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簿-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宮   https://photos.app.goo.gl/N3r7qRbhAvFrrf468

24°48'16.7"N 121°01'56.1"E - Google 地圖

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

24°48'16.7"N 121°01'56.1"E - Google 地圖

土牛溝經過竹北高鐵區

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

土牛溝經過竹北高鐵區


相簿  0327-2024竹北土牛溝-水汴頭公園   https://photos.app.goo.gl/LZz6DYF79VVduBej7

24°48'14.9"N 121°02'09.7"E - Google 地圖

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

24°48'14.9"N 121°02'09.7"E - Google 地圖


竹北蕃仔寮土牛溝

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

竹北六家鐵馬行 @ 黑皮的天空 :: 痞客邦 ::

↑番仔寮伯公-福昌宮:建築本體於日治昭和10年(西元1935年)重建,至今已有73年的歷史,是六家高鐵特區內最古老的伯公廟。而廟前的道路是清乾隆26年創設的土牛溝經過的遺址

相簿  https://photos.app.goo.gl/qp5qB775UgU6jTt57

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


水汴頭公園
公三公園承載了過去的歷史,水汴頭、土牛溝以及老宅。竹北六家駐地工作站負責人廖倫光表示,公三公園所在位置原名為番仔寮,在高鐵特定區出現前,這裡沒有所謂的公園。
公三公園所在位置原名為番仔寮,公三公園因為有土牛溝、水汴頭等人文史蹟,而在高鐵特定區內規劃為「番子寮人文公園」
對六家地區舊住民是重要的水源地,也是其共同歷史記憶。當年阡陌縱橫的農家景觀已消失,如今還留下水圳設施,相當有保存價值。


竹北 六家水圳巡禮 part-3:興隆路水汴頭至公三公園番仔寮水汴頭(2014.09.23)
2637文化、參訪
東興圳自興隆路水汴頭往西進入高鐵重劃區後,沿著高鐵五路二段,穿過高鐵橋下,進入公三公園分汴,稱為番仔寮水汴頭。公三公園佔地相當廣,配合著水圳設立不少的花木造景,這裏也是百年前漢、番分界的土牛溝遺址。
竹北 六家水圳巡禮 part-3:興隆路水汴頭至公三公園番仔寮水汴頭(2014.09.23) https://bit.ly/3n3mz6h

竹北客家藝術村東興圳二期工程 23日動工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31BI0n
舊地名番仔寮的公三公園,有土牛溝遺址和水汴頭,保留兩層樓RC建物和紅磚老屋,將整修為水圳故事館

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

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


https://t.ly/UwCL

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


2012/05/13 06:00
〔記者謝武雄/桃園報導〕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最近發現,楊梅市有一段「土牛溝」,「土牛溝」是漢人用來阻擋原住民的建築物,從清代開始修築,以往從南到北是漢番界線,如今發現這段土牛溝是全台碩果僅存,登錄縣文化景觀,也斥資一百六十萬元進行文史調查。
登錄縣文化景觀
縣府文化局長張壯謀表示,清代治理台灣時興建土牛溝隔絕番地,讓原住民不會跑到漢地危害,漢人犯罪也不能跑到番地窩藏。土牛溝是在地面,用石頭豎立為界,再挖出溝來,把溝土堆起來變成界線,因此土堆稱為土牛,加上深溝,故稱為土牛溝。
張壯謀指出,土牛溝是桃園臺地上早期漢人開拓重要證據,土牛溝具有防番作用,當時北部地區從台北到新竹有條完整的土牛溝,是北台灣特殊的人文景觀界線。
永平工商樹林旁
楊梅的這段「土牛溝」位於楊梅市青山二街附近,靠近永平工商樹林旁,當地居民張世捷在此居住十多年,一直以為這段「土牛溝」只是普通排水溝,直到前年初藝人郎祖筠的美籍夫婿到此進行探訪,張世捷才驚覺這段排水溝是寶貝,便主動通知文化局。
經桃園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到場會勘,確定這段土牛溝為台灣從南到北僅存的遺跡,去年底登錄為本縣文化景觀,文建會也核定補助一百六十萬元,供桃園縣政府進行全面調查,研究文化景觀保存及管理原則,並擬定文化景觀保存維護計畫,預計明年二月完成。
楊梅市發現的土牛溝,是全台僅存的漢番界線。(記者謝武雄攝) 《清代漢番界線》楊梅發現土牛溝 全台僅存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


