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1336年-1373年,37歲),字季迪,號青丘,元末明初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初十才子之一。和宋濂、劉基合稱「明初詩文三大家」。[1]因得罪明太祖,以魏觀案累文字獄,處腰斬。
高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XxI7W
簡介
高啟在元末時避難隱居吳淞青丘,自號青丘子。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高啟應召入朝,被授與翰林院編修,負責纂修《元史》;朝廷欲授以戶部右侍郎的授予職位,高啟沒接受[2]。後放歸鄉里,以教書為生。
高啟有詩才,其詩清新超拔,雄健豪邁,尤擅長於七言歌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擬漢魏似漢魏,擬六朝似六朝,擬唐似唐,擬宋似宋,凡古人所長,無不兼之。」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傑」。賦詩作《題宮女圖》詩:「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朱元璋以為是諷刺他強納陳友諒美妾,記恨在心。[3]日後長住蘇州,洪武六年(1373年)姑蘇太守魏觀案發:魏觀將府衙修建在張士誠宮殿的遺址上,被御史張度污為「興滅王之基,開敗國之河」;魏被斫殺,高啟曾為魏觀撰寫《郡治上樑文》,其中「龍盤虎踞」等句觸怒朱元璋,一併被腰斬於南京,[4]被截為八段。[5]高啟事件是明初文人不依附朝廷而付出血的代價,[6]可說是朱元璋殺雞儆猴的犧牲品,[7]而魏觀與王彝的死反而只是冤殺。[8]
高啟學生呂勉回憶高啟和王彝被執送京師時,「眾洶懼喪魄,先生獨不亂。臨行在途吟哦不絕。有『楓橋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還』,『自知清徹原無愧,盍請長江鑒此心』之句。」[9]景泰元年(1450年),徐庸搜集《缶鳴集》等遺篇,編為《高太史大全集》18卷。《鳳台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難》中,是現存唯一評論高啟在金陵的詩歌論文。高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XxI7W

2020-12-31_163048


謝徽,字元懿,長洲人。
博學工詩文,與高啟齊名。弟謝恭亦能詩。洪武二年(1369年)參與編修《元史》,史成,授翰林國史院編修。不久擢吏部郎中,與高啟同時辭官歸里。洪武六年復起國子助教[1],卒。


明初十才子之稱,是指明朝洪武年間的十位大文人。
明初十才子最早見於明初呂敏的《題徐幼文惠山圖》:「徐幼文居姑蘇北郭,時稱『十才子』,幼文其一也。」十才子有:張羽、楊基、高啟、徐賁、王行、杜寅、張適、梁時、浦源、方彝、錢復等十人。[1]明朝十才子之名目眾多,景泰與弘治年間皆有十才子之目,故洪武朝的十才子又稱明初十才子,又號北郭十友。


作者:佚名 把高啓送上刑場的是一篇《郡治上梁文》,古代平常人家蓋房子上大梁時,都要擺上豬頭祭神,點上炮竹驅鬼,作爲蘇州治所的官方辦公大樓建造,更要有一篇像樣的上梁文纔是那麼一回事。時任蘇州知府的魏觀,便把高啓這位隱居在此地的資深文人請出來揮墨獻寶。這本是一件很正常、很平常的事情,卻讓朱元璋抓住了把柄。其一,魏觀修建的知府治所選在了張士誠宮殿遺址,而張士誠正是朱元璋當年的死對頭;其二,高啓寫得那篇《上梁文》上,有“龍蟠虎踞”的字眼,犯了朱元璋大忌。 按照朱元璋的邏輯,“龍蟠虎踞”之地當爲帝王所居,你高啓把張士誠住過的地方也稱“龍蟠虎踞”,豈非大逆不道?豈不是另“有異圖”?用現在話說,就是“有不可告人的企圖”。真是欲加其罪,何患無辭!那麼,朱元璋爲什麼會抓住高啓的“小辮子”,迫不及待、冠冕堂皇的非要置其於死地呢?據《明史·高啓本傳》透露:“啓嘗賦詩,有所諷刺,帝之未發也。”就是說,《上梁文》中的敏感字眼,只是高啓被殺的導火線,而真正的禍根其實早就已經埋下了。朱元璋以此爲由磨刀殺人,很明顯的是在“秋後算帳”。 朱元璋從一開始就不太喜歡高啓,這除了高啓不肯接受戶部右侍郎一職,不給皇帝面子,不願順從,不肯合作外,還在於他寫得詩多次有意無意的觸動和冒犯了朱元璋。高啓曾寫過一首《題宮女圖》的詩:“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這本是一首針對元順帝宮闈隱私的閒散之作,與明初宮掖毫不相干,可朱元璋偏偏要對號入座,認爲高啓是在借古諷今挖苦自己,所以記恨在心。再者,高啓在《青丘子歌》有“不聞龍虎苦戰鬥”的詩句,又遭到了朱元璋的強烈厭惡。因爲高啓寫這首詩之時,正是朱元璋率軍與元軍、陳友諒、張士誠三方強敵在“苦戰、苦鬥”之際,在朱元璋看來,你高啓作爲詩人不來吶喊助威倒也罷了,竟然表示不聞不問,你的政治、思想、行動與明政府是怎麼保持高度一致的?另外,高啓在詩中還有“不肯折腰爲五斗米”的句子,表示對做官毫無興趣,這也正是朱元璋所忌恨的。 朱元璋嗜殺成癮,這除了對那些幫他打天下的功臣下狠手以外,他也特別熱衷於消滅文人。遠的不說,單說“明初四傑”,就都無一倖免的遭到他的黑手。楊基被莫名其妙的罰作苦工,最後死在工所;張羽被糊里糊塗的綁起來扔到長江餵了魚,屍骨無存;徐賁因犒勞軍隊不及時,被下獄迫害致死;高啓則被活活的腰斬成八段,死得最慘。 一個被皇帝忌恨和惦記了好久的詩人,遲早是會走上生命絕路的。尤其是像高啓這樣一個性格高昂自傲的詩人,生不逢時的遇到了像朱元璋這樣一位號稱“中國第一屠夫”的殘忍皇帝,那也只有挨刀的份了。 高啓學生呂勉回憶高啓和王彝被執送南京時,“衆洶懼喪魄,先生獨不亂。臨行在途吟哦不絕。有‘楓橋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還’,‘自知清徹原無愧,盍請長江鑑此心’之句。” 據有關史料記載,高啓被行刑時,是朱元璋親自去監斬的,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朱元璋大概是要親眼看着這位不合作、不給面子,多次用詩文來諷刺自己的文人是怎樣一點一點死去的。歷代“屠夫皇帝”的兇殘程度,莫過於此。高啓被腰斬後,並沒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用半截身子的力量,用手蘸着自己的鮮血,一連寫了三個鮮紅而又刺眼的“慘”字。高啓事件是明初文人不依附朝廷必須付出的代價,可以說是朱元璋殺雞儆猴的犧牲品。 高啓,這位當時年僅三十九歲、最有聲望的詩人被腰斬處死,絕不只是一個一般意義的刑事案件,更是一個政治事件,這是朱元璋向那些不願順從的士人發出的明確、冰冷的高壓警告。正是高啓被腰斬這一慘劇,才切實加速了明初士風的轉變。
高啓
高啓(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爲“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啓曾爲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爲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高啓之死_讀古詩詞網 https://bit.ly/38SvgdY


《宮女圖》題畫詩賞析
《宫女图》题画诗赏析 - 题画诗 - 品诗文 https://bit.ly/3o0HVli
高啟
女奴扶醉踏蒼苔,明月西園侍宴回。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
【評說】
本詩選自高啟《高青丘集》卷一七。
錢謙益《列朝詩集》注引《吳中野史》謂"季迪因此詩得禍"。 《明史·高啟傳》:「啟嘗賦詩,有所諷刺,帝紋紋之,未發也。 ""帝見君作《上樑文》,因發怒,腰斬於市。" 朱彝尊《明詩綜》、汪端《明三十家詩遜都以為"因詩而死"的說法是不可信的,然而,高啟這首詩具有強烈的諷刺意義,是顯明之理。 《高青丘集》卷一八另有一首《畫犬》:"猧兒初長尾茸茸,行響金鈴細草中。 莫向瑤階吠人影,羊車半夜出深宮。 "可與本詩參看。
題詩從畫面切入,"女奴",即畫題上的宮女,她剛剛侍宴西園歸來,扶持沉醉的君王,在明月下踏著蒼苔,踉蹌前行。 第一、二兩句,詩意都是畫面景象的具體描繪,寫到第三句,詩筆突然宕開,轉到"小犬吠影"上,似乎與前面的詩意毫無關連。 第四句與上句一經拍合,方能悟出詩人的用意。 原來,宮闱裡夜深無人能來,只有君王夜宴回宮,才有人影移動,小犬不懂得君王的尊貴,見到人影照樣猛吠,詩人用委婉的筆調,從一個側面,諷刺了君王沉湎酒色、荒淫無度的行徑,微言婉諷,辭採秀逸,有唐人風韻。 王端《明三十家詩選凡例》評高啟:「七言絕有唐人風度。 "誠為知言。
《宫女图》题画诗赏析 - 题画诗 - 品诗文 https://bit.ly/3o0HVli


