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征之國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所提出的政策,不會征服十五個鄰近國家,以維繫與這些國家的和睦關係,促進貿易/《皇明祖訓》對於後代子孫的祖訓,要求皇帝必須遵守/這15個國家是: 朝鮮國(今朝鮮)、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今越南)、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占城國(今越南南部,後被安南滅國)、蘇門答剌(今蘇門答臘島八昔)、西洋國(今科羅曼德爾海岸)、爪窪國(今爪哇島)、湓亨國(今馬來半島) 、白花國(今蘇門答臘島西北部)、三弗齊國(今蘇門答臘島巨港)、渤泥國(文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2021-01-08_1711252021-01-08_1711542021-01-08_184200

懷良親王(1329年-1383年4月30日)是日本南北朝時代的一位皇族,也是南朝的重要政治人物。他是後醍醐天皇之子,其母親權大納言三位局則是二條為道的女兒。因擔任征西將軍,亦被尊稱為征西將軍宮。
據守九州
1336年,後醍醐天皇為壓制足利尊氏的勢力,懷良親王被任命為征西大將軍,由五條賴元輔佐,前往四國伊予國的忽那島(即今愛媛縣松山市)。在當地人宇都宮貞泰和熊野水軍、瀨戶內海海盜的幫助下據守該地。
1341年,懷良親王在薩摩國坊津登陸,與北朝和室町幕府的島津氏勢力對峙。在肥後國菊池武光、阿蘇惟直的協助下,懷良親王於1348年在肥後國隈府(熊本縣菊池市)建立征西府,開始了對九州經營。與此同時,室町幕府亦在博多設立鎮西總大將一職,與南朝對峙。
1350年,室町幕府發生內亂,足利尊氏與足利直義爭奪權力。直義的養子足利直冬進入九州,為筑前國的少貳賴尚所擁立,九州形成三足鼎立的狀態。1352年,足利直義被殺害後,直冬離開九州前往中國地方。足利尊氏的部將一色範氏趁機進攻少貳氏,少貳氏向菊池武光求援。在針摺原之戰中,菊池大破一色軍。懷良親王趁機率菊池、少貳軍擊破豐後國的大友氏泰,一色範氏逃出九州。
一色勢力退出九州後,少貳賴尚轉而支持室町幕府。懷良親王率部將菊池武光、赤星武貫、宇都宮貞久、草野永幸等人迎擊少貳氏。1359年,發生筑後川之戰。南朝軍大破幕府軍,幕府勢力退往大宰府,南朝贏得了十年的九州統治權。室町幕府則任命斯波氏經、涉川義行為九州探題,以對抗懷良親王的勢力。1367年,輔佐足利義滿的管領細川賴之任命今川貞世為九州探題。
與明朝的關係
明朝建立以後,因倭寇騷擾沿海一帶,明太祖於1369年遣行人楊載出使日本,要求「日本國王良懷」取締倭寇並向明朝朝貢。懷良親王拘禁了使者楊載、吳文華二人,殺死其他五人,而倭寇依然橫行於山東、浙江、福建一帶。次年,明朝又遣萊州府同知趙秩出使日本,懷良親王遣僧祖出使明朝,送還被倭寇掠奪的沿海人口。
然而倭寇勢力依然很大,並不斷騷擾明朝沿海一帶。因此明太祖在1381年遣使責備「日本國王良懷」,威脅將要出征日本。「日本國王良懷」則復書表示若明朝征討日本,自己將積極備戰
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遠弱之倭,褊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里,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
夫天發殺機,移星換宿。地發殺機,龍蛇走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昔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
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精銳之師,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備,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羞!
