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rxlTbQ
眾所周知的儒家創始人是孔子,而孔子說自己不是聖人,孔子說周公才是聖人。
周公,就是周武王的四弟,周公旦。 周易就是周文王周武王還有周公旦接力寫完的。 被孔子視為至寶。
嵇康,就是"竹林七賢"裡面最有名的一個,因為他很叛逆。 有點東晉搖滾的吶喊的意思,他不但用邏輯論證了周公不是聖人,還特別喜歡玩行為藝術,他和"竹林七賢"裡面的另一位 向秀 一塊打鐵,向秀給他拉風箱。
介紹完主角背景,我們正式開始。
話說武王伐纣以後,紂王帶著妲己自殺了,咱們周武王是聖君,總不能把人家紂王滅族了不是? 就把紂王的家人都歸攏到一塊,還給紂王的兒子武庚一塊封地里,但是又怕武庚還想謀反,就把自己的三弟和五弟,也就是 管叔 和 蔡叔,封到武庚的旁邊,看著他。 周公旦是四弟,在家給武王當軍師。
解決了這些以後挺高興,武王就死了。
武王的兒子還小,周公就理所當然的攝政了。
但是問題還有三弟 管叔 呢,也輪不到你四弟 周公旦啊。
三弟管叔和五弟蔡叔起兵了,還夥同他們應該防備的 武庚 一塊起兵,有點監守自盜的感覺。
這次起兵被周公派九弟 康叔 鎮壓了,這件事被詳細的記錄在易經中的晉卦里:"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
然後周公就一直輔佐周成王,成了後世大臣的典範。
——這是孔子承認的正史。
嵇康出場了,問題來了
嵇康說:那三弟管叔和五弟蔡叔是周武王封的沒錯吧? 周武王是聖君沒錯吧? 後面周武王剛死的時候,周成王還小,誰知道你周公旦會不會殺了小成王自己當了王? 所以管叔和蔡叔這叫清君側而不是反叛。
后世也有贊成這個觀點的,白居易就說過:「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站在當時的節點上,是沒有辦法知道周公是不是會篡權的。
更有可能的是,周公正是因為管叔和蔡叔的謀反,才覺得"人言可畏",從而就不篡權了。
所以後世尊周公為聖人的孔子,其實也是只看到了一面。 或者說,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那一面。
那麼問題又來了,嵇康駁斥周公和孔子,就為了顯示自己「非主流」嗎?
"非主流"的嵇康的獨立思考
嵇康主要是為了反對司馬氏。 這事還得從曹操說起。
話說曹操雖然以"奸雄"流傳,但是曹操對於民生還是很注重的,不然也不會演出"割自己的頭髮來懲罰自己馬踏莊稼"的戲碼。 所以曹家還是很得人心,然而篡了曹家的位置的司馬家卻很殘暴,所以當時很多人不喜歡司馬家,以這個嵇康為最甚。
由於司馬家從經典中找"禪讓"的理論根據,嵇康就打破經典的壟斷地位,讓司馬家的"引經據典"變成無本之木。
所以嵇康才有了"非湯武而薄周孔"的說法。
在司馬氏攝政之後,發生了著名的淮南三叛:淮南地區的三位將軍(揚州刺史文欽、鎮東將軍毋丘儉、征東將軍諸葛誕)先後叛亂。 他們之所以起兵,是不滿司馬氏的攝政,試圖恢復曹魏的政權,趕走司馬氏。 嵇康對管、蔡的辯護,就彷彿是在歌頌三位將領的反叛。
司馬昭當然沒有這般的思辨性,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只可惜成王敗寇,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嵇康也沒逃過去,被司馬家以一個莫名其妙的罪名處死了,據說是嵇康的好友呂安的老婆被呂安的哥哥侮辱了,呂安的哥哥反而倒打一耙,把呂安和他老婆還有嵇康都給告了,結果司馬昭借機就把嵇康給斬了。
當然嵇康很有文采風流,行刑前跟人要了一把琴,彈奏了一曲《廣陵散》,並歎息這個曲子從此絕跡了,死時年僅三十九歲。