女奴扶醉踏蒼苔,明月西園侍宴回。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
---明 高啟《題宮女圖》
這是一首描寫宮廷生活的小詩,詩意大概是一名妃子剛剛在西園侍奉君王飲宴,月懸中天,妃子在宮女的攙扶下,興盡而歸。回到自己的庭院時,看門的小狗看到人影,以為是陌生人,開口向著影子搖動的方向吠叫不休。
妃子暗自嘲笑小狗,在這個寂寞的深宮除了自己和宮女太監又會有什麼人會來這裡呢?君王可能很久都沒有來過了。
這本來應該是一首很平常的禁宮詩詞,沒想到卻給詩人招來了殺身之禍。
從唐朝開創出描寫宮廷深院的詩詞以來,歷朝都不缺少這類詩詞。大多數詩人都是借宮女的哀怨之口,寄託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
高啟這首小詩,應該也是屬於這一類範疇,沒想到卻被人以為是詩人有意諷刺宮廷君王的淫亂生活,從而埋下禍端。
錢謙益《列朝詩集》中註解引《吳中野史》之意說“季迪因此詩得禍”。“季迪”即是高啟。
因作詩而被朱元璋腰斬的大詩人高啟
高啟,元末明初最著名詩人,文學家。字季迪,號槎軒,長洲人。毛主席曾稱讚他為“明朝最偉大的詩人”。清朝著名學者趙翼也在《甌北詩話》中給高啟“明開國詩人第一”的讚譽。
高啟天資聰慧,能詩能文,讀書時能夠過目成誦,久而不忘,喜歡詠懷歷史,特別嗜好詩歌。在與徐賁、張羽、宋克、王行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詩文,有“北郭十友”之稱。更與宋濂、劉基被並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與楊基、張羽、徐賁又被讚譽為“吳中四傑”,當時的討論者總喜歡將他們與“初唐四傑”作對比。
高啟對做官,興趣不大,更希望能夠著書立說,博取眾家所長,自成一家。
當時元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朱元璋、張士兵誠等人爭雄天下。在淮南行省參知政事的饒介守吳中,他禮賢下士,聽聞高啟的才名,多次派人邀請,延請高啟為上賓,招為幕僚。當時在座上都是巨儒碩卿,而高啟只年僅16歲。
在座的人想以作詩刁難高啟,高啟即場成詩:“主人原非段幹木,一瓢倒瀉瀟湘綠。逾垣為惜酒在樽,飲餘自鼓無弦曲。”此詩有限定以“木綠曲”為韻,並以題《題倪雲林竹木圖》為試。
高啟詩一成,立刻驚倒四座,饒介想邀他出仕為官,不過高啟好言拒絕了。大概是高啟熟讀史書,知道亂世不宜為官吧。
不久,張士誠佔據長洲,雖然高啟沒有在張士誠帳下做官,但是卻在張士誠的治下生活了十二年。
因作詩而被朱元璋腰斬的大詩人高啟
高啟一直隱居於吳淞江畔的青丘之地,自號青丘子,還特地作了一首《青丘子歌》。這首詩著意仿李白,有飄逸之感。難怪紀曉嵐贊他“古人之所長無不兼之。”
高啟在《獨庵集》中作序時,曾寫到“兼師眾長,隨事模擬,待其時至心融,渾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執之弊。”這個是他學詩的宗旨。
雖然高啟沒有在張士兵誠帳下為官,但是高啟的《青丘子歌》中,有一句“不聞龍虎苦戰鬥”的詩句。高啟在寫作這首詩時,朱元璋正和元軍、張士誠、陳友諒等爭戰天下,苦戰連連。高啟這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文人作風,反而招來了朱元璋的嫌惡
在《明史·高啟本傳》中曾明確寫下:“啟嘗賦詩,有所諷刺,帝嗛之,未發也。”朱元璋厭惡文人,並不是一件隱祕的事。朱元璋曾經也寫過一首詩,專嘲文人墨客的。
《罵文士》
明 朱元璋
嘰嘰喳喳幾隻鴉,滿嘴噴糞叫呱呱。
今日暫別尋開心,明早個個爛嘴丫。
朱元璋討厭文人,相傳是因為他在少年乞討時,經常遭到文士的羞辱。
因作詩而被朱元璋腰斬的大詩人高啟
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打敗張士誠後,正式在應天登基做皇帝。朱元璋也學其他皇帝一樣,徵集附近其他文人名士為自己效力,拉攏民心。高啟就在蘇州,而且名氣大盛,自然也在徵集之列。
高啟到了朝廷後,擔任翰林院國史編修官,與其他文人一起修治《元史》。當時,高啟與同鄉好友謝徽一起同修元史。書修完後,朱元璋又讓高啟他們教導皇家功臣的子孫。
在洪武三年時,朱元璋因高啟的才華,想授他為戶部右侍郎。但是高啟無意官場,與同鄉的謝徽一起辭官歸去。
開始,朱元璋大概也是敬重他們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節氣,賞了金銀讓他們歸去。兩人辭官後,高啟曾拿出自己的詩集,讓謝徽幫他的詩集題序。
在謝徽所寫的《鳳台集序》中,謝徽提到,高啟到了應天,也就是今天的六朝古都南京後,因為南京的山水風物“壯其心目”、“廣其識量”,高啟一時間詩興噴發,不能自抑,寫下了《鳳台集》。
當時,高啟已經詩名遠揚,“每一篇出,嘖嘖歎賞。”高啟的新詩集出來,自然免不了要傳遍南京。
朱元璋剛剛登基稱帝,對民間言論自然也非常關心。而且朱元璋喜歡讓人讀當時的詩書給他聽,朱元璋本身讀書不多,對文人的一些典故和比賦興手法也不甚瞭解。對高啟的詩文有所猜疑,也是正常。
在朱元璋時,毀在他手上的文人墨客就數不勝數。孫蕡就因為幫大將軍藍玉作詩題畫被株連,判了死刑。吳中四傑之一的楊基,因為讒言被奪官罰服勞役,累死於工所。張羽因坐事流放,投長江而死,也有人說是被綁後扔下長江淹死。徐賁以“犒師不周”處死。加上高啟,吳中四傑,全死於朝廷之手。
高啟是因為為蘇州知府魏觀寫作《郡治上梁文》,遭人告發,被告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因為文中有“龍蟠虎踞”四個字,聯想到,魏觀重修知府衙門的選址正好是當年張士誠的宮殿舊址。這正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你這“龍蟠虎踞”是要歌頌張士誠嗎?之前,高啟作《青丘子歌》,詩句中“不聞龍虎苦戰鬥”,將朱元璋和張士誠、陳友諒他們稱為龍虎。但是高啟並沒有說明,到底朱元璋是龍,還是張士誠是龍。朱元璋又好猜忌,再配上這篇《郡治上梁文》的“龍蟠虎踞”,朱元璋哪裡還忍得住。
吳晗 在《朱元璋傳》第七章中寫到:“元璋知道《上梁文》又是高啟的手筆,舊恨新罪一併算,把高啟腰斬。”
高啟被腰斬時才38歲,虛歲39歲。一代大詩人,成也詩,亡也因詩。因作詩而被朱元璋腰斬的大詩人高啟 - 楠木軒 https://bit.ly/3mXI1sn


「不合作」不出仕的文人高啟
「不合作」不出仕的文人高啟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8LBE6r
詩人高啟的罹難,表面上看是受了魏觀的牽連,實際上遠遠不是如此簡單。
朱元璋處理重修張士誠宮殿的案子,不僅腰斬「主要責任人」魏觀,連帶著將高啟,以及另外一些江南文士網羅進去,一併誅除,隱藏著複雜的心理。
高啟應魏觀之邀所作的《上樑文》現在已經不存,據說其中有「龍盤虎踞」四字。「龍」這個字,幾乎是帝王的專利,在中國古代是不能夠隨便使用的。「龍盤虎踞」也有特定的使用區域,一般特指朱元璋時作為都城的南京。
現在高啟卻把這個詞用在蘇州,那不等於稱讚蘇州的舊主人,也就是朱元璋的昔日宿敵張士誠為「龍」和「虎」嗎?
從明季以來,關於高啟之死就流傳一種說法,認為高啟是因為作諷刺詩而遭此橫禍,清人所修的《明史》也採信了這一說法:
「啟嘗賦詩,有所諷刺,帝銜之未發也」。
是什麼詩呢?原來是高啟所作的一首七絕《宮女圖》:
「女奴扶醉踏蒼苔,明月西園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
這首詩寫宮女的生活,她深夜陪皇帝喝酒解悶歸來,已經爛醉如泥。忽聞狗叫聲,不禁惹人遐想:這個時候了,重重宮禁之中,還會有誰來呢?
最後一句可理解為:宮禁森嚴,有誰敢來?同樣也可理解為:莫非有人來嗎?但不管怎樣,都可以從中讀出諷刺的意味。雖然詩中沒有對時間、空間給予交待,仍為朱元璋所憤怒。
那麼這一傳說是否有據?歷代的宮怨詩都有諷刺的內容,朱元璋怎麼會如此缺乏度量?
明末著名學者錢謙益在《列朝詩集》中說道:
「吳中野史載季迪(高啟字季迪)因此詩得禍,余初以為無稽。……則知季迪此詩蓋有為而作。諷喻之詩,雖妙絕千古,而因此觸高帝之怒,假手於魏守之獄,亦事理之所有也。」
因為一兩句詩,便要大開殺戒,這樣的事發生在從來不知吝惜他人生命的朱元璋身上是並不奇怪的。
除此之外,高啟之所以給了明太祖那麼深的「印象」,讓朱皇帝難以釋懷,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高啟的「不合作」。朱元璋給了高啟一個副部級的職位,此人卻不識抬舉,當時朱元璋隱忍未發,實際上已經惱羞成怒,殺機就是在那個時候醞釀的。
一個文人,僅僅因為不合作不出仕,就要掉腦袋,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新的信號。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xgpkp3g.html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宫女图》 - 高启 - 明

朱元璋為何腰斬詩人高啟?
歷代皇帝對付那些不肯合作的知識分子,向來不會手軟。罵娘的有之,羞辱的有之,流放的有之,砍頭的有之,誅九族的有之,腰斬的也有之。但把一個柔弱的文人「截為八段」的腰斬方式,卻只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能想得出並做得出來。明代大詩人高啟就是這樣死的。
高啟(1336—1374),字季迪,號青丘子,長洲縣(今蘇州市)人,元末明初詩人。高啟出身富家,童年時父母雙亡,生性警敏,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尤精歷史,嗜好詩歌,與張羽、徐賁、宋克、王行等十人經常在一起切磋詩文,人稱「北郭十才子」。同時,他還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也稱做「明初四傑」。雖然同為「十才子」,雖然並列「四傑」,但高啟的文學成^H小說就遠遠超過其他人。
在文學方面,高啟可以說是一位天才,也是一位文壇「超級模仿秀」,而且學什麼是什麼,用紀曉嵐的話說就是「其於詩,擬漢魏似漢魏,擬六朝似六朝,擬唐似唐,擬宋似宋,凡古之所長無不兼之」。不過,高啟的這種模仿,絕不是流於形式和外表,更不是簡單的拷貝和刪減,而是「兼采眾家之長」,取其精髓,自成一體,絲毫沒有「偏執之病」。高啟在文學上的最大成就,則是在元末明初這段以演義、小說為主流文化的不利環境下,獨樹一幟地挑起了發展詩歌的重擔,並改變了元末以來縟麗不實的詩風,從而推動了詩歌的繼續向前發展。
鑒於高啟在詩歌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不僅後人尊稱他為「明初詩人之冠」,而且歷代詩評家也都對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大清第一才子」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讚譽高啟「天才高逸,實據明一代詩人之上」;清人趙翼在《甌北詩話》中推崇他為「(明代)開國詩人第一」;當代詩人乾脆把高啟稱做「明朝最偉大的詩人」。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才思俊逸,風格多樣,為中國文化作出巨大貢獻的詩人,卻被朱元璋一聲令下施行腰斬酷刑,而且還要殘忍的截成八段,這在中國歷代被屠殺的詩人中,可以稱得上是最慘無人道的一幕。
把高啟送上刑場的是一篇《郡治上樑文》。古代平常人家蓋房子上大梁時,都要擺上豬頭祭神,點上炮竹驅鬼,作為蘇州治所的官方辦公大樓建造,更要有一篇像樣的上樑文才是那麼一回事。時任蘇州知府的魏觀,便把高啟這位隱居在此地的資深文人請出來揮墨獻寶。這本是一件很正常、很平常的事情,卻讓朱元璋抓住了把柄。其一,魏觀修建的知府治所選在了張士誠宮殿遺址,而張士誠正是朱元璋當年的死對頭;其二,高啟寫的那篇《上樑文》上,有「龍蟠虎踞」的字眼,犯了朱元璋大忌。朱元璋為何腰斬詩人高啟?(1)_你所不知道的帝王 https://bit.ly/37ZTF20