李翹宏0501.pdf (nctu.edu.tw)

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


二重埔/科園區三期徵收-搶救二重埔湧泉/竹東圳在日治時期由竹東鎮二重埔地方士紳林春秀集資,與組成「隆興號」與九芎林姜家,六家林家等共同出資開墾三、四重埔,並聘請日本專業技士於1926年(大正十五年)正式動工興建,於1928年(昭和三年)竣工;為新竹開拓史上規模最大,灌溉面積最廣大的水利工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自己的村史自己寫》村庄的法人性格/神明會/村庄是漢人社會家庭、宗族以外,最重要的社會單位/村庄是一個儀式界定的社會單位,村廟主神的轄境界定了村庄的範圍,村庄是一個祭祀共同體,也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它具有法人的性格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土牛」是清廷政府用來當做漢番界線的大土堆,土堆旁有深溝稱為「土牛溝」,全台各地都有,用來區隔漢人跟原住民的活動範圍。
土牛溝 - 雪花台湾 https://bit.ly/379AzpH

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


儘管土牛溝或土牛紅線的身分,是清代隔絕漢人與平埔族的「漢番邊界」,但事實上,這樣一條溝根本擋不住需要大量土地的移民漢人,這條溝也沒什麼防禦作用,至於土牛,更是堆在界外的大土堆而已,並不是像萬里長城一樣築牆,所以隔絕效果非常有限。那土牛溝的用途到底是什麼呢?實際上這條溝,是用來分別漢番地權,假設漢人越界開墾,出現爭議的時候,官府就可依照土牛溝的位置進行裁判,在這條番界之外的土地進行開墾,相當於在清帝國的統治區外,住在外頭的原住民們,是不需依照大清律例繳納賦稅、服勞役的。另一方面,漢人是被禁止在界外開墾的,儘管土牛溝的隔絕效果很差,但因為它的「國界」性質,官府在裁判界外原漢爭議的時候,通常都會是原住民方較為得利,漢人開墾界外土地,必須繳納番租,隨著時光流逝,界外土地才慢慢成為漢人墾地,與界內平埔族故地被漢人快速的以巧取豪奪的方式取得,兩者不盡相同。-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野地旅) https://bit.ly/3n99M2e

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


新竹縣竹北市高鐵特區高樓林立,一條小水圳貫穿蜿蜒,全長約5公里,雖早已失去灌溉功能,有260多年歷史的她卻是在地居民的記憶河流,居民期待這條「藍帶」沿線結合綠帶妥善保存,成為「水岸復興」的最美地景。
竹北市的土牛溝是早年平埔族與漢人的分界溝渠,其中水汴頭是六張犁圳(又稱東興圳)的重要分水汴,縣府文化局追古溯源,發現開鑿六張犁圳的林先坤大約1752年來台,從清朝至今超過260年,全盛時期的農田灌溉面積達300多公頃,這裡也被譽為「新竹米倉」。
看似平凡無奇的小水溝,歷經兩百多年,至今仍水流潺潺,5公里長的水路分流為十五朗圳、低圳、高圳,它曾見證過六家的阡陌縱橫轉為高樓林立,是舊時代居民的生命泉源,更是現代城市中的親水綠廊帶。其中一小段經縣府整理,成為附近居民散步休閒的最佳去處。
東平里長林顥峰說,六家一帶曾是「穀倉」,到處都是農田,水圳密布,農民靠這條水灌溉,但誰也沒料到時代變遷,現在已變成高地價區,農田沒了,大樓林立,目前僅剩一條彎彎細流;按現今公告地價,這條水圳身價起碼3億元起跳
【設計與生活】竹北3億身價東興圳…在地人記憶河流 @ 晨陽共好機構-晨陽開發設計有限公司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7Sg9k1