所以說,獨立思考,很可貴哦。 有的時候,可以比命還貴。
-------------------
意思是:還有我常常要說一些非難成湯、周武王和輕視周公、孔子的話。
這句話出自魏晉文學家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節選片段如下:
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此事會顯,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
節選片段譯文如下:
還有我常常要說一些非難成湯、周武王和輕視周公、孔子的話,如果做官以後不停止這種議論,這件事情總有一天會張揚出去,為眾人所知,必為世俗禮教所不容,這是第一件無論如何不可以這樣做的事情。
作者簡介:
嵇康(224年—263年[1],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 漢族,譙國铚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 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 嵇康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袁宏稱其為"竹林名士"之一。 他的事蹟與遭遇對於後世的時代風氣與價值取向有著巨大影響。 嵇康工詩善文,其作品風格清峻。 他注重養生,曾著《養生論》。 有《嵇康集》傳世。 他的作品反映出時代思想,並且給後世思想界、文學界帶來許多啟發。
作品賞析:
魏晉之際,活躍著一個著名的文人集團,時人稱之為"竹林七賢",即:嵇康、阮籍、山濤、劉伶、向秀、阮鹹、王戎。 當時,政治上正面臨著王朝更迭的風暴。 "七賢"的政治傾向親魏,後來,司馬氏日興,曹魏日衰,勝負之勢分明,他們便分化了。 首先是山濤,即山巨源,投靠司馬氏作了官,隨之他又出面拉嵇康。 嵇康是"七賢"的精神領袖,出身寒門,與魏宗室通婚,故對司馬氏採取了拒不合作的態度。 為了表明自己的這一態度,也為了抒發對山巨源的鄙夷和對黑暗時局的不滿,他寫下了這篇有名的絕交書。 劉禹錫說:「八音與政通,文章與時高下。 "《與山巨源絕交書》正是魏晉之際政治、思想潮流的一面鏡子。 直觀地看,這篇書信是嵇康一份全面的自我表白,既寫出了他"越名教而任自然",放縱情性、不受拘羈的生活方式,又表現出他傲岸、倔強的個性。 然而,其認識意義並不止於此。 一方面,讀者可從嵇康憤激的言詞中體會到當時黑暗、險惡的政治氛圍;另一方面,嵇康是"竹林七賢"的領袖,在士人中有著很高的威望和相當大的影響,因此,這篇書信中描寫的生活旨趣和精神狀態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部分反映出當時社會風貌和思想潮流。
意思是:還有我常常要說一些非難成湯、周武王和輕視周公、孔子的話。 這句話出自魏晉文學家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節選片段如下: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此事會顯,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 節選片段譯文如下:還有我常常要說一些非難成湯、周武王和輕視周公、孔子的話,如果做官以後不停止這種議論,這件事情總有一天會張揚出去,為眾人所知,必為世俗禮教所不容,這是第一件無論如何不可以這樣做的事情。 