建屋上樑時用以表示頌祝的一種駢文。 北魏 溫子昇 有 《閶闔門上梁祝文》 , 宋 王應麟 謂為上樑文之始。 見 《困學紀聞·雜識》 。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 :"按上樑.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贲被. 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 有.
【代表作品】 詩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鳧藻集》,詞集《扣舷集》【作品選摘】 詩作 《客中憶二女》每憶門前兩候歸,客中長夜夢魂飛。 料應此際猶依母,燈下看.
不一定是真得殺豬宰羊,因為上樑,入宅會有親戚朋友前來祝賀,主家會辦酒席,款待他們。
手拿主家一片綾,一丈三尺還有零, 左拴三下增富貴,右拴三下點翰林。 主家人財兩興旺,榮華富貴滿門庭。 手端主家一杯酒,讚個天長與地久; 手端主家二杯酒,榮華.
1,梁,本義指架在牆上或柱子上支撐房頂的長條水準橫木,承接梁以上重載。 有正. 在上大樑以前,要舉行一種誦唱"上梁文"的儀式,以祈求根基牢固,誦祝房舍平安.
蘋果,桔子,香蕉之類的——
解釋 比喻好鄰居千金難買。 出處 《南史·呂僧珍傳》:"宋季雅罷南康郡,市宅居. '一百萬買宅,千萬買鄰。 '" ~,人生孰若安居之樂? (宋·辛棄疾《新居上梁文.
高啟(1336-1374),漢族,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 字季迪,號槎軒,長洲(. 高啟曾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


r5p118341r25450p88139p93r2qqn44s91np3388r3224093oos86r6434p101o24p931nr7rqoo474n8s770p2614q460pr22q500023490n237950o22q500023qppo012o515213q00027pq4o5nspp63


高啟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詩人、文學家,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和楊基、張羽、徐贲被譽為"吳中四傑",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 高啟著有詩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鳧藻集》、詞集《扣舷集》,還曾纂修《元史》,因作《郡治上梁文》被疑為歌頌張士誠而遭朱元璋腰斬。
人物生平
高啟出身富家,童年時父母雙亡,生性警敏,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尤精歷史,嗜好詩歌。 與張羽、徐贲、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詩文,號稱"北郭十友";與宋濂、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同時,與楊基、張羽、徐贲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初唐四傑"。 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張士誠據吳稱王;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守吳中,禮賢下士,聞高啟才名,多次派人邀請,延為上賓,招為幕僚。 座上都是巨儒碩卿,時高啟年僅16歲。
他厭惡官場,23歲那年借故離開,攜家歸依岳父周仲達,隱居於吳淞江畔的青丘,故自號青丘子,曾作有《青丘子歌》。
明洪武元年(1368),高啟應召入朝,授翰林院編修,以其才學,受朱元璋賞識,複命教授諸王,纂修《元史》。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 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
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生忌恨。 高啟返青丘後,以教書治田自給。
蘇州知府魏觀修復府治舊基,高啟為此撰寫了《上樑文》;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魏被誅;高啟也受株連,被處以腰斬而亡。
高啟著作,詩歌數量較多,初編有5集,2000餘首;後自編為《缶鳴集》,存937首。 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遺篇,編為《高太史大全集》18卷,今通行《四部叢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據此影印。 高啟的詞編為《扣舷集》,文編為《鳧藻集》,另刊於世;《鳳台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難》中,是現存唯一評論高啟在金陵的詩歌論文。
高啟的詩
高啟是歷史上有名的詩人,寫了許多傳唱後世的詩歌。
《牧牛詞》
爾牛角彎環,我牛尾禿速,共拈短笛與長鞭,南隴東岡去相逐。
日斜草遠牛行遲,牛勞牛飢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
長年牧牛百不憂,但恐輸租賣我牛。
  《梅花九首》其三
翠羽驚飛別樹頭,冷香狼籍倩誰收。 騎驢客醉風吹帽,放鶴人歸雪滿舟。
淡月微雲皆似夢,空山流水獨成愁。 幾看孤影低徊處,只道花神夜出遊。
《念奴嬌·自述》
策勳萬里,笑書生骨相,有誰曾許。 壯志平生還自負,羞比紛紛兒女。
酒發雄談,劍增奇氣,詩吐驚人語。 風雲無便,未容黃鹄輕舉。
何事匹馬塵埃,東西南北,十載猶羈旅。 只恐陳登容易笑,負卻故園雞黍。
笛里關山,樽前日月,回首空凝伫。 吾今未老,不須清淚如雨。
高啟腰斬
把高啟送上刑場的是一篇《郡治上樑文》,古代平常人家蓋房子上大樑時,都要擺上豬頭祭神,點上炮竹驅鬼,作為蘇州治所的官方辦公大樓建造,更要有一篇像樣的上樑文才是那麼一回事。 時任蘇州知府的魏觀,便把高啟這位隱居在此地的資深文人請出來揮墨獻寶。 這本是一件很正常、很平常的事情,卻讓朱元璋抓住了把柄。 其一,魏觀修建的知府治所選在了張士誠宮殿遺址,而張士誠正是朱元璋當年的死對頭;其二,高啟寫得那篇《上梁文》上,有"龍蟠虎踞"的字眼,犯了朱元璋大忌。
按照朱元璋的邏輯,「龍蟠虎踞」之地當為帝王所居,你高啟把張士誠住過的地方也稱「龍蟠虎踞」,豈非大逆不道? 豈不是另「有異圖」? 用現在話說,就是"有不可告人的企圖"。 真是欲加其罪,何患無辭!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會抓住高啟的「小辮子」,迫不及待、冠冕堂皇的非要置其於死地呢? 據《明史·高啟本傳》透露:"啟嘗賦詩,有所諷刺,帝之未發也。" 就是說,《上樑文》中的敏感字眼,只是高啟被殺的導火線,而真正的禍根其實早就已經埋下了。 朱元璋以此為由磨刀殺人,很明顯的是在"秋後算帳"。
一個被皇帝忌恨和惦記了好久的詩人,遲早是會走上生命絕路的。 尤其是像高啟這樣一個性格高昂自傲的詩人,生不逢時的遇到了像朱元璋這樣一位號稱"中國第一屠夫"的殘忍皇帝,那也只有挨刀的份了。
據有關史料記載,高啟被行刑時,是朱元璋親自去監斬的,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朱元璋大概是要親眼看著這位不合作、不給面子,多次用詩文來諷刺自己的文人是怎樣一點一點死去的。 歷代"屠夫皇帝"的兇殘程度,莫過於此。 高啟被腰斬后,並沒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用半截身子的力量,用手蘸著自己的鮮血,一連寫了三個鮮紅而又刺眼的"慘"字。 高啟事件是明初文人不依附朝廷必須付出的代價,可以說是朱元璋殺雞儆猴的犧牲品。
高啟,這位當時年僅三十九歲、最有聲望的詩人被腰斬處死,絕不只是一個一般意義的刑事案件,更是一個政治事件,這是朱元璋向那些不願順從的士人發出的明確、冰冷的高壓警告。 正是高啟被腰斬這一慘劇,才切實加速了明初士風的轉變。【高启】高启生平事迹_高启腰斩_人物_历史上的今天 https://bit.ly/3aQ9DNT


毛澤東因何評價高啟為"明朝最偉大的詩人"
○ 梁 琨
毛澤東因何評價高啟為"明朝最偉大的詩人"--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https://bit.ly/391Oj5F
《卜算子·詠梅》··  1961年11月6日上午,毛澤東三次致信秘書田家英,請他查找一首詠梅詩。上午6時的信寫道:“田家英同志:請找宋人林逋(和靖)的詩文集給我為盼,如能在本日下午找到,則更好。”8時半他又寫信說:“田家英同志:有一首七言律詩,其中兩句是: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是詠梅的,請找出全詩八句給我,能於今日下午交來則最好。何時何人寫的,記不起來,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沒有,請你再查一下。”隨即,他又追加一信,說:“家英同志:又記起來,是否清人高士奇的。前四句是:瓊枝隻合在瑤台,誰向江南到處栽。雪裡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下四句忘了。請問一下文史館老先生,便知。”
  后來終於查知,這首詩是明代高啟《梅花九首》中的第一首,全詩是:
  瓊枝隻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高啟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詩人,“吳中四杰”之一,前人稱其《梅花九首》“飄逸絕群,句鍛字煉”。這九首梅花詩,首首讀來都有孤獨高傲而無淒涼抑郁、憐梅惜梅卻不神傷心碎的特點。歷朝歷代詩人詠梅之作眾多,相比之下,高啟寫梅獨攝其魂,確有不俗之處。毛澤東所喜愛的第一首,以瑤台仙姿贊其超凡脫俗,以高士美人歌其孤傲高潔,以疏影殘香憐其澹泊自愛,突出了梅花高潔堅貞的精神。
  在文學史上,明朝不以詩歌見長,但也並非沒有佳作。早在1957年1月,毛澤東同袁水拍、臧克家談話時曾說:“我過去以為明朝的詩沒有好的,《明詩綜》沒有看頭,但其中有李攀龍、高啟等人的好詩。”毛澤東愛其詩,自然重其人。在查到這首詠梅詩是高啟所作后,他大為贊賞,不僅重新書錄了全詩,而且在詩前注:“高啟,字季迪,明朝最偉大的詩人。梅花九首之一。”在“偉大”下面,他還重重劃了一道橫線以示強調。
  據史料記載,高啟才高命短,在39歲時因文惹禍被腰斬。對於他的才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說:因其“行世太早,殞折太速”,“未能熔鑄變化,自成一家”。《明詩別裁集》收入高啟21首詩,《梅花九首》不在其列。《明詩綜》選收高啟詩作138首,也沒有《梅花九首》。但是,為什麼毛澤東談到《明詩綜》中高啟的詩作時還認為僅僅是“好詩”,在查到《梅花九首》是高啟所作后,卻評其為“明朝最偉大的詩人”呢?
  這可能與他當時正在醞釀寫《卜算子·詠梅》有關。據郭沫若回憶,該詞作於1961年11月,《毛澤東詩詞集》將其寫作時間定為1961年12月。筆者猜測,也許是醞釀於1961年11月,成稿於1961年12月。聯系11月6日毛澤東連寫三信查高啟的詠梅詩,說明高啟詩作給他的啟發或許並不亞於大家熟知的陸游《卜算子·詠梅》。
  1961年,我國遭受嚴重經濟困難,糧食等農產品嚴重短缺,蘇聯又單方面撕毀同我國簽訂的合同和協議,撤回全部在華專家,中蘇關系嚴重惡化,我國經濟狀況雪上加霜。到年底,由於中央調控得力,形勢有所緩解,毛澤東鬆了一口氣。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寫這首詠梅詞,目的顯然是為了激勵全國人民的斗志,增強大家戰勝困難的信心。對於這一點,郭沫若在《待到山花爛漫時》一文中這樣寫道:“我們的處境好像很困難,很孤立,不從本質上來看問題的人便容易動搖。主席寫出了這首詞來鼓勵大家,首先是在黨內傳閱的,意思就是希望黨員同志們要擎得著,首先成為毫不動搖、毫不害怕寒冷的梅花,為中華人民做出好榜樣。”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在寫作《卜算子·詠梅》之前,毛澤東遍閱詩詞,醞釀情緒。雖然他對陸游《卜算子·詠梅》非常熟悉,卻不欣賞詞中流露的驛外斷橋邊曠野怨婦般的自怨自艾、孤芳自賞和淒涼哀愁。相比之下,高啟的這首梅花詩,寫梅之高貴,孤傲而不哀怨,大雪暗夜卻不掩儀態萬方。以毛澤東的審美趣味和革命家情懷,自然更加欣賞高啟詩中透露的“梅之精神”。在這樣的心境下,毛澤東對陸游詞中的哀婉情緒不以為然,認為“他消極頹廢,無可奈何,因作此詞”,以至於干脆“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在毛澤東看來,我們現在處境雖然困難,但應該像梅花那樣保持一股傲霜斗雪的勁氣。有了這樣的審美心態,高啟詩當然比陸游詞高明,所以毛澤東揮筆寫下“高啟,明朝最偉大的詩人”的評價。由此看來,在對高啟的評價上,《明詩別裁集》、《明詩綜》的編者棄《梅花九首》於集外,顯然是沒有從“梅之精神”的角度來品鑒,而毛澤東推崇胸襟和神韻,自然有他眼光獨到之處。
  毛澤東《卜算子·詠梅》中下闋首句原為“梅亦不爭春”,修改定稿時改“梅”為“俏”。這樣,全詞無一“梅”字出現。這或許正是毛澤東有意為之。高啟的九首梅花詩,即是首首不見“梅”字。如此聯想起來,高啟的詠梅詩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也許為毛澤東《卜算子·詠梅》的詩作提供了借鑒。
毛澤東因何評價高啟為"明朝最偉大的詩人"--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https://bit.ly/391Oj5F