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下載 - 2020-12-11T152224.976


竹北市東區都市化高樓林立,自清代由林家開墾的六家地區,保存了難得的傳統客家聚落和農業水利設施─東興圳,圳路沿線周圍擁有八處古蹟、歷史建築,包括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文化資源豐富,因此,新竹縣政府將竹北國際客家藝術村計畫列為重要文化政策,獲前瞻計畫補助。
圳路沿線古蹟、歷史建築豐富
文化局表示,在農業時代,東興圳提供農田灌溉、引水洗衣和摸魚抓蝦;今天這條歷史水圳變成都市綠帶,作為市民尋根的見證和鄉土教育,從「生產」的角色轉型為「生活」舞台。為重新連結水圳與人的緊密關係,縣府研擬竹北六張犁東興圳整體景觀再造計畫,希望展開東興圳的新故事。
一期工程已於6月6日動工
此計畫獲核定總經費約兩億元,分二期監造設計及發包。其中,第一期工程一億餘元,已在今年六月六日動工,預計明年中竣工,主要範圍為公廿六、廿七、廿八公園,即自強南路與中山高之間的水圳景觀工程再造,長約一.一公里,包括水圳環境改善、景觀設施、鋪面、植栽、水電等工程。
第二期工程於上月決標九千多萬元,以歷史建築汾陽堂和公三公園等為工程範圍。其中,舊地名番仔寮的公三公園,有土牛溝遺址和水汴頭,保留兩層樓RC建物和紅磚老屋,將整修為水圳故事館,提供圖書室、水圳文史展覽室、輕食區及多功能教室等社區公共空歷,還將規劃兒童戲水設施。
還有歷史建築竹北泉州厝汾陽堂,主建築二○一五年已整修竣工,這次將修繕附屬建築,將規劃興隆國小通學步道,讓學童安全的上學和回家。另外,交大客家學院北側的綠三十九水圳,也將一併做環境整理。新竹縣竹北客家藝術村 東興圳二期工程23日動工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W1uEwf

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


牛路頭與土牛溝
  下員山地區從前為榛狉之區,後來成為六張犁地方放牛之地。牛路頭係趕牛隻入草原之交通要衝,故名,亦係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築之土牛溝舊址,為分隔漢番之界線。如今這「土牛溝」已灰飛煙滅,難覓其蹤了。
  根據 施添福 教授整理出來的史實資料指出:「土牛、土牛溝或土牛紅線,是清代台灣自南而北陸續劃定的人文界線。清代治理台灣,一者為防漢民窩藏於番地,二者為使生番不能逸出為害,遠在康熙末年即採取了分疆劃界的策略。此一策略最初僅以隔離漢民和生番為目的,但到了乾隆年間,卻有逐漸演變成劃分漢民、熟番和生番界限的傾向。另一方面,為了落實此一隔離策略而採取的具體做法,亦前後略有不同。先是在生番出沒的要口處,立石為界;繼而不但立石,而且在立石處開溝;最後則在彰化縣和淡防廳一帶,「以山溪為界,其無山溪處,亦一律挑溝堆土,以分界限」。築為界限的土堆,以其外形如臥牛,故稱土牛;而位居其側的深溝,則稱為土牛溝。此外,最初畫界時,為了在存檔圖冊中表示番界經過的地方,曾經使用紅筆在圖上畫線,其後雖然亦使用其他顏色表示番界,但習慣上一直沿用最早使用的紅線,以指稱地圖上無形的番界,而以土牛代表地表上有形的界線,故兩者合稱土牛紅線。」[1]
  本地區附近土牛溝的位置,其自北延伸的路線大致是「………枋寮-犁頭山-十塊寮-芒頭寮-番仔寮-隘口-七份仔-員山仔-金山面與柴梳山接壤處-埔頂-石頭坑-雞蛋面-蜈蜞窩-巡司埔………。」[2]
土牛溝是歷史、人文地界,代表閩客族群與原住民間特殊歷史、經濟及空間地標之意義。如今這「土牛溝」依稀可從「下員山路」(以前之牛車路)追憶一二。
牛路頭與土牛溝 @ 金山面文史工作室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oHd3pY