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拯黎庶之艱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國圖之。
這國書以駢文方式寫作頗富文采,又充滿挑釁的意味,表示日本根本不怕明朝要打仗便打仗。明太祖十分生氣,但鑑於元朝征討日本的覆轍,決定暫不出兵日本
1387年,明太祖得知了日本使者如瑤曾支持胡惟庸造反,暗藏火藥、刀劍等兵器,試圖刺殺自己時,大為光火,立即斷絕了明朝與日本的關係。
戰敗和退隱
在室町幕府的九州探題今川貞世的征討下,足利直冬的餘黨被鎮壓,支持南朝的九州大名豐後守大友親世、薩摩守島津氏久也紛紛轉向支持幕府。1372年,今川貞世在筑後國的高良山(今福岡縣久留米市)擊敗了由菊池武光率領的南朝軍,奪回了大宰府。懷良親王見大勢已去,將征西將軍一職讓給了後村上天皇的兒子良成親王,自己退隱到了筑後的矢部。
1383年,懷良親王病死於自己的隱居地。臨終前作和歌一首:
雲井にものぼるべき身のさはなくて 雲雀の床に音をのみぞなく
懷良親王的相關建築
相傳懷良親王的墳墓在熊本縣八代市。明治年間,日本政府在該市建立八代宮,對其進行祭祀。1928年(昭和三年),又在鹿兒島縣谷山市建立谷山神社,對他進行祭祀。
懷良親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9cpgg7


日本懷良親王漂亮的外交戰
朱元璋的無效恐嚇
「賀蘭山前に相逢うて
いささか以って博戯せん」
日本南北朝戰爭時期,懷良親王是南朝後醍醐天皇第11皇子,後醍醐天皇派他前往九州,頭銜是「征西大將軍」。
南北兩朝在九州的第一次大規模正面交鋒—築後川之戰中,懷良親王親自上陣督戰,身中3箭重傷而不退,南朝大勝,準備攻擊北朝,統一日本。
這時中國漢獨份子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希望「四海稱臣,萬邦來貢」,西元1369年(洪武二年)2月派楊載帶著充滿霸道的國書的使節團出使日本,並準備冊封日本統治者為次級的「日本國王」。
楊載到了九州,向懷良親王宣告一要其稱臣,二要日本取締倭寇,三揚言如不服從要縛其國王,征服日本。
南朝懷良親王就不吃朱元璋恐嚇的這一套,按照蒙古來襲的往例,殺了明朝使者中的5人,把楊載、吳文華等兩人拘留了3個月才放回。
隔年1370年朱元璋再遣使臣趙秩出使日本,遞交國書給懷良親王,趙秩又差點被斬。
此後,朱元璋從在華的日本僧人口中,了解到懷良親王並非真的「日本國王」,大失所望。
這期間,日本的大名也出動幾次貿易船,每次都因為沒有正式的國書而被朱元璋趕走。
明太祖朱元璋希望的「日夷」來朝的聖世景象依然沒有出現,西元1381年(洪武14年)再次遣使準備去日本京都(北朝),在指責日本國王(日本天皇)的國書中以開戰相威脅。
國書中說「 王若不審巨微,效井底蛙,仰觀鏡天,自以為大,無乃構隙之源乎?若叛服不常,構隙中國,則必受禍。如吳大帝,晉慕容瘣、元世祖皆遣兵往伐,俘獲男女以歸,千數百年間往事可鑒也,王其審之。」
國書到達日本九州後,同樣被扣在南朝懷良親王手中而沒有到達北朝,當時北朝足利幕府大兵壓境,南朝節節敗退已處茍延殘喘之中。
懷良親王這次放下身段,沒有斬使,派答黑麻為使回了一封不卑不亢的國書:
太祖実録中文:
「臣聞三王立極,五帝禪宗;唯中華而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做諸邦以分守。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臣居遠弱之倭,偏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故知足長足也。今陛下作中華之王,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座,封疆百萬餘里,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
  