明代開國詩人,因一篇《郡治上樑文》被朱元璋腰斬,截成八段
他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與張羽、徐賁、宋克、王行等十人經常一起切磋詩文,人稱「北郭十才子」。他還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或「明初四傑」。
他是明初詩人中的翹楚,有「明初詩人之冠」,紀曉嵐贊他「天才高逸,實據明一代詩人這上。」清朝趙翼贊他:明代開國詩人第一」。
他就是明初最有聲望詩人高啟,毛主席稱他是明朝最偉大的詩人。
我們最熟悉他的《梅花九首》:
瓊姿(枝)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1961年,毛主席寫《卜算子·詠梅》時,曾三次讓他的秘書查找一首詩的作者,這首詩就是高啟這首詠梅詩。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也成為傳承至今的名句。毛主席特別欣賞高啟詩中的「梅之精神」和風骨,甚至超過了喜歡陸遊的詠梅。
上篇寫道方孝孺被朱棣滅十族,夠血腥夠殘忍,但朱元璋遠比他的兒子更殘無人道。
高啟年僅39歲時身遭極刑,被有「中國第一屠夫」之稱的朱元璋活活地腰斬成八段,而且行刑時,竟然不惜以帝王身份親臨刑場監斬,這在歷史上都極為少見。
當時,被腰斬後,高啟並沒有立即死去,殘軀伏在地上,他掙扎著用手蘸著自己的鮮血,連寫了三個鮮紅的「慘」字。
那麼高啟就一文人,朱元璋是有多忌恨他,他又得怎樣開罪了嗜殺成性的皇帝?
高啟有文人的通病,性情極度孤傲,
張士誠為吳王時,16歲就是淮南省參政知中饒介的幕僚,因厭惡官場才隱居青丘,自號青丘子。
洪武元年,高啟入朝做了翰林院編修,受朱元璋賞識,奉命教授諸王一起編《元史》。
他做朝官三年,深知伴君如伴虎,他有中國知識分子身上特有的清高與孤傲。後來朱元璋想提拔他做戶部右侍郎,他果斷拒絕,雖然被賜金放還,但是確實讓朱元璋很沒面子,埋下了厄運的根源。
文人喜歡舞文弄墨,因為他寫過什麼,不為五斗米折腰,不聞龍虎苦爭鬥,最後寫了首
《題宮女圖》
女奴扶醉踏蒼苔,明月西園侍宴回。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
這小詩寫的是元順帝時一宮女淺醉而歸的生活小片段。一點也沒有映射政治的意思。
但這「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皇宮裡的小狗叫個不停,不知道何人半夜闖進禁宮裡,偏就觸痛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經。朱元璋懷疑高啟是在寫詩諷刺他。
明朝也興文字獄,朱元璋和朱棣兩朝,因為文字獲罪的數不勝數,特別是朱元璋更喜歡消滅這些不老實的文人。
不肯與新政府合作還擺什麼臭架子。
御史張尚禮作詩:「夢中正得君王寵,卻被黃鸝叫一聲!」被捕入獄賜死。
朱元璋私游一寺,見壁上有詩「畢竟有收還有散,放寬些子也何妨?一時大怒把全寺僧人殺光。
山東兗州知府盧熊把「兗」錯寫成「袞」,被視為大不敬,中書詹希原給太學寫匾額,「門」字少最後一勾,被視為阻礙納賢統統斬立決 。
「明初四傑」的三傑,楊基被罰服勞役,死於工所;張羽被沉江屍骨無存;徐賁因「犒師不周」被下獄迫害致死。
因文字獲罪,這只是一個隱患和開端。真正把高啟送上刑場的是那篇著名的上樑文。
時任蘇州知府魏觀喜歡講擺場,蓋了座辦公大樓,要上樑了,請人看風水選吉日,請高啟給他寫篇上樑文。
其實這寫上樑文也沒什麼,人家滕子京謫守巴陵,重修岳陽樓時,為了讓人們記住他的政績就請了范仲淹寫了下千古留傳的《岳陽樓記》。政通人和時這真的沒什麼。
可是高啟的文寫的不是時候,魏觀的樓也蓋的不是地方。
朱元璋的老對頭張士誠的所在地就在蘇州,張士誠被滅後蘇州成了明朝名城。這新建的大樓就蓋在了張士誠駐地舊址上。
高啟的《郡治上樑文》是篇很普通的文字,但文章里有「龍蟠虎踞」的字眼兒。御史張度火上澆油,誣陷為「興滅王之基,開敗國之河。」
朱元璋一下就火了,來了個秋後算總帳,新帳舊帳一起算,魏觀、高啟皆被腰斬。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va8lr34.html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首咏梅诗到底用没用典故?_高启


高启简介_古诗文网


高启的诗诗词诗句名言名句赏析_名言通

论辛弃疾的《新居上梁文》_知网百科


文體名。建屋上梁時用以表示頌祝的一種駢文。
北魏 溫子昇 有《閶闔門上梁祝文》, 宋 王應麟 謂為上梁文之始。見《困學紀聞·雜識》。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按上梁文者,工師上梁之致語也。世俗營宮室,必擇吉上梁,親賓裹麪,雜他物稱慶,而因以犒匠人。於是匠人之長,以麫拋梁而誦此文以祝之。其文首尾皆用儷語,而中陳六詩,詩各三句,以按四方上下,蓋俗禮也。” 清 汪懋麟 《十二硯齋落成自題》詩之二:“小試神通移柱法,大夸手段上梁文。好言南北東西合,佳興風雨月露分。”
百科解釋:    
上梁文,shàng liáng wén ㄕㄤˋㄌㄧㄤˊ ㄨㄣˊ,文體名。建屋上梁時用以表示頌祝的一種駢文。


山中堂屋上樑文
作者:文天祥 南宋        
山中堂屋上樑文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s://bit.ly/38Fi0cc
戴符尋隱,久矣買山;潘岳奉親,昉茲築室。未說胸中之全屋,姑營面北之一堂。凡私計之綢繆,皆上恩之旁薄。自昔園林台館之勝,難乎溪山泉石之全。琅琊兩峰,似太行之盤谷;建陽九曲,類武夷之桃源。然而有窈而深者,無曠而夷;有清而厲者,無雄而峭。所在罕並於四美,其間各擅於一長。而況索之於杖屨之餘,去人遠甚;未有納之於戶庭之近,奉親居之。主人白髮重闈,彩衣四世。出隨園鵠,付軒冕於何心?歸對林烏,覺簟瓢之有味。頃辟上遊之叢翳,偶逢小隱之坡陀。江村八九家,得重洲小溪、澄潭淺渚之勝;山行六七里,有詭石怪木、奇卉美箭之饒。攀飛雪而窺空谾,度修蕪而陟穹巘。雲奔虎鬥,根穴相呀;斗折蛇行,甚岩差互。看輞川畫,如登南、過華子岡;讀黃溪詩,如上西山、至袁家渚。其遐詭,足以騁懷而遊目;其深靚,足以養道而棲真。自天作之,非人力也。未為仙翁釋子之所物色,惟有樵童牧豎之相往來。偶然幻出種竹齋、見山堂,尚欲敝為拂雲亭、澄虛閣。先生酒壺釣具,無日不來;夫人步輿輕軒,有時而至。乃若波濤洶,雪月紛披;煙雨吐吞,虹霞變現。將使山間四時之樂,盡為堂上百歲之娛。啜菽水盡其歡,先廬固在;得諼草植之背,別墅何妨?乃相南隅,乃規中奧。有護田一水,排闥兩山之勢;得栽芋百區,種魚千里之基。問之陰陽,天與我時,地與我所;若有神物,水增而廣,山增而高。不管相如四壁之蕭條,且作樂天三間之瀟灑。窗中列岫,庭際俯林。舍北生雲,籬東出日。或積土室,編蓬戶;或通竹溜,縛柴門。宛然林壑坻島之中,更有花木樓台之意。眼前突兀見此屋,人生富貴何須時!苟美苟完,爰居爰處。謳吟月露,供燕喜之詩;判斷煙霞,博平反之笑。何必瑤池、崑崙、閬風、玄圃,方是神仙?不須終南、太華、天台、赤城,亦雲山水。被褐而環堵,卻軌而杜門。彈琴以詠先王之風,高臥自謂羲皇之上。不知老將至,聊復得此生。今日幽居,便可號為秘書外監;他年全宅,亦無華於昌黎先生。小住郢斤,齊聽巴唱。
東:紅日照我茅屋東。繞盡湖陰橋上看,世間無水不流東。
南:說與山人住水南。江上梅花都自好,莫分枝北與枝南。
西:堤東千頃到堤西。往來各任行人意,湖水東流江水西。
北:濁酒一杯北窗北。白雲去住總何心?或在山南或山北。
上:莫道青山在屋上。青山一疊又青山,有錢連屋青山上。
下:試看流水在屋下。他時戲彩畫堂前,福祿來崇更來下。
伏願上樑之後,千山歡喜,萬竹平安。舉壽觴,和慈顏,兒童稚齒,昆弟斑白;濯清泉,坐茂木,虎豹遠跡,蛟龍遁藏。陰陽調而風雨時,神祇安而祖考樂。一新門戶,永鎮江山。
山中堂屋上樑文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s://bit.ly/38Fi0cc


