢十八下。 如果是晨鐘,則是先快十八下,后慢十八下。 先快十八下,應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共十八字,每字鳴鐘一下。 后慢十八下,應念下列經文,共十八句,每句鳴鐘一下: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人。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南無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
南無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南無干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南無清涼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峨眉山銀色界大行普賢王菩薩
南無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九華山幽冥界大願地藏王菩薩
如果是暮鐘,則是先慢十八下,后快十八下。
先慢十八下,應念下列經文,共十八句,每句鳴鐘一下:
洪鍾初(再、三)叩,寶偈高吟:
上徹天堂,下通地府。
上祝當今元首,大統乾坤;下祈人類相親,世界大同。
三界四生之內,各免輪同;九幽十類之中,悉離苦海。
五風十雨,免遭饑馑之年;南畝東郊,俱瞻堯舜之日。
乾戈永息,甲馬休征;陣敗傷亡,俱生凈士。
飛禽走獸,羅網不逢;浪子孤商,早還鄉井。
無邊世界,地久天長;遠近檀那,增延福壽。
三門鎮靖,佛法常興;土地龍神,安僧護法。
父母師長,六親眷屬;歷代先亡,同登彼岸。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無清涼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峨眉山銀色界大行普賢王菩薩
南無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九華山幽冥界大願地藏王菩薩
後快十八下,應念"南無大乘妙法蓮花經,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共十八字,每字鳴鐘一下。 早晚如此叩擊三通,三通鳴畢,最後念"南無當山護教伽藍聖眾菩薩"三遍,再擊鐘三下,接三下板。 這樣,鳴鐘的過程才算是全部完成了。
佛教知识:寺院晨钟暮鼓的仪轨你知道吗?佛钟有何讲究?_菩萨 https://bit.ly/3nrKcVD
最常用的法器及其宗教涵義,簡要介紹如下:
一、鼓。鼓是道教宮觀里最常見、使用頻率最高的法器之一。鼓的樣式多種多樣,名目繁多,如銅鼓、木鼓、靈鼓等等。鼓的體積有大有小,大鼓也可能用幾個成人抬著,小的,一個人拿著。鼓安置、擺放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有的安放在殿堂內的木架之上,有的懸掛於檁梁之下,手鼓則拿在道人的手中。由於鼓的聲音洪亮渾厚,圓潤深沉,有強烈的共鳴音響效果,所以,道人們認為,廟觀里擊鼓,其作用有三:一是施令作用。道人上殿,叩拜神靈,早晚功課,是靠擊鼓來進行發號施令的。寅時,道觀方丈或值班道士上殿後,發三通鼓,召集道人上殿奉誦皇經,躬行早課,晚上戌時擊鼓止靜,道人熄燈睡覺。二是通達神靈的作用。無論是在早晚功課或者誦經法事活動中,必須有鼓點伴奏,除了音樂效果和增加宗教氛圍的需要外,鼓聲能夠直達天庭地獄,把正在進行的法事活動告知仙界神靈。三是警醒作用。對於玄門弟子和世俗的芸芸眾生來講,鼓聲能夠振聾發聵,警醒俗人的塵念。道經中說「生也空,死也空,生死不離三途中,亡魂來在法壇下,聽我明法鼓三通」。鼓的宗教作用,則由鼓的大小、擊鼓的時間、擊鼓的場所和鼓點快慢、音調高低來決定。