夫天發殺機,移星換宿;地發殺機,龍蛇走陸;人發殺機,天地反復。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
臣聞陛下有興戰之策,小邦有禦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
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竭力之兵,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來土掩,將至兵迎,豈肯跪塗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
有何懼哉!若君勝臣負,君亦不武;若臣勝君負,反貽小邦之羞。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救黎庶之艱辛。年年進奉于上國,歲歲稱臣為弱倭。今遣使臣答黑麻,敬詣丹墀。臣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具表以聞。」
日文:
「臣聞く、三皇立拯し、五帝宗と禅(ゆず)ると。
惟(こ)れ中華の主、豈(あに)夷狄にして君無からんや。
乾坤浩蕩にして、一主独権非ざれば、宇宙寛洪として諸邦を作(な)し以て分を守る。
蓋(けだ)し天下は乃(すなは)ち天下の天下にして一人の天下に非なるなり。
臣、遠弱の倭、偏(へん)小の国に居りて、城池は六十に満たず、
封疆は三千に足らざるも、尚足るを知るの心存す。
陛下中華の主と作(な)り萬乗の君為りて城池は数千余、封疆は百万里なるも、
猶(なお)足らざるの心ありて、常に滅絶の意を起す。
夫(それ)天は殺機(易経の語)を発して星を移し宿を換ふ。
池は殺機を発して龍蛇陛を走らす。
人は殺機を発して転地反覆す。
昔は堯舜徳ありて四海来賓し、湯武は仁を施しては八方奉貢す」
臣聞く、天朝戦を興すの策有らば、小邦亦敵を禦ぐの図有り。
文を論ずれば孔孟道徳の文章有り、武を論ずれば孫呉韜略の兵法有り。
又聞く、陛下股肱の将を選び、精鋭の師を興し、臣の境を来り侵さば、
水沢の地、山海の州、自ら其の備あり。
豈(あに)肯て途に跪きて之を奉ぜん乎(や)。
順ふも末だその生を必せず、逆ふも未だその死を必せず、
賀(が)蘭(らん)山(寧夏省にある山)前に相逢ふて、聊(いささか)以て博戯せん。
臣何ぞ懼ん哉、もし君勝ちて臣負(やぶ)れば、且(いささか)上国の意を満さん。
設(も)し臣勝ちて君負れば、反(かえ)って小邦の羞(はじ)を作(な)す。
古(いにしえ)より和を講ずる上とし、戦を罷(や)むるを強とす。
生霊の塗炭を免(さ)黎庶の艱辛拯(たす)けむ
【台灣文翻譯】:
「我聽說中國不同族群的三王五帝都做過君主,難道只有中華有君主,夷狄就沒有嗎?
宇宙乾坤廣闊無邊,不能歸一個君主統治,需要很多國家分別守護。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
我住在遙遠弱小的日本,城池不到60座,疆域不足3000里,尚且感到知足。
陛下作為中華的主人,擁有戰車萬乘、城池數千多座、領土百萬多里,卻不知滿足,常常想滅掉我國。
如果上天動了殺機,日月星辰的位置就會移動;如果大地起了殺機,龍蛇就會在地上亂跑;如果人起了殺機,就會天翻地覆。
以前堯舜有道德,四海服從;湯武施行仁義,八方進貢。
我聽說貴國有發動戰爭的計策,但是小國也有抵禦敵人的辦法。
我們這邊用文的有人能寫出孔孟道德的文章,用武的也有人精通孫子・呉子、六韜三略的兵法。
我又聽說陛下選了信任的大將,挑選了精銳的部隊,要來侵略我國境內,我已經做好準備,豈肯跪在半路迎接!順從未必可以活命,抵抗未必就會死亡。

我們就在賀蘭山前(現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在這相逢~明朝應該快亡國了吧..lol)好好玩一把吧!