文體名。 建屋上樑時用以表示頌祝的一種駢文。

文體名。建屋上梁時用來頌祝的駢文,末尾附詩,分東西南北上下,共計六章。始於六朝,後世多仿行
----------------- 高啟簡介的詩生平介紹詩詞_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國語辭典
上樑文shàng liáng wén。    ㄕㄤˋ ㄌㄧㄤˊ ㄨㄣˊ。 
文體名。 建屋上樑時用來頌祝的上陣,末尾附詩,分東西南北上下,共計六章。 始於六朝,後世多仿行。


上樑是指東亞傳統文化中,安裝屋頂最高那根大樑(又稱主樑、中樑、棟)時所舉行的儀式,據各地不同的民俗,又稱上樑式、上樑儀式、上樑式、上樑儀式、上棟式、上棟儀式、上棟祭。
上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rC4Mps
歷史淵源
上樑儀式早在古代中國土木建築出現時就已存在,但遲至魏晉時才有明確文獻記載,[1]到明清時廣泛流行於中國各地,[2]並最遲於萬曆年間就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儀式。[3] 在古代中國民間建房遷居民俗禮儀所包括的選址、動土、立(中)柱、上樑、立門、竣工和遷入一系列儀式中,上樑最為重要。[2]
上樑源於遠古時代中的拜物教,那時先民相信萬物有靈,樹因神靈依附在上方能成活,若神靈離開則死。此外,先民還相信死者的靈魂也會依附於樹,讓樹有生命,會隨著樹的死亡而失落和消亡。樹被砍到、鋸斷後神靈可能還會依附其上,成為遊魂野鬼,所以須舉行祭祀儀式來向神靈謝罪和感恩,以求神靈的原諒和保佑。[4]由於樹木對環境保護至關重要,先民遂認為樹及樹神可使艷陽普照、行雲降雨、莊稼豐收、六畜興旺。原始社會中,樹的頑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繁殖力也被先民以巫術來崇拜和借用,以期人類也能像樹一樣繁衍興旺。[5]而房屋乃人們繁衍生息、孕育生命之地,因而在幾千年中國農耕社會裡的生育信仰和生殖崇拜中格外重要,中國進入封建社會後儒學興起,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置地建房成了人生中成家立業的頭等大事,而程朱理學更是特別強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因此反映先民對樹神之崇拜的上樑這種祈吉禮儀得到了進一步傳承和強化。成此,過去中國各地建房時,祈子儀式就成了必須舉行的上樑式里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6]所以過去中國民間有 「房頂有樑,家中有糧,房頂無樑,六畜不旺。」[2]和「一家不可無主,一屋不可無樑。」[7]之俗語來說明蓋房、娶親、生孩子這三件人生大事。
除祈福求子外,上樑在古代中國另一重要目的為驅邪消災。中國古代民間信仰認為房屋裡不光有人畜居住,還會有各種神祇、祖先亡靈,並會有遊魂野鬼、惡魔邪靈闖入滯留。所以人們在建房時會舉行各種祭祀儀式,來安撫、拜謝神祇,驅除一切妖魔鬼怪,以求吉利,上樑便是其中一種。[1][6]其他文化中建房時也有類似中國上樑形式的祭祀,以祈求樹神保佑,對住進新屋的人不降任何災難。[4]祠堂、宗廟、寺院、廟宇、官邸、王府、宮殿上樑時會於在屋內高處放置木頭或金屬牌子,上有工程名稱與上樑時間、業主、設計者、捐贈者等,及諸如六合方位祝禱之類的建築相關資訊,為上樑記牌。[8][9]若用石碑刻制,則為「上樑文碑」;若直接記錄在建材上,則為「上樑銘」。[8][10]現於中國大陸,由於城鎮化和城市中新建民居多為高層建築,上樑之俗已趨式微,[11]多只在農村尚有所保留。
除華人地區外,日本、韓國、越南、琉球等地也有上樑儀式。[8][10]
具體步驟
華人地區舉行上樑式時雖因各地習俗相異而有所不同,但因均按古籍黃帝宅經而運作而總體相似。上樑須依次行以下禮儀:
選樑:「樑」偕音「良」,中國民間因此因寓意選良才。所選樹木須筆直參天,上下大小一致,無蟲蛀、雷擊,鳥獸築巢的痕跡。更重要的是樹木本身須枝繁葉茂,周圍須長滿小樹,以寓意多子多孫,所以不能選獨木。[7][2]由於選樑過程繁瑣,一般均不能與下一步發樑同日完成,所以選好樹木之後,建房之人家會放一掛鞭炮,再於樹上繫上紅綢帶,以示他人此樹已被選定,別人見此也不會損壞此樹。[7]
發樑:「發」偕音「伐」,中國民間因此稱「伐樑」為「發樑」來寓意上樑大發,以討吉利。[7]伐木前需到山上點香燃燭、燒紙錢先祭拜過山神土地。[12]發樑時須選良辰吉日,伐倒樹木時須向南,不能朝其他方向,且砍樹時決不能傷害到周圍小樹。[2]
迎樑:樑木伐倒後砍去雜枝,便可抬回。很多地區須將樑木貼紅紙或披紅毯,路上鳴炮抬回,此為「迎樑」。[13]
偷樑:中國很多地區有「偷樑」習俗,即以偷伐來的樹木製樑為吉。房主會在樹墩旁放個裝錢的紅包,然後特意讓看林人察覺自己的行蹤。[11]被盜伐之人家發現後自然大罵,卻並不索賠,此乃民俗中「越罵越發」之吉兆。[14]在很多地區被盜者會上門責問:「該不該罰(發)?」房主則連聲答:「該罰(發)!該罰(發)!」由諧音而取好運。[11]
製樑:製樑即把圓形樹幹加工成方形大樑。同發樑一樣,製樑也須選擇良辰吉日。動工前木匠須先上三支香,再放二響鞭炮,然後才開始製作。[2]因房屋乃人們生息繁衍、孕育生命之地,建房時所進行的祈子形式之一就是製樑時於樑上雕飾生殖象徵物,這和建房時埋磨盤的習俗是一樣的。[1]由於中國傳統上認為房事雖不潔,但因性交代表處於頂點給人生命的陽氣,卻是大吉大利的。因而在中國古代民間信仰中,反映行房的春宮畫可以驅走代表黑暗的陰氣。[15][16][17][18][19]另外,古人認為鬼魅能在不開啟人們箱籠、門窗、櫃櫥、盒袋或鎖的情況下竊走財物。[20][21][22]而性乃污穢不潔之事,鬼魅遇之就避而遠之,不敢來行竊了;如以春宮畫貼門上則鬼不敢進,巾灶頭上可驅鬼避邪、防火消災等等。所以春宮圖在古代中國還被認為有邪避邪消災的功效。[15][16][17][18][19]古人因此將春宮畫掛在房樑上用於避火驅邪,[23]明朝更時興將春宮圖貼在大門上防鬼。[20][21][22]過去製樑時於樑上鑿刻行房姿勢的浮雕就是體現這種廣泛的古代民間信仰。雖朝廷於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 為糾正社會風氣而頒布法令,使春宮畫隨之走向衰落,[15][16][17][18][19][24]但此俗在中國民間依然久盛不衰,直至文化大革命才完全絕跡;民間對策是以雕飾生殖象徵物來代替行房姿勢的浮雕。[1]
畫樑:在下方平面畫上福祿壽喜、五穀豐登、人財兩旺、龍鳳呈祥的圖案。[25]自明朝至1940年代末期,為辟邪也有將春宮畫直接繪於樑上的,但此俗於中國大陸已於1950年後絕跡。建新居時要請文人於樑的一端寫竣工時間,另一端寫建造人或建造團體。[26]
寄樑:樑製好後,若尚未趕上良辰吉日上樑,則須先「寄樑」,即把製好的樑寄放在廟內或清淨處所架起來,上香參拜,等候上樑吉日。因為舊時中國民間信仰認為經由動斧日動斧後的樑木已是有「樑神」在內的聖物,不可遭人任意觸摸而受到污染。樑中央以紅絲線綁「大百壽金」,兩末端用紅紙圈起來。[27]
讚樑:寄樑時房主須先跪拜正樑,拜後木匠開始讚樑。讚詞都是祝福主人吉利和頌揚魯班之語,如:「金斧響到東,文武在朝中,金斧響到西,福壽與天齊」;每唱一句,眾人都要和一聲「好啊!」此為「接口彩」。[14]
暖樑:中國民間信仰認為正樑乃屋神的象徵,忌人跨越踐踏和玷染污穢。[14]同時由於寄放處乃清淨偏僻之地,寄放的正樑因此須每夜派人守護,[11]以防遭鼠咬、被盜、損壞及其它意外。
立柱:上樑前須先完成立柱。立柱是指木工完工後,將屋架構件搬到新房地基上豎起來,又稱「起屋」或「豎屋」。「立柱」時屋主的親朋都帶著禮物來祝賀,湊齊三牲(豬肉、魚、雞)祭品,和幫工一起幫忙、敬神祇。[11][28]每豎起一列,都要燃放鞭炮。之後村里各戶都送點心到工地上慰勞工匠和幫工。構件立好後,前後堂柱上均要貼上大紅喜聯,前堂貼上用紅紙寫的「紫微高照」或「吉星高照」四字,[11][28]正廳立柱上貼「立柱喜逢黃道日,上樑巧遇紫微星」、 「吉星照佳地,紫氣拂新樑」、「豎千年柱,架萬代樑」、「吉日良辰臨門庭,魯班門人顯神通」、「新屋落成三代喜,全家和睦萬般新」之類的紅色喜聯,[29][29][30]主樑上貼有「文昌到宮」、「飛熊鎮宇」、「福星高照」或「萬年寶蓋」等字的橫批。[28]
