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鯨傳奇:怒海之心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白鯨記-冒險犯難精神,被稱為美國的荷馬史詩

荷馬的尚武精神/盲詩人荷馬(hemeros)創編成兩部傳世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不學詩,無以言”,詩在古希臘是教育的必修科目,凡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希臘公民大都熟悉荷馬史詩,才情恣肆的詩人和雄辯滔滔的政論家當然更能夠隨意援引/荷馬史詩不會是詩人某天的突發靈感,也不可能是一空倚傍的閉門造車,而是在古代民間文學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它取材於逐漸積累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荷馬史詩之所以被譽為人類童年的精神記錄,所記錄的不僅僅是戰爭和歷史,而是記錄了人類童年時期的精神成長史從神性到人性的精神復甦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goo.gl/maps/GQhr2iFGYZa5W3FZ9

南塔克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塔克特(英語:Nantucket)是美國麻薩諸塞州南部的一個島嶼,與塔克奈克島(Tuckernuck Island)和木斯基格島(Muskeget Island)組成南塔克特鎮(其範圍與南塔克特縣同,且為縣治所在)。面積272.6平方公里。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9520人。
成立於1695年6月22日(1691年自紐約州劃入麻薩諸塞州)。縣名來自納拉甘西特語(Narragansett)或萬帕諾亞格語(Wampanoag),意思是「尖岬周圍的潮水」。另一個意思是「遙遠的島嶼」。
南塔克特是捕鯨業早期的世界中心之一,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名著《白鯨記》開篇即以此地為背景,捕鯨船「裴廓德」號從此處出發開始了捕鯨之旅