新竹縣湖口鄉土牛溝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全台保存最完整的「土牛溝」遺跡。

土牛溝是清代在台灣用來隔開漢人與原住民的政策,今天的影片帶大家走訪全台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土牛溝遺跡桃園楊梅土牛溝
(4) Facebook https://bit.ly/47ICoa3
何謂土牛溝? (4) Facebook
清朝統治台灣時,最初能實際控制的地區為西部的平原地帶,至於原住民生活的區域則不在管轄範圍。為避免漢人與原住民族群彼此發生衝突,自康熙61年(1722年)起,清政府實施漢番隔離政策。最初以設立界碑的方式,規範漢人生活區域,嚴禁漢人超越其區域。(《大清律例》有規定「凡民人偷越定界,私入臺灣番境者,杖一百」,而杖有規定型式為「大竹板,大頭闊二寸小頭闊一寸五分,重不過二斤」,依照重量換算,那根杖大約是1公斤多,而目前市面上最普遍能買到的掃把大約重量為0.4公斤。有實驗精神的人,不妨買稍微重一些的掃把,往自己屁股上猛力招呼100下,體驗一下清朝政府對於偷入原住民領域的人,究竟有多愛之深責之切。)(多提一句,捷運石牌站附近就保留這種漢番界碑,同時石碑也成為石牌地名的由來。)
到了乾隆時期,隔離政策則加碼成「挖溝」作為分界線。也就是在原漢兩族的交界處,挖深溝,隔離雙方往來。由於挖出來的土會堆在溝旁,遠看像躺臥的牛,因此又被稱為「土牛溝」
而土牛溝的樣貌,根據臺中市石岡區土牛國小校園內,清乾隆26 年(1761)彰化知縣張世珍所立的 「 勘定踏地界碑記 」提及: 「 每土牛長貳丈,底闊壹丈,高捌尺,頂闊六尺。每溝長壹伍丈,闊壹丈貳尺,深陸尺,永禁人民逾越私墾 」。這裡就講我最有感的「高度」,也就是「深度」的部分(至於為何高度最讓我有感,大家看我拍攝的影片就會知道了),清朝一尺大約30~35公分,乘以8,就可得知土牛溝深約240~280公分之間。
土牛溝對於隔離原漢族群有沒有效呢?答案是......當然沒效!
280公分雖然的確會造成翻越上的困難,但只要有心,還是能夠迅速翻越。結合我們現在的生活經驗,校園往往設立圍牆作為隔閡,但如果沒有人巡視,要翻越也只是分分鐘的事。
所以,對於想要討生活的漢人族群而言,面對沒有人員巡視以及駐守的土牛溝,大概只是搶人地盤前的熱身運動而已吧?
土牛溝作為昔日清朝勢力範圍的遺跡,隨著各地區的逐漸開發,陸續被填平而消失。像是前面提到,曾有土牛溝經過的台中土牛國小,也只剩當年的界碑而不見深溝。
所以如果想要見識「土牛溝」的樣貌,此次下巴帶我前往的桃園楊梅,就是最好的選擇。(附近明顯的地標為:永平工商。)
我看到土牛溝的那一刻,心情非常興奮,畢竟課本或文件上的資料我看得多,實際樣貌卻是第一次見到。
走在野草瀰漫(而且還長得超級高,有些甚至高達我的腰部),而且毫不起眼的深溝中(裡面還有些許垃圾),說真的,心情有點小激動呀!心中不由得開始幻想,當初清朝政府動用多少人力挖出深溝?又有多少漢人闖過這條深溝?會不會原漢兩族還在這條深溝旁直接開打?
能夠實際走一趟,讓眼前的經驗結合書籍的知識,真的是一件非常棒的事。
如果被我說的有點心動,不妨在路過桃園楊梅時,可以順帶造訪(大概花不到10分鐘就能逛完);如果實在無法前往,我也在此次旅程中拍下紀錄影片(放在留言區),個人推薦在學校教課的老師,不妨使用這個影音資源,讓學生有機會更多認識台灣在清朝時代的一個歷史痕跡吧。
圖片為:桃園楊梅土牛溝
第一張照片,大家可以看到土牛溝其中一側的溝壁。
第二、第三張,從上方照本人在土牛溝的畫面。
第四張,用本人當比例尺,可以看到土牛溝高度超過我的身高。順帶一提,本人正上方的那位女士是下巴的娘親,一位非常和善又有活力的太太。
最後,留言區有本人拍攝的紀錄影片,歡迎點進去觀賞呀。
(我可是很好的重現。翻越邊界是多麼有挑佔的一件事呀。)
(4) 【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台灣歷史、海洋神話、平埔族群、原住民傳說、舊社考古遺址、傳統民俗文化、口傳史詩故事等 | Facebook https://bit.ly/45BHIuf
---------------
清國設立的土牛溝分開的民(熟番)和番(生番),因為清國的民,指的是入清國税籍(國籍)的皇帝子民。
————————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皇帝命令全臺歸化大清的熟番(平地原住民),即日起改用漢姓、語文、宗教、習俗等,化番為民,改社為庄。1773年又規定:「寄籍臺灣20年以上,才能入籍臺灣,成為唐山移民。」等於斷絕了唐山客改籍台灣的可能性。
#薙髮易服
由於來台的兵丁及官員皆由福建派出,且規定「臺灣文武官員,亦不許帶家屬前往。」而官兵鄙視番人且奴役台灣番人,尤其視番人為「非人」,所以台灣人民在官府的治理下,極為辛苦。或許在當時,設法使「不是人」的番人「閩粵化」被視為德政。故意用苛政,促其「閩粵化」。
雍正年間授命來臺,繪製臺灣地圖的耶穌教會,宣教師德麥拉(Padre de Mailla),曾目睹當地熟番,飽受通事及當地官吏殘酷的治理,向當時福建總督反應,得到的回答竟是:「彼欲停留野蠻狀態,對彼等自更加為不幸。我等圖使彼等成為人,如果彼等不欲成為人,乃彼等之不幸也。」
這種利用不平等的待遇,促使番人閩粵化,經由私下殘酷統治,以達到目的。而台灣熟番在殘酷的現實下只有被閩粵化一途,才能生存,何況臺灣在各個平埔族割據下,南部平埔族人口大量繁衍,在有限耕地下,無田可耕者時就需往外開拓。然而在臺灣雖同樣是平埔族(熟番)卻彼此語言不通,甚至彼此相敵,而清朝法令也規定不許番民越界侵墾。在此情況,平埔族人為抬身價,避免不平等稅賦,就會以閩粵人的身份外出成為墾民,其途徑除語言外,就是剃髮蓄辮改漢姓。