作者簡介:嵇康(224年―263年[1],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 漢族,譙國 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 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 嵇康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袁宏稱其為"竹林名士"之一。 他的事蹟與遭遇對於後世的時代風氣與價值取向有著巨大影響。 嵇康工詩善文,其作品風格清峻。 他注重養生,曾著《養生論》。 有《嵇康集》傳世。 他的作品反映出時代思想,並且給後世思想界、文學界帶來許多啟發。 作品賞析:魏晉之際,活躍著一個著名的文人集團,時人稱之為"竹林七賢",即:嵇康、阮籍、山濤、劉伶、向秀、阮鹹、王戎。 當時,政治上正面臨著王朝更迭的風暴。 "七賢"的政治傾向親魏,後來,司馬氏日興,曹魏日衰,勝負之勢分明,他們便分化了。 首先是山濤,即山巨源,投靠司馬氏作了官,隨之他又出面拉嵇康。 嵇康是"七賢"的精神領袖,出身寒門,與魏宗室通婚,故對司馬氏採取了拒不合作的態度。 為了表明自己的這一態度,也為了抒發對山巨源的鄙夷和對黑暗時局的不滿,他寫下了這篇有名的絕交書。 劉禹錫說:「八音與政通,文章與時高下。 "《與山巨源絕交書》正是魏晉之際政治、思想潮流的一面鏡子。 直觀地看,這篇書信是嵇康一份全面的自我表白,既寫出了他"越名教而任自然",放縱情性、不受拘羈的生活方式,又表現出他傲岸、倔強的個性。 然而,其認識意義並不止於此。 一方面,讀者可從嵇康憤激的言詞中體會到當時黑暗、險惡的政治氛圍;另一方面,嵇康是"竹林七賢"的領袖,在士人中有著很高的威望和相當大的影響,因此,這篇書信中描寫的生活旨趣和精神狀態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部分反映出當時社會風貌和思想潮流。
------------------------------
(「竹林七賢」之名來自「集於竹林之下」的竹林之遊).當山濤推薦好朋友嵇康來洛陽做官,沒料到嵇康不但不領情,
還寫了一篇《與山巨源絕交書》的奇文,稱「志氣所託,不可奪也」,「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此事,
會顯世教所不容」,「不可己嗜臭腐,養鴛雛以死鼠也」。
但是,當嵇康被鍾會陷害而在刑場要行刑,有三千名太學生聯名上書,請求司馬昭赦免嵇康,並希望能讓嵇康來太學講
學,但是沒有被准許。在刑場上,嵇康顧視日影,從容彈奏一曲《廣陵散》,曲罷嘆道「廣陵散於今絕矣」,
隨後赴死,時年四十。臨刑前,幼子幼女問他,你走後我們怎麼辦?這時,他又將自己的兒女託付給了山濤,
留言道「巨源在,汝不孤矣」。
在嵇康被殺後二十年,山濤薦舉嵇康的兒子嵇紹為秘書丞。
其子嵇紹,後為晉朝之侍中,八王之亂中為保護晉惠帝而殉難。
我既感慨於嵇康的真摯,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你忘了年輕時我們不出仕的志願,我就跟你絕交!
臨刑前,想想自己最好的朋友還是山濤,就要孩子們去投靠他.
也感嘆於山濤的義氣,你都寫得下「絕交信」了,還把孩子遠託我照顧,就不怕我不念舊情?
二十年後,我仍舉薦你子為官.(年代未錯的話,當年他就過世了~)
嵇紹也不負先人,為了保護以:「何不食肉糜?」聞名的晉惠帝,以身殉國.而在文天祥的正氣歌中「為嵇侍中血」
一句,即是歌頌他。
此情與義~不負彼此~
我為什麼喜歡歷史?你看ㄡ~
如果沒有竹林七賢~嵇康與山濤並不會認識,
如果沒有嵇康刑前託孤~
如果沒有山濤薦舉其子嵇紹為秘書丞,
不會有八王之亂中保護惠帝而亡的「為嵇侍中血」
世事難料,無怪前人說,我們…正在寫歷史,Sure !