《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

《白鯨傳奇:怒海之心》鯨魚的復仇 - 闕小豪

《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

白鯨傳奇:怒海之心/海洋深處 - Movieffm電影線上看 https://bit.ly/2ItCvQf電影簡介:
《白鯨傳奇:怒海之心/巨鯨傳奇:怒海中心/海洋深處》本片根據納撒尼爾·菲爾布里克的小說改編。故事講述了埃塞克斯捕鯨船所經歷的真實的海難。1819年,這艘船在南太平洋沈沒,事故的原因是該船被一頭足有梅爾維爾在《大白鯨》中描寫的那麽大的鯨魚所碰撞。幸存的海員擠在三只小船上,在大海上漂流了90天,這期間他們經歷了病痛、饑餓,最終竟演化到相互殘殺、同類相食
-------------------
《白鯨記》(Moby-Dick; or, 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年的小說,被認為是美國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之一。 《白鯨記》這個名字說的是一頭叫莫比·迪克(Moby Dick)的白色抹香鯨,並不是白鯨這個鯨魚物種。
白鯨記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eS7nWf
概要
全書有442頁,共分成135章,而節選版只有84章,因為篇幅過度冗長,曾一度認為不適合青少年讀者閱讀,在英國多次被退稿1851年出版,讀者反應十分冷淡,第一年只賣出5本,一直到《白鯨記》出版了七十年(1920年)後,梅爾維爾在美國文學的地位才獲得重新評價(可惜梅爾維爾已在1891年9月28日去世,無法看到自己的成就),福克納說過:「看完《白鯨記》,第一個想法是希望這本書是我寫的。」至今日,《白鯨記》已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故事簡述
莫比·迪克
《白鯨記》故事結構簡單,是一部以海上捕鯨業為題材的小說,一位名叫亞哈(Ahab)的「裴廓德號」(Pequod,IPA:ˈpikwɒt,或譯為披谷德號)捕鯨船船長帶領全體船員,追捕一條叫做「莫比·迪克」(Moby Dick)的大白鯨的歷險過程。
亞哈是一名意志堅定的船長,聰明、自大,他在海上四十年,有十分豐富的航海和捕鯨經驗,對各個大洋的海況和鯨魚的分布都非常熟悉。在一次捕鯨過程中,亞哈被一隻名叫莫比·迪克的抹香鯨咬斷了一條腿,從此決心一定要捕殺莫比·迪克。他說:「不要對我不尊敬,就算是太陽得罪我,我也會出手痛擊。
「裴廓德號」出航時聘僱了來自紐約的以實瑪利(Ishmael)[1]和科科伏柯島(南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嶼)上食人族的王子魁魁格(Queequeg),以實瑪利厭煩了陸上枯燥乏味的生活,於是決定到海上冒險,在旅店中,認識了標槍手魁魁格,兩人一見如故,成為很好的朋友,並一起登上了捕鯨船「裴廓德」號。對宗教、種族,以實瑪利有自己的認識,他說:「寧願與一個清醒的食人族土著同床,也不要與一個酗酒的基督徒交往。」整個故事幾乎是用以實瑪利為第一人稱來描述,本書第一章第一句是:「叫我以實瑪利(Call me Ishmael)」,這了成為文學史上最為著名的開場白之一。
亞哈伯與莫比·迪克的決鬥
裴廓德號從美國東岸楠塔基特(或譯「南塔開特」)(Nantucket)出發,從南大西洋經非洲南端,進入印度洋、太平洋,途中捕殺了幾頭鯨魚,該船先後與「信天翁號」、「處女號」、「玫瑰蕊號」、「拉吉號」等好幾艘船相遇,拉吉號的船長布默勸說亞哈不要對莫比·迪克進行報復,拉吉號船剛剛和莫比·迪克交過手,被莫比·迪克撞沉了捕鯨小艇,船長加迪納的兒子不知去向。儘管「裴廓德號」在海上大有收穫,但亞哈船長滿腦子裡都是報仇,船長因被大白鯨咬斷左腿,一意要追殺大白鯨,他向水手們承諾,誰最先發現那隻白鯨,就獎勵一枚金幣。他們和白鯨三度遭遇,一次船上的儲存鯨油的桶破裂,魁魁格拚命補救,結果得了重病,木匠做了一個黑色棺材,魁魁格卻奇蹟似的生還。經過三場血戰,最後船長奮身刺殺白鯨,被魚叉上的繩子纏住,不幸落海身亡,捕鯨船被撞翻,而「莫比·迪克」也不知去向;只有船員以實瑪利生還,他在海裡爬上了魁魁格生前的預備棺材,被「拉吉號」救起。他後來以回憶方式敘述這段驚心動魄的歷險。
魁魁格(季奎格)
評述
捕鯨的百科全書
故事中有二分之一的篇幅是描寫捕鯨業的習俗,與鯨魚有關的文學、藝術,鯨魚的生理構造,例如鯨魚最大的弱點是無法止血,鯨魚的噴水有灼熱之虞等,以及水手如何屠宰鯨類獲取鯨油、龍涎香,藍鯨在《白鯨記》中被稱為硫磺底(Sulphur-bottom),因為硅藻附著在藍鯨的皮膚上,使得它們的下側呈現橘棕色或淡黃色。《白鯨記》可以算是一部捕鯨的百科全書。
預兆的安排
《白鯨》小說中安排了很多「預兆」,以增強全書的神秘感和情節的緊張感。例如所住的大鯨酒店的老闆姓「棺材(Coffin)」,航海途中遇到大烏賊,費達拉的三個預言、最後追擊時出現的大量的鯊魚、海鳥等,一次次的都在預示著最終悲慘的結局。
影響
這部小說充滿隱喻象徵與探求未知的勇氣,曾被好萊塢電影不斷地改編拍攝,如白鯨傳奇:怒海之心。
世界著名咖啡製造商星巴克(Starbucks)的名字就出自《白鯨記》中大副斯達巴克(Starbuck)的名字。
蘋果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很喜歡《白鯨》這部著作和亞哈船長這個角色。[2]
魔獸世界在瓦許伊爾區域有一隻稀有精英的鯨魚叫做莫比斯(Mobus)
日本漫畫《ONE PIECE》中白鬍子海賊團的海賊船名為白鯨號(莫比迪克號)。
在《星際迷航》系列中,多次將白鯨記布置在劇情中,包括《星際迷航II:可汗之怒》《星際迷航VIII:戰鬥巡航》等。
遊戲潛龍諜影V 幻痛中,序章開場主角被稱為亞哈,直升機的名稱為裴龐德號。主角身旁的病人也有一句台詞:「叫我以實瑪利(Call me Ishmael)。」
麥可·傑拉德·鮑爾出版的《不要叫我實馬利》,實馬利這個名字,據說是從那句著名的開場白「叫我以實瑪利」中來的。
莫比·迪克名字的來源
莫卡·迪克(Mocha Dick)是一條著名的雄性抹香鯨,在19世紀早期出沒太平洋海域,捕鯨人追捕時會主動攻擊小船造成傷亡,甚至有時捕鯨船獵捕其他鯨魚時,莫卡·迪克會突然出現攻擊捕鯨小船,令捕鯨人頭疼且聞風喪膽。1810年在智利南部摩卡(Mocha)海域首次跟捕鯨人交戰出名,在海上縱橫48年後,1859年最終被一艘瑞典籍的捕鯨船捕獲,身上還插著十九支標槍。美國探險家和作者耶利米·雷諾茲(Jeremiah N. Reynolds)將它的故事發表在了1839年的《荷蘭籍紐約人》(The Knickerbocker)這個雜誌上,題目是:莫卡·迪克:太平洋上的白鯨:手稿上的一頁」(Mocha Dick: Or The White Whale of the Pacific: A Leaf from a Manuscript Journal")。[3]Yves Cohat所著的《鯨魚生與死:海上帝王生命之歌》一書中,1840年一位曾遭受莫卡·迪克攻擊獲救的水手描述,實際上莫卡·迪克外表像一般的抹香鯨,但特徵是巨大的頭部上有一道白色疤痕,可能是「白色疤痕」被人誤解讀成「白色的身體」。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小說《白鯨》就受到了這條抹香鯨的啟發。
白鯨記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eS7nWf
--------------------------
向赫爾曼・梅爾維爾200歲誕辰致敬
  作者入圍2016國際安徒生文學獎插畫家獎候選人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s for Illustration, Shortlist 2016)
書籍特色
  一本極富原創性的無字圖畫書傑作,作者天賦異稟地將水彩的自由開闊與精彩的圖像敘事緊密結合。本書的雙封面設計,無論是從左翻頁(捕鯨者與捕鯨船的誕生)開始閱讀,或是從右翻頁(白鯨莫比迪克的誕生)開始閱讀都無妨,本書作者以電影般的明快節奏,巧妙地將雙線敘事(兩條故事軸線)收束在書籍的最中間,並且透過開門摺大拉頁的裝幀方式,氣勢磅礴地呈現出史詩級的世紀大對決場景。