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

(4) Facebook


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番仔寮伯公-福昌宮建築本體於日治昭和10年(西元1935年)重建,是六家高鐵特區內最古老的伯公廟。而廟前的道路是清乾隆26年創設的土牛溝經過的遺址/竹北六家興隆路水汴頭至公三公園番仔寮水汴頭/公三公園所在位置原名為番仔寮,公三公園因為有土牛溝、水汴頭等人文史蹟,而在高鐵特定區內規劃為「番子寮人文公園」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相簿-湖口顯聖宮旁-漢番界線土牛溝(台灣世界級的文化遺產)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全台保存最完整的「土牛溝」遺跡。

土牛溝是清代在台灣用來隔開漢人與原住民的政策,今天的影片帶大家走訪全台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土牛溝遺跡
(4) Facebook https://bit.ly/47ICoa3
何謂土牛溝? (4) Facebook
清朝統治台灣時,最初能實際控制的地區為西部的平原地帶,至於原住民生活的區域則不在管轄範圍。為避免漢人與原住民族群彼此發生衝突,自康熙61年(1722年)起,清政府實施漢番隔離政策。最初以設立界碑的方式,規範漢人生活區域,嚴禁漢人超越其區域。(《大清律例》有規定「凡民人偷越定界,私入臺灣番境者,杖一百」,而杖有規定型式為「大竹板,大頭闊二寸小頭闊一寸五分,重不過二斤」,依照重量換算,那根杖大約是1公斤多,而目前市面上最普遍能買到的掃把大約重量為0.4公斤。有實驗精神的人,不妨買稍微重一些的掃把,往自己屁股上猛力招呼100下,體驗一下清朝政府對於偷入原住民領域的人,究竟有多愛之深責之切。)(多提一句,捷運石牌站附近就保留這種漢番界碑,同時石碑也成為石牌地名的由來。)
到了乾隆時期,隔離政策則加碼成「挖溝」作為分界線。也就是在原漢兩族的交界處,挖深溝,隔離雙方往來。由於挖出來的土會堆在溝旁,遠看像躺臥的牛,因此又被稱為「土牛溝」
而土牛溝的樣貌,根據臺中市石岡區土牛國小校園內,清乾隆26 年(1761)彰化知縣張世珍所立的 「 勘定踏地界碑記 」提及: 「 每土牛長貳丈,底闊壹丈,高捌尺,頂闊六尺。每溝長壹伍丈,闊壹丈貳尺,深陸尺,永禁人民逾越私墾 」。這裡就講我最有感的「高度」,也就是「深度」的部分(至於為何高度最讓我有感,大家看我拍攝的影片就會知道了),清朝一尺大約30~35公分,乘以8,就可得知土牛溝深約240~280公分之間。
土牛溝對於隔離原漢族群有沒有效呢?答案是......當然沒效!
280公分雖然的確會造成翻越上的困難,但只要有心,還是能夠迅速翻越。結合我們現在的生活經驗,校園往往設立圍牆作為隔閡,但如果沒有人巡視,要翻越也只是分分鐘的事。
所以,對於想要討生活的漢人族群而言,面對沒有人員巡視以及駐守的土牛溝,大概只是搶人地盤前的熱身運動而已吧?
土牛溝作為昔日清朝勢力範圍的遺跡,隨著各地區的逐漸開發,陸續被填平而消失。像是前面提到,曾有土牛溝經過的台中土牛國小,也只剩當年的界碑而不見深溝。