我有什麼好害怕的!如果你贏我輸,稱了朱元璋你勝之不武的意;如果我贏你輸,你大中華就蒙受我小日本擊敗的羞辱。
自古以來,和談是上策,可以避免生靈塗炭、拯救百姓的艱難。我國可以每年進貢,每年自稱弱倭,現在特意派遣使臣答黑麻,尊敬地獻上這封信,非常惶恐的向您具表低頭。」
日本南朝政權偏居九州一隅,且被北朝壓制到窮途末路,卻能於文字之間頡頑強鄰,奚落中華之主,懷良親王發出「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賀蘭山前に相逢うて、いささか以って博戯せん),臣何懼哉」的豪言,為大和民族保住顏面。
事實上,懷良親王於1372年即以退隱。
而當時的九州大名在對明朝的交往中,多假借「日本國王良懷」的名義,因此後來的「日本國王良懷」不是懷良親王本人。
明史記載朱元璋當時看到此國書是非常火大,但鑑於蒙古征日兵敗,只好「吞下去」這口氣,不敢真的入侵日本(「帝得表慍甚,終鑒蒙古之轍,不加兵也。」 )。
朱元璋並將日本列入「不征諸夷」(有15國之多)中,並寫入《祖訓》傳後世子孫。 
懷良親王回明太祖的國書 : WTFM 風林火山 教科文組織 http://exci.to/35juHIW


1521588113857r9n80s93sn800px-皇明祖訓不征之國

不征之國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所提出的政策,宣布不會征服十五個鄰近國家,以維繫與這些國家的和睦朝貢關係,同時促進各國間貿易發展。明朝視這些國家為其勢力範圍。
不征之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L57fZj
背景
明軍將蒙元軍事勢力趕出中原後,仍需要駐守大量兵力以防蒙古反擊。另一方面,帖木兒帝國中斷了明朝與其他國家貿易的絲綢之路。因此,明太祖決定承諾不會對鄰近國家(如朝鮮國、日本、安南等)使用軍事力量,同時於明州、泉州、廣州設市舶司,以促進與這些國家的貿易發展。
不征之國列表
明太祖所編的《皇明祖訓》中的「不征之國」
東北:朝鮮
正東偏北:日本
正東偏南:
大琉球
小琉球
西南:
安南
真臘
暹羅
占城
蘇門答喇
西洋
爪哇
彭亨
白花
三弗齊
渤泥
執行情況
明太祖執政期間並未有派軍征討任何一地。
可是到了明成祖執政時,安胡朝內政不穩,曾征服安南,隨後安南爆發反明的藍山起義,明軍鎮壓,同時通過鄭和下西洋來震懾南洋諸國。明成祖死後,明朝繼續派兵入侵,老將柳升在安南境內被黎利率領的義軍打死,明軍潰散,黎利打敗明軍,王通率領的明軍在援軍被殲滅後私下與安南議和,隨後明軍撤出。
及後至明神宗年間,因日本入侵朝鮮,使明朝參與萬曆朝鮮戰爭協助朝鮮擊退日軍。不征之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L57fZj
---------------------
朱元璋所列的15個不征之國,分別是哪些國家?
2018-03-21 由 折戟沉沙事事休 發表于歷史
「不征之國」是明朝宗藩制度和朝貢體系以及海禁政策下的重要政策。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編纂《皇明祖訓》,宣布將15個國家列為不征之國,告誡後世子孫不得恣意征討。到明宣宗朱瞻基繼位之後,明朝完全遵照朱元璋的遺訓,用朱瞻基自己的話說:「得其地不足以耕,得其人不足以臣,彈丸之地,得之無所有,不得無所損。」那麼,朱元璋列舉的15個不征之國,到底是哪15個國家呢?
一.朝鮮國,今天的朝鮮和韓國。
二.日本國,今天的日本。
三.大琉球王國,當時的山北琉球國,現今的沖繩一部。
四.小琉球王國,當時的中山琉球國和山南琉球國,現今的沖繩一部。
五.安南國,今天的越南。
六.真臘國,今天的柬埔寨。
七.暹羅國,今天的泰國。
八.占城國,今越南南部,後被安南滅國。九.蘇門答剌,今蘇門答臘島八昔。十.西洋國,今科羅曼德爾海岸。
十一.爪窪國,今爪哇島。十二.湓亨國,今馬來半島。十三.白花國,今蘇門答臘島西北部。十四.三弗齊國,今蘇門答臘島巨港。
十五.渤泥國,今汶萊。
從朱元璋列周邊諸國為不征之國之後,明朝就失去了對外開疆拓土的野心和動力。當然,中國人歷來不願背井離鄉和落葉歸根的思想,也決定了,古代的中國,不管再怎麼強大,也不可能成為像英國那樣的殖民大帝國。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baozbem.html
----------------------
朱元璋最恨日本人,拒收朝貢,老死不相往來
2016-07-25 由 讀什麼 發表于歷史
《明詩綜》里錄有日本使者答里麻的《答大明皇帝問日本風俗詩》一詩:
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
銀瓮儲清酒,金刀膾素鱗。
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陽春。
詩中的大明皇帝不是別人,正是明代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史載,看了此詩後,「帝惡其不恭,絕其貢獻,示欲征之意。」
這首詩為什麼觸了朱元璋的龍顏?