  雙線敘事的獨特厲害之處是:其中一條軸線完整地鋪陳了捕鯨者和捕鯨船的歷史,來自陸地的觀點;另一條軸線則完整地鋪陳了野生鯨魚的歷史,來自海洋的觀點,本書作者以精湛的圖像創造力自由詮釋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經典小說《白鯨記》,將圖像的想像空間發揮到極致,一步一步揭露自然界生存的殘酷真相。令人驚嘆不已。
作者介紹
作、繪者簡介
亞歷山卓・桑納(Alessandro Sanna)
  1975年出生於義大利,兼具作家與畫家的身分,在義大利具有崇高聲望,作品在歐洲也備受肯定,是一位極受歡迎的繪本創作者。他的作品風格多變,也曾舉辦過許多畫展,並獲各式獎項,包括三次重量級的Premio Andersen大獎項肯定,並於2016年入圍國際安徒生文學獎插畫家獎候選人(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s for Illustration, Shortlist 2016)。目前任教於波隆那藝術學院,專任繪畫課程。至今已榮獲三次Premio Andersen大獎:2006年《你看過蒙德里安嗎?》(Hai mai visto Mondrian?)獲得最佳藝術書籍獎,2009年獲選為年度最佳插畫家,2014年《長河》(Fiume Lento)贏得年度最佳繪本獎。大塊文化image3已出版其充滿創意和詩意的水彩作品《皮諾丘前傳》
博客來-白鯨記 https://bit.ly/36ug31e
-----------------------------
海洋那般嚴格的試煉漁人的原始動物性格,卻又不斷的誘惑漁人下海的勇氣,如潮汐的漲退般,漁人宿命的在充滿希望與絕望的空隙間擺盪。
——廖鴻基,《討海人》
日本於今(2019)年6月30日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事隔31年後又恢復「商業捕鯨」行為,並立即於7月1日出海捕鯨,今年預定的捕撈額度為227隻,並強調這數字是經過審慎評估,沒有過度捕撈的問題。
捕鯨是否有違海洋生態?若單單從生態角度看來,或有看不出問題全貌的局限。日本的捕鯨行為由來已久,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曾繪製《千絵の海——五島鯨突》(1930年問世),刻劃長崎縣五島地區外海數十艘船隻將鯨團團圍住,巨鯨激烈擺動身軀,在海灣裡濺起洶湧浪濤的壯觀景象。
在西方世界,捕鯨歷史更有千年以上之久,從歷代流傳下來的畫作、文獻看來,西方人捕鯨雖說殺害了無數鯨魚,但也促進了我們對於鯨魚這種生物更多的了解(例如,某些畫作特別突出強調鯨魚的乳房,表示西方人早知鯨魚的哺乳習性),也顯示出鯨魚與人類社會曾有過不可分割的關係,像是鯨油可當燃料、製作成蠟燭,鯨骨可當雨傘骨架,還有抹香鯨的龍涎香是香料等等。
為紀念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200歲冥誕,今年台灣出版界不僅推出《白鯨記》(Moby-Dick)的全新譯本,更引進數本相關圖文書。藉此機會,我們可以回顧一下《白鯨記》在英美與台灣海洋文學脈絡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它所突顯出的幾個文學主題。
shu_feng_3_1.jpg
左起:梅爾維爾(取自wiki)、志文與桂冠所出版的《白鯨記》
▉碧海藍天——是嚮往?是威脅?
在許多人眼裡,《白鯨記》最迷人的地方當屬斷腿船長亞哈(Ahab)與大白鯨莫比敵(Moby Dick)之間的不共戴天之仇,還有亞哈那種能夠震懾所有船員的超強氣場,但更深一層來講,應該還有亞哈與大白鯨所暗喻的人類、大自然之間永不休止的強烈衝突。
不過,這本以捕鯨為主題的小說之所以能成為海洋文學經典,還在於作者以自身的水手經驗(也曾任捕鯨船魚叉手)出發,深刻描繪出蔚藍大海對於人類所發出的那種原始召喚。就像台灣海洋作家廖鴻基在新版《白鯨記》導讀裡所言:「海洋、陸地截然不同的兩片世界,若是缺乏航海經驗,很難單憑想像來描述甲板生活。這部著作證實,海洋文學果然是一種『走出去、航出去』的文學」。因此梅爾維爾才在第一章結尾處寫道:
為什麼幾乎每一個身心健全茁壯的青年遲早都會想去看海,想到發瘋?為什麼當你初次以旅客的身分搭船出海,聽說船已駛離、看不到陸地時,內心會感到一陣莫名的激動?為什麼古波斯人認為大海是神聖的?為什麼希臘人認為海裡有海神,就像天上也有天神那樣?這一切當然都不是沒有意義的。
但梅爾維爾也指出,大海詭詐,海中許多生物如凶神惡煞;綠色陸地「和善溫馴」,但「被可怕的海洋包圍」。接著他進一步推演,以類比的方式來闡述「陸地/海洋」與「靈魂/外在世界」的截然差異:
人的靈魂也像是一片靜謐喜樂、與世隔絕的大溪地,但包圍著靈魂的外在世界卻充滿了許多未知的恐怖事物。
在海洋文學家筆下,大海既美麗寬闊又凶險無比,充滿許多未知的危險,就像梅爾維爾說的,天空柔和靜謐,甚至充滿女人味,但「大海卻雄壯威武而陽剛,一波波劇烈長浪滔滔不盡,看似參孫睡覺時起起伏伏的胸膛」。
蘭嶼作家夏曼.藍波安的散文集《冷海情深》是台灣海洋文學的經典之作,他也曾指出海洋具有的這種雙面性,表示「海,是有生命,有感情,溫柔的最佳情侶」,唯有愛海的人,才能享受海中奇景的豔麗與性感,但大海也是充滿惡靈的水底世界,因此達悟人於入夜後絕對不下海捕魚。某次夏曼晚歸,只見家人穿上了驅除惡靈的頭盔與盔甲外出尋人,氣氛非常緊張。
▉海洋生物群像:既可怕又可愛
《白鯨記》的故事靈感來自於1820年的艾賽克斯號(Essex)沉沒事件:這艘來自美國麻州南塔克特島的捕鯨船,在南美西岸外海遭一頭80英尺長(約24公尺,比兩輛公車還長)、80噸重的超大抹香鯨猛撞後沉沒。大副歐文.卻斯(Owen Chase)把船難經過寫成寫成一本書,《白鯨記》第45章曾摘錄一小段引文,只見卻斯大副將那鯨魚描繪成「身形令人感到驚駭無比,看得出來牠充滿怨念,怒火中燒。我們衝進鯨群之後,牠從鯨群裡直接游出來,因為我們傷了牠的三個同伴,牠好像與我們有不共戴天之仇。」
左起:艾賽克斯號大副歐文.卻斯所撰寫的《The Wreck of the Whaleship Essex》;《白鯨記》內頁插圖(取自wiki)
梅爾維爾的另一個靈感來源,是一頭1830年代晚期在智利摩查島(Mocha)外海遭人捕獲屠戮的白鯨。據說牠身上插著20根魚叉,不難想像牠在殉難前曾經屢屢和捕鯨船發生激烈衝突。這頭鯨魚就叫做Mocha Dick,也成了「莫比敵」這個名字的來源。白鯨的這種凶惡形象似乎就在往後變成了一種刻板印象。
關於海洋的凶惡形象,最有名的當然是1975年問世的《大白鯊》(Jaws)電影系列。另外,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裡,老漁夫桑提亞哥與那隻難纏的馬林魚則是僵持了三天三夜,老漁夫甚至對那魚說:「魚啊,我非常愛你也敬重你,但在今天結束前我一定要殺了你。」馬林魚就逮後,豈料牠的血水引來群鯊,牠們發動猛攻,奪去老人三天來的戰果,把馬林魚吃到僅剩骨架。海洋生物跟海一樣也是凶險的。
《大白鯊》預告片
但有趣的是,梅爾維爾也想強調人與鯨魚之間的相似性,他還說鯨魚有一種「天生尊貴崇高的氣質」。在海上與兩三百隻鯨魚組成的鯨群相遇時,主角(即敘事者)伊什梅爾觀察到:
那彷彿湖泊的海域清澈無比,無論身處海中深處或海面上都可往上或往下凝望,於是那些水底幼鯨就像人類嬰孩一樣,一邊安安靜靜吸奶一邊東張西望,好像同時過著兩種不同人生,在吸取世間養分的同時,精神上仍受到前世某些記憶的滋潤,所以幼鯨似乎也是抬頭向我們看……
廖鴻基的作品也常常可見這種人魚之間的複雜關係,既敵對,但有時又親暱、近似。例如他曾在《鯨生鯨世》裡描述自己與鯨魚的近身接觸:
牠們的體色在水面下呈現褐紅色光澤,並且閃爍出青藍色亮點,浮上水面後,又恢復純黑顏色,無論水上水下,那體色美極了。何況,是如此近切龐大,當牠們擦觸游過船邊,我可以感覺到牠們絲絨樣的光滑磨擦過我的皮膚,我可以感覺到海水的清涼和他擾動的水流。
在《討海人》的〈鐵魚〉一文,廖鴻基以擬人手法,寫下一對曼波魚(即鐵魚)之間彷彿人類的愛戀,其中一隻遭魚叉刺中,另一隻追著漁船,始終不忍離去。最後敘述者甚至說,如果能選擇來生,寧願選擇當一隻魚,而且從刺殺鐵魚的那片刻開始,自己已經「永不回頭走入當一條魚的輪迴裡」。
▉從亞哈到「海湧伯」