所以如果想要見識「土牛溝」的樣貌,此次下巴帶我前往的桃園楊梅,就是最好的選擇。(附近明顯的地標為:永平工商。)
我看到土牛溝的那一刻,心情非常興奮,畢竟課本或文件上的資料我看得多,實際樣貌卻是第一次見到。
走在野草瀰漫(而且還長得超級高,有些甚至高達我的腰部),而且毫不起眼的深溝中(裡面還有些許垃圾),說真的,心情有點小激動呀!心中不由得開始幻想,當初清朝政府動用多少人力挖出深溝?又有多少漢人闖過這條深溝?會不會原漢兩族還在這條深溝旁直接開打?
能夠實際走一趟,讓眼前的經驗結合書籍的知識,真的是一件非常棒的事。
如果被我說的有點心動,不妨在路過桃園楊梅時,可以順帶造訪(大概花不到10分鐘就能逛完);如果實在無法前往,我也在此次旅程中拍下紀錄影片(放在留言區),個人推薦在學校教課的老師,不妨使用這個影音資源,讓學生有機會更多認識台灣在清朝時代的一個歷史痕跡吧。
圖片為:桃園楊梅土牛溝
第一張照片,大家可以看到土牛溝其中一側的溝壁。
第二、第三張,從上方照本人在土牛溝的畫面。
第四張,用本人當比例尺,可以看到土牛溝高度超過我的身高。順帶一提,本人正上方的那位女士是下巴的娘親,一位非常和善又有活力的太太。
最後,留言區有本人拍攝的紀錄影片,歡迎點進去觀賞呀。
(我可是很好的重現。翻越邊界是多麼有挑佔的一件事呀。)
(4) 【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台灣歷史、海洋神話、平埔族群、原住民傳說、舊社考古遺址、傳統民俗文化、口傳史詩故事等 | Facebook https://bit.ly/45BHIuf
---------------
清國設立的土牛溝分開的民(熟番)和番(生番),因為清國的民,指的是入清國税籍(國籍)的皇帝子民。
————————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皇帝命令全臺歸化大清的熟番(平地原住民),即日起改用漢姓、語文、宗教、習俗等,化番為民,改社為庄。1773年又規定:「寄籍臺灣20年以上,才能入籍臺灣,成為唐山移民。」等於斷絕了唐山客改籍台灣的可能性。
#薙髮易服
由於來台的兵丁及官員皆由福建派出,且規定「臺灣文武官員,亦不許帶家屬前往。」而官兵鄙視番人且奴役台灣番人,尤其視番人為「非人」,所以台灣人民在官府的治理下,極為辛苦。或許在當時,設法使「不是人」的番人「閩粵化」被視為德政。故意用苛政,促其「閩粵化」。
雍正年間授命來臺,繪製臺灣地圖的耶穌教會,宣教師德麥拉(Padre de Mailla),曾目睹當地熟番,飽受通事及當地官吏殘酷的治理,向當時福建總督反應,得到的回答竟是:「彼欲停留野蠻狀態,對彼等自更加為不幸。我等圖使彼等成為人,如果彼等不欲成為人,乃彼等之不幸也。」
這種利用不平等的待遇,促使番人閩粵化,經由私下殘酷統治,以達到目的。而台灣熟番在殘酷的現實下只有被閩粵化一途,才能生存,何況臺灣在各個平埔族割據下,南部平埔族人口大量繁衍,在有限耕地下,無田可耕者時就需往外開拓。然而在臺灣雖同樣是平埔族(熟番)卻彼此語言不通,甚至彼此相敵,而清朝法令也規定不許番民越界侵墾。在此情況,平埔族人為抬身價,避免不平等稅賦,就會以閩粵人的身份外出成為墾民,其途徑除語言外,就是剃髮蓄辮改漢姓。