二、鍾。鐘鼓齊鳴,晨鐘暮鼓,說的是,鍾與鼓在廟觀里是兩件相輔相成的法器,幾乎是缺一不可。道經指出「法鼓三通和,金鐘執十方,請師等寶座,說法度眾生」。廟觀里的鐘也有大小之分。大鐘一般懸掛在鐘樓里,絕大部分為銅、鐵兩種金屬製造,重量從數百斤到數萬斤不等。掛在鐘樓的鐘,主要用於發號施令,經書中記載說:「大鐘: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味」。意思是說,早晨擊鐘是為了喚醒出家人早起,晚上打鐘能夠打破廟觀黃昏時的沉悶和陰霾,激發廟觀的生氣與活力,召喚道人進入晚上靜坐習功之時。在集體重大祭祀活動中,祈福禳災,大鐘的鐘聲清脆嘹亮,悅耳動聽,能夠把凡人俗語傳達到天庭,取悅於神仙,從而,就能夠實現人神共通的目的。天師府的銅鐘有9999斤重,銅鐘上就鐫刻著這樣的銘文:「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另外,在道教其他科儀法事中,高功、法師手裡搖的小銅鐘,又稱帝鍾、法鈴、三清鈴等,高約23厘米,口徑約9厘米,鐘的上端有三條交錯的銅條擰成的結,寓意為三清鍾,具無邊法力,高功法師手搖銅鐘發出的「叮呤叮呤」的聲音,除了增加道場的音樂效果之外,更重要的是驅魔鎮邪。經書中說「手把帝鍾,擲火萬里,流鈴八沖是也」。《道書援神契·帝鍾》說:「古之祀神,舞者執鐃。帝鍾,鐃之小者。」
法器在道士生活及齋醮科儀中的運用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2Xt2Lhy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2vyzn6z.html
寺院晨鐘暮鼓的儀軌
在佛教裡,鐘分大鐘和小鐘兩種。
大鐘,又稱為梵鐘、洪鐘、釣鐘、撞鐘、鯨鐘等等。 因為它在撞響的時候,能夠清凈寺院梵刹,所以稱為梵鐘因為它的聲響洪亮致遠,所以稱為洪鐘;因為它是吊在鍾架上被撞擊而響的,所以稱為釣鐘、撞鐘。 至於它又被稱為鯨鐘,則是因為在佛經中記載,海邊有一種動物叫蒲牢,它在遇見鯨的時候,常常會害怕地發出像鍾一樣的叫聲,因此人們就將蒲牢的形狀鑄在鍾身上,把撞槌做成魚形。 由於蒲牢是遇見鯨才發出叫聲的,就用鯨來為鐘命名了。
小鍾,又稱為半鍾、行事鐘、喚鍾等等。 因為它只有大鐘的一半大小,所以叫做半鐘;因為它通常掛在大雄寶殿的左邊,或掛在禪堂的門口,用來擊鳴通告法會等行事的開始,所以叫做行事鐘;另外它還叫做喚鍾,因為它常懸掛於方丈的寮外,由侍者擊呜,傳喚學人單獨入內參學。
佛鐘的定製
佛鐘有木、石、銅、鐵等各類,一在多以銅類為多,其次是鐵類。
大鐘一般高約一百五十釐米,直徑約六十釐米。 大鐘形式是,在上端雕成龍頭狀的鈞釣手,下端有相對的兩個蓮花形撞座,稱為八葉,撞座以下成草間,下緣成駒爪,中間部分則分為池間和乳間,乳間上並列環繞著小突起物。 聯結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條帶,稱為袈裟舉,又叫做六道。 另外,在釣手旁有呈圓筒狀的筒插通內部。
小鐘則多以黃銅鑄造,一般高六十至八十釐米。
佛鐘的鳴法
佛鐘包括大鐘和小鐘,它們的鳴法非常的繁雜,不同的佛事活動有不同的叩擊鳴法,不同的流派和地域也有不同的叩擊鳴法。
一般說來,佛鐘有三下、七下、十八下、三十六下、一百零八下的叩擊鳴法。 在僧眾們齋粥下堂、參禪完畢、早晚巡視或吃茶下床的時候,鳴三下;在住持早晚到佛前行香、住持進入僧眾講堂的時候,鳴七下;在齋時僧眾進入齋堂的時候,鳴十八下,叫做"入堂鐘",入堂鐘是按照進齋的次序而逐次完成的;而三十六下則是集三通擊鳴之和,總成一百零八下。
佛教寺院中的重要活動,以一百零八下為準,所以佛鐘又稱為"百八鐘"。 百八鐘的撞擊之法,佛經中說:鳴鐘"引杵宜緩,揚聲欲長,凡三通,各三十六下,總一百八下,起止三下稍緊"。 就是說,擊鐘的時候,應該緩引鐘槌,使擊出的鐘聲悠遠深長。 通常是以三鳴為始,二鳴連續為終。 分三通擊完,每通三十六下,快十八下,慢十八下。 如果是晨鐘,則是先快十八下,后慢十八下。 先快十八下,應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共十八字,每字鳴鐘一下。 后慢十八下,應念下列經文,共十八句,每句鳴鐘一下: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祗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人。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南無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
南無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南無干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南無清涼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峨眉山銀色界大行普賢王菩薩