在殘酷的海洋世界裡,船長往往是非常重要的角色。《白鯨記》中,「亞哈」這個名字在梅爾維爾的刻意安排之下,已經偷偷洩漏了捕鯨船皮廓號(Pequod)最後的悲慘下場,因為在《舊約聖經》裡,亞哈是個亡國之君。
亞哈的腿因為白鯨莫比敵而斷,從此他心中只求復仇,從美國新英格蘭南塔克特島出航,一路航經大西洋、印度洋,甚至穿過台灣與巴士海峽之間的航道,到日本東岸的獵鯨漁場,最後在廣袤無邊的太平洋上與莫比敵花三天決一死戰。58歲的亞哈老船長始終被描述成「暴君」,把整船30人帶往滅亡境地。
《白鯨記》中有一句話似乎正是亞哈的寫照:「憂傷中自有智慧存在,而瘋狂則只會帶來憂傷。」亞哈憂鬱偏執,但絕非沒有智慧之人,不過他先是被一股偏執、瘋狂的復仇狂熱給吞噬,繼而才又被太平洋的藍海白浪給吞噬。
「亞哈」畢竟擁有40年的討海經驗,始終在與恐怖的深海搏鬥,遇過的風雨不計其數,這種堅忍不拔的討海人形象,也就此烙印在海洋文學史上。除了《老人與海》的桑提亞哥駕著一葉扁舟與馬林魚纏鬥三天三夜之外,對《白鯨記》推崇備至的傑克.倫敦(Jack London)也寫下海洋小說《海狼》(The Sea-wolf),綽號「海狼」的拉森船長(Wolf Larsen)在故事裡是個複雜的綜合體,他學識淵博但情緒卻陰晴不定,他殺人不手軟,甚至會虐待手下,水手們數度想要反叛,但都遭他壓制——不過,最後他終究還是被擊垮。
曾有20年海員經驗的波蘭裔英國小說家康拉德(Joseph Conrad),也寫過非常多討海人角色,例如《吉姆爺》(Lord Jim)的主角吉姆曾是個大副,但一場船難中不顧乘客棄船逃走,導致他遭吊銷海員執照,終生背負恥辱,最後終成悲劇英雄。
此外,康拉德兩個重要的中篇小說《青春》(Youth)與《祕密的分身》(The Secret Sharer)裡也都有船長角色,前者是個老船長,後者是個菜鳥,在同樣充滿凶險的海上與船上,都必須設法面對種種挑戰:想知道海上的狂風暴雨到底有多可怕,除了《白鯨記》,一定要看《青春》裡的精采描繪。
至於廖鴻基《討海人》中的船長「海湧伯」,則有點類似亞哈的執著:他追的不是魚,而是捕獲大魚的夢,於是他放棄季節性的鬼頭刀魚群,「遠離鼓譟成群的漁船,在海上馳騁逐夢。像一匹孤獨的狼在荒漠大海中尋找另一匹孤獨的狼。」最後終得以捕獲「鐵魚」。海湧伯在船上也像個暴君,時常痛罵水手,但一陣脾氣發完後卻會對手下說,「大聲罵是為著將來。」
tao_hai_ren_s.jpg
(取自flickr)
▉從海洋精神到海洋文學
最後再次引用廖鴻基在《白鯨記》導讀裡的話:
「海洋精神」是海洋文學必要的元素之一,這樣的精神,將鼓勵陸地生活的我們,願意突圍陸域限制,到海上尋求有別於陸地的發展契機。
但何謂海洋精神?海洋精神是一種源自於「人-海關係」的原始本質,是一種不斷突破陸地限制、不斷面對海洋挑戰的態度。海洋文學讓我們深刻認識海洋世界的多重面貌,殘酷與美麗、暴烈與靜謐、有限與永恆等等強烈對比,從進一步深入了解海洋生物的過程中來反省人類自身。身為海洋國家子民的我們,難道不該多讀海洋文學?●書評》從《白鯨記》看幾個海洋文學主題 | Openbook閱讀誌 https://bit.ly/2Uj4ULb
------------------------------
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1819年8月1日-1891年9月28日)是美國小說家、散文家和詩人,也擔任過水手、教師,最著名的作品是《白鯨記》。其作品《泰皮》(Typee)獲得社會大眾相當多的注意,成為暢銷書,他也籍此在19世紀40年代後期快速取得文學上的成功。然而,他的人氣於在19世紀50年代中急劇下降,再也沒有上升。
當赫爾曼·梅爾維爾在1891年去世時,社會大眾幾乎完全遺忘他的存在。直到20世紀早期「梅爾維爾復興」後,他的作品獲得廣泛的認可,尤其是《白鯨記》,它被譽為美國乃至世界文學的經典之一。
赫爾曼·梅爾維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6nmOSw
生平
赫爾曼·梅爾維爾在1819年出生於美國紐約[1] ,是家中的第三個孩子。他的父系、母系祖先分別是蘇格蘭及荷蘭的望族,隨後移民美國,祖父托馬斯·梅爾維爾(Thomas Melvill,曾參加波士頓茶葉事件)及外祖父曾參加美國獨立戰爭,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威望,父親艾倫·梅爾維爾是唯一神教派基督徒,赫爾曼·梅爾維爾及其兄弟姐妹則從其母系所信奉的長老會。
梅爾維爾的父親艾倫·梅爾維爾(1782-1832),畫家約翰·魯本斯·史密斯繪於1810年。
赫爾曼·梅爾維爾於麻薩諸塞州居住的農莊
艾倫·梅爾維爾讓赫爾曼·梅爾維爾進入紐約公校(哥倫比亞大學預科學校)就讀。因為財政過度擴張及情緒不穩定,艾倫為了重振聲勢,於1830年全家移居奧爾巴尼,於當地從事皮草進口事業。然而新的合資公司並不成功。因為1812年戰爭的緣故,企業無法將商品販售至海外,艾倫·梅爾維爾被迫宣布破產。不久之後艾倫·梅爾維爾便去世,全家一貧如洗,當時赫爾曼只有12歲[2] 。
梅爾維爾從1830年10月至1831年10月就讀於奧爾巴尼學院,他從1836年10月至1837年3月間於該學校學習許多文學經典[3]。因為家境轉壞,15歲離開學校,做過農夫、職員、小學教師等職務。他於1837年搭乘帆船出航,前往英國利物浦。赫爾曼·梅爾維爾於1841年成為捕鯨水手,從麻薩諸塞州費爾黑文出發。捕鯨船航行過合恩角,於南太平洋一帶活動。1842年7月在南太平洋馬克薩斯群島[4]與泰皮族接觸,他於8月在一條澳大利亞商船上擔任水手,因故被囚於大溪地島,11月,越獄成功,在一艘捕鯨船上從事投叉手四個月之久。赫爾曼·梅爾維爾在1843年8月加入了美國軍艦美國號(United States)服役,後來於1844年10月在波士頓上岸,居住在麻薩諸塞州。
後來赫爾曼·梅爾維爾於1845年開始從事小說寫作,1846年在倫敦發表小說《泰皮》(Typee),隔年又發表小說《歐穆》(Omoo)。他在這期間認識小說家納撒尼爾·霍桑,開始閱讀莎士比亞作品,並仔細閱讀霍桑的小說《紅字》,1849年出版《雷得本》,1850年出版《白外衣》,獲得好評。
赫爾曼·梅爾維爾於1847年與伊麗莎白·蕭(Elizabeth Shaw)結婚,於加拿大度過蜜月[5]。他們育有4名子女,男女各半。他們在1850年在皮茨菲爾德定居,赫爾曼·梅爾維爾在這裡居住13年之久。1850年2月,他開始以其海上經歷為依據來創作《白鯨記》,前後花費了17個月,最終於1851年夏完稿,同年出版。赫爾曼·梅爾維爾將《白鯨記》致贈給霍桑[6] 。
赫爾曼·梅爾維爾夫婦的墳墓
《白鯨記》這部小說日後被認為是美國最偉大的小說之一,但是在第一年竟然只賣出5本,這部史詩之作在當時非但沒有引起轟動,並惹來許多的非議,使他十分失望。梅爾維爾寫信給霍桑說:「我寫了一本邪書,不過我覺得像羔羊一般潔白無疵」,霍桑手邊曾有一本赫爾曼·梅爾維爾致贈的《白鯨記》,梅爾維爾和霍桑的創作皆帶有神秘和悲觀的色彩。不久之後出版社發生火災,大批庫存被燒毀。他於1866年開始在紐約擔任海關檢查員。梅爾維爾晚年轉而寫詩,1866年以後他自費印行詩集《戰事集》、《克拉瑞爾》(Clarel)、《約翰·瑪爾和其他水手》和詩集《梯摩里昂》,出版商拒絕繼續給他預支稿費。
他曾寫信給霍桑:「激動我的心靈,促使我寫作的東西,我寫不成了──因為它「無利」可圖。可是要我改弦更張,不這麼寫,我辦不到。
1891年9月28日,赫爾曼·梅爾維爾於紐約逝世(死因是心臟肥大[7] ),窮愁潦倒以終。他葬於紐約布隆克斯木草坪墓園(Woodlawn Cemetery)。他的小說《比利·巴德》於死後33年(1924年)出版,後來被改編成劇本。
評價
《白鯨記》首版封面
《白鯨記》直到出版後七十年,才獲得社會大眾廣泛的重視。英國作家毛姆在《世界十大小說家及其代表作》一書中對《白鯨記》的評價遠在美國其他作家愛倫·坡與馬克吐溫之上。他的作品還包括短篇小說,例如《錄事巴托比》(1856年)以及中篇小說《比利·巴德》(Billy Budd, Sailor)。赫爾曼·梅爾維爾的詩並沒有獲得高度評價,一些評論家認為他是美國首位現代主義詩人,但是有些評論家則認為他的作品更富有後現代主義的色彩[8]。著名桂冠詩人羅伯特·潘·沃倫則認為赫爾曼·梅爾維爾是美國最偉大的詩人。
紀念
梅爾維爾鯨以赫爾曼·梅爾維爾來命名,因為論文作者都是該小說的愛好者,希望把發現向赫爾曼·梅爾維爾致敬
赫爾曼·梅爾維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6nmOSw