與《與山巨源絕交書》的白話文翻譯
稽康言道: 當年你曾在穎川太守山嶔面前稱道我不願意出仕,我常常認為這是知己之言,然而也常常奇怪我的這番意思,在你來說還不是非常清楚的,是從哪裡你會知道的呢?前年我從河東回來後,顯宗,阿都告訴我說,你議論過想讓我代替你的職位,事情雖然未成,我卻因而知道你原來並不瞭解我。你通達事故,善於應變,對事情多所隨和而對別人很少怪責,而我卻性格率直,心胸狹窄,對很多事情不能容忍,只不過偶然同你認識罷了。近日聽說你升了官,我很驚恐不歡,恐怕你要推薦我出去做官,像廚師不願讓人說只有他自己在割肉,於是硬要把屍祝也拉去幫助自己一樣,使我手執鸞刀,也沾上一身膻腥氣,所以想在這裡詳細 地給你陳述一下事情可否的道理。
我過去讀書,看到有一種所謂既能兼濟天下而又是耿介孤直的人,有的人曾說不可能有這樣的人,現在才相信這樣的人真是會有的。一個人性格上所不能容忍的事情,真不能勉強他去接受。現在大家都說有一種於世無所不堪的通達的人,表面上跟一般俗人沒有兩樣,而內心卻能保持自己的正確主張,能夠隨波逐流而 又一生沒有遺憾,但這只是一種空話而已。老子,莊周,是我的老師,而他們本身卻都居於低賤的官職,柳下惠和東方朔都是通達的人,他們都能安於自己卑微的職位,我怎麼能因為未做大官而輕視他們呢?又孔子因為博愛無私,因而不以擔任執鞭的賤職為羞,楚國的子文本來不想做卿相,卻做上了三次令尹的大官, 這是因為君子有著濟世的意向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當自己顯達了的時候就能兼濟萬物而並不因為顯達就改變自己原來的志向,自己遭到困厄的時候也能怡然自得而心裡沒有什麼苦悶。從這種觀點看來,堯、舜的為君於世,許由的隱居山林,張良的輔佐劉邦,接輿的邊走邊歌,行跡雖有不同,而道理全是一樣的(都 是順乎本性之所至的)。仰頭瞻望一下這幾位可尊敬的人,他們可以說是能實現自己志願的人了。所以君子的各種行為,走的道路雖然不同但所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隨著自己的本性行動,各都傍依於自得的事物安居無悶,因而在«韓詩外傳>>裡才有了「有的人為了做官入了朝廷就再也不想出來,有的人為了求名走向山林再也不想回來」的論調。而且像公子季札以子藏的作風為高,司馬相如仰慕藺相如的氣節,這是說一個人的志向所寄托的趨向,是無法強迫他改變的。
我每次閱讀尚子平、台孝威的傳記,都會感慨地對他們產生仰慕之感,懷念他們的為人。加以少年就失卻嚴父,孤苦無依,因而受到同母兄的驕縱,未有涉獵五經之書,自己的性格又散漫懶惰,弄得筋肉鈍馳,頭和臉常常一月半月地不洗一次,不到太悶癢的程度,就不肯洗髮。每次小便,常常忍著不願起來,一直 憋得使膀胱都顫動起來,才起來就便。又放縱已久,情意高傲散漫,行為簡略失禮,懈怠和散漫互為作用,卻為朋輩所寬容,不指責自己的過錯。又因為讀了老、莊之書,就更增加我的放蕩,所以使得自己追求榮華進取的心意日益衰退,放任本性的念頭轉而日益深厚。這就像捉到的一匹小鹿,假如在幼小的時候使它受 到馴服養育,他就會服從人們的教導管制,假如不是從小,而是等到大了才看見馬絡頭,那就要急遽地轉頭張望,毀壞了所拴的韁繩,不顧一切地狂奔起來,那時雖然用黃金的馬銜來打扮它,用精美的飯萊來餵養它,它還是越發想念深林和一心在豐草上。
隨想-「竹林七賢-嵇康與山濤」~ 近兩千年前的情與義 @ 忙忙鼠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2MevIvl
廣陵散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JoDz8q
廣陵散,古琴曲名,又名廣陵止息[1]。相傳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今江蘇揚州)的民間樂曲,當時用琴、箏、笙、築等樂器演奏。漢代應璩與劉孔才的信說「聽廣陵之清散」。廣陵散描寫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嚴仲子知遇之恩,刺死韓相俠累,然後自殺的故事,因此通常認為是「聶政刺韓相」的別名。
打譜版本