且看看朱元璋自己寫的一首詩就明白了——別奇怪,朱元璋雖然是三代貧農出身,但一生好學,寫過不少詩。大致來說,詞句欠工,卻不乏粗豪之氣。
朱元璋寫的是首樂府:
倭扇行
滄溟之中有奇甸,人風俗禮奇尚扇,
卷舒非矩亦非規,列陣健兒首投獻。
國王無道民為賊,擾害生靈神鬼怨,
觀天坐井亦何知,斷髮斑衣以為便。
浮辭嘗雲弁服多,捕賊觀來王無辯。
王無辯,折褲籠松誠難驗。
君臣跣足語蛙鳴,肆志跳梁於天憲,
今知一揮掌握中,異日倭奴必此變。
原來如此。在朱元璋眼裡,日本就是個「國王無道民為賊」的跳樑小丑——君臣平時光著腳,說話像青蛙叫。難怪日本使者「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的自我讚美詩,會招來他的嚴重反感
當然,這可不是朱詩人的同行相輕,朱元璋鄙視日本由來已久。
但凡一個王朝初定,總是希望四夷賓服。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公元1368年即位之初,就派使臣持國書去日本、高麗、安南、占城四國,宣告:元朝已經完蛋了,現在中國是老朱的大明王朝了,你們趕緊奉大明為「正朔」來朝吧。高麗、安南、占城三國都很順從,立刻遣使赴明稱臣朝賀,惟獨日本沒有任何反應
日本當時正處於南北朝對峙時期——亂著呢。源氏後代足利尊氏發動政變,滅了鎌倉幕府,趕走了後醍醐天皇,擁立了一個傀儡光明天皇,尊氏則被封征夷大將軍,建立了室町幕府,史稱北朝。後醍醐天皇逃到京都南部的吉野山,另立朝廷,史稱南朝。一南一北,兩個天皇,都稱自己是正統,對方是「偽朝」——自己的朝代更替還沒搞定,哪裡有空顧及祝賀鄰國?
令朱元璋更為惱火的是,不但日本人不來朝稱臣,而且「乘中國未定,寇掠沿海」。同時,被朱元璋消滅的張士誠、方明珍等殘部多逃亡海上,占據島嶼,勾引倭寇出沒海上擄掠財貨,遼寧、山東、福建、浙江、廣東,「濱海之地,無歲不受其害」。
苦於倭寇的騷擾不斷,朱元璋於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派楊載出使日本,帶去了一封國書:
「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盜,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這封國書寫得異常霸道——如果不稱臣,不取締倭寇,就要出兵「直抵其國,縛其王。」
收到國書的並不是朱元璋想像中的日本國王,而是控制九州的南朝征西大將軍懷良親王。
懷良親王是後醍醐天皇的皇子,向以作風潑辣、作戰英勇著稱。南北兩朝在九州的第一次大規模交鋒——筑後川之戰中,懷良親王親自上陣督戰,身中三箭而不退,南朝大勝。
皇子身份加上驕傲性格,懷良親王看到這封老子訓兒子口氣般的國書,自然怒火中燒,當場喝令斬殺了使者中的5人,把楊載等兩人拘留了三個月才放回。
懷良親王和當年的北條時宗一樣,用血淋淋的人頭向大陸做出了回答。
朱元璋聽到使者被斬時的怒火,不亞於當年的忽必烈。
那麼,要不要派兵「直抵其國,縛其王」呢?