廖鴻基/《白鯨記》:一部鼓舞人類探索海洋的文學經典
廖鴻基/《白鯨記》:一部鼓舞人類探索海洋的文學經典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https://bit.ly/3pi6KKl
(※ 文: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
《白鯨記》這部著作的一般認知,大概是「人與鯨搏鬥的海上冒險故事」,或者,認為它是一部「海洋文學」經典作品。若細讀《白鯨記》將會發現,這是一部深遠影響人類勇於向海發展的文學作品,也是一部重要的捕鯨史,更是一部關於海洋及鯨豚生態的自然書寫。
《白鯨記》作者梅爾維爾,以他兩年多職業水手及捕鯨船水手經驗,加上美國捕鯨船在南太平洋獵捕抹香鯨的種種傳說為基礎,於1851年寫成《白鯨記》。
海洋、陸地截然不同的兩片世界,若是缺乏航海經驗,很難單憑想像來描述甲板生活。這部著作證實,海洋文學果然是一種「走出去、航出去的文學」。「海洋精神」是海洋文學必要的元素之一,這樣的精神,將鼓勵陸地生活的我們,願意突圍陸域限制,到海上尋求有別於陸地的發展契機。
若以「海洋精神價值」來看待《白鯨記》這部作品,它的確是鼓舞了美國社會向海探索的動能,也讓美國長期掌握絕大部份的海洋資源,而成為如今全球超級強國。
當時的世界,有三分之二屬於南塔克特島居民
《白鯨記》中的主角船,皮廓號,來自南塔克特島。這座美國東北方麻薩諸塞州南部一座面積不到300平方公里,人口也不過數千人的蕞爾小島,竟然曾經是世界中心。(美國捕鯨船最多時高達700艘,大約有1萬8千名水手,每年帶回極為可觀的鯨油產值,對全球鯨油市場形成重大影響。)
塔克特島,是上百艘美國捕鯨船的母港,藉由這些捕鯨船,這座島嶼連接了佔地球表面積十分之七的海洋,提供全球純淨芳香的抹香鯨油和極為珍貴的抹香鯨鯨蠟(鯨腦油)。《白鯨記》記述了陸地資源有限的島嶼,如何往四面八方去探索、去征戰這開闊深邃的水世界。美國捕鯨船航跡遍布大西洋、印度洋與太平洋,如書中所形容的,「氣勢足以媲美亞歷山大大帝。」
美國國土遼闊,資源豐富,加上200多年前他們的捕鯨船已航遍全球海域,並以《白鯨記》這樣的海洋文學作品,將海洋精神內化為美國社會積極向海探索的針尖,掌握陸地資源的同時也及早掌握了大洋,奠定了強國龍頭地位。書中如此描述:「當時的世界,有三分之二是屬於南塔克特島居民的。海洋歸他們所有,兩世紀前,他們就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海上來回耕耘。」
《白鯨記》電影海報,1956。 圖/IMDb
《白鯨記》電影海報,1956。 圖/IMDb
捕鯨船船長,才是真正偉大的航海家
想想當年的情景,一趟捕鯨航程甚至長達三、四年,航途中往往有好幾年沒機會看見陸地,而且船上是重勞力的單性社會,當時的船隻藉風帆航行,船上並沒有冷凍、冷藏設備來保持食物的新鮮,船上沒有精密航儀或準確的氣象資訊來確保航行安全,除了天候海況的嚴厲考驗,還得面對海盜船的威脅。
當他們發現抹香鯨噴氣時,捕鯨船放出手划的小艇,以臂力拋擲魚叉來鏢獵體型龐大的抹香鯨。著鏢後,小艇常被獵物拉著跑,甚至整艘被拉沉,獵捕過程中他們時時得面對巨鯨的困獸之鬥。一趟捕鯨航程中,斷手殘腿不講,死掉幾個也算平常。這是個工時長且危險度極高的作業,為何還有人願意出航從事捕鯨工作?
我們也許會輕易地以「有錢能使鬼推磨」來作推想,但無論如何,捕鯨船是一艘艘海洋探索的尖兵,他們航行到天涯海角,航行到最偏遠、最不為人知的全球海域角落,捕鯨船甚至探勘了許多當年尚未被畫在地圖上的蠻荒小島。書中寫道:
歐美多位知名的航海家,若沒有捕鯨船幫忙開拓航道,是不可能成為探險英雄被歌頌。
真正偉大的航海家,是那沒沒無聞的南塔克特島捕鯨船船長。
那些知名航海英雄的南太平洋冒險事蹟,不過是靠著船堅炮利去征服捕鯨船早已航遍的海域,這些英雄事蹟,若以捕鯨船標準來看,根本不值得寫進捕鯨船的航海日誌裡。
雖是平民捕鯨事業,但這本書如實記述了他們如何開疆闢海,如何締造了人類歷史中偉大的航海精神。
《白鯨記》電影海報,1930。 圖/IMDb
《白鯨記》電影海報,1930。 圖/IMDb
史上第一本以鯨魚為題材的文學作品
《白鯨記》是史上第一本以鯨魚這種巨大生命為題材寫成的文學作品,可說是現代鯨豚自然寫作的濫觴。
作者是捕鯨漁人並非生物學者,但因為親臨現場,以其觀察及感想,按照鯨類體型大小,將這種海洋哺乳動物區分為大型鯨魚、中型鯨魚、小型鯨魚三大類。書中對於分類的描寫,細膩到以抹香鯨、虎鯨與鼠海豚作為這三類鯨魚的代表。
作者在鯨種名稱或鯨類生態的認知,也許與現代生物辨識及分類上有所差異,但這可是超過一個半世紀前的紀錄。當時,絕大部份人類生活腳跡還固封在陸地上,能作到這樣的鯨類觀察紀錄,生態成就已非同小可。
但作者在書中謙虛地說:「這一整章鯨類學,只是一份草稿而已。」對鯨類這種龐大神祕生命的描寫,或許是不難發揮的好題材,但若是無法親臨現場,只是憑藉想像,恐怕連具象描繪都會有很大問題。
個人多年與鯨豚接觸,了解牠們完全不會惡意攻擊船隻或攻擊人類,反而是相當友善船隻、親近人類的海洋動物。但若是受到攻擊,特別是攻擊母子對中的仔鯨,牠們往往會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子女,這是所有哺乳動物的天性,母鯨通常會因而與人類拚死一搏。看過一篇報導提及《白鯨記》背後的真實故事,是捕鯨船獵殺了抹香鯨的仔鯨,導致母鯨撞擊捕鯨船的意外事件。
「島與海,人與鯨」的捕鯨文化資產
《白鯨記》也是人類第一部以捕鯨歷史和捕鯨文化撰寫成的作品。
本書不僅對當年捕鯨船的空間配置作了翔實地描寫,也對獵鯨工具、獵鯨過程、以及如何提煉鯨油等等,一一都作了極其細膩的介紹。 任何一項產業,自然而然都會累積形成與這領域相關的特殊文化,本書雖屬小說作品,但書中如實留下了珍貴的「島與海,人與鯨」的捕鯨文化資產。
由於生態保育及尊重生命觀念的普及,捕鯨產業將快速式微。捕鯨儘管不是現代人能普遍接受的產業,但在人類歷史上因為這產業所開創的事蹟,這本書留下了可貴的資料與線索。
閱讀這本書時,或可擺一張世界地圖,一路追索捕鯨船皮廓號的航跡。書中寫道,皮廓號經過巽他海峽後,進入南中國海,再經由巴士海峽看見福爾摩沙,然後到達日本海這段航程。這段讀來特別有感,因個人常在花蓮海域賞鯨船上遇見太平洋抹香鯨群。
這群抹香鯨經過比對證實,有好幾頭像老朋友一樣,已好幾年好幾次來到花蓮海域。當牠們友善來到賞鯨船邊噴氣、浮窺、甩尾及舉尾深潛等水面行為,比照這本書中描寫獵殺牠們的種種慘烈畫面,我想,牠們兩百年前的祖先應該曾經與《白鯨記》所描述的來自美國南塔克特島的捕鯨船交過手吧。
聽過一位鏢船老船長的敘述:他曾經在墾丁海域刺殺大翅鯨母子對中的仔鯨,在拉拔這頭仔鯨時,發現整艘船從船底被扛起來,險些翻覆,原來是母鯨憤怒地想扛翻這艘鏢船。幸好這些都已經過去,如今我們與太平洋鯨豚的關係,日愈親善友好。
《白鯨記》劇照,2010。 圖/IMDb
《白鯨記》劇照,2010。 圖/IMDb
這是一艘高貴的船,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前往什麼地方
《白鯨記》是一部以鯨類為主題的海洋小說。作者梅爾維爾除了旁徵博引善用典故外,閱讀本書時也能同步感受文學修辭之美以及作者如何布局這部小說最後的悲劇高潮。篇幅達600多頁的長篇敘述中,對於捕鯨船皮廓號,一開始就有了這樣的形容:「這是一艘高貴的船,但不知為何充滿著濃濃的憂愁。所有高貴的事物都會給人這種感覺。」
書中形容亞哈船長:「這樣的人物就算骨子裡帶有幾分故意的病態……也絲毫不會貶損他的價值。只因病態就是任何偉大的悲劇人物不可或缺的元素。」當他們第一次遇到白鯨莫比敵時,對尋鯨報仇者的形容是:「這個人的血已經沸騰,他的脈搏跳得讓整個甲板都跳動著。」
作者有計畫地帶引讀者的心,一波一浪痕地一起航行,一起搜尋莫比敵這頭白鯨。海這樣寬,這樣深,要找到特定的一頭鯨,恐怕比大海撈針還要不容易。也許不少人因而質疑,書中故事的真實性?
個人在海上尋鯨多年,認識許多位長年在海上工作的船長,他們真的如書中所形容的:「就是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前往什麼地方。」好幾次類似的經驗,船長時常毫無道理的讓船隻轉彎或掉頭離開,然後,船邊就出現難得一見的鯨種。
《白鯨記》值得用多元視角來仔細閱讀,關於遼闊的大海、神秘的巨鯨和深沉的人性。
廖鴻基/《白鯨記》:一部鼓舞人類探索海洋的文學經典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https://bit.ly/3pi6KKl