今存琴曲,最早見於唐朝李良輔《廣陵止息譜》,23段[2]。明朝朱權的《神奇秘譜》說此曲「世有二譜,今予所取者,隋宮中所收之譜,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間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間,復入於御府,經九百三十七年矣」。譜中有關於「取韓」、「衝冠」、「發怒」、「投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因此古來琴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看作是異名同曲。
現在通常聽到的版本有以下幾個:一、琴家管平湖從明代《神奇秘譜》修訂來的全本;二、李祥霆、龔一等琴家分別自管平湖的版本做成的節本;三、琴家吳景略、吳文光父子兩代人自《神奇秘譜》修訂的全本及其節本;四、琴家姚丙炎、姚公白父子兩代人自《神奇秘譜》修訂的全本。
據《琴府》中唐健垣先生和王世襄先生的研究,《廣陵散》保留了唐代大曲的特色,相信最遲在晚唐時期已經成曲。
弦式
〈廣陵散〉一曲採用了特別的「慢商調」弦式,即二弦降低大二度與一弦同音。後世有觀點認為二弦(為「臣」)與一弦(為「君」)同,成「凌君」之相,而予以貶低和排斥。另外,此曲充滿了慷慨激烈的情緒,與正統理解的古琴「清微淡遠」的特點大相異趣,也為後世部分理論家(朱熹等)批評。但毫無疑問,〈廣陵散〉早已是流傳最廣的琴曲之一。
其他相關記載
三國時代,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因得罪當時魏國的權臣大將軍司馬昭的寵臣鍾會,而被蒙冤處死,臨行刑前曾彈奏此曲,並於曲終感嘆說:「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古琴記譜方法不記載旋律節奏,琴曲傳承多需師者對弟子講解教授每個樂句,然後對彈。因此即使<廣陵散>的曲譜在當時還有流傳,嵇中散所演奏的版本也因古琴記譜方式的缺陷、沒有經口傳心授而學得此曲的弟子而失傳。如今的<廣陵散>是管平湖先生依據明朝《神奇秘譜》打譜演奏的版本,與嵇中散當年所奏<廣陵散>之異同已未可知。
《太平廣記》三百十七引《靈鬼志》中,提及嵇康由鬼神授〈廣陵散〉一曲。此傳說亦當作「傳授<廣陵散>演奏之法」解。
元代宰相耶律楚材是遼國人,但熱愛漢族的文化,擅長彈琴作詩,曾作一首長詩描述《廣陵散》如何激盪人心。
金庸的《笑傲江湖》裏,衡山派的劉正風和日月教的曲洋創作了琴簫合奏的《笑傲江湖之曲》,小說中寫到該樂曲部分是從〈廣陵散〉改編而來。
神奇秘譜曲意歌詞原文
臞仙按琴史曰,晉書載,廣陵散者,嵇康,字叔夜,譙國之人也。嘗遊會稽,宿華陽亭,引琴而彈,夜分,忽有客詣之,稱是古人,與康共談音律,辭致淸辨,因索琴弾之,爲廣陵散曲,聲調絕倫,遂以授康,仍誓不傳人,亦不言其姓字。時司馬懿爲大將軍,康與鍾會爲長史。會每與康交,而康不爲之禮,會以此憾之,因譖康欲助毌丘儉。司馬懿旣昵信會,遂害之。康將刑東市,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己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時年四十。海內之士莫不痛之。帝尋悟而悔焉,又琴書曰,嵇康廣陵散本四十一拍,不傳於世。惟康之甥袁孝尼能琴,每從康學靳惜不輿,後康靜夜鼓琴彈廣陵散,孝己竊從戶外聽之。至亂聲小息,康疑其有人,推琴而止,出戶果見孝己。止得三十三拍。後孝已會止息意,績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然廣陵散曲,世有二譜。今予所取者,隋宮中所收之譜。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間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間,復入於御府。經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譜爲正。故取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