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

(4) Facebook


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番仔寮伯公-福昌宮建築本體於日治昭和10年(西元1935年)重建,是六家高鐵特區內最古老的伯公廟。而廟前的道路是清乾隆26年創設的土牛溝經過的遺址/竹北六家興隆路水汴頭至公三公園番仔寮水汴頭/公三公園所在位置原名為番仔寮,公三公園因為有土牛溝、水汴頭等人文史蹟,而在高鐵特定區內規劃為「番子寮人文公園」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相簿-湖口顯聖宮旁-漢番界線土牛溝(台灣世界級的文化遺產)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竹北東平里土牛溝/竹北蕃仔寮土牛溝/250年老榕樹土地公福昌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竹北東平里全台所得第五 人行道老舊破洞惹民怨
2024-04-29 08:24 聯合報/ 記者
新竹縣竹北東平里全台所得第五 人行道老舊破洞惹民怨 | 桃竹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JAm0hj
林姓住戶抱怨,興隆路三段人行步道地磚大小不一,且有的凸起、有的破損,甚至還有路面落差超過5公分。記者黃羿馨/攝影
新竹縣竹北市東平里綜合所得以281.4萬位居全台第五名,居民納稅多,且興隆路三段社區每戶房價近4000萬,但周邊人行道卻已達10餘年未整修,加上樹根隆起,導致路面高低不平、地面坑洞不斷,住戶抱怨連連。
東平里長林顥峰盼盡速改善,並以水泥壓花地坪取代地磚,避免容易破損再次產生路面凹洞。新竹縣工務處表示,將以受損較嚴重路段先行改善。
竹北市民代表彭竣志指出,興隆路二段從新竹地檢署起直至興隆路三段,過去鋪設的人行道地磚已達15年未整修,民眾多次陳情地磚多處坑洞、破損,且樹根隆起造成路面崎嶇高低落差,行人、娃娃車、自行車與輪椅族皆無法順利通行,甚至還有慢跑民眾差點跌倒受傷。
彭竣志指出,新竹縣政府和竹北市公所都在推行友善人行道和YouBike,但基本通行的人行道卻破舊不堪,盼能先行修復興隆路二段至三段約300公尺的人行道,讓市民出入安全,並全面盤點老舊、破損的人行道,編列經費修繕。
林姓住戶抱怨,興隆路三段人行步道地磚大小不一,且有的凸起、有的破損,甚至還有路面落差超過5公分,慢跑時都要特別閃避破損或凸起的路段,非常容易造成運動傷害,甚至跌倒受傷,且地磚褪色後也相當不美觀。
林顥峰也指出,由於興隆路二段至興隆路三段人行步道維修工程浩大,盼新竹縣政府先行修復嘉政二街至六街約200公尺已開發地段,且舊式地磚底下很容易破損造成凹凸不平,盼以水泥壓花地坪取代地磚,至於行道樹的樹穴也要放大,避免樹根延伸破壞人行道。
新竹縣工務處表示,有關興隆路三段北側人行道鋪面不平整及行道樹根隆起問題,工務處將受損較嚴重路段,先以開口合約標案進行改善,其餘路段因範圍較大,將列為中、長期改善計畫,並擬向中央爭取經費補助辦理。
竹北市民代表彭竣志指出,興隆路三段過去鋪設的人行道地磚多處坑洞、破損,且樹根隆起造成路面崎嶇高低落差。記者黃羿馨/攝影
竹北市民代表彭竣志指出,興隆路三段過去鋪設的人行道地磚多處坑洞、破損,且樹根隆起造成路面崎嶇高低落差。記者黃羿馨/攝影
興隆路三段社區每戶房價近4000萬,但周邊人行道卻已達10餘年未整修,加上樹根隆起,導致路面高低不平、地面坑洞不斷。記者黃羿馨/攝影
興隆路三段社區每戶房價近4000萬,但周邊人行道卻已達10餘年未整修,加上樹根隆起,導致路面高低不平、地面坑洞不斷。記者黃羿馨/攝影
興隆路三段周邊人行道路面高低不平、地面坑洞不斷,住戶抱怨連連。記者黃羿馨/攝影
新竹縣竹北東平里全台所得第五 人行道老舊破洞惹民怨 | 桃竹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JAm0hj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