過了若干年,日本終於來使者了,但都是借朝貢之名做生意的,上表稱臣的還是沒有。朱元璋從他們口中,得知與之打交道的懷良親王並非「日本國王」,大為失望。於是,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再次遣使送國書給「日本國王」,依然以開戰相威脅:
「王若不審巨微,效井底蛙,仰觀鏡天,自以為大,無乃構隙之源乎?若叛服不常,構隙中國,則必受禍。如吳大帝,晉慕容廆、元世祖皆遣兵往伐,俘獲男女以歸,千數百年間往事可鑑也,王其審之。」
國書到達日本九州後,同樣被扣在懷良親王手中而沒有到達北朝。當時北朝大兵壓境,南朝節節敗退,已處苟延殘喘之中,懷良親王這次收斂了脾氣,沒敢斬使,只是回了一封綿里藏針的國書:
「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文章,論武有孫武韜略之兵法。又腳下選股陳梢,起精銳之師,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備,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
這封國書在中日歷史上很有名。雖然懷良親王自稱「臣」,但言辭犀利,強直豪壯,「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的豪言,實在是才子手筆。
堂堂天朝之主,卻受到夷狄小邦如此奚落,「帝得表慍甚,終鑒蒙古之轍,不加兵也。」
話說,連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子孫都被朱元璋趕回漠北牧羊,日本如此無禮,朱元璋為什麼不興兵征討?
天下初定,農民出身的朱元璋當然深知休養生息的重要,從政治上考慮,他自然不願再起干戈。從軍事上考慮,北方的蒙古殘餘才是心腹之患,日本雖然不臣,但遠在大洋深處,勞師遠征,勝敗難料,他不願意冒這個風險。當然,如果朱元璋能預知他一手開創的大明江山後世屢遭倭寇侵犯,他一定會毫不猶豫出動百戰之師,不惜一切為子孫拔掉這根荊棘
既然不主動進攻,只能被動防禦了。朱元璋先是發布禁海令,「諸番國使臣、客旅不通。」又讓已經告老還鄉的元戎湯和重新出山,負責海路防倭,湯和一口氣在浙江、山東、遼寧等沿海地區修築了59個衛所,駐了三十萬大軍警衛。
朱元璋一次又一次忍下了惡氣,不過「怒日本特甚」,從此對日本使者一概亂棍打出,朝貢也一概拒絕接受,寧願與日本老死不相往來。同時,朱元璋把朝鮮、日本、大小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臘、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齊、勃泥等15國列為「不征諸夷」,寫入《祖訓》,告誡子孫:這些蠻夷國家如果不主動挑釁,不許征伐。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jmmp8l.html
---------------------------
日本國王良懷上明太祖書
人文歷史 2018-10-19 452 閱讀17 點讚10 評論
不久前,《平山大島》。
《日本國王良懷上明太祖書》是懷良親王1381年給朱元璋的回信。 當時,朱元帥苦的沿海,遣使責備懷良親王,攻擊日本,懷良親王回信。 "日本國王良懷"是中日歷史上的一次常見的會議。 是東亞大害,但是懷良親王文文確實充斥著蔑視的東亞朝貢體制和天朝霸權的勇氣,令人贊同,文采也好。 有天朝上國情節,歌頌霸的一人的臉。
近16世紀大英雄親和光才重創倭寇。 但是,東亞地區的海盜仍然足夠猖獗。 韓國問題不是簡單的侵略反侵略鬥爭,其內容是相當的,在人類歷史裡,海商是兼職海盜,商,偷,兵,官不分是一種歷史常態。 倭寇時代結束后,中國海主猖獗的東亞海域。 東亞海盜的衰落不衰不單,各國人民英勇鬥爭,也和東亞各國國內形勢的呼吸的變化。
順便碎心一下,文化上天朝上國觀念其實是深藏的,是大多的心碎除。 漢化后文明化,但唯一的出路,是外來先進文明的道路,只有我印度化和波斯化都很常見。 尊重各個文明主體地位。
無語次口胡篇,不成邏輯,漏洞也很多,意氣活動,也請包涵。
簡體字版(取自中文維琪文庫的《特別區域周繁華·卷二》)
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唯中華之有主,劉夷所無君。 乾坤浩蕩,非壹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嘉邦以分守。 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人之天下也。 臣居遠弱之倭,葉縣小之國,城池不足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知足之心。 陛下作中華之主,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里,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
丈夫天發殺機,移星換宿。 地發殺機,龍蛇跑陸。 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很久以前,有德,四海來賓。 湯、武施仁、八方奉貢。
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也有禦敵之圖。 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論武有孫吳武略之兵法。 又聞陛下選股臣之將,起精銳之師,來侵臣境。 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備,在樹林跪中。。 順之未必生,逆之未必死。 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 君臣負,且滿上國之意。 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差。
自古講和上,對戰的強者,免生靈之塗炭,是不可避免的。 特遣使臣,敬叩丹suke,惟上國圖之!