宴煞:中國民間信仰公雞屬陽,雞血能辟邪,所以立柱時先殺一隻公雞,焚香燃紙,將雞血塗在每件屋架構件的每個柱頭上,塗完所有屋架構件後,方可將屋架構件逐一豎起。[31]
發錘:宴煞後,木匠手提木錘,立新房基上,高吟吉語。吟畢用錘擊向木柱,之後便可豎柱了。發錘是種為趨吉避凶,祈望立柱能順利進行的祈福儀式。[12]
請樑:將寄存於廟中或清淨處的正樑移至正屋的廳堂中。部分地區則簡化為將樑從寄放處直接移至新址的正屋廳堂,[11]但此舉只限於新居;修建新祀堂時樑必須先從寄放處移至舊祀堂的廳堂,再移至新祀堂,以示傳承。在抬運的過程中,正樑不可落地。[14]
遊樑:絕大部分地區請樑時,並不直接從舊居直抵新居,而是繞村一周,沿途鳴放鞭炮、敲鑼打鼓吹嗩吶,然後才到新址。[11][26]
抬樑:請樑時房主選生肖較好 (如屬龍、虎)的人抬樑,[32]以圖吉利。修建新祀堂時,則按每位捐款者出資多少抬樑,捐款最多者在抬樑隊伍中排第一位。
扶樑:請樑時房主選德高望重、子孫昌盛的長者抬樑時扶著樑,[32]以圖吉利。修建新祀堂時不看子孫多少,須請宗族中輩份最尊貴者扶樑。
守樑:舊時迷信者上樑前一夜須防女眷、家禽等陰穢之物接近正樑。[28]另外,所選上樑日期、時辰不能和房主一家任何人的生肖相衝,要和主人的生辰八字相合;所以,次日上樑時如生肖與良辰相衝、相剋的外人也要迴避。[28][2][30]
拜樑:房主全家從長到幼,於新址結對跪拜正樑。[11][26]
祭樑:祭樑分兩部分。其一為房主於上樑前一日備好香燭祭品,由眾匠人在匠頭的帶領下赴魯班廟和土地廟等祭拜魯班、土地和龍神,以求上樑成功,施工順利。[31][14]
遣煞:此乃祭樑之第二部,為上樑之日宰殺公雞,先塗雞血於樑,[14][33][26][34]再以雞血祭正廳東南西北四個方位,親友尾隨之,用桃枝敲打篩子,以示驅除煞星。[28]
澆樑:遣煞後由匠頭接過房主手中酒器,向諸神和魯班敬酒,請求護佑主樑起升順利;同時,向正樑敬酒致意,請求賜福給房主。[28][25]
點樑:木匠手提酒壺,以酒澆樑,邊澆邊吟吉語,例如:「美酒用來點樑頭,主家世代出公侯。美酒點到樑腰上,主家藍衫換紫袍。左點出閣老,右點出宰相。恭喜主人家,打紅傘、坐八轎,兒子兒孫戴烏紗帽。」[12]
釘樑:用塊紅布以凌形安放於樑的正中,用方孔銅錢或上樑錢將四角紮緊,然後用釘在中心釘上枚銀元或上樑錢,邊釘邊吟吉語。[12]部分地區不釘紅布、錢幣,而釘八卦圖。
開樑:開樑是開樑口的簡稱。開樑等到即將升樑前的時候,才臨時完成的。開樑口的工作須由最資深、最德高望重的木匠來完成。正樑需經木匠師傅精心開個八分寬的口,邊開邊吟吉語。[12]樑兩端分別寫上「文東」、「武西」,寓意著主人發家指日可待;兩端內外側雕飾月形花紋。[14]
定樑:將裝有金銀首飾、金幣、銀元的紅布袋吊在樑上,部分地區則還要再掛一隻米篩和一面銅鏡,象徵千隻眼、照妖鏡,以驅趕鬼怪。[11]依各地不同風俗,出上述物品外,很多地區為辟邪還須加掛剪刀和小八角錘。[33]由於先民建房時祈子儀式和生殖崇拜之遺風、以及中國民間信仰廣泛認為性交能辟邪,因而自明朝至1940年代末,民間定樑時紅布袋裡也放春宮畫和秘戲錢。[23][22]此外,過去也流行用祈求平安順利的上樑錢,[35]秘戲錢即為其中之一。其它上樑錢中既有特製的,如刀、布形的「福州聖廟正殿上樑錢」等;也有用八卦等花錢或「太平通寶」等古錢作為上樑錢。[36]
壓樑:用親友送來的穀物裝入紅布袋,上書「紫微鑾駕」等字,壓在樑上,寓意五穀豐登。[37][38]有的地方在紅布的底端縫上一雙布鞋墊,寓意給新房主鋪墊家底。[2]有些地方會將文房四寶、老皇曆等物一同裹入紅布內並用系有銅錢或上樑錢的紅線纏緊。[25]
纏樑:樑的兩端纏紅布或紅綢,[39]在樑上左側纏繞三圈、右側再纏繞三圈,邊纏邊因吉語,例如:「賢東送我一匹綢,此綢出在蘇杭州,左纏三轉出宰相,右纏三纏出公侯。」。[34]纏樑時如何纏十分講究,必須能讓以後除去紅綢時,一拉就能把綢緞和其外面裹的紅布一起拉下,並保持綢緞和紅布完整無損。很多地區纏樑時會在樑上加貼紅紙掛條,上畫八卦圖,或寫「上樑大吉」、「姜太公在此」等條語。[25]
包樑:樑上包上紅布,兩端各插一束金花,樑中間插萬年青,寓意萬古常青。[14]
升樑:由匠人把正樑升至屋頂。升樑時鞭炮齊鳴,上樑匠人要唱上樑歌,並高喊:「上啊,大吉大利!」等吉語。木匠和泥瓦匠緣梯而上登屋脊時要各自帶一包用於稍後接包和拋樑時的食品,而這其中也有講究:所用麵食如饅頭、喜粿、糍、粑粑、糍粑、打糕之類多需蓋印,但因為紅代表火,所以不能蓋紅印,怕房子著火。而綠為水,有避火之意,因而麵食上蓋綠印。[30]升樑時木匠在東,泥瓦匠在西,各自拉根以紅帶纏繞的繩子,稱龍繩,[12]提升正樑,[29]邊提邊吟吉語,例如:「金樑系在半空中,搖搖擺擺成金龍。我問金龍哪裡去,一心要登紫微宮。兩條玉龍盤玉柱,兩隻鳳凰棲當中。一片紅雲請玉皇,保舉主家成富翁。」[12]升樑時部分地區要求將正樑平穩向上,忌諱一高一低;[28][26]但有些地方升樑時則須樑的東端高於西端而上,因為東端代表「青龍」,西端代表「白虎」,按堪輿學「白虎」須低於「青龍」。[2][25][33]
敬樑:正樑合榫(又稱按樑)之後,將酒滴在樑上敬樑,[31][25]為新屋祈福,以求以後施工順利,因樑於合榫之後已成新屋的一部分了,並用木錘敲擊合榫處三下,邊敲邊吟吉語,例如:「日出東方喜洋洋,寶地上面建華堂。前面建的狀元府,後面造的宰相堂。東西兩邊金銀庫,南北儘是積穀倉。鳳凰不落無寶地,諸侯出在你府上。」之後擲錘於地,吟吉語:「金錘落地,買田買地。」[12]
接包:又稱接寶。[28][29]敬樑後,匠人將紅布包好的食品一邊吟吉語,一邊拋入由主人手中的籮筐、紅被單[26]或圍裙中,寓意接住財寶。[2][28][25]接包時房主夫婦立於樑下,匠人首先高喊:「第一雙饅頭給當家,年年發財代代強!」接著將一雙饅頭拋給男主人。然後,匠人高喊:「第二雙饅頭給主婦,家庭和睦幸福長!」 接著將一雙饅頭拋給女主人。[30]很多地區須將裝有穀物的紅布包再拋給房主,由其放入穀倉,以求來年五穀豐登。[14]有些地區另外還有將一隻寫上「寶」字的饅頭,用紅線從樑上掛下來,讓主家的兒孫們爭搶的習俗。[29]
拋樑:又稱達樑,[12]主人「接包」後,匠人將食品、錢幣、小八角錘等一邊吟上樑文,[40]一邊從樑上向下拋向四周,讓眾人爭搶,以討彩頭。[14][30]人越多東家越高興,寓意「財源滾滾來」。[2]不少地區被拋的食品中的一顆饅頭裡有枚硬幣,誰搶到誰吉利。[29]
上樑文:上樑文就是現在的喝彩吉語,其俗自古有之,伴隨上樑式同時出現上樑文。被稱為上樑文之母的最早的上樑文乃北魏溫子升所著《閶闔門上樑祝文》。[41]上樑文語句多生動押韻,通俗易懂,內容豐富,均為祝福、捧呵之意;[42][43]例如:「拋樑拋到東,東方日出滿堂紅;拋樑拋到西,麒麟送子掛雙喜;拋樑拋到南,子孫代代做狀元;拋樑拋到北,囤囤白米年年滿。」[2][25]
照樑:這一原來廣為流傳的古老的習俗現已不多見,多隻於客家人中尚有保留。照樑為匠人從屋脊下來後,用香燭或火把將所有木料、牆壁等照一遍,以驅邪氣。[40]
曬樑:拋樑、照樑完畢,眾人退出新屋,讓太陽曬一下屋樑,此乃曬樑。[2][2][28][25][40]
封樑:舊時迷信者因建房逢「不利」年份,上樑時,要由木匠「封樑」(即在樑上墊一塊薄木片)。「封樑」不影響建房,房建好後,過年時不貼對聯,春節時也不放鞭炮。值「利年」,才重請木匠「開樑」,取出小木片。
賀樑:曬樑時眾匠人在匠頭的帶領下向房主道賀,房主回敬紅包。[31][12]
上樑宴:又稱上樑酒、[30]扇架酒、待匠,即房主最後設宴款待木匠、泥瓦匠、石匠、鐵匠、畫匠等眾匠人;和其他出資、出力,參與建房的人們,及前來賀喜的賓客。[11][2][40][34]木匠和泥瓦匠坐首席
上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rC4Mps