《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


《白鯨記》背後,是史上最駭人的船難:「第九週,我們抽籤吃掉彼此。」
《白鯨記》背後,是史上最駭人的船難:「第九週,我們抽籤吃掉彼此。」 ‧ A Day Magazine https://bit.ly/36oZmV4
你聽過《白鯨記》這本小說嗎?
故事描述一名船長被一頭叫做 Moby Dick 的大白鯨咬斷了左腿,他誓言復仇,集結了新的船員,回到海上追捕 Moby Dick,引發了一連串驚心動魄的冒險。《白鯨記》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刻畫了人類與大自然的精彩搏鬥,但這個故事卻不完全是作者 Herman Melville 的原創。《白鯨記》出版近 30 年之前,發生了一件航海史上最駭人聽聞的意外,那是一場 92 天的海上漂流、抽籤殺害同伴的創傷,以及分食屍體的絕望。
這起事件,便是啟發《白鯨記》的真實故事。
捕鯨船 Essex 出師不利,航向未知悲劇
1819 年,船長喬治(George Pollard Jr.)的捕鯨船 Essex 從美國南部的 Nantucket 出航,船上有 20 名船員,大多都是年紀輕輕、出海維生的小伙子。
Essex 原本預計航行兩年半,沒想到才出海第二天就出師不利,遇上了暴風,摧毀了船的上桅。但喬治憑經驗認為只要修補即可,於是他下令不回程,繼續航行。
然而,在海上多天卻一無所獲,很快的,喬治判斷這片海域沒有鯨魚可補,於是他決定改變航向,往距離陸地非常遙遠,但漁獲豐富的太平洋去。
Photo via: Sierra Club
遭遇白鯨攻擊,船沈入汪洋大海
果然,到了太平洋,他們開始有了收穫。原以為捕鯨能這樣一帆風順地進行下去,沒想到有一天,23 歲的船員 Owen Chase 在修船時,突然看到遠遠的海平面底下,蟄伏著一隻巨大無比的鯨魚。牠乍看下有 26 公尺那麼長,面朝著他們的船,散發一股不祥氣息。
果不其然,那條巨型鯨魚突然高速朝 Essex 游來,船員們還來不及反應,牠就猛力撞上船身,衝擊力之大,幾個大男人幾乎都被撞翻。接著牠游到船底,繼續翻騰破壞,然後游走。當船員們忙著修補破洞和油箱時,牠又繞回來了,而且這次的衝擊比上一次更劇烈,船開始肢解破損,海水很快淹上來,船員們唯一的選擇就是趕快把航海用具、麵包和水全搬上救生小船,20 個人分別乘坐 3 條小艇,逃離海難現場。
Photo via: Today in History
為了避開食人族,做出史上最諷刺的選擇
喬治船長與最早看見白鯨的 Owen Chase 分別上了兩條不同的船。
他們邊看著 Essex 漸漸沉入海底,慢慢盤算接下來該怎麼辦。喬治船長提議航向最近的兩個島嶼,Marquesas Islands 和 Society Islands,但船員們說那裡據說有食人族,最好還是往南航行,雖然離陸地較遠,但可能碰上順風,也可能在途中遇上其他捕鯨船。喬治船長答應了。他沒想到,這將是航海史上最諷刺、最具災難性的一個選擇。
Photo via: Slippery Rock University
登陸荒蕪小島,空歡喜一場
三條船在汪洋大海中漂流。麵包泡了鹽水,根本沒辦法吃,船員開始脫水,陽光劇烈曝曬,疾病侵襲人體,未知的恐懼逼人發瘋。有一天,他們到了一個名叫 Henderson Island 的小島,本來喜出望外,沒想到登島後才發現這是座荒島,什麼食物都沒有。於是大夥決定再次回到海上,但其中三名船員卻決定留在島上,他們覺得陸地比海洋可靠,想在此賭一把。
其他船員們沒有意見,留下他們,登上小船,重回大海。
Photo via: The New York Times
船員發瘋而亡,屍體被同伴分食
三艘小船繼續漂流,日日夜夜,看不見陸地,沒有半艘船的蹤影,淺海中也沒有魚,食物一天一天減少。終於,有人開始發瘋了。夜半時分,一個年輕船員突然站起來,大聲命令著他要晚餐的餐巾和水,接著就撲通一聲倒下,劇烈抽蓄。隔天早上,他就死了。餓到發瘋的船員們心照不宣地,開始分食死去夥伴的屍體。他們把手腳切下、肉從骨頭上剔乾淨,挖出他的內臟,在一塊石板上炙烤,而空空的軀幹,則丟到大海裡。
接著,三個船員陸續死亡,他們的屍體也被一ㄧ分食掉。想當初,船員們為了避開食人族而改變航向,卻因情勢所迫而吃起人肉,正如李維史陀在《憂鬱熱帶》講到的,文明與野蠻只是表面,底下的人性與恐懼都是一樣的。
Photo via: Listal
漂流第九週,他們抽籤吃掉彼此
然後,一艘船有一天就不見了。
而 Owen Chase 與喬治船長的船也失散了。雖然有人肉可以吃,但一下就吃完了,而且越吃讓人感到越飢餓,所有人都虛弱得說不出話來。
海上漂流的第九個禮拜後,喬治船長船上的一個青少年 Charles Ramsdell 提議遵照水手老規矩,大家抽籤,被抽到的人犧牲自己,讓大夥吃掉。
沒想到第一個被抽到的,竟然是喬治船長的表弟 Owen Coffin。喬治曾答應 Coffin 的媽媽會好好照顧他,他情緒激動,說誰敢碰他親人,就一槍打死他。沒想到 Coffin 本人卻平靜地接受了他的命運,他安撫了喬治,說 “I like it as well as any other.”
Photo via: NJTV
Ramsdell 則透過抽籤成為劊子手人選。他手裡握著槍,對著患難與共的朋友,遲遲無法按下板機,沒想到 Coffin 竟平靜地把頭擺放到船緣邊固定,這時,Ramsdell 才下定決心,一槍轟掉了 Coffin。
「他很快就被吃完了,」喬治回憶到,「什麼都不剩。」
漂流三個多月,終於獲救
海上漂流第 89 天後,Owen Chase 的船員們看到一條漁船,奮力追上,終於獲救。
Owen Chase 獲救後的一個禮拜後,另一條船看到了喬治船長的小船,當他們靠近時,發現船上只剩下喬治與 Ramsdell 兩個人,身邊都是同伴們的骨骸,而他們兩個正忙著把骨頭擊碎,海吸食裡面的骨髓。當喬治兩人見到救援者時,表情茫然,沒有喜悅,只是把地上的骨頭收拾起來放到口袋裡,甚至到了新的船上時,還在吸食著那些骨頭。
Photo via: The New York Times
Essex 的生還者們
Essex 的五個生還者,最後在 Valparaiso 重聚。喬治船長在一次晚餐時,和在場眾人講起了這段航海史上最駭人聽聞的故事,一名船長過後回到房間將它寫下,然後這段恐怖的冒險,就這樣傳了開來。
幾年後,有人在一座島上發現了當時失散的第三條船,船上只剩下三具骨骸。
而當年選擇留在荒涼小島上的三名船員,竟然全都奇蹟生還,這段時間,他們靠貝類與鳥蛋維生,最後被一艘澳洲船發現。
船長喬治的航海生涯結束後,在陸地上渡過餘生。他表弟的母親一輩子都無法原諒他,當時甚至有學者批評喬治犯下了「食肉亂倫」的罪惡。每一年,來到 Essex 紀念日時,喬治都把自己關在家裡,節食一天,以紀念當年那些殉難的同伴們。
Photo via: Mental Floss
Photo via: Wikipedia
《白鯨記》作者 Herman Melville 在書籍出版後,曾經去到故事的起源地 Nantucket,在那裡遇到了衰老的喬治。船難發生當年,喬治才 29 歲,現在他已經是個 60 幾歲的老人了。兩個人交會時,只短短說了幾句話,事後 Melville 寫下:「對島上的人來說,他是個無關緊要的人。但對我來說,他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男人。」《白鯨記》背後,是史上最駭人的船難:「第九週,我們抽籤吃掉彼此。」 ‧ A Day Magazine https://bit.ly/36oZmV4

《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


《白鯨記》
作者:赫曼‧梅爾維爾 (Herman Melville)
譯者:陳榮彬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19/07/12

《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


劇情簡介:
  本片根據納撒尼爾·菲爾布裏克(Nathaniel Philbrick)的小說改編。故事講述了埃塞克斯捕鯨船所經曆的真實的海難。1819年,這艘船在南太平洋沈沒,事故的原因是該船被壹頭足有梅爾維爾在《大白鯨》中描寫的那麽大的鯨魚所碰撞。幸存的海員擠在三只小船上,在大海上漂流了90天,這期間他們經曆了病痛、饑餓,最終竟演化到相互殘殺、同類相食。
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白鯨記(Moby-Dick)
白鯨記(Moby-Dick)是敘述一艘十八世紀的捕鯨船,皮柯德號,由美國北部的一個小島出發,準備開始一趟三年的航行。普通的捕鯨船是去汲取極富商業價值的鯨油,鯨腦和珍貴的龍涎香,但皮柯德號的船長,卻有別的意圖,他在前一次的航程中,腿被一隻叫巨鯨摩比‧迪克的鯨魚咬斷了。所以,這趟航行,他要來個大復仇……。
白鯨記(Moby-Dick) 白鯨記(Moby-Dick)  
《白鯨記》作者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llville),是十九世紀的當代作家,曾經做過農夫、職員、教師、水手、海軍等職務,後來才決定以小說家為終身志業,梅爾維爾所撰寫的小說作品相當多,他的著名代表作《白鯨記》(Moby Dick),問世之後的銷售狀況一直欠佳,長達三十萬字《白鯨記》幾乎成了票房毒藥,在《白鯨記》在美出版後的七十年,這部長篇鉅作才讓世人再度重視,《白鯨記》已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白鯨記(Moby-Dick) 白鯨記(Moby-Dick) 
《白鯨記》共442頁,分成成84章,是罕見的文學鉅作,其結構相當清晰,每一個章節區分都十分明確。從一開始敘述人類為何嚮往海洋?以及船長亞哈為何從普通的水手,變成捕鯨船的船長?亞哈的心境,白鯨的陳敘等等,慢慢帶領讀者進入亞哈與巨鯨摩比‧迪克兩者之間的故事,由於《白鯨記》整部書籍對於情節交代十分清楚,包含捕鯨的過程也描述的相當細微,連一把捕鯨用的茅槍都可以花上許多篇幅去描述,堪稱是捕鯨專用的百科全書。