繁體字版(選自《明史卷322·外國三·日本國》):
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 劉中華之有主,豈劉由無君。 乾坤浩浪,非一主之獨。 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 蓋天下人,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臣居遠弱之彌、魏小之彌、城池不彌六十、封口不足三千、尚知足之心。 陛下作中華之主,吳嘉之君。 城池潭千島、封疆百萬里、寬限不足之心、常起滅之意。 丈夫天婦羅殺人機,轉星換乘旅館。 地面殺人機,龍蛇行陸。 殺人機器,天地反覆。 古井、有德、四海嘉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 臣聞天朝有敵之策、小邦也有敵之策。 論文有孔、劉、道德之文。 論武有孫、劉略之兵法。 又聞陛下選股淵之彌、起精銳之師、侵臣境。 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備備。 豈肯·馬納德·尤諾蘇克。 順之未必生。 反之未必死。 相嘉賀蘭山前、柴以博苑。 什麼臣民? 勝臣負,和錦上賢之意。 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恥。 自古講和上,宮內強。 免生靈之塗炭,劉家之磨。 特遣使臣、敬打丹亭、嘉上嘉之。
中文翻譯(可能句語,出處不明,不一信):
臣民聽,三皇立墓,五帝宗和禪宗。
中華的主人,豈,你無所事事。
乾涸的浩浪,如果一個主獨權非,作為宇宙寬洪,使諸國成為,並捍衛部分。
蓋,天下在天下,在天下,在一個人的天下。
在臣民、遠弱的倭、偏小的國家,城池不足六十,
封疆不足三千,心裡知道還不夠。
陛下,為了中國的主人和作萬乘的君子,城池有數千多座,封城有百萬里,
但心裡有恩典,總有滅亡的意意。
丈夫天發出殺人機(易經之語),轉移星星,換乘旅館。
池塘發射殺機,運行龍蛇。
人們發射殺機,推翻了翻滾的地面。
很久以前,有嘉德,四海來客,湯武施以仁,八方奉貢"
臣民聽,有興起天朝戰的對策,有消滅小邦敵的圖。
有孔戈道德的句子,如果句子被討論,有孫子的兵法,如果討論武。
再聽,選擇陛下的將軍,興起精銳的師,來侵犯臣民的境界,
水澤之地,山海之州,自己準備。
豈,一大步跪下,奉奉著諾。
順福終生不必生,反之也必死,
在賀蘭山前相逢,以柴為生。
臣子,如果你贏了,臣民負,並且滿是上國之
意。
如果一個臣民贏了,而你欠了你,那麼反而會製造出小邦的恥辱。
比舊戰爭更和,使戰鬥更強大。
免去活靈的粉煤。
文言文《日本国王良怀上明太祖书》鉴赏 - 哔哩哔哩 https://bit.ly/35lokop
懷良親王:懷良親王(1329年-1383年4月30日)是日本南北朝時代的一位 -華人百科 https://bit.ly/2LsmbjQ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