上梁文初探──以宋代上梁文為例之
       上梁文起源與上梁文中的上梁儀式
我國建築風俗源遠流長,根據考古學之發現,距今約五十萬
年至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國原始人群利用天然洞穴做
為居住的地方,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期以後,才開始利用人力
山洞,作為棲身之地。到了夏、商、周三代,透過奴隸制度,
使得社會的生產力集中發展於統治者的需求,促使文化、藝
術、建築的極大發展。以務農為本的中國,因為對於土地的
依存關係,也將安身立命的重視,間接表現在興造房屋上面,
而卜居的習慣與建築的風俗亦逐漸形成 。
上梁文大約產生於南北朝時代文人之間,是用於建造房屋時
祝頌的祝詞文字,也是用來反映當時的建築風俗習慣。南宋
末年,曾入選博學宏辭考試的王應麟,依據見聞著作《困學
紀聞》,在他的紀聞卷二十內,說明他所看到上梁文,最早
文獻是魏晉南北朝時,北魏溫子升所作的〈閶闔門上梁祝文〉。
另一本宋人筆記《能改齋漫錄》,作者吳曾是生於南、北宋
間博洽多聞 的文人。在〈能改齋漫錄逸文〉卷一事始中,更
說看到後魏溫子升有〈閶闔門上梁祝文〉「乃知上梁有祝,
其來久矣,第不若今時有詩語也。」句末也點出宋代的上梁
文有六方位詩的特色,這是與後魏溫子升的上梁祝文最顯著
差異的地方。民初驚艷世人,無意間被發現的敦煌唐人遺卷
中,也有上梁文稿。這兩篇被發現的五代時期敦煌民間上梁
文所呈現的方式,與溫子升所作〈閶闔門上梁祝文〉皆無六
方位詩 。
在建築的過程,動土開工與使用落成,兩個儀式之所以衍生
的原因,並不會讓人感到不解,因為那正是代表中國人觀念
裡,祈求順利進行的「慎始」和大功告成感謝「完滿」的表
徵。但是除此之外,在這兩個獨具意義的儀式中,卻還有一
個令匠師與屋主重視的儀式,那就是擇吉「上梁」,更令人
好奇的是,這樣的注重竟然有別於「動土」和「落成」,發
展出專屬上梁的祝禱文。這樣一類的祝禱文,從宋代開始發
展,終成一個書寫的模式,爾後就這樣明確地成為「上梁文」
一類,而被收錄於明人徐師曾《文體明辯》 之中。
從最先的〈閶闔門上梁祝文〉中,並無法觀察唸詠上梁文時
的儀式是如何進行,從敦煌民間上梁文中,卻可以透露些許
概況 :
五郡英儫并在,一州士女駢闐,餯餅千盤萬擔,一時雲集宕
泉,盡向空中亂撒,次有金鈸銀錢……自此上梁之後,富貴
千年萬年。
在本次觀察四十六篇宋代文人的上梁文中,對於上梁儀式的
摹寫,則可發現更多。依照文人對於上梁開始與進行的情形
描寫,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卜揀嘉日良辰,擇吉上
梁。例如:「擇嘉辰而光駕虹梁,迎聖日而得開象闕」、「
日吉辰良,龜從筮協」、「有司告十二月二日吉,請上梁焉,
公命盛食以落之。」 又從「兒郎偉,今茲吉日,將畢奇功」
可以知道,上梁的日期就是整個興作工程將近結束的標誌,
這也是上梁儀式所代表的重要涵意之一。
其次「爰自拋梁,式申犒勞,散金錢而滿地,堆餅餌以如山,
卮酒彘肩,盈樽滿案,極量而飲,應不羨於單醪,實腹而餐,
固如填於巨壑,既醉以飽,式舞且歌」、「今者既興百堵,
爰架兩楹,道俗來觀,里閭助作」、「兒郎醉飽,已慰其勤,
勞士女讙呼,願聞於歌頌」等句,則可以知道,上梁現場一
定會準備豐富的食糧酒菜,好讓當天參與的人同歡共醉,除
了慰問大家助作的勞苦與感謝眾人的祝福之外,也是分享主
人家的喜悅。透過士女讙呼,聞於歌頌,既醉以飽,式舞且
歌。這樣漸層式地將現場歡樂氣氛帶引出來,透過敘事式的
描寫,整個過程就像〈詩序〉所形容的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樣發自內心的快樂。
最後則是整個上梁的重頭戲:依序唸詠上梁文六方位詩的節
奏,協請眾工上梁。「爰歷靈辰,用興危架,聽于輿頌,落
此成功。」宋人陳師道明確地在此篇上梁文裡,將古人特別
注重上梁的另一個用意,直接表達出來,那就是對興作安全
的注重,因為上梁儀式所上的梁,是整個房屋結構中最主要,
也是最巨大的大木主梁,它的重要性相對也透露出它的危險
性,在重視安全而採取謹慎小心的態度下,透過經驗的累積,
自然就發展出在上主梁時候,要行上梁儀式的建築風俗習慣。
要上梁之前的氣氛是熱絡繁雜的,為求安全,所以就有「勸
之鳴鼛,請奏詩謠,用休工作」 跟「少停鼉鼓,待頌虹樑」
這兩種情況的目的,都是為了要有一致的動作,讓工人能夠
聽到鼓的節奏,或依照唸頌六方位詩的節奏,將梁落畢成功。
經由「修梁升也,短韻來歟」、「聊出詞章,用升梁欐」、
「霜女獻晴,穀旦於涓,修梁可舉,聽我六偉,作而一心」
的直述,則更明確證實其後緊接禱唸東、西、南、北、上、
下的六方位詩,在當時所發揮的功效與重要地位。
明人徐師曾在《文體明辨序說》中,對上梁文與上梁儀式的
進行,有如下的記錄 :
按上梁文者,工師上梁之致語也。世俗營構宮室,必擇吉上
梁,親賓裹麵雜他物稱慶,而因以犒匠人,於是匠人之長,
以麵拋梁而誦此文以祝之,其文首尾皆用儷語,而中陳六詩。
詩各三句,以按四方上下,蓋俗禮也。
從徐師曾對於上梁文與上梁儀式的觀察後,可將其歸納並作
一結論,即是可以發現他對上梁文所作的註記,已與宋人所
作上梁文一致無二。這也就是說,上梁文與上梁儀式在宋代
已經發展成熟,成為往後文人依循比照的範例。
上梁文起源與上梁文中的上梁儀式 - Xuite - BrickView https://bit.ly/3rCYu93