巨鯨傳奇:怒海中心/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觀後感:青年雷神的寫實漂流
很是巧合,在這齣講述捕鯨的《巨鯨傳奇:怒海中心》公映前幾天,正好有新聞報導日本假借科研為名不理禁令恢復到南極捕殺數百頭鯨魚謀利而惹起了國際指責;拿電影的故事來說,在那個還未發現石油的年代,人們為了提煉鯨油作燃料才去捕鯨,相對現在這個什麼也有的時代,有些人卻只是為了一口味美而去捕獵這些海洋哺乳類動物,殘忍程度其實和吃狗肉沒有多大分別。
說回這部由「雷神」Chris Hemsworth主演的電影,其預告片或許讓人以為這是一齣人鯨對抗的動作爽片,但影片實際是講述一首捕鯨船遇險的真實事蹟,而非以動作為主的冒險類電影,只要沒抱錯誤的期待去觀影,在導演Ron Howard的流暢的敘事下,觀眾也不難投入到這個海難故事之中。
巨鯨傳奇:怒海中心/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劇照 巨鯨傳奇:怒海中心/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劇照
電影是說一個船難求生的故事,話說在1820年的南塔克特島上,擁有豐富捕鯨經驗的Owen(Chris Hemsworth飾)為了能夠成為船長,於是與船商交換條件答允當捕鯨船「Essex號」的大副出海捕鯨以提取二千桶鯨油回來,在船長George(Benjamin Walker飾)的帶領下,初期雖取得魚獲,但隨後卻發現日漸難尋鯨踨,在他們於南美泊岸時遇上一名西班牙船長(Jordi Mollà飾)訴說南太平洋有不少鯨魚群但警告該海域有一頭巨大抹香鯨出沒並對漁船施襲;為了盡早完成目標回航,Owen與George決定前往冒險一博,就在他們發現鯨魚群並準備捕獵的時候,巨鯨果真冒出來向船隻攻擊,自恃經驗老練的Owen意圖將它捕殺惜敗,結果令情況變得更糟糕,使全體船員頓時陷於險境。
看到有不少文章說本片是改編自經典小說《白鯨記》(Moby Dick),但實則故事是跟據近代的一本同名文學《In the Heart of the Sea: The Tragedy of the Whaleship Essex》而編成的,故事始於1850年作家Herman Melville(Ben Whishaw飾)為了撰寫《白》而走訪捕鯨船「Essex號」幸存者Nickerson(Brendan Gleeson飾),再從這位老頭子口中憶述整件海難事故的前後。前段簡單介紹男主角的背景後,便說到他欲在日後為了當船長而委身大副一職出海捕鯨,接著便講到他與船員上下在航行時的一些際遇,及後就是上演捕鯨記直至遇上巨鯨而引發海難,而劇情的後半部就是描寫主角等生還者在海上漂流的求生經歷。
巨鯨傳奇:怒海中心/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劇照 巨鯨傳奇:怒海中心/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劇照
由於故事背景設於二百年前,在那個還要靠風力航海的年代,人們是怎樣去捕鯨,編導把過程很仔細展現到觀眾眼前,在鏡頭從多方位不斷交替下,確給人有置身其中之感,在為船員能否捕鯨成功而緊張的同時,也感受到殺鯨煉油時的血腥殘忍;至於巨鯨現身的重點部份,在大銀幕下成功營造出磅礡的氣勢,而牠頭撞尾拍攻擊船隻的時候也呈現了一份驚心動魄,只是由於影片是走寫實路線,主角等人面對巨大力量顯得無從招架,在形勢一面倒而缺了人鯨搏奕的場口下,很快便到達船毀人亡的境地;這個部份令人看得挺矛盾的,一邊希望獵鯨的船員們能安然無恙,一邊卻不想看到守護鯨群的巨鯨在自保期間受到傷害,不禁讓觀眾體會到人類因為過度貪婪而遭大自然反噬的自招惡果。
至於下半部的海上漂流記,不禁讓人想到《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片(碰巧也有大鯨魚客串),期間寫到主角等幸存者在茫茫大海上面對水缺糧絕、巨鯨的窮追猛打、空歡喜的生存希望、船員相繼餓死等,整個「流程」雖然起伏不大,但湊合起來還算豐滿,沒有為了刻意製造無助感或煽情位而拖慢了節奏;而通過事隔三十年由非主角去作回溯,除了為故事提供了釋懷的一章外,也產生了到底主角最後是否命喪大海的懸念,從而讓這較靜態的半部保持追看性;至於片末像《少》片般講到真相與謊言的考量,也令故事增加了不過少厚度。
巨鯨傳奇:怒海中心/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劇照 巨鯨傳奇:怒海中心/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劇照
觀影前滿以為這套海難片會花上大量篇幅去談人性道德方面,可是結果全都只是點到即止;如在初段雖然為男主角與男二船長建立起對立面,但劇情往後卻沒有利用這去開展更多衝突場面,最終憑著一句對白釋怨解結更是來得有點突然;至於後半的漂流求生,也讓人以為男二的表弟Coffin(Frank Dillane飾)會是挑起事瑞的麻煩製造者,沒想到他就只生了一下事便平靜下來;有別於一般海難片多講人性的陰暗面,本片發展下去反而寫到角色之間同舟共濟的光明一面,特別是末段男主角與巨鯨的再遇,三目交投的抉擇一刻有所大悟,是比動作場面更叫人留下印象的一幕。
演員方面,片中雖然星光爍爍,有「雷神」、「林肯」Benjamin Walker、「稻草人」Cillian Murphy、「Q」Ben Whishaw、甚至下任「蜘蛛俠」Tom Holland,然而在導演對角色缺乏描寫下,除了前兩者的角色有戲可演外,其他配角都只是來打醬油,沒有那位值得一提。網絡雖然流出一張「雷神」為此片節食暴瘦的照片,不過在片中卻沒有將其「道友」般身型展現在鏡頭前,實是浪費。 
巨鯨傳奇:怒海中心/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劇照 巨鯨傳奇:怒海中心/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劇照
總括來說,本片旨在將一件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海難事蹟以寫實的角度去呈現出來,片名雖叫「巨鯨傳奇」,但巨鯨在片中不過是引發船難的元兇過客而已,故事的重點是落在船員的求生歷險而非人鯨大戰上;影片前半在凌厲的運鏡下讓觀眾有親歷其境之感,視覺效果方面無可挑剔,至於後半的漂流情節雖然豐富,但在角色之間沒有產生很多人性衝突下,少了戲情性而變得過於平實;簡單而言,只要沒把這齣真實版「白鯨記」錯當成爽片來看,其整體表現還是讓人滿意的。巨鯨傳奇:怒海中心/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觀後感:青年雷神的寫實漂流 - 有誌戲 https://bit.ly/2Ihk6Go