南無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九華山幽冥界大願地藏王菩薩
如果是暮鐘,則是先慢十八下,后快十八下。
先慢十八下,應念下列經文,共十八句,每句鳴鐘一下:
洪鐘初(再、三)叩,寶偈高吟:上徹天堂,下通地府。
上祝當今元首,大統乾坤;下祈人類相親,世界大同。
三界四生之內,各免輪同;九幽十類之中,悉離苦海。
五風十雨,免遭饑馑之年;南畝東郊,俱瞻堯舜之日。
乾戈永息,甲馬休征;陣敗傷亡,俱生凈士。
飛禽走獸,羅網不逢;浪子孤商,早還鄉井。
無邊世界,地久天長;遠近檀那,增延福壽。
三門鎮靖,佛法常興;土地龍神,安僧護法。
父母師長,六親眷屬;歷代先亡,同登彼岸。
南無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
南無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南無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南無清涼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峨眉山銀色界大行普賢王菩薩
南無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九華山幽冥界大願地藏王菩薩
後快十八下,應念"南無大乘妙法蓮花經,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共十八字,每字鳴鐘一下。 早晚如此叩擊三通,三通鳴畢,最後念"南無當山護教伽藍聖眾菩薩"三遍,再擊鐘三下,接三下板。 這樣,鳴鐘的過程才算是全部完成了。
寺院晨钟暮鼓的仪轨 - 无量光明佛教网 https://bit.ly/3orkZvH
.鼓
敲打樂器之一。有各種形狀及大小,為寺院中常用的法器。其種類有:羯鼓、魚鼓、雲鼓、搖鼓、金鼓、石鼓、懸鼓等。依其用途可分為:齋鼓(食時所用)、浴鼓(浴時所用),及誦經、梵唄等所用的鼓。
一般寺院中,常見於大殿前的左右兩方建鐘鼓樓,分別安置鐘鼓,稱為「左鐘右鼓」。寺院每於晨昏擊鐘敲鼓,以警行者當勤精進,慎勿放逸,稱為「晨鐘暮鼓」。
.鐘
寺院為報時、集眾所敲打的法器。依其用途分為梵鐘與喚鐘兩種。
1.梵鐘:又稱大鐘、撞鐘、洪鐘、鯨鐘等。懸掛於鐘樓上,用於召集大眾,或做朝夕報時之用。
2.喚鐘:又稱半鐘、小鐘。吊於佛堂內的一隅。其用途在於通告法會等行事的開始,故亦稱行事鐘。
星雲大師 https://bit.ly/2LwQPIR
農曆春節將至,法鼓山今天表示,除夕撞鐘將於2月11日晚間9時登場,為遵守防疫準則,撞鐘改採線上直播,嘉賓須實名報到,今年也邀請藝人張學友、梁朝偉等為活動暖身。法鼓山除夕撞鐘改線上直播 張學友等暖身祈福 https://bit.ly/35ZJJUK
法鼓山每年農曆春節都會舉行除夕撞鐘祈福活動,讓全球唯一採青銅鐫鑄經中之王的法華梵鐘,在除夕晚間為人間的平安自在,揚起108響。
法鼓山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今年除夕撞鐘將於2月11日晚間9時登場,今年除夕撞鐘也首次發起線上暖身,有108名百工百業代表應法鼓山之邀,參與「#108 for All‧為世界祈福」的影音分享,回顧武肺疫情帶來的警示衝擊,人人凝聚聲聲祝福,盼願法華鐘響、世間平安。
在這當中有許多名人齊聲響應,盼一同祝禱全球疫情消退,包含長跑健將林義傑、公益大使張淑芬及張學友、梁朝偉等。
法鼓山表示,受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影響,為了讓社會大眾安心,今年活動將提高防疫準則,包含當天撞鐘改採線上直播為主,無論身在何處,今年除夕夜民眾都能隨選不同視角,聽見來自台灣的幸福鐘聲,開啟新年大好希望,而各界嘉賓也須實名報到,並分設梯次,限縮與會名額等。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表示,法鼓山從2007年起,每年除夕夜舉行的撞鐘祈福儀式,就是以法華鐘聲108響,傳遞淨化煩惱、增長慈悲智慧的圓滿祝福,當大家的心念專注於聆聽鐘聲,當下就能減少煩惱,而多一些慈悲與智慧,以生命同體的宏觀,祝福眾生安樂、世界和平。
法鼓山除夕撞鐘改線上直播 張學友等暖身祈福 https://bit.ly/35ZJJUK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