上梁文初探──以蘇軾
      〈白鶴新居上梁文〉與〈海會殿上梁文〉為例
摘要:
本文中所討論之「上梁文」,係根據明人徐師曾所著《文體
明辨序說》一書所載:「按上梁文者,工師上梁之致語也。……
其文首尾皆用儷語,而中陳六詩。詩各三句,以按四方上下,
蓋俗禮也。」來界定所討論之上梁文歸屬。由前人所收集的
資料顯示,從宋至清之間,文人為興建物所著之上梁文,在
內容格式上幾乎固定不變,其文大致以六方位詩為核心,再
冠以序文而結以許願句。
本文試就《聖宋名賢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與《欽定古今圖
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兩部中所留存蘇軾所著之〈白
鶴新居上梁文〉、〈海會殿上梁文〉為觀照,試圖探析有關
於上梁文之文體與其意涵部分。透過對方位詩試探性的分析
與上梁文中典故查閱的部分來開展,作為研究上梁文的主軸,
意圖於其中尋察作者個人於作品中對週遭環境的觀察與其心
境融於作品中緊密結合的呈現。如此不僅對作者個人的作品
能有更多的了解,也能對於流傳不變的上梁文體有更清晰的
觀察。
關鍵詞:上梁、上梁文、營建、方位詩、蘇軾、蘇東坡
一、前言
傳統營建的過程延續至今,在營造廟宇、房屋建築物的民間
習俗上,擇吉「上梁」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儀式與象徵性
的里程。「上梁」除了象徵整體主結構完成,展現眾人對於
整體主結構的重視謹慎與安全考量之外,更有祈願接續而來
的建築裝修工程可以順利進行的心靈層面。國人對於擇吉「
上梁」一事重視的程度,亦可透過民間流用甚廣的農民曆中
得見。
在象徵意義上,進行上梁儀式之後,所建構之建築其實已經
完成,在傳統儀式行為通常與認知有這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下,
因此祭祀儀式中,所流傳下來之上梁文告、口訣甚至歌謠,
乃成為國人對於傳襲而來空間暨環境認知脈絡的重要文獻。
「上梁文」是古代文人透過撰寫文章的方式來祝禱、祈福,
大至建築門殿宮廷、廟宇佛寺,小至營造民宅、亭樓一類的
駢文文章。上梁文原來產生於南北朝時代。而文人間創作之
上梁文多有固定格式文體之規範,最早見的是後魏溫子昇〈
閶闔門上梁文〉,乃四言歌謠體。之後如:歐陽修〈醴泉觀
三門上梁文〉、王安石〈英宗殿上梁文〉、蘇軾〈白鶴新居
上梁文〉、陳師道〈披雲樓上梁文〉、朱熹〈同安縣學經史
閣上梁文〉等,皆有序文、六方位詩、許願句之文體結構。
除文人撰寫有固定文體格式之上梁文外,在民間匠師傳承亦
有上梁文之記載。而民間首見的上梁文,則可見於敦煌遺書
中的上梁文。在民間匠師僅師徒、父子間傳承之上梁文方面,
則無此序文、六方位詩、許願句之規律書寫規範格式,例如:
〈金光明寺造窟上梁文〉、〈依宕泉靈跡之地建龕一所上梁
文〉、〈請設三界地主魯班仙師祝上梁文〉、〈瓜州渡上梁
文〉等。
由於上梁文為可彰顯出國人的認知與時空觀念脈絡的重要文
獻,因此在本文中,筆者在此對於上梁文體裡所描述之六方
位詩此面向有較多之關切,意圖於其中尋察作者個人於作品
中所呈現之時間、時空觀念與其心境融於作品中緊密結合的
呈現。不僅對作者個人的作品能有更多的了解,也能對於流
傳不變的上梁文體有更清晰的觀察。
二、上梁文體
明人徐師曾在其所著《文體明辨序說》中對上梁文體說明如
下:「按上梁文者,工師上梁之致語也。世俗營構宮室,必
擇吉上梁,親賓裹麵雜他物稱慶,而因以犒匠人,於是匠人
之長,以麵拋梁而誦此文以祝之,其文首尾皆用儷語,而中
陳六詩。詩各三句,以按四方上下,蓋俗禮也。」今人高國
藩先生於其所著《敦煌俗文化學》一書第七章〈敦煌建築民
俗《上梁文》與俗文化〉中已針對「上梁文」此文體自古而
今之界定有所說明。其言:「敦煌民間建築風俗中,在上大
樑之前,有唱《上梁文》的風俗儀式。這種上梁文有兩種体
式:一種是六言韻文雜染著四六言的駢體文……一種是純粹
六言韻文類型。」今人學者邱博舜先生所收集之《中國傳統
營建「上梁」儀式史料之調查與研究》一報告書第三章中亦
有收輯到〈民間上梁文〉的部分,例如〈金光明寺造窟上梁
文〉、〈依宕泉靈跡之地建龕一所上梁文〉、〈請設三界地
主魯班仙師祝上梁文〉與〈瓜州渡上梁文〉,在此些篇章中,
雖篇名皆為上梁文,但其內容格式則與徐師曾所言上梁文體
格式:「其文首尾皆用儷語,而中陳六詩。詩各三句,以按
四方上下」大不相同,其文無序文、許願句之分別,甚至更
無六方位詩的存在。民間上梁文在內容上,則主要是敘述上
梁營造過程中,包括祭拜儀式、上梁現場模擬的盛況、選時、
擇地、樑柱來源等等誇大述說營建過程來之不易的交代。
筆者認為此類民間上梁文可能是慢慢演變成現今民間側重於
焚請神祇降壇祝禱之「上梁祝文」的變革呈現。因此能仍須
再加以考證推敲才能討論,但因為此民間上梁文未在本文討
論範圍內,且仍須詳加考證,方能有所發現其脈絡所在。故
暫且不談。
蘇軾所著〈白鶴新居上梁文〉與〈海會殿上梁文〉兩文,依
體例看來則屬於高國藩先生所言之上梁文中第一種體例,兩
例其文亦符合徐師曾所說之上梁文格式。故本文以下則以此
二例嘗試討論在既定格式之上梁文體裡,作品所呈現的意涵
與四方上下之觀念。
〈一〉序文
在序文中,常可見幾個書寫面向,其中不乏創作之時空背景、
動機、作者個人心靈寄託等部分。
(1)建築物之緣起、地點與興建當時的背景
例如〈白鶴新居上梁文〉:「鵝城萬室,錯居二水 之間,鶴
觀一峰,獨立千巖之上,海山浮動而出沒,先聖飛騰而往來……
東坡先生,南遷萬里 ,僑寓三年,不起歸寓之心,更作終焉
之計。」由此可知,蘇東坡在興建個人住所「白鶴新居」時,
當時正居住於古稱鵝城的惠州。〈白鶴新居上梁文〉為僑寓
惠州三年的期間,蘇軾為營建居所的想法與紀錄而創作;〈
海會殿上梁文〉:「經來白馬寺 ,僧到赤烏年,自此佛法大
行,以至海隅皆滿,伏惟我海會禪師,施無盡藏,開不二門,
來坐西方之主人,且為東坡之道友,爰因勝地,以建道場,
有大富長者八人,造釋迦寶像一所。」透過上述〈海會殿上
梁文〉之紀錄,得知「海會殿」的興建是爰有大富長者八人
為供養其友海會禪師能在此處宏揚佛法,以便禪師轉利眾生
施無盡藏,開不二法門,做西方主人而興建。
(2)個人情懷
個人情懷部分也通常在序文中展現,例如〈白鶴新居上梁文〉:
「方將開逸少之墨池,安稚川之丹灶,去家十歲,終同丁令
之來歸,有宅一區,聊記楊雄之住處」;東坡少習王羲之之
書法,因此描述了在新居中希望有的生活情趣。此外由於位
居惠州的白鶴新居離近羅浮山這個道教名山勝地,有葛洪在
此煉丹成仙的傳說,東坡也將個人不得已興建此居的苦衷透
過「終同丁令之來歸」,來表達心中對於希望能學習前人煉
丹成仙之術,而終能化為仙鶴回歸故里的渴望。而歷經官場
多舛顛沛流離,四處流徒的生涯之後,東坡也覺得自己能得
到這個「聊記楊雄之住處」,心情而有較為平靜的安慰。
(3)對於上梁之建築物外觀雄偉的事先刻劃
對建築物外觀刻劃在序文中也多有用力之處,例如〈白鶴新
居上梁文〉:「今者既興百堵,爰架兩楹,道俗來觀,里閭
助作。」由於上梁文其書寫方式為運用典故頗多的四六駢文,
故上梁文之作絕非臨場所能創作出來。上梁文中興造上梁時
的種種熱鬧盛況,皆是文人預想上梁當日的情景,萬事具備,
起而興作,現場眾人齊力協助,里閭間不論老幼道俗前來參
與盛會的景致。〈海會殿上梁文〉;「瑤階肪截,碧瓦鱗差,
庶幾鷲嶺之雄,豈特鵝湖之冠。」此處蘇軾則提供眾人想像
此建築物興建完成後的華麗美觀,無論是在外觀材質高雅或
是屋瓦排列色彩亮麗莊嚴上多有呈現,透過將海會殿比擬為
佛陀住世時之鷲嶺精舍與自唐以來即為名剎寶地而有僧侶數
百之鵝湖寺,更使與會者能於腦中浮現海會殿未來的景觀與
香火鼎盛規模,而由心生讚嘆之感,充分展現了文人在創作
上豐富的想像力與文采。
(4)建築物的祈願
對於興建此建築標的物的祈願也會在序文之末中稍提,例如
〈白鶴新居上梁文〉:「願同父老宴鄉社之雞豚,以戒兒童
惱比鄰之鵝鴨,何辭一笑之樂,永結無窮之歡」;蘇軾希望
透過興造新居請宴眾人分享雞豚等物之外,更戲謔地說道興
建此屋後可避免自己的孩子因為頑皮而戲弄鄰居的鵝鴨,隱
含自己終可於新家飼養家禽供兒童逗玩,雖是輕言淡寫,間
接地也透露蘇東坡感嘆自己官運乖舛多方遷徙,每每不敢於
僑寓之處購地置產的心聲,最終更直言兒童惱比鄰鵝鴨之笑,
其實倒也無傷大雅,只是自己真的希望這一次在當地營建新
居之後,真能就此與當地居民永結無窮之歡,免除一再遷移
異地之苦的願望;〈海會殿上梁文〉:「共憑佛力,仰祝堯
年,如日之升,與天無極,舉城僚友,闔郡士民,皆興有作
之慈,共享無邊之福。」,蘇軾透過文字描述,禱願佛力加
持的宗教力量使與會參拜的眾人能過如帝堯在位時的太平盛
世、人人安居樂業的日子,也希望海會殿能永如日出東昇而
無變動之寓意與香火興旺、基業淵遠流長的祝福,期望本地
所有無論同僚好友、鄉紳居民皆能因為海會殿興造後的宗教
感化而心生慈悲,共享佛法庇蔭下的福報。
總體而言,上梁文中在序文的部分所呈現出的面貌大多以建
築物之緣起來由、地點、興建當時的背景、書寫個人情懷、
對於上梁之建築物外觀雄偉的事先刻劃與興建此建築的祈願
面向為主,透過如此多元可觀的創作書寫面向,提供今人對
於古代文人創作時,在不同建築主題與想像空間的觀點上能
有更清晰的了解與觀察。更因序文部分紀錄了建築物的興作
起緣與部分作者個人的心跡表露,使得吾人更能透過上述的
紀錄文獻對於現今文物留存考證與創作者個人研究的部分,
留下更周全而深刻的循訪資料。
〈二〉方位詩
上梁文中的方位詩,依序為東、西、南、北、上、下六個方
位。書寫的範圍廣泛涵蓋了四方與上下,呈現出一個萬物存
浩瀚天地的立體空間想像,因為這樣的特色,因此在六方位
詩的創作上,也透露出文人自古承接而來的時空觀念與對四
周環境的觀察、體認。
例如:〈白鶴新居上梁文〉
東‧喬木參天梵釋宮,盡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鍾。
西‧嫋嫋虹橋跨碧溪,時有使君來問道,夜深燈火亂長堤。
南‧南江古木廕回潭,共笑先生垂白髮,舍南親種兩林柑。
北‧北江江水搖山麓,先生親築釣魚臺,終朝弄水何曾得。
上‧璧月珠星臨蕙帳,明年更起望仙臺,縹緲空山隘雲仗。
下‧鑿井疏畦散鄰社,千年枸杞夜長號,萬丈丹梯誰羽化。
在〈海會殿上梁文〉的部分則如下:
兒郎偉,拋梁東‧
日出三竿照海紅,作禮禪師為祖席,東坡請到雪髯翁。
兒郎偉,拋梁西‧
此去西方路不迷,一禮慈尊無量壽,萬年天子與天齊。
兒郎偉,拋梁南‧
南海薰風動碧潭,過盡千帆并萬舶,歸來金鼓結珠龕。
兒郎偉,拋梁北‧
玉輦巍巍天北極,侯門鼓吹到山門,為作龍興千萬億。
兒郎偉,拋梁上‧
瑞氣蔥蔥蔭龍象,勸師舉足不須踏,踏著毗盧惡模樣。
兒郎偉,拋梁下‧
禮足闍黎來請話,五葉花開到處春,千燈光照何曾夜。
在兩文之中可以發現,每首方位詩的創作內容上皆有其方
位意象,例如:在描寫方位東祝禱方面:蘇軾透過清晨天
色漸明「道人輕打五更鍾」與日出東方「日出三竿照海紅」,
透過時間天明,太陽升起的時辰來描繪出觀想東方位的景
致。
在描寫方位西祝禱方面:「夜深燈火亂長堤」及「此去西
方路不迷」兩句,前句利用夜深燈火通明隱喻日落西方之
後四周的環境;後句則直接引用直往西方究竟成佛的不二
法門來說出對於觀想西方位的輪廓。
在描寫方位南祝禱方面:「南江古木廕回潭」與「南海薰
風動碧潭」兩句,作者前句透過白鶴新居的週遭環境觀察,
後句則是透過傳聞南海觀音 住處來切合興建海會殿的主題,
描寫觀想南方位的想像。
在描寫方位北祝禱方面:「北江江水搖山麓」、「玉輦巍
巍天北極」兩句,前句對應上文白鶴新居在週遭環境南方
位的觀察,後一句則亦以玄天北極對應南海觀音 ,其中創
作之用力與典故引用可謂深刻貼切。
在描寫方位上祝禱方面:「璧月珠星臨蕙帳,明年更起望
仙臺,縹緲空山隘雲仗」與「瑞氣蔥蔥蔭龍象」兩句,上
詩是璧月珠星顯露了夜臨大地,天空星月燦爛的夜色美景,
對於這樣的美景,也引發作者來年能再起一望仙臺,以供
自己眺望星辰,沉浸在虛空致靜的意境來增加生活情趣,
後句中透過瑞氣蔥蔥引發出藉由海會殿的興建,將使得佛
力祥光滿天護持著眾人的好吉兆。
在描寫方位下祝禱方面:「鑿井疏畦散鄰社,千年枸杞夜
長號,萬丈丹梯誰羽化」跟「五葉花開到處春」兩句,則
是對應著上方方位的詩句,鑿井取出灌溉用水源到耕作的
農田中,甚至還有多餘的豐沛水源能共同滋潤著鄰社的需
求,枸杞樹果實具有延年益壽功效更因樹齡千年而顯珍貴,
最後透過希望能登高更近天際究竟成仙的渴望,來書發自
己往後亦能逍遙於此的心願;在海會殿上梁文中藉由達摩
禪師傳法中土,一花開五葉的寄寓,說明興建此海會殿之
後,其廣播佛法將亦如達摩禪師一般,開枝散葉,使佛教
信仰更推向興盛的一峰。
總觀以上上梁文中整箇方位詩群組,吾人可以發現在文人
創作的祝禱詩句中,多有或明示,或暗寓著文人對於週遭
環境、天文地象的認知與觀察。其中涵蓋範圍非常廣泛,
諸如:切合主題建築物之人、事、物描寫、宗教信仰、地
處環境因不同時辰而有變化的景致、個人追求的虛空致靜
的意境層面,甚至是寄託想像的未來生活情趣皆可成為創
作的靈思來源,而詩中對於高遠縹緲的未知宇宙與地上耕
作豐饒物產的描述亦多可見。綜觀中國整個文學作品之中,
應以上梁文中獨有的六方位詩,在中國所注重之方位觀念
上,書寫最為集中,而實有再進一步探求之必要與迫切。
〈三〉許願句
所有上梁文中許願句此段有個特點,即是在於此段開頭第
一句必言「願伏上梁之後」,其後則是對於上梁後的祝願。
在許願句的內容上,不外乎祈求上蒼能對給予風調雨順、
海外昇平、天無異象、耕作有成、市井小民日進斗金,在
位者身體康健、步步高升,或是親友往還之輩皆能福壽安
康之類的祈望。
筆者在以蘇軾〈白鶴新居上梁文〉、〈海會殿上梁文〉兩
文作試析的過程中,乃發現有一有趣現象:或為兩文作者
皆為同一人的關係,因此在兩上梁文最末的許願句部分竟
有「氣爽人安」、「年豐米賤」兩個詞彙的重複出現。在
此處是否有可對應到作者蘇軾對於所處時代的最衷期待,
亦未有可知,但或許經由後續文獻考證比照與身家背景對
應之下,或可得窺其人之處世期望與特別之民生關注處亦
是可能。
三、結語
〈上梁文〉中可供探討研究的主題甚為豐富可觀,抒寫主
題範圍非常廣泛,其中涵蓋文學創作、宗教信仰、建築儀
式、民間習俗等等。而在其內容上所呈現文人對週遭環境
的觀察與其心境融於作品中緊密結合、民生關注、環繞建
築主體的四方環境乃至天文地理、神祇信仰,都是〈上梁
文〉中留存下來之珍貴文獻紀錄。對於此珍貴文獻仍須於
往後陸續觀察中,再做進一步研究,以求對於〈上梁文〉
有更清晰的觀察。上梁文初探──以蘇軾為例 - Xuite - BrickView https://bit.ly/3rGL8bJ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