白鯨傳奇:怒海之心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白鯨傳奇:怒海之心》(英語:In the Heart of the Sea)是一部由朗·霍華執導,查爾斯·萊維特擔任編劇的2015年美國災難冒險傳記式的劇情電影,根據拿塔尼爾‧菲畢里克於2000年的電影同名非小說類作品而改編,那是關於一艘美國捕鯨漁船埃塞克斯號於1820年經歷了史上真實發生的海難的事件,而此事啟發了另一小說《白鯨記》的創作靈感。
電影由美國及西班牙共同製作,由克里斯·漢斯沃、班哲文·域加、席尼·墨菲、湯姆·赫蘭德、班·維蕭。 克里斯·漢斯沃,及布蘭頓·葛利森主演。電影由華納影業在2015年12月7日於紐約市舉行首映,並在2015年12月11日於美國的影院中上映[2]。電影獲得褒貶不一的評論,且在1億美元的製作預算下,全球票房僅獲9,300萬美元[3]。
白鯨傳奇:怒海之心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5i0Tga
劇情
1850年,一名來自美國的年輕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到訪一家旅館的老主人湯瑪士·尼克森,尼克森曾是一艘美國捕鯨漁船埃塞克斯號沉沒後的最後一名倖存者,梅爾維爾出錢請他講述捕鯨漁船遇上海難的經歷,尼克森最初拒絕了,但是當他的妻子介入時,他最終同意講述他那年輕時悲慘的航海經歷。
在尼克森的敘述下,故事回到1820年:一家位於麻省南塔克特的捕鯨公司為了利潤豐厚的鯨魚油交易而將埃塞克斯號改裝,並與14歲的尼克森簽約成為船員。公司東主騁請了富經驗的捕鯨老將歐文·蔡斯作為大副,儘管他為了沒有被委託成為船長而失望。船長一職卻由官場富二代喬治·波拉德擔任,波拉德雖來自捕鯨界的家族,因為他的家族向漁業公會斥資財富才讓他當上埃塞克斯號的船長,然而他是個毫無經驗的新手,羨慕著蔡斯的捕鯨技巧與人氣。波拉德、蔡斯與十多名船員,當中包括14歲的尼克森,他們乘著埃塞克斯號捕鯨船向著南太平洋進發,為的是獵殺鯨魚而獲取大量的鯨魚油。在大西洋航行期間,波拉德跟蔡斯因意見不合而發生衝突,導致埃塞克斯號遇上風暴,讓船身受損。波拉德要求返航,並打算讓蔡斯承擔所有過失的責任,但蔡斯提出以鯨油的價值核心為目標,不能在沒有利潤返回港口,使他們的聲譽蒙受損失,後來雙方同意放下他們的分歧,繼續航行。很快,眾人捕獵到他們的第一頭公的抹香鯨。
隨後三個月過去了,他們再沒有魚獲,波拉德意識到大西洋是沒有鯨魚的。埃塞克斯號經過合恩角航行到太平洋,以希望能幸運的找到一條。在厄瓜多的阿塔卡梅斯,眾人遇到一名西班牙船長,他告知眾人指自己跟他的船員們在西邊2,000英里的南太平洋海面上發現豐富的「收獲」,但他指一頭兇猛的復仇「大白鯨」把他的船摧毀,把他們當中的六人殺掉。波拉德否認這個故事,只當作一個神話看待。波拉德及蔡斯帶著眾人到西邊遠征。他們發現那不受干擾的地方,但當他們放下捕鯨艇的時候,一頭巨大白化的公抹香鯨向他們作出攻擊,把船嚴重摧毀。蔡斯從埃塞克斯號的甲板上挖出魚叉,但巨鯨把埃塞克斯號砸成兩半,造成兩名船員死亡。眾人只好把埃塞克斯號棄掉,乘坐三艘完好的捕鯨艇逃生,在僅非常有限的資源下航行至數百英里的對岸。由於航程遙遠且缺乏食物和食水,漂流十多天後眾人都飢渴和勞累得不成人樣,巨鯨還跟隨著他們並繼續攻擊,二副馬修·喬伊還身染重病。
後來,他們漂流至一座無人的荒島(亨德森島)附近,小艇再遭巨鯨的攻擊,眾人逃至荒島待了多天。在收集食物的同時,蔡斯發現了早前漂流者的屍體,並得出結論指,在另一艘船經過之前,他們將會很快死於島上。四人決定留下等待日後救援,包括奄奄一息的馬修·喬伊。眾人行駛著修復好的三艘捕鯨艇繼續向東尋找陸地。不久之後,其中一名船員死亡,缺乏食物的眾人不情願地抽籤決定同類相食,中籤者就要自殺。
年邁的尼克森傷心得說不下去,然而他得到妻子的安慰及鼓勵去把自己的故事說完.......故事回到1820年,三艘捕鯨艇本來一起前行,但各自越走越遠,有一艘更失蹤了。餘下兩隻艇的船員進一步訴諸同類相食來生存,波拉德的表弟亨利·科芬犧牲了自己。此時,巨鯨回來了,蔡斯進入最後一擊的狀態。巨鯨有一刻突然停下來,彷彿讓蔡斯觀察他之前扔出的,仍然嵌入在巨鯨頭骨的魚叉。蔡斯猶豫了,他凝視著巨鯨的左眼,決定不作出攻擊。自那次相遇之後,巨鯨平靜地遊走了,蔡斯自此再也沒有見過牠。
直到在大海上漂流了90天後,一艘經過的船把波拉德的艇救起,然而蔡斯的艇繼續在沒有食物或水的情況下漂流。最後,眾人瀕死時,他們到達了陸地 — 智利的一個有人的島嶼因而獲救。倖存者當中只剩下船長波拉德、大副蔡斯及船員尼克森得以生還,他們回到南塔克特,最終與他們心煩意亂的家庭團聚。蔡斯終能與妻子重逢,並跟他離別時還未出生的年幼女兒見面。
捕鯨漁船公司的東主要求作為船長的喬治·波拉德及大副的歐文·蔡斯謊稱他們觸礁引致海難的發生,以避免巨鯨的存在對捕鯨業帶來負面影響,從而保護該行業,但遭到蔡斯的拒絕,而波拉德拒絕跟漁業工會妥協謊報災情,並在調查中揭示了真相,讓整個事件及內幕得以曝光。
尼克森續說,蔡斯後來繼續航海,並成為了一名商船的船長,他履行了承諾,派出救援船隻前往當時的無人荒島(亨德森島)救回他的同伴,無奈馬修·喬伊經已身亡,剩下三人奇蹟生還;而波拉德後來帶領另一船隊捕鯨,直至他的船毀了,使他被迫退休。當一切告一段落後,蔡斯帶著妻小駕著新買的漁船自組團隊,開展了他遠航新的旅程。
赫爾曼·梅爾維爾聽畢整個故事後,對歐文·蔡斯、喬治·波拉德及湯瑪士·尼克森的事跡肅然起敬,並起程離開。一年後,他根據此故事撰寫了《白鯨記》這部小說,開首第一行寫道:「叫我以實瑪利」。該小說於1851年出版白鯨傳奇:怒海之心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5i0Tga

《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


驚心動魄!75隻殺人鯨大軍圍攻16米藍鯨 珍貴獵殺影片曝光 - 蒐奇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在大西洋被認為已經滅絕的灰鯨,時隔200多年於3月初在大西洋現蹤。(美聯社)
2024/03/17 21:26以為滅絕200多年!「魔鬼魚」現蹤大西洋 清晰空拍照曝光!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wZU17F
祝蘭蕙/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在大西洋(Atlantic Ocean)被認為已經滅絕的「灰鯨」(Gray whale),時隔200多年竟然再次於該片海域現蹤,日前被捕捉到清晰影響,讓海洋學界感到震驚且興奮!
綜合外媒報導,灰鯨學名為「Eschrichtius robustus」,又被稱為「魔鬼魚」,平均體長約16公尺、36公噸重,一般可活50至60年。灰鯨是灰鯨屬和灰鯨科唯一的現存物種,灰鯨科在地球上已有約1500萬年的歷史,目前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多棲息於熱帶及暖溫帶海域,數百年前在大西洋也有族群,但後來被大量獵殺,大西洋已有200多年未見此物種,被專家學者認為在大西洋已滅絕。
不過本月1日,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首府波士頓(Boston)的「新英格蘭水族館」(New England Aquarium)的團隊,在麻州南塔克特島(Nantucket)以南約48公里的海面上發現一頭灰鯨。這是灰鯨時隔200年再次於大西洋現蹤,新英格蘭水族館的調查無人機在灰鯨現蹤地點上空盤旋約45分鐘,拍攝到這頭灰鯨反覆浮出水面的清晰影像,團隊推測可能是在進食。
此情此景讓新英格蘭水族館安德森卡伯特海洋生物中心(Anderson Cabot Center for Ocean Life)科學家歐布萊恩(Orla O’Brien)直呼「難以置信」,「這種動物被認為不再存在於這片海域,我們看到牠的當下笑了,因為看到數百年前從大西洋消失的動物是多麼讓人興奮!」團隊認為,灰鯨再次於大西洋現蹤是氣候變遷導致。

《白